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9
- 收藏50
- 评论5
- 赞32
+1
出发日期/2015/04/01
天数/21天
人物/三五好友
玩法/自驾 海滨海岛 美食 温泉
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怎么会决定把这一次的旅行目的地放在新西兰了,可能是因为体验了三年的欧洲自驾之后,我爱人希望有所突破,在最适宜房车旅行的国度之一做个新的尝试吧。后来我的初中同学梅茵两口子要求加入,再后来她又招来了两个朋友。这样,队伍从我们一家二人扩编到六人,交通工具由我们心心念念的房车被迫换成了C照驾驶员允许驾驭的八座车,而旅行季节则也因迁就于同行者的退休时间从2014年11月移到了2015年的4月。
新西兰的美毋庸置疑。湖水蔚蓝,冰川静谧,美如童话的雪山,绵延不绝的海岸,随处可见的绵羊,望不够的白云蓝天,在我们每一个转身之际,都有接连不断的美景掠过眼前。
机票对制定行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预算在旅行总费用中占比数一数二。参考前几次出境的机票价格,我设定了一个心理价位,单人7000元以下。来年4月出发的计划,从9月初开始就三天两头在天巡网刷机票,半个月后,终于撞上了南方航空公司南京奥克兰经停广州往返6400多的票价。
我也知道11月份南方航空可能会放出4000+、5000+的特价票,这样的例子过往不是没有。但是,机票价格真是把双刃剑,万一票价从现在起一路往上呢?虽然我的心理足够强大,但我不想在出行的第一步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也不想抱着赌徒的心态继续观望和等待,接下来还有一堆的事情要做呢,做行程、写攻略、订房、租车……,遂果断下单付款。
果然,机票就和股票一样,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何时见顶何时跌停,就像这次的股市大劫。隔了没多久,随着国际市场油价一路下跌,花4700元就可以买到同样航程的机票,而且时间更好,两段航程衔接得天衣无缝。其实,我下单之后再也没上网查过机票价格,我可不想自找不痛快。可架不住同行者难以控制好奇心,经常偷偷潜入南航网站打探行情,而且总是前来报丧。当我斥责她的行为,她竟然振振有词,说什么两个人共享幸福,乘以二等于获得双倍的幸福;两个人分担痛苦,用除法,她可以转嫁50%的痛苦让我也尝尝滋味。
南航也是可以网上预留座位的,但是无论何时选座,结果总是不如人愿,你想要的座位永远是一把锁。你懂的。
国内段基督城到奥克兰机票订的是捷星的,65纽币一人,每人又花11纽币在购票的同时买了20公斤行李票。记得当时在电脑上怎么都没法付款,后来还是在Ipad上下载的捷星航空的App才操作成功。
从北岛到南岛中间隔着库克海峡(Cook Strait),有航班,价格差不多在80纽币到150纽币之间。我们选择了优势显而易见的观光游轮,线路是从惠灵顿(Wellington)到皮克顿(Picton),距离约100公里,全程3个多小时。尽管飞行时间仅25分钟,但是算上候机、值机,也得要两个小时吧。何况海上航行还有两岸风景可看,费用相对也低廉一些。
岛际轮渡的票价:人65纽币(60岁以上为60纽币),车143纽币。开航时间2:30、8:30、14:45和18:45。蓝桥轮渡价格更亲民,每人53纽币,车120纽币。每天也是四班,2:30、8:00、13:30和20:45。我们订票时,一个月以后晚上20:45时间段的已经“Sold Out”。
两家轮渡公司都为老年人和残障者提供特别服务。岛际轮渡承诺,载有轮椅客的自驾车将会尽可能安排泊在登船电梯口;蓝桥轮渡特殊服务(Special Assistance)的对象则包括轮椅客和导盲犬。请看图,多荣幸啊,我跟狗狗享受同等待遇:)
网上有很多办理签证的攻略,其实操作并不难,进入新西兰签证中心网页,依次点击圆形图标,三步即可搞定。
第一步了解签证类型:
1. 点击访问签证(观光旅游属于访问签证),先下载“申请表格及指南”。
申请表格有1188和1027两张。如果一对夫妻带20岁以下同行的子女算一个家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申请(这对有一串葫芦娃的家庭真是太划算了),只需由主申请人填写一份1188申请表。该表格虽然多达12页,但需要填写的项目并不多,而且很清楚(不像瑞士和英国签证的表格,有的栏位迷迷糊糊地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填完之后,一路No、No、No,很快就可以签字确认了。唯一要注意的是必须全部用大写。1027申请表则是每人都要填写一份(包括主申请人)。
指南就是“1018 Visitor Visa Guide”,是对填写1027表(This guide will help you to complete the form Visitor Visa Application,INZ 1027)的具体指导。前面8页是有关签证的基本知识。重点从表格的P9开始(GUIDE TO COMPLETING THE APPLICATION FORM),具体说明1027表的A-H各个项目的填写。
2.点击签证申请费
根据申请的签证种类,查询具体签证申请费用。在三栏中依次选择国别、居住地和签证类型,点击“CALCULATE FEE”,系统自动计算出申请费。
签证费是880元人民币(或145美元),支付方式(Payment Method)规定,不接受个人支票(真抬举中国人,有多少人能咔嚓撕下一张签了名的支票,那是电影中的镜头),也不接受银行支票、汇票和本票。如果是个人上门提交材料可以支付现金;如果是通过邮寄或快递方式递交材料,可以采用银行转账的方式。除了应支付880元的签证费外,每一份申请签证中心收取220元的递送费。不过因为允许以家庭为单位申请,所以签证费和服务费只需交一笔。但如果要求签证中心退还护照,每一份(!)护照另外支付50元人民币的快递费。
3.下载“普通访问”项下的审核材料清单
申请人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准备清单上列明的材料,在材料清单上打勾,签字。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1188和1027申请表:分别填写家庭信息与个人信息;
护照原件及载有个人信息的复印件:我是把过往的签证页全部复印了;
6个月之内的白底彩色照片2张:尺寸是有要求的;
户口本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结婚证复印件:如有配偶随行,但户口簿上没有配偶信息,需要结婚证以证明两人的关系;
财产证明:可以提供银行存折、最近半年的银行对账单或工资单、显示有信用额度的信用卡对账单等,我把有关项目用荧光笔高亮做了标注;
工作证明:这是职场人员觉得最有难度一份文件,做为退休人员的我们轻松飘过;
退休证:提交的是复印件,没有进行翻译。
第二步如何申请:
材料准备完毕,就可以进入申请程序了。可以本人或委托代理人去签证申请中心提交申请,现场缴纳费用,这是柜台申请。我们外地的当然是图省事采用邮寄申请。先通过银行支付费用,签证费880+递送220+护照快递费100=1200元。我是通过银行转账的,然后将银行汇款凭证连同准备好的全套材料寄往签证中心。同样是图省事我们要求签证中心快递返回护照,所以还需提供用于返还申请资料的EMS快递单(强制要求是EMS的),在上面完整填写收件人栏信息,全套必须都附上,不能抽出快递单中的任何一联。
第三步递交申请之后:
材料寄出后,向签证申请中心邮箱里发送电子邮件,附上EMS快递单及银行转帐凭证的扫描件,以便签证申请中心追踪申请邮寄情况及确认收到邮寄申请。
签证,对于持有猪肝色护照的我们来说,永远是心头的痛。尽管护照上有三个申根签、一个英国签、一个泰国签和一个韩国签,而且都不是通过旅行社办的,但我仍然不敢掉以轻心。说起来新西兰签证相对比较简单,需要的材料较之瑞士和英国签证已经少了好多,比如无需提供房产证、行驶证的复印件,且一个家庭只需一套材料,但仅是新西兰移民局要求的文件,加上自作多情提交的非必要材料如英文行程单、机票和酒店住宿预订单,以证明自己无滞留新西兰的嫌疑,已经铺满了一桌子。
关于签证是否需要提交资金证明,各国的规定不尽相同。有的国家就要求必须提供存款证明而且要冻结到旅行结束后的几个月。而有的国家却不接受定期存款做为资金证明,理由是,把钱冻结了,还有什么财力支付旅行的费用为人家国家的GDP做贡献呢?
我爱人金斯基(因他几次自驾一直是担任司机之职,故被戏呼,取“司机”的谐音)是自由职业者,没有固定收入。准备材料时,我让他把财力证明给我,他嫌麻烦说没必要。三天之后果然接到签证中心电话!问金斯基这么多年以什么为生。我说,附有一张2011年起存金额5万的定期存单(从第一次去泰国自由行起,我就跟我娘借了5万元给金斯基办了一张定期5年的存单,专为日后办理签证用,比我还老的老年人有点银子反正是要存银行的)。客服继续,这是存款,他平时怎么维持生活呢?我词穷,不做正面回答赶紧追问能否补交他的股市市值月结单。可以,至少三个月的。我千谢万谢,最后给了一句:千万不能拒签啊,机票已经买好,而且我另外还带了四个六旬的同伴,我要是去不了,大家的行程都泡汤了。小姐呵呵,挂了电话。
老老实实Email了香港股市的市值月结单。很快收到签证中心邮件,附有护照回邮的EMS 快递单和收费凭证。登陆签证中心网站,输入收费凭证上的受理号码(即以SHAC开头的数字斜杠组合)和出生年月日(以日/月/年的格式),就可以查询签证状态了。
次日即同时收到EMS信封两个(再次感叹签证中心创收有方),不急不忙用钝剪刀刺开,掏出护照,翻开签证页,发现1月26号(即签证官收到我补交材料当日)即出签。不错,两年多次,每次停留时间一个月。
我们毕竟都是花甲之人,不像年龄人到哪里倒头就能睡,七、八个人同居一室也如同在无人之境,所以酒店的预算一般控制在每晚300人民币/人。之前已经加入了KateTraval新西兰旅游群,虽然基本潜水,但每天偷窥,还是从群友的交流中获得不少有用的旅馆信息,又从群文件中下载了一个住宿资料,然后从中筛选了一些作为备用。
这次是六人出行,很多心仪的B&B通常只有两个房间,因此公寓酒店和汽车旅馆成了首选。住宿有但尼丁拉纳克城堡的堡内住宿Larnach Lodge和位于皇后镇格林诺奇公路的Creighton Little Paradise Lodge(小天堂旅舍)。另外预订了口碑良好的奥马鲁The Old Bones Lodge和卡特林斯海岸线上的Nugget Lodge,通过bookit拿下了此行最昂贵的农场住宿,阿卡罗阿的Kathrine & Hugh Fraser Coombe Farm。惊艳的特卡波湖Parkbrae Estate则是直接发邮件与房主联系的。一路下来,这些不同风情的住宿都让人满意,包括只有280元一晚/间的凯库拉Dolphin Lodge。
新西兰是最适合自驾游的国家,租车公司扎堆,国际品牌如Hertz、Avis、本土公司Apex、Omega各有优势。原来我们这个自行拼凑的“近黄昏”旅游团成员6名,根据前几次欧洲自驾的实践,4个人租一辆7座车并不显得宽裕。和几家租车公司联系,都说最好租两辆小车,或者,一辆5座车,后面再拖一部行李车。这个提议当即被我否定。山路、右舵,两位年逾花甲的司机……
比较了几家,最后在Hertz和Omega之间纠结了许久。从惠灵顿乘渡轮去南岛,赫兹的车不能上船,得在惠灵顿先还车,下船之后再提车。既发愁六个人拖着大大小小几个行李箱外加一部轮椅上上下下够折腾,更担心下船后提不到预定的车(2013年在英国就发生过如此悲剧)。而Omega公司的车可以跟人上船,价格也很有优势。租金78.21纽币+全险18纽币/每天,总价1925纽币,加上车的渡轮票两千纽币出头。考虑来考虑去,最后把重点放在保险、服务和车况上。赫兹都是1年的新车,24小时服务,保砂石路的轮胎,就在机场内提车还车。决定租一辆8座车,可是自己在官网预定,提示不允许异地还车,而我们的计划是奥克兰机场提车基督城机场还车。后来通过新西兰版块的旅行服务,找的大名鼎鼎的KateTravel才算解决,前提条件是,北岛租车必须满三天。是一辆Kia Carnival的8座车,可以三排坐人,后备箱能容纳四个26寸行李箱,第三排放倒两个座位也可以堆东西。自动挡,零赔付,不限里程。价格当然不菲,每天加全险151纽币,20天共3020纽币。最让我省心的是付款给KateTraval可以通过支付宝,不但没有风险,还省了细碎银子的汇款转账费!哈哈。
一分钱一分货,我们的担心完全多余。这是在奥克兰机场和皮克顿码头分别提的车,简直就是孪生兄弟,只是车牌号差了一位。
在新西兰租车需要有授权的驾照翻译。我们2011年首次自驾法国意大利前在国内公证处办了两种语言的驾照公证件,带上英语版的就行。GPS已经是境外自驾游后买的第三款了,前两部是TomTom,喜新厌旧2013年又换成带行车记录仪的佳明导航仪。网上15块钱买了澳新导航地图,安装好先进行了模拟导航;带了4张32G的卡,记录沿路的美景。
由于交通事故频发,2015年6月1日后,南、北岛的一些租车公司会对左舵驾驶国家(估计主要针对中国)租车的游客进行交规测试,并提供4种文字的试题,其中包括中文。如果未能通过考试租车公司有权拒绝租车要求。真希望每个自驾游新西兰的人出发前熟悉当地的交通法规和道路安全信息,既要对自己负责,更应该为他人着想。
打电话,我这种英语听说水平显然是自取其辱。发邮件倒是勉强可以凑合,网页上却又没有email邮箱。感谢我曾供职的单位,在五大洲四大洋都设有机构。找到刚刚去到奥克兰筹建分部的同事帮我打电话询问。很快喜讯传来,同事说,电话虽然是好不容易打通的,但经了解,我这种情况可以办理临时残障者停车证,随后传来了NZCCS提供的停车卡申请表。为了保险,我瞒着同事,又往申请表上的邮箱里偷偷发了邮件,请他们确认a visitor having disability instead of a driver having disability (我这英语水平就此昭然若揭)是否确实可以办理此parking card。估计人家连蒙带猜也明白了我的意思,“Yes. You can apply for a visitors permit”。
申请此种停车卡是有条件的:1不能行走必须完全使用轮椅,或2可以依靠辅助工具行走但行走距离严重受限,或3……。这一条我没看懂,意思好像是需在他人眼皮的照看下才能行走的意思。但问题不大,我立刻把自己与2进行了勾连。填好表格,附上了残疾证及自己做的翻译件。出于中国人的阴暗心理,又提供了两张本人坐在轮椅上的照片,以证明与残疾证上的标准像为同一脸。缴费35纽币,如果寄到中国外加10纽币邮费,那就继续使用同事的住址做为收件地址吧。
很快同事收到了停车卡,当然使用此种停车卡也是有条件的:如果残障者没有下车而是坐在汽车里,则不可将车停在专用停车场。绝对有道理,方方面面考虑得真周全。既给残障者提供了便利,也充分保障了所有人的利益。
可我妹妹的孩子对我此举表示鄙视,说,等你到了新西兰估计会发现车位比人都多!
办理新西兰签证不像申根签证强制要求购买保险,而且新西兰有意外事故赔偿服务,简言之,在新西兰,任何人(包括外国游客)都可以申请 ACC(Accident Compensation Corporation)的帮助,无论伤者年龄大小,在职或退休,是学生还是领取福利的人士,只要在新西兰境内发生意外,并且能够提供有效的证件,就在ACC服务范围之内。所以,我们没有购买旅行保险。
在网店购买了沃达丰上网卡。5G b流量,插在自己的华为移动Wifi里做热点,两部手机一台Ipad用,主要是为了查路线、订活动、搜景点、找餐馆,兼顾微信直播。南岛不少地方没有信号,近一半的住宿提供免费WIFI,回来后还剩了3.39Gb。
1.地图册和打印好的每日行程、机票订单、船票订单、租车订单和住宿订单。尽管出于环保的目的,这些都可以并且应该使用电子版,比如当点击船票打印页时,立刻跳出了显眼的提示:Think Twice Before You Printing(打印之前请三思)。而我逆潮流而动仍然采用纸质版,是因为相对于ipad或是手机,在无头苍蝇一般四处找人问路时,纸质单据无疑更加方便一些。向我们的地球说声抱歉!
2. 红酒套和绣花真丝手包以及配套的礼品袋。此次四分之三的住宿是民宿,一路上难免碰到各种困难需求助于人,都需要表示表示意思意思。来自礼仪之邦的中国游客的在境外的举动饱受诟病,那段时间正好传出国人在新西兰自驾不遵守交规而频发车祸甚至致人死亡的消息,除了要求自己做负责任的游客,也希望借助这点意思,尽力挽回一些颜面。
3.保温冰包及折叠水桶。考虑到4月6日到8日是复活节,要提前囤积食品。最主要的是我们都有一个无法与国际接轨的中国胃,自做中餐是最好的选择。冰包用来存放味美价廉的牛羊肉,姓名必是要有的,放在公共冰箱里不至搞错,水桶归置油、醋、酱油等液体调料,防止不幸倾倒时糟蹋车厢。但是下次再出行,宁可吃泡面委屈自己,也不会在厨房里大动干戈了。每天早晚两顿饭,还要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至少要花去3小时,太不值了。
4.现金若干。看这极文艺范摆拍成扇形的大堆纸币,就知道乃中国大妈所为。不过,就像外贸企业做远期外汇买卖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为了保值、固定成本、避免汇率风险,我们的初衷也是要把旅行的费用固定下来,更何况在新西兰每刷一笔信用卡通常需要额外支付2%的手续费。5000纽币,2月4日在牌价为4.66时入手,出发前一查,现钞卖出价1纽币=4.76人民币,无意插柳柳成荫,已经小赚500块!
几次出行,从来没有提前半年多就买好国际机票。购票条款白底黑字,不得签转;自愿变更,扣1600元;取消,损失2500。未来的200多天,会有多少突发因素,其实想都不敢想。于是我,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付款之后天天虔诚祷告:严惩贪腐,国泰民安;家人健康,自己不得老年痴呆;天下太平,不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其实,在结伴之初我是意识到这趟旅程所潜藏着巨大风险的。破船好揽载,一个自身难保的人,要带这么一个年龄总和高达365岁的6人团绝非易事。果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其间父亲两度住院不谈,同行者SP,二月初一通气壮山河的咳嗽后,竟然腰椎压缩性骨折!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简直如雷灌顶,这是什么破腰啊,就是豆腐渣工程!SP立刻入院用骨水泥进行了一番修补,虽然疼得死去活来,主治医生却言之凿凿,三四天后即能恢复。我觉得不会这么乐观,私下找了熟识的骨科医生。医生问明病人的年龄,斩钉截铁给我三个字,不可能!
