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2
- 收藏19
- 评论4
- 赞9
+1
出发日期/2014/08/01
天数/11天
玩法/自驾 美食 夏季 环游 温泉
在很多人眼里,内蒙古是一片距我们遥远而又神奇的地方,它的名字总是和一个个骁勇善战的名族、一部部辉煌传奇的史诗、一片片美丽富饶的草原联系在一起。但我这个在北京生活了四年的人心中对内蒙古却没有遥远的感觉,毕竟只驱车大半天已能深入内蒙古腹地了。次行始于北京,终于大连,历时二十五天,而锡林郭勒盟的锡林浩特市和东乌珠穆沁旗附近的大草原便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了。
为了避开早高峰,我们一早便把大包小包的行李装上小车,由于是第一天装车还没找到所带行李最合适的摆放排列关系,这天我们的小车显得特别的拥挤。就这样我们沿京张高速一路北上开始了环游大东北的行程。北京的八月正是酷暑难耐的时节,但车开过张家口我们却已感到了一丝凉意,便在服务区停车吹着夏日少有的凉风整理了下堆放得乱七八糟的行李继续上路了。
从张北下了高速吃了午饭,我们便算得上进入内蒙古腹地了。内蒙古的山是温柔的山岭,既不高耸如云,也不突兀险峻,它们在眼前低低地、缓缓地隆起,又在视线快消失的地方慢慢地沉下去。这样的山在我这个四川人眼中大多算不上真正的山,只多算深秋罢了,但把他们放在开阔的草原上却显得那么的气势磅礴,再加上一条笔直的柏油路随着山势消失在山天相接的地方,真感觉我们会顺着这路一道开上天去了。
都说锡林郭勒草原美丽富饶,资源丰富这一点不假。这点在我们从张北到锡林浩特的G207国道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辆辆满载的重型卡车从我们车窗边飞驰而过,把各种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向首都方向。路边的风力发电机就像田地里的农作物,密密麻麻、排列有序。
过了锡林浩特离开国道,驶上S101省道后这种繁忙的景象便消失了。这时的景象更趋于自然、原始,时不时才有一辆车与我们擦肩而过。自然,这种交通流量即使是路面铺沥青的宽度远不够两辆车并排行驶的道路也能承受了。倒是我们的车经常被横穿马路的羊群拦下来,需等他们慢慢悠悠的从我们车前经过后方能前进。不过,这样的感觉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要远离城市的喧嚣,尽量亲近自然。所以,我们在锡林浩特市没去旅游书和网上推荐的任何景点游玩,只睡了个饱觉养足了精神便出发了,着实当了次过客。
等等,差点忘记了,锡林浩特市有种今生难忘的美食要推荐,那就是这里的手把肉。手把肉虽在内蒙各地都有,但是这里的手把肉直接秒杀我之前之后吃到的。傍晚到达事先预订好的酒店后,我们几个吃货便在网上研究起来。看来看去这里大家推荐的也就只有手把肉了,同行的老陈生于苏北,长于苏北素爱吃羊肉我们便决定吃之。可是我之前来过内蒙并对手把肉这东西没啥好印象,简单的理解成就是羊肉白水煮熟再用小刀切了蘸韭菜花之类的东西食之,所以对这顿晚饭并没抱什么希望。
通过询问当地人再加上车载导航和iPhone地图等多种技术的运用,我们来到了在当地称道的手把肉一条街。好家伙,几百米的街道上齐刷刷都是卖手把肉的店面,在这不大的城市这规模确实也了得了。虽我之前对这晚餐没抱希望,但眼前一条街都是专门食肉餐馆的景象也相当于给我这食肉目打了一针鸡血。可我们谁也不知道哪家好吃啊,只见一家隔着马路门对门开了两个店面,且其中的一个店面已座无虚席想必味道不错,便进去坐下了。先要了一斤多羊肉加一根血肠吃着,那肉一端上来便勾起了我的食欲,赶快切了一小块也不蘸酱直接送入口中,这味道真是太赞了。羊肉的膻味虽浓,却又十分柔和,依然不像四川麻羊肉上的膻味那么刺激你的味觉。这肉和之前、之后吃过的手把肉截然不同,肉中浓郁的香料味道和羊肉本味完美重合在一起联合刺激你的味蕾,让你有着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手把肉虽是用汤煮出来的,但是这肉的本味没有一丝流失被完全锁在了肉里面,反而和店家特质的料包交相辉映把羊肉的味道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里的血肠也很有特点,里面不只是新鲜的羊血,在其中更混入了羊肉颗粒。一来使血肠的味道更加丰厚,二来增加了血肠的口感,使之更有嚼劲。后来我们又加了羊排、羊肚,酒足肉饱后回到酒店休息。
