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2
- 收藏5
- 评论7
- 赞7
+1
出发日期/2014/05/01
天数/3天
人物/情侣
在我小时候看外国电影是一件大事。那时候外国电影很少,就连南斯拉夫这些国家的电影都很珍贵,更不用提美国电影了。
《音乐之声》是什么时候在中国上映的我记不得了。只记得那时街头巷尾大家争着学唱《哆来咪》,《雪绒花》也常常在电台里播放。那时就觉得“怎么歌都那么好听,电影那么好看”。当然现在终于知道了,《音乐之声》不光在中国流行,它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全世界都有它的影迷。
电影确有其人其事,就发生在萨尔茨堡。几年前看了冯·特拉普家族在美国的采访,之后又是电影中的演员重访故地的纪录片。更加深了我对萨尔茨堡的好奇心。于是在慕尼黑的日程表添上了 SALZBURG 萨尔茨堡。
与“天鹅堡”一样,我买的是DB的优惠票,也是29欧/两人/双程。29欧不贵,好歹也是“出国”啊,跳上火车结结绒线聊聊天,德国跑到奥地利啦!
中途停车的时候看到奇葩一幕,欧洲这一路下来奇葩见过不少,这是“最美”的一朵。
欧洲人过生日有穿奇装的习惯,所以常常可以看到被损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猛男。比如上一辑《飘入凡间的加迪斯》还有还有············
车到萨尔茨堡别忘了在车站的旅客问讯处那一张萨尔茨堡的免费地图。
出火车站不远便是 St. Andrew's Church 圣安德鲁教堂。
首先要参观的是著名的米拉贝尔花园 (Mirabell Gardens)。米拉贝尔最初被称为"阿尔特瑙",1606年萨尔茨堡总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决定为自己的情人莎乐美建造一座宫殿。主教死后教会觉得这简直丢人现眼,于是改名“米拉贝尔”- 意思是“美艳不可方物的女人”。还没有跨进花园就看见这个造型像避孕套的西式小亭。这算什么意思么。
米拉贝尔宫(Schloss Mirabell)是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主要名胜之一,巴洛克风格,模仿意大利和法国宫殿。
电影《音乐之声》拍摄景点之一:米拉贝尔宫殿和花园。玛利亚和孩子们边欢唱《哆,莱,咪》边快乐的拾阶而上,来到玫瑰山丘。
他们把台阶当音阶在上面跳来跳去。
这匹马也出现在电影里。我没在电影里,那时我还没出生。
这不是拍电影。好像是对新人在拍婚纱,他们的服装和德国巴伐利亚民族服差不多。也难怪,奥地利是德语区,和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接壤。
美女们都穿着传统服装,觉得奥地利人很自豪自己的民族文化。
远处是萨尔茨堡的僧侣山,山顶上的萨尔茨堡要塞十分醒目。
花园里有圣乐合唱团在歌唱。
萨尔茨堡是一座具有浓郁巴洛克风格的城市,米拉贝尔宫是其中的典型。几何对称的花园内,设有四组神话主题的雕塑:阿涅阿斯、赫茨克勒斯、帕丽斯和普鲁同,为意大利雕塑家Ottavio Mosto的作品。
Holy Trinity Church 圣三一教堂
Makartsteg 集市桥
萨尔茨堡是奥地利第四大城市,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城市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不知道是不是有特殊活动,总之那天看到许多人都穿着民族服装,无论放在哪儿都稀奇。上传照片4枚。
这个不是民族服装,可能也是个生日仔。
粮食胡同(盖特莱德小街) (Getreidegasse):位于萨尔茨堡老城,是萨尔茨堡最著名的历史街区,并已成为一条繁忙的购物街。3米宽的街道两旁是高而窄的店铺,大多悬挂着熟铁行会标记。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在粮食胡同9号,直到17岁到维也纳之前他一直都住在此处。
