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4
- 评论0
- 赞4
+1
出发日期/2017/12/10
天数/1天
人均费用/120元
人物/三五好友
玩法/自驾 短途周末
十三陵神路和长陵持年票可以免费参观,定陵门票:40元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所在地,距今已五百多年,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二年被列为世界之最。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2017年9月开始修缮暂停接待)、神路。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 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
碑亭四角,各有汉白玉华表一座,表顶各有异兽一尊,面南者称望君出。面北者称望君归。每座华表上共刻有四十一条龙。
碑亭北依次排列大型石雕。有望柱二尊,坐立狮二对,坐立獬豸二对,立卧骆驼二对,立卧麟麟二对,立卧马二对,持瓜盔甲将军二对,朝衣冠文臣像二对,朝衣冠勋臣像二对,北接三门六柱式的棂星门,也称火焰牌坊,俗称龙凤门。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皆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
草堂人家,位于 水库路十三陵二坝路口,可以导航直达。大众点评上选的,由于是冬季可吃的不多,主打菜的鱼头泡饼,好大一锅。总体味道不错,吃了快2小时,心满意足,赞!
持年票免费。
黄花城水长城建于明永乐年间(1404),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成祖建都北京后,将陵寝设于昌平天寿山之阳,黄花镇在天寿山之北,此处长城不仅守卫着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是护卫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门户,该段长城为石条结构,雄伟险峻巍峨古朴,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
山上盘旋的长城叫黄花城长城,因漫山遍野的黄花而得名。此处长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诏营建北京城,为定都北京做准备。永乐五年(1407)朱棣命人卜选十三陵陵址。由此可见,黄花城长城始建时间早于北京城2年,早于十三陵3年。
长城入水的原因就是大坝截流,导致水位上升,把处于低谷部位的长城淹没在水中,导致三段长城被淹。而文人用诗句描写此景为:“城抱碧波涟,水没古城垣;城水相呼应,壮美自悠然。大坝上的这些孔也要赋予点寓意。上部的五个大方孔,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也有稻、黍、稷、麦、菽(五谷)之意。底部的十二个半圆形孔则代表十二生肖,也有每年十二个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