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5
- 评论0
- 赞0
+1
出发日期/2013/08/01
天数/6天
人均费用/1000元
人物/独自一人
意大利的天气是非常神奇的。之前查过天气预报,今天出发地有雨,目的地放晴。
早上7点出发的时候,雨还下得正欢,走到楼下才发现竟忘了拿伞,想想也只有家里跑到车站那点点路,忍一下也罢了。要是那边真的下雨,那我也无话可说了。火车也很正常地行驶,快到德奥边界的时候,已经可以看见阿尔卑斯山余脉了,云雾缭绕,峰顶若隐若现,就喜欢这样飘渺的感觉,只是欣赏之外,一个小时连绵不绝的雨水让我分外担心。
因斯布鲁克往南,铁路穿越阿尔卑斯山,山峰也越加险峻,可恨的是车窗打不开,隔着玻璃对焦总是不行,但不管怎样,还是能隐约看出山上没有完全熔化的积雪,现在已经是6月了啊。山脚下的一个个城镇在车窗外飞快地飘过,人类征服自然的旅途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蜿蜒曲折的展线严重制约了列车速度,Innsbruck南北几十公里的路段火车基本上以普通自行车的速度龟行,越是往南,地势起伏越大,有时可以看见铁路和公路之间夹着的落差几百米的深谷,混浊的河水咆哮而下,铁路仿佛一条天梯,可惜举了无数次镜头也没办法把这一幕记录下来。
10点多,列车准时到达意大利境内的第一个车站——Brenner,令我失望的是,雨还时没有停,我甚至有些绝望的认为天气预报失信了。但是火车再往南穿过两个十几公里长的山洞以后,刹那间云开日出,阳光普照,山地的天气真是太神奇了!又过了几站,终于来到波尔查诺Bolzano。
特伦蒂诺-南蒂罗尔Trentino-Alto Adige是意大利唯一一个德语大区,这一片土地历史上长期属于蒂罗尔公国,就是奥匈帝国的地盘,其显著特点是大部分公共场所都有德语标牌,比如大区首府Bolzano后面往往带上德语拼法Bozen。意大利的火车站难道都不标站名,甚至连一个trenitalia的标志也没有?
波尔查诺大教堂教堂虽然有着罗马式的拱顶,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奥地利风格更多一些。
市中心就是以Duomo为中心的广场了。
自从它的建立以及800年前被提升为城市开始波尔查诺始终是一座商业城市。它当时位于威尼斯和奥格斯堡的大道上。每年在市内举行四次博览会,当时南北都有商人来参加。因此1635年设立商业法庭,在市场期间由两名德国人和两名意大利人组成。
欧州的门洞发源于意大利。
这个城堡位于市区边缘,我正拍得起劲,跟楼下一人打了照面,他说我不能上去,下来之后才得知这里现在是会议中心,不对外开放参观。城堡也没什么特色,但是周围的好山好水就是让我有按快门的欲望。
山、河、城之间的距离其实伸手可及。
水流湍急,从山谷倾泻而下。
这人车分行的两座桥可以叫双桥么?
站在Bolzano大学顶楼往下看。
黄色总是地中海国家的建筑主色调。
城市不大,是一座美丽的山城。
走着走着又看到一个黄教堂。
最后再从另一面看看Duomo。
从Bolzano往南两边都是高山,铁路就在山谷当中铺设,沿途也有村庄,但是铁路不再穿越山洞。
铁路沿着阿尔卑斯山余脉中间的谷底向南前进。
有时候也会好奇,半山腰的那些居民平时是怎么出行的呢?
这一段和高速公路并排。
山峰的海拔渐渐低了,就知道接近特伦托Trento了。
特伦托市区也是有山的。
特伦托是特伦托省的省会,阿迪杰河从城市的西边流过。
老城的雕像和小巷,随便拍两张。
这什么研究所?
