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23
- 收藏22
- 评论7
- 赞31
+1
出发日期/2016/04/04
天数/1天
人均费用/200元
镇江,“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其,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形成了“城市山林”、“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
市区沿江自西向东镶嵌着金山、北固山、焦山,组成风景各异的“三山”风景区。一渡则是:西津渡。
金 山:因唐代高僧法海在此开山得金而名。而白蛇传中所述的《水漫金山》的故事,使之更是名扬天下。金山上众多寺庙,因此说金山是“寺裹山”。
焦 山: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焦山因寺庙楼阁均掩映于山林之中。因此说焦山是“山裹寺”。
北固山: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山顶有甘露寺,因此说北固山是“寺冠山”。
西津渡: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的“文脉”所在。
先上一张镇江知名景点导游图,镇江目前官方所推荐的旅游资源号称“三山一渡”。
我是从扬州去镇江的。为亲身体会“京口瓜洲一水间”,坐渡轮从北岸的扬州到南岸的镇江。
扬州市区有16路公交终点站--润扬南路站下,沿渡口路走400米到码头。
从扬州到镇江,两岸码头直线距离只有1.6公里。汽渡24小时昼夜通渡,航班间隔只有几分钟,航行不到10分钟。票价3元。
镇江码头有10路公交到火车站及市中心等地。
焦山交通信息:火车站乘4路直达。
金山交通信息:交通信息:火车站乘2路车直达,但绕路。此外还有8、17、29、34、35、40、49、102、104、115路等车可到。其中2路、17路、40路、216路在镇江高铁站前有站,2路会绕很远的路,17路也会绕一点儿路,40路和216路不绕路,推荐坐。提示:焦山到金山可乘104/49路车直达。
北固山交通信息:有公交车4、8、116、130、133、135、D3、K112、K208路直达北固山,站名叫甘露寺站。
焦山票价信息:旺季(3 -11月)65元,淡季50元。
现在网上订票60元。金山+焦山组合票110元。至少提前一天订票,在游客服务中心有自动取票机,刷身份证取票。这个景点不支持刷卡支付,可在线支付。
开园时间:旺季:7:15-17:30;淡季:8:00-17:00
金山票价信息:票价信息:旺季(3 -11月)65元,淡季50元。
现在网上订票60元。金山+焦山组合票110元。金山+北固山组合票90元。至少提前一天订票,在游客服务中心有自动取票机,刷身份证取票。这个景点不支持刷卡支付,可在线支付。
开园时间:旺季:7:15-17:30;淡季:8:00-17:00
北固山门票信息:北固山景区门票40元。同程价36元,凭手机号码取票。
开放时间:7:30-17:30
焦山胜境牌楼—>不波亭—>定慧寺—>焦山行宫—>宝墨轩—>御碑亭—>观澜阁—>焦山古炮台—>别峰庵(板桥书屋)—>吸江楼—>万佛塔—>壮观亭—>三诏洞—>摩崖石刻
镇江火车站附近很多酒店,淡季不必预订,丰俭由人,便宜的,“汉庭”、“7天”,标间100元左右。
焦山位于镇江市区北,长江之中,海拔71米,因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焦山满山苍翠,碧波环抱,是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乾隆数次南下,均在焦山乾隆行宫小住。
焦山上有定慧寺,寺院楼阁掩映于山林之中,故有焦山“山裹寺”之说。定慧寺东有宝墨轩,又名焦山碑林,藏着历代碑刻四百余方,数量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
焦山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
长江边上象山脚下的象山渡口码头售票处有介绍。
从渡口码头乘坐渡船过江,五分钟到焦山。
回头看象山。象山形如一头巨象,探鼻到江中吸水。很好区分焦山与象山,焦山上有塔,象山无塔。
上岸就是焦山胜境牌楼,门额上刻着“焦山胜景”四个金色大字。背面的横额是“汉晋遗风”。
过了牌坊是一座雕刻精致的青砖照壁。上刻禅语“庄严国土”。
看到一个李白咏《自焦山望松寥山》诗句的碑亭,龙飞凤舞的字,“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走过碑亭,便是“定慧寺”新山门。门边对联是“长江有天堑,中国有圣人”。
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和尚觉初心重建,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清代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将寺名改为定慧寺,沿用至今。
进入定慧寺。山门后面的小河上并列三座石桥,很气派。
站在桥上能看到左侧是“定慧寺”旧山门。旧山门即不波亭,是“海不扬波”亭的简称,旧山门虽说没有新山门气派,但做得也很精致,如今已经不通行了。
在大雄宝殿西侧原海云堂的天井里,有一口井,叫东泠泉。相传是焦光炼丹取水之处,又称炼丹井。其实这里本不是一个泉,而是焦山和尚模仿金山中泠泉开凿的一口井。因焦山在金山之东,故称为“东泠泉”。过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争胜,彼此模仿,金山寺有个苏东坡玉带,焦山寺也弄来一条杨一清玉带;焦山有个吸江亭,金山也仿造一个吞海亭。东泠泉的开凿正是他们竞相争胜的结果。
