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日期/2015/10/01
天数/3天
人均费用/1000元
人物/三五好友
这里曾经是辉煌的北魏国都,辽金陪都,这里也是一座梁思成先生踏访的古城,现在还还是一座有着新思想、新布局的古城。古城位于黄土之北、高原之南的广阔平原中。西汉时,置平城县。因其地为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为祈福思安,渴求和平而得名。
而我如今踏上了这篇热土,几天下来,我倒感觉之所以叫做平城,可能是因为此地确实是在高原夹杂中的一块开阔平地吧。说了这么多,可能还不清楚平城到底是哪里?原谅我,我一直喜欢以古名来看待如今的城市。
平城,即今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当然啦,在我来大同之前,有跟朋友说起过,朋友大惊,”去大同干什么?空气那么差?“没错,大同确实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早年的空气污染让大家对于大同早已模糊了”历史古城“的标签,反而加重了”重污染城市“的印记。
不过,庆幸的是,大同经过多年的投资与建设,早已不见了”空气污染“的标签,并且也正在努力恢复”历史文化古城“的印象,所以这趟北上朝拜之旅并没有被空气污染所打败,反而更因为空气清新而难忘。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本可以直奔旅店的,但是为了能够赶上第一波进入云冈石窟的虔诚信徒,我们选择在凛凛秋风中等候公交巴士的来临。(也是够猛的)早饭就在火车站旁的李先生和KFC中解决了,在这样寒冷的天气能够找到这样的地方已经是够好的了。晨光慢慢悠悠地从东方展露出来,这种黎明时光很容易让人回想,尤其是回想到童年。
草草的在KFC解决了洗漱问题便出发了,前往中国北魏时期的皇家石窟---云冈石窟。
“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魏书·释老志》(卷114))
这段话记述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始源,也引出了云冈石窟的首要缔造者--昙曜法师。昙曜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早在唐初已经不详。只知他自小出家习禅,品格坚贞,志气高远,风度闲雅。他可能是凉州(约当今甘肃中部、宁夏西北一角及青海西部一角,治今甘肃武威市),或者早期活动于凉州,后来移居中山(今河北定县)。文成帝即位的第二年,即北魏兴安二年(453年),被朝廷徵至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文成帝把他礼为帝师。和平初年(460年),道人统罽宾沙门师贤去世后,昙曜继任,改名为沙门统。就在沙门统任上,他征得文成帝的同意和支持,在武州塞凿山石壁,开始了云冈石窟伟大工程的兴建工作。
云冈石窟的兴建为中国的佛教史及艺术史留下了瑰丽的宝藏。
能够在千年后的今天亲眼目睹他的繁华,真可谓是三生有幸。
新修葺的景区大门依承旧时建筑风格,与石窟构象倒也并不违和。天空的湛蓝好像要把人的内心洗涤干净,皎白的月亮依然高高悬挂在西天,这种日月同辉的相貌好像只能在北方所见,尤其在秋冬季的北方,更为常见。
入园前的我们,是在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心怀期待。
+1
+1
+1
+1
当然,所谓“兴衰更替”,就是佛教在北魏的兴盛在达到一定的极致后便会呈现出一系列的下滑举动,最大的要数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中国历史上共有四次大的灭佛行动,而这次灭佛持续时间最长,手段也最为严酷。
这当然是后话了,现在我们走过这段新修的神道前往石窟,去体味千年前佛在此地所留下的辉煌。
+1
+1
+1
+1
东段石窟已经遭到了很大程度了风蚀损伤。现今已经不太能够看出曾经留下的文字痕迹了。
+1
历史在苍凉的晋北留给了我们如此令人琢磨的厚重,在这样的时空维度,我们不奢求去触摸那古时工匠、帝王、僧侣们的生活场景,我们只是去体味他们曾经在这里留下的足迹。
天空的湛蓝再一次与灰黄的土堆石窟形成对比,而这种对比这是反衬着人世间的万事无常。
+1
+1
+1
+1
清静、安宁,天空清澈无比,眼前石窟遍布,佛像无数,中国古人凭借着对于佛教精神的崇敬与热爱,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这样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
漫步其中,身心涤荡。
+1
石窟之美,我已经找不出更好的形容词,只知道,这次云冈石窟之行,让我们收益颇丰。
+1
+1
+1
+1
+1
当源自西方的大佛遇到了强大的中华文明,其被同化的命运显然不可避免。高大的身躯,长耳,高挺鼻梁等等身体特征在显示着舶来品的特点;轻如流沙的袈裟,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了东方大国的气度。如此纤细、浑厚的雕刻风格让我们见识到了佛教东传的路途变迁,也让我们见识到了文化融合的前奏。
+1
+1
