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2
- 收藏14
- 评论9
- 赞2
+1
出发日期/2017/05/06
天数/5天
人均费用/2200元
人物/家庭
玩法/美食
位列中老年的队伍已经有段时间了,之前的几次旅行就不难看出,跑的没有老年人多,但是吃,绝对比老年人少。所以,即便行程以小火车的进度逛吃逛吃,也都是有前劲儿没后劲儿。
来武汉,就是为了体验它的”过早“文化。
过早是湖北地区对吃早餐的俗称,尤其以武汉、黄石、襄阳、宜昌、随州等地也有此俗称。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市,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人们通常很早就要匆匆赶到集市,来不及在家用早餐,就在小吃店用餐。长时期的积累,人们养成了出门“过早”的习惯。
武汉的早点,又以种类多、搭配妙、做法绝、价不高、吃得饱为特色,因此有人认为“不食武汉味,妄谈有美味之妙称”。
先以赵师傅红油热干面作为开场吧!这个我跑了三次才吃上的店。
第一次,去昙华林,没有走粮道街西头,而是直接从胭脂巷回来的,再加上当时并不饿,并没有返回去找这家店;
第二次,从汉口坐船回来,特意从粮道街走回酒店,当时是下午四五点钟,店家关门,败兴而归;
第三次,临走前特意绕道过去,中午十一点半,正值饭点儿,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排队大军,也终于吃到了传说中的油饼包烧麦。满足。
有人说,排队时最大的欣慰,不是前面的人越来越少,而是后面的人越来越多。
十一点二十分到了买票,热干面不需要排队,端着碗站到排队大军中吃完又等了十五分钟,才买到传说中的油饼包烧麦。
烧麦本身就是面食,以一个标准北方人北方胃来看已然是响当当趁时候的主食了,外面还用油炸的面饼包着,绝对的高油高碳水高热量的三高食品。所以只买了一份,两个人分食。万万没想到我低估了它的美味程度,你想啊,能让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大热天排起长龙的能是等闲之辈?!没等吃完,又买了张票,重头排过。
外皮焦脆,烧麦粘糯,伴着胡椒粉的微辣,口感的极致享受啊!sei吃sei知道~
说到武汉人的【过早】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蔡林记】,而首当其冲就是热干面。
蔡林记是一家经营热干面系列小吃为特色,近百年的老字号小吃面馆,深受广大市民的赞赏。而热干面,已遍及江城,历久不衰,武汉人吃早餐,更是离不开这一种具特色的面食。
05年那会儿,坐船游三峡,始发站就是武汉,吃到的第一顿饭就是热干面配焦圈。同行的几位年龄偏大的人受不了没有汤汤水水的干面,却正对了从来吃面不喝汤的我的胃口。
后来换了工作有了闲工夫,开始自己鼓捣吃喝,凭印象做了几次热干面,但总觉得不得精髓。所以这次来武汉,更是特别用心的去品味地道的热干面,当然是为了回来改良我自己的版本。
上图是自己在家做的热干面。
某宝买的碱水面(可做热干面、甜水面、鸡丝凉面和各种炒面),配上自己腌制的酸豆角酸萝卜,用豆瓣酱和麻芝酱拌开,香葱香菜辣椒油若干,特别简单。(蚂蜂窝貌似是发游记不是菜谱……)
强行拉回。
说起热干面的派系和正宗,一直以来各有说法。有已经成规模、开办连锁企业的有蔡林记、麦香园、蔡明玮等,也有很多面香不怕巷子深的老店,譬如李记、魏记、蔡家田等,我来之前还有当地朋友友情提示说,热干面就要找路边小摊,比连锁店的味道更令人惊喜。
所以说,究竟哪家口感好,真是件众口难调智者见智的事情。
我们这趟吃过四家热干面,感觉都差不多,要说芝麻酱更加浓郁、色彩更适应山东人审美的应该就是蔡林记,因为他们家的芝麻酱是黑芝麻。
武汉豆皮是湖北武汉传统的地方名点之一,也是武汉【过早】文化的四大金刚之一。
王主任最早听说豆皮,还以为是跟豆腐皮差不多的食物存在,初见其真容着实吓了一跳,说就是煎饼果子皮配烧麦,哈哈哈哈,好像是有点儿这个意思。
实在佩服武汉人对主食的热衷,作为一地道的山东人,早餐不过一碗热干面、一份豆皮、一碗小馄饨,还是俩人分食,竟然撑到了下午四点才吃得下饭。虽然糯米很占地儿,但是考虑到其美好的味道,塞塞还是可以挤得下的。
蔡林记的豆皮是电锅做出来的,口感上比街头巷尾那种大圆锅要软乎一些,而且,竟然没有整张豆皮翻面儿的杂耍表演。虽说吃得东西讲究的是口感,但艺术形态也是一种文化呐!墙裂要求蔡林记回归原始做法。
汤包配馄饨,包邮区的吃法,就差一碟马兰头了。
想要红豆沙,被告知是紫米粥,想想又是米又是豆子的进到肚子里得占多大地儿啊,选择了绿豆沙。意外之喜啊!!绿豆应该是去了皮的,沙滑无艮,口感特别好,而且高温下来一杯冰镇的,绝对清热降暑,居家旅行必备之精品!
