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历史老街区,行走在这里的数十条老弄堂里,随处可见建于20世纪初的巴洛克风格建筑。这里的老建筑、各种有趣的建筑装饰,以及街头的民俗雕塑,勾勒成一道怀旧岁月的场景,值得人们用镜头去捕捉。
经过全面维护和改造后的老道外,被称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它位于哈市道外区中部核心区域,南起南勋街、北至靖宇街、西起景阳街、东至南四道街,西侧比邻中央大街商圈,南侧临近秋林、果戈里商圈。
与中央大街一带欧洲人所建的老建筑不同,老道外的建筑多为20世纪初的华商所建。老道外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雕刻细腻、色彩浓烈。而细心的游客也会发现,这里的建筑同时也掺杂着不少中国元素。
现在的老道外,不仅众多老建筑保护完好,在街区的各个角落还能看到许多后来放置的民俗雕塑,很容易让人置身于老电影的片段里。此外,这一带还有不少美食餐厅,比如张包铺、张飞扒肉等,逛累了可以坐下品尝哈尔滨美食。
|
|
公交
乘坐公交1路、28路等线路在【靖宇头道街】站下车即到。
老道外不单单是个名字,也是哈尔滨文化的发源。100多年前,哈尔滨只有东西两区,而大多数的哈尔滨人都住在西区的道外,东区的道理南岗住的大多是外国人。靖宇街当时也是道外最繁华的一条街,各式商铺都在这里,我收藏的一本《哈尔滨旧影》里面就记录了很多当时的照片,能看的出当时的繁华。
【建筑风格】道外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比较集中,是巴洛克建筑的艺术馆。
道外的老院子,中间木楼梯的二、三层楼梯很有历...
阅读全部都说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发源地,百年前哈尔滨只有东西两个区,东区是道里住的都是外国人,而西区也就是道外住的都是中国人,受国家、文化的影响两个区域的建筑风格有所差异,但那时中国老百姓仿照洋人的建筑风格,建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这些小洋楼均采用砖木结构,造型独特,可以说是中国与外国建筑风格的融合,如果你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有些房屋还有种北京四合院的感觉。现在的老道外早已丧失了往...
阅读全部得知我来哈尔滨了,哈尔滨的朋友老陈正好最近是在上夜班,于是下午时间便出来带着我逛逛,果然有本地人带着游览效果完全不一样。虽然说哈尔滨的大街之上随处可以看见很多有特色的西式建筑,但是有一个地方,那里的建筑群,绝对可以称得上规格,那便是老道外,全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然而这个名号或许将消失,因为老陈带我来这里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他和我说的一句话‘这个地方或许等你下次...
阅读全部吃完大肉一路从北四道街逛至头道街,所到之处尽能感受这个此地的兴衰,残缺、斑驳、空寂、老破旧的建筑群,未经修复,大多成了危房,写着猩红触目的大字—“拆”,却是此行我觉得最美的一条街,只是现在的光景,让人可惜可叹。如果能够好好保护延续至今,应该能成为拍照圣地吧。
游览时间:2.5小时。
老道外
在人都快冻死的天气,居然抬头看见一片欣欣向荣。我们那边把这狗尾巴草叫毛毛虫,小时候用它来打官司...
阅读全部第二天早早起来坐公交车2块到老道外游览这个出名的巴洛克建筑群。感受到了清晨的哈尔滨,八万就在去的公交车上把她其中一只手套和昨天买的大列巴落在了那里作纪念。一走进老道外就感受到了和果戈里大街不同的光景,个人是更加喜欢老道外,给人一种老城区的沧桑感和历史厚重感。在路边会看到一些小型的红色像小箱子的车载客,很可爱的感觉。老道外的第一站是 老范记 的三鲜水饺,一盘18块,味道还是可以的,垫...
阅读全部在我看来,这里就是一方历史文化的遗迹,清水砖墙,白灰勾缝,砖木结构,雕花围檐,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墙体,块块斑驳,不禁感触,这就是历史轮回后的产物啊!哈尔滨的道外老房子差不多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近些年,政府为了改造居住环境,已经拆迁了许多老住户,新建了好多小区。老房子已经越来越少,虽然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但一些古老的建筑,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住宅和院落,已经开始慢慢的在我们...
阅读全部这个季节最适合去哈尔滨了如果你去,我一定推荐你这所会华宫它是存世稀少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四合式庭院在道外,唯有它,讲得清老道外的中兴过往在东北,唯有它,说得明老道外的商业风情.
很多老建筑,感受老哈尔滨风土人情的好去处,也有不少老字号店家,老鼎丰、张包铺都在这里,还有老底子的松光电影院旧址,现在已经很多地方围起来貌似要拆掉了,不管怎样,这些老建筑鉴证了哈尔滨曾经的繁荣。
这里是真正的老道外,没有经过改头换面的建筑,基本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虽然已经成为了危房,但依旧很有看点,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会特别有感触,满满的回忆杀!胡同里还贴着录像、洗浴的不干胶,估计有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录像厅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整条街一个人都没有,有些院子都没敢走进去,准备下次约个朋友壮胆,更加深入的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