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1
- 收藏8
- 评论0
- 赞2
+1
出发日期/2015/04/11
天数/8天
玩法/古镇 美食
“日不落”帝国已成往事,但漫步伦敦城,仍可充分感知“大英帝国”的气度。
曾经的辉煌,并未被挥霍殆尽,而是沉淀在精美辉煌的宏大建筑群中。
泰晤士河畔的威斯敏斯特宫,也是英国的国会大厦,四周更是荟萃了最“帝国”范儿的建筑。
繁复的塔楼,精美的雕饰。
威斯敏斯特宫下年轻的面孔。
塔楼
威斯敏斯特宫依傍泰晤士河,隔河而望是欣赏西敏宫辉煌身姿的最完整视角。
隔几步的自拍者。
桥上,一对中国来的新人正在拍婚纱照。
傍晚,泰晤士河上威斯敏斯特宫的剪影。宛若梦幻城堡。
大本钟,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钟了。
一个威斯敏斯特宫,已经够辉煌壮观,令人仰止。就在你觉得眼睛不够用的时候,一路之隔又是威斯敏斯特教堂。
恢弘而壮观
教堂正门
浮雕
玫瑰花窗。
正面
西敏寺与圣玛格丽特教堂。
西敏寺周边的其他建筑,同样一丝不苟,有模有样。
只不过,在西斯敏斯特宫的光芒之下,稍显逊色。
恢弘建筑间的广场绿地,却又亲切而柔和。
人们率性随意。
可以朋友小聚
可以静享阳光
甚至可以抗议示威,不过英国貌似也要维稳
当然,也可以旁若无人的谈谈情,说说爱。
英国的乌鸦,几乎相当于中国的麻雀,随地可见。
这位,大家都认识。
一旁的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如假包换的王宫,反倒成了配角。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的的确确还是王宫!
虽然女王更多的时候会在伦敦郊区的温莎城堡居住。不过,虽然女王大多住温莎城堡,但伦敦公寓,还是足够阔绰。
广场的雕塑,宏大精美。
然而,王室的家门口,便是属于民众的地盘。
战争雕塑下的人们,已安享着祥和自由的生活。
白金汉宫门口的广场不算大,Green Park却不小,林木葱郁,绿草鲜花,实在粘人。
树木长得都如此个性
林木间英姿煞爽的骑警。
阳光、花丛,此间如此安适,早已忘了旁边就是白金汉宫。
休闲的人们,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草地上的恋人
翻跟头的孩子
毫不掩饰的欢快
伦敦人,早已把每一片草地都当做海滩,尽情享受大自然与阳光的生命馈赠。
想想咱的天安门广场,那么大一片水泥地,假如能改改风格,也换上白金汉宫门口的这套绿装,或许要增添很多情趣。
白金汉宫旁的广场绿地上的幸福生活,恐怕要让白金汉宫里的王公贵族,都要心生羡慕。
海德公园,虽然是皇家庭院,但却不只是人们的乐园,更是自然生灵的家园。
人与自然如此和谐融洽,就如同至亲密友,相互陪伴。
它们旁若无人,趾高气扬,完全把自己当海德公园的主人。
就连生性胆小的松鼠,也小心试探
和它们亲密接触,只需准备一些腰果。
敢于和人们来一次亲密接触。
我这远道而来的中国人,也几下就和它们混熟了。
这小精灵也来凑热闹,飞到人的手上吃食。
只可惜,没能抓拍到在手上的瞬间。
草地湖畔的兔子
海德公园的九曲湖,可以深刻体会中国古诗中“沙鸥翔集”的景象。
孩子们完全可以和鸽子、海鸥、天鹅一起,翩翩起舞。
在天鹅湖中,人们荡起双桨。
你划你的船,我嬉我的水。
成双成对
母子相携
