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71
- 评论0
- 赞36
+1
出发日期/2019/10/21
天数/3天
有些地方,再见时不知是何时,
有些人,一别也许就没机会再见。
那年,第一次来到贵州的西江苗寨,时光安静而轻盈。
那年,你说,“反正我们都在同一个地球上,要见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啊。”
可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
总是来不及再见,
来不及忘记,
也来不及回忆。
再次来到西江苗寨,已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旅游发展起来了,人多起来了,经济带动起来了,也是好的。它不再是以前那个安静而默然的西江苗寨了,它更加风情了。
但当俯瞰这片千户苗寨时,它,又还是那个它。
炊烟依然袅袅升起,人家还是那个人家,
风雨桥还是那个风雨桥。
对于贵州的些些,始终是爱的。
这是一种特殊的情感。
变化的就随它去吧,那不变的还是不变的。
有些地方能趁早去就趁早去,
有些人遇见了就别轻易说再见。
西江地属雷山县境内,距县城 20 公里。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 美,它背靠青山,脚踏玉带,一水环绕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这方山水、 草木很是敬畏,遵循万物有灵的生存法则和谐共生。西江是中国苗族历 史上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中国苗族的大本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都是苗族始祖蚩尤及其九黎部落的后裔,如果从南下迁徙的寅公、 卯公到这里定居算起,西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尽管现在西江苗寨已经不像曾经那样安静,但这里依然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
源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和受雷公山区域文化的影响,不管是建筑、农耕、服饰,还是歌舞、工 艺、习俗在这里得以世代相传,远古遗风千年未改。
当俯瞰千户苗寨时,无论游客是多是少,这个时候,还是会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浓浓地生活的味道。也更加觉得这片苗寨的独特而神奇。
它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就像是一个露天的博物馆,将苗族的发展史和苗文化用最不加修饰的方式呈现出来。
它又像是一部没有导演的实景剧,每一户生活在这里的人家,和每一位漫步于此的游客,都是剧中的一角,共同演绎着关于这里的传奇。
也许是上天格外眷顾我们,我们到的当天,晴空万里,蓝天白云,当地的工作人员都说,“你们的运气太好了,前几天一直是阴雨天。”
我们把行李放在酒店后,就迫不及待地出来感受阳光与苗家风情。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由于大多依山而建,又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听当地人介绍,一般吊脚楼都分为三层。底层是用于存放一些劳作工作和关牲畜用的;二层是客厅、卧室、厨房等房间;三层是存放粮食、谷物和生活用品等。堂屋外侧有苗家“美人靠”,就是用于乘凉、刺绣的,这也是苗族吊脚楼的一大特色。
俗话说,“客家住街头,仲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为何苗族的吊脚楼修在山上?
