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

非常好,不虚此行,推荐!
露露猫酱 32篇点评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18年来甘肃省博物馆闭馆,19年再次挑战~终于心愿达成~

以下放出来的都是我此次看展中喜欢的展品,文字介绍部分转自网络,度娘和博物馆原文介绍~

(当然我也间中在介绍文里插嘴一两句,哈哈哈哈哈)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阝爰伯”铜盉【hé】(一级文物)

时代:西周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高28.5。盉为鬲形,带盖,三足。盖颈饰细兽纹等纹饰,腹部有两道三角折线。

盖内有“阝爰伯作宝阝尊彝”铭文,鋬内有“阝爰 伯作”铭文

盉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此铜盉器形浑厚庄重,纹饬繁缛富丽,是西周早期盛行的式样之一。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阝爰伯”铜簋

西周

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高15.2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6厘米。大口,沿外翻,深弧壁,圈足。双耳有珥,耳作兽形。腹上和圈足各饰兽面纹四组。内底有“阝爰 伯作宝阝尊 彝”铭文。一级文物

西周早期的典范之作,相当于今天的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

文献中说是用来盛黍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明。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镂空鞘青铜短剑

时代:西周

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出土

通长24.3厘米,鞘长18.7厘米,宽10.5厘米。剑鞘由镂空蟠螭纹组成,鞘口两侧各饰一对犀纹。从系孔看,此剑应垂直悬挂于腰部,是我国铜剑的早期形式。剑身为青铜铸成,呈近似竹叶的长三角形,剑脊略隆起,有血槽,扁茎无格。

从灵台白草坡的西周墓葬里出土时,鞘内还存有漆木残屑,应是木质剑柄在深藏于地层之后,逐渐朽失的。现存的鞘罩上有十个呈对称分布的小透孔,那恰恰是用来穿系联结以固定内鞘的。从系孔看,这把造型精美的短剑可以垂直悬挂于佩剑者的腰部,除了彰显主人顾盼自雄、威严高贵的气质之外,关键它取置方便、可持可掷,还具备贴身近攻或应急自卫的实用功能。(转载网文)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虎噬鹿纹铜配饰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古代“丝绸之路”的马背文化,生活在亚洲北部辽阔草原上的塞种,匈奴、月氏、乌孙灯游牧民族,往来迁徙,充当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和文化传播着的角色。他们带来了草原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物质文化,同时也将华夏文明传播中亚西亚和欧洲。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青铜大角鹿

时代:战国

张掖市龙渠乡出土

花角麋鹿,呈站立、伸颈作鸣叫状。鹿角作四个环形延至背部,四肢前蹬,身体作后倾态,双目圆睁,两耳向后,脖颈下垂平行纹鬃毛,范铸中空,腹下开缝。立鹿分两类,一类身体粗壮,四蹄作三角环形;一类腰部微细,四蹄踩半圆形环,有人认为是雌雄之别。古代西北游牧民族多以鹿为神兽,花角麋鹿可能是祭祀用品。

战国时期河西走廊是游牧民族驰骋的地区,大角鹿刻画细腻,表情生动,尤其是对两只大角的夸张表现十分特别。其形态与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所出土的巨角贴背的卧鹿形饰极为相似。

四鸟纹金饰片

春秋(公元前475—前221年)

1993年清水县白驼乡刘坪村出土

金箔饰片呈方形,属模压制成,主纹镂雕呈对鹰首纹形,四角有钉穿。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战国贵族之出行必备——鼎型铜行灯

战国时期

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出土

这灯盏的构造极其精巧,设计也十分科学,使用起来更是非常方便,可谓是一件巧夺天工的作品。

开启时高30.2厘米,收合高16.7厘米,口径11.3厘米。

收合时此灯为三足圆鼎,内盛燃灯时所用的油料,盖两侧二鸭首,其宽嘴正好衔住双键,鼎盖便被牢牢扣住。用灯时,将双键支起,可插入鼎盖中心的圆銎中,此时鼎盖即成为灯盏。此灯构造精巧,设计科学,使用方便,封口严密不溢油,为贵族出行时使用的灯。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物的精髓。早在2016年,它们就已经把此技术运用到文物的展览中。希望广东省博物馆好好学习起来!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这个地图很好的标示了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路线,分别有北方丝路,南方丝路,海上丝路和茶马古道

东西方的交往由来已久,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一直进行着接触和交往。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并开通西域之后,在古代长安和罗马之间形成了一条以丝绸贸易为特色,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中国与遥远的西方世界之间冲破地域束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极大的丰富并加速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五重舍利宝函(金棺)

唐代

泾川县大云寺出土

高6厘米,长7.5厘米,宽6厘米。棺盖及棺身用金片、珍珠、绿松石镶嵌成大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小莲花,莲蒂、莲叶均对称。

发现于唐代大云寺的塔基地宫,是一套舍利容器,共5件,依次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组成,由大小相隔套装在一起,内装舍利14粒,形如米粒,中间有人工所穿的小孔。这套葬具精巧华丽,光艳夺目,表现出盛唐金银细工的高度工艺技巧。是唐代金银细工中的精品,也是重要的佛教艺术品,曾多次远赴世界各地展出。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

春秋

我觉得这是一个造型可爱,花纹精美的一件青铜制品。

是春秋时期秦人的杰作,2500年前的秦国工匠用了非常夸张的手段,突出了虎头,虎头几乎占据了整个雕塑的三分之一,而虎嘴的造型则占去了虎头的一半。可见先秦的工匠们除了有非常高超的铸造技艺,还有对造型的设计具有超时空的审美眼光,因为这件作品非常的深得我心!

