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日期/2015/02/05
天数/6天
人物/三五好友
玩法/踏春
2014年是中法国建交50周年,听说能签到1-5年多次往返的申根签证,而且出签时间缩短至48小时,这是非常给力的消息,而且已经有朋友签到了5年多次往返,所以我们也想计划着去做个法国签证。凭我们的签证经历,给一年至少的,可能的话好拿个三年的,幸运的话就能拿个五年,这样去欧洲就方便多了,何况欧洲肯定还是要再去的,北极光还没看呢!
打电话问了法国签证中心,多次往返的签证是2014年的政策,2015年是否有不知道。由于我们2014年的计划已经全部安排好,最迟必须在年底前去做法国签证,打算2015年2月份春节期间出行。
计划意向有了,开始找RCI分时度假的房源。此时FVC自由之旅的一对老夫妻会员X跑来跟我们说,他们不会开车不会外语,希望这次能带他们一起出行。看他们年纪蛮大了,比自己的父母小不了几岁,再加上我们又是属于那种能帮助人家的时候就绝推辞的热心人,于是就答应了。没想到就此埋下了一路不幸的种子,也许是我们和他们之间气场不和的缘故吧,反正一切的不顺,在我们出行历史中还是第一回,由于我们又是那种承诺了就会负起责任的人,所以导致后来损失惨重!现在想想就很受伤!
还是先说正题吧。
因为想拿法国的多次申根签证,所以我们先是计划在巴黎进出的。在我们跟X沟通中,她一再强调自己想去瑞士,尤其是瑞士的卢塞恩,考虑到瑞士就在法国边上,我们也没去过,也是应该要去看看的,于是就开始寻找瑞士的房源。因为是冬季,瑞士的度假村大多是在滑雪胜地,好像又不太适合我们。在欧洲,火车应该是最方便、最舒适的旅行工具,尤其是瑞士的火车,更是在全世界出了名的准时,加上冬季又不适合开车,最后我们决定这次坐火车出行欧洲,也算是出行中一次新的体验吧。
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在RCI分时度假网上看中了离火车站比较近的一个匈牙利Solar Club Hotel(#3479)度假村,在奥地利边境的索普朗(Sopron)小镇上,到了度假村再租个车去周边的国家也很方便,时间是2015年2月21-28日,刚好在春节期间,这对我们上班族来说是很合适的。
FVC自由之旅的另外两对年轻夫妻会员B和Z了解我们的计划后,也按捺不住了,各自带组队,并分别交换了春节期间的匈牙利度假村,因为三队人马的度假村地点比较接近,所以我们商定在其中一个匈牙利度假村碰头,后面我会引用他们的游记,顺带介绍一下他们的行程。我们最早出发称为一队,他们依出发时间分别为二队和三队。
+1
【一队:黄色线(火车)、红色线(自驾);二队:绿色线(自驾);三队:兰色线(自驾+大巴)。】
这样的跨国行程,申根签证是要提供交通预订单的。所以,我们想来想去,若要从法国进,一路到匈牙利,就是给欧洲板块拦腰一刀,坐火车应该还是蛮顺的,只是路线有点长,二周时间太紧像旅行团,现在正缝春节,那就多放些时间玩吧。于是上了欧洲火车通票网,看了看火车票的情况,发现当时正好有促销活动到9月底结束,应该还是赶得上的,因为欧洲火车通票有规定,出票后的半年之内必须启用,我们2月份出行刚刚好。于是根据行程时间订了15天送2天的27国欧洲火车连续通票(2-5人一等舱),480.57欧元/人,外加5欧元/人的出票费。因为在国内出票,必须支付人民币,当时欧元汇率是8.25,现在看看汇率很高啊!后来在年底前又有另外的8折促销活动(价格比送2天还便宜),而且欧元此时汇率也在大跌中,我们的火车票就这样眼睁睁地损失了600元/人。
机票总归是赶早不赶晚的,在离出行还有大半年的时候,我在去哪儿网查了机票,还是俄航最便宜,上海—巴黎往返5700元/人(含税)。不过这样走也有点鸡肋,我们还得从匈牙利返回法国才能回去,所以最好进出是2头的。后来有朋友帮我关注了机票,发现在芬兰航空的巴黎进 维也纳出的机票,时间也比较合适,只是要从香港出发,回来直接到上海。想想也可以,上海到香港可以坐春秋航空也不贵,加起来的总价格与俄航的也差不多,于是就让朋友帮忙订了芬兰航空的香港——巴黎和维也纳——上海的机票,含税5300元/人,自己另外订了春秋航空上海——香港的单程含税机票455元/人。后来在国庆前,二队的会员B说俄航开始搞促销活动了(她发现已经连续2年俄航在9月初有特价活动了),查了下这个往返机票含税才4千多,唉,还是怪自己经验不足,原本每人可以节约1000元的没能省下来。另外二个队就硬等到这个时候才下单的,可惜我知道这情况已经晚了,看来以后能等这个促销季的出行,还是可以等等的。
接着订酒店,依旧在booking上进行。因为这次行程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车,所以酒店基本就首选在火车站附近,而欧洲的火车站又都是在市中心的,这样出行起来很方便。后来过了几个月在准备签证的行程中,发现有些订的酒店降价了,于是就重新修改了订单,但忙中出错,下了一个不能退订的酒店却把日期写错了,马上联系了客服让他们尽快与酒店联系说明情况,看看能不能免费取消,客服说因为时差他们还没上班,如果已经扣了钱他们就没办法了。想来想去,我还是先趁酒店未扣款之前把那张信用卡给销了吧,这样最保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11月份推出了在booking上订酒店入住返现10%”的活动,于是又开始折腾一番,取消了那些可以退订的酒店,重新下单,以获得入住后的10%返现,这样可以弥补一些损失。当然,对于那些不可退订酒店和已经没有房间的酒店我是贸然不敢退订的,只好放弃这部分的返现了。
照例买了平安网上的30万申根医疗保险,26天251元/人。后来,二队的会员B说有更便宜的申根保险,而且还是安联的,于是我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把平安的保单退了,重新在甩票网上买了安联的申根保险,还给了72折,这样26天的保费才122.40元/人,便宜过半哦!
在出行前三个月之内开始签证吧。先上法国签证中心的官网,用邮箱注册一个账号,然后获得申请所需要的材料清单,根据清单准备相应的材料。申请法国申根签证除了在签证中心递交材料外,还可以去领馆递交材料,我当然选择去领馆啦,你懂的!要选择去领馆就必须网上预约,而且预约时说明自己想去领馆亲自递交材料,不过预约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些,我预约到2周之后的12月中旬。想要申请法国的多次申根签证,除了官网上的要求材料外,还要写一个为什么申请多次的理由说明。于是,我把法国吹捧了一番,说它怎么浪漫,怎么吸引我们再去一次或几次(当然事实上我们也是准备要去二次的)。我们对这次签证信心满满,法国的多次申根签证有1-5年,不说拿到5年嘛,就凭我们的出行记录和加拿大的10年有效签证,怎么也得给个2-3年吧。考虑到同行的X自己不会做签证,于是我就把他们约在了同一组里,一起去递交签证材料。交材料当天,跟X约好的时间他们没来,在我们的再三催促下总算到了,但还是晚于了领馆约定的时间,幸好没被取消资格,但是多等了一个多小时。这次签证结果还不尽人意,法国领馆没有在承诺的48小时内出签(我们是5个工作日出签的),而且只给了一年的多次往返,我们是每次停留90天,X每次只能停留30天。很明显,我们是被拖累了。没办法了,我们已经安排好了后面的出行计划,这个一年的申根签证恐怕也就只能用一次了。
从准备开始到签证结束,事事都不顺心,而且还反复折腾,这种情况在我们出行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
事实上,更大的不顺和闹心还在后面等着我们呢!
终于等到今年2月份,快要出发了。因为我们是上班族,能少请一天假就少请一天,但考虑到同行的X年龄比较大,动作肯定慢,所以让他们提前一个航班先去香港,这样我们当天上班就不用请假了,下班后走刚好。
4日下午眼看就快到我们出发的时间了,突然接到一个不祥的电话:“闯穷祸来!”什么呀?!再细一听,是X打来的,我再三提醒他们早点去,结果他们因为在外面吃午饭而耽误了上海飞香港的春秋航班!打电话来问我怎么办,还能怎么办,重新买票呗!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在机场重新买最近的一个航班,不要等我们那个时间一起,因为我知道我们那个时间是比较赶的,不适合老年人。
真没想到,后来我们也被那个电话给诅咒了!惨啊!
