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10
- 收藏69
- 评论8
- 赞25
+1
出发日期/2014/10/01
天数/6天
人物/情侣
玩法/购物 美食
借用网上魏无心的一段话作为这篇的开头:到底欧洲有多少童话小镇?又有多少可以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小镇”的地方?或许一双手十根手指也扳不过来吧?不过无论对这个“排行榜”的标准究竟如何,我相信捷克的这个叫CK的小镇,总归都会榜上有名。
位于捷克南波西米亚地区的捷克克鲁姆洛夫小镇,通常也被称之为CK小镇,可以说是除了首都布拉格之外,捷克另一个世界级的景点和必览之处。“克鲁姆洛夫”字面上的意义是“河湾中的浅滩”,这生动地描述了小镇的环境。CK小镇被U形的伏尔塔瓦河分隔成两部分:一边是位于北边山丘上的城堡区;另一边是被河套中央河流包围的旧城区。因为小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遭任何破坏,所以至今这里依然拥有着依然保持着中世纪风貌的古城和恢宏的文艺复兴式的城堡,在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的Shuttle Bus在下午四点半才抵达了捷克克鲁姆洛夫小镇,在预定Shuttle Bus服务时,我们选择的是直接送到酒店。我们住的佩西恩赛特卡卡酒店位于小镇核心位置,紧邻旧城广场和通往捷克克鲁姆洛夫城堡的拉赛尼基桥。
酒店坐落在一幢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内,曾经是捷克克鲁姆洛夫城墙的一部分,一楼是间出售手工纪念品的小店,上楼的楼梯很狭窄,拎着行李上下楼颇为需要注意。拥有木地板的客房布置得很简洁却又很传统,洗手间是独立的,房间外是一个共用的小客厅,另外还有一个小厨房和洗衣机。
酒店桌上的工艺品
布置简单而传统的客房
尽管和捷克其他很多地方一样,小镇上的餐馆和店铺也收欧元,但算上汇率,远不及用捷克克朗划算。放下行李后,我们去往小镇中心的旧城广场的银行柜员机取捷克克朗。旧城广场也叫市政广场,四周都是漂亮的建筑,其中也包括建于十六世纪的市政厅。与欧洲众多地方的广场类似,广场上也竖立着一座黑死病纪念柱。广场东南角的一间餐馆门口,有一个银联柜员机,可以用国内银联卡取捷克克朗。
餐厅门口的柜员机
随后,我们往东面走,到了捷克克鲁姆洛夫地区博物馆旁的观景台。这里是眺望风景的佳绝地,也是每个游客到访小镇的必来之处,常常聚集了很多人。与小镇隔着伏尔塔瓦河的,是彩绘塔,和气势恢宏捷克克鲁姆洛夫城堡。捷克克鲁姆洛夫城堡始建于十三世纪,我们明天会参观这座城堡,后面会详细介绍。
彩绘塔和捷克克鲁姆洛夫城堡
我们在观景台留影
因为我们中午只吃了面包,所以今天很早就饿了。我们在捷克的第一顿晚餐是在一间叫Vlassky dvur的餐馆,距离佩西恩赛特卡卡酒店很近。
我们点了一份汤、一份油封鸭腿、一份鳗鱼,还有啤酒。鳗鱼的味道相当好,如果份量再大一点就好了,鸭腿味道也不错,配的馒头——在当地称为dumpling。关于小费,捷克的习惯可以给也可以不给。鉴于菜式的味道很好,其实我们想付一些小费的,不过婷婷发现店家在账单上算多了30克朗。那好吧,那就按账单的付了,一共是545克朗。
汤
油封鸭腿
鳗鱼
吃完晚饭,天还没黑,于是我们带上三脚架去观景台拍摄夜景。尽管赶上了日落的黄金时间,但可惜是阴天,效果未尽人意。跟我们一道在这个角度拍摄的,还有几个也是来自中国的叔叔阿姨,拿的都是D4、5D3配着金圈红圈的镜头,令我羡慕不已。他们自助旅游摄影,一趟走好几个国家,也很不简单。
日落后的彩绘塔
之后我们去了小镇里的一间超市,采购了一些饮料,包括牛奶、果汁和啤酒,以及婷婷要求购买的方便面,依稀记得这方便面是产自越南的。因为大部分旅行团都不住在小镇内,所以CK小镇的夜晚是很宁静的。
早餐和午餐(面包):6.15€
冰淇淋:2.50€
晚餐(Vlassky dvur餐馆):545.00Kč
超市购物:92.00Kč
交通:CK Shuttle Bus,¥115.79加45.00€
住宿:佩西恩赛特卡卡酒店,37.75€
按欧元1:8、捷克克朗3.5:1计算,10月1日共花费人民币1028.99元。
因为这天一整天都呆在CK小镇,时间很充裕,所以我们没有很早起床,而且煮了方便面做早餐,出门后发现雾很大。站在城堡脚下横跨伏尔塔瓦河的拉赛尼基桥上,却看不见彩绘塔的尖顶。
城堡
早上雾很大
大雾天气显然不是登上城堡的最佳时机,于是我决定先逛逛小镇的老城,首先去的是旧城广场。小镇街道和广场,铺的全部是石板路,在感到岁月沧桑的同时,也令我们在第二天拖着沉重的行李箱离开小镇时感到了不便。在旧城广场上,我们又遇到了昨天在捷克克鲁姆洛夫地区博物馆旁观景台一起拍摄夜景的那几位叔叔阿姨,他们还帮我跟婷婷拍了一张两个人的合影。
这座哥特式的教堂与布拉格的圣维特大教堂同名,是CK小镇的地标之一。网络上关于CK小镇的资料不多,能查到的是这座教堂建于1439年,后来经过多次的扩建和维修。我们进去教堂参观了一下,里面是哥特式的拱顶,教堂内部不允许拍摄。
在圣维特教堂前的台阶
小镇的石板路
另一个角度看圣维特教堂
不知不觉走到了伏尔塔瓦河上的另一座桥,这时雾气已经散了,天空放晴。对面的山头也是一个眺望小镇的好位置,于是我们过了桥,在一间叫北京酒家的中餐馆旁边,从一条长长的台阶路上山。
圣维特教堂与伏尔塔瓦河
长长的台阶路
从这里上山
登高望远视野开阔,从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镇民居的红顶、圣维特教堂和远处的城堡及彩绘塔。这座小山上是有很多人住,某幢民居前种植了爬山虎,垂下来的红叶非常好看,在那里我们也摆拍了好几张。
远处是彩绘塔
婷婷
原路下山,从我们来的时候的桥回去小镇中心区,桥头这座黄色房子的一楼,其实就是昨晚我们采购饮料和方便面的小超市。这个超市虽然比国内的便利店大不了多少,但是商品挺齐全
沿着小镇里的街道走,石板路两旁都是漂亮的建筑,其中很多一楼都是售卖纪念工艺品的小店,其中有很多是鼹鼠相关的工艺品,因为动画片《鼹鼠的故事》正是出自捷克。接下来,我们经过埃贡•席勒艺术中心,这座藏身于古建筑内的艺术中心是纪念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的博物馆,在这里可以了解他的生平和艺术创作。席勒在1911年居住在CK小镇,但是因为用年轻女孩做裸体模特,而引起了小镇居民的愤怒,所以他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被赶出小镇。我们没有入内参观,艺术中心的开放时间是上午十点至下午六点,门票好像是120克朗。
埃贡•席勒艺术中心
我们悠闲地在小镇里逛,走到伏尔塔瓦河的岸边,这里又有一座桥,连接着小镇和城堡。见到很多人经过这里从对岸回到小镇,显然他们是上午已经参观完捷克克鲁姆洛夫城堡的游客。要不要从这里进入城堡呢?考虑到已经是上午十一点了,所以我们还是先去吃午饭比较好。
途径我们酒店旁边的拉赛尼基桥,清晨的雾气早已经没有了,在桥头可以看见彩绘塔和伏尔塔瓦河畔的圣乔治礼拜堂。圣乔治礼拜堂始建于1334年,后来在1576年时重建。贵族们定时在此聚会,据说装饰风格由最早的文艺复兴变成巴洛克式。
桥上的十字架
CK小镇里名气最大的餐馆,是Krcma v Satlavske洞穴餐厅,几乎出现在所有关于CK的中,可见人气之旺。所以,没预订是不可能有位置的。但我们还是打算去碰一碰运气,结果显而易见,于是我们转场去了另一间餐馆——Barbaken烤肉店。
餐厅门口的装饰画
据说是2012年TripAdvisor上的winner。餐馆位于小镇入口处的一座桥旁,与小镇最高级的酒店之一——玫瑰酒店隔桥向望。烤肉店要中午十二点才开门,我们来到的时间有点早,所以先去了小镇入口处附近的一个观景台。从观景台除了能看到彩绘塔和圣乔治礼拜堂,还可以看到伏尔塔瓦河畔的爱根堡(Eggenberg)啤酒厂。爱根堡啤酒是捷克克鲁姆洛夫的本土啤酒品牌,它的黑啤特别好喝。
去Barbaken烤肉店,需要从一个台阶往下走。我们坐在烤肉店的露台上,若是天气冷的话也可以坐到室内去。点了一份猪肉和一份鸡肉,另外还点了两杯啤酒。因为都是现烤的,上菜需要等接近半小时,烤肉风味都很不错。
玫瑰酒店
彩绘塔和圣乔治礼拜堂
Eggenberg啤酒厂
挂着两面旗帜的地方就是Barbaken烤肉店
啤酒
烤猪肉
烤鸡肉
吃完午饭,我们准备去参观捷克克鲁姆洛夫城堡。经过捷克克鲁姆洛夫地区博物馆,拍了一张外景。再从我们酒店旁边的拉赛尼基桥过对岸,河的那边就是Latran ulice街,一般把它翻译成拉特朗街,街上有很多售卖纪念品的小店,而街道的尽头,就是小镇的另一个入口。
Latran ulice街
沿着Latran ulice街走,会遇到一座红色的城门,我们就从这里进入城堡。捷克克鲁姆洛夫城堡和这座城市同名,是一座兴建于1240年的中世纪城堡,城堡的规模非常大,在波西米亚地区仅次于布拉格城堡。据记载,十三世纪南波西米亚的贵族维特克家族开启了捷克克鲁姆洛夫的建城史。一个世纪后,城堡让渡给捷克最强大的贵族罗森堡家族。后来,城堡被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购得。再之后,城堡落入施瓦岑贝格家族手中,这个家族在这里延续了二百多年,直到二战爆发,由于城堡最后一代领主公然反对德国纳粹,财产被纳粹没收。二战结束后,城堡被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收归国有。
城堡共有五个广场或中庭,称为第一、二、三、四、五广场,进入城门后是第一庭院,门侧有售票处。城堡的门票分为三种,登上彩绘塔也要收费,但若仅仅是进入城堡及城堡花园,均是毋须门票的。第一庭院以前是城堡的粮仓、磨坊、马厩、工具房等等。
进入城堡的红色城门
我们身后是第一庭院
在第一庭院和第二庭院之间有护城壕沟,通过一座石桥相连,桥下方的壕沟里,养着几只熊。据说这是因为城堡曾经的主人——罗森堡家族,与意大利的一个叫Orsuni的家族有渊源,而“Orsuni”在意大利语中就是熊的意思。
走进第二庭院,就能看见高耸的彩绘塔了,彩绘塔下方有个小门,从那里可以登塔。我们没有上塔,而是继续往前参观。第二庭院展出了一些老旧的火炮之类的兵器,我们走到庭院的另一端,上个小斜坡,进了一个门洞,这里通往第三、四、五广场。进了门洞没多久,有一个小门,门外是一个仅够容纳两人站立的小阳台,这里是一个角度非常好的摄影位置。
