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6
- 收藏54
- 评论6
- 赞22
+1
出发日期/2013/07/11
天数/7天
人物/三五好友
玩法/自驾 漫游 徒步
零、简短前言
去欧洲旅行,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想法,但真正的成行,却又源于一次仓促的决定;尽管一直对发达国家有所希冀,却始终有那样的思维定势,就是那里离自己很遥远
我总是觉得,像我们这样经济能力不算好的人要去欧洲自由行,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然而事实证明旅行的最大阻碍并不是那看似很糟糕的经济能力,而恰恰是这种畏惧本身——实际上,这甚至比去日本或者台湾还要容易
鉴于网络上欧洲相关的攻略已多如牛毛,本篇游记我不打算再写长篇大论,而是准备结合自己的行程,用尽量简洁的篇幅点出一些赴欧旅行的关键要点,因为我觉得很多所谓的攻略洋洋洒洒,能写出关键点、给出重要提示、或者切中要害的内容,却是寥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本篇游记将紧密结合本次行程,尽可能多的提供本人实际经历中的经验教训,另外,这些观感和经验,主要是对于自由行的朋友而言,如果你的行程以购物和享受为主,那基本上就只存在聊胜于无的程度了
*行程单(2013/07/11-2013/07/23):
DAY 0:上海—吉隆坡—巴黎+1
DAY 1:巴黎游览,亚历山大三世桥—大小王宫—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购物金三角—埃菲尔铁塔—战神广场
DAY 2:巴黎游览,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巴黎—斯特拉斯堡
DAY 3:法国国庆日,斯特拉斯堡游览、休整,大教堂、小法兰西、晚间烟火表演
DAY 4:斯特拉斯堡—巴塞尔,巴塞尔短暂游览;巴塞尔—卢塞恩,卢塞恩游览,廊桥附近常规景点
DAY 5:卢塞恩—因特拉肯,少女峰观光,短距离徒步2小时(Kleine Scheidegg—Grindwald)
DAY 6:周边城市游览,因特拉肯—伯尔尼—施皮茨,图恩湖游船
DAY 7:因特拉肯游览,因特拉肯—劳特布龙嫩—米伦—格吕奇阿尔卑—劳特布龙嫩—格林瓦尔德—因特拉肯
DAY 8:因特拉肯—施皮茨—布里格—费施,游览阿雷奇冰川,费施—Visp—采尔马特
DAY 9:采尔马特—格尔内格拉特,观景台,长距离徒步5小时(Gornergrat—Findelbach)
DAY 10:采尔马特—Visp—日内瓦—巴黎,再探铁塔,塞纳河游船
DAY 11:巴黎—吉隆坡—上海+1
(南海上空)
1、申请实际行程最长的国家,若行程中几个国家时间一样,则申请到达申根区的第一个国家
2、每个申根国家申请流程略有不同,需提供的资料基本一致,具体情况请上各领事馆官网查询
3、对在职人员申请申根签证而言,最重要的资料有两个,一是真实的工作、收入证明,二是尽量真实的行程单,不推荐找代理,非常坑爹
4、所谓尽量真实,就是申报的行程与最终走的行程不要相差太远,欧洲人最忌讳不诚信,大幅度更改行程导致签证被吊销、大量取消酒店订单被拉入黑名单,不是没有先例,除非你一辈子只打算去一次欧洲
5、行程的制定很重要,需要精确到每天的游览内容、点到点的交通方式、住宿的地点、费用的预算等,未必要百分百准确,但一定要合理,如果你连一份合理行程都做不出来,那凭什么让人家相信你有能力去自由行呢?
6、较之你的诚信度、策划自由行的能力,经济实力倒不是很重要,收入的稳定程度比钱多钱少更具说服力,三、四千的月薪也并非没有可能申请出来,不过收入不高的话,尽量结伴而行
7、提供一份英文版的、原创的个人声明书,言明自己的旅行经历、赴欧理由和归国意愿,会启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果不会写就算了,别去网上抄一些格式化的,没有意义
8、申根签证本质上没有哪国易签、哪国难签之说,欧洲人也是喜欢、且鼓励旅行这种生活方式的,只不过天朝人民撒谎成性导致人家投鼠忌器,而且,作假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欧洲国家的社会运转,这一点只有在你去过之后才能体会得到
9、所以,在准备资料的时候,真实是摆在第一位的,若有难言之隐,抑或是条件不够充分的方面,也应以书面方式加以说明,而不是去设法隐瞒,这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10、若实在是万不得已需要更改行程、取消酒店,一定要在欧洲进关之后再取消,如果领馆方面有更改行程需要补充申报的要求,照其执行,尤其是比较古板的德语系国家(德国、瑞士、奥地利)
戴高乐机场(Aeroport Charles de Gaulle,国际代码CDG)
由于我是去法领馆申请的申根签证,进出申根区均在巴黎戴高乐机场,巴黎市区往返机场均乘坐RER B线,以下介绍也皆以此为准
1、以我的经历,在戴高乐机场进关手续非常简单,不用填入境卡,行李不用安检,边检盖章也只是例行公事,曾有旅友在边检被拦住询问行程、查看携带现金、打电话至酒店核实的记录,料想只是个案,但若是初次前往欧洲,还是充分准备以防万一为要
2、戴高乐机场有三个航站楼(Terminal 1-3),各家航空公司停靠地点不一,各航站楼之间有免费轻轨连接,若乘坐RER B线至市区,可使用轻轨前往一号、二号航站楼
3、RER B线入口有自动售票机,也有人工售票;自动售票机只能用信用卡和硬币,不过我看到信用卡刷不出的很多,建议持币去人口售票口,英语交流无障碍,价目表在排队的地方有,建议排队时先组织好语言
4、票价:CDG---巴黎市区,9.5欧元/单程,换乘地铁同样可用这张票(!)地铁10张票,13.3欧元,注意是直接给你10张票,可多人分别用,在市区内基本上皆可通用
5、RER B线至市区大约40分钟,不过列车间隔时间较长,上班高峰时间在几个换乘大站之间会非常拥挤,建议在机场上车后找位子坐下,看管好行李,以策安全
(戴高乐机场RER B线站台)
1、巴黎地铁有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不过这也意味着很多设施都非常陈旧,站厅内大都没有空调,自动扶梯也寥寥无几,因此在携带的行李上尽量精简,用背包当然最好,拉杆箱的话尺寸也不需很大,对于非血拼族而言除了自己搬上搬下吃苦头之外没有别的意义
2、巴黎地铁采用进站检票制,刷票进站之后务必将票根留存至出站,在一些换乘通道会有工作人员查票,如果到时你拿不出刷过的票根,就将面临高达50欧元的罚款,工作人员会当场拿出条文给你看,就算游客也没有情面可讲,逃票在欧洲是很被忌讳的,一定不要掉以轻心
3、记得在游客中心拿一份地铁图,巴黎的地铁网路非常密集,有些站点之间相隔极短,基本上在市区内任何一个点周围几百米范围内必有地铁站,有效利用这种便利的交通工具,是提高巴黎市内游览效率的关键所在
4、在规划换乘的时候一定要看准地图,有些换乘站点的通道非常之长,在图上会提示为换乘标识的狭长,走这些通道会极耗时间,若是去赶飞机、火车的话有可能被耽误,必须事先考虑清楚
5、最后就是安全问题,如今的巴黎地铁已经被黑人、吉普赛人扒手集团全面占领,尤其是一些换乘大站的高峰时间,大批的窃贼围在你身边,简直如同龙潭虎穴,这些窃贼有很明显的特征,穿拖鞋、一手拿个塑料袋做掩护,可即使很明显,也可能会因为拥挤的人流和众多的行李而顾此失彼、防不胜防,楼主我就在识别出身边窃贼的情况下,由于背了两个背包、拉了一个28寸的箱子,被堵在的人流中不得动弹,只剩一只手来防御几个裤兜,最终不敌群狼战术而手机被盗
6、鉴于上述情况,建议避开高峰时间出行,避开一些规模大的换乘站点,若是携带很多行李、且赶时间前往机场或火车站,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叫出租车;背包客很少成为袭击目标,口袋里不放贵重物品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一般来说,窃贼的目标大多是提着大包小包、一看就是身上有货、且行动缓慢的华人血拼族
*高危站点:
Gare de Lyon(里昂火车站)
Gare du Nord(巴黎北站)
Chatelet les Halles(巴黎最大的换乘站,最高危站点,楼主悲剧地)
St.Michel(巴黎圣母院,游客众多)
*所有的站点都可能有吉普赛小孩趁上下客、开关车门的当口偷抢财物,要时刻提高警惕
(巴黎地铁St.Michel站)
1、巴黎市区分为20个区,以卢浮宫所在的1区为核心,向外顺时针螺旋状辐射出20个区,这20个区统称为小巴黎,是法国95个省中的75省,这个区域内都属于一圈(前述13.3欧元10张地铁票通用的范围)
2、小巴黎的零基点是4区的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与魔都人民广场公路零基点是一样的性质
3、俗称的巴黎大区(Ile-de-France)或大巴黎,则由小巴黎加上77、78省,91-95省组成
4、实际上,除了在选择巴黎住宿的酒店时,参考其所在区的治安情况之外,你根本不需要知道是怎么分区的
(巴黎15区街景)
1、选择住宿地的重要参考依据一般是交通便捷度、价格、所在区域的治安状况这几大要素
2、由于巴黎地铁站点密度高,若非住在一些非常偏远的区域,交通便捷一般不成问题
3、价格高低与治安状况好坏通常呈反比,一圈内旺季住宿一般需要80欧元以上(双人间/每晚),偶尔会有促销优惠,需要碰运气
治安优劣一览:
最好:5-9区,15区
次优:1、2、4、12、14区、91省
较差:3、11、13、17区、92省、94省
糟糕:10区、18-20区、93省
4、我们住在15区的连锁酒店宜必思(IBIS),15区是综合素质较好的高档居民区,事实证明环境不错、治安状况很理想
大王宫暨国家美术馆全景
1、RER C线、地铁8号线、地铁13号线可乘到Invalides站,出站后即是亚历山大三世桥
2、过桥后来到塞纳河北岸,大小王宫分立马路两侧,若有时间可入内参观
3、继续前进后十字路口可见戴高乐雕塑,此街即是香榭丽舍大街(Avenue des Champs Elysees),往左远远可望见凯旋门,往右走是协和广场、卢浮宫方向
4、左行往凯旋门方向走,在下一个路口之后便是商店林立的香街核心区域
5、香榭丽舍大街上的一线品牌只有驴牌(LV)和卡地亚(Catier)均在靠近凯旋门的地方,其他均为平民品牌
6、其他一线品牌均在乔治五世大道(George V)和蒙田大道(AV Montaigne)上
7、乔治五世大道、蒙田大道、香街,三条路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绕一圈基本可把所有一线品牌店都扫遍,不明白的可以自行谷歌地图
8、香街尽头便是凯旋门(Arc de Triomphe),这里有很多吉普赛、阿拉伯忽悠,会用很幼稚的骗术骚扰游客,不予理睬即可,切勿搭话
9、凯旋门广场有12条马路在此交汇,交通繁忙,若要去登门一定注意安全,门下地铁站有M1、M2、M6、RER A线
10、退税流程,非常简单
(1)购物时填写商家提供的退税单,保管好收银条,认准Global Blue的全球退税机构标志
(2)离开申根区时在机场海关盖章,需出示护照
(3)至Global Blue指定柜台领取退税,戴高乐机场的海关和退税柜台是在一起的
(4)可选择退欧元现金、或三个月内退至信用卡,前者退税率稍低,但肯定能拿到,后者有风险,自己斟酌
(5)在瑞士的购物,只能在离开瑞士的时候退税,海关盖章后至西联(Western Union)柜台办理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LV旗舰店)
(LV旗舰店位于香街101号)
1、从奢侈品金三角步行至埃菲尔铁塔(Tour Eiffel),大约10分钟路程
2、铁塔下塞纳河沿岸至地铁站的Quai Branly被骗子小偷全面占领,一定要注意随身物品的安全
3、铁塔下的大草坪统称战神广场(Champ de Mars),基本上称为烟蒂广场更形象一点
4、草坪方向远远看到的建筑是军事学院(Ecole Militaire),门口有霞飞将军(Joffre)的雕像,往那个方向走10分钟就可回到第15区
5、铁塔下过马路到塞纳河边,就是各种游船码头,有纯观光船、水上餐厅、餐厅游船、以及八个景点套票出售
6、纯观光船13欧元/人,全程一小时,开过西岱岛和圣路易岛后折返回到出发地,网上各种优惠券请自行下载
7、餐厅游船在5号、6号泊位,晚6点档69欧元、9点档99欧元,提前购买有时甚至有5折的优惠,全程约2小时,午餐更便宜点,不过夏季午时的阳光通常都是晒得死人的
8、游船公司有不少,码头也并非铁塔下面才有,目测一路上河沿岸很多,可随机应变,估计形式也是大同小异
街角咖啡馆,巴黎7区
塞纳河上的桥墩
塞纳河夕阳
军事学院门口的霞飞将军塑像
1、本人不爱好美食,不爱好中餐,所以餐饮方面均以经济实惠、配胃口、不挑三拣四为大前提
2、每天若有50欧元/每人的餐饮预算,可保证吃到撑死,不过前提是在那种路边咖啡馆解决,去一些环境较好的餐厅则没有上限;若预算有限,可以去超市购买蔬菜色拉和面包火腿自制三明治
3、巴黎街头的咖啡馆鳞次栉比,说是咖啡馆其实也包含了餐厅的功能,其服务质量、菜品口味、价格等方面都差不多,不必拘泥,如果不会法语,尽量选择有法英双语对照菜单、或者华人服务员的店家
4、只需点一个主菜即可,价格12-20欧元不等,20-25欧元可以吃到大份牛排了,饮料一般较贵,若不想购买可自带、或者要求提供免费饮用水(Table Water)
5、结账(法语Laddition)一般会包含几个点的服务费,刷卡现金均无问题,大多数餐厅生意火爆,现金流充足,加之欧洲服务员普遍服务意识较强,不存在大额欧元纸币用不掉的问题,我们一张500元大钞都用掉了
6、在出发前办理一张带芯片的欧元信用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一个原则,赶早不赶晚,博物馆9点开门,尽早前往避开团队,M1、M7线可直达卢浮宫(Musee du Louvre)
2、地铁站出来后有纪念品商店可购买门票,排队时间较短,票价11欧元
3、卢浮宫三大馆,德农馆、叙利亚馆、黎塞留馆,德农馆最有看头,大量知名的油画、雕塑都在那里,时间不充裕的进去直奔主题
4、金字塔入口有各种语言版本的地图可拿,不过估计一时半会儿也看不明白,馆内各处都有标示,工作人员也大都能用英语交流,迷路的话问一下即可
5、从金字塔地下入口进入德农馆,向左拐个弯能看到华丽的大厅和雕塑,转过这个走廊就能看到尽头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的胜利女神(Victoire de Samothrace),晚到的话人会超级多
6、胜利女神右侧进入大画廊区域,蒙娜丽莎在一间侧室,围观的人比胜利女神那里多了去了;这一刻你会深刻理解达芬奇画这幅画的用意和蒙娜丽莎在笑什么,不就是在笑话这些傻乎乎的围观人类嘛
7、大画廊是卢浮宫最值得品味的区域,各种精美的绘画令人眼花缭乱,不过只有法语的注解,看不懂会很令人抓狂,可以选择租借讲解器,或者把感兴趣的作品拍下来,回来后再慢慢研究
8、卢浮宫内可随意拍照,个人猜测这些名画多半是复制品,即使真的如此也是可以理解的
9、维纳斯有点不好找,一个笨办法,看完大画廊后回到胜利女神的位置,往楼下走,很快就能看到指示牌
10、维纳斯其实就是希腊神话中的美神阿芙洛狄忒,雕像所在的长廊有不少大型的希腊神话题材雕塑,尤其是有各种造型的雅典娜,同样非常精美,值得一看
11、看完雅典娜后,德农馆基本告一段落,时间若有富余可去其他两个展馆,若找不到路的话,另一个笨办法,根据指示牌先回到金字塔下方入口再说
12、叙利亚馆最大的看点是汉布拉比法典和狮身人面像,黎塞留馆的看点是拿破仑三世华丽至极的寝宫;需要注意叙利亚馆有些地方封闭维护中,容易迷路,建议参观完毕后直接回到金字塔下方入口再去黎塞留馆
13、参观结束后从金字塔入口回到地面,若要继续去巴黎圣母院,可在离开广场后从南侧门墙出去即是塞纳河畔的马路Quai des Tuileries,沿此路往东走可直接到达西岱岛
14、参观卢浮宫这件事可大可小,走马观花看重点两三小时不算少,细细品味逐个研究一周不算多,根据自己的档期决定,不必拘泥;把门票价格设得那么低,法国人民也算是为人类艺术的延续和发展做出贡献了
叙利亚馆外墙雕塑
蒙娜丽莎的微笑
萨宾妇女---雅克.大卫.路易
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的加冕礼---雅克.大卫.路易
阿尔斯顿夫人---托马斯.庚斯博罗
米洛的维纳斯
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
战争女神雅典娜
拿破仑三世寝宫的饭厅
德农馆外墙雕塑
卢浮宫全景
卢浮宫外的Quai des Tuileries大街
1、RER B线、RER C线、M4线至St.Michel站可直达,从卢浮宫前往如前所述
2、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位于小巴黎里程零基点,是巴黎的正中心;北距巴黎东站(Gare de I'Est)仅3公里之遥,RER C线直达里昂火车站(Gare du Lyon),RER B线直达戴高乐机场
3、教堂内部免费参观,需排队进入,此处游客较多,但由于是宗教圣地,小偷并不多见;若在卢浮宫忘记如厕,教堂门口广场有一个地下的,并不起眼,注意找标识,法语的洗手间与英语的拼写相差无几
4、教堂坐东朝西,主体由两个全面呈黄金分割比例的塔楼和一个钟楼组成,拍照的话下午是顺光,尤其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会非常漂亮
5、教堂内部摄影禁止使用闪光灯(No Flash),注意素质,尽可能利用好相机的高感(ISO)
6、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没有登钟楼,条件允许一定要登一下俯瞰巴黎全城,即使需要排一会儿队,票价8欧元
7、2012年12月是巴黎圣母院奠基850周年,教堂内部有自动贩卖机出售纪念币,价格1欧元
8、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空前的精美建筑,也是巴黎最具观赏价值的景点,尽管从名称上看她属于天主教堂中的第三级别座堂(Cathedral),但实际上她仍名列第二级别的乙级圣殿(Basilica)
9、巴黎共有5座乙级圣殿,除了巴黎圣母院之外,其他4座分别是
(1)圣心大教堂(Basilica of the Sacred Heart),第18区,蒙马特高地
(2)圣克罗蒂德圣殿(Basilica of Saint Clotilde),第7区,荣军院附近
(3)胜利圣殿(Basilica Notre Dame des Victoires),第2区,歌剧院附近
(4)永援圣殿(Basilique Notre Dame Perpetuel),第11区,M2、M3线Pere Lachaise站
10、巴黎圣母院是罗马天主教巴黎总教区所在地,之所以有乙级圣殿的地位,是因为其存放的圣物:荆棘之冠、真十字架的残片、以及一枚圣钉——的舍利子,这些都是天主教的一类文物
11、拍摄巴黎圣母院建筑整体形象,最好的位置在塞纳河对岸,一个能下到河边的台阶平台处,仅此一地
12、此行在巴黎的所有古迹中,个人给予巴黎圣母院这座哥特式建筑中的极品,给予最高评价
宏伟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的外墙雕塑
巴黎圣母院主殿
教堂正面的琉璃窗
教堂内部雕塑
教堂内部雕塑
教堂内部雕塑
巴黎圣母院东侧
巴黎圣母院南侧
圣母院附近的街头画师
巴黎圣母院全貌
巴黎圣母院
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铁路(法语:Gare)
1、巴黎有6个火车站,分别承担不同方向的运输工作,这个方向基本与所在位置的命名一样,除了两个主要运行国内线路的车站外,以下四个车站均有运营欧洲范围内的国际列车
(1)巴黎北站(Gare du Nord):始发往法国北部,荷兰、比利时、德国威斯特法伦区、英国方向的列车
(2)巴黎东站(Gare de I'Est):始发往法国东部阿尔萨斯大区、洛林、德国法兰克福、东欧方向的列车
(3)里昂火车站(Gare de Lyon):始发往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瑞士日内瓦、意大利方向的列车
(4)奥斯特里茨火车站(Gare d'Austerlitz):始发往法国西南部、西班牙、葡萄牙方向的列车
2、北站、东站、里昂车站均在市区范围内,都有地铁连通,其中北站和东站近在咫尺,从市区内任何一个点乘出租车到这几个车站,费用理论上都不应超过25欧元
3、火车站呈开放式布局,进站后在大屏幕上寻找对应的车次所在的站台,自行上车,有些热门车次可能在上车前就要检票,有些可能在上车之后再由列车员检票
4、车票分一等舱和二等舱,可当场在自动售票机、或者人工售票处购买,提前在网上购买可以获得更便宜的价格,也有可能获得一等舱的体验价
5、一等舱的位置稍稍宽敞,旅途中会不断提供点心和饮料等膳食服务,基本上足够把你塞饱
6、法国铁路由国营法铁公司(SNCF)垄断经营,若乘坐高铁列车(TGV)均需预订座位,若在欧铁国内网站购买车票,一般均已包含的订座费;如果购买法国通票,一样需要额外支付订座费用
7、在国内提前购买欧洲火车票,可通过以下两个正规官方网站