我们按时启程来到机场。今天上海飞香港的春秋航班没说延误,转机时间有2个多小时应该还是宽松的,于是我们就托了行李,轻松坐上了春秋飞机,心里稍稍作喜,看来春秋航空不像大家说的那么恐怖嘛,而且我观察了近一个多月,这个航班延误情况还可以,不至于影响到来不及转机的。时间一分一秒在过去,可飞机却迟迟不动。我心里开始有点不踏实了,但还是抱有希望的,因为我已有心理准备,所以提前在网上办了下一程飞巴黎的登机牌,行李也是可以不用托运的,只要转机时抓紧点还是够的。可是,希望就像泡沫一样慢慢地消失了,我们在飞机上足足坐了2个多小时都不起飞,本来这时间都一大半路程飞掉了,泪奔啊!飞机延误起飞2个半小时终于开始动了。
5日凌晨0:10终于抵达香港了,下班飞机是20分钟以后的,但我们还是抱着不放弃的态度努力着(几年前去普吉岛因延误而剩仅有的15分钟也是我们没有放弃而成功转机了)。我们入关后,兵分二路,我带着所有随身物品一路向着登机口逛奔而去,LG则等托运的行李出来再赶过来。那香港机场还真是大呀,我都跑得快没气了,这时同一个电话响了好几通,我边跑边接,电话中是芬兰航空驻香港机场的工作人员R,问我们到哪儿了,登机口马上要关闭了,我说快到了,让他们千万等我们,对方应允了,并让我们尽快。才挂断电话又响了,是X打来的,说他们等了我们好久,看看马上要起飞了,就先上飞机了。我让X尽量等我们一下,我们马上就到了。X却说飞机马上要飞了,他们就不等了,并说在巴黎机场碰头!接着,那工作人员又来好几通电话,问我们是否已经到了,他在登机口那里等着。当时我已经跑得无力说话了,还有2个登机口就到了,可是LG始终没能赶上来。等我赶到登机口时,那工作人员说现在不要急了,机舱关闭了,你们改下一班吧,这时我再怎么说都已经无济于事了,再说这时LG也还没赶到,我只得放弃了。
正好这时,LG有消息了,说他已经出不了关了,因为登机口关闭,边境不让他进来了。我只好求助于R,因为我们头一次发生这事,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处理为妥,而且还有那对同行的X已经独自飞了过去,我真担心他们入不了关,因为所有入住材料都在我这儿,他们除了签证和回程机票外,其它什么都没有。R听我这么一说,当时就急了,还反问我,这不是开玩笑的吧!我说都这个时候了,还能开玩笑?!他说这下麻烦了,他们有可能在入关时因提供不了住宿材料而被遣返!还责怪我当时电话里为什么不说清楚。我哪还得及说这些,何况我一再要求等我过来的,再说当时飞机不是还没有到起飞时间嘛!他又回答说,是X他们自己说不等了,再说时间也差不多了,所以才关闭机舱的。我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入境要这些材料,而且英文似乎也不会说,就怕到时候说不清楚了。我不解地追问了一句,他们遣返跟你有什么关系?他说他身上已经遇到过这事了,如果有第二次就要被芬兰航空解雇了。怪不得,他现在肯这么认真地帮助我们而放弃休息,原来这事也跟他息息相关呢。他利用工作人员的身份,顺利地帮我出关再入关,终于与LG碰头了,接下来就是尽快处理好这事了。
R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首先利用网络把所有的入住信息拍照发给X,然后另买机票赶过去,最后就是等芬兰航空公司上班后打电话给他们,问下这机票怎么处理(当时朋友告诉我是不能退改签的)。于是,我们按着他说的一步一步处理着。等我们发完全部的入住信息之后,R又给我们留了手机号,让我们告诉X如果在转机或入关因入住信息问题,而且又不能很好地沟通情况下,可以打电话给他,由他来帮助解释。R交待好一切,并看着我们把X被遣返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他才略微有点放心地走了,那时已经是5日凌晨2点多了。接下来就是我们要重新订机票过去,因为担心X万一没及时上网看我们发的入住信息,又说不清楚,很有可能还是会出现被遣返的最坏结果,所以我们想来想去还是要尽早赶过去。再说,X即使顺利入关了,他们也去不了酒店呀。后来,我又把出发前才接到的如何进入预订的巴黎公寓的步骤及密码钥匙全部翻译拍照发给了X,以防万一。为了不使二位同行的老人留宿街头,我们还是决定牺牲自己的人民币订了最早到达巴黎的俄罗斯航班,每人单程含税2299元。即便是这样,我们最快也要比他们晚到10个小时,没办法只能让他们在机场等了。如果他们有能力,也可以自己去巴黎的公寓先行入住的。他们是无知者无畏地先飞过去了,但我们知道里面的厉害关系,所以竭尽了全力,该做的都做了。
订完香港飞巴黎的单程机票之后,我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筋疲力尽了,但是眼下还有一件事要处理,就是预先订了5日在巴黎取第二天参观卢浮宫的门票,现在赶不及了,这事得马上联系,看看能不能让他们给保留到6日参观的当天取,电话打不通,最后发了短信说明因航班延误而不能按时取票,结果很快得到同意的答复了。
一切补救工作就绪后,值机的时间也快到了。我们笃定地早早去排队了,想进关后能在香港机场逛逛。
总算排到我们了,但柜台工作人员说单有去程机票不行,还要有回程机票,我们给她看了回程的芬兰航空机票,结果她说不行,你去程没坐,回程就不能用了!啊?还有这道理?如果真不能用的话,岂不是损失很惨重?她说要么重新买个回程票,要么去芬兰航空问问,可不可以改签。于是,我们急急地来到香港机场的芬兰航空业务柜台,工作人员查询了一番之后说可以改签,只要支付1250元/人的改签费,只是今天的航班没有位置了,要改签也只能是明后天的航班了。我们如果改签的话,损失是小了很多,但今天肯定是到不了巴黎的,再说到现在我们都没收到X的任何消息,着实担心得很;如果不改签的话,就要重新再买回程机票,这芬兰航空的往返机票算是彻底作废了,花费自然也不会少的。思前想后,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再次牺牲自己的人民币,尽早赶到巴黎去捞人,毕竟跟我们出来的X他们年纪大了,何况我们做人向来是很负责任的,这点损失虽然心痛,但还承受得起。于是,我只能重新在网上订回程票了。都好贵哦,只有一个阿哈提德航班价格还能接受,时间也跟原来的芬兰航空差不多,只是转机时间多了2小时,这也无妨。不过我之前从来都没听说过这家航空公司,而且转机在这个阿布扎比的地方也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真有点不放心。还是先网上查一下吧,嘿,也是阿联酋的,还行,我就放心的下了订单,回程含税3548元/人。心想这回钱也花了,票也订了,总该可以吧。于是,我又来到俄航值机柜台,结果还是不行,必须等票出来后有电子票号才可以办理值机手续。无奈,我们只好等着。可是这段时间,香港机场的网络不给力了,手机总也上不了网,无法收到出票的信息。眼看着时间一点点的过去了,又要临近这个航班值机结束的时间了。我急得连连打电话给代理商,一再催促他们赶快出票。他们说已经在加急了。付费到现在都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离值机结束时间还有10分钟,再不出票我刚才买的去程票又要作废了。我急得再次打电话到代理商,好在这次他们先告知了我电子票号。于是我赶紧来到俄航值机柜台把电子票号给他们。工作人员还算好,拿了我们的回程票号先在电脑里核实,似乎是没查到的样子,又跑去别的地方查。按理他们是要看到出的票才给办手续的,光有电子票号还是不行的。我跟他们一再解释现在机场网络上不去,无法接收到电子票,只能电话沟通得到电子票号了。他们商量了一番之后,算是给了通融,在值机结束的最后一分钟帮我们办了登机牌。
我们又急急地出关寻找登机口。香港机场实在是大啊,直到上飞机的前5分钟,我们还在机场的候机楼里奔跑着。在香港机场等了12小时却连逛机场的时间都没有,全忙于机票的事了。 ,这叫什么事呀!
对于俄罗斯航空,我们还是比较信任的,印象也不错。即使没有准时起飞,也能做到准时到达。确实不愧是英雄的民族啊!
终于搭乘俄罗斯航空离开这个被困了12小时的香港机场,今天算是做了一回的“空中飞人”了。
+1
+1
飞抵莫斯科时,感觉和二个月之前完全不同了,如今莫斯科机场不但被一层白雪覆盖着,就连机场转机航站楼里也大变样了,不但面积扩大了,免税店也多了。
二个月之前转机安检很宽松,飞机上的饮料都可以带进关,这次却不行了。过了关后,我们还是不停地联系着X,可是仍然毫无音信。
又到登机时间了,在接驳车看到着实冻人的一幕,几个欧洲小鲜肉们赤脚踢着人字拖、穿着T恤和短裤,冷得直哆嗦。
+1
+1
+1
+1
2月5日晚上22点终于到了巴黎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Paris Charles de Gaulle Airport)(CDG),说起准点不得不夸俄航,还价格便宜,这次还早到了半小时,真心爱上它了,相比我们的春秋航空,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唉,不说了!!!
虽说巴黎因为前阵子的恐怖事件把安全级别提到了最高,但没想到在这里入关却是很轻松的,啥材料也没看,啥问题也没问,就单凭护照上的签证就顺利过关了。看来来是外松内紧,方便民众吧,赞一个。
此时,我们还是没收到X的任何信息,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于是又再次联系他们,这次总算有回音了,说已经自己到酒店了。看到这消息,我们那颗一直悬着的心顿时就落了下来。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告诉过X该怎么从机场去酒店,而他们根据我发的入住订单和翻译好的入住方法及密码内容就能找到并安顿好,说明他们还是有点能力的嘛!只是一直不给我们回信息,这个有点让我们不爽!算了,反正没出什么大事安全到达就好,尽管让我们多花了很多银子!
+1
等拿好行李已经过了公交350路末班车的时间(这是从戴高乐机场去巴黎市中心最便宜的方法),现在就只有搭乘RER B线了。
+1
+1
+1
我们随着人群来到地铁口,机场的指示牌也是蛮清楚的,很容易就来到了地铁售票处,这里都是自助的。
+1
+1
+1
+1
+1
最后也是让当地人代购了二张去巴黎的票,每人10欧元(又涨价了)。
+1
我们在5日当天24点之前找到了入住的地方 appartement temple 59,这是booking上订的一个公寓房。此时,我们已经2天2夜没合眼了,累到快不行了,但做到了当天赶到巴黎的承诺。
我们根据房东发来的入住方法和密码,很顺利地进入了公寓。见到X后再听说他们早就来到这里,还在外面逛了一圈,并已经舒服地睡上了一觉,心中除了有一点宽慰之外,还不免生起那一丝的不快。你们安全到达为何一直不给我们信息呢?!一个团队出去不管何种原因而被迫分散之后,大家总要尽量保持联系才对呀!何况你们早就看到我们所发的信息,否则也不可能自己来到这里入住呀!如果早点让我们知道你们安然无恙自己可以入住,我们也就不用花这上万元的钱,重新买机票非得当天赶到这里了,完全可以改签机票晚二天过来汇合,还害我们一路担心到这里!作为一个团队成员,难道不知道我们会担心吗?!即便你们无知者无畏地先飞了,那作为长者,也应该知道在自己改变计划(原定在机场汇合)的时候要及时通知对方!现在再说也已经无济于事了,算了吧,毕竟我们是非亲非故地带他们出来玩,不为我们考虑也属正常,他们有能力总比没能力强吧。不多想了,现在当务之急是马上休息,恢复体力!
没想到X在与我们汇合之后,这种能力就突然消失了,完全依赖于我们。要知道这是结伴自助,我们不是团队导游,再说我们也是第一次来这里,很多情况也不熟悉的,有些该自食其力的事情还得你们自己做的,我们可没收你们的服务费好吧!汗!(此是后话了)
等我们睡下已经是2月6日凌辱2点多了,本想多睡会儿的,可睡不着了,干脆起来早点出门吧,还能多去几个地方,昨天已经被耽误了大半天的时间。
公寓附近的一个街道上都是卖蛋糕、水果和蔬菜的食品店铺,还有小咖啡馆等,一大早它们都陆陆续续地开门了。
+1
+1
+1
出了公寓左转过一条街就是CentreGeorges Pompidou Musee National d'Art Moderne(法国蓬皮杜国家现代艺术中心),这是1969年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在执政期间立项实施的。当时他意识到法国缺少一个国家级的现代美术馆,于是有意对其功能和所承担的角色做了这样的设想:“我希望巴黎拥有一个文化中心,既是美术馆也是创意中心,在这里,美术将与音乐、电影、书籍、视听、设计等等其它相关艺术形态相得益彰。我们已经有卢浮宫,所以它将是个现代美术馆……”。现在40多年过去了,它已经成为巴黎的地标,是巴黎第二受欢迎的博物馆,也是全球游客最多的十大博物馆之一。
+1
+1
+1
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蓝色是空调排气系统,黄色是电力系统,绿色是水管,红色则是电梯,因它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
+1
+1
+1
+1
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正门口有个宽大的广场,是巴黎四区最大的一片空地,也可以形象地说是马亥区的肺部——让人们自由呼吸。
+1
+1
+1
雕塑喷泉边上是相对独立的声音和音乐研究所,也属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一部分。“花样爷爷”里刘烨就是带着爷爷们到这里喝了一杯咖啡的。
平时此地孩童和流浪艺人居多,常有来自天涯海角的年轻艺人们献艺卖唱,冬天的早晨,人们都还没出来吧!
