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14
- 收藏8
- 评论2
- 赞4
+1
出发日期/2015/12/25
天数/4天
人均费用/10000元
Q:相机,镜头
A:Canon 6D, GoPro Silver 4
Canon 24-70 F2.8, Canon 16-35 F4
Q:后期软件
A:Lightroom + Photoshop
Q:背景音乐
A:The Waters Cleansed + The Spirit Tree
两首都出自专辑《Ori and the Blind Forest》,非常魔幻的一张专辑,尤其是第二首
The Spirit Tree,配教堂的场景非常仙~
==================================
几年前,曾定下每年至少去一个国家旅行的计划:
12年的越南
13年的新加坡、马来西亚
14年的印尼
眼看接近15年年关,临时订下了魁北克的旅行线路,才算完成了年度任务。与以往不同,这次旅行除了游玩外,还兼具走亲访友的目的。姨奶一家移民魁省多年,这次旅行全靠她的安排和照顾。此外我有两个同学也移民魁省不久,正好这次旅行可以一并拜访。
在网上找到的一张蒙特利尔的手绘图,画面下方的那条河就是连接北美五大湖和大西洋的圣劳伦斯河,而画面上方那座不高的小山则是蒙特利尔得名的源头——皇家山。可以说蒙城的精华就在这“一山一水”之间。
蒙特利尔市区内交通便利,主要的景点都可以乘坐地铁到达。4条线路(橙、蓝、绿、黄)简单明了。这次旅行主要的景点我都是乘坐地铁出行,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搭地铁游蒙城。
这次原计划是要先去魁北克省历史最悠久的城市——魁北克,然后再游览蒙城。但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往返的车一般需要开6小时,出行颇为不便。于是只把行程概括为蒙城4天:
Day 1:Old Port 老港历史建筑群
Day 2:Downtown Churches 市中心教堂精华 + China Town 中国城
Day 3:Saint Joseph's Oratory 圣约瑟夫大教堂
Day 4:Mount Royal 皇家山 + McGill Univ. 麦吉尔大学
航班在降落在特鲁多机场之前在蒙城转了一个大圈,正好能从空中俯瞰这座城市。蒙特利尔其实是河中间的一个大岛,完全被圣劳伦斯河所环绕。
在那片摩天大楼旁边的皇家山最高处虽然只有200多米高,却是蒙特利尔的城市地标。
在飞机快要降落非常接近地面时,是拍摄移轴效果的好时机。用PS移轴滤镜修饰后,仿佛到了小人国。
同以往的《时光旅行》系列游记一样,我每次都是按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规划线路。蒙城的这次也不例外,第一站就从圣劳伦斯河旁的老港开始。
1.1 Old Port
自古大河流经的地方,都是早期人类文明的摇篮。就像黄河之于华夏文明的一样,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市也都是借助于圣劳伦斯河便利的水上交通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圣劳伦斯河旁的老港,由于鳕鱼和皮毛贸易,是蒙特利尔早期文明的发源地。
大概是由于季节的原因,冬季的老港显得毫无生机,一路上也看不到几个人。
本是私家游艇停靠的港口,冬季已经被冰雪所覆盖。只有到了夏季,那些游艇才从南部地区开回来。
标示牌上标注了一些夏季能参加水上活动项目。
在河边停着的一艘专门做SPA的船,吸引我的是那独特的LOGO,盯着看几秒种就会觉得眩晕。
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对于美国和加拿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水上交通便利,在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沿岸孕育了许多大城市。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多伦多和蒙特利尔都受益与此。
在老港的尽头,可以眺望对面的卡蒂埃桥(Ponte Jacques-Catier)。Catier这个名字在魁北克可谓家喻户晓,他是第一个发现并探索圣劳伦斯河流域的欧洲人。他也为日后法国在魁北克建立殖民地(新法兰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老港旁边的公园Parc du Bassin-Bonsecours。在冬季,这里成了滑冰场。