回到路上,草原的景色就是这样,虽美却很单调,车行100多公里我们眼前看到的都是差不多的景色。在东乌珠穆沁旗补给了一些食品后我们便出城驶离S101省走上了更为清静的S303省道在离开东乌珠穆沁旗后不到100公里的地方找了片心意的草原准备安营扎寨。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开始我们以为路边的草原不属于任何人,我们随便哪里搭帐篷都没人管。可是当我们小车离开省道开上那片草原不久后就有一位蒙古大叔骑着摩托车来到我们身边,询问我们的来意。并申明我们此时此刻站的地方方圆十几里都是他家的地。天啊,大地主啊!我们表明来意后,蒙古大叔很爽快的让我们在属于他的领地内搭帐篷,不像很多地方会收你点“卫生费”。和蒙古大叔闲聊中得知,现在他们放牧的区域都已划死了,原则上只能在自家的草场放牧。他们家也不再住蒙古包,搬进了砖房。闲聊后蒙古大叔便骑着摩托车离开了我们,看他的牛儿、马儿、羊儿去了。
当天色完全暗下来,这里的天空变成了星星争奇斗艳的舞台。银河清晰可见,泛着淡淡蓝色光芒,星星们就像镶嵌在这蓝色丝绸上的颗颗钻石绚丽夺目。各星系、星座用肉眼都能很容易分辨出来,时不时还有一颗流行滑过长空。到了这里才感到即使夜晚没有霓虹灯照亮的城市,世界依然那么精彩。我们在这样的夜里与天上的星空相伴,与身边的牛羊相伴,与脚下的青草相伴……
从东乌珠穆沁旗草原拔营到阿尔山市区区400公里我们却走了整整一天,边境公路的路况确实糟糕,不过这也还在意料之中,再者一路有原始美丽的草原相伴这路开起来倒也不辛苦。想想要是这里也通上高速公路,不,哪怕是一二级道路想必也是人山人海的游客,对于我们这种追求原始的风光的玩家来说这是不愿意看到的。
到达阿尔山风景区时遇到暴雨,不过却给我们这些在草原上暴晒了几日的人们带来一丝清爽之意。不多久雨过天晴,我也抛开之前对阿尔山的种种,细细体会这里的好来。经过简单休整,我们登上离我们住处最近的一个天池游玩。这个天池本身倒没什么看点,更遇到一位云游四海的老者连连叹气而归。不过我抛开天池站在高处环顾这雨后的山林却发现她现在是如此的洁净,空气中除了森林的味道再无一点污浊之气。眺望远方,眼中的一切也显得格外明亮,这大气的通透在中国实属难得,提醒着你已经离开了草原进入了大兴安岭这一天然氧吧。
阿尔山景区面积之大是其他内陆景区不能比拟的,如无交通工具几乎不可能把景点一一浏览,景点与景点之间这样超长的距离也算是在内蒙古旅行的特点了吧。从第一个天池下来我们见时间不早不晚便开车在住地附近闲逛,当我们行至景区中一不知名的河湾时惊喜出现了。随着太阳下沉气温渐渐降低,河面上淡起一层朦胧,这层朦胧随着河流走势层层叠叠宛如仙境。此景,之前绝对只在电影中见过。一车人马顿时兴奋不以,拿出各种设备努力记录着眼前的画面。
在阿尔山两位夫人见到了可以吃的松塔,这可把她们乐坏了,因为之前他们见到的松塔里面总是空的不知道松子跑哪里去了。从这里开始,只要有卖松塔的,她们都驻足挑选,也从这里开始我们的小车里总弥漫着松子的清香。
在阿尔山风景区我们住在一加叫“天马”的度假山庄内。住这家店也颇有意思,我们在山脚下的伊尔施镇买水果时遇到了这家旅店的老板留了他名,本也没打算上山就一定找他家店住的,可上山后车随便一停便停在了他家店门外,我们也就随缘住了他家。阿尔山的旅店价格也挺有意思,相同条件的店景区内的反而比景区外的便宜,故建议大家直接开车到景点住宿。
阿尔山已身处大兴安岭,出产各种蘑菇,且都是野生的。“天马”老板娘采的各种蘑菇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吃了几顿蘑菇后两位夫人又和蘑菇结下了缘,以至于今后的行程经常停车下来采蘑菇…
