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64
- 收藏547
- 评论25
- 赞303
+1
出发日期/2016/02/08
天数/5天
人均费用/1500元
人物/独自一人
玩法/漫游
早春明媚的阳光里,我见到梦想了二十年的江南。
我要怎么形容它呢?那是唐诗宋词里的灿如织锦,那是灯影桨声中的渺若烟波;那是温婉隽秀的雕梁画栋、亭台水榭,那是富丽繁华的琼楼玉宇、宝马香车;那是“暂移罗绮见山色,才驻管弦闻水声”的旖旎光景,那是“玉池露冷芙蓉浅,琼树风高薜荔疏”的清雅风华。
那是凡尘中无数凡夫俗子缔造的梦里水乡,那是浮世里万千浮生旧梦编织的画中江南。
那是苏州,天堂在此。
看过上面那段杀马特风的前言,您应该已经知道,这是一篇关于苏州的游记。它涉及的地点包括:金鸡湖CBD(苏州工业园区),平江路(含耦园、半园),拙政园,苏州博物馆(含忠王府),苏州小外滩(含塔影桥、徐图港),寒山寺(含枫桥景区),苏州北站。
整篇游记的主体部分如上图所示,此外再加上预告、序章和尾声,一共九个部分。
我的电脑屏幕应用了炫彩技术,屏幕比较亮,修图时根据看到的画面调整亮度,在自家电脑上看着很合适,但也许在一些上网本和老台式机上显示较暗。如果不嫌麻烦,请各位在浏览游记时将屏显模式调整为“视频”模式或“网页”模式,不要用显示器系统默认的“文本”模式。
本段落内容为整体介绍及出发行程。
为了让游记看上去更加完整,我象征性地整了个简介。我知道小字看不清,但也没什么重要的,总之苏州是个很牛的城市,就对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仅此一句,就可证明其牛气冲天。
作为国内著名旅游城市,大家想必对苏州都很熟悉,我就不多啰嗦了,仅简单罗列一下它的牛逼之处:它是吴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它本身和它代管的县级市常熟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江路、山塘街(七里山塘)均位列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周庄、同里、木渎、甪直等十二个个古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苏州园林是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九座苏州园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驰名全球;苏州昆曲号称中国第一戏曲,为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式饮食与京式、广式并称中国三大饮食文化,苏州小吃位列全国四大名吃;苏绣享誉世界,宋锦与云锦、蜀锦并列为中国三大名锦;碧螺春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阳澄湖大闸蟹闻名全国;苏州自古号称“天下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城内水网密布,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威尼斯”。
俗话说人杰地灵,既然地方很牛,这地方的人当然也就很牛。从古至今苏州名人辈出,留下了数不清的风流雅韵和轶闻典故,仅我很熟悉的就有干将莫邪(上古铸剑大师,各种神话剧里的酱油NPC)、项羽(西楚霸王)、赵飞燕(“掌上舞”的大美女)、陆逊(火烧刘备连营的东吴大将)、张旭(“草圣”,李白特崇拜他)、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作者)、姚广孝(道衍和尚,明成祖朱棣的头号谋臣)、唐寅(唐伯虎,点秋香的那位)、文征明(跟唐伯虎齐名的画家,拙政园的设计者)、祝枝山(跟唐伯虎齐名的画家×2)、仇英(跟唐伯虎齐名的画家×3)、沈周(唐寅和文征明的老师)、申时行(张居正的弟子,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作者)、冯梦龙(《三言二拍》中的《三言》的作者)、顾炎武(明末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陈圆圆(吴三桂的马子、韦小宝的丈母娘)、吴梅村(让陈圆圆出名的那位诗人)、钱谦益(东林党领袖、明末大文豪,但降清后又反清,作品因此被禁毁)、金圣叹(著名文学批评家)、沈德潜(“江左老名士”)、翁同和(同治、光绪帝师,书法家)、柳亚子(民主人士,人品不予评价)、叶圣陶(现代作家,人品不予评价)、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作者,中国近代社会学奠基人)、贝聿铭(世界级建筑大师,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苏州博物馆也是他的作品)、刘嘉玲(这个不用我介绍了吧)、潘迎紫(这个不用我介绍了吧×2)、顾长卫(这个不用我介绍了吧×3)、姚明(祖籍苏州,这个不用我介绍了吧×4)。
古典的苏州牛,人文的苏州牛,现代的苏州当然也牛。它是全国申请专利和获得专利授权最多的城市,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第一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其科技水平和知识水平可见一斑。2015年,苏州GDP总量位列江苏第一、全国第七,是GDP最高的地级市(第一上海、第二北京、第五天津、第六重庆为直辖市,第三广州、第四深圳为副省级市)。当然,城市发展还是要以人为本的,数据再漂亮,市民得不到实惠也没啥用。然而这就不是游记应该讨论的范畴了,何况我在苏州一共呆了三天,也不可能有“居民体验”,所以就不聊这个了。
说了“不啰嗦”,居然还是啰嗦了这么多,我也真是够了。
本篇游记的诞生,要鸣谢我那怀有七个月身孕的妻子。早在去年11月底,她就主动跟我说:过了年,宝宝就快要出世了,到时候可能一两年都不能出远门,春节的时候你出去逛逛吧。
我高度赞扬了她深明大义的新时代女性情怀。她是岭南人,陪我长居北方,由于有孕在身,今年春节不能返乡,在这边,我几乎是她唯一的亲人,如果我春节出行,就意味着要把她一个人撇在家里。可她义无反顾地鼓励我出去玩,理由是我很喜欢旅游,却一直没怎么旅过游,小长假机会难得,应该出去放松放松;而且就算我陪她闷在家里,也不开心,拉着一张猪腰子脸,她看着也心烦。