(1)欧洲铁路公司香港官方网站:www.raileurope.cn这是欧铁公司驻香港的网站,手续费较低,购买点到点车票的最好选择,票款均以欧元结算,可以看准欧元汇率划算的时候出手,灵活性较大,出票一般需三个工作日,会以邮件形式发送确认
(2)欧洲铁路公司大陆官方网站:www.europerail.cn这是中国国内的欧铁官网,总部在北京,手续费较前者高,票款以人民币结算,汇率一般都很差,我没有选择在此购买
8、瑞士铁路的情况与法国有较大的不同,在之后的每一篇中,都会结合当地的不同情况,介绍法国与瑞士使用火车旅行的各种信息
1、巴黎出租车较高档,最好的有奔驰、雷诺,最差的也是斯柯达,计价器在停车时也同样在走,数字跳得你惊心动魄,但实际价格还算合理,司机一般不会英语,可学一下目的地的法语念法,或直接拿地图给司机看
2、我们乘坐出租车时,每个放后备箱的大件行李都会加收1欧元,不太清楚是否有这样的规定;我们打了两次车,分别是从铁塔到里昂火车站、从第15区宜必思到巴黎东站,司机都比较厚道,没有绕路的情况
3、巴黎街头没有公厕,所以外国人很少一边走路一边喝水,实在着急可去一些大商场碰碰运气,大多数餐厅和咖啡馆都有洗手间,但必须你在此就餐才能使用
4、在巴黎及其他大城市,随地乱丢烟头的状况十分常见,几乎整个巴黎的街头都可以看见踩灭的烟头,而且几乎形成了一种“烟头文化”,除了一些特定地点外,室外根本就没有禁烟这一说,注意是室外
5、巴黎街道的信号灯密集程度惊人,行人乱穿马路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一般来说即使你闯红灯,车辆也会礼让行人优先通行,在一些小马路穿一下固然无伤大雅,在交通繁忙的大型路口还是守规矩一点的好
6、购物逛街并不一定要局限于香榭丽舍、或者歌剧院周边的巴春、老佛爷这些游客扎堆、环境混乱的地方,在贯穿第5、6区的圣日耳曼大街(Bd Saint Germain)附近有很多小街道,都是巴黎本地人休闲购物的地方,说不定能找到一些价廉物美的本地品牌
7、去河谷购物村(La Valley Village)可乘坐RER A线,去凡尔赛宫可乘坐RER C线;两处是相反的方向,只能分两天前往,车票需单独购买,参观凡尔赛宫若不想在绵长的等候队伍里罚站,还请尽早前往
8、除了少数旅游景区纪念品商店、游客服务中心、一些路边咖啡馆之外,大多数商铺、饭店在周日和国定假日都会休息,博物馆之类的也会有固定的闭馆日,在安排行程时要加以考虑
在巴黎只待了不到两天就离开,一方面是为了避开可能会引起混乱的法国国庆节、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大城市环境、治安的担忧故不愿停留太久,事实上这也是如今全世界的许多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地域发展不均衡、受教育程度巨大差异、财富分配方式的两极分化、社会阶层的区域固化等种种问题,大量素质良莠不齐的外来移民涌入城市,无法融入现代生活环境、无法适应大都市生活规则之下,势必使得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生活环境趋于恶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巴黎和魔都,无论在气质上的相仿,还是在境遇上的雷同,仿佛是一对难兄难弟;然而,恰恰是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城市,情况却反而要好得多,对于我们这些以近距离接触当地文化、崇尚深度体验当地寻常生活为重点的背包客而言,或许是更为理想的选择
例如,我们下一站要去的阿尔萨斯大区首府——斯特拉斯堡
乱穿马路的巴黎女孩们
1、在我们的印象中,去法国旅行的常规目的地,不外乎巴黎大区本体、北部的圣米歇尔山、诺曼底,中部的里昂、南锡,南部的普罗旺斯省、阿维尼翁、马赛、摩纳哥等地,极少有人特意将斯特拉斯堡所在的阿尔萨斯大区(Alsace)排进行程
2、出于对大城市的些许抵触情绪,我将此行的重点安排在了瑞士,从巴黎前往瑞士基本只有两种选择,其一,取道斯特拉斯堡所在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进入瑞士西北部门户巴塞尔(Basel);其二,乘坐高铁(TGV)直接去往瑞士西南部重镇日内瓦(Geneve)
3、若要从巴黎前往德国境内,取道斯特拉斯堡可抵达巴登-符腾堡州的首府斯图加特(Stuttgart),是为南道;还有一条北道,是经梅茨(Metz)可直取黑森州核心的法兰克福(Frankfurt),基本就是普法战争时两国交战的两个方向
1、经过再三斟酌,对于瑞士的走法我选择了从巴塞尔进、日内瓦出的方案,考虑到从巴黎直奔巴塞尔路途略显遥远,目光便聚焦到了位于德法边境、且是必经之地的斯特拉斯堡
2、在斯特拉斯堡停留,其最大的理由在于,以目前国内赴欧旅游的情况看,斯特拉斯堡是个冷门中的冷门,不信你问问身边的人,是否知道这个地方;以多年出门旅行的经验来看,往往越是这种知名度不高的地方,却越会是真正的亮点,相反那些网上爆炒、名字三天两头能看到的,多半早已被当地的开发、外来的游客折磨得不成样子了
3、斯特拉斯堡拥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具体不赘述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位于咽喉要地的城市,曾经被法国和德国交替占领过数次,还记得学生时代的一篇课文、法国小说家阿方索.都德的《最后一课》吧?那个故事就是以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军队占领后的斯特拉斯堡为背景的
4、甚至于,其所在的阿尔萨斯地区还一度谋求过独立——阿尔萨斯自治领,怎么样?很有中世纪味道的名字吧,正因为如此,两个民族的文化、语言、习俗交织在此,成为这座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
5、另一个重要的理由,在斯特拉斯堡停留当日是法国国庆节,与其无聊地留在没有商店开门的浮华巴黎,不如到这个更为纯粹的边境城市,一边休整、一边看看人家是怎么过国庆节的
斯特拉斯堡街头
1、斯特拉斯堡位于德法边境,在城区东边几公里就是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Reine)主航道,河对岸就是德国小镇凯尔,骑自行车跨个境,也就是不到半小时的事情
2、从巴黎东站(Gare de I'Est)乘坐高铁,只需2.5小时就能抵达斯特拉斯堡,铁路也是此地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乘坐阿尔萨斯区内列车(R)向南,只需1小时就能抵达巴塞尔;往西,乘坐欧洲城际快速列车(ICE),去往法兰克福也只是2个小时左右的事而已;往北至卢森堡的距离,则与法兰克福相差无几
3、由此可见,斯特拉斯堡是个四通八达的地方,连接西欧和中欧的铁路大动脉、南北纵贯的莱茵河在此交汇,用国内房产开发商的广告词来说,就是坐拥天然地利优势、独享欧洲中心般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实际情况而言这么说并不夸张,曾经的德法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已经成为连通欧洲最大的两个国家的交通枢纽
4、斯特拉斯堡火车站(Gare de Strasbourg)位于城西,是一座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建筑,也是法国东部最大的火车枢纽站之一,从此始发的火车有法国高铁(TGV)、阿尔萨斯区内快速列车(TER),也与部分德国高速铁路(ICE)联动
5、部分法国、瑞士、德国列车代码缩写释义
(1)TGV:Train a Grande Vitesee,法国高速列车,需要订座
(2)TER:Train Express Regional,法国区域快速列车
(3)ICE:Inter City Express,德国高速列车
(4)IC:Inter City,瑞士高速列车
(5)RE:Region Express,瑞士区域快速列车
(6)RER:Reseau Express Regional,区域通勤列车
(7)R:Region,区域慢车
(8)EC:Euro City Express,欧洲城际快车
6、巴黎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网上购买欧洲火车票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若是乘坐一些区域内运行的列车(如我们购买的斯特拉斯堡--巴塞尔),可能在网络上无法直接打印二维码车票,而需要持6位代码至火车站的黄色自动取票机上自取
7、网络购票后,可在同一页面获取起止车站的平面图、取票教程、列车时刻表、以及一些优惠措施的PDF文件;自动取票机可以选择英、德、法语,按照教程操作即可,遇到问题可至问讯处(Information)求助车站工作人员
8、需要注意的是,若乘坐跨国列车,会导致欧铁通票无法使用的情况,例如,从斯特拉斯堡去巴塞尔,就只能购买点到点的车票,而无法使用瑞士通票,在规划行程时一定要提前将这些跨国段的交通安排妥当
1、斯特拉斯堡的老城区是被莱茵河支流——伊尔河(Ill River)所环绕、形成的一个岛屿,称为大岛(Grande Ile),是斯特拉斯堡旅行的核心区域和据点
2、整个大岛老城区是典型的中世纪城镇布局,完整地保留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的巴伐利亚风格民居建筑,在斯特拉斯堡建城2000周年的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整个大岛以主教座堂(Notre Dame de Strasbourg)区域为中心,长、宽均不到1公里,从火车站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大教堂周边区域
4、老城区最主要的街道是Rue de La Division Leclerc,自北向南贯穿大岛中央,汽车不能通行,街上运营的、经过现代化设计的有轨电车(Tram)是斯特拉斯堡核心区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
5、若不高兴步行前往大岛,可在火车站前广场地下乘坐有轨电车A或D线,乘坐3站之后,在Rue de La Division Leclerc路上的Langstross站下车,这个车站基本就是大岛中央的位置
6、有轨电车票只能在自动售票机上购买,统一票价1.6欧元/每人,同样只接受信用卡和硬币,购票后需要在车站的自助检票机上剪票,除了大岛上的一个换乘站之外,没有看到查票的工作人员,全凭各人自觉
7、走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自助”,这是欧洲旅行中的一个特点,也是对于自由行者的一大考验;尤其像斯特拉斯堡这样外来游客不是很多的二线城市,由于人力成本的昂贵,不可能安排很多人员来进行人工服务,很多类似自行乘坐有轨电车、并认准路线这种事,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
8、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领馆方面才会在申请签证的时候,对申请者所设计的行程进行严格审查,如今想想,这种严格是完全合理的,如果申请者连英语的详细行程都做不好,那么在满街法语、德语的环境里很有可能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继而只能求助他人,若是这样的旅行者达到一定数量级,势必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秩序带来严重影响,我认为这才是事情的关键所在
大岛、老城区的街道
纵穿大岛的现代化有轨电车
主干道上的电车道和自行车道
1、看了上述的话,可能有人会以天朝人民特有的老子天下第一,批评欧洲人民不够“包容”,欧洲应该是全世界人民的欧洲,那么孰是孰非暂且不论,我们再来看看住宿情况
2、斯特拉斯堡并非团队游客的必到之处,即使停留游览一般也很少超过半天,住宿过夜的更是寥寥无几,这里的酒店旅馆面向的,大都是法国本土、和少量德国过来的度假客,因此价格比巴黎要略微便宜
3、经济型连锁酒店同样有宜必思(IBIS),就在火车站前广场上,酒店设施可能比较现代化,但相应也不会有什么特色;高档酒店大都在大岛外围的新城区
4、大岛内部的酒店,一般都由历史悠久的中世纪房屋改建而成,基础设施方面固然不会有问题,缺点就是房间可能略显狭小,相应的收获是方便游览、零距离体会中世纪人们的居家生活环境
5、我们选择的酒店是位于大岛核心区域——大教堂附近的古腾堡酒店(Hotel Gutenberg),这家酒店是一座典型巴伐利亚风格的历史保护建筑,电梯见缝插针地建在旋转楼梯的中空部,只能乘坐两人,阁楼式带“老虎窗”的房间,对于我们这些少年时代住过石库门的人来说,既不陌生、又颇感亲切
6、一路入住的所有酒店,冷热水都直接到户,理论上可以直饮,抽水马桶均为嵌入式,酒店不专门提供开水(就算提供也是去自来水龙头直接放的),也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除了宜必思这样的经济型酒店外,一般都会提供早餐(古腾堡的早餐非常给力,跟人家的食材相比,国内的食物与猪食区别不大)
7、一路入住的所有酒店,入住时都只需要提供订单,不用登记任何证件,不用缴纳任何押金,离店的时候也没有查房这一说,直接归还钥匙门卡就可以走人;结账付款可能在入住时、也可能在退房时,各处规矩不一
8、第7点再次说明了签证审查如此严格的理由,我们可以看到,在欧洲住宿,基本上没有任何繁琐的手续,能免去的流程都免去了,在国内你早上还得预留半个小时去退房;其实说免去了不完全准确,对于你身份的核查这一步,早在审批签证的时候就已经做完了
9、你可以说欧洲人懒,但我也可以说人家高效,对于签证、尤其是对思路不清的人浩如烟海的天朝子民的签证审批,不可能不严格,我是欧洲人我也会这么做;审批得越严格,就越能保证他们自己的国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有序运转,阿狗阿猫都放进来岂不是要乱套了?——其实在一些旅游城市,乱套的情况已经在发生了
10、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入乡随俗,作为一个匆匆过客,对于旅行目的地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秩序的尊重、遵守,是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以我本人的切身体会,法国人、瑞士人并不会先入为主地对华人另眼相看,他们也是视对象而定的
——至少是不会赤裸裸地戴着有色眼镜去歧视,起码在表面上,一路上都是微笑服务、有礼有节,我想,欧洲人不是讨厌华人,而是讨厌那些不守规矩、思路混乱、破坏他们生活秩序的华人——当然,由于这样的华人太多了,有时候躺枪大概也是难以避免的
民居外墙的雕塑
冰淇淋店美女店员的微笑服务
酒店窗口俯瞰静谧的街道
1、尽管从整个历史来看,斯特拉斯堡被德国占领的时间,较法国要稍微长一点,不过,除了建筑风格、和少部分双语标识之外,德式痕迹甚少,目测此城受法国文化影响要更深一些
2、从网上的信息看,德语和法语在斯特拉斯堡都有使用,但目测日常生活中基本通用法语,没见到有说德语的,此外,由于不少欧盟官方机构设立在此,法国国旗与欧盟旗帜并肩悬挂的场合随处可见,斯特拉斯堡也算是个国际化的城市,英语畅通无阻
3、如前所述,斯特拉斯堡所在的阿尔萨斯大区在欧洲宗教改革后曾几度易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谋求独立(阿尔萨斯共和国),但无论其历史有多纷繁复杂,现如今在德法冰释前嫌、历史旧账早已一笔勾销的大背景下,这个城市已经看不到任何民族主义情绪,政治、种族、宗教的影响力已然微乎其微
4、因此,相比于鱼龙混杂的大巴黎,斯特拉斯堡尽管汇集了不同国籍的旅行者,可治安情况好得无可挑剔,这里基本上就那么几类人——度假客、本地上班族、出差或旅行中转的旅客,我几乎没有看到游手好闲的北非、东欧或阿拉伯移民,和臭名卓著的吉普赛人
5、阿尔萨斯大区人均GDP超过24000欧元,位列法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三甲行列,在衣食无忧之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默默地维护着属于这座历史名城、同时也是度假胜地今天来之不易的宁静,如果摒弃了政治、经济因素,对于法国人而言斯特拉斯堡倒也像丽江一样,是个后花园般的所在
(7月是欧洲传统的度假季,街上都是各色人种的观光客)
1、两件永载史册的事件足以让斯特拉斯堡人骄傲,其一,脍炙人口的法国国歌《马赛曲》,就是在1792年于斯特拉斯堡写成的,歌曲内容以天朝标准而言是极不和谐的;
歌曲作者是革命军上尉、法国作曲家鲁日.德.李尔,尽管这位大师最终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却因为创作出了世界上最激昂的国歌而名垂青史,也获得了安葬在巴黎荣军院的特别待遇
2、不过另一方面,由于斯特拉斯堡属于数种文化交融的商务度假区,国家观念和民族主义都略显淡薄,在国庆节当天我们几乎没有遇到过有演奏这首国歌的场合,唯一一次听到此曲的旋律,是清晨时分楼下一位环卫工人一边工作、一边自娱自乐之下吹的口哨
3、其二,之前我们提到过古腾堡酒店,也看到了古腾堡广场,那么这个古腾堡(Gutenberg)是何许人也呢?说出来真的是要让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的那种级别——约翰内斯.古腾堡,一位影响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人
4、对于古腾堡本人的生平,并没有太过详细的历史记录,但确凿无疑的是,出生于德国美因茨的他曾在斯特拉斯堡居住过10年,其间研究出了对于传媒有革命性影响的活字印刷术,此举大大降低了文字印刷、知识传播的成本,让大众能简便地获取知识,使欧洲的文盲数量大大减少,毫无疑问,是指引欧洲走出中世纪黑暗、愚昧,走向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工业革命的一盏明灯,是那只振动翅膀的蝴蝶
5、在看过古腾堡的历史地位后,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在国内我从来就没听说过?这不科学啊,为此我专门做了一番研究,其实也很简单,在谁发明活字印刷术这件事上,国内学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主张各不相同
3、其二,之前我们提到过古腾堡酒店,也看到了古腾堡广场,那么这个古腾堡(Gutenberg)是何许人也呢?说出来真的是要让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的那种级别——约翰内斯.古腾堡,一位影响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人
4、对于古腾堡本人的生平,并没有太过详细的历史记录,但确凿无疑的是,出生于德国美因茨的他曾在斯特拉斯堡居住过10年,其间研究出了对于传媒有革命性影响的活字印刷术,此举大大降低了文字印刷、知识传播的成本,让大众能简便地获取知识,使欧洲的文盲数量大大减少,毫无疑问,是指引欧洲走出中世纪黑暗、愚昧,走向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工业革命的一盏明灯,是那只振动翅膀的蝴蝶
5、在看过古腾堡的历史地位后,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在国内我从来就没听说过?这不科学啊,为此我专门做了一番研究,其实也很简单,在谁发明活字印刷术这件事上,国内学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主张各不相同
(日出时分,大教堂的尖顶上飘扬着法国国旗)
伟大的发明家古腾堡,大教堂前的广场现在以他来命名
古腾堡与大教堂
斯特拉斯堡主教座堂(Cathedral Notre Dame de Strasbourg)
1、主教座堂是斯特拉斯堡、乃至阿尔萨斯大区的标志性建筑,具体位置就不用说了,几乎在整个斯特拉斯堡市区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大教堂高达142米的塔尖都随处可见
2、在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中,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也绝对算得上是个中翘楚,与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法国亚眠大教堂(Notre Dame de Amiens)、意大利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英国约克大教堂(York Minster)齐名