回望彩绘塔
从小阳台望出去的景致
继续往前走会经过两座中庭,分别是第三、四庭院,庭院四周的墙上均绘满了壁画,都是文艺复兴风格,所以我已经不太记得清哪个是哪个庭院了。庭院旁边有小门可以进入城堡内部的博物馆,若要从进去参观,则需要购买门票。
走到城堡的桥廊上,桥上立有雕塑。桥廊顶上是两层封闭的空中走廊,连接着第四庭院的建筑和城堡剧场,然后直通到城堡花园。从桥廊的拱形窗洞望出去,可以眺望小镇,圣维特教堂位于中央,四周是红色屋顶的房子,特别漂亮。
CK小镇
从拱形窗洞望出去
继续前行,是一座观景台,这里也是小镇唯一拍摄到彩绘塔、圣乔治礼拜堂和圣维特教堂三座尖塔的地方。这里游客特别多,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这里拍张到此一游的照片,我们也不例外。
漂亮的CK小镇
婷婷
我
继续往前走过一座小门,遇到一个分叉路口,其实两条路都可以通往第五庭院,也就是城堡花园。我们选择了沿大路走,上坡走到顶就是城堡花园的喷泉了。沿途的景色不错,随意拍了几张。
沿大路上坡
随意拍几张
城堡花园是一座巴洛克式的花园,是二十世纪按原来的设计重新整建,环境优美,是个休憩的好地方。据说,位于花园中央的瀑布喷泉,有捷克第一美泉之称。这时阳光又出来了,我们在城堡花园拍了不少照。
瀑布喷泉
在城堡花园拍照
婷婷
从城堡花园一角眺望
花园里种的花
花上的小蜜蜂
离开城堡了
沿原路返回,再次经过拉赛尼基桥,倚靠着桥的栏杆,捷克的母亲河——伏尔塔瓦河,在脚下静静流淌。桥上也有演奏乐器的卖艺人,一人拉手风琴,一人弹吉他。
倚靠着桥的栏杆
桥下的伏尔塔瓦河
桥上的卖艺人
婷婷
我们住的酒店的门口
捷克有一种特色食品——甜甜圈,CK小镇上自然也少不了。我们路过一家面包店,也买了几个尝尝。这种现场烤制的面包圈,表面撒着糖粉,味道又香又甜,挺好吃的。
卖甜甜圈的面包店
甜甜圈
虽说CK小镇不大,但走了一天还是蛮累的。我们回去酒店休息了会儿,在黄昏的时候我又去了前一天拍摄夜景的观景台,婷婷还在睡觉,所以我是一个人去的。可惜今天在中午过后天气就不好了,照片拍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不过无论如何,小镇、亮着灯的城堡和彩绘塔依然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CK小镇夜景
亮灯的城堡和彩绘塔
回酒店的时候路过在旧城广场,和在小镇的街道上,我趁天还未全黑,也架起三脚架拍了几张。没有了熙熙攘攘的旅行团,天黑后的CK小镇很快又恢复了宁静。
夜晚的街道
彩绘塔
拍完照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要去吃晚餐了。因为婷婷想吃中餐,所以我们去了上午路过的那间北京酒家,餐厅内部的布置成洞穴模样,这边很多餐厅都是如此,包括我们中午去的Barbaken烤肉店和Krcma v Satlavske洞穴餐厅。如果不想走远的花,在小镇旧城广场上也有一家叫上海饭店的中餐馆。个人觉得北京酒家的香酥鸭味道还不错,而三鲜汤则类似肉羹汤,跟国内的三鲜汤很大不同。我们还点了一份香菇白菜和一瓶爱根堡黑啤,一共505欧,价格也不便宜。
爱根堡黑啤
香酥鸭
我们此行去过几间中餐馆,包括萨尔茨堡的中国楼、维也纳的Green Restaurant、CK小镇的北京酒家,还有后面在布拉格的一间四川快餐。对欧洲这些中餐馆的味道,相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冰淇淋:50.00Kč
午餐(Barbaken烤肉店):380.00Kč
纪念品:217.00Kč
甜甜圈:100.00Kč
晚餐(北京酒家):505.00Kč
超市购物:14.00Kč
住宿:佩西恩赛特卡卡酒店,37.75€
按欧元1:8、捷克克朗3.5:1计算,10月2日共花费人民币663.71元。
依偎在伏尔塔瓦河畔的布拉格,是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于波希米亚地区中部。几百年来,捷克一直收到哈布斯堡、纳粹、苏联的侵略,其地理位置就意味着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安定。1418年,由于胡斯党人排斥天主教而引发了胡斯战争;1618年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起义,点燃了“三十年战争”的战火;1938年德国与苏台德区的合并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自由主义改革引起了东方阵营的坦克大举进入;1989年“天鹅绒革命”期间的政府和平解散,成为当时欧洲部分国家政治改革的典范。
但无论如何,布拉格号称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个整座城市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色彩绚丽的建筑引人夺目。布拉格市区的景点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部分:伏尔塔瓦河西岸的是城堡区和小城区,东岸是老城区和新城区,以及南部的高堡。布拉格是个适合流浪的地方,人们在老街上、车站和咖啡馆里装扮各异,来去匆匆,而城市就是他们之间的催化剂。
从捷克克鲁姆洛夫去布拉格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坐大巴,我们事先在网上预订了备受推荐的Student Agency巴士,单程两人票价是14.2欧。CK小镇有两个巴士站,一个叫Český Krumlov,AN,一个叫Český Krumlov,Špičák两个公交站,前者是始发站,后者是第二站,我们根据大多数的介绍,在订票时选择了前者。巴士的终点站布拉格则有很多车站,我们选择的是Praha,Na Knížecí站,因为那里也正好是布拉格地铁B线的Andel站,交通便捷。
我们预订的巴士是最早的一班,时间是9:00,所以一大早就退了房。刚走出酒店的门口,就遇到了昨晚北京酒家的一个伙计,他也认出了我们。他得知我们是要坐Student Agency的巴士去布拉格,说顺路让我们跟着他走。CK小镇全都是石板路,拖着重重的行李箱相当吃力,而且那种摩擦轮子的声音令我总是担心行李箱的轮子是不是会坏掉。路上跟那伙计聊了会儿,他是浙江温州人,来欧洲之后,先在德国打了两年工,然后因为劳工证不能续签而转到了捷克工作。虽说捷克的工资不及德国,但物价也相应比德国低不少。
十来分钟后,我们就到了公交站,于是和他到道别。但我很快发现这个公交站不是始发站Český Krumlov,AN,而是Český Krumlov,Špičák这个站。我开始还害怕巴士会不会不让我们上车,不过这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当标志性黄色的Student Agency巴士靠站后,我们不仅能顺利上车,而且巴士司机的态度非常好,主动下车帮我们搬行李。Student Agency的巴士不愧是五星级的服务,不但覆盖免费WiFi,而且有电视屏幕,可以看视频听音乐,甚至还供应免费的咖啡和热茶。至于Český Krumlov,AN和Český Krumlov,Špičák这两个公交站,距离CK小镇中心的距离都差不多,有需要的话,可以根据酒店的位置与二者的距离进行对比后选择从哪里上车。
从CK小镇到布拉格,并不是直达,中途会有停站,全程大约需要两个半小时。车驶进布拉格市区,辉煌的布拉格城堡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我们在中午十一点半抵达了布拉格的Praha,Na Knížecí站,下车后可以看见不太明显的地铁标识。我们要从地铁Andel站坐到同样是地铁B线的Florenc站,预订的达维茨公寓酒店就在那附近。
Praha,Na Knížecí站
Andel地铁站入口有一行铜字“MOSKVA PRAHA”,分别是莫斯科和布拉格。捷克电影《给我一个爸》曾在这个地铁站中取景,电影中泽丹内克·斯维拉克饰演的卢卡与苏联养子科利亚在这行铜字前紧紧拥抱,而这部电影也获得了199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莫斯科和布拉格,很容易让人想到那段红色岁月。但非常奇怪的是,虽然捷克人早已否定了那个时代,却悉心保留下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各种印记。
我们预订的达维茨公寓酒店离Florenc站不远,Florenc站是地铁B线和C线的换乘站。我们这趟旅行最后的三晚都住在这里,总价是115.2欧,在出发前已经预付了一半的订金,现在还要交剩下的57.6欧。酒店的感觉还不错,房间挺大,而且有电水壶和微波炉,卫生间是公用的,不过其实也就是两个房间共用,也很方便,美中不足的是房间里的WiFi信号较弱。我们抵达酒店的时候是中午十二点多,还未到入住时间,所以我们先把行李寄存在了前台,就出去吃饭了。下面房间里的照片,是后来补拍的。
酒店附近的一所教堂
我们的房间
从酒店出来后,已经将近中午一点了,于是我们先去了Florenc站旁的一间麦当劳吃午餐。因为买了布拉格24小时交通票,为了充分利用这张票,下午我们会去新城区的瓦茨拉夫广场,以及离市区比较远的高堡。
酒店附近的街道
麦当劳
坐地铁到C线Muzeum站,出站后没多远就能一座宏伟的新文艺复兴建筑,这是捷克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面向瓦茨拉夫广场,作为捷克国家复兴的象征建筑,由约瑟夫·舒尔茨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设计完成,里面收藏着包括查理大桥三十座雕像的原件在内的众多文物。不过非常遗憾,这里目前正在维修,预计2015年可以重新开放。
博物馆的正立面遍布弹痕,据说1968年“布拉格之春”,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将博物馆误认为是共和国前国会和广播电台而进行了攻击。苏军的武器使博物馆立面严重受损,砂岩石柱被枪击形成许多弹坑,一些雕像也受到损坏。几年后进行了修复,但是损坏仍能看出,因为修补弹坑用的是另一种砂岩。
