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 shift+enter 进入去哪网智能导盲语音引导模式
罗源~通天洞·陈太尉宫·林家旗杆林·畲山水·碧岩寺
头图加载中

攻略   >  罗源旅游攻略   >  罗源~通天洞·陈太尉宫·林家旗杆林·畲山水·碧岩寺

罗源~通天洞·陈太尉宫·林家旗杆林·畲山水·碧岩寺

罗源~通天洞·陈太尉宫·林家旗杆林·畲山水·碧岩寺

  • 出发日期/2019/05/23

  • 天数/1

  • 人物/家庭

  • 玩法/自驾 美食 摄影 夏季 冬季 

罗源

罗源县(古属福州府罗源县)福建省福州市下辖县,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南邻连江县,西南接福州市、闽侯县,西北接古田县,北与宁德市接壤,东隔海与霞浦东冲半岛相望。

通天洞吹云寺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凤凰山是罗源的第三高峰,海拔高度1048米,坐落于罗源县中房镇东部地区。晴空万里的时日走上山顶往北眺望,宁德三都澳水域一览无遗,目光所及罗源、宁德、连江、古田四县地段。凤凰山因传说故事有鳳凰栖居在此而出名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炊云寺,因为”炊”字带火,寺院忌讳”火“,所以就改作“吹”。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炊云寺后面的通天洞是由一块如大片瓦的巨石构成,岩石上印刻着“天下有名山”篆体红字,岩石凌空,其下方左边供奉着道教的八仙,右边是佛教的神灵。在岩石的左上方还有一天然的洞口直通蓝天,故名“通天洞”。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洞由花岗岩连体整石构成。形如狮子张口,洞顶略呈不规则浑圆,东段突起一石如狮,西段中央天然生成一孔,中圆锥形,孔长(即石厚)约5米,径上大下小,约3—4米,俗称“通天孔”,因以名洞为“通天洞”,这是洞之奇者一。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洞内夏凉冬暖,冬天湿热空气逸出通天孔外时,遇冷凝结成云,犹如炊烟袅袅上升,所以这洞还有一个名字叫“炊云洞”,这是洞之奇者二。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天下有奇山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洞口南开,宽约37米,高2米,洞底稍向外倾斜,平面东西宽40米,南北深30米,总面积1100多平方米,是全县已经发现的360多个天然洞室中最大的一个,为洞之奇者三。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古寺庙上边为一腾空的大石头,空心为洞,却好像一块很厚大瓦块,组成庙檐。岩层里有一纯天然的竖洞直达篮天,名叫“封界洞”。该洞像一口深水井,从洞里往上凝望,有“坐井观天”之感。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通天洞吹云寺图片

+1

洞内散布天然圆窖10个,其中3个深者如钟,上下相对,钟口径大0.4米—1米不等;另一大圆窖径3.5米,状如饭甑,正对通天孔,积水成潭,为洞之奇者四。

查看全部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141县道西250米
  • 查看详情
陈太尉宫图片

+1

糅合五代、宋、明、清建筑之艺术的江南文物瑰宝陈太尉宫,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房乡乾溪村,原为陈氏宗祠,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造者为由河南固始入闽之陈苏。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经历代扩(重)建,宫内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现存建筑包括正殿、配殿、前殿三部分,皆重檐歇山式屋顶。正殿台基高1.2米,通面阔15.5米,通进深25.43米,面积394.17平方米,立柱28根(周长1.16-1.19米)。

陈太尉宫图片

+1

其中明间主柱皆用柱头科头拱,屋面结构通过其过渡到柱顶;明间上方皆藻井。左右配殿分别建于明、清,前殿建戏台,系清代建筑。陈太尉宫各部分分别展现了五代、宋、明、清建筑艺术与风格,在建筑史上很有研究价值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原是陈苏祠堂。陈苏,河南固始人,唐末隐居罗源曹峰,教民农桑、礼教,死后被遵为神,封太尉。后陈苏祠堂改名为神宫,称陈太尉宫,经元、明、清三代扩建成3间殿堂,又续戏台、宫门,均是穿斗式构架。一宫之内,宋、元、明、清建筑并存,融汇组合一体,被文物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陈太尉宫图片