九曲湖畔,这个季节,这种小黄花在英国十分常见。
一株很美的树
湖畔是望不到边的草地,和英国朋友踢了一会球。
在英国,足球的确是最便宜的运动。
都叫做“塔”,英国的“tower”,其实和中国的塔差别很大。
虽然都是对高耸建筑的称谓,但它们的形状却大相径庭。
中国的塔更多是一个独立高耸的建筑,而英国的塔,这是一个建筑群。
塔楼林立是其特征,“伦敦塔”更是一座如假包换的“城堡”。
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塔,虽然也号称王室的宫殿,但却身世多变。
最初罗马占领时作为拱卫伦敦,扼守泰晤士河的军事要塞。
后当过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宫殿、天文台、避难所。
甚至早在13世纪,约翰国王统治的1204年,这里成了皇家动物园,据说养有狮豹等猛兽。
壁垒深深的伦敦塔,可以是王宫,也可以是王公贵族、上层阶级的囚笼。
从皇后到王子,偷情叛国的王公贵族,都曾被关押并在这塔楼中行刑。
如今,绿草环绕的塔楼,与邻近的伦敦塔桥,构成如此祥和的景象。
谁曾想,这座颇有英伦城堡范的建筑, 不仅经历了从宫殿到监狱的云泥变迁,更见识了英王朝的血雨腥风。
因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英文儿歌《伦敦桥要塌了》,很多人便把这座标志性的塔桥,当作了伦敦桥。不过,这座耗时8年建成,把一座桥建成哥特复兴式风格,并采用极富修饰性的维多利亚哥特式装饰,成为英伦最著名地标之一,既美观又健硕的塔桥,当然不可能是“快塌了”的豆腐渣。
如今,恢宏的塔桥,不只是旅行者不能错过的观光地
桥上的跑步者
河畔绿地,沐着阳光,读着书的女子。
塔桥下的小幸福,也许就是这样的恬静时刻。
塔桥之下,船只穿梭。塔桥也早已考虑到了大型船只通过的需求,中间的桥面设计成了可以打开的吊桥。
桥上建塔,却又能如此和谐壮美,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也堪称独一无二的经典。
塔桥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装饰,精美而一丝不苟,塔如皇冠,尽显英伦风范。
当年的英国人,创造了经典,尤为可贵的是,经典不仅得到了完好的留存,甚至连周边都维持原样。
大英帝国辉煌了也有几百年了,但塔桥却是永恒的地标,塔桥周边的泰晤士河畔,尽管寸土寸金,天际线却保持得如此低调
百余年来,没有任何突兀而不协调的新式建筑冒出来抢镜。
只能感叹,英国人真的很识货。
从塔桥俯瞰泰晤士河,两边的建筑,低调而平和。
英国人显然十分明白,谁才是这里的“主角”。
塔桥在泰晤士河上的倒影,经典无法也不必去超越。
在诺曼底登陆立下赫赫战功的贝尔法斯特号,这艘以北爱尔兰首府命名的战舰,在历经战火之后,停泊在伦敦塔桥下的泰晤士河畔
把这样显赫的位置留给一艘战舰,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从未被遗忘,总是被尊重。
泰晤士河畔的黑色小鸟飞起,在贝尔法斯特号上落下剪影。
看不够的伦敦塔桥,每个角度,都充满美感,让人甘愿逗留,不舍离去。
塔桥一侧沿泰晤士河岸的老街
人们和他们的建筑,如此和谐的相处。
然后就到了圣詹姆士宫,很容易偶遇英国的骑兵和他们风格独具的仪仗队。
仪仗队的外圈是这样的。