一来苗族历史上不断迁徙,每迁徙到一个地方,平地 都被外族居住了,为了避免和这些民族冲突,也为了躲避王朝的镇压与 驱赶,苗族同胞多居于深山老林。有的苗寨建于山顶、悬崖,居高临下, 可退可守;
二来,苗族历史上是一个农耕民族,对土地十分珍惜,深知 平地的可贵,每迁徙到新的地方,都将平地开垦成为稻田,种植水稻, 吊脚楼也就自然而然修建在山上。
“鱼住滩,人住弯”,除了依山而建, 择险而居,苗族修建村寨还讲究风水,注重环境,要尽可能背靠青山绿 树,前有溪流,面对山坳、水口修建风雨桥。苗族把山理解为人丁,把 水理解为钱财。山要周围巩固,水要曲曲折折,这样才会人丁兴旺,财源不断。
我们在街道两侧能够走进的吊脚楼大都用作餐厅和住宿之用了。当地人自己居住的房屋是不对外开放的。但是从外部环境上还是可以看出西江千户苗寨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田园风情融为一体的和谐。我也惊叹于这些在山中的房屋是用怎样的智慧建成,成为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上也有极高的研究和美学价值。
白水河发源于反清抗暴的古战场雷公坪。这条河穿越了众多峡谷, 才来到西江苗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西江人。
“背山面水,山环水绕”是西江苗寨布局的一大特点。苗家人认为, 有河湾的地方就有灵气,河湾越大,聚集的财富就越大,才能生生不息, 世代繁衍。“西江”地名中的“江”字,除了有“商讨、商量”的含义 外,还有“河流弯曲”的意义。如果这样来理解,西江的解释就是居住在白水河湾的西氏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江苗寨自开村建寨以来,苗家人就懂得怎 么巧妙地利用白水河的所有来开创自己的美好家园。河边平地被开垦成 良田沃土,河水则用来灌溉水稻。苗族很早就知道如何利用水能,以前 白水河畔建有五六座碾米房,日夜不停,源源不断地为苗寨加工稻米。 西江苗寨的吊脚楼,都有一道坚实的堡坎,还有寨中弯来绕去的花街路, 所用石材都来源于白水河。
对我们而言,白水河也是一条风景河。河流两岸,青山绿水,森林茂密,空气新 鲜,是天然的氧吧;两岸的层层梯田和田园观光区,是亲近自然,体验 苗家农耕文化的好地方。
看见风雨桥时,格外亲切,这个景致无论过去多少年,它始终不变。
风雨桥也是苗族的特色建筑。穿过西江苗寨的白水河,自上而下, 共有七座风雨桥,都是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同样讲究用木料穿榫衔接, 横穿立竖,通常由桥、楼、塔、亭和门等部分组成。除了供人走路、休 憩、还能遮风避雨,故名风雨桥。
曾经站在风雨桥上可以看见生活在这里的小朋友在水边嬉戏玩耍,有的索性直接跳进水里游泳。
那年,我在游记中写道:
“从小就生长在这山里,这水边的孩子们,
我想是特别幸福的尽情的享受你们孩子的天性吧当我面对这水的时候犹如干渴的鱼儿见了这倚着山的水实在忍不住想要跳下去于是用围巾自制泳衣,游了次野泳...
和这依山傍水的孩子一样有些天性总会不自控的释放。
或许,待续.........“
如今,站在风雨桥上望出去,还多了些穿着苗寨服装拍照的人们,成为了风雨桥一道新的风景线。
拦门酒是苗家迎接贵客的最高礼仪。来到这里,在进苗寨之前,都要先过这一关。苗家人会身着盛装、拿出自家酿制的香甜米酒迎接大家。米酒用牛角盛满,客人如果走上前来就表示要喝,但喝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手扶着牛角,这样苗族同胞会认为你还想喝,就会继续给你灌上第二杯拦门酒。
按照习俗,拦门酒一共有十二道,分别是恭喜酒、善良酒、勤劳酒、勇敢酒、聪明酒、美丽酒、明理酒、诚实酒、宽宏酒、长寿酒、富裕酒、美满酒。