阿尔山天池众多,大多在感官上平淡无奇,也许是观察角度过于平的关系。唯独驼峰岭天池能带给人们视觉上的震撼。驼峰岭天池的观景台是阿尔山景区唯一一个能以大角度俯视其全貌的地方,也只有这里才能看出这是个火山口而形成的湖泊而不是普通的糊,至少这是我的观点。八月阿尔山的众多湖泊也只有驼峰岭天池附近花团锦簇,给人以朝气。
驼峰岭另外一侧的峡谷也给人壮观的感觉。阿尔山的峡谷不像我之前所见峡谷那么陡峭,险峻。数百米,也许是数千米的谷底就在我们眼前慢慢向地平线延伸,给人一种宽大包容的姿态。我们身在其中是显得那么的渺小,那么的渺小……
阿拉哈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摩天岭北部的达尔滨湖。“阿拉哈”是蒙语,意为“屏障”。在内蒙腹地能有如此水量的河流实属不易,被称作“屏障”当之无愧。在这里再次感受到祖国北方水的珍惜,也更能体会阿尔山在北国地位为何如此之高,为何如此收到众人推从。在这附近找个有火山、湖泊、河流,春天能赏杜鹃、夏天能看树林、秋天能观红叶、冬天能玩雪的地方唯有阿尔山了。
路上罕达盖附近我们遇到了自驾最不愿意遇到的事情——车祸!好在人员都没事,又遇到了热心当地人小马和来自沈阳的骑行小哥的帮助。一车人坐着小马的轿车在晚饭前返回了阿尔山市,我们可怜的小车则在凌晨亮点才被拖车拖回了阿尔山的修理厂。之后开始了为期一星期的漫长修理……不过我们也放下了紧张的行程开始慢慢品位阿尔山这座边境小城。
阿尔山市最受瞩目的估计是这里的火车站。阿尔山火车站修建于1937年,是日本关东军驻扎时期的产物。它用砖木、花岗岩、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一层外壁是用粗粝的花岗岩堆砌的乱插石墙,楼顶用赭色水泥涂盖,是一幢东洋风格的低檐尖顶二层日式建筑。它的一侧还保留着半圆形尖顶的碉堡,远看就像是农村里的“粮囤”,现在已经将当时的枪眼用水泥堵上了,估计成了仓房。这个火车站如今任在使用,虽然车次不多,不过坐火车来阿尔山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今北京到阿尔山也开通的旅游专列,给游客提供了不少便利。这个火车站在夕阳的照射下格外漂亮,估计是中国最漂亮的一个火车站了。
在阿尔山市,最吸引两位夫人的依旧是蘑菇……在店主人那里,我们看到了很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蘑菇。其中最神奇的就是扫帚蘑,看那样子真形象啊。还知道了蘑菇中有蛆的是好蘑菇,以前估计看到长了蛆虫的蘑菇会直接丢掉。
在阿尔山市还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当地特色奶制品,常见的奶片什么的就不多说了。最稀罕的是有种叫“奶豆腐”的,据说是用一层层奶皮压制而成,口味相当独特。那种口感很难形容,只有你到了当地亲口一试。
于我们的小车出了车祸在修理厂修理,此行贝尔湖便包的阿尔山司机小马的桑塔纳。我们在草原上疾驰了三个多小时来到了贝尔湖附近,可大家都不认路,附近也没个路牌啥的,而随身带的导航设备无论是凯立德还是高德在这个地方都没地图数据,这样我们便迷失在了茫茫草原中。偶遇一骑马的蒙古族大哥,我们上前问去往贝尔胡的路怎么走,只见他挥起马鞭向身后茫茫草原一指说就在那边……天啊,你骑的马,我们开的车没路的草原还真过不去啊。后又询问了多次在此开采石油的工人门后,我们才到达了贝尔乡。在这里可爱的贝尔加油站补充了燃油后我们继续向贝尔湖进发。从贝尔乡出发不久就发现前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路了,只有一道道车辙从眼前向不同方向发散开深入草原。好在此时此刻联通3G信号给力了一回,居然满格!最后看着谷歌地图卫星照片上的车辙终于来到了贝尔湖边。
