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4
- 收藏70
- 评论3
- 赞77
+1
出发日期/2016/08/21
天数/5天
人均费用/1000元
人物/独自一人
七月份山西旅行回来,五岳只剩下中岳嵩山没去了。在家待着实在无聊,于是决定前往嵩山完成五岳之旅。
1.少林寺景区:登封西客车站乘登封至少林班车或沿207 国道西行可达;
2.中岳庙景区:登封市区乘2路公交车至中岳庙下车即可;
3.观星台景区:阳城路南乘告成班车可达景区;
4.嵩阳书院景区:在市区乘2路公交车至终点站嵩阳书院即可;
5.卢崖瀑布景区:在市区乘2路公交车至韩村站,乘出租车可达景区;
6.太室山景区:在市区乘2路公交车至终点站嵩阳书院乘出租车行至太室山停车场,沿登山步道上山;
7.少室山景区:在市区乘3路公交车或沿207国道至耿庄,沿旅游公路可达景区;
8.法王寺景区:在市区乘2路公交车至终点站嵩阳书院乘出租车可达;
晚上九点半火车到了郑州站,趁着夜色直奔二七纪念塔。
铁路枢纽郑州站的旅客流量非常大。
郑州二七纪念塔为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2层,其中塔基座为3层塔身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二七纪念塔现名为二七纪念馆。馆内共有10个塔层层厅和1个地下层厅,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
茄汁面,口味酸爽很不错。就是这碗太大,有点吓人。
一眼看到大同宾馆,我瞬间以为自己穿越到山西了。
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东4千米。中岳庙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将近中午,到了嵩山福缘居。吃过午饭出发前往中岳庙。
福缘居的老板把他家的小摩托借给我了。幸好有小摩托,不然还真有点不方便。
中岳庙前身是太室祠,最迟在西汉汉武帝时已经存在,原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场所,随着祭祀山岳制度的消失,中岳庙后来成为道教的活动场所,但仍保留着礼制建筑的特点。中岳庙是中国道教在中原地区活动最早基地。南北朝时期,道教在中国形成,太室祠易名为嵩岳庙,成为中原地区道教活动中心。
中岳庙是五岳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建筑群,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庙中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近400间。总面积近11万平方米,中轴线全长650米,共有7进11层建筑,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雄伟,主殿峻极殿是五岳中最大的殿宇。中轴线两侧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房、火神宫、祖师宫等多组院落,是道士分别举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庙内还有古代碑刻73品,汉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
东汉的翁仲
原来翁仲姓软,是秦朝的大将,死后铸像于咸阳宫。后来无名的石像铜像都称作翁仲,沿用至今。涨姿势了。
中岳庙名山第一的大牌坊。
进门之后就是遥参亭。
中岳庙天中阁
中岳庙和西岳庙一样。虽然面积很大但是庙中保留下来的文物很少,显得空荡荡的。南岳庙和北岳庙新建筑较多,显得不够古朴。五岳庙中只有泰山脚下的岱庙保存的比较好。
配天作镇坊
宇宙具瞻
嵩阳书院是古代高等学府,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书院中的佼佼者,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为嵩阳书院。“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刻立。一面镌刻94窟佛像,另面上部刻大佛龛,内作一佛二菩萨三弟子,龛楣浮雕的飞天童子诸像及碑侧图案,颇为精致,为中原石刻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在民间,“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成为品赏大唐碑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门对联: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
。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内。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孝明帝正光元年改名“闲居寺”,并广为增建,殿宇达千余间,僧众700余人。隋文帝仁寿二年改名嵩岳寺,唐朝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当时楼阁相连,亭殿交辉,盛极一时。据李邕《嵩岳寺碑记》载:“广大佛刹,殚极国才,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一千间。”现塔院内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清时所建,惟此塔为北魏时物,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中国现存最古的砖塔。
嵩岳寺并不大,主要看点就是砖塔。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北魏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
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
嵩岳寺塔为青砖、黄泥砌筑的15层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总高37.045米,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
的外部,由基石、塔身、宝刹组成。密檐之间矮壁上砌出各式门窗492个。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一条柔和的抛物线。塔顶冠以砖质宝刹。
基台,平面为十二边形,高0.85米,宽1.60米。现台基已非原构。台体内砌砖以黄泥浆粘合,外部砖壁表面饰白灰皮。
法王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五公里许的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寺院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寺前两山对峙,中辟公路,上通寺院,下达现代化旅游名城登封市,真可谓“深山藏古寺”在法王寺的寺内甬道两侧,有两株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均高30米,周长5米。盛夏之际,树叶茂密葱绿,犹如大伞遮掩;深秋时节,满枝黄叶,累累硕果,山风掠过,落叶撒金,银果落地,将寺院点缀得古朴清幽,分外妖娆;春暖花开之时,寺院内外阵阵喷香,可以爽人襟怀,荡涤邪秽。
法王寺周围现存有和尚塔6座,其中有密檐式唐塔1座,单层唐塔3座,元塔和清塔各1座。位于法王寺后山坡上,15级方形砖塔,高约40米,周长28米,塔体壁厚2.13米,黄泥砌缝,外涂白灰。塔身密檐层层外迭,迭出塔身最宽者约90厘米。另外,塔身的高度和宽度由下而上递减,呈抛物线形。塔南面辟一塔门,可直入塔心室。塔心室为方形,上部是空心建筑,从底层可视塔顶。塔心室内供汉白玉佛像一尊,是明代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周王为生子所送,称南无阿弥陀佛。
