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10
- 收藏37
- 评论12
- 赞22
+1
出发日期/2013/09/30
天数/11天
玩法/赏枫
很早就想去加拿大,只是路程遥远,一直下不了决心。近年加拿大签证政策的放宽,使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去年也是借着去美国探亲的机会,两次从美国进入加拿大
狮门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并称为姊妹桥,桥身两侧以弧形钢索悬吊,长约1660多米的大桥可容3条车道,是连接温哥华市与西温哥华和北温哥华的交通要道。
18世纪起,来自英国及西班牙的探险家由海路来到加拿大西海岸。乔治·温哥华于1792年登岸,温哥华岛和温哥华市均以他的名字命名(温哥华是1886年正式设市)。温哥华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 省),虽然它是加国第三大城市,也是B.C 省最大的城市,但却不是首府,维多利亚才是该省的首府。
温哥华位于B.C省西南沿海的布拉德峡湾和弗雷泽河口的三角洲之间,依山环海的地理位置,让温哥华的魅力得天独厚。怡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新鲜的水质、卓越的绿化,让温哥华多次摘取“全球最宜居城市”的桂冠。在2014年的一项调查中全球宜居城市温哥华排名第三,仅次于墨尔本和维也纳。
作为一个靠海而建的城市,温哥华的海边建筑也别具特色。1986年万国博览会期间兴建的加拿大广场由温哥华会议中心和五星级的泛太平洋酒店等组成,远远望去五面巨型白色风帆格外醒目。
泛太平洋酒店。
站在格兰维尔岛上眺望城市建筑。
格兰维尔岛上的小码头,可搭乘小轮渡到温哥华市中心区。
斯坦利公园是温哥华最著名的公园,也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它占地约404公顷,几乎占据了整个温哥华市北端。去年还在世界城市公园评比中排名第一。
这里是城市中的天然氧吧,与很多城市公园不同的是斯坦利公园人工景物极少,以红杉等针叶树木为主的原始森林是公园最知名的美景。除此之外,公园外围沿海岸线长约9公里的环岛便道是市民骑车、跑步、滑轮等锻炼健身场所,也是吸引游客体验海滩美景的绝佳之地。所以到温哥华观光的各国游客几乎都要来此一游。
公园东部,有许多由原住民制作的巨型图腾柱,它们不仅是印第安人文化艺术的体现,也为公园增添了一处历史景观。
这是园内著名的空心树。我在园内没有找到,本图片来自网络。
格兰维尔岛上拥有众多集市、工艺品、艺术品及餐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里只是一个沙洲,后来联邦政府为了连接沿岸的木材厂,挖凿了福尔斯溪,而开挖留下的沙土遂形成今日的格兰维尔岛。现在这里已成为艺术、文化、休闲的旅游胜地。很多艺术家聚集于此,有自己的创作室、展示厅,有点798的意思。
占地4000平方米的公共市场,里面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食材非常新鲜。公共市场对面还有一个工艺美术品市场,出售家用饰品、雕塑、高级厨具、手工制品及艺术画廊等。
温哥华居住的华人据说近50%,有些地区如RICHMOND竟达到60%(据说那里光中餐厅就有400家,被誉为“海外最棒中式美食”,此外泰国、日本、韩国等亚洲美食也随处可见),所以温哥华的振兴绝对与华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温哥华唐人街的规模仅次于旧金山的唐人街,居北美地区第二位,共有六条街道,曾被认为是海外最漂亮、最整洁的唐人街。但我感觉今日的唐人街早已没有昔日的繁华,居住在此的华人多为早年移民的老华侨。在唐人街主干道以外的街区可以看到不少的乞丐和瘾君子,虽然政府加强治理后有些改观,但仍让人感觉一丝的不安。
中华文化中心里的中国园林景观让人赏心悦目。
家住温哥华的朋友为了我们这次加西之旅特地改签机票,提前从北京回到温哥华,令我十分感动。回美国前的最后一天,他们夫妇又带我们来到早已慕名的卡佩兰奴吊桥公园。
19世纪末,一位名叫麦基的人发现这片风景秀丽的地方,便和妻子在此定居。后来他们受到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在1889年开始建造吊桥。初期,他们的吊桥以粗麻绳和木板为建材,1914年改建时,桥墩改为混凝土的。而原本用麻绳和木板绑成的吊桥,一直用到1956年才增加了钢缆。
卡佩兰奴吊桥公园(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 Park)也是温哥华最古老的观光景点。卡佩兰奴吊桥位于卡佩兰奴河上方约70米的高空,跨度为137米,承受的重量高达13吨,自1889年以来,一直安全可靠地摇摆至今。
进入公园大门不远处可见数根粗壮的图腾柱,它们是60年前印第安人雕刻并放置于此的。由于造型、色彩的完好保存,已成为公园内仅次于吊桥的亮点。
由于万圣节的临近,园内到处可见摆放的南瓜和稻草人。
景区游览图。
礼品店后方的悬崖步道
从峡谷观景台看到的卡佩兰奴吊桥
细雨中的吊桥。
茂密的温带雨林。
雨林中有七段由一棵棵高大的原始花旗松连接的吊桥很值得体验。
吊桥一端设有雨林展览室
在2006年一场暴风雪中轰然倒塌在吊桥上的46吨巨树残骸,已成为“自然之边缘”景区木条小径的一部分。巨树当时断成两截,而吊桥却安然无恙。这里是观赏卡佩兰奴河的地方
用一整棵松树建的小桥
雨过天晴,阳光从高高的树梢上挥洒下来
维多利亚市以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命名,是一个宁静迷人的城市,很多古香古色的建筑更增添了它独有的气质,在加拿大人的心中,维多利亚是一座温暖的花园城市。
维多利亚市全景手绘图
省议会大厦建成于1898年,它是出自于弗朗西斯·拉滕伯里建筑师之手,当年他年仅25岁。后来他又设计了帝后饭店、不列颠哥伦比亚体验馆(又称水晶花园)等多个建筑。
大厦顶端金色雕像是探险者乔治·温哥华船长。