博物馆前的喷泉雕塑
在国家博物馆前的人行道上,有一座铜质的十字架镶嵌在地面,这座并不起眼的雕塑为的是纪念1969年在此的自焚者。1969年1月16日,查理大学哲学系的一名学生杨·帕拉在瓦茨拉夫广场自焚,抗议苏联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当时他年仅21岁。四十多年过去了,捷克人民依然没有忘记这位英雄,雕塑上的一枝白玫瑰即是证明。
“布拉格之春”对捷克的影响可谓深远,这也导致了有关于反映这场事变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故事背景就发生在“布拉格之春”的前后,反映的当时捷克人的看法与生活状态。
国家博物馆前方,是布拉格新城的中心——瓦茨拉夫广场。这座兴建于十四世纪的广场上,耸立着波西米亚的主保圣人、十世纪时波西米亚公爵瓦茨拉夫的雕像。昔日曾是骏马的交易中心,后来也是捷克许多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所在地——1848年革命动乱;1918年新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1968年“布拉格之春”;1989年政权的和平转移。
广场上的瓦茨拉夫雕像,是捷克现实主义雕刻艺术家约瑟夫·米斯尔贝克的作品。瓦茨拉夫骑马像四周还围绕着四位捷克历史人物,在雕塑的基座上刻有这样一句话:"圣瓦茨拉夫,捷克公爵,我们的王子,请保佑我们世代长存。"
瓦茨拉夫雕像
瓦茨拉夫广场拥有长长的中心花园,不仅是各国游客观光拍照的地方,也是布拉格的年轻人相约一聚的地点。广场上搭建了一座木制观景台,登上去可以很方便地拍摄瓦茨拉夫广场。
广场旁边有一座卢奎娜宫,里面是各种各样的服装店和餐馆,而它另外的一个功能是音乐俱乐部。有意思的是,这里悬挂着一座骑倒马的瓦茨拉夫,它是捷克雕塑家大卫·切尼重新演绎的圣瓦茨拉夫雕像。圣人胯下的马变成一匹四脚朝天的死马,被认为是对捷克传统的讽刺和自嘲。
骑倒马的瓦茨拉夫
雕像颇具讽刺意味
我们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买邮票用来寄明信片,但其实邮局大楼本身也是一幢非常漂亮的建筑,大厅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不过邮局内部是不允许拍照的,这和我们在慕尼黑中央邮局遇到的情形是一样的。幸运的是,我在一个邮局保安过来阻止我之前,拍摄了一张邮局内部的场景。
布拉格的有轨电车
邮局大厅
走出邮局门口
与中央邮局一墙之隔的,是穆夏博物馆。博物馆主要展出了捷克斯洛伐克新艺术运动大师阿尔丰斯·穆夏创作的赏心悦目的招贴画、绘画和装饰板,还有很多素描、照片和其他的纪念品。这里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关于慕夏的永久性博物馆,而且是由慕夏本人的孙子经营。不计其数的展览品都显示出慕夏标志性的斯拉夫少女形象,飘逸的秀发、深邃的蓝眼睛,抱着象征性的花环和菩提枝。我们能没有进去里面,慕夏博物馆的门票是180克朗,开放时间10:00至18:00。
街道
博物馆的窗户
慕夏作品标志性的斯拉夫少女形象
如果想在布拉格要避开游客太多的烦恼,去高堡是个不错的选择。高堡位于布拉格新城区的南部,可以乘坐地铁到C线的Vyšehrad站。据传说,高堡是布拉格的发祥地。一名叫克洛克的睿智族长于公元七世纪在此建了一座城堡,他的三个女儿中最聪明的莉布丝预言,一座伟大的城市要在此崛起。她让一个叫培密索尔的农夫做了国王,并建立了布拉格城和霍什米索王朝。
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但这个地方确实早在公元九世纪有人定居,在公元十一世纪中期已经建立有防御工事。十四世纪卢森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非常清楚高堡的象征意义,他修复了城墙,并把它们与新城连接起来。但这一切几乎被一个世纪后的胡斯战争洗劫一空,要塞只剩下了残垣断壁。经历了“三十年战争”后,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奥波德一世重新强化了城堡,在之后高堡充当奥地利人的要塞,曾被法国人和普鲁士人占领过一段时间。
如今高堡依然保留了一些波西米亚的珍贵遗迹,包括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高堡公墓和要塞遗址等。网络上关于高堡的资料不多,以下关于高堡的介绍,有部分是参考自一位叫annnl的博客日志。进入高堡,首先要经过台伯门和利奥波德门。前者建于建于1650年,后者建于1670年,这两座城门是高堡防御要塞保留着的三座城门中的其中两座。
台伯门
利奥波德门
经过两座城门往里面走,能见到一座罗马风格的圣马丁圆形教堂——圣马丁大厅,也叫罗屯达。这座建于11世纪的圆形教堂是目前布拉格现存三个罗马教堂中最古老的一个,但这座教堂仅在集会时开放。
过了圣马丁大厅向左转,可以见到新的主教宫,主教宫顶部交叉的盾徽是高堡要塞的标志。与此同时,还可以见到一座古怪的雕塑。魔鬼柱——三根大石柱相倚成一个三角型,独特的造型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魔鬼柱的后方树林中,有另一座雕像,但我不懂上面刻的捷克文,后来在网络上也未能搜索到相关的资料,所以雕塑上的人物是谁我不得而知。
雕塑上的人物是谁我不得而知
魔鬼柱
继续往前走,是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教堂旁有一块大草坪,上面有四组雄伟的男女双人雕塑,塑造的都是波西米亚传说中的人物雕像,这些雕塑是由雕塑家约瑟夫·米斯尔贝克所创作。这位大名鼎鼎的雕塑家正是瓦茨拉夫广场上的瓦茨拉夫骑马像的设计者,而他正长眠在一旁的高堡墓地内。这四组雕塑呈现了十九世纪新浪漫主义的装饰风格,原本是立于伏瓦塔尔河上帕拉克桥上,在二战时遭受美军空袭毁坏,经过修复后才移到高堡来。四组雕塑中,有三组均出现在了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宏大乐章《我的祖国》里。
Ctirad和Sarka——两性战争中的男女主角
Lumir&Pisen——捷克版音乐天才奥菲斯和艺术女神缪斯
Libuse和Premysl——传说中族长的女儿莉布丝和农夫培密索尔
高堡最宏伟的建筑,无疑当属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但是对于这座教堂的介绍同样不多,教堂的门票需要30克朗。哥特式的教堂内部比较朴实简单,梁家辉、陈慧琳和郑伊健主演的香港电影《盗马记》曾在这座教堂内取景拍摄。
教堂正立面
教堂的门
高堡旁边就是高堡公墓,这座布拉格城中最富盛名的墓地,安葬有很多捷克的名人,包括作曲家安东尼·德沃夏克和贝多伊齐·斯美塔那、艺术家阿尔丰斯·慕夏和建筑家约瑟夫·米斯尔贝克。公墓的面积不大,但墓碑极为密集,若想找到某位名人的墓碑,可以先在公墓的入口处查看地图目录,再按图索骥寻找墓碑。
一座座墓碑
公墓中最高大而显著的墓碑是万神殿,也可以翻译成名人堂。这座巨大的墓碑矗立在墓园东侧墙边正中央,墓碑顶部坐着一位身着华丽服装坐着的天使,基座两侧各有一座漂亮的雕像。墓碑中央和两侧刻着在这座墓碑下长眠着的大约五十位著名艺术家的名字。
万神殿下方正对着的一座墓碑,是捷克音乐之父——贝多伊齐·斯美塔那(1824-1884)的墓碑。斯美塔那是捷克最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捷克民族歌剧的开路先锋、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斯美塔那自五十岁后饱受耳聋折磨,并因此引发了精神疾病,然而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一些作品,包括《我的祖国》,几乎全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
安东尼·德沃夏克(1841-1904)是另一位捷克著名的音乐家,亦是十九世纪世界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最光辉的作品是《自新大陆交响曲》。这部《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是音乐家所留下的第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另一座很有特色的墓碑
参观完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以及高堡公墓,我们从要塞城墙的小门走到城墙外边,因为高堡所处的是一个高地,所以视野很好,往北眺望可以看到远处的布拉格城堡和伏尔塔瓦河上数座桥。
布拉格城堡和数座桥
要塞的城墙外的悬崖处,有一段残垣,据说这是莉布丝浴池的遗址。相传是族长的女儿莉布丝同众多男伴沐浴玩乐的地方,一旦她厌倦了哪位,就叫人把他从悬崖上扔下去。但实际上,这里不过是古时候的要塞的瞭望台或者防御哨所,不得不佩服这样传奇故事的创作者想象力之丰富。
伏尔塔瓦河
布拉格新城区
高堡要塞城墙
原路返回,从地铁Vyšehrad站坐到Můstek站,再一直走到Národní街,沿途都是商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而我们的目的地是当地有名的咖啡馆——卢浮咖啡馆。据说,卡夫卡正是在这间餐厅写出了《变形记》,不管此事是真是假,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卢浮咖啡馆无疑是这座城市中最富盛名的美食之地,这间餐厅也是菅泽佳代的《叫醒布拉格》一书大力推荐的地方。
虽然叫咖啡馆,但其实里面可不止有咖啡,这里的菜点同样值得推荐。尽管我们去的时候,卢浮咖啡馆所在的建筑外墙正在维修,但只要一走进这所法式咖啡馆,一阵雅致而高贵的气息立刻扑面而来。正如魏无心所说,它的装饰风格充满了马卡龙般的甜美,那是巴洛克式的轻柔温软。大部分在里面就餐的人身着正式,像我们这样穿冲锋衣游客打扮的人确实不多见。
