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0
- 评论0
- 赞3
+1
出发日期/2023/10/01
天数/1天
作为一名旅行者,每一次背起行囊出发都是一种修行。这里所谓的“修行”并不需要过于高端的解读,仅仅是对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归纳总结。而这也足够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拿出相当多的一段时间和精力用于痛苦!即便这种痛苦中掺杂着很多骄傲和幸福!
简单来讲,旅行不仅仅是一段不知疲倦的奔波,转机、自驾、徒步、端着十几斤的相机不停地换着镜头,在挨肩擦背中寻找那一丝缝隙,在弥漫香气的美食前饱受煎熬。
除此,它还要拿出时间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了给自己塑造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目标地持续努力。
当然,相对于很多人来说,我的旅行要复杂的多。
毕竟现实中人们更愿意找一片海,寻一处山放空自我;或者三五好友同行,目的地已经不再重要,陪伴早已成为旅行的真谛。
这种处理旅行的方式,也间接地促使我成为了一名拖延症患者。当然,这种“病”在圈子里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只有“deadline”这一剂药可以阶段性治疗。如果缺少靶向引导,病情甚至可能会加重!
鉴于旅行结束后长时间处理图片和视频,再辅之长篇累牍的文字,如果没有催稿的压力,中间再被一些不可控因素打断,续写的难度就会倍增,所以就是………………这样喽!反正在整理伊朗相关内容的同时,我还欠着新疆独库公路和云南梅里雪山的文稿没有发呢!
前面嘚嘚的这些,颇有几分无病呻吟,自我麻痹的感觉。不过这次伊朗旅行的拖延症,除了没有“deadline”,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少关于目的地的资料。
如果在互联网上检索伊朗,你会发现能够得到的资料很少。除了时事新闻,几乎很难看见关于伊朗人文地理的内容。当然,这和美国对于伊朗多年的敌对制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加上伊斯兰国家的纷争,伊朗的旅游近些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对于目的地信息的缺失,再加上国际形势的不稳定,让很多人对于伊朗的神秘感倍增。这种增长在无法触及后,很容易就“黑化”起来!
最简单的问题就是,伊朗国内是否安全稳定?伊朗是不是处于战争状态?在出行前,家人们还不厌其烦的追问这些问题!当然,这份担心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我向家人们“科普”过国外的社会安全这份心得体会后,家人们对于出行安全的关注度明显增高。
不过总体来说,伊朗的国内环境和社会安全还是比较让人放心的,仅仅“夜晚能够外出在马路上行走”这一条,就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由于经济制裁再加上口罩原因,其实近些年伊朗国内很少有游客到访。再加上最近几年中伊关系比较友好,所以作为一名中国人在伊朗还是很受欢迎的。
走在街头,路人见到你,即使不和你主动打招呼,也会报以善意的微笑。另外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波斯这个民族是一个比较热情的民族,他们热爱唱歌跳舞,热爱聊天,作为外来者你很容易就能融入到当地氛围。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你尊重这个国家主权和民族、宗教信仰的前提下!
在波斯波利斯的巨型石雕下,你会被用中文亲切的打招呼;
在三十三孔桥的走廊上驻足,你会被一群年轻人拉来take photos;
在伊斯法罕的街头漫步,你会被用带着浓烈波斯味道的英文问来自何方……
所以呢,伊朗真的不“黑”,这个国家很安全,也很美好!
看到这里的朋友,不知道有多少人对于伊朗这个国家的历史有所了解。除了眼前的国际形势,和很多年前的两伊战争,我脑海中对伊朗存在的印象寥寥无几。
当然如果你对于宗教有所涉猎,在伊斯兰教的派别之争中,你也许会了解到伊朗。除此,好像就没有了。尤其是放在历史长河中,“伊朗”这个名字更是很少被我们国人熟悉。
至于原因,我感觉可能存在两点:第一就是伊朗离我们有点远。在地图上看,虽然同在亚洲的板块上,但在我们和伊朗中间还隔着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一系列国家。
把历史往前推,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包括中国疆域最大的元朝,我们都和如今伊朗这片土地有着一定的距离。不是近邻,那“来往”自然要少一些,记载呢,少一些也正常!
至于第二点很重要,也很关键!伊朗这个名字是1935年巴列维王朝改名叫起来的,虽然“伊朗”这个名字历史更悠久,更符合他们祖先雅利安人名字的演变。但这个国家被我们熟知的名字却是“波斯”!就是那个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故事中,但现实中又少知的国度。
提到波斯,首先从我脑海中映射出来的是那个横跨欧亚非三个大陆,在公元前就拥有7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帝国。是电影《斯巴达300勇士》原型波西战争的恢宏,是以色列最大节日普林节由来的历史背景(这里说到以色列,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以色列的编年史,只要在以色列编年史中出现过的帝国,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能够左右世界历史的狠角色)。
当然,鉴于“欧亚陆桥”的独特地理位置,这份文明在经历了短暂的波斯帝国巅峰后,也先后遭到了希腊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和英俄殖民者的入侵和统治。
对了,在这里还要和大家引入一个我们所有人都熟知的名词:“四大文明古国”。这个名词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下来的国家。于是我们在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前面都加了一个“古”字,而中国没有“古”字。
其实,四大文明古国这个名词是梁启超先生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提出的,当时的说法是“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及印度、埃及、小亚西亚是也”。
这个小亚细亚,也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两河流域,后来被定义为古巴比伦,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区域。同样,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在这本书在两河流域后面加上了“及伊朗高原”五个字。
是的,所有文献中对于伊朗都会存在“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句描述。基于5000年这个基数,伊朗这片土地的文明历史并不比四大文明古国差,甚至在很多文献中记载的伊朗历史要更为悠久。总结一句话概之,就是伊朗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同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世界历史的中心。
下面我们再聊聊中国历史文献中的伊朗。最早,中国和伊朗的接触是在公元前二世纪末,就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丝绸之路也由此开通。这时候的伊朗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叫做“安息”。从此以后,丝绸之路不断,中国和周边的国家的交流就没有中断过。
到了南北朝时期,《魏书:西域传》中记载的伊朗不再使用“安息”这个名字,正式变成了“波斯国”。在隋唐时期,中国和西域的交流是最频繁的,新旧唐书都对波斯有着记载。特别是波斯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入侵,波斯王子逃到唐朝求救的故事,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再往后,无论是宋朝还是明朝,都有一些相关的史书记载。
说了这么多历史,我们也聊聊野史,就是那些民间留存下来的文化影响。这里先要说个引子,一本让很多现代人第一次知道“波斯”这个地方的书籍,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的《倚天屠龙记》。因为这本书里出现了拜火教,波斯使者等一系列波斯元素。
这里出现的拜火教,其实对于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很多宗教都受到了拜火教的影响,譬如说明教、牟尼教、白莲教等等(这么看来,中国历史上一半的造反都和它有关)。同时,沿着丝绸之路,以琐罗亚斯德教为代表的很多伊朗文化也流入中国。就是在今天的中国,不要说新疆一带,就是在山西,我们都能找到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影响的建筑。
上面说了这么多,很多内容都很浅显,并没有深入的分析,也存在很多不严谨的地方。譬如说琐罗亚斯德教和祆教,拜火教等教义上是存在很多不同的;伊朗在经历了波斯帝国后也有几个辉煌的王朝;在元朝时期,按照疆域划分,中国和伊朗(当时的伊儿汗国)是有短暂接壤的。
不过,我们毕竟不是聊历史的,我只想和大家分享两点。其一,伊朗历史有点悠久,说起来并不比中国差。作为历史文明古国,伊朗无论从文化还是文明程度都不差;其二,伊朗离我们其实并不远,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只是有时候我们不太关注他们罢了。
被称为欧亚陆桥的伊朗,自身的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单单“拥有26项世界遗产名录,全球排名第十”这一指标,就足以让伊朗的旅行充满期待。此外,伊朗比邻里海和波斯湾,国土面积1/4的区域都是沙漠,各种地形地貌能够满足你对于旅行的渴望。所以,到了伊朗只要你不赶时间,这个国度总会给你一个适合的旅行答案。
就像上面说的,伊朗是个拥有众多世界遗产的国家,所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首推的都是文化旅游。如果你关注国内各大旅行社发布的行程规划,就会发现主线路基本重合,重点都是围绕以伊斯法罕、亚兹德和设拉子三座城市为核心的辐射线路。这条线路包括了亚兹德古城、坎儿井、波斯波利斯、寂静之塔、拜火教神庙、世界第二大广场伊玛目广场、各种波斯园林和以粉红清真寺为首的众多清真寺等等。这条路线走下来,基本上能够把伊朗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的精髓都了解到了,可谓经典。
当然,如果这些不能满足你对伊朗的渴望,你可以到里海边小憩,品尝下鱼子酱的美味;自驾一趟大不里士,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感受下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的风情;当然,伊朗也是去很多国家的中转站,譬如说阿富汗……
伊朗的旅行路线很多,当地租一辆车,选择自驾就满足你对于目的地的所有好奇。忘记说了,虽然在伊朗租车是有当日公里数限制的,但是五角每升的油价还是会让你感叹生活的美好!