3、从公元1647年至1874年的两百多年中,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曾稳居世界最高建筑的地位;大教堂最初设计为南北双塔,后因经济原因南塔没有建造,反而形成了其鹤立鸡群的特色,另一座塔的位置现在已经辟为休息室
4、从南侧入口可以攀登旋转楼梯登上66米的中央瞭望台,可以俯瞰大岛的中世纪建筑群,票价5欧元,攀登过程中需要走300级以上的旋转台阶,可能会转得有点晕,加之楼道狭窄,容易脚下拌蒜,一定要注意安全
5、大教堂内部免费参观,摄影的话一定要关闭闪光灯,周日会有礼拜活动,不影响仪式的情况下可以旁观;不过同样是罗马天主教的教堂,相比于菲律宾保和岛礼拜时的门庭若市,这里多少显得有些冷清,参加礼拜的大多也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由此可见在世俗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的现在,宗教的影响力在欧洲的急剧衰退
6、但是另一方面,大教堂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就这座建筑物本身而言,也是意义非凡——我们来看她的建造年代,于1176年动工、1439年完工,建造过程长达263年,以当时人类较现在短得多的平均寿命来说,基本上需要五、六代人的时间(实际上像这样造了两三百年才建成的教堂在欧洲不胜枚举)
7、换言之,大多数参与教堂建设的人,是看不到她最终完工后的样子的,就连教堂的主建造师埃尔文.冯.施坦因贝格也是在建设到一半的时候去世的,我认为这才是这些教堂除了展现信仰之外,真正伟大的地方——需要有多强大的精神力量,才会去做一件自己在有生之年看不到结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
8、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通过几代人的牺牲和传承,去打造一件凝聚着文化和信仰、却是无实际利益可图的事物——这在今天、尤其是急于将所有的事在一代人里全部干完(其实是把所有的钱在一代人里全部捞完)的今日中国看来似乎是无法理解、也不可想象的,我们总是崇尚毕其功于一役、总是崇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9、二战期间的德占期,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大教堂被当做国宝而毫发无伤,甚至连武器都禁止带入,却在战争末期的盟军空袭中遭到误炸,未免讽刺;战后的修复工作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才基本完成,50年,又是一代人完不成的事情,我经常批判国人落后,这种落后不是在物质上,而是指无法做到这种细水长流的浮躁心态
10、我始终有一个观点,要改变这个国家,什么体制、什么宪政、什么中国梦、什么正能量,都是自欺欺人的说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国家的缩影,而国家是国民集体意识的体现,这个国家的种种现状,只不过是国民内心真实状态的表现而已
只有从自己做起,不再贪图眼前的利益,从根本上摒弃那些已经被时代淘汰的陈腐观念,乃至于牺牲自己的个人命运,如此,这个国家的未来才会有希望,而且同样,这不是仅靠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事情——相较于各种实质为利益博弈的所谓改革,我们或许更需要的,是一场真正的文艺复兴
宏伟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令所有人驻足仰视
(随处可见的大教堂尖顶)
(一个国家的先进与否,并非取决于摩天大楼的数量有多少)
(大教堂内部雕塑)
大教堂内部
大教堂外部
1、由于融合了多种文化,在饮食方面,斯特拉斯堡可以说是个大杂烩,有例如烤香肠那样的德式风味、也有牛排猪排面包薯条这种法式经典、意面披萨也是随处可见,像重口味芝士这样的瑞士风格也不是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可谓不多
2、不过,在城里很难看到大型的餐厅,与巴黎类似也是以路边咖啡馆、以及一些小型高档餐厅为主力,后者可能需要预定,而且主要面向本地人,如果不是研究得很充分,作为旅行者而言还是谨慎光顾,一方面价格昂贵,另一方面也会与那种环境格格不入,我们便吃过一次瘪
3、要是打算将省钱进行到底,那也不是什么难事;在正对火车站的Rue du Maire Kuss上有一家小型的家乐福超市,自制三明治加蔬菜色拉的组合依然很轻松可以搞定,对面宜必思隔壁则有麦叔叔蹲点,超市里一瓶1.5L的依云矿泉水仅售0.66欧元,相比魔都一瓶500ml的打折都要卖到9.9元,实在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4、斯特拉斯堡老城区没有什么大型的购物商场,也看不到什么一线品牌的踪迹,以小型商铺、本地品牌居多,由于适逢国庆日,统统铁将军把门,橱窗购物时目测价格并不昂贵,却也有不少实惠的商品——当然,以一般国人赴欧的思路,恐怕大多数人早在出发前就想好了要买些什么奢侈品,重点在于回国后的炫耀过程,商品本身的实用价值那是次要得不要再次要了
5、反观欧洲人的穿着打扮,倒是简单得很,以日常休闲、简约欧风为主,而且也都不是什么很高档的品牌,关键在于搭配的得体、以及举手投足的气质——当然,法国人、德国人无论男男女女本来就长得漂亮,所以在欧洲街头就算什么也不干,坐着看看美女也是种享受;回到魔都后,我走在马路上再环顾一下四周,说难听点就是铺天盖地的歪瓜裂枣,不由得感叹大部分国人都是没进化好的水平
6、大岛上的另一个著名景点是小法兰西(Petite France),在城区的西南角,沿着伊尔河走总能找到;这个地方说起来有点搞笑,在15世纪一度曾经是法国梅毒患者的疗养聚集地,由于梅毒在当时被称为法国病,小法兰西是德国人对于生活作风混乱的法国人的嘲讽
7、小法兰西的建筑风格与老城区的其他地方有所不同,以木结构尖顶房屋为主,不过这些建筑都是二次大战之后重建的,除此之外,这里还保留了一个小型的船闸和一座浮桥,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运作使用方式
8、如果不打算在大岛住宿,只是到此一游的话,可沿正对着火车站的路直走5分钟,即可看到伊尔河,在这个路口右拐沿着河走,大约5分钟后就能看到河对岸的小法兰西了
斯特拉斯堡街头,骑车的青年男子在等待电车通过
MAX MARA算是比较高档的品牌了
路边常见的简约欧风美女
小法兰西
1、在斯特拉斯堡停留期间,我们看到了两个非常规性的表演活动,其一,是大教堂晚间的灯光音乐秀,其二,是国庆当晚的烟火表演;其实在出发之前我已经在斯特拉斯堡城市主页上得知了这些表演的预告
*斯特拉斯堡城市主页(可选择英、法、德语):www.strasbourg.eu
2、提起大教堂的灯光秀,就不得不说德法之间在1963年签订的《爱丽舍条约》,我们都知道德、法之间是世仇,从三十年战争到普法战争,从一次世界大战打到二战,两国都是主要参战方,在二战中法国几乎被德国推平,这个仇恨的程度绝对不亚于中日之间
3、而《爱丽舍条约》直接促使了两国的全面和解(当时的德国还是西德),原本不共戴天的两国,如今已经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头羊,《爱丽舍条约》无疑为这两大欧盟巨头的尽释前嫌直接奠定了基础;今年(2013年)是条约签订50周年,大教堂的灯光秀就是为了纪念这个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条约而举办的
4、一纸条约就能化解几百年的恩怨,这当然是不现实的,但是真正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两国领导人(法国总统戴高乐、德国总理埃德诺)的高瞻远瞩,历史残酷地证明了,一味地延续、甚至将历史恩怨扩大化,只是一场两败俱伤的零和博弈,只有放下历史的包袱,携手合作,才是唯一的互利双赢之道——以本赛季欧冠为例,冠军是德国的拜仁,拜仁的前场核心是谁?正是法国人里贝里
5、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为什么德法两国能如此之快地从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走出来,迅速带动欧洲经济的复兴,至今高居世界发达国家的前列,也只是他们选择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道路;反观亚洲各国,今时今日还是在勾心斗角、明枪暗箭,死抱着历史包袱不放,甚至将历史恩怨当做政治筹码来引导民意,这其中讳莫如深的缘由,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么?
6、第二大收获就没那么多道道可挖掘了,烟火表演尽管是国庆当日规模最大的庆祝活动(好像也是唯一一项官方组织的活动),但精彩程度比之魔都每年世纪公园烟花节,那是要逊色很多了
7、整个表演持续的时间只有15分钟,观众人山人海,充分说明了欧洲人的生活其实是很单调的,夜生活不外乎散步、喝啤酒聊天、锻炼身体这些,很少能看到抱着手机不放的低头族,对于网络也不怎么依赖,一路上没有注意到有网吧这种东西
8、说到底,人家对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感兴趣,或者可以说他们过日子的方式既保守又规矩;比如看个烟火,开场前人流呼啦啦往广场走,表演时成千上万的人几乎没人说话,表演结束鼓掌吹几下口哨,然后就呼啦啦跑回去睡觉了,大教堂的灯光表演时也基本如出一辙,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板一眼到了极致,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的表现,给我的感觉,大多数欧洲人的习惯就是竭尽一切所能,避免给别人添麻烦
伊尔河会在斯特拉斯堡城区北部汇入莱茵河
大教堂灯光音乐表演
国庆烟花表演
1、由于是此行的重要停留地之一,我在出发前、回国后都对斯特拉斯堡的背景做了深入研究,结合实地的观感,得出的结论是这座城市是一个适合学习、工作、探索、感受、思考、甚至是定居的地方,并不适合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
2、之所以这么讲的理由在于,拥有两千年历史的斯堡,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却能完美融合,中世纪建筑林立的城市却拥有了全法最发达的经济水平,曾是全法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地方却得以成功整治,我们常说,一个城市也会具有自己的性格,因为城市的灵魂是居住其中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座城市,我会选择——宽容
3、只有融入这里的生活环境,坐在窗台上静下心、聆听教堂的钟声,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宽容,而《马赛曲》和活字印刷术,我觉得并不是凭空、或者偶然在此产生的,恐怕也正是得益于宽容,包括我之前所说的德法和解——宽容、合作、独立、以人为本,比巴黎更能体现欧洲精神,人们会感叹于大教堂的雄伟,但没有人会因此背上历史的沉重包袱
4、有时做做白日梦,我会想自己拥有足够长的假期、和足够的财力,在斯特拉斯堡住上几个月,白天租一部自行车四处探索,晚上回到阁楼小屋写写日志,沉淀到两千年历史的深处,或许能写出一篇旷世奇文;尽管是白日做梦,但我仍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再回到斯特拉斯堡,旅行者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对一些地方投入很多感情,往往难以避免
5、在写这篇游记之前我曾有所顾忌,毕竟斯堡在国内不算很知名,我也并不希望她被太多人知道;但是转念一想,一方面我有点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即使再着力宣传,恐怕斯特拉斯堡还是会在国内继续沉寂,理由很简单、也很可笑——到那里去旅行,回来是没什么内容可炫耀的
想到此处,一时颇觉尴尬,却又稍稍安下了心
街头艺术家
俯瞰斯特拉斯堡老城区
1、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的莱茵河,在流过瑞士西北部门户——巴塞尔之后,拐了个九十度的弯,转而向北奔腾而去,形成了德法两国的天然边境,也在法国境内切开了一个长约170公里、宽至35公里的河谷盆地
2、这个河谷盆地就是阿尔萨斯大区的所在地,河谷盆地一般海拔150米,其西侧是平均海拔500-1000米的孚日山脉,其东侧是德国境内著名的黑森林山脉,平均海拔与孚日山相差无几
3、由于两侧均为高山阻挡,外来水汽难以流入,阿尔萨斯大区仿佛一个密不透风的下沉式广场,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加之北纬48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阿尔萨斯的葡萄酒之路(La Route des Vins d'Alsace)便应运而生了
4、在阿尔卑斯山系之间,有着为数众多的葡萄酒之路,分属于不同国家,而阿尔萨斯的葡萄酒之路,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条,从斯特拉斯堡向南,沿着孚日山脉的东坡,分布着大量的葡萄酒村,而乘坐阿尔萨斯区内快车(TER),仅需半个小时就能到达葡萄酒之路的中心——科尔马(Colmar)
5、我们便是沿着这条路逆莱茵河而上,离开斯特拉斯堡一路往南去往巴塞尔;若是需要深度体验葡萄酒之路,自驾是个便捷的选择,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一路骑行造访各个村落,品尝美酒领略中世纪村落风情,更是无比理想
阿尔萨斯的中世纪风情
1、本系列游记的法国部分到此为止,以下篇幅将着重介绍瑞士风情,预计分为三篇;本篇会串联此行在瑞士境内所参观的城市,做一个综合的介绍
2、另外两篇,其一,将介绍比较热门的景点——以因特拉肯为据点的少女峰(Jungfrau)景区;其二,将带领大家去到瑞士南部的瓦莱州(Vallis),领略阿尔卑斯山脉最为壮丽的部分
3、本篇介绍的瑞士城镇有以下几处——巴塞尔(Basel)、卢塞恩(Luzern)、伯尔尼(Bern)、施皮茨(Spiez)、日内瓦(Geneve)
4、瑞士国土面积只有4.1万平方公里,甚至比宁夏更小,差不多相当于7个上海市区那么大,却分为多达26个联邦州,在政治上这些州相互独立,文化上种族、宗教、语言也各有区别,对外统称瑞士联邦,为永久中立国
5、整个瑞士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地形,东北-西南走向的阿尔卑斯山(Alps)斜向贯穿中部和南部,是山地地貌;伯尔尼及其周边为海拔超过500米高原,称为伯尔尼高地(Bernese Oberland),最北部则是阿尔卑斯山发源的众多河流冲积形成的海拔500米以下的莱茵河谷地
6、文化上,瑞士主要分为德语区、法语区、意大利语区,北部与德国接壤的边境、中部伯尔尼高地为德语区、西部日内瓦湖(Lac de Geneve,又称莱芒湖)区是法语区,东南部与意大利接壤的提契诺州、格劳宾登州为意大利语区,英语的普及程度上,南部山区明显低于中部和北部
7、基于瑞士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她既没有加入欧盟或北约,也没有加入欧元区,万幸是瑞士是申根区成员,可以从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畅通无阻地进入瑞士
8、若是没有多币种的信用卡,那么在计划前往瑞士旅行的时候,需要事先兑换好瑞士法郎(CHF),在瑞士境内只有少数地方在结算的时候会给你欧元或法郎的任意选择,在魔都兑换瑞士法郎需提前一天预约
巴塞尔(Basel)
1、具体的一些细节,我们结合之后的行程慢慢再说,先去到进入瑞士的第一站——巴塞尔;如前所述,巴塞尔是瑞士西北部的门户城市,属于行进路上的必经之地,安排在此稍作停留,本属于顺水推舟
2、位于德、法、瑞三国边境地带、又是莱茵河上重要港口之一的巴塞尔是一个极为繁忙的交通枢纽,从这里往北1小时可达斯特拉斯堡,3小时可到法兰克福;往西2小时可到达法国中部的第戎;往东可至苏黎世和慕尼黑;往南直通伯尔尼和卢塞恩,时间均在1小时左右
3、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国际性中转站的地位,使得巴塞尔的生活节奏较斯特拉斯堡快得多,这一点从街上人们走路步伐的频率上就可以看得出,各种因公因私的旅行者在此川流不息,使得这里的现代化商业气息要远胜于旅游观光
4、与斯特拉斯堡类似的是,巴塞尔也并不是一个热门的旅行目的地,我仅仅安排了几个小时在此停留参观,除了看一下城市风貌之外,此处也是此行中唯一一个能看莱茵河的城市,走过路过当然不能错过
5、巴塞尔的城市交通主要是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线路极其复杂,由于这里是纯德语区,线路标识是全德语,对于不了解当地情况的旅行者而言无异于天书奇谭,建议要在谷歌地球上事先查询好线路
6、我设计的到此一游方案是,在火车站乘坐有轨电车,到老城区中心地带的集市广场(Marktplatz),去附近的米特莱勒桥(Mittlere Brucke)看一眼莱茵河,再穿过老城区走回火车站,非常简单的线路,不过实际走的情况并不如计划中那么顺利
7、导致不顺利的元凶,便是对于自由行者而言万恶的拉杆箱,拖着拉杆箱游览市容那种费劲绝对属于有苦说不说的痛苦,很快便会觉得疲劳而失去到处探索的兴致,所以,我想提醒去欧洲自由行的朋友,如果你准备主要依靠火车而非自驾,并且在行程中有快速浏览某些城市的安排的,那么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一定要选择一个、或两个背负系统良好的背包
8、欧洲很多地方的设施很古老,没有电梯、自动扶梯,青石板的城镇道路,火车也不是都有大号的行李架子,携带背包不仅可以让你在旅途中省去很多麻烦、大大提升旅行的品质,更可以显示出你穷游者的身份让小偷窃贼对你失去兴趣,拖着箱子走路的意愿、和背着包清空双手走路的意愿,是完全不一样的
9、或许有人会说背包放不下,那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去欧洲发达国家带的东西,远比去中国西部、或者喜马拉雅山区那种一个睡袋、一堆厚衣服、一大包户外装备要少得多,我带了两个背包,一个65L、一个30L,从头到尾始终半负荷运行,除非你纯购物,需要留存大量空间来摆放战利品,那就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了
10、瑞士境内稍大规模的火车站都有自助储物柜,可以寄存一些小型的行李,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能塞进24-28寸大型拉杆箱的柜子;储物柜收费依据其空间的大小5-8法郎不等,只接受硬币
11、由于不合理负重这个原因,在巴塞尔的游览过程显得十分狼狈,莱茵河算是看了个粗略,但是计划中的主座教堂没有找到,等发现的时候已经走过头了,看着大家人困马乏我也没有主张再回去找,好在在走回火车站的路上看到了另一个规模比较小的伊丽莎白教堂,同样是十分漂亮的建筑
12、事后复盘的时候,对于在巴塞尔只停留了三四个小时,我是略觉有点遗憾的,与之后走过的几个瑞士城镇相比,巴塞尔并没有满街豪车的那种张扬、也没有铺天盖地的旅行团那种嘈杂,在宜居程度上因为生活节奏较快或许不如斯特拉斯堡,但在文化的融合宽容度上,是不相伯仲的,本是个值得驻足品味的地方,匆匆掠过是为此行中的一大憾事
巴塞尔火车站站台
繁忙的巴塞尔火车站
老城区中心地带的集市广场
欧洲的摄影器材价格,比国内当然是贵了不少
巴塞尔老城区街景
巴塞尔火车站很低调,但很高效
米特莱勒桥上俯瞰莱茵河,比塞纳河要壮观许多
1、若是将主要行程都设定在瑞士境内,那就需要在交通上费一番心思,除了租车自驾的游客外,如果是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出行,瑞士通票(Swiss Pass)就是最实惠、方便的选择了
2、瑞士通票的使用范围,包括瑞士境内除飞机之外的所有公共交通工具——火车、游船、公共汽车、有轨电车,以及所有的博物馆,说通俗点,就是随便上车随便去哪儿,只要你认识路就没问题
3、特殊的使用情况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
(1)少女峰登山齿轨火车Lauterbrunnen、Grindwald之后的路段需购票,通票可打75折
(2)少女峰景区的数条登山缆车线的最后一段需购票
(3)由采尔马特至圣莫里茨的冰川快线需要订位
(4)采尔马特登山窄轨火车、缆车需购票,通票可打5折
(5)阿雷奇冰川景区登山缆车需购票,通票可打5折