在雕塑的外形纹饰上工匠也运用了各种线圈、线条做装饰,使整件作品更添美感。

老虎的背部中间有一个正方形的铜插,高五六厘米,宽约三厘米,这是用来插东西的。据网上资料所得,甘肃省博物馆藏的这件“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底座” ,应该是用来悬挂编钟或石磬等乐器的底座。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团花纹铜敦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平凉庙庄出土

高17.5厘米,宽21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1.5厘米。敛口,弧形母口深盖,盖面上有三个卧虎钮。

圆鼓腹,圜底近平,三蹄足。两侧铺首衔环。

盖面及腹部饰团花图案间蟠螭纹,是战时期的新纹样。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彩绘菩萨像壁画

北凉

武威市天梯山石窟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彩绘一佛二菩萨

唐代 

武威市天梯山石窟 

佛通高105厘米,水波纹发髻,着通肩大衣,结跏跌坐,面型圆润,双耳垂肩,目光下视,神态凝重安详;菩萨通高160厘米,高髻长发,神态安逸,上身裸露,披巾下垂,腰束锦群,褶纹圆顺流畅,悠闲自若地站立于覆莲座上。面相丰润,身姿自然,温静娴雅,属唐代“丰肌秀骨”的典型作品,与莫高窟唐彩塑菩萨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上完全可以与莫高窟唐塑造像媲美,因为数量比较少,更显得弥足珍贵。“一佛二菩萨”造像出自天梯山石窟第3窟。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南50公里张义堡,因山道崎岖,峰峦叠嶂,形如悬梯而得名。它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兽纹金带板

吐蕃时期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唐海兽葡萄纹镜

唐代

唐代海兽葡萄镜是中国铜镜艺术皇冠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是中国4000多年铜镜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镜种之一,主要流行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它的纹饰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 。

这类铜镜在宋代的《博古图录》上称“海马葡萄镜”。但在清代的《西清古鉴》上则称之为“海兽葡萄镜”。另外还有的称为禽兽葡萄镜、天马葡萄镜、瑞兽葡萄镜等名。但“海马”、“海兽”名称的使用还是较为普遍。“海马”、“海兽”的称呼,最初的命名者未加解释,究为何种动物,至今也没有一致的说法。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铜奔马

东汉

武威市雷台出土

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逸足奔腾状,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

飞鹰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铜奔马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摄飞鹰的一足上,精准的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河西马、大宛马、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

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的对侧步的特征,使凉州骏马遨游丝路,凌空万里的不凡气质,通过巧妙的构思,精炼的艺术造型和卓越的铸铜工艺完美地体现出来。

铜奔马成为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因此被列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关于铜奔马的三个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第一个秘密:马踏飞燕其实是一匹青铜首五彩马

这宝贝是殷商时代的产物,是红铜与锡的合金,因为色泽为青,故此,被称之为青铜。

可是在这件宝贝出土的时候,专家们意外地发现这匹马的马脸上涂着五彩的染料,很显然,这匹马的青铜身子,只是胚料,而五彩的染料,才是马的本色。但美好只是一瞬间,马脸上的五彩染料便因为氧化的缘故,而转黑变色,脱落掉尽,最后露出了青铜的马脸。

Ps.马踏飞燕也是我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第二个秘密:这匹青铜马经过了艺术的加工

这匹马是三足凌空,一足踏在了一只飞燕的脊背上。想让这匹马站立,就需要绕过一个重心的门槛,换句更通俗的话来说,如果这匹马的重心,不在那只踏着燕子的脊背上,这匹铜奔马就会有倾覆的危险。

当时铸造这匹铜奔马的工匠,天才地将这匹铜马铸造成了如下的模样:将马的胸部前挺,马脖子后扬,马头侧歪。曾经畜牧专家参观甘博,看到这匹铜奔马后说:这是一匹经过艺术加工的马。而一匹正常的马,一旦奔跑起来,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第三个秘密:马臀上的两块青痕是干啥的?

