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12
- 收藏26
- 评论2
- 赞14
+1
出发日期/2016/04/13
天数/2天
人均费用/1000元
人物/三五好友
玩法/古镇 美食 摄影 人文
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南京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地带与长江流域开发地带的交汇部,是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城市。11个市辖区:玄武、秦淮、建邺、鼓楼、雨花台、栖霞、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乡(镇):19个镇、81个街道办事处、774个社区居委会、590个村委会。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各类遗存众多,历史名人辈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汇地。
这是在火车上拍到的长江。
下了火车,就被站台的景色所吸引。
过了这篇竹林就到了东湖,也叫复园。
清朝时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时期在这里建东花园。当年有石舫、湖泊、假山及楼台亭阁等建筑。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时被毁。国民政府时期曾是行政院的一部分。2002年根据史料复建了原东花园的一部分。
进入熙园。
熙园是明朝初年为汉王府花园,以汉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得名。清朝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相对称。
方胜亭。
这是两面的朝房。
总统府出来后,我们一行去了玄武湖。
玄武湖古名桑泊、后湖,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六朝时期为皇家园林,明朝时为黄册库,系皇家禁地,清朝时期辟为公园。
玄武湖位于南京市城中,是紫金山脚下的国家级风景区,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江南三大名湖之一,是江南最大的城内公园,被誉为"金陵明珠"。巍峨的明城墙,秀美的九华山,古色古香的鸡鸣寺环抱在右。
玄武湖方圆近五里,分作五洲(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洲洲堤桥相通,浑然一体,处处有山有水,山异,终年景色如画。湖内养鱼,并种植荷花,夏秋两季,水面一片碧绿,粉红色荷花掩映其中,满湖清香,景色迷人。
环湖有玄武晨曦、北湖艺坊、玄圃、玄武烟柳、武庙古闸、明城探幽、古阅武台等众多景点。玄武湖为风景园林,亦为文化胜地,许多文人骚客都曾在此留下身影诗篇,如萧统、李煜、韦庄、杜牧、刘禹锡、李商隐、李白、欧阳修、王安石、曹雪芹、郭沫若等。"钱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如此赞誉玄武湖。
这是正门。
环湖小火车,20一位。
主景区入口。
主景区第一个主岛
出了玄武湖,进行晚餐。很有特色的维族餐厅。
第二天一早,去钟山风景区一游。先到了山脚下的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111计划"、"卓越计划"、"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入选高校之一,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
1953年,南京理工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先后经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为现名。
南京理工大学是江苏唯一连续四届获得"江苏省十大专利金奖"和"十大专利发明人"称号的单位,并创办有全国第一个依托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门,俗称二号门。
进门后,两边整齐的梧桐。
理工大学二月兰
转盘
这是旧日的礼堂,电影院。现在变成了学术交流中心。
原实验大楼。
上课的教学楼。
原图书馆
原四食堂
原3食堂
现在是超市了。
原来的二食堂
小桥依旧在
出了孝陵卫,右走进入钟山风景区。
钟山风景区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区包括84个可供观光游览的景点,分为明孝陵景区、中山陵景区、灵谷景区、头陀岭景区和其他景点五大部分。
钟山位于南京东北郊,自古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山,因山顶常有紫云萦绕,又得名紫金山。有钟山龙蟠的美誉,是南京名胜古迹荟萃之地,亦是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地、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
钟山以"龙蟠"之势,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历经千年而郁郁葱葱,纳十朝君王和英雄豪杰而松青柏翠,融多元文化和数种天工而卓然于众山之中,囊"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态休闲文化、佛教文化系列于一山之中,是为"中华城中人文第一山"。
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以钟山(紫金山)和玄武湖为中心。钟山风景名胜区蜿蜒起伏,宛如游龙,包括紫金山、明代城垣、玄武湖,山、湖的连接地带以及环湖的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等若干低丘和城垣、城堡。其特点是山光与水色齐收,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自钟山远眺,玄武湖五洲烟柳,十里春风,燕雀湖波光墙影,紫霞湖林海明珠,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秀峰塔影,林木葱郁。自然生成的山林野趣,加上匠心独运的精美建筑,使得钟山风景区成为自然美与人文美紧密结合的上乘佳作。为我国首批5A级景区。
首先到达灵谷景区,门票35元。
灵谷景区位于钟山东麓,总面积两千余亩,是六朝名胜古迹荟萃之地。六朝古刹开善寺始建于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明朱元璋建孝陵时迁寺于此,更名灵谷寺,号称“天下第一禅林”。这里万斛松涛,曲径通幽,古称 “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景区内现有明代古建筑无梁殿,清代重修的灵谷寺,民国建筑灵谷塔、松风阁,以及宝公塔、三绝碑和其他一些名人墓葬。这些古今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
为进一步改善旅游生态环境,景区近年规划建成了万株桂园,其中桂花专类园区近1700亩,共有桂花17000株。专类园设计风格独特,布局自然清幽,秀木佳林,郁郁苍苍,令游客神往。
这是红山门。红山门在万工池北侧,这是灵谷景区的大门。红山门最初是明成祖朱棣时所建的金刚殿,现在地上还留有明代金刚殿的柱础。金刚殿在清初的战火中被焚毁,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灵谷寺住持光莲在重建寺庙时,将其改作灵谷寺的山门。
这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牌坊。牌坊台基长32.7米,宽16.6米,牌坊高10米,共五间,全部以钢筋混凝土构筑,座基外镶花岗石,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均为张静江题书。牌坊前左右两侧有一对石虎,为当时的陆军第十七军所赠送。
阵亡将士公墓牌坊筑于原灵谷寺天王殿旧址。天王殿在清朝曾两次毁于战火,光绪十一年(1885)由光莲募资重建,筹建阵亡将士公墓时在此改建牌坊。
这是无梁殿。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施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无梁殿是明代保存至今的一座建筑,明清两代曾多次维修。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使其殿顶无存,现有的斗栱及重檐歇山屋面为30年代建造阵亡将士公墓时所建。中国其他一些地区如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等地的寺庙中,也有同样结构的无梁殿,但灵谷寺这座无梁殿是规模最大、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座。