4、瑞士通票分两种,连续通票(某个时段内连续数日)和机动通票(某个时段内任意数日),可按实际情况购买,后者价格高于前者不少;购买地点可以是之前给出的欧铁官网(欧元结算),也可以至代理旅行社(我是在携程购买的,人民币结算,不与当日汇率联动而有滞后,可赚汇率差),亦可到瑞士火车站当场购买
5、购买通票后,到达瑞士境内后可至任意火车站售票柜台、或者铁路办公室,要求工作人员激活,需要与护照同时提交,工作人员会把使用起止日期写上并盖章,不可反悔;激活后的通票要随身携带、妥善保管,以便随时备查,购买上述有折扣的线路时也需要出示
6、如果利用通票的场合不多,也可以分段购买点到点车票,瑞士境内即使是最小的乡村停靠站也有自动售票机,但只有在一些大的火车站、或者旅游景区车站才会提供人工售票
卢塞恩(又称琉森,Luzern)
1、无论是从巴塞尔还是苏黎世,去往卢塞恩都只需要1小时的火车路程
2、卢塞恩位于瑞士连通德国、意大利的南北交通咽喉处,往南有列车直达米兰(Milano)中央车站(3小时),往北直通德国的斯图加特(4小时)
3、正因为交通如此便捷,又有些景观可看,卢塞恩是亚洲旅行团队、尤其是国内团队游几乎必到的地方,是这一路上除了巴黎奢侈品金三角之外,我们看到中国游客最多的地方,言下之意就不多解释了
4、对于自行游的朋友来说,卢塞恩不是个值得停留一晚的地方,其理由不仅是因为团队游客带来的嘈杂环境,更重要的是,她的常规景点都集中在火车站附近,属于步行过去也很轻松的水平,可以看完直接走人
5、出火车站大厅后直行100米就能来到罗伊斯河(Reuss)汇入卢塞恩湖(Luzernersee)的地方,游船码头就在这个位置,不过桥向左拐弯,几个著名景点——卡佩尔廊桥(Kapellbrucke)、耶稣会教堂(Jesuitenkirche)都在岸边几百米的范围内
6、如果沿着大路过河去到北岸,那里基本都是商业区,沿街都是钟表和服饰的商铺,中文招牌多得招人反感;北岸能看的历史人文景点有三处,一是圣马太教堂(Matthakirche),造型很别致,团队游客也一般不会上去,在河边很远的地方就能望见教堂的漂亮双塔
7、另一个很著名的垂死狮子像路有点远,从火车站步行前往大致要30分钟的样子,不清楚可以查看谷歌地图,上面有很清晰的中文标识;最后一处是有超过700年历史的穆塞格城墙,在城区的外围,需要穿过罗伊斯河北岸的商业区一直往北走
8、外围景点方面,有瑞吉山(Rigi)和皮拉图斯山(Pilatus),这两座海拔不高的山峰是卢塞恩湖周边的两个制高点,可以乘坐齿轨火车和缆车到山顶去一览卢塞恩湖的景色,前者免费、后者瑞士通票是5折
9、我没有安排去这两个景点,一方面时间有限,更重要的是我根据多次在中国西部、以及喜马拉雅山区的旅行经验,判断这两处并不会有什么很震撼的风景
10、实际情况不出所料,单论自然风光,瑞士大致与横断山区在一个级别,要逊色于西藏、新疆伊犁以及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区,毕竟绝对海拔摆在那里,莫说瑞吉山和皮拉图斯山,就算是大名鼎鼎的少女峰也没有带给我们很惊艳的感觉,只有在瓦莱州看到的风景,才稍稍为阿尔卑斯山挽回了一点颜面
11、瑞士的餐饮与法国有所区别,重口味的芝士与生牛肉成为主角,平均价格、尤其是在旅游城市用餐,要比法国贵出不少,菜单也不是每家餐厅都有英、德、法语对照,建议在出行前做好功课,查好一些自己比较适应的菜式的德语(法语)写法,以免在点菜时遭遇乌龙——当然,意面、披萨这些是比较安全的,写法都一样
12、对于吃饭不计较的朋友,或是希望在吃饭方面尽量节省的,瑞士的每个城镇都有招牌式的大型超市COOP,可以买到面包、火腿、牛奶、生鲜蔬菜等食材,自制简易餐点非常容易;卢塞恩的COOP超市在火车站的地下一层,价格基准为依云1.5L矿泉水0.95法郎,比法国略贵一点
(入夜的卢塞恩火车站站厅)
卢塞恩湖畔
夏季的欧洲白昼时间漫长,要到晚上九点半之后才会天黑
罗伊斯河上的卡佩尔廊桥
卡佩尔廊桥与皮拉图斯山
熊出没注意(伯尔尼,Bern)
1、瑞士的首都既不是苏黎世、也不是日内瓦,而是这个大家都不知道的伯尔尼,尽管对于联邦制、各州谁也管不了谁的瑞士而言,首都也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
2、伯尔尼位于瑞士中部偏西的高原地带,北距巴塞尔、东南距因特拉肯(Interlaken)、东距卢塞恩,均只有1小时左右的车程,往西南方向至日内瓦,也在2小时之内就能到达
3、瑞士铁路网络可能是世界上最密集的,加之国土面积不大,城际之间基本每个小时都有班车互通,所以在之后的篇幅中,点到点的移动手段不再重复介绍,换句话说,不用想太多,总有车能到你想去的城市
伯尔尼的城市布局,可以说是个瑞士版的斯特拉斯堡,唯一的区别就是斯特拉斯堡的老城区完全被伊尔河(Ill)包围,形成大岛;而伯尔尼的老城区,则是三面环绕阿勒河(Aare),是个半岛
5、斯特拉斯堡老城区和伯尔尼老城区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环绕她们的河流伊尔河和阿勒河都是莱茵河的支流,若要说她们还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第一眼看上去,都不会觉得有多么引人注目
6、或许正是由于两者都不是那种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中世纪广场、建筑、钟楼、教堂是她们的一切,极致的质朴往往会催生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活字印刷术在斯特拉斯堡诞生,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伯尔尼推导出了质能公式,世界都因它们而改变
7、爱因斯坦故居就在老城区的主要街道Kramgasee上一间毫不起眼的拱廊民居里,现在已经辟为咖啡厅和博物馆,内有播放介绍爱因斯坦生平的纪录片,我事后才想起来自己有瑞士通票是不需要买门票的;主街上的拱廊房屋很有意思,路边的台阶旁有很多铁皮门,拉开后下面是像防空洞一样的地下室,有些还改造成了商铺
8、目前,老城区的很多建筑物都在修补维护中,包括一些楼房、喷泉,著名的伯尔尼大教堂(Bern Munster)整体封闭修缮,会影响到参观的效果;不过根据瑞士现行法律,在老城区是不能建造新的建筑物的,楼房的高度也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当修缮完毕后,一切还是会保持着中世纪的原貌
9、沿着主街Kramgasee一直走到尽头,是阿勒河畔的大桥Nydegebrucke,这里是阿勒河的大拐弯处,在大教堂制高点封闭的情况下,要看伯尔尼老城区的全景,就要走到河对岸的山坡上,那里是个天然的观景台,碍于带队的缘故我没有前往,又是一大遗憾,不过即使河畔的景色也足够令人赞叹
10、在老城区值得一逛的商店不多,在天文钟附近有一家猛犸象(Mammut)户外专卖店,品种很丰富;较远处还有一家Bally专卖店,在夏天打折季的时候会有比较多的优惠,这两个品牌都是瑞士本地品牌,作为户外一流品牌的猛犸象更是还未进入国内市场,有这方面需求的朋友若是去瑞士,千万不要错过机会
11、伯尔尼不是国内旅行团的常规线路,因此这里的游客以来自欧美或本地居多;与巴塞尔、卢塞恩一样,伯尔尼也属于瑞士国内的德语区,相比于不拘小节、一天到晚嬉皮笑脸的法国人,德语系的人文环境显得比较保守,即使是从事服务业的本地人大多也不苟言笑,作为旅行者而言,低调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12、瑞士除了少数像日内瓦这样汇集全世界精英的城市外,多数都像伯尔尼,街上看不到什么豪车,私家车以小排量为主,而且停着的远比行驶着的多,另一种情况,就是那种花钱也买不到的定制车,款式几乎都像是一个世纪前的造型,定睛一看,车主还是那种满头白发的老头老太;而年轻人,更多的都在山上和公路上大汗淋漓地踩单车
13、这就是西方人真正先进的地方,我的意思是观念,车辆对于他们而言,基本上就是一种交通工具,与自行车没什么区别,而不是一种显示优越感的载体,相比于中国满大街的SUV、宝马、保时捷,一部铁壳子就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看到行人走得慢些就狂按喇叭,欧洲街上的大多数汽车算是很蹩脚破旧的,但就算是再好的车,看到行人离得很远就会主动礼让,人们对此并无所谓,或者说他们关注的事情并不在这方面
14、与斯特拉斯堡在气质上有相通之处的伯尔尼,同样是一个不适合走马观花的地方;如果让我重新安排一次行程,我会把因特拉因住宿的三个晚上,留出一个给伯尔尼,完全不影响行程,即使是花点时间,沿着阿勒河的大拐弯走上一圈,也是种不错的体验
15、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在伯尔尼多做逗留,在主街Kramgasee上有数个公交车站点带你返回火车站,在德语系乘市内交通,有一项基本技能——要认准火车站的德语写法Bahnhof
老城区的主要街道Kramgasee
阿勒河拐弯处俯瞰伯尔尼老城区一角
街头艺人,演奏的不是口水歌,往往是世界名曲
街边的一辆中古版阿尔法.罗密欧,诠释了何为低调的奢华,旁边旗帜上的熊是伯尔尼的象征
停车习惯也会体现一个城市的性格
伯尔尼火车站前的圣灵教堂
1、确切地说,施皮茨并不是一个城市,只是夹在因特拉肯与伯尔尼之间的一个小镇,其位置恰好是在两者的中点,所以无论到哪一处,都只需要30分钟的时间
2、尽管只是个弹丸之地,不过若是你和我一样,行程中安排了南部瓦莱州的采尔马特、阿雷奇冰川等地的话,那么无论从瑞士中北部的任何一个地方前往,基本都需要在施皮茨转车,又是个咽喉要地
3、火车站距离湖边的古堡、游船码头等地非常遥远,步行起码在30分钟以上,比较节约时间的做法有两个,一是直接乘小镇内部公交前往(车辆的间隔时间非常久),另一个就是不要沿着大路、穿过别墅区直线下山,需要有那么点胆量和方向感
4、山坡上的众多独栋别墅、以及别墅车库里的豪车、岸边的大量私人游艇,会让你充分认识到施皮茨是个有钱人住的地方;其实在图恩湖(Thunersee)以及因特拉肯另一侧的布里恩茨湖(Brienzersee)周围,这样的小镇多如牛毛,施皮茨只不过在国内被炒作得比较多而已,与奥地利的哈尔施塔特(Hallstatt)性质差不多
5、从因特拉肯到施皮茨,有将近20公里、完全沿着图恩湖修建的完整自行车道,单程的时间在1.5小时左右,沿途风光十分写意,是瑞士湖光山色的典型,若是以因特拉肯为据点出发游览施皮茨,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骑车往返是最理想的选择,如此一来观景、摄影、休闲的质量都能有所保障,我本来也是这么计划的,由于一些乱七八糟的原因而流产,是此行的又一个遗憾
6、对于懒人而言也有别的选择,游船码头有发往因特拉肯西站(Interlaken West)的定班船,沿途会停靠几个图恩湖边的度假村,总时间同样是1.5小时左右,码头上的告示牌会提示下一班船的时间,基本上和火车一样准时;不过尽管瑞士通票在此适用,乘船的总体观景效果仍不算很好,毕竟湖面的地势太低了
7、从施皮茨往伯尔尼方向走10公里,在阿勒河流出图恩湖的三角洲是另一个规模较大的城镇图恩(Thun),建筑风格、历史长度与施皮茨相似,但是知名度在国内略低,我估计会更有看头,开往伯尔尼的列车一般都会在此停靠,同时,图恩也是发往因特拉肯西站定班船的始发站
晨光中的施皮茨小镇
从火车站附近的别墅区俯瞰湖边的古堡
一列火车驶过施皮茨火车站
这种车型一般都是R字头的州内慢车
开往少女峰途中的小镇Wilderswil火车站
(在火车上抓拍的西庸城堡,貌似正在维修)
(火车站旁的日内瓦圣母大教堂,刚刚翻修过的样子)
日内瓦湖畔
由于行程的时间所限,以及受制于带队等因素所限,上面这些城市也只是走了个皮毛,像日内瓦甚至只停留了一个多小时,很难进行深入探索,留下了不少遗憾,不过这也是选择自由行必须付出的代价,实际上在多年的旅行中这种代价从未缺席,正如我们常说的,遗憾从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那么旅行,也是如此
我不想对于瑞士作过多的溢美之词,因为没那个必要;其实旅途中我一直在问一个问题,是瑞士人造就了瑞士,还是瑞士这片土地成就了瑞士人?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前我就说了,无论是城市还是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性格,这种性格正是全体市民(国民)集体性格的表现,所以,我倾向于相信前者
换句话说,瑞士之所以是瑞士,是因为有一群想把国家建设成这样的人,建立了这个国家;同理,中国之所以是今天这样,即使你百般指责,她有千般不是,在这里生活会面对万般无奈,但如果你习惯这种环境,对于任何改变现状的想法报以抵触乃至拒绝,那她与你理想中的国家,其实也没有任何区别
瑞士也并非是完美无缺,巴塞尔节奏太快、卢塞恩游客太多、伯尔尼过于保守、日内瓦则有些高不可攀,与斯特拉斯堡相比,她们可能都不那么平易近人——但是,我们是旅行者,没有权利要求任何目的地对我们平易近人,青藏高原的稀薄氧气、喜马拉雅的高山雪原、川西的死亡公路、河西走廊的烈日炙烤、吉隆坡的飞车党、巴黎的地铁盗贼团,太多太多的经历,从天堂到人间,或许都显得不那么友好
我们为什么旅行?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不过至少,我从来不去憧憬那种荒唐如中国梦一般的所谓热情好客;每个城市,神圣如拉萨、喧嚣如加德满都、世俗如巴黎、危险如吉隆坡,都有她们的性格,这种性格是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们集体意志的表现,没有任何义务一定要让你觉得宾至如归
——纵向单独看她们的典故、横向将她们相互比较,尽自己的能力去分析、解读她们的性格,然后选择我认为合理的部分——比如,斯特拉斯堡的宽容、巴塞尔的活力、卢塞恩的开朗、伯尔尼的内敛、日内瓦的高贵,融入到自己的性格中去;不合理的部分,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或是生活的地方,我会付出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代价拒绝与其妥协,这才是旅行中我真正希冀的部分
“应该给予来到伯尔尼高地(Bernese Oberland)的旅行者一项健康警告——艾格峰(Eiger)北面可能会导致旅行者震颤不已,少女峰山麓会导致不可控制的莫名兴奋,希尔特峰(Schilthorn)会带来007幻觉。”
——这段是已经绝版的Lonely Planet的2011版中欧,对于伯尔尼高地所涵盖的少女峰地区介绍开场白的原话
以LP的号召力和信息准确性,或许大多数读者都会因为其对少女峰景区的高度评价,而对这个目的地期待不已,然而我不得不说的是,这个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误导嫌疑的,说误导或许有点言之过重,可能更恰当的说法是不够严谨
比较严谨的评价是,我们剔除生活环境因素,单论自然风光的话,若是你没有去过中国西部——新疆的天山腹地和帕米尔高原、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区、四川青海云南的横断山区,若是你没有去过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区,若是你没有去过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山区,那么少女峰地区的湖光山色,应该会带给你一定程度上的震撼
若是你去过上述这些地方中的任何一处或以上,正常情况下应该对少女峰地区做出不过尔尔的评价——诚然,瑞士的基础设施建设、旅行环境、生活质量、后勤保障乃至消费水准,也是上述这些地方无法比拟的,可对于旅行者来说那并非关键
LP是写给西方人看的,能亲近喜马拉雅或是喀喇昆仑的西方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包括这本书中瑞士篇的作者Nicola Williams,也是长期旅居法国和日内瓦湖区,想必也未曾到过遥远的东方、有幸来看一眼世界之巅,做出这样的高度评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这么说,可能会引起一些看官的不快,对大名鼎鼎的少女峰出言不逊,这种情况确实也不多见;但是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一句,作为一名雪山控,从2007年开始至今,我每年都至少有一次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经验,6000米以上级的高山也算是看过不少了,对此类风景的档次还是有资格去评价的
单论自然风光,少女峰地区只能算是差强人意,真正值得关注的也并非是那几座乏善可陈的4000米级雪山,而是瑞士人是如何营造他们的生活环境、如何对待对于上帝赐予他们的财富的
如果你和我一样,去瑞士只为领略阿尔卑斯山的真髓,那么我建议你关闭本篇游记、将少女峰的行程从计划中删除,直接跳到下一篇、忽略因特拉肯直奔瑞士南部的瓦莱州,那里才是一个真正会令旅行者震颤不已的地方
(少女峰登山齿轨火车)
(少女峰,实际上其貌不扬)
(因特拉肯的中央大草坪可以远眺少女峰)
(少女峰区域交通示意图)
(伯尔尼纳阿尔卑斯山中最富盛名的少女峰)
阿尔卑斯山系(The Alps Mountains)
1、如果您觉得不管少女峰到底是什么情况,还是想稍微深入了解下阿尔卑斯山,那么请接着往下看;作为一名地理爱好者,我先来详细说明一下欧洲的脊梁——阿尔卑斯山系的情况
2、提到阿尔卑斯(Alps),人们恐怕总会想起瑞士,毕竟阿尔卑斯山海拔最高的部分都在瑞士境内,不过实际上,阿尔卑斯山是一个庞大的山系,除了北欧之外,大多数的西、中、东欧国家都受到了她的影响
3、狭义的阿尔卑斯山,指的是阿尔卑斯山脉本尊,西起法国西南部地中海沿岸,画了个弧形依次穿过瑞士、意大利、列支敦士登、德国、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
4、广义的阿尔卑斯山系,涵盖了上图中大多数山脉,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的所有山脉,都隶属于阿尔卑斯山系,分别包括
(1)本尊的西南分支,是法国与西班牙的界山,比利牛斯山脉(Pyrenees)
(2)本尊向东部的延伸,是在东欧大地拐了个大弯的,喀尔巴阡山脉(Carpathians)
(3)本尊的南部分支,是贯穿意大利国土西岸的,亚平宁山脉(Apennine)
(4)本尊向东南的延伸,是占据巴尔干半岛西部沿海的,狄那里克山脉(Dinaric Alps)
(5)在地中海对岸的非洲北部,还有一条在地理上属于本山系的,阿特拉斯山脉(Atlas)
6、在欧洲规模最大的山脉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大高加索山脉(Great Caucasus)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Scandinavian),但是这两条山脉位置在相对较偏的欧洲边缘地带,对于大多数欧洲国家而言,并无太多直接影响,因此,排名第三的阿尔卑斯山具有最高的关注度,也就是件不言而喻的事了
7、由于太负盛名,除了欧洲之外,还有很多山脉被冠以阿尔卑斯之名,包括日本、新西兰、甚至于月球上,都有后缀为阿尔卑斯的山脉,但这些山脉与本篇中所提到的阿尔卑斯山系,没有任何关系
阿尔卑斯山系
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即使在夏季也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远眺阿雷奇冰川,不过少女峰顶并非观看阿雷奇冰川最好的地方)
(阿尔卑斯的高山花卉)
(阿尔卑斯的奶牛,摄于飞驰的列车上)
1、在尼泊尔游记的第一篇,我曾把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n Range)做过一个分区,尽管同为一座山脉的各部分,但其中仍存在较多独立区域,如同母公司下的一个个子公司,既相互独立、又同时归属于同一个上级
2、阿尔卑斯山尽管在山脉长度上要比喜马拉雅短差不多一半,不过也是同样的性质,由多个较为独立的中小型山脉组成,具体位置可以参照上面这幅示意图,由西向东分别为
(1)葛来安阿尔卑斯山(Graian Alps):法国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是本山脉的西部起点,起始段平均海拔很低,至法瑞边境呈火箭发射式拔高,催生了本山脉最高峰——勃朗峰(Mont Blanc,4810m)
(2)伯尔尼纳阿尔卑斯山(Bernese Alps):瑞士中部、伯尔尼州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属于平均海拔较高的一脉,本节游记将要着重介绍的少女峰区域(Jungfrau,4158m)就坐落于此,但她并非伯尔尼纳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第一的殊荣属于她隔壁的芬斯特瓦峰(Finsteraarhorn,4274m)