英格兰的鼓乐方阵
民族的融合,总是困难重重,英国也不例外。
即使方阵如此融洽,但两个民族之间的嫌隙与偏见,却并不容易消弭。
他们,或许才是这场隆重仪式的主角。
詹姆士公园,不只有仪仗队,也有和谐的自然湿地。
一起品读自然的父与子。
阳光草地,最简单、最常见、也最美好的英式幸福生活
幸福真的不需要太多,好环境,好心情,如果再能遇上个好天气,其实基本够了。
公园旁的小广场。
如果在伦敦旅行,却只愿买一张门票,那一定是温莎城堡。
如果说白金汉宫相当于故宫,那么,温莎城堡则对应颐和园。
只不过,中国早已无名义上的王室,而温莎城堡,则仍是英国女王最常驻留的居所。
近期上映的影片《灰姑娘》,也在温莎城堡取景。
女王的城堡飞出“灰姑娘”,还真不是什么传奇演义。
从英王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到查尔斯与卡米拉震惊世人的结缘。
“灰姑娘”与英国王室的渊源,倒是从来不浅。
温莎城堡中走过的一位老妇人,银色鬓发一丝不苟,大红的风衣,女王的风采,或许也莫过于此。
温莎城堡的上区,滑铁卢厅和圣乔治厅、女王交谊厅。
英国王室的生活,就在这片建筑内部真实呈现。
上区的卫兵,绿地如同丝绒毯。
身着飘洒风衣的城堡服务者, 也颇具王室风范。
温莎城堡,与欧洲的其他古堡一样,最初其实是英王构筑的要塞。
其功能首先是防守以维护政权。
城堡的入口附近,高耸的塔楼,形成易守难攻之势。
唯有当太平盛世时期,城堡才发展出更多的奢华居住。
圆塔,温莎城堡最高的建筑,
圆塔之上,英女王室旗帜飘扬,说明女王伊丽莎白今日就住在温莎,离我们近在咫尺。
圆塔下层次错落的园林。
城堡与女王旗帜。
从城堡的高处俯瞰温莎小镇。一座迷人的英伦小镇。
温莎小镇的路上樱花开得正灿,大片的绿地,英伦传统民居,构筑成一片迷人的英伦乡村景致。
温莎城堡,也扼守这泰晤士河岸,优越而险要的地理位置,是欧洲城堡共有的地理特征。
城堡与绿地, 如胶似漆,相生相伴。
城堡的卫兵
城堡内部,呈现英王室的收藏与生活起居。
虽然不让拍摄,但城堡内部更是看得令人目不暇接,忍不住手机偷拍了一些。
大家凑乎着看,有图总是聊胜于无:)
精致美观的玫瑰屋顶。
城堡内部优美的建筑曲线。
女王的雕塑
温莎城堡内的大厅。
这里的画像不只是皇亲国戚,同样有英国史上的英雄,他们获得了与王室同样的尊贵地位。
王室屋顶满是骑士勋章,更是体现了英国对于骑士精神的尊重。
什么才是“名校”?能培养绅士贵族的全球“最牛”中学长啥样?
这是一所中学,却享有世界级名校都难及的盛誉。
它是一所贵族中学,但却贵而不奢,而是“绅士”与“骑士”的摇篮。
这就是伊顿公学。
伊顿校园的亨利六世雕像。
位于温莎小镇,比邻温莎城堡,“天子”眼皮底下的伊顿公学,有着纯正的皇家贵族血统。
更何况,伊顿公学本身就是由亨利六世这位同为英法两国的国王所建立。
虽然是贵族学校,但校园本身就如同风格迥异的另一座小镇,建筑古朴,并无太多奢侈皇气。
这个时节,正值英国樱花季。满地落英无人扫。
伊顿唯一有些华丽的建筑,不是气派的礼堂,而是图书馆。
人类文明精华,沉淀在书中,自然也需要从书籍中汲取,绅士与贵族的养成,也绕不过这最基本的一环。
最气派的建筑不用于展示排场,而是留给图书和读书的人,或许也是一种文明涵养的体现。
最牛校园建筑是图书馆,后面要介绍到的牛津大学,也是如此。
伊顿公学拥有大片私属绿地,但不是为了彰显地主式的土豪,也不是用于观赏休闲。
而是小绅士,小骑士们成长的乐土。