+1

查看全部

林家旗杆揭林
林家旗杆揭林图片

+1

林家旗杆揭林图片

+1

36根木质旗杆柱高高挺立,与历经数百年风雨的18对旗杆碣一起,立于罗源县中房镇林家祖厅前。这是重修后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房旗杆林,也是目前全省保存最完整、旗杆碣数量最多的旗杆林。

林家旗杆揭林图片

+1

林家旗杆揭林图片

+1

旗杆系村中明代、清代18位举人、进士所立(每人立两根旗杆柱),最早的立于明万历年间。但旗杆是木制品,早在解放初就朽烂断裂,只残留下几段朽木收藏于林家祖厅中,而旗杆碣上雕刻的图案和文字还依稀可辨。

林家旗杆揭林图片

+1

林家旗杆揭林图片

+1

中房林氏祖厅旗杆林位于罗源县中房镇林家村,年代为明、清。位于林氏祖厅前,计有18对明清两代所立的石旗杆,其中有明嘉靖年间湖州乌程县少尹林灯、明万历年间河南道参军林日荣、清顺治年间广东廉州同知林长存、清咸丰年间署湖北荆门州知州林芝华等所立,蔚为壮观。

林家旗杆揭林图片

+1

林家旗杆揭林图片

+1

林家旗杆揭林图片

+1

36根木质旗杆柱与18对青黑色旗杆碣一起立于林家祖厅前,蔚为壮观。每个旗杆碣由两块相同的碑石距离数十厘米相对而立组成,碑上刻有名字、官衔以及时间,两块碑石中立着旗杆柱。

林家旗杆揭林图片

+1

龟石

林家旗杆揭林图片

+1

晒地瓜米干

兜岭转水桥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岭兜村,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下辖村。岭兜桥,也称陈靖姑转水桥亭,罗源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岭兜村。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始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桥长20米,宽1.2米。为单墩双孔平梁桥,墩与桥台由条石砌造,上有出挑,墩呈船形。桥面由两块宽0.6米的石梁并排铺就。桥梁上刻有一些文字,因年代久远,大部文字已漫漶不清。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桥东有石阶达于路。桥西建有娘娘宫,内祀陈靖姑。宫的前廊与桥相连,罗源县志称之为“陈靖姑转水亭”。岭兜桥是一座位于闽浙古道(罗宁古道)上的宋代古桥。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岭兜村现留有明清两代古民居10来座,有枣岭亭(县志有记载)、岭兜宫,有建于元朝的陈靖姑转水亭(县志有记载),坑边仙人脚迹(印)等,北有金钟山,东有八仙山,西有万宝胜山。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岭兜村始祖于明朝初期随王审知入闽,先后迁居过闽清、宁德、古田,后定居于河洋藻林境(现为岭兜村),至今700多年,此地山清水秀,泉甘地肥,以耕为主,村民以善为本,事师以敬,事亲以孝,取友以信。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曹学全状元(又名曹能史)曾路过此地,赠联:“旗峰插汉祥钟江夏施微云锦天章,龙角冲霄瑞霈藻林应次地灵人杰。”此赋是对岭兜村地形地貌、历史人文之全面概括。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祖厝大厅有宋代名人朱嘉赠赋:“文献接中原数十代名臣世裔,衣冠自南宗几百年乔木人家”之佳句。还有韩林黄天恩、解元黄鸿全之题匾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岭兜村仍保留着完好的古驿道,听村里的老人说,现存的村道就是闽浙古道的遗存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兜岭转水桥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霍口乡,是福州仅有的两个畲族乡之一,畲山水景区罗源“畲风海韵”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畲山水有山、有水、有绿树、有红叶,并以潺潺流动的纯净溪水取胜,呈“川”字形的峡谷地貌,组成动静相结合的巨幅山水水墨画。怪石奇树、深潭悬瀑、山泉溪谷、清流畲风,有福建省最大的百年红枫林,是福建省为数不多的水质特别清沏、生态保护良好、人文景观丰富的悠长峡谷景区。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中国畲山水景区位于福州罗源县霍口乡,景区面积约为13000亩,其起点距罗源县城区约38公里,距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约59公里,距离福州著名景区皇帝洞·闽王古道大峡谷景区约15公里,素有“畲山、畲水、畲寨、纯净世界”之美称。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畲山水满山覆盖的天然次生林,成片的百年红枫林,深邃幽静的峡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栩栩如生的象形山石,构成了畲山水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景区内溪水清沏见底、水质甘甜纯净,是难得一见的无污染纯净世界。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畲山水有山、有水、有绿树、有红叶,并以潺潺流动的纯净溪水取胜,呈“川”字形的峡谷地貌,长约4千米,高低落差15余米。谷底为潺潺流淌的清流,宽30~50米,怪石嶙峋,趣石叠宕,瀑潭相接,多有浅滩、山泉浴池、亦有瀑布飞泉;两岸绿树掩映,溪涧绿荫蔽日,藤蔓攀岩附树,奇花异草随风摇曳,蜂飞蝶舞,鸟鸣啾啁,处处散发出浓浓的山野韵味。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畲山水以山称奇,由南龙北凤构成景区的沟壑峡谷地形,龙山凤山起伏连绵不断,沿着漫步道顺山而上,可看到林中若隐若现的溪水,可听到瀑布跌落拍打石头的哗哗声,在初冬季节还可欣赏到被染红了的百年红枫林;沿路而下,可与那清澈见底的溪流来个气密接触。在山涧,沐浴零星的阳光,吸收高浓度的负氧离子,来个独一无二的森林SPA。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畲山水景区为闭合状旅游线路,有两种游览方式。一是沿溪而走,时而亲水嬉戏,时而溯溪探险,时而疾走,追逐流花,时而驻步,清水洗面;二是顺山而行,漫步山林,或走或停,或蹦或跳,绿荫蔽日,藤蔓附树,蜂飞蝶舞,鸟鸣啾啁,轻松观美景。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畲山水景区,溯溪探险感受的是心跳;追蜂扑蝶找回的是童真;浅滩戏水带来的是欢乐;找珍希植物、赏百年枫林、拍飞流瀑布、摄涓涓细水,平添的是无尽乐趣。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罗源豁口畬山水图片