天佑我们。正好南航更改航班时间给乘客提供了全额退票的良机,在小伙伴的劝说下,出院多日但仍然腰酸腿不能上抬的SP终于伤心地放弃了期盼许久的这次出行,被她拉来准备同住一屋的另一位自然也只能跟着退票。大家都是靠养老金生活的人,粗略一算,单房差足以玩一趟日本了。
从中国一路搭便车去到柏林的谷岳说过:“有些事如果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再做了。”其实不是不会再做,也不是不想再做,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可能、没有机会再做,特别是我们这样年龄的人。
所以,要以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迫切,做想到的事,做想做的事。立刻,马上,现在。
六人团改成四人行,接下来该我善后。最主要的是退房。原先是两家人加两女,每一处都订的是三间房,现在要退的是两个女人的那间房。我曾经说过,相对于美食,外出旅行我对体验各色住宿更有兴趣。此次订房沿袭了以往的风格,渠道好几个,除了网上订,还有两家是直接与房主邮件敲定的。
先拟邮件,说明原因。因其中一人因为腰椎骨折无法前往,所以要退掉一间房,当然没忘记加上一句话,对因此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Sorry for any inconvenience caused you”。但是“腰椎骨折”用英语不知道该怎么说,干脆改成腿断了吧,腿,leg,骨折,fracture,这两个单词有印象。可是理由不够充分,房主是否会感到奇怪,一个人腿断了为什么就要退一间房呢,另一个人难道不能去吗?单房差显然不能提,那就编个瞎话吧,改成了妻子大腿骨折,两口子被迫取消行程。不仅逻辑上说得通,还能展现中国男人可悲的气管炎风采,反正房主从姓名上也看不出是两个女人。
过了三两天打开outlook邮箱,扑啦啦散落一屏幕邮件,发件人的名字没一个认识,什么珍妮、海伦、凯瑟琳、波琳娜、格劳丽亚……我家往上两代就是农民,没有一个洋亲戚,这都是谁们啊?开始以为中了病毒,战战兢兢点开,原来邮件都是来自各订房网站背后的房主。原来,和去过的欧洲那些国家不同,新西兰的酒店、汽车旅馆、公寓等等,虽然在网上挂牌,其实都是私人经营的性质。
再一封封点开邮件,顿时哭晕在厕所!邮件内容五花八门令人啼笑不得。我在订每一处住宿时都强调了两点:1至少安排一个双床间(给两女),2尽量安排一个底楼房间或是带残疾人设施的房间(为自己)。这会儿,每一个房主都来问,既然腿骨折了,一楼房间或残疾人设施房是否就不要了?这什么话,难道就只有我的腿会断吗?最奇葩的一家,坚持要我先全部退掉再重新租两间,怎么沟通都不行,一来一去眼睁睁看着产生了四笔汇兑差价。老外真是一根筋!
看看所附的邮件截图吧,通常都要三两个回合才能解决问题,最折腾的一家竟然往来了7封邮件!我虽然参加过英语自学考试,但当时写作这门课只得了63分,而且是20年前的事了。在单位工作期间虽负责英文函电处理,但只是充当复核,不用自己拟写报文,所以,英语水平可想而知。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可怜我每天早上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哭丧着脸回复邮件,一篇一篇写着Chinglish小作文。
意外被单位返聘重新获得上岗机会的赶脚有木有?
然后再打换车的主意。3020纽币约15000人民币的租车费用,6人分摊每人2500元,而如果4人分摊则是3750元,一家多支出2500元,虽然数额不大,但如果算上后续油费,好几天的住宿费没了!和kateTravel联系,换成了Omega公司的Toyota的MPV。虽然租车费下来了约5000元,但是预付赫兹的15%定金(不是订金)2111元却回不到我的钱包,实际上这么一退一换也就避免了2800元的损失。思前想后,又去麻烦Kate,再换回来。这次前前后后(接下来还退过预定的活动)真的把KateTraval的Betty折腾得够呛,深感抱歉。
今天出发。瞧这日子挑的,愚人节。不过把行程的第一天安排在某个月的第一个日历日记起来算起来都比较方便,D1,1号;D2,2号……只是,到现在仍有人以为我是逗他们玩!唉,生活在一个信任缺失的国家真悲哀!
到机场的路真漂亮,左侧是浓绿的树障,右边油菜花、桃花、连翘交替出现,天上竟然还有久违的白云!如果不是贪官们肆无忌惮动不动就把成百万上千万的现金往家里私藏,中国一定会更好,可能我也不需要如此辛苦去往南半球领略大美和纯净了!
南航的机票,如果转机,由于先飞国内段,再飞国际段,办理值机手续时,出两张登机牌,行李可以直接从出发地托运至目的地。我们在广州白云机场落地后,距下一次起飞有4个小时的时间。百无聊赖地熬到办妥出关手续,我们都不是剁手党,对免税商品没兴趣,直接来到登机口坐等。
我们三个先过关的,左等右等不见同学爱人的身影。梅茵只好出去迎,可是她这一走也不见回头,就像是《西门豹治邺》的情节,人一个个被河伯留下了。我有点奇怪,差金斯基走一趟。不一会儿,两人一前一后回来了,带给我一个惊天消息。同学爱人正在办理出关手续时接到单位电话,有急事要处理非他不可,这会儿已经买了返回南京的机票!
这时距离飞奥克兰的时间只剩下1个半小时,我楞了楞,立刻清醒过来,三个人难道还需要一辆八座车吗,这也太奢侈了吧?国内的网络已经停用,连忙电话10086开通,和KateTravel紧急联系,请求换一辆5座车。结果不言而喻。Betty说,提车时间是明天一早的8点半,现在是奥克兰当地时间下午5点,公司已经正常下班了,如果多一天她还能想到办法。我退而求其次提出可否4月5日在皮克顿换一辆小车,但这是一个完整的订单,根本不能拆分。
长达半年的精心准备,瞬间付之东流。想到在奥克兰落地之后,还有退船票换住宿取消活动一系列工作,我万份沮丧兴致大减。旅行刚刚开始,我已经盼着赶快结束了。如此一波N折给我的教训是,同行有风险,结伴需谨慎。
行船走马三分命。以前只要出去时间长一点,临走前会把穿过的衣服鞋子全都洗干净,没吃完的零食扔垃圾桶。想法很简单,万一,那个,处理后面事情的人不至于反胃恶心。
随着长时间外出次数的增加,心态悄悄有了变化。现在每次外出之前,都刻意营造一种“我胡汉三还会回来”的气氛。比如这次,在床头放了两件换下的脏毛衣,茶几的果盘里留了几块越南Tipo饼干。不过有一件事是我坚持的,那就是从来不买保险,即使是出差、讲课公家花钱给我买机票亦是如此。
上机后我问空姐,驾驶室几个人?空姐笑答,这是机密。我说,如果你们人手不够,我们乘客可以自发组织起来,担负把守驾驶室门的责任,让卢比茨们无计可施。空姐笑而不语。
航餐的难吃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国内航空公司。这趟南方航空十个小时的航程提供了两顿,午餐和早饭,晚饭就在时差中偷偷抹去了。记得那次搭乘汉莎飞机,全程12个小时供应了三餐,夜里美味泡面随便吃,时不时还可以要些花生仁之类的零食。
早餐两种,中西式各一。先问西式的品种,有煎蛋,不错啊,还有?培根,连连摆手,那中式的呢?点心,包子、饺子。那就来中式点心吧。掀开锡箔,餐盒里整齐地排列着一个虾饺,一个叉烧包,一团荷叶包着的糯米饭。广式口味,甜,尽管旁边有盐和黑胡椒粉,但那明显不该洒在这些东西上。说实话,广东饭听着就倒胃口。虽然毫无食欲还是全都塞进了胃里,下面的二十来天,这些将成为美好的怀念。
早晨7点平安降落奥克兰国际机场,因管制,还不能下机。而在一小时前,有个老外晕了过去被抬到了前舱,从我身边经过时看他脸色惨白,不知这会儿情况如何。
入境卡是英文的,在飞机上就填好了,还发扬互助精神,帮了几位大爷大妈的忙。其中一对夫妻要转机去但尼丁的儿子家,可是又不知道具体地址,我就在“Full contact or residential address in New Zealand”一栏填写了但尼丁的一家酒店。后来一直担心他们在海关审查口的柜台,递交入境卡和护照时万一被海关人员询问,所答与所填不一致而有麻烦。幸好后来在机场看见他们推着行李到处找新西兰航空的柜台,心才算放下来。
走之前看了很多的攻略,被吓坏了。众口一词都说新西兰对食品查得特别严,行李输送带旁会有海关缉毒犬和农林部的嗅犬围着。如果行李内有禁止入境的食物,或是回答不出携带了什么物品入境,那就麻烦了,行李逃脱不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搜查的命运,所以我们只是带了几包方便面。同学带了不少调料,一包一包的全贴上了英文标签。工作人员听说我们有需要申报的物品,只是在我们打开箱盖后扫了几眼。当然也有很多人被要求把东西拿出来放在整理箱里供仔细检查,然后才被放行。
康泰克是明确禁止入境的。康泰克的主要药效成分是伪麻黃素,这种成分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提纯为制造冰毒的原料。如果进入新西兰海关的时候试图携带含有大量含有麻黄碱的药物(例如两盒康泰克),就不是罚款400纽币那么简单,可能导致以下后果:被新西兰法庭以贩运毒品的罪名判处有期徒刑;在新西兰留下犯罪记录,并可能通知国际刑警;如果拥有新西兰居民身份(PR),居民签证将被取消;如果是学生签证或工作签证,将被立即取消;由于严重的犯罪记录而失去很多需要Security/Background Check的工作岗位;被永久或长时间拒绝再次入境新西兰。
去赫兹提车,手续很简单,就查了驾照和公证件。到手的是一辆才开了14388公里的新车,还赠送了一份详尽的新西兰公路地图。
前几次在法国、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租车,押金必须用驾驶员的信用卡做预授权,但在新西兰,任何人的都可以。后来的两次还车更简单,我们请租车点的工作人员验车,得到的回答是,你们买的全险,验车是由专门的人负责,现场只收回钥匙。
临走前几天突然想起此事,上网一看,巧了,奥克兰也有。当即email联系好,约定4月2号下午先看车、试车,毕竟昂贵的价格放在那儿,3500纽币。
如约来到一所公寓前。迎面驶来这辆我心仪了许久的车子,车主因脊柱受伤不能行走。进到公寓,车主挪到沙发上,我试车。这是怎样的感觉啊,难怪网上评论,所有购买者交口称赞。
只是价格实在无法接受,评估一下,这么多钱花出去,此生最多也只有十来次的旅行机会了。金斯基以前竭力反对,说何必肥水外流,不如把车款给他,反正每次出去推轮椅是他的专利,责无旁贷。但这会儿当他试开了几圈,却力劝我拿下。理由是,小巧玲珑,操作简单,买回去,平时我八十有六的父亲也可以用,再过几年儿子小金若有了小小金,连童车都可以省了。在我印象中极为简朴的梅茵则让我设想一下,现在允许残疾人开车,如果我自己养部车,一年的各种费用差不多就能赚来这部车了。
我问车主什么时候可以提货,他指指沙发边,一个鼓鼓囊囊的红包已经躺着那里。我不好意思再扯,问能刷卡吗?不能。我说身边没有这么多现金。卖主说可以Paypal。这个我倒有。可是当我登录上Paypal之后提示需要输入验证码,而这个验证码只有在我把钱先打入银行账户后才能获得。
忽然梅茵说,你怎样会没钱,你不是买了那么多现金?我突然反应过来,原来从一开始盘旋在我脑中里的价格一直是乘以牌价后的人民币数额,我以为要付1万6千多的纽币现金呢!
再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从包里摸出35张百元大钞,于是一手交钱,一手提货。一笔“大额“进出口贸易居然在奥克兰一座高层公寓的沙发上完成,而且发票、收据,什么凭证都没有!
千帆之都奥克兰,秋风扫落叶般半日一晚游。奥克兰市中心不大,我们住的酒店离天空塔(Sky Tower)、圣帕特里克大教堂(St Patrick Cathedral)、皇后主街(Queen St)以及聚集了众多餐厅、咖啡屋、酒吧和赌场的天空之城(Skycity)都在步行范围之内。新车到手,立马沿皇后大街骑到高桥港。
看人家的天,啧啧!
高架桥港(Viaduct Harbour)的蓝天碧水则给刚从阴霾中逃离的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奥克兰依山而建,道路高高低低,最大的坡度目测足有40度,车呼啸而上,但下坡令人胆颤,人脸朝下几乎要翻下去。三个小时回来,腰疼难忍。梅茵毫无同情心,说,你这是紧张造成的!
如果在奥克兰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乘坐探索号巴士(Auckland Explorer Bus),这是那种乘客随上随下(Hop On Hop Off)的观光车。虽然价格不算便宜,一日券40纽币,但整条路线涵盖了奥克兰主要的14处知名观光景点。我们在爱丁堡和伦敦都坐过,车上有中文解说,所以对于时间不多、体力不足、荷包又不太瘪的人还是可以尝试的。
当晚入住的Redges Auckland,全程为数不多的酒店之一,离皇后街很近,躺在床上,面对的就是灯光璀璨的奥克兰著名地标天空塔。
当然,抵达新西兰首日,我们已经领教了大城市的消费水准。去新世界超市买了28纽币的麻油酱油鸡蛋,一小时的停车费竟然24纽币!欲哭无泪啊!酒店内部停车场收费34纽币,工作人员看我们很迟疑,指点我们去附近的公共停车位,和超市一样,也是24纽,当然可以停一夜。我们开过去一看,是个位于半空的建筑,需盘旋而上,只好退回,请酒店“代客泊车”,34纽币。
另外,退房时多了个心眼瞟了一眼账单,真发现收取了一瓶矿泉水的费用。经过解释,前台退回了4纽币,并没有再去客房查一下。感觉很奇怪,凭什么认定我们消费了冰箱里的东西,又为什么不经证实就听信了我们?
从奥克兰出发去罗托鲁阿。我们都不是魔戒迷,没有走马塔马塔看霍比特小屋,而是沿着风景如画的丰盛湾一线,经过新西兰最大的出海港口陶朗阿和新西兰人钟爱的度假圣地芒格努伊山往南。
路线:奥克兰Auckland-卡蒂卡蒂Katikati-派罗阿Paeroa-芒特芒阿努伊Mount Maunganui -陶朗阿Tauranga-蒂普基Te Puke-罗托鲁阿Rotorua。
复活节开始了。看这架势,奥克兰出城的路况可与黄金周中国高速路的拥堵一比高下!闻听此言,有朋友毫不客气地啐我一口,这也叫堵,你不是中国人啊?
丰盛湾(Bay of Plenty),就像名字一样充满了魅力。1769 年,库克船长登陆时,发现这片土地“植被茂密、村庄秀美”,因而将之称为“Bay of Plenty”。
这里的每座城市、每个小镇或是每个村落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卡蒂卡蒂(Katikati)以壁画闻名 (Mural Town),曾在2005年被评为新西兰“最美小镇”。
小镇很小,仅一条主街。
街道两旁有很多壁画、雕塑,表达了对早期定居者、拓荒者的敬意。
耀眼的阳光下,一座纪念碑,缅怀那些在一战中远离家乡征战海外英勇捐躯的卡蒂卡蒂人。因为,“Often in our busy lives we ignore these memorials, or we forget their significance.”
小镇周围以种植猕猴桃和牛油果为主,超市里各种新鲜蔬果琳琅满目,我们买了牛油果,准备晚上做甜点吃。
派罗阿(Paeroa)是新西兰有名的碳酸饮料派罗瓦柠檬汽水(Lemon & Paeroa)的诞生地,在小镇的主街东头有个大的L&P的瓶子,介绍这种碳酸饮料的发展历程。
此款饮料是可口可乐公司特地为新西兰定造的,用派罗阿当地的碳酸矿泉水和柠檬汁调制而成,只有在新西兰才有卖。
我们很想尝一尝这种美味的汽水,可是节日期间,派罗阿所有的商店也关门谢客。
陶朗阿是丰盛湾最大的城市,也是新西兰最大的出海港口,我们在国内吃到的新西兰奇异果可能就是从这里装船的。在闪闪发光的海水衬托下,陶朗阿的游艇码头上千帆竞发,我们在“帆船之都”奥克兰没见到的景象,却在这里得以一饱眼福。
芒特芒阿努伊有着100公里洁白的沙滩,位于陶朗加海湾(Tauranga Harbour)南端的一个半岛上。这里是一个冲浪、钓鱼、拾贝和沙滩日光浴的好地方,景色醉人的海岸一年四季都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今天还分别选择了海边、栈道和草地试车。结论是:这车买贵了,这车也买对了。
傍晚我们到了罗托鲁阿,政府花园是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夕阳下的博物馆,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晚霞。
罗托鲁阿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满城飘散着硫磺淡淡的酸味。这里有很多的温泉,最著名的当属波利尼西亚温泉(Polynesia SPA),凭我们手中的南航登机牌还可以享受8折优惠。但是城内一百多家motel和几个星级酒店都有温泉池,包括我们预订的车夫旅馆。逛完夜市之后,我们回到旅馆,在按摩浴缸里放了满满一池水,洗去了一身的疲惫。但是感觉不像温泉水。
在新西兰流传着一句名言:“没到过罗托鲁阿,就不算到过新西兰。”罗托鲁阿是一座火山上的城市,空气中弥漫着火山泥的芬芳,夹杂着硫磺淡淡的酸味。城市中心不大,开车20多分钟就足以环城一周,途中就可以看到好几处死火山和滚烫冒泡的泥浆池。
路线:罗托鲁阿Rotorua-怀奥塔普地热公园Wai-O-Tapu Thermal Wonderland-胡卡瀑布Huka Falls-陶波Taupo-惠灵顿 Wellington
罗托鲁阿城里到处冒着热气,而怀奥塔普地热公园则是很多游客的首选。每天上午10点15分,最著名的诺克斯夫人间歇泉Lady Knox Geyser就会喷射,高度能够达到20米。
其实这个喷泉的喷发带有作弊性质,工作人员往喷泉口倒一包肥皂粉,过一会儿喷泉喷涌而出。据说这个喷泉最早是被一个英国流放到新西兰的犯人发现的。犯人在喷泉边洗衣服,不小心将肥皂掉进了喷泉口,过一会儿就有喷泉发射出来,后来就成了著名的景观。
我去过腾冲,想去大滚锅时,被售票人员友情告知我去不了,路上上下下很难走。在怀奥塔普地热公园我大饱眼福。虽然公园里除了栈道还有坑坑洼洼的砂石路,但有了新买的交通工具,我从香槟池那里,分别走完了两个支路,把整个地热公园绕遍。
地热公园的名字“Wai-O-Tapu”,是一句毛利人的语言,翻译过来就是“神秘的水”的意思。这真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地热奇境。云雾蒸腾,远处的树木山峰忽隐忽现,汩汩冒泡的泥浆池,五彩斑斓的火山口,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伴随着浓浓的呛鼻的硫磺味,惊叹于大自然对生命的生杀之权。
这个小温泉看上去异常平静,但据说水下温度很高。
一汪池水绿得令人心醉,色彩显得很诡异,名叫魔鬼的浴池。
最喜欢的是香槟池,由于水中不断释放二氧化碳,水面上就像是香槟冒出的气泡一样,伴随着硫化砷和硫化锑的沉淀出来,水边呈现出橙色,多彩的池面给人以梦幻的感觉。
地热公园和诺克斯夫人喷泉是两个地方,要提前半小时先到地热公园买票,票价32.5纽币,然后开车从游客中心前往诺克斯夫人喷泉,两处相距1公里。我们买了票来到诺克斯夫人喷泉时,根本无人查票。耳边传来我能听懂的语言,哎呀,早知道不买了!