蒙特利尔冬季寒冷,零下二三十度是家常便饭。一路上看到的树木早就光秃秃的仅剩树干,唯独这棵树还留有大片黄叶,不知道是得了什么神力。
滑冰场上人很多,远处的流云也变化多端,这种运动的场景正好适合拍延时作品。
1.2 Chapelle Notre Dame de-Bonsecours
在老港就能远远的看到Chapelle Notre Dame de-Bonsecours教堂顶独特的雕塑。圣母玛利亚面向圣劳伦斯河,张开双臂迎接出海归来的水手们,保佑他们平安归来。
教堂附近都是老旧的石板路面,很有欧洲小城的风韵。
教堂的大厅内挂着一个大船的模型。因为这座教堂和水手的独特渊源,也被人们称为“水手教堂”。
在西方国家生活和旅行,对基督教有一定的认识才能更好的解西方文化。推荐2013年拍的美剧《圣经故事》,结合着房龙文字版的《圣经故事》,可以比较详细的了解基督教的历史渊源。在教堂里游览时看到壁画和雕塑也能得到更多的共鸣。
教堂里摆的一个模型,讲的是耶稣降生的故事。美剧《圣经故事》第6集里有这一桥段:三个博士在沙漠里骑着骆驼见到明亮的星(耶稣象征)。而此时,耶稣诞生在伯利恒。旁边是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生父约瑟夫。
1.3 Place Jacques-Cartier
Place Jacques-Cartier (卡蒂埃广场),是Old Montreal(蒙特利尔老城区)的一个核心区域。这个广场仍是以最早探索圣劳伦斯河的法国探险家卡蒂埃命名。
冬季天气寒冷,广场上还专门放置了几堆炭火,供游客取暖。
如此严寒的天气,一杯热巧克力是最好的驱寒良药。
在广场的一端,矗立着英国海军将领纳尔逊的雕像,而这个雕像树立的位置又让人觉得有些蹊跷。18世纪末,英法两国正在为世界霸权打的不可开交,纳尔逊率领的英国海军在英法战争中可谓战功卓著。英国最后的胜利也导致法国不得不把魁北克(新法兰西殖民地)转交到了英国人手上。
英国将领的雕塑却树立在以法国探险家命名的广场上,而且作为海军将领,纳尔逊面朝的方向还背对着圣劳伦斯河面向内陆。这其中的玄妙之处值得玩味。
雕像的底座雕刻的大船,铭记着纳尔逊将军的赫赫战功。
除了加拿大国旗,卡蒂埃广场上还飘扬着魁北克省省旗(左)和蒙特利尔市旗(右)。
维基百科上有加拿大各级行政区的旗帜。各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旗帜,种类之多,让人看了眼花缭乱。
蒙特利尔市政厅(Hotel de Ville)。金属的穹顶,是典型的第二帝国建筑风格。
、
卡蒂埃广场附近有许多年代久远的老建筑,都很值得一看。
100多年以来,Bonsecours Market 一直是蒙特利尔老城区最重要的交易市场。
蒙特利尔老城区一共有4个主要的广场,分别是:
1. Place Jacques-Cartier
2. Place Royale
3. Place d'Youville
4. Place d'Armes
这是谁堆的雪人!!太有才了~有木有~
从其伸出的手臂,胸前的易拉罐和精雕细刻的脸庞不难看出,此作品精巧地结合了简约艺术、后现代工业元素和我大秦帝国兵马俑的复古风格。 文艺值爆表~
蒙城冬天房屋定会结有很大的冰柱,在很多建筑上都有警示牌,提示游人不要站在屋顶下的边缘。
在老城附近转悠,有非常多的场景都有美剧《权利的游戏》里面的感觉。
蒙特利尔历史中心,里面有很多历史陈列,可惜由于在新年期间,并未对游客开放。
兵器广场(Place d'Armes)是蒙特利尔游客最集中的区域, Aldred Building的风格非常像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垂直的线条显得建筑高大而厚重。
Banque de Montreal的总部就在兵器广场旁。六根柯林斯柱支撑着正面大门。
兵器广场上屹立着蒙特利尔建城人——梅松纳夫的巨大铜像。
兵器广场上的这株闪闪发亮的树非常惹眼。尤其在傍晚时分,趁着夜色的蓝韵,有冷暖调的强烈对比。
生命之树在夜空之中一闪一闪的
1.8 Basilique Notre-Dame
法国人在建立新法兰西殖民地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天主教带到了这片土地。天主教在魁北克扎根后得到蓬勃发展,鼎盛时期仅蒙特利尔地区就有700多座教堂。海明威在游览过蒙特利尔后曾经风趣的说: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was ever in a city where you could not throw a brick without breaking a church window. (我第一次到了这么一个城市:路边随便扔一块砖头儿,砸中的必定是教堂的窗户)
因为教堂众多,且天主教教堂外型多采用哥特式尖塔,从此蒙特利尔也就有了“尖塔之城”的美誉。