除了因材分级的课程设置,伊顿尤其重视体育,每天下午学生都要参加体育运动。
这可不是随便玩玩,划船要讲究礼仪,还要习得优雅浪漫。
“伊顿五人”、墙赛、田野游戏则要练就勇气、果敢的品质。
贵族气质的涵养,也可以从草地中的摸爬滚打而来。
体育不只被用来塑造伊顿人的体魄,尊重、团结、合作、责任感这些伊顿精神,也得到传承并深入骨髓。
没能深入伊顿学生撒野的森林草场一探究竟,但伊顿公共绿地的开阔已足够让人开眼。
伊顿公学的盛誉,并不来自豪门贵族扎堆,而是绅士与骑士精神的荟萃。
与国内把贵族和富豪简单混为一谈截然不同,一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英国贵族何来。
一战中英国男子战死率约为11%,而伊顿公学毕业的男子战死率则约为20.6%,几乎是平民的两倍。贵族不是纨绔,骑士不只潇洒,而是用鲜血与生命佐证精神之“高贵”,并获得其声望和地位。
遗憾的是,也许因为正值英国学校春假,在伊顿公学并没有碰到学生们,未能一睹“小绅士”风采。
整个伊顿小镇,更是相当的清静。
偶尔在街区转角,遇上零星过客。
与伊顿公学比邻的一座教堂,“牛校”更要有信仰与精神依托。
全球“最牛”中学,就在这座建筑古朴,低调安静的英伦小镇中默默培养着未来的绅士菁英们。
与英国巨石阵同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还有一处叫做埃夫伯里德小小村落。
除了神秘的史前石阵遗址,这里更是独具风情的英伦乡村。
英国有着浓重的乡村情结,最正宗的英伦风,其实不在伦敦。
英国人甚至认为伦敦根本不算英伦,而只是外国人眼中的英国。
连喜欢住伦敦的,也多是外国人,或者新入不久的移民。
一旦真正读懂英国,成为地道英国人,多半会迁居小城镇和那些迷人的乡村。
如同绿野仙踪般的英国乡村,更是孩子们的天堂。
Avebury,英格兰西南的迷人乡村,避世而独立,幽静而旷远,更保留着英国最神秘的史前石阵遗迹。
巨石,女孩和狗。
乡居庭院里,一对浓郁英伦乡村风范的小姐妹,这格调在城里还真少见。
小姐妹面对镜头,甚至还有些许羞涩。
打个招呼,居然躲到门口张望,把咱当怪蜀黍了。
环绕乡村的史前石阵。
大环套小环石阵,据说是史前人类的仪式。
不过,石阵围出的壕沟,实在很像中国的城池与护城河,只是它环绕的是更小的村落。
古老的乡村建筑,如同一位老者,陪伴着人们,吐纳着故事。
乡村小道上的骑行者。乡村不只是身体栖居之所,更是心灵归宿。
哪怕是再小的村落,也要有教堂,用来安放精神与魂灵。
古树下的新草,羊儿们的幸福天堂。
如此美好家园,怎能不随地撒欢。
这些亲子小家庭,还真是幸福得惹人羡慕。
绿色的波浪起伏,人行于乡间,宛如这绿海中自由欢快的小鱼。
红裙、绿毯、白色小径,别具一格的视觉冲击。
相比国内乡村的黄土路居多,英国的乡间小道居然也是白色。
这还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几株老树,盘根错节,根系已融为一体。
石阵环围合的一片绿野仙踪。
一位母亲与她的女儿,还有她们的狗。
独享着这片大自然的恩赐。
距离Avebury很近Marlborough,是一处迷人的英伦小镇。
凯特王妃都是从这里飞出的“金凤凰”,其迷人指数可见一斑。
当年凯特王妃在Marlborough时,想必也曾这身装束飘过街角。
小镇教堂下的跑步者。
凯特王妃曾经就读的Marlborough学院,也是英国最昂贵的私立学院之一。