怀卡托河是新西兰最长的河,而胡卡瀑布是怀卡托河送给陶波的一件珍贵礼物。在陶波湖以北阶段,怀卡托河的河道只有100米宽,它弯弯曲曲循着陶波小镇而过,随即经过一段坚硬的火山岩溪谷。就在这里,先前宁静的水流陡然间变得湍急,咆哮着发出轰轰声响快速从溪谷汇入胡卡瀑布,倾泻而出。
瀑布流量很大,呈现出冰蓝色。
但瀑布的落差不大,有些像西藏的尼洋河。
从胡卡瀑布来到陶波湖,仿佛从喧嚣的闹市来到宁静的乡间。秀美陶波湖是新西兰最大的湖泊,形成于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背后就是汤加里罗雪山。布满砾石的湖滩,白帆戏水的湖面,整个一幅大自然的和谐美景。
开了近500公里,到惠灵顿已是晚上八点。惠灵顿城市规模不大,居然是新西兰人口最多的城市,约45万人。而我所居住的南京市秦淮区,常住人口100万。
远远望去,灯光璀璨的城市像到了南非的开普敦。原来的参观景点全部舍弃。包括蒂帕帕国家博物馆、议会大厦、古圣保罗教堂。
我还专门安排代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参观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出生地和童年故居,同样也因为时间关系而未能如愿。凯瑟琳是新西兰最著名的女作家,被称为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她童年时生活过的老宅曾多次出现在她笔下的故事中。
故居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的10:00至16:00,周一、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闭馆。为了方便游客参观,还多种语言包括汉语的翻译者陪同参观。非常可惜。贴张网上的图片留作纪念。
当晚入住的酒店Rydges Wellington(莱吉斯酒店&度假村)与在奥克兰的Rydges Auckland(里吉斯奥克兰酒店)疑为同一家酒店,虽然booking上显示的中文名字不同。酒店有私人停车设施,但是需预约。我在订房时忘了要求,到了酒店,已经没有空位。工作人员指引我们去附近的公共停车场,虽然不远,但是半夜黑灯瞎火的,根本看不清停车柱上缴费的说明。信用卡好几次插进去被吐出来,身边又没有带现金,只好又回到酒店。前台听说我们第二天一早退房,告诉我们可以停在路边,省了24纽币。
酒店在城市的中心位置,站在窗口往下看,就是Bluebridge轮渡站,与我们明天登船的岛际轮渡站(A点)相距1.5公里。
今天夏时制结束,我们多了一小时。早上六点出门,车观惠灵顿。
惠灵顿是英国的名将,打败过拿破仑。英国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作为新西兰的首都。其他很多地方,还有着许多的街道、小镇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惠灵顿虽然是新西兰的首都,但游客通常只以此作为南北岛的中转站。今天当我为写这篇游记再去翻看《走遍全球》,才发现这个被《孤独星球》评为世界上最酷小首都(The coolest little capital in the world)的城市有着独特的魅力,不霸气、不繁华、不忙碌,遗世而独立。如果还有机会去新西兰,我会留给它更多的时间。
路线:惠灵顿Wellington-(渡轮)-皮克顿Picton-维拉之河酒庄 Wairau River-伦威克Renwick-凯库拉Kaikoura
国会大厦(Parliament Building)建筑群,蜂巢型建筑,因为新西兰地震频繁,地面建筑和地基是用弹簧连接的,以适应新西兰这样的多地震国家。
不需要预定,每个整点都可以免费进去参观,并有专人讲解,正如门前牌子上的文字“Please feel free to take a look inside this wooden wonder”。这里是新西兰总理及内政部长的办公楼,但全然没有国内党政机关的戒备森严。
风格截然不同的三个建筑既互相独立,但又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整体。
旧市政大楼坐落在国会大厦的对面,是新西兰建筑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使用了本土木材贝壳杉。地面一楼也可进入参观,有历史展和翻译室。大楼的其余部分现租给了维多利亚大学的法学院。
我们开车登上维多利亚山顶,站在观景台上俯瞰惠灵顿。美丽的海湾,伸向远方的大海,沐浴在晨光之中。
自驾游真的是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租车合同规定,北岛租车必须满三天,而我在奥克兰机场的提车时间约的9点。当我订从惠灵顿到皮克顿船票时,发现两家船公司的早班船是8点和8点半开航。这也是说,即使订8点钟的,还车也要在8点之前,无论如何满足不了北岛三天的条款。而如果订下一班11点45分的,行程3小时,下岸后就必须直接赶往住宿地,这就意味着要放弃一路漂亮的风景。
斗胆订了8点半的,横竖是要践踏合同的。寄希望于租车公司还没到上班时间,不会被发现。果然,胆大赢胆小。轮渡站进门处有个大箱子,上面标了好多租车公司的名称和logo。叮当一声,我们把钥匙扔了进去,逃过一劫。
8点30分,渡轮驶离惠灵顿。
站在甲板上,尽览库克海峡的壮丽景色。海水在两岸青山的映衬下,呈现出迷人颜色,时而湛蓝,时而墨绿。
一登船,迎面扑来浓浓的节日气氛。
混了几个复活节彩蛋,报之以李,也做了几个纽币的小慈善。
下了船,到了皮克顿提车时,忽然想起残疾人停车卡留在上一辆车里!赶忙组织语言陈述事实提出要求,可是工作人员好像很疑惑,想必没有听懂我的问题。这时正好进来一女子,看气质是同胞,径直走到柜台前,用一口流利英语哇啦哇啦说了几句。我像捡到了救命稻草,连忙把事情的原委简单说了一遍,求她翻译给柜台里的人。她有点不耐烦,“等一下,我先还车!”这时,工作人员看我一脸着急,拨通电话,语速极快,根本听不懂在说些什么。那女子对我说,她听懂了你的事情,正在帮你联系呢。
连忙转身翻出几个绣花小包,收买工作人员,三个人,每人一个。
当我们开车在路上,手机响,接通,是惠灵顿的赫兹员工,普通话。说已经在车里找到了停车卡,马上快递到我指定的地点-但尼丁。
本来想得美,提了车去维拉之河酒庄(Wairau River),在那里解决午饭,再买几支葡萄酒。维拉之河酒庄是1978年由一对夫妇所创立,所有的葡萄来自家族的葡萄园,酿制的葡萄酒有浓郁的水果风味。但是当我们到了酒庄,却被拒之于门外,因为那天酒庄被旅行团包场了。
很失落,可是无意插柳,车开到公路上,对面也有一个酒庄,门口一个大大的螺型Logo,戳个“OPEN”的牌子。
刚才在中国红酒网查得,这个名为Nautilus Estate Wines的酒庄中文名为“鹦鹉螺酒庄”,如此看来那个螺就是鹦鹉螺了。“Nautilus酒庄酿造上乘的香槟酒,而且价格实惠,深受人们喜欢。酒庄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个名叫罗伯特•希尔•史密斯(Robert Hill-Smith)的人想从新西兰进口葡萄酒到澳大利亚,需要一个商标。众所周知,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广袤、干燥的大陆相反,它由小岛屿组成,各地离海都不远,设计师由此得到灵感,鹦鹉螺商标的构思便源自海上生活。巴里•塔克(Barrie Tucker)为它创作了粉红色贝壳设计,现在这已经成为新西兰葡萄酒最知名的标志之一。”
还没完呢。“如今,鹦鹉螺酒庄已是新西兰优质葡萄酒的代名词。酒庄采用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巧妙结合以及最先进的酿酒设施,再经过优秀酿酒团队的精心打造,融入葡萄酒独有的特点,从而酿造出了结构精细、口感醇厚、香气浓郁的精品葡萄酒。鹦鹉螺酒庄生产的长相思(Sauvignon Blanc)、黑皮诺(Pinot Noir)、灰皮诺(Pinot Gris)等葡萄酒现已出口到30多个国家。”
这个地区叫Renwick(伦威克),葡萄酒王国,乡村很小,葡萄的种植最早可以追溯到1870年,比新西兰最大的葡萄酒产区Marlborough(Renwick后面的大地址就是Marlborough)还早一百年,随处可见酒庄。
我们在路边找了一家午餐。喝的是拿铁,啃的是卷饼,享用的是美景。
秋天,摘苹果的时候,地点:Spring Creek,一个很好听的地名。也是在这里,初次领教新西兰南岛的信号。一条中午的微信,6个小时后才发出去。
从伦威克过来,途中经过一个地方,路边停满了旅行者的车,有个“Ohau Stream Walkway ,Waterfall "的深绿色标识。下车走到瀑布大概10分钟,可以看到小海豹(seal pups)。
我们没有去溪边,可是站在上面,根本辨不出哪是礁石哪是海豹。金斯基刚下到海滩去拍照,就有人摆手,示意他赶快上去。
牌子上标注的是“Ohau point seal sanctuary”奥豪海豹保护区。可是查百度关于海豹和海狮的区别,海豹无耳海狮有两只小耳朵,海豹的手脚像猫,有五个指头,而海狮的爪子和鱼差不多。
涨姿势的结果是,这不是是海狮嘛!
海浪拍击着褐色的岩石,从海里冲上来的枯木躺在海滩上,有几分苍凉。
很多鹅卵石,上面有各种文字,应该是游客留下的。后来我们在西海岸也看见了这个画面。
傍晚时分的基恩角,我们见到了更多的海豹,慵懒地聚集在海边的礁石上,完全无视我们这些咫尺之遥的围观者。
好可爱的家伙,萌萌哒!
今晚入住的海豚酒店,价格是此次行程中最便宜的,才320元一间。
办完入住,向房主海伦送上了小礼品,还是丝绸手包,秋香绿的。看得出来海伦是真心喜欢,翻来覆去地欣赏,嘴里不停地说,我喜欢这个颜色,我喜欢这个绣花!而且,还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我们的两间房和另一间房共用一卫生间,我的房间外面是卫生间。我洗澡时把卫生间从里面插上,外面两户再怎么内急也得憋着。可是我退回自己房间时发现自己的门无法从里锁上,门外有个插销。想想这样一个纯净国家一定民风纯朴,再说买了旅行轮椅车之后包里也没有多少现金,掩上门就准备睡觉。一会儿忽然听见有人进了外间的厕所,然后插销一声响,我们的门被人从外面锁上了!接着就是哗啦哗啦的放水声,时而有轻松的鼻腔音乐伴奏。哎呀,这也太让人浮想联翩了,怎么能睡得着!
办理入住后,房主在地图上画出了一家BBQ的位置,我知道,那是《孤独行星》的推荐餐厅,在许多人的游记中都有提到。我们从海边接见海豹回来天已擦黑,在路边选择了一家门上贴有到到网贴纸的中国餐厅,Aromas Cafe(品香中餐厅)
老板娘上来请我们入座,她回身拿菜单时,我跟同伴说,听她说普通话的口音,应该是我们那一带的人,可能是苏州的。老板娘很热情健谈,点菜时和我们聊个没完。我问她来自哪里,果然,回答八年前从苏州过来。我说,这里好吗?苏州可是天堂啊!她放低声音,说,这里是天堂的天堂!
他乡遇故知的结果是,我们在已经点了爆炒牛肉、蒜蓉时蔬和鸡蛋粟米羹之后,又加了一份老板娘力荐的羊排,“这是我们的招牌菜!”
平心而论,菜的量大,味道很不错,价格也不算贵。三菜一汤两碗米饭,外加一杯马尔堡地区著名的Sauvignon Blanc(索维浓,又称长相思干白葡萄酒),一共才90纽币(当然,千万别忘了乘以牌价4.8)。
来凯库拉,包船跟随凯库拉当地渔夫出海海钓是必须要尝试的项目。很多人说可能晕船,但我们没有准备晕船药。
是凯特代订的,2小时的海钓抓龙虾钓海鱼(2 Hour Cray and Fishing)。90纽币/每人,先付了定金,现场支付余款。
因为此项目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昨天下午按照预订单的要求,给海钓公司发了短信询问天气。海钓公司回信说晚上7点还要再次核实天气,到了7点半确认天气情况良好,活动正常进行。
路线:凯库拉Kaikoura-基督城Chrischurch-阿卡罗阿Akaroa
我同学是大学教授,这个寒假刚刚退休,立马角色转换为大厨。在公用厨房小试身手,用昨晚打包的牛肉放点土豆花菜,一锅意面热腾腾上桌!看见碗上架的六根棒棒了吗?房主海伦很得意,“我们这儿还有中国的筷子!”
新西兰垃圾分类做得真好,废纸、塑料、金属、玻璃必须分类堆放。什么时候我们真正重视环保就好了。
上午9点来到码头集合点,一条船上八个人,另外五位来自上海。
乘风破浪,我们出海了!
抓来的龙虾每一只渔夫都用尺子量过,不达尺寸的再扔进海里。这是法律,如果违法,“我会丢掉工作,我的老板会丢掉他的船。”
船往海中央继续驶去,在大海上乘风破浪的感觉很爽。钓鱼杆在船的两侧排开,新鲜的大章鱼做成鱼饵。
钓鱼线一垂入海中,就有巨大的海鸟或是在空中盘旋,或是从海面游过来。因为钓上的鱼渔夫会帮忙处理好,通常片出两块肚皮,中间的鱼骨头扔下海,海鸟们早已习惯于享受这份嗟来之食。
金斯基的鱼竿最先猛烈晃动起来,一条幼年红石斑傻乎乎上钩了。
接着上海小朋友幸运地钓到一条亮闪闪的银鲳,船上响起一片惊叹声。
甲板上一片忙碌,而这时,一位上了船就躺进船舱的男子发出越来越大的呕吐声,招得我条件反射也想吐。船肆无忌惮地颠簸着,头晕晕乎乎的,眼睛已不能睁开。有个女孩可能是他妻子过来说,阿姨我们回去吧,他太难受了,再等下去也不一定能钓到,船夫说让我们跟你商量了才行。好好好,大家求之不得。就在收鱼竿的当口,我同学觉得手下很沉重,用力收线一提,一条红石斑一条小鲨鱼!
清点战利品,金斯基的那条石斑因个头矮小回归了大海,鲨鱼也被扔了回去,渔夫说,不好吃。但见两只虎视眈眈的海鸟冲过来,白鸟一口衔住,夺路而去,剩下它的黑同伴不甘心地围着我们的船打转。
昨晚在品香中餐馆吃饭时,我们和老板娘提起今天要去海钓。老板娘提议中午她来帮我们做菜,且再三叮嘱一定要跟海钓公司要条整鱼,可以做松鼠鱼。
这就是我们战利品转换而成的大餐:刺身、椒盐龙虾、清蒸龙虾、松鼠石斑鱼。从大海到餐桌,耗时不到一小时,新鲜程度和口味可想而知!但是加工费也令人咋舌,90纽币!话说桌布也太土了!
阴天,傍晚,路经基督城。这座新西兰南岛的第一大城市,原来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圣公会大教堂旁边金属镂空雕塑千禧杯,给这个小城平添几分时尚现代的气息。
这里的石头有什么寓意?
对面的高墙,一位圣女,忧伤地望着已经近乎荒废了的圣地。试想,如果放在我们中国,应该早已拔地而起一座新城,新西兰政府太不给力了。是有议会和民众的制肘,还是预算有限拿不出钱来?微信朋友圈有人痛斥:“他们的央视喝茶去了吗?干嘛不搞赈灾晚会?”
然而发生在2011年2月的大地震,损坏了许多地标性的建筑,包括圣公会大教堂。四年多过去了,地震损毁的痕迹仍然十分明显,城市重建在龟速中进行。大教堂门里杂草丛生,随处可见的脚手架上不见施工人员。
距离基督城只有1个小时车程的阿卡罗阿Akaroa,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阿卡罗阿的Coombe Farm,这是该地在到到网排名第一的民宿,隐在丛山之中。
女主人Catherine是英国人,男主人Hugh是典型地Kiwi。Catherine热情接待我们,煮了茶,拿来自制的饼干。聊天时我告诉她去过英国,包括游客不常去的Isle of Skye。她说,Hugh在英国Holiday Work的时候他们认识了,蜜月就是在斯凯岛度过的,然后她跟着Hugh来到新西兰,一住就是25年,偶尔,会回去看看父亲。我问,你想念英国吗,我说世界上虽然我只去了几个地方,但是我最喜欢英国。凯瑟琳朝我竖起大拇指。
这间民宿布置得极精致,浓浓的英国风,窗帘,壁画,小花瓶,小摆件,处处体现着主人的用心。Catherine说这都是Hugh打理的。我问Hugh,你是艺术家吗?Hugh摇头,I'm a farmer。
二楼归我们,两间卧室、一个书房。我们的房间en suite,梅茵的那间有三张床,卫生间在楼梯尽头。而这个卫生间,梅茵说,正好是她梦想中的风格。
阿卡罗阿,一个安静的小镇,空旷旷的,几乎见不到人,据说这里的常住居民才600。早在英国人和毛利人签署《怀唐伊条约》前,法国人就在这里定居了。所以,小镇至今还遗留着浓郁的法国风格,房子上面飘着法国国旗。
路线:阿卡罗阿Akaroa--亚历山德里娜湖 Lake Alexandrina--蒂卡波湖Lake Tekapo
民宿早餐,非常丰盛。凯瑟琳摆好餐桌,又从花园里摘来几朵深紫色的大丽花插入玻璃瓶,然后为我们烤面包、煎鸡蛋。当我们和凯瑟琳告别时,她的丈夫Hugh已经上山干活去了。
途中经过的亚历山大利娜湖( Lake Alexandrina),惨白的天空下毫无魅力,而看网上的照片,如果天气给力,相机随便咔嚓一声都是美丽的壁纸。
蒂卡波湖平静无浪、清澈见底,湖面倒映着四周常年雪封的南阿尔卑斯山脉(Southern Alps),难怪被形容为“人间净土”。
蒂卡波湖著名二景:好牧羊人教堂(Church of the Good Shepherd)和牧羊犬塑像。好牧羊人教堂是石头造的,旁边有座牧羊犬铜像相伴,1935年起就静静地坐落在湖畔。
从教堂圣坛的窗口望出去,则是南阿尔卑斯壮观的山景。
夕阳中的蒂卡波湖最值得守候,树丛、茅草和周围的山脉一起在晚霞中美丽起来。
约翰山(Mount John)上的天文台观星台,是全世界最佳观星点之一。
房主有八套别墅,想订Church House,但是没房。我们的Opera house也是面湖的一套公寓,几何形结构,距牧羊犬塑像仅200米,坐在楼下阳台上即可以看见,而在二楼露台上则可远眺湖水和好牧羊人教堂的一角。
我们在蒂卡波的住宿,是我在google map上根据离好牧人教堂的距离反复测量挑选,最后订下的。
最让我们满意的是洗衣房,出来了七天,换洗衣服快没了,特别是凯库拉海钓,弄得满身是腥。当晚大洗特洗,往暖风机上一搭,很快就全干了。
猜猜,洗衣房柜门上挂着的小衣服干嘛用的?照片发上微信群,朋友圈猜得热火朝天,但无一人猜中。看各种答案我憋不住大笑。性感睡衣、晚礼服、擦手巾、围裙……都不是!放衣服夹子的!手从胸口伸进去,拿起来很方便,当然,构思也很……那个......呃......巧妙
留言簿上好评如潮,扉页是房主的欢迎词和入住的注意事项,比如,晚上要拉上窗帘,不能让灯光透出去。
2015年2月7日留言的三个孩子,你们是亲戚,还是朋友?
“特卡波湖,神仙遗落在南半球的翡翠。您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归还给一个陌不相识的人。”不知道这位周老师是否也在旅游?
