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2
- 收藏3
- 评论3
- 赞12
+1
出发日期/2013/06/10
天数/7天
人均费用/1500元
人物/独自一人
玩法/美食
夜晚的火车在旷野上飞驰,我不经意地看看窗外,月亮明亮而通透,这一地理奇观让人惊叹不已。
有句话叫做“月亮也是外国的圆”,也许在这里,因为洁净的空气而得到了验证吧。在国内真的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又大又圆又亮的月亮。
去科希策的一个省钱秘笈是——买来回票。我问mav的工作人员单程票什么价,回答是比来回票还要贵。这一趟从布达佩斯开往科希策的Eurocity到达米什科尔奇的时候晚点10分钟,最后竟然准点到达科希策!
在网上查好的一家大众宿舍,我跑到那跟前时竟然是铁将军把门,只有一个牌子上写着住宿的电话号码,我打通电话对方却说今夜已经满了。我只能到大街上去找警察求助,警察帮我找了家35欧的三星级宾馆,还问我喜不喜欢斯洛伐克。我当然喜欢啦。
科希策是斯洛伐克的第二大城市,也是科希策州的首府。城市建于9世纪,中世纪时以手工艺品著称。现在这里是斯洛伐克重要的工业城市。这是斯洛伐克的国徽,1369年由路易斯国王第一次设计的盾徽。
在科希策可以看到不少14至15世纪的建筑古迹。主广场附近有很多私人艺术画廊,这是城市中最热闹的区域。下大雨,扫出来的街都是空的。房子还是五颜六色的,洗过之后更明亮。
圣伊丽莎白大教堂(Dóm sv. Alžbety)建于14世纪,是斯洛伐克最大的教堂,教堂内部布置得非常精美,有后哥特式的装饰及雕塑,如圣母的木质雕像和很多圣经人物的石刻、壁画等。教堂外面也体现了独特的风格,钟楼可以俯瞰全市,教堂的地下则是一处墓地。
教堂里在准备庆典,大人小孩的穿着都很光鲜亮丽。
中世纪的圣欧本钟楼(Urbanova veža)矗立在大教堂的边上,钟楼内的大厅是科希策蜡像馆(Muzeum voskovych figurin Kosice),向人们展示当地的英雄和一些风云人物。
水柱们迎着暴风雨怒放。这是著名建筑师Lang设计的州剧院,始建于1899年,属于新巴洛克风格。
几乎每个东欧城市都有圣三位一体柱。
还是这个花园,转过身去,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东斯洛伐克博物馆展出考古学及史前史。是最古老的博物馆,它于1872年成立。看这名字,似乎这个国家东部和西部的文化又不一样。
在城里转了转,就上北郊的山顶上灯塔去了。
青烟缕缕,这烟应该不是炊烟。
林荫小路上的连理枝,给后人一树荫凉。
悠闲的咩咩哒,时不时回头看一眼,要是会斯洛伐克语,那是一定要听听牧羊人讲故事的。
坐车回火车站。
车厢内部。
老式的有轨电车,东欧各大城市貌似都是这一款。
这板凳好单薄啊。
雅各布宫殿在城市公园的对面,它并不是什么皇家住所,只是一个科希策画家雅各布的私人住所。1945年的时候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总统在这里住过一个月。
城市公园里亭亭玉立的华盖。
科希策是2013年的欧洲文化城,火车站却并没有修葺一新。
另一款有轨电车。
看看这一节车厢的编组,单排座位是为了增加运输量么?