现今蒙特利尔尚存的400多座教堂之中,圣母大教堂(Basilique Notre-Dame)可谓翘楚。其实从名字就能看出,圣母大教堂在蒙特利尔的地位相当于巴黎圣母院之于巴黎。
傍晚的时候站在兵器广场,对面的教堂窗户发出幽兰的微光。哥特复兴式的双塔在宝石蓝的夜空下显得庄严、挺立。
门票5加币,但由于平时教堂游客非常多,为了拍到无人的场景,我一共去了两次。第一次是在下午管风琴音乐会时提前去踩点,第二次是起了一个大早,在教堂早上8点刚开门时随第一批游客进入。
教堂内部的装饰华丽的令人惊叹。
站在圣坛前,望着头顶蓝色的苍穹,顿时觉得自己渺小和无知。
圣坛上的雕塑很有讲究:最顶层正中的雕塑描绘的是耶稣为圣母玛利亚加冕王冠;正下方一层是耶稣受难十字架;十字架左手边是《创世纪》中撒冷王默基瑟德也带着饼与酒的故事;而右边是阿伯拉罕祭祀其儿子以撒的故事。
教堂后侧的管风琴(Organ)由7000多个Pipe组成,并配有4个键盘。教堂会定期举行管风琴音乐会,(在一楼可以免费欣赏,要上二楼则需要支付额外费用)在大饱眼福的同时还能聆听到优美的古典音乐。
再次看到了耶稣诞生的场景,这次的模型做的比较细致。三个穿着长袍的博士也出现在了画面中。蓝色的夜空下,有星星在闪烁。
教堂的玻璃窗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却依然光鲜亮丽,崭新如初。
第一天逛完了靠近河岸边的老城区,第二天的行程则从市中心(Downtown)附近开始。其实从地图上就能明显的看出新老城区的交界:在老城区附近,早期的路面都是歪七扭八的,没有任何规律。而到了新城区,在现代的规划和设计的指引下,路面横平竖直、方方正正。
2.1 Place du Canada
加拿大广场所处的位置最初是天主教会的墓园,市政当局将这片土地买下后改造成了一座广场,成为人们集会的场所。
为了纪念在卫国战争中死去的烈士,在广场中树立了一座类似伦敦威斯敏斯特纪念碑,左右还各有一座大炮护驾。
冬天的树木都光突突的,但在一场大雪过后,树干上覆盖了银装素裹的一层薄纱,本来单调的树干也有了明暗对比,顿时有了生气。
加拿大广场的另一端竖立着加拿大联邦第一任总理——麦克唐纳的雕像。美国自从独立战争击败英国后,在西部开疆拓土,侵占了大片领土。等到美国羽翼丰满后,又想伺机吞并加拿大。加拿大人民逐渐意识到,想要不被美国吞并,必须联合所有殖民地,建立一个统一的新国家。于是在1864年通过《魁北克决议》,决定建立殖民地联邦政府,麦克唐纳任第一任总理。因麦克唐纳在任期间的卓越贡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他也被称为加拿大之父。
在加拿大广场的一角的这座新哥特式教堂St-George's Anglican Church,感觉受到英国建筑风格的影响,塔楼很伦敦。
法文:Cathédrale Marie-Reine-du-Monde
英文:Mary, Queen of the World Cathedral
中文翻译过来则是:玛利,世界女王大教堂。昂~~~如此霸气的名字,跪拜~~
与之前看到的教堂不同,这座教堂内部则是华丽的巴洛克风格。明亮的穹顶,照得整个大厅金光闪闪。
最为壮观的是教堂中心的圣坛处,圆形的穹顶很高,显得内部空间非常大。
因为是接近年关,来教堂的人并不多。整个大厅也只不过10来个信徒和游客。我咨询了工作人员是否能使用三脚架拍照,结果得到的答复是斩钉截铁的:No~
再次看到耶稣降生的场景,出镜率如此之高,感觉已经成了天主教堂的保留曲目~~
每次看到这个图标,我就忍不住想唱: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
圣帕特里克是爱尔兰人心中的圣人。19世纪50年代爱尔兰大饥荒时有大批爱尔兰人逃到了北美地区。现在美国东北部仍有大批爱尔兰后裔,每年都会在圣帕特里克节,身穿绿色服饰,走上大街小巷庆祝节日。
蒙特利尔建城时也曾使用了很多爱尔兰苦力,这座教堂也就为纪念爱尔兰裔天主教徒所建。
从外观看依然是哥特式单塔式结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一进大门,再次被华丽的内部装饰所惊艳。
教堂内依旧是没什么人,只有一个年迈的长者推着清洁车四处打扫。看到如此华丽的内部装饰,还是忍不住上前询问能否使用三脚架。这次运气比较好,长者很痛快的就答应了。教堂背面的二楼上,有乐师在排练管风琴。于是我撑起三脚架,伴着优美的琴声,开开心心的拍了半个多小时。
Gopro自拍,在高ISO的情况下Gopro的画质渣的不行。。。~
徒弟帮我PS的一张,头顶的光环真是神来之笔~~
2.5 Rue Ste-Catherine
凯瑟琳大街,是蒙城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两旁各种奢侈品牌林立。
席琳迪翁,应该算是魁北克裔最知名的艺人。
La Baie,一个有百年历史的Department Store,砖红色的墙面是整条街上最显眼的建筑。