好像是儿童博物馆
洗马池 - 在维修呢。
Collegiate Church
电影《音乐之声》拍摄景点之二:萨尔茨堡艺术节大厅 (Salzburg Festival Hall):冯·特拉普男爵一家在 "石崖骑术学校"和萨尔茨堡艺术节大厅演唱《雪绒花》。光看外表挺朴素的,据说内部气派不凡,属于世界级的演出场所。
电影《音乐之声》拍摄景点之三:官邸广场和官邸喷泉 (Residence Square):玛利亚从修女山修道院去特拉普别墅的路上,穿过官邸广场,唱着《我充满信心》。
官邸广场比较好找,就在萨尔斯堡主教座堂北面。因为广场景物比较丰富,当天又有集市,所以比较热闹,照片拍了好多,上传5张。
这个喷泉好玩,马的鼻子在“流鼻水”,身后还有一条蛇。
官邸广场东面连着另一个广场 - 莫扎特广场。广场上有莫扎特铜像。
Mozartsted - 莫扎特桥就在左面的房子后面,不过没有去看。中午时分太阳火辣,人都晒得有些“软绵绵”了。
圣彼得教堂的尖塔在哪里都十分醒目。
赫伯特·冯·卡拉扬广场 - 在萨尔茨堡主教堂座的南面。这个塑像引人注目。广场上还有露天食铺啤酒屋,有乐队在演唱奥地利歌。你对奥地利歌曲熟吗?反正我是一点都不了解。
不对不对,今年奥地利人终于让全世界人民大开眼界啦。他们派出的“胡子美人”孔希塔(空袭他)在欧洲歌唱大赛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以一曲《凤凰涅槃》获得冠军。维也纳因此获得了明年大赛主办权。原本想把它作为维也纳游记的背景音乐,听了几遍歌曲之后觉得它实在像《007》主题曲,只好放弃。
电影《音乐之声》拍摄景点之四:St. Peter Monastery 圣彼得修道院。它的墓地 - 圣彼德墓地 (St. Peter Cemetery):电影中冯·特拉普一家躲在墓碑后面的场景电影迷一定记忆犹新。
萨尔茨堡的僧侣山从古城的任何角度都能看到,山顶的萨尔茨堡要塞从进城那一刻起就决定要去参观了。爬山500多米可能比较吃力,好在僧侣山电梯 (Moenchsberg Lift)可以直达要塞。更神奇的是它使用古老的流水做动力。 看到没有童鞋们,流水推动轮轴,带动缆车上下坡。1515年修建的运货缆车,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缆车了。11.3欧元双程缆车加门票,还是值得滴。
电影《音乐之声》拍摄景点之五:僧侣山电梯 (Moenchsberg Lift):玛利亚和孩子们在此唱了一段《哆,莱,咪》,背景是萨尔茨堡迷人的景色。
萨尔茨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位于僧侣山/城堡山上,长250米,宽150米,是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城堡之一。这座城堡始建于1077年,由历任总主教逐步扩建而成。
走进城堡给人的感觉像个小镇。除了外观,你也可以进入内部参观。如图所示 - 这里有一个小贴士,进城堡后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来张望一下。因为内部参观每15-20分钟放一次,每次人数有限制,大约2-30个。所以排队人多,等待时间长。那天好热,汗流浃背,排队是件辛苦的事。所以你先看看,如果人少的话先参观了内部再说。
还有,婴儿车不能上去,中世纪城堡没有考虑现代宝宝的需求。
我起先不知道,所以先上城头看风景去了。树荫下还是挺美的。萨尔茨堡古城俯瞰照数枚。
电影《音乐之声》拍摄景点之六: 家喻户晓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在木偶馆拍摄的,免费。要塞内部所有场馆都没有额外收费。11.3欧元全包括了。
这座城堡唯一一次被围困是在1525年,一批矿工、农民和市民试图驱逐总主教,但未能夺取城堡。“三十年战争”期间,城堡得到加固。拿破仑战争期间,这座城堡不战而降。