(3)本宁阿尔卑斯山(Pennine Alps):瑞士南部、瓦莱州境内的阿尔卑斯山,也称为瓦莱阿尔卑斯,是平均海拔最高的一列支脉,占据了阿尔卑斯山中大部分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峰,制高点是采尔马特(Zermatt)南部瑞意边境上、统称为罗莎峰群(Mont Rosa)中的杜富尔峰(Dufourspietze,4634m),此山峰同时也是瑞士最高峰、以及阿尔卑斯山的第二高峰,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一起欣赏她们的壮丽景象
(4)贝尔尼纳山脉(Bernina Range):瑞士东部提契诺州、格劳宾登州,意大利北部均为此山势力范围,最高峰是皮兹贝尔尼纳峰(Piz Bernina,4049m),她是本尊中最东端的4000米级山峰
(5)巴伐利亚山脉(Bavarian Alps):顾名思义,位置就在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本尊延伸到这里海拔已经大大下降,但依然是德国人为之骄傲的度假胜地,最高峰是海拔不超过3000米的楚格峰(Zugspietze,2962m)
(6)格洛克纳山脉(Glockner Mountains):以因斯布鲁克(Innsbruck)为中心的奥地利中西部均为面积辽阔的此山脉占据,奥地利湖光山色的始作俑者,最高峰为大格洛克纳山(Gross Glockner,3798m),尽管海拔不足4000米,可相对落差却在本尊中名列亚军
(7)多洛米蒂山脉(Dolomites Mountains):规模较小的本山脉占据意大利东北部的位置,属于意大利的波尔扎诺自治省,比较偏僻的乡下(欧洲的乡下一般意味着有钱人才去得起的度假村),最高峰是马尔莫拉达峰(Marmolada,3343m)
(8)尤里安阿尔卑斯山(Julian Alps):起始于意大利东北部边境,大部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一直延伸到首都卢布尔雅那,本尊绵延到此基本告一段落,最高峰是特里格拉夫峰(Triglav,2863m),是斯洛文尼亚的海拔制高点
3、上述这些山脉是整个阿尔卑斯山本尊中规模较大的组成部分,她们同样可以细分为一些小型的支脉,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我就暂时不再费劲去挖掘了,原则上,你可以把欧洲所有的山都叫做阿尔卑斯山,因为她与喜马拉雅山脉一样,已经超越地理坐标的范畴,而成为了一种象征
尽管在主观上,对于伯尔尼纳阿尔卑斯山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少女峰地区的评价不高,但我依然花了较长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这一地区的情况,我们必须承认,不可能每个旅行目的地都会像安纳布尔纳大本营那样使人终身难忘,事实上与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一样,绝大多数地方在我们内心深处看来,都是足够索然无味的,即使这种无味,是源于我们缺乏对其的了解
就像这次旅行一样,可以说,在缺乏欧洲旅行的经验、初出茅庐,以及种种其他原因之下,可以说包括少女峰景区在内的大部分行程的质量,都是不尽如人意的,虽然觉得非常郁闷,但这也是在前进路上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对于很多人而言,去欧洲旅行可能是件毕其功于一役的事,这辈子很难再有第二次,但我从来就没这么想过,每一次旅行,都是为下一次的再出发所做的积累
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经年累月下的经验,对于旅行质量的不佳,我早有预感,也留了一个后手——在离开因特拉肯之后,不返回巴黎,而是继续前往瑞士南方阿尔卑斯山深处的瓦莱州(Vallis),用此行的最后两天时间,去搏一丝领略阿尔卑斯山真容的机会
在不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这种安排既是一个双保险、也是一种可能导致一无所获的赌博,尽管瓦莱州给人惊艳之感的阿尔卑斯山真容,在稍稍提升了本次旅行品质的同时,更像是一次成功的赌博,然而在这种看似完全属于偶然的际遇之中,无疑也凝结着历次旅行、尤其是不成功、不愉快的旅行中所付出的不为人知的代价——正确的判断往往源于曾经无数次错误的判断,人生也无非如此
1、本节游记我们将重点来介绍伯尔尼纳阿尔卑斯山中最重要的景观——少女峰峰群(Jungfrau)及其周边的小型城镇,包括劳特布伦嫩(Lauterbrunnen)、格林瓦尔德(Grindelwald)、米伦(Murren)、文根(Wengen)等等,统称为少女峰区域
2、除了旅行团队那种一笔带过式的游览方式之外,对于自由行的朋友而言,要在一天之内将少女峰区域逛得比较深度一点,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另外,游览雪山类的景区对于天气状况要求较高,若是只安排一天,就将面对很高的不确定性
3、因此,一般来说都会在山下的因特拉肯(Interlaken)落脚,因特拉肯坐落在著名的景观铁路线——黄金快线(Golden Pass)上,是个规模较大的城镇,同时也是开往少女峰顶(Jungfraujoch)的列车始发站,交通方便且生活设施完备,作为旅行据点非常理想
4、所谓黄金快线的精华段,通常是指卢塞恩(Luzern)--因特拉肯(Interlaken)--施皮茨(Spiez)这段,其中卢塞恩至因特拉肯尽管只有70公里,却因为需要翻山而耗时达到2小时,沿途会依次经过萨尔嫩湖(Sarnersee)、龙疆湖(Lungernersee)、布里恩茨湖(Brienzersee)这三个小型冰川湖
5、在日间,每个小时都有一班从卢塞恩发往因特拉肯的城际列车(IR),而黄金快线则是两小时一班,两者运行的线路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在列车的车型方面有些区别而已;而且,无论是欧铁赠送的时刻表、还是卢塞恩火车站的时刻表,对黄金快线的发车时间标注得都不准确,实际乘坐的车型还是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指的是车型而不是发车时间,时间是一小时一班雷打不动),不过个人觉得没必要太过执着,其实都一样的
6、因特拉肯这个名字,直译过来就是“两湖之间”,她是建在了图恩湖(Thunersee)和布里恩茨湖、这两个阿尔卑斯山的冰川湖之间,镇上有两个火车站,分别是东站(Interlaken Ost)和西站(Interlaken West),东站靠近布里恩茨湖,西站靠近图恩湖
7、如前所述,由于承担了所有开往少女峰区域列车的始发和到达,东站(Ost)的意义更为重大,从卢塞恩开过来的列车也是最先停靠在东站;而西站除了接驳图恩湖的游船之外,基本就是个过路小站的档次——当然,把它作为连接城西与城东之间的交通工具也是可以的,火车只需要5分钟时间,以贯穿于此的铁路干线列车的频繁程度,当做地铁来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因特拉肯镇内的城堡教堂)
(从青旅眺望阿勒河,一辆黄金快线正开在过桥)
1、既然需要经常光顾东站,那么选择火车站附近的住处就是很重要的了;与东站一墙之隔的因特拉肯青年旅社(Youth Hostel Interlaken)似乎是必然(也是唯一)的选择
2、这家青年旅社目测是新建的(大胆猜测极有可能是SBB的三产),设施简约但作为落脚点来说足够方便,房间有床位和标准间可供选择,暑期旺季的时候,无独立卫生间的多人间床位大约30瑞郎、标准间100瑞郎,在酒店价格普遍高昂的瑞士,这样的价位已经算是非常便宜的了,所以每天都是宾客盈门的爆满状态,旺季的时候预定一定要趁早
3、旅社门口的大街Hoheweg是东西贯穿整个镇子的主街,以能看得到少女峰的大草坪为镇中心,沿途基本都是商铺和高档酒店,走一遍过场基本就没必要走第二回了;由于这里是团队游客的必到之处,高性价比的餐厅几乎没有,有几家中餐厅的价格更是高得离谱,在追求经济实惠的前提下,有以下几个解决吃饭问题的方法
(1)延续之前的套路寻找神一样的超市COOP,其实也不用找,东站出来对面就是,这家COOP是一路上规模最大,而且是唯一一家有烤箱、能提供热食品的超市,可以买到1/4烤鸡、热汉堡、千层面这样的食品,价格在5法郎左右,极其超值,它的打烊时间是晚上7点,如果不想吃闭门羹,就别忘了早点去把补给买好
(2)靠近西站的地方有一家麦当劳,同样是屌丝专属性价比正餐的选择,两个人基本上花25法郎就能吃撑;柜台旁边很刺眼地用中文写着“番茄酱0.2法郎/包”,从中可想而知瑞士人民都被天朝游客的素质逼得忍无可忍了;此外,麦当劳对面就是邮局,寄明信片回国的话,邮票价格是1.9法郎
(3)青年旅社的餐厅除了免费供应自助早餐,同样也提供正餐,人均在十几法郎,也算是比较厚道的价格了,看到很多SBB的员工都跑过来蹭饭;另外,餐厅里还设有自助区,提供微波炉和电热水器,买些食材DIY也是一种选择——只不过,无论是吃正餐还是自制简餐,完事后都别忘了把场子收拾干净
4、如果不想住人来人往的青旅,又没法负担星级酒店的昂贵费用,就只能花点时间在Agoda和Booking上寻找民宿了,住民宿的好处是可以体验寻常瑞士人家的生活环境,缺点在于一般都会离火车站和主要街道较远,需要步行或乘坐镇内的公共汽车前往
5、因特拉肯尽管是个大集散点,但并非少女峰区域的唯一的选择,在游览线路上的两个大镇劳特布伦嫩、格林瓦尔德,山上的两个小镇文根、米伦也都有民宿,不仅可以躺在床上看风景,还能避开如织的游人落得清静,相应的代价就是价格会比因特拉肯更贵,出行和补给也没那么方便,是一种比较奢侈的享受
(因特拉肯街头常见如法拉利这样的豪车)
1、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阴云密布,不惜花费重金、乘齿轨火车前往少女峰顶的欧洲最高火车站,是几乎所有来到少女峰区域的人都会做的事,这条线路也是相对来说最简单、最没有悬念的
2、如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从因特拉肯往南,铁路沿着山谷前进一直到Zweiluschinen,山谷会形成左右两支,分别通往前述的劳特布伦嫩(Lauterbrunnen)和格林瓦尔德(Grindelwald)两个大镇,如果持有瑞士通票,那么火车只能免费乘到这两处
3、如果要去少女峰,就必须购买之后路段的车票,并在上述两个大镇换乘开往Klein Scheidegg的列车;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列车之后都会在Klein Scheidegg再次聚拢,在这里你需要换乘最后的小型齿轨火车,才能最终到达欧洲最高的火车站Jungfraujoch
4、综上所述,可见在出发前对于当天行程的规划是很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你需要买什么价格的车票;哪段路需要买票、哪些不用?在自己没有身临其境之前,总归是比较抽象的,相信这件事肯定会让很多朋友曾经、或者将要很伤脑筋
5、我在这里推荐一种我自己使用的办法,就是将自己所要乘坐的线路、人数,写在纸上直接递给售票窗口的工作人员,可保万无一失,前提是你不能把地名抄错;若持有瑞士通票,登顶的火车票可以打75折,不用什么手续,直接用现金折扣的方式从票款中扣减
6、整个少女峰区域,一共有四个高海拔的山顶观景台,地图上都有标注,分别是
(1)少女峰火车站(Jungfraujoch)
(2)雪朗峰(Schilthorn)
(3)福斯特(First)
(4)门利兴山(Mannlichen)
由于这些地方在持有瑞士通票的情况下仍需花钱,厚道的瑞士人民在山顶都架设了监控摄影机,在任何一个购买前往上述四地的车票的售票处,都有山顶目前状况的实时画面,目的在于让游客从当前的天气状况,自行判断是否需要掏这个钱
7、尽管以苦逼的天朝子民的逻辑,是绝对不可能去做这种可能有损自家生意的事的,我们的做法一般是就算山上天气一塌糊涂,也先把你忽悠上去、把钱先赚了再说;自惭形秽之下,提醒大家可千万不要辜负瑞士人民为大家省钱的一番苦心
8、少女峰地区城镇星罗棋布,火车、缆车纵横交错,价格体系也随之变得很复杂,可以把一张A4纸的正反面全部打满,而且不同季节、年份都会有所变动,在火车站的问讯处或者青年旅社的大厅都可以索取到详细的点到点交通价目表,直接去售票处说明线路购票也是可以的,一板一眼的瑞士人绝对不会多收你一分钱
9、齿轨火车开过Klein Scheidegg之后,很快便会进入隧道,这段漫长的隧道其实是穿过了位于少女峰东侧的僧侣峰(Monch),直到少女峰火车站的30分钟内,列车都会在隧道中运行,期间停靠两个站点,有封闭式的观景台俯瞰两个大冰斗,景致只能说一般
10、到达少女峰火车站(Jungfraujoch)后可以走到最上层的出口,出去就是室外的观景平台;这个平台实际上是少女峰与僧侣峰之间的鞍部,即使在头顶青天的条件下视野也不是很开阔,南侧可以远眺一下阿雷奇冰川(Alestch Glacier)的上部,而从这个位置看到的少女峰,山势也说不上有多靓丽
11、火车站内的餐厅供应套餐,凡事讲究规矩的瑞士人即使在这个地方仍没有漫天要价,几种简餐价格是15-20法郎不等,足够一个人吃饱了,饮料和水可以在山下买一些自己背上来;如果不怕冷的话,还可以去冰洞走一走,体验一下身处冰川内部的感觉
12、由于当地湿润的气候条件,整个少女峰地区的夏季雪线大致在海拔3000米上下,算是非常低的水平了,少女峰火车站海拔3500米,已经在雪线以上,即使在盛夏季节室外依然是寒气逼人,打算上山的朋友至少需要带一件抓绒,并准备好重型登山鞋以应对鞍部观景台的雪地
13、从因特拉肯出发至少女峰火车站,单程的时间是2.5小时,其中景致最好的段落,是Wengen -- Klein Scheidegg -- Eigergletscher,上山时选择列车右侧的位置,可以在这个段落中一直看到艾格峰、僧侣峰、少女峰的三峰挺立
14、推荐行程(上山):Interlaken - Lauterbrunnen - Wengen - Klein Scheidegg - Jungfraujoch
值得注意的是,从因特拉肯开出的火车,到劳特布伦嫩和格林瓦尔德是同一列,会在Zweilutschinen拆分成前后两列,分别开往不同方向,一定要认准车身上的目的地铭牌,以免乘错方向
15、推荐行程(下山):Jungfraujoch - Eigergletscher(下车徒步)- Klein Scheidegg(任选一个方向)- Interlaken
即使是不想徒步的普通游客,也建议要走一下Eigergletscher至Klein Scheidegg这段路,在夏季不仅有漫山遍野的花朵,途中还能看到冰川湖Fallbodensee,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少女峰宣传照片,大都也是在这个区域拍摄的,可以轻易扫到少女峰与齿轨火车的组合
16、终极推荐:如果你对上一次少女峰顶并不执着,那么我强烈建议只乘坐到Klein Scheidegg就下车,然后花一点时间在附近走走,K.S附近地形相当开放且布满花海,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走到Eigergletscher,这是最经济实惠的玩法,因为从K.S到Jungfraujoch的车票价格是最贵的(120法郎,此段铁路需要爬升1500米的海拔,维护成本想必十分高昂,故而造成了天价的车票价格),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在黑暗的隧道中度过,到了山顶又会受限于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看不到什么好的风景,花大价钱上去一次实在意义不大
开往少女峰的列车
列车驶过小镇文根附近,随即就可以看到高高在上的少女峰
(Klein Scheidegg火车站正对着三座山峰,是沿途较好的一个观景点)
(列车行驶在Lauterbrunnen至Wengen的途中)
(开往少女峰的列车)
1、如前所述,从因特拉肯出发,开往少女峰的列车会在Zweilutschinen分为东西两个山谷,而劳特布伦嫩位于西侧山谷,基本可以视为一个较独立的区域
2、劳特布伦嫩镇周边的地形非常局促,两侧是几乎拔地而起的垂直崖壁,其标志性的景观是从山崖上飞流直下的施陶巴赫瀑布群(Staubbach Falls),此镇不仅是通往少女峰的两条火车线路的必经之路之一,也是本区域游览的交通枢纽点
3、镇子本身没什么亮点,商店的数量对于一个较大的集散点而言少得可怜,即使是暑假旺季街道上也是一派门可罗雀的静谧景象,大多数游客只是把这里当做一个中转站匆匆走过而已
3、本区域的制高点是海拔2966米的雪朗峰观景台(Schilthorn,又称希尔特峰),从劳特布伦嫩镇上过去需要费一番周折,不过无论采用哪种走法,必须先去山上的小镇米伦(Murren),具体可以有以下两种走法
(1)在镇上的主要街道Auf der Fuhren乘坐公共汽车,至山谷深处的施特克伯格-雪朗峰车站(Stechelberg Schilthornbahn),下来后即是索道站,继续乘坐缆车上山即可来到米伦;值得一提的是,在旺季的时候公共汽车会非常拥挤
(2)劳特布伦嫩火车站外有一个索道站,乘坐缆车可以去到山上的小镇格吕奇阿尔卑(Grutchalp),到达后会直接接驳一个火车站,换乘火车就能直达米伦(Murren BLM),相比于第一种走法,这条线路人要少得多
4、在持有瑞士通票的情况下,上述两条线路都可以通行无阻,若要从米伦返回劳特布伦嫩,也是同样的走法,反过来走就行,会看地图的朋友,可以用我给出的德语地名直接查询谷歌地图
5、去雪朗峰的缆车站,接驳的是第一种走法,需要另外购票;若选择第二种走法,则需要在下火车后穿过米伦镇去到另一头的缆车站,不赶时间、慢慢游览的情况下需要耗时30分钟左右
6、在很多以往的攻略中,米伦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小镇,她坐落在海拔1600米的山崖上,视野相当开阔,又没有喧嚣的客流,是个置身事外的避世之地
7、除了这个好处之外,米伦本身就没有太多特别之处了,视野尽管开阔,但少女峰等几座主峰被前方的门利兴山阻挡掉大半,看不太真切;此处有不少可以住宿的私人酒店,价格当然要比山下面昂贵许多了
8、米伦的缆车站在小镇的南端,前面说了向下可以接驳施特克伯格的公交站,若要继续前进,可以有两个选择,其一,可以向南去另一个LP上推荐的小镇吉美尔瓦尔德(Gimmelwald),与米伦差不多,也是一个坐落在悬崖上的小镇,朝向也是完全相同的
9、其二,去海拔2966米的雪朗峰顶,一观少女峰群的全景,在缆车售票处同样有实时播放的山顶实况,可以视天气而定要不要上去,这段路需要另外购票
10、劳特布伦嫩区域涵盖了格吕奇阿尔卑(Glutchalp)、米伦(Murren)、吉美尔瓦尔德(Gimmelwald)这三个LP上推荐的著名小镇,又有少女峰地区四大观景台之一的雪朗峰(Schilthorn),是值得花点时间好好逛一下的,而且,你在频繁的换乘各种交通工具之前,可以深刻感受到瑞士人对于公共交通规划那近乎变态的合理性
唯一要注意的是,本区域坐西朝东,大半个白天都是逆光状态,只有在下午3点之后光线才会好一点,上雪朗峰一定要选择下午;同时,此处也是个看日落的绝佳位置,不过鉴于夏季瑞士日落时间都在晚上8点之后,末班车早就没有了,要一睹少女峰夕照芳容的话,只有选择在山上的任意一个小镇里住宿了
(劳特布伦嫩西侧山崖上的施陶巴赫瀑布)
(米伦附近山坡上的山地车道)
(米伦的风景,前方的巨大岩石是门利兴山,将视线挡掉大半)
(米伦在下午才是顺光,但也恰恰是云层最厚的时间段)
(劳特布伦嫩山谷)
1、除了少女峰之外,艾格峰(Eiger)也是伯尔尼纳阿尔卑斯山中的著名山峰,海拔3970米的艾格峰,其北壁是世所罕见的、几乎垂直的大型岩壁,而格林瓦尔德(Grindelwald)就在北壁之下,与峰顶的落差达到了3000米以上
2、格林瓦尔德与劳特布伦嫩的风貌完全不同,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宽阔,山谷中布满了民居和牧场,熙熙攘攘的镇子里可以找到著名超市COOP的分号,而在很多日本旅行团的行程中,都将少女峰区域的落脚点定在了格林瓦尔德,这似乎是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因此,此镇几乎为日本人占领,各种日语招牌可谓屡见不鲜
3、或许是由于在此过夜的游客数量较多,相应的、格林瓦尔德的商铺也要比劳特布伦嫩要多得多,除了一些常见的军刀、手表专卖店之外,此处也是少女峰区域所有城镇里,户外装备商店最多的一处,原产于瑞士的世界顶级户外品牌猛犸象(Mammut)在此有一家大型专卖店,品种是这一路上看到的几家店内最丰富的
4、另一方面,格林瓦尔德周边没有什么知名的小镇可以观光,取而代之的是,可以乘坐缆车去往附近的两个山顶观景台,具体的分布情况和走法如下
(1)海拔2600米的福斯特(First)是格林瓦尔德主打的观景台品牌,随处可见为其做宣传的大幅广告,沿着火车站门口的镇内主要街道Dorfstrasse一直走15分钟就能看到左侧山坡上的缆车站,也可以乘坐镇内的公共汽车前往;这个观景台看少女峰群是坐北朝南,与雪朗峰相反,要去的话一定要选择早晨
(2)与雪朗峰、福斯特相比,门利兴山(Mannlichen,2300m)是一个知名度较小的观景点,她其实就是隔开劳特布伦嫩和格林瓦尔德这两条山谷的那块巨大岩石;从格林瓦尔德镇可以乘坐一站登山火车至Grindelwald Grund站(亦可乘坐公交车),再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缆车站Grindwald Grund GGM,在那里换乘号称是欧洲最长的缆车,就能上到门利兴山的观景台