公元3世纪该地区是古罗马控制下的殖民地。在那个时期这里修建了许多非常坚固的城堡。774年伦巴第族人被法兰西征服,特伦托也随之成为公爵的宅邸。在以后不久,特伦托又被德国占有。1027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康拉德二世在该市推行教会制度。
1545至1563年间,特伦托天主教大公会议一直在这里举行。就是在这段时期,反对宗教的改革派开始形成,因为当时天主教正在商讨路德教派对他们的威胁。为了显示当时天主教势力的强大而建造的布昂•康西里奥城堡,气势恢宏,令人倾倒。
1363年,哈普斯堡王室又统治了特伦托。1797-1809年,再次被法国统治,直到1814年并入奥地利。1816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该市成为意大利民族统一的中心。
16世纪的Santa Maria Maggiore大教堂也值得一看。
虽然有些审美疲劳,还是拍下来。
主教官邸包括几个带围墙的小广场的城堡,位于老城区的边上。
广场上的人们似乎正在庆祝什么节日。
市中心扫扫街吧。
这教堂也是地图上标出的主要景点之一呢。
这是特伦托省的区域火车。
从特伦托再往南就进入典型的意大利地盘——威尼托了。看过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无不为男女主角缠绵悱恻的爱情所倾倒。如今这个故事发生的小城市,也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各种人群纷至沓来。Bra广场是维罗纳最大的广场。
公元前550年古高卢人占领了维罗纳,公元前约300年波河流域才成为罗马人的领土,公元前89年维罗纳成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维罗纳因为处在多条贸易道路的交界,成为欧洲一座重要的城市。东哥特人从489年开始统治意大利,维罗纳成为东哥德王国狄奥多里克大帝的住所。569年伦巴底人阿尔博因取而代之,维罗纳成为伦巴第的第二大城市。
走出火车站,所有的指示牌都指向一个地方,那就是竞技场,这是附近的一段城墙。
维罗纳最雄伟的建筑是无疑是公元1世纪建造的竞技场,它同时也是罗马式的圆形露天剧场,它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三大圆形竞技场,每年夏天都举行歌剧演出,吸引了众多的歌剧迷。
这地方没有罗马的竞技场那么血腥,反而有好几分艺术气息,难怪意大利人更加喜欢去这里呢。
这一段不知道是保存下来的一小部分还是特地留给贵宾的特殊位置。
罗马竞技场由粉红色的大理石建造而成,也是目前意大利保存最完好的竞技场。
为了营造现代人满意的音响效果,还是特意翻新维修过,像这样的古迹存在的意义更大。
到了这里,就仿佛徜徉在历史的时光隧道中了。
出门后继续往老城深处走。
这钟楼的声音不是一般的大。
接下来就随意的扫扫街吧。
这一片区域阳台多了起来,于是马上就能知道快要到朱丽叶之家了。
罗密欧曾在茱丽叶家的阳台向朱丽叶求爱,这段悲剧爱情故事和朱丽叶的阳台一起留给了后世。虽然这部戏剧的最早版本发生在锡耶纳而不是维罗纳,实际上也并不存在“朱丽叶的阳台”,维罗纳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慕名而来的游客解释这一遗憾的事实,但他们出于旅游业的目的还是在故居后院中按照莎士比亚的巨作建造起一座象征性阳台,以供游客朝拜这座“爱的圣地。
Scaligeri宫曾经是上文提到过的显赫一时的斯卡拉家族的主要居所,广场北端的建筑理事厅(Loggia del Consiglio)也附属于这里,曾经是市政厅。它被认为是维罗纳最优秀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广场中间有一座但丁雕像。
这附近也是斯卡拉家族的墓群。
这里的骑楼就比北部规模略微大一些了。
Scaligero桥也算是老桥了。
过桥去看看吧。
爬到山顶上往下看看。
阿迪杰河源远流长。
河的东岸算是新城区吧。
山上的罗马剧院并不开放参观。
北部的大弯道等会要去探访。
下山以后过了桥就是建于1187年的Santa Maria Matricolare大教堂,它结合了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两种风格,大教堂因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画家提香的作品《玛利亚升天》而出名。
维罗纳姿态各异、多姿多彩的建筑让人眼花缭乱。
贴着河往北走走。
这一段是老城北侧的城墙。