+1
深蓝的天空,土黄的石窟群,黄蓝釉的古瓦片,葱绿的新生命以及嘈杂而又繁忙的人群,构成了眼前云冈石窟前的景象。
+1
《大同府志》有这样一段记载:“旧学在府治东,即元魏中书学,辽西京国子监,金时之太学,元之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 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学为代蕃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
+1
要说平城府文庙,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可非一般。
《魏书 世祖纪上》记载,世祖始光三年(426年)二月,“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可知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学校立孔庙,中国府学的渊源大致始于元魏平城中书学,故大同府文庙的传承为世之第一。
+1
+1
在湛蓝的天空下,我们由棂星门跨入府文庙,试图去找寻这座翻新过的建筑群中的丝丝旧迹。
过了棂星门,便进入到府文庙的第一进院落,然后再过大成门,进入第二进院落。这样层层递进的院落形式是千百年来发展出的孔庙的建筑形制。
+1
+1
+1
+1
+1
”斯文在兹“,便是大成殿,殿内供奉孔子,是整个府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由宋徽宗尊评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而称名。
+1
+1
+1
+1
漫步在这座古文庙中,沉浸在秋日午后的阳光里,我们漫谈着,漫谈着人生的路途,想象着前方的艰辛,回忆着过去的美好。随处遐想,就像天空飘来的几朵白云,零零散散,但却十分美好。
安静的午后,安静的府文庙,留给了我们一段美好的大同回忆。
+1
离开府文庙,前往古城南部,在那里有一座千年古寺吸引着我们。
一路步行,古城内的交通并不算拥堵,这点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印象,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道路还有待修整,很多道路都不平整而且坑坑洼洼,但我知道这点肯定不是我操心的地方,因为大同古城正在进行一场全方位的维护,相信道路问题肯定会解决的。
向着太阳的方位前进,来到了南城门--永泰门。前面也有提到过大同的古城墙。在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毁的毁,拆的拆,大同古城墙面目不堪。近现代战争对大同城池破坏最大的一次是1946年发生在大同的攻防战,中共军队攻克了除主城之外的北、东、南三城,但终止于大同主城坚固的城防下,大同古城墙的防守作用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明显的作用。但在战役中,城墙、城门、城楼、望楼、角楼等均遭不同程度之损坏,1952年拆钟楼前后,北城门、东城门、西城门也被拆除,唯有南城门楼,也就是现在看到的永泰门保存,到1964年7月1日被“落架保护”。
如今我们看到的永泰门已经被修葺一新了,但其过往的历史依然书写在其被保护起来的城砖内,待后人缅怀。
+1
+1
+1
+1
三圣殿建于金天会六年(1128),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结构上融合宋辽建筑特点而独具风格,可谓金初代表性木构建筑。其殿为庑殿顶式,左右次间各出60度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据说金代斜拱盛行,硕大华丽者以此为最。
+1
望向历史的天空,可以听到当初修建者在此建造的“叮叮当当”声,可以看到战火的弥漫,还可以听到盛世繁华时余音袅袅的诵经声,当然还可以听到梁思成先生在此探查时的惊叹与欢呼声,“伟大,含有无限力善化寺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
+1
+1
+1
+1
+1
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脊的辽式楼阁,采用平座暗层做法(即两明层之间有一暗层),尚存唐代楼阁遗风。1953年修缮时发现“(金)贞元二年(1154年)一行造”题记,证明系金代重建。
+1
+1
普贤阁的剪影似乎可以剪出当年梁先生的足迹,在叮叮当当的铃声中回荡到过去。
+1
+1
契经中说“供玲铎于塔庙,世世锝好音。”风铃不仅仅作为寺院的装饰建筑,风铃更深的含义在于指向人心,在于提醒心神,澄清心意。
此刻的我们在千年前的庙宇之中,聆听着“叮叮当当”的佛语禅音,内心一片澄静。
+1
+1
+1
+1
+1