我两次来到呼伦贝尔却都放弃了前往人人都觉得到呼伦贝尔必看的呼伦湖,只因担心呼伦湖开发得太完善而失掉了其最美丽的一面。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放弃呼伦湖是否正确,但这次选择贝尔胡却没有给我带来一丝的失望。眼前的贝尔胡给我们的是那种十分清新、质朴、原始的感觉。这里几乎没有开发,没有大量游客带给旅游景点的那种浮躁。眼前除我们一行人马外就只有一位正在捕鱼的老奶奶和她的孙子了。本想和老人家聊聊家常,可一开口才发现我们的语言和老人家的已经不属于一种了。我们也只好自己在湖边的沙滩上自娱自乐起来。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北麓有一个叫恩和的小村庄。恩和村坐落在一片平坦开阔的地方,其四面环山,哈乌鲁河在村北缓缓流过,村内保留了一些传统俄罗斯民居——木刻楞。不久前这里还是一个名名不见经传的农业村庄,如今这里几乎已变成了到呼伦贝尔旅行游客的必经之地。虽然这里也经受着商业旅行之风的吹化,此次到这里也感受到了与09年在这儿的不同,但毕竟这里深处边疆其原始的面貌依然得到了比较好的保留,至少如今是这样……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额尔古纳河被划定为中俄边界,但在这个条约签订之前,俄国人已经越过额尔古纳河在南岸放牧、开垦、淘金了。条约签订之后,俄国人撤离了他们的军队,拆除了军事堡垒,但数千淘金人员依然活跃在中国的领土上。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更多的俄国人涌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来自山东、河北、天津等省份的“闯关东”者逐渐来到此地,其中的大部分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在两个民族聚居的一百多年间,许多俄罗斯姑娘成了中国淘金工人的妻子。此外,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许多在俄国的中国移民也携带着他们的俄罗斯妻子回到国内,定居在恩和乡及其附近的土地上。目前这里的居民有三千人左右,以俄罗斯族为主,大多数都是第三代或第四代的俄罗斯族后裔。我们这次要拜访的玛璐夏老奶奶就是山东淘金人和俄罗斯姑娘的后代。
俄罗斯人爱花,爱干净,留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人也继承了祖先的传统。一点都不豪华甚至有点简陋的房子、小院被他们打理得紧紧有条。屋里屋外,窗前窗后只要是有点空隙的地方都被他们用美丽的鲜花装饰起来。室内的卫生更是没话说,可谓一尘不染,床上用品一一散发着阳光的味道,倒弄得我们这些旅行者不好意思了,不洗个澡真还不好意思往他们的床上坐。
等我们收拾干净,我便溜达到厨房需找美味。记得上次来的时候老奶奶家有种叫格得列克的肉饼让我流连忘返,这次我再次选择老奶奶家住下也有因为这里有这种美食的关系。可惜,上次做这道菜的厨师已经不在老奶奶家了,老奶奶家的厨房现在由大儿媳妇把控。虽然她很努力的做着我们所点的菜品,可最终的味道却差强人意,也许是这里原料上长的因素,本来这里菜品应有的豪迈也没了,记忆中68元一份两个人能吃得撑肚子的美味格得列克变成了五块只能说还不难吃的小肉饼,最终在食物上我们失望而归。
午后我带老婆去寻找这里我记忆中的另一美味——蓝莓冰激凌。卖冰激凌的店家继承了三年前的手艺和之前一模一样,这里的冰激凌和这个村庄一样没有经过多余的加工,早上新挤的牛奶烧开晾凉后中午倒进冰激凌机只放一点白糖和适量冰激凌粉配上野生蓝莓调制的酱汁便成了恩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美味。没想到在工业产品充斥着我们饮食的如今,一杯原汁原味的冰激凌能带给我如此的记忆。此时,它对我味蕾带来的享受远超过了哈根达斯、DQ……