帝后饭店(Empress Hotel)位于政府街的帝后饭店,于1908年正式落成,由建筑师弗朗西斯·拉滕伯里设计建造,是维多利亚的标志建筑。这栋外面被常春藤爬满的典雅建筑,将传统英式风格展现无遗,曾多次接待过英国女王及其王室成员,以及来自许多国家的元首。
历史悠久的帝后饭店经过两次扩建,房间增加到400多间。饭店内外处处显示出优雅的皇室特质。帝后饭店的下午茶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茶厅享用下午茶能欣赏到维多利亚港的景色。
不列颠哥伦比亚皇家博物馆(Royal BC Museum)是西岸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这里馆藏丰富,涵盖了哥伦比亚省的历史、地理、自然和人文。
距终点纽芬兰圣约翰4860英里(7821.4公里)。
泰瑞·福克斯(Terry Fox,全名为Terrance Stanley Fox,1958年7月28日-1981年6月28日)是一位加拿大运动员,希望马拉松的发起人。泰瑞·福克斯出生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温尼伯市,后随父母迁居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居住。18岁的时候罹患骨癌,右腿做了截肢手术。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因为看到患癌症的儿童所受的痛苦,决心为癌症的治疗和研究筹集资金。
1980年4月12日,泰瑞·福克斯在纽芬兰省的圣约翰市将他的假腿在大西洋中浸了一下水,然后开始了他的长跑。他原本的计划是横跨加拿大,跑遍十个省,最终到达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将他的假腿再浸一下太平洋的海水。但9月1日,当他跑到安大略省雷湾(Thunder Bay)附近的时候,因为癌症扩散,身体情况恶化,被迫退出。泰瑞·福克斯一共跑了143天,其间只休息了一天,行程5300多公里,平均每天40公里左右。一路上他更换了九条义肢,募得了2400万加元的巨额款项。
1981年6月28日,年仅22岁的特里离开人世,但他坚韧顽强的精神没有离去。他的弟弟用他募来的款项成立了“泰瑞·福克斯基金会”,尽力帮助癌症病患者,致力于癌症医学的研究。
一号公路0公里处竖立的泰瑞·福克斯塑像。
3000多只照明灯将夜空装扮得更加缤纷浪漫。
维多利亚的公共花园星罗棋布,其中布查特花园以其独特的魅力、新颖的格局享誉国际园林界。当我来到维多利亚见到小侄子后他一直说这个小地方就像农村,其实正是它自然、质朴和独有的精致使我很喜欢。
最初知道布查特花园还是因十几年前弟弟从那拍回的照片和带回的图片,让我心中从此有了一份向往,而当真正见到它时除了大大的惊喜就是满心的敬畏和感动。
布查特花园(The Butchart gardens)位于维多利亚市区北边,为布查特家族所有。关于布查特花园的故事很多人都早已熟知,1902年来自苏格兰的布查特家族迁居于此,经营水泥事业。布查特夫人喜爱园艺,她频繁地周游世界各地,经常收集一些珍惜的异国灌木、乔木和花卉,然后将它们在自家花园里巧妙地种植在一起。
后来水泥原料开采耗尽,布查特夫人在1904年开始将原先的石灰场逐步扩建,在以后的110年时间里布查特花园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花园不断扩大(53公顷的地产中有22公顷为花园),形成了世界闻名的下沉花园、玫瑰花园、意大利花园、地中海花园和日本花园。目前它已是世界第二大花园,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展览区,也是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之一(2004年选定)。如今布查特花园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100万游客。
下沉花园(Sunken Garden)。进入公园后经过一条弯曲小路来到一个观景台,眼前呈现了我们对布查特花园最熟悉、最经典的场景,能不令人惊叹吗?
如果从赏花来说,我感觉春夏两季最佳,鲜花品种相对较多,色彩会更加斑斓。我去时已是10月上旬,郁金香、玫瑰等花卉几乎见不到,但园区会用当季花卉填补,加上树叶的色彩变化,一样不会让你失望。
玫瑰花园(Rose Garden)。这是玫瑰花棚,夏季时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玫瑰花。
鲟鱼喷泉(Sturgeon Fountain)。这座青铜喷泉是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铸造的。
星池(Star Pond) 。这里最初是为布查特先生饲养的观赏鸭而设计的。
意大利花园(Italian Garden)。
这是秋季特有的大丽花,五彩缤纷满枝头。
克雷格·达罗克城堡是我到维多利亚必去参观的景点之一。
被加拿大指定为国家古迹的克雷格·达罗克城堡(Craigdarroch Castle)落成于1890年,是煤炭大王Robert Dunsmuir的住所。
这座城堡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城堡,但这栋大房子是基于Robert在苏格兰的祖宅设计的,融合了罗马哥特式、法国哥特式等多种建筑风格。
城堡收藏的新艺术风格的铅玻璃窗十分出名,是北美洲最精美的收藏之一。Robert所拥有的财富充分反映在这栋建筑精致的彩绘玻璃、复杂的木工与大量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具上。
不幸Robert在城堡落成之前就去世了。所以只有他的遗孀Joan、三个女儿和两个父母已经过世的孙辈曾住在这栋28英亩的大宅里。
Joan在1908年去世之后,这里曾作为Craigdarroch军医院、维多利亚学院(维多利亚大学的前身,从1921年至1946年间先后有5000余名维多利亚学院的的学生在此上过学)、维多利亚校区办公室、维多利亚音乐学院等用途。自1969年至今这里则是历史房舍博物馆。
