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29
- 收藏375
- 评论33
- 赞178
+1
出发日期/2015/05/13
天数/3天
人物/情侣
玩法/自驾 美食
5月中旬与爱妻来到素有“冰城夏都”之称的哈尔滨,5月的哈尔滨,已经没有冰雪,也体会不到哈尔滨之夏的凉爽惬意,但其实除了冬天的冰雪和夏日的凉爽这些自然风光以外,多元的文化背景、多彩的历史建筑使哈尔滨更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称。作为以修建中东铁路而兴起的城市,随着大批移民的涌入,不同流派的建筑遍地开花,各式宗教在这里生根发芽,别具特色的宗教建筑也随之兴起,历史、宗教加上建筑完美的组合,极负盛名且别有风韵的百年宗教建筑成为此行的目标。
为了宗教建筑而来,酒店选在教堂旁边,不光白天看,更为欣赏教堂的迷人夜景。圣.索菲亚教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可谓是百看不厌,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尽情品味白天的庄严肃穆与夜幕华灯时的神秘氛围,别有一番情调。
1、哈尔滨曼哈顿大酒店
总体不错,硬件条件好,地段极好,细节待完善的酒店。与哈尔滨话剧院相对,与圣索菲亚教堂相邻,步行一分钟即达。麦凯乐和新一百两个大型购物广场,步行5分钟。离中央大街也不远,步行约15分钟。吃饭不用发愁,酒店四周被东方饺子王、老昌春饼、必胜客、麦当劳、曼哈顿美食城所包围,中央大街上还有各色美食等着你。
2、哈尔滨雅客莱假日酒店
被挥之不去的卡拉OK情调包围,非常具有KTV风格的酒店。位于果戈里大街,近国庆街,比邻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步行5分钟。周围有不少吃饭的馆子,强烈推荐离酒店只有300米的蜜度尚品烤坊。
曼哈顿酒店气派的外观
房间宽敞干净。床大且舒服,尤其是床垫不错。
靠椅的长短大小都很合适,玩累了,躺在上面看书很是惬意。
雅客莱酒店门面不大,标识很醒目,比较好找。
房间宽敞,三张床一点也不拥挤。
卡拉OK情调的装饰
1、华梅西餐厅
哈尔滨第一家俄式西餐厅,无论饮食风格还是内部装饰都被认为是哈尔滨的标志之一。与北京马克西姆西餐厅、上海红房子西餐厅和天津起士林大饭店齐名。华梅对于哈尔滨,就像是全聚德与北京,基本属于外地人必吃的地方,位于中央大街。个人感觉味道呵呵, 罐焖牛肉、 罐焖虾不错,招牌红鱼籽太咸,面包不好还收2元。
2、马迭尔冰棍
中央大街上的明星,几乎是人手一根。摊位在马迭尔西餐厅旁,冰棍分5元、3元两种。对面是华梅的冷饮摊,也分5元、3元两种。经亲身实验,马迭尔的5元最好,奶味浓郁,口感丝滑。
3、老昌春饼
哈尔滨的老字号春饼店,虽不像东方饺子王般普及,也是三五条街一个店,我们去的是索菲亚店,圣.索菲亚大教堂对面。味道很一般,菜量则完全颠覆了东北菜量大的传统概念。后来发现只要在旅游景点附近,菜量已经和东北以外省市全面接轨。
4、蜜度尚品烤坊
座落在果戈里大街上,近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喜欢那里的俄式小情调,喜欢那里的毛肚涮串,晚上还有一个俄国小帅哥演唱(以上为爱妻观点,本人持保留意见)。撸串店配上俄式西餐的环境,好吃好看,服务与性价比都好,美味情调两不误。
著名的华梅西餐厅
俄式豪华装饰,很有感觉
可以当咸菜的红鱼籽
中央大街上绝对的明星——马迭尔冰棍
老昌春饼索菲亚店
老昌春饼店内部装饰简约
蜜度烤坊果戈里大街店
味道不错的毛肚涮串
俄式小情调
1、自驾的最大问题就是停车位难找,教堂附近都不太好停车。另外,加油一定要避开交接班时间,否则要等至少半个小时。我早晨7:30正好赶上交接班,很长的队,没油了只能等。
2、出租车不好叫到,而且允许司机拼车,免不了为车上的其它乘客绕一下路。
3、公交最好,公交车、地铁都很方便。公交车都是无人售票,要提前准备零钱,大多都是1元票价。
Day1:圣.索菲亚教堂——犹太总会堂(老会堂)
Day2:圣.伊维尔教堂——犹太新会堂——鞑靼清真寺——基督教礼拜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东大直街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圣母守护教堂——尼埃拉依教堂——圣母安息教堂
Day3:哈尔滨清真寺——极乐寺——普照寺
行程中的两个修正:1、犹太总会堂(老会堂)、犹太新会堂、鞑靼清真寺相距很近,应该一同前往。2、圣母安息教堂、极乐寺、普照寺三者相邻,也应一起参观。
哈尔滨的宗教建筑包含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不同教派不同时期的各式建筑,这些建筑的风格则荟萃了巴洛克、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兰、犹太、中国传统庙宇等不同流派。本游记以同教派景点分类顺序编写,便于体会相同宗教建筑风格的共性及不同教派建筑的差异与各自的特色。