曾有人对苗家拦路酒有这样的描述:“迎 宾礼俗”以酒拦路 12 道,喝的是牛角酒,品的是稻露香,领略的是民风, 感怀的是真情。
嘎歌古道,是苗寨小巷子的意思。1000 多年前,为了寻找美好家园, 西江先民翻越雷公山,来到这里并在此定居,开垦农田,繁衍后代,并缔造了美丽的西江苗寨。
它隐藏在古街游方街上。靠近一号风雨桥。顺着一条挂着油纸伞的狭长小巷子走进去,才发现里面藏着的都是宝贝。
这里有苗绣、腊染、手工造纸、酿酒、西江老银庄、雷公山茶、古歌堂等非遗文化及特色工艺等。
苗绣、蜡染、手工造纸都是可以亲自体验的。我们停下来脚步,在这里感受蜡染。描线,上蜡,再请苗家姑娘帮我染制。不记得有多久没有这样慢下来了,把时间都花在美好的事情上。
苗族传统绘蜡工具主要是竹、木和动物毛管制成,如今用金属制成 的绘蜡工具也十分普遍。苗族蜡染的工序主要分为洗练、点蜡、染色、 脱蜡、洗晒等五个步骤。
一是洗练,就是将布料反复浸泡、捶打、漂洗, 除去杂质,以便于点蜡;
二是点蜡,也叫画蜡,就是用小铁锅、铜锅等 容器放在碳火上,加入黄蜡、白蜡或枫脂,待蜡溶化,然后用蜡刀沾蜡 汁在布上描绘图案。苗族妇女画蜡均不打画稿,而是凭手拈来,一幅幅 美丽的纹样就跃然布上。点蜡是蜡染工艺的关键,不仅决定图样是否美 观,还决定蜡染是否成功。
三是染色,就是将“点蜡”后的布料用温水 浸透,放入染缸中轻轻翻动,然后取出晾干,再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 复。浅色可三、四次,深色十余次。在反复浸染过程中,有的要涂豆浆, 用于固色;四是脱蜡,就是将染好的布料,放入冷水中漂洗,再放入热 水中煮,将附在布料上的蜂蜡化于水中,让蜡与布料分离,然后用清水 漂洗干净,取出晾干即可。
苗族蜡染所用的传统染料主要是植物蓼蓝。它的叶子和根提炼出来蓝靛是纯天然的染料。苗族传统蜡染是苗族妇女从小在母亲或姐姐的指导下练就而成,她 们绘蜡的心态和耐力特别好。苗族家庭蜡染,没有专门的场所。吊脚楼 上的美人靠,光线充足,是绘画的好地方。村寨中的房檐下、大树下都 是姑娘们蜡染作画的好地方。姑娘们三五成群在一起作画,不仅可以相 互切磋技艺,还能交流思想,增进感情。
在噶歌古巷里, 还能听到苗族比较代表性的是苗族古歌,演唱者多为寨中的老人。
各地苗族古歌曲调不同,各有特色。在西江千户苗寨,由老人们所 演唱的苗族古歌,风格独特,声韵浑厚,庄重肃穆,内容深厚,犹如天 籁之音,不绝于耳,意味久远,堪称苗族古歌演唱的一绝。
嘎歌古巷里原生态实景苗族婚俗歌舞展演是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做完蜡染,依在水边,看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思绪随歌声起伏,想起你含蓄的脸庞……
观景台位于也薅寨,以前是一个游方坪,后来成为了观景台。这也会观赏西江苗寨全景的最佳位置。
听当地人说余秋雨先生在贵州考察民族村寨时来到西江,当他离开西江之前,就站在这个位置说: “我不枉此行,想不到世上还有这样天人合一的空间”,并发出了“以 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这样的惊叹。
清晨,云雾缭绕,整个苗寨以穿枋吊脚楼、田园风景与农耕生活为背景,背靠青山,脚踏玉带, 一水环流。
夜幕降临时,千家万户都亮起了灯。看着天色慢慢变化,直到天色黑尽,只见远处的星星点点。
此时的西江苗寨就像宫崎骏先生的《千与千寻》,变得格外的浪漫,格外的风情,格外的童话,格外的让人充满着想象与期待。
这个夜晚,待到人群散去,更显得温柔了。
不知道再来之时是何年何月,是否能遇上一个好的天气和时间,着一身喜欢的苗家霓裳。
我想我会继续想念,如同初见。
苗家酸汤鱼是曾经吃过后就一直心心念念的东西。来到贵州这几天,我们每天都吃酸汤鱼,却总也吃不到曾经的味道。
小伙伴说,“那个味道是你记忆里的味道,放在记忆里就好。“
本来也不报希望了,没想到在这里却如愿以偿的吃到了。一种久违的而又熟悉的酸汤味道。