+1

查看全部

岩寺:位于罗源湾内碧里乡近海的岭头山腰处,巉岩巨石突兄面起,高数十丈,势欲撑天,其下有天然洞室,宏敞幽藏。洞室高二十余米,广约六百平方米,碧岩寺就构筑其中。洞内外名胜古迹甚多,寺史悠久,前人题咏多有佳句。数百年来,一直是罗源县的一处风景胜地,驰名遐尔。 

碧岩寺图片

+1

古称匹岩,在罗源县城东17公里的双贵山(俗称岭头山)上。因山上洞额有“回仙岩”三字,隐约可辨,又称回仙岩;因状若雄狮怒吼,亦称狮岩。岩高百余米,拔地而起,势欲撑天。岩下有天然洞室,高20多米,广约600平方米,碧岩寺建在洞室中。寺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重修于明清。分为正厅大殿和两厢僧寮,不施片瓦而雨露不濡。洞内上方缝隙倒生一藤,粗过拇指,长十五、六米,藤尾分枝对称上翘,状如莲花宝座。藤叶四季常绿,九月间开满白花,俗称千叶宝莲花。

碧岩寺图片

+1

最让人感到诧异的是从巨岩顶上倒挂而下的千年古藤,民间称之为“千叶宝莲花”。这根藤破岩而出向下生长,四季常青,秋天会开出点点白花。此藤的枝叶茂盛,倒垂在3尊佛像的前面,就像一盏挂在梁上的青灯。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崖顶还有一处“碧岩飞雪”。山崖上渗出的水滴,在空气中飘渺飞散,落在大厅的地面上,整个落差约30米。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大雄宝殿挺“袖珍”碧岩寺建在碧岩洞里,因寺庙设在半封闭的单块巨岩之内而得名。该寺古称“匹岩寺”,因罗源乡音“匹”与“碧”同音,故又称“碧岩寺”。据史料记载,碧岩寺由开山祖师秀目禅师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该寺在宋、明、清历经四次修整扩建。