虽然算好了时间,但是没料到站台那么难找,错过了一班火车,还要干等一个小时。
老火车头的涂鸦让人不忍直视啊。
坐上这列火车去北面的巴尔代约夫Bardejov。
巴尔代约夫是14世纪的歌特式城镇,以其保存完整的城堡和哥特式房屋、文艺复兴时期的房屋为主要特点。
老城始建于9世纪,1376年,拉迪斯劳斯一世皇帝宣布该城为自由城,1402年时成为商贸集散地。巴尔代约夫是中世纪筑防城镇的一个例子。巴尔代约夫是工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中心,被称做“斯洛伐克的戈特城”。由于其杰出的城市布局、精美的建筑、传统的艺术和悠久的文化历史而在1950年成为城市保护地区。
巴尔代约夫的防御城墙,包括大部分的城门和棱堡依然屹立在旧城池的中央,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市中心是一个市政广场,周围是旧的市政厅和著名的圣埃迪鸠斯教堂。市政广场周围所有的建筑都恢复到其典雅的中世纪时候风貌。这里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和戈特式建筑,多数是两层,还带有顶层阁楼。部分建筑还粉刷着精美壁画。
从广场旁边随意拣一条小巷出去逛逛都是很有风情的事情,旅游嘛,就是要图个悠闲,赶景点什么的最讨厌了。
回到广场,天色渐暗,空无一人。
巴尔代约夫的中心广场上的市政厅博物馆是斯洛伐克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如今我需要独自面对站在夕阳下的它。
斑斑驳驳的城墙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
夜色开始降临了,我没有料到小城的外面有一座这么漂亮的彩色喷泉。
早上起来,去周边喀尔巴阡山区的小村庄走走吧。我挑了一个最近的Hervartov离巴尔代约夫才10公里,可是汽车还是很少,6点20分的时候车站里没几个人,要不是我问了一下司机,他打算直接把车开走了。
我纳闷斯洛伐克人怎么突然如此地守时?回来的路上那些上学的孩子们给我揭开了谜底,这辆车是过去接早上通勤的人们的。
一下车就能见到这座建于1340年的木教堂,这里面有圣母玛利亚和圣巴巴拉的祭坛,可惜我不想为了看一眼这些而等两个小时后的下一班车。
面对这一条半干不湿的小溪,我仿佛看见了20多年前没有那么多工业污染的中国农村,经济实力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总有两方面的作用。
回到巴尔代约夫,就要迫不及待的登上建成于1464年的圣埃伊迪乌斯教堂钟楼。
远处的楼房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城。
在群山怀抱中的小镇仿佛一个世外桃源,我轻轻的走,正如我轻轻的来。
坐车去普雷索夫,说是转车地,其实也是巴尔代约夫所在的州的州府,它留给我的印象有0.3欧的冰淇淋大球、0.2欧的学生公交车票,还有这些无轨电车。
不过也是有新车的哦。
这是新式的无轨电车,仔细看,跟上面一张不一样哦。
普雷索夫的主广场,干净而又精致。
抓紧转车的时间,在普雷索夫只留了1小时,所以没工夫去打听这雕像的内涵。
市政厅的脚下也有这么一个小小的门洞。
并不想打扰大教堂里的布道活动,可是他总不结束,而我又偏爱华丽的装饰怎么办?
出来扫个街就匆匆回去,连希腊烤肉都要在车上吃,时间太紧啊。
1点半总算赶到了斯皮什新城,却遇上一阵大雨,下了车站又找不到旅游信息中心,幸好有一群刚刚放学的年轻人能听懂英语。远远地看去还能看见长长的送葬队伍的尾巴。
走过来一些城堡就清晰了。本来行程里并没有它,之所以一时兴起,是因为在科希策看到了它的明信片。
斯皮什城堡是东欧13世纪和14世纪集军事、政治和宗教为一体的最大的建筑群体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具有罗马式风格和哥特式风格的建筑物。它坐落在海拔634米的岩石层上,俯视着连绵起伏的绿色山峦和峡谷。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接近天空之城。它的防御墙是中世纪以来多灾多难的历史见证。