我一直好奇地问大厨,到底什么样的酸汤鱼才叫正宗。
于是大厨允许我们走进厨房。原来酸汤分红汤与白汤。最初的酸汤是用酿酒后的尾酒调制的,后改用热米汤经自然发酵及其他许多做法。红酸则是用野生西红柿加入姜蒜、红辣椒等调制而成。
每一次做新的汤时都会留一些老汤做底,继续发酵。
其他省外有些餐馆也有用贵州的糟辣椒结合番茄、白醋、柠檬酸等做“酸汤”。 和这种米汤发酵的味道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即使都是在贵州,发酵时间或是原材料配比不同,最后出来的酸汤味道也会不同。如果你的记忆里定格了某种酸汤的味道是刚刚好让你觉得合胃口的,那么也许从此以后,你会对它朝思暮想。而这种味道又是无法复制也无法取代的。
所以在这里很难说哪家正宗或不正宗,只是在于起初留在你记忆里刚刚暖你心房的那个味道。
吃酸汤鱼的时候一定要配一个干辣椒蘸碟,再淋上汤汁,苗家吃法是放一个在汤锅上,大家共用。后来也有地方改良成一个人一个蘸碟的吃饭。
吃酸汤鱼的时候,再配上一点米酒,这是一组完美的搭配。俗话说,“云烟贵酒,贵州的米酒天天有” 。
如果人多,就一定要体会一下长桌宴了,在悦耳动听的劝酒歌中感受苗家“高山流水”的洗礼。
长桌宴是西江苗寨最为隆重的苗族宴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号称 为“千年不散的宴席” 。小的长桌宴一般在家中就可举行,大的长桌则到游方街或古街举行,桌子相连,绵延几百米,同宴 数千人。宴饮时,主客对坐,同喝美酒,共享美食,共同欢乐。
在小吃一条街上,有很多地道的小吃,毛豆腐,七彩米饭,新鲜糍粑,苗味腊肉……..
其中苗味腊肉在当地很多餐厅里也能尝到,它就是选用本地的黑毛猪肉作为原料,放了很多苗家习惯使用的香 料,用柴火熏制而成 。也是苗家美食的特色之一。
在小吃街旁边,有一个菜市场。每到一个地方,我都特别喜欢逛当地人会去买东西的市场,这是最鲜活的生活的味道。
景区门票有两种:
1·纯景区门票,不包含观光车票
2·景区门票+四程观光车车票
景区观光车票:
四程观光车票:20元/人
一程观光车票:5元/人
(在购买门票时可以不买观光车票,如果有需要在景区乘车点再单独购买也可以,价格一样。)
关于是否需要坐观光车: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较需要坐观光车的有两段路,一般观光车的四次票会使用在这里。
1·景区售票处至小北门的往返、路程约2公里;
2·一号风雨桥到观景台的来回,路程约1.5公里;
如果是带着老人小孩又拖着行李箱,坐观光车是比较方便点。
如果是旺季,人多排队等很久,那倒不如步行,也只需十几分钟。
西江苗寨里的住宿按地理位置来说,一般分三种:山脚下,山中间和山顶。
上脚下比较方便的是,逛街,吃饭,看演出,泡酒吧都很近。
山顶离观景台不远,看夜景方便。
山中间,两头都兼顾,比较折中。
实际上,从山脚到山顶,都不过是步行十几分钟而已。不想走路的话还可以坐观光车5元钱。都很方便。
表演场:是西江苗寨歌舞文化展示的中心,每天都有歌舞表演,白天的表演向游客免费开放,晚上上演的是苗族大型歌舞剧《美丽西江》。
嘎歌古巷:原生态实景苗族婚俗歌舞展演。
第一场: 15:00-15:30
第二场: 16:30-17:00(
(演出是免费的,由于是露天演出,如遇天气原因不能演出,会另行通知)
第二天清晨,我在吊脚楼下飞无人机。正好街道对面也有一个小伙儿在飞。
过后,他收好无人机走过来,说。“你飞到哪里去了。”
我一边飞一边很自然的回答,“我飞得比较远,在前面云雾里。”
然后他说,“那一会儿回见了。”
我说,“好的。”
........
仿佛在这里,人与人之间都不会那么陌生,像是生活在这里,总是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一切都自然得让我忘记此刻我就要离开,再见又是何时?
我想我会继续想念,如同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