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0
- 评论0
- 赞3
+1
出发日期/2022/12/29
天数/2天
人均费用/60元
人物/三五好友
玩法/第一次 深度游 摄影 冬季
钓鱼城历史📖:钓鱼城,原为钓鱼山,传说是上古一位神仙,见当地百姓疾苦,就下凡在此钓鱼,解救百姓于水火,百姓为纪念这个故事,就将此地命名为钓鱼城。其地当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控扼三江,自古为“巴蜀要津”。南宋时期钓鱼城军民抗蒙击元连续36年,历经大小战斗200次,钓鱼城之战以“蒙哥大汗战死钓鱼城下,蒙古汗国不得不从欧亚战场撤军”的史实而闻名世界,写下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誉为“东方的麦迦城”、“上帝折鞭处”的威名震惊了中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鱼城大战背景📙:历史:金天兴三年(1234年),金朝灭亡,宋蒙战争揭幕。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10月,塔海率蒙古军攻入南宋据守的四川,连破西川20城。淳祐三年(1243年)春,兵部侍郎余玠采纳冉琎、冉璞兄弟的建议,按照“城塞结合、军政结合”的战略防御思想筑城钓鱼山。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汗即位,钓鱼城下的战火愈演愈烈。宝祐二年(1254年)6月,王坚、曹世雄等率部击退都元帅帖哥火鲁赤和汪德臣等统领的蒙古军,7月王坚升任钓鱼城的主将。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汗亲率主力南下,11月初沿嘉陵江东下,兵锋直指合州钓鱼城。宪宗九年(1259年)2月,蒙哥汗下达进攻命令,正式打响钓鱼城大战。宋理宗下诏嘉奖钓鱼城军民,赞扬王坚“婴城固守、百战弥坚,节义为全蜀山城之冠”。7月,蒙古军继续猛攻钓鱼城。不料,蒙哥汗于阵中被宋军石击中,随即身亡。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对钓鱼城采取了“筑城围困,以军事争夺为主”的政策。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忽必烈随后对四川境内的南宋山城发动牵制性进攻。元军占领了四川三分之二的地域,对钓鱼城形成步步紧逼的攻击态势。至元十四年(1277年)4月,仍在坚持抗元的南宋城池已仅剩钓鱼城一座。此时合州已连续两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守将王立开城投降,钓鱼城长达36年的守城战史宣告结束。
人物历史👨🏻:
王坚,字永固(公元1198——公元1264),邓州(今河南邓州)人,南宋抗蒙名将、民族英雄。嘉定十一年赴枣阳,加入忠顺军。秘密潜入蒙古军造船之地,烧毁其船支二千余。宝祐二年,在抗蒙总指挥余玠的率领下和曹世雄等在合州、广安等地击败蒙古军。升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开庆元年,蒙哥汗亲率大军围攻合州,王坚与副将张珏坚守钓鱼城,多次击退蒙军。蒙哥派晋国宝入钓鱼城招降,为王坚所杀。蒙军攻打九月不下,蒙哥为旋风火炮受创而死。蒙军被迫撤退,史称钓鱼城之战。以功封宁远军节度使。景定五年三月,郁愤而卒。谥忠壮。
余玠,字义夫(1199年1月6日-1253年),号樵隐。金水芳山(今浙江开化村头镇)人,南宋名将。嘉熙年间,余玠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安丰相继战败蒙古军。淳祐元年(1241年),以兵部侍郎衔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在蜀时期,余玠励精图治,构筑了后世闻名的山城防御体系(钓鱼城防御体系)。余玠受任于南宋危难之际,竭力经营巴蜀,为支撑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做出了杰出贡献。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在四川猝逝。理宗为其辍朝,特赠五官。