最后还是说下我的行程吧。也许是对于文化的向往,也许是从众心态作祟,在伊朗我还是走了那条经典的三角路线。一路走下来,这条路线给了我很多惊喜。不得不说,5000年的历史积淀总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不一样的民族,不一样的风俗,不一样的文化。一路上走过的地方,有的让你会心一笑,引经据典恰到好处;有的让你惊叹非凡,恢弘之处巧夺天工;有的则让你忆起童年,故事的发生是这个样子的……
七天的行程有惊喜,自然就少不了遗憾。其中最失误的地方,也是最大的遗憾就是留给德黑兰的时间太少了。仅仅不到一天的时间,让我和伊朗国家博物馆、戈勒斯坦宫、地毯博物馆等一系列有趣的地方失之交臂。
说说具体的行程吧:
1D:北京-德黑兰-亚兹德
2D:亚兹德-寂静之塔-拜火教神庙-亚兹德古城-坎儿井-亚兹德
3D:亚兹德-多莱特阿巴德花园-阿巴库千年树(途径)-波斯波利斯-设拉子
4D:设拉子-莫克清真寺(粉红清真寺)-灯王之墓-赛迪墓-哈菲兹墓-伊斯法罕
5D: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伊玛目清真寺-郝久古桥-三十三孔桥-伊斯法罕大巴扎-伊斯法罕
6D:伊斯法罕-四十柱宫-费恩花园(卡尚)-德黑兰
7D:德黑兰-自由塔-原美国大使馆-北京
在伊朗旅行,你可以与德黑兰的繁华失之交臂,也可以不慕里海鱼子酱的美好,但唯一有处地方不能错过,这就是承载了波斯传奇的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可以说是一个记录了辉煌帝国辉煌,也见证了这片沃土灾难的地方。
谈到伊朗这片土地的历史,就一定要说一个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如果这个名字不太好记,也可以叫它波斯帝国!对,就是那个影响世界历史数百年,被纳入世界十大帝国,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在最辉煌的时候,东侧疆域到达了帕米尔高原和印度河平原,也就是如今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北侧到达了黑海,高加索山脉;西侧到达了色雷斯,小亚细亚,长期和希腊处于战争状态;非洲方向则占领了尼罗河流域,也就是如今的埃及。
这个疆域算下来面积要超过7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了2000万。波斯帝国的这个辉煌的时间点,是公元前520多年,此时的中国还处于春秋战国争霸时期。
关于辉煌时期波斯帝国的王都数量,有很多个说法。有的说是三个,有的说是四个,当然也有五个的说法。不过对于公元前那个年代,横跨欧亚非三个大陆的帝国,要管理三十多个省,有几个王都还是很正常的。
在众多说法中,无论是帕萨尔加德,还是埃克巴坦那,或者苏萨,以及位于现今伊拉克的巴比伦,都无法与一个地方相比,这就是波斯波利斯。
波斯波利斯,在很多文献和词条中被称为波斯帝国的第二都城,但是相比其他王都,这里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更没有什么战略要地可言。对于波斯帝国来说,这里的功能应该更偏向灵都。
这个所谓的“灵都”,主要是用于祭祀、庆典、接待各国使节的作用。拿我们身边熟悉的地方来类比,这个地方有点像紫禁城的太和殿。
虽然如今的波斯波利斯只剩下了残垣断壁,但从点滴中仍可以窥出当年这座王都的宏伟。这当中最为震撼的当属万国之门,也是整个宫殿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部分。作为当年外国使节觐见波斯国王的入口,这里可以说是波斯帝国的门面。万国之门目前依然保留着六根矗立的巨大石柱,巨大的人首翼兽雕刻在石柱之上,虽然已经面目不清,但足以让每一个行至其下的人感到震撼。
在石柱上用三国的语言书写着“万王之王,万国之王”等相关的话语。穿过万国之门,就是一个用七十二根石柱支撑的,足以容纳万人的觐见大殿。从石柱上残存的浮雕上我们仍能看到巴比伦、印度、埃及、小亚细亚、阿拉伯、希腊等20多个国家觐见的画面。
波斯波利斯毁于亚历山大东征的战火,在几千年时光蹉跎后,留下的骨架早已破败不堪。无论是百柱宫,还是大流士、薛西斯的宫殿,剩下的仅仅是散落的石块和空荡的门框了。
唯一能够见证历史辉煌的,恐怕只由浮在上面的精美雕刻。除了上面提到的使节觐见的雕刻,在众多的石门石壁上还能见到仕女图、人狮对战图以及成对出现的牛马狮神鸟等动物浮像了。
其中阿帕达那厅门前的《狮子咬牛》的浮雕最为特殊,可以说所有旅行者到这里都会停下脚步聆听讲解。这幅浮雕表面看是一只雄狮在撕咬牛的画面,代表了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也彰显了当时波斯帝国的强大。而另外一层则隐含着冬去春来的意思。因为在波斯的文化体系中,牛代表了冬天,而狮子则代表了春天。狮子咬牛,表示的是冬春的交替。这个画面也证明了灵都波斯波利斯的另外一个功能,庆典和祭祀。
其实波斯波利斯并不是被长期使用,只有在每年春分时期国王才会来到这里。类似中国的春节,国王每年都要来这里主持盛大的新年庆典,欢度宗教节日诺鲁兹节。而节日喧闹过后,国王回到其他王都继续工作生活。此时的波斯波利斯,则回到了一年绝大部分时间的静寂。
波斯波利斯的探秘很有意思,无论是精美的雕刻,还是废墟中残存的石柱,还有扎格罗斯山上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三世的墓葬,以及藏在博物馆的出土文物,无论哪一处都记录着2500年前的那段辉煌。
虽然如今的波斯波利斯只剩下了奇形怪状的断壁残垣,但步行其间你仍然能够尤见当年金戈铁马,遥望往昔休明盛世。
波斯波利斯就像一位迟暮的老人,依在山脚,凝视着一望无际的平原,岁月带走的是美好容颜和沧桑的往事,留下的则是一本让无数人阅读一生的书卷。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一直是个开放民主的国家。在这片沃土上养育了千千万中华儿女,也成为诸多思想、宗教生存发展的地方。
从古至今,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少宗教的影响,耳熟能详的,有我们本土的道教,舶来的佛教、伊斯兰教,还有在西藏地区生根发叶的藏传佛教等等,这些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印迹。当然除了这些我们熟悉的,还有很多宗教在我国的历史中沉沉浮浮,像犹太教、东正教、基督教之类颇有点水土不服的感觉,在中国总感觉有些小众。
在这些小众里,有个宗教在中国历史中时有出现,还被文学书籍多次提到,在大众心中文学性早已超出了现实性,成为大家心中故事里的宗教,这就是拜火教。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宗教是不是有印象,可能绝大多数人听到这个名字应该是从金庸先生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在这本书里金庸先生使用了很多拜火教的元素,譬如明教就是拜火教的分支,小昭成为拜火教圣女,就连兵器中也出现了圣火令。
其实现实中的拜火教,应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是琐罗亚斯德在公元前6世纪改革原始宗教后建立。所以这个宗教的原名叫做琐罗亚斯德教,而拜火教是我们中国对于这个宗教的叫法,除了这个名字外,我们还叫它:祆(xian)教。
史书中记载,琐罗亚斯德教是伊斯兰教诞生前西亚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在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琐罗亚斯德教更是成为了国教。不过成王败寇,随着这片土地王者的数次易手,琐罗亚斯德教也就被其他信仰所代替,逐渐走向了衰败。
不过在如今伊斯兰教做为国教的伊朗,也就是琐罗亚斯德教诞生的地方,仍然有着一些人追逐拜火教的脚步,信仰着这个历史超过2500年的宗教。亚兹德,这个伊朗中部的古老城市就是如今拜火教文化的中心。
在亚兹德城郊的一处沙漠中,在几处土山顶的圆形建筑格外显眼,这里被称为寂静之塔,是一个拜火教教徒升天的地方。贫瘠的沙漠搭配光秃秃的矮山,远处城市被绿色的屏障包围,可以说就是伊朗这个国家最常见的风景。此处与他处不同的,是这片沙化的荒漠中有几处人工的痕迹。
相邻的矮山顶有两座高墙围绕的建筑,圆形不封顶,走进其中也见不到什么奇特之处,除了用碎石铺设的地面就只有中间一个两米深的土坑。而山下,则零散分布着一些用石头和土坯搭建的穹顶房屋,不过都已被岁月磨去了光泽,残破不堪了。
拜火教的殡葬仪式,说起来和西藏的天葬在形式上很相似,也是由秃鹫这些食肉的猛禽吃完尸肉。不过两者天葬的出发点则是不同的。
拜火教认为人死后灵魂和肉体分离,尸体就变得肮脏起来,拜火教视水、火、土为神圣的,火葬水葬土葬都会污染神圣,所以才会用天葬处理尸体。
这山顶的建筑就是天葬的地点,山下的房屋则是相关仪式,停放尸体,亲属临时休息的地方。从用途上听,这片区域颇有几分恐怖之意。
不过现在寂静之塔早已转成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的用途。很多游客会来这里参观,当地学校也会组织学生来这里郊游。沙漠、荒山,残垣,如此平凡的组合,在神秘的文化积淀下则成了当地不可或缺的所在。
除了寂静之塔,在亚兹德还有两座拜火教的神庙。其中一座位于亚兹德西北七十公里的沙漠腹地,另一座则位于亚兹德市区附近。位于市区的这座神庙建于1932年,虽然年代不算久远,神庙的面积也不算大,但是由于交通方便,所以往来游览的人一直很多。当然,除了近,这里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有一团燃烧了千年的圣火,如今依然生生不息。
神庙的主体建筑距今已有百年的时间了,拜火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做为宗教的象征被放在门楣上,房间里就是前面提到的圣火,放在一个青铜制成的火坛中,有专人负责看守,间隔几分钟就需要看守人进来举行简单的仪式,管理火焰的燃烧状况。据说这个火种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已经成为宗教最重要的圣物,受到拜火教教徒的高度崇敬。