我说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我要去重庆。这回她却不同意,说重庆太远,不安全,给我“钦定”了目的地:苏州,理由是我一直想去而从未去过诗与画中的江南。经过数轮紧张磋商,我同意了,行程确定为2月9日(年初二)下午出发,2月12日(年初五)中午返回。
从那时开始,我就一直密切关注苏州天气,临近过年,发现形势不妙:从年初三开始,整个南部中国将有一次大范围降雨过程,这对我这种不会拍阴天、不会拍雾霾的摄影菜鸟来说是一场严重灾难。妻子听说后当机立断:把行程改为2月8日(年初一)下午出发,2月11日(年初四)中午返回。
下图是这次苏州之行的花销。这次是一个人去的,花这些好像不少,但我个人觉得还算不上奢侈吧。对了,还有个花销图上没体现出来:由于照片拍的比较多,原先8G的存储卡不够用了(我居然还在用8G的!!!这样的人还好意思发游记!!!),花38块大洋买了个16G的。这好像很low是吧,但这是我第一次存储卡不够用,平时我拍照都很懒的,能不拍的就不拍,所以8G的存储卡也用不完。
好了,啰嗦的部分到此结束,下面开始游记的主体部分。
大年初一吃过午饭,我兴冲冲地出发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在我的印象中,年初一的济南是非常安静的,路上车很少,人也很少。我坐的那班高铁下午15:45在济南西站发车,14:00我就出门了,计划先在济南西站拍几张照片找找感觉,也让很久没工作过的相机热热身。
一出门我就傻眼了。我住在济南泉城路附近,在青龙桥乘车最方便,可是路上已经堵得跟停车场一样,公交车明明就在两站地以外,可就是挪不过来。我又跑到泺源大街上,结果发现那里还不如停车场,公交车开得还没我走路快。就这样,我14:30才挤上公交车,到济南西站下公交车时已经15:32了,还拍什么照片?我票还没取呢。
等我满头大汗地跑到月台上,正好赶上高铁进站。上去一看还好,不是很挤,但人也不少,其中很多看上去都是小两口或小两口带着孩子出行的。我比较形单影只,于是踱到餐车吃点东西,春节也不能回家的乘务员们正在有说有笑地吃着不知是午餐还是晚餐的餐。
我去旅行,心情当然是好的;她们时常旅行,此时想必会想家。可她们开心地笑着,礼貌地为每一个乘客提供餐饮。
向所有春节期间还奋战在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致敬。
19:32,列车准时到达苏州北站,我随手拍了几张月台,算是到此一游。
虽然月台如此空荡,但并不意味着只有我一个人在此下车。我只是等所有人都已经下到出站口去了才拍的。
只有我一个人这么神经才是真的。
站在月台的东南端看苏州。这里一片荒芜,但远处灯火辉煌,清冷的风迎面吹来,忽然有种站在天际俯瞰人间的苍凉感。
不过幸好我这次感慨的时间不长。等我出站时,工作人员已经把出站口锁上,准备离开了。我赶忙大叫留步,那个小姑娘才悻悻地走回来给我开门,嘴里用一口吴侬软语嘟囔着:唉,出个站怎么这么慢。
我说如果我再晚点出来,是不是今晚就要被锁在里面了。她说不会的,下一班火车二十分钟后来,到时我会再过来打开。看在她是个挺清秀的江南美女的份上,我就不责备她冷漠的态度了。
顺便说一句,一般的高铁站都是三层设计(一层购票和出站,二层是铁轨,三层候车和购物),但苏州北站只有两层,进站、出站、候车都在一层,铁轨在二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苏州轨道交通二号线目前的北端点就是苏州北站,不过不能像其他城市的高铁站那样,不出站就乘地铁,只能走出高铁站后向东北方向走,那里有一排“平房”,是轨道交通二号线的乘车地点。
到酒店了。
这家酒店叫“悦家快捷酒店”,在东环大厦副楼的第四层上,我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它距离轨道交通一号线东环路站的出口只有十米。这是我在城市旅游的习惯:选个在市里、离地铁口近的酒店,这样去哪里都方便。
这张照片拍得很low,因为相机模式调错了,导致噪点比较多。不过它本身也挺low的。
再来两张。
它的设施比较一般,特别是床垫超级硬,跟直接睡在床板上的感觉差不多。不过我一个人住,也算挺好的了——毕竟电视、空调、WIFI、热水器都挺好用,对我来说就很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楼下是个夜总会,晚上一两点钟仍然吵吵嚷嚷,容易失眠的亲不推荐住在这儿。不过苏州自古繁华,晚上笙歌曼舞也是它的特色之一,如果你真的被吵得睡不着,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当年张继先生就是因为被寒山寺的钟声吵得睡不着,才写下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可见来苏州就不要早睡觉了,那样会错过很多文学创作的机会。
当然,我这间房间在酒店的最里面,完全听不到楼下的声音,所以上面的话只是开个玩笑。
这是酒店的外观。这张图拍摄于离开那天。
从外表看,它好像也挺low的。
关于到苏州的情形,基本就是这样,下面正式开始游记。
本段落内容为金鸡湖CBD(苏州工业园区)游记。
2月9日(年初二)一整天,献给金鸡湖CBD(苏州工业园区)。
这是我到城市旅游的习惯:最好的天气、最宽裕的时间,永远留给这座城市的CBD。在我看来,CBD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要了解一座城市,当然要看看它的CBD。
苏州的CBD挺有意思:它的正式名称叫“苏州工业园区”,可在它的核心区域里,我看不见工业的影子。据说它是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的高逼格产业聚集区,有什么生物科技、纳米材料、云计算等高逼格第二产业,但我估计它们应该是被隐藏在了某个角落里,我所经过的中轴线及其附近,都是写字楼和综合体。
还有一点是,虽然人们习惯称它为“金鸡湖CBD”,但它并不是环绕金鸡湖建的,而是在金鸡湖东西两侧横向展开,形成一个狭长的东西向区域。这当然加大了我的行走距离,仅在这一个地方,我走的路就超过15公里,对于一个日常缺乏锻炼的人来说,确实比较痛苦。好在人逢喜事精神爽,直到晚上回酒店,才感觉到膝盖处有种骨折般的疼痛。
除夕晚上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燃放了大量的烟花爆竹,结果年初一各地AQI都爆表,我乘高铁一路向南,两旁一直雾蒙蒙的,让我着实担了半天的心。早上起来先拿手机刷天气实况,苏州的AQI是91,空气质量是良好,松了口气。出门一看,天色挺蓝,比较开心,搭轨道交通一号线向东坐一站,到中央公园站下车。
下车之后向西看,小楼比较low。不过当时阳光斜射,小河边鸟语花香,十分宜人。再加上这是大年初二的清晨,路边没什么人,更显得静谧。
在地铁口向东看。
此时是上午8:20,路上空旷得很。远处的高楼就是金鸡湖CBD的核心区。