+1
我们过Pont auChange桥来到塞纳河中的Cite Island(西岱岛),这是巴黎思想的灵魂,情感的心脏,更是巴黎的起源和王权的中心。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巴黎的第一代居民(Les Parisaii)就在这里生活,它是巴黎市的摇篮。
六世纪,克洛维成为法兰克人的第一位国王后将西岱宫作为其王室宅邸,他的儿子希尔德贝尔特还下令修建了巴黎的第一座大教堂。在十世纪末,卡佩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于格•卡佩将其顾问会议与行政管理机构安置在西岱宫中,它从此成为王权的中心。
19世纪,奥斯曼男爵在拿破仑三世的委托下对巴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其中西岱岛上的大部分建筑被夷为平地,而圣礼拜堂与巴黎裁判所附属监狱则都是留存至今最古老的法国王宫。
+1
+1
+1
+1
+1
不知道是什么建筑,很伟岸的,在旧监狱东头的马路对面。
+1
+1
+1
圣礼拜堂是法国建筑师Pierrede Montreuil(蒙特厄伊)受路易九世委托于1246~1248年修建的,总造价为4万里弗。修建这座礼拜堂的目的是为了存放路易九世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国王鲍德温二世处购买的耶稣荆冠(耶稣受难时所戴的荆冠)和包括圣矛碎片、真十字架碎片等在内的30多件圣物,尽管这个圣冠的真伪从未被梵蒂冈所确认,但大家仍公认它是非常珍贵的圣物。同时,年轻的路易九世也希望用这个圣冠来代表他被上帝赋予了重任。
1239年路易九世花了13万5千里弗(三倍于修建圣礼拜堂的费用)购得耶稣的荆冠,圣冠由2名修道士从威尼斯护送到法国,在圣礼拜堂建成前一直被放置在Château de Vincennes(文森城堡)内一个做工精致的巨大银箱内。法国大革命时期,银箱丢失或已被熔毁,里面的圣物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这光芒四射的圣礼拜堂可谓是哥特式建筑中的瑰宝。
圣礼拜堂分为上下两层:以金黄色为主的一层,即下礼拜堂,是为宫廷随从、仆人和普通巴黎市民所用;而令人叹为观止、以深红色和蓝色为主的二层,即上礼拜堂,则是为王宫贵族和大臣们专用。
礼拜堂底层曾是宫中人员的祭祀场所,设有半圆开后殿的巴斯里卡建筑式样的布局是相当简洁的,此类建筑式样还被万森讷与夏特丹的圣礼拜堂所采用。
1270年,路易九世在第8次十字军东征时不幸感染瘟疫死在了突尼斯,鉴于路易九世对基督教的虔诚,1297年罗马教皇波尼法爵八世(1235~1303年,1294~1303年为罗马教皇)追封他为Saint Louis(圣路易)。路易九世是唯一一位被封为圣人的法国国王。
+1
+1
+1
礼拜堂的建筑结构和颜色装饰让人印象深刻,蓝底金黄色的百合花饰仿佛漫天星辰,装饰感极强,金色的廊柱如鱼骨般贯穿整个天顶。在柱体与拱顶上,饰有与天蓝底相映衬的法国王室百合花徽,以及路易九世之母布兰彻·德·卡丝蒂尔王后紫红色底的塔楼族徽。
+1
+1
+1
+1
+1
最初圣物被放置在礼拜堂的上层供人瞻仰,只有国王、皇室成员以及议事司铎团可以从在当时与西岱宫相连的外部平台进入。
+1
+1
+1
+1
+1
+1
+1
+1
我听说CathedraleNotre-Dame de Paris(巴黎圣母院)是从雨果抨击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文章开始的,后来又看了雨果的长篇小说及改编的电影《巴黎圣母院》,才有了对法国巴黎的最初了解。没想时隔30多年的今天,我能来到这久闻大名的巴黎圣母院一睹尊容。
巴黎圣母院于1163年动工,1350年建成,是哥特式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它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正是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
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对圣母院也是有过积极的贡献,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对圣母院作了最充满诗意的描绘。1831年小说书出版后引起巨大的反响,许多人都希望修缮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政府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我们现在见到的巴黎圣母院就是那次修缮完毕后的模样。
圣母院南门上方巨大的玫瑰窗和后面礼拜堂的尖塔,雕琢精致优雅,这典型的哥特式93米高尖塔是由法国著名建筑师杜克在1852年后加上的,他的这项工作尽管花费了大量精力、资金,但仍饱受批评,因为它与圣母院西立面的建筑风格不协调。
+1
+1
+1
广场上有个不惹人注意的PointZéro(原点)纪念物,这是法国丈量全国各地里程时所使用的零公里起测点。
+1
+1
+1
拱顶内层层线脚中也布满了雕刻精细的小浮雕,门楣中心上是圣母献婴图,显示出罗曼风格的庄严。
+1
+1
+1
+1
+1
+1
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主殿四周,连拱廊上方是一带双层窗户的走廊,在它之上是大窗子,透过这些窗子,一束束阳光宁静地射进堂内。
+1
+1
+1
+1
一个女孩在圣母院里写生
+1
+1
侧殿位置上,是几座充满了17至18世纪艺术作品的礼拜堂。
+1
+1
+1
+1
+1
+1
我们从Pont auDouble跨过塞纳河,想要去寻找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这是传说中全世界最好的书店,它不仅是文人雅士的踞点,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里更是一个图书馆,可以让阮囊羞涩的海明威随兴免费借书;一个出版社,出版其他出版社不敢碰的书,1922年2月2日,乔伊斯在40岁生日当天拿到印刷成书的《尤利西斯》,就是由莎士比亚书店出版;一个家,可以睡、可以赊账借钱、可以让流浪的作家以此为通讯地址的地方……
莎士比亚书店地址是Ruede la Bucherie(比什利街)37号,但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条路,因为太小太短,地图都把它忽略掉了。亏得这次在手机上安装APP免费软件maps.me,并在国内下载好要去的国家电子地图,有了它,这样的小路才没被遗漏。绿色的门楣,黄底的店招,中间有莎士比亚的小像,和电影《日落之前》里一样,开篇镜头即为在莎士比亚书店里,男主角杰西正在为他的新书举办记者会,此时女主角塞琳从书架后突然出现,杰西不经意间回头,九年之后的再次重逢,淡然一笑,书店门口两人的轻声问候与紧紧拥抱。
莎士比亚书店原名Shakespeareand Company(莎士比亚及同伴),是1919年11月19日美国人西尔维亚·比奇小姐在巴黎左岸开张的英文书店, “同伴”指的是她自己,也是指其他文学同好者,专卖一些主流与非主流的英美文学书籍和杂志。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庞德以及喊出“Lost Generation(失落的一代)”的女作家葛楚·史坦和她亦步亦趋的同性伴侣爱丽丝·托克拉斯、英国作家D.H.劳伦斯、苏俄导演爱森斯坦等人都是书店的座上客。
1941年底,纳粹已经占领巴黎,一名德国军官因西尔维亚拒绝卖给他一本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于是扬言次日要没收所有的书,焦急的西尔维亚当下与友人将所有的书籍搬离店面,甚至将招牌的店名漆掉……德军的确没抄到一本书,但是却带走了书店的主人。已经五十四岁的西尔维亚在拘留所中度过了六个月,出狱后无论众人怎么劝说,她再也提不起劲开店,莎士比亚书店从此走入历史。
1951年8月,美国人乔治·惠特曼在征得西尔维亚·比奇小姐同意后,承继了书店的名字,重新开了这个书店。1964年,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时,惠特曼又将“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改名为“莎士比亚”书店。
1962年,西尔维亚在她的第二故乡巴黎去世,乔治·惠特曼也在2011年去世,现在的老板是乔治·惠特曼的女儿,她有个传奇的名字:西尔维亚·比奇·惠特曼。
一打听,莎士比亚书店要中午12点才开门,可惜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它开门等了,只好门口张望一下,过过瘾。
+1
+1
+1
这片建筑曾经是众多名流的居处,1号:国王阁(不过从来没有王室在这里住过,主要是出租给贵宾的)。1-B号:文学史上著名的塞维涅夫人1626年在此出生(卡纳瓦雷博物馆就曾经是她的宅邸)。4号:法哈斯侯爵1789年居住在此,大革命的时候,他被指控为替路易十六绑架并谋杀国家卫队统帅拉法叶的幕后主使。7号:这里在17世纪时候,是小叙利公爵的宅邸通往皇家广场的入口。8号:在19世纪中期,小说家都德住在二楼。9号:19世纪的悲剧演员拉谢尔于1857年在此居住。
雨果故居就在6号,从1832年至1848年,也就是雨果30岁到45岁的时候,他在这里居住了16年。他租用了那栋楼房的三楼。当时,雨果正值盛年,是他最精力旺盛、声名鹊起之时。他在这里完成了《巴黎圣母院》,不朽巨著《悲惨世界》的一大半腹稿也诞生于此,史诗般地记述了法国历史的凝重,反映着底层人苦难的心声。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恢复了帝制(拿破仑三世),雨果就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起义失败后,雨果成为暴政的迫害对象,不得不逃亡国外,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在路易•波拿巴的帝国垮台那年,雨果以英雄的姿态凯旋归国,受到成千上万巴黎人的热烈欢迎。雨果最后定居在巴黎的艾洛大街130号,这条大街在雨果80寿辰的时候,被命名为“Avenue Victor Hugo(维多克·雨果大街)”(此条路起自凯旋门),表达了巴黎人民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深深敬意和至诚之心。1902年雨果百年诞辰之际,他的老朋友保罗•莫里斯将孚日广场6号的整座建筑购买下来,捐赠给巴黎市政府,1903年改建为现在的“MaisonDe Victor Hugo(雨果故居纪念馆)”。这套公寓是我们此行主要瞻仰的目的地。
参观雨果故居是免费的,不过要在底层一个工作台登记一下,登记后会给每人一张门票,参观需要寄包,也免费。可能是中国人来多了,底层接待人员都会说中文了,不过很生硬,听起来比英语更难听懂!
+1
+1
上楼后,首先进入雨果的超级宽敞门厅、接待间。雨果搬到这里来住的时候,才刚满30岁。
+1
这是一所豪宅,尽管雨果的目光始终关注着社会最低层的贫民和受迫害的人们,但雨果本人并不穷困。1802年出生在法国东南部欠尚松省的雨果,父亲已经是拿破仑手下的军官,母亲是船长的女儿,虽然父母不和,但小雨果还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15岁在诗歌文学方面已崭露头角,青年时代得到路易十八欣赏,获得皇家颁发的年金。可以说,青年雨果,依靠自己,已经过上衣食无忧甚至是养尊处优的生活了。
+1
+1
+1
+1
雨果故居的“中国沙龙”是他为情人朱丽叶特别设计打造的梦幻空间。
+1
+1
在中国沙龙里有不少雨果的彩色画,其实雨果的画功也是很不赖。奇怪的是雨果从未去过中国,可这些完全是中国图案呀,应该是模仿画的吧。
+1
+1
+1
雨果的画是对中国工艺品图案的滑稽模仿,带有幽默的风格。在这一幅画上,一个中国官吏坐在一盘鱼前准备进餐,右上角有文字,雨果曾经开玩笑地说这是要为朱丽叶找的中国丈夫,取名为SHU-ZAN,也影射情人朱丽叶的厨娘Suzanne(苏姗娜)。
+1
这张很特别的书桌上,镶嵌了四个墨水瓶。这是当初为了给孤儿院筹款,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搞了一个慈善活动,她向当时法国的四个大作家(包括她自己的父亲雨果)分别要来一个墨水瓶,镶嵌在一张十六世纪的桌子上面。
+1
因为雨果故居纪念馆是后期建立的,所以一些有关雨果的遗物都被送到这里,也许雨果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回复巴特勒上尉的。
+1
下一间是餐厅,餐厅光线比较暗,配着深色的墙布和家具,真怕吃饭时食物错进了鼻子。
+1
+1
卧房,还是那样浓烈的红色,激情四射呀!1885年,雨果就是在上面这张小床上面离开人世的。
+1
+1
+1
有没有“教父”的感觉?