卢浮咖啡馆内
我们点了一份牛肉汤、一份奶油三文鱼、一份牛排、一份乳酪蛋糕和一杯卡布奇诺,其实份量有点多。尽管是捷克最富盛名的咖啡馆之一,但这里的价格并不算高,若是在下午茶时段还会有特价的点心和饮品。
奶油三文鱼
乳酪蛋糕
饱餐一顿之后,坐地铁回酒店,我发现其实卢浮咖啡馆离Národní Třída站比我们来的时候下车的Můstek站更近,所以就从这个站坐地铁回去了。我们下地铁的Florenc站上面就有一间中等规模的超市,我们采购了一些水果、饮料和带回国的捷克特产,主要是一些酱料、佐料和橄榄。
午餐(麦当劳):229.00Kč
邮票:600.00Kč
晚餐(卢浮咖啡馆):650.00Kč
超市购物:172.00Kč
交通:捷克克鲁姆洛夫-布拉格,14.20€
布拉格24小时交通票,220.00Kč
住宿:达维茨公寓酒店,38.40€
按欧元1:8、捷克克朗3.5:1计算,10月3日共花费人民币663.71元。
我们的布拉格24小时交通票可以用到今天中午,所以这天我的计划是坐地铁先去查理大桥拍摄日出,再回酒店接婷婷一起去布拉格城堡。下午去小城区,然后经查理大桥和老城区走回酒店。
通常来说,包括拍摄日出在内这种起早贪黑的事,婷婷都不会参与的。尽管查到布拉格的日出时间是当天早上七点多,不过稳妥起见我还是早早就起了床,扛起三脚架,随手拿了一块士力架做早餐就出门了。这时还不到六点,依然是满天星斗,我从地铁Florence站坐B线到Můstek换乘A线到Staroměstská站。从Staroměstská站走到查理大桥,伏尔塔瓦河上水气弥漫,整座大桥被笼罩在浓雾中。时间是清晨六点半,不过我还不算是最早到的,桥上有五六个摄影师已经架起了三脚架,严阵以待,等太阳升起。随着东方泛起鱼肚白,越来越临近日出的时间,桥上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多拿着专业的摄影器材,其中不少是东方面孔。
这座兴建于十四世纪的查理大桥,是布拉格的地标,亦是世界最著名的日出拍摄地之一。因为这天的雾过于大,所以在日出前拍摄的照片效果都不能令我满意。直到大约七点半,太阳终于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从东方升起,这时的雾气基本消散了,周围的景物也变得很清晰。
日出
但伏尔塔瓦河的水气很快又重新弥漫了起来,大雾重新笼罩了查理大桥。然而阳光透过浓雾,穿过大桥靠老城一边桥塔上的窗户照射过来,形成了一个很壮观而又奇特的景象,查理大桥的桥塔仿佛鬼魅一般。而桥面上的一座座雕像,也显得尤为带有神秘色彩。
鬼魅一般的桥塔
查理大桥
大雾弥漫
雾气弥漫中的查理大桥颇具特色,但未能在日出前拍到满意的照片,总是觉得心有不甘。为了不留下遗憾,我在两天后再一次来到查理大桥拍摄日出,照片后文再放。桥东岸桥塔的后方是查理大桥博物馆,门前是一尊高大的雕像,下面印着“KAROLO QUARTO”,这正是捷克辉煌的缔造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
坐地铁回到酒店,接上刚睡醒的婷婷,一起去附近的糕点屋吃早餐,然后出发去布拉格城堡。但在去城堡之前,我们还要先去看一幢驰名并具代表性,脱颖于新巴洛克、新哥德与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跳舞的房子。
早晨的布拉格
我们的蛋糕早餐
面包
从酒店去跳舞的房子可以坐地铁也可以坐车,例如魏无心说她们就是就是坐车去的。我查了一下,可以坐24路有轨电车,但是我和婷婷在酒店附近的车站实际并没有见到这路车,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坐地铁到Karlovo náměstí站,下车后沿Resslova街走到伏尔塔瓦河边,跳舞的房子就在Resslova街与Rašínovo nábř街交接处。
建造于1996年的跳舞的房子,灵感来自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红极一时的踢踏舞明星弗莱德和金格。顶楼是一家法式餐厅,据说也是得到了《米其林指南》的推荐。然而,这栋建筑从规划到完成却是贬多于褒,捷克人就戏称街角那个玻璃曲线塔为“被扭曲的可口可乐瓶”,大部分人甚至认为这栋房子是美国继二战后在欧洲投下的第二颗炸弹,是一个破坏城市纹理的象征。
地铁内
跳舞的房子对面的一小块绿地,中央有一尊雕像,人物是捷克历史小说家阿洛依斯·伊拉塞克。伊拉塞克的小说描述整个捷克历史,一直到他本人生活的时代,但特别集中描述的是胡斯运动时期及1780年开始的民族复兴。
街上的甲壳虫轿车
Resslova街
对面的公交站
接下来我们从Karlovo náměstí公交站换乘有轨电车22路去布拉格城堡,在Pohorelec站下车。与慕尼黑、维也纳类似,有轨电车也是布拉格的最主要地面公共交通工具。
下车后,看到车站后方有一尊二人雕像,他们是丹麦天文学家、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第谷·布拉赫,以及他的学生,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约翰尼斯·开普勒。1599年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死后,第谷在波希米亚国王鲁道夫二世的帮助下,移居布拉格,建立了新的天文台。1600年第谷与开普勒相遇,邀请他作为自己的助手。次年第谷逝世,开普勒接替了他的工作,并继承了他的宫廷数学家的职务。
通往城堡的路
一群骑电动车的人
在这里下车的,绝大部分都是去布拉格城堡参观的游客,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跟随着人流行走。走了几分钟,到了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罗瑞塔圣母圣殿,是一个大型的天主教朝圣地。教堂于1626年动工,直到1750年才全部完工。教堂正面钟塔上有27个钟,每到正点时刻就会响起《玛丽亚之歌》,传遍整个城堡区,入内需要购买门票。
回廊
教堂前的雕塑
广场周围都有几座宫殿。广场南侧的一座是施瓦岑贝格宫,现在是国立美术馆,墙壁上的装饰有天然石砌筑的立体效果;北侧的一座是总主教宫,也就是天主教布拉格总教区的主教府。另外还有施特恩伯格宫、托斯卡纳宫、马丁尼兹宫等等。
施瓦岑贝格宫
总主教宫
广场上的艺人组合
广场南侧有一块观景台,可以俯瞰布拉格城区。这里竟然有一间星巴克咖啡厅,若是点上一杯咖啡,坐下从这个绝佳的角度欣赏城市的美景,想必是一件惬意的事。
需要经过带有装饰性质的城堡大门。大门处有卫兵站岗,帅气的卫兵吸引了众多游客与其合影。布拉格城堡大门两边是“巨人与神的战斗”,是十八世纪雕塑家普拉则作品的复制品。进门后是第一庭院,面前是建于十七世纪的马提亚门,是布拉格最早的巴洛克式建筑。虽然名称是以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马提亚为名,不过实际上的建造时间是鲁道夫二世在位时。这位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对布拉格的建筑与文化建树极多,后来因为沉迷于占星,而被他的兄弟马提亚篡位。大门在十八世纪世纪玛丽亚·特蕾莎统治时期进行了改建,今天在上面可以看到象征哈布斯堡王朝的带状花纹。
帅气的卫兵
跟卫兵合影
布拉格城堡大门
穿过马提亚门,就到了第二庭院,院落中央有一座巴洛克式的喷泉。而城堡的售票处则位于同样属于这个庭院内的圣十字礼拜堂,这里出售两种门票:350克朗的包括全部景点,250克朗的则包括包括了最主要的圣维特斯大教堂、旧皇宫、圣乔治修道院和黄金巷。
我们接下来要去的地方是同在第三庭院的旧皇宫,这里是以往波西米亚国王的住所,历任在位者对旧皇宫不同部分进行修缮。走进皇宫首先看到的,是由班尼迪克·里德设计,建于1493年至1502年的弗拉迪斯拉夫大厅。由于这并非是宗教大厅,所以不用受到基督教建筑内部那种对高度和组合规则的约束,所以里德能够在此创造宽敞的内部空间。
旧皇宫中展出的瓦茨拉夫的皇冠复制品
走到这里,布拉格城堡的参观也就将结束了。在城堡的出口处有一座观景台,这里也是个风景绝佳的地方,下面近处是城堡花园,而山下是布拉格小城,若向东面眺望,则可以看见国家大剧院、泰恩教堂、布拉格老市政厅和火药塔。从城堡花园旁边的旧城堡阶梯往下走,便到了山下的Pod Bruskou大街了。
向东望去
回望布拉格城堡
旧城堡阶梯
穿过门洞进入第三庭院,出现在眼前的就是宏伟壮观的圣维特大教堂。因为教堂离庭院的入口太近了,就算我有手中这枚12毫米的超广角镜头,也只能勉强将教堂完整地纳入我的画面中。圣维特教堂的全名是圣维特、圣瓦茨拉夫和圣阿达尔贝特主教座堂。圣维特是公元四世纪左右西西里岛的基督徒,后受到罗马皇帝的迫害而就义;圣瓦茨拉夫就是已经在文章前面讲到瓦茨拉夫广场时做过介绍;圣阿达尔贝特是布拉格的第二个主教,他在前往北普鲁士传教的途中殉难。作为天主教布拉格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不仅王室的加冤仪式在此举行,他们的遗体也安葬于此。
这座教堂看上去非常古朴沧桑的,但它实际上是1929年才正式完工。教堂的建造经过了三个阶段,最早是公元925年瓦茨拉夫时代修建的一个罗马式的圆形教堂,随后在1060年扩建为罗曼式教堂。到了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在原教堂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哥特式教堂,规模大为扩大。但后来十五世纪的胡斯战争令工程搁置,1541年的一场大火也大大破坏了教堂。后来教堂的设计师时将一些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元素带进这座哥特式建筑,例如教堂南塔明显不同的巴洛克式尖顶。整座圣维特大教堂终于在历经600多年之后,于1929年真正完工。
教堂西立面中间的弦月窗饰有《耶稣受难》、《基督衣旁争论》和《哀悼耶稣》浮雕,而大门上描绘着圣瓦茨拉夫和圣阿达尔贝特的生平。
