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日期/2021/05/03
天数/3天
纵观千年制瓷历史,定是要去陶瓷博物馆逛一逛的。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座落在西市区美丽的昌南湖畔,风景旖旎,地势开阔,独特的外观设计,远远看去,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瓷器,陈列在湖畔,闪耀着光芒。
馆内基本陈列《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瓷器、瓷业与城市发展史陈列》以时间为顺序,以“一部陶瓷史,半本景德镇”为经,以“工匠八方来”的包容与传承和“器成天下走”的繁荣与影响为纬,以“瓷都”“瓷业”“瓷器”“瓷人”等为展示点,依次展出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精品陶瓷2000余件,呈现出一幅“两千年冶陶史,一千年官窑史,六百年御窑史”的历史长卷,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向世人展示中国陶瓷和千年瓷都的历史辉煌。
+1
+1
+1
走进博物馆,安静地只听见自己的脚步声。黑白灰的整体装修风格,大气稳重,让风尘仆仆来参观的人,很快沉静下来,沉浸到展览中,沉浸到每一件藏品里,欣赏它独特的美,倾听背后流传千百年的故事。
+1
+1
+1
+1
参观博物馆,可以在柜台预约讲解,也可以用手机扫一扫每件藏品的二维码听讲解介绍。展馆内的讲解员对每一件藏品都如数家珍,也会耐心解答任何问题。
+1
这一件便是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小口,丰肩,收腹,器身至上而下绘五层纹饰。肩上覆莲瓣纹,内绘八宝纹,腹部绘缠枝牡丹,下腹绘仰莲瓣纹。整件器物层次多,纹饰满,釉色青白,青花发色浓郁。
很难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能烧制出如此的完美的作品,经过了多少瓷艺人日以继夜的努力。练泥、制坯、上釉、绘彩、烧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对时间的熟练掌控,对力道的稳健把握,一笔一划,一凿一刻,都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1
+1
+1
+1
+1
+1
沿着时间的脉络,从新时期时代的陶器,到汉唐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珍品,行走千年之间,宋代的影青瓷、印花瓷,元代的青花瓷、高温颜色釉瓷,明代的官窑器,到高峰时期运用分水法、粉彩技术、烧陶瓷炼技术等的清代陶瓷,再到民国时期的衰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承袭与革新,瓷器的发展史,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在历史的不断打磨中,沉淀精进。
+1
+1
+1
+1
展柜里的每一件瓷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在那里诉说着曾经的故事,时间仿佛停滞了下来,参观的脚步也慢了下来,一件件环绕着细细观赏,不忍错过任何的细节。整整三个多小时沉浸其间,瓷器之美带来的震撼,抚平浮躁的内心,顿生历遍千年的酣畅。
*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游览小贴士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紫晶路1号
开放时间:全天9:00~17:00(16:3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逢节假日除外。
门票价格:免费
走过了千年的瓷器历史,看过了往日兴衰,下一站,便去看看瓷器的今时今日。在很多人眼中,景德镇无非就是参观些博物馆、民俗馆、御窑厂。但今日的景德镇,不囿于历史,不停滞于过去,去一趟陶溪川文创街区,你就会有和君君一样的体会。
+1
+1
+1
陶溪川的全称是陶溪川文创街区,据说在六七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老旧的废弃厂房,而经过改造,如今已成为景德镇的新地标,一个世界性的多业态特色文化园区。
陶溪川的主体是景德镇有着“皇家瓷厂”赞誉的宇宙瓷厂,上世纪90年代停产后,厂内遗址依然保留着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建筑及设施。红砖堆砌的旧厂房,高耸的大烟囱,浓浓的年代感,保留了原有工业遗存的风味。
风格迥异的老厂房里也是别有洞天,成为文化艺术机构、年轻创业者、艺术家的“造梦空间”,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陶瓷工艺作品,更可以购买作为伴手礼和纪念品。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陶溪川美术馆是陶溪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留了“宇宙瓷厂”的原有风貌,并在此基础上改造成为现代化美术馆,可以在这里看到历代陶瓷收藏以及当代陶瓷艺术珍品,还有机会听大咖讲座与学术交流,是文艺爱好者的胜地。
+1
如果只是逛一逛博物馆,那么对传承千年的陶瓷,了解得就浅尝辄止了些。瓷器,从练泥制坯,到最后烧制成型,每一步的背后,都有着莫大学问。而烧制是瓷器能否成器的最后一步,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步。“瓷器之成,窑火是赖”,在过去设备匮乏的时期,究竟人们是如何掌控火候和温度?