碧岩寺图片

+1

寺庙设在半封闭的单块巨岩之下,因此它的殿堂没有建造楼阁,“不用片瓦,可避风雨”。

通常大雄宝殿的正面都朝外,这里的大雄宝殿则是面朝里。它以头顶高岩、危石为檐,以洞室为堂。相传碧岩寺后山为雄狮宝地,寺建其中而面积不能太大,否则会遭焚毁。自晚唐建寺以来,该寺历经4次焚毁重修,后人悟出玄妙,现建的大雄宝殿为“袖珍型”。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万绿丛中跳出一个鲜艳的“佛”字,在树枝中摇曳。这个刻在峭壁上的佛字高15米,宽9米。“佛”字是省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张瑞尧题写的,当时聘请莆田高级雕刻工攀上峭壁,千辛万苦凿出来。工程历时一个月又一周才完成。这项大型工程投资约200多万元。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对面的卧虎山上,有一块高150多米、宽约50米的巨岩。据介绍,这块巨岩上摩崖雕刻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佛”字,佛字高15米,宽9米。

碧岩寺图片

+1

碧岩寺图片

+1

最新评论(1条)

游客
添加表情
评论
去哪儿用户
去哪儿用户 : 很喜欢这里的风景和美食,这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10月22日 20:20
猜你喜欢
3 篇,查看更多
后面
  • 1
    周末游好去处_罗源海...
    周末游好去处_罗源海洋世界
  • 1
    福州1日游
    福州1日游
  • 3
    桂林旅行📍请相信桂...
    桂林旅行📍请相信桂林山水⛰️桂林/阳朔旅行攻略🌊三天两晚特种兵
  • 3
    海南岛游记——文昌三日
    海南岛游记——文昌三日
  • 8
    北极—我在世界的尽头...
    北极—我在世界的尽头追极光
  • 3
    自驾游‖我们在山村里...
    自驾游‖我们在山村里的跨年追梦行动
  • 10
    2025上海春节度假
    2025上海春节度假
  • 9
    2025.1.24-2.1 9天 ...
    2025.1.24-2.1  9天 亲子深度畅游马来西亚
意见反馈
手机 看 游记
游记还没看完?

快扫我^_^ 精彩游记带着走~

手机版
调整排序

强烈建议使用鼠标滚轮或键盘左右键来浏览,效果更佳哦~

知道啦

罗源~通天洞·陈太尉宫·林家旗杆林·畲山水·碧岩寺

Day5 : 坐船游运河
已收集到收集板
罗源

罗源县(古属福州府罗源县)福建省福州市下辖县,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南邻连江县,西南接福州市、闽侯县,西北接古田县,北与宁德市接壤,东隔海与霞浦东冲半岛相望。