1、东正教:圣.索菲亚教堂、圣.伊维尔教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圣母守护教堂、圣母安息教堂;
2、新教:尼埃拉依教堂、基督教礼拜堂;
3、天主教:东大直街耶稣圣心主教座堂;
4、犹太教:犹太总会堂(老会堂)、犹太新会堂;
5、伊斯兰教:鞑靼清真寺、哈尔滨清真寺;
6、佛教:极乐寺、普照寺;
东正教是基督教三大分支之一,因强调自身的正统性,也称之为正教。东正教是俄国的国教,沙皇同时兼任教皇,可以说有俄国人的地方就有东正教,就有东正教堂。1897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大批俄国人涌入哈尔滨,东正教自然而然传播开来,作为侨民精神家园的东正教堂也开始陆续修建。大批传教士集中在哈尔滨,使其成为中国东正教传播的中心,而东正教堂则以精美的建筑和众多的数量成为这个“教堂之城”的标志。
1898年哈尔滨建立起第一座东正教堂——圣尼古拉教堂(亦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而命名,耗资巨大,被誉为“远东第一东正教堂”,但在上世纪60年代整体被毁。被毁前曾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此后俄国人又接连兴建了20余座东正教堂,其中包括现在最为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据说每当圣索菲亚教堂钟声敲响的时候,全城教堂的钟声也随之响起,汇聚在哈尔滨的上空,传遍城市的每个角落。
东正教堂普遍采用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洋葱头穹顶”是其最大特色,凝重的色彩和饱满的穹顶,看上去格外华丽恢弘。
数次与圣.索菲亚教堂擦身而过,最近的距离已经到了中央大街,还是没能相见,颇为遗憾。这次选择酒店就在它旁边,可以近距离多次目睹它的风采,顺带弥补之前的缺憾。圣.索菲亚教堂不愧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浓郁的沙俄情调,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美轮美奂,进出酒店时都忍不住去看看,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始终让人流连忘返,仿佛恋爱中的情人百看不厌。
美、太美!。外观上第一眼就定格,视线被牢牢吸住无法移开,嘴里不自觉地轻呼“哇~真美!”。清水红砖墙体,墨绿色穹顶,金色拉丁十字,古朴典雅,色彩迷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大小不同的帐蓬顶,错落有致,气势恢弘。不同的角度,不一样的感觉。主从式的结构使得教堂的每个角度都有着不一样的韵味,360度拍照,根本停不下来。点睛的穹顶。主穹顶的顶部距地面高48.55米,一定要从内部看才能体会它的高耸和巨大。穹顶、帆拱、拱券和谐连接,相互套叠,使得宏伟壮观的空间轮廓丰富而又生动。华灯初上,圣.索菲亚又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宁静而安详,呈现出别样梦幻的画面。傍晚来吧,白天的古朴,夜晚的神秘,同时感受两种不同风格的魅力。
自由的白鸽会随着整点的钟声,围绕教堂飞舞。这一动一静、一明一暗,在天空的映衬下精美绝伦,不可错过。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叠水景观,给气势恢弘的教堂增添了一丝清凉,成为一大看点。教堂内部被改造成了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建议进去看看。原有饰物虽大多已不在,但留下的斑驳壁画、华丽的欧式吊灯,以及从内部仰望洋葱头式的大穹顶同样令人惊叹。哈尔滨是个有故事的城市,展厅里一幅幅的真实照片述说着她的如烟往事。
【注意事项】1、艺术馆时间:08:00~18:00,2、艺术馆票价20元,学生半价,网上订票17元,网上订票需在15:30前到中央大街马迭尔宾馆内取。3、景点无停车场,最好乘车前往,自驾可以选择停在教堂旁边及对面的商场停车场内。
古朴典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主从式结构,错落有致
白鸽环绕下的教堂
教堂的标牌
精美的窗饰
仰望教堂
宽阔的大厅,斑驳的壁画
穹顶、帆拱、拱券和谐连接,相互套叠
从教堂内部看到的主穹顶
华丽的吊灯
残破的墙壁
图片展前言
凝固的历史
如烟往事
广场上的装饰
广场喷泉
人像喷水孔
夜幕下的教堂
宁静而神秘
帐蓬顶簇拥下的洋葱头穹顶
喷泉掩映下的教堂
圣.伊维尔教堂是入住宾馆后搜索周边时发现的,距离只有770米,这让热爱教堂的我喜出望外,在导航指引下,过街,穿巷,到达霁虹街。可站在街口放眼望去,却没有一点教堂的影子,目光所及在一处危墙后面寻找到一座带彩画的房子。当地居民说这房子是教堂的附属孤儿院,教堂则在前面胡同的尽头。看着破墙之后毫无保护的孤儿院,不禁担忧起来:“子”且如此,“母”可安好?