20世纪初,此处用作监狱,一战期间关押过意大利战俘,1930年代德奥合并前关押过纳粹分子
电影《音乐之声》拍摄景点之七:修女山修道院 (Nonnberg Abbey):实习生玛丽亚在这里唱着《玛丽亚》,电影原型人物玛丽亚·冯·特拉普就是该修道院的修女。红顶尖塔在萨尔茨堡绿色尖塔的“丛林”里显得异常出众。
电影《音乐之声》拍摄景点之八:温特山 (Untersberg):开幕和影片结尾出走美国的场景。激动人心的主题曲《Sound of Music》就是在温特山山脚下的草地上拍摄的。本文选用了它的弦乐版作为背景音乐。
远处临湖的大屋是乐宫 (Leopoldskron Palace):电影中的特拉普别墅一部份。玛利亚和男爵在阳台上偏偏起舞。
一下7张为城堡内景照。
参观城堡内部有免费的中文语音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博物馆,向你展示当年城堡生活的部分场景。
参观完博物馆萨尔茨堡要塞就结束了,前后大约2个小时。
萨尔茨堡主教堂座是一座辉煌的巴洛克建筑,不过在二次大战中被炸毁,莫扎特故居也受到同样遭遇。今天大家所看到的都是战后重建的。对巴洛克建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去参观。
萨尔斯堡的传统不但保留在市民的穿着上,似乎点点滴滴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真令人高兴。
圣彼得修道院和背后的萨尔斯堡要塞 - 想把它做封面咯。
电影《音乐之声》拍摄景点之九:乐宫 (Leopoldskron Palace):电影中的特拉普别墅一部份(电影中特拉普家是在福罗恩堡 Frohnburg Palace拍摄的)。乐宫是洛可可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奥地利历史文化古迹,位于萨尔茨堡市的南部。这座宫殿在 Leopoldskroner Weiher 湖畔。电影中玛丽亚和冯·特拉普男爵在阳台上偏偏起舞。
想要参观这一景点,步行有点远,可以在洗马池旁坐22路巴士。
很多旅游团队都声称这便是冯·特拉普的别墅。严格的讲只是露台和湖面部分。孩子们掉到水中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我有试着跑到后面想进去,不过大门紧闭。我向一个过路人询问,回答是“私人住宅”。但有资料显示“ 1959 年萨尔茨堡全球研讨会购买了这座大屋,建筑得到了广泛的整修。乐宫里面真的非常豪华。
后门 - 其实前门是湖啦。
Leopoldskroner Weiher。乐湖和远处的雪山。
湖边休闲垂钓的当地人。
如果你还想看更多有关《音乐之声》的场景,必需返回22路巴士原先那个车站继续前进。在 Hofhaymar Allee 站下车。往东走可以看到 Schloss Freisaal (下图)。 Schloss Freisaal 往南是 Hellbrunner Allee 。
Hellbrunner Allee是一条优雅的“乡间路”。说是乡间路是因为这条路不通汽车,只有马车和自行车。路上一坨坨马粪与这个文化名城似乎不太和谐,只是古老的感觉油然而生。一幢幢豪宅就躲藏在茂密的树林后。这条路大约3公里,一直通向海尔布伦宫 - 又一个集中了大量景点的公园。也许路程偏远,很多驴友都没有踏足。
Gwandhaus。是一个酒店,旁边有家咖啡馆很受欢迎。坐在草坪上还可以看到温特山 (Untersberg)。
电影《音乐之声》拍摄景点之十:福罗恩堡(Frohnburg Palace):这座淡黄色的豪宅在Hellbrunner Allee 的中段,大屋前的庭院和花园,在影片中都是冯·特拉普别墅的一部分。
Hellbrunner Allee 的尽头便是海尔布伦宫 - 是早期的巴洛克式别墅。它建于 1613 -1619年 。海尔布伦宫只是作为大主教在夏天使用,夜晚通常回到萨尔茨堡睡觉,因此那里是没有卧室。
海尔布伦宫旁边有一个不不规则形态的水池,让人联想起法国的凡尔赛。
水池里还有一种硕大的鱼,一米多长,有谁知道是什么鱼?