可以说,布拉格是我们此行中观光游客最多的一个城市,而布拉格城堡则是除慕尼黑啤酒节现场外,游客最多的一个景点。加上恰逢周末,来城堡的人就更多了,所以我们在参观圣维特大教堂、及后面的旧皇宫、圣乔治修道院时,都需要排长长的队等待,甚至还进行分批限行。
进入教堂
内部
教堂西面墙上,创作于1927年的玫瑰窗,是用两万七千块花色玻璃片组成的“创世纪”主题的作品。此外还有众多风格各异,出自不同年代、不同艺术家之手的彩绘玻璃窗,表现的主题都是基督教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教堂中殿左侧第二个彩绘玻璃窗,它是艺术家阿尔丰斯·穆夏创作于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花窗玻璃。
彩绘窗
慕夏的新艺术花窗玻璃
窗上的基督教人物
祭坛上方的玻璃窗
教堂内有一尊据说是布拉格大主教B·施瓦森伯格的雕像,这座主教像是著名雕塑家J·V·米塞尔伯格于十九世纪末创作的。但对于这位大主教和雕塑家,我并未能搜索到相关资料。
另一尊不知名的雕像
这似乎是一座石棺
教堂中有数座墓,最著名的两座,其一当属布拉格教区副主教——圣约翰·内波穆克之墓内波穆克是十四世纪卢森堡王朝时期的布拉格教区的副主教,他因为拒绝泄露皇后忏悔的内容,而被愤怒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波西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命令士兵把他从查理大桥扔下伏尔塔瓦河里溺死。传说内波穆克掉到河里之后,头上泛出5颗星星,后来内波穆克被封圣。由于他死的方式,他成为反诽谤的主保圣人,同时也是抵御洪水的主保圣人。墓的上方四个天使轻轻扶着紫红色的幔帷,意喻着保护圣·让·内波姆斯不再受到伤害。纯银制作的墓耗费了二十吨银子,建于十八世纪中期。内博姆科圣约翰跪像,他的神情和手势栩栩如生。
墓是纯银制作
大教堂里有好几个小礼拜堂,其中最大最美的当属瓦茨拉夫小礼拜堂。这个小礼拜堂是为了保存当年建造在圣维特圆形罗马教堂中的瓦茨拉夫墓地和他的遗物。礼拜堂墙壁上方的三十一幅壁画主要记载了他生前的事迹以及他最后的遇难故事,下方则是用一千多块珍贵石材镶嵌镀金的壁画,描述的是圣经故事。
这又是一座我查不到名字的雕塑
从大教堂走到外面的第三庭院,可以见到南面墙壁上的马赛克画《最后的审判》,这也是圣维特大教堂重要的艺术品之一,创作于1370年,由四万片马赛克拼成。值得一提的是,大教堂在十九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主入口都是在南面这幅马赛克画下方华丽的大门——金门。此外,在教堂的巴洛克式尖塔上,有一个双表盘大钟。这座从十六世纪开始一直就安装在那里的钟,其中一个表盘以小时计,另一个表盘以一刻钟为单位。
圣维特大教堂的另一侧
在旧皇宫,曾发生过一起“第二次扔出窗外事件”。因哈布斯堡皇室的新任命的波西米亚国王斐迪南大公对新教徒进行大规模的迫害,在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将两名帝国大臣及一位书记官共三人从窗口扔出。次年新教徒成立临时政府,推举腓特烈五世为国王,宣布波希米亚独立,虽一度围攻维也纳,但在白山战役以惨败告终。四十七名新教领袖受到审判,其中二十七人被处决,这种战后的严酷处置最终酿成了影响欧洲深远的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既然有“第二次扔出窗外事件”,自然就有“第一次扔出窗外事件”,在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1415年波西米亚的宗教改革家扬·胡斯被罗马教廷判决为异端并以火刑处死后,原本以胡斯信徒为主的布拉格市议会被天主教为主的新市议会取代。在7月30日部份激进的胡斯信徒冲进新市政厅,将市长及市议员共七人从新市政厅的窗户扔向楼下大群手持长矛的抗议者中,这就是“第一次扔出窗外事件”。之后暴动更加激烈,开始攻击天主教教堂及相关人物,导致神圣罗马帝国出兵镇压,胡斯信徒也全面叛乱,并引发了长达十五年的胡斯战争。
继续前行,我们要去的是一座耀眼夺目,外立面是早期巴洛克风格的红砖建筑——圣乔治教堂。这实际上是捷克保存最完好的罗马式教堂,建于公元十世纪。关于这个教堂的资料不多,这里也安葬了捷克历史上的众多皇室成员,比如瓦茨拉夫一世的祖母和瓦茨拉夫的父亲弗拉季斯拉夫一世。
教堂内部
教堂的半圆室
教堂内的石棺
教堂内有一处十二世纪的地下墓室,当时是培密索尔王朝时代,这一时期的国王们都被葬在这里。在教堂靠近出口处的地方,有一座后期建的礼拜堂,下方藏有不知何人的骸骨。整座教堂的内部昏暗,所以拍摄效果不算很好。
一处礼拜堂
紧邻圣乔治教堂的是圣乔治女修道院,这座拥有两座尖塔的建筑,是波西米亚第一个女修道院,曾经在十八世纪被拆除改建为军营,目前是收藏十九世纪捷克艺术品的国家美术博物馆。
跟随着人流,沿着小路走,就到了黄金巷。这条不长的小巷,两边有很多矮小而色彩鲜艳的小屋,最初是城堡守卫及仆从居住的地方,后来成为了炼金术士的住所。在十八至十九世纪又成为贫民聚居区,而后不少作家、艺术家渐渐占据了此地。捷克著名作家卡夫卡,就曾居住在黄金巷22号那间蓝色的小房子。如今大多数房子都改建成了售卖手工艺品的店铺,于是变成了旅游纪念品品一条街。因为黄金巷的游客太多,我们就没有挤进去这些房子内部参观了。
走到黄金巷的尽头,有一个叫达利博尔塔的景点,这其实是一座监狱的遗址。尽管从十五世纪末开始,这里就是布拉格城堡北边的防御要塞,但却也曾经被当成监狱,据说,“达利博尔”就是第一个被关进来的犯人。
路过一间好兵帅克餐厅,这家餐厅在布拉格有好几间分店,这是其中一间。《好兵帅克》是捷克著名作家雅洛斯拉夫·哈谢克笔下的长篇小说,这部讽刺文学名著是捷克有史以来的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是一本公认与《唐吉诃德》齐名的书。餐厅在网上的评价也挺高,我本想在这里吃午饭的,不过似乎吃不惯欧洲食物的婷婷说,还是想找一家中餐馆吃午餐,于是作罢。
可以了解到弗兰兹·卡夫卡这位拥有梦呓般文字的捷克犹太作家的生平和他笔下的世界。因为时间所限,我们就没有入内参观了。
写出了《审判》《变形记》《城堡》的卡夫卡,给人的感觉是他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然而在他一生中,却多次与爱情邂逅,除了菲利斯、朱丽叶、密伦娜、多拉之外,还有不少短暂的艳遇,但在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了。
博物馆前有趣的雕像
在卡夫卡博物馆旁边,有一条号称是世界上最窄的街道。这条长不过十来米的路,最窄的地方宽度不到半米。所以,如果有两个人相向而行,这条路必定发生交通阻塞。于是人们为这个只走行人的窄路安装了一个交通信号灯,绿灯亮时才可以通行,红灯亮的话务必耐心地等待,很有意思。
这里拥有众多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十七和十八世纪,凯旋的天主教牧师和贵族们在以前新教徒创建的文艺复兴风格宫殿的基础上建立了这个街区。
桥塔的门洞
布拉格小城
Mostecká街的尽头就是小城广场,因为婷婷想吃中餐,所以我们从走出布拉格城堡后,一路沿途留意有没有中餐馆,直到在小城广场附近见到一家四川快餐。进去一看,果然就仅仅是一间快餐店,环境也比较简单。店里的伙计是个中国人,这里供应各式盖饭,一份大概是一百克朗多些,约合人民币三十到四十块。在国外吃中餐,我们也就没那么讲究了,随意点了两款饭还有一瓶啤酒,当做今天的午餐。
小城区的街道
位于小城广场处的圣尼古拉斯教堂,是中欧最美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之一。在小城区的任何地方,都能看见这座教堂巨大的绿色圆顶。该教堂始建于1673年,是仅次于圣维特主教座堂之后的布拉格第二大宗教场所。另外,在老城广场上也有一座圣尼古拉斯教堂,不要将二者混了。
圣尼古拉斯教堂的圆顶
圣尼古拉斯教堂内部的天花板上市约翰·克拉克1770年的作品《圣尼古拉斯的神化》,这是欧洲最大的湿壁画。进入教堂需要购买70克朗的门票,而我们只是在门口随意看了看。
教堂前的三位一体圣柱
属于加尔默罗会,拥有布拉格耶稣圣婴像。所谓圣婴像,就是幼时耶稣的雕像,它吸引着全世界天主教的信徒们前来朝圣。
教堂内的这尊圣婴圣像产于西班牙,十六世纪时被带到波希米亚。圣像由蜡质制成,高十九英寸,身披华丽的君王服,头戴美丽的珠宝王冠。圣婴的右手举起正在降福世人,左手则托着地球,象征天主无限的权威。我们在教堂里面购买了一个纪念币,50克朗。
圣婴像
小城区的Lázeňská街上有一间属于医院骑士团的教堂,对于这座教堂网上能查到的资料甚少。医院骑士团全称是耶路撒冷、罗德岛及马耳他圣约翰主权军事医院骑士团,成立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最初的目的是照料圣地的伤患和朝圣者,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天主教在耶路撒冷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在1187年哈丁之战中,包括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在内的基督教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占领了耶路撒冷。骑士团放弃了巴勒斯坦,前往塞浦路斯,在那儿没待多久,1309年又撤到罗德岛。在罗得岛的抵抗一直持续到1522年,岛上七千名骑士团士兵与土耳其苏丹苏莱曼一世的二十万军队鏖战了六个月,随后双方达成协议,骑士团撤出罗德岛,前往欧洲。1530年,奉教皇克雷芒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命令,医院骑士团来到马耳他岛并建立了马耳他骑士团国,并再次抵御了土耳其的进攻。直到18世纪末,拿破仑迫使医院骑士团投降,并占领了马耳他岛。从此医院骑士团就此失去了领土,但作为一个组织仍然存在,骑士团于1834年在罗马重建总部,此后主要从事慈善事业。今天,马耳他骑士团在联合国享有永久观察员实体的地位,但马耳他骑士团并没有任何领土,它设在罗马的总部马耳他宫。