桥下是Vecchio城堡博物馆。
往里面看一眼,又是些断砖残垣。
那就上Scaligero桥走走。桥很窄,只能步行。
这么热的天都快要中暑了,于是匆匆结束小城的一日游吧。
维罗纳东去不远,有一座小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电缆制造商——比瑞利电缆及系统公司总部所在地。小城的名字叫维琴察vicenza。十四世纪之前,维琴察争战不断,曾经受到多方势力所占领。直到十五世纪初,维琴察成为威尼斯共合国的一部分,才有了一段较为稳定发展的时期。
城堡广场Piazza del Castello一侧是建造于十四世纪的厚实古城门,一旁的城塔侥幸逃过了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至今仍伫立在广场旁,见证着超过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旁是Salvi花园,里面有木桥有沟渠。
公园里的帕拉第奥式小屋像是观景台,感觉很温馨。
这座教堂的名字是以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欧洲神学家圣卡耶坦的名字命名的。
维琴察的主步行街帕拉底欧大道上有很多门洞。
漂亮的阳台。
这座城的地标性景点非奥林匹克剧场莫属了。
走进大门,一溜排开的这群姿态各异的雕塑就平添了很多艺术气息。
剧场的巨大看台还是木头阶梯,走上去的时候有专人看着,每个人必须轻手轻脚。
奥林匹克剧场是西方建筑史中第一座室内剧场。公元1555年,以研究希腊悲剧为成立宗旨的维琴察市奥林匹克艺术学院成立,为了要上演戏剧作品,便延请当时已经相当知名的帕拉底欧替学院设计一座剧场。然而,帕拉底欧在剧场开始施工的第一年(公元1580)去世,他的弟子接手完成整个工程。因此,奥林匹克剧院除了是帕拉底欧遗作,更是两位大师的心血结晶。
这个室内舞台最大的特色是利用很短的距离营造出纵深景观的艺术效果。
仔细看看观众席后面的雕塑。
在Angeli桥上往东看看Regau广场。
许多意大利城市都有一个主要的广场,节庆时作为主要活动场地,平日则是市民休闲集会的地点,就维琴察来说,领主广场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从广场的一端望去,其中一支大理石柱上的展翼石狮,诉说着维琴察曾被威尼斯共合国统治的历史,另一之石柱上则是保护此地的圣文森。
临着领主广场的维琴察大会堂Basilica Palladiana是此地最著名也最明显的地标。这座在原十四世纪法院与市政厅基础上扩建的建筑物,是帕拉底欧在38岁时在众多建筑名家中脱颖而出受到青睐的第一个重要专案,可谓帕拉底欧建筑师生涯的转折点。
卡皮塔纳塔宫是1565年由帕拉蒂奥设计的,它位于维琴察大会堂对面,因其立面的显著特征,也被称为卡皮塔纳塔凉廊。建筑的底层由四根高耸的科林斯半柱分割而成的三个开间构成。除去墙上的浮雕,雕像和柱头的毛莨叶,整栋建筑几乎毫无装饰,只有红砖与白石为它平添几分色彩。
Polenta是一种意大利式的玉米粥,由一种由研磨过的玉米面粉制成,但我个人觉得味道并不好。
cattolica parrocchiale教堂找不到入口,不知是因为午休时间关闭还是不对外开放。
维琴察再往东不远就是帕多瓦,这座小城举世闻名的景点是隶属于帕多瓦大学的植物园。这一片区域主要是银杏,大约有250种草本或灌木植物。
帕多瓦植物公园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花园,建于1545年,至今仍在开放。它现在还在原址上,它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价值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它是应弗兰西斯科·博纳弗德的请求,作为药用植物教学的实习基地而建立的。由建筑师安德里亚·莫罗尼设计,彼得拉·诺亚勒建筑完成。这三种植物从左至右依次为欧白英、蓖麻和Daphne mezereum(一种被子植物)。
蒙古区域有200多种草本植物。
这应该是一棵千年银杏。
好大好大的睡莲,想起了莫奈的名画。
大小各异的仙人掌。
这是一棵古老的法国梧桐。
这小花我已经全然忘记名字了。
帕多瓦有一条单轨Tram。
圣安东尼奥教堂(Basilica di Sant’ Antonio)位于圣托广场前,是圣安东尼奥的坟墓所在地。教堂在1232年开始建造,1370年完工。由于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是一幢从文艺复兴到哥德式建筑风格转型期的建筑,整幢教堂显现多元化风貌。可惜我去的时候教堂外观在装修。