定慧寺东侧是三诏坊。“三诏坊”后面是“焦公纪念堂”。堂内有一尊焦光石膏像。相传东汉末年,名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于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赴”。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此樵山改名为焦山。
耸立于焦山顶峰的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万佛塔是元代以前的砖塔,后因战乱被毁。茗山法师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决心重建佛塔,塔中供奉一万尊佛像,都有施主认捐,成为中国当时佛教界的一项创举。
东边的观澜阁是两层建筑,楼上东、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在楼上长廊观赏江景,视野开阔。古代阁外惊涛骇浪,波澜壮观,潮声振天,故名观澜阁。
沿着焦山行宫西侧的一条小路向北,就是焦山碑林,也叫宝墨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焦山碑林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收集陈列从东晋到建国期间的历代碑刻四百多块,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
这些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由摩崖石刻和碑林陈列馆组成。有书法、历代墓志、石雕艺术等,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唐代的魏法师碑被誉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体工整遒劲,为国内罕见的唐碑。保存在碑林第一展厅内,为碑林“镇馆之宝”。
一个不大的庭院中有一座“御碑亭”。御碑亭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正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宋代著名书 画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黄庭坚的《蓄狸说》、苏东坡的《题文同墨竹跋》和被称为世界最早地图的《禹迹图》石刻;元代赵子昂小楷石刻《赤壁赋》;清代成亲王书《归去来辞》等。这些石刻无论从史料方面还是书法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焦山也因此被誉为书法之山。可惜技术不行,拍的不好。
在碑刻林立的迥廊东侧有一个庭院,院中池塘后面有一幢古典建筑,门额为“瘗鹤铭”。这里保存的是人们从长江中打捞上来的珍宝,让历代书法家魂牵梦绕的《瘞鹤铭》。瘞字读“yì“。拆成疒字头里,夹字底下一个土字。
《瘗鹤铭》有“大字之祖”盛名。距今有1500年的历史。《瘗鹤铭》原刻在焦山西麓的临江摩崖壁上,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后遭雷击全碑坠江,崩裂为五段,沉于江中达七百余年,清康熙五十二年陈鹏年募工打捞,得残石五方,现存九十三字(其中十一字不全)。
金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随着沧桑变迁,由于长江在流向变动中多次冲击金山北岸的瓜洲,到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整个瓜洲全部塌入长江,泥沙把金山与陆地联成一片,就形成了金山的雏形。金山形胜天然,风景幽绝,自古为我国优美游览胜地之一。在200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
江天禅寺-->天王殿-->大雄宝殿-->夕照阁-->观音阁-->金山四宝-->妙高台-->楞伽台-->留云亭-->佛印山房-->七峰亭-->慈寿塔-->古法海洞-->御码头-->白龙洞-->朝阳洞-->古仙人洞-->玉带桥-->郭噗墓-->天下第一泉-->芙蓉楼
由于时间关系,我并没有每个景点都去,略有取舍。
金山寺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有大雄宝殿、观音阁、妙高台、楞伽台及金山的标志--慈寿塔等景观。
先看看导游图,大致了解一下。
金山公园大门牌楼两边有对联“有山有水有林亭映带左右;可咏可觞可丝竹怀抱古今”,此联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号为谷人的吴锡麒,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
金山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金山寺“塔拔山高”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岳飞详梦、苏东坡打赌输玉带等民间故事传说,更使金山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远远就看见“塔拔山高”的慈寿塔。
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驻跸金山,留下不少“御制”文物,有关乾隆在金山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使金山更负盛名。金山寺山门上悬挂着一块“江天禅寺”的匾额,是康熙皇帝御笔。
牌楼背面高悬雄跨东南二百州匾额,楹联为:狂澜避地江成陆;古塔擎天寺裹山。
山门前,两只明代石狮雄踞牌楼两旁。
我国寺庙的山门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的,这是因为金山原来耸立在江心,长江由西向东奔流,寺门向西,站在寺门口可以看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观气势,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