目前这栋建筑由慈善性质的非营利组织所拥有,而城堡的运营经费则几乎都来自于每年约十万名参观者。
Craigdarroch是苏格兰盖尔语“多石的橡树林”的意思。城堡总面积为25572平方尺,共有十七个壁炉和七个烟囱。
整栋建筑地上有四层、地下有一层,一层主要有大厅、图书馆、绘画室、餐厅、吸烟室、办公室及礼品店;二层有女士起居室、主卧、女儿卧室、客房以及佣人起居室和卧室;三层除几间卧室外还有撞球室等;四层有舞厅和塔楼。共有30多间房间,每一个房间的布置摆设,甚至于当时主人所穿过的衣物,都是按照原来的样子保存着。沿楼梯上到塔楼顶,可以欣赏到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维多利亚景色。
彻梅纳斯原是个以木材业为主的小镇,居民为了吸引游客,想出在屋子外墙作画的点子。1982年,举办了壁画节,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彻梅纳斯建筑外墙上作画,从此有了壁画小镇的美名。
现在彻梅纳斯镇上共有34幅户外壁画和8座雕塑,每年吸引各国游客慕名而来。镇上设计了详细的参观路线,游客顺着信息中心前的黄色脚印,就能逐一欣赏到这些大型壁画和雕塑。
壁画除了与历史、生活有关的主题外,还有一些是说明这些建筑物当时的用途,例如糖果店、杂货店、电信局、铁路局等。最有意思的是镇上的警察局,房顶上可见一手持望远镜的雕塑,如若真人。
每一幅壁画都有编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2号、6号和33号。
12号壁画绘着三个巨型印第安人头像,此画绘于1983年。
这是一棵树龄超过500岁的西部红雪松树桩,80年前轰然倒下时压坏了至少两栋房屋,树高超过200英尺(60多米),树宽11英尺(3.35米)。
游客中心
33号作品是描写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的生活情景,于1996年完成。
这是6号壁画。
哈维雷金纳德·麦克米伦(1885年至1976年)是加拿大公司历史上最显著的人物之一。曾于1912年成为BC省的第一任护林员。 1919年,他在BC省创建立了第一个木材出口公司,后该公司成长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林业公司之一。
旅游中在不少国家都见到图腾的标志,北京民族园外的两座高大图腾亦是醒目,但以图腾为一座城市的特色还是第一次见到,邓肯市因此成为这次加拿大西部游的一个景点。
邓肯市(Duncan)位于维多利亚北面约60公里处,濒临Cowichan湾。数量众多的图腾柱是邓肯的特色,因而有“图腾之城”的美誉。
1985年,邓肯市长与当地印第安人雕刻师合作在市内特定地点矗立起图腾柱,以庆祝印第安古老艺术在西岸的复兴。邓肯市内共有将近40根图腾柱,主要集中在邓肯火车站。每根图腾柱都标有雕刻者的名字。与古老的图腾相比,这些图腾深受现代艺术的影响,在造型和色彩上都更为活泼多变。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世界上许多民族,国家或团体都以某种动物作为标志或象徵,如龙既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徵。古罗马的族徽初为母狼,后改为独首鹰。东罗马帝国成立后,又改为双首鹰。德国继承罗马传统,以独首鹰为国家象徵,美国独立后采用罗马鹰徽,只是改为美洲所产的一种鹰,形状与罗马鹰有所不同。俄国采用东罗马帝国的双首鹰,表示她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此外,俄国另一非正式的象徵兽是熊,或称为北极熊。法国的象徵兽为雄鸡,丹麦为象,波斯则为猫。比利时、西班牙、瑞士以狮为象徵。埃及的象徵是鳄鱼,加拿大的标志是海獭,澳大利亚的象徵是袋鼠,等等。
邓肯市中最为巨大的图腾
加东第一站是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蒙特利尔是世界上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法语城市,这里随处可见法文的路标和满口法语的人,酒店和加油站的服务人员也都说法语,自助加油机也是法文,所以会几个关键词还是有用。蒙特利尔是一个英法文化共存的城市,1760年,法国在7年战争中战败,英军接管加拿大,英法两个民族以罗亚尔山为分水岭,说法语的人住在东边,说英语的人住在西边
蒙特利尔圣母大教堂绝对是当地的地标建筑,我们第一站便来参观大教堂。去过很多国家的教堂,收费参观的绝对少数,有的教堂对拍照、听唱诗班演唱、听讲解或近距离看一些珍品可能另有收费,而蒙特利尔大教堂无论大人小孩都不免费,这也是我们在加东遇到的唯一的收费教堂。
1829年建成的圣母大教堂是北美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蒙特利尔最受瞩目的景点。教堂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有胡桃木的雕刻,蓝宝石的天花板和金黄色的星星,增添了教堂的庄严与华贵。彩绘玻璃于1929年安装完成,阳光通过时光彩耀眼、如梦如幻。教堂能够容纳5000多人,并经常有结婚典礼在此举行。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堂的外表虽然宏伟壮观,但却显得朴实单调。而教堂内部则色彩艳丽、雕刻繁复、彰显富丽堂皇,其反差令人惊叹不已。
教堂的双塔高近70公尺,西边的塔上还挂有北美最古老的巨大时钟。教堂除其宗教意义与观光价值外,在蒙特利尔城市历史研究中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圣母大教堂是由一位爱尔兰裔美国建筑师詹姆士•奥多奈尔(James O'Donnel)负责修建的。教堂的修建工作始于1824年。据记载,当时人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建造了教堂正面直达钟楼顶部的部分。之后一年, 教堂的木制主体框架修建完成。教堂的顶部和内部装修则在之后的两年陆续修建完成。算下来圣母大教堂到1829年竣工时已过了5年。