这次旅行,很荣幸能在古窑民俗博览区,拜访到非遗传承人、景德镇把桩师傅胡家旺胡老先生,和他一起走进传统窑炉,探寻千年窑火背后的秘密。
+1
+1
+1
+1
+1
+1
+1
此行君君最重要的目的,是拜访非遗传承人胡家旺胡老先生。作为景德镇传统柴窑的把桩师傅,从13岁开始从业,至今已有六十余年时间,与窑炉打了半辈子的交道。胡老先生说起自己的把桩工作,尽是抑制不住的自信与热爱。
“烧成这关,在陶瓷行业里面是至关重要的。在窑炉里面,负责组织窑工生产、技术把关各方面的事物都是由把桩师傅具体负责的。把桩师傅需要根据制品所需要的温度和烧成气氛,以及制品的大小和窑炉的变化,合理的安排窑位和调整烧成过程中的升温速度,还有气氛、温度的控制。这是一个比较难,技术比较关键的岗位,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学到的。”
正是这样一个“特殊工种”,胡老先生匠心坚守了六十余年,恪守传统古法烧制,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打磨,对火候和温度的判断了然于心。
“到了现在,科技发展,会有一些仪器,但是仪器在这种传统窑炉里面,它也只能作为参考,大部分还是依靠把桩师傅个人的经验和总结,来判断这个窑内的温度,其中包括看火色,调整烧成方法,满窑的窑位排列,等等一系列的手段来控制。同时还包括看罩子、用唾沫测温、观看火的颜色测温,这一整套烧成方法,都是我们先辈总结出来的,我们还是延续这种传统方法,继续把它做下去。”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在参观间隙,还亲自体验了一回手工制瓷。制坯、晾干、上釉、烧制、冷却、上色、烧结……最终,一件属于自己的瓷器诞生,虽然成品并不那么完美,但第一次亲手制作体验,尤为难得且珍贵。
+1
+1
+1
+1
+1
+1
+1
+1
+1
离开古窑,对制瓷仍兴致满满,千年的技艺,非一朝一夕能体会。下一站,便来到另一处制瓷主题文化高地——皇窑景区。听名字便知道,这里不只是普普通通的瓷窑,皇窑景区,是一个全景再现、活态传承、真实演绎历代皇家御窑制瓷技艺为核心内容的皇窑陶瓷文化旅游国家4A级景区。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在皇窑景区,有幸遇到了有“中华古陶瓷第一人”美称的黄云鹏先生,他不仅是享誉瓷都的陶瓷学者,也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美术师,他亲手绘的古瓷复制品,形真意切、古韵横生,专家与收藏家无不赞叹。他在再现景德镇历代陶瓷艺术珍品、弘扬陶瓷文化、振兴瓷都经济等方面起了先导作用。
+1
+1
+1
+1
+1
黄老先生还现场创作了陶瓷作品,虽然已是高龄,但对艺术的热爱与投入,让他拿起笔便进入了忘我的境地,一笔一划,稳健成熟。黄老先生始终坚持陶瓷美术作品创作,追求形神兼备、自然、灵动、文气,所以他笔下的鱼藻、花鸟、山水等瓷艺作品均以简约、空灵、鲜活、趣味横生为特质,作品也很受藏家追捧。
+1
有一位景德镇的友人曾说,碱水粑是她忘不了的家乡味道,那时便记住了这道景德镇美食的名字。来到景德镇,当然不能错过这道寄托景德镇人情感的美食。
碱水粑的起源,据说是浮梁东乡窑里(现今瑶里镇瑶里村)当地制瓷老板给工匠们做的点心餐,后来流传出去,成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点心,甚至曾作为行军干粮送到岳飞军中劳军。来到碱水粑的起源之地,定要尝一尝这一美味。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来到瑶里古镇,眼前的古镇风光着实让我惊喜不已。与景德镇迥异,瑶里集山岳、林海、瀑布、峡谷等自然风光和古镇、古窑址等人文景观为一体,山水、人文俱美,原始、古朴、清静,古色古香的赣派建筑,依山傍水,宛若世外之境。
+1
+1
+1
+1
+1
在古镇小街巷里找寻着,终于找到了制作传统碱水粑小店,作为市级非遗项目碱水粑制作技艺的传承者,吴开树先生非常热情地介绍了这一传统技艺和它背后的历史。
+1
+1
+1
“吴氏碱水粑”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瑶里的碱水粑,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大米磨成的米浆,加入茶籽壳或稻草烧灰冲洗的“碱水”,用火蒸熟。自古以来,用自然的碱水,制作出来的碱水粑,保存食物的原汁原味。刚出炉的椭圆形的碱水粑,如一块块黄金般,非常诱人。除了直接吃,也可以切或刨成一片一片炒着吃,很像炒年糕或面皮,又有着独特风味,作为面食爱好者,吃完一整盘还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1
+1
+1
+1
+1
+1
+1
+1
+1
行走在瑶里古镇,处处是景,如画如梦,老旧的砖墙石路,见证着历史,而青山碧水,滋养着这里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古镇的故事与文化。
浮梁作为景德镇制瓷之源,水碓是有重要意义的工具。清代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称:“陶用泥土皆须采石制练。土人设厂采取,籍溪流为水碓舂之,澄细淘净,制如砖式,曰白不。”便记述了古时人们利用水碓淘石生产瓷土来制瓷。而景德镇传统水碓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今仍有农户利用水碓生产瓷土,保留着古意浓郁的风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