心怀感激,我也草草留下了笔迹。
蒂卡波是星空小镇,来这里,就是为了看星空。所以,到了晚上,汽车不准打大灯,民居的窗帘必须拉上,以避免光污染。
普卡基湖Lake Pukaki是新西兰最漂亮的冰河湖,据说因为含有冰川岩粉的白色河水流入湖中,并与湖中的清水混合,当光线照射进湖水,除了蓝色之外,其他所有光谱的颜色均被吸收,如同在湛蓝的湖水中倒进了乳白色的牛奶,形成一种独特的蓝色,人们称其为牛奶蓝或者土耳其蓝。而我们看到的仍是灰蒙蒙天空下最最普通的湖水,即使用光影魔术手造了假也不过尔尔,远处的库克山仍不可见。旅行真的是拼人品。
路线:蒂卡波湖Lake Tekapo-普卡基湖Lake Pukaki–特威泽尔Twizel-阿维莫尔湖Lake Aviemore-奥马鲁 Oamaru
而原定的路线是酱紫滴:中午打算在著名的湖畔餐厅Kohan Restaurant尝尝狂受欢迎的Salmoon Don(三文鱼盖饭),可是午餐时间为11点,上午要浪费几个小时,克制住馋瘾放弃了。
F点怀马蒂Waimate有一个袋鼠园,Tame Wallabies Enkle DooVery Korna,Bathgate Rd,( located north end of SH82 on Bathgate Rd), Waimate, South Canterbury New Zealand ,几位老太太从1976年开始抚养本地的一种叫Wallaby的小袋鼠孤儿。也是很想亲历的一个项目,但如果从阿维莫尔湖先去怀马蒂再到奥马鲁是160公里,绕了80公里,因时间关系也忍痛割爱。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这就是自由行。
湖边有一个羊的塑像,这尊塑像是贝德福德公爵夫人于2014年3月15日奉献的,以纪念贝德福德公爵和罗素家族在世界范围内为保护喜马拉雅塔尔羊所做出的贡献。
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总是想了解这些人是谁,生前有过怎么的经历。比如这个塑像,公爵是个什么人物,喜马拉雅的羊怎么会来到了新西兰?遍查百度,在维基百科找到了有关资料。贝德福德公爵1858出生于印度,1903年他把六只喜马拉雅塔尔羊(三公三母)作为礼物给新西兰。途中死了一只,活下来的五只在库克山的 Hermitage Hotel里安了家。1909年公爵又把六公四母塔尔羊运到了新西兰。可是,Henrietta dowager是谁呢?是现今在世的公爵的后人吗?因为这个塑像去年才立足在普卡基湖边啊!无奈于自己的poor英语水平。
普卡基湖边的游客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店面,出售当地冰川三文鱼场养殖的海拔最高的、最新鲜无污染的冰川三文鱼。
有几种卖法,Whole Salmon(整条)、Fillet Salmon(去头去尾去皮的整块)、Sashimi Salmon(提供芥末和酱油的三文鱼片)。整条的当然最合算,可是没法处理,我们买了两盒Fillet Salmon,1公斤,搭了一卷芥末酱油调料,总共30.3纽币。
从这里可以去库克山Mt.Cook,顺着普卡基的沿湖公路,一路看着雪山,景色肯定妙不可言。库克山是国际上著名的暗空天空(Dark Sky)保护区,提供Stargazing观星活动。多数人去那里是为了一条著名的徒步路线。我从地图上看,虽然离福克斯冰川很近,但从那边直接过不去,需绕道几百公里。只能从蒂卡波这边进入,再原路返回,往返100来公里。我们昨晚在蒂卡波已经看到了璀璨的星空,今天行程太密,即使去了我们这三个人也不可能徒步,就这样,与库克山失之交臂。
而更被人熟知是特威泽尔的三文魚农场“High Country Salmoon”,我怕找不到,还特地在GPS中输入了详细地址,“State Highway 8 Twizel 7901”。 其实就在路边上。
远远就见两条大鱼张着嘴挑逗你的味蕾,想错过根本不可能。只是没有想到,路是砂砾路,周边长满了荒草。农场内圈是一格格的鱼塘,外圈则是大片波澜不惊的湖面,可自带渔具在农场外围湖里垂钓,运气好能钓上来就归你了,不要钱。
刚离开普卡基湖开到公路上,就见路的左边有人站在一辆自行车旁,大拇指朝上,要求搭车的姿势,这可是我们第一次碰到,连忙停下车。
拦路虎问我下一站去那里,我说去特威泽尓。他问能不能捎他一段,他脖子受伤了,要去医院看医生。这还用说嘛,当然可以啦!看见我点头,他双手合十,可能以为黄皮肤的人都信佛,伴着合掌礼的却是口中冒出不伦不类的几个英语单词,“三克油”。
这时候八座车的优势就展现出来了。金斯基和我同学梅茵跳下车,把后备箱的东西重新放置一番,给他的自行车挪出位置。这小伙子(其实我看不出他的年龄)落座后,说他从法国来,昨晚睡觉时脖子出问题了。我和梅茵对视一眼,那就是落枕了吧。这时车窗外闪过一个骑车人,小伙子朝外挥挥手,回过头对我们说,这是和他一道的朋友,现在只好一个人往瓦纳卡骑。我在脑子里组织了半天,还是没凑成完整的英文句子,就磕磕巴巴跟他说,我们有中国的、传统的……可以治他的脖子,就是,外国人可能不相信……小伙子边听,边口中发出咔咔声,两手做出扳脖子的动作,脸上现痛苦状。我连忙no,no,找出随身携带的云南白药,让他看英文说明。他看了之后连声OK,梅茵立刻起开瓶盖,对着他的后脖颈,噗~~,喷了好几下,但见一阵雾气升起,小伙子被凉得把脖子一缩。他又问,特威泽尓之后我们去哪,我说是奥马鲁。小伙子很高兴,说那就跟我们去那里。然后开始打电话,我听出来是在联系奥马鲁的医生。这时我开始发愁,中午该用什么款待外国友人,除了刚买的三文鱼,我们只有稀饭和榨菜。
谢天谢地,就在这时小伙子挂了手机,说他在前面下车,因为他的医生本周不在奥马鲁,去了也没用。我冒昧问这辆车多少钱,500美元。我说不贵啊,小伙子说,二手的,second hand。
从行车记录仪截下的画面,当时正巧一个转弯过去,没有照到正脸。
阿维莫尔湖Lake Aviemore和本莫尔湖Lake Benmore,这两个湖都是Waitaki District水利发电的人工湖,湖水是雪山上融化下来的水。沿着83号公路,从阿维莫尔湖的大坝上开过去,有一条公路可以沿着阿维莫尔湖和本莫尔湖绕一圈,但在google地图上无法标出路线。
我印象中开过去之后往右走风景更美,往左有许多营地。
清澈的湖水映在蓝天下,一点不逊于蒂卡波湖!
中午就在这里饕餮了一顿,大快朵颐。1公斤三文鱼三个人居然一扫而光,吃得很过瘾。不像在国内买的切得那么薄,入口即化。目测每片按国家标准至少可以一切为三。结果腻住了,又吃了好多榨菜才缓过来。
我们到奥玛鲁时间还早,金斯基闹着要去奥玛鲁公共花园,梅茵也跟着起哄,说路易艾黎同志就住在里面,必须向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表示敬意。
这是一个具有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植物园,建于1876年,由13个独立的小花园组成,被当时的新西兰总督称为新西兰最好的花园。其实这样的园子在中国多了去,只是我们没有配套的蓝天罢了。
说起来有13个小花园,但规模很小,还不及我家附近的南京郑和公园大。到处花团锦簇,奥马鲁的游客中心居然就在里面,真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还有一座红色小桥,应该是中国的或是日本的风格。很面善,扬州瘦西湖里见过有其同胞哥哥,前几天看美国电影《中途岛之战》,一个日本兵穿过深深庭院去找山本五十六报告重要情报,里面一个镜头就是这样的桥。
不过没见着路易艾黎,我试着问里面唯一走过的游客,可是这个名字不知道怎么发音也不会拼写,人家朝我耸耸肩。回来后一百度,是在基督城西南的斯普林菲尔德小镇上建有路易艾黎塑像一座,那里正是Louis Eli出生的地方。
奥玛鲁Oamaru太小了,小得仅一条主街,出名完全是因为这里的企鹅。
有两个观测点。A点为蓝眼企鹅(Korora,科罗拉)观测点。从Waterfornt rd走到底,有工作人员引导游客,禁止拍照。收费,网上订票普通座28纽币一人,老年票便宜很多,这很难得,新西兰对残障者甚至都没有景点门票优惠。B点的黄眼企鹅(Hoiho,吼吼)很稀有,却免费。观测点在Bushy Beach Road 的尽头。C点就是老骨头客栈的位置。根据房主在地图上为我们标注的上岸时间,应该先看黄眼企鹅,Yellow Eyed Penguin,“5 pm free”。
我们从指定停车场顺着海边砂石小道走到悬崖边,上面有一个木头棚子观测站。
趴在栏杆上往下看,眼珠子瞪得掉出来了,才看见三只企鹅摇摇晃晃不急不忙地从海里上了岸,很自私全然不为我们游客考虑。
奥马鲁的老骨头旅店(The Old Bones Lodge),也是炙手可热的背包客栈,订还是不订,当初有过犹豫。国人喜欢这里,房价两年间活生生被中国的年轻人从35纽每人炒到了45纽。但是也有很多的负面评论,说房主态度不友好,甚至有人称之为“贱骨头客栈”。
实话说,老骨头客栈的硬件条件真心不错,离奥马鲁有一定距离,出城向南20公里左右。一边被南太平洋的海水拥抱,大片的草地尽头一排白色的房子,一般的民宿很少有这样令人震撼的无敌景色。
超大的客厅,但房间很小显简陋,除了床只在角落里塞有一套单人课桌椅,像是普通的学生宿舍。共用卫生间和浴室,免费Wifi。地板铮光闪亮,进门应该要脱鞋,但房主看看我,径直带着我们进屋了。
网上的吐槽,我们没有感觉到。女主人笑着为我们办理入住,笑着带我们看共用浴室的位置,笑着往炉子里塞进木柴。厨房油盐酱醋俱全,房主知道我们来自中国,还特地拿出电饭锅,同样笑着说:“Rice!”梅茵很感慨,说,国外的服务人员,脸上永远带着笑容,给人很舒服的感觉,到底是经过了职业训练还是真正发自内心?我想,其实这不重要,在中国,我们看了太多的冷脸,比如去医院,挂号员永远是把病历、找的零钱从小窗子里扔出来。哪怕给我们一个职业化的笑容,也强过满脸冰霜。
我不愿住客栈则是考虑到有很多不便。但我没想到老骨头虽然客房简陋,公共浴室却又大又干净,还有专门的残疾人卫生间。里面一张长条椅,可以坐着换衣服。墙上的几根把手位置恰到好处,一平方米的冲淋房地面铺的是鹅卵石,我特地试了,即使有水也一点儿不滑。
梅茵特别喜欢老骨头旅舍的公共空间,几个人同时在厨房忙碌,沙发上有人捧着书认真阅读,不像我们总是低头玩手机。隔壁住了一对母女及女儿的朋友,来自台湾,我们分坐在两张餐桌上边吃边聊,梅茵还慷慨地送了她们一大袋榨菜(实在是带得太多了)。
晚上,美餐一顿,佐以下午在路上买的葡萄酒。
对了,说起这酒,是下午在路上买的。过了Aviemore,在库劳Kurow与邓特伦Duntroon小镇之间,83号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葡萄酒庄,Pasquale Kurow Winery
店面不大,我们挑了两瓶,当时我问店员,你们的葡萄酒很出名吗?店员很歉意地摇头,No! 但是我很喜欢他们的广告语:Wines for thinking, not just drinking.
今天的第一站是去免费的热门景点摩拉基大圆石(Moeraki Boulders),一早一晚都可看,最好是在退潮时间,否则圆石全部浸泡在海水中。可是我在GPS里输入“Moeraki Boulders”,总是提示“无相符项目”。也是醉了。
攻略称“公共停车场在距离石头比较远的地方,走下海滩走到大石头耗时要至少15分钟。在一个山坡上有个类似咖啡厅的房子,据说从这里走过去会近一些,要付费,但过了晚上6点,付费也没法进去。”因为GPS搜不到,我们看着地图跟着感觉走。在一个路口,看见有“Welcome to Moeraki Boulders”指示牌,车头往左一转,又开了几分钟,来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停车场,又有个牌子,提示此处与Moeraki Boulders的距离是1.7公里。但是四处看不到攻略上的“类似咖啡厅的房子”。三人正在热议推轮椅走1.7公里砂石路的可行性,这时走来一位牵着大狗的老爷爷,之所以称其为老爷爷,目测他至少有83岁。我向他打听Moeraki Boulders。几天来,我已经领教了新西兰人的英语,感觉说话又急又怪,所以每次交流,我都先开展自我批评,跟对方声明,我的英语水平很差,请您说慢点。我说的老爷爷听懂了,他回答的虽然语速非常慢我却怎么都听不懂。老爷爷看我如此费劲,一词一顿“Follow me”,走到不远处的一辆汽车前,进去后从车窗里向我们招招手。我们乐滋滋跟在后面,一路上,但凡有分叉口,他总会亮灯停下来,耐心等我们跟上来。我们准备好礼品,打算告别时表示谢意。可是当看到大圆石指示牌时,老爷爷却加大油门一溜烟走了,留下我们一叠声的“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路线:奥玛鲁Omaru -摩拉基大圆石Moeraki Boulders-摩拉基Moeraki-但尼丁Dunedin-拉纳克城堡Larnach Lodge。
终于远远看到了大圆石,确实如攻略所说要走下海滩,轮椅显然无用武之地。倒是有一坡道,特别注明是“私人领地”,站路口想想,未敢擅自闯入。但是后来当我在游客中心抱怨时,工作人员问,你为什么不从这里下去呢?可以的!
我只好站在原地,顶着寒风目送他们越走越远下到海滩,隐隐约约见他们重复着一个动作,相机举起放下,举起又放下。
梅茵让我别后悔,她认为这个景点太坑人,“在中国,我能找出至少一千个这样的景观!”我琢磨,可能是因为天气阴沉、风吹得脑壳疼,才大大影响了兴致。
摩拉基是个世外桃源一般幽静的海边小村,只有四家旅舍,沙滩上的海狮、水边的鸟比我们在街上看到的人还多。
可惜,今天阴天,小村也就失去了魅力,了无生趣。还是那句话,阳光是检验风景的唯一标准。
其实,真正吸引我来摩拉基的,是位于小村东北端的Fleurs Place餐馆。这家餐馆因“如果你在吃饭时间到这里,却不去这家餐馆吃饭是犯罪”而著名,被《孤独行星》评为新西兰南岛最好吃的餐厅。
餐馆隐匿在摩拉基一处偏僻的小海湾里。朴素的木质房子,门口的木质渔船,让你觉得是来到当地渔夫家里做客,分享他们出海的收获。
虽然是重磅推荐的海鲜餐厅,看来主人并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每周只营业五天,星期三到星期天从10点半开始接待客人,星期一和星期二休息。墙上的告示牌醒目写着:“抱歉地通知,Closed every Monday and Tuesday”。
我知道在此就餐需要提前预订,因为村里冷冷清清几乎看不见人,也因为我们去的时间比较早,走进餐厅里,看见里面空无一人,我们找了张桌子就要坐下来。
这时,白发苍苍的女主人Fleurs走过来问有没有预订,听我说没有,她从这张椅子上站起来,到柜台上拿过一张纸,上面画着一张张桌子的位置,几乎每张桌子都填上了就餐客人的名字。还好,有一张空的,而且靠窗。
菜单是手写的,由女主人Fleurs视丈夫当天出海捕捞的海鲜书写。
我们点了一条上午打捞上来的鱼,fish of the day,又根据一个会说中文的服务员的推荐,点了个拼盘。蔬菜和面包是送的,价格并不是很贵,而口味,真的很好!
国外烧鱼都保持盘内鱼的完整性,这鱼的身上却被划了几刀,看来这里接待不少中国游客,现在餐馆的后厨已经有了一名香港厨师。
我告诉Fleurs,现在她的餐厅在中国游客中非常有名,Fleurs点点头,指给我看店堂墙壁上的中文涂鸦。
得知我们从中国来,Fleurs主动提出合影一张。像孩子似的,她坚持站在我的后面,指着自己的腹部说,这样,这儿看上去会显得小一些。
然后,她给了我小礼物,一个藤编的小包,两寸见方,里面放着一张Fleurs Place的餐巾纸。现在我把它挂在文竹上,提醒我在遥远的小渔村,有一个平凡但不简单的女人。
70多岁的人了,满头华发,一脸皱纹,还在辛苦忙碌。看着她优雅地和每张餐桌的客人交谈,看着一份份认真手写的同样内容的菜单,我想,她这样做,真的不是仅仅为了挣钱。
但尼丁圣克莱尓海滩,乱石嶙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但尼丁最适于游泳和冲浪的地方,标志是海滩上两排美丽的木桩。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在圣克莱尔海滩还看见了一个方向标,发现其中的名堂没有?距伦敦18982公里;距纽约14893公里;距圣地亚哥9288公里;距悉尼2019公里;距南极4897公里。 还有,距公共厕所,100米!
正好有急需,我们兴冲冲找这个与伦敦、纽约处在同一地位同等重要位置的厕所去了。未果,憋死了。
但尼丁拉纳克城堡(Larnarch Castle),位于奥塔哥半岛上,是新西兰唯一的百年城堡,是由曾担任英国部长的银行家、资本家和商业巨子威廉·拉纳克送给第一任妻子伊莉沙的礼物。
拉纳克城堡也提供住宿,但是一房难求。我预订下两晚但尼丁汽车旅馆后,隔几天就上网看看,终于在出发的前几天看见4月9号有两间空房,当即退掉一间汽车旅馆,定下堡内住宿Larnach Lodge。巨贵,1300元一房,但是含早,还可预订在城堡用餐室中提供的传统新西兰风格的晚宴(这是后来才知道的),并可以免费参观城堡,这样就省去门票150块人民币。
城堡的入口处有小亭子,像丘吉尔庄园一样。得知我们是住宿的,绅士风度的守门人核对了信息,给我们指了路。
到了lodge门口,有人迎上来,把我们带进房间。客房的暖气早已打开,在海边吹了一身凉风的我们顿感温暖。
正房价格不菲,我们退而求其次选择的Lodge,其实是由原来的仆人房重新装修改建的客房。
客房有自带的观景阳台,可以俯瞰奥塔哥半岛的旖旎风光。可惜从阳光灿烂的圣克莱尔沙滩往东才走了没多远,天气开始变化。到了古堡,甚至飘起了零星小雨。很恐怖。
因最终出行人数的变动,途中我又退了一间。现在的一间客房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三个人分摊1800元,能在古堡住上一夜,也算是极其的物有所值。
遗憾的是因为功课不细,当前台绅士问我是否预订晚餐时,我以为需要付费,假装思考了一番,然后故作姿态轻飘飘说no,thank you。虽然听说这顿免费晚餐只有三道菜而且味道不怎么样,但是能在这里吃个环境吃个氛围也好啊,肠子都悔青了!
