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1
- 收藏7
- 评论13
- 赞23
+1
出发日期/2013/10/27
天数/1天
玩法/探险
作者简介:
陈渊,美国摄影PSA会员,三集影业创始人CEO,揽获国内外摄影大赛奖牌数枚(英国南安普顿摄影大赛、美国PSA摄影大赛、佳能官方年历征选)与自己的车征战过滇藏、川藏南北线、新藏、青藏等线路。
引言:
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荒漠,竟然定居着一群牧民不愿离去,究竟是什么让他们世代坚守在这里?
这个风景如画、与世隔绝的沙漠绿洲在维吾尔语里叫“达里雅布依”,汉语音译是“在河边上”。达里雅布依,地势平坦,沙漠浩瀚,地广人稀,地下水矿化度高,含氟严重超标,气候十分干燥,一年四季少雨雪,风沙大,并不适合人类居住。虽然在中国地图和各种导航设备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但在国际地理、历史和考古学界,却有很大影响,知名度并不亚于古老的楼兰遗址与著名的交河古城。近百年来,历史并未因斯文•赫定的记述而在这里喧嚣起来。他们始终离群索居,被人们称作沙漠里的“原始部落”。
一路上看不到一丝人烟,沿途只是一种恍若时空停滞的感觉:沙雾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跳跃,清澈蜿蜒的克里雅河向沙漠延伸,如火的红柳、流金的胡杨、起舞的芦苇、缤纷的灌木以及河床上散漫的羊群。
克里雅人的家简陋却整洁。墙是用胡杨树枝围成,上面抹着薄薄的泥巴,屋顶覆着一层苇草,四处都透着光亮。
克里雅人以游牧为主。现在也开始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
除了乡里几十户建筑比较集中外,沿途居民都相对分散在5~10公里一户,我认为这也和生存条件有关,太密集的话羊更本没有草吃,我亲眼看到主人把园子里的落叶全部扫给了羊吃,枯木都是晚上取暖生火必须品,没有一点是浪费的。
乡上有一间伊斯兰风格建筑,高大漂亮,和周围简陋的泥巴屋子形成截然的对比。这间屋子是乡长的家。乡长是乡里最见多识广的人。
克里雅人的饮水很成问题。洪水期克里雅河流下来水后,澄淀的泥水带着甜味,枯水期,人畜用水都是咸苦的涝坝水。由于克里雅河上游用水量的加大,克里雅河水的行程已越来越短,短到很多人不得不到河的更上方去取水。卡斯木家的井是全乡少有的几口“甜水井”之一。所谓的“井”不过是一个沙坑,里面水很少,得顺着木梯爬上爬下往上提水,如果偷点懒用吊桶打水,那打上来的水有半桶是沙子。
沿河两岸,还生长着120 万亩“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的原始胡杨林,有人形容那些胡杨“有的像饱经风霜的老人,有的像彬彬有礼的书生,有的像来自仙都的道士,有的像展翅的猎鹰,有的像威猛的雄狮,有的像熊熊火焰。”但在我看来,那些古老苍劲的胡杨无论像什么,它都象征着克里雅人坚韧不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