第一印象是破败。教堂隐匿于工厂胡同的大片居民楼中,与破旧的平房、关闭的工厂、脏乱的胡同为邻。外观损毁严重,虽主体建筑还在,但外墙装饰大部分脱落,裸露出里面的红砖;窗户玻璃破碎,只是用木板简单遮挡;屋顶建筑被拆除,不见踪影;靠近平房的一侧垃圾、污水遍地,味道刺鼻;四周则被若干条电缆环绕,不得脱身。
圣.维尔教堂的建筑风格很独特,一般的教堂顶部只有1个“洋葱头”顶,而圣.伊维尔有5个,加上钟楼上方一个和后面的一个总共有7个洋葱头,十分罕见。可惜在文革时全被拆除,现今的顶部光秃无物;据说圣.伊维尔的红砖烧制方法独特,体量比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用量还大。
圣.伊维尔是哈尔滨市宗教建筑中唯一保有附属建筑的教堂,孤儿院便是当年的附属之一,在教堂西北20米处的一间俄罗斯建筑风格平房,其它附属建筑都没有保留下来。孤儿院虽得以保存,但躲藏于杂院之中,处境堪忧。孤儿院墙壁上的彩色马赛克镶嵌画,画面左边是一位侧身站立、挎篮子的俄罗斯妇女,身穿及膝裙子,上棕下蓝,腿上是白色长袜。右边是一只狗,长尾下垂。女子身后绿树环绕,一条小路伸向树林深处,不远处有一座木屋,后面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及淡青色的天空。宽约3米,高3米,倒心形,由大约1.7万块1.5厘米见方的马赛克拼贴镶嵌而成。历经百年,依旧色彩如昔,保存完整,珍罕难求。
站在斑驳的教堂前,昔日胜景不在,教堂外墙上隐约可见“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展现出文革期间的时代烙印。感慨岁月的无情和破坏者的无知,委实令人痛惜。
【注意事项】1、现已荒废不能进入。2、无专门停车场,工厂胡同和霁虹街上都有人停车,不知是否合法,最好乘车前往。
1930年日本明信片上的圣伊维尔教堂
隐匿于胡同里的教堂
洋葱头穹顶在文革时被拆除,如今顶部光秃无物
虽列为保护单位,但教堂处境堪忧
教堂主体得以保留,内部被当做仓库
教堂四周被电缆缠绕
外墙装饰脱落,裸露出里面的红砖
玻璃破碎,仅用木板简单遮挡
虽损毁严重,但从其残留的细节中依旧能够想象出它当年的胜景
教堂旁边倒闭的工厂
隐约可见的“抓革命,促生产”标语
危墙之后的附属孤儿院
珍罕难求的马赛克镶嵌画
哈尔滨的革新街曾被称为教堂街,作为一个拥有数十所教堂的城市,因为一座教堂而把整条街命名为教堂街,足见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影响力。教堂位于士课街和革新街交汇处,又称圣母无染原罪教堂,现改为天主教堂。虽然也相当有名,但与笼罩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艳丽光环一比,就显得有些黯然失色。游客几乎没有,倒是吸引了不少当地市民在此休闲。如果你是教堂控,这里绝对值得来欣赏一番。
朴素至美:没有华丽的色彩点缀,单一的砖红色反而给人一种朴素且雅致的感觉。2、细节精致:教堂造形复杂,线角丰富,窗子上镶嵌着金色十字,多种风格混搭却又十分和谐,视觉的感染力并不逊于圣.索菲亚大教堂。3、市井气息: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这里是下棋、聊天的好去处,下午15点则是广场舞的娱乐时间。在记忆与感受中,教堂是神圣而庄严的场所,第一次看见肃穆的教堂前热闹地大跳广场舞,场面别致,非常有意思,可以体会中西合璧的独特氛围。
【注意事项】景点无停车场,在士课街的路两边貌似可以停车,但车位有限,最好乘车前往。
朴素至美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教堂造形复杂
不少当地市民在此休闲
下午3点的广场舞
多种风格混搭却又十分和谐
单一的砖红色反而给人一种朴素且雅致的感觉
线角丰富
细节精致
现改为天主教堂
教堂正门前的十字
窗子上镶嵌着金色十字
教堂墙上的十字装饰
教堂穹顶上的十字标志
东大直街上有三座教堂,教派不同,风格迥异。圣母守护教堂隶属东正教,现称圣母帡幪教堂,因原来的教徒以乌克兰人为主,也曾被称作乌克兰教堂。目前是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的所在地,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开展宗教活动的东正教教堂。