在恩和,两位夫人终于完成了采蘑菇的心愿。在老奶奶大儿子的带领下我们和一帮来自上海的教师驱车来到了村子旁边的一片树林。很快大家便发现了生长在树下的野生蘑菇,发现了蘑菇后大伙相继散开采摘了起来。由于我们是第一次采蘑菇经验十分不足,采到的蘑菇少就不说了,回到老奶奶家经老奶奶大儿子检查后竟没一朵能吃的!好在老奶奶大儿子和来自上海的老师们采了不少,筛选洗净后做了一顿香气扑鼻的野生蘑菇面。大家吃着自己菜的没有污染的野生蘑菇面别提有多美了。
在大伙采蘑菇的时候我开了小差,我发现此时所站的这座小山下的风景无比美丽。我眼前是蓝色的天,白色的云,绿色的山,刚耕作过的黑色土地,成熟的或者即将成熟的金色农作物,好一幅五色油画。
这次在恩和还见识了一种闻所未闻的特色食品——沙拉肉。一块五花肉加香料经过腌制后直接切片生吃,对于这样的食物我们一行四人均挑战失败。
估计大多数旅行者来到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的临江屯都是为了一睹清晨弥漫在这里的漫漫雾气,我也不例外,即09年来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里感受临江屯晨雾这一仙境般的景色了。说到晨雾,并不稀奇,那为什么众多游客偏偏钟爱临江屯的雾呢?这里的雾纯粹洁净,不带一丝污浊;这里视野开阔,能在清晨短暂的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雾的千变万化;这里畔之额尔古纳河,晨雾几乎天天出现,不会让游人扫兴而归……在此,我借09年拍摄的临江屯晨雾,展现其秀丽,壮美。
临江屯距恩和俄罗斯民族村仅九十公里,我们一路慢慢悠悠玩耍至此。途径室韦的时候,我们按惯例停下脚步来到界河边眺望对岸的俄罗斯村庄。亲爱的祖国不乏拥有美丽景色之地,可随之而来的却是蜂拥而至的游客,这一路上很多边境村庄也是如此。虽然游客给边境旅游带来了活力,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旅游商业的入侵,使得不少村庄失去了他们本身的魅力,让我们这些愿意亲近原始的行者去处越来越少。而对岸的俄罗斯村庄看上去没有一丁点游客的足迹,让我们对对岸看上去保留了原始面貌的俄罗斯村庄产生了一丝向往。
和09年一样,住进了依国力家,很快我就认定临江屯和几年前的变化甚少,看来大陆游客流还没有太多的影响这个边陲小村庄。
临江屯的建筑和附近的俄罗斯族村庄一样,多为木刻楞,临江屯村民和周边村庄的一样爱花,盛夏时节房前屋后各种说不出名字的花争奇斗艳,看着这番景象倒是把烈日带来的烦操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临江屯这几年来都是众多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不单单是因为晨雾,村子旁边的山坡上矗立的防火瞭望塔成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宝地。登上防火瞭望塔眺望,小巧的临江屯尽收眼底,摄影爱好者能很方便的用相机记录这个可爱村子的美丽。转过身子,又能俯视村子后边广阔东北的肥沃田地,深深体会到东北为什么被称做祖国的粮仓。虽是盛夏,这里田地里的作物却已泛金黄,好一派秋天丰收的景象。在多山的祖国,除了华北、西北也只有在东北广阔的土地上大型机械农业才能得到发展,各种小屋般大小的农业机械才能在这里毫无阻拦的行进。也只有这里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和水才能产出我认为中国口感最好的大米、面粉……
草原上的牛儿是我见过长得最富态不过的了,头头吃得圆滚滚的,好似一个吹得快要炸掉的气球。傍晚,有奶的牛儿们都会在主人的吆喝声中回到牛棚,让主人给他们挤出新鲜的奶汁。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经过上次三鹿事件生奶的收购价一跌再跌,居然和矿泉水一个价格。这使这里的奶牛们基本不给主人带来任何利润,这不得不是个悲剧啊!