建筑正前方是一个大型的圆形水池,周围环绕着高大的松柏和常绿树木。在绿荫深处还有一座类似宗教博物馆的地方,这里记载了拜火教的一些宗教习惯、宗教仪式,和一些宗教活动的照片。虽然略显简陋,但是多少能够让每一个到访者对拜火教有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我询问过当地的居民,也查阅过很多资料,一直无法确定现在还有多少琐罗亚斯德教的信徒,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数量不多。
琐罗亚斯德教,一个传承了2500多年的古老宗教,虽然在今朝社会已经不见当日之辉煌,但是做为一个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宗教,它仍然是我们了解伊朗,认识伊朗的一个窗口。因为它留给伊朗的绝不仅仅只是宗教信仰,更多的是文化理念的积淀。
在伊朗旅行,有个名词你可能很难躲开,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常规旅行的足迹都是围绕这个名词进行的,这就是“世界遗产”。做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度,伊朗从来不缺少世界遗产。截止到2021年,伊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共有26项,这里包括了24项文化遗产,2项自然遗产,在数量上位于世界第十的位置。
在伊朗的《世界遗产名录》清单中,有个很有趣的存在,它的名字叫做“波斯园林”。这个文化遗产有点类似于我们的苏州古典园林,不同的是它包括了9座来自伊朗不同省份的花园。
说它有趣,是因为伊朗独特的地理位置。做为一个高原和山地相间的国家,有四分之一的国土是沙漠,而且除了里海一带,伊朗年平均降水量都很少。不同于我国江南的鱼米水乡,做为一个相对干旱,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能够出现以“园林”为名录的世界遗产,实在是件有趣的事情。同时,在“有趣”的背后,还有的就是厚重的历史和富饶的经济了。
波斯园林中涵盖的9座园子分别建设于不同的时期,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时期。除了独特的居鲁士大帝时期形成的设计原理,波斯园林最诱人的是其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而发展出来多样的风格。
伊甸园和前面我们提到的琐罗亚斯德教的四大元素:天空、水、大地和植物,是波斯园林的主要设计理念来源。简单点说,就是所有园林都分为四个部分,其中水更是做为核心元素在灌溉和装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乎每个园子都能见水,而水就是园子的中轴线和引导线,也可以说是园子的灵魂。
由于波斯园林分布在伊朗的不同省份,一次旅行很难全部涉足。不过位于伊朗中部地区的几个省份的园林相对集中,也就纳入了我们本次的行程。令人愉悦的是,这几个园林的设计各有千秋,走下来不会有丝毫的疲惫,反而有些意犹未尽。
这里面最先要说到的就是位于亚兹德的多莱特阿巴德花园,虽然这个建于十八世纪中叶古典园林的历史并不算太久,但它却有着自己独有的骄傲,这就是世界上最高的风塔。
这个风塔不是我们现在的风力发电设备,而是类似于烟囱的空气循环系统,这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空调。其实风塔可以说是亚兹德这座古城最大的特色,几乎随处可见风塔的分布,不过多莱特阿巴德花园则高达34米,妥妥的鹤立鸡群般存在。
位于伊朗中部的亚兹德,周围基本被沙漠戈壁包围,每到夏日这里就格外炎热。风塔把高空中的风引入,通过塔身降温,再经过风塔正下方水池的二次降温,凉爽的空气就可以飘散在各个房间中。然后通过室内外温差产生的压力,再将房间内的空气抽到室外,这样的空气循环就完成了。在如此不断的空气循环下,最终室内外温差甚至可以达到10度以上。
在感叹风塔设计精妙的同时,在一条水池尽头的八角豪宅格外引人注目。多扇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户将阳光斑斓地洒在房间内,几乎遍布每个房间的大理石水池成为当时主人乘凉进餐游玩的首选。穹顶上铺着多边形的瓷砖,被设计师用流线打造出一个个精美的图案。
不规则的长廊让每一个房间都充满了神秘,步入其内也许是个普通的房间,也许就是个可以欣赏沙漠绿洲的大露台。豪宅周围,水池两侧围绕着众多石榴树、松柏和葡萄架,墙里墙外的差异,让你绝对意识不到你正处于沙漠腹地。
如果说亚兹德的多莱特阿巴德花园充满了工匠智慧的话,那位于伊斯法罕的四十柱宫则彰显了皇家宫殿的奢华。这座阿巴斯二世在1647年建造的皇家园林,让人可以一窥当年萨法维王朝的鼎盛。
长方形的水池从大门通向宫殿,园子两边种满了伊朗人最爱的野蔷薇。幽深的柱廊为亭阁式宫殿的正门遮挡了烈日,厚重的树荫下带来了凉爽的感觉。
四十柱宫有两个看点不容错过。其一就是如其名的柱子。很多人到了四十柱宫首先就是要数柱子,可是从来没有人能够数出来四十这个数字,难道这个“四十”仅仅是为了彰显柱子数量众多?
其实四十柱宫的玄机是宫殿里只有二十根柱子,至于剩下的二十根,则倒影在殿外的水池中。水面上映着整个花园,上下,左右,完美地对称着。
和其他波斯建筑一般,四十柱宫宫殿用复杂的拱顶、耀眼的镜子和马赛克装饰着。大厅房顶的壁画是四十柱宫最耀眼的存在,也是第二个不容错过的内容。
无论是国家征战的画面还是皇家狩猎的画面,还有日常宴饮,每一幅画面都是艺术瑰宝,也是对历史最详实的记载。
相比上面两个园林,位于卡尚的费恩花园貌似特点并不是很鲜明,但是这里却是现存最古老的传统波斯园林,建于萨非王朝早期的花园,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被称为伊朗“城堡花园”的点睛之作。
相比于其他两家,费恩花园的主题在于水,也可以说是各类水池和喷泉。穿梭纵横的水系就像是枝叶的脉络,贯穿了整个城堡,散落在水系两侧的都是参天大树和各种果树,以及百合、野蔷薇、玫瑰、茉莉之类的鲜花。
这些维持园子喷泉和灌溉的水源,源自附近一座山腰处的山泉,独特的水利系统使得花园不用任何压力工具就把水引入园子,成为灵魂的所在。
走在园子里,其实没有什么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景观,甚至都不如园子大门口卖玫瑰水、玫瑰精油的让人向往。不过静下来细细品味,搭配着喷泉的波斯建筑别有一番风味,至少是拍照的好地方。
另外在园子一侧还有一间浴室,如果没有特意安排浏览波斯浴室的行程,那这个小的浴室也可以满足你对于波斯浴室的好奇。虽然小,但是足够漂亮!
波斯园林9个园子我们只走过了3个,贸然评论恐怕不能摆脱管中窥豹之嫌。不过走过几处下来,却颇多感叹。抛开波斯独有的精美艺术设计,单纯的自然景观就足以让人震撼!
也许有些走过的人会说并无出奇之处,但如果结合伊朗的地形地貌这些外在因素,在沙漠中建造如此瑰丽的园林,就可见其不凡了。
也许不够精彩,但足够震撼!
如果问一个旅行者伊朗最让人喜爱的城市是哪个,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德黑兰。毕竟这里是伊朗的首都,妥妥的国际化大都市,这里有恢弘的建筑,有花样繁多的美食,还有便利的交通。这里是伊朗旅行的起点,也是终点。
当然,在有人选择德黑兰的同时,还会有人选择其他城市。而在这“其他”范畴内,有一个城市格外瞩目,它的名字叫做“亚兹德”。
也许是宣传到位,也许是兴趣使然,总之到访过亚兹德的人,都会在自己的日记本里记录下这个名字。这个深处伊朗中部高原的城市名字,绑定着一个宗教文化的中心,三个世界文化遗产,一个世界第二大土坯住宅区和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
亚兹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其最早的居住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被认为是伊朗最传统、最系统和最原生态的地区。
这里是伊朗拜火教文化的中心,早在五世纪,这里就点燃了拜火教的圣火,一直延续至今从未熄灭。这里还有着三个世界文化遗产,除了我们前面说到的波斯园林,还有著名的亚兹德历史城市和波斯坎儿井。
是的,亚兹德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如果你有无人机从高空俯瞰,你会发现亚兹德这片区域整体就是一片黄色套着一片黄色,中间斑驳着一些绿,这便是亚兹德的主色调。
外面的黄色是无尽的沙漠戈壁,中间的黄色是亚兹德这座城市。简单来说亚兹德就是一座土城,一座用土坯搭建房屋的城市,对应前面的话语,一个世界第二大土坯住宅区。
亚兹德这座古城其实并不大,步行其中用不了一天就可以将其完整的走遍。不过这座巷子蜿蜒交错的城市,却集中了一座城市需求的所有要素,民居、风塔、集市、土耳其浴室、清真寺、拜火教神庙、监狱、花园、博物馆等等。
在这片灰黄的砖块和泥土筑成的建筑群中,有2000多处恺迦王朝时期的大小建筑,部分居住地的历史甚至超过了7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其实老城中遍布的土房子相貌并不惊人,单一的色调甚至显得有些土气。不过走近房子里面,内部的精美装饰往往会令人叹为观止。梁柱上,图案繁复的罗马雕饰层层叠叠;木枢间,阳光透过五彩玻璃照亮厅堂;庭院中,一池清水滋润着环抱的玫瑰花园。
亚兹德古城之所以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座城市是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在沙漠中幸存下来的鲜活例证。
正如其字面意思,人类很难在沙漠中生存下来,但亚兹德人做到了,因为他们解决了供水的问题!当然,这片土地没有天然的湖泊,也并不是沙漠中的绿洲,这座城市的水是通过一个人工开发的地下水系统来供给的。这个地下水系统,用中文描述的名字就是“坎儿井”。
好像上次听到这个名字,应该是在新疆吐鲁番。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在我国相当有名,而这份地下水利工程的起源问题其中一个说法就是源于波斯。也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伊朗另外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波斯坎儿井。
其实,坎儿井的原理很简单,它就是一个隧道式的地下通道。它从一个叫做“母井”的地方收集水,然后利用重力和水的动能沿着隧道输水,最终实现整个供水系统的运作。听起来很简单的原理,但是利用到现实中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这条地下暗渠要延绵数十公里。