回来用豆浆机也能自己做。嗯。(攥拳)
赤熊日料这家店纯粹是为了迁就王主任才来尝试的。
因为武汉小吃倾向面食居多,我这样的肠胃消化功能,一天吃一顿,下午来点甜点,晚上基本吃点小西红柿喝壶茶就能洗洗睡了。这天逛到楚河汉街,天气不好,下车就开始下小雨,就想找家店歇歇脚,看到了大众点评推荐的这家日料店,想着不吃主食,蔬菜沙拉来点也并无不可。于是零零碎碎点下来,一顿正餐就有了。
来武汉不得不吃的就是武昌鱼和小龙虾。
对小龙虾天生无感,总觉得龙虾、鲶鱼、田螺这类特殊成长环境下长成的生物,吃起来并不清爽,大麻大辣也只是为了掩盖它的淤泥气息。所以,对于龙虾这几年价格的飙升,深感诧异。促使我们这趟旅行还是尝了一次小龙虾的理由,就是那四个明摆着要上当也心甘情愿的万年不变的——来都来了。
五月初的龙虾,并不肥沃,所以带着重重的大头壳也没甚作用,吃不了黄。加上临来之前感冒的感冒,上火的上火,就没有尝试麻辣,而是要的椒盐龙虾球。朋友看到朋友圈给我留言,说这根本不是小龙虾的正确打开方式。没办法,姐就是为了满足一下好奇心,所以口味上来说,无功无过。
烤鱼有各种程度的辣,选择了不辣的酸菜,失策了…… 依旧辣不说,汤里加了淀粉勾芡,又油又腻。最后没办法,我们要了两瓶啤酒涮着吃的。
再尝试过两顿当地特色的正餐之后,我跟王主任均表示还是小吃更合胃口,量小不占地儿,可以多种类品尝。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大都在户部巷、蔡林记和若干小巷子排队的小摊儿上下手了。
每座城市,不同的小吃街,相同的食物。武汉的就是户部巷。
户部巷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条长150米的百年老巷,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其繁华的早点摊群数十年经久不衰。
户部巷已进化成为声名远播的知名品牌,是武汉早点的标志,是老武汉形象的缩影,是无法模仿的,绝不娇柔做作的都市里越来越难得的市井俗情,享誉三镇。
户部巷里的徐嫂糊汤粉。
没吃之前看卖相,总觉得似曾相识,细细想来是跟之前在厦门吃过的面线糊撞了脸。其实对比两者卖相和做法,还是有相似之处的。首先底汤都是海鲜熬成的,一个是海鲜杂烩,一个是鲫鱼浓汤;里面的主食,一个是面,一个是粉;配料上,一个是沙茶酱或者原味,一个是大量的胡椒粉;然后都是配以油条。
去的时候是下午五点钟,还未到晚餐高峰,站在店家旁边,看她用铁勺舀起半勺鱼糊汤放进碗里,再用竹捞子盛上一把洁白的米粉,在沸腾的开水锅里烫几下,捞起,放进盛有鱼糊汤的碗里,撒上葱花、萝卜丁等。唯一可惜的是,油条是凉的,如果是刚刚炸出来的,味道绝逼会更好。
汉阳区黎黄陂路附近的一家面馆,没记住名字,看着门口排了好些人,加之特别想念镇江的长鱼面,就进去要了一碗。可惜只有腰花、精肉两种。
面不是手感的,劲道有余而弹性不足,汤底除了胡椒的辣吃不出其他味道,没有特别好吃。
这个长相略像三大炮的红油糍粑才真是败笔中的败笔。糯米不好消化,外皮裹了糖之后特别黏牙,也没有内陷,揪了一点儿之后就不想吃了。
米酒,王主任的最爱,时不常买点酒曲自己在家做。我这种北方身子南方胃口的异类就是被我妈这种不会摊煎饼只会做酒糟烧麦生煎的山东人给带偏的。
来了武汉才知道,当地人吃周黑鸭的很少,因为满大街太多的选择。尝了当地人推荐的精武鸭脖,还有粮道街集市上N多人排队的小胡鸭,当然还有绝味鸭脖,还是喜欢周黑鸭怎么破……
大概周黑鸭的改良是正确的,太迎合外地人的口味了,麻辣中带焦甜,可当菜肴也可当零食,而且还有厚干君、弹小方这种自带萌宠属性的其他零食,周黑鸭不火才真是天理难容。
临走买的伴手礼,因为厚干君很多店没货,所以前后买了三个地方。最后发现,火车站的周黑鸭专柜是最繁华的,同时开通五个收款窗口,还是需要排长队。候车室几乎每一排座位都有四五个人提着周黑鸭的袋子。真的是一个品牌养活一座城市啊!