我最初是在《Lonely Planet:中欧》上看到的。约翰·列侬墙原本是医院骑士团所有的一面普通的墙,1980年12月8日,倡导和平主义的约翰·列侬在纽约被枪杀,他从此成为捷克年轻人的和平主义英雄。从这时起人们开始在这面墙上画上列侬像,以及一些政治涂鸦和披头士乐队的歌词。
1988年,列侬墙成为捷克群众发泄对于胡萨克共产主义政体愤怒的源头。大批捷克青年在墙上书写不满的标语,最终在查理大桥附近导致了一场学生、警察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共有几百人被卷入。尽管墙面反复被刷白,但秘密警察就从没能把这里长时间清理干净过,而墙的拥有者对涂鸦这种行为也持默许态度,列侬墙成为布拉格青年人的一处政治聚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金钟政府总部,也有一座“连侬墙香港”,来自香港对约翰·列侬的音译“约翰·连侬”。“连侬墙香港”涉及到一些敏感内容,不宜在这里介绍,若有兴趣了解可以自行百度。
墙上贴了很多小纸条
约翰·列侬墙画像
墙边的一把吉他
我
弹吉他的人
附近以约翰·列侬为主题的酒馆
从约翰·列侬墙走没多远,就又回到了查理大桥,接下来我们要从查理大桥走去布拉格老城区。据说在布拉格,共有十八座大桥横架在碧波粼粼的伏尔塔瓦河上。我未考证过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但毫无疑问查理大桥是其中举世闻名的一座,也是最早修建的一座。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查理大桥,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建筑艺术成为布拉格最有具地标性的古迹之一。
这座桥是遵照捷克国王查理四世之命而建,因此得名查理大桥,并作为历代国王加冕御道的一部分。查理大桥参考了横跨台伯河的罗马天使桥,是典型的哥特式建桥艺术与巴洛克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大桥总长五百多米,共有十六座桥墩,在老城区和小城区两端各有一座桥塔。
查理大桥两侧的石栏杆上立有三十尊雕像,都是出自捷克十七至十八世纪巴洛克艺术大师的杰作,被欧洲人称为“欧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从1965年开始,所有雕像已经有系统地用复制品代替,原件已经转移到了位于瓦茨拉夫广场的捷克国家博物馆内保存。而现在桥上的雕像,也是会定期撤下来进行维护,例如我们去的时候就有两座雕像的位置是空缺的。
在quelle_fille中,对这三十座雕像分别做了详细的描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桥上第一座,也是最著名的一座雕像,是1683年完成的圣约翰·内波穆克雕像。圣约翰·内波穆克已经在前面关于圣维特大教堂的内容里做过介绍,他正是被人从查理大桥扔下伏尔塔瓦河里溺死的。人们相信,只要能够摸一摸查理斯大桥上的圣约翰·内波穆克下的浮雕,就能获得好运,所以雕像的基座早已被摸得非常光滑锃亮。值得一提的是,这座雕像曾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从桥上卸下,作为捷克馆的镇馆之宝到访上海。
查理大桥小城区桥塔
圣维特雕像
圣菲利普雕像
圣约翰·内波穆克雕像
查理大桥上是整个布拉格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众多的游客挤在桥上显得颇为拥挤。不但如此,查理大桥上还有不少在此表演的街头艺人,以及在桥上摆摊为游客画素描、水彩之类的肖像画的人,还有售卖明信片、冰箱贴及各种工艺品的小贩,云集在此。
从查理大桥看布拉格城堡
在桥上拥吻的青年
摆摊画肖像画
圣芭芭拉、圣玛格丽特和圣伊丽莎白
圣伊沃
老城区桥塔
1874年秋天,后来被誉为“捷克音乐之父”的作曲家斯美塔那因患耳疾而痛苦万分,并一度想结束生命。“那天清晨,我缓缓地走上大桥,没有人知道我想干什么。就在这时我突然听见了伏尔塔瓦河的激流在撞击查理大桥的声音……”斯美塔那在他晚年的回忆录中称伏尔塔瓦河的激流声是捷克人心灵的呼唤,而历经几百年风雨血火的查理大桥,则是他心中的祖国,后来作曲家的这些感情全都被凝聚在了他的著名交响诗《我的祖国》中。
离开查理大桥,经过Karlova街走到了老城广场。因为广场中央有一尊宗教改革先驱扬·胡斯的雕塑,所以也被称为胡斯广场。又因其为布拉格最富名气的广场,往往也直接被称为布拉格广场。这时天色已晚,所以我们并未在广场上驻足,匆匆一瞥后就离去了。翌日我们还将到此,在后文中会对老城广场及广场周围的建筑做详细的介绍。
广场上人来人往
沿Celetná街往东走到火药塔,这也是历史上国王加冕时的行走路段之一。国王在布拉格加冕的道路被称为皇家之路,这条路线始于火药塔,然后经Celetná街,通过老城广场和小广场、Karlova街、十字军广场、查理大桥、Mostecká街、小城广场、Nerudova街,最后通过城堡广场到达圣维特主教座堂。
接下来就是晚餐时间了,地点选择了Lokál。从火药塔前的Náměstí Republiky街向北走,经过Revoluční街转入Dlouhá街,途径一个布拉格啤酒博物馆,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就到了。
路过布拉格啤酒博物馆
Lokál是布拉格有名的当地特色菜餐厅之一,室内空间很长,像火车一样。店里的啤酒是用巨大的透明储酒池装的,很有意思。饭后,我们沿Soukenická街走回酒店。
两杯饮料
透明储酒池
猪肉
鸡肉
早餐:96.00Kč
布拉格城堡门票:500.00Kč
纪念品:135.00Kč
午餐(四川快餐):282.00Kč
公共厕所:10.00Kč
工艺品:120.00Kč
纪念币:50.00Kč
晚餐(Lokál餐厅):507.00Kč
住宿:达维茨公寓酒店,38.40€
按欧元1:8、捷克克朗3.5:1计算,10月4日共花费人民币795.77元。
今天的行程,是从共和国广场上的市民会馆开始的。从我们住的酒店沿Na Poříčí大街从到市民会馆,大概需要二十分钟。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是二十世纪初捷克民族主义的结晶。市民会馆正立面入口上方是大型陶瓷半圆马赛克画《向布拉格致意》,是卡雷尔的作品。市民会馆内的主要空间是用于举办音乐会的斯美塔那音乐厅,在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在此处宣布独立。
紧邻市民会馆的火药塔,修建于1475年。这座黑色的哥特式尖塔高达65米,外形模仿了查理大桥的桥塔。它是通往布拉格旧城的的一个城门,也是历史上国王加冕时行经线路的起点。从十七世纪开始,它作为火药存储设施,因而得名。在1757年布拉格被普鲁士占领时,火药塔被严重焚毁,所幸在十九世纪得到了修复。
火药塔的另一侧
火药塔附近的巴黎酒店建于1904年,是一座五星级酒店,拥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我们还发现路边停着一辆超级加长的轿车——其实昨天我们就看见了,车上印着众多性感女郎的半身像,想必是某个歌舞团或者夜总会的广告。
一辆超级加长的车
因为时间尚早,广场上的人很少,显得很空旷。我发现广场上有一个铜做的标示,刻有MERIDIANUS QUO OLIM TEMPUS PRAGENSE DIRIGEBATUR,这应该是一个地理标示,显示的似乎是子午线的方向。
我和婷婷在广场拍照留念
老城广场中央是一尊新艺术派的扬·胡斯雕像,雕像是为了纪念这位布拉格大学校长、宗教改革先驱在火刑柱遇难五百周年而建,于1915年7月6日完工。很可惜,我们去的这段时间,雕像被围蔽起来维修,故不能一睹全貌。
扬·胡斯在神学思想上受到英国的威克里夫很深的影响,他以献身教会改革和捷克民族主义的大义而殉道留名于世。罗马天主教视其为异教徒,于1411年革除其教籍并在四年后将其处以火刑,然而胡斯之死直接导致了胡斯战争的爆发。1999年,罗马天主教会进行道歉。如今,大多数捷克人都自认为没有宗教信仰,而且捷克的天主教信徒要远多于胡斯信徒,但扬·胡斯仍然被认为是国家英雄。
广场上同样在围蔽维修的,还有圣尼古拉斯教堂。这也是一座巴洛克式教堂,外表和伏尔塔瓦河对岸小城区的圣尼古拉斯教堂极为相似,两座教堂的设计正是出于同一位建筑师之手,内部的天花板上有描绘圣尼古拉、圣本笃生平和旧约故事的湿壁画。
老城广场南侧有石圣母之屋、石羔羊之家、锡克斯特屋、独角兽之屋等几座值得驻足一看的建筑,他们或外形独特、或有名人曾经居住在此。
石圣母之屋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它突出的石窗台以及墙上的精致壁画,描述的是圣瓦茨拉夫率领宗教军队出征时的情景。这栋建筑建于十九世纪末,是广场上最艳丽的新文艺复兴式风格建筑,而建筑的名称则来自于屋角的一个圣母雕像,圣母在波希米亚一直被当地人看作避免黑死病的护身符。
建筑得名于这座圣母雕像
石羔羊之家是一栋典型的波希米亚文艺复兴式建筑,除了一楼保持哥特式建筑特有的拱形走廊之外,二楼以上的墙面装饰、窗台形状以及接近屋顶三角阶梯型的山墙都是以文艺复兴建筑形式为基调,并融入波希米亚特色,正门右上方有牧羊女以及独角羔羊的浮雕,因此得名。除此之外,这座建筑的一楼还有一块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浮雕,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曾经在1911年至1912年居住在布拉格。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浮雕
黄白外墙的锡克斯特屋,在1888至1889年之间曾是卡夫卡一家人居住的地方。据《捷克·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玩》介绍,在锡克斯特屋的旁边还有一座独角兽之屋,但没有说是房子的外墙是红色还是蓝色,所以我也不得而知究竟是哪一栋建筑。在卡夫卡的学生时代,他曾在这里参与一个哲学研讨会。主办人是独角兽之屋的女主人——一位药剂师的妻子,她邀请了几位与卡夫卡同年的学生在家里研读讨论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著作。
