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0
- 评论0
- 赞0
+1
出发日期/2016/07/13
天数/1天
如今,童年记忆中街道里匠人们作业时工具所发出的声音没有了,他们的作坊没有了,隔窗观望的孩子也没有了,就连千锤百炼的手艺也快没了。我是怀着一颗憧憬和向往的心,观望过匠人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至今仍会为这些手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身匿迹的可能,黯然神伤的群体中的一员。
出于这种情感,每每我到一个地方,如果能不紧不慢地待上一段时间,都会去寻访当地的一些匠人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的故事,看他们视如生命的工具,如果有可能,还要学上一学,体验一下匠人的生活,指不定未来我也奔着这种活法去了。
在腾冲开客栈快3年了,因为总是要跟来游玩的客人推介景点,对于传统的,常规的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都能说得很好了,可怎么能忘了我也是个喜欢四处游荡的旅行者呢。不仅如此我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恋物癖患者。在我选择来到腾冲之前就知道,这是个地杰人灵的地方,不仅有令人艳羡的自然环境,还有数之不尽的人文物产,所以我总是说腾冲是国内嫌少的几个集自然和人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碗窑,顾名思义专门烧纸碗的柴窑(当然这是我自己理解的哈),位于云南腾冲市马站三联村。在腾冲只要是提到碗窑,几乎是无人不知,在日常人家的生活里,到处都有碗窑出品的土陶。
史海钩成,正本清源。县志载:“陶器生产主要集中在马站区的碗窑,烧制土陶器,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根据资料,碗窑陶器制作工艺,于明朝时期由中原一带传入。
据说史祖来到碗窑这个地方,定居在 腾北的山边水尾,分姓居住,各建宗祠,自续家谱。碗窑寨子一共七大姓氏,其中大姓有三,即孙、刘、蒋姓,更奇特的是三姓居三巷。作为滇西最大的土陶原产地,制陶专业分工严格,按照姓氏界定,民间流传着“孙家孙小瓯,蒋家蒋大翁,刘家刘小坛,胡家胡土头”的说法,通俗点来说,碗窑宗法规制明确,蒋姓烧制大容器,孙家烧制碗钵类,刘姓烧制坛罐类,胡家只能烧制抽烟用的土头(烟斗),体积较小的器物归胡家制作。
而如今在腾冲三联村碗窑最有名的莫过于老孙头和老刘头了,我想要不就是我脚力浅,未能一一寻访到,要不就是因为这两家烧制的器皿类型还未如今寻常百姓家广泛使用的缘故。
老柴窑烧制是留下的陶器碎片
刘家刘小坛 在腾冲,几乎家家户户可见这样的摊子,用来泡泡菜,酿果醋、栽花种草等等。
一些烧坏的陶器碎片,刘师傅说,做陶赚不了什么钱,以后会很少做这样比较精致的产品。我想土陶这项工艺,现在是不想做,以后是想学也没有人会做了。
刘师傅加的烧制土陶用的老柴窑。老柴窑由搬来的石头记砖头堆砌成,一次性可以烧制很多器具。
在柴窑面前寻宝的刘师傅
陶器是用泥巴(黏土)做成形状晾干,搬来土石垒成窑,用柴火烧出来,冷却即可。我们的先民在漫长的原始生活的积累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板结、坚硬、还能防水,于是 陶器应运而生。
一直以来我都对各种容器着迷,也曾经幻想有一天我能学会这门手艺,哪怕学艺不精,至少享受了一件器皿能在自己的手中一点点成型并成为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的成就感。
而我觉得无论是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如今这些老手艺后继无人的窘态来说,当这些匠人们在面对我们表现出来的热忱时多少都是欣喜的。