古堡必须有故事才能传奇,接下来就是狗血剧情了,且听我娓娓道来(其实是从网上宕了之后改编的)。
搬进童话般的古堡,没有带给威廉所期望的幸福生活。伊莉莎在38岁时患病离世,此时最小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威廉续娶了伊莉莎同母异父的妹妹玛丽。但是五年之后玛丽恰好也是38岁时,同样身患重病不治而亡。
为了最心爱的女儿凯特,威廉修建了一个三千平方英尺的舞厅,作为给女儿20岁生日的礼物。但度过生日不久的凯特也不幸死去。悲痛欲绝的威廉近乎崩溃,将余下五个儿女送去了英格兰。
威廉的最后一任妻子是年青的贝斯。贝斯和威廉的长子年纪相仿,相互爱慕,上演了一部新西兰的《雷雨》。巨大打击导致拉纳克发狂,六十五岁时,他在议会大厦饮弹自尽。他死了以后,子女为了财产的分割争吵不休,终于在八年之后将这座古堡出售。
几经辗转,这座古堡被现在的主人贝克家族买下,并对外开放。不过这古堡太威严太沉重太压抑悲剧色彩太浓,不知道他们怎么能笑得如此山花烂漫。
Larnach Lodge历史悠久的马厩,现在改建成了早餐的餐厅。
当年的饲料味和马粪味早已随着时间飘散,宽大的空间,弥漫着咖啡的香气。
拉纳克城堡位于奥塔哥半岛(Otago Peninsula)上,但凡去过半岛的,众口一词称赞这里风光无限,特别是Sandfly Bay(桑德福莱湾)的海滩,壮丽、秀美,同时也都会提到半岛的路很难走。
这是我攻略中的内容:“主要有两条公路,一条是沿着陵线的Highcliff Road,在半岛的最高处,沿着陵线弯蜒,视野很好。另一条沿着奥塔哥海湾Otago Harbour绕行的Portobello Road,某些路段和海湾只有咫尺之遥,因为没有栏杆,路宽不易会车。两条路上也有很多支线小路彼此连结,有些则是连到半岛另一侧的海边。建议沿着海岸线走,不要相信GPS推荐的险峻山路。沿海路比山脊路好开,但停车看风景比较困难。”我们昨天来和今天走都是沿着海岸的Portobello Road,没有尝试走Highcliff Road,即所谓“险峻的山脊路”。
不过对于其中“奥塔哥海湾Otago Harbour绕行的Portobello Road,某些路段和海湾只有咫尺之遥,因为没有栏杆,路宽不易会车”不太理解。“路宽”疑为路窄,否则“不易会车”无从谈起;另外,沿线还是有不少路段有栏杆的。
很多人说古堡都有煞气,我认为这是迷信,但是,吃早饭时天仍是阴阴的,随时可能下雨的节奏,而当我们告别阴森的古堡,走了没多远,天就是这般模样,压抑的心情豁然开朗!
奥塔哥海湾,醉了。
但尼丁Dunedin,被喻为“苏格兰以外最像苏格兰”的城市,带有明显的爱丁堡的痕迹(我虽去过爱丁堡但没感觉出来,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已),整个城市是一座鲜活的建筑博物馆。
市中心是一环形区域。同样是本着不绕路的原则我画了一条由北向南的游览路线:鲍德温斜街-奥塔哥大学-百年火车站-八角广场-圣保罗大教堂-但尼丁市议会大厦-第一教堂。
但尼丁有一条世界上最斜的街,Baldwin Street(鲍得温街)。这条街在1873年前就有了,原是一条乡村泥泞山路,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设计师就为这条路铺上了水泥。
我们的车开到路口,三个人顿时惊呆,一条极陡的路像山一样几乎是垂直竖立在我们面前!梅茵当即大叫,这是哪个矬人设计的,我不上去我肯定不上去!
此街并非是故意设计成这么陡峭的。在但尼丁,以至整个新西兰,很多街道的规划都是统一地以格子状布置,而不考虑实际的地形。因为街道的规划是由远在伦敦的计划者负责,理论脱离实际,才会有这样的奇葩路。
达尼丁有很多斜街,但是鲍德温街属于斜街之首,被吉尼斯列为全世界最斜之街。全长为161.2米,垂直高度为47.22米,坡度近40度。每攀高3.41米,路面升高1米。斜街两旁有不少房子,真佩服居民每天从这条街上上下下。
梅茵后背湿透地爬到路顶,正见到一看上去70来岁的老太太,步履蹒跚地扶着楼梯下来,小心翼翼走到院子里的车前,打开车门,立马像换了个人,在高低不平的路上娴熟地倒车,快速转向斜街,车尾在上车头朝下,车子就好像挂在斜街上,然后,看梅茵一眼,面不改色地一溜烟往下开去。只看得梅茵目瞪口呆,手抖得连照片都拍糊了。
也有不少游客特地来挑战斜街,一辆一辆车轰大油门冲上路顶。有一个人把车开到斜街三分之一处居然停下,等再次在斜街发动,但见车轮打滑,火星直冒,我一听就以小人之心做出判断说,这肯定是租来的车!
他们两人也大喘气哎呦哎呦爬到了斜街的路顶,而我,没有胆量挑战,在下面的一段陡坡上留下了车辙印。
22天的旅程,时间已经过半,今天作为休整,晚上仍住但尼丁,只不过换到了但尼丁市区的汽车旅馆。离开鲍德温斜街,先去了预订好的97 Motel Moray准备把行李放下,下午轻装步行。可是97 Motel Moray的电脑里却莫名其妙找不到预订记录,当天也没了空房。酒店工作人员帮我联系了好几家,耽误了很长时间。在另一家motel办好入住手续,在台湾101中餐厅吃了午饭,已是下午。匆匆再出门,也就是走到哪算到哪了。
为了安全,每次出行之前都要给双拐换一双“新鞋”,这次也不例外,特地在天猫买了一副橡皮头。到新西兰的第二天,在罗托鲁阿地热公园,惊悚发现橡皮头已经裂开。当时正好看见有一游客手里拿着登山杖,问她在哪里能买到登山杖底部的玩意儿(橡皮头的英语不会说)。那人摇摇头,想必不是本地人。这时旁边一年轻母亲插话,说你可以去far……买。我听不懂,反复pardon。年轻母亲想了想,换了个词,drug,啊哈,我瞬间明白她刚才要我去pharmacy,药房!对啊,在国内药房不是也有卖吗?
正是复活节期间,到处的pharmacy不开门。提心吊胆地熬到凯库拉海钓那天,问渔夫镇上是否有卖。当然!渔夫在纸上写了店名和地址,MITRE10。找到这家店一看,好像是专门卖工具的。说明来意,营业员连连点头,到货架上拿出几种,选了尺寸合适的套在双拐上。我看看外观光滑,料想质量不错,一下买了8个。但用起来总觉得不对,没有任何韧劲和弹性。对付了没两天,竟然也坏了。难道新西兰的产品也如此质量低劣?再细看包装,货名是chair tip rubber,这是椅子腿!
后来,每到一地,先找pharmacy,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大多数情况下扑空。在奥马鲁终于觅得,可惜只有一只,售货员说,“just one!”一只也比没有好,5.99纽币拿下。
今天早上在但尼丁,梅茵又像前几次一样,拎着一根拐杖进药店了。一会儿出来,说,根据营业员的比划,再借助于她多年前考职称记下的有限的单词,她理解应该去医院找,hospital。
GPS输入最近的一家医院,出现的是“Dunedin Hospital”。
进门扑鼻咖啡香,好多人在吧台上捧着杯子吃蛋糕,我以为走错门了。走廊里空空荡荡,哪像我们这里人满为患。看来这医院业务很不景气,哈哈。
来到问询处我指指拐杖头,问是否有卖。一位工作人员把我带到一疑似骨折诊疗处,fracture clinic。
我又向柜台里一穿枚红上衣的女医生表明来意。她立刻拿出两个,从里面跑出来。我示意金斯基动手,因为更换需要一定的手力。可是女医生摇摇头,拿过拐杖,用力取下一个坏的,快速换上一个新的。打量一番,可能发现新换上的和我在药房买的有些色差,又把另一个也换了。
我掏钱包,How much?No,不要钱。
我知道,在新西兰,外国游客得了病去医院也是不用付费的,难道,换橡皮头也在 ACC(Accident Compensation Corporation)的服务范围之内?只是我还是很心疼被女医生收走了的那个橡皮头,那可是花了5.99纽、才用了一天啊!
奥维斯顿古宅(Olveston House),但尼丁地标,被Trip Advisor网评为十佳南太平洋旅游景点,并且是唯一入选的新西兰景点(其他排名前十的景点都在澳洲)。
路线:但尼丁Dunedin-怀霍拉湖Lake Waihola-泰伊里Taieri Island -米尔顿Milton-卡卡角Kaka point-努盖特角灯塔Nugget Point Lighthouse。
20世纪初但尼丁富有的席欧明家族居住的老房子,这个好,比拉纳克城堡那所要人命的大宅子顺眼多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门票19纽币/人。我们一早去的时候还没到对游客开放的时间,但只是在园子里走一走,就能够想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新西兰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
每个周末,新西兰的小镇都有集市。今天星期六,退房时向旅馆打听,得知上午8点至12点半,古色古香的但尼丁火车站有个奥塔哥农夫市场。家庭妇女妇男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考察当地人生活的机会。
集市不大,很接地气,地面的积水像面镜子,恍惚回到了国内。摊位前人头攒动,商品琳琅满目,馅饼、面包、麦卢卡熏制鸡蛋、醇香咖啡、香料、海鲜、新鲜蔬菜瓜果等等。
我们在这位的摊子上买了两袋巧克力,因为盛情难却免费品尝了好几种,不掏钱包说不过去。我指着摊主的衣服,结结巴巴地说,你衣服的颜色像C巧克力。摊主立刻反应过来,Cadbury!对,中文吉百利,我们马上要去的工厂。
这里的菜肉都比超市的贵,但三文鱼的价格是前几天在农场买的三分之一,350G才10纽。我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也就摊薄了普卡基买的两盒的成本。还挑了西红柿和黄桃,又在一个中国人那里买了两块豆腐。金斯基边付钱边由衷地赞叹,这里东西很丰富,哪知道那中国摊主却抬高嗓音,“不丰富!”梅茵则鄙视金斯基的少见多怪,作为有50%血统的四川人,她宁死也不承认世界任何地方的物产比四川更为丰富。
Cadbury,吉百利巧克力世界。
参观门票有两种,22纽的时长45分钟,5纽的是15分钟。营业员连说带比划,要我买5纽的,轮椅可以走。我当时心想,这人好傻有钱不赚。收下22纽,你能不能去参观关我什么事!如果在中国,会是这样吗?而且一张5元的门票,竟然还送大大小小差不多10块巧克力。长此下去,工厂会不会倒闭?杞人忧天中。
目前,世界上的吉百利巧克力世界有两个,一个位于英国的伯明翰,另一个就在达尼丁的吉百利工厂内。裹着金箔纸的吉百利巧克力像金山一样堆满了半个门厅,商店陈设着各种各样的吉百利巧克力及吉百利巧克力纪念品。地上是巧克力图案的地砖,墙上有我们熟悉的nut milk,橱窗里展示着巧克力生产的过程。
有人说这四种味道最好闻:刚洗过的被子,刚割过的草坪,刚冲泡的咖啡,刚出炉的巧克力…
…
高贵的紫色,梦幻的世界,在这样欢乐的情境下,也许很少有人能抵御巧克力的超级诱惑。我们买了四大块,才10纽,加上送的两袋,也算是满载而归了。买完才想起来,从广州回程是四月下旬,可能都要化了!但,悔之晚矣。
金斯基和梅茵都是花痴,话说回来,谁不喜欢美好的事物呢?偶然路过但尼丁植物园,当然得进去看看。原来,这个植物园成立于1863年,是新西兰最古老的植物园,也是南半球植物品种最齐全的植物园。
还是那句话,这样的园子在中国有,这样的蓝天在中国不常有。
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个木牌上的内容,“China roses flower repeatedly throughout the summer season”,难道,世界上的第一株玫瑰(rose)真是俺们中国人在5000年前培育的?不过,“整个夏天不断开放”,这应该是月季而不是玫瑰吧?
回看当天发了微信之后的留言,当我提到“玫瑰是中国人5000年前培育”时,有一高校的英语老师是这样回复的:“闻到月季的芬芳了,看来月季辈分高”,原来她早就知道我理解有误,没有明说,以这种方式提醒我。遗憾的是在路上,我没有时间也舍不得流量去认真看每一条留言,错过了。
对了,还看见一位年轻的母亲推着童车,里面是两个洋娃娃。看见我们停下脚步,其中一个用手捂住了脸,可爱极了。我问是不是twin,母亲满脸灿烂地说no,不是的,一个3岁一个1.5岁,然后得意地拍拍肚子,里面还有一个!
离开但尼丁到了怀霍拉湖,从这里应该上南部景观线(Southern Scenic Route)。这是我寄予很大希望的一条线,事前查了攻略,里面说到:“从Milton的教堂出发,沿着1号公路前行大约15km,道路左侧出现了一片狭长的湖水,这是Lake Waihola。它是我们从1号公路通往南部景观线Southern Senic Route的一个参照点,从这里右拐,经过一段山路之后,会有很长一段沿着海岸线的道路,景色非常棒,也可以到达dunedin,这远比一直沿着1号公路去Dunedin要丰富的多。非常巧合的是,Lake Waihola车辆入口对面的十字路口,就是我们要计划开往Southern Senic Route的起点。”还有一个攻略是这样讲的:“导航:从Nugget point出发时导航到Finlayson Road,1号公路走到Waihola小镇时会看到红色感叹号的加油站,在加油站右转就是Finlayson Road。”这两个攻略都是逆时针路线,反其道而行之,综合了两个攻略的信息,我把路线设定为从怀霍拉到米尔顿再到Nugget point。可是我们按照攻略走,不知怎么回事,最后又绕回了怀霍拉。本来还有佳明行车记录仪的轨迹可参照,2013年从英国回来,打开视频的同时google map上会显示行走的路线,可是现在的地图成了百度地图,估计google map被和谐掉了,所以不能准确回忆当时的路线。但有一点很肯定,这张图上的路线是对的,我记得很清楚,我们经过了巴尔克卢萨Balclutha到卡卡角的。
感觉,从Finlayson Road到卡卡角,怎么样都不可能完全沿着海边走。
秋风肆虐,Picnic在湖边。鼻涕下流,伴着鱼片往下咽。
湖边真的很冷,云层很厚,阳光穿不透。大片的牧场虽然一片绿色,但马儿已经套上了秋衣。
米尔顿的教堂,The Tokomairiro Presbyterian Church,建造于1889年,与但尼丁第一教堂First Church的设计者为同一人。
根据相机的拍摄时间,我们下一个停留的地点竟然是Taieri Island,这就很奇怪了。如果看地图,我们又从米尔顿绕回到了Finlayson Road上。
卡卡角Kaka Point,人称有着无敌海景,许多用两天时间走南部景观线的人会在这里停留一晚。
我们来到卡特林斯海岸线的的努盖特角(Nugget Point),这里是新西兰著名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执导拍摄的梦幻大片《魔戒》三部曲的取景地。
陡峭山岬上一个灯塔,Nugget Point Lighthouse,周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岩石礁。
从停车场步行到灯塔有1公里,都是砂石路,上坡、下坡,我走了300米看见又是一个陡下坡立刻宣布放弃,改坐在轮椅上看云卷云舒潮起波涌。
几百年来,不知道灯塔下发生过哪些故事,是否也有人如我一样静坐一旁,看海浪,看荒草,看蓝天白云转换成华丽的落日;然后,是否看海的人成了化石……
草地上有三块石碑,特别喜欢第二块后一段的文字,虽然不甚明白,但隐隐觉得其中暗藏着些许伤感。
身在此处,仿佛凌空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面,当海风呼啸过耳,会有一种走到世界尽头的奇怪感觉。
Nugget Lodge,努盖特角小屋,应该是离努盖特灯塔最近、所以最热门的一家民宿了,红遍各大旅游网站。只有两个房间,可住五人。旺季,楼上的灯塔房提前半年都很难订到。我10月中旬上网查询时,预订栏位下面,次年4月的日历已是一片红,仅11号显示为绿色表明可以预订。就是为了这个住宿,我一遍又一遍地调整行程,由逆时针改为顺时针,明知路线不顺,仍硬性把特卡波湖移到7号,才把11号的行程落到了努盖特角。
因最后仅三人出行,在旅途中又取消了楼上的灯塔房,在楼下的海豚房加了一张床。直到入住前的几天里,我一直暗暗担心灯塔房卖不出去。果然,当我们抵达小屋,门口的红色小船上有醒目的“vacancy”字样,我的心往下一沉。
热情的房主Pauline和我年龄相仿,我向她确认楼上的房是不是空着,她耸耸肩,说,你们前几天才取消,还没有人来订。我表示很抱歉,她说没有关系,过一会儿说不定会有人开车经过。
我连晚饭都吃得不安心,一直竖着耳朵听外面有没有动静。金斯基则不停出门探看,希望外面的车位被车子占了。到了九点多钟,楼上终于响起了脚步声。
多好的一处住宿啊,绝对不会后悔的Dream House。超级无敌海景,露台上就能眺望海滩,房间整洁干净,设备齐全且现代化,竟然还罕见地看到了大功率的大金空调,床上有电热毯,整个房间暖融融的,免费Wi-Fi,给人一种家的感觉。
晨,7点20分。窗外出现了奇异的景象。一半是太阳,一半是阵雨。朝霞染紫了海面,大雨浇湿了草地。
楼上海豚房的客人也被这神奇吸引,久久地站在阳台上凝望着海面。
好景不常在,像是拍电影打光,7分钟后回归了正常。
路线:努盖特角Nugget Point-奥瓦卡Owaka-弗劳伦斯山 Florence Hill-因弗卡吉尔Invercargill-蒂阿瑙Te Anau。
如果不到因弗卡吉尔,从塔图库湾 Tautuku Bay往戈尔Gore插过去,公里数仅减少30,我们后来还是去了南端。
从蒂阿瑙到但尼丁又被称为南部景观路线,也就是卡特林斯海岸自然遗产公路(Catlins Coastal Heritage Trail)。
这里森林密布,具有浓郁的乡村风味和海岸情调,风景美到让人窒息,没有手机信号。所有景点需要两天才能走完。但各个海角比较类似,很多都需要岔开主道开进去再开出来,且途中有一些砂石路。我在做攻略时查了所有能找到的景点,在google map上调过来拉过去,才按顺序排列好。
从但尼丁沿卡特林斯海岸线,经因弗卡特尔到蒂阿瑙,我们也是用了两天的时间走完了这条南部景观路线。
卡特林斯海岸线上最有feel的游客中心兼咖啡店和餐馆,门外竟然是破铜烂铁做成的景观。
店里的陈设别具一格,天花板上排列的玻璃瓶也成为装饰。
我特别喜欢这些充满神秘感的黑色石头,有朋友怀疑这是原始人打制的刮削器或者石斧。
风实在太大,车门刚打开一道缝,瞬间被完全吹开,仿佛要掀到天上去了。店里墙上的挂画表现的都是被狂风吹向一边倒的大树,而室外,树和草也被强劲的海风吹成了歪脖子。
现在知道,这里叫福特罗斯Fortrose,可以参观铁匠铺,以及当地最早的欧洲移民墓地。当退潮时,还能见失事的船骸。根据新西兰旅游观光局的介绍,卡特林斯海岸自然遗产公路旅程在这里画上句号。
虽然中间只是有选择地接触了几个景点,但是沿路的热带雨林,草原牧场,浓郁的乡村风味,孤独的海岸情调,不断变幻的风景,的确,美到让人窒息。
隧道海滩Tunnel Beach:景色独一无二,来回需一个小时。海浪冲刷而成的沙岩崖壁、石拱门和洞穴。隧道通往一个私密的美丽海滩,步行约20分钟,有一条漂亮的小径,连续走下坡路,坡度有点陡,而是都是沙石路。穿越私人领地(Track crosses private land keep to marked route),按标识路线行进。
怀霍拉湖Lake Waihola:一片狭长的湖水,是从1号公路通往南部景观线Southern Senic Route的一个参照点。
米尔顿Milton:有个漂亮的教堂The Tokomairiro Presbyterian Church,建造于1889年,与但尼丁第一教堂First Church的设计者为同一人。
卡卡角Kaka point:距离努盖特角Nugget Point最近的一个小镇,有无敌的海景。
努盖特角Nugget Point:奥塔哥Otago海岸上最独特的地貌之一。拍星空和日出的经典之处。从纳吉特角停车场步行20分钟便可以到达。陡峭的山岬上的一个灯塔,散布着多岩石的小岛犹如金块,岩石上有很多海豹,天黑前还有蓝眼企鹅上岸。看企鹅在1.1公里外的Roaring Bay,从Esplanade/The Nuggets Rd向西行驶,到Karoro Creek Rd,有间房子,面海的墙壁中间有窗户,可以观察到海滩上的一切。傍晚时间去,不能太晚。
奥瓦卡Owaka:卡特林斯地区的主要城镇,人口约400人。有一些基本的商店和服务,可以买到非常好吃的巧克力。
卡尼波湾Cannibal Bay:经常可以遇到虎克海狮,这些庞然大物吃完东西就喜欢趴在海岸上,在沙子里打滚或是懒洋洋的晒太阳。一定要和海狮保持距离。
塔图库湾 Tautuku Bay:有著名的观景台,周边是一片私人牧地,森林和大海亲密接触。
库里欧湾Curio Bay和海豚湾Porpoise Bay:库里欧湾又称古董湾。一个分岔口,左边是Porpoise Bay,右边是Curio Bay。Curio Bay方向是一个通往海滩的2分钟的步道,能近距离观察海滩上的古森林化石,遇见企鹅,但时间要掌握好,企鹅4点才能出现。另一边的Porpoise Bay,登上山坡,可以同时眺望这两个湾。
斜坡角Slope Point:新西兰大陆的最南端,必去。狭窄的砂石路,有著名的歪脖子树,从Slope Point停车场,步行20分钟经过私家农场的Track小路(是否要打开农场的铁门进去?),才能到达真正的Slope Point,有标志新西兰南岛的最南端的黄色标牌。
怀帕帕角Waipapa Point:看到waipapa point lighthouse标牌后,右拐进入一段砂石路,开到头是一块停车场,前方不远处就是Waipapa Point灯塔。这里曾发生过新西兰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海难,为此,当局在这里设立灯塔提醒过往船只,也成了沿途的一道风景。从灯塔左前方可以走下去到达海滩。可以看到海狮,拍照至少保持10米距离。
我们开到了新西兰国家公路网最南端的城市,因弗卡吉尓留下匆匆一瞥。
泰伊大街和蒂大街的交叉路口,第一次看见在残障者专用停车位旁,有专门的提示:仅供持有残疾人停车卡者使用。
今天又做了一回中国好游客。离开因弗卡吉尓,天上虽然挂着太阳,但豆大的雨点落下来。车很快地往前,余光中我看见窗外有人举着一个纸牌,上面是红色的大字:TE ANAU。
我说这好像是想搭车的,金斯基将车停下,三人立即召开常委紧急会议,匆匆讨论之后达成一致意见,回去问问怎么回事,如果确实是想搭车的,捎上。因为我们的深刻体会,当你在路上,遇到困难时那种无助……
绕回去,车窗一摇下,举牌子的就走了过来。果然是想搭车去蒂阿瑙。
七手八脚腾出座位,热情邀请上车,幸好他们没有自行车。一问,两个德国人,租的车坏了,今天去蒂阿瑙,明天hiking。
看看我们的车内的空间,竖起大拇指,Great!我连忙声明,租来的!