位于亚兹德的这条坎儿井,其暗渠长度更是长达100公里,是伊朗最长的坎儿井。此外,坎儿井除了长度这个维度数据,还有另外一个维度数据,那就是深度。为了连接水源,有的坎儿井距离地面仅有几米,而有的则可以深达数百米。
正是这个神奇的水利工程,让波斯这个民族在伊朗高原这片气候炎热的沙漠地区生存了下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历史的辉煌。
在当今钢筋水泥林立的现代城市中,亚兹德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土制建筑。它见证过辉煌,也经历过衰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这里是“繁华、热闹”的象征,在萨非王朝,这里则度过了盛极而衰的变迁。岁月带走了很多东西,也留下了很多。
如今的亚兹德,没有大城市的繁忙拥挤,也不缺少历史人文的厚重,弯曲的小巷,悠闲的游客,热情的笑容,诱人的美食……漫步其中,随意,轻松,悠闲,这便是我眼中的亚兹德,也是我写在日记本中的亚兹德。
作为为数不多的政教合一制度的国家,伊朗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缺少清真寺的国家之一。在伊朗旅行你会发现,无论在哪一座城市,也不管城市村庄的规模,只要是人类聚集的地方,你就能看到清真寺。
当然,作为当地人日常生活、礼拜、学习、宗教活动的必须场所,清真寺可以说早日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此外除了宗教义务,清真寺还是承担着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伊斯兰教喜欢白色,绿色和蓝色。因为白色代表着纯洁,绿色象征着自然,蓝色则代表着水源。这些颜色在清真寺上会得到集中的体现,绝大多数清真寺都是以这几种颜色作为主色调的。
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存在,譬如位于耶路撒冷的圆顶清真寺就是金色的穹顶。在伊朗的设拉子也有一座清真寺与众不同,它是采用大量粉红色瓷砖进行装饰的,所以这里也被游人亲切的称为“粉红清真寺”。
说到粉红清真寺,绝对是设拉子的网红打卡地,而且这份“网红”的影响力已经从伊朗本土穿透到了全世界。以至于很多人来到伊朗的原始冲动,都和到这座清真寺打卡有关。于是,人们更多的记住了“粉红清真寺”这个名字,而它的本名“莫克清真寺”却少有人知。
莫克清真寺藏在设拉子闹市区一个很不起眼的巷子里,街边只有一块指示牌标记了下,如果不仔细找很容易错过。转到巷子,清真寺的大门也没有高出周围建筑,除了粉色的瓷砖可以区别于四周环境,其他基本上辨识度很低。不过走进莫克清真寺,你就会被眼前建筑所震撼。
和绝大多数清真寺一样,莫克清真寺也采用了最常见的对称布局。中间一个长方形的水池,水池对面是高约20米的个弧形拱顶。拱顶的结构非常复杂,各种弧线、锥体组成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看呈现出了不同的效果。粉红色搭配着淡黄色、淡蓝色的瓷砖是这里有别于其他清真寺最主要的地方。
另外,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在清真寺的墙壁上还有一些欧式建筑的图案,这个在其他清真寺里是很少见到的。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莫克清真寺以及伊朗这个国家的包容性。
莫克清真寺之所以声名远播,不仅仅是因为粉红色外墙的浪漫,其中很大一部分奥秘还在于它的礼拜厅。看过前面介绍的朋友会有所了解,伊朗人对于多彩的颜色非常痴迷,很多建筑的玻璃都会采用彩色拼接的方式进行装饰,这其中就包括了莫克清真寺礼拜厅的门窗。
选择一个艳阳高照的清晨,阳光透过镂空的彩色玻璃照进房间里,这时礼拜厅就变成了一个绚丽光影的世界。随着光影的变幻,波斯地毯和石柱上每一分每一秒都呈现出不同的梦幻色彩,进入其中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万花筒。而在这份梦幻中,一个个女孩子披着围巾,在手机和相机前展示着自己最为柔美动人的一面。
当然,到莫克清真寺一定要赶早,因为随着旭日的升起,投射到房间的光线会越来越窄。等到了中午时分,就只有窗户底下一小块区域有光彩了。所以很多人都赶在上午清真寺刚开门的时候进来,独享这份时光的美好。
这座始建于1876年的清真寺,相比其他地方规模其实并不算大,甚至可以说很小,这里没有宏大的广场和高耸的拱顶,就连大门都修得那么低调。
不过,它却用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审美征服了所有到访的人们。在保证清真寺的神圣庄严的基础上,增加了粉色的浪漫元素,让莫克清真寺成为了全世界“唯二”的粉红清真寺,也成为了伊朗旅行不得不打卡的地方!
在伊朗旅行,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旅行路线,都不可能错过一个主题,那就是清真寺。这就是政教合一国家最大的特色,也是这个国家最具有魅力的所在!在伊朗这一路的行程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走进清真寺。虽然你身处的城市每天都在更换,但清真寺肯定是你每天行程的亮点。
从亚兹德古城的乔迈清真寺,到遍布每座城市的聚礼清真寺(也叫星期五清真寺),再到我们刚刚去过的莫克清真寺,以及明天要去的伊斯法罕伊玛目清真寺,慢慢地你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个清真寺看上去都一样,但是仔细看上去又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色。
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有着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灯王墓。这个乍听起来很像《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名字,还有一个别称:光明王之墓。光听名字你一定认为这里是个陵墓,类似于这座城市中的哈菲兹墓和赛迪墓一般。其实这里是清真寺和陵墓的结合体,是伊朗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
如果你关注国际新闻,也许会听过这个名字,因为在2022年和2023年,这里分别发生过两次恐怖袭击。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灯王墓对于伊朗和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重要性。
从莫克清真寺出来走不到两公里的距离就能够到达灯王墓,但是和莫克清真寺的浪漫不同的是,灯王墓透出来的更多是宗教的神圣庄严和严谨。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浓妆艳抹者不得入内,背包需要寄存,相机不得入内。一切的要求仿佛在告诉你,这里可以说是伊朗行程中宗教礼仪最为严格的清真寺。
之所以如此严格,还在于灯王墓在什叶派的宗教地位。先说说灯王墓名字的由来吧。这里是什叶派第七代伊玛目卡迪姆两个儿子的墓地。这两个人在阿拔斯王朝迫害什叶派穆斯林时期逃难于此被杀害了,于是也就葬在了这里。后来有人看见金光从他们的墓穴中透出来,所以便有了灯王墓这个名字。在随后的岁月里,历代统治者不断扩建陵墓,并在陵墓周围修建了清真寺,这里也就从一个重要的陵墓过渡成了一个宗教圣地。
走进灯王墓,你一定会被广场的恢弘所惊叹!也许是刚刚从莫克清真寺出来,有别于粉红清真寺的炫彩烂漫,灯王墓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宏伟”。可以容纳数万人的广场,巨大的中央水池,周围林立的清真寺,走进其中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自己的渺小。不过,这都是外围的建筑,是举行宗教活动或者礼拜用的。真正的灯王墓就在整个建筑群的正中,巨大的浅绿色洋葱型圆顶,高耸的金色宣礼塔使它成为万人瞩目的中心。
灯王墓的大殿是男女分开进入的,进入其中你一定会大感震撼,因为整个灯王墓都是用水晶和镜片拼接构建出来的,从穹顶到墙壁,从门廊到吊灯,这里的一切都被闪烁所覆盖,每一缕光线在这里都被无限放大,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奇观。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无论是阳光还是月色,只要有光线射入其中,折射,反射,再折射,再反射,整个空间就会成为璀璨的银河,成为绚丽的画卷。
在绚烂的大殿中心是一个房屋形的灵柩,很多信徒都用额头用手触摸外壁,口中念念有词的祷告着。沿着大殿的通道入内,就是信徒们祷告的地方了。不过,这里是不允许外人参观的。
说起来,灯王墓在伊朗的宗教地位很高,是仅次于马什哈德伊玛目礼萨圣陵和库姆法蒂玛圣陵后的什叶派第三大朝觐圣地。所以对于非穆斯林,这里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很多年前有西方游客在里面喧哗吵闹,这里曾经一度不对外国游客开放。近些年虽然已经解封了,但是管理还是非常严格的。一般情况下大殿是不允许非穆斯林进入的,不过有时候工作人员会安排志愿者带领进入简单的参观,在大殿内驻足讲解几分钟就要出去了。当然,如果你是一名穆斯林,尤其是有穆斯林证件的那种,在你提供穆斯林证后还是可以进入参观的。
其实算下来,灯王墓的驻足的时间并不长,即便加上外围广场的闲逛,都没有用了停在莫克清真寺礼拜厅的一半时间。但是灯王墓的感受却是独一无二的。也许是从没有见过如此光怪陆离的建筑,那份充满了整个空间的流光溢彩让我一直念念不忘。可能多年后再聊到伊朗,我还会记起这份奇特的美感,那时它会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今天走到的城市名字叫做设拉子,这里是伊朗的第六大城市,也是伊朗南部最大的城市,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2500年前,这里就已经是横跨欧亚非三大陆帝国的中心地区了。