+1
从窗口往下看,环绕广场的是有着近四百年历史的三十六座老建筑,这些建筑连成一体,样式一致,三层上再加一层阁楼,白石与红砖相间的外墙,双层斜坡式石板屋顶,底层为带有拱门的门廊,幽雅宁静,古意盎然。大仲马曾在小说《玛尔戈王后》中以浓郁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孚日广场的美丽景色。
+1
+1
楼梯的造型特别优美,老建筑台阶高度相对比较适宜,走起来很舒服。美丽的花窗和壁饰,这种设计是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1
+1
+1
我们逛玛黑区就是为了感受老巴黎,这里还有一条Rue de Rosiers(犹太街)。在这条老式的、铺着青砖的小路上,布满了中东餐厅和甜点店,但是最热门的、也是被《纽约时报》特地介绍过的就是这家常常需要排队的平民快餐厅L'As du Fallafel。
+1
+1
+1
这家店卖的是犹太人的传统小吃Fallafel(法拉费)。
法拉费就是拿面饼包着,里面夹着炸过的牛肉丸子、鸡肉丸子或豆泥丸子、炸茄子和紫甘蓝等,内容随你挑,一个人吃不完,很多人都是买了就直接坐在路边吃起来的,但也可以进店坐下来吃。在《花样爷爷》中,刘晔也是带着爷爷们来这里买了法拉费在路边吃的。其实这小吃味道一般,也许正是这种就着阳光在路边吃法拉费的感觉才使它更出名吧。
+1
今天风很大,上午走了半天,还是觉得有点冷,中午还是先回去加点衣服吧,反正下午是反方向走的,我们也是要路过公寓的。
+1
+1
+1
+1
我们一头钻进马路对面正对着艺术桥的那扇门,里面就是著名的法国卢浮宫Cour Carree(中央方厅广场)了。
Louvre(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
想在巴黎参观展馆美术馆或者看展览,既是很容易也是很难的一个选择,容易是因为多,随便进去一个都会有所收获;难也是因为多,如果时间有限、语言不通就很难取舍。
如果简单地以国际知名度和主要馆藏作品的年限划分的话,法国最重要的三个国立美术馆当属巴黎的卢浮宫、Orsay(奥赛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了。
卢浮宫收藏世界古代文明和欧洲中世纪以来的艺术藏品,原来重要的亚洲和非洲藏品已经分别转给专事亚洲古文明艺术的Guimet Museum(吉美博物馆)和以非洲藏品为主的Guai Branly Museum(凯布朗利博物馆)。
奥赛博物馆收藏以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至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现代艺术(1848年至1914)为主,其印象派作品收藏尤其重要。
蓬皮杜艺术中心以二战之后的现代当代收藏为主,蓬皮杜从立项、设计、开馆、运营已历经三十年的实践,它除了在多媒体图书馆和专业文献资料方面做出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贡献,而且在艺术展览之外的视觉、音乐、造型、舞蹈、建筑、多媒体、公共空间、少儿美育研究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探索和实验,对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馆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我们时间有限只能三选一,最终选择的是进卢浮宫。
+1
+1
+1
+1
+1
+1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同时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1
+1
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形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
+1
+1
+1
+1
由于我们事先已经换好了门票,所以可以不用排队,而由工作人员安排直接插到最前面进行安检了。(顺便说一下,卢浮宫周二和某些节日闭馆,平时开放时间为9-18点,周三、周五开放至晚上21:45时。这里是有免费的寄存服务和中文导览图。)
+1
+1
+1
+1
+1
卢浮宫由三翼组成,分别为:Richelieu(黎塞留馆)、Sully(叙利馆)和Denon(德农馆),内设不同的楼层和展厅。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按着地图细细参观,只能找自己喜欢的挑着看!
+1
+1
+1
胜利女神被奉为稀世珍宝,是卢浮宫三件镇宫之宝之一。
+1
尼凯是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曾协助宙斯战胜提坦巨人,给人们带来了胜利,在西方艺术中常以身生双翼,携带橄榄枝的形象出现。
+1
这尊雕像于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凯像》。最早只是碎块,后经多年修复才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少臂(1950年仅有一只手臂被找到)。雕像的作者难以考证,创作年代至今也没有最后定论,但大多数意见认为是创作于公元前200年左右, 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海战中打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最早矗立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悬崖上,面对着茫茫大海。由于长期浸泡在爱琴海中,微生物的繁衍与海水的浸蚀,使得原为纯白色的雪花石雕塑呈现出目前的历史沧桑。
+1
虽然胜利女神是希腊雕塑中的常见题材,但这一尊却与众不同。雕像屹立海边山崖之巅,她前倾展翅欲飞之态,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迎着海风,薄薄的衣裙贴着身体,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疏密有致,那雕刻令人叹为观止。底座被设计成战船的船头,胜利女神犹如从天而降,在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冲向前方,既表现了海战的背景,又传达了胜利的主题。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
+1
卢浮宫的天光板也千万不要遗漏哦!
+1
+1
+1
+1
+1
+1
从香榭丽舍大道拐进AvenueWinston Churchill(温斯顿·丘吉尔大道),大道西侧是Grand Palsis(大皇宫),东面是PetitPalais(小皇宫),大、小皇宫就像姊妹宫一样隔街互相面对着。大皇宫和小皇宫不是以前的“皇宫”,而是一个称谓,它们是1900年巴黎博览会的产物,也就相当于上海世博会的永久性建筑吧,巴黎铁塔和亚历山大三世桥都是为了迎接那次博览会而建造。大皇宫现为巴黎大皇宫美术馆,与之相比显得精巧玲珑的小皇宫现为巴黎市立美术馆,我们进了小皇宫。
进门前先看下小皇宫那扇深受新艺术风格影响的正面铁栅栏大门吧,它被视为法国建筑物铁饰艺术的杰作之一。
+1
+1
+1
+1
+1
+1
这里的展品按年代布置,雕塑和绘画作品并列在同样时代的展厅里。
+1
+1
+1
+1
一个被抱着的濒死女子,很悲情哦!
+1
《ApollonieSabatier(阿波尼娜·萨巴蒂埃)》作者是Auguste Clesinger(奥古斯特·克莱桑热),在奥赛博物馆有一个和它风格类似的雕塑叫《被蛇咬的女人》应该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1
这位夫人是要去参加晚会?
+1
说悄悄话呢,两小无猜呀!
+1
楼梯的铁栏杆本身也是艺术品
+1
+1
能被画成胸像的应该都是名人,可惜我左认右认楞是一个都不认得!只怪自己知识太贫乏了吧。
+1
篮子里装着土豆,肩带里兜着葡萄,刚从菜市场回来吧?
+1
迷人的半圆形柱廊和宫殿式的建筑,让这个内庭花园显得小巧精致。
+1
+1
+1
内庭花园内侧的回廊顶部的画很气派。
+1
出了小皇宫,对门就是大皇宫,天色见黑,没时间进去看了。
+1
大、小皇宫面对的就是PontAlexandre Ⅲ(亚历山大三世桥),这是巴黎跨越塞纳河上的一座钢拱桥,被普遍认为是巴黎最华丽的桥梁。该桥兴建于1896 -1900年,得名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他在1892年缔结了法俄同盟,由他的儿子尼古拉二世作为法俄亲善的礼物,捐赠给法国。
亚历山大三世桥头两侧的绿化带上分别立着一尊骑马像,他们分别是玻利瓦尔和拉法叶。右侧的西蒙·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由于他的努力,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巴拿马六个拉美国家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人们常称他为“南美的乔治·华盛顿”。
+1
+1
桥中间两侧有仙女和法俄两国国徽,仙女和法俄两国国徽背面是塞纳河与涅瓦河的水生动植物。
+1
+1
+1
右岸桥头有两根立柱,一根立柱下的石像代表“查理曼的法国”,柱顶镀金铜像代表“艺术”;另一根立柱下的石像代表“当代法国”,柱顶镀金铜像代表“科学”。我们没过桥,所以没去拍左岸的照片。
+1
+1
+1
+1
+1
我们看完日落,沿着塞纳河一直往西走,来到Bateaux Parisiens公司的游船码头,准备晚上在这里坐塞纳河的游船。凭国内的船票订单,在这里先换好船票,因为是淡季,每班都有,我们换了晚上19点15分的游船。
+1
+1
+1
游船码头有个恐龙骨架雕塑,远处就是Tour Eiffel(埃菲尔铁塔)。
+1
看看时间尚早,先去附近垫巴点东西,坐坐休息一下吧,一天走下来也蛮累了。我们沿着河边往回走,来到一家游船咖啡吧,老板娘人很热情,看我们无从舍取,就推荐了各式点心(每样1-2块)+咖啡的组合,临走时还送了我们一盒巧克力,好精致的铁塔+红唇,我真不忍心吃!
+1
+1
+1
+1
巴黎晚上7点钟亮灯了,我们提前10分钟上了游船。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夜晚的巴黎圣母院有冷美人的感觉
+1
+1
本想塞纳河游船结束后再逛着夜景走回去的,但是太累了,于是就放弃这计划直接地铁回家了。
这里说下巴黎公交票吧,在巴黎坐公交和地铁最便宜的就是一次性购买10张次票Ticket t+,售价14.1欧元(普通次票t+票价1.9欧元/张),90分钟内可以不出站免费换乘。一个Zone跨度需要一张次票,比如Zone5到Zone3需要两张次票。Zone2以外的RER及郊区火车Transilien都是单独计价。 持同一车票可以在地铁和RER之间转乘;或者可以在Bus之间转乘;又或者可以在Bus和 Tramway之间转乘,但Noctilien(夜车)不可以转乘。由于地铁/RER系统和Bus / Tramway系统是二个计费系统,所以相互间不能换乘。
Palace of Versailles(凡尔赛宫)又名太阳王宫殿,由路易十三、路易十四修建而成。这里曾是路易十三的狩猎行宫,太阳王路易十四,因不喜欢巴黎,所以他在权利极盛时期的1671年下令将其改建扩大,成为法国新王宫。传说1660年,路易十四参观财政大臣富凯豪华的沃子爵城堡后,深受刺激。当时,王室在巴黎郊外的行宫等无一可以与其相比。路易十四不怒不可遏,以贪污罪将其投入巴士底狱,并令人修建现在的这座宫殿。
+1
+1
为了避免排长队,虽然我们早早地就来到了凡尔赛宫,可还是见到不少人在排队(这已经是淡季了)。
我们直接先排了上去,但看见好多人手里都拿着票感觉有点不对,一打听,这里是购票后进入安检的队伍。原来,凡尔赛宫的购票点是在广场左手边的那幢房子里,我们先拿了地图(有中文的),并咨询了票价(单凡尔赛宫15欧元/人,含花园的套票是18欧元/人),购票是自助的。我们考虑到现在是冬季,花园就不去了。
+1
+1
+1
+1
+1
凡尔赛宫不但外观宏伟壮观,其内部陈设及装潢更富于艺术魅力。室内装饰极其豪华富丽是凡尔赛宫的一大特色,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内部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洛可可风格,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
+1
+1
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
+1
+1
+1
礼拜堂的上层
+1
+1
+1
这个房间只有两幅画,都是保罗•委罗内塞的作品。壁炉上方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艺术大师Tiziano Vecellio(提香)的两个伟大弟子之一委罗内塞1580年的作品《Rebeccaat the Well(井边的利百加)》,也叫《Eliezer and Rebecca(埃利塞尔和利百加)》。此外这个壁炉是王宫里面最大最豪华的,外围用采自法国南部的萨朗柯兰彩色大理石筑成。
+1
+1
+1
+1
+1
+1
国王正殿的AbundanceRoom(丰收厅又称富饶厅),是入宫觐见国王的必经之地。它是路易十四收藏奇珍异宝的珍宝馆前厅,后来成为路易十五的孙子、路易十六的娱乐室,每周一、三、四,国王都要举行套间晚会。而丰收厅会安排冷餐会,三张大桌子上摆满金杯或银杯,盛的是为客人提供的提神饮料。
+1
+1
凡尔赛宫用雕塑加绘画装饰的穹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太阳王路易十四过的是极不环保的生活。这种踵事增华的屋顶,在凡尔赛宫中是随处可见的。
+1
+1
Jacques Rousseau(雅克·卢梭)用错视画法绘在墙壁上的远景图使整个房间显得比实际的要长,图中的大理石柱以假乱真。
+1
戴安娜厅也叫月神厅,是大室楼梯的另一个出口,相当于一个大套间的前庭。在路易十四时期,每逢举行套间晚会时,这里便改成台球室,据说路易凡尔赛宫十四的球技很高超。台球桌就放在房间中央房间里,铺着红色天鹅绒毛布,并有金色的流苏装饰。房间四周曾搭有一些台子,铺着金银色绣花的波斯毯,这是方便夫人们观看游戏准备的,尤其当国王也在大显身手的时候。
天花板中心壁画的作者是GabrielBlanchard(加百利·布兰切特),画的是掌管航海和狩猎的女神戴安娜。壁炉上是Charles de Lafosse(拉福斯)的《伊菲吉尼亚的献祭》。
+1
+1
+1
从窗口往下望,不少人踏入了花园参观。
+1
玛斯厅也被称为战神厅或火星厅。在1684年之前,这里是警卫厅,所以这里的装饰绘画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之后,在举行晚宴的日子,人们在这个房间里听音乐和跳舞,所以通常人们称它为舞厅。
天花板的中心,Claude Audran(克劳德•奥德朗)画上了《战神玛斯驾驶狼驭战车》。两边各有一幅画,东边是儒弗内的《常胜将军海格立斯被财富和赞颂包围》;西面是乌阿斯的《恐怖、疯狂和焦虑占领地球》。四幅Simon Vouet(蒙•乌伟)的绘画作品安放在门上方,它们是《节制》、《谨慎》、《公正》和《力量》。另外在拱形墙面上,还有几幅装饰画,几个孩子手持各种武器做战斗练习。
出了凡尔赛宫,我们打算充分利用地铁票直接去巴黎18区蒙马特高地(返程可以坐到任何一站)。于是,我们乘坐RER C线返回巴黎,到Invalides站换乘地铁8号线,再到Makeleine站转12号线,到Abbesse站下来。
这里再详细说一下在巴黎如何换乘地铁吧,有人说因为巴黎地铁线多得像蜘蛛网,会晕头转向,其实没想像中那么难。首先看地铁图,找到你要坐的那条线,并记住要去的方向(就是最后一站的站名),然后看好你要到哪一站下来换乘,下车后朝着你要换乘的几号线指示牌方向走,走到入口处再次仔细看清你的乘坐方向(最重要),最后进站即可。
因为站名比较长,要想把完整的站名记住是比较的,这里再告诉你一个记地铁方向的简易办法,就是只记站名的第一个字母(一般2个方向的终点站站名第一个字母是不同的),如果第一个相同,记住第二个字母,依次类推,这样既方便又省力。(这种方法在任何一个国家坐地铁都一样管用)
+1
+1
+1
+1
+1
法国艺术家Frédéric Baror建造了一堵宽十米高四米的墙,表面覆以511块蓝色瓷砖,瓷砖上写有世界各地311种语言的“I loveyou”,这就是著名的Le Mur Des Jet’Aime(The Wall of I Love Yous,爱之墙)。
+1
在墙的上方还有一幅漫画,画中女郎身穿深蓝色吊带裙,原来是斜倚在一张小桌旁的,现在站了起来。画旁边小字也改了,原先的 “Soyons raisonnable,exigeons l'impossible!(让我们面对现实:去挑战不可能!)”改成了“aimer c'est du desordre... alors aimons!(爱是骚动……所以爱!)”我觉得现在说得更好了!