通天洞吹云寺

zhlwei  凤凰山是罗源的第三高峰,海拔高度1048米,坐落于罗源县中房镇东部地区。晴空万里的时日走上山顶往北眺望,宁德三都澳水域一览无遗,目光所及罗源、宁德、连江、古田四县地段。凤凰山因传说故事有鳳凰栖居在此而出名
zhlwei  
zhlwei  炊云寺,因为”炊”字带火,寺院忌讳”火“,所以就改作“吹”。
zhlwei  
zhlwei  炊云寺后面的通天洞是由一块如大片瓦的巨石构成,岩石上印刻着“天下有名山”篆体红字,岩石凌空,其下方左边供奉着道教的八仙,右边是佛教的神灵。在岩石的左上方还有一天然的洞口直通蓝天,故名“通天洞”。
zhlwei  
zhlwei  
zhlwei  洞由花岗岩连体整石构成。形如狮子张口,洞顶略呈不规则浑圆,东段突起一石如狮,西段中央天然生成一孔,中圆锥形,孔长(即石厚)约5米,径上大下小,约3—4米,俗称“通天孔”,因以名洞为“通天洞”,这是洞之奇者一。
zhlwei  
zhlwei  
zhlwei  洞内夏凉冬暖,冬天湿热空气逸出通天孔外时,遇冷凝结成云,犹如炊烟袅袅上升,所以这洞还有一个名字叫“炊云洞”,这是洞之奇者二。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天下有奇山
zhlwei  
zhlwei  洞口南开,宽约37米,高2米,洞底稍向外倾斜,平面东西宽40米,南北深30米,总面积1100多平方米,是全县已经发现的360多个天然洞室中最大的一个,为洞之奇者三。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古寺庙上边为一腾空的大石头,空心为洞,却好像一块很厚大瓦块,组成庙檐。岩层里有一纯天然的竖洞直达篮天,名叫“封界洞”。该洞像一口深水井,从洞里往上凝望,有“坐井观天”之感。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洞内散布天然圆窖10个,其中3个深者如钟,上下相对,钟口径大0.4米—1米不等;另一大圆窖径3.5米,状如饭甑,正对通天孔,积水成潭,为洞之奇者四。
zhlwei  洞的东北角岩隙出泉甘冽,泉水久雨不溢,久旱不涸,蕴藏量甚大,可作为饮料资源来开发。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可治疗某些疾病,1990年,宁德市蕉城区南门村民患脚疾,饮之月余,渐见痊愈,是洞之奇者五。
zhlwei  若在晴朗的日子,登顶福源山北望,宁德三都澳海域可尽收眼底,目光可及罗源、宁德、连江、古田四县地界。自古就是重阳登高的首选地方之一。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糅合五代、宋、明、清建筑之艺术的江南文物瑰宝陈太尉宫,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房乡乾溪村,原为陈氏宗祠,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造者为由河南固始入闽之陈苏。
zhlwei  
zhlwei  经历代扩(重)建,宫内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现存建筑包括正殿、配殿、前殿三部分,皆重檐歇山式屋顶。正殿台基高1.2米,通面阔15.5米,通进深25.43米,面积394.17平方米,立柱28根(周长1.16-1.19米)。
zhlwei  其中明间主柱皆用柱头科头拱,屋面结构通过其过渡到柱顶;明间上方皆藻井。左右配殿分别建于明、清,前殿建戏台,系清代建筑。陈太尉宫各部分分别展现了五代、宋、明、清建筑艺术与风格,在建筑史上很有研究价值
zhlwei  陈太尉宫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原是陈苏祠堂。陈苏,河南固始人,唐末隐居罗源曹峰,教民农桑、礼教,死后被遵为神,封太尉。后陈苏祠堂改名为神宫,称陈太尉宫,经元、明、清三代扩建成3间殿堂,又续戏台、宫门,均是穿斗式构架。一宫之内,宋、元、明、清建筑并存,融汇组合一体,被文物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陈太尉宫座落于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始建于宋代,木结构,单开间,占地面积一千一百一十五平方米,由正殿、配殿、戏台三个部分组成。正殿建筑面积近四百平方米,有二十八根立柱,为鼓圆形状,整个建筑未用一根钉子,为“江南瑰宝”。
zhlwei  
林家旗杆揭林
zhlwei  
zhlwei  36根木质旗杆柱高高挺立,与历经数百年风雨的18对旗杆碣一起,立于罗源县中房镇林家祖厅前。这是重修后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房旗杆林,也是目前全省保存最完整、旗杆碣数量最多的旗杆林。
zhlwei  
zhlwei  旗杆系村中明代、清代18位举人、进士所立(每人立两根旗杆柱),最早的立于明万历年间。但旗杆是木制品,早在解放初就朽烂断裂,只残留下几段朽木收藏于林家祖厅中,而旗杆碣上雕刻的图案和文字还依稀可辨。
zhlwei  
zhlwei  中房林氏祖厅旗杆林位于罗源县中房镇林家村,年代为明、清。位于林氏祖厅前,计有18对明清两代所立的石旗杆,其中有明嘉靖年间湖州乌程县少尹林灯、明万历年间河南道参军林日荣、清顺治年间广东廉州同知林长存、清咸丰年间署湖北荆门州知州林芝华等所立,蔚为壮观。
zhlwei  
zhlwei  
zhlwei  36根木质旗杆柱与18对青黑色旗杆碣一起立于林家祖厅前,蔚为壮观。每个旗杆碣由两块相同的碑石距离数十厘米相对而立组成,碑上刻有名字、官衔以及时间,两块碑石中立着旗杆柱。
zhlwei  龟石
zhlwei  晒地瓜米干
兜岭转水桥
zhlwei  岭兜村,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下辖村。岭兜桥,也称陈靖姑转水桥亭,罗源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岭兜村。