詹姆士这位教堂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不幸在教堂建成的几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他死后葬入新教堂的墓室当中。
教堂的双塔则要晚的多,西塔于1841年首先建成,其上有北美最大的巨钟,东边的塔楼则是在两年后才完工的,它的上面则装备着10组铃铛的排钟。
教堂内的管风琴原来由5772根管组成,在纪念管风琴建成100周年时,又增添新的风琴管,使之达到7000根,长的达到10米,最短则有6厘米,是全世界最大的管风琴,每年都定期举办音乐会,其中以夏季的莫札特音乐会最为著名。
蓝色的天花板上镶嵌着数以千计、纯金打造的星星,使得整个教堂营造出神秘色彩,宛如你置身于浩瀚星空一般美丽。
大教堂内的蔷薇窗和彩绘玻璃所投射的绿色折光,祭坛的钴蓝灯照明,使整个大厅笼罩着幽暗的绿色,而祭坛上那些黄金的墙饰,耶稣受难十字架和他的十个门徒雕像的黄色光晕、大厅四周的众多祭坛那几百支蜡烛的微黄的光环,以及那些高大支柱上的黄色照明灯光,更使整个大厅平添了几分庄严、肃穆与悲壮。
圣母大教堂内大量的胡桃木制的雕刻, 从盘旋蜿蜒而上的楼梯到烛台、木制祈祷椅等, 无不体现了当时工匠精湛的手艺。左侧正中,有一个旋转楼梯,从一层通向二层、三层。旋梯上的讲坛是建筑师维克多在19世纪70年代设计的。著名雕塑家路易•菲利普赫伯特则创建了纹饰。
蒙特利尔圣母大教堂前的达尔姆广场。蒙特利尔银行前的梅桑那爵士像。
距圣母大教堂不远就是唐人街。入口建筑体现了浓浓的中国风,看到它居然心里也暖滋滋的。
下午我们去了蒙特利尔著名景区皇家山公园。将车停在山后小停车场,开始徒步向山顶进发。这座公园建立于1876年,占地101公顷,是蒙特利尔最美的赏枫胜地。它由著名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负责设计,保留了皇家山最自然的风貌。
一路上山林茂密,地上洒满了缤纷的叶子。
皇家山公园其实是由三座连绵的群山组成在一起的。最高的山头其实也只有233米高,但是因其在蒙特利尔重要的地理位置,当地人仍将这里命名为mountain,而非hill。也正是这个原因,皇家山公园的顶端是蒙特利尔的至高点。当地有法律明文规定,蒙特利尔岛上的建筑在修建时,其高度都不能超过皇家山公园的最高点233米。换言之,不能挡住人们从城市各个地方远望到皇家山公园。
皇家山的最初规划和命名是由400多年前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迪耶来到北美土地之后将这里命名为Mont Royal的。但是皇家山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则是在1876年,有当时著名的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设计并开始将这片土地修建成一座城市中心的绿化地带的。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是著名的设计师,美国纽约的市中心公园就是他的代表作。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皇家山公园却远远不是他设计成型的杰作。他希望通过植物稠密的分布来凸显皇家山的高度,并计划在皇家山公园的顶端修建一座大型的长廊,而当时蒙特利尔市政厅则希望在公园顶端修建一个大型水库。19世纪70年代中期,蒙特利尔经历了经济萧条,使得修建皇家山公园的计划得以搁浅。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皇家山公园,则完全是之后的创意了。
穿过茂密的丛林,一条宽阔的柏油盘山路呈现眼前,越往上走路上的人就越多。有不少游客,也有本地的人,这里的确是有氧健身的好去处。
此外,位于公园顶端有一个大型的平台式瞭望台,这里人们可以俯瞰蒙特利尔岛的全景以及与其他岛相连的各座大桥。这座瞭望台修建于1906年。
日落前的一刻我们终于登上瞭望台,在夕阳的余晖中眺望蒙特利尔林立的高楼、纵横交错的街道和远处圣劳伦斯河。
蒙特利尔生物馆——生物球,为1967年的博览会而建。
这是我们住的酒店,外观有点老旧,内部还是蛮温馨的。
印第安语中的“魁北克”是“河流变窄的地方”,被城墙环绕的魁北克市,面对圣劳伦斯河,是一处绝佳的防御堡垒,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人将它誉为“北美的直布罗陀”,一点也不夸张。从18世纪中叶起,法国军队就开始在圣劳伦斯河旁的钻石岬上建造防御工事。
魁北克市分上城、下城两部分,古时上城是高级住宅区,军队将领和总督居住于此;而下城则是一般老百姓生活的区域。现在的魁北克市人大多居住在城外,甚至居住在河对岸的李维市或圣安妮市。
这个面积仅有55平方公里省会小城里到处弥漫着欧洲气息。小城的大多数景点在一个交通便利的角落之中——钻石岬角(Cap Diamant)悬崖上下地区,城内弯曲窄小的石板街道和高耸尖塔的石造教堂,很有欧洲小镇的特色。
魁北克市是加拿大历史的发源地,每走一步几乎就是一栋古迹、一个故事,英法军队在此留下许多历史传奇。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魁北克市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魁北克市区图,右侧黑色线圈是城墙,其内是老城区。
魁北克的议会大概是加拿大历史上最不凡的地方议会。1867年,魁北克省成为实体行政区,拥有了自己的议会。
原分为两院的魁北克议会,现在为一院制,由一名副总督和125名代表组成,议员对法律进行投票,并且监督政府。
自从1977年,主张独立的魁北克人党在魁北克省执政,魁北克议会成为全国的政治焦点。
