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2
- 收藏12
- 评论0
- 赞7
+1
出发日期/2016/03/09
天数/1天
道外区是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地处哈尔滨市的中东部。 地域广阔,位置适中,是全市八区十县(市)的区位中心,与呼兰、松北两个行政区隔江相望,与道里、南岗、香坊、阿城四个行政区接壤。
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目前道外最有名的靖宇街,有“东方巴洛克”的美称!
从景阳街这里走进去,开始靖宇街之旅~~
把沿途的景点都画在了上面,大家回头去的时候可以参考一把~~~
ok,那么我们就开始靖宇街的历史体验吧~!
在我看来,这里就是一方历史文化的遗迹,
清水砖墙,白灰勾缝,
砖木结构,雕花围檐,
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墙体,块块斑驳,
不禁感触,这就是历史轮回后的产物啊!
老鼎丰,
一个恒久而荣耀的名字,
一张与哈尔滨这座城市休戚与共的名片,
一个蕴涵着丰富的商业元素和传统文化的老招牌,
其背后的沧桑与变故、轶闻与趣事,发展与变迁、传承与创新,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北三道街,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街道!
背后是巴洛克式建筑,雕花,砖墙,围檐。。。
是历史,是文物!
而前面,则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他们是正在活着的历史!
继续继续,北三道街向北四道街行进——
难忘的是看到了松光电影院!
破旧的电影院已经找不多记载的年份了,现在也废弃不用做了它途!
但是看到一个活生生没有围栏挡住的文物,
你能不激动吗?!
哈尔滨的道外老房子差不多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
近些年,政府为了改造居住环境,已经拆迁了许多老住户,新建了好多小区。
老房子已经越来越少,虽然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但一些古老的建筑,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住宅和院落,已经开始慢慢的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作为一段历史,它们曾经有着自己的辉煌和繁荣;
作为逝去的岁月,它们饱含着太多的风霜雨雪。
当我站在一个个的院子里看到那凌乱、陈旧、拥挤、错综的房子,涌出的惊讶感觉时,开始我非常兴奋。
一直以来,我对旧物有种说不出来的情结,喜欢这样凌乱且陈旧的美,因为这就是岁月的锤炼。但是,当我看到如此破旧的屋子,仍然还有人在里面生活时,真的好心酸!
这终将是作为一段历史成为过去的,真希望能够尽早的结束。尽管它有具有建筑、艺术等方面的价值,但需要修缮和保护的工程太大了,政府承受不了,百姓的生活环境改善不了,这终将是一个矛盾。
记录是为了不要忘却,记录是为了留下美好的记忆。但愿,它们尽早成为一段历史翻过。
看到现代建筑与老建筑并排出现在眼前,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赶脚!
那是现代的与曾经的辉煌在击撞,
那是正在的和已经的破旧在演绎,
那是一种历史和必然的无奈!
哎,我这人,干熟么都没条理,走着走着发现!我这南三道街的文化街还木有逛荡捏!
德赫~~走南四道街过去,然后南三道街回来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欧洲文化的结合物,作为哈尔滨市特有的城市建筑风格,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这个城市中扮演着独特的历史角色。
作为一个城市曾经的标志,如何让那些“中华巴洛克”被更多的哈尔滨人关注,如何使它们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是如今摆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面前待解的方程式———
于是,这道南三道街的文化街,就是一个“解”!~~
扒肉是属于老道外的美食,因为这里有催生它的土壤和人群。了解道外的历史,也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里多肉食了。历史上最有名的是十六道街天津馆的四扒,哈尔滨烹饪界元老盛英杰就是在此出徒。解放后,虽然南岗市场饭店和道里市场饭店也卖扒肉,但扒肉的根源还是在老道外,改革开放后,春风化雨,扒肉又从这里复兴,由李家这样的民间小馆传承、推广开来,成为最具哈尔滨本土味道的美食之一。
如果追根溯源,开业于1979年的李家扒肉是“扒肉街”上第一家扒肉馆。
现在扒肉街上家家必备的砂锅狮子头也是李家最早推出的,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还很匮乏,猪肉采取限购,饭店用量大得上商委去批。做扒肉留下的角料弃之可惜,李鹏的亲家是江浙人,就用剩下的肉剁馅做起了狮子头,为了有汤有水,就配以豆腐做成砂锅。推出后大受欢迎,街上的扒肉馆也纷纷效仿,结果就成了老道外的一道民间小吃。
来,我们看看,今天的大戏院都上演什么戏码啦!
这些信教徒真的是无比虔诚,唱诗班极为投入,
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道外的生活——发生在北大六道街!
家里的葱都是裹着报纸包着放在角落,
不曾想,这里的葱居然是捆着挂在墙上,怪哉,长见识啦!~~
老道外就是人生,就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