这座城市是《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传奇都城,是“玫瑰与夜莺”的波斯灵魂。这里有波斯帝国的第一首都帕萨尔加德,有传奇灵都波斯波利斯,有粉红清真寺莫克,有波斯园林的典范埃兰花园。除此,这里还是波斯诗人的故乡,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到访的目的地。
在波斯历史上,有四位诗人备受推崇,被称为伊朗诗坛四柱。这四位诗人在伊朗的地位,大概相当于我们国家的诗仙、诗圣、诗神、诗魔的级别,也就是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这些大神的地位。
除此之外,伊朗的诗坛四柱还颇具网红气质,歌德,黑格尔,普希金都是其中一位的忠实粉丝。歌德曾经夸赞他说:“你是一艘张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涛中上下颠簸的小舟”。
今天要说的设拉子就与其中两位诗人有缘。他们生活在这座城市,在这座城市创造,也在这座城市留下了自己的陵墓。在伊朗众多古迹中,这两座陵墓绝对是现象级的存在。
忘记说了,这两位诗人就是哈菲兹和萨迪。这两位诗人都属于中世纪波斯诗人,萨迪经历了十三世纪蒙古的入侵,而哈菲兹经历的则是十四世纪蒙古统治波斯的时期。
哈菲兹一直被认为是伊朗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前面我们说到歌德,黑格尔,普希金就是他的粉丝。哈菲兹墓与其说是陵墓不如说是花园,也许和伊朗诗人的文风有关系,多是抒情题材的诗歌始终在人们心中充满了美好,所以哈菲兹的陵墓不见大气磅礴,更多的是美好幸福,充满了生机。
一条长长的绿化植被做为中轴线,从哈菲兹墓的大门一直延伸到中心的长廊和八角亭。按照波斯人的设计理念,这条中轴线一般都是用水池来装饰的,但独独这里用了绿植,花坛中的鲜花冲淡了墓园的悲伤,让往来的人们不禁感到一丝生命的跃动。
沿着花坛穿过好似屏风一般的长廊,园区的中间就是一个敞开的八角亭,亭内安放着哈菲兹的石棺。大理石的表面上用波斯文篆刻着哈菲兹的诗句,象征着这位诗人灵魂的不朽。很多伊朗人都喜欢来到这里,不论老人还是青年孩童,人们都会走在石棺前静静的膜拜、瞻仰,或者朗诵着他的诗歌慰以悼念。
八角亭的周围是波斯风格的小屋和院墙,平顶圆门的造型很像陕北的窑洞,不过房门的图案和周围的窗花则充满了波斯风格,让人欣喜。几间小屋内有咖啡销售,还有一个精巧的图书馆,里面放着许多哈菲兹的书籍,其中还有中文翻译版。
在伊朗有个说法,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两本书,一本是《古兰经》,另一本就是《哈菲兹诗集》。
同在设拉子这座城市的,还有另外一位诗人萨迪的墓。萨迪墓整体比哈菲兹墓略小,但同样是花园风格的园区,里面郁郁葱葱的植被让人倍感轻松。略有不同的是,萨迪墓的中轴线用的是波斯传统的水系,旁边的水池还可以供游人丢硬币进行许愿。
园区中间充满伊斯兰风格的圆顶立柱建筑中就存放着萨迪的石棺,周围大理石墙壁上都陈列着萨迪的诗篇。
和哈菲兹的网红体质相比,早出生一个世纪的萨迪也不落后。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的他,除了本国人民的推崇,在西方世界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其中他的著作《蔷薇园》被翻译成英法德俄中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传播。在中国,《蔷薇园》是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的教材,在北京牛街清真寺更是收藏有《蔷薇园》作品的波斯文古抄本。
无论是哈菲兹墓还是萨迪墓,都没有中国墓葬区的那种庄严或者宏伟,这里更多彰显的是如沐春风般的美好。相比墓园,这里更像是花园,于是很多伊朗人都愿意来到这里驻足。看看书,发发呆,还有坐下来野餐的,动辄就是半天的时间。
也许是对于诗人的崇拜,也许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伊朗人对于这两个小地方充满了喜爱。对于远来的我们而言,这里的行程虽然短暂,也没有什么惊天泣地的故事,但是却深深为之痴迷,这份痴迷更多的是来自伊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波斯文明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几度兴衰却从来没有中断。也许这和高度发展的古代波斯文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文学是伊朗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波斯文明强韧生命力的标志。
在中国小朋友的童年里,都会听到一些童话故事,这些故事伴随着他们入眠,伴随着成长,伴随着他们从小朋友变为大朋友。在众多的故事中,有个故事很是出名,它是世界著名的民间故事,它被拍成了情景剧,拍成了电影,还有属于自己歌曲。
甚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个名字曾经成为流行的元素。这个故事叫做《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他出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也叫做《天方夜谭》。
《一千零一夜》是一个故事集,这里除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还有很多故事,譬如说我们熟悉的《阿拉丁神灯》。在《一千零一夜》中第三百五十一夜,是关于一个《双梦记》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今天要去的目的地,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在古波斯,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古时候有句话流传至今“伊斯法罕半天下”。是的,伊斯法罕拥有世界一半的美好!这里是数个王朝的首都,这里是商贾游客云集的交通枢纽,这里曾经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城市,这里曾经是倾国之兵的集结地。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这里虽然几经沉浮,但从未离开过历史舞台。
说到伊斯法罕,其实有很多可以提及的景点,但有一个地方永远不能错过,这就是著名的伊玛目广场。当然,你也可以叫它伊斯法罕王侯广场,或者皇家广场。这座从1602年开始,一直修建到1629年,历时27年的不朽之作,集结了阿巴斯时期最优秀的工匠,最终成为如今世界文化遗产。
说到伊玛目广场,这里有个“世界之最”需要提及,虽然没有达到第一,但也足够有名!伊玛目广场整体长500米,宽160米,面积仅次于我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第二大广场。
在伊玛目广场,汇集了伊玛目清真寺、阿里.戛普宫殿、希克斯罗图福拉清真寺、提姆瑞德宫等一众伊朗最美的建筑珍品,用二层拱廊把它们逐一连接起来。广场中间是大片的草地和玫瑰花坛,而周围的拱廊内就是伊斯法罕赫赫有名的皇家大巴扎。
伊玛目广场作为曾经检阅军队、观看马球比赛、盛大演出和举行各种仪式的场所,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宽敞。几排有序的树木将广场分割成了步道和中心区,修剪整齐的草坪,玫瑰盛开的花坛搭配挥洒灵动的水池,让广场中心成为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欢快奔跑的儿童,散坐草坪的青年,注目远眺的老年,节奏明快的马车……让颇为庄严的广场一下子多出了几许柔情。
做为伊玛目广场的灵魂所在,伊玛目清真寺矗立在广场南侧,这里可以说是广场众多清真寺中最靓的所在!作为一个背负着当年帝国扶持国教的使命建立起来的清真寺,伊玛目清真寺也可以称为皇家清真寺,当然人们更愿意叫它为“蓝色清真寺”。
拱顶和宣礼塔上装饰着土耳其蓝瓷砖,让整个清真寺都处于一种清新的氛围。而简洁的立面搭配精美阿拉伯图案的琉璃镶嵌,则在清新的基础上添加了精致和华丽,让每一个行至其下的人叹为观止。
伊玛目清真寺的大门和宣礼塔面向正北,而清真寺的正殿和另外两座宣礼塔则面向西南,大门和正殿呈现了一个45度的夹角。走进清真寺,你需要拐一个弯才能进入其中,这种看似奇怪的布局,在和当地人交流后才知道,原来正殿面对的正是圣地麦加的方向。
如果你在正殿行走,一定会注意到大殿中心的位置上总会有人驻足,还会不时的喃喃自语,另外,在大殿几个固定的角落也会有人驻足。原来在大殿中心的方砖上轻轻讲话,在很远的七个固定角落里也能听到话语的声音,据说这是回音的原理造成的,所以伊玛目清真寺的正殿也被叫做“七音殿”。
除了这些神奇的地方,伊玛目清真寺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两点。第一就是宏伟,我一直认为传统波斯风格的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大和精细,在30米高的大殿和42米高的宣礼塔面前,任何一个行走其中的人都会有种置身于巨人宫殿的渺小感!
至于伊玛目清真寺的第二感官就有点玩笑了,那就是这座清真寺仿佛一直在检修,同行的小伙伴说前几年来的时候,这座清真寺就在检修。几年后,检修仍在继续……
在伊玛目旅行,你可以漫步于广场的美好,可以虔诚于清真寺的肃穆,也可以登上阿里卡普宫一览众小。当然最有趣的自然是穿梭在拱廊中,在皇家大巴扎中做一只自由的精灵。在这个延续了300多年血脉的地方,你能够找到备受推崇的波斯地毯,各式骆驼骨细密画,精致漂亮的金银器皿,珐琅铜胎工艺盘花瓶,还有各种精美的小礼品,最具波斯风格的甜品点心。
如果你认为这些商品大多来自中国,或者“美德音”义乌,那你一定会错失这份美好。因为伊朗一直都是一个手工业相当发达的国家,这些精美的制品,完全是波斯人自给自足出来的。从中国进口,不好意思,太远也太贵了!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大巴扎中都是灯火辉煌,迷宫一样的街区,特色店铺毗邻,精美商品满目,仿佛间竟然穿越到了一千零一夜的画面中。
再加上广场的胸围和清真寺的庄严,仿佛波斯帝国的万种风情,千年历史的沉淀激荡,芸芸众生的平凡画像都汇集在了这里。难怪法国诗人雷尼尔对伊斯法罕发出如此感叹:伊斯法罕,拥有世界的一半!