在这里还能看见一座墙壁上拥有精美刮画的建筑——一分钟之屋,这里是1889至1896年之间卡夫卡一家人的住所,他的三姐妹都在此出生。一分钟之屋的名字十分有趣,但来源已不得而知,墙上的刮画制作于1615年左右,叙述了《圣经》和古典神话故事,虽然只有单色,但明暗深浅的变化将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墙角上有一狮像,称为白狮像,是1712年住进这栋建筑的药剂师加上的。白狮药局经营了一百三十年才关闭,屋主换成一位烟草商,再之后则是卡夫卡一家搬了进来。
墙壁上的刮画
墙角的白狮像
老城广场周围,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其中最显著的建筑物,无疑是泰恩教堂。教堂醒目的哥特式双塔赫然耸立在广场上,使其成为老城鲜明的地标。塔上装饰着一尊十七世纪时的圣母玛利亚金像,由原先装饰教堂的胡斯信徒圣杯熔化而铸成。我们没有进入参观,若是进去里面,可以看到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墓,据说他是在一次皇家宴会上豪饮后膀胱破裂而死。
泰恩教堂后方的泰恩中庭内的格拉诺夫斯基宫殿,从前是修道院附设的客房之一,两层楼的建筑建于1560年。这里最吸引人的是二楼圆拱形的回廊,及墙壁上明暗对照的刻画,画的内容是古典欧洲神话故事,现在依然清晰可见。
是一幢华丽的洛可可式建筑,它的基座原本是哥特式的,后来改建成文艺复兴式建筑,最后几经修饰,成为巴洛克晚期的洛可可式的豪宅,从正面外墙上仍可以看见色彩鲜艳的石灰装饰。它原先是十八世纪葛兹伯爵的豪宅,后来成为外交官金斯基所拥有,因而取名葛兹金斯基宫。1949年后,它成为布拉格国立美术馆的分馆,有许多展览在此举行。
金榔头饭店位于旧城广场北侧,1882年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经营的第一家饭店在此开业,那年他刚与尤利叶·勒维结婚,一年后生下弗兰兹·卡夫卡,现在该处是金榔头饭店。
紧挨着金榔头饭店的,是捷克商务部办公大楼,这栋外墙为黄色的建筑是新艺术风格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十九世纪时这里曾是消防厅的办公地,屋顶上有一个纯金头盔做装饰,两边的雕像则表现救灾的消防员以及受难者挣扎呼救的景象。
老城广场上的另一座地标建筑是建于1338年的老城市政厅,这也是中世纪建筑风格的一次荟萃,其中最为突出的巍然耸立的哥特式尖塔,以及光彩夺目的天文钟,同时旅游信息办事处总部也设在这里。若登上尖塔的塔顶,可以很好地欣赏到布拉格整座城市的风景。
安装在老城市政厅南面墙上的布拉格天文钟,建于1490年,是一座精美别致的自鸣钟,更是一座机械奇迹。据说,为了防止天文钟的缔造者再为别人制作一个同样的大钟,他甚至被刺瞎了双眼。天文钟分上下两个表盘,各有不同的意义。下方是日历表盘,计算月份和天数。而上方的天文表盘,主要显示时间与天文星象信息的天文表盘,它也是整座天文钟最有价值的部分。天文钟做了详细的解说。这个天文钟可以显示的信息很多,包括:当前宇宙中太阳、月亮、星座的相对位置和状态;天空的状态;以及巴比伦时间、古波西米亚时间、德国时间、恒星时间四种不同的时间。
每逢整点,都有大批的游客驻足在老城市政厅下面,观看天文钟的木偶表演。包括骷髅拉动时间、圣徒现身、雄鸡鸣叫等各种报时。每天中午十二点的表演最为精彩,十二尊耶酥门徒从钟旁依次现身,六个向左转,六个向右转,随着雄鸡的一声鸣叫,窗子关闭,报时钟声响起。在每次表演结束后,塔顶都会有一个工作人员分别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吹响号角。
这天一直是阴天,虽然临近中午,但是气温不升反降。一阵阵寒意令我们不得不返回酒店加衣服,虽然路程不算太远,但这样一来一回,也还是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沿途经过不少卖工艺品和捷克水晶的店,捷克水晶其实不是天然水晶,而是捷克的一种强化玻璃工艺技术,令玻璃有一种水晶的质感。
捷克水晶制品
工艺品店
等我们再次回到老城广场的时候,这里已经变得非常热闹了,艺人、街头乐队表演、马车夫,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人都聚集在广场上。我们在老城广场稍作停留,然后继续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小广场。
街头乐队
打鼓的黑人
游走在布拉格广场
位于旧城广场附近的小广场,四周都是咖啡馆,中央有一口古井。这口古井自1560年就已经在这里了,井口用雕刻精致的金属栅栏围起。据说,卡夫卡的文章里曾提到过这个广场:“当我经过消防厅前,听到一些嘈杂的声音从小广场那儿传来,我走近一探究竟,看到一个醉鬼倚在铁栏杆前”。
下面是两只金熊之屋,它的名称来自房子拱形入口上的装饰——两只熊。它位于旧城广场通往新城的主要道路Melantrichova街上,门口很不显眼,一不注意就错过了。这座建筑最精彩之处正是拱门的雕刻,号称全城最美的文艺复兴式拱门装饰。
我们沿着Melantrichova街往新城方向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左手边是圣哈维尔教堂,右手边是一个露天市场。这个市场叫布拉格路边市场,在这可以买到新鲜的水果、饼干、明信片、冰箱贴、能发出声音的提线木偶以及带有当地特色的工艺品。不单止种类繁多,而且比布拉格老城广场或者CK小镇里的店铺都更为价格低廉。
布拉格路边市场
能发出声音的提线木偶
饼干
工艺品
水果
我们的午餐是在一间叫“两只猫”的餐厅,这是魏无心里推荐的一家餐厅,也是菅泽佳代在她的绘本书《叫醒布拉格》中推荐的一家餐馆。餐厅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标志是两只猫,店里有手风琴表演。我们点了一份烤猪膝盖和一份炖牛肉,还有一杯啤酒和一杯橙汁。猪膝盖的味道很好,而且分量很大,价格却也不贵。
然而,我们在这里用餐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插曲。服务员拿了两小杯酒放在我们桌子上,我们开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服务员说这个是雪利酒,味道很好,然后我们就尝了尝。后来才想起没问价格,酒固然是好酒,但价格也是不菲。一杯酒约合人民币三十多块。这样下来,一餐总共花了八百克朗。从此我们也长了个经验,凡是店家主动拿给你的东西,都必须要问价格,别到时吃了哑巴亏。
烤猪膝盖
炖牛肉
各式酒水
午餐价格超了预算,造成了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我们手上的现金不多了。但是我们在餐厅附近都找不到带有银联标识的自助取款机,只好沿Melantrichova街走到瓦茨拉夫广场上的银行,才取到了钱。
取完钱,我们回到布拉格老城广场,从老城市政厅一楼的入口进去,购买门票的价格是每人110克朗。见到有外国游客想用欧元购票,然而工作人员很不耐烦地说:“这里只收克朗,不收欧元。”老市政厅内部是有电梯的,所以很轻松就能上到塔顶。
登高望远,从布拉格老城市政厅哥特式的尖塔上,可以360度欣赏这座城市。欧洲许多城市,都能看见红色的屋顶,然而布拉格无疑是其中最华丽的。有种说法是,这里的屋顶使用了一种叫石榴石的矿物质颜料。
塔的下方就是布拉格广场,若在塔顶环绕一周,布拉格的诸多地标建筑物都将出现在你的眼前:拥有哥特式双塔的泰恩教堂、黑色外表的火药塔、新文艺复兴风格的捷克国家博物馆,还有气势恢宏的布拉格城堡。
广场上的表演
泰恩教堂
火药塔
国家歌剧院
华丽的红色屋顶
往西北方向望去
很快就到了下午三点,越临近整点,天文钟下方就聚集了越多准备看大钟木偶表演的人。从高处往下看这密密麻麻的人,视角倒也挺有意思。木偶表演结束后,工作人员吹响了号角,并挥手向下方围观的人示意。
聚集在一起看天文钟木偶表演
吹号角的工作人员
坐电梯下来,走出老城市政厅,在天文钟下遇到一队集体婚礼的人,但我没好意思问他们是捷克当地人还是别的国家的人。毫不夸张地说,布拉格是世界著名的拍摄婚纱照的地方之一,例如周杰伦和昆凌,他们似乎就比我们晚了几天到布拉格。
从布拉格老城广场走到查理大桥位于老城一端的桥塔,其实前一天我们已经路过了这里,只不过当时是阴天担心景致不好,所以没上去。本来期待今天会有阳光,谁知道同样是一个阴沉沉的天气。明天我们就返程了,所以别无选择,哪怕天气不好也要登塔了。老城一端的桥塔门票价格是90克朗,这里还出售一种包括查理大桥两座桥塔和火药塔的联票,具体价格忘记了。
桥上挤满了人
若是从桥塔往东面望,前方的是十字军广场。它是布拉格最小的广场之一,广场的北侧矗立着圆顶的圣方济各教堂,东侧是救主堂,它是捷克的国家图书馆——耶稣会学院的一部分。桥塔南面有一座钟楼,这座钟楼的英文叫做Old Town Water Tower,难道是一座水塔?钟楼下方往前走有一个观景台,是拍摄查理大桥和布拉格城堡的很好的位置。
南面的钟楼
回到老城广场,沿Pařížská大街向北走,就进入了犹太区。Pařížská大街翻译为巴黎大街,是一条定位高端的商业街,基本上的能说的出的奢侈品品牌在这里都能看到。犹太区是犹太人在13世纪被隔离驱逐时在布拉格聚居的区域,随后聚集在此长达八百年左右,直到上世纪初布拉格实施城市更新计划以及被纳粹占领才宣告结束。
犹太区中的景点包括两部分:建于1270年的欧洲最古老的犹太教堂——旧新犹太教堂,门票是200克朗;由麦哲尔犹太教堂、西班牙犹太教堂、平卡斯犹太教堂、纪念厅、旧犹太墓地和克劳斯犹太教堂组成的犹太博物馆,门票是300克朗。若是购买二者通票,价格是480克朗。犹太博物馆始建于1906年,在纳粹占领期间,德国人为建立一个“灭亡民族的博物馆”而接管了这所博物馆。为此,他们从摧毁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犹太人社区里拿来了很多物品,以至博物馆的藏品日益丰富了起来。这几处景点距离不远,相互之间都是几分钟的路程,我们没有购票进入参观,只是逐一在外面看了看。