5、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格林瓦尔德有两个火车站,分别是Grindelwald Bahnhof和Grindelwald Grund,前者位于镇中心,是因特拉肯和少女峰方向的换乘站,后者在山上,是换乘门利兴山缆车的地方,不要把两者混淆而下错车站
6、格林瓦尔德有三个缆车站,分别是Grindelwald BGF(福斯特)、Grindelwald Grund GGM(门利兴山)、Grindelwald LGP(Pfingstagg,此处我估计是一个攀岩活动的起点),缆车站的位置都不同,如果会看地图的话,可以直接用上述的德语名称在谷歌地图上查询,以免走冤枉路
7、想要深度游览少女峰区域,其难点在于此地是纯粹的德语区,地名都用德语表示且十分拗口,在做攻略、排计划的时候会觉得十分艰难,关于这件事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静下心来多花一点功夫、熟读本地的地图这一条路可走
(满目苍翠的格林瓦尔德)
(格林瓦尔德镇的主街Dorfstrasse)
(格林瓦尔德的猛犸象专卖店)
(去往福斯特的缆车站)
(艾格峰北壁下的格林瓦尔德)
1、在介绍徒步线路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少女峰区域是一个相当开放式的景区,上述所有的火车、缆车、公交车线路,几乎都有相应的自行车道、徒步道与之对应,理论上是没有不能徒步的地方的,因此我只会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且景观较好的线路推荐出来
2、尽管线路较多,但总体的思路是一致的,一般来说,要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方,风光才会比较好,在时间不是很宽裕的前提下,乘坐火车(或缆车)至山顶(或高处),再徒步往山下走,如此不仅能最大限度地看到好的风景,且下山也比上山要轻松省时得多,退一步说即使走不动,也可以就近寻找火车站(或缆车站)代步
3、几条值得一走的徒步线路
(1)Eigergletscher - Klein Scheidegg:这条线路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与少女峰登山列车并行,沿途都可以看到少女峰、僧侣峰、艾格峰,夏季可以徜徉在沿途的高山花海之间,耗时也不会很长,是常规徒步的理想选择,最佳的游览时间是上午
(2)Schilthorn - Birg:取道米伦登上雪朗峰观景台,再往下走一段索道站的距离,沿途有个冰川湖Grauseewli,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下到米伦;这段路的硬伤在于,光线最佳的时段是下午至日落时分,但是下山的缆车在下午6点之后就没有了,一定要在雪朗峰看日落的话,就只有带好手电头灯走夜路下山
(3)First - Burgihitta:经格林瓦尔德索道站登上福斯特,再沿山脊走到宿营地Burgihitta,沿途有冰川湖Bachalpsee,与线路(2)一样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一定要选择上午尽可能早的时间段去,光线才是最佳
(4)Mannlichen - Wengen:从格林瓦尔德乘长距离缆车上到门利兴山观看少女峰群,再从另一侧的山坡徒步到小镇文根;这段路的海拔会在不到2公里的距离内剧烈下降1000米,难度非常之大,很有挑战性;到达文根后可乘坐少女峰列车下山回到劳特布伦嫩
(5)Klein Scheidegg周边:K.S不仅是少女峰齿轨火车必经的中转站,也是一个周边徒步道路四通八达的据点;从这里可以选择徒步前往文根(Wengen)、门利兴山(Mannlichen)乃至格林瓦尔德(Grindelwald),推荐前往文根或门利兴山,去格林瓦尔德的路我走了,景致非常一般,如果要一路走到格林瓦尔德镇上,那起码就是4个小时以上
4、除了徒步之外,因特拉肯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滑翔伞(Paragliding)圣地之一,在因特拉肯的大草坪旁边、格拉苏蒂专卖店门口就有提供滑翔伞服务的公司所设的摊位,价格是170法郎,基本上要比尼泊尔的博卡拉贵上1/3左右,有几个固定的起飞点,最终都会降落到大草坪上
5、如果愿意一掷千金,还可以乘坐直升飞机观光,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乘坐直升飞机是不可多得的体验机会,尽管价格高达1000法郎,飞行时间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但是这种东西一般是花钱都乘不到的,世界上能提供直升机观光、且风景较好的地方也仅有这几处(瑞士、巴基斯坦、尼泊尔、新西兰等),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直升机机场就在劳特布伦嫩附近(直接在地图上查询Heliport),可以直接前往
6、除了徒步和空中飞行活动之外,山地自行车和滑雪也是本地区很受欢迎的活动,不过滑雪一般都在冬季盛行,夏季由于积雪消融很难开展;而本地区所有的交通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允许携带自行车,不过在因特拉肯我并没有注意到有租借山地车的地方,而且,少女峰区域的地形对于车辆性能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大多数玩这个项目的外国人都是自带车辆的
7、在瑞士,你会经常看到一些拄着拐杖的年轻人,断腿的断腿瘸的瘸,这种毫无疑问都是玩户外运动,山地车、攀岩、滑板这些给摔残废的,对于欧洲人而言这根本就无所谓,有力的社会保障使得他们可以安心玩命,然而作为一个少无所养、老无所依的天朝人来说,在进行这些极限运动、尤其是在国外的时候,还是安全第一为妙
(正在徒步的一家四口,对面积雪的山峰就是福斯特)
(Fly me to the moon)
(米伦接驳格吕奇阿尔卑的小型火车,充满复古的感觉)
1、少女峰地区位于北纬46度附近,与中国新疆的伊犁地区相差无几,两者在地理环境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你去过新疆的夏特、喀拉峻、巩乃斯这些地方,就会明显感到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在识别天气变化这方面,新疆的经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地的天气预报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整个少女峰地区从低矮的湖盆到雪线以上的高峰,河道纵横、山峦叠嶂,海拔落差可以达到3000米以上,各种复杂的地形也造就了天气状况的多样性,尤其是在夏季,天气预报永远是局部有雷阵雨,而实际大部分地方可能是晴朗或多云的天气
3、正因为天气变化的捉摸不定,瑞士人才在山顶都架设了实时监控设备;不过,与大多数山区的气候变化规律相同,早晨邂逅好天气的概率很高,大致从上午10点之后开始山峰会上云,整个下午一般都会是云山雾罩的状态,直至太阳偏西、气温下降,云层才会在日落时分再度散开,赶早不赶晚的规律在这里依然是适用的
4、具体的天气状况可至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查询:www.ecmwf.int
5、在掌握了天气变化之后,才能顺利地安排摄影活动;几个观景点的最佳拍摄时间,已经穿插在之前的篇幅里都介绍过,根据之前所总结下来的各方面情况看,由于种种客观环境的限制,在少女峰地区要拍到比较理想的照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6、一方面,在夏季天气变化活跃的季节,一般只有上午10点之前、山峰还没有被云层笼罩的时候才适合去摄影,另一方面,夏季日落时间要比本区域末班车的时间晚得多,除了山地露营、或徒步下山之外,要在几个制高点拍摄日落,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7、如果你没有很多时间去徒步,那么很多照片就不得不在运动着的火车、或缆车上拍摄,在这种情况下,快门速度就是重中之重,建议使用TV档、即使牺牲几档光圈也要确保快门速度足够,否则回家一看张张都是废片
8、所以,摄影永远不会是少女峰地区的主题,从客观条件上看,此处的各种交通工具的布局和安排,为户外活动服务的意义也远远高于摄影爱好者,如果能放下那种“我要拍摄一张漂亮的少女峰照片”的执念,放下相机,去充分享受高山健行(Hiking)所带来的乐趣,或许是一种更为理想的选择
凌晨5点45分,天微微亮,阿尔卑斯山下的小镇因特拉肯(Interlaken),还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样,而旅行者们却已然抖擞精神,奔赴各自的目的地,空无一人的青旅前台上,躺满了离去人们留下的房卡
而我们也是其中一员,这也是此行中第一次,比太阳上班还早,在欧洲的最后两天旅行,我们将前往瑞士南部的瓦莱州(Valais),这个深埋在阿尔卑斯山深处的区域,犹如此时乍现的曙光一般,谁都不知道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像西方人常说的一句话:You never know
之所以这么早出发,是为了赶上第一班从因特拉肯东站(Interlaken Ost)出发的火车,要去瓦莱州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在图恩湖(Thunersee)畔的小镇施皮茨(Spiez)转车,列车会在施皮茨向南行驶,翻越伯尔尼纳阿尔卑斯山脉(Berner Alps)后,到达瓦莱州最大的交通枢纽布里格(Brig)
若是如同行程单所写的那样,只是单纯地前往最终目的地采尔马特(Zermatt)的话,实际上是不需要去布里格的,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获知了在瓦莱州有几个可以观看阿莱奇冰川(Aletsch Glacier)的地方,这个信息无异于一个重磅炸弹,我当即就决定在行程中加入这一部分
这是我第一次去欧洲旅行,尽管我确信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再来瑞士、再专程来一次瓦莱州,可能性是相当小的;我们常说,有些机会你错过了,就是永远错过了,眼下无疑就是这种情况
在因特拉肯我们住了三个晚上,最大的收获不是看到了声名遐迩的少女峰,而是大致掌握了阿尔卑斯山区的天气变化的规律,即只有在上午10点之前上山才是最佳的时机;拜强大的瑞士联邦铁路(SBB-CFF-FFS)官网所赐,我事先就能查询到,如果赶上清晨6点第一班从因特拉肯出发的火车,在8点之前就能到达观看阿莱奇冰川的起点、瓦莱州的小镇费施(Fiesch)
然而,谁也不知道山那边的天气如何,钻出隧道以后,迎接我们的可能是万里无云、当然天气预报里那永远不变的有时有雷阵雨也有可能会真的应验,对于一个山地控而言,对山区多变的天气状况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预案,是一项基本技能,久而久之,甚至是一种融入血液中的本能反应
所以,我还留了一个后手,万一到达布里格后天气不好、目测观阿莱奇冰川无望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布里格——这个瓦莱州最大的中转站,前往意大利的米兰(Milano),把阿莱奇冰川替换成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那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结果
可能会有朋友觉得我异想天开,怎么一下子就又变成米兰了,可能吗?实际上,布里格位于日内瓦至米兰(Geneve CFF - Milano Centrale)的欧洲城际列车运行的必经之路上,只要你能赶上城际列车,那它将在1小时51分之内将你送到阿尔卑斯山南麓的时尚之都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把宏伟的米兰大教堂轻松拿下,去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一睹《最后的晚餐》真迹也不是不可能了,而且,游览完毕后当晚就可以回到采尔马特
无疑,在没有实地了解过、只能依靠地图来规划行程的前提下,这应该是个最理想的备选方案了;从因特拉肯赶早出发,既考虑到了天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当天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预留充裕的时间,这环环相扣的旅行安排,既凝结着多年积累下的经验,同时也要感谢瑞士人民创造的准点到颠毫的公共交通网络
交通换乘提示(Transit Information):
因特拉肯至采尔马特:Interlaken Ost - Spiez - Visp - Zermatt
因特拉肯至日内瓦:Interlaken Ost - Bern - Geneve
菲斯普(Visp)是进入采尔马特的门户,与布里格之间只有10分钟的车程,途经的车次几乎一样,但是发往阿莱奇冰川方向的区域慢速列车(R),必须要到布里格去乘坐,那里是始发站
(瓦莱州,如同一个瑞士版的巩乃斯河谷)
(Fiescheralp,这里是Eggishorn登山缆车的中继站)
(去往采尔马特的途中经过的小镇斯塔登萨斯)
(朴素的布里格火车站,依然挂着熟悉的瑞士联邦铁路LOGO)
到达布里格火车站后我瞬间明白了之前的担心纯属多余,头顶一丝不挂的青天让欧洲中期数值的预报之不靠谱有赶超天朝气象台的节奏,阿莱奇冰川的方案毫无疑问可以顺利执行了
对于瓦莱州而言,布里格(Brig)所具有的实际意义远大于州府锡永(Sion),她是连通伯尔尼州(Bern)、提契诺州(Tichino)、日内瓦湖区(Geneve)和意大利方向的四省通衢之所
如果现在让我再做一份计划,我会把昨晚、也就是因特拉肯停留的最后一晚换成在布里格落脚;原因则是我们的贪心,希望能在游完阿莱奇冰川后,能赶得及去米兰,晚上再返回采尔马特;然而事实上,可以把话说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哪怕你住在布里格、早上乘第一班车出发,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只有在你是一路去往意大利、到了米兰后不再返回瑞士的前提下,这种方案才可以实现;不过,这需要建立在对当地的公共交通班次非常熟悉的前提下,对于初次赴欧的我们而言,似乎确实是有点勉为其难了
瓦莱州虽然是法语区,但是这里的人讲的却是一种自家方言,对外则是哪种语言都不利落,比之伯尔尼州人一口流利的英语自然是天壤之别;关于瓦莱人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是上帝创造了风景如画的瓦莱州,然后上帝转念一想,觉得给这个地方的东西太多了,随即又创造了有点木讷的瓦莱人,算是保持了一种平衡
无论这个笑话是褒美还是讽刺,对于瓦莱人的憨厚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在布里格火车站寄存行李的时候,我顺手帮一位老太太将她的行李塞进了储物柜,满脸皱纹的老太太不仅笑成了一朵花儿再三道谢,还想要付给我2法郎的小费,甚至是在我寄包的时候就直接要把硬币往投币口里塞
结局当然是我们婉拒了老太太的好意,尽管身为生存在HARD模式中的穷人,面对着一位一辈子生活在EASY模式中的老人,我们也无论如何都丢不起这个脸;在助人为乐的道德感爆棚的同时,不禁又悄悄思量,若是在这里蹲点专职帮着提包,倒也比国内做个所谓白领收入要高了
布里格(Brig):
1、如前所述,布里格(Brig)是日内瓦至米兰的欧洲城铁(EC)和瑞士冰河快线(GEX)的交汇点
2、这里是法语区,但英语、德语同样通用,不过瓦莱人基本上说各种语言都会带有浓重的口音
3、COOP超市在镇内较靠南、离河比较近的地方,整个镇子逛一圈大概也就30分钟左右
4、经菲斯普(Visp)前往采尔马特的区域列车在此始发,但车站是在火车站外广场上的(Brig Bahnhofplatz)
5、火车站内的自助储物柜绝对是神器,能很罕见地同时塞进一个28寸的拉杆箱和一个65L的背包,价格是8法郎
6、火车站人工售票处的服务质量惊为天人,只要你报出目的地、希望出发的时间,工作人员就会打印一份详细的换乘时刻表给你,相当于活体SBB官网,不由得令人感叹地广人稀所带来的高素质
(布里格的酒店价格要比采尔马特便宜许多,环境也是不错的)
瓦莱州的地形实际上极其简单,发源于罗纳冰川(Rhone Glacier)的罗纳河由东向西贯穿整个州,基本上州里所有较大的城镇,如布里格、菲斯普(Visp)、锡永(Sion)、马蒂格尼(Martigny)都是沿河分布的,南侧的本宁阿尔卑斯山(Pennine Alps)、北侧的伯尔尼纳阿尔卑斯山(Berner Alps)发源的众多冰川河是罗纳河的主要水源,一些中小型的城镇则沿着这些冰川河分散在山谷之间
罗纳河切割出上罗纳河谷(Upper Rhone Valley)和州府锡永(Sion)附近相对辽阔的谷地,形成了瓦莱州的主要地貌;由此,整个州就是个东窄西宽的喇叭形,如果是去过新疆伊犁的朋友,就会发现这种地形与伊犁州的诸如巩乃斯河谷几乎是如出一辙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当火车离开布里格、沿着罗纳河一路逆流而上前往费施(Fiesch)的时候,越来越窄的峡谷两侧布满了高山云杉林,罗纳河则蜿蜒着穿行其中,完全就是个巩乃斯林场的翻版;7月是欧洲的度假季节,沿途城镇、车辆都不少,唯独很少见到活人,国人常说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可能瓦莱州就是此类的极致了
罗纳河(Rhone):
尽管名不见经传,罗纳河却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她不仅是瓦莱州的母亲河,也是莱芒湖(日内瓦湖,Lac Leman)的源头,流入法国之后,顺序养育了里昂(Lyon)、阿维尼翁(Avignon)、马赛(Marseille)人民,最后汇入地中海,是法国第一大河,可以说没有罗纳河,就没有普罗旺斯(Provence)
从布里格前往费施(Brig - Fiesch):
在布里格火车站前广场(Brig Bahnhofplatz)乘坐区域定班车(R 518),全程大约40分钟,发车间隔0.5-1小时不等,瑞士通票可以使用,首班车是上午0623;这段路与冰川快线(GEX)重合,不过若要乘坐GEX是需要提前订位的
(山花烂漫的瓦莱州罗纳河谷)
(罗纳河谷,罗纳河是日内瓦湖的源头,最终会汇入地中海)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在以往的旅行中,我看过的雪山可谓不胜枚举,然而近距离接触冰川的经历却是屈指可数,曾经踏上过海螺沟一号冰川,却因为恶劣的天气而无缘得见其真容,在安纳布尔纳大本营,尽管南安纳布尔纳冰川(South Annapurna Glacier)就在眼前,却由于视角的缘故难以看清其全部面貌
通常要接近冰川,就必须去到离雪山很近的地方,一般而言都是些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本来就已相当不易,更何况想要看到一条冰川的全貌,就必须在之前的基础上,再登上一些特定的高海拔制高点,而且,徒步前往通常是必须的,其过程可想而知会极为艰苦
没有哪个地方能像埃吉斯峰(Eggishorn)一样,能如此轻易地让旅行者来到一条长达20公里以上的冰川面前,从山下的小镇费施(Fiesch)乘坐近乎于直上直下的缆车,到你第一眼看到那静卧在山谷深处的整条冰川,整个过程不过20分钟而已
不仅是在国内,就算是在欧美,对于能俯瞰整条阿莱奇冰川的埃吉斯峰都知之甚少,哪怕是度假旺季的7月,登山缆车也几乎是一部包车,穿着很豪华的猛犸象(Mammut)牌工作服的管理员大叔百无聊赖地在途中播放着瑞士民歌,标志性的悠扬风琴漫无目的地飘扬在山谷之间,夏季的阿尔卑斯山谷满目苍翠,时而平缓时而陡峭,到了冬季就会覆盖上厚达1米以上的积雪,又会变成一个天然的滑雪场
我们常把瑞士看成一个天堂般的所在,但是天堂的生活在我们看来往往又是很乏味的,这里没有无处不在的WIFI、人们用的或许是很陈旧的NOKIA手机,大家都在玩滑雪、玩伞降、玩自行车,坐着喝咖啡聊天、亦或阅读,也有可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进行着在很多人看来是自虐般的徒步,在这里生活你会没有后顾之忧,但多半也没法大富大贵
你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把它玩到极致,但你也不会因此而获得任何优越感,因为根本没人在乎这些,你只为自己而活——这样的日子,我不想问你们是否愿意过,只是觉得,这般像隐没于群山之间的阿莱奇冰川那样淡然安详的生活,早已习惯浮躁的你们还会过吗?