大雄宝殿的背面,“度一切苦厄”,出自《心经》。超脱所有,四大皆空。
抬头看房檐正中间,有个圆镜,这是金山寺的开光宝镜,是一个直径为99厘米的纯铜凹面镜。从圆镜中,可以看到整个金山寺。
乾隆在金山不仅留下了许多有迹可寻的“御制”,还留下了一个颇为有趣的传闻。这里广为流传着雍正皇帝“偷龙换凤”得乾隆,乾隆六次来金山寺寻找自己生身父亲的传说。
从大雄宝殿后侧登山。
高处风景无限。转身回望,琉璃瓦顶的就是大雄宝殿。
金山原是屹立在长江中的一个岛屿,号称“江心一朵芙蓉”。最早人们去金山要坐渡船。沧海桑田,江水的冲刷使金山北岸的瓜洲塌入长江,泥沙淤积把南岸与金山联成一片。现在金山与长江之间还隔了金山湖。远处能看到江景和对岸的瓜州。
这个湖是金山湖,湖中的沙洲起了耐人寻味的名字,情人桥、许仙堤、白娘子岛。
这两个小沙洲上有建筑,放大了看,是防御工事吗?
照片下方的白色牌楼就是御码头,据说是当年康熙爷上岸的地方。那时候,金山还在长江中。
夕照阁,在山上的建筑里最靠西。阁内有保存完好的乾隆南巡驻跸金山时留下的七块御碑。这些石碑记载着乾隆统治大清帝国的决心。也有其六下江南对金山胜景的评价。
出夕照阁登山而上,南面正中有观音阁,又叫大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得名。
观音阁内有个四宝室,珍藏着金山的镇山四宝: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铜鼓。可惜当时没有开。(图片来自网络)
玉带:宋神宗年间,大学士苏东坡与金山和尚佛印交往甚密,称为“忘形交”。有一次两人以禅语对句,用东坡玉带作赌,东坡一时迟钝而输,玉带便成寺院镇山之宝。玉带环宽约二寸、长约二尺,带上缀着二十四块米色白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清初被火焚毁四块,乾隆帝游金山时,命玉工补齐,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但是后补的四块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一看就可以辩别。
铜鼓: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分,径一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两。传说是诸葛亮发明,行军时可做炊具,战斗时可作战鼓,民间称之为诸葛鼓。东汉铜鼓是清代镇江知府魁元赠给金山寺的。
由观音阁朝南拾阶而上,就到了妙高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 这是高僧佛印在宋元佑年间凿岩建造的,又称为晒经台。
妙高台历来是中秋赏月的佳处,传说苏东坡的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就是在此地有感而发的。
据传,“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千古佳话也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以四千水兵将数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韩夫人梁红玉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励士气,宋军大振,大破金兀术。 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家喻户晓,流芳百世。
由楞伽台向北沿台阶而上,可到金山顶峰的留云亭。这块“江天一览”的石碑就在此亭的正中央。因康熙御笔的“江天一览”碑在亭内,故留云亭又称为“江天一览“亭。
传说当年康熙皇帝陪其母游览金山来到这里,登高远眺,看到大江东去,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色,情不自禁地说:“这里可谓江天一览”。官员们为了讨皇帝欢心,恭请圣上题词。据传康熙写到“江天一”时提笔忘字,忽然写不下去了。周围大臣一见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杀头之罪。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计上心来,立即跪奏:“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覧”字(因其繁体字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覧”字,所以这一字显得有别于前三字。
从佛印山房朝西北沿路西行,就来到了金山西侧金鳌岭上的七峰亭。传说是纪念岳飞和金山寺道月长老的。
由七峰亭向东不远就是慈寿塔。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塔高三十米,始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时期,宋朝时改建成双塔,分别取名为“荐慈塔”和“荐寿塔”。明初俱废。1472年日本画僧雪舟登临金山,所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明穆宗隆庆年间寺僧了明于北塔旧址重建一塔,名之慈寿塔,清咸丰年间此塔毁于战火。
慈寿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七级八面的砖木结构塔。顺着内部旋式木梯可直登塔顶。由于时间关系就没有登塔。
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隐儒募款建塔,经五年奔走,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资助下,终于一了心愿。时年恰逢慈禧六十寿辰,刘坤一遂在慈寿塔外花墙上刻上湖南八龄童李远安手书“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以示贺寿。