昙华林是武汉武昌区粮道街的一个老街区,位于武昌城东北部,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和螃蟹岬之间。有关昙华林的传说,有两种,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大多种植的是昙花,因为多而成林,加之古时花与华是通假字,故而得名。第二种说法,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遂有昙华林。
无论哪种,只是单单听到昙华林这个名字,就觉得小清新。
昙华林,一条不长的老街,浓缩了整个武汉的文艺情怀。
拍照,闲逛,或者享受一个带着咖啡香的下午,都是文青们在这里愿意做的事。路过驻足,深度接触后,你会发现昙华林有的不仅仅是文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刻着老武汉的历史记忆。
我去的那几天,大概是有些店面涉及违章建筑,包括进门那个很火的标志性店面也已经被围墙圈起来了。不知道是要拆迁还是重建……?
黎黄陂路和黄陂路是一条路,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全长604米,建于1900年(光绪26年),为黄陂人所建,故名黄陂路。后划入汉口俄租界,称夷玛路。因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是武汉黄陂人,人称黎黄陂,所以此路又于1946年改称黎黄陂路。
黎黄陂路是武汉著名的“慢生活”街区,是汉口神采与气质的延续。当然,现在是著名的婚纱拍摄一条街。
黎黄陂路两侧保留了大约17处租界时代遗留的欧式建筑。包括华俄道胜银行旧址、俄国巡捕房旧址、中华基督教信义大楼旧址、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俄租界工部局旧址、高氏医院旧址、基督教青年会、顺丰洋行、邦可花园、惠罗公司、巴公房子、首善堂和万国医院旧址等。集中展示了曾经作为租界城市的老汉口在建筑形态上的历史演变。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这里的街巷都没有喧嚷,也没有这座滨江大城的火辣,只有那些略显狭窄但充满着近代风情的西式马路,只有鳞次栉比的欧式房屋的典雅造型和寂静的院落,让人联想沧桑逝年。
更能诱发游人兴趣的,还有整条街道的艺术画廊,一家挨一家的店铺摆满了油画,那装饰精美的画框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别有情致。
武汉关码头,是一个轮渡码头。
轮渡,则是武汉人过长江的其中一种方式,虽然现在的武汉不仅有了长江大桥、长江二桥等横跨长江的大桥,还开通了地铁,过江的方式多了起来,但轮渡这种传统的渡江方式还没有没落。
从汉口江滩回户部巷,选择了从武汉关码头坐普客1.5到中华路码头。
来武汉玩,坐渡轮夜游长江是不错的选择喔。
内陆地区生活的人真没见过坐船出行的,就是图个新鲜。毕竟了解一座城市,菜市场要逛,市民的交通工具也得体验一个遍才是嘛!