在此特别说明一句,从这里开始,一直到金鸡湖边,这之间的图中没几张高质量的。当时这部分照片在相机上看挺不错,放在电脑上看就比较惨不忍睹一些了,我果然是不擅长逆光拍摄的。
这两张图拍惨了。上图是原片原色,下图的天空颜色处理过,可是都不大行。其实这一排灯柱挺好看的,对不起它了。
这条路是苏州大道西,中间绿化带上有这个大框框,大概是供人们构图的。
做攻略时,我在百度地图全景上看到过这个大框框,从那时起就一直琢磨这玩意该怎么构图。可是直到站在它面前,我也没想起该怎么构。
这张图是站在马路中间拍的。看上去,我好像是在用生命拍照,但实际上正如各位所见,路上根本没车。
此时的苏州老城,想必人已经不少,但CBD这种地方,大过年的很少有人来。那公交车站空荡荡的,不过我很喜欢它们,因为觉得它们有种很现代都市的感觉。
平心而论,这车站挺普通的,大概是我的心理作用吧。
苏州大道西与星明街路口西北角,是这个挺有特色的建筑——苏州海关大楼。我感觉它有点像上海外滩上那个著名的中山东一路13号(汇丰银行旧址,现在也是上海海关大楼)。
这是站在中央公园的广场上向西看,看见海关大楼的正面。我拍不出它的气势。
这张又拉远了一点。自我感觉比上一张好点,但也好不了太多。
这是中央公园的广场,广场上当然会有喷泉和雕塑。它背后的高楼剪影好像不太有气势,那是因为金鸡湖CBD是东西展开的,南北很狭窄,站在西边往东看,当然只能看到最靠西的这部分。
说起“中央公园”这个名字,最著名的当然是纽约那个。苏州这个当然是不能跟它比的,但选好角度的话,也还可以。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来这里看看,肯定会比我拍得好看。
纽约中央公园以繁华都市中的湿地取胜,苏州的中央公园也大致神似:绿植很多,水面不少,在清晨的阳光下,安逸而又活力盎然。从平面图上看,它两侧绿地挺多,但我是没工夫去了,当地市民早上到这里来晨练、晨读,听听鸟的声音,闻闻花的气味,想必十分惬意。这是个适合休闲的地方,旅游的话,很难感受它的美。
西入口广场和中央广场之间是一条小道,道上有一波晨练的人。这是这里唯一有老苏州调调的场景。
这张图是站在马路中间拍的。看上去,我好像是在用生命拍照,但实际上正如各位所见,路上根本没车。
往南瞥一眼,看见这条小道,和这座小房子。很普通的景色,却很舒适。
中央广场再向东,是一条比西侧更长的林荫路。路的尽头,隐约看见东方之门——也就是传说中的“大秋裤”。
林荫路两旁的绿地看上去很舒服,还有点热带风情。不过我不会拍这种光影,没拍好。
苏州号称“东方威尼斯”,自然是水多、桥也多,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就算现在不如此,为了体现苏州特色,也得让它如此嘛)。
过了林荫道,就是这条小河,河上有这座小桥。再向东,就是中央公园东入口广场了。
过了桥,是中央公园东出口。这张用HDR模式拍摄,回来一看,感觉还挺好的。
这个雕塑挺别致,很符合苏州温婉的气质。不过我不会构图,所以就拍得很一般。
中央公园把苏州大道西“拦腰斩断”,过了中央公园再向东,又出现了苏州大道西。
这是苏州大道西与星兰街的丁字路口,从这里起,一直到金鸡湖边的东方之门,苏州大道西中间的绿化带都是这样的——非常宽,不光绿化,还可以休闲。不过这条路作为中轴线来讲的话,还是显得窄了些,两旁高楼的压迫感太强,显不出城市的气势来。我觉得至少道路应该再宽一倍就好看了。
当然,道路太宽的话,占地太多,土地出让金就会变少;而且行人过马路也会不方便。
顺便说一句,金鸡湖CBD从中央公园西侧的星明街开始,每一条南北向的路都叫“星×街”,自西向东依次是星明街、星兰街、星都街、星桂街、星海街、星原街、星汉街、星阳街、星港街。名字倒挺好听,也蛮有气势,不过大多比较窄,“名不副实”。
为了尽可能多看看CBD的全貌,我没有沿苏州大道西直接向东,而是沿星兰街向南,于是路过这里。
这是苏州大道西南侧那一排楼的南边。
从游客中心出来,向南看,第一眼看到的是这个——苏州文化艺术中心。
这是个挺大的家伙,外立面很有特色。一般来说,凡是“文化艺术中心”,外立面都很有特色,充满了文化气息。我当然看不懂这是什么文化,但我能看得懂的,那还叫文化吗。
出口东南方向是这个宽阔的广场,广场尽头的钟楼是“月光码头”的一部分。
做攻略的时候我忽略了这个地方,因为这个钟楼看上去挺一般的。不过走进去发现还不错。
广场正东方是这个更大的建筑——苏州国际博览中心。这只是它的一角。
越过广场后回看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正面。湖东的车比湖西多多了,这条路上几乎是塞车状态。
越过广场,来到这条向东的路上。这条路叫水阁路。
图中那个高大的LED屏仍是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的一部分,下图左侧的梯台好像是专供人们登高观景和休闲的。
我一直幻想着,城市里有这样一个高高的梯台,梯台上是一个广场,可以让人们在高处俯瞰城市繁华。这个梯台不完全符合我的幻想,但有些接近。
站在梯台上向各个方向看。梯台上并不是广场,往下看也并不繁华,但它这个斜坡草坪还是让我感到了一种时尚绿色环保的感觉。不能高端大气上档次,也得绿色环保无公害,挺好。
下了梯台继续向东,路过LED大屏幕下方。这时正是中午12:00,苏州人民开始全冒出来了。
水阁路的南侧,是这个叫“月光码头”的地方,它是一个意式商业街区。这片喷泉后面是它的中轴主干路。
直到此时,我仍然觉得这个地方一般般,走进去完全是为了找厕所的。
没走几步,看见这个小楼,觉得挺有调调,开始留心这个地方。
主干路上的一组雕塑。这时我已经有点喜欢这里了。
主干路西侧有个小广场,广场一角是这家名叫“海角七号”的小酒吧。我非常喜欢它的调调,拍了很多,但能看的很少。
当时站在正午阳光下,看着它雅致的墙壁和屋顶露台上的花,真有种身处地中海的感觉。
小广场东侧有个电话亭。不知道是超人换衣服的地方吗?
走近“海角七号”小酒吧。它的外立面非常浪漫典雅,不过我拍得还是不够好。
拍拍“海角七号”周围。这里很有欧式小镇的风韵。
再向西走,是一座地图上都没标注的小桥,走过它,就又走回文化艺术中心去了。我决定在此掉头,向东走。
当然走之前要先拍一张。
月光码头南边就是金鸡湖。沿着湖边,吹着湖风,看着湖景,往东走。这里的露天咖啡座很浪漫,不过价格不菲,我一来没钱二来没时间,就不凑热闹了。
往西远眺一下湖西岸。这个地方遮挡挺多,不过没关系,后面还有很多。
这时我才看到,原来那岛上有个热气球。
我瞬间陷入了纠结:按照原定计划,我的行程里不包括“乘坐热气球”——我打算下午三点半之前离开金鸡湖,去远在十几公里外的相城区苏州小外滩,那是个相当冷门的景点(我都不知道它能不能算得上“景点”),会让我的游记显得更别具一格。可是现在我发现,如果我能去坐这个热气球,不仅可以近距离拍它——这会让这篇游记有点土耳其的感觉,逼格能高好几个档次——还可以在空中“航拍”苏州,那岂不是更别具一格?