有了老板的小摩托,出游方便了许多。
晚上在登封县城撸串。
三皇寨景区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嵩山风景名胜区和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嵩山风景名胜区内一个以山岳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室山西麓,距登封市区15公里,北与少林寺景区接连交壁,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自然风光奇特,人文景观丰富,是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下大雨三皇寨封山不让上,磨了管理员半天。管理员见我意志坚定,最后还是放我进去了。上来就是好汉坡,心率差点爆掉。
三皇寨是一处悬挂于少室山腰的天然山寨。整个景区山体陡滑,山顶平宽。具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北恒之奇、南衡之秀等特点,以峰奇、路险、石怪、景秀闻名中原。春夏绿林吐翠,百花芬芳;深秋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严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中国北方少有的自然景观,因人们为了纪念人祖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在嵩山一带开天辟地之功而命名,踏遍嵩山的寺庙宫观,唯有这里敬奉的神灵游离于三教之外,以人祖为宗,虔诚奉祀。曾有对联称:“跳出红尘三界外,人注白云一洞中”。
一路上都是雨水往下冲,感觉是在涉溪,而不是在登山。
少室山南天门
三皇寨嵩山禅院为魏、唐风格的现代建筑群,禅院主体建筑以三皇殿为中轴线,包括山门、客堂、瑞相馆、禅塔、钟鼓楼、文殊殿、观音殿、普贤殿、无量圣殿、一乘堂、达摩堂、洗心地等建筑及嵩山禅武医研究院。
嵩山禅院历史悠久,在上古时期就有天皇(伏羲氏,主气)、地皇(轩辕氏即黄帝,也有记载是女娲,主德)、人皇(神农氏,主生)三位先圣在此修行,故此也被称为三皇寨禅院。
悬天洞
塔林,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少林寺西约250米,为历代和尚的墓地,占地约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来历代古塔230余座,是国内最大的塔林,有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为清塔或时代不详者。有单层单檐塔、单层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从三皇寨登少室山,下来就是往塔林的路。
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坟墓,佛教界有名望、有地位的和尚死后,把他们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宫,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塔的高低、大小和层数的多少,主要根据和尚们生前对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的。少林寺塔林现有232座塔,占地面积l.4万多平方米。历经唐、宋、金、元、明、清不同年代,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个古塔 建筑群。
塔的层数不同,一般为一至七级,高度约在l5米以下,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有柱体、椎体;有直线形、抛物线形;有瓶体、.喇叭形。种类繁多,形态奇妍,这些塔是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真正值得看的也就是塔林了,寺院部分其实很一般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古水井
少林寺门口的牌坊还是很古朴的。
我是从三皇寨去少林寺的,少林寺的山门在反方向。
终于见到这个小门了
甬道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称碑林。这里共有20多通历代石碑,如“宗道臣归山纪念碑”、“息息禅师碑”等。在道路东侧有一长廊,廊内陈列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称。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
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以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壮。
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来在1994年和1996年,当地政府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修建。
“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成称为 “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面,西邻古都洛阳,东临郑州,属伏牛山系 。介于东经112°56′07″~113°11′32″,北纬34°23′31″~34°35′53″。
嵩山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嵩山主要的登山路径有三条。一条是卢崖瀑布-峻极峰。一条是嵩阳书院-峻极峰。我走的另外一条大法王寺-峻极峰。然后从峻极峰-卢崖瀑布线路下山。卢崖瀑布这条线比较长。
8点30开始登山。10点30到达峻极峰。下午2点从卢崖瀑布那里下到山脚下。一共是5小时30分的样子。由于我前一天登了少室山,体力不满。我估计满体力的话5小时差不多可以完成全线。
刚上山就看到大法王寺的小武僧在训练。
这些小武僧体力很好,居然比我快,我怎么说也是天天锻炼的。
几个掉队的小武僧在玉女桥上偷懒。
这块石头为何回落在这里。。。。。。
高手啊我去。
不怕掉下去吗?
两个美国姑娘也在大法王寺修行。
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在冯玉祥主导下,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旧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三胜街31号。馆址几经变更,1961年迁至郑州,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贵文物几经辗转最终被珍藏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主展馆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位于河南登封)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 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
我去的时候在主馆在维修,只开放一个偏厅,部分国宝重器没有看到。即便如此也是足够精彩了。
贾湖骨笛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前期(距今9000年前,约为公元前7000年).
贾湖骨笛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杜岭方鼎
商代中期的青铜器。杜岭方鼎是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也是最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