麦哲尔犹太教堂建于十六世纪末,以曾经帮助犹太隔都发展的犹太市长莫迪凯•麦哲尔命名。该建筑曾为巴洛克风格,但在1689年曾因大火严重受损,重建后改为新哥特风格,里面展览的是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犹太人从十世纪到十八世纪历史的展览。我们去的时候,教堂正在维修,并未开放。
麦哲尔犹太教堂
建筑
毗邻犹太市政厅的旧新犹太教堂建造于1270年,是的欧洲最古老犹太教堂。这座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犹太教堂,也是现存最古老的双大厅设计的中世纪犹太教堂。布拉格曾经有一座更老的犹太会堂,称为老犹太会堂,也就是前文中所说,在1867年拆除,并在旧址上兴建了西班牙犹太教堂。旧新犹太教堂独立于犹太博物馆之外,它的中庭有一个入口大厅,一个冬季祈祷厅和一个专门的房间,仅供男信徒参加的仪式活动。
建于1535年的平卡斯犹太教堂,建造当时是将原址上的房屋和老犹太墓地连接起来。二战之后,这里成为悼念捷克犹太遇难者的纪念堂,墙上还刻有遇难者的名字、编号、从属机构等。据网上资料显示,1968年平卡斯犹太教堂因为地下渗水而被迫关闭,在修复地下工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这里的地基呈拱形,下面藏有一口古井和洗礼池。随后当时的共产执政者将工程暂停、并将之前墙上的遇难者信息全部删除。直到1990年,修复才完成,随后遇难者信息被重新雕刻在墙上,现存的总共有77297个名字,同时这里也收藏了二战期间被关押在泰瑞辛集中营的儿童绘画作品。
路边停着可爱的小车
建于1868年,采用了独特的西班牙摩尔式建筑风格,据说是当时的建筑师深受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的影响,所以有感而发。它的旧址上曾经有一座布拉格最古老的犹太教堂,在1867年被拆除,才开始动工建造现在的西班牙教堂。现在的教堂呈方形,上部有一个大圆顶,内部装饰极其精致,融合了巧夺天工的伊斯兰图案。里面的展览讲述了从十九世纪到今天,捷克土地上生活的犹太人经历。
旁边有一尊卡夫卡的铜像,铜像出自捷克雕塑家雅罗斯拉夫·罗纳之手。在雕像中,卡夫卡骑在一个高大的、行进中的无头男子肩上,这个创意得自卡夫卡的小说《一次战斗纪实》。铜像落成于2003年,目的是为了纪念卡夫卡诞辰120周年。
文艺复兴风格的犹太市政厅是市长莫迪凯•麦哲尔于1586年建造的,这座建筑是当地犹太社区主要的集会场所,目前不对公众开放。犹太市政厅以两面钟知名,在塔楼上的一面标有罗马数字,而下面的一面标着希伯来数字,并且逆时针方向排列,因为希伯来文是从右向左阅读。
建于15世纪,布拉格犹太区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也是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犹太公墓。里面总共容纳了超过一万二千个墓碑,但实际埋葬于此的人远远不止于此,据估计数字在十万人。因为下葬人数过多,这里曾被数度扩建,而泥土被一层一层地往上叠加,甚至新入葬的人只能葬在前人的上面,因此很多不同时期的墓碑都已经混在了一起。许多犹太名人,包括曾担任布拉格历史上最伟大的犹太学者、首席拉比马哈拉尔,以及前文说到的市长莫迪凯•麦哲尔都葬在这里。
克劳斯犹太教堂位于旧犹太墓地的入口处,它的名字源于德语中“小房子”的意思。这里先前的确有三座小房子,后来在16世纪时由当时的市长麦哲尔主持改建。1689年布拉格的大火同样殃及这里,重建后这里就成为今天的样子,这里举办的是关于犹太人礼拜、家庭纪念活动和传统仪式的展览。
墓地入口的另一侧是纪念厅,建于20世纪处,风格为新罗马式。这里过去一直被用来做停尸房和举行葬礼,后来这里改成了博物馆,里面同样是关于犹太人礼拜、家庭纪念活动和传统仪式的展览。
我们从犹太区沿Pařížská大街一直往北走,来到伏尔塔瓦河边,然后从大桥上过河,前往对岸的Letenske sady公园。在伏尔塔瓦河边我们又遇到了那队集体婚礼的人,他们似乎刚从一艘游船走上岸。
过了河之后进入Letenske sady公园,然后可以选择沿阶梯或者坡道上山,山顶是一个正面对着Pařížská大街的大平台。位于布拉格城北的Letenske sady公园并不是一个很热门的景点,以至在书上竟找不到这个公园的中文译名,只是在Google地图上被音译为莱特纳公园。这里确实是观赏布拉格城市风景的最好地点之一,非常值得推荐。
继续往前走,直到一个叫做hanavsky Pavilon的咖啡馆。这座咖啡馆的外型是巴洛克式,精致而华丽,当然里面食物的价格也相当不便宜。咖啡馆前也有一座观景台,这里正是观赏布拉格风景最好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五座桥依次横跨在伏尔塔瓦河上,可惜天公不作美,无望看到夕阳。要想定位这个观景点的位置,可以直接在Google地图上查找那座咖啡馆的名字——hanavsky Pavilon。
然而,在布拉格城市的主要建筑,包括查理大桥及桥塔、国家歌剧院、泰恩教堂、老城市政厅开始亮灯的同时,天空呈现出了神秘而浪漫的蓝紫色。等候多时的我,架起三脚架,拍摄下了这黄昏的景色。
换一个角度,拍摄老城广场上的泰恩教堂。这张照片的构图参考了谢谢菜菜在同样角度拍过的一张照片,然而他的相机是135mm定焦装在佳能半画幅的70D上,等效焦距是216mm,而我的最长焦距只有85mm,尽管后期裁剪过,但效果还是略逊一筹。
夜幕下查理大桥和布拉格城堡
夜晚的广场其实也还蛮多人的。我们这时还没有吃晚餐,所以在小巷子里的一间面包屋买了甜甜圈垫了垫肚子,味道也还不错,但是感觉还是比在CK小镇那里的差一点。最后,回到酒店附近,在Florenc地铁站附近买了麦当劳做晚餐
买甜甜圈
午餐(两只猫餐厅):800.00Kč
工艺品及特产:460.00Kč
老城市政厅门票:220.00Kč
公共厕所:6.00Kč
查理大桥桥塔门票:180.00Kč
甜甜圈:60.00Kč
晚餐(麦当劳):200.00Kč
住宿:达维茨公寓酒店,38.40€
按欧元1:8、捷克克朗3.5:1计算,10月5日共花费人民币703.89元。
终于到了返程的日子,我和婷婷的欧洲之行也只剩下了最后半天。为了不留遗憾,我在纠结了一番之后,还是抓住最后的机会,在这天的早晨再去一次查理大桥拍摄日出。我买了24克朗的30分钟票,与两天前一样坐地铁到Staroměstská站,在六点半左右到了查理大桥。
颇为幸运的是,今天的天气相当好,黎明前的景色如梦如幻。因为有了前一次的经验,加上我头一晚研究了明信片上照片的取景位置,所以这次找到了一个比上次更好的机位。下面的照片中,泰恩教堂、老城市政厅、圣内波穆克雕像、圣方济各教堂、国家图书馆、桥塔、圣路德米拉雕像、钟楼从左到右依次排开。看着这些美轮美奂的哥特式或巴洛克式的建筑,甚至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布拉格。
黎明前
等待日出
天越来越亮
圣内波穆克雕像
日出
在朝阳的爱抚下,整座城市被染成了金色。在查理大桥上,我遇到了一个同样是中国来的自助游客,两个人聊了一会儿,他们一伙人之前去了奥地利和匈牙利,跟我们一样也是今天返程回国。最后他向我推荐了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并说那是他曾去过的最美的城市。好的,我记下了,也许几年后我会重返欧洲。
阳光将桥塔染成了金色
回到酒店收拾好行李,尽管我们在布拉格该去的地方都已经去完了,不过上午还有两个小时的活动时间,于是我们再次来到布拉格老城广场,路上找了一个邮筒,寄出了所有的明信片。
有轨电车
路过火药塔
泰恩教堂和广场上的马车
天气真好,若是今天登上老城市政厅想必景色会很好看,不过我们没再一次登上去。转眼到了十点整,在天文钟下又聚集了一群人准备观看木偶表演。
看天文钟木偶表演的人
四个身穿不知是何地民族服装的壮汉,在广场中央用奇怪的乐器演奏着曲子,也吸引了包括我们在内的很多人围观。一曲终了,我们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布拉格老城广场。
他们用着奇怪的乐器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布拉格老城广场
我们是下午15:45的航班,所以我们大概在十一点的时候退房离开了这间住了三晚的酒店,并在糕点店买了面包作为午餐。布拉格的地铁不能直达机场,所以我们需要从Florenc站坐地铁到B线的终点站Zlicin下,然后在换乘100路巴士,18分钟车程到机场。地铁需要大概四十分钟,巴士需要二十分钟左右,加上中途换乘等车的时间,买32克朗的90分钟的交通票是最合适的。
在B线的终点站Zlicin下地铁,出站后就能看到一个巴士总站,换乘去机场的巴士的指示也很清楚。100路巴士的时间间隔是八至三十分钟一班,但通常来讲并不需要等很久。
巴士总站
布拉格的瓦茨拉夫·哈维尔机场,以前叫做鲁济涅机场。机场不大,比国内一般的省会城市的机场都小得多。这里共有三个航站楼,各航站楼之间相距很近,步行便可轻松到达,100路巴士就停在1号航站楼的门前。
候机大厅
回程依旧是阿联酋航空的飞机,虽然不及去程时候的空客A380大,不过机舱服务依然是一样的,每个座位都配有电视屏幕,飞机餐的水准也不错。
经过六个小时的飞行,飞机抵达了迪拜国际机场。因为时差的缘故,此时已经是当地时间接近晚上十二点了。我们在迪拜机场等待了三个多小时,期间去免税商场转了一圈,不过我们并不是购物达人,只是买了几个阿拉伯特色的小纪念品。
飞抵迪拜上空
第二乘航班在03:05从迪拜机场起飞,这趟航班的目的地是香港赤腊角国际机场,但是中间要在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停留一个多小时。有部分乘客在曼谷下机,同时又上来另一帮乘客。然而令我感到不解的是,很多跟我们同航班飞往香港的旅客竟然不知道这班飞机是要经停曼谷的。
蓝天白云
早餐(蛋糕):65.00Kč
午餐(面包):88.00Kč
街头艺人小费:20.00Kč
交通:布拉格地铁,112.00Kč
香港-广州,420HK$
按捷克克朗3.5:1,港元1:0.79计算,10月6日共花费人民币413.2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