城堡离斯皮什新城很近,名字也以之命名,但是出入口却异乎寻常的坑爹——在山顶上背着小镇的地方,而且绕行城堡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但总之如朝圣一般,我还是花了半个小时走到了。
接管城堡的每个拥有者都为城堡扩大作出了贡献。扎波尔斯基家族按后期哥特式风格建造了圣伊丽莎白教堂,并在主门的两侧增设了防御工事,为此,扎波尔斯基家族的后代至今仍拥有"斯皮什县县长"的世袭头衔。1531年,城堡易主,归胡尔佐家族所有,该家族拥有全国最大的铸工厂,它将文艺复兴的内容带进了城堡的建筑之中。最后改造城堡的是奥匈帝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恰基家族。斯蒂芬·恰基于1663年去世后,他的家属搬进几公里之外的霍德科夫采宫和比亚措夫采宫。斯皮什城堡中仅留下一支小卫戍部队,1780年,城堡被大火烧毁后,卫戍部队也撤出城堡。当地人遂将城堡洗劫一空。他们拿木材盖房、烧火,拿铁雕和石头作建材。斗转星移,战事起伏,城堡逐渐被人遗忘。保存下来的只有废墟,无人过问,无人理睬,任凭大自然侵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仍属恰基家族所有的斯皮什城堡被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宣布为国家文化遗址。
爬到高处放眼望去,西面开始慢慢的转晴了。
这一条高速公路通往莱沃恰,也就是回家的方向。路的左侧就是斯皮什新城。
而东南方向依旧是黑云压境。
塔楼里的路狭窄而又陡峭,但是却通往最美丽的风景。
城堡里还有一些中世纪的武器展览。
小镇北面的黄色建筑是斯洛伐克最大的修道院。
为了赶回去的末班车,不敢多贪恋这样的风景,匆匆下山去了。当然不会忘记还掉电子讲解器拿回10欧元的押金。
难得见到一只野生蜗牛,好想把它送上餐桌啊。
就这样和天空之城告别了。
往西二十分钟汽车路程就是莱沃恰的城门了。
莱沃恰被人们称作“最具古斯洛伐克风格的城市”,主广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鲜艳。
哥特式的市政厅也很有特点,文艺复兴时期式的拱廊使它更具生气。
主广场周围邮局神马的都好破。
由科希策去首都的城际列车会经过一座大城市——特伦钦州的首府特伦钦,中心广场上的Piaristický kostol是一座方济各会教堂,又是熟悉的双塔。
教堂建于1657年,亮丽的黄色双塔巴洛克式建筑,是广场上最大最抢眼的建筑,内部也有许多十八世纪的壁画和雕刻,教堂隔壁是昔日的修道院,一楼内部有许多本国艺术家的画作,二楼是十九世纪出生於特伦钦市的杰出艺术家巴卓夫斯基的作品。
广场前的步行街被花坛和纪念柱分成了两条,喜欢这样被绿叶和树影遮蔽的感觉。
谁又能料到,在欧洲第一次用英语打电话是给斯洛伐克的政府官员呢?因为在县政府碰到的几个人没有一个会说英语,但是善良的东欧人立马掏出电话说我可以联系一个会说英语的人,当然,最后他并没有如原先所料给我很多地图,不过打扰人家吃午饭我已经很过意不去了。站在县政府门口仰望城堡。
售票处大妈说你即便在外围拍照也得买门票,看看门票不过是一张收银条,想想紧巴巴的时间我当即表示不进入参观了。看到很多欧洲人买了门票往里走,显然又是个被华人忽略的好地方,下次一定要来参观。
从半山腰看看美丽的瓦赫河及老城。
半山腰的小教堂。
欧洲的古堡大多建立在悬崖峭壁上。
斯洛伐克的古城门钟楼不再像德国那样方方正正。
在小饭店吃午饭时看见墙上的好几张布拉格街景绘画,心想可是已经独立20年了啊,不知道是布拉迪斯拉发不够好看还是老百姓内心对捷克的认同。午餐是蛋饼卷肉和猪肝,这让我立马想起同济学苑饮食广场三楼西餐厅的蛋煎猪排——这应该可以算“吃在同济”的招牌菜之一,只是离开同济几年之后才知道这原来是东欧特色菜,说不定食堂的师傅是根据东德交流的老师带回的菜谱做的。