典型的东正教教堂,标配的“洋葱头”穹顶,凸显拜占庭式的建筑特色,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相仿。红屋绿顶白金十字,对比强烈,色彩鲜明。五个洋葱头圆顶,一大四小,主次分明,交相辉映。
教堂有三个特别之处,一是教堂主穹顶与钟楼圆顶上的十字架为东正教十字,与一般常见的十字造型不同,上下各多了一横,且下方的小斜杠,左高右低(自西向东看),据说是和耶稣一起被钉上十字架的两个强盗的脚踏位栏线一高一低。高一端的强盗临终前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从此端升入天堂;低一端的强盗死不悔改,从低端堕入了地狱。二是教堂正门上方镶嵌着两个红色的大写字母:“X”“B”,非常与众不同。三是教堂旁的广场上,有一个顶部带十字的石结构建筑。教堂所在地原是俄国人的旧墓地,俗称老毛子坟,这个石制小屋是最初建造在墓地上的一处祈祷所,高约2米,内设圣母像和烛台。现在关闭多年,已无法从外面看到内部的景象。
无神职人员的教堂。虽然教堂还在开展宗教活动,但自2000年,神父去世后,教堂因无神职人员,正常的洗礼活动停止,没有统一的圣事活动,其它活动也极为松散,大多数时候都是信徒自行前来。没有神职人员的威信,信徒们又自我封闭,不让外人参观,导致教堂变得越发神秘,凝聚力也逐年下降,比较可惜。
【注意事项】教堂长时间处于关闭状态,是否能够赶上开门完全要靠人品。10月14日是守护节日,即圣母帡幪日,亦是东正教的节日,人品爆棚的机率会大些。
拜占庭式的东正教堂
教堂简介
红屋绿顶白金十字,对比强烈,色彩鲜明
五个洋葱头圆顶,一大四小,主次分明,交相辉映
标配的“洋葱头”穹顶
教堂顶部的东正教十字
正门上方镶嵌着两个红色的大写字母:“X”“B”,与众不同
钟楼
教堂侧影
十字装饰
精美的护拦
教堂广场上,原俄国人旧墓地的祈祷所
圣母安息教堂是网上搜索哈尔滨老教堂时意外发现的,亦称圣母升天教堂、乌斯别斯卡亚教堂,是东正教徒祭祀死者的教堂。原以为非常凝重的氛围,亲眼目睹的结果大相径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一座很有意思的教堂。
映入眼帘的教堂给人童话般的感觉,圆拱形门廊,铁艺装饰,黄色墙面,藤蔓覆盖,鲜花与栅栏环绕。没有洋葱头穹顶,仿佛缺少一点古朴与厚重,但爬满藤条的教堂在绿树掩映下愈显精巧细腻,好似绿野仙踪里的奇幻小屋。
教堂在哈尔滨文化公园内,西门是教堂的钟楼,与教堂的距离约百米,虽然钟楼上方的帐篷尖顶很远就可以看见,但若非事先知道,估计大都会错过。像这样钟楼与教堂分在两处的,全哈尔滨也仅有此地。
去教堂需要先进入公园,询问正门四位检票人员,在听到“圣母安息教堂”后,全部面面相觑、茫然无知的表情。经过几分钟的回忆,其中最年长者告诉我正对大门的地方有个教堂,但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作为服务性行业人员,对于近在咫尺天天面对的教堂一无所知,好像不太应该。当然他们可能不像我对宗教建筑比较感兴趣。
【注意事项】1、教堂在哈尔滨文化公园内,需要买票。票价分公园门票、游乐园通票(含公园门票)、每个游乐项目的单票三类。如果只参观教堂,购买5元门票即可。2、公园时间:8:30 - 17:00。
童话般的教堂
摩天轮下的教堂
教堂建于1908年
好似绿野仙踪里的奇幻小屋
教堂背面
教堂侧景
圆拱形门廊
教堂一角同样绿荫掩映
与摩天轮相映成趣
爬满藤条的教堂在绿树掩映下更显精巧细腻
铁艺装饰,黄色墙面
教堂墙面上的装饰
藤蔓覆盖
东正教十字造型
藤蔓缠绕下的圆拱形门廊
鲜花与栅栏环绕
独立的教堂钟楼
新教是相对于天主教、东正教这些旧有的基督教概念而革新的另一教派,在我国的基督教常常是专指基督新教。同样是俄国人在1901年建立了哈尔滨基督新教教会,新教正式传入哈尔滨。随着日俄战争爆发,大批西方传教士挤进哈尔滨,新教迅速壮大。
新教教堂的外形质朴简约,不似东正教堂那样高冷与华丽,愿意敞开大门、乐于开放的态度使其更加亲民,让人容易接近。
尼埃拉依教堂坐落在东大直街上,与圣母守护教堂相邻,与波兰天主堂(下面将有介绍)隔街相望。原为基督教德国路德会教堂,又名南岗基督教堂、路德会教堂。可能是“尼埃拉依”叫起来不顺口,多数人习惯称它路德会教堂。不太明白为什么哈尔滨的每个教堂好像都有不只一个名字,时常让人晕头。