于是赶紧掏出手机百度:这个岛叫“桃花岛”,需要乘船登岛才能坐热气球,距我所在地最近的一个乘船地点是苏州摩天轮南边的“右岸码头”,还很远。
我一路走一路纠结,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还是先按原计划把金鸡湖CBD逛完,看时间再定。
继续向东,出了月光码头,折向东南。这样看月光码头,确实是个充满了欧式风情的地方。
往东南走一点,湖边有这个东西。我又不知道该怎么构图了,拍了很多都不能看,只好放张最普通的。
顺便说一句,这里人好多,等了很久才等到前面没人的时候。
刚才那个立方体的北边,在月光码头、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和金鸡湖CBD湖东部分之间,有一块狭长的空地,形成了这个小广场。其实它也不算小了,蛮有气势,只是我拍不出罢了。
这小广场两边都是马路,不过跟停车场也没什么区别,上面停满了车。这时我才意识到,大过年的,苏州人民也不愿闷在家里啊。
站在小广场东南远眺月光码头。这张照片拍得不行,但当时身临其境,感觉是非常清爽的——用范仲淹先生的话说,这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的状态。
小广场东南方有一条小河,河上是这座小桥。走过桥去,那边的湖岸线不再是东西走向、南面向湖,而是南北走向,西面向湖。
站在桥上向东看。与CBD湖西部分不同,湖东这部分的核心区不再以苏州大道为中轴线,中轴线换成了这条河。我没查到它的名字,在此也求教于各位方家。
下桥了。这边又是湖岸。
下桥后是这个小广场,应该是专门用于观湖景的。这张拍得不能说好,但图中的行人却恰到好处,我觉得它当年的效果图应该也就不过如此吧。
走到广场边,远眺对岸的湖西CBD。这样看东方之门倒是有点气势。
其实这天苏州还是有点轻微雾霾的,太远的景色看不清楚。不过这样也算是老天爷给力了,据说冬天的苏州人民经常看不到对岸任何东西。
沿着湖边再向南走走。对着这个救生圈拍了几张,路过的人诧异地看着我,意思好像是,这有什么好拍的?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两张拍得还不错。
边走边继续拍金鸡湖。大家可能觉得我放的类似角度的照片很多,但请体谅一下吧,我拍了300多张这种的,不多放几张,心里憋得难受。何况它们并不完全一样啊。
这次往南最远走到这里。南边是个伸到水面上的观景台。在这里,我开始原路返回。
又回到刚才那座拱桥的南边,向北看,发现一个刚才没注意到的角度。不过拍出来也不好看。
这次我没再上桥,而是沿着南侧河岸向东走。水景两边是高大的建筑,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场景:感觉那既浪漫又现代。
我是非常喜欢城市的。早在去年10月,从广州北返之后,我就在琢磨下一次去哪里,但那时对苏州还无感,因为印象中它比较古老,不够现代。这时正好有个在苏州工作的哥们给我打电话,说来苏州看看吧。我一边跟他讲电话,一边从百度全景上看苏州,看到了这个地方。正是这里,让我觉得苏州值得一来。
右岸街的桥东,是圆融时代广场的高架连廊。从这里起,向东600米,都是圆融时代广场。我对商场本身没什么兴趣,却喜欢这种夹河两岸的现代建筑,所以拍了很多。
再下桥,沿河北岸向东走。感受一个现代化的水乡,仿佛也有当年姑苏城桨声荡漾、两岸笙歌的感觉。
这个地方叫“圆融天幕街”,底下是商业街区,上面是天幕,据说这个天幕的规模堪比北京世贸天阶的那个。它又分为“圆融天幕西街”和“圆融天幕东街”,下图上方的那个椭圆形缺口是它们的分界线,其正下方是华池街,华池街跨河的桥就叫“圆融桥”。
这就是圆融桥。倒是蛮古朴典雅的,很符合苏州的气质。这里人巨多,实在等不到没人的时候拍了。这位大叔,抱歉。
圆融桥和河岸之间也没有台阶,我只好往北走到这俩大楼下,再折回去。这两座也是圆融时代广场的一部分,大约是写字楼吧——不然民生银行怎么能在上面办公。
站在桥上拍圆融天幕街。这个角度好像比刚才好看多了。此时已是中午一点多,按说该吃饭了,来之前我还担心这边没有餐厅开门,现在发现多虑了,每家都开着,可是人太多,都排到路上来了,根本挤不进去。我还是过桥到南岸瞧瞧吧。
站在圆融桥上向西看。圆融桥挺宽,中间有隔离带,我沿桥西向南走,桥东的景色一会儿绕回来再拍。
这种样式的小桥,这一路上一共三座,这是第一座。我很喜欢它的造型和感觉,认为它很有现代水乡风韵,就拍了不少。
下了圆融桥,再来两张近景。这里的人真的好多——不回娘家,跑出来干什么啊
再往南,圆融时代广场的两个综合体之间,有这座跨华池路的连廊。它有楼梯与人行道连接。
站在连廊上往北拍圆融天幕街。感谢这天的好天气,圆融天幕街看上去色彩明亮艳丽,让我心情特别愉快。
在那个连廊东侧的综合体里解决了午饭——这里都是大型城市综合体的“标配”,没有苏式小吃,就没拍,然后出来继续逛。这是到了圆融桥东侧,仰拍圆融天幕街。
在桥上拍完照片,我没过桥,而是退回南岸继续沿南岸向东。各种拍北岸的圆融天幕街。
河南岸有个阶梯式景观台样子的东西。它好像是个让人站在高处观河景的地方,又好像是个看台,据说晚上这里有水幕电影。
拉两张近景。图中右侧的汉风建筑好像是一个很大型的家居设计市场,它也让我莫名地感到一股苏州独有的古典气息。
再回头往西看一眼。太阳已经开始西斜了。
继续往东走。在这座巨大的汉风建筑东头,有一座欧式风格的小亭子,它们搭配在一起,居然挺协调。
这两张图,上图是星湖街与旺墩路的路口南侧,下图是向北看星湖街。我之所以走到这里,跟之前的原因一样:桥上有隔离带,要想从桥西走到桥东去拍照,必须这样绕行。
终于又走到桥上了,继续向东拍。这里已经出了繁华地带,大概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园区”的了,那几栋楼应该都是企业办公的地方。此刻阳光很好,空气很安静,让人心旷神怡。
过了桥,下到北岸继续朝前走。这里的河岸都很亲水,保持着江南水乡历来的传统。
这是一座在平面上看呈半圆形的桥,半园的弧顶朝南,与河岸搭在一起,两边跨河。我叫不出它的名字,地图上也没有标注。
按这种规划猜想,当年这里应该是苏州工业园区初建时的中心。
总算又走回到湖边了。为示纪念,又拍了一张月光码头,这次是全景,因为我站在了比之前更靠南的位置上——前文提到的那个伸到湖面的观景台。
再拍一张桃花岛。此时已是下午三点半,阳光西斜,湖面上开始有金光了。
码头在摩天轮主题公园南边,我沿湖岸一路向南走,谁想走到摩天轮的时候不行了——此路不通,得绕回右岸街上去。我只好绕到右岸街上,再往南,路过它的正门。
这是个略带缅甸风情的门,不过逆光严重,拍不好。路过时听见里面传来广播声:游客朋友们,由于游玩人数较多,摩天轮排队等候时间预计在两小时以上,请各位朋友合理安排各项目的游玩时间。
我心想,幸亏我没打算坐这个玩意。
路遇这个雕塑,觉得挺奇怪,就拍了一张。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这个地方有点南京玄武湖边的味道。
这张照片拍摄于游船码头。
我兴冲冲地走到售票处,说来一张登岛的船票。售票的大姐头也不抬:没有登岛的船票了,只有环岛的,30一张。我愣了:为什么没有登岛的了?大姐:登岛的人太多,岛上站不下了,今天停止登岛了。我瞬间如堕冰窖:那我想坐热气球怎么办啊!