魁北克省议会大厦始建于1877年,完成于1886年,是一座展现魁北克省历史的建筑。大厦共有8层,高52米,大厦正面的壁龛沿着壮丽的大厦向上排列直到高高的中央塔侧面,里面陈列着22座青铜像,每一个塑像都代表了一位在魁北克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例如探险家、传道士、军人等。这一地区最早的原住民青铜像侧立于主门旁边,展示出了一个原住民家庭的风貌。在大厦正门上则雕刻了魁北克的著名箴言:我记得。
魁北克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保有完整的古城墙,事实上这些城墙从未真正被派上用场。
17世纪,在英军的攻击下,驻守魁北克的法军觉得有建筑牢固的防御工事之必要,于是在1690年建筑城墙。但是到了7年战争时期(1756—1763年),城墙还没有彻底竣工。魁北克省成为英国殖民地后,似乎更没有设防的必要了,只是到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城墙才得以加固维修。
加拿大独立自治,英军撤军,城墙失去防御作用,为了应付日益膨胀的人口与交通,于是产生了拆除城墙和城门的想法。所幸在当时总督的坚持下,城墙才得以保留了下来,而已经被拆除的城门,也获得重建的机会。
今日的城墙总长度约4.6公里,6座城门中有4座被保留和重建,分别是圣路易门、肯特门、圣让门和普雷斯科特门。
公园占地250英亩,是一处避开城市喧嚣、置身大自然的休闲场所。公园一侧便是圣劳伦斯河,游人可在观景台俯瞰河之美景。
战地公园一侧可以尽赏环绕魁北克城的圣劳伦斯河。
从18世纪开始,法国军队开始在圣劳伦斯河旁的钻石岬修建防御工事。但是这座北美最大的要塞——星形要塞,却是由英军最后完成的。今日的星形要塞仍然是加拿大皇家陆军第22连队的驻扎地。由于法语“22”读音近似“凡杜斯”,所以第22连队又称“凡杜斯”。他们曾经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作过战,赢得了不小的名声。但这里仅接待团队游客参观,还需提前预约。
营区内还可见遗留下来的炮弹。
一出老城就见到一个人工大冰场。
小姑娘手脚都挺忙。我一看到冰场就想起年轻时好玩,一帮子爱滑冰的男男女女愣是说服领导,在单位的院子里泼了一个大冰场,还安了一个特别亮的大灯,白天、晚上都要滑几圈,那个美别提了。现在哪个领导敢这样。
魁北克老城
圣路易街
这枚历史遗留的炮弹已被生长的大树包裹起来
魁北克老城最醒目的建筑之一费尔蒙特城堡酒店(Fairmont Le Chateau Frontenac),是一座青铜色屋顶、砖红色外墙、造型犹如城堡,它不仅仅是一座大名鼎鼎的世界级饭店,也是魁北克市的标志性建筑。
城堡的所在地,原是17世纪的圣路易城堡,也是法国总督的官邸和当地行政军事中心,后来城堡毁于战火。19世纪末,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召集一群来自蒙特利尔的商人,打算建造一座豪华饭店,于是把城堡改建为饭店的工程在1893年开工。为了纪念驻守魁北克的法国总督费尔蒙特伯爵,饭店以他的名字为名。
费尔蒙特城堡酒店的外观参考了法国卢瓦尔河城堡群,它的主要建筑师是美国人。20世纪以来,饭店经历数次扩建和维修,其中重要一次是1919年建造了中央塔,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城堡最高部分。这突出的青铜高塔,形成了魁北克最与众不同的标志。1926年1月,城堡最初完工的那部分(1892年)发生火灾,后经修复保持了原貌。
这座有600个房间的酒店,不少政界、商界名人和电影明星都曾经光顾,例如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伊丽莎白二世曾造访过这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曾下榻在此,并召开重要会议,这里也曾召开过联合国会议。
军人广场位于费尔蒙特古堡酒店前,以前被用作法国军队训练和举行仪式的会场。广场上有一座哥特式喷水池,以及有“新法兰西之父”之称的香普兰纪念碑。
这条步行小路是魁北克人心中不能割舍的情怀,在此云集了众多的街头艺术家。游客们经常选择请画家画一张个人素描、肖像画或是漫画。在这里还可欣赏到很多风格迥异的绘画作品。
市政厅前小广场众人云集,这里经常举办戏剧表演和节日狂欢,当天也有活动,只是我们到达时已是曲终人散。
魁北克市政厅,建于1833年
早在1633年,魁北克市的奠基人尚普兰就断言这里应该有一座大教堂,并将它称为重现圣母大教堂,而它几乎就恰好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教堂的位置。七年之后,大教堂毁于火灾。1647年重建后名为和平圣母大教堂,又过了三年,那里举行了第一场大弥撒。
1659年,法兰修斯·德·拉瓦来到魁北克,他是一名耶稣会士,被任命为掌管整个新法兰西的使徒牧师。在他任职期间,从根本上扩大了他的主教区教堂圣母大教堂的规模。之后,又经过数次改扩建,直至1766年由一位早期移居加拿大的法国建筑师简·贝尔赖尔吉和他的后人决定了圣母大教堂在之后的150年里的命运。
他们把圣母大教堂按照法式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加以改造,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尽管这些年里始终时有变化发生,包括1922年那场把大教堂彻底烧毁的大火。大教堂的复原工作仍像以前那样采用了最初的计划,1925年再度启用。从1966年开始,大教堂作为历史遗产受到保护。早在1874年,被命名为“小梵蒂冈教堂”,就意味着它是罗马教廷之外有着特殊重要地位的教堂。
圣母大教堂(位于市政厅对面)不仅是魁北克市最大的教堂,也是北美最古老的教堂。教堂外观没有过多的繁复奢华,显得格外的简朴和肃穆,正面两座塔楼之一也早已残缺不全。但当我进入教堂的一刻,看到眼前金碧辉煌的装饰着实让我惊叹不已。教堂内部色彩缤纷的彩绘玻璃窗和墙上装饰的壁画、雕刻极具艺术价值,其中有不少绘画名作。
教堂里主教的座位之上有一个华盖,屋顶上绘有金叶镶嵌的云彩,四周镶嵌有色彩缤纷的玻璃,圣坛上放有一个路易十四时期的灯。有900多人葬于教堂的墓地,其中有新法兰西殖民时代的4位总督和20多位主教。自1950年起,考古学家开始搜寻尚普兰(Champlain)的坟墓,据说他的坟墓就在教堂附近。