+1
以前读书的时候,有个老师曾经炫耀会用10种语言说“我爱你”,当时我还觉得特别有趣。想像一下,如果求婚的时候向恋人说311个不同语言的“我爱你”,恋人是不是会睡着呢?呵呵!
今天太阳不错,我和LG坐在小花园的长椅上,在情人节前夕,背靠爱之墙,就着暖暖的太阳,悠闲地啃着啤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感觉啊!
出了小花园,对面是ÉgliseSaint-Jean-de-Montmartre(圣让蒙马特教堂),进去看看。
+1
+1
+1
+1
设计师Anatolede Baudot的纪念碑也浑身透着拜占庭气息,他本身已经是一位大牛X,但他的老师更令人发指,他们是Violle Le Duc和Henri Labrouste(好奇异的组合)。
+1
整座教堂有许多地方是用马赛克砖拼起来的,选用材质非常特殊,有些还会闪闪发亮。据说殿内雕塑都出自Pierre Roche之手,他是谁呢?他就是19世纪超级艺术品收藏大家,毕加索等等的小伙伴,常玉的伯乐“候谢”。
+1
+1
+1
莫扎特在此埋葬他的母亲,蓬帕杜尔夫人和莫里哀幼年时在此受洗礼,莫里哀也是在此举行婚礼的。
+1
+1
+1
+1
+1
+1
+1
+1
+1
当你看到远处大楼外墙上面金色的勾边时,巴黎春天到了。
我们到HaussmannPrintemps(巴黎春天百货公司)不是为了购物,而是为了它楼顶(左边那幢)有个巨大的360度视野的平台,一个最佳登顶看巴黎全景的地方,而且人少,不用排队,电梯直达,最重要的是完全免费哦!平台中间还有露天咖啡座和餐厅。
今天阳光明媚,清晰度很好,看远处抢眼的Opéra Garnier(巴黎歌剧院又称为加尼叶歌剧院)、大街尽头的Eglise De La Madeleine(玛德莱娜教堂)和Tour Eiffel(埃菲尔铁塔)等都尽收眼底。
+1
+1
+1
+1
+1
+1
+1
换一边能远眺到LaSainte-Chapelle(圣礼拜堂)和Montmartre Basilipue du Sacre-Coeur(圣心大教堂)。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刚才在蒙马特高地忘记去山上的圣心大教堂了。唉,这次肠子都悔青了!
+1
+1
+1
+1
+1
在春天百货里,LG花了1.5欧元购买了一次厕所的使用权。坑爹啊!
+1
离开歌剧院广场不远处,就有我们要去的Le Grand Cafe(大咖啡馆),它也被称为歌剧院餐厅。这几天一直被“迟到门”笼罩,干脆不走了,就在这里歇息下吧,也享受享受。
+1
+1
+1
1895年12月28日,巴黎的一些社会名流应卢米埃尔兄弟的邀请,来到Avenue Capucines 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观看电影。观众在黑暗中,看到了白布上的逼真画面。一位记者这样报道:“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邻座的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电影,它意味着电影技术的成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也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
这家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第一”地位的咖啡馆,它的楼梯也非常美,我把照片调成黑白的,是不是更应景?
+1
它的内部装潢也是极有看头了,是法国著名装潢设计师Jacques Garcia(雅克·加西亚)的作品,他将古典与现代美感在这家咖啡馆中进行了完美结合,顶上还有彩绘玻璃天顶。我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因为感觉它应该胜过大家常去的双偶、花神以及和平咖啡馆。
+1
+1
+1
这家咖啡馆虽然属于一家大型的高档餐馆,竟然是24小时通宵营业的,这在法国真的还很少见,每个人都可以方便的来这里吃早餐、午餐、下午茶或晚餐。果不其然,这里不管是环境还是餐食,都没让我们失望。
我们点了海鲜拼盆,边吃边欣赏着巴黎街头时尚的俊男靓女。
+1
+1
一早,我们坐地铁11号线转5号线到Gare d’Austerlitz(奥斯特利兹火车站)站下来,准备从这里开启我们的欧洲火车之旅。来到火车站后,我们直奔服务中心,因为第一次使用27国欧洲火车通票前要先去办个开通手续,在火车票上盖好章之后,你才可以在规定期限内随心所欲地乘坐欧洲火车。
+1
+1
+1
+1
+1
+1
来到了4号站台,你可以再核对一下显示屏上的时间、班次和方向。如果你去早了,可能会发现屏幕上显示的并不是自己要乘坐的那班车,千万别急,耐心等着。当然你也可以问问边上的乘客,以早点求得一份安心。
+1
+1
+1
+1
我这次在欧洲坐火车最大的感受是:完全不用害怕看不懂外文或找不着北,而且不用担心转车时间不够,因为它都是衔接好的,保证你能在这点时间内转到车。这里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你在出门前先用手机下载好APP软件RailPlanner(全欧洲的火车时刻表),然后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选择好日期,搜索火车班次(无需流量),记住你想坐的那班车时间。等你到了火车站之后就先看大屏幕或显示器,从中找到你选择的那班车时间(如果有同样时间的就再看火车班次),然后看下这班火车所开往的方向(显示终点站)是否一致,最后看后面显示的站台号,这就是你上车的地点。如果你不放心,又或许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要去哪个方向,那你还可以再看看后面停靠的小站名称,只要发现你要去的那个站名在其中,这班火车就肯定错不了。这下你就可以安心地去相应的站台等候了。遇到转车,方法也是一样的。
欧洲火车不是都报站的,即使报站,我们也未必能听懂。这里再教你一个小窍门,就是看看运行时间,再关注到达时间(前面搜索的时刻表里有)。一般欧洲火车比较准时,尤其在瑞士,可以说是分秒不差。等时间差不多了,你就可以准备下车了。如果不放心的话,也可以问问其他要下车的乘客,停车之后再看看站台上的站名确认一下。另外,欧洲火车的门是要自己打开的,不管是上车还是下车,千万不要想着等它自己开门。
我们买的是成人的27国欧洲火车通票,也就是一等车厢的火车票,当然最好是上一等车厢啦。有些火车没有一等车厢,那就只好坐二等车厢啦。其实一等车厢和二等车厢略有区别,但不是很大,只是人少人多的问题。一般火车只有1-2节一等车厢,设在火车的二头居多。
+1
火车空得很,没几个人,感觉跟包车似的。哈哈,真舒服!
香波堡是世界十大最美城堡中排名第三的,也是法国城堡之王,既然来了,怎么也得去看看吧。见火车站对面(公交车站前)有个小房子,去问问吧,原来这里是出租车司机的休息室。于是问了出租车的价格,单程50欧元,来回80欧元(包括等我们参观1小时)。想想我们四人平均下来20欧元/人还是能接受的,而且行李放车上,玩起来也轻松不少,最关键的是能节省出时间来。
看来在冬季想要去香波堡的话,平时坐巴士是省钱不省时,一天只能玩一个城堡。周日要去只能叫出租车,省时不省钱,但一天可以玩2-3个城堡。
现在既然省不了钱就省下了时间,我们下午还可以火车再去看一个Château de Chenonceau(舍农索城堡),它是法国城堡之后,这样城堡中的一王一后就齐全了,呵呵。
+1
+1
我们上了车,虽然谈妥了价格,司机还是打着表,可能他是想让我们知道这个价格是公道的吧。
跨过卢瓦尔河上古老的铁石桥,穿越一段森林,香波堡出现在眼前。
+1
+1
+1
+1
香波堡是La Loire(卢瓦尔河)河谷地区一座神奇的所在,是法国文艺之父“弗朗索瓦一世”在1519年下令兴建的狩猎行宫。当时,他出征攻克了前任国王路易十二没有保留住的意大利米兰省,返回法国后为纪念此次胜利,同时也为了炫耀财势。
五百多年来,香波堡如同一颗明珠,被镶在卢瓦尔河上,成为法国皇帝珠冠上最灿烂的标志,它是卢瓦尔河谷所有城堡中最为宏伟也是最大的一个。
+1
弗朗索瓦一世也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风格的影响,雄性勃勃的他修建香波堡时,邀请了达·芬奇前往设计,所以香波堡的首张设计图可能就出自达芬奇之手。弗朗索瓦一世不遗余力地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艺术和建筑风格移植到法国,为法兰西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城堡的教堂在城堡外面,一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
+1
作为狩猎的行宫,它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长宽各有156米,高56米,426个房间,77个楼梯,282个烟囱,气势是相当滴磅礴。
+1
大约2000名工匠和石匠花费25年时间打造了这座香波堡,尽管城堡规模庞大,但它的外形依旧以其优雅和协调吸引着游人。
+1
+1
发现香波堡的另一个伟大之处了吗?
看它的围墙上,一溜的大窗户,说明从香波堡开始,防御性的城堡就演变成生活性的别墅啦!
+1
+1
卢瓦尔河畔的城堡大都采用石灰华这种既柔软又脆弱的石灰石,但只有在香波堡才真正算得上是浑然天成,屋顶是火焰式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1
国王的座驾,这些1871年由马车设计者Binder(班德)为香波堡伯爵制作的马车从未被使用过。富丽堂皇的马车,真是感叹那时候的马车做工,内部配置也相当豪华,车里还放着国王的权杖和皇冠呢!