大姐终于抬头:我说你这小伙子,图样图森破!那已经在岛上的人,也未必排得上热气球了!你要想坐啊,明天十点来,等第一批登岛的船,那时候人少。
我这时才想到:一个摩天轮都要排队两个小时,何况热气球?!我居然还傻到要来这儿登岛,真是图样图森破!还不如按原计划去小外滩呢!
可是这时说什么都晚了,已经下午4点,等赶到小外滩,天都黑了。
我发了二十分钟的呆,然后怏怏北返——娘的,没公交没地铁,又得走回来。
一路上心情不好,也懒得再拍什么,直到走回文化艺术中心,发现阳光西斜的景色很美,才想起我这是“因祸得福”啊——我正好在湖东,一会儿太阳落山时拍晚霞的景色,该多么美!这么好的天气,苏州本地人都不知道一年能遇上几回呢!
下午5:25,终于等到了期待中的景象。
这是在文化艺术中心西侧湖边拍的,落日余晖的金黄反衬城市的剪影,苏州温柔而亮丽。
来张不带路灯的。光这个地方我拍了150多张图。
上面这三张都是在文化艺术中心外的广场上拍的,这是个高出湖面的平台,它外面还有一层跟湖面齐平的步道,一会儿我还要下去拍。
来张近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果然是天才,短短10个字,写尽了人们对夕阳的眷恋、不舍与无可奈何。那种渴望时光定格的患得患失之感,总要成空,幸运的是人类后来发明了照相机。
当然,不能只拍剪影,把相机打到夕阳模式,还是可以看清城市的外立面的。这两张好像不如上面的好看,但似乎也有另一种风情。
下到步道上来了。夕阳落山的速度好快,不过每当它落下一点,天空的颜色就有新的变化。
这张是相机程序自动模式拍的,最接近肉眼看到的景色。
湖面上的风越来越大,水浪翻滚,涛声阵阵。我旁边已经没人了,估计可能大家觉得有点冷。
再来几张吧。夕阳马上就要隐没,那云,那光线,那天际,最后的绚烂了。
我忽然感到了一种仿佛远古时代的渺远的仪式感。是不是脑洞开太大了。
该离开了。我已经在金鸡湖呆了一整天,估计全国没有几个人来苏州旅游时,会花我这么久的时间在这上面。但我觉得这很值,因为我看见了一个新的苏州——不是小时在古诗词上看到的江南,但江南风韵,依然镌刻于它的骨髓中。
最后回望一眼湖面,多么浪漫的夜色啊。
在湖边休息一会,然后在二号线文化博览中心站搭地铁返回。
按说我该在东环路站下车,但我往前坐了一站,到相门站下。这是因为相门隔河相望的苏大附近有几家很著名的小吃,我要去尝尝。
相门地铁站在河西,下车后要往东走,正好路过相门桥,此时天色已经全黑,但相门很亮。我对自己的夜景拍照技术没什么信心,所以多半直接选用相机的夜景模式,拍了几张,只这张能看。
传说相门在春秋时代吴王阖闾那时候就是个著名地点——干将大神的铸剑炉。这个门历史也很悠久,长达千年以上,不过解放后被拆了
在此我不想指责谁,但三十多年前那场充斥着偏执、愚昧的狂热运动,确实给这个民族造成了几千年兵荒马乱都不曾造成过的损失,它破坏的可不只是古迹,也是华夏文化的传承。但愿以后不会再有这事了。
如今这个相门是2012年才重建的,再漂亮,也不是从前那个了。
关于相门的感慨就是这些,找吃的比较重要——这时我才发现,那些著名的小吃店,没一家开门——这毕竟是过年啊,我怎么把这茬忘了。
我一路往东走,路边小店还真不少,可就是没有营业的。这时我开始感到腿疼膝盖疼了,像快要断了一样。可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也只好继续往前走了。就这样,我一路又走回了东环路。
——算是我到相门一游吧。东环路附近也没吃的,我只好再坐地铁回到圆融时代广场。那里虽然没有苏州特色,但至少有饭吃。幸亏我当机立断,这是过年,那边的商店七点半就打烊。
本段落内容为平江路、耦园、半园游记。
第二天大清早起床,腿还是跟断了一样。不过断腿事小,游玩事大,我义无反顾地拖着残腿出门了。
这次的目的地是平江路,仍在二号线相门站下车,昨晚向东,这次是向西。
平江路应该用不着我多介绍了吧:它是一条长1.5公里的古街,迄今保持着唐宋时期的样貌——宋朝时,苏州名叫“平江府”,这条街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它的路西紧邻的小河叫“平江河”,路与河相邻,很有水乡特色,堪称苏州古城的名片。虽然听工作在苏州的朋友们说这里没什么好玩的,但我来一回苏州,怎能不来此地呢。
顺便说一句,该部分包含了耦园、半园两座园林的内容。
从二号线相门站3号口出来,不用过马路,沿干将西路向西走,走出大概300米的样子,看到这个建筑。
它虽然不是金瓦红墙,但样式是宫殿式的(个人认为,南方的古建筑不像北方那么艳俗,更多的是清新淡雅),我以为这应该是个孔庙、贡院、明伦堂之类的建筑。
但其实它是这个——平江实验学校。不过我猜得也不算离谱,毕竟它跟读书有关。
说实话,平江路这种地方,全景并不好看,拍全景也很难拍出好片子——至少以我的水平拍不出。但它的细部小品,还是很耐看的,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觉得这种古文化街图比实景美的原因吧。
其实平江路缺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你得善于观察和构图。当然,我不是为我自己吹牛,但这面山墙,其实就是平江河边一个居民区的院墙,把镜头拉得很近才能拍成这样。如果随便逛逛看看,估计很多人会说,这里很一般啊!