能“钓”到英国王子,凯特是如何炼成的,当然绝不简单。
王妃当年不只是超级学霸,更是全能运动明星,网球、曲棍球、滑雪,样样精通。
小镇清净雅致,校园明丽庄重。
这里,的确是个养心读书的好地方。
学院内的教堂。
小镇的格局与建筑,透出浓郁地道的英伦风味。
老街风情
小镇一条不长的主街,两头各有教堂一座镇守。
小镇高低错落,但天际线上,教堂就是最高的建筑。
天空下的教堂剪影。
教堂斑驳的外墙,也在诉说着小镇的历史。
古老的小镇,偶尔也有新潮的小车
Marlborough小镇周围,被迷人的乡村环绕。
油菜花正黄
马儿悠闲吃草
羊群散落原野
大地如缎
尽管天近黄昏,车窗外迷人的田园风光,仍然令人忍不住按下快门。
“茅斯”的地名在英国很常见,如军港朴茨茅斯,普利茅斯,“茅斯”其实就是mouth的音译,而所谓mouth,就是入海口。
所以,“XX茅斯”一定都是海滨城市,伯恩茅斯也不例外。伯恩茅斯更是一座迷人的海滨花园。海滩不远处就是绿地。
阳光下慵懒的人们
海鸥掠过绿地
遍地野花,如同洒满珍珠,阳光落下树影
教堂旁的绿地
小城的广场,宁静和谐
街头演绎竖琴的优雅女子
恬静而美好
虽然纬度与中国东北相仿,气候清爽宜人,但阳光下的伯恩茅斯,却有着海滨热带花园的风貌。
伦敦有伦敦“眼”,伯恩茅斯“眼”长这样
热气球腾空,俯瞰最美海岸与海滨花园,这只“眼”名副其实。
位于海滨东崖上的russellcotes美术馆,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
美术馆的庭院
庭院一角的阅读者
美妙的原野
尖顶,圆弧窗台,围栏阳台
经典建筑,总是给人以和谐之美。
美术馆立于海滩东崖,坐拥无敌海景。
伯恩茅斯的街景
在酒店凭窗俯瞰小城
海滨的酒店,座落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之上
私家游轮码头
corfe castle小镇,也有着迷人风情
宁静的街道
古老的村居
着撒克逊人装束的老者,湮没的城堡下,穿越回当年的风情
当“巨石阵”从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升起,有种莫名的感动。
鼎鼎大名的英国“巨石阵”,如雷贯耳。
前面介绍过的Avebury石阵,与其共列史前石阵世界文化遗产,
但无疑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更为赫赫有名。
作为世界级的奇迹,不仅令世人心向往之,就连一些英国朋友也拿巨石阵作为电脑桌面。
这一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3000年之间的史前遗迹,
尽管有了汗牛充栋般的考古研究,但却仍然充满了待解之谜。
旅程取道英格兰西南的威尔特郡,澄澈天空与朵朵白云下的索尔兹伯里平原
一路上漫无边际的草原和乡野,宛若行走在中国新疆和蒙古,
此次英国行程,几乎穿越了英格兰的东西南北,这样的景象十分常见。
给人感觉更像行走在一个原始的农牧业国家,很难想象这里居然是老牌发达国家,
尤其是英格兰面积不大,人口密度据统计超过中国东部沿海,
何以并没有国内那样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就连伦敦的高楼都并不多见,
后工业化的英国,为何能保有大量的乡野和优良生态,宛若前工业化的农业国?