站在村子旁边的高地上,蜿蜒的额尔古纳河从我们眼前缓缓流过,对岸俄罗斯广阔的土地展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望无际的土地上丝毫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再次感慨俄罗斯的广大。
在这里我感受到生活在临江屯村民的富足和悠闲,农闲的时候能歌善舞的俄罗斯族人夜夜歌舞升平。晚餐的时候,主人家几杯烈酒下肚,兴致大起,欢快地跳起了踢踏舞。听着主人家口中的俄国歌曲伴随着踢踏舞的节拍,我们度过了一个欢快的夜晚。
也许是头天玩得太晚,清晨第一次闹钟我没有听见,等我起床收拾好拿起相机走出木刻楞的时候临江屯的晨雾已经渐渐散去。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魅力,近处的翠绿伴随着渐渐远去的雾,此时的临江屯依然宛如仙境。
来到临江屯还有一件不能错过的事情就是骑骑正宗的蒙古马。这里的马夫不像大部分景区的那么小气,只要你有勇气有技术他们丝毫不吝啬,爽快的把缰绳交给你任凭你骑着马儿在草原上驰骋。这里的马儿也不像大部分景区的那么懒散,只要你轻轻挥动马鞭,它们就像离弦之箭飞奔出去。此时你要抓紧缰绳做好了,摔下马来可就乐极生悲了。
此次旅途中不乏遇到养蜂人兜售所谓的原生态蜂蜜,可我们只在临江屯背后的养蜂人手中购买了不少。其他地方的遇到养蜂人多少有点不厚道,分装好的蜂蜜中多多稍稍参了东西。这里的蜂蜜是少有的纯,微甜中少许带着一点点的辣味。
离开临江屯后我们几乎没有停顿,在莫尔道嘎镇休整后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漠河县这一中国最北的县级单位。这里不得不表扬下莫尔道嘎镇兴安加油站的油品,确实是这一路加过最好的了,自驾的朋友在大兴安岭游玩的时候尽可能选择这里的汽油。考虑到未来几天我们都会行走在此行最荒无人烟的大森林里面,虽然车中的汽油还有一半,我们还是在漠河县的中石油加满了乙醇汽油。在漠河县,我们已发现这里打着“北极XXX”招牌的铺面不少,就连加油站也叫北极加油站,看来我们快找到北了。
加好油我们继续找北之行,可出漠河县没多久我们就遇到了麻烦。S209和S207的交叉路口应该是正在修立交桥,从S207到S209只有一条供工程车辆行驶的坡度很大的便道。见到这样的路夫人直说我们就到“北极村”玩玩就好了。但我不愿意就放弃这次找北之行,下车仔细观察路况后我还是决定把车开上了这条便道。没走多远,我们的小车就陷进了碎石稀泥中,任凭怎么踩油门只见前轮空转车身却再不向前挪动半步。只好让大家下车减轻车的重量,我们又是找木头又是搬石头垫在打滑的车轮下,再加上大家推车的力量终于走出了困境,好容易走上了S209。
加好油我们继续找北之行,可出漠河县没多久我们就遇到了麻烦。S209和S207的交叉路口应该是正在修立交桥,从S207到S209只有一条供工程车辆行驶的坡度很大的便道。见到这样的路夫人直说我们就到“北极村”玩玩就好了。但我不愿意就放弃这次找北之行,下车仔细观察路况后我还是决定把车开上了这条便道。没走多远,我们的小车就陷进了碎石稀泥中,任凭怎么踩油门只见前轮空转车身却再不向前挪动半步。只好让大家下车减轻车的重量,我们又是找木头又是搬石头垫在打滑的车轮下,再加上大家推车的力量终于走出了困境,好容易走上了S209。
这次到黑龙江省来找北并没有选择“北极村”,因为在它的更北边有在地理意义上真正的中国最北村庄—北红村。相信无论是到“北极村”还是到“北红村”的游客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地理意义,而不是村庄本身的风光。既然是来找北,我们一定要找一个正真的最北,而不是被包装出来的。并且我们听说“北极村”中刻有“神舟北极”四个大字的石碑最初也是在北红村,也许是由于北红村交通太不便利最终当地政府在选择打造旅游景点的时候弃北红村而选择了漠河乡(北极村),那块石碑也被拉了过去。