萨缪尔·德·尚普兰(Samuel de Champlain,1574-1635)是法国探险家,地理学家,魁北克城的建立者。也是法国同北美贸易,特别是皮毛贸易的开拓者。
魁北克城由Champlain在17世纪早期修建的,是北美唯一保存有城墙以及大量的堡垒、城门、防御工事的城市,这些工程至今仍环绕着魁北克古城。
1608年7月3日,Champlain在魁北克角登陆,并修建了三座双层建筑来防御附近地区。这就是魁北克市的前身。自此以后,防卫魁北克市成了他的一项主要目标。
1608年7月3日,Champlain在魁北克角登陆,并修建了三座双层建筑来防御附近地区。这就是魁北克市的前身。自此以后,防卫魁北克市成了他的一项主要目标。
对于殖民者来说,第一个冬季极为艰难。留下过冬的25个殖民者仅有8人最后活了下来,其它人大部份死于坏血病和天花。
1635年Champlain瘫痪病倒,12月25日去世,没有留下子嗣。他被暂时葬于Monsieur le Gouverneur教堂的墓地。但1640年一场火灾焚毁了教堂,虽然教堂立即重建了,但埋葬Champlain的确切地点已经无从知晓了。
奥尔良岛是加拿大圣劳伦斯河中的岛屿,原名巴克斯岛,意为“酒岛”。它位于魁北克市东北河口湾头处,岛长32公里,宽8公里。
岛上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有公路桥与大陆相通,即蒙特伦西瀑布右手边的铁桥便是通往奥尔良岛的唯一途径,否则需乘船抵达。记得过桥后右手边就可看到游客信息中心,可以索取一份全岛图,上面详尽标注着岛上对游客开放的各种服务设施及娱乐场所。
自1636年外来移民到此地安家后,岛上就一直保留着浓厚的诺曼地风情。368号环岛公路引导你环岛游,如果时间充裕可租一辆自行车,这样可随时停车拍照,而且有些地方还可随时下道到岸边玩耍。小岛沿岸都是避暑别墅,每到秋季,岛上红叶遍布,风景绝美,这也正是吸引我们专程开车上岛的原因。
全岛以农业为中心,特别是苹果与草莓的栽培,在盛产季节,有许多苹果园及草莓园可供游客采摘。另外岛上还种植了很多葡萄树。畜牧业也很发达,cheese是当地的一大特产。岛上还有一些枫糖厂及酒厂。
没有更多的介绍,还是看图片吧。
早上从魁北克市出发,沿着40号、640号、15号、117号公路一路向西、向北,大约360多公里后来到Mont-Tremblant village,这是一个被冠以诗情画意名字的地方— —翠湖山庄。
虽然一路上淅沥沥的小雨不断,但就在到达目的地的前一刻突然雨过天晴,经过洗礼的山林、草场散发出强烈的植物气息,洗涤着我们一路奔波的劳顿;再加上明媚阳光的沐浴,真有种灵魂出窍的感觉。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当Mont-Tremblant小镇呈现在眼前时,那五颜六色的房屋,各种卡通造型的店铺logo,以及几近唯美的植物色彩,恍若把我们带入一个童话世界,令人兴奋不已。
作为魁北克省著名的度假胜地,这里被誉为“东方的班夫”。每年有两百多万游客到访,让“翠湖山庄”一年四季都热闹非凡,春天寻花踏青,夏天避暑纳凉,秋天观湖赏枫,冬天登山滑雪。
这里是魁北克省冬季运动中心,曾连续11年被某知名滑雪杂志评为“北美东部第一滑雪胜地”,声名远扬。整个滑雪区均位于Mont-Tremblant国家公园内。据说如今小镇上已经没有了常住居民,所有建筑不是度假酒店,便是商店餐厅。之前我对翠湖山庄没有一丝的了解,这反而让我有了太多的惊喜。
第一天到达小镇正值周末,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山下的游乐场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孩子。
有人专门拿着胡萝卜条和苹果块来给小鹿喂食。
这是我们住的复式公寓酒店(位于小镇中心步行街),餐具炊具一应俱全,蛮温馨的。 我们在进“村”前的一个大超市买了做早餐的基本原料,诸如牛奶、鸡蛋、培根、西红柿、生菜和面包,还居然买到玉米碴子,喝了一顿久违的棒碴粥
渥太华最著名的国会山位于联邦广场北面,是由三栋维多利亚哥德式建筑和一大片绿地广场所构成,外观宏伟庄严,是目前加拿大政府及参议院的所在地,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广场中央竖立的花岗岩拱门是1939年英国王乔治六世下令修建的国家战争纪念碑。联邦广场南端的建筑就是国家艺术中心。
屹立于小山上的国会大厦被分为几部分。东座和西座都是由建筑师斯登与拉佛共同设计的,1865年完成。而富勒和琼斯设计的中座于1866年启用,不过在1916年毁于火灾,现存的中座为1916年所重建。1927年,中座中间添加了和平塔,用以纪念联邦成立以来所有阵亡的加拿大人。如今,下议院和参议院两院位于中座内。东西两座内主要是议会的办公室。
国会大厦前方有一座被称为“百年之火”的喷泉,中心源源不断涌出的天然气一直在燃烧。该火炬于1966年最后一天的凌晨点燃,纪念联邦成立100周年。绕着国会大厦中座漫步,可以看到渥太华河和对岸的加蒂诺。这里还有一系列纪念加拿大总理、维多利亚女王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塑像,大多数出自魁北克雕塑家路易·菲利浦·赫伯特之手。
每天下午一点,国会山和平塔上的大钟会发出悠扬乐声。每年7月1日,庄严的国庆阅兵式都要在国会大厦前举行。
国会大厦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火灾,最惨烈的一次在1916年2月3日半夜。那次大火夺走了不少国会职员的性命,将国会大厦烧得面目全非,唯一幸免的只有图书馆。在这之后国会议员移至维多利亚纪念博物馆(现为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开会,直到1922年重建完成。
参观国会大厦,除了参观议事大厅等,还可登上雄伟的和平塔,从高处俯瞰渥太华全市,遗憾的是我们去时正赶上当天国会开会,取消参观,没能入内。
大厦前停了不少警车。
东配楼,原为总理官邸。
绕到国会大厦后可见醒目的国会图书馆,它由托马斯·富勒和奇里昂·琼斯设计并在1877年竣工,它是在1916年火灾中唯一幸免的。