+1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的主殿,也是寺内最大的殿堂。殿前有宽阔的月台,殿顶梁架构造雄伟,殿内斗拱形制多样,正中有五尊金身如来佛像,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大雄宝殿它是善化寺殿宇中惟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大殿立在高达3.3米的台基上,月台上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造的牌坊和钟鼓亭。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正中有平基藻井2间,余为彻上露明造。斗八藻井内围列斗拱两层,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雕制精湛。其形制、手法均与大殿本身梁架结构和斗拱形制相同,为辽代遗构。精美的壁画,美轮美奂,均为佛教故事。
善化寺的典雅很大程度地让我对这座古城有了更深的依恋,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年来我还可以再次重走大同,我会记住此刻大同的天空,大同的云,大同的城墙,大同的寺。
殊不知,在接下去的行程中,大同处处给我带来了惊喜与欢呼。
离开善化寺顺着大街向北走去,当时已经下午三四点了,太阳已经不如中午时的强烈,道路反射的太阳光线已经变得柔和许多。两侧的商铺,人群熙熙攘攘,这条自古至今繁华的古城主干道依然忙碌。
步行一小会,便看到了矗立在道路中间的一座古建筑---鼓楼。
自古至今,有古城,便有鼓楼。不论城市大小,鼓楼已然是一座古城的地标。现在已经很难想象这样一座功能性建筑在古代使用的场景。但是可以清楚的是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有一个统一指挥的,而这种指挥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鼓楼的。
+1
+1
+1
+1
四牌楼位于大同古城中心,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
四牌楼是古城的中心点,也是交通回旋台,四个牌楼集中矗立成了古城的特色标志。东南西北有四条街:清远街、和阳街、永泰街、武定街。四大街的中段各建有一楼,诸如钟楼、鼓楼、太平楼、魁星楼等等。与街道对应的分别是四座城门:清远门、和阳门、永泰门、武定门。
位于中心的四牌楼,虽是大同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但可惜的是,1954年,以妨碍交通为由拆除了大同古城中心的牌坊式建筑群。
现今看到的是2012年的修复成果。复建的四牌楼宽19.2米,高14.43米,形制为“四座四柱三楼式悬山顶跨街牌楼”。
崭新的四牌楼似乎又可以开启另一个辉煌时代,真心希望这样的复古建筑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不要成为时间的炮灰以及人们唾弃的对象。
+1
+1
+1
这是复建的部分楼阁,蓝色琉璃瓦与金黄色户牖大气规整,与绿色的垂柳、蓝色的天空相互映衬,仿佛在尽力还原千百年前大同古城王府相第的恢弘气度。从目前复建的形制来看,似乎做到了。
但是有一点还需考虑的就是韵味,也就是大同古城内能否撑得下如此大规模的历史承载。就大同古城的历史来看,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已经足够让这座城市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历史文化名城,所以说其历史底蕴足够丰厚。那么韵味的问题来自于哪里呢?
我认为复建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考虑其目的性。拿代王府来说,如此大规模的宫殿复建是不可能让其继续发挥原本的功能的,(不可能成为新一代的代王府邸),我所能想到的就是作为文化旅游项目,打造魅力古都,文化名城的声号。如果是出于此目的,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从零开始复建一个不会再有王爷居住的空府邸。因为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历史中消失掉了的建筑,再复建也达不到曾经的效果,就时间沉淀而言,就完全失去了意味。而且这么大的工程,劳民不说关键是伤财啊。
我还是认为有实用价值的建筑可以复建,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建造景点而可以复建的古建筑,完全没有必要。如果真要检验,那就让时间来吧,不过我还是希望代王府的复建不要成为炮灰···
+1
+1
该壁东西长45.5米,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龙壁,堪称中国九龙壁之首。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 两侧为日月图案。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
+1
+1
我们由和阳门登临,和阳门内有一座瓮城。当年徐达将军建造平城之时,便为其设计了一条比较坚固的城墙,要挑起“北方锁钥”的称号。
+1
+1
大同地处中原最北部,对于防护蒙古等游牧民族的骚扰,维护中原的太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登临城墙,可以看到远处高耸的山脉连绵不断,云层矮矮地压在山脉之上。