然后坐大巴去Ilava。这个县建立在山坡上,汽车站下来走一段阶梯就是Hrad。
县政府的mm说她们的头有很多地图,可惜正在休假,我表示从维也纳特地赶来后,她找了好多人,最后打开了县长办公室。走的时候将近4点,中心广场也很落寞。
往对面的谷地看一眼,凌乱的草坪是典型的东欧风格。
最后以夕阳中的火车站作为结束吧。
简单说一说一个外行的感受。东欧的做菜方法比西欧更接近于中国,比较讲究各种原料混合着一起烹饪,不像西欧肉是肉,色拉是色拉那么分明。而且用辣和用油的程度也更让中国人适应。
考虑到布拉迪斯拉发只有4分钟的转车时间,所以前一天提前买好了火车票,但没有想到的是,立折的火车始发晚点20分钟,错过了后面的大巴,导致我在小村Kuty滞留了1个半小时。这是个荒无人烟的小镇,火车站到Zentrum需要步行20分钟,我走了10分钟,一路全是这样的房子,冷得实在受不了,只得原路返回
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的差别实在太小,小的我几乎感觉不到,车站广播立马让我觉得仿佛我在捷克一般,来往布拉格和布达佩斯之间的Eurocity会在这里停靠。
下了火车站,坐40cent一次的中巴前往市区,和中国一样,大家都用IC卡,老人10cent一次,似乎没有天票。
和中国小镇很像。
斯洛伐克的大巴很不方便,同一州内的县之间来往一天就4班车,只好再次改变计划坐最早出发的一趟车去州府Trnava。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半脏不净的护城河。
古城门前这块牌子的意思是“城市历史中心”。
深秋能有这样的绿色已属难得。
市中心的主步行街。
这貌似是个什么研究所,还算不错的建筑。
已经不陌生的双塔教堂。
中心广场。
其附近的某教堂。
拥有天文钟的钟楼。
这个博物馆外墙上的各种雕像很有意思。
一个斯洛伐克人看我到处拍照,上前用英语对我说:“圣尼古拉大教堂的地下室今天开着,我可以带你去看看,非常有意思。”不过转了一圈,也无非是一些不认识的主教墓地,对我来说没什么意思。
教堂禁止拍照,不过很喜欢那些壁画,于是也不顾里面正在做弥撒,走到角落偷偷拍了一张。
粉红的花纹在欧洲比较少见。
斯洛伐克的火车有新有旧。
旧的车厢和捷克很像,新的车厢和天朝很像。
旧的车厢和捷克很像,新的车厢和天朝很像。
约公元前200年,凯尔特人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居民点,随后直到公元前4世纪,这一地区都处于罗马帝国统治下。斯拉夫人5世纪才创立自己的国家,在9世纪,布拉迪斯拉发得两座城堡是斯拉夫人国家尼特拉侯国和摩拉维亚的重要中心。10世纪,布拉迪斯拉发的辖区属于匈牙利。1526年,土耳其人围攻并损坏了布拉迪斯拉发,但是未能征服该市。10年后该市成为匈牙利的新首都,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
布拉迪斯拉发在18世纪玛丽娅·特蕾西娅统治时期繁荣起来,成为今日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疆域内最大、最重要的城镇。人口增长三倍;修建了许多新的宫殿、修道院、宅邸和街道,该市成为该地区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中心。不过,在玛丽娅·特蕾西娅之子约瑟夫二世的统治时,该市开始失去其重要性。随后许多中央机构迁移到布达,许多贵族也随之迁移。1805年,奥地利与法国在此签订Pressburg(该市的德语拼法)和约。前往维也纳的铁路于1848年通车。
布拉迪斯拉发城堡是该市最显著的建筑物之一,它位于多瑙河岸边一处高地上。城堡山曾是凯尔特人城镇的卫城、罗马帝国边墙的一部分、巨大的斯拉夫人的守城居民点,以及摩拉维亚的军事、政治和宗教中心。10世纪匈牙利王国时,此处建造了一座石头城堡,1430年改建为反对胡斯运动的哥特式堡垒。1562年又改为文艺复兴风格,1649年再次重建时改为巴洛克风格。在玛丽娅·特蕾西娅统治时期,这座城堡成为尊贵的皇家驻地。1811年,这座城堡被摧毁,1950年代重建时恢复了玛丽娅·特蕾西娅时期的风格。