电影《音乐之声》拍摄景点之十二:它就叫“音乐之声亭”- Sound of Music Pavilion。电影中男爵的大女儿和小邮差(男友)在这里唱着“今年十六,明年十七”“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十分浪漫的一幕,本来是要拿来做背景音乐的。
很多市民在海尔布伦宫花园里休息。离开这里后我们就要坐火车返回德国。
圣三一教堂
圣安德鲁教堂 - 清晨来的时候都看到过
萨尔茨堡火车站
坐在站台等火车。车站大屏幕明明显示“是”这个站台,可是站台电子牌却显示火车不开往慕尼黑。真是奇怪了。
幸亏我那位听得懂德语广播:“前三节车厢不开放,要坐后三节。”只剩下最后2分钟了,赶紧往后车厢跑。
问题是听不懂怎么办?这不是耽误事吗。肯定有人听不懂德语,大家要小心。
乘坐22路前往海尔布伦宫,有些驴友可能不清楚在哪里下车,下车后又怎么走,毕竟德语地名太拗口。所以我画了一张小地图,可以让大家看起来更直观一些。如果你手里的地图够大,就在地图上用笔划一下,寻找起来更方便。(海尔布伦宫在萨尔茨堡老城南部约3.3公里)
在火车驶离慕尼黑一个小时的时候,我透过车窗看见了奥地利的萨尔斯堡。那是《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地和拍摄地。今天我们要去的是维也纳。除了知道她是“音乐之都”我其实并不太了解。旅行么,有时并不需要太认真。功课做得太好会冲淡新鲜感。
下了火车转地铁。这次预订的是一家3星酒店公寓,离市中心不远,出门方便。
这个是客厅/卧室,卫生和厨房在外间。比起一般饭店,酒店式公寓的面积要大很多。关键是可以自己做饭,在消费高的城市能省就省了。白天我们在外面吃,消费介于瑞士和德国之间,晚饭就不知道了,都在酒店/公寓里自己做。酒店有送香槟(或称起泡酒)和巧克力。现在想想很奇怪,平时爱喝酒的我竟然碰都没碰那瓶香槟。可能是那几天兴致不高吧。
放下行李出门。市中心阴阴的。天气预报说是阴转晴,我就眼巴巴地盼着太阳快出来。
维也纳的 Stephansplatz 斯蒂文广场是每一位游客必到的景点,不但是因为它地处市中心,商业网点遍布,更因为它的周边景点众多。哥特式的圣斯蒂文主教堂座是维也纳的标志之一。
格拉本大街(德语:Der Graben,意为沟)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内城区的一条著名街道,繁荣的购物街。
鼠疫纪念柱
St. Peter's Church 圣彼得教堂。这座巴洛克式的教堂建于1733年。它仿照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而建,内部装饰华美,尤其是其拱顶壁画和金色圣坛值得一看。
Hofburg Palace 霍夫堡皇宫 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宫,也是奥地利总统府。从13世纪开始直到1918年君主帝国覆灭,霍夫堡皇宫始终是奥地利的权利中心。从皇宫的建筑多样性来看,每个王朝的每位统治者都试图留下一点印记。如今霍夫堡皇宫对外开放3个博物馆,分别展示皇室房间原始装饰的皇家公寓,记录茜茜公主人生阶段的茜茜公主博物馆以及收藏大量奢华宫廷餐具和宴会用品的银器阁。
霍夫堡皇宫门票(含讲解器)11.5 - 13.5 欧元。维也纳各个景点的门票让人印象深刻,普遍是贵得出奇。所以像皇宫之类的门票反而显得“平易近人” - 原因之一可能是“国营”的关系,另外藏品也很丰富,值得。除了最出名的景点,个人以为不必面面俱到全部参观,特别是私人收藏馆,简直是抢钱。
你可以穿过皇宫的大门来到 Michaeler Platz,它的东南面是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西北面是人民公园。
瑞士人大门