在伊朗旅行,你会发现总有一些地方让你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尤其是你身处伊斯法罕这座城市的时候。伊斯法罕,可以说是17世纪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城市。虽然,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和政权的变迁,这座城市的地位早已被其他地方取代,但是这份美好却始终没有走远,一直留在这个被称为拥有“世界一半”的城市。
前一天我们在世界第二大广场伊玛目广场完成了夜以继日的暴走,见证了这里的宏伟和繁华,而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则承载了波斯所有的柔情。这里被当地人评价为伊朗桥梁设计的代表,这里是伊朗这个干旱少水国度仅有不多的桥梁,这里也承载了波斯民族最真实的情感。
在伊斯法罕这座城市,有一条名为扎因达鲁德的河流横穿了市区。虽然经常性的出现断流干涸,但是这条河对于伊斯法罕绝对是典范级的存在,因为有了它伊斯法罕才完整。
因为这条河,伊斯法罕在上面修建了十一座桥梁;因为这条河,有了萨菲桥梁设计的代表作。在这十一座桥梁之中,有一个桥梁格外有名,甚至可以说的当地人以及外来者都会前往的地方,这就是三十三孔桥。
三十三孔桥,形如其名,有着三十三个半圆形的桥拱。这座建于1602年的桥梁是一座双层的桥梁,上面的桥面是供人和车辆通行的,下层三十三个半圆形桥拱依次整齐排列,起到了水坝的作用。
在桥梁上面的车道旁,每间隔三米就有一个弧形的拱门,通过拱门外侧是一条宽一米左右的走廊,这个走廊就成了观赏扎因达鲁德河畔风光最好的地点。
说来,三十三孔桥建设的位置是整条扎因达鲁德河最宽的地方,之所以违背常理没有选择相对狭窄的地方建桥,就是因为这段河道虽然宽,但是河水最浅,在便于建设的基础上,这里也可以欣赏到最美的风景,所以便有了前面提到的走廊和走廊上驻足的人们。
在三十三孔桥下游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桥梁叫做郝久桥。这座桥比三十三孔桥晚建了50个年头,虽然没有三十三孔桥声名显赫,但也同样漂亮。郝久桥的桥拱比三十三孔桥少了十个,但却多了一项公共娱乐的功能。
在扎因达鲁德河水位较低的时候,郝久桥的坝身显露出来,相当于在河面上铺了一个平台。人们可以在平台上游玩行走,还可以在桥拱中驻足休息,唱歌跳舞。
在郝久桥下,经常能够看见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或坐或卧在桥墩上聊着天,嬉戏打闹,还有一些老人汇集于此,唱着节奏欢快明朗的歌曲。整体的感觉就和国内的人民公园差不多,真实并美好。
每当华灯初上夜幕降临的时候,扎因达鲁德河就到了最美的时分。三十三孔桥的明灯将桥洞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河面上,届时三十三个整齐划一,浑圆闭合的圆孔久呈现在了天地间。远眺犹如一条金黄色的项链挂在宝蓝色的幕布上,美轮美奂,让人赞叹。
桥梁上拱门中驻足的人,则好像剧场中演绎人生的画面,相拥促膝的,独自沉思的,大手牵小手的,拄拐的,推车的,看书的,照相的,每一个拱门都是一个场景,每一个拱门都是一面人生。
在郝久桥,同样的场景也在上演着,虽然少了三十三个圆孔的娟美,但是却多了一些市井的气息。很多人都愿意在夜晚时分来到这里,乘凉,散步,还有就是抽阿拉伯特色的水烟。
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游人,桥梁对于我们来说吸引力确实不足。毕竟桥对于中国人来说太熟悉了,也太多了,各种各样的桥梁早已让我们这些身在福中的人出现了审美疲劳。不过来到伊朗,扎因达鲁德河上的三十三孔桥和郝久桥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在这里历史沉淀和生活气息已经完美的融合。
同时,这里更是真实接触当地人生活的最佳去处,在这里你能够感受到波斯人最柔情,最放松的那一面。在这里桥早已不仅仅是桥了,它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面镜子,一面反射波斯人最真实生活的镜子。
走过了这么多地方,如果问伊朗的旅行有什么让人遗憾的,我一定会告诉你,留在德黑兰的时间太短了,短到数月后会忘记这座美丽的城市。如果问下次伊朗旅行有什么期待,那一定是先把德黑兰逛够了再开始下一段行程!
作为伊朗的首都,德黑兰是我们进入伊朗和离开伊朗必经之地。虽然现在伊朗很多城市都开通了国际航班,但是德黑兰仍然是最热门,最方便的选择!
同时,作为首都,这座城市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都是整个国家的中心所在。虽然遭到多年的经济制裁,这座城市还是略显萧条,但在这里你仍然会感受到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范。简单地体会,就是这里会让你感觉很舒服。
在德黑兰,能够旅行参观的地方很多,不过首选或者说必去的地方一定是自由纪念塔。因为这里不但是伊朗的地标建筑,也是伊朗追求自由和平的精神象征。自由纪念塔是1971年为了纪念波斯帝国2500周年而建造的,灰白色的塔身高45米,虽然绝对高度不是很高,但是在周边建筑的衬托下却显得非常巍峨。
白天的自由纪念塔是可以攀登到达塔顶瞭望台的。站在瞭望台上环顾四周,你会发现郁郁葱葱的是散落在城市之中的树木,金壁辉煌的是充满了历史沧桑的古老建筑,整齐林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远处冒着白尖的则是伊朗最高的山脉厄尔布尔士。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自由纪念塔建在了德黑兰城市的中轴线上,以塔作为圆点,4条宽阔平坦的马路放射状伸向远方,好像一把平铺的扇面,而扇轴就是自由纪念塔。在纪念塔的底层有一个电影院和一个博物馆,里面循环播放着介绍伊朗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的纪录片。
不过,来到自由纪念塔的人更多的目的是这个灰白色的大家伙。明朗的线条,简约的外观,粗旷的石材衬托着质厚重的质感,没有人能够抵挡这份唯美。
相比于白天的宏伟壮观,夜晚的自由纪念塔在失去背景的衬托后,显得更加富有质感。尤其是大型喷泉衬托下的剪影格外诱人。不管你是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还是手机记录生活的游客,都会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光影!也许是看的久了,很多小伙伴把它戏称为“大裤衩”式建筑。就是可以和北京中央电视台齐名的“大裤衩”式建筑。
除了自由纪念塔,还有一个地方是当地人推荐一定要去的,那就是原美国大使馆。其实位于市中心的原美国大使馆院子并不大,一栋两层高的小楼也不是很起眼。如果不是目的性明确的过来寻找,如果不是在门口的大牌子上写着“U.S. den of espionage”和“former U.S. embassy”的字样,以及院内旗杆上下到底部的美国国旗,我们也许就擦肩而过了。
如今的原美国大使馆,更像是一个历史的纪念馆,里面陈列了很多当年美国大使馆的办公设施以及没有来得及销毁的文件。而使馆外则成了涂鸦的世界。人们用涂鸦这种形式表现着对于霸权的抵抗和对于自由的向往。
其实在德黑兰,能够游览的地方还有很多,譬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戈勒斯坦宫、国家级的伊朗国家博物馆、彰显地域特色的伊朗地毯博物馆、购物天堂德黑兰大巴扎等等,这些都逛下来没有两三天是不够的。之所以前面的自由纪念塔和原美国大使馆被重点推荐,除了值得参观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两个地方游览下来用的时间短!
是的,我们的旅行没有足够的时间了。仅仅半天的时间,下午还要乘坐德黑兰到北京的航班,能够游览这两个地方我们应该知足了!
就像开篇时候说的,德黑兰时间太短是我们伊朗旅行中最大的遗憾。也许这也为我们下次再一次到访伊朗留下了充足的理由!德黑兰,伊朗的首都,这座城市在经历了数年的经济制裁下看起来略显萧条,一切看起来都显得有点旧,冥冥中总感觉缺少了一个国家首都的富丽堂皇。不过当你看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伊朗人后,你又会不自觉地否定自己刚才的判断。因为在他们身上你能够看到自信,欢乐,严谨,敬业和本就应该出现在这座城市里的匆忙!
可能这座城市不够灯红酒绿不够迷人,但这个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行动告诉我,这里足够绚烂。
前往一个国家或城市旅行,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当地的美食。毕竟行走在外,最不能亏待的就是自己的胃。同时,随着时社会的发展,美食已经成为当地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有甚者已然成为一座城的名片。如果想把这场旅行变得更有意义,那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融入到当地的生活,自然是个奇妙的必然选择。
伊朗的美食,受到地域、宗教和民族的影响,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丰富”和“纯粹”。说到“丰富”,是因为伊朗虽然地处高原,沙漠占据了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但多民族的融合以及周边国家的文化影响,伊朗并不缺少丰富的食材和多样的饮食。种类众多的水果搭配多样的蔬菜,让在伊朗吃饭,从来不会担心营养均衡的问题,这里总会有一款“适合你的菜”。
至于“纯粹”,行走了这么多国家,我很少用这个词汇来形容美食,这是第一次。至于其中的缘由,体现在当地人对于某些味道近乎“执拗”的喜爱。伊朗人喜欢吃甜,这种对于“甜”的渴望,使得这里的甜食能够让你无数次刷新“齁”的标准值。
伊朗人喜欢吃酸,前餐汤是酸的,沙拉酱是酸的,当地人最喜欢吃的一段菜是炖茄子,酸的。就连我们平时在国内吃的果丹皮,到了伊朗都成了酸的。至于酸的程度,我只能说“那是真酸啊”!
当然,由于同属亚洲,加上如今世界饮食文化的交融,在伊朗吃饭并不会让你感到不适,虽然样式略显简单,但是味道还是不错的!下面就简单的聊下有趣的波斯美食。
为什么聊美食会先说到主食?我个人认为,中国胃对于“主食面包”这个饮食习惯多少还是不太适应,所以主食习惯接近的国家还是比较亲切的。
大米是伊朗美食的主要元素,所以蒸熟的米饭是每顿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此外,由于伊朗是藏红花世界上最主要的产地,所以藏红花早已融入到伊朗的日常饮食中。在普通的米饭中搭配一些藏红花米饭,就成了当地饭店最时髦的做法。
除了米饭,在伊朗另外一款主食就是烤饼!这种烤饼类似于我国新疆的烤馕,不过要比馕薄一些,大一些。新出炉的烤饼香脆可口,在饭店里会从前餐一直供应到主菜,被当地人深深喜爱。
在伊朗旅行几日,你一定会感叹这个国家居然是个“烤串儿”国家!没错,只要是伊朗餐的饭店,十家店至少有九家是经营“烤串儿”的!如果你不主动尝试其他餐馆(譬如阿拉伯餐、中餐或者各种斯坦餐),你一定会被淹没在烤串儿的海洋中无法自拔。
当然,国内热衷于撸串儿的朋友一定对此会很感兴趣。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伊朗烤串儿种类真的有限,作为一个宗教国家,这里烤串儿的种类只局限于鸡肉、牛肉、羊肉、鱼和虾。嗯,还有西红柿。此外一定要说的是,这里的牛肉和羊肉串绝大多数是碎肉搭配洋葱和各种香料调味制成的。这些食材制成条状,串到钎子上就是串儿,制成圆形炖下就是丸子。所以我们一致决定为其赋名“烤馅儿”!