+1
+1
这个马鞍则是在著名的巴黎Hermes(爱马仕)商店所订购的,据说现在每年5月至9月,香波堡的马厩都会举办精彩的骑马表演。
+1
王室的寝宫全部分布在城堡的二楼。弗朗索瓦一世的卧房最初是在城堡的主塔中,后换到城堡东北翼的角堡中。东北翼原有一间卧室、两个小房间、一间小礼拜堂和一间270平米的议事厅,路易十三执政期间,把香波堡赐给了兄弟加斯东(奥尔良公爵)。在1634年至1660年间,奥尔良公爵经常来城堡居住,并对它进行了初步的改造和修复。
+1
+1
门口角落是弗朗索瓦一世住所里卫士睡的床。
+1
王后的寝宫位于城堡主塔的北边,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弗朗索瓦一世情妇Comtesse de Thoury的卧室,国王的两位妻子都没来过香波城堡。据说这个卧室某块彩色玻璃窗上,国王用他的钻石戒指悄然刻下了一句话:“女人如此多变,只有疯子才会相信她们。”不想在二百年后,路易十四生怕他的情妇们看到了“名言”受刺激,就把这块玻璃打破了。
+1
+1
作为国王狩猎行宫,狩猎季节紧张繁忙,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闲置弃用。每年当国王决定狩猎并下榻此处时,文武百官、后宫服侍等两千多人都将追随而至,把布幔、装饰物、用品、炊具、食物及国王最喜爱的家具搬过来。平时王室寝宫没有太多家具,在装饰上比凡尔赛宫简单、朴素多了。
+1
+1
+1
主塔中央升起的是达·芬奇设计的著名的双旋梯,通达城堡的三个楼层。这个设计的妙处就在于两个各站一个楼梯段的人,可以通过内芯的门窗看到彼此,但却永远不会相遇。
+1
香波堡的必看之处自然少不了拱顶的装饰。二楼大厅的拱顶雕花将弗朗索瓦一世的花体缩写字母“F”和其蝾螈标志,一种可以在火焰中生活的神话动物联系起来。香波堡蝾螈阐明了国王的箴言“点燃与熄灭”,即“我点燃(善之火),我熄灭(恶之火)。”
+1
+1
城堡最与众不同的部分要算是屋顶了,这里曾经是供王室成员夏日夜游或预告国王外出打猎即将回宫之处。屋顶的平台既可以欣赏到屋顶的景色,也可以俯瞰香波堡地区广阔壮丽的全景,可以说是美不胜收(香波堡周围有座森林——香波堡国家狩猎保护区,占地五千余公顷,相当于巴黎市区的面积)。
+1
+1
香波堡的外形也是一大看点,精美雕刻取暖炉的烟囱如同一个个的小屋顶,城堡的白色模型,就像一个插满蜡烛的鲜奶大蛋糕。
跨过卢瓦尔河上的Pont Jacques Gabriel大桥,回到布洛瓦小镇。
+1
+1
+1
司机送我们到了Chateaude Blois(布洛瓦城堡)前的广场(事先约定顺路带我们来看看),因为我们要赶火车,没时间进去了,看看外观即可。
追溯起布洛瓦城堡是如何跃居为法国的王宫,还必须先从Anne de Bretagne(安妮·布列塔尼)这位苦命的公主开始说起。安妮原本是布列塔尼公国的公主,由于父亲早逝,12岁时成为布列塔尼女公爵,群臣的勾心斗角,加上法王查理八世的大军压境,于是嫁给了查理八世,定居在Chateau d'Amboise(昂布瓦兹堡)。结婚七年后,查理八世却撞梁身亡。为了确保布列塔尼永归法国所有,她只得再嫁给继任者路易十二。由于安妮和查理所生的孩子全都早夭,因此路易十二取得继承权,布洛瓦堡是路易祖父在14世纪时取得的领地,路易和安妮婚后便搬入布洛瓦堡。苦命的安妮公主最后病逝于布洛瓦堡,遗体火化后安葬在巴黎,她的心则被带回她最爱的布列塔尼。而安妮的小女儿Claude de France(克劳蒂)在七岁时就被迫和未来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订亲。路易十二逝世后,布洛瓦堡从此沉寂了好一段时间,直到17世纪喀斯彤·奥尔良(路易十三的弟弟)以古典样式重建西翼,布洛瓦堡在此走进最后一段历史。
这座城堡还牵连了许多戏剧性的法国历史事件。当亨利二世意外去世,他的三个儿子先后登上王位,依次是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弗朗索瓦二世16岁夭折后,查理九世继位。此时,法国爆发的宗教战争正在升级,新教雨格诺派向天主教和法国皇室发起的挑战取得了优势。于是,查理九世暂时与他们修好,而其妹Marguerite de Valois(玛格丽特·瓦卢瓦)也称Margot(玛戈)公主于1572年被安排嫁给波旁家族的纳瓦尔王储Henri de Navarre(亨利·纳瓦尔),后者正是新教雨格诺派的领袖。正当雨格诺派的重要人物齐聚巴黎为领袖庆祝婚礼之时,查理和母后正在一旁密谋,他们让代表天主教派的吉斯公爵亨利率军队突袭,将亨利·纳瓦尔软禁,并屠杀雨格诺教徒数以千计,当日正值圣巴托罗缪节,因此这一血腥的夜晚被称为“圣巴托罗缪惨案”。(实际上,查理九世一直活在母后卡特琳娜的阴影下,政治命运完全被掌控,24岁英年早逝。)
这次大屠杀之后,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雨格诺派在南部和西部组成联邦共和国,对抗中央政权。为缓解局面,亨利三世继位后于1576年5月签署了博利厄敕令,谴责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大屠杀,同意为死难者昭雪,并且准许除巴黎和王室住地外的一切法国城市都有权举行新教仪式,敕令还给予雨格诺教徒担任公职的权利。此举引起天主教派的强烈不满。同年,吉斯公爵亨利在北方组织“天主教神圣同盟”,自行征税、招募军队,要求恢复王国的宗教统一,拒绝执行敕令。势力日益壮大并有自立为王之意的吉斯公爵亨利终于引来杀身之祸,在一次会晤中,吉斯公爵亨利刚走进国王亨利三世的住处,也就是布洛瓦城堡弗朗索瓦一世侧翼三楼的国王房间,就被奉亨利三世之命埋伏好的一群刺客包围,刺死在国王的床榻之下。
后来亨利三世与波旁家族的亨利·纳瓦尔有了合作,他们结盟攻击吉斯家族的剩余势力,但亨利三世在巴黎的一场战争中被刺而亡。由于他并无子嗣,而他的兄弟们也先后死于非命,这使得波旁家族的亨利·纳瓦尔意外继承了法国王位,成为了“三亨利之争”(国王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波旁家族亨利·纳瓦尔)笑到最后的人,也成为了波旁王朝的开国之君——亨利四世,而玛格丽特公主变身为法国王后,史称玛戈王后。
如果大家看晕了布洛瓦城堡的历史,那就去看电影《玛戈王后》吧,影片重现了“圣巴托罗缪惨案”以及玛戈王后的传奇一生。
旺季的时候,晚上城堡里还有声光秀表演,很值得一看。
+1
说到这昂布瓦斯城堡,还是要提到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公元1494年出生于昂布瓦斯城堡,并在这里长大成人。被弗朗索瓦一世请来造城堡的达·芬奇,在这里陪伴着他度过生命中的最后三年。2012年6月落成的达·芬奇墓被安置在昂布瓦斯城堡的Chapel of Saint-Hubert(圣兩贝尔礼拜堂)里面。
+1
+1
+1
登上一段阶梯便到达城堡的大门, 可惜中午12:30-13:30休息,我们没时间等到下午开放时间了。
+1
+1
+1
那座带有尖尖高塔的建筑就是圣·于贝尔礼拜堂,伟大的画家、雕刻家、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音乐家、解剖学家、地理学家、植物学家、建筑师、制图师(好多好多头衔噢)Leonardo da Vinci(列奥纳多·达·芬奇)就长眠于此。
+1
+1
+1
+1
我们订的ibisbudget tours centre gare (图尔中央车站宜必思快捷酒店)在火车站后面不远。于是,就先去酒店放下行李,再返回火车站去Chenonceaux(舍农索),去一睹卢瓦尔河上最有特色的Chateau de Chenonceau(舍农索堡)。
从酒店出来发现火车站有个后门,可以直接进去,近了好多呀。火车站里的墙上挂着卢瓦尔河谷的风景及沿线的城堡画,布置得还不错。
+1
+1
+1
我们坐15:15的火车,半个小时就到了,似乎这个舍农索站就是专门为城堡而设的,在这站下来的乘客几乎都是去城堡的。在法国,除了凡尔赛宫,舍农索城堡是游客最多的城堡。从车站到城堡就是一条林荫大道,尽管在冬天,依然有感觉。
+1
+1
+1
+1
进门就是迷宫,在北京圆明园里玩过类似的,不玩了!
+1
迷宫后面有女像柱
+1
舍农索堡也称情人堡或女人堡,与香波堡相距60公里。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皇家城堡,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桥梁”城堡,充满自然浪漫的气息。
+1
+1
香波堡被称为堡中之王,那么舍农索堡就可以称为堡中之后了。
舍农索堡是所有古堡中最富浪漫情调的一座,比起香波堡的粗狂雄伟,它显得尤为精致。其建筑风格极具文艺复兴时期的奢华优雅风格,这里曾经居住过多位国王的爱妃和贵妇人。
+1
娴静的谢尔河是卢瓦尔河一条不起眼的支流,一座秀丽的三层长廊拦腰伫立在河上,那就是美丽的舍农索堡了。城堡被清澈的谢尔河环绕,河水倒映出城堡优雅的侧影,端庄、秀美、典雅、妩媚,精美纤秀,超凡脱俗,仿佛是一只天鹅,悠闲地荡漾在谢尔河上。
+1
+1
+1
汤玛斯·波黑尔在1515年~1521年间为了建造一座全新的官邸,将马克家族的堡垒和磨坊夷为平地,只留下马尔克塔楼。拆除与建造工程是由他的妻子Catherine Briçonnet(凯萨琳·布里索内)来监督,凯萨琳也很乐于服侍法国的贵族,其中也包括在两次宴会中服侍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她将防御的螺旋梯改为直式楼梯,方便穿长裙的妇女活动。考虑到隐密与尊重,把互通式的房间改为独立卧房。可以说,这座女人的城堡是由女人建成的。
+1
后来因为波黑尔的儿子没有还清积欠债务,舍农索城堡被弗朗索瓦一世所查封。在1547年弗朗索瓦一世死后,亨利二世虽然娶了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德•美第奇,却爱上了比其大19岁的宫廷主管大臣妻子戴安娜•德•普瓦捷,将城堡送给她。据说当年亨利二世和他的父亲作为战俘在西班牙边境交换的时候,戴安娜看到孤苦可怜的小王子母性大发,冲出人群将小王子紧紧抱在怀里,正是由此开始,亨利无限眷恋起了这个女人。因为非常喜欢舍农索城堡,戴安娜建造了一座拱桥,连结城堡与对岸。她又监督大片花圃、蔬菜园与果园的开辟工作,因为位于河堤边,为了保护园圃不受河水泛滥的侵袭,设计了石质平台,也把精致的花园分割成四个三角形。
+1
+1
+1
+1
+1
戴安娜无疑是舍农索城堡的女主人,但是在1559年亨利二世死后,他的王妃凯瑟琳•德•美第奇就把戴安娜给驱逐了。因为城堡的所有权不再是属于国王,所以凯瑟琳王妃并没有完全的占有它,但是凯瑟琳强迫戴安娜迁居到Château Chaumont(修蒙城堡)。后来舍农索城堡就成为凯瑟琳王妃最珍爱的住所,而且替城堡添加了新的花园。作为法国的摄政,凯瑟琳花费金钱在城堡与华丽的夜间宴会上。在1560年,法国第一次举行烟火表演,为了庆祝凯瑟琳的儿子弗朗索瓦二世即位国王。雄伟的长廊在1577年顺着原本的桥梁完全延伸到河的对岸。
+1
凯瑟琳还要和戴安娜建起的花园比高低,她建起了英国式的精致花园即凯瑟琳·德·美第奇花园(5500平米),中间是圆形喷水池,玫瑰和薰衣草沿着草坪勾出小径。
+1
进入城堡,先来到前厅,拱顶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雕刻装饰艺术最精美的典范之一。
+1
东边第一间是卫兵室,16世纪的壁炉上方挂有城堡最初的建造者托马·波耶的徽章。在厚重的橡木门上有这两位城堡创建人的主保圣人(圣卡特琳和圣托马)的雕像,下面还刻有托马·波耶及妻子凯萨琳·布里索内的铭言:“S'il vient â point,me souviendra(如果我建成了舍农索城堡,人们将永远记住我。)”
+1
卫兵室的墙上挂着几幅巨大的、反映城堡生活的16世纪佛兰德挂毯,壁炉旁边的是挂毯《求婚图》,墙上还有一副挂毯是《狩猎图》。
+1
+1
+1
+1
墙上还有一幅16世纪的佛兰德挂毯《力神的胜利》,力神站在两头狮子拉着的战车上,周围都是旧约里的人物。挂毯上拉丁文铭文的意思是:“用整个身心来爱上天恩赐的人,会勇敢地跟着虔诚的心前进”。
+1
再隔壁是凯瑟琳的绿色办公室,享利二世去世后卡特琳王妃摄政时的办公室,门口放着两个十六世纪意大利柜子。墙上的油画《赛伯伊的女王和一名总督》,作者是被誉为威尼斯画派的“三杰”之一的画家丁托列托。左侧的挂毯非同凡响,这幅巨大挂毯为十五世纪称为“马兜铃”式样的布鲁塞尔挂毯,一是因它极富魅力的颜色由绿色会逐渐变成蓝色,二是它的主题反映了新大陆美洲的发现以及1492年前欧洲人从未见过的动物和植物:秘鲁银色的野鸡,菠萝、兰花、石榴等。
+1
+1
+1
我们坐17:33的火车又从舍农索回到了图尔。
+1
+1
+1
日落时和夜晚的图尔火车站都很美!