在碗窑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环节,那就是土陶制作体验。
看师傅做的时候,感觉简单易学,一道自己上手,简直呵呵了。
一看就会,一做就出问题,很大家还是其乐无穷。
碗窑购置了先进的电动拉胚机,但依旧保存有原始的脚蹬式的石制拉胚机。若自身身体素质还不错,那建议体验脚蹬式的,那体验孙师傅给我们准备了4.5台拉胚机,有电动的,也有最原始的靠腿拨的。
李大哥自告奋勇要试试转动靠腿的拉胚机,看着着实费劲儿,还好没一会儿孙师傅的小儿子就上前助阵来了,我们说要试试,他不由分说地制止了我们,“要是让你来,一会儿你腿软得都走不出这个门。”好吧,还是别自不量力了,作罢。
还是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泥在手指间“渐行渐远”的感觉吧。
在上一张脚蹬式的动图,其中的乐趣,大家自己去感受吧。虽然心里很清楚,一个看似简单的杯子虽然分分钟就能在师傅手中成型是需要付出多年的努力的,但心中仍然存有侥幸,因为看着实在是很简单,再者万一我天生我才能自弃呢,不过,事实证明是我想得太多了。滑腻的泥块握紧了不行,握松了也不行,要握稳。稳不仅表示要握住了,还要顺着拉胚机转动借力,不然泥胚就能从机子上被甩出来……这个巧力,普通人若没个个把月想必是悟不出来。
手玩儿成了这个样子,还是没有玩够。
器形做的满意的,没问题啊,心灵手巧的加上些其他装饰,你的作品就独一无二了。
做好的器形上面可以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一位蒙古姑娘用蒙语写的自己的名字。
看这笑容,甜到了心里。
还在持续发力的大哥
凤仪寺同样也位于腾冲马站三联村,离我们做土陶的地方不远,步行不用5分钟。从孙师傅的作坊出来,我们跟随我们的向导艳平姑娘去了这里,起先不明白一个寺庙有什么看头,可世事啊,总有高人在你意想不到的事件地点出现。
离凤仪寺不远有一个刘姓的老人,至少年过七旬,身体体力都步入暮年,空有一身好本事无人继承,凤仪寺的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次拜访老人的府邸劝其出山,哪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东西留下来。就这样通过日积月累,师傅的禅堂内渐渐变成了老人家作品的展览厅。
和普通的土陶成品不同,除了拉出器形,还要通过艺术创作为其添彩。而最难的工艺就在于,无论外部贴片造型有多复杂,都必须在一天内完成,不然作品就算失败了。而这恰恰成为老人工作最艰难的部分。鉴于此,我只能说且拥有且珍惜吧。
凤仪寺外观
刘师傅的作品
又来一件
刘爷爷做出的土陶产品,相比土陶作坊里面的产品更加精致美观
今天的第一顿安排在了江东银杏村,据说从今年8月1日开始卖旺季票,每人40元。
值不值这件事呢,我就不在这里评说了,毕竟旅行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大家都喜欢黄橙橙的银杏季,我却喜欢雨后湿漉漉,亮晶晶的银杏林,甚至收银杏果村里弥漫的果实腐烂的味道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是不是有些重口味)
银杏果炖鸡是怎么都要试试的,特别是鸡要选择当地的小土鸡,那个香,绝对不忽悠。然后就是银杏果,你或许也吃过不少,会觉得没啥稀奇的,可这都是百年以上老银杏树的果实啊,请参看上图,特意剥开一颗给大家看,当地人把这种品种叫做“翡翠果”。小伙伴开玩笑说,“欧呦~这颗色辣,种水也不错,可以卖个好价钱”。
银杏村最有特色的银杏炖土鸡
饭后,主人热情的送来一碟今年的新果,那香糯,叫人欲罢不能。因为人多,所以我良好地控制了自己的下手速度。
大家高兴地坐着聊天
香辣鱼,口水掉了一地
丰盛的农家特色饭菜,源于极边教师之家
银杏果炖鸡是必点的,其他的按季节来,吃时鲜就好。饭前煮过的古树银杏果也势必要来一盘,这一般都是老板送的,不收钱。对了,还有,如果你们喝酒,那强烈建议大家试试当地的各种泡酒,比如胭脂红,咳地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