答案至今未有定论,可能被马蜂蛰了?哈哈哈哈哈哈

Ps.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甘肃省博物馆在展厅中长期陈列的铜奔马为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严格按照原型制作了一匹铜奔马复制品

真品被博物馆馆长收起来了!~听说今年(2020),他把真品拿出来展了~

-_-|||| 我只想问一句,馆长你对得起看复制品的我们吗?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天马西来

马是古代军事、交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域多产良马。为抵御匈奴骑兵进犯,汉武帝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大宛汗血宝马,使汉代养马业和骑兵得到长足发展。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及铜车仪仗队,可谓这一历史发展的见证。但遗憾的是这铜车仪仗队也只是复制品,真品据说也在国家博物馆。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铜博戏俑

汉代

六博,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流行的智力游戏,玩者以6枚“箸”投于枰上,视所得筹数决定行棋之路,被认为是象棋类游戏的源头,可两人亦可四人对局。根据史料记载,六博的发明最迟不会晚于商代,到了战国时期已相当流行。秦、汉时期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西汉时期朝廷设有博侍诏官。六博最初是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赌博手段。到了汉代甚至出现了一些专以博戏为业的人,被称为“博徒”。汉以后,六博渐衰。

4俑皆呈跪坐姿,底面平整。宽鼻阔嘴,身着汉代高领宽袖长袍。二人脑后盘发束髻;另外二人以包巾裹首。4俑身姿不同,神态各异:有的前倾仰首;有的垂臂塌肩;有的袒胸露膊,似在伸手探取;有的屈腿斜身,默然抚膝静待。他们的面部表情也大不相同:或喜笑颜开、或怒不可遏、或凝神沉思、或忧愁悲伤,生动逼真地还原了当时博弈中人物不同的反应和心理变化,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绢底平绣人像

西汉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高7.2厘米。红色绢底用绛、浅绿、浅黄、黑色丝线平绣二人像,作对话状。菱花织金锦抹胸元代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长26厘米,宽30厘米。

这是一件女子内衣。抹胸形似背心,为两层,表层以色彩艳丽的菱格宝相花纹织金锦,衬里为褐色的麻制品。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彩绘木独角兽

西汉

武威市磨嘴子出土

这件木雕长59厘米,宽16厘米,高38.5厘米。此或为獬豸,獬豸又名廌、触邪,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驱邪避祟,又能辨识善恶忠奸,确判是非曲直,《说文》释曰“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论衡》记其为“一角之羊,性识有罪。”颜师古注《上林赋》“弄獬豸”云:“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后世以獬豸为执法公正之象征,用以装饰刑官,而早先两汉魏晋的獬豸,多用于镇守墓室,将其置于墓葬门口,起到抵御能邪狞的作用。这只独角兽欲做前行冲刺的动作,身体造型厚实,头、角、颈、胸、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表现出雄强的力度,威猛的气势,汉代雕塑雕刻技法大多简单朴实,却有能显现博大的气象。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左边的都曇鼓,是古代天竺的伎乐器名。《旧唐书·音乐志二》:“都曇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

右边是五弦琵琶,是我国古代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五弦琵琶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元代铜牦牛

甘肃省曾出土了两件以动物形象为题材的国宝,一件是举世闻名的铜奔马,而另一件就是这件天祝铜牦牛。

说起他的出土后的遭遇可算是坎坷:

1972年,哈溪镇友爱村的村民们修建饲养院时,意外地发现了它。它被存放在生产队的库房内。一周后,村民们将它拉运到当时的哈溪供销社废品收购站出售。具有一定文物知识的收购员觉得这件物品不同寻常,让村民们赶紧请示公社的领导,后来这件铜牦牛又被送到公社的库房,整整存放了六年。

1979年秋,这件铜牦牛又被第二次拉运到供销社的废品收购站,按废铜出售,当时价值180元。到了年底,收购站将这件铜牦牛及其他废品全部拉运到天祝县火车站的废品仓库,打算送去冶炼厂熔炼。

1980年6月,时任天祝藏族自治县文教局的副局长多识,在哈溪下乡时得知了有关铜牦牛的事情,赶紧通知天祝博物馆前去征集,几经周折后,这件铜牦牛最终以360元的价格被博物馆收回。从此,这件铜牦牛有了最终的归宿,成为天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不得不赞一句甘肃省博物馆,它利用三维动画和触摸交互功能相结合,从而更加形象准确的向参观者传递文..._甘肃省博物馆"的评论图片

铜牦牛的尾巴造型设计可谓独具匠心,从造型来看,铸刻在牦牛尾巴上的细密、规则的流线型装饰线,视觉上给人增添了动势美感,显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铜牦牛尾纹与牛头面部、眼部及鼻部装饰纹线形成了呼应关系,使整体塑像显得更加和谐统一;更为重要的是这一造型设计,使整个塑像显得平衡稳定更加协调。

铜牦牛以它独特的文物价值赢得了世界的眼光,自出土以来,多次出外巡展,以它独特的风情不仅展示了藏族文化的深远内涵,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藏区青铜制作工艺的高超技术和藏族工匠们在造型领域的深厚功力,体现了汉藏民族之间的文化、冶炼技术的交流状况,成为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