说起烤馅儿,在当地有一个更为神奇的名字。这道菜品的名字叫做kabab,谐音过来就是“烤巴巴”。如果放在国内,这套谐音梗下来,也不知道妈妈愿不愿意。
在前面说过,伊朗对于甜食有着深切的热爱。譬如说,伊朗是个爱喝茶的国度,红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饮料。在城市中有茶馆,在高速或者国道休息区的商店里,都会有红茶包供应。伴随红茶的是茶馆中的至少两块方糖,休息区商店的是一根冰糖。这种在国内被认为夸张的甜度,在伊朗却是习以为常。
鉴于伊朗人民对甜味的痴迷,所以伊朗的糖果和点心都很棒。在街市的店铺里你可以看到各种油炸的甜食,有的类似于北京小吃糖耳朵,有的好似艾窝窝。还有一种看起来和油条一模一样,不过味道则是甜甜的。至于点心铺中的小吃种类则更多了。
牛奶,面粉,鸡蛋搭配上当地盛产的藏红花、开心果、椰枣、玫瑰等,做出来的点心不但种类繁多,而且色泽鲜艳,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我们能够叫上名来的牛轧糖,龙须酥,桃酥,太妃糖,还是叫不上名来的Ranginak、Baklava、Halva,总之一路吃下来绝对让你心情舒畅。如果真要找个缺点,就是甜,而且是越吃越甜。
逛过伊朗的市场后,你会发现伊朗是个物产资源很丰富的国家。在这个国度,有些美食性价比极高,真的可以让你实现“自由”吃个够。
首先实现自由的自然是藏红花。作为世界上藏红花的重要产地,中国藏红花最主要的来源地,藏红花已经被当地人充分的引入到了餐饮领域。除了前面提到的藏红花米饭,藏红花冰淇淋、藏红花点心、藏红花布丁等等几乎充斥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有意和无意间都能送到你的身边。此外,单纯的藏红花在伊朗也很常见,而且性价比很高,不过遗憾的是伊朗海关只允许带200克出境。
第二实现的自由的奶制品自由。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冰淇淋自由”。在伊朗牛奶是很便宜的,而且品质很棒。一瓶1.5升的鲜奶算下来也就折合人民币2元,夸张点说,牛奶真的比水便宜!牛奶便宜自然奶制品也就物美价廉。国内十多元品质的冰淇淋球,在伊朗也就合人民币1元一个,梦龙合人民币2元一根。
第三个自由应该送给开心果和椰枣。没办法,谁让伊朗盛产呢!至于价格,和国内比对折应该没问题。
除此之外,我想说汽油也能实现自由!价格呢,折合人民币五毛一升吧。当然这个要排除在美食的范畴之外。
伊朗的旅行,美食是个不容错过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但可以满足味蕾的诱惑,还能让你更近的贴近当地人的生活。当然,其中也有遗憾,比如说由于宗教信仰伊朗是个禁酒的国家,市面上是买不到酒的。当然你也能在商店或者餐馆看到啤酒,不过这些酒类都是不含酒精的。
作为一名中国游客,“中国胃”一直是出国旅行无法规避的问题。很多人前三天还能适应当地的饮食,第四天就要靠箱包里的榨菜,方便面,花生米豆腐干等各种食品“续命”了。这个还真没地方讲理去,出了国门,不管到哪个国家都是这个模式,谁叫咱天生吃的就好呢。
不过总的来说,伊朗的饮食有肉有菜有主食,和中国的饮食习惯比较接近,所以对中国人来说还是比较友善的!再加上可以随时随地拿开心果、椰枣、冰激凌无限制地作为零食,伊朗的美食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昨天看了一篇关于斯里兰卡旅行推荐的文章,文章写的不错,而且后面评论区留言颇多。上百条内容全部奔着目的地斯里兰卡开轰,各种评价褒贬不一。不过总体来说吐槽的还是居多,占了评论总数70%的样子。我认真的看了多条评论,甚至看评论的时间比看文章的还要长,而这些评论也让我思考了很多东西。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旅行者,我们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可能转首间已经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走过了世界的很多角落。我们对每一个目标都怀着无比的热情和希望,但是现实给我们的却有可能是个平庸或者打脸。这里面有我们前期过高的预期,也有旅途中不可抗拒的因素。就像前面说到的斯里兰卡,能在评论区留言的肯定都是有过相关经历的,但是我们的经历就是准确的真实的吗?
我们仅仅是每一个目的地的过客,在这个地方我们停留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多则几日,少则也就个把小时。而这短暂的时间就成为了我们对于目的地评价的来源。可能美好,也可能糟糕,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一切都太短暂了。
有人说某某景区很美,宛若仙境,而我去的时间则是漫天大雾,能找到路就不错了;
有人说某某国道是人生必驾之路,雪山湖泊会让你目不暇接,而我的318则是在漫长的堵车中度过;
有人说某某古镇商业化严重,人头攒动毫无体验可言,而我去的时候则安静祥和,独自发呆了好久……
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更别说我们眼前的景色。也许一场细雨,一个邂逅,一个转身,一次凝望就改变了眼前所有的风景。何况“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眼中的喧哗也许在我这里就读成了盛世。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说,每一个人对于美好的认知都是不同的。而是想表达我眼中的美好仅限于我自己,我试图分享我的美好,希望对面的你能收到。
伊朗的旅行就是这个样子。短短七天的时间我们走过了伊朗好几座城市,我们不停的奔波,也不停的用眼睛记录,记录我眼中的美好。总的来说,伊朗这个国家的旅行给我的感觉很特殊,明显不同于之前走过的国家。这份感觉在离开伊朗一段时间后尤为强烈。认真想了想应该把这份特殊定义为:70%陌生+30%惊叹=100%美好
也许是经历的国度太少,我几乎没有从我认知中找到相似的体验。无论是在泛黄的土坯城市,还是在闪烁的清真寺;无论是“心领神会”的坎儿井,还是“会心一笑”的桥梁;还有波斯园林里的惊叹,大巴扎里的穿越,一切的一切都很美好。当然这份美好在我们尝试了解伊朗的历史,尝试见证波斯的辉煌,尝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后又会发生质变。
当然,旅行的感受总是片面的,有好的地方自然就有不开心的事情。譬如说我的无人机至今仍在德黑兰的海关扣押着,海关人员和寄存公司利用信息陷阱和人工制造难度让你无法拿回。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他们微笑着用波斯语互相交流说“这次又赚了三台无人机”。社会和国家赋予他们的职能成为了他们游戏和谋取私利的工具。这件事到现在我都不能释怀,并不是为了陪伴我五年的无人机默哀,而是对于欺诈的厌恶。
所以呢,好也罢,不好也罢,这一切都是我的记录。那一座城市,那一个地点,那一特殊时间的美好,还有那些不美好的。可能今天我看到的事物和明天看到的都不一样,更不要说换成另外一个人另外一双眼睛来面对了。
言归正传,旅行回来细思,伊朗整体的感受还是非常棒的,也是值得推荐的,毕竟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积淀是很多国家无法比拟的。此外这个国家足够安全,人民也热情,物价也合适。所以关于异域文化旅行目的地我是很推荐伊朗的,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你喜欢历史文化,还有一位优秀导游的前提下!
就写到这里了。希望我分享出来的伊朗是绚烂的,也是让你喜欢的!
目前伊朗对于中国是免签的。所以你只需要提供护照(6个月以上有效期),往返机票,伊朗当地的住宿信息,旅游机构的邀请函(最好有),就可以直接通过海关了。
伊朗海关是不会在护照上加盖出入境章的,所以伊朗旅行你只能盖到中国海关的出入境章。这个政策对于想去其他一些国家的朋友还是很友善的!
伊朗的货币单位是里亚尔(IRR),伊朗里亚尔在中国国内是换不到的,这个需要到伊朗当地兑换,而且伊朗能够刷信用卡的地方非常少,所有消费基本上靠的是现金。所以出行前需要携带一部分现金,最好是美金,到了伊朗境内再兑换成当地货币。(此外目前国家规定,中国公民出入境携带的现金不能超过2万元人民币,或者不超过5000美金。超出需要提前报关申请。这个供大家参考。)
从国内的网站上查,人民币和里亚尔的汇率是1:6000左右。不过实际上,人民币和里亚尔的汇率是1:58000左右,基本上和网上查到的价格差了10倍。当然这个价格是随时波动的,以我们伊朗行程为例,出发时我们是按照1:57000兑换的里亚尔,等七天后我们离开的时候,汇率变成了1:72000。伊朗货币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对于游客来说,伊朗里亚尔是不存在留存价值的,离开伊朗前最好把钱都用掉。
所以伊朗旅行不建议兑换太多的现金。因为兑换一个来回,就会损失很多汇率。此外,在伊朗换钱或者银行取钱都是有上限的,每个人每天只能兑换50美金。如果你聘请了向导,可以让向导提前帮你换。如果没有,那就每天换点,还能感受下汇率波动的乐趣。
最后要说的是在德黑兰,设拉子,伊斯法罕之类的大城市都有EXCHANGE店可以兑换现金。不过一般门店在下午3点以后就关门了,周四周五是伊朗的法定假日,所以开门的也少。另外,有朋友说在银行兑换会按照上面说到的标准汇率,也就是那个1:6000的。因为没有亲测过,所以提请大家注意。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能再街上找私人兑换货币!这个切记!!!!