两侧的小祭坛也很奢华。
最后来一张河边的夕阳。
即便对欧洲一无所知的人也听过水城威尼斯的名字。水城是充满想象力的水城,水城的名字声名远扬,水城的想象散散淡淡,散布在水巷的每一个角落。
晚上上主岛沿S形大运河,也是主运河逛了逛,吃了12欧一份的墨鱼面。
这样的廊柱,这样的夜晚,一切阐释都显得多余。
威尼斯天票12小时16欧,24小时18欧,36小时23欧,包括了所有的公交船和巴士。
路过一个小店的精致橱窗。
小船在宁静的夜里画出一圈圈的涟漪。
晚上9点,依然忙碌的水上公交,我们就这样告别了水城之夜。
早上10点起床,吃过早饭坐42路船去玻璃岛,路上随拍。
从桑塔露琪亚到圣马可广场有两条路线,一条走大运河,还有一条绕开岛外,注意别搞混了哦。
据说威尼斯建房子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土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就盖房子。
水边的饭店也要和其他城市一样盖上遮阳棚——是的,意大利在一年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阳光万里,不需要遮雨。
威尼斯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却被一百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
连接威尼斯公爵府的审讯室和老监狱的桥,封闭得很严实。相传每个犯人被押送到这里都要叹息一声,所以叫做叹息桥。
白天再逛主岛,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幅破败景象:斑斑驳驳的房屋外墙,到处裸露随意拉伸的电线,再加上暗淡的色调,第一眼真不能让我喜欢上这个城市。意大利似乎就是这样,要慢慢品味才能发现它的美。于是我们跟随人流来到圣马可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是总督宫了,我觉得建于16世纪中叶的总督宫应该是拍摄圣马可大教堂的最佳场所,可惜我去的时候没有找到入口。
这是最著名的圣马可教堂(Basilica San Marco),圣马可是耶稣的使徒,是《马可福音》的作者。828年威尼斯商人,将圣马可的尸体从埃及亚历山大运回威尼斯。公元829年为此修建了这个教堂,当初只是总督府当中一座临时性的建筑。教堂采用拜占庭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的精华。
教堂内部的灯光色调打造出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实际上却并没有那么奢华。
钟楼总是要上去登高望远的。
60多米高的钟楼收费8欧仍然不愁没有游客,队伍永远排得老长老长。
老城和大海融为一体。
站在教堂门口随拍。
著名的当地特产“贡多拉”。
在广场上回望钟楼的教堂。
小桥,水巷,人家。这样的景致如果真如专家预测的那样不久后被淹,谁能不哭?
放眼望去真整齐。
这就是传说中两岸居民可以握手交谈的水巷吧。
威尼斯人舍得离开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吗?
小河道里并不安详,而是充满了商业气息和游客的喧哗。
坐公交船去玻璃岛Murano。
玻璃作坊有很多供游人参观的展示厅,现场展现吹玻璃技术,岛上的玻璃博物馆价格不菲。
相对而言这里比主岛宁静许多。
接下来去彩色岛,因岛上很多彩色房子而得名。在岛上,我们看见很多小路因为被水所淹而被封掉不让通过,果然随着海平面的升高威尼斯面临灭顶之灾。自1951年起,已陆续有9万人离开了威尼斯。2009年10月份刚刚公布的常住人口总数还不到6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政府已经花费巨资动员市民搬迁,怪不得各岛市民满面愁容,面对游客表情冷淡。想到如此美丽的地方有完全被淹没的危险,我也感到十分难过,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有机会故地重游。
最后去的是Lido岛,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的举办地,这海滩在欧洲倒真不算怎么样。
在船上看主岛。
曼托瓦Mantova是Inferiore湖旁一座安详的小城镇,但它在中世纪时和德国的交往却让这座小城获得全世界的关注,在欧洲人眼里是赫赫有名的旅游胜地,然而可惜的是好多中国人却不知道这个地方。那就是1341年,曼托瓦城邦向巴伐利亚公国宫廷派遣大使,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大使的起源。