咱们的城市化路径,实在值得反思。
索尔兹伯里平原,有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
赫赫有名的“巨石阵”,居然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出场。
巨石阵,终于从一望无垠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中升起,草原的背景如此旷远,巨石阵反倒不显得有多“巨”
这一宏大的史前遗址,就这样孤独兀立于英格兰的旷野之中
人们三三两两穿行其间,与神秘的远古时代对话。
无论当年用作祭祀、神庙、还是天文台。
当年的人们,想必也曾在这片天地之间,有过探索与追问。
巴斯城建于埃文河谷,盘山路上,巴斯城赫然呈现于眼前。英国的城市都各具特色和风貌,但巴斯的风格更加迥异。
尚未入城,浓郁的古罗马风已然扑面
古罗马建筑的醇厚“蜜色”,经历千年沧桑,从未被随意改变,沉淀出一座浪漫醇美的“蜜色”之城。
来到象征太阳的圆形广场
周围建筑以优美的圆弧勾勒出这处广场,圆心是绿地与几颗参天老树。
穿过广场继续前行
巴斯小城不大,但却广场连着广场,绿地接着绿地,行走其间十分惬意。
皇后广场。
巴斯最壮观的建筑,非皇家新月楼莫属
30幢楼,114根爱奥尼柱
建筑如此宏大,曲线却又如此柔美
建筑艺术达到如此极致,可谓“天使面孔,魔鬼身材”,每个角度,每处细节,全无“死角”。
和美女一样,极致的建筑也相当谋杀菲林,怎么拍都不够。
新月楼,被视野开阔的绿地环绕,建筑与道路均呈新月弧形,被誉为英国最高贵的街道。
绿地上嬉戏的孩子
新月楼中的每一栋都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连谁家小姐哪年哪月和某个小伙子私奔,都被记载在门片的铭牌上。不过,这位Thomas Linley可是英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能够居住在新月楼,足见其地位,其女儿Elizabeth同样深得其遗传,和她趁夜私奔的小伙子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则是英国杰出的作家、演说家,随便一间房都有这么多的人物和故事,皇家新月楼中不知沉淀了多少英伦的人文与风华。
新月楼1号如今是博物馆,最中间的一栋,则是皇家新月酒店,可以说是巴斯地位最高的酒店。
酒店的后花园
酒店大堂,有着皇家风范的内饰
酒店外开阔的视野,皇家酒店的窗外风景才是最珍贵的稀缺资源。
著名的巴斯浴室,也是古罗马人留下的浴室。
另一个角度的巴斯浴场
浴场内部,最初的罗马浴场,可是允许男女混浴的
浴场内的罗马武士雕塑
巴斯浴场附近的一家名餐厅,古罗马浴场不只是洗浴,更是汇集健身、餐饮的多功能俱乐部。
巴斯浴场旁的巴斯修道院教堂,是另一座辉煌建筑。哥特式风格的古老教堂,最早修建公元7世纪,距今已有接近1500年的历史,漫漫时光,并未打磨掉古老建筑的辉煌。如今,规模恢弘,精工细作,雕饰繁复的巴斯Abbey,仍然是英国最著名的古老教堂之一。
这里是巴斯古城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走入教堂,耳边响起圣经的唱诗,身体如步入圣境,或许你能聆听到来自上帝的声音。
教堂前的小广场,人们在此或休憩、或逡巡,广场上的艺人,更让这场景愈发和谐。
上帝的眼皮底下,有了归宿的心灵,才更加宁静安适。
建筑的局部,精雕细琢
教堂内部,宏大而精细的伟大建筑
令人震撼的顶部雕饰
教堂的精美花窗
教堂的每一扇窗上,都描绘着圣经中的故事。花窗透出的光芒,似乎也有了天堂的色泽与神性。
教堂的大厅,音乐响起,庄严而肃穆。
另一个角度展现的教堂建筑外观,塔楼耸立
埃文河谷的迷人风情,河畔的教堂,守护着这份宁静秀雅之美。一场英式板球赛,就在河畔安静的开打,有着佛罗伦萨风情的普尔特尼古桥,更是以其俊逸脱俗的风姿,让埃文河谷独具魅力。
埃文河上的普尔特尼(Pulteney)桥,有着浓郁的古罗马风格,透露着浪漫的佛罗伦萨风情。
秀丽的埃文河,缓缓穿过巴斯城
河畔的绿地与古罗马风格建筑
埃文河畔的绿地花园
成群的海鸥或栖息或不时掠过埃文河面
拱桥成为海鸥翩飞的舞台背景
埃文河畔的雅致生活,让人不由得想在此偷得浮生半日闲。
一只天鹅,选在这河畔筑巢孵卵,还真是会挑地方啊。
埃文河上的有一座古桥
与普尔特尼桥相互守望
古桥下,埃文河畔的绿茵场上,正上演一场橄榄球对攻。
埃文河的另一侧,巴斯城继续展现其浓郁的古罗马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