(长达23公里的阿莱奇冰川,是阿尔卑斯山最大的冰川)
去埃吉斯峰(Eggishorn):
登山缆车站(Fiesch FE)距离火车站有10分钟的步行路程,过了教堂以后拐个弯就能看到,第一班车是上午0800,之后每隔半小时一班,中途会在Fiescheralp转车;在持有瑞士通票的情况下票价可以打5折,整个瓦莱州都一样,比少女峰那里要厚道许多
去看阿莱奇冰川(Aletsch Glacier):
能看到阿莱奇冰川的缆车一共有3条,分别可以在莫勒尔(Morel)、贝滕(Betten)和费施(Fiesch)乘坐,三个小镇全都在布里格始发的区域定班车(R)运行路线上,而费施是距离布里格最远的一处
对应的三个观景台分别是Moosfluh(冰川末梢)、Bettmergrat(冰川下部)、Eggishorn(冰川中部),由于阿莱奇冰川是一个弧形延伸状,只有在海拔最高、位置最靠上的埃吉斯峰才能看到冰川的全貌
推荐行程(Hiking):
三个观景台之间有徒步线路相连,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从埃吉斯峰上山,然后延徒步道走到Bettmergrat,再乘坐缆车下山
埃吉斯峰海拔2869米,冰川坡面海拔大致在2300米左右,如果装备齐全,还可以直接下一个500米的坡到冰川上去走走,那绝对是一个难得机会,毕竟你要在别处走上冰川,就没那么简单了
摄影相关:
从埃吉斯峰看阿莱奇冰川,是一个坐南朝北的态势,由于当地是北纬46度的较高纬度地区,几乎全天、全年都处于顺光的状态;在冬季冰川会被积雪覆盖看不真切,最佳的观赏时间依然是夏季
(埃吉斯峰的登山缆车)
(埃吉斯峰观景台)
由于装备上的欠缺,以及抱着一丝转战米兰的希望,在匆匆瞥过一眼阿莱奇冰川后我们便第一时间就下山,接下来的遭遇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人算不如天算、欲速则不达,在费施火车站,很罕见地、也是此行唯一一次碰到了提前开走的火车,我们只能在此耐心等待
费施只是一个人口不到一千的弹丸小镇,或许是此行路过的所有城镇中人口最少的,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却遇到了此行中交谈最多的一个人——在火车站候车的时候,一个老头过来跟我搭话
老头得知我是从中国来的时候显得很兴奋,跑到屋子里去拿出一张光盘送给我,上面用歪歪扭扭的英语写着Chinese Cantonese(中国广东话);我回来听了一下,是一张粤语的教学资料片,装光盘的纸袋里还夹了一张写有地址的便签,由此得知了这位老爹的名字,汉斯.约斯特(Hans Joster)
这张光碟料想是以前到这儿来过的广东游客寄给他的,不过我觉得以瓦莱人那糟糕的语言天赋,要学习粤语恐怕是有点勉强了,所以才会想到把它再交还给我带回中国——不知不觉中,光盘已经在欧亚大陆飞过一个来回了,行程超过了两万公里,颇令人觉得神奇,只是不知道光盘会不会怨我又把它带回了HARD模式的世界
得益于地址便签上的电子邮箱地址,我回来后发了一些瓦莱州的照片给汉斯先生,尽管这些风景或许他已经看了一辈子,但我仍把这看成了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机会,汉斯先生可以了解到在一个中国人的视角下的瓦莱州是什么样的,或许他还能把照片给其他人看,或许还有其他很多的可能性,旅行的意义,莫过于这些未知的可能性
在这个资讯无比发达的时代,我们甚至可以事无巨细地将行程的每一个细节都事先筹划到位,但是相应的,却又丧失了很多和当地人直接交流的机会,因为未知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少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理由在于这种现象导致了旅行最重要的意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作用已经淡化到了极致
当旅行变成了一种按部就班的机械行为,变成了一种刷存在感、刷优越感的手段,甚至是某些人获取利益的渠道,其存在的意义就会令人深感怀疑了,然而这些行为会演变成社会主流,无疑是更令人沮丧的事
费施镇(Fiesch):
COOP超市在镇子的最西端,旁边还有家杂货店可以买到香烟,我跑进去跟售货员巴拉巴拉说了一大通,意思是给我一包最便宜的,没想到她不会说英语,还得场外求助
欧洲烟民非常之多,故而向来是以高价控烟,店里最便宜的也要6法郎以上,口感可谓一天世界;不过,瑞士的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提案已经在2012年的全民投票中被三分之二的瑞士国民否决了(这种反人类的提案不被否定才是咄咄怪事),只要在看得见天空的地方都不会禁烟,不过请注意尽量不要影响到他人
冷门推荐——罗纳冰川(Rhone Glacier):
如前所述,罗纳冰川是罗纳河的源头,其位置就在罗纳河谷的尽头;在费施火车站乘坐区域定班车(R)继续往前至上瓦尔德(Oberwald),在上瓦尔德再换乘一部公交车,就可以去到位于罗纳冰川末梢的小镇格莱奇(Gletsch),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
关于去米兰的可能性(Mission Impossible):
去米兰的关键在于,你能否赶上布里格(Brig)在0944出发的上午最后一班欧洲直达城铁(EC);如果赶不上,下一班直达车将会延后到下午1444,到达米兰差不多要1630了,当天是无法游览后再返回瑞士境内的
从阿莱奇冰川缆车的始发时间来看,首班上行车是0800、下行是0845,即使以最快的速度看完冰川下山返回布里格,0944那班车也绝无可能赶得上,我感觉这更像是瑞士人有意安排的,即阿莱奇冰川和米兰,两者只能取其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除了直达城铁之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意大利北部的多莫多索拉(Domodossola)转车,采用这种办法需要频繁的换乘,行程时间也将扩大到3.5小时以上,不是很划算的选择,只能作为不到万不得已的预案
(魏斯峰冰川,与卡若拉冰川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亲切的售票人员沟通一番、确认了去米兰无望,加之当时也不知道罗纳冰川这号地方,走出布里格火车站后我们颇感走投无路,只能“被迫”早早前往落脚点采尔马特——此时临近正午,天空不出所料地开始上云,即使到达采尔马特,估计也没法再上山了
作为一个山岳户外活动的据点,采尔马特本身没什么亮点,除了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马特洪峰(Matterhorn)之外,就是个挤满酒店旅馆的度假村,而且还在不断地扩建;这里游客奇多,主街Bahnhofstrasee上可以看到各种背着滑雪板、登山绳索、攀岩工具的欧洲青年
同时,此地也是日本旅行社组织的高端瑞士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大批日本老头老太在这里扎堆——天朝人民占领了卢塞恩、高丽棒子占领了因特拉肯、日本鬼子占领了采尔马特,是一路走来看到的有趣现象,东亚三国各据一方,倒也相安无事
受到脱亚入欧的文化影响,就公德心方面而言日本人的素质相对是最好的,有一次坐火车,对面就是俩日本老太,一路不停地说话,我算是会点日语的,但她们说话声音轻到半个小时之内我楞是一句都没听清,坐下和起身时还都会跟我致歉,这一点跟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的欧洲人如出一辙,当然,也有一些素质差的,在超市试图多拿一个塑料袋什么的,遭到收银大妈的呵斥,很是丢人,一看长相就是从乡下来的
相比之下高丽棒子就要差很多,在因特拉肯的青旅(Youth Hostel Interlaken)曾遇到过不止一批韩国人,看上去都是学生模样,估计是修学旅行之类的,毫无公德心可言,几十号人全体在大厅蹭网发推特IB占用公共网速也就算了,晚上十一、二点还在楼下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其素质实在是不敢恭维,从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无论是欧美人士还是我们,都盼着他们快点滚蛋好让网速恢复正常
至于说中文的游客,我看到他们都是有多远躲多远,莫说是中国游客,就算看到商店里有中文招牌也是立马走人,所以了解得不多,在此就不做评论了
采尔马特相关:
行:从布里格(Brig)和菲斯普(Visp)都可以乘坐定班车前往采尔马特,布里格是始发站,瑞士通票可以使用;离开采尔马特时,去往日内瓦(Geneve)、伯尔尼(Bern)方向的在菲斯普转车,去往提契诺州、格劳宾登州或者意大利方向的,在布里格转车
衣:采尔马特位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本宁阿尔卑斯山麓,冬季严寒、夏无酷暑,天候状况比之伯尔尼高地更为多变,即使7月最高温度也仅在20度上下,一定要准备相应的高原装备,如果进行山岳徒步还需穿着重型登山鞋,
住:此镇是整个瑞士、甚至是整个地球上酒店平均价格最贵的地方,尤其是在7月度假、或者滑雪季节,稍微看得上眼一点的酒店差不多都要200法郎以上,能看得见马特洪峰的山景房会开价300法郎以上,当然,酒店内的设施是没的话说了
食:在镇内吃饭价格昂贵,而且瓦莱州将瑞士餐饮重芝士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一顿芝士饺子几乎把@土土大人妖气永存给吃吐了,好在COOP超市和麦当劳依然没有缺席,只是这里的麦当劳相当难吃
购物:这里是一路走来所有城镇中,户外装备店最多的地方,汇集了始祖鸟、猛犸象、狼爪、苍穹等中高端品牌,且看到不少打折的情况,令我这种户外爱好者极有败家的冲动,如果采尔马特是你的最后一站,就不要错过机会,至于瑞士退税的方法,我在第一篇中就已经介绍过,不再重复赘述了
采尔马特教堂
(采尔马特的街边小景,背景是一幢石基的老式民宅)
(镇子南端的河边是观看马特洪峰日出的好位置)
长达23公里以上、占地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的阿莱奇冰川,毫无疑问是阿尔卑斯山本尊中的1号冰川,那么2号冰川是谁呢?
当齿轨火车缓缓驶离采尔马特,奋力向上攀爬的时候,这个问题从我的脑海中一闪而过,但是很快便烟消云散,相比少女峰登山火车便宜得多的价格,以及数天前那名不副实的欧洲之巅,让我对终点站戈尔内格拉特(Gornergrat)始终没有报太多期望
或许那里会有一些雪地,能看到几座乏善可陈的山峰,估计会和少女峰那边相差无几;唯一比较期待的,就是到达终点站后立刻往下徒步,走到Rotenboden附近去看那著名的马特洪峰倒影;直至海拔升高到环绕在采尔马特四周那些白雪皑皑的山峰从山脊背后露出头来,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
站在戈尔内格拉特山顶,作为一个山岳控而言那种被忽悠的无名悲愤,如同从罗莎群峰(Mont Rosa)倾泻而下的戈尔内冰川(Gorner Glacier)般无法阻挡——这是一个能完爆少女峰景区、甚至能叫板ABC的绝妙观景台,但是为何相比于少女峰却如此默默无名
20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阿尔卑斯高峰环绕在戈尔内格拉特的南侧和西侧,恐怕欧洲再也没有第二个这样的观景台,能够如此酣畅淋漓地一览阿尔卑斯山脉最壮丽的部分,或许有人觉得海拔4000多米不算什么,确实,从绝对海拔上来说确实不算很高,但是她们与山脚下的采尔马特相对落差,在10公里的范围内就达到了3000米以上,这就是件相当强悍的事了
然而很令人费解的是,我从没有在网络上看到过这些山峰的图片和介绍,哪怕其中有阿尔卑斯山本尊中仅次于勃朗峰(Mont Blanc,4810m)的第二高峰罗莎峰(Mont Rosa,4634m),即使有人到那里去玩也是草草了事般的一笔带过
至于其中的原因,我只能归结于高山文化属于一种极小众文化,关注度低是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的相对恶劣,本来能上那种极高山的人就是少数,而纷繁复杂的系统和名称又使得大多数人难以理解,就好比我回到魔都,指着照片跟别人说,这是什么山脉、那是什么峰,对方往往是一头雾水,基本上与对牛弹琴无异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终年积雪的山峰都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正是发源于她们的众多河流孕育了此次人类文明的发展,以至于我们无论走到地球上哪个城市,都会发现深刻的逐水而居的痕迹,所以我觉得,了解、认识这些山峰,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尊重,更是对我们所拥有的生命本身的尊重
此时,我想到了在火车上划过脑海的那个问题,而答案就与阿莱奇冰川一样,就静静地躺在眼前的山谷之间——长达14公里的戈尔内冰川(Gorner Glacier),是继阿莱奇冰川之后、阿尔卑斯山脉的第二大冰川作用区,她与雅鲁藏布江源区的杰马央宗冰川一样,是由几条冰川汇聚而成的,在山谷中走了个圆月弯刀的华丽造型
依然很令人费解的是,事后我在墙内网上搜索了一下,竟然查不到任何一张能反映戈尔内冰川全貌的照片,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会对能在戈尔内格拉特看到这条冰川呈一无所知的状态,在预想之中,我一直认为戈尔内格拉特会是一块平坦的雪地,而实际上,它是一座最靠近罗莎峰群的孤立岩峰
(一列正在下山的Gornergrat登山齿轨火车)
(Gornergrat观景台可以看到众多阿尔卑斯山中的四千米级高峰)
(群峰环抱中的Gornergrat山顶只有一家酒店)
(Gornergrat全景,最左侧的就是罗莎峰)
(戈尔内冰川至少由三条大型冰川汇聚而成,气势磅礴)
(多条冰川从山顶倾泻而下,汇聚成了阿尔卑斯山规模第二大的戈尔内冰川)
(戈尔内冰川全景,眼前的所有山峰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
天朝也算是个山岳国家,名山雪峰之多无需一一列举,然而在多少次的巅峰之旅中,我严重感受到人们对于山岳的忽视,公众要么把她们当成征服的对象、要么就作为广告的噱头,但是最简单的、像戈尔内格拉特观景台一样立一块山峰示意图、标出她们的详细名称、海拔高度以及所发源的冰河这种事,却从未见到有人做过,这方面就连邻国尼泊尔也比我们做得好太多了;是因为做这件事无利可图?还是这也能作为一种高端知识只能被少部分人垄断?