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大蒙古国的大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史称“蒙哥汗”。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主要致力攻灭南宋、大理等国,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1259年,在进攻四川合川钓鱼山时(今重庆合川钓鱼城)去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
小tips:门票🎫60,交通方便。景区景色优美,古合川钓鱼城(南宋抗元36年,誉为“上帝折鞭处”)众多,有古城墙、宋元明清近代的题刻、古寺、祠堂、宋代战场遗址、县衙和古墓等,历史爱好者不能错过的景点。合川还有出名的小吃“合川桃片”,已经有100多年历史。
文保碑
南水军码头遗址
钓鱼城水军码头是中国国内仅存的宋代军港及江防要塞遗址。整座码头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两侧以一字城墙屏障,后有一道高20米的自然山崖为退守防线。码头的东部为自然港湾,供水军战船停泊;西部是前伸至江边的码头平台,以巨石垒砌而成,以供安置弩、炮,修造战船和将领指挥作战之用。钓鱼城水军码头与南外城结构紧密,连成一体,构成钓鱼城主城之下山地和江岸的综合防御体系。在钓鱼城36年的防御战中,守城军民曾长期在水军码头血战坚守,成功地控扼江面,阻止蒙元大军顺江东下。
护国名山石牌
石碑坊面阔7米,高8米,4柱3门3楼,仿木结构的梁、枋、斗拱俱全。石坊前后分别有“护国名山”“护国禅林”的楷书题额,字大径尺,结构谨严。据史料记载,为清道光年间护国寺住持山元和尚集资兴建,横额系他亲笔所书。现在的护国名山石碑坊是1986年恢复重建的。
飞来寺
飞来寺始建于1945年秋季,得名于寺中的“飞来佛”。“飞来佛”是唐代弥勒佛像,原来是在“古钓鱼城”题刻的佛像。飞来佛尊高5米,肩宽1.2米,造型准确,线条流畅,雕刻精细,形神兼备。1944年7月因大雨而发生岩崩,这尊站佛连同岩石由山顶坍塌而下,跌落于此,依然保持站立,仿佛从天而降。因此,人们为站佛修建“飞来寺”拜奉。今寺已毁,站佛犹存。
陈毅摩崖诗题刻
1926年12月下旬,陈毅在合川以驻军师政治部组织科长身份,做工作宣传。1927年2月一天,陈毅与3师政治部同事范英士登临钓鱼城,观看钓鱼城历代碑记,陈毅即兴口占四句诗:“钓鱼城何在,遥望一高原。壮烈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始关门
钓鱼城遗留的8道城门之一。2011年5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南外城西一字城墙中段发掘出南宋时期的始关门遗址。遗址面积约20平方米,高约209米。现在这个地方原为南宋时期的一段栈道,清代嘉庆年间,州人于此异地修建了这座始关门。
始关门段城墙
始关门段城墙分为东西两段城墙,城墙主体为清代砌筑城墙,高约6.3米,以条石砌而成,条石长短厚度不一。墙顶用条石砌成2米的垛口,买个垛口上部为瞭望口,供观察敌情之用下面有方形小孔,为射洞,用射击来犯之敌。墙顶里侧为石砌马道,可以三马而行,或者五人并进,城墙为单侧墙体,大多坐落在稍加修整的土体上。
“钓鱼城”题刻
该碑高0.96米、宽2.4米,面积2.1平方米。“钓鱼城”3字为楷书,字径0.7米。两侧有记:“清乾隆庚子(1780年)孟春”“会稽沈怀瑗书”。钓鱼城摩崖为护国寺僧一清泐石。
护国门
在钓鱼城8座城门中,护国门是规模最大的一道雄关,为钓鱼城的标志性建筑,是重庆十大标志性旅游景观之一。当年,钓鱼城军民曾在护国门前面的峭壁上开凿石穴,架梁铺木,施以栈道出入。情况紧急之时,可迅速地将横梁上的木板抽掉,使其通道断绝。如今,栈道石穴犹存。
护国门道教造像