哈尔滨的教堂大多是拜占庭式的东正教堂,隶属于基督教的尼埃拉依教堂与它东正教的邻居相比,北欧风格的哥特式建筑特点鲜明:1、与饱满浑厚的圆顶不同,尼埃拉依的屋顶是高耸向上的尖顶。2、与精雕细刻、大气磅礴的格调不同,尼埃拉依线条明快,清新淡雅,简洁而不简单。3、色泽上虽然同样都是红屋绿顶,但尼埃拉依的葱绿色,显得格外鲜嫩。4、内部装饰没有精美华丽的壁画、圣像,显得质朴廉俭,但细心地安装了数台电视,应该是为布道之用。
与大门紧闭神秘莫测的邻居不同,尼埃拉依的大门始终敞开,乐于开放。在欣赏外部建筑之余,抽些时间到教堂里面聆听弥撒,内外兼修。
北欧哥特式风格的尼埃拉依教堂
教堂正门
原为德国路德会教堂
葱绿色显得格外鲜嫩
尖顶、尖形窗户
建筑线条明快简洁
绿树与教堂
哥特式尖顶
教堂内部质朴廉俭
基督教礼拜堂原名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派教堂,这么长的名字,真不知道该如何断句。经查得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一个与基督教有关,却又有本质区别的世界性组织,以遵守基督教传统历法中每一周的第七天(即星期六)为安息日和预言耶稣基督即将再临日期为人所知。礼拜堂是该会北满教区所在地,故而得名,曾有信徒300多人。
同其它教堂相比,基督教礼拜堂格外不引人注目,显得既平淡又简约。黄白相间的小楼坐落在新阳路的引桥旁,与周围居民楼的色调很相近,只是教堂略显陈旧,颇有隐于市之感。教堂顶部的十字架辨识度非常高。从正门望去,教堂的主体建筑呈向上收缩的形态,一层比一层面积小,一、二层为长方形,第三层变为三角形,三角形的顶部又托起了一个四面体尖塔,越向上越高耸。矗立于尖塔顶部的红色十字标志,在黄白色主体的映衬下,非常抢眼。
教堂墙上的标语很有意思,感觉真的与周围居民楼融为一体。
【注意事项】1、教堂分时段开放,周三、周日:13:00—14:00、17:30—18:30;周六:8:00—9:00。内容也不一样,周三是祷告聚会礼拜,分中场和晚场;周六是查经聚会礼拜,时间为早场;周日是主日礼拜,也分中、晚两场。2、无专用停车场,可以停在安祥街路边上,但道路较窄,不能长时间停放。
教堂略显陈旧,颇有隐于市之感
黄白相间的小楼坐落在新阳路的引桥旁
主体建筑呈向上收缩的形态
在黄白色主体的映衬下,红色十字格外抢眼
三角形顶部托起的四面体尖塔
矗立于尖塔顶部的红色十字标志
礼拜堂正门
礼拜时间
墙上的标语与礼拜堂风格完全不搭
另一扇门
尖拱的窗户
天主教也称“公教”,以罗马教皇为领袖,是基督教中信徒最多的分支。据记载天主教传入黑龙江地区始于清代,但在哈尔滨的发展,还是要以波兰籍中东铁路员工的到来而开始。1906年这些波兰侨民在东大直街上建起了斯坦尼斯拉夫圣堂,也就是现在的东大直街耶稣圣心主教座堂。
天主教堂的建筑风格也来自于哥特式造型,高耸的尖塔是它最重要的特征,加上尖形拱门给人修长挺拔的视觉感,与东正教堂的浑厚和新教教堂的简明有较大的差别。
东大直街是哈尔滨欣赏教堂的绝佳去处,方圆百米之内坐拥三座教堂,大饱眼福。站在秋林公司对面,从大直街向东望去,一眼便能发现造型突出的耶稣圣心主教座堂。教堂是由波兰侨民建造的天主教堂,故而也称波兰天主堂,它与一街之隔的东正教圣母守护教堂、基督教尼埃拉依教堂互相邻近,风格造型却又迥然有别,这三座教堂构成了东大直街独特的宗教风景。
两座重修的尖塔是耶稣圣心主教座堂最为显著的标志,也是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两个尖耸的塔楼,非常醒目,塔尖高达51.6米,直插云霄。尖塔、尖顶、尖形窗户、尖形拱门,从上到下,全部尖尖向上,使得整个建筑有一种直升和修长的视觉,挺拔而高耸。白屋绿窗的搭配,比起彩色浓厚的东正教教堂,多了一份清新,少了一抹沧桑。天主堂原名为南岗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在20世纪初,曾拥有教徒2000人。1959年,黑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将省内的几个教区合并,在此设立主座教堂。2004年,教堂被重新修建,并改名耶稣圣心主教座堂,成为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