+1
逛逛夜晚的图尔市吧。
无意中,我们来到一个猫猫市场(临时的)。
+1
进去一看,哇,这么大一个市场啊!是卖宠物猫猫和它的用品吗?
+1
+1
+1
+1
这些猫太漂亮了,跟我们平时见到的完全不同,脸是平平的,毛色不是一般的好,真是开了眼界。它们看上去非常珍贵,主人的宝贝呀!
+1
+1
+1
打听一下价格,猫主人都说不卖,宝贝疙瘩哪有出售的道理,牠们在这里不是出售猫猫的,而是给这些珍贵的宠物猫猫配种的。
+1
+1
+1
又回到了火车站附近的广场(夜里还真跑不远)。
+1
+1
想看看哪边还有开门的超市,我们想要补充一下食物,便又钻进了边上的一条小路,一圈找下来,结果没有找到一家开门的。
+1
+1
夜晚的图尔市政大楼,在灯光的照射下,非常显眼。
+1
+1
+1
+1
+1
+1
+1
欧洲火车不提供饮用水,好在座位边上都有电流插座,我们有电水壶,就自己烧水喝。早、午饭都在火车上解决了。哈哈,5个多小时好惬意地就过去了!
超市买的肉,比我手掌还大,只要2欧,我们的伙食经常都在超市解决,饭馆酒肆去得少,饭馆吃一顿的费用,超市可买一周的食材。
+1
里昂是法国第二大城市,分老城和新城。老城位于索恩河北岸,古时是渔村,罗马帝国之前已繁荣,长期为法国政治中心。
两千多年古老悠久的历史,早已让里昂度过了青涩的孩童期,现在的里昂已是蜚声全球的“文化之城”、“壁画之城”,当然,最令里昂人骄傲的还是“世界人文遗产之城”这个尊贵的称号。
不过来里昂的游客还真不多,作为少有的整个城市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大都市,其旅游知名度和城市地位属于严重低估的。
+1
+1
+1
在里昂随手拍的老建筑,大气又低调,都应该是很有名的,可我却是查不到它们的名字。
+1
+1
+1
+1
+1
+1
+1
+1
+1
+1
+1
过了桥,对面就是半岛区,这里韵味特别好!先去老城那边一个地上是红沙土的Place Bellecour(白莱果广场),因为那里有游客中心,先拿地图询问里昂老街和壁画都在什么方位,这样便于安排行程。
+1
圣让大教堂面前的圣让广场不如白莱果广场和沃土广场宽广,但这里见证过教皇约翰二十二世的加冕典礼,还有法王亨利四世与意大利美蒂奇家族的玛丽隆重的婚礼。不过,今天的圣让广场安静祥和,已是市民们享受生活的美好世界。
圣让大教堂始建于公元1180年开始建造,完成于1476年,建造时间长达三个世纪,它兼具罗曼和哥特式风格。
在富维尔山圣母院兴建以前,它曾是里昂最雄伟的教堂,同时它也是一座Bishop’s Church(主教教堂)。自建成以来,里昂教区共有134位主教,这座教堂也被称为La Primatiale Saint Jean de Lyon(里昂圣让首席大教堂)。因为1079年,罗马教皇授予里昂大主教以高卢Primate of Gauls(首席大主教)的称号,令其在整个帝国的所有大主教中拥有法定的最高权利,里昂大主教驻在的教堂便被称为里昂首席大教堂。
+1
教堂的正面高44米,有三个层层叠进的尖拱顶形制大门,中间大两边略小,门扇用胡桃木制成,拱顶上有280个小型雕像;正立面的中央部位是1392年完成的玫瑰型彩色玻璃大花窗,其艳丽繁复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最高处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立檐,左右两侧分别是玛利亚和天使Gabriel(加百利)的雕像。
+1
+1
进入教堂,虽然它并不算特别宏伟,但资格很老、地位也高。大礼拜堂高32米,宽19米,长80米,被两排高大的廊柱分割为三个长条形,两侧还各自分布着多个小礼拜堂。
+1
+1
右侧的那座波旁皇族小礼拜堂建成于15世纪,1488年,波旁红衣主教埋葬于此,这个小礼拜堂的廊柱、契石和拱顶都被施以精雕细刻,呈现出无比精致华美的装饰效果。而紧挨着它的圣礼小礼拜堂同样建成于15世纪,用于纪念St.Vincent de Paul(圣•文森特•保罗)。再旁边是建成于1495年的圣•拉斐尔小礼拜堂,里面收藏有大主教雕像和三幅16至18世纪的绘画作品。靠近大礼拜堂入口的左侧安放着圣水器,其后依次分布着圣•安小礼拜堂、圣•约瑟夫小礼拜堂、圣心小礼拜堂、本堂神甫小礼拜堂等。
+1
+1
+1
+1
+1
+1
+1
+1
+1
欧洲的大多数城市似乎都拥有自己的老城,雕刻着属于这座城市的独有的时光、成长以及个性。每当走在这样的老城里,我总是充满艳羡之情,同时又想起一个外国人在成都的遭遇。这个对成都充满幻想的家伙在一座号称拥有至少两千年持续繁荣史的城市里,却寻找不到一处能够佐证这一光辉岁月的历史痕迹,他疑惑地问:“你们的两千年在哪里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笑而不语。冯骥才在《手下留情》一书中写道:“文字的历史只能启动想象,建筑的历史才是摸得着的物证。一个城市不能替代的个性内容,都在它的形态中了。一旦这个城市失去它固有的形态,不仅与历史中断,失去了精神载体和心灵的巢,看不到自己的性格轮廓,也必然在彼此走向雷同的城市中陷入对未来的迷茫。”如今,走在北京、成都、郑州、洛阳和开封,哪里还能感觉到“N朝古都”、“千年锦官城”、“商都”、“东都”、“大宋汴京”的气象,那时心里有多么的遗憾。我此刻面对欧洲的老城,心里就有同样多的羡慕嫉妒恨。为何他们就能把这些历史物证保存完好呢?!
不过,里昂老城当年也发生过一段影响深远的斗争。上世纪60年代初,就是世界性革命思潮滥觞的时代,里昂市长曾经为了修建高速公路打算拆除部分老城,引起市民舆论大哗。当时,法国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获得者)主导制定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马尔罗法》,他站出来支持里昂民间组织“里昂老城之复兴”,使得里昂老城成为《马尔罗法》第一个受益者,也就是全法国第一个“重点保护街区”。从此,老城在一系列整旧如旧的保护性维护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1998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文遗产城市。
在这个城市旧城的最中心,布满了中世纪的色调,使它获得了“有一颗粉红心脏的城市”的美称。今天,我们走在青石铺就的蜿蜒小巷里,感受着历史的气息,我在“羡慕嫉妒恨”的同时,也为里昂感到庆幸,还好,当年来得及留下了你。
+1
+1
+1
+1
持枪军警在老巷子里巡逻
+1
几家糖果店里,糖果如珍宝般放在木桶里,边上都还有个耍酷的杰克船长,杰克船长和糖果是怎么一个关联法?
+1
+1
+1
里昂也是世界电影的发源地。1870年,卢米埃尔兄弟随父母从贝桑松迁到里昂,长大后便在其父开设的小工场制造照相用的干底板,就这样兄弟俩开始了他们的事业,孜孜不倦的发明创造,终于为我们这个世界增添了一门新的艺术——电影。
在我心里,里昂老城里还有一个亮点就是Musee des miniatures et decors du cinema(国际微缩电影艺术博物馆),一座18世纪的古楼,整个建筑就是一座电影的博物馆,各个电影中使用过的道具模型、诸多熟悉的电影镜头中的道具比比皆是。
+1
+1
+1
应该说法国的博物馆够多并且都是世界顶尖级别的,可是除了特别喜欢艺术的人,大多数人参观博物馆都是走马观花,多看几个还会审美疲劳。但这个博物馆不一样,不管大人小孩,不管对电影了不了解,任何人都会看得津津有味。
+1
+1
+1
+1
以前天真地以为很多电影中的镜头都是实景,那会儿就想,都是真迹呀,怎么能让人如此地践踏呢?后来才得知,原来那些取景都是假的,有横店嘛!今天看了这些道具,更觉得自己太天真太可爱了!这么多电影大场景,还能缩放复原到小盒子一样大的展览柜中,太精细。
+1
+1
+1
+1
+1
Amorino冰激凌的Logo是长着翅膀的小天使,所以就称它为小天使冰激凌。冰激凌的品种也真够丰富: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巧克力奥利奥、巧克力酥饼、巧克力榛子、巧克力豆奶等等,光我喜欢的巧克力口味就有这么多种,当然还有香草、椰子、咖啡、芒果、开心果等等等口味。美女营业员问我要什么口味的,我就黑心地说:我全要!结果美女把每个口味的冰激凌各做了一片花瓣,我得到了“一支七色花”。
看到如鲜花盛开的冰激凌,心情怎么能不好,口水止不住掉下来,更重要的是真心地便宜,才3.6欧。新鲜的冰激凌口味,没有那么甜腻,不是哈根达斯那种快餐式冰激凌所能比的。
+1
来到圣母大教堂跟前,教堂的外形和城堡很相像,1168~1170年期间始建小教堂以敬奉圣母玛利亚,之后这里经历了拆毁、重建和扩建。1870年,普鲁士的军队围住了里昂城,里昂危在旦夕,里昂市民和里昂总主教向圣母祈祷,希望普鲁士的军队不要进城,如果圣母能显灵免于普鲁士军队的破坏,将扩建圣母以感谢圣母。里昂人民的祷告最终如愿了,于是里昂决定建造这个大教堂,以感谢圣母的再一次施恩。
+1
+1
驱邪避魔身材矫健的大天使米歇尔身披铠甲、手持长枪杵在教堂顶部。
+1
+1
+1
+1
教堂的石材是从意大利运来的,雕刻也是由意大利人完成的。
+1
+1
+1
圣母教堂前是已逝世的教皇雕塑
+1
+1
+1
统一精美的装饰从教堂的入口一直延伸到主祭坛。
+1
教堂的主祭坛处供奉着圣母玛利亚。
+1
+1
+1
+1
+1
+1
+1
+1
+1
四周有许多圣母玛利亚的雕塑,应该是来自世界各地。
+1
+1
+1
+1
+1
+1
+1
一座很美的圣水盆雕像
+1
顺着楼梯可以走下去
圣母教堂边有个地铁站,古罗马剧场边上也有,这一站路的地铁(地下缆车)很近。我们就近在富维尔山古罗马剧场缆车站坐缆车下山(开始选错站台,好在在自助机上买的票不会因出站作废),再换乘地铁回酒店。
+1
+1
出站时,我们正遇上这个地铁站在查票,还是看到有被捉的逃票者,但人数不多。我们出行那么多次,也是第一次遇到地铁站查票的呢。
+1
半夜醒来看了下股票,昨天忘记关心了,这一关心,就“跑路”了,结果少赚了很多。大汗!