两个小时的车程,和陌生人呆在一个空间,其实是很尴尬的,这也是我们先前有点犹豫的原因。聊什么呢?想起有一网友说过,他在大学时有一次犯二,跟一个西德学生套近乎,那时不会说德语,就会说一句Heil Hitler,结果人家跟他急了,认为是极大的侮辱。
是啊,德国人反省历史是真心实意的。1970年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曾经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柏林市中心用2711块水泥柱为二战中死难的犹太人建立了大屠杀纪念碑;默克尔说只有承认历史才能建立一个美好的未来。
后来我干脆对他们说,按照中国人的礼仪,我应该和他们交谈,但是我的英语太差,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很抱歉。感觉人家也是如释重负,说,没关系,风景这么好,我们看窗外好了!
到了蒂阿瑙,雨下得很大。我们把行李放在旅馆,又把他俩送到了游客中心。向雷锋叔叔学习,好事做一路!
今天早晨,受寒流影响,新西兰南岛的蒂阿瑙、米尔福德峡湾、皇后镇等地迎来了2015年第一场降雪,而我们今天的行程就是从蒂阿瑙到米福峡湾,再开到皇后镇,所以,一天中我们经历了雨雪,也看到了雪后初霁,惊险的是傍晚,在离皇后镇约60公里处,遭遇了大雪,车前一片白茫茫,只能沿着前车的辙印艰难往前。
路线:蒂阿瑙Te Anau-镜湖Mirror Lake-米尔福德峡湾Milford Sound-蒂阿瑙Te Anau-马纳普里Manapouri-莫斯本Mossburn- Mossburn Country Park-皇后镇Queenstown。
一天有三季,十里不同天,体会到了。
昨晚蒂阿瑙下了一夜雨,早晨我们出发去米福峡湾时还没有任何停的迹象,当然这一点不奇怪,米尔福德地区是新西兰保持最好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一年中有200多天下雨。昨天和我们前后脚来新西兰的朋友冒雨在山路上开了120多公里,到了轮船码头却被告知下午有雪,12点钟以后进出的车辆必须挂防滑链,否则违法。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朋友退了票。
我给船公司发短信问今天能否开船,没有回音,只好去试运气了。11点的船,需要留足两个小时的行车时间,7点半就出发了。120多公里的山路,先是小雨,继而中雪,车穿行在大山深谷间,两边千百条瀑布,黑森森一线天。手机无服务,导航仪时不时丢失信号。
9点40分,过了Lake Gunn,距码头还有60公里处,我们一路上的担心成了现实,前面停了好多车,“Road Closed”,设了路障!
我向一个老外打听情况,那人说是前面有落石,可能要封一个小时,也可能要封两个小时。看我们一片唉声叹气,问我们是不是来自日本,我有气无力地应付,China.
码头check-in的时间是10点40,我们准备等一个小时,如果路还不通,立刻回头,直奔皇后镇。
还好,没一会儿来了一辆车,下来一人,把路旁牌子上的“closed”抽掉,换上了“open”。当他插入“chains must be carried”时我的心一惊,我们车上没有防滑链!初秋出行,租车时怎么会想到要租防滑链!
时间已经很紧,容不得多犹豫,我们果断跟在一辆旅游大巴后面,躲过工作人员视线,迅速冲过了路口。
米尔福德峡湾的停车场很长,我们开到了指示牌上标出的最靠里的停车场停下,冒雨步行了大约15分钟才到Visit Center。实际上在游客中心门前就有残疾人的专门停车位。
米尓福德峡湾游船有两种,巡游时间2小时30分的是Nature Cruises,自然风光游,船稍小些,散客多点,开到入海口以外远一点的地方,船上用英语解说峡湾历史,时间是10点半和下午1点半。
巡游时间1小时40分的是Scenic Cruises,风景观光游,船大些,多为团队,开到入海口就返回了,但船上有中文讲解,每天六趟,时间是上午9点、11点,中午12点,下午1点2点3点各一班。
因为船上的午餐BUFFET只能吃到1点半,我们通过Kate预订了11点钟的Milford Sound Scenic Cruises游船,realjourneys公司的。
有人认为米福峡湾和三峡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属于不去后悔去了也后悔的景点之一。但这个景点毕竟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还是有着与三峡、与桂林山水不一样的美。更幸运的是,在一年下雨200多天的峡湾,我们人品大爆发,一个半小时的船游,不仅没有遇雨,天空还偶尔放晴!
回来时经过镜湖Mirror Lake,只有早上才能看出镜面效果,此刻的镜子,脏兮兮的,好像在卫生间里蒙上了一层水汽。
草丛里有个倒写着“Mirror Lake”的牌子,好像老式中文打字机的字盘。当天晴、无风,湖里牌子的倒影会更加清晰,而上面的字,就是正的了。
前往莫斯本的路上,有一阵天忽然放晴,好一幅初秋雪景图!
我准备的攻略里有这样一句话:“蒂阿瑙到皇后镇,根据GPS的导航,94号公路到莫斯本(Mossburn)转往97号公路,有个假日公园,即Mossburn Country Park,Mossburn 9793,里面有草泥马和羊。”
这次导航仪很给力,没费任何周折就找到了。难怪大人孩子都喜欢这神兽,真的太萌了!我们初到新西兰在路边见过一群,那一群看见我们停车立刻跑得远远的,而这几只却立刻跑到栏边,好奇地打量我们。
据说草泥马见了人常会朝人吐口水,也会互相吐口水,金斯基从草地上拔了一把嫩草喂它们,我正急切地等着看它们不识好歹啐金斯基一脸,出来一位穿短袖(!)的女子,示意我们不能拍照。我连忙道歉,三人落荒而逃。
今天行程的最后一段,我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在空无一车的路上,金斯基小心翼翼地把着方向盘,三个人揪着心,不错眼珠地盯着前面的车辙印。望飞雪,漫天舞,巍巍丛山披银装,好一派南~岛~嗷~风光~昂昂昂!
没想到特地赶来皇后镇过我最不喜欢的冬天了,今天最低温度零下1度。昨天去峡湾,穿上了所有能上身的衣服,接下来的几天,气温如果再持续下降,只剩了一条短裤可以添加保暖了。早上在皇后镇的一家店买东西,来自台湾的店主说今年新西兰天气反常,四月中旬就下了这么大的雪,而去年,五月末大家等着盼着,依然没有寒意。
今天很轻松,很愉快。早上溜溜达达,转到了圣彼得教堂。这个教堂因为姚晨(都认识吧?)和现任丈夫在此举行婚礼而名声大噪,中国人对世界做出的贡献何止四大发明!
教堂的显著位置戳着大幅婚纱照,还有块牌子,上面用汉字写着:“欢迎来到新西兰皇后镇St.Peter’s教堂,中国影星姚晨与她的丈夫曹郁于2012年12月在这里举办婚礼。祝愿所有的爱情美满幸福。”
我对明星的私生活不感兴趣,我对明星的婚姻基本不看好,我想说姚晨,千万千万要和曹先森浪漫地坐在摇椅上摇啊摇,一起慢慢地变老哦!
“To find the words for a prayer is difficult. We do not know what to say, our hearts are too full of words, our anxieties paralyse.”
下午在皇后镇参加TSS厄斯劳号蒸汽船游英式农场活动项目。
两点整,蒸汽船拉响汽笛,35分钟的航程到达对面红顶白墙、鲜花绿树围绕着的瓦尔特峰牧场。
保留节目,英式下午茶,团队游客以国人为主,点心刚加满,转瞬即被扫荡一空。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今天时光穿越当了一回小盆友,喂食羊驼、绵羊和苏格兰高原牛,看牧羊犬赶羊和剪羊毛表演。
这个表情太可乐了!
游客最感兴趣的恐怕是最后一个项目了。一只原本披着厚厚羊毛的羊没几分钟被剪得露出了白白的皮肤,表演人还拿出一面镜子举在羊头前。观众报以热烈掌声,我看着被脱光后害羞逃走的羊,心想,它该有多冷啊!
我喜欢的是表演者的牧羊犬,主人一声令下,立马倒地装死!每次去国外都发誓一定养条大狗,而回到熟悉的家想想能把人养好就谢天谢地了。
TSS厄斯劳号是蒸汽时代的产物,与泰坦尼克号同一年下水,很多造船用的零件都和泰坦尼克船的型号一致,是世界上唯一还在进行商业运营的古老蒸汽船。
船仓一共分为四层,最下层是动力机械部分,从中层室内的金属镂空地板向下看,就可以看到工人们用铁锨向炉子里送煤的情景。
这条船代表了造船工艺的一页历史,红黑相间的外观,优雅的弧线造型,经年累月运营在瓦卡提波湖上,有个妖冶的名字,湖面贵妇(Lady of the Lake)。
微信朋友圈很多人羡慕我,居然还能坐蒸汽机“火轮”!
路线:皇后镇Queenstown –威尔森湾Wilson Bay--小天堂旅舍Little Paradise Lodge-格林诺奇Glenorchy-金洛赫Kinloch,原路回到皇后镇,晚上再到小天堂旅舍。
从皇后镇出发,去格林诺奇。这段35公里的路被誉为全球10大最美自驾路线之一,先经过威尔森湾Wilson Bay,再一路沿瓦卡蒂普湖Lake Wakatipu的湖边公路伴着洁白的雪山向北行驶。
威尔森湾是许多攻略都会提到的地方,沿着湖边,依山生长着一片茂密的丛林。
这段路虽然没有标号,但仍是两车道柏油路,没有砂石路。
去格林诺奇的方向左边的车道靠湖,停车方便,有不少观景点可拍照。
沿途风景,美哭了。现在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钟情于新西兰。论风景,四川西藏一点儿不逊色,但是,很多人得付出高原反应的巨大代价,这里,我们在纯净的天空下轻轻松松地欣赏。
我去过新疆、去过川西,也到过西藏,却没见过如此重重叠叠接连不断的雪山。
在准备新西兰之行时,参加人数一度高达10人,后来有两姐妹及她们的家属宣告独立,自行组队。他们是逆时针28天,我们是顺时针22天,巧的是正好在皇后镇我们有了两天的行程重叠。于是,一起去了格林诺奇,一起坐了天空缆车,并在全球十大最美自驾路上留下了我们的影像。
我们曾是南京六中的初中同学,彼时十六今六十。时光匆匆逝去,红颜暗老白发新。唯一难得的是,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我们有灿烂的笑容,我们有未泯的童心。
做攻略时花了很多功夫来定位格林诺奇,实际上完全不用担心。沿着格林诺奇-皇后镇的路牌一路向北,到IsLay Street左拐到Glennorchy Waterfront Reserve,就看见了Glenorchy标志性的小红房子。
格林诺奇Glenorchy即“魔戒小镇”,《魔戒》三部曲、和《霍比特人》和《指环王》的外景取景地,是最具有“中土世界”气质的地方。静谧坐落在雪山湖泊中,湖边斜躺着黄柳,水中是联排的树木。
这是传说中的灌木排。看上去就很别致,但同时也真心佩服当初令其扬名的摄影师。
可惜我在准备去新西兰之前的一年里,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耐心看这几部电影,我也没有看过托尔金的小说,但是,从进入南岛,我们经历了绿色田野、黄色牧场、灰黄色丘陵、白雪覆顶的山区,再到茫茫大洋和苍翠峡湾的快速场景切换,新西兰千变万幻的奇观,就是我,一个纯游客心中的中土世界。
在这栈桥上,遇到一对来自安徽的夫妻,年龄和我们相仿。万里之外,见到临近省份的同胞,真的是格外亲。他们得知我们自驾,很佩服,我的心理自然得到了巨大满足。
在栈桥边有个步道可以去湿地,秋天的阳光下,色彩的层次,多丰富!丛丛簇簇的黄柳围绕着小小的湖面,黑天鹅昂首游曳,可惜离得远了些,无法让它们入镜。
和新西兰的许多小镇一样,格林诺奇也是一个值得多留点时间的地方,应该像他们一样,在这样的美景中,放松,休闲,而不要总是急匆匆赶路。
从格林诺奇这里很多人会选择到天堂Paradise,攻略的内容是这样的:“从格林诺奇到天堂Paradise入口大概20公里,导航能够查到paradise road 。开始一段是12公里的公路抵达钻石湖Diamond Lake(Diamond Lake的路牌极不醒目,是在一片树林中竖着的小铁牌),再继续向前开2公里砂石泥路/树林小路,就能看到路面左侧的Paradise标记。入口有一个私人农场,离沙石路200米远,应该不能进入。入口向里开都属于Paradise,全程20公里沙石路,但一路上有很多水凼,绝大多数游客开车到了Paradise入口再向前开几公里后,都会折返。”可是我们一路上就没有看见指示牌
同行的另外四人不愿意去Paradise,我们到了三岔口就向左转向金洛赫Kinloch,而如果直行,则是天堂。
金洛赫Kinloch是一个很少引起大家关注的地方,位于Wakatipu湖的西面,距离格林诺奇35公里。
有很长一段砂石路,轮胎和砂石摩擦发出很响的沙沙声。沿途完全不同于格林诺奇的青翠,显得有几分蛮荒,路上很无趣。车内弥漫了怀疑之风,同伙说,这边好像没什么风景可看。
我也没来过这里啊,心想要是真不怎么样那我可就太对不起那几位弟兄了。当一个山寨版的导游真虐心啊。
当车在这里停下,我的担心才算稍稍缓解。
大家跳下车,声声惊叹,这么美的雪山,湖水蓝得极其纯净深邃,比格林诺奇还要漂亮!
看见牌子上那个大大的“K”了吗?这里有一家位置非常好的酒店,Kinloch Lodge,靠近湖边,里面还有一个咖啡馆。 酒店的主人会说一点点中文。
本来想在此解决午饭,可是没有对外营业的迹象,有人走来走去的,好像在举行什么仪式或是搞什么活动。湖边不断走来黑袍加身的中东女子,我总觉得有人肉炸弹之嫌疑,恐怖得狠。
撤!
天空缆车号称是南半球最陡的缆车,一个车厢坐四个人,一直在滚动。买票时我问我这样能不能上去,售票员说当然能,用双拐更方便,但是坐轮椅也没问题。我是有一点担心的。去年在海螺沟,也是这种缆车,问工作人员是否可以暂停一小会儿让我上去,工作人员手一摊。当时我很奇怪,难道海螺沟的缆车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休息?
到了缆车前,工作人员手动把缆车刹住,又把我的轮椅放进下一部缆车里。说到这些,我总要如阿毛他娘地国内国外比较个不停。梅茵认为,还是中国的人太多了才搞不好,对此,我不敢苟同。
从格林诺奇返回,赶往皇后镇搭乘天际缆车,现场买的票,单乘缆车32纽币。
我第一次被皇后镇深深吸引,就是一张从缆车上拍摄的皇后镇秋天的全景照片。这是朋友相机中的皇后镇身份证证件照,好漂亮啊,比我们镜头中的灰头土脸强多了!
上山坐进缆车时,有人对着我们举起相机。早已从前人口中了解到下了缆车会有一套照片包括日历卡片推销给游客,也打定了主意不要。可是在出口处看见自己在相片墙上笑盈盈地看着来往游客,多传神啊,毫不犹豫35纽币收回。
没有去成Paradise,多少有些遗憾,我在租车时考虑到有砂石路还专门为轮胎投了保呢。好在,今晚我们住在“小天堂”,Little Paradise Lodge(小天堂旅舍)。
从格林诺奇往回走到距皇后镇约20公里处,能看到一个“Art Garden”的指示牌,路左边是一个紧邻湖边的花园,门口牌子上面是 “Little Paradise Lodge”。
小天堂旅舍除了提供住宿,还有参观和参观加茶点两种服务,价格分别是6纽币和14纽币。铁艺蝴蝶门下,地上画了道红线,还有醒目的两个美元货币符号,模拟的应该是脚印,提醒游客,若想从此进,留下买路钱!
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两点多钟,院外停了好几辆大巴,门内影影绰绰看见很多欧美人正在跟着房主参观花园。看见我非请即入,女主人Christy快步走过来拦住。我感到自己有点鲁莽,连忙递上预订单。女主人Christy说,办理Check-in的时间是3点,但是我们自己可以先看看花园,说完她又忙着接待去了。
穿过一道石片砌就的圆门,右边一面赭红色的墙,用鹅卵石划分区域,供不同地区的游客抒发内心对艺术花园的真实情感。
花园面朝雪山,Mount Creighton,俯视湖水,Lake Wakatipu。满园的花花草草,随意点缀着用各种材料--树叶、铁丝、石块、木片、干枝--做成的景观。走在院中,除了一声声惊叹,实在找不到赞美的语言。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花园!
看见远处了吗,那个趴在篱笆上的人,就是几条破毛巾和破浴巾披披搭搭做成的!
很多石头小品图文并茂,看着忍不住会心一笑。
Try This!试试这个!恐怕练瑜伽的人能够有这样的柔软。
有些景观则是挑战游客的脑力。比如这个,是否意思在于不能穿衣服下去游泳?