教堂的一角竟然被“李先生”餐厅占据,如此商业化,还是头一次见到,也算是一种独特吧。
【注意事项】无停车位,开车只能停到旁边的医大一院院内或街对面教堂的广场上。地铁医大一院站的出口即是教堂,也可乘车前往。
即使是在同色系的建筑中,一眼便能发现造型突出的耶稣圣心主教座堂
整体建筑有一种直升和修长的视觉
两个尖耸的塔楼,非常醒目
挺拔高耸,直插云霄
从上到下,全部尖尖向上
尖尖向上,连旁边的建筑也受它影响
尖塔、尖顶、尖形窗户
尖顶
尖拱装饰
尖形窗户
尖形拱门
白屋绿窗,清新的搭配
教堂的一角的“李先生”对整体视觉有影响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1903年哈尔滨犹太人协会成立,犹太教正式传入哈尔滨。从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躲避迫害纷纷投奔哈尔滨,并为哈尔滨的兴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他们在哈尔滨的最好写照。
1907年,第一座犹太教堂在通江街上建成,每逢重大节日,包括东北各地的犹太信徒都会来到这里参加礼拜,因此这里也被称做总会堂。
犹太教堂没有统一的建筑风格,所建教堂各式各样,最为醒目的标识是高悬在教堂之上的大卫星。
大批俄籍犹太人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涌入哈尔滨,道里区逐渐成为他们的聚居区,在那里留下不少经典的犹太建筑,老会堂便是其中之一。老会堂原为犹太总会堂,是犹太第一礼拜堂,曾是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哈尔滨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犹太丧葬互助会和《犹太生活》编辑部的办公地。之所以称其为老会堂,是相对于经纬街上建筑年代稍晚的新会堂而言。
典型的犹太建筑风格,整体呈拉丁十字形,绿色的双圆心式穹顶、嫩黄的腰身,白色的圆拱和尖拱窗饰,犹太教的大卫六角圣星点缀,大气精美,卓尔不群。
现今的犹太总会堂体现了建筑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百年前西洋音乐从这里传入中国,百年后哈尔滨西洋音乐的辉煌在这里重现。改造后的老会堂,是全国唯一一座设在百年建筑里的音乐厅。八米多高的教堂里没有安装音响设备,而是利用声学原理,按照建筑本身的结构,保持音乐的原色原调,绝对原汁原味,让置身其中的人们不仅可以体会哈尔滨的犹太文化,同时也能感受哈尔滨音乐之都的魅力。音乐厅共有108个座位,正好可以容纳梁山好汉。更为神奇的是,不管坐在108个座位的哪一处,所听到的声音几乎没有差别。为弥补座位数的不足,音乐厅只能增加演出场次,每周四场,全年201场,创下哈尔滨之最,在全国也属罕见,真是拼了。
【注意事项】1、老会堂位于通江街,现改为音乐厅。新会堂坐落于经纬街,内部为犹太历史文化展,两地相隔不远,容易混淆。2、音乐厅演出时间:周一、三、五、六,19:30—20:30。3、音乐会门票20、40、60、80、100五档,价格亲民。4、犹太老会堂、犹太新会堂、中央大街三者之间相距很近,可步行前往,一起游玩:老会堂听音乐,赏名曲;新会堂看展览,忆往昔;中央大街访古迹,品美食。
犹太建筑风格的总会堂
总会堂侧写
嫩黄的腰身,白色的装饰
绿色的双圆心式穹顶
高悬的大卫六角圣星
尖拱窗饰
现改为音乐厅
色彩艳丽的雨挡
白色圆拱
哈尔滨曾是犹太人在远东的最大聚居中心之一,从1903年到1962年聚居在这个城市的犹太人达到两万五千,以后逐年减少。1921年修建的犹太新会堂是中国最大的犹太会堂,是当时犹太人举办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现在的新会堂被修缮成哈尔滨建筑艺术馆,馆内陈列的“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是当年犹太人生活在哈尔滨的历史见证。