它不仅是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的老家,另一方面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四面环水的中世纪古城,城市的标志性景点就是这座伯爵宫。
曼托瓦有雄伟的广场和高贵的建筑。明修河涨潮时形成的三个湖泊环抱着曼托瓦,所以曼托瓦的气候很湿润。它也是莎士比亚将其小说里的人物罗密欧被流放到的地方。
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也是以该城市为背景展开的。所有这些文化特征均与这个小城周围的街道名,路标,和纪念碑相联系。在十八世纪这种戏剧性的联系得以强化。甚至莫扎特的父亲都认为这是一个他所见到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最好的地方。
这道水榭是拉斐尔最伟大的学生,著名画家建筑师giulio罗马诺的作品。罗马诺是文艺复兴时期“矫饰主义”(又称样式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曼托瓦市文艺复兴时期的柱廊,是由带有不同时代的柱顶和不同历史的立柱支撑而成的,所以混合了各种风格。比如离镜头最近的一根柱头是爱奥尼式的,柱身却是塔司干式的。
Andrea mantegna广场上的圣安德里亚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 Andrea。
早晨,懒散的意大利人不会出像在广场上。
1524年Romano到曼托瓦定居,他的高超技艺震惊了曼托瓦宫廷,几乎整个伯爵宫都仿照的设计由他和学生重新装饰过。
昨天看过宫殿背面的夜景。
和昨天夜里一样在跨湖大桥上看老城。
Te宫的花园在4月还是显得有那么一丝的萧条,它也是Romano的作品。
宫殿正面就非常的气势恢弘。
这是意大利统一者加里波第的塑像。
当地的朋友推荐我去吃午饭,一定要品尝当地特色——马肉,不过我觉得味道太咸,不推荐。
进了这座城门,就是小镇萨比奥内塔Sabbioneta了。萨比奥内塔是16世纪由维斯帕西雅诺·贡匝亚·科隆纳兴建的,他的初衷是建造一个理想的家园,一个可尽情享乐的地方。被大规模修复的星形城墙之内,保存着4座16世纪的纪念碑。
萨比奥内塔是一座单一时期的城镇,直角栅格式布局。这座长长的走廊通向伯爵宫。
萨比奥内塔的科隆纳伯爵在1561年建造了这座宫殿。
墙上的壁画太简朴了,中世纪的宫殿如果不进行好好的修缮就是这副穷酸相。
也许真正的“壁画”就是这样画在墙壁上的吧。
取壁炉和天花板各一角来展示这个房间的装饰奢华。
我猜这个单词的意思是“自由”,这应该是古代的镇徽吧。
这是萨比奥内塔的第一位伯爵——来自西班牙的Grandee伯爵。
这个天花板镂空的很好看。
这个天花板由多个八角形组成,整齐划一而又不失特色。
从侧面的这个角度看长廊就没有尽头了。
它的上半部分虽然不豪华,但是也很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这应该是土皇帝的宝座吧。
这壁画和浮雕在中世纪算很豪华的了吧。
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剧院吧。
电影的意大利原名应该是“生活是美丽的”,男主人的乐观与勇气令人惊异,在饱受凌辱日日必须面对死亡的残缺人生里,是什么让他依然坚信“生活是美丽的”,让妻子感受到自己依然是被爱慕的“公主”,让儿子远离战争的残酷?也许这答案就隐藏在如诗如画的山城阿雷佐。
从火车站出来有一条大路上山,我自然要直奔建造了200多年的主教座堂。
教堂的对面是Pretorio宫,它在15世纪时有一部分被用作监狱,现在还有图书馆等多种用途。
主教座堂的旁边是一个公园,这里也是老城的边缘。
祭坛后面Guido Tarlati主教的墓浮雕非常精美。
令人惊叹的宏伟的罗马式拱顶。
圣玛丽亚教堂的正面是宏伟的罗马式拱廊。
教堂在倾斜的大广场边上,这里是阿雷佐市的地标。这座辉煌的钟楼,又名“百孔塔楼”,建于1330年,它的名字来自于穿梭其中的诸多圆拱。
墙面上的各种徽章显示了这座城市的古老。
阿雷佐是托斯卡纳区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它的财富基于本地极其兴旺的珠宝产业。
喜欢登高的我自然要选择一座塔楼攀登参观了。
墙上的壁画描绘的是大广场旧时的场景。
登高一看,真是个有质感的斜面,非常有趣。
广场外侧还星罗棋布着几座分散的塔楼。
还有托斯卡纳大区最常见的沧桑的红屋顶。