午饭我点了记忆中十分鲜美的黑龙江白鱼,可惜这次吃到的鱼是隔过夜的,鲜味比上次吃到的大打折扣。倒是用这里真正的生态猪肉随便炒炒的家常菜和馒头更吸引我们。在城里从不吃馒头的老婆大人,这顿午饭居然吃了三个。
洗好车我们返回刻有“北红村”三个大字的石碑拍照留念。这时候遇到了一开着斯巴鲁从北京来的哥们儿正得意的站在石碑面前慷慨激昂的说“没有四驱车肯定来不了这里。”当看到我们的小车慢慢悠悠开到他面前,他脸上流露出了的更多是诧异。后来他就只对着我说:“哥们儿,你真牛!”后来我们回到老刘客栈停好车,步行出来慢慢品味这个祖国最北的小村庄。
这是我见过唯一一个没有和外部电网相链接,而是靠自己发电,每天只供电三小时的村庄,从这里就能得知这里有多么的原始了。村子中的道路也全部是碎石泥土路面,各种家禽悠然自得的在上面散步嬉戏,时不时你就得停下脚步给面前的家禽们让路。这里的家禽貌似也比较聪明,到点都会各自回到主人家去
这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汉族人,说实在的卫生条件就比之前的俄罗斯族差远了。可是他们爱花的程度确不分上下,房前屋后依然种满了鲜花,美不胜收。也许是因为我来到北红村正好遇到阴霾天,眼前的画面更多充斥着暗淡的色彩,使得我觉得北红村更有一种脱离尘世的气质。
之前在内蒙见到的云已经很低了,感觉触手可及,而北红村的却更加的低,好似要贴上来一样。这里的云不光低,而且显得更加诡异,造型千奇百怪让人费解。
这里的雨下得也很有意思,就巴掌点大的地方在下,而且下得稀里哗啦好不热闹,其他地方则是颗粒不见。
傍晚,我们溜达到河边遇到了正在抓鱼的当地小哥。他把易拉罐的一边剪掉,在剪掉的那边套上个布口袋,再在易拉罐里面放上一点鱼饵丢进河中,不多久就有贪吃的小鱼钻进易拉罐再也出不来了。小哥只要在固定的时候过来打捞易拉罐就能抓到不少的小鱼了。回家后这些小鱼不是变成了鱼干,就是做成了东北常见的炸小鱼。
回到老刘客栈的时候,女主人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东北家常菜小鸡炖蘑菇。农家的菜没有种类繁多的调料,没有精美的装盘,更没有城市饭店中常见的食品色素,用最亲近自然的食材加以最简单的调味品调味后,整道菜中食材的本来味道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们又吃到了能回味许久的美味。
由于同行的美女要赶着回去上班,我们不得不在仅仅住了一晚的情况下离开了北红村—祖国这个最北、且是我见过最质朴的村庄。离开北红村驱车行驶在大森林中窗边的风景依然美丽,但是想到即将回归城市生活心中却多了一丝惆怅。在到呼玛的路上我们遇到了可爱的白臀鹿,还遇到了美丽的彩虹,也许这是大森林在祝福欢送我们,预祝我们今后行程顺利。
我们在草原和森林中晃荡终于回归大城市了。虽然回归大城市后不再会遇到泥泞尘土飞扬到处是大坑的道路,不再会为洗不到澡而发愁,但是在人迹罕至之地呆了我们任然对这些地方依依不舍,而对今后的城市之旅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只因这些城市是回京必经之地我们不得不路过罢了。
夏天的哈尔滨自然没有冬季那么迷人,她对外宣传的特色在炎炎夏日下丝毫体现不出来。始建于1898年最初由俄国设计师设计、监工,大街上铺了方石的中央大街两旁商铺林立,这里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以及现在多重风格的建筑。除了建筑上的差别,剩下的和所有城市的商业街一样毫无特色,让人感到无趣,也许对建筑感兴趣的朋友会对这里感兴趣吧。