瞧,这样看平江路,就是挺一般的。这个游客服务点也没开门,自动售卖机倒是在工作中。
此时是上午九点多,路上人还不多。
路遇“平江河十一桥”中的第一座:思婆桥。图左侧的那院墙就是刚才拉近景的“原素材”,这样看,恐怕看不出什么来。
走到这里,我好像已经错过了一个著名景点:平江图。这个图是描绘古代平江路的,很有名,不过错过就错过了吧,前面美景还有很多。
过思婆桥西边看看。这有个什么旗袍文化会馆,好像挺有名。我觉得它门口的灯不错,不过没开门,没法进去看看了。
这段路,桥西边直接是房子,没有路,所以要再过回思婆桥来。站在桥上向北看,今天又是个好天气。不过这样看平江路,好像也不怎么好看。
过回路东。
这张图故意把光晕拍得大大的,感觉也挺有味道的。
再往河西看看。这个地方有点小资调调。
这是河东的一家挺著名的小店:气味图书馆。不过也没开门。
接着往北走,就是这个很有蒸汽朋克风格的钟表,上面有句很著名的话:行走,漫步平江路,穿越苏州旧时光……
之前看过很多平江路的游记,有不少游记中都有这个东西的特写,这句话占满整个图。所以我一直以为这是个挺大的家伙,结果一直走出平江路,也没见到,心里很纳闷。回家整理图片的时候才看见,原来这东西这么小,我拍照的时候没留意。
所以那个经典角度的特写,我这里是没有了。不过好在已经有很多,不缺我这张。
蒸汽朋克风格钟表北边,路遇猫的天空之城。好像国内每个古文化街都会有一个猫的天空之城,而平江路,至少有两家。
终于找到一个拍全景好看的角度。这是站在自南向北第二座桥——寿安桥上向北拍的。这座客栈南边的山墙很有特色,非常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在河西走走。我发现我确实挺喜欢拍各种路灯的。
从河西看河东。天好蓝,虽然水面并不清澈,倒影也很美。
平江路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居民区,住着老苏州的原住民。游人在两岸飞快穿梭,这些老人却若无其事地晒着太阳、聊着天,任由别人拍他们,十分淡定。
我很喜欢闲逛平江路的感觉,但住在这里的人恐怕不这么看:首先,这里从早到晚都比较吵;其次,估计这里不会有天然气管道之类的东西;再次,夏天恐怕很潮湿,蚊虫也多。
但他们仍然住在这里。也许是无处可去,也许就是因为热爱乡土——推开这古旧的门,就是走进历史。
四下里拍拍。这座挺帅的廊桥居然叫“雪糕桥”,我晕。
这是自南向北的第三座桥,它上面有家小店,可以把自己的图片打印到巧克力上。我进去看了看,门开着,可是里面没人。
耦园的前堂。与北方深宅大院的堂皇富丽不同,江南大户人家的宅院一般都很雅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淡雅美,令人观而忘俗。不过大家可别以为这里的园子主人也都很清雅脱俗,即使在古代,建这样一座园子也要花很多钱,而古代的商人又没什么地位,所以这些看似淡雅的园林背后,通常都有个并不淡雅的贪官主人。
以耦园为例,它原名“涉园”,并不很大,那时候虽然处在苏州黄金地段,地皮也不太值钱。后来一个被罢官的按察使沈秉成看中了这个地方,客串了一下开发商,花3000两银子买下园子并大力扩建——他的钱哪来的?俸禄可没这么多吧?而且那时候说扩建就扩建,反正没有物权法,旁边的小老百姓又怎争得过他?这里面有多少强拆的血泪史?
算了,我这段话写得太“左”了,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我绝不否认这座园林的艺术性。不论它是怎么来的,在艺术上,它很美。
耦园扩建后,中部是宅邸,东西各有一座园林,呈对称之状,故沈秉成改名为“耦园”。这里有不少旅游团来,我听一个导游讲解说,沈秉成买这个园子,是给他的年仅16岁的小妾住的,那时沈大人已经五十二了,这个“耦园”,意为“佳耦天成”。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但据我了解,那个所谓的“二奶”是个江南才女,名叫严永华,不仅容色美丽,而且能诗能文。据历史记载,严永华比沈秉成小15岁,年龄差没有导游说的那么大,而且此时,沈秉成的第一任妻子早已去世,所以她算是续弦,不是小妾。沈秉成是不是个贪官,我无法考证,但二人诗歌相和的这段光阴,却是浪漫而真诚的,他们的爱情,并不值得质疑。
反正甭管怎么说吧,这基本可以证明,耦园是没有藕的,我连片荷叶也没见着。
这是耦园朝西的门。它看似把路堵上了,不过走进这里是不要钱的,人们可以通行,收费的耦园景区的门在里面,是向南开的。
进入耦园后,前庭的东侧一角。江南园林不以气势磅礴取胜,其美感在于移步易景、曲径通幽。所以看景也得从细处看。当然,这个地方看着挺好,我没拍好。
这是耦园一扇朝南的小门,当然,是不开的。
江南园林经常是这么低调的——门很小,很不起眼,里面却詹雅华美。
先到西侧花园里逛逛。这时人还少,挺安静的。
我觉得耦园最大的特色在于它那造型奇特的圆形和椭圆形窗。当然,大家公认它最牛的地方还是东园的黄石假山。
在西侧花园里随便拍拍。耦园虽然不如苏州四大园林那么经典,但也基本能做到移步易景,穿廊、假山都不是俗物,园林小品极是精工,很值得一看。当然,我的拍照技术可能会对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往中间宅邸折返途中,看见一座不知道什么堂的屋子。其陈设非常一般,但雅韵天成,颇有魏晋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典雅气象。
单看这两张图,没有江,没有水,不知道东西南北,但似乎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江南”气息。
这个地方在园子中部,叫“织锦老屋”,好像是女主人日常起居的地方,朴素典雅之中透着婉约秀美。
这座大宅邸独立成一个院落,估计是他们的主屋,真是雕梁画栋、亭台楼阁——“爱她,就给她买哈根达斯”有什么了不起?爱她,就给她建座园林吧。
如今,这座大宅院已经变成了耦园书场,里面这二位在唱的就是传说中的苏州评弹。我一个字也听不懂,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还是有的。
再往东走,去东花园。那里才是耦园的精华所在。
这是东花园南半部分的一个独立小花园。此时突然进来三大波旅行团,人一下子挤满了园子,我只能拍近景小品了。
这个独立小花园里还是有个地方非常值得一看的——这个非常别致、堪称“巧夺天工”的花窗。
耦园的门票上印的就是它。
东花园中部,有个水池。
估计在苏州,没个水池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园林——因为没有水池,你就没有亭台水榭啊。
水池北边,就是耦园最被业内追捧的黄石假山。
遗憾的是,本人不喜欢假山,也不会拍假山。所以就这样吧。
可是我又听见导游讲,83版《红楼梦》的大观园,就是在这里取景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追逐嬉戏的假山就是这个。我有点奇怪——按百度百科的说法,耦园在建国后荒废了很久,新世纪才整修好的啊。
这是水池边一座用来消暑的轩阁,据说女主人很喜欢这里。
那一排屋子西边有个向北的走廊,通到北边,就是河边,这里有个游船码头。我看看时间已经不早,快11点了,腿也很疼,就打算坐游船回平江路上去。一问票价,50块,觉得还可以,但我后面那几位游客觉得不可以,于是我就一个人上了一条船。
船先往南走。这条水道挺宽,行船其上,心旷神怡。它向北与苏州动物园的水系接起来,向南拐弯向西,就是我来耦园时的那条路——大新桥巷。
船折向西行,沿着我来时的路返回——这时我觉得50块有点贵了,因为走的其实挺短。不过坐在船上可以休息,还不错。乘船的大姐问我,小伙子我给你唱几首苏州的民歌吧?不白唱,要10块钱。
我一想她也不容易,就10块吧,就答应了。大姐嗓子还真不错唱了三首,其中一首是著名的《太湖美》,另两首也耳熟能详,可惜我对民歌实在孤陋寡闻。
我举起相机,录下船前进的景色,同时把歌声也录进去了。荡波河上随舟轻摆,看小桥流水,听吴歌小调,苏州果然是天堂。下船时我跟她说,这10块钱,花得真值。
然而遗憾的是,回家之后发现录的视频没声音,仔细一看,相机的录音居然打到了mic模式,声音没录下来!哪个天杀的给我弄到这个模式的
上了岸,接着往北边走。
这是家专卖丝巾的商店。
苏绣驰名天下,这次我是没时间看看了,单看这些几十块钱一条的丝巾,也觉得苏州的丝织业真是发达——不过说不定这些都是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呢,我不懂这个,就不乱说了,只觉得它们很美很雅致。
路过几家挺有情调的小店,随手一拍。上面三张有点欧式风格,下面这张似乎是日式的,我也说不上来,反正挺好看。
在某个小路口,有个小摊位,我问他卖的什么,他答是苏州著名小吃什么糕和什么糕。
抱歉,我不是吃货,对这些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不记得了。但这大哥很牛的,他跟我说,你要想买,赶紧买,一会儿就开始上人排队了,那时你再想买,可就得等好久了!