皇宫建筑中最古老的部分是13世纪的瑞士人庭院(Schweizerhof),通往庭院的这座瑞士人大门是16世纪维也纳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经过岁月洗礼依旧华丽而庄严。
人民公园 - 可以看见远处的维也纳市政厅。
背景中两幢相似的建筑,左面“艺术史博物馆”,右面“自然史博物馆”。
与霍夫堡皇宫紧紧相连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曾是皇家图书馆。参观奥地利图书馆主要是为了一睹巴洛克式的图书馆主厅 Prunksaal,拱顶壁画十分精美。这座主厅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下令建造。15世纪珍贵的古籍存放在玻璃柜子里,整个大厅散发着古老的文化魅力。参观门票7欧元。
自然史博物馆
MuseumsQuartier 博物馆中心 - 集中了一大堆美术馆博物馆。
Parlament 国会
奥地利国会大厦(Parlament 或 Hohes Haus),是奥地利国会两院的所在地。这座建筑座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内城区的环路,靠近霍夫堡皇宫和正义宫。
人民公园内的一座仿古希腊建筑。这时可以看到天空开始放晴了,阳光照在白色的墙上很耀眼。
城堡剧院(Burgtheater)是奥地利的国家剧院,世界上最重要的德语剧院之一。
城堡剧院成立于1741年,由哈布斯堡王朝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建立在皇宫之邻。有三部莫扎特歌剧在此首演:《后宫诱逃》(1782)、《费加罗的婚礼》(1786)和《女人皆如此》(1790)。1800年4月2日,贝多芬第1交响曲在此首演。
维也纳市政厅是维也纳的一座宏伟建筑,维也纳市长和市议会的驻地。
维也纳市政厅为哥特式风格,修建于1872年到1883年。塔楼顶部的市政厅铁人(Rathausmann),是维也纳的标志之一。据说在十九世纪末依然有教会规定,凡世俗建筑不得超过100米。市政厅当然属于世俗建筑,因此它最高只能建到99米。然后,设计师施密特在塔顶上安置了这个铁人,轻轻松松超过100米,打破了教会的规定。(背光啦,不然就给个清晰的)
维也纳市政厅内设有古老的'Wiener Rathauskeller'餐厅。传统的餐厅包括好几个巴洛克大厅,提供传统的维也纳美食。
一夜星光。清晨推开窗却又是个阴天。和昨天一样阴转多云。我有点无可奈何,总比下雨强。
可以进去参观它穹顶上的壁画和圣坛,参观门票8欧元。昨天我就说了维也纳的各类门票胃口大,除了标志性景点其余的可以一概忽略。假如你已经参观过欧洲其他著名教堂,查理教堂您就自己选择
查理教堂旁边有一座恢弘的建筑,风格类似皇宫。走进一看········
原来是座技校。多幸运的学生。
这座小型建筑可能是个地铁站,属于 Art Nouveau 新艺术样式。是我今天看到的第一个。
维也纳金色大厅也在附近。这座建筑本来就够出名的了。近年来随着国内歌手的前赴后继是越来越出名,简直成了“腐败”的代名词。
金色大厅可以参观,只是我来得太早还没开门。
奇怪没看到有国内演出的海报。看来反腐的效果很明显。
那就随便拍一张吧。
这位老先生是给人恶搞了。
这就是“分离派展览馆”Secession 今天我看到的第二个新艺术建筑。
维也纳分离派是新艺术的一支,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新艺术在奥地利的表现。这座展览馆几乎没有窗子,屋顶金色月桂叶子构成的镂空圆球是其标志。
正面墙上的金字写着 To every age its art, to art its freedom - 还时代以艺术,还艺术以自由。看见文字下方三个蛇发女妖了吗?她们分别代表绘画,雕塑和建筑。挺奇怪的是不是?