可惜此刻少了来来往往的悠闲鸟儿们。
而这鲜活的廊柱实在是百看不厌。
然后是庄严的古城门。
连绵的古城墙不是小小镜头能够完全包容下的。
最后一个景点是罗马帝国时期的遗址。
古老的石头被新鲜的生命包围着。
博物馆里展出了当时的雕塑艺术,可惜只有意大利语解释。
罗马帝国时代的灯。
在意大利,freccia rossa红色箭头是指时速300公里的高铁,Frecciargento是指时速250~280公里的高铁,Freccia bianca白色箭头是指时速200到250公里的高铁。
徐志摩先生的诗其实和这座城市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的翡冷翠,要从新圣母大殿开始。当然,s.m火车站也是以它的名字Santa Maria nova命名的。
它之所以被称为“新”圣母大殿,是因为它是建造在9世纪圣母祈祷所的地基上。当这块地基在1221年归属道明会时,他们决定在此修建一座新教堂和毗邻的修道院。教堂大约于1360年完成了罗曼式-哥特式的钟楼和圣器室。当时,托斯卡纳哥特式正立面还只完成了下部。当地的一个纺织品商人委托阿尔伯蒂设计了黑白相间的大理石的教堂正立面的上部。这座教堂、连同毗邻的修道院,由于佛罗伦萨最重要的家族的慷慨捐助,收藏了一批无价的艺术珍宝,特别以哥特式和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壁画而著称。
进门也要几欧的门票。
卖皮具的小马路,真伪难辨。
圣母白花大教堂无疑是这座城市的地标。是天主教佛罗伦萨总教区的主教座堂。。1418年翡冷翠市政府公开征集能够设计并建造大圆顶的方案。精通罗马古建筑的工匠布鲁内列斯基胜出,为总建筑师。在建造拱顶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拱鹰架”圆拱木架,而是采用了新颖的“鱼刺式”的建造方式,从下往上逐次砌成。主教座堂于1436年3月25日举行献堂典礼。百年之后,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圣伯多禄大殿也建了一座类似的大圆顶,却自叹不如:“我可以建一个比它大的圆顶,却不可能比它的美。”
这个也叫共和广场。
韦奇奥宫建于1294年,又名老宫,是当时翡冷翠共和国的国政厅。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对韦奇奥宫进行了大规模修整。1861年,韦奇奥宫成为意大利王国的外交部,后从1871年起,一直是翡冷翠政府所在地,现为市政厅。
韦奇奥宫是一栋方形建筑,共分三层,顶部矗立有94米高的四方钟楼,钟表至今仍走时准确。与欧洲其他宫殿相比,韦奇奥宫建筑平实,除了各层的拱形双扇窗,外部的唯一装饰便是正门之上的皇座状装饰。“皇座”为蓝底白边,下方两端伸出的平台各有一只狮雕,这是翡冷翠的市徽——狮子守卫百合花。美第奇将公爵府迁往阿诺河对岸的碧提宫后,此处就称为“旧宫”。
圣十字圣殿是方济各会在翡冷翠的主要教堂,罗马天主教的一座次级圣殿,坐落在主教座堂东南方大约800米的圣十字广场。在这座教堂中,安葬着许多位最杰出的意大利人,例如米开朗琪罗、伽利略、马基亚维利等人,因而被称为“意大利的先贤祠”。传说圣十字圣殿是由圣方济各本人亲自创建。1442年,教宗 犹金四世为这座教堂祝圣。这座建筑的设计反映了方济各会简朴的风格。平面布置为埃及式或T型十字架(圣方济各的一个标志)。
然后再回到维奇奥宫左侧的海神喷泉。1565年在弗朗切斯科一世(当时的托斯卡纳大公)和奥地利的约翰娜举行婚礼之际下令修建。海神尼普顿的面孔很像科西莫一世,暗喻翡冷翠的海上统治权。雕像竖立在八角形喷泉中间高高的底座上,底座装饰着被铁链锁住的神话人物斯库拉和Charybdis。广场上的海神塑像是19世纪的复制品,原作保存在国家博物馆。然而,当作品完成后,并未受到当地人的赏识,而是将其称为“白色巨人”,人们嘲笑雕塑家:你糟蹋了多少大理石!
横跨在阿诺河上的维奇奥桥直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多商店,多半是珠宝店和旅游纪念品贩卖店。它也被认为是意大利现存最古老的石造封闭拱肩圆弧拱桥,是佛罗伦斯著名的地标之一。
这座桥梁可以分成3个桥拱。为了连接维奇奥宫与皮提宫,科西莫一世在1565年下令修建著名的瓦萨利走廊。它经过乌菲兹美术馆南侧,沿阿诺河北岸向西,然后穿过维奇奥桥。
肉贩屠夫组织从1442年开始垄断桥梁上的商业活动。为了提升老桥的威望,美第奇大公在1593年禁止肉贩在这里营业,他们的原先设立商店立即被一些黄金商人所占据。
意大利的河水不怎么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