于是我闪人了。
又到一座桥,叫“通利桥”,平江河又分出一条“支流”向东——说实在的,充其量这也就是条水沟。但是图右侧的这座建筑的墙是真心好看的,那棵伸出墙外的树也很古雅,江南人家,果然处处是景。
站在通利桥上向北、向南看。这样看景色也一般,不过那游船上也唱着吴歌,倒让当时身处其境的我感到几分水乡风采。
过到通利桥桥西往东看。
通利桥往北,是另一家猫的天空之城。这家开着门,我就进去逛了逛。
里面的陈设很有小资情调,不过东西是真不便宜,当然,猫的天空之城的东西,品质还是有保证的。我看上了一套很简约的本子,但最终咬了咬牙没买。
这家“189文化艺术创意街”是家“综合体”,里面有十几家不同的小店,卖什么的都有。我进去瞧了瞧。
这家冰激淋店貌似很受欢迎,人爆多,我居然为此等了十分钟,终于等到个没人的瞬间。本来没必要放这张图上来的,可是为了对得起我等的那十分钟,放上来吧。
往里走,有家小吃店,招牌是这两道菜:“二姐鸡脚”和“什么什么小圆子”。
我问小圆子是什么,店家瞠目难答:小圆子就是小圆子啊。再三追问之下才告诉我,是糯米做的团子,我可以把它理解为馅露在外面的汤圆吗?
这两件东西份量都不大,但味道确实很好,虽然当时不饿,但吃起来也觉得挺香。这小圆子挺小的,但吃完这一碗,我居然感觉很饱,到晚上才再吃饭。
出了189,继续往前走。蓝天下,画檐蛛网,显露江左繁华。
这个路口就是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北端了,再往北,路还叫“平江路”,但不是历史文化街区了。我在此处折向东100米,去平江府大饭店——当然,不是去吃饭,而是去一个“蓄谋已久”的景点。
我在攻略上看,有人说园子门口有个酒店的工作人员,他想进去参观,担心工作人员阻拦,没想工作人员很热情地让他进来了,也不用在酒店消费。我呢,直接大摇大摆地进来,门口根本没见什么酒店工作人员。
这是那座圆形门的正对面的走廊。园子确实很小,走廊后面就是东侧的围墙了,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个园子布局很紧凑,池沼、水榭、假山,都不缺——就是小了点。
那个走廊正中是一个匡景的假山,两边的花窗形状不同,但十分协调,看得出设计者动了一番脑子的。在大的园林,设计者在这种地方肯定要设计对称的花窗,但这里一共就这么大,为了满足园主人”多一些样式“的需求,只好这么设计了。
半园进门处就是个水榭,从它这里往北看,园子好像挺杂乱,其实不是的,只是因为它太小了,所以空间十分紧凑。
拉近一点镜头,看着就不乱了。这么小的水面,居然还有座小桥,确实挺别致。
站在园子北侧向南看。池水不清澈,但像翡翠一般,有种晶莹的质感。如果大家注意第一章左上角的话,会发现里面还有锦鲤呢。
过了水池往北,是这几个很别致的小景——一半的亭子,一半的假山,一半方一半圆的山墙。设计者可真有想象力。
园子北边是一个小庭院,院子中有棵树,树上不停传来”你好“的声音,语音纯正,非常像服务员的声音。
幸亏我做过攻略,知道这园子里有只会说人话的八哥,否则非让它吓个半死不可。不过即使有思想准备,听到这么标准的普通话时还是吃了一惊。
就是这家伙。你冲它挥挥手,它还会礼貌地说”拜拜“。
从庭院向西看,这里堆放了一些杂物,大概是酒店放的吧。
往南折一点,再朝西走,是这个方形的门。它与我进来的那扇圆形的门在同一面墙上,相距不足10米。
我估计,这园子太小,没法像耦园那样,在园子中再弄出一堵墙来,好安放个圆形门,只好把大门处理成一圆一方。这倒也挺别致的。
我从方形门出来。
苏州以园林驰名海内,而半园则是苏州园林中”小“的极致——在这么小的空间内,它几乎集合了所有苏州园林的经典元素,亭、台、楼、阁、轩、廊、池、桥、山、窗、木、花、竹,样样俱全,而且堆叠有序,宛若天成,丝毫不显局促和杂乱,达到了”扩景“的极高境界,设计者真是很有水平。
另外它还有个好处:人少。自我进门,到我出门,园子里始终没旁人来。在午后静静的阳光下,独享园林之美,实在是绝佳的体验。
从半园出来,折回西边,回到平江路上继续往北走。
这里已经不是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了,但还是平江路,它的北端尽头有我的下一个目的地——拙政园。
虽然不是历史文化街区,但丝毫不影响这里的小店数量,也不影响这里的人气。此时是中午1点多,路上全是人。
当然,除了小店,这里居民人家也不少,而且看上去似乎还挺上档次。
河西有这么个一长排的建筑,灯笼上写着”狮林府“,像是个酒店。不过从地图上看,它是”狮林苑“这个楼盘的一部分。
路过一家半开放式的小店。花伞给它增色不少,不过店主人无精打采,似乎生意未见得怎么兴旺。
过了那家小店后,平江路有一段收得特别窄,真正达到了“摩肩接踵”的水平。这里已经快到平江路北端出口了,我急于从人堆中挤过去,所以没怎么拍照。
往北走,过了一道小门,路又变宽,眼前豁然开朗。站在一座桥上向南、向北看,水波荡漾,春色盎然。
这里已经快到平江路北端尽头了。向西望江南人家,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这是平江河最北端的“丁字路口”。平江路也在这里走到了尽头。上图是向东看,下图是向西看。
平江路这一路走走停停、吃吃喝喝,花了不少时间,此时已是下午1:30,来不及喘息了,直接去下一个目的地——拙政园。好在两者离得很近。
当然,我还是要简单抒发一下感慨的:以我之见,平江路比其他一些地方的所谓“古镇”、“古街”要好很多,原因是,它真的“古”。它是从古代一直保存下来的,而不是被拆掉后又新建的,虽然新建的古街肯定更宽、更美、更干净、更现代化,但那不是古街,那没有古街的神韵。
平江路北端,与它相交的是一条叫“东北街”的东西向路,沿着它向西走不到200米,就是拙政园的南门。
我身边所有到过苏州的朋友都跟我说,拙政园没什么好玩的,我相信他们的话有道理。但我还是要去,因为在我看来,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没来过××就没来过这个城市”的地方,对苏州来说,“××”应该是拙政园。