由慈寿塔往北西下,到古法海洞。古法海洞又名裴公洞,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苦修之处。
历史上的法海是一名得道高僧,并非神话故事中所写的那样。法海原名裴头陀,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初来山上时,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后来,他住在洞里参禅打坐,蟒蛇就避走了。法海在此苦修,他带领众僧,开山种田,修葺房舍。一日,刨地得金,经官府奏报朝廷,用黄金维修寺庙,名金山寺。
现洞中前厅供奉的是观音,后室中有慈眉善目、端坐修行的法海塑像。
下山以后,沿湖岸向东行,最先到御码头。当初金山还孤立在大江之中,来金山要在此登陆上岸。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先后几次来金山都由这里上岸,故称“御码头”。
御码头向北,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龙洞了。民间传说,此洞与《白蛇传》“水漫金山寺”密切相关。法海将许仙骗上金山,白素贞与小青施法引来东海之水,召来龟军师和虾兵蟹将,向金山涌去。法海亦施法抵抗,白素贞暂收兵回杭州,伺机再战。许仙也乘机由白龙洞逃至杭州西湖断桥,终与白素贞相会。由此传说此洞可通杭州西湖断桥。
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
北固山由前峰 、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前峰原为东吴古宫殿遗址,现已辟为镇江烈士陵园;中峰上原有气象楼,现改为国画馆;后峰为北固山主峰,北临扬子江(长江),三面悬崖,地势险峻,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
北固山规模不大,名气不小。三国时“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甘露寺。今天的北固山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是到镇江旅游的人们不可不到的一个热门景点。
东吴古道-->铁塔-->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甘露寺-->御碑亭-->溜马涧-->多景楼-->狠石-->北固楼-->祭江亭-->凌虚亭-->中山纪念林-->鲁肃墓-->太史慈墓--> 试剑石-->凤凰池
入园后,沿着东吴古道爬山。
清晖亭旁,有一座四层铁塔。铁塔又名“卫公塔”,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后屡毁屡建,现塔为四层,一二层是宋代制品,三四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即莲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造型精美,生动逼真。铁塔为北固山增添了庄严瑰丽的色彩,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冶铁技艺的高超。
铁塔向西,有《望月望乡》诗碑,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他生于698年,卒于770年,自幼聪明好学,于717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晁衡在中国长安进唐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谊甚深。唐太宗对他的才华非常器重,先后任命他为唐王朝秘书监卫财卿、镇南都护等职。753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泊扬子江畔,夜晚月光皎洁,晁衡思绪万千,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
距《望月望乡》碑西行不远,走进长廊,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气魄非凡。前朝题写的已无从查证,现在的是南宋时,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书写,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天下第一江山”对面,有一座圆拱门写有“南徐净域”题额。“南徐”是镇江的别名。
穿过写有“南徐净域”圆拱门,就来到古甘露寺。
甘露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甘露寺高踞峰颠,其建筑特点与金山、焦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相传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据说,寺额为张飞的亲笔。
京剧中《甘露寺》这一传统剧目,深入民心。人们记住了三国时孙刘联姻的传说,记住了刘孙联盟、三国鼎立的史实,来到曾作过东吴都城的镇江,登上北固山,拜访甘露寺。到此一游,乐此不疲。
北固楼是后来仿建,里面都是木制的楼梯等,进去要穿鞋套。登上北固楼远眺,莽莽大江,气势磅礴。当然,北固楼最有名的,还是辛弃疾的两首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位豪放派的爱国主义词人在此借古抒发壮志未酬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