我们到了哈尔滨想品尝一下俄式西餐的滋味,毕竟俄餐在其他城市并不那么多见,中午便来到了朋友推荐拥有悠久历史的华梅西餐厅。餐厅的装修很是漂亮,典型的俄国风格,可能是由于生意太好了,整个餐厅显得十分嘈杂,少了西餐厅应有的宁静。我们点了鱼子酱、凯撒沙拉、焖罐牛肉、杂拌等朋友推荐的菜品,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食品不能给我带来丝毫的愉悦。华梅的当家菜闷罐牛肉着实让我们大跌眼镜,真还没自己做得好吃。整桌菜品给我们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咸!难道俄国人吃的就这么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么?对于爱吃的我们怎能就这样放弃对美食的追寻呢,赶快上大众点评找了家评价最高的俄国餐厅准备晚餐时再体验一下那异国风味。
虽然我对建筑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夏天的哈尔滨,吸引我的也只有这里各式各样的异国建筑。也许中国的省会城市中只在哈尔滨能看到这么多的异国建筑了。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傍晚我们来到松花江畔享受北国夏季的凉爽之风。虽我们已远离原始森林进入大城市,但今天哈尔滨的天空和草原、森林中的一样迷人。桔红色的晚霞铺满天空,把一切都染上了鲜艳的颜色。河畔的现代建筑和白天看到的古迹在我脑中形成鲜明对比,寓意着这历史悠久的城市依然充满活力。当太阳的余辉被乌云遮住后眼前的整个画面立刻变换了色调,我们也欣赏了此行最后一次北国奇异的云彩。
从河畔眺望归来,我们来到了在大众点评上颇受好评的“喀秋莎”俄餐餐厅。我们到餐厅的时候,餐厅中没有一个会讲中文的服务员,我们比划了半天才点好了菜品。不过这次真没让我们失望,虽不知道这里的味道是否地道,但确实让我们胃口大开。无论是沙拉、红菜汤、牛舌还是闷罐牛肉、土豆泥,每一道菜品做得既精致又可口。特别推荐这里的彩椒牛肉,既不失牛肉的浓郁香味,又有彩椒带来的甜美清香,加上秘制调料相伴,味道让人流连忘返。这也是我们这四人最后在一起吃饭,饭后同学和她老公日夜兼程赶火车回南京上班去了。
在哈尔滨的最后一餐我们吃了东北的炖鱼,炖鱼处处显示了东北人的豪迈,肥美巨大的鱼加上烧着柴火的灶台是它最大的特色。这种吃饭的形式我还是第一次见,不过鱼的味道嘛,呵呵我觉得一般般,饭后我们离开了这个北国城市。
长春和沈阳我们没做太多的停留,只记得夏天的长春植被长得十分茂盛,修建得也很精致,感觉倒像是一个南方城市。而沈阳又霸气十足,真大啊,开了好久好久才出到城。我们一路驱车来到大连,这个在很多人口中颇受好评的城市。
大连的旅顺口区是个军事味十分浓烈的地方,它三面环海,到处都能看到停泊在港湾里的军舰。旅游景点也以日俄战争相关遗迹为主,这虽增加了这个地区的看点,但不时又给我带来了一丝忧伤。
大连城中也留有很多作为租界时留下的建筑,颇具异国风情。抛开爱国情绪不谈,不得不惊叹外国人建筑的高超技艺和敬业精神。百年的建筑任然在为这里的人民服务,他们的光彩也不输给任何一栋现代建筑。再反观我国近现代建筑只能用悲剧来形容了。试想再过一百年,相信这些当年侵略军的建筑只要不是因为人为因素定当继续矗立在这里,而如今看到的我国自行建造的恐怕所剩无几吧。被薄XX吹得神乎其神的大连星海广场在我看来也就那样,和中国大部分城市一样毫无文化底蕴,没有丝毫特色,只要是个经济情况尚可的城市都会有这么一个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