我在网上找了很久都找不到一点关于其内部的中文介绍。因为我是"新艺术"迷,所以无论如何都是要进去参观的。参观门票9欧元。
我在里面呆了9分钟。参观这个展览馆是我整个环球旅行中最窝塞(wo se)的一次。我的肠子都悔青了,然后青得发蓝,蓝得发紫,紫得发黑,最后肝肠寸断,痛不欲生。
第一个展厅很小,中间放了一对脚的石膏模型,四周墙上贴了一些关于脚的写真。我不是恋脚癖,看一眼就走了,照片都没拍。
第一个展厅很小,中间放了一对脚的石膏模型,四周墙上贴了一些关于脚的写真。我不是恋脚癖,看一眼就走了,照片都没拍。
下楼第三个展室倒是非常优秀,《贝多芬饰带》,画家古斯塔夫1902年画的一幅墙面装饰画,有34米长,据说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注解。我在里面看了几分钟,可惜不能拍照,门口有一幅临摹(图)。
第四个房间没有展品,地上放了些彩色的纸片。
第五个房间有一个人物雕像,可能是作者本人,因为他坐在雕像旁看书。在维也纳这个艺术之城不能算入流。这两个房间没拍照片是因为作品实在不像话,我还在巴望着会有更优秀的作品。
然后······
然后······ 就这些,就这些,没啦。气得我爱人冲去服务台大骂“抢钱,抢钱,你们这是在抢钱。”
我也无可奈何,于是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怎么找也找不到分离宫内部介绍的原因了。如果你也去维也纳千万别去分离宫,建议你去菜市场,看到的东西可能会更多些更好些。更重要的是,你不会有被欺骗的感觉。
新艺术风格门 Portals
城市公园 Stadtpark 里也能看到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它们是由分离派艺术家 Friedrich Ohmann 设计的。这些精美的门楼在当时是一个调节维也纳河水流工程的一部分。
城市公园里还有每位来维也纳的游客都喜欢拍照的景点之一“小金人”- 白色拱门下的小约翰·斯特劳斯手持提琴的雕塑金光闪闪。周围的裸女代表了多瑙河。整个雕塑大气,流畅,本身就极具音乐感。此外,公园里还有舒伯特的雕像。
城市公园-免费。
你可以乘坐地铁在城市公园站下车。车站本身又是一座新艺术风格的建筑。
昨天我们远远地看见了 MuseumsQuartier 博物馆区,今天我们走近这个艺术馆集中的场所去看看。
首先是 Leopold Museum 列奥波多博物馆。列奥波多是维也纳的一名眼科医生。1994年这名收藏家把自己收藏的5000多幅油画卖给了奥地利政府,于是就有了这个博物馆。列奥波多特别喜爱席勒(Egon Schiele) 的作品,此外还有大量印象派画作,分离派画作。
除了昨天介绍的艺术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区还有很多很多其他展览馆,我都不知道看哪个了。如图。
离开博物馆区继续往北走是奥地利国会大厦。那是一幢巨大的希腊式新古典建筑。昨天我们看了它的正面,今天我们要欣赏它的侧面和后面。
市政厅为哥特式风格,修建于1872年到1883年。塔楼顶部的市政厅铁人(Rathausmann),是维也纳的标志之一
1853年一个神经错乱的裁缝刺杀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未遂。为了感谢上帝让奥地利皇帝幸免遇难,人们筹资建造了这座哥特式教堂。沃迪夫教堂于1879年正式落成,其镂空的白色双塔和繁复的装饰十分华美。
维也纳大学始于1365年。够早的。
美泉宫坐落在维也纳市区西南部,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的猎宫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宫。美泉宫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据说,美泉宫得名于1612年马蒂亚斯在一次狩猎中发现了一口涌泉。
茜茜公主的丈夫 - 奥匈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出生在这里,夫妻俩在此居住了很长时间。如今美泉宫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美泉宫大致属于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在弗朗茨二世时美泉宫经过一次整修,正面被涂上了黄褐色,这种颜色后来被称作“美泉黄”,(只能顺着念),至此奥地利的皇家建筑都被刷成了这种颜色。
暗香浮动 - 穿过紫藤架我们来到后面的花园。(记得从右面绕进去)
花园巨大,修建保养得很好,本来以为也要收费,其实是免费。
总体来讲这个巴洛克式的花园多多少少让我们看到了“法国”的影子,一条中轴线两边对称。
海神喷泉 Neptune Fountain
这座喷泉位于美泉宫花园的中轴线的尽头。中央有海神和其他神话人物。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美泉”吗?