火车站出来随便上了辆车,开了两站发现路线不对,下车一边往城堡山发现步行一边寻找车站,竟意外地发现208路有一站名子就叫Hrad。本来担心60分钟的车票有效期会过,但是看懂了车票上的斯洛伐克语周六+周日有效期90分钟,于是不花什么力气就到了山上。从维也纳门进入,本以为内部庭院辉煌壮丽,想不到非但标示的旅游中心大门紧闭,而且还不开放参观。
那么就在门口仰望一下吧。
从东面步行下山,找个空隙看看老城。
另一个方向。
早上10点钟,多瑙河平原还隐藏在大雾之中,往南看到的新桥(Nový Most)桥塔名字叫UFO,买了票可以登顶俯瞰全城。布拉迪斯拉发近几年经济发展得很快,南面的新区初具规模。
市政厅门口的中心广场。
Reduta翻译过来是方形堡、多面堡的意思。
建于18世纪的Mirbach宫是洛克克风格,当年的主人是一位大法官。
方济各会教堂可以追溯到13世纪,是行封爵礼仪的地点,也是该市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宗教建筑。
St.Michael门是该市的中世纪防御工事中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城门,是该市最古老的建筑物,全欧洲最狭窄的房屋就在附近。
格拉苏尔科维奇宫建于大约1760年,由匈牙利议会领袖格拉苏尔科维奇公爵下令兴建,1996年重建后成为斯洛伐克总统府。
本来留了一个小时去郊区的德文城堡,但是由于不熟悉公交路线,而地图又太粗糙,2次混淆了大桥(隧道)和地面公交线路,浪费了半个多小时,最后只能回火车站了。
主站厅和大盘。
精美的壁画。
500年左右斯拉夫人的祖先来到这里。7世纪中斯洛伐克是当时萨莫王国(Samo)的中心。8世纪时这里出现了尼特拉公国,833年它成为大摩拉维亚的中心部分。11世纪斯洛伐克成为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后来经过全民投票,1993年1月1日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
Nové Zámky是属于尼特拉州的一个县。
这售票大厅和捷克火车站太像了。
一下车可以说是简直两眼一抹黑,因为此刻的这个小县城火车站广场上没有任何人听得懂英语。情急之下忽然想起前一天做攻略的时候写过市政厅的斯洛伐克语,于是掏出纸,总算有了第一个人给我指路了。途中经过蓝色教堂。
无数次的比划和掏纸之后,让我记住了Mestský Úrad的发音,也终于花了原计划两倍的时间找到了县政府。这是主广场上的纪念柱,典型的捷克斯洛伐克风格。
简陋的小教堂,当我在办事大厅看见县地图的时候简直开心得要跳起来,第一张斯洛伐克地图来的实在实在太不容易了。
走出去就容易多了,因为早就记住了和捷克语发音相近的单词hlavná stanica。来到火车站之后,知道下一班火车还有20分钟,于是在车站售票大厅里转悠,看见几乎每个售票窗口前都贴着Junior Railplus的广告,虽然一点也不懂斯洛伐克语,但是冲着40%的数字决定买一张。大妈口音浓重的英语加上简单的比划之后,我屁颠屁颠地掏出4欧钱去自动照相亭里拍照。第一次使用那个机器不知道怎么摆pose最好,捣鼓了好久,结果印照片的时候距离开车时间只有5分钟了,匆匆拿了照片走人,才发现4欧才拍了一张2寸照片。在火车站买青年卡,大妈应该是第一次看见中国大陆护照,两人叽里咕噜一大串,我能听懂的唯一单词是Shanghai。这是火车行驶途中的某小站。
斯洛伐克北部就是科尔巴阡山,丘陵属于比较常见的地形,却也是西部四州中相对最漂亮的风景了。
11月打开车窗还不是特别冷,吹吹风听听哐当声真舒服。
接下来就到了Levice,我不想再走路了,可是路人指手画脚的意思似乎是去Zentrum必须走路,Autobus只能去别的城市。这个县就有点不爽了,旅游中心没有免费地图拿。双塔是布拉迪斯拉伐常见的教堂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