而这个,No worm fishing,以我可怜的英语水平,再对照图上少儿不宜的画面,似乎隐含着调侃成分。
奇怪的是,园子里很多的指示牌都是中英文双语对照的,不知原因何在。
这个旅舍的最独特之处,南纬45度线从园子里穿过。这意味着,从这里到地球赤道的距离与到南极的距离相等(meaning it is the same distance from here to the equator and the South Pole)。
路线:克莱顿山Mt. Creighton-皇后镇Queenstown-卡瓦拉大桥蹦极点Kawarau Bridge Bungy-箭镇Arrowtown。
早上的艺术花园,少了太阳下的热烈,充满了清冷,小径、长凳,洒上了薄薄一层秋霜。
女主人为我们准备早餐时只顾了和我说话,炉上的一个盘子烤裂了成了两片。我笑着对她说,马上,你丈夫就会用这做出一件新的艺术品
小天堂旅舍没有电视没有网络,而且手机完全没信号,昨晚好像住在了世外桃源。半夜从窗子里望出去,和特卡波湖一样,又是满天的繁星。又好像如鲁滨孙被抛到了孤岛上,四无人声,听见的只有窗下溪水潺潺。
每次我和男主人说话,他总是笑而不语,当我们告别时他戴上了耳蜗,我才知道他有听力障碍。太太皮肤黑黑的,操着一口极难听懂的英语。这个园子在他们手中已经20多年了,我斗胆问了主人的年龄,56岁和47岁。
我问女主人寂寞吗?摇摇头。从春天到秋天,会有很多客人,还要打理这么大的花园,还有鸡鸭和孔雀要喂养,“我们没有时间寂寞。”说着话,她端了一碟糖,到厨房外喂把这里当做自家的小鸟去了。
前年看到有个攻略里说,这个花园主人准备卖掉,在门口的确看见了“Property for sell”、“Enquire here”(待售、有意者询价)的牌子。
我多管闲事问女主人为什么要卖,她的回答我又没听懂。告别时,我对男主人说,Don't sell it,please!Don't!
卡瓦劳大桥距水面43米,是世界上首家商业蹦极的场所,1988年从这里开启了蹦极的历史,每年吸引了上千名探索者兴奋前来,据说每两分钟就有一个人从43米的高空弹跳下去。
我们观看了若干组蹦极的全过程。在卡瓦劳大桥上,勇敢者们以花样身姿纵身跳进山谷之间,
观景台上,看客们腿抖肝颤,发出声声惊叫声。
有人看到的是勇敢者在空中优美的身姿,而我总觉得,每一个人在被推下去的时候,内心应该充满了走上刑场的恐惧。难怪有人称之为“花样作死”!
多少年前《正大综艺》播放过类似节目。梅茵说她当时很羡慕那个台湾女主持人李秀媛李大胆,一直想着有机会也来勇敢一把。可是这会儿到了现场,她说给她一万纽币她也不干。那就让我们作为看客,肃然怀着敬佩之心,向这些勇敢者致敬。
箭镇秋天,当我到场,已是这般模样。
最色彩斑斓的季节,让这片本就风景如画的土地,美得如童话世界一样。
这个距离皇后镇只有21公里的小镇,19世纪曾是淘金热的现场。如今,为了发财致富而千淘万漉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但小镇仍保持着固有的历史特色,很多当年的建筑被保留下来,并经过修复供游客参观。
小镇唯一的商业街Buckingham Street上,除了散发浓厚历史气息的老邮局、老公用电话亭、博物馆、淘金屋等,街道两边林林总总还集中了一家又一家的咖啡店、餐馆、礼品店。
露天餐厅,奢侈午饭。亚洲菜品,西式浓汤。
周围的食客吃得有滋有味,蹲在桌边的这位正在聚精会神地大浪淘沙,我们却是52纽币吃了个环境!那个汤巨难吃,严格讲不是汤而是酱,倒是符合“浓汤”之说。店里有个马来西亚人,做西餐的,我们找到他,想要碗开水把酱改成汤,可是只有冰水,他弄了些热水倒碗里,还是很浓,心疼地遗弃了大半碗。
每年4月,小镇有一个专门礼赞秋天的节日--箭镇金秋节。今年的举办日期是10日至19日。我以为今天的箭镇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但大出意料,街道上一如其他小镇般的宁静。
倒是我们的朋友到箭镇的那天是4月11日,正是星期六,街上有艺人演出,许多摊点在贩卖艺术品和手工制品,活动场所周边停满车辆,趴车一位难求。
更有幸的是他们还碰到了镇长大人和卫队长,而且非常客气地主动和他们合了影。
在国内见了太多的背着书包、挎着琴盒、夹着画板的爷爷奶奶。箭镇河滩旁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在玩滑板,周围没有见到张开双臂寸步不离像护着小鸡的老母鸡一样的家长。
这个穿黑衣服的男孩只有三岁,两轮车,不能借力,一次又一次撅着PG蹬着小腿把车子推到坡上,再快乐地冲下来。
1862年,一个名叫威廉·瑞斯的欧洲人在箭河边发现了黄金,大批淘金者纷涌而至,在箭河畔兴建了这座淘金小镇。从1866年开始,大约有8000多名中国劳工不远万里也陆续来到这里加入淘金者行列,并建立了独立的定居点,即Arrowtown Chinese Settlement。
定居点保留有当年中国人在这里淘金时所居住的房屋、商店、村舍和聚会地点等。他们依靠宗族和籍贯的纽带作为精神支持,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中国人真的喜欢抱团。
和众多游客一起走过一处处遗存的破败房屋,我想,现在,怀揣梦想来到新西兰学习的年轻人,其中必定有他们的后代。
路线:箭镇Arrowtown-克伦威尔Cromwell-箭镇岔路口Arrow Junction-卡德罗纳谷Cardrona Valley-瓦纳卡Wanaka。
从皇后镇Queenstown到瓦纳卡Wanaka的道路有两条。一条走94号公里即皇冠山脉路Crown RA,经过卡德罗纳谷Cardrona Valley Road,55公里。
另一条从克伦威尔Cromwell绕道,兜个大圈,走6号公路直接去瓦纳卡,路况平坦。
这条皇冠山脉之路,据说风景好得出奇,但山路崎岖且有连续的发卡弯,前几年发生过多起车祸,都是中国游客无知无畏的贡献。但我没敢把这些惨剧告诉司机和另一名乘客,么么滴自己承受。不过,我从心底还是非常相信金斯基的。
克伦威尔Cromwell是水果小镇,一进镇子就看见中心地带凌空架着虚假的桃子梨子和苹果,这个和我们的某些小镇一样。
我们以为满街都是杂乱的水果店水果摊,可是转了几圈都没看见一家,这个却和我们国家不一样。后来去I-Site,工作人员给我们画了路线,才知道原来在镇外的路上。顺便赞一句,新西兰任何一个游客中心的服务都非常好,看见我们,立刻有人前来拉开门,然后取出地图,详细标明你要去的地方,再拉开门,客客气气地和你告别。
有人介绍说克伦威尔有家水果店,叫Mrs Johns Fruit Shop,comvita蜂蜜很便宜。可是被我们找到的这家店像大货场,连个店招都没有,也不知道是不是那家店。冷冷清清的,全然没有想象中应有的热闹,营业员站在柜台里守株待兔,一副愿者上钩的表情。
除了水果,确实很多蜂蜜可买。
有没有发现,桌子下面是个算盘一样的东东?
后来在公路上又看见一家水果店,进门之后觉得特别眼熟特别亲切,花枝招展琳琅满目的。
还带免费品尝呢,这一招对国人很奏效。
一问,原来是马来西亚人开的。我们买了一堆蔬菜和水果,作为下面几天的补给。
我们家有个小盆友,因出生时父亲年龄已经不小,故起名“豌豆”,取“晚得”的谐音。她最喜欢吃猕猴桃,她家楼下水果店有4元一只的号称新西兰绿果。每天早饭妈妈给娃来一只,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可是最近好久没货,货架上只有一种10元的,母女都只有看看的份了。看见这正宗新西兰奇异果,母亲好生羡慕哦。
这个,样子好看,以前没见过。问会说华语的店员这是什么,那小厮说叫黄金果,名字挺好听。再问味道怎么样,这次他小心翼翼地回,有点像青瓜。我们买了一个,3.8纽。
回去宰了,对着剖开的瓤子,不知道是该吃籽籽呢还是该吃靠皮的那层瓤子。
上网放狗一搜,原来这玩意儿出生火龙果家族,称为黄火龙果,应该连肉带籽一口吃。如同我贴的图中所述,口味委实不敢恭维!好奇害死猫!
克伦威尔太小了,一条街20分钟就能逛遍,与挂在镇子上的大幅彩色宣传画对照,这么多年,岁月似乎没有给小镇留下印记。
金斯基却对克伦威尔钟情喜爱有加。他认为,这里应该是中国新移民买房的首选地点。根据他无端的预测,未来房产的升值空间一定很大。这里交通便利,离皇后镇、瓦纳卡和但尼丁都不远,大片的果园,工作机会相应比较多。更主要的原因是,从箭镇过来的路上,两旁的山坡上搭着很多脚手架,这是我们在其他地方从没见到的景象。很多新房子正在建造,依着山势,形成一个一个的区域,好像有了新城镇的框架。
中国梦是可以做的,置家产是不现实的,但在二手店买些小玩意还是有能力的。在我的嗤之以鼻之下,金斯基在Family Store淘了一堆二纽货。喷壶、花瓶、小碗等等,每个都是两个纽币。可怜这位老奶奶的脖子在万里航程中折断了,用502胶做了手术,伤口愈合得很好。
离开克伦威尔,当行驶了约20公里,公路边有一片凹卧在峡谷里的废旧采金中心遗址(Gold fields Mining Centre)。
当年,中国广东男人被采金所吸引,纷纷来到此地。这里就是中国采金矿工们居住的地方,叫作村庄(Village),土地上还遗留着昔日的废矿石。
从这些破败的房屋可以判断出,那时的淘金生活有多么辛苦多么不易。
不管春夏秋冬,工人就站立在洗槽两旁,用手钵筛洗,吹尽狂沙始到金。
村里还能看到当年使用过的工具,运送砂石的小车,如今却开满了鲜花。
陈列室里的扑克牌,或许就是他们全部的精神食粮,麻醉着他们的神经,解思乡之苦。
陈列馆墙上挂着一幅人像,Charles Sew Hoy,看介绍很有成就。
用这个名字百度,出来的只是有着百分之六十相似度的“Choie Sew Hoy”。顺藤摸瓜,竟然找到族谱,看左上角的人像和合影中左边的长者,应该就是“Charles Sew Hoy”。进一步查找,有了结果。我真佩服自己的无聊和耐心啊!
徐肇开(1837--1901),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江村社岗人。他是新西兰奥塔哥地区的淘金者和掘金者,是但尼丁地区的批发商和出口商。当地报刊曾以《来自中国的开拓者》的大标题整版作报道,他的事迹收入了新西兰档案馆。他去世时,讣告上是这样写的:“他的名字永远刻写在为了大众的利益和慈善事业的捐款单上……他带来了奥塔哥第一次掘金业兴旺,在商界,他以正直诚实赢得了声誉。”
1902年10月26日,新西兰塔斯曼海,一艘装载着499具棺木的货轮在驶往中国途中沉没。棺木里的华人生前达成了一份协议:如果他们在新西兰去世,他们的遗体将被送回遥远的家乡—中国广东。货轮起航后12小时就沉没了,装殓499具华人遗体的棺木也随之沉入海底。这些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魂归故里的梦想破灭了。在这499个人当中,有一个叫Choie Sew Hoy的人。
这,是央视科教频道《499个华人回家梦》纪录片中的台词。
这,是央视科教频道《499个华人回家梦》纪录片中的画面。
从箭镇岔路口到瓦纳卡55公里的皇冠山脉之路,经过卡德罗纳谷,55公里,发卡弯是很多,一路盘旋,但并不像传说的那么惊险,崎岖的程度远低于我们在瑞士爬过的山路,就是从山顶往瓦纳卡下行的坡度让人胆战心惊,好像直冲下去一样。所以,如果是从瓦纳卡方向过来,快到山顶时要倍加小心。
可惜,断断续续下雨,大美皇冠路呈现给我们的仅是空濛的山色,还有两侧山体上没有融化的积雪,增加了神秘感。
这是新西兰最高的公路。虽然只有1121米,但随着急剧上升,我们的耳朵开始嗡嗡作响。开到这个高点,忽然发现可以看到箭镇的全景。
而在整条公路的最高点,路左侧有一片停车场,树立着修建完成这条公路的纪念碑。
读着碑文,难掩心中对当年那些拓荒者的崇敬。
盘旋的皇冠山脉公路依卡德罗纳谷(Cardrona Valley)延伸,路上的卡德罗纳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沿路村庄,却有一间有着150年历史的古老旅店。白色木屋的墙上用大红的油漆标出门窗以及大大的“Cardrona Hotel”,下面还有“创建于1863年”的英文。
这是新西兰历史上最古老和最有历史标志性的酒店建筑之一。卡德罗纳谷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淘金地区,1860年代,成百上千的采矿者涌入这里,追求他们的淘金梦。为了给采金者和旅行者提供食宿、送货服务与驿站服务,卡德罗纳修建了四座旅馆,其中就包括卡德罗纳酒店。
150多年过去了,酒店的餐厅还在营业,外观也和从前一样。对比一幅旧照片,一辆骨灰级的老式轿车仍然停在门前。
要是在我们这里会怎样?朋友圈众口一词:拆呗!是啊,为了政绩,可能早就化成灰了,也可能再造一个新古董,名曰阶级教育展览馆!
在皇冠路上还经过了吉普斯顿山谷Gibbston Valley,这里有个吉普斯敦山谷酒庄。好像这是属于皇后镇的游览景点之一,因为吉普斯顿谷距皇后镇城区只有20分钟车程。
据说这个山谷酒庄的厂区像花园一样漂亮,并拥有新西兰最大的地下酒窖,76米深的洞窑藏了很多得奖的名酒。我一直以为法国葡萄酒最出名,没想到新西兰葡萄酒在国际上获奖无数。听说2011年12月,澳大利亚举办国际葡萄酒评比,就拒绝新西兰参赛,因为每次新西兰的酒得奖次数太多了。这就好像世界杯乒乓球锦标赛,打到半决赛、决赛很多人就不看了,全是中国人,感受不到竞争的激烈和刺激。
我们没有去酒庄,瓜田李下,在厂区外的苹果树上偷摘了一个禁果尝尝。
在离瓦纳卡三公里的位置,路遇一处Aspiring Lifestyle Retirement Village,阿斯派灵退休村庄,其中“retirement”一词我太熟悉了,就是我目前的状况。
退休村庄明显是新建工程,Open,盛大开幕!
环境优雅,花团锦簇,草坪修剪得很整齐、花卉、绿色植物布局很讲究,但是只见到一位老人牵着狗走过。问正在花园里工作的人,住在这里的老人是否很孤独,人家断然摇头,不,这里的老人很多,不会感到孤独。
办公室无人,拿了一本册子。有不少期房,价格和南京房价差不多。90多平米的48万纽币合人民币220万,120平米的54万纽币折人民币260万。
真想把国内的房子卖了,来这里买上一栋,从此荒度余生。儿子?儿子就不在我操心范围之内了。
在新西兰,老人们养老的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居家养老,这类居家养老的老人要么是独自居住(日常起居由所住社区照顾),要么跟随自己的子女或者由亲属照顾。另一种养老的方式,即入住“养老院”,这是大多数老人的选择。
养老院(Rest home)大体上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医院养老院,对象是神志不清、半身不遂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另一种则是退休村庄,入住者是身体比较健全,但是家里无人照料,或是倍感孤单的老人们。
无论是在医院养老院,还是在退休村庄,都备有注册护士和受过培训的护工7天24小时值班,为居住的老人们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一些生活护理等方面的工作。
我急切期待中国赶快能创办这样的退休村庄解我们后顾之忧,李总理,我看好你!
到瓦纳卡时间还早,我们很无聊地去玩迷惑世界,两个项目,迷宫和反射房间,套票17.5纽币/每人。迷宫都是台阶,售票员建议我去Illusion Rooms,并且很善良地让我买了儿童票。
倾斜53度的瓦纳卡斜塔,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拍照留念的地方。
歪歪拧拧的倾斜塔,四座倾斜塔相互交错成为一体。
照片墙,168张著名的面孔跟着你转,你走到哪里这些面孔就转到哪里。在里面我们找到了几个老朋友,丘吉尔、曼德拉、特丽莎修女。
一根一根的柱子,也是一张一张的面孔,这种把戏骗我,太小儿科了。
此公好像是迷惑世界的始作俑者,非常逼真非常逼真,我用双语跟他打了几次招呼,hello,你好,见他还是不理我,终于判定他没有生命迹象。
我来迷惑世界其实是冲着一个厕所来的。买票时我问厕所在哪,售票员指指身后。我说我不是要上厕所而是要看厕所,售票员还是指指身后。个个房间走下来已经到了出口,也没找到我想找的厕所。
我们准备在离开前使用一下出口的厕所,走进一看,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里就是被称作是新西兰最精彩的公共卫生间,除两侧正常的男女卫生间之外,还另外设有一间古罗马风格的厕所,墙上悬挂的巨幅壁画会让人感觉远离了现代。自然,这里是最受游客喜爱的景点之一。
而我心心念念这厕所,是因为它和我们四十多年前在高邮县三垛中学用过的几乎一样,一个木柜上几个窟窿,中间没有任何遮挡。这个罗马厕所就是洞口大了些,我一PG坐过去,差点陷进去。
这样的厕所国内很多。一个四川的朋友说,他家老屋就是这样的茅厕,听他母亲说,老屋曾是当年一个地主的豪宅,土改时分给他家的,只有大户人家的茅厕才这么讲究!
因为这图太逼真了,我在三垛中学的老师看了之后两度留言,质问,你怎敢和人家帅哥同厕,还嘻嘻哈哈偏着头看人家“殿”部,实在接受不了!
昨晚大厨兼会计梅茵盘了账,3个人15天,伙食费才花了4500元人民币!人均每天100,折纽币20。这简直是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生活标准。啊不对,困难时期是物资匮乏,我们现在是有钱不愿花。
上午在克伦威尔看见一家肉店,三人一致同意剁块牛肉解馋。我很想喝碗荤汤,每天鸡蛋榨菜、榨菜鸡蛋,胃里储存的油已经耗光了。
梅茵挑了一块卖相好的,最下面的Lamb Leg Steaks,30.5纽币一公斤。平时经常跑菜场的金斯基眼睛瞄着旁边的“24”这个数字,心里直喊苦嘴上不敢说。一称,果然,要50纽即250元。三人立刻结成同盟,同时摆手No、No、No,店员手起刀落,剁下一大块,又扔回橱窗里。
一位居住在澳洲的朋友说这是个黑店,算上和澳元的汇兑差价,价格是悉尼的2-2.5倍。我妹妹孩子在美国学习、生活、工作了了十几年,节省惯了,怪我们挑的部位太贵了!
看见有lamb kidney,是羊腰子吗?不是说老外不吃内脏的吗?
又买了海鲜沙拉,今晚就等梅茵大显身手了!
当晚入住瓦纳卡背包客栈(Wanaka Bakpaka),位于湖边的高坡上,面对Aspiring山。
到处走来走去的都是年轻人,到了晚上,厨房里一片忙碌,好像在进行世界厨艺大比拼。
看这厨房里的落地长窗像不像一个大镜框,框里的风景好漂亮!