关于消费,伊朗国家整体的水平不高,如果你不打算购买奢侈品(地毯之类的),你在伊朗旅行一周的花销也就在3000元左右。住宿平均每天的花销在200元,剩下的大交通,门票,吃饭有200元也就够了。
在伊朗货币的单位只有里亚尔一种,但是当地人还习惯用另外一种单位标价交易,这个词叫土曼(Toman)。这两个标价的关系就是1土曼=10里亚尔。简单说,就是在现金面值上去掉一个0,就是土曼的数值。在伊朗购买商品时,要先和商家确认下标价是里亚尔还是土曼,避免发生误会。关于这个土曼的由来,当地人说是因为里亚尔的面值太大了不好记,所以去掉了一个“0”就好记多了,我怎么感觉都有点玩笑。
关于伊朗的上网,请大家不要抱有太多的希望。因为伊朗电信行业还停留在4G时代,而是4G网络只负责主要城市市区的覆盖。所以绝大部分区域你能用到的都是3G网络。
至于到了酒店的WI-FI,无线路由器也是停留在百兆时代(相当于国内10年前的水平),和3G网络差不多吧!
对于手机卡,看过国内的一些攻略,有推荐到了当地购买的。不过这次行程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外国人是不能办理当地手机卡的。所以需要当地人用他的信息帮你办理(如果你有向导之类的,可以寻求帮助)。当然,对于伊朗来说,很多政策是在变化的,再加上伊朗和外国信息传递的时间差,所以上面的信息也只能参考。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新的政策实施。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国内开通国际漫游。无论是“中国联通”还是“中国移动”都有流量套餐,基本上都是不限流量的,一天费用大概在20元左右,还是非常合适的。这个需要先到营业厅开通国际漫游功能,然后可以在营业厅办理,也可以直接从手机营业厅上购买。
此外,使用国际漫游的朋友,你到了伊朗以后需要尝试切换下当地可以漫游的多个网络。这个需要在手机设置里手动选择运营商,多试几个比较下上网的速率。因为在伊朗国内有很多小的通信运营商,不同城市他们的覆盖是不一样的。所以更换城市后,如果你觉得网慢,那就更换运营商试一下。这里推荐个伊朗的运营商(IRANCELL),这个适用的城市还是比较多的。另外,在伊朗城市间基本上都会处于无信号或者3G信号的状态,哪家都一样。
伊朗是伊斯兰国家,所以对于穿衣是有要求的。
男同胞们比较简单,不能穿短裤和露出肩膀的短袖上衣,别的没了!
女同胞们要复杂一些:
1. 需要带头巾
2. 上衣要长过屁股
3. 不能穿短裙,半长裙也是不合适的,
简单来说需要遮住头发,胳膊和腿,不能过于暴露,不能过于紧身。总之如果是裙子那最好是长裙,或者宽松的长衣长裤。其实呢,伊朗对于外国旅行者还是相当包容的。只要你不穿奇装异服,参照上面的要求是可以适当的放松的,比如说牛仔裤之类的。
和很多国家一样,伊朗也是个小费国家。伊朗很多餐厅都会加收10%-15%的小费。酒店住宿或者机场会有人主动帮你搬运行李,这时你可以拒绝,但是如果你让人帮你完成了服务,那就需要给一些小费。一般给10万或者20万里亚尔的小费,这个要根据对你服务多少来决定。
伊朗的整体住宿价格不高,和当地的物价相符。不过星级酒店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装修的时间比较长,配套和装修都显得有点陈旧。在老城区的民宿(或者叫酒店)还是比较有韵味的,不过问题就是舒适性会差一些。
伊朗好一些的民宿或者三星级别的酒店基本上一天的费用在200-300元之间。到五星级的酒店,费用要涨到1000元左右了。当然这个价格还要参考当地的节假日和酒店的地理位置,以及最后一次装修的时间。
其实在伊朗旅行,除了大城市外,我还是比较喜欢住民宿的,尤其是在老城区的老房子。在亚兹德古城的Laleh传统酒店,还有Moshir al mamalek garden酒店是我住过的两个地方。这些在老城区按照伊朗传统建筑风格修建的酒店(我更习惯叫它们民宿),会让你更快融入伊朗这个国家。尤其是夜幕降临,在宽广的院落里,在水池旁的躺椅上闻着满园的花香,看着隔壁高耸的风塔,喝上一杯咖啡或者红茶。发呆够了,就在结构复杂的老房子里穿梭,好像迷宫一般弯弯绕绕的找到自己的房间。
这类民宿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房间的房型和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管别人给你说的住宿体验是什么,还是看过什么房间照片之类的资料,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这个好像抽签一般,住什么样的房型要看运气,毕竟你不能每个房间都转一遍挑一圈。此类民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隔音效果特别的好。譬如Laleh传统酒店外面就是一个小学,上学时间外面一片喧哗,但是在民宿的院子中却什么都听不见,这对于二层结构的民宿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关于酒店的预订,这个比较麻烦。Booking,猫途鹰之类的平台上是没有资源的,国内的几家大型平台可以查找到几个大城市的酒店,但是资源很少。要想预订到有特色的民宿或者在小城市预订酒店是很难的。这个基本要靠到了当地询问,还要打电话预订。
往返伊朗的大交通肯定是飞机。目前从国内飞伊朗德黑兰,可以从北京、上海和广州直飞,有些城市利用乌鲁木齐中转也是可以到达的,这个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过多介绍,从网站上一搜肯定比我说的详细,而且准确!
至于城市交通,在德黑兰是有地铁的。因为基本上都是波斯文,我是看不懂啊,所以……我选择了放弃。剩下的就只有出租车了,这个简单。伊朗的打车软件叫做snapp,这个比街边拦车要便宜。不过这个软件国内的app store中是找不到的,需要到伊朗后官网下载。如果你是街边伸手拦车的那种,那提前和出租车司机讲好目的地和价格。伊朗打车不贵,但是别碰到黑车。
最后说说租车。这也是我想重点说的。毕竟自驾才能更快更准到达目的地,才能满足这颗狂野的心!
第一,租车地点。你可以在机场租车,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就有汽车租赁柜台。
第二,租车需要的材料。一般租车需要的材料包括护照、机票、驾照的复印件。在伊朗短期租车不用国际驾照,中国驾照就可以。另外就是司机需要年满19周岁。
第三,里程限制。在伊朗开车每天是有里程限制的,每天最多允许开250公里。超出里程限制,租车费用要高出很多。这个是按照公里计算的,一般是超出一公里要多收取15-20元。
第四,其他事宜。因为油价便宜(基本上就是几毛钱一升),所以伊朗汽车的拥有量是比较高的,随之而来的就是伊朗的公路交通是比较拥挤的,尤其是我们认知中的早晚高峰,大城市里一般堵上一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开车一定要错开7-9和17-20的高峰时间。
此外,伊朗司机的驾驶技术是比较nice的,于是加塞儿,别车是时有发生的事情,所以切记别路怒!别路怒!别路怒!
最后就是别超速!别超速!别超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最后再聊聊购物,这个简单。伊朗值得购买的东西其实很多,因为很多东西比较新奇,价格也不贵,作为纪念品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地毯。波斯地毯是伊朗的重要文化遗产,这个绝对是独有的!所以波斯地毯很多时候已经从日用品变成装饰品。波斯地毯的价格会根据原材料和手工艺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从几千到几万,几十万,甚至更贵的都有,这里说的价格是按照人民币报价的。大家还别嫌贵,市场价就是这样!个人认为波斯地毯应该被定义为高端工艺品或者奢侈品,这样你理解它的价格就合理了。
第二,藏红花。藏红花在国人的眼中并不陌生,不过藏红花的产地真的不在西藏,中国的藏红花主要产自云南,江浙一带,不过产量很低。藏红花在世界上的主产地就是伊朗,所以我们在国内见到的藏红花,伊朗货和国产货的比例大概在8:2的样子。而且伊朗产的藏红花质量非常不错,价格也比国产的要便宜。在伊朗买藏红花,可以到大型商场或者大巴扎。大巴扎是可以讲价的,不过会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大商场买的话质量没有问题,但是价格贵,性价比很差。所以我还是建议在大巴扎买,一般的市场价在30-50元/克,会根据成色不同在价格上略有浮动。需要重点说明的是,伊朗海关只允许携带不超过200克藏红花出关,在机场是有人检查的。
第三,绿松石。和中国一样,伊朗也是绿松石的主要产品,而且伊朗绿松石的品质是的到世界公认的。其实中国市面上很多绿松石都是伊朗进口过来的。所以,爱好绿松石的朋友可以心动一下,价格合适就可以入手。
第四,青铜工艺品。前面说到过,伊朗是个手工艺非常发达的国家。估计全世界不进口中国小商品的国家不多,但是伊朗肯定是一个。伊朗的青铜工艺品还是很不错的,包括盘子,首饰盒,还有一些瓶瓶罐罐的,有些上面镶满了绿松石,非常好看。
第五,玫瑰精油。这个可能有点小众,而且主要还是集中在卡尚一带。如果旅行经过卡尚,玫瑰水和玫瑰精油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费恩花园门口就有整整一排售卖玫瑰水玫瑰精油的。10ml的一小瓶20元左右,是送给亲朋好友不错的礼物。
第六,甜食和坚果。这个部分在上面已经详细的说了,这里就不再赘述。其实买点巧克力、伊朗点心、伊朗大果丹皮、开心果、椰枣、巴旦木之类的回国也不错。不过和藏红花一样,伊朗海关只允许携带不超过10公斤干果过关。不过这个好像差的不严,估计也没人买那么多回国。
最后呢,伊朗购买货物的时候是要砍价的,尤其是在大巴扎。
最后想说下禁忌,这个和宗教以及民族习惯有关,还是需要大家记一下的。前面已经说到了服饰的要求。除此之外,伊朗不能赌博,不能饮酒。男士不能主动和女士握手,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男女是要分开的。女士会坐在公交车的后部,地铁有女士的专用车厢。
另外是关于小孩子的:不要用手去触摸小孩子的头部,也不要谈论评价小孩子的眼睛。
还有就是伊朗是不喜欢和陌生人身体接触的,类似挎胳膊,抱肩之类的要避免!
最后,到伊朗夸人千万不要伸拇指!竖拇指在伊朗不是“你很棒”的意思,而是挑衅的意思。这个动作类似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竖中指,是非常不礼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