昨天走的地方多了,今天就时间充沛了,里昂有壁画之都的称号,大大小小的壁画大概有400多处,看里昂壁画成了今天唯一的目的。
天亮了,拉开窗帘,窗外不远处的“铅笔楼”就是里昂的最高建筑Credit Lyonnais (里昂信贷银行),是法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
+1
+1
+1
+1
酒店离火车站不远,就隔了2条马路,但是中间是大型商场,貌似不通,得绕道。一大早就见这么多人排队等开门,莫非法国人也要抢购紧俏商品吗?
+1
想起了一则笑话,说是几个中国人去国外旅游,看到一帮日本人在排队,几个中国人觉得肯定有好东西,赶紧排在后面,然后让领头的那位到前面去打探(中国人的聪明处:先占好位置再了解为啥占位)。领头的跑到队伍最前面,发现这里不是商店,只是一个厕所。这时,厕所里出来一人,手拿小旗,向前一扬,这支日本人的队伍就跟着他往前走了。原来是这队日本人一直保持着队形,在厕所门口等导游上厕所呢!
+1
+1
我们依然是徒步去景点。
+1
过了罗纳河就能看见古老的建筑和狭窄的街道。
+1
+1
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散布着大约一百幅壁画,他们绘制精美,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和发生的故事,可以说壁画早已融入到了里昂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里昂的壁画大多出自一个名叫“创造之城”的组织。它成立于1978年,创始人是里昂美术学院的11位学生,成立时注册登记为美术团体。这些人画壁画的目的是通过它来促进城市里的人际交流,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同时赋予城市和街区某种身份特征。他们创作的壁画,主题积极向上,色彩和谐明丽,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作品中的人物与场景几乎可以乱真。所以,这些壁画自然也就成为了里昂城市旅游的热点。
+1
+1
+1
离沃土广场不远的地方,Ruede La Platière和Rue Lanterne这两条街的转角处,我们寻见了第一幅壁画。这窗户画得跟真的一样,差点就过去了,还好窗台上的动物引起了我的注意,才发现了它,它的下面一家Broc’Bar酒吧。
+1
+1
+1
+1
+1
+1
+1
+1
环卫工人正用专业的手持吸尘器,清扫索恩河边Quai de Bondy大街上的杂物,貌似比我们这里用扫帚扫大街要强,至少不会扬起尘土,减少空气污染。
+1
+1
+1
我们沿河边折返往南走不多远,在Rue Francois Vernay路口,有家Rene Nardone餐厅,餐厅上面就是我们看到的第三幅壁画《Le mur de la Cour des Loges(墙上的庭院)》,这面墙用透视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施工中庭院场景。可惜壁画大半被树枝挡了,如果是夏天树叶茂盛的话,恐怕就很难发现它了。
+1
+1
+1
+1
下桥是QuaiSaint-Vincent大街
+1
+1
+1
+1
除此之外,在壁画的下半部分还有好几幅描绘里昂人生活场景的壁画。
+1
+1
+1
我们在里昂古老的街道里继续探寻着,灰蒙蒙的建筑中偶儿也有色彩绚丽的门店来点缀。
+1
来到Rue deI`Annonciade街,一排以田园风光为主题的大型壁画系列展示在我们的眼前,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五部壁画。
+1
+1
+1
+1
第六个也是我们最后一个目标是在Croix-Rousse(红十字区)的《Murdes Canuts(卡尼)》壁画,不很近也不很远。我们感觉还有点体力,时间也够,就决定腿着过去了。
经过Amphithéâtre des Trois Gaules(三高卢人露天剧场)古迹前的绿地,这里有一座A Burdeau纪念碑。
里昂城大多是平原,但红十字区却属于高地。我们沿着一条接沃土广场和红十字区的Montee de la Grande Cote步行街一路往上坡走。LP上这样形容:“丝绸、彩色玻璃制品以及其他视觉艺术品是这条步行街沿线画廊和艺术品店的精华所在。”而我却没感觉到,整条街冷冷清清,或许是淡季的缘故吧。
中国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那么法国里昂就是丝绸之路的西方终点。1536年,里昂设置了第一个丝绸纺织作坊。当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就曾向该厂订购了大量的用金线、银线和丝绸等织成的宫廷用品,里昂因此而赢得了“丝绸之都”的称号。里昂丝织工人生产丝织品的高超技术和工艺,受到举世公认。到了十七世纪,里昂变成了全欧洲最重要的丝绸产地,是法国王室和贵族所有珍贵丝绸的唯一来源。
过了步行街继续往前走,就能看见Place de la Croix-Rousse(红十字广场)。广场上矗立的雕塑是在法国丝绸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也是织机工匠出身的里昂人——Jacquard(贾卡),他对织机的改革使法国丝绸工业达到了空前的进步。他是纹板提花织机的积极改革创新者,于1977年制成了配置整套纹板传动机的脚踏式提花织机,只需一个人操作便能够织出六百针以上的大型花纹织物,许多式样较为简单的花纹由此达到了自动成形的程度。后来,这种织机发展成了全自动织机,在纺织业上被称为贾卡机。新织机不但缩短了产品的成形时间,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劳动量,减少了工作人数,这必然引起了大批工人的恐慌和随之而来的抵制及破坏,因为使用贾卡织机后,原来需要六名工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一名,这就意味着大批工人的失业。贾卡多次受到人身攻击,甚至有人对他以死相逼,更严重的是,土坊里的新型织机不断被损坏和焚烧。尽管如此,革新的成果还是遍及全国,1812年,整个法国已装置了一万一千多台贾卡自动织机。虽然这位风云人物因每台织机的提成而成为巨富,但在革新过程中所冒的风险,却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变得沉默和孤僻。红十字广场上的贾卡雕像,有一种苦涩甚至阴沉的表情,这无疑是这位天才革新家当时的心境写照。
+1
+1
+1
+1
有人在这里卖自己的创作画。
+1
+1
+1
在Boulevarddes Canuts和Rue Pelletier的交叉路口,一幅巨型壁画终于撞入了我们的眼帘。哇,太有立体感了!小广场、楼房和阶梯,阳台上的鲜花和墙上的藤蔓植物,街边小店、推门而出的女人、取款机、拾级而上的人们,栩栩如生,完全跟真的一样,咖啡馆里似乎还在飘出阵阵香气,太令人惊叹了!《尼卡》壁画的正确地址是在红十字区的Rue Pelletier 12。
+1
这幅画每隔十年还会更新一次,展现着这个街区新的面貌,而画中的人物却都是生活在这里的真实人物。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当年的传统纺织工人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原本贫穷的纺织区也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变身成为了集前卫与传统于一身的艺术区,它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卡尼》已经成为了Canuts街区的人们引以为豪的著名景点,所以当地人有一句名言:“纺织工人虽死,纺织工人之墙万岁!”
+1
+1
+1
+1
LIDL是德国发展迅猛的一家零售商,它与ALDI一起将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赶出德国,仅此一役,使其名声大振。随着沃尔玛在欧洲的减势,在整个欧盟地区,它的发展势头甚至已经赶超老大哥ALDI。
LIDL超市也被称为穷人的超市,店面也不是巨型的,我们在伦敦是领教过的。但是,再“穷人的超市”在瑞士总还是一个“贵”字的,当然,巧克力除外!
+1
到酒店办好入住手续后,我们就拿到了能使用2天的公交卡。这下,公共交通可以随便坐了,还免费,太爽了!
我们在酒店附近的坐了15路有轨公交电车,到终点站就联合国广场。
1997年,一些非政府组织在万国宫外的联合国广场上竖起这把十几米高的断腿椅子,这是瑞士著名雕塑家Daniel Berset(丹尼尔·伯塞特)的作品,是国际残联为纪念“地雷议定书”正式生效而创作的一个象征物。丹尼尔曾说过:“椅子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最普通的物品,也是人类文明的成果。选用椅子作为雕塑的主题,是因为椅子象征着和平与交流。换句话说,我以椅子喻人——一个为地雷所摧残而坚毅地站起来向世界呼救的人。”此后,这只呼吁全社会关注地雷对平民伤害的断腿椅子成为联合国广场的标志。
+1
+1
+1
+1
+1
+1
圣·皮埃尔大教堂其最引人注目也是最著名之处,还在于它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法语区中心人物、宗教改革领袖约翰-加尔文的基地。
约翰·加尔文是法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巴黎北部的瓦兹省,父亲是一名律师。1523年,他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文科硕士,后赴奥尔良进修获法学博士学位。1536年定居日内瓦并发表《基督教原理》。1538年由于过激改革宗教,和市政当局产生冲突,被迫出走斯特拉斯堡。1540年,日内瓦宗教改革派重掌政权,加尔文应邀重返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及市政工作,建立日内瓦归正会。从1541年到1555年加尔文进行了一系列的神学争论,改教活动。他延揽大批欧洲新教难民到日内瓦,使日内瓦成为了归正宗(也称加尔文宗)的国际中心,号称“新教的罗马”。在加尔文的领导和致力推动下,罗马天主教被逐出日内瓦,新教统治该城。这期间大量的历史活动都集中在圣皮埃尔大教堂和几步之遥的市政厅进行。
加尔文在日内瓦领导的宗教改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长老制,长老会议,由各教区民主选举的代表组成,归市议会直辖。2、简化宗教仪式,在圣事中只施行圣经所记耶稣亲自设立的洗礼和圣餐礼。3、取缔演戏和赌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严禁一切浮华享乐的行为。4、改组市议会,政权的形式按照加尔文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模式建设。5、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会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
加尔文在日内瓦改教运动中推行的政教合一制度,是一种政权和神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民众受狂热和专一的宗教感情所支配。
政教合一制度在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帝国、沙俄、阿拉伯帝国、印度、意大利等国家或地区实行过,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加强自己的政治统治,需要利用宗教;而宗教首领为了扩大影响、争夺势力,也需要与封建统治者的联合。政教合一制度是宗教和政治结合最密切的形式。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诸多思想启蒙运动以后,多数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相继废除了政教合一制度,但仍有少数国家实行这一制度,例如梵蒂冈、伊朗等。
+1
+1
+1
+1
+1
+1
教堂内部是纯粹的哥特风格,神圣庄严,和谐的建筑比例,优美的石券尖拱,垂直向上的束柱,把会众的心灵引向高高在上的天国。
+1
+1
+1
+1
+1
+1
唱诗班坐席,木栏杆上拥着家徽的灵兽
+1
+1
+1
+1
木栏杆上雕刻着各种精细的家徽灵兽。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欧洲教堂里从来就不会缺少LG最喜欢的漂亮花窗。
+1
+1
作为日内瓦象征的JetD’eau大喷泉,最早始于1886年,当时只是附近水力发电厂的安全阀,工人下班将龙头关闭后,为了释放多余的水压,便有了这么一道水柱从阀里喷出。后来工人在半开玩笑的情况下试着将水刻意加压,竟然最终成为一道景观。1891年,为了庆祝瑞士建国600周年,日内瓦当局将阀门移到湖中,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担心这么大的水柱会破坏日内瓦湖的宁静和美景。意想不到的是,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大喷泉成了日内瓦的标志性景观。早期喷泉喷射高度为90米,1951年翻修,在湖面下加建了新的泵站后,用湖水来代替水电厂出水,平均喷射高度提升到140米。可现在是冬季关闭了,象征没了,日内瓦人的骄傲没了。不过,夕阳下的湖面也就显得格外宁静,夕阳下的港口却依然美丽。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