晚风袭来,不免打个冷颤,才想到我们已经在中原文化的最北端了。
+1
+1
古城墙之内,寺庙、古建林立,从城墙即可看到古城的总体风貌,感觉心情舒畅;古城墙之外,高楼林立,是另一个时代,现代文明的产物。城墙之隔,将大同分为内外两部分,也貌似分成了古今两部分。
+1
+1
+1
夕阳已经开始慢慢下沉,古城内开始变得安静祥和,傍晚的风吹来,像是在诉说着千百年来大同的变迁。眼前似乎开始幻现出各个时代的影响,建筑一批一批的建了又毁,再建再拆,来来回回,不断闪现。时光就是流云一般,倏忽间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一粒粒沙子,不起眼,不显眼。但是经过时间的涤荡,留下来的便是永恒。
+1
城墙上的阿姨们在工作间隙闲聊了起来,生活不就是这样啊,不管我们身处何时,生活的本色是不会有所区别的。
+1
+1
+1
天边的橘色逐渐蔓延开来,并且一点点加重,夕阳下山了,古城安静了。我们也回去睡觉了。这就是古人的生活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是对于平城的探访还未结束。
10月的大同,早晨起床后,顺着柔柔的阳光,我们再一次入城,在城内的一处小面馆里吃了我们的早餐。在这秋冬分明的北国大地上,虽然享受着太阳的恩泽,但还是忍不住的想打哆嗦。我们一路步行,还好早餐的热量已经替我们驱赶了一部分的寒意。
我们马不停碲地前往我们今天的重头戏,那就是华严寺。作为辽金陪都的大同,华严寺是一座被钦命的皇家寺庙,享受着与古城内其他建筑不同的待遇。而这座寺庙也曾深深的吸引了梁思成先生的目光。在他的营造学社探查之路上,大同华严寺是其很重要的一个发现。我迫不及待的想在趁着旅游大军进入华严寺之前进入,想要目睹皇家寺庙的气魄,以及其所遗留的任何岁月痕迹
+1
新修葺的山门看上去却未能给我多大的惊喜,总希望古建筑能够保留一部分古朴之气,新修的迹象在这里显露得太过扎眼。
+1
但是对于这样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能怎么做呢?文物的保护力度要怎么控制呢?这其中所谓的度量问题,其实谁也无法把握好。
+1
修葺是必须的,但无论修的怎么样,我觉得时间还是一个很好的判断者。
我们抛开这些,用心去体会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这座建筑瑰宝吧。
从山门进入,便是左右两侧的钟鼓楼。
华严寺,始建于辽代,公元1038年,是现存保存比较完整的、年代较久的一座辽金建筑群。
+1
+1
+1
华严塔的高耸使得我们从寺庙的哪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可以想象,在夜晚的时候,塔上的光明更会燃起我们心中的信仰,让每一个迷途的人们找回丢失的方向。
+1
+1
+1
这就是我所钟爱的藻井,我喜欢这样的修葺方式,尽管我知道这是新建筑,但是从建筑形制还有建筑材料上所体现的古朴感,是这样的古建筑群所必须的。
在古建筑中修建新建筑,并且能够以新乱旧,就是这个新建筑的成功。
+1
+1
+1
+1
+1
+1
+1
大雄宝殿内采用减柱法构造,减少内柱12根,扩大了前部的空间面积,便于礼佛等各项活动。
光线自门扉透进殿内,映射在天花板,这种感觉往往可以引起我对于时空的幻想,仿佛可以通过抓住光线就能穿越时空一样。
殿内各种各样的彩塑都是辽金原作,可惜不能拍照,但用心在殿内踱步来回,为的就是能够多几次跟历史想会的瞬间。
过了薄伽教藏殿,来到了最后的华严寺宝塔。宝塔是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恢复建造的。木塔平面呈方形,包括塔刹在内总高43.5米,为三层四檐纯木榫卯结构,每层面宽、进深各为三间,均按辽金时期建筑手法营造。
抬头仰望,宝塔耸入蓝天,此情景如同不真实一样,后来我找到了原因。并不是宝塔的精美,而是因为天空的湛蓝,所以我在宝塔下再一次向同伴“抱怨”了平城的不寻常的天空。
真是心情美的不要不要的。
+1
+1
+1
登上宝塔,顺时针转动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长大了嘴巴,因为太美了。古城的一切都在眼前,而在远方的高楼却是耸立在古城之外的。古代与现代在不远处的天际线划出了界限。闭上眼似乎就可以想象出来古老的平城,是如何的安宁与祥和。
上午的阳光暖暖的打在身上,配合着渐渐变凉的秋风,我知道此刻的大同,历史上的平城,是如此的美丽。我迷恋上了这座古城。
+1
顺时针绕宝塔三圈后,我们就开始往下走了。快接近下去的时候,我又被这里的户牖吸引住了,光影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会让人不由自主的幻想。而我的幻想总是时空的错乱。放佛跨国这段光亮,我便能够回到辽代的平城,去见识真正的平城。
+1
然而,一旦撤去这层面纱,便又回到了现实,窗外的一切还是在提醒着自己,现在是21世纪,我所看到的,我所想到的也绝非一千年前的平城。
但那又怎样,我心中的平城就是在我攫取这些老建筑所遗留下来的点点滴滴拼凑而成的,在我心中,我要的平城就是这样的,祥和而又宁静,繁华却不失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