别致的建筑风格:(1)不同的正方体结构。会堂主体建筑四四方方,红白相间,呈正方形立体结构,有别于其它欧式教堂错落有致的外部轮廓。(2)同样的尖拱造型。三开式尖券正门,与同样尖券式的后门遥相呼应。正门外的柱廊,两边侧墙及后门上的木窗,全部为尖券式样,与欧式教堂的尖拱造型相似。(3)无处不在的大卫星。金色鱼鳞状、双圆心式的巨大穹顶上耸立着一个被称为大卫之盾的六角星,会堂的每个木窗上也都镶有犹太建筑特有的六角圣星。
犹太人与哈尔滨:(1)护卫犹太人的哈尔滨。从1898年第一个俄籍犹太人萨.伊.别尔采里来到哈尔滨到1985年最后一个犹太人阿哥列在哈尔滨辞世,约一个世纪的哈尔滨犹太人历史上,哈尔滨用真诚和善良保护了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2)为哈尔滨添彩的犹太人:他们创造了中国大豆销往欧洲的先河,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甜菜制糖厂,开办了哈尔滨最早的外资银行,创办了至今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企业:马迭尔和华梅西餐厅……犹太人为哈尔滨的兴起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注意事项】1、新会堂内部的艺术馆8:30—17:00,无定休日,如果想进去参观,最好提前电话咨询,免吃闭门之羹。2、艺术馆门票25元,学生15元,70岁以上老人免费。
正方体结构的犹太新会堂
新会堂简介
新会堂侧写
红白相间,呈正方形立体
三开式尖券正门
正门
金色鱼鳞状、双圆心式的巨大穹顶
尖券式样的木窗
大卫星装饰
建筑颂
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
三层展厅
当年新会堂活动的照片
华丽的吊灯
图片展示
犹太人与哈尔滨
犹太建筑
雕塑
场景展示
犹太人使用过的老家具
五音钟
大卫星吊灯
大卫星装饰
无处不在的大卫星
大卫星装饰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仰真主安拉,在我国也称清真教、回教。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来到哈尔滨也是源于修建中东铁路,他们中既有西方人,也有许多关内的回族。西方的穆斯林主要居住在道里区,1906年通江街上的鞑靼清真寺就是因此而兴建。关内的回族则集中在道外区,1906年底哈尔滨伊斯兰教徒协会在这里创办,并于1908年在道外南十二道街上集资建造了哈尔滨清真东寺。
哈尔滨的清真寺多为阿拉伯建筑风格,高高的宣礼塔十分醒目,也是它的标志之一。礼拜殿的设置必须能使朝拜者在祈祷时面向圣地麦加,内部不设偶像,不以动物为装饰,多以阿拉伯经文和花草为饰。
鞑靼族是俄罗斯联邦的第二大民族,在我国被称作塔塔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信仰伊斯兰教。鞑靼清真寺是居住在远东的鞑靼人为纪念其祖先皈依伊斯兰教一千周年而捐资兴建,最初的教徒主要是土耳其人和来自俄国的依特尔人,所以也称土耳其清真寺,是北方地区唯一的鞑靼族清真寺。
鞑靼清真寺最突出的标志无疑是高耸的宣礼塔以及宣礼塔绿色穹顶上的银白色新月。新月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标志,穆斯林把新月初升作为每月第一天的开始。宣礼塔在我国也被称作邦克楼,是清真寺建筑的标志之一,专用于宣礼,更是信仰力量的最好表达。塔下突出的阳台是宣礼员站立的地方,以召唤穆斯林去做礼拜。
门厅顶部建有白身绿顶,又细又高的圆锥体宣礼塔,造型奇特,源于阿拉伯。正殿之上不带鼓座的中央大穹顶,雍容夺目,来自拜占庭,这一格调展现了阿拉伯建筑与拜占庭风格的交融。穹顶和光塔一前一后,光塔挺拔,穹顶饱满,新颖独特。
寺内阴刻突厥文大理石匾,位于寺内右侧墙上,大小为30×40厘米,意译是“在远东哈尔滨市穆斯林教协会的创始人和一千年不坏的清真寺建筑者:格那耶提阿訇•阿合买迪!他逝世以后,他的事业继承人:穆尼尔,阿桂提,就这样义务完成,祝贺米兹嘎拉先生,尼扎木了亲笔。”
红白相间的墙体,朱红色的门窗,白色的光塔,绿色的穹顶,银白色的新月,宁谧而厚重。然历经百年,不知何时起,墙皮脱落,门窗斑驳,塔生杂草。虽有人管理,还是有点担忧清真古寺的沧桑。再过百年之后,不知是何模样?
