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0
- 评论0
- 赞0
+1
出发日期/2016/01/20
天数/0天
人均费用/200元
玩法/古镇 自驾
很喜欢民俗风情,去过云南,贵州,在那里到访过好几个少数民族的地方,苗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等。之前又三次到访清远,得以在连州接触到了瑶族这一独特的群体,对其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次元旦假期,再次走访清远。自驾连南,到寨岗镇,寻觅过山瑶的故事。旅程之中百喜交集,获益良多。我们的自驾车部队在较场东路集合,出广州,走广清高速,再走清连高速,约4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过山瑶比较集中的寨崗镇。
在寨崗镇,我们游“板洞水库”探秀水涟漪碧波,登“姓平山”观远峰层峦叠嶂,携手“过山瑶”载歌载舞,迈步竹林开挖冬笋。短短两天时间,在这里我们得到了淳朴的瑶族同胞的热烈欢迎,并且得到当地领导的关怀备至,不甚感激。
航拍图 寨崗镇白水坑村(@菜尾煌先生的小飞机提供)
连南境内,群山连绵,建国前,居住主要有瑶、汉、壮三个民族。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约在1500年前,中原文化已传播到连南,汉族人口已有相当的数量。在隋唐时期,连南地区已有一定数量的瑶族居住,元代时已产生了独特的社会政治组织--瑶老制。明代形成了“八排二十四冲”(排即大山寨,冲即小山寨)。这里的瑶族,有过山瑶和排瑶之分。排瑶是因为瑶民习惯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人叫“瑶排”,所以被称呼“排瑶”;过山瑶则因为其祖先以耕山为主,“食尽一山过一山”,迁徙无常而得名。据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排瑶主要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约在隋唐时期,他们祖先经辰州、道州等地,迁徙到连南山区结寨定居。过山瑶则在清朝时期分别从湖南和广西迁徙到连南,新中国成立后,已建寨定居下来了。
鲜艳的服饰里透露出了过山瑶对远方客人的无比尊重,他们虽早以汉化,平时穿汉族的服饰,住汉族的水泥砖房。但在盛大的节日,以及有来自远方的客人到访,他们就会各自穿出他们的鲜艳服装出来热情招待客人。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看着这一身的行头,腰带披肩上还要挂上那么多的串珠挂饰,不知道要耗费多少心血。心灵手巧的瑶族沙腰妹们总是得到众多阿贵哥的追求。
过山瑶女子命名,多在姓、辈份后以妹、英、凤、娇等为本名,如赵土妹、邓甲娇、盘木英等等。乳源东坪、游溪、必背、柳坑等乡镇的瑶族女子,有以“拉卑”、 “妹乃”“妹伦”“贝伦”为女子名。女子不安法名,随夫从一而终载入《家先单》时,用娘家姓,如丈夫有法名,以“者”与丈夫法名相对应为冥名。如赵氏者,如丈夫取得“郎”的称号,则用“娘”与之相对应。如“赵氏三娘”。这里“三”表示在姐妹中排行第三。
排瑶、过山瑶的命名,都需举行民间信仰仪式,给予名字。如取法名,所经礼仪更为繁琐。建国后,特别是60年代后广东瑶族的命名,除姓随先祖外,本名很少沿用传统习俗命名,吸收汉族命名文化,在姓氏后即为本人名字。
过山瑶男子命名,包括姓、辈份、本名。广东过山瑶的姓有盘、赵、邵、黄、李、邓、冯、陈、罗、刘、周、莫、韦、潘、王、丘、邝、庞等。辈份排列、各姓氏家族有不同的序列,承传方式是“家先单”(类似汉族的宗谱)。以四至六字或八字为一循环周期,也即四至六代为循环周期。排辈字有水、金、木、火、土、甲、乙、丙、丁、天、良、银、财、进、龙、贵、福、富、兴等。取名多用吉祥字,如旺、财、金、银、贵、福、富、兴、凤、明、文、有、龙等。乳源赵姓瑶族字辈有:贵、德、敬、志、才、良、天、兴八个字循环。姓名排列多以三字排列,二字排列较少。如赵才旺。第一字“赵”为姓,第二字“才”为辈份,第三字“旺”为本名。
过山瑶也有取法名的习俗。法名需经“挂灯”仪式,由“师公”授予。一般法名由三字排列,如赵才旺,经“挂灯”后取得法名“赵法胜”,“法”字表示该人经过了 “挂灯”仪式,“胜”为法名。取得法名若干年后,经更高一级的度戒仪式“加职”,可取“郎”的称号。要取得这一称号,需举行隆重仪式,其花费大,而且需经有名望、法术大,德行高的“师公”封号,才有资格“加职”封号为大师公不多,而且这种仪式要隔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举行一次,开销大,一般人很难取得“郎” 的称号。“郎”在祖先神灵中,处于最高地位。如赵才旺取得法名“赵法胜”,经“加职”,其法名为“赵胜二郎”。“赵”为姓,“胜”为法名,“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郎”为称号。法名生前不用,死后才记入《家先书》。
过山瑶的乡亲们正在用她们的独特舞蹈来招呼着我们。下午我们到的时候,她们在认真的排练着,到了晚上的篝火晚会,她们又会再次跳起这个舞。这里的乡亲们从没见过那么庞大的团队过来参观,用她们最盛情的歌舞来表达她们对我们的热切欢迎.
一切都是那么的原生态,垒砌起的砖炉,架上大锅,生火煮饭。物资匮乏的他们,招待客人的就是那家养的土猪肉和羊肉,再炒上一个青菜。
这盛饭的木桶据说是用整根的木头掏空做成。到最后,就要考验谁的手最细,能掏到最里面那点饭。
唱起祝酒歌,献上迎宾酒,远方的客人自然不能怠慢。瑶族阿公也倾情高歌
篝火里大家载歌载舞,欢乐无限。
现场还要亲自舂糍粑,话说这打糍粑还真是很讲学问的,一个使杵,一人使棒,多一分力少一分力不可以,还真是需要努力学习,多点钻研才可以。
舂好的糍粑沾上花生米,这又是一道简单美味。Q弹可口中,心里满是小情怀的感动。
亲手包起的花生糍粑,那个可真能管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