zhlwei  始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桥长20米,宽1.2米。为单墩双孔平梁桥,墩与桥台由条石砌造,上有出挑,墩呈船形。桥面由两块宽0.6米的石梁并排铺就。桥梁上刻有一些文字,因年代久远,大部文字已漫漶不清。
zhlwei  桥东有石阶达于路。桥西建有娘娘宫,内祀陈靖姑。宫的前廊与桥相连,罗源县志称之为“陈靖姑转水亭”。岭兜桥是一座位于闽浙古道(罗宁古道)上的宋代古桥。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岭兜村现留有明清两代古民居10来座,有枣岭亭(县志有记载)、岭兜宫,有建于元朝的陈靖姑转水亭(县志有记载),坑边仙人脚迹(印)等,北有金钟山,东有八仙山,西有万宝胜山。
zhlwei  岭兜村始祖于明朝初期随王审知入闽,先后迁居过闽清、宁德、古田,后定居于河洋藻林境(现为岭兜村),至今700多年,此地山清水秀,泉甘地肥,以耕为主,村民以善为本,事师以敬,事亲以孝,取友以信。
zhlwei  曹学全状元(又名曹能史)曾路过此地,赠联:“旗峰插汉祥钟江夏施微云锦天章,龙角冲霄瑞霈藻林应次地灵人杰。”此赋是对岭兜村地形地貌、历史人文之全面概括。
zhlwei  祖厝大厅有宋代名人朱嘉赠赋:“文献接中原数十代名臣世裔,衣冠自南宗几百年乔木人家”之佳句。还有韩林黄天恩、解元黄鸿全之题匾
zhlwei  
zhlwei  岭兜村仍保留着完好的古驿道,听村里的老人说,现存的村道就是闽浙古道的遗存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罗源豁口畬山水
zhlwei  罗源霍口乡,是福州仅有的两个畲族乡之一,畲山水景区属罗源“畲风海韵”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畲山水有山、有水、有绿树、有红叶,并以潺潺流动的纯净溪水取胜,呈“川”字形的峡谷地貌,组成动静相结合的巨幅山水水墨画。怪石奇树、深潭悬瀑、山泉溪谷、清流畲风,有福建省最大的百年红枫林,是福建省为数不多的水质特别清沏、生态保护良好、人文景观丰富的悠长峡谷景区。
zhlwei  
zhlwei  中国畲山水景区位于福州罗源县霍口乡,景区面积约为13000亩,其起点距罗源县城区约38公里,距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约59公里,距离福州著名景区皇帝洞·闽王古道大峡谷景区约15公里,素有“畲山、畲水、畲寨、纯净世界”之美称。
zhlwei  
zhlwei  畲山水满山覆盖的天然次生林,成片的百年红枫林,深邃幽静的峡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栩栩如生的象形山石,构成了畲山水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景区内溪水清沏见底、水质甘甜纯净,是难得一见的无污染纯净世界。
zhlwei  
zhlwei  畲山水有山、有水、有绿树、有红叶,并以潺潺流动的纯净溪水取胜,呈“川”字形的峡谷地貌,长约4千米,高低落差15余米。谷底为潺潺流淌的清流,宽30~50米,怪石嶙峋,趣石叠宕,瀑潭相接,多有浅滩、山泉浴池、亦有瀑布飞泉;两岸绿树掩映,溪涧绿荫蔽日,藤蔓攀岩附树,奇花异草随风摇曳,蜂飞蝶舞,鸟鸣啾啁,处处散发出浓浓的山野韵味。
zhlwei  
zhlwei  
zhlwei  畲山水以山称奇,由南龙北凤构成景区的沟壑峡谷地形,龙山凤山起伏连绵不断,沿着漫步道顺山而上,可看到林中若隐若现的溪水,可听到瀑布跌落拍打石头的哗哗声,在初冬季节还可欣赏到被染红了的百年红枫林;沿路而下,可与那清澈见底的溪流来个气密接触。在山涧,沐浴零星的阳光,吸收高浓度的负氧离子,来个独一无二的森林SPA。
zhlwei  畲山水景区为闭合状旅游线路,有两种游览方式。一是沿溪而走,时而亲水嬉戏,时而溯溪探险,时而疾走,追逐流花,时而驻步,清水洗面;二是顺山而行,漫步山林,或走或停,或蹦或跳,绿荫蔽日,藤蔓附树,蜂飞蝶舞,鸟鸣啾啁,轻松观美景。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在畲山水景区,溯溪探险感受的是心跳;追蜂扑蝶找回的是童真;浅滩戏水带来的是欢乐;找珍希植物、赏百年枫林、拍飞流瀑布、摄涓涓细水,平添的是无尽乐趣。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碧岩寺