进过海神喷泉往上走,在小山坡的最高处矗立着巍峨的凯旋门观景台 Gloriette Viewing Terrace 。这所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的顶部有一只鹰,这只象征着皇权的鹰站在圆球/地球上俯视众生。游人可以购票登顶参观。皇权么,你只要付3欧元就可以和它站一排了。你看,在上面参观的人还真不少呢。
今天凯旋门观景台下有稀客,那是韩奥两国小童鞋们在做艺术交流。穿蓝色衣服的奥地利小朋友在上面哇哇哇地歌唱。穿桔色衣服的韩国小朋友就在下面哗哗哗地鼓掌。
可怜那些韩国美眉刚刚酝酿好表情张口唱到:“啊············”雨就下大了。赶快逃啊。我在上面一边避雨一边看风景。雨中的皇家园林别有情调,赞个“美”字。
看到后面的池塘水面洒起了雨花,赶紧跑到楼上
这雨不知道要下多久,光站着可不行,好在观景台中间是个餐厅,进去喝杯咖啡也正好躲雨。
一走进餐厅我俩立刻压低了嗓子,餐厅非常高级 --- 至少菜单是这样。也难怪啊,你想在皇家园林里用餐当然也要收你一个“皇家”的价格啦。
一壶茶,一杯咖啡,18 欧元。看着侍者的鼻孔(他们的头都抬得很高)索性留个20欧吧。
不知什么时候韩国小朋友也跑到露台上,放开歌喉唱起了美妙的歌曲,还真不是吹的,都点水准。旁边奥地利的电视台在录像。
告别美泉宫坐地铁回市中心。
霍夫堡皇宫一角。
维也纳城堡公园里的莫扎特塑像。大家排着队照相,等半天都没轮到空位。
代表着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
一圈转下来,维也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帝王气质。巴黎给人的印象最多的是浪漫的人文气质;伦敦太大,王室淹没在浓浓的金融,商业气氛之中。维也纳大小刚刚好,集中了大量高贵典雅的古典建筑。所以全世界最具帝王气质的城市就是维也纳。这是在参观前没有预料到的。
蝴蝶宫/花棚。这是一个种植着四季花卉的暖棚,左面是蝴蝶宫,顾名思义里面有许多美丽的蝴蝶。在城堡公园里。国内好像还没有介绍。
Generali's Palace at Albertina
Stallburg 无疑是维也纳最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和幸存的最古老的皇宫的一部分。16世纪由皇帝费迪南德一世和后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建造,它收藏有皇室的艺术品。名称 Stallburg 源于“马”,地下层有为皇室保留的马厩。
Hofburg Palace 霍夫堡皇宫 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宫,也是奥地利总统府。从13世纪开始直到1918年君主帝国覆灭,霍夫堡皇宫始终是奥地利的权利中心。
与霍夫堡皇宫紧紧相连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穿过人民公园远眺维也纳市政厅。茜茜公主于1898年在瑞士日内瓦被谋杀,公园里有为纪念她而建的雕像和喷泉。
背景中两幢相似的建筑,左面“艺术史博物馆”,右面“自然史博物馆”。
青金石制作的喷泉。那是一种珍贵玉石。
格拉本大街和鼠疫纪念柱。
St. Peter's Church 圣彼得教堂。这座巴洛克式的教堂建于1733年。
突然相机按不下去了 --------- 没电了。好不容易来一次维也纳,相机没电了。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