下午三四点钟,人还挺多,船上还可以托运摩托、电动车上船,都是为了方便两岸居民出行便宜。
船有两层,一楼没有座位,二楼有室内和室外的座位,刚开始不明白大家怎么都往楼上冲,上去了才知道,船尾有露天的位置坐,还可以看江上的风景,在船上看着长江大桥还是很兴奋的。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长江江面上,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西北岸引桥303米,东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25米。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为终年巨轮航行无阻起了很大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
建成的桥头堡,各高35米,桥头堡的堡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供游人观看、欣赏,追忆逝去的岁月,感触英雄的博大气概。
底层可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望大江东去,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尽收眼底。
汉阳岸引桥长303米,有17孔;武昌岸引桥长211米,12孔。每孔跨度不超过17.2米,均为钢筋混凝土门式拱桥。连接正桥与两岸引桥的桥台为8层楼式桥头堡,第8层在公路桥桥面两侧各设一对仿古双檐小角亭,成为桥头附近黄鹤楼与晴川阁之间的连结点。
正桥8墩9孔,每孔桥跨128米。桥墩基础施工采用“管柱钻孔法”,开创了中国建桥史上的新工艺。
正桥钢梁由平弦菱形连续梁组成,钢梁设计三联,每联三孔。钢梁制作精确,由两岸平衡悬臂向江心拼接合拢。连续梁由一组绞式固定支座和三组辊轴式支座所支撑。
在最高洪水位时,桥下净高18米,可满足上行大型轮船的通航要求。
当天逛到的两个地方,光谷步行街和楚河汉街,把照片po到朋友圈,都以为是在国外。也确实,无论是建筑还是雕塑,无不展现异国风情。
世界城·光谷步行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光谷广场,沿旧关山路一直延伸到关山大道,总占地面积41.7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是由一条1350米目前世界最长纯步行商业街串起,集购物消费、餐饮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健身、商务办公、酒店居住于一体的、多功能、全业态、复合型超级商业步行街区。
西班牙风情街,在光谷广场的东侧,整条街用弗拉门戈、西班牙、斗牛士三大主题作为串联,极具西班牙特色,彰显浪漫典雅的西班牙风情。
楚河汉街是武汉中央文化区的一部分,主体采用民国建筑风格,汉街因楚河而生,沿南岸而建,拥有中国最丰富的商业内容,最多的时尚流行品牌,集合世界顶级文化项目。
汉街的规划设计、建筑特色、招商品牌以文化为核心,突出文化特色,引进大量文化品牌,其中包括一批世界级文化项目,如世界顶级的演艺剧场、世界唯一的室内电影文化主题公园等,使汉街成为中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商业步行街。
商业步行街主体采用民国建筑风格,红灰相间的清水砖墙、精致的砖砌线脚、乌漆大门、铜制门环、雕着巴洛克式卷涡状山花的门楣、石库门头、青砖小道、老旧的木漆窗户,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流。汉街将极具时尚元素的现代建筑和欧式建筑穿插在民国风格建筑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所以,楚河汉街被称之为现代“清明上河图”。
除了剧场与电影主题公园,在汉街的中部,还有大众戏台,其间还点缀着屈原广场、昭君广场、知音广场、药圣广场、太极广场等,通过纪念湖北历史文化名人,来提高楚汉文化的影响力。
江汉路是全国最长的步行街,有“天下第一步行街”的美誉,位于武汉汉口中心地带,南起沿江大道,贯通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北至解放大道,全长1600米,是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
1210米的江汉路,最耐看的,是一字排开各种建筑:欧陆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现代派……人们说,江汉路是武汉二十世纪建筑博物馆。
从沿江大道看步行街,江汉关、日清银行相峙左右。作为武汉近代标志性建筑,江汉关庄重典雅的的古典风格,从石材的色泽里,从科林斯柱精致的毛莨叶中,浓浓地散发开来。房屋维修的建筑师对它的评价是:一座有生命的庞大艺术品。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全称为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简称为(武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等,现为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北端,旧址现保存完好,因其主体建筑为红色楼房,因此又被称为“红楼”。
武汉红楼,因主体建筑为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红色两层楼房,故称“红楼”。武昌起义后,为鄂军都督府(湖北军政府)办公地。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在此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现大门和主楼上端匾额均为宋庆龄题写。该楼主体建筑直接采用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大厦和会堂的建筑形式,大楼平面呈“山”字形,前方及两翼是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门前的门廊突出,门窗制作精巧,上层顶端正中伸出一座圭形教堂式的望楼,颇具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成为当时阅马场轴线的制高点,视野开阔,颇为壮观。
纪念馆上午9点准时开放,景点免费但是不免票,进门需要出示身份证取门票。下午关门比较早,4点就停止游人进入了,周一闭馆。馆内定时有讲解员讲解,门口标有讲解时间,如果正好碰到这个时间段,可以跟着一起听下,或蹭旅行团也可以。
我们去的时候是大中午头,很遗憾没有听到讲解。
由大门进,视野开阔,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红砖白檐的建筑,气派清丽。那是复原后的“鄂军都督府旧址”主楼。主楼的两侧,也有连排的2层小红楼。
进都督府的主楼,会感到浓烈的历史的神秘庄重的气息,如果旁边不是有那么多游人,会假想自己置身于谍战剧的场景,军服加身,去处座军座那儿报告战况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近三个月内,曾一度代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职权,革命党人在此组织和领导了抵御满清政府武装反扑的阳夏之战。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鄂州约法》,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促成了最终推翻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