岩寺:位于罗源湾内碧里乡近海的岭头山腰处,巉岩巨石突兄面起,高数十丈,势欲撑天,其下有天然洞室,宏敞幽藏。洞室高二十余米,广约六百平方米,碧岩寺就构筑其中。洞内外名胜古迹甚多,寺史悠久,前人题咏多有佳句。数百年来,一直是罗源县的一处风景胜地,驰名遐尔。

zhlwei  古称匹岩,在罗源县城东17公里的双贵山(俗称岭头山)上。因山上洞额有“回仙岩”三字,隐约可辨,又称回仙岩;因状若雄狮怒吼,亦称狮岩。岩高百余米,拔地而起,势欲撑天。岩下有天然洞室,高20多米,广约600平方米,碧岩寺建在洞室中。寺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重修于明清。分为正厅大殿和两厢僧寮,不施片瓦而雨露不濡。洞内上方缝隙倒生一藤,粗过拇指,长十五、六米,藤尾分枝对称上翘,状如莲花宝座。藤叶四季常绿,九月间开满白花,俗称千叶宝莲花。
zhlwei  最让人感到诧异的是从巨岩顶上倒挂而下的千年古藤,民间称之为“千叶宝莲花”。这根藤破岩而出向下生长,四季常青,秋天会开出点点白花。此藤的枝叶茂盛,倒垂在3尊佛像的前面,就像一盏挂在梁上的青灯。
zhlwei  碧岩寺崖顶还有一处“碧岩飞雪”。山崖上渗出的水滴,在空气中飘渺飞散,落在大厅的地面上,整个落差约30米。
zhlwei  
zhlwei  
zhlwei  大雄宝殿挺“袖珍”碧岩寺建在碧岩洞里,因寺庙设在半封闭的单块巨岩之内而得名。该寺古称“匹岩寺”,因罗源乡音“匹”与“碧”同音,故又称“碧岩寺”。据史料记载,碧岩寺由开山祖师秀目禅师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该寺在宋、明、清历经四次修整扩建。
zhlwei  寺庙设在半封闭的单块巨岩之下,因此它的殿堂没有建造楼阁,“不用片瓦,可避风雨”。 通常大雄宝殿的正面都朝外,这里的大雄宝殿则是面朝里。它以头顶高岩、危石为檐,以洞室为堂。相传碧岩寺后山为雄狮宝地,寺建其中而面积不能太大,否则会遭焚毁。自晚唐建寺以来,该寺历经4次焚毁重修,后人悟出玄妙,现建的大雄宝殿为“袖珍型”。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zhlwei  万绿丛中跳出一个鲜艳的“佛”字,在树枝中摇曳。这个刻在峭壁上的佛字高15米,宽9米。“佛”字是省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张瑞尧题写的,当时聘请莆田高级雕刻工攀上峭壁,千辛万苦凿出来。工程历时一个月又一周才完成。这项大型工程投资约200多万元。
zhlwei  
zhlwei  碧岩对面的卧虎山上,有一块高150多米、宽约50米的巨岩。据介绍,这块巨岩上摩崖雕刻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佛”字,佛字高15米,宽9米。
zhlwei  
zhl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