2.6 St James's United
St James's United Church,外观是典型的哥特式,有不对称的双塔和巨大的花窗。
也许是受到凯瑟琳大街上各种潮流大牌的影响,这条街附近的妹子颜值都很高。
虽然蒙特利尔的主要宗教信仰为天主教,但作为基督教的另外一个重要分支,基督新教在蒙特利尔也有一小部分信徒。Cathedrale Christ Church是Downtown为数不多的几个基督新教教堂之一。
分辨天主教教堂和基督新教教堂很简单,一般来说天主教的教堂内部装修都比新教教堂华丽得多。其实也正是对于一些关键事物的分歧导致欧洲宗教改革和分裂。基督新教脱离天主教的束缚,在北美大陆生根发芽。
在美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加拿大除魁北克外的其它省份,都是以新教为主要信仰。只有在魁北克地区,由于大量法裔居民的存在,才使得天主教成为了主要信仰。
La Baie的对面是一个小广场——Phillips Square,广场周围的树上挂满了小灯泡,傍晚时无数的光斑在蓝色的夜空映衬下显得格外梦幻。
拍摄这种小灯时有一个技巧:最好不要使用自动对焦功能。而是要把相机镜头上的自动对焦调到手动对焦上,轻轻旋转对焦环,拍出稍微有一点点虚化的场景。
傍晚的凯瑟琳大街车水马龙,很有繁华大都市的味道。
沿着凯瑟琳大街向西,会路过Place Ville-Marie,平台上有一棵巨大的圣诞树。
设计师在圣诞树上拉出了很多细小的银线,即能起到固定圣诞树的作用,又能模拟灯柱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圣诞树下的拥吻~~好浪漫
St.Joseph’s Oratory(圣约瑟夫大教堂),坐落于皇家山的北面,是世界三大的圆顶教堂之一。因为其宏伟的外观,也被公认为蒙特利尔的城市地标。
圣约瑟夫教堂始建于1904年,其前身最初是由安德列神父在皇家山西面山脚下修建的一个小教堂。1917年,新教堂选址在了在皇家山北面,并于1924年开始对教堂进行扩建工程。全部工程直至1967年结束。风风雨雨几十年,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圣约瑟夫大教堂。
巨大的铜绿色穹顶非常显眼,据说在蒙特利尔市区的很多地方一抬眼就能看到这座教堂的穹顶。
教堂依山而建,教堂面前是一个巨型广场。在傍晚时分,教堂三楼的平台是观夕阳的绝佳位置。
在底层弥撒大厅修建着安德里神父的墓。地下墓穴中插满了奉献的蜡烛,以示对安德列神父的虔诚敬仰。
冬季的蒙城,经常一下雪就是二三十厘米厚,交通非常不便。幸好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乘坐地铁出行,受天气的限制比较少。
2016年的第一天,计划去登皇家山,俯瞰蒙城夜景。乘坐地铁先到达McGill站,穿过麦吉尔大学,然后再徒步上山。
路旁这个糖果盒子似的门厅装修的感觉很有新意。
麦吉尔大学已经连续数十年在加拿大大学排行榜上占据第一位。其文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在加拿大独占鳌头,因此也被称为“北方哈佛”。
皇家山(Mont-Royal)是蒙特利尔历史最为悠久的景点之一。1535年,卡蒂埃来到蒙特利尔,把河心岛上230米高的山丘命名为“皇家山”(Mont Royal),其谐音“Montreal”后来也就成了这座城市的名字。
经历了一场40厘米厚的大雪,山上的积雪都没有融化。上了山之后,立刻感觉到了另一番天地。
除了游客,还有很多当地居民在山上滑雪、跑步。
为了赶在太阳落山前到达山顶,我背着一个大摄影包,扛着三脚架,小心翼翼地爬楼梯。内心OS道:摄影师真是苦逼啊~~
终于看到了山顶的平台(Look Out),胜利就在眼前。
刚刚上了平台,迎面就看到这位兄弟“走”了过来,顿时那一肚子吐槽就烟消云散。
终于赶在天黑之前到达观景台的最佳位置。凭阑处,整个市中心的摩天大楼全部展现在眼前。
在开阔地带,尤其是高处,一定要拍长幅全景图Panorama,有利于体现大气的场景。
即使没有鱼眼镜头,只要后期得当,依然能够模拟出类似鱼眼镜头的效果。学习摄影,器材并不是第一位的,真正了解自己手中的器材,活学活用才是硬道理。
这次在蒙特利尔我一共参观了8座教堂,除了Basilique Notre-Dame(圣母大教堂)和 St.Joseph’s Oratory(圣约瑟夫大教堂)这两个游客必去的景点外,还推荐Basilique St-Patrick(圣帕特里克教堂)和 Mary, Queen of the World Cathedral(玛利,世界女王大教堂)。当然,8座教堂在“尖塔之城”上百座教堂之中只能算作九牛一毛。更多的惊喜,就留给大家今后前去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