从国会山上远眺。
建筑周围有很多雕塑铜像。塑像后是去国会大厦开会的议员们。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雕像。
渥太华是加拿大的文化艺术中心。大部分的国立文化机构都坐落于此。国家艺术中心堪称加拿大的“文化橱窗”,拥有一个歌剧院和三个剧院,世界上出色的剧团和艺术家纷纷来此献艺,市内还有国家美术馆和各种博物馆,共有40多处古迹。我感觉渥太华市内旅游景点都相对比较集中。
Fairmont Château Laurier(费尔蒙劳里尔古堡酒店)建于1912年,创始人是在美国出生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大干线的总裁Charles Melville Hays。从1907年开始,Hays就决定要修建一座北美最高贵、典雅的酒店。许多建筑师的设计都被否定了,Hays最终决定采用著名建筑师Ross和Macfarlane Contractors的方案,大量采用花岗岩的凝练外墙、塔楼和尖屋顶,黄铜的楼梯扶手,大理石地板和高天花板。这种法国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自十四世纪的法国古堡和克里米亚贵族别墅延续而来,后来在西方建筑美学中被命名为Chteauesque。
不幸的是,Hays没有机会看到他的梦想成真。在酒店即将开幕的时候,Hays登上了泰坦尼克号。1912年4月14日,Hays 和其大多数男性家族成员遇难,仅其妻子Clara幸存。1912年6月12日,酒店终于在悲伤的氛围里开幕。当时的加拿大总理Wilfrid Laurier爵士出席了开幕式,酒店也因此被定名为,Château Laurier。
酒店共6个楼层,429间客房,包括31间套房、7间残障人士专用房。房间的内部装潢富有强烈的洛可可式装饰风格。酒店内设三家餐厅,提供加拿大和其他各国口味的饮食。酒店还拥有渥太华最大的室内泳池和水疗中心。酒店一楼的一部分是加拿大当代摄影博物馆(Canadia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照片,体现了加拿大摄影师们的精湛技艺和世界观,有些照片在加拿大图书馆和档案馆巡回展出。
这是北美唯一一条仍然依原道运行的19世纪运河。运河贯穿市中心,是渥太华重要旅游资源之一。沿途风景秀丽迷人,夏季这里有河上之旅,冬季则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滑冰场;春季,这里还会有盛大的郁金香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女王曾在渥太华避难,战后为报答加拿大人民的友好之情,每年夏季都送来10万枝郁金香。现如今上百万各种颜色的郁金香花,使这座城市成为北美最大的郁金香之都);而我们去时正值深秋,色彩斑斓的树木花草,美得让人心醉。
里多运河(Rideau Canal)河口:1826年至1932年为军事目的修建了里多运河。2007年,全长202公里、共有45道闸门的里多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之一。
里多运河闸口。
渥太华市区模型。
波浪形建筑,与国会山隔渥太华河相望。这座占地广大的博物馆,由于馆藏丰富特别,参观价值非常高。博物馆分成三层,主要展示了加拿大从史前到现代的历史文物。
原本美术馆所在的位置是一间小饭店,1880年,26位杰出的加拿大艺术家在此展出作品,促成了国立美术馆的成立。之后,国立美术馆曾经数度迁移,直到1988年新馆落成,国立美术馆正式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博物馆,被誉为加拿大文化艺术的“灵魂”之地。
美术馆收藏了许多北美地区和欧洲的艺术作品,其中最具分量的馆藏品为加拿大本土艺术家的作品。从北美土著人时代到欧洲人移民新大陆,土著人的雕刻、著名的加拿大自然派作品,这里都有收藏。美术馆共有三层,一层有家很精致的书店,二层为加拿大艺术和爱斯基摩艺术等,三层为亚洲艺术、现代艺术、欧洲艺术等。其收藏的艺术精品十分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被称为“加拿大三大博物馆之一”(还有加拿大战争博物馆和加拿大文明博物馆)。
国立美术馆由摩西·卡萨夫迪设计,建于1988年,顶部罩有菱形玻璃角楼(遗憾的是我们去时正值玻璃角楼修缮,其外观被封裹起来),基座以玻璃、花岗岩与混凝土为材料。设计师还设计了魁北克市文明博物馆。美术馆的造型类似哥特式的城堡建筑,据说灵感来自国会大厦。虽然是复古的主题,外观却是现代的,大量采用了玻璃建材,创造出一种明亮剔透、与宇宙融合的感觉。
国家美术馆是加拿大艺术文化的珍藏库,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和世界上一流艺术家的作品都曾在此展出和珍藏。美术馆中展出的加拿大艺术品的数量在全球属第一,而欧洲及美洲艺术品的数量在加拿大则属首位。
美术馆门前的一只巨大蜘蛛雕塑非常令人震惊,以前曾多次在图片中见过,但没想到渥太华居然也有一只。蜘蛛每只脚有10.24米长。这件作品是女雕塑家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名为“Maman”(法文,妈妈),据说此作品一共有三只,除了渥太华,在伦敦和东京也有这个雕塑。
路易斯·布尔乔亚2010年5月31日在她居住的纽约曼哈顿因心脏病去世,享年98岁。
蜘蛛妈妈的腹中清晰可见白色蜘蛛卵
美术馆售票大厅。
部分现代作品。
对于北美(美国及加拿大)美术馆观后总体感觉是大多知名画家的作品都是舶来品,本土画家基本都是近、现代作品,这与北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刚好前一段时间学习了美洲美术发展历史,现将北美美术历史发展脉络粗略描述一下共大家了解:
当中美洲和南美洲都已进入发达的古代文明社会时,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仍处在原始社会中,仍过着氏族部落和游牧部落的生活。而部落与部落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也没有自己的文字,一切都是靠口头和记忆相传。
专家们根据印第安人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风格和出处,大致将北美艺术的发展分为了四类:北美洲大平原美术、伍德兰美术、极西部与西南部美术、爱斯基摩人与西北部美术。
总之印第安人创作的艺术品共同特征是朴素、实用。北美地区的土著古代文明发展水平相比于中、南美洲还有较大的差异,他们的美术观还未形成独立的体系,而是停留在“生活美学”的层面上。
北美美术发展旅程:
十七世纪之前——北美大陆除印第安人的美术之外,还有探险家和旅行家留下的一些简单的作品,构成北美早期的美术。
十七世纪——以肖像画为中心(如画家史密斯),因受欧洲美术的影响,表现出一种欧洲美术的风格。本土肖像画风格略显稚嫩。
十八世纪——两位欧洲画家赫斯利斯和布里奇斯把欧洲十八世纪最流行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传入美国,随后斯迈伯特又带来了欧洲的美术运作体系。著名画家本杰明·韦斯特和约翰·辛格林顿·考普利以及查尔斯·威尔逊·皮尔和基尔伯特·斯图亚特等也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
十九世纪——风景画成立主角,形成美国风景画派“哈德逊画派”。有托马斯·科尔·奥尔斯顿、杜兰德、弗雷德里克·爱德温·丘奇。下半叶则开始与欧洲保持同步,抽象艺术风格出现。十九世纪的美国,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时期。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随着人们在工业方面对欧洲各国的依赖,美术风格也再次回归到以欧洲标准为主的发展状态上去了。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推崇印象风格绘画的画家。但美国的印象派并不像欧洲那样,到后期以大胆地抛弃了真实事物的形象,而转向抽象画风。美国的画家们大概是受本国写实主义传统的影响,学习了印象派对于色彩的表现技法,而保留了具象的画面形象。
二十世纪——美国画家惠斯勒提出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正是之后从二十世纪开始兴起并直到现在还在流行的抽象艺术风格的最突出特色。
圣母大教堂前身是建于1832年的一座小型木质教堂——圣雅克教堂(St. Jacques Church)。该教堂于1841年被拆毁——拆毁的目的是为了修建一座更大的教堂。新教堂由当地建筑师安托万•罗比兰德(Antoine Robillard)设计。
然而,在1844年,当教堂的底层部分已经修建完工时,奥布莱特神父(Oblate Fathers)接管了该教区,同时,将泰尔蒙神父(Father Telmon)从法国派来负责该工程的完成。于是,泰尔蒙神父对教堂进行了重新设计,是教堂上下两部分风格不同。下半部沿用了原设计新古典主义风格,上半部是哥特式风格。
教堂的主体建筑于1846年完成,不过其教堂顶端的两座尖塔直到1858年才被安置好。教堂的双塔高近70公尺,西边的塔上还挂有北美数一数二的大钟。1999年,曾对圣母大教堂进行了一次整修。
铸币厂位于加拿大战争博物馆隔壁。参观铸币厂要事先预约。
加拿大皇家铸币厂(Royal Canadian Mint) 造币厂的总部占据着渥太华市中心的一处历史性建筑,于1908年建立。加拿大皇家铸币厂是负责生产和销售加拿大流通币的国有公司,加拿大皇家铸币厂一向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多样化的造币厂家,为全球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优质铸币产品和有关服务。
加拿大著名爵士乐大师——奥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塑像,1925年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六岁开始学习钢琴,十四岁时就已担任当地电台节目的音乐班底,1949年他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的初次登场,获得美国爵士乐爱好者的热烈回响,也开始了他的录音生涯。
以下介绍来自网络
在无数的黑人乐手中奥斯卡·彼得森可谓是一位爵士钢琴中的领袖级人物,他把爵士乐轻佻、迷幻的色彩通过手指与琴键的接触直接勾勒在我们面前,虽然很多音阶听上去那么不和谐,但正是这些不和谐的、跳跃的音符造就了他的音乐在酒吧中盛行的趋势。
数十年来他在爵士钢琴领域中的地位始终屹立不摇,他的风格Swing也一直坚持着,不在乎Fusion, Free Jazz的新潮流,他并不落伍,但没有人能够说他的风格是不合时宜的,他多变的风格,无疑是整个爵士钢琴史的综合体,他在1984年被Down Beat杂志列为爵士名人堂的唯一得主,同时从1950到现在,也几度被读者选为最佳钢琴手。
与他合奏的对象除了二重奏,三重奏时期的固定班底外,也加铜管乐器和小提琴等等乐手,他的音乐时而高潮迭起,时而流畅自然,在在显示他技巧的成熟度以及乐手间的默契十足。他的音乐,可以说是一个自由的极至表现,听到他的音符,会令你感受到轻快却有秩序,你听到快速的音符却排列整齐地在他指下,你大可以轻松的心情,仔细聆听他音符的变化,你会发现听似杂乱无章的音乐其中居然是一篇自由即兴的旋律,要是你不懂Swing,由他的音乐就可以轻易入门,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创作的精神及即兴演奏的美妙。就让他带给你最舒服,最无压力的一种感受吧。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亲临大剧院为奥斯卡·彼得森铜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