所以我觉得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和谷歌地图是功德无量的软件,它打破了地理知识垄断的壁垒,率先在三维模拟图和街景视图上实现了世界无国界,其积极意义不亚于古腾堡(Gutenberg)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可谓业界良心,地理不会骗人,而从今以后,也没有人再能在地理上隐瞒、撒谎、混淆视听了,这恐怕也是在墙内它会三天两头、尤其是一些敏感时期就会被屏蔽的原因吧(写到这里的时候就正巧打不开了)
关于地理上的争议,最典型的例子与阿尔卑斯山也不无关系,我们都知道,地理意义上欧洲的最高峰是大高加索山脉(Great Caucasus)的主峰厄尔布鲁士山(Elbrus,5642m),但欧洲方面一直不承认这一点,始终把这个头衔冠名在勃朗峰上
名义上的理由是,厄尔布鲁士山地处欧洲东部边缘,是欧洲与亚洲的界山,并非完全坐落在欧洲境内,而实质上的原因,则是厄尔布鲁士山位于俄罗斯(Russia)境内,而很多欧洲人从感情上并不认同俄罗斯是欧洲国家,这一点在尼泊尔时我从德国人柏林口中得到过证实(相对的是,他对于乌克兰、白俄罗斯是欧洲国家表示认同),既然不认同俄罗斯,自然也就无法认同厄尔布鲁士山欧洲最高峰的身份了
但是无论在情感上如何拒绝,厄尔布鲁士山都被学术界公认为欧洲最高峰、以及七大洲的制高点之一(Seven Summits),因此,在独立山峰海拔排名上,勃朗峰和罗莎峰只能是屈居欧洲第二、第三位了
在采尔马特火车站对面,就是发往戈尔内格拉特的列车始发站(Zermatt GGB),车票同样是采用分段计价的方式,持有瑞士通票可以打5折,折后的往返价格是42法郎,又是一个业界良心,要知道这条铁路是瑞士海拔最高的露天景观铁路,它会在10公里的行程中爬升1500米的海拔高度,耗时仅需要30分钟
由于本宁阿尔卑斯山(Pennine Alps)的朝向是坐西南、望东北,与少女峰几乎一致,也同样会在大半个白昼中处于顶光或逆光的状态,只有早晨短暂的一两个小时才是观景的最佳时机;第一班发往戈尔内格拉特的列车是早晨0700,之后大约0.5-1小时间隔发车,尽量选择头班车以获得最佳的观景条件,同时也能避开大批的团队游客人流
(罗莎峰和力斯卡姆峰都是阿尔卑斯山中排名前列的高山)
(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戈尔内格拉特列车是瑞士乃至欧洲最高的、露天运行的铁路)
(1)Gornergrat - Rotenboden
时间已经临近上午9点,太阳已经升到了罗莎峰的头顶上,游客随着戈尔内格拉特的铁轨被源源不断地运送上来,对于一个自由行者而言,这种种迹象无异于说明,到了该撤退的时候了
按计划我们开始沿着铁路边的平缓土坡往下徒步,目的地是下面不远处能看马特洪峰倒影的利菲尔湖(Riffelsee),其实从登山列车的倒数第二站Rotenboden走过去会更近一些,不过,我们很没出息地为了节省21法郎而只买了单程车票,此时心中弥漫着一股一路走回采尔马特的豪情壮志
这段路除了一些较为陡峭的下坡之外,大多数地段都十分平缓,想必在冬季的时候就是一条天然的滑雪道,然而当走了没多久我们就发觉了自己的失算,出发时考虑到夏季的缘故,我们并没有穿重型登山鞋,而是选择较为单薄的溯溪鞋和运动鞋,无疑,要应付这些碎石土坡是有点吃力的
而且,即使是在这么早的时间段,人流依然无法避免,还没走到利菲尔湖我们就发现了大批鬼子的踪迹;日本人也属于比较喜爱山岳的种族,我回来后特地上雅虎日本看了下,确实有不少以阿尔卑斯山名峰为卖点的旅行线路,基本上会把瑞士境内所有叫得上名的山峰都逛一遍,戈尔内格拉特和利菲尔湖倒影自然也包含在其中了
尽管在行程安排上,由于时间的限制也是非常紧凑,但是就内容而言绝对可以算得上是精彩纷呈的深度游了,价格方面,在泰国转机的话大约是25万日元,直飞的话就要贵上一倍,不过这个价格对于年收入400万-800万日元、占在职人数60%的日本中产阶级而言,那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2)Rotenboden - Riffelberg
如计划中所说的那样,此段路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利菲尔湖(Riffelsee)的马特洪峰倒影,站在Rotenboden火车站附近山梁上,很远就能望见山坳里的那一汪清水,其实走到跟前一看,这个湖估计还没一个标准的足球场大,湖面海拔大约2700米左右,除了每年夏季,大部分时间应该是被积雪覆盖的封冻状态
其实利菲尔湖并不是只有一个,朝着下山的方向再走几百米,还有一个面积更小一点的,可以把她称为小利菲尔湖(Klein Riffelsee),由于湖水较浅,有几块裸露在水面上的岩石做点缀,景致似乎要比大湖更加丰富一些,不过大多数游客看完大湖就会返回火车站,只有一些高级的日本旅行团队,会安排徒步整个Rotenboden至Riffelberg的线路
两个湖与马特洪峰的连线,几乎是标准的正东西向,整个上午都会是观景的好时机,只需要祈祷一下不要有风把平静的湖面吹起波澜;要观日出的话,坐戈尔内格拉特火车(Gornergratbahn)是赶不及的,只有住在山顶的戈尔内格拉特库尔酒店(Kulmhotel Gornergrat),价格嘛就自己去想了,单人间也要200法郎以上;另一个选择是住在下一个火车站利菲尔堡(Riffelberg),要比山顶便宜不少,相应的,风景也要逊色很多了
走过利菲尔湖之后就有两种选择,可以沿着左手边的陡峭下坡一直走到戈尔内冰川(Gorner Glacier)的末梢,看地图那里会有一个水坝,穿过水坝后顺着大路走就能直接回到采尔马特;我们选择的是继续沿着缓坡往右走,那是利菲尔堡火车站的方向,这一路上游人极少,有几个正对着马特洪峰、魏斯峰(Weisshorn)的大草甸,视野非常开阔;这两种选择皆有风景可看,按自己的喜好斟酌即可
写到此处,我列出了大量的德语地名,不仅是我、恐怕是看这些文字的朋友也应该发现其中的规律了,其实有很多地名都是以这个地方所具有的地理特点来命名的,以下我列举一些很典型的例子,它们会经常出现在地名的后缀当中
horn = peak/summit = 山峰
grat = ridge = 山岭/山脊
wald = forest = 森林
see = lake = 湖
gletscher = glacier = 冰川
klein = small size = 小
alp = hill = 山岳(泛指)
例如戈尔内格拉特,写作Gornergrat,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戈尔内岭;例如马特洪峰,写作Matterhorn,后面的horn其实已经代表了山峰的意思,所以严格来说应该翻译成马特峰、或者马特宏才是正确的;此外,我们一路上还经过了海量有alp的城镇,像Grutschalp、Fiescheralp、包括之后的Riffelalp,这种地名在瑞士非常多见,都表示着这个城镇是坐落于山岳、悬崖之上的
(游客们到来的时候,就是我们撤退的时候)
(下山途中可以一直看到海拔4164米的Briethorn)
(上午是观看马特宏倒影的最佳时机)
(会走这段徒步线路的日本游客,都需要参加团费在45万日元以上的旅行团)
(小利菲尔湖似乎比大的更有特色)
(这两位游客走的,是通往戈尔内冰川末梢的路)
(利菲尔堡附近的大草甸可以观看到一列壮观的雪峰)
(I love alps)
(利菲尔堡的唯一一家酒店,价格要比山顶便宜三分之一)
(3)Riffelberg - Riffelalp
利菲尔堡(Riffelberg)是一块巨大的平缓山坡,地势要比利菲尔湖(Riffelsee)附近的大草甸低了许多,戈尔内冰川(Gorner Glacier)以及以罗莎峰(Mont Rosa)为首的几座大佬当然是看不见了,马特宏(Matterhorn)和魏斯峰(Weisshorn)成为了当仁不让的主角,不过此时10点已过,云层如约而至开始发力,由此可见采尔马特显然不是一个适合睡懒觉的所在
在利菲尔堡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乘一站火车至利菲尔阿尔卑(Riffelalp),去走附近能看到五个湖的徒步线路,或者直接回采尔马特,用下午的时间乘缆车上小马特峰(Klein Matterhorn)观景台;而我们则在抠门之神的驱使下,决定继续徒步往山下走,火车站附近有多条通往山下的路,沿着铁路路基走无疑最近,而我们却选择了另一条往相反方向的悬崖路
对此遗憾我非常不甘心,回来复盘的时候特意花了点时间,冒着做一个键盘徒步者的风险,把五湖线路彻底研究清楚,并制作了上面这张示意图,会看地图的朋友应该是一目了然了
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五个冰川湖的蓝色标示,五湖线路的位置其实是一条山谷,与对面的戈尔内冰川(Gorner Glacier)中间隔着戈尔内岭(Gornergrat),无论是火车运行的线路、还是在利菲尔阿尔卑(Riffelalp)之前的徒步,都是在戈尔内岭上进行的
我们走到了利菲尔阿尔卑的观景台后,正确的走法应该是往火车站方向去,那样就能跟红色虚线的五湖线路衔接上,而实际上我们选择了冲进森林继续下山,遮天蔽日的树木使得这段路没什么风景,从而走得十分枯燥,直到偶然被我找到的芬德尔巴赫火车站(Findelbach)才得以解脱
从事后的复盘来看,这条路是沿着戈尔内岭(Gornergrat)最陡峭的西侧山坡下山的徒步路,由于沿途是之字形的山路,故而要比沿着铁路线走的距离远出一倍多,不仅如此,本路段还是高山草甸区向高山针叶林区过度的区域,在接近林区的时候会遭遇一个大型的乱石滩,难度还真是不小的
看着身边落差达几百米、底部就是采尔马特的悬崖,没有重型登山鞋的我们当然是不敢造次,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地亦步亦趋、缓慢挪动,走了一会儿我们便开始相互埋怨,为什么要选一条这么难走的路
就在气愤之间,忽然一辆山地车从仅有几十厘米宽的狭窄道路上呼啸而过,眨眼间就冲到了下面的山道上,我和@土土大人妖气永存张大了嘴巴面面相觑,恨不得当场挖个地洞钻进去,心情瞬间由气愤变为了郁闷,至少在今天来说,天朝人的脸面基本上就给我们丢得差不多了
说丢脸也并不是因为被自行车超,还被老人超、被小孩超,被各国人民各种超,基本上是个人有条腿就能把慢如龟速的我们给超了,与走ABC时一路飞奔下山的情景可谓天壤之别;有位女游客还问我打哪儿来的,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咱是天朝人,吃米饭蔬菜大饼油条长大,跑不过你们吃牛肉芝士的
末了我还很傻乎乎地问人家,那么你们呢?女士哈哈一笑说,我们就是采尔马特人呢!好嘛,原来是趁着周末来爬山的一家门,话说要是换我是这里的居民也会这么干的
我说你们真是住在了一个天堂般的地方,从她爽朗的感谢声中,我觉得或许这位女士不会理解这番话中夹杂的东方式苦涩,我又想起了那个晦涩的命题,到时是环境造就了人,还是人创造了环境?
我一直试图去相信答案是后者,因为前者是我们无法把握的,在欧洲旅行了10天,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些国家的所谓先进,完全是建立在住在这里的人们,那与东方人截然不同的思考问题方式、生活习惯、和社会运行规则上的;而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之所以并不尽如人意,也无非是基于这些因素,如果不改变它们,那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延续着之前的惯性轮回下去,不会有任何改变
(在这种山道上骑自行车下山是一种玩命的节奏)
(站在戈尔内岭的山崖边,远处的采尔马特显得并不遥远)
(想要改变世界,就先改变自己)
(4)Riffelalp - Findelbach
好不容易走到了利菲尔阿尔卑(Riffelalp)的观景台,可以说我们算是暂时脱离了窘境,可是人在囧途之瑞囧并没有就此结束,由于我事先功课没有做得很全面,在这个关键的分叉点上,我们再次选错了方向
在事先的计划中,除了利菲尔倒影湖(Riffelsee)之外,我还准备了一条徒步线路,沿途可以看到5个冰川湖,俗称五湖线路,但是对于这条线路的具体位置我并没有研究清楚,只是抱着一种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随缘心态,实际上利菲尔阿尔卑正是五湖线路的起点之一,我们却与它擦肩而过了
五湖线路示意图,黄色为我们实际走的路线,红色虚线是正确的五湖走法,绿色是下山的缆车,四个红色的点是戈尔内格拉特火车的站点)
对此遗憾我非常不甘心,回来复盘的时候特意花了点时间,冒着做一个键盘徒步者的风险,把五湖线路彻底研究清楚,并制作了上面这张示意图,会看地图的朋友应该是一目了然了
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五个冰川湖的蓝色标示,五湖线路的位置其实是一条山谷,与对面的戈尔内冰川(Gorner Glacier)中间隔着戈尔内岭(Gornergrat),无论是火车运行的线路、还是在利菲尔阿尔卑(Riffelalp)之前的徒步,都是在戈尔内岭上进行的
我们走到了利菲尔阿尔卑的观景台后,正确的走法应该是往火车站方向去,那样就能跟红色虚线的五湖线路衔接上,而实际上我们选择了冲进森林继续下山,遮天蔽日的树木使得这段路没什么风景,从而走得十分枯燥,直到偶然被我找到的芬德尔巴赫火车站(Findelbach)才得以解脱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一定要取道利菲尔阿尔卑,从戈尔内格拉特山顶(Gornergrat)、利菲尔堡(Riffelberg)均有徒步道通往五湖线路,尽管采尔马特风景的档次要甩少女峰那边几条马路,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整个景区呈开放式,理论上没有不能去的地方
五湖线路所处的山谷顶部,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冰川的末梢,那便是本宁阿尔卑斯山(Pennine Alps)中另一条排名前列的芬德尔冰川(Findel Gletscher),这五个冰川湖无疑就是这条冰川退化后形成的;发源芬德尔冰川的,是以海拔4199米的Rimpfischhorn领衔的一堆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峰,名字太拗口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谷歌地球查询
看完五湖后不用再徒步走回去,图上标有后缀为ZBAG的缆车站,既可以一路乘回采尔马特,也可以选择上行到另一个海拔3100米的观景台恩特洛特峰(Unterrothorn),根据地形判断,这个山顶就是去俯瞰芬德尔冰川全貌、以及上面一列4000米左右的山峰的,景观应该也会相当不错
不过,五湖线路若是要全程徒步走完,推荐至少要准备半天时间,如果与我们一样,要与戈尔内岭、马特宏倒影湖串联在一起走,那就必须赶头班火车上山,步行的速度也不能太慢,同时要将一整天的补给全部准备好
(五湖线路示意图,黄色为我们实际走的路线,红色虚线是正确的五湖走法,绿色是下山的缆车,四个红色的点是戈尔内格拉特火车的站点)
(Riffelalp海拔已经不高,附近的山坡上开满了野花)
(用双脚丈量大地,才是最纯粹的旅行方式)
离开纸上谈兵回到现实,在丛林中走得几乎筋疲力竭的我们,在我成功的一次侦察下,终于找到了芬德尔巴赫火车站(Findelbach),我们如临大赦一般跨过了栏杆去看下一班列车的时间,火车站里除了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大叔职员外空无一人,由于车站入口被刷票闸机封闭,我们是很狼狈地像逃票一样跳进去的
看完了车次我去问大叔怎么买票,答曰先乘下去再买就行了,说话之间有一对白人夫妇打算沿着我们进来的路走出去,男士先去打探了一番,然后招呼女士过去,或许全世界结伴出去的男女都会碰到这样的状况,即遇到分岔路的时候,男的会跟女的说同一句话:我先去侦察一下
但是令人捧腹的是,他们没有选择跨过仅一米高的闸机护栏,而是用吃相很难看的爬行方式钻了出去,思路之奇葩令我们和管理员大叔都惊呆了,随即就是抑制不住的笑翻了天;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徒步之后,这一幕欢乐的场景也算是难能可贵的小小慰藉了,或许对于这些老外而言,从来就不知道逃票为何物,面对着仅半人高的栏杆也会手足无措
列车在10分钟之内就带我们回到了熙熙攘攘的采尔马特,补这最后一程的车票,成为了我们在瑞士最后一件与行程相关的事了,我们花了大约1分钟的时间讨论是否真的要去补票,每人5.5法郎,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差不多就是我在魔都2天的生活费
尽管出入口有验票的闸机,但是整个火车站并非完全封闭,要蒙混在人群里出去或者找个缺口溜出去实在也不算什么难事,根本没有人会来管我们这两个散客
最终我们还是决定去补票,不过,去补票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为了堂堂正正地从出口走出去,这根本就无所谓,而且11法郎对于车站运营方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我认为重要的事在于,我们不想做破窗效应里面的那一扇破窗,比起实物金钱,规则、秩序这些无形的财富才是当今世界最需要去保护的东西
在欧洲旅行了这么些天,一大强烈的感受就是欧洲的社会运转非常高效、运营成本极其低廉,生活因此而变得极为便利,人们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去处理繁琐的细节,也能有更多的资源可以节省下来去提供社会保障;在不需要考虑基本生活品质的情况下,人们才可以有足够的精神去钻研自己热衷的事,或安心学习技术艺术、或醉心于玩到极限
这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而这根链条是建立在特定基础上的,这个基础就是绝大多数人都必须诚信、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具备适应现代生活的素质、还有最关键的保持独立性,最现成的例子就是,我们去补票的时候,对工作人员实话实说是最后一站芬德尔巴赫(Findelbach)上来的,她不假思索地就相信了我们并补了车票,整个过程不超过1分钟,这种无需多言的流畅互信才是难能可贵的东西
我之前介绍过,火车票的价格是分段计算的,她怎么就知道我一定是芬德尔巴赫上来的呢?如果我是从戈尔内岭(Gornergrat)下来的,那价格就要相差4倍了;只有在我先诚信、她也相信我的诚信的前提下,这件事才能如此迅速、有效、不使任何一方利益受损地得以解决,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其实就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所谓奥秘
(军刀、手表和马特宏,是瑞士的象征)
(马特宏的日照金山同样十分壮丽)
说实话,在第一次写这节收尾的时候,我洋洋洒洒涂了很长的篇幅,内容无非就是,人家怎么怎么,我们怎么怎么,我们这些现象、想法、思路、观念不对啊,所以我们穷、我们落后,知道了就要改啊——诸如此类
后来觉得没什么意思,就随手删了,我本人被欧美文化洗脑洗得比较彻底,不爱吃中餐、不善于管别人的闲事、也不太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很少看中文电影电视、也不喜欢混小团体小圈子、习惯独来独往、习惯签合同讲法律凡事按照规矩来,所以对于当代中国的价值观,毫无悬念地不可能给出正面评价,所以还是不说了
或许有人会跳出来说,欧美现在也在走下坡路,或许确实是这样的,我自己也在巴黎被偷了手机;但是拜托,我们能不要再比烂了吗亲?你一个考不及格的人,不去虚心向考80分的同学请教经验,反而嘲笑人家“你不是也有做错的嘛”,我反正是没有这么厚的脸皮去干这事的
你要问我怎么办?没怎么办,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你没有瑞士人的生活态度和观念,就不可能造就一个瑞士这样的国家,最多只是空有其表、没有其里,有再多摩天大楼的同时,小到还是有人在地铁里逃票抽烟随地大小便、大到每晚7点档的新闻还是拿着统发稿在照本宣读,这永远不可能称作发达
你去看一下瑞士的历史,就会知道瑞士联邦是一个有意识的结果、而非下意识的前提,人们想造就瑞士,所以才有了瑞士;那么套到我们自己身上也一样,你在问我怎么办之前,最好先想想,你想造就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造就这样的生活环境,需要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观念?你照着这样的态度和观念去做就行了
你又要问我了,我们国情不同,这样做的话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会变成大家眼中的Loser的,岂不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了?没错,或许多半会是这个结果
——但是,你还记得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吗(Notre Dame de Strasbourg)?一座历经几代人、造了两百多年才竣工的宏伟建筑,而大多数参与教堂建设的人,都是看不到她建成后的样子的,但是没有这些人,教堂就永远造不起来,你说这些人是Loser、还是Winner?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是做时代的顺民?还是做自己?路要怎么走,其实都是我们自己选的,就我个人而言,或许这一生都再没有机会在护照上摆脱一个中国人的身份——然而,所谓中国人,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形容词,不是指的国籍、黑眼睛黄皮肤这些,而是指的那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却还被很多人死抱着不放的生活习惯、观念、思路和沉重的历史包袱
所幸的是,形容词意义上的所谓“中国人”,或许我还有很多时间和机会,也有足够的意愿,去和它一刀两断,哪怕我无法亲眼看到教堂竣工的那一天(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