梅茵大显身手,一个小时的时间,两菜一汤上桌。细看,拌黄瓜里面还有蒜末呢。马来西亚人的水果店里,有蒜头卖。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梅茵向美女店员请求领养一兄弟,如果买一头整蒜好像要两个纽?旁边有很多离群的蒜瓣,可是店员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同意我们拿了小小一瓣。要是在俺们这旮旯,农民肯定爽快一挥手,拿!
瓦纳卡Wanaka--哈威亚湖Lake Hawea--哈斯特Haast--福克斯冰川Fox Glacier。
如果从瓦纳卡经哈斯特直接到福克斯到是条260公里的直路,绕哈威亚湖则多60公里,需要返回。
6号公路,320公里,基本都是山路,沿线海滩、湖泊、沙丘、河流、丛林、瀑布,是最美的路段之一。据说从哈斯特到瓦纳卡段每天晚上六点关闭,我们反方向走,从瓦纳卡到哈斯特,即使是蜗牛傍晚也能过了哈斯特。
途中还有许多小景点,从瓦纳卡经哈斯特一段有卡梅伦小溪Cameron Creek、蓝池Blue Pool、哈斯特山口Haast Pass、哈斯特雷溪瀑布Thunder Creek Falls等。
而从哈斯特继续往前有船溪Ship Creek、骑士角Knights Point、摩拉基湖Lake Moeraki、帕灵加湖Lake Paringa、布鲁斯海湾Bruce Bay和大名鼎鼎的马赛森湖Lake Matheson。在帕灵加湖还有一个三文鱼场,South Westland Salmon Farm。 这些景点相互之间的距离都很近,我们走走停停,没怎么费劲就把攻略中标注的景点一网打尽。本来还打算在哈斯特多住一晚呢,实践下来觉得没有必要。
清晨,客栈在一夜的雨中醒来,阳光灿烂,窗外道道如画的风景。
甫一出门,就遇见一群骑在板墙上兴致盎然观看自行车比赛的娃娃。
今天星期六不上课,家长也不逼你们去上补习班?你们会输在起跑线上的,熊孩子!
途中偶遇,云绕在山腰,飘荡在山顶,大自然的妙趣不可言。
姐妹俩的写真集,瓦纳卡湖和哈威亚湖各四张。湖看多了一个样,而且镜头中的远不如眼睛中的有味。唯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领略山水气息给予人的感染!
小的通常更受宠,我们确实对哈威亚湖多一分偏爱。
走到瓦纳卡湖的尽头,是Wilkin River。河上一座很漂亮的木桥。桥头有“Give Way”(让行)和单边桥的警示牌。
看Google Map街景图,这所斜顶的房子应该就是上面的那间木屋。
新西兰河多湖多,可能是车子少为了节约建桥成本吧,公路的一大特色是桥多,但多为单行桥。当在路上看见“One”、“Lane”、“Bridge”的字样,说明前方有一座单行桥(One Lane Bridge)。
桥两侧会有明确的标识,提示哪个方向的来车应让行。看到前方有单行桥必须减速慢行,到了桥头必须注意看牌子。如果自己的行驶方向是红色箭头,要停下来,让对方的车先过桥,或在确认对面无来车后再走。如果自己的行驶方向是白色箭头,才能上桥。
从瓦纳卡一路过来,虽然都是山路曲曲弯弯的,但没有难度,速度也可以开到70公里,而且沿途风景美不胜收。
林间,草地,海滩上的怪石,树丛中的苔藓。
停车,野餐。吃环境,请忽略长桌上的塑料饭盒,里面装的是萝卜干。
过了哈斯特山口Hasst Pass,满眼皆是西海岸的渺无人烟、苍凉蛮荒。目光所及之处,唯见马牛羊。
热情的太阳无遮无挡地照在牧场上,斜射进车里,很快,我的脸上多了两块南岛红。
蓝池Blue Pool,说是新西兰的九寨沟。据介绍,山涧溪水缓缓流入池中,会呈现一湾蓝色,所以叫蓝池。
我知道要走过两座吊桥,有点困难。站在入口正想着自己走还是用轮椅,有人满脸是汗地上来了。一问,里面大树蔽日,地面湿滑,那我肯定不能去。算了吧,去年秋天刚去过货真价实的九寨沟,安全第一老命要紧。
蓝池蓝池,可是我看同伴拍回的照片,怎么看也是绿色,和法国圣十字湖的水色一样。汉语中有蓝得发绿一说吗?
船溪Ship Creek ,传说有很美的海滩,不时地有海鸟飞过。
海滩上许多枯木,好像是额济纳的枯树林,如果说美,也是荒凉的美感。
从登高瞭望台极目远眺,风景相当漂亮。
这里有30分钟的徒步线路叫Dune Track,“dune”,一路上应该是大大小小的沙丘。
只是观景台周围草丛太深,成群的沙蝇围着人咬,赶都赶不走。只好不停地抖动纱巾一角,驱赶着这些极具战斗力的小精灵。
在奥克兰机场,本来想买对付沙蝇的药,同学说都是秋天了沙蝇还猖獗吗蹦跶不了了吧?轻信他人的结果是,现在的我,不仅脸上多了两块南岛红,暴露在外的皮肤又添加了若干个有纪念意义的西岸疙瘩。
骑士角Knights Point是西海岸的一个标志性景点,入口处有一座纪念碑,纪念帕灵加到哈斯特路段的建成,从此连通了西海岸和奥塔哥。
“Rocky headlands, storm-swept beaches,fearsome rivers and impenetrable coastal forest caused early travelers to bypass this area or take to the sea.”让我来生硬地翻译一下:“布满岩石的海岬,风暴冲刷的海滩,恐怖的河流,难以穿越的沿海森林,阻挡了早期旅行者造访这块土地、亲近这片海域的脚步。”
感谢为“Breaking the barriers”做出牺牲的人们,我们如今才能尽情享受这美景。
看不够的“天蓝蓝,海蓝蓝”。据梅茵说,这里有几分像大洋路。如此看来,我可以省两张去澳洲的机票了?
离开骑士角往前不远,会经过一个“摩拉基湖Lake Moeraki”,这个名字怎么和著名的大圆石所在地“Moeraki”同名同姓?攻略称,入口非常不起眼,而且处在下坡道,开得快的话很容易一驶而过。其实没那么夸张,当看见这个牌子,继续往前,路的右边有一个入口,开进去即是。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湖都这么美,这让国内的湖泊河流们情何以堪啊!
蓝色湖水清澈透亮的帕灵加湖Lake Paringa附近,距离福克斯Fox Glacier 65公里车程的地方,有西海岸三文鱼场South Westland Salmon Farm
因为芥末还剩了大半管,既不能带回更不应扔掉,无奈三买Salmon。就好比有钱人家,总是因为家里的小半瓶醋,只好去买几百块一斤的大闸蟹。
整条的很诱人,但狗咬刺猬没法下口。我们买了两盒整块的,约90元人民币,什么概念!实在是太便宜了。在柜台上有片好的,同样重量但价格上去了许多,纽西兰人工太贵。
一把水果刀,塑料盒盖当砧板,梅茵野蛮肢解,切得像红烧肉一样大。瞧这刀工,呕My God!三人两盒,芥末全挤上,佐以特鲜生抽。吃得还剩最后几片,孔融让梨推来推去的,不是大家高姿态,实在是因为都吃饱了。想想,三文鱼居然能吃饱了!
布鲁斯海湾Bruce Bay以百多年前到访的一艘蒸汽船命名,岸边的树被劲风吹倒向一边,沙滩上有海水冲上来的自然漂流木和形状奇怪的圆石,路边是游人用洁白的卵石摆成的各种造型。
一支油性笔远渡重洋跟着我,揣在包里18天,终于派上用场,俗不可耐地“到此一游”。
到了这把年纪,对沧桑、荒凉的感受远强于鲜花盛开、郁郁葱葱的美景。
匆匆赶往福克斯小镇,金色的光线铺满了公路,金色的光线洒在雪山上,预示着明天会是个好天气。
全程唯一未定住宿的一天,在小镇上无头苍蝇似的找安身之处。
不是嫌贵,就是感觉条件太差,最后在Lake Matheson Motel门前停下,看店名就喜欢。拉铃,房主出来,有空房。
很不错嘛,汽车顶着台阶直接停在房间前面,屋内要什么有什么,免费wifi,小厨房。三人间,才720元。
路线:马赛森湖汽车旅馆Lake MathesonMotel-马赛森湖Lake Matheson-福克斯冰川Fox Glacier-弗朗兹约瑟夫冰川Franz Josef-奥卡里托泻湖Okarito Lagoon-普拉凯基Pancake Rock -格雷茅斯Greymouth-霍基蒂卡Hokitika。
原来是打算明天去普纳凯基即薄饼岩的,后来到了霍基蒂卡看时间尚早,过城而不入直奔格雷茅斯方向,从薄饼岩再回到霍基蒂卡,多走了260公里,这一天把金斯基累得贼死。
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马瑟森湖是新西兰最美湖泊之一,离福克斯冰川只有6公里。前人的经验之谈,如果想看晨雾,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到达湖边。so,我们5点半就起床了。
福克斯小镇只有一条岔路去马赛森湖,车开到Matheson Cafe,这里是入口。入口处有牌子,怎么去到观景点标得非常清楚。而在做攻略时,文字说明看得我云里雾里的。
三个观景点,路线如下:Jetty Point需要2.4公里/45min return;View of View约2.1公里/45min,在山坡上,周围树很多,不利于拍照;Reflection Island大概需要2.4公里/50min,位置最好,位于一个半岛上,能看到最高峰奥拉基山Mt Aoraki(即库克山Mt.Cook)和塔斯曼山Mt Tasman的倒影。
看图就很清楚了,从入口处走进去约10分钟左右会有一个岔路(过了轮椅标志处),如果依次沿着Jetty Point和View of View走到Reflection Island需要50分钟,如果想直接去Reflection Island,从岔路口逆时针走,大概半小时不到就到了。
只有到Jetty Point有轮椅路线。我在这个观景点对着一潭水、一面山等着,另两人去了那两个观景点,再原路返回和我回合。
马赛森湖的晨雾,晨雾中的马赛森
马赛森湖外,是典型的新西兰风景,看也看不够。
冰川就在眼前,想到即将与其零距离,内心有激动更有紧张。
到新西兰,绝对要乘坐一次直升机。在做攻略时特别纠结,选择福克斯冰川还是弗朗兹·约瑟夫冰川,预订早上的还是中午的,参加冰上走的还是登顶的,花了很多时间来搞清。完全没必要,每处游客中心每个酒店都可以代定,我们是和在另外公司报名的两个荷兰年轻人拼的团。一架飞机不含司机坐四人,至少三人才起飞。
我们是参加的福克斯“精致冰川直升机观光飞行”。在国内曾用email和几家有此项目的公司或代理联系,了解我这种情况可否参加,回答都是肯定的,有一家公司还允诺给我打15%的折扣。昨晚入住motel,老板帮忙预订时,我很不放心地问他有没有专门提醒我是坐轮椅的。摇摇头,没有,不需要提,你肯定能上。
早上到了集合地点,工作人员告诉我台阶很高,可能有点困难,然后他又说,要不我们到“机场”试一下,try,如果不行,再取消。我觉得很抱歉,如果不能上,岂不是浪费了人家一个赚钱的名额?
当看到工作人员在机舱门下垫了一个木制的台阶,我明白,我自己的一份190纽币是铁定要从信用卡划走了。
2012年走瑞士,我们在菲施近距离欣赏过阿莱奇冰河大拐弯。我们在富尔卡山口雪线之上自驾冰河线,路边随处可见罗纳河冰川融化前的留存遗迹。而乘坐直升机俯瞰到的福克斯冰川,别一种震撼。
刀削斧劈的山体,冰川发出幽蓝的光。
有时宛如一条河,有时又像林海中的雪原。
飞机降落在冰川上,眼前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恍恍惚惚地,不知身处何处天上人间。
雪地上一字排开三架飞机,远远地,好像三只小鸟等待振翅高飞。
我没有下机,坐在小小的机舱里,看着在冰川之上尽情打闹、摆各种剖斯的人,心里同样充满了欢乐。
用爱疯6收录了这样一个镜头,就这样,为观光飞行画一个温馨的、圆满的、幸福的句号。
福克斯冰川Fox Glacier与弗朗兹约瑟夫冰川Franz Josef Glacier分别是在山脉的偏北和偏南,不能厚此薄彼。离开福克斯,前往弗朗兹约瑟夫瞧一眼。
从冰川停车场,徒步走到观景处,仰望这座壮观的冰川。
弗朗兹约瑟夫冰川和福克斯冰川都连接着大海。由于融化,一度向后移动。在14世纪一段短暂的冰河期,冰川又向前移动了。1750年以后,这两座冰川一直在重复后退-前进-后退的循环。不过从1985年开始,弗朗兹·约瑟夫冰川每天都向前推进70厘米。从图上看,仅仅四年的时间,冰川已经消融退后了不少。情况堪忧。
好早以前,曾经在一本新西兰的画册里看见过一间海边的小木屋。做功课时查了好多资料,最终判定那小屋在西海岸的奥卡里托泻湖Okarito Lagoon。虽然不是顺路要绕20多公里,但我在他人隐隐的不悦中用沉默表示了执意前往的决心。
就是这里!就是这间伸向海面的小屋!1860's年代,在奥卡里托小镇的鼎盛时期,Mace先生和他的合伙人在这里开了这间商店。
现在这里成了钓鱼的场所,运气好的话,能钓到鳟鱼和三文鱼。
有山有水有阳光,野渡无人舟自横,真是个好地方。
积木一样的游客中心,提供Okarito Nature Tour的项目,是否带你泛舟湖上?
大中午的,司机和乘客都有点昏昏欲睡,忽然,窗外惊现一片蓝!停车,赶快!
粗粝的砂石包容着一汪碧蓝的水,显出几分温柔和宁静。这才是“蓝池”,于是,自作主张赐名为Blue River,蓝河,洋洋自得。
回来一google,情绪立刻低落,人家早就有名了,Lake Wahapo。
来,让我们再看一个西海岸的小镇,Ross,罗斯。
也曾有过淘金的历史,因为镇口有“Ross Goldfield”的牌牌。
很好奇这排房子的前世今生,居然门口的破沙发上同时存在有英文的“Private Property”和中文的“私人住宅”。
破破烂烂的房屋,乱七八糟的栅栏,却怎么看怎么有味道。我承认,我有崇洋媚外的反骨。
空中有好多电线结成的蜘蛛网,我用美图秀秀的涂抹笔,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擦,才还其一片清爽。
今天一直沿着6号公路走,而西部海岸的薄饼岩(Punakaiki)是6号公路著名的附属产品,是每个走过这段路的人都必到的一处。位于帕帕罗阿国家公园(Paparoa National Park),海岸边景区入口处有醒目的黄色大字:Punakaiki Pancake Rocks Blowholes,即普纳凯基千层薄饼岩和喷水洞。
事先我在这个网站查过格雷茅斯4月20日的潮汐时间,中午12点46分为3.6米。但我们未能在12点之前赶到,错过了别人镜头中喷水洞那汹涌而出直射天宇的壮观。
岩石由于长期的海水冲刷形成一层一层,像堆起来的薄饼一样的纹路,也被称为千层岩。
过了一山又一山,看了一景又一景,只能说,大自然太神奇,造物主太厉害!
值得重提新西兰旅游景点的人性化。早上去的马赛森湖,路线图上清晰标出了轮椅路线的终点,而薄饼岩,在这里竖了提示杆,往前一看,都是上上下下的台阶,我们就从另外的步道出去了。
问题是,这样的景点怎么能不收门票!门口拦个简陋的铁皮岗亭,弄几个人轮班创收,很简单啊!急得我们都要上书新西兰总理了!
从薄饼岩折返,格雷茅斯稍停,匆匆赶回霍基蒂卡,慕名前去LP推荐的披萨店Fat Pipi Pizza。还亮着灯,大喜过望。
这家店之所以有名,原因之一是仅在周四到周日的晚上营业。话说这门脸也太对不住慕名而来的吃货食客了!
环顾店堂,沙发靠包的图案是几条银鱼,收银台上有两个傻大个南瓜。
很多人推荐银鱼披萨和南瓜披萨,说是新西兰最好吃的Pizza,而且有西海岸的特色。其实我也不知道西海岸什么特色,不管,那就各来一个,不差钱。
不知道这两种披萨的准确名字,自己望文生义翻译为“Whitebait Pizza”和“Pumpkin Pizza”,写在纸上考查营业员的理解力。人家只看了一眼,一口报出了价格让我掏钱。
银鱼的确实口味不错,而南瓜的,咖喱味太重,不喜欢。朋友圈居然有人说看卖相肯定不如四川锅盔好吃,气得我!
路线:霍基蒂卡Hokitika-亚瑟隘口国家公园 Arthur’s Pass National Park-奥蒂拉Otira-城堡山Castle Hill-基督城Christchurch。
出了霍基蒂卡,我们没有走6号公里到库马拉再转73号公里,而是选了一条土路,Old Christchurch Road。看地名凭推测,这条路肯定通往基督城。结果是,金斯基感觉比根据GPS推荐的路线要节省40公里(但是看Google Map仅少了10公里)。但是这条路值得试一下,我们在密林里缓缓穿行,弥补了一路未能徒步的遗憾。
霍基蒂卡住宿,闪亮之星海滨酒店Shining Star Beachfront Accommodation是不二之选。酒店距离湛蓝的海水仅有几步之遥,最好选择“特大号床别墅 - 海滨”这种房型,躺在床上耳边阵阵海浪声。
一栋一栋设施齐全的海滨小木屋,风吹雨打中,能与蓝天海水共长久,个中必有秘密。
酒店类似Holiday Park,也有营地,早上看见不少房车正在充电上水。
厨房对着一个小农场,规模不大,除了鸡鸭,只有三只羊和两头羊驼。
羊驼一副高冷傲慢的神情,任怎么挑逗还是端坐在草地上。但小白羊跟人很友好,看见我走近就跑过来求摸头求温存,还叼着我衣服袖子不松口,然后又衔了一把青草讨好我。
最可贵的,马路对面就是萤火虫森林谷地!昨晚办入住时,我问老板有多远,walk,one minute,走路,只需一分钟!
攻略内容是这样的:“在闪亮之星酒店后面去往海边的小路左边的竹林中。压低手电筒放低说话音量,顺着主公路左侧的小道步行几分钟后,关掉手电就会看到尽头被萤火虫笼罩,数量比收费70纽元的蒂阿瑙还多。”
果然!一片树林,一串串特殊的小虫吸附在洞壁上发出幽绿的荧光,像垂下的雨珠,像漫天的繁星,又像挂满了小灯泡的圣诞树,太震撼太梦幻了!
严格说这不是萤火虫,是一种发光蕈蝇,通常悬挂在悬崖边的潮湿墙面,不动不闪也不飞。这种虫子对声音和光线都非常敏感,因此,现场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拍照,所以,没有照片。只能在脑子里想象这种神奇景象,或者,来新西兰!
这是KateTraval提供的Waitomo萤火虫洞内的情景,我们看到的至少漂亮100倍!请自行脑补。
早上再去萤火虫森林谷地Glow-Worm Dell一探究竟。入口处的牌子上的英文的大意是:“靠左行、电筒向下,享受你的视觉(因为萤火虫对光对声音很敏感)。
走到尽头,是一片仿佛满是苔藓的岩石。如非亲眼所见,绝对不敢相信昨晚的满天灿烂星光就是由挂在岩石及树上的萤火虫发出的。
霍基蒂卡小镇的身份证照片,背景的远山是亚瑟山口通道。
这个小镇因出品新西兰特有的绿玉石而著名,街上到处可见绿玉石加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