黎族建筑的传统建筑技艺体现茅草房上,而该村的茅草房又是黎族民居十分典型的船形屋。现在整个黎族地区,茅草房的数量已经不多,白查村是保存还算完整的村落。
船形屋
船形屋是黎族几千年来建筑的结晶,取材简单,却十分讲究,融入黎族人的众多的建筑智慧。
整体从外形上来看像一艘倒扣着的船。茅草屋为落地船型屋,长而阔,茅檐低矮,这样的风格有利于防风防雨。房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戈定”象征女人,即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屋内为泥地,村民从外面挖回粘土,把地面铺平,浇上水,双脚踩平地面,晒干或晾干地面,如此进行多次,地面很平很硬。
黎族的船形屋就像苗家的吊脚楼,云南傣族的竹楼,都是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
村子的东南边,是村里集中的谷仓,谷仓以基石垫底,悬空地上,用于防潮、防鼠,在基石上面架纵横方木,铺木板为谷仓地板。顶端架圆梁,房顶由竹、木架设,以茅草盖顶,用于防雨。谷仓内外用粘土和泥糊一层,地板糊一层4厘米的泥,均起到密封作用。
防火是茅草房的关键,在村子,大人出门时用水或草木灰,把火熄灭。一旦着火,马上敲锣,听到锣声,附近有人若不回来救火,按照村规民约罚三个一百,即一百斤米,一百斤酒,一百斤肉。这看上去是一种白查村的村规民约,其实就是少数民族的一种文化。
在白查村继承了传统黎文化。村子里可以看到年迈的阿婆正在织黎锦,如今很少见的织法-扎染先把线扎起来,再染色。还可以见到妇女正在烧制山兰米酒,这里一直保留着种山兰的传统,自种自酿。还有黎族的渡水葫芦,这是一种交通工具,非常罕见。据说人们过河时,把衣服脱下来放进葫芦里,然后把口封住,人则抱着葫芦过河。
白查村的来历:
白查村美孚方言叫“别岔”,黎语“别”字是有水的烂泥田,“岔”字是厚皮树,当时村边有一口有水的烂泥田,烂泥田的附近生长着很多厚皮树,他们起村名为“别岔”村,即烂泥田附近的厚皮树,白查村是黎语的音译。
具体收费情况以现场公示为主
4.2 分
很冷门的一个景点,如果不是朋友带着、如果不是租车自驾,应该不大会找到这边来。 白查村船型屋据说是在海南黎族保存得最好的传统民居。 但是对于外行的我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属于看一下就行了的景点。 景区很小,没有什么游客,也不收门票,看着也没有人维护。
对民俗文化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有些屋子已经破落,真有可能以后会看不到。一路的风景也是有可取之处,路过的森林不错。船屋本身也的确有自己的特色,没有门票,拍个照还是可以的,旁边就是当地人的农田,有辛勤的农民在地里劳作
这是保存的比较完好的古村落,白查村的村民都搬到离这比较近的新村庄去了,而附近的田地也很有特征,远处是高山近处是嫩绿色的禾苗,还有高高的椰子树和槟榔,唯一的缺陷是由于不收门票,厕所有些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