灵谷深松碑。原龟坐上的四个大字的碑不见了。
今天的“灵谷深松”碑原为谭延闿墓道碑,墓碑之下有龟趺座,四周围有石栏。碑后有一座南湖石制的牌坊,其后是谭延闿墓墓道。
到达灵谷塔。
松风阁后一百多米处,有一座造型完美的灵谷塔。灵谷塔原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 1931~1933 年,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塔的设计者是茂菲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灵谷塔塔高66米,九层八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混合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均以绿色琉璃瓦作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刹,金光灿灿。塔内正中有钢筋水泥螺旋型扶梯,直上九层,共252级。
这是灵谷寺。现今的灵谷寺以清同治六年(1867年)所建的龙神庙为主,虽规模远不能与明清时期的灵谷寺相比,但整体布局还比较规范,寺院建筑群呈对称状,自前往后,有照壁、山门、前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
进入了中山陵景区。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中山陵牌坊亦称博爱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处,谒陵凭吊者必经于此。整座牌坊,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和风格。牌坊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
牌坊的顶端,盖有蓝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脚前后,夹抱鼓石,柱底是长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镶有石额一方,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二字,因此,这座牌坊被称为博爱坊。
石牌坊横楣上的“博爱”两个鎏金大字,宽博大方,空间开阔,予人畅想无穷。孙中山先生平时最喜欢将这两个字写以赠人。南京也因此而被誉为博爱之都。
音乐台,位于中山陵广场南,建于1932年至 1933年。音乐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半圆 形。圆中心是舞台,台后建有大壁,同北京回音 壁原理相同,以汇集音浪。壁高11.3米,宽16.7 米,用水泥假石镶面。台前有一汪月牙形莲花池, 池底有伏泉。池前是半圆形草坪,为观众欣赏歌 舞坐处,可容纳三千观众。沿草坪周围绕以水泥 回廊,廊架上攀援着紫藤等花木,是游人休息纳凉的佳境。
出了中山陵景区,进入明孝陵景区。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2003年3月17日申报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风景区。坐落在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独龙阜北依钟山主峰,阜高150米,林壑幽深,紫气蒸腾,云霭山色,变幻无穷,自古就有“发地多奇岭,千云非一状”的说法。山南是开阔的平原和幽渺的前湖,阳光融融,和风习习,生机勃勃。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确堪称是风水宝地。明孝陵修建工程从洪武十四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到永乐十一年整个陵园建筑才告结束,前后历时32年,动用10万军工。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 二是陵寝主体建筑。 由卫岗的下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大2400米。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象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陵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影响了明清两代。陵园纵深2.6公里, 当年围绕的红墙周长22.5公里。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图。孝陵的神道以弯曲幽长有别于历代帝王的宽阔直接,一直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并由此附会出很多传说。这一新发现解释了这一离奇现象: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对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从平面图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与南北朝、辽代、唐代所绘制的“北斗七星” 图是相同的。考古人员还发现,孝陵的地下玄宫也呈勺子状,而且朱元璋的安葬地确切在明孝陵,而非民间传说中的其它地方。这一说法遭到有关人士的质疑,其直接证据是弯曲的神道是明成祖朱棣所建,而非其父朱元璋亲为,“北斗七星”一说是巧合。
石象路前半段两侧立石兽6种12对,依次是:狮、獬、骆驼、象、麒麟、马,每种4只,两立两卧。石兽尽端立石望柱(又称华表)一对,过此折向北,列石翁仲8躯,文臣武将各四,分立道旁。孝陵石人、石兽均为整块石料雕凿而成,体量高大,生动粗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经典之作。
出了钟山风景区,直奔雨花台。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 米、长约3.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3个山岗组成。
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之一。
雨花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此兴建雨花台烈士陵园。
如今雨花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和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夫子庙,20元,没进去。
秦淮河风景区地处南京城南,秦淮河东起东水关淮清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直到中华门城堡延伸直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 一千八百年以来,这里始终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之一,美称"十里珠帘"。风景区以夫子庙为中心,具有明清风格、是庙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多功旅游胜地。
秦淮风光带地处南京城南,东起东水关淮清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直到中华门城堡延伸直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包括秦淮河两岸的街巷、居民、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一千八百年以来,这里始终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之一,美称"十里珠帘"。 秦淮风光带以内秦淮河为轴线,夫子庙为中心,具有明清风格、庙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多功能相结合的秦淮风光带。1990年它被选为中国旅游胜地40佳之一。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古名----淮水,本名“龙藏浦”。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清末民初,内秦淮河日渐式微,繁华不再,直至1949年后,南京对秦淮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治理,重点开发了秦淮风光带,古老的秦淮河又重新焕发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