造像为明代道教“三清”、天公地母、真人造像龛,其中“三清”龛和天公地母龛被人为凿毁,真人造像龛因在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州人重建护国门时将其封存在墙体中,故而免遭破坏。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护国门受损开裂,其后在抢险维修时发现该龛造像。
题刻
李尚德摩崖诗题刻
碑面高1.37米,宽0.92米,面积约1.6平方米,字径0.1米。行书,阴刻。诗是明隆庆四年(1570年)合州举人李尚德即将赴京参加明穆宗选拔“遗才”(谓荐举﹑科举遗漏人才。即未被发现或未受重视的人才)的覆试到钓鱼城的抒怀之作。
徐澜摩崖题刻
该题刻刻于明代嘉庆二十八年(1549年)。徐澜,云南临安人,号吾翁。明代嘉靖初举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合州。右方到左边题刻:“与一泉别驾常君三泉进士张君同游护国寺,卧佛知名寺,青春结伴行。松声天外落,江影座中明。鹤睡云留石,僧禅鸟下楹。相看浑不语,颇要学无生。落款:吾翁徐澜”
郭沫若摩崖诗题刻
1942年6月3日,郭沫若在卢子英的陪同下专程到钓鱼城访古,随后写成《钓鱼台访古·华国英撰重建忠义祠碑》。
王坚纪功碑
王坚纪功碑为一块高5.6米、长5.72米的巨石。石西面正壁中有高3.4米、宽2.7米的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和浮雕佛教故事。南宋末年,张珏主持钓鱼城抗战时,为纪念王坚抗蒙功绩刻此纪功碑。元统一后因为碑上刻有斥骂元朝统治者的文字,才被凿毁,刻上佛教故事。在佛龛两侧彩绘处显出原纪功碑文,残碑上有61个字清晰可见。祠碑为国家二级文物。王坚纪功碑是钓鱼城军民为记录钓鱼城南宋开庆元年战役,铭记战役军功而凿造的一幅题刻。它印证了南宋开庆元年钓鱼城之战王坚率领守城军民与蒙古大军展开激战的史实,为揭开了7个多世纪以来蒙哥之死这一奥秘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三圣岩
又称“三佛岩”。该造像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护国寺与白塔寺住持智慧和尚及众门徒捐资刻造。在长4米、宽3米的凹型石龛中,是阿弥陀佛(正中)、观世音菩萨(左)、大势至菩萨(右)三尊面西结跏趺坐莲台神像。造像神情逼真,躯体肌肉丰满,栩栩如生。佛龛下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合州举人朱宗言题刻的“荡胸生层云”5字,字径尺。
“古钓鱼城”题刻
该题刻原为凿于唐代的弥勒佛造像,1944年7月,因暴雨发生岩崩,佛像坠落到山下的始门关外,岩崩以后留下一幅断壁。其后,工于书法的重庆巴县县长、四川盐亭人杜兆麟在钓鱼城游览时题词,始得“古钓鱼城”墨迹并工人刻石而成。
“山人足鱼”题刻
该题刻于为南宋著名学者王休手笔。题刻面南,高0.7米,宽2.7米,字径0.5米。楷书,阴刻。“山人足鱼”题刻笔势纯熟,苍劲有力,在书法和雕凿堪称上乘之作。
“千佛崖”石窟
石窟凿于唐代晚期。石窟高4米、宽7.3米,面西。窟中凿有趺佛造像,分37行排列,由底行向上至34行,每行计有佛像76~79尊不等,通高12厘米,坐于莲台上两手交结腹前,第35行以上逐行有所减少,共计有佛像2775尊。窟顶1~3行佛像正中有一尊稍大的造像为贤劫千佛,千佛高20厘米,背后有舟形光,故佛窟称为“千佛”。佛窟侧壁上有游人石刻“咸淳八年”文字。千佛崖形象生动,结构不乱。
李尚德摩崖诗题刻
碑面高1.37米,宽0.92米,面积约1.6平方米,字径0.1米。行书,阴刻。诗是明隆庆四年(1570年)合州举人李尚德即将赴京参加明穆宗选拔“遗才”(谓荐举﹑科举遗漏人才。即未被发现或未受重视的人才)的覆试到钓鱼城的抒怀之作。
孙元良摩崖诗题
题刻碑面呈正方形,边长3.24米。隶书,阴刻。共7行、32字,其中诗文4行,16字,字径0.45米,摩崖诗幅面近10平方米,颇具气势。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秋,抗日名将、成都人孙元良游览钓鱼城时所作,合川籍书法家喻北麓书。作者孙元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