绿树后的清真寺
庐山真面目
鞑靼清真寺简介
高耸的宣礼塔
塔下突出的阳台是宣礼员站立的地方
上下呼应的新月标志和宣礼塔
穹顶和光塔一前一后,新颖独特
红白相间的墙体
朱红色的窗户
墙皮脱落,门窗斑驳,塔生杂草
侧墙上的花卉装饰
大门侧写
清真寺管理员
哈尔滨清真寺的历史可追溯到光绪二十三年,距今已有百余年,是哈尔滨的清真古寺之一,原称阿拉伯清真寺、哈尔滨清真东寺。后将东寺、西寺和女寺合并,统称为哈尔滨清真寺。
清真寺占地面积0.016平方公里,是东北最大的伊斯兰清真寺。主殿高13米,面积426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五六百人。大殿两侧建有400平方米的两座附屋,寺前广场占地约1.8公顷。
主体呈方形,四根科林斯立柱门廊作为入口,屋上是一大四小五个穹顶,后窑殿有21.75米高的尖塔,五个穹顶和尖塔之上均高耸着一弯新月,是全国1500座清真寺中唯一的一座纯阿拉伯式建筑。大殿两侧的宣礼塔是按照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麦加和沙特麦地那大寺的宣礼塔设计而成,塔高50米,塔分五层,各有走台。白色墙体,绿色穹顶,金色装饰,窗户上布满绿色花格,色彩清丽。寺内摆放着绿色条形坐毯,中间讲坛弧形圆门周围镶嵌着若干红绿黄色的电灯,照耀着圆拱门上《古兰经》金字经文。
大门处建有维吾尔族同胞联络处,大殿两侧设有沐浴室、休息室、讲堂、女大殿、会议室,阿訇办公室,哈尔滨市伊斯兰教协会等设施,配备齐全。每年清真寺都会接待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穆斯林友人,接待国内穆斯林朋友更是多达10万人。
清真寺后门附近有许多清真特色小吃店,可以一饱口福。
【注意事项】没有专用停车场。
哈尔滨清真寺正门
正在重新装修的主殿
太阳下的清真寺
哈尔滨的清真古寺之一
绿色穹顶
金色装饰,窗户上布满绿色花格
金色的新月
高50米的宣礼塔
塔分五层
清真寺侧写
四根科林斯立柱门廊
主殿内装饰
中间讲坛弧形圆门周围镶嵌着若干红绿黄色的电灯,照耀着圆拱门上《古兰经》金字经文
女礼拜殿
哈尔滨市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
维吾尔族同胞联络处
院内大树下休息
清真寺院门
清真寺背景
清真寺后门的特色小吃店
清真寺前的广场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也是最早传入的宗教。佛教传入哈尔滨约有千年的历史,伴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西方外来宗教侵入哈尔滨,佛教作为我国的传统宗教与西方外来宗教的斗争愈演愈烈。1924年在此背景下,哈尔滨佛教总会成立,地点设在同年竣工的极乐寺内。
寺庙大多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群体,以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成的寺院,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的布局形式。寺庙建筑则以木制梁柱结构为主,飞檐斗拱特征突出。
极乐寺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尽头,民间传说南岗是哈尔滨的龙脉所在,在大直街修建的五所洋教堂正建在龙背之上,害怕变坏风水的人们呼吁兴建一座佛寺,以震慑洋教堂的兴盛之风,极乐寺缘起于此。
极乐寺是东北四大著名寺院之一。寺院分为正院、东跨院、西跨院和塔院四部分,建筑面积3000平米,整个寺院金碧辉煌,威严肃穆,尤以东跨院内的七级浮屠塔和四十八愿殿前的阿弥陀佛接引像最为著名。七级浮层塔呈八角七层阁楼式,高三十公尺,锥体状,通身砖石结构,造型美观,玲珑秀丽。阿弥陀佛接引像高十四米,青铜锻造,辉煌大气。
每月初一、十五,以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的庆佛日,极乐寺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除了定期的庙会,寺庙还会应时的举办不同的法会,如高考、中考祈福法会、尼泊尔灾区祈福法会、清明幽冥戒法会、新年吉祥法会等活动,据说这里祈愿很灵验,是哈尔滨地区香火最旺的寺庙。
极乐寺由名僧倓虚和尚主建,为弘扬佛法将佛教讲堂迁至寺内,改为佛学院。现每年公开招生,食宿免费,学制两年,毕业颁发中等学院文凭。
【注意事项】1、时间:8:00——16:30(夏季),8:00——16:00(冬季)2、与尼众道场的普照寺,东正教的圣母安息教堂(文化公园内)相邻,可一同参观。
极乐寺正门
七级浮屠塔
七级浮层塔呈八角七层阁楼式
阿弥陀佛接引像
阿弥陀佛接引像旁的佛塔
圆寂比丘塔
阿弥陀佛殿
普照寺是1985年新建的一座寺院。如果说极乐寺是僧侣的天地,普照寺则是尼众的道场,两寺毗邻而居。
普照寺是哈尔滨最大的尼姑庵,初期只是拥有一栋寮房、一座殿堂、尼众二十余人的小寺院,随着信众的日增,已故主持妙观法师自筹资金,自行设计,带领信众扩建寺院,成就了今日三进院落、数座殿堂的辉煌。寺内所有建筑顶部均采用飞檐翘角的设计方式。重楼式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其上覆以黄色琉璃瓦,古色古香,巍峨壮观。寺内供奉着108尊观世音菩萨玉石雕像,高矮胖瘦不一,神态各异,彩绘形象栩栩如生,在国内独此一家。虽经妙观法师的扩建,但比起大名鼎鼎的极乐寺来,普照寺的面积还是要小许多,平时香客也少,自然比较安静,寺内清静无染,一幅与世无争的模样,是个清幽恬静、适合修行的地方。
普照寺正门
黄色琉璃瓦,古色古香
色彩艳丽
大雄宝殿
飞檐翘角
阿弥陀佛殿
普照寺简介碑
哈尔滨,一座从未有过城墙的城市,多民族的集居,多文化的交融,多宗教的共存,造就了它美轮美奂的宗教建筑,透过这些百年建筑的独特艺术人文之美,展现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等诸神共处的奇妙景致,是这座有故事的城市除了自然风光之外留给人们的另外一种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