拙政园头上的光环很多: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四大古典园林之首,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等等。欲了解江南,必先了解苏州;欲了解苏州,比先了解苏州园林;欲了解苏州园林,必先了解拙政园——反正我的逻辑是这样。
何况,园林“有意思”还是“没意思”,要看你怎么看了:有些人天生喜欢热闹,不爱园林的恬淡;有些人天生喜欢欧式,不爱园林的汉风;有些人天生喜欢互动性强的游玩项目,对园林这种“只能看”的东西不感兴趣,这都是正常的。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这倒没什么高下之分。
我向来不愿把人分为“雅俗”,因为关于“雅俗”的标准,谁有权定义呢?凭什么说园林就是“雅”的呢?不过我得说,观赏园林,最好还是要大体上了解一下关于它的典故,带着历史,带着文化,带着想象,去看。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正德是明武宗的年号,这哥们是个挺有意思的皇帝,很疯狂,很叛逆,详情请见《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我不说详情请见《明史》呢?因为第一那个读起来费劲,第二那个是清朝写的,一般来说写前朝史书都不会很客观,必然以泼脏水居多。
第一任园主人王献臣是个御史,给皇帝提意见是他的职责,但可想而知的是,哪个皇帝也不喜欢听别人提意见,他们只喜欢别人歌颂自己——而明武宗连别人歌颂自己都不喜欢,他没那功夫。所以在他手底下干御史干得越尽职,就越不讨好,不得意是正常的。
当然,王献臣以一个不得意的御史,居然也有这么多钱来苏州大兴土木,自己是否干净,也很难说。
最初的拙政园是王献臣请文征明设计的,文征明与唐寅同列“吴门四大家”,是当时最杰出的画家,他设计的拙政园以自然景观为主,恬淡古朴、清雅自然,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么多建筑。它后来辗转多人之手,被分成了东中西三个独立的部分,各自成园,历代建了很多建筑,后来又整合在一起。所以如今看它,东中西三部分之间还是能看出区别来的。
这个门在园子的东南部,游客进去之后一般先游东园,然后是中园,最后西园。
这是拙政园的售票处。这里人爆多,但不都是来买票的,也有一部分是“卖票的”,也就是传说中的黄牛。
拙政园的门票价格根据淡旺季的不同分为50块和70块两种,春节是旺季,当然是70块。黄牛手里的票是30块,带进园子才给钱,我很有点心动,但他们的附加条件我受不了:必须付120块,另外90块是平江河游船的钱。我不打算坐游船,于是他们也就不打算卖给我30块的票。
这是拙政园的南门。为什么不拍张全景呢?因为全景上全是人。
一大堆导游带着一大堆旅行团在这里排队,我听他们介绍这座园子,说它是明朝正德年间一个不得意的御史王献臣建的,取《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为“拙政园”。
进了大门之后,有一个前庭,东西各一个小门,被景区安排做了“单循环”的功能:东边小门进,西边小门出。前庭是大户人家的“标配”——咱自己家里,进门的地方也多半有个玄关,不过王献臣先生这个玄关大了点。
这时是下午2:00,人爆多,我等了半天,才等到一个可以拍到门的样子的时刻。
从刚才的小门通过,就正式进入了园子。进来后先往西看,这个小水榭叫”涵青亭“,它后面的墙背后,就是苏州园林博物馆。
为什么我要先向西看呢?因为东边人太多了,主路上人挤着人,去那边,只能被人潮推着走。
这是站在西边向东看。图中这片水,是东园的主水域,那个水榭叫”芙蓉榭“,据说夏天这里会开满荷花。
从西往东绕——虽然人多,但是我也不能放过这三分之一不逛啊。放这张图没别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看看人多么多,连草坪上居然都这么多人。其实这个镜头里算少的了。
这是东园最著名的一个景点:天泉亭。我等10分钟,才等到前景没人的时候,拍下这张。想等亭子边也没人的话,估计要等到天黑了。我果断闪人,往西走。
还是拍张小景吧。拙政园本身也不是让人看全景的,要欣赏它,就得抓住细部的景物。不过我不记得这是什么地方,反正应该在东园和中园之间。
来三张瓦当的特写。图没拍好,不过站在近处看实景,也就那么一回事。这面墙好像是东园和中园之间的墙,当时被人挤来挤去,搞得晕头转向,我也弄不清了。
这里好像是一个展览苏绣的地方,还有一家卖纪念品的商店。我进来转了转,没见有什么了不起的,正准备转身离开,旁边一个小姑娘突然叫她朋友在这扇门前给她拍张照。我一看,这个景色还不错,就站在那儿等她拍完,我也拍。
结果我又等了10分钟。小姑娘对朋友的构图各种不满意,拍了又拍。总算等她拍完,我拍了一张,构图好像也不咋地。
还是拍园林小品吧。这是中园的东部边界,有一条长廊,从长廊转过去,就是中园的主景区。
我忘了这是哪座厅堂里的内景了。好像是”玲珑馆“,又好像是”远香堂“。个人觉得这两张还算典雅,不过只拍近景就是有这点不好:看不出这是哪里。
这里就是中园了。水面是中园的主体部分,据说占了整个中园的五分之三,不过我看着不像。这是从西南向东北看,那座满是人的圆门洞方亭也是个著名景点,叫”吾竹幽居“,匾额是文征明写的,四面四个圆门洞很有特色,站在上面往西看水面,据说有种置身湖边、烟波浩渺的感觉。
可我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啊。是古人想象力太丰富,还是我的想象力太匮乏呢?反正我觉得就这么大点水池,实在是不觉得像湖泊。
两边的人流大家看见了吧。除了水上没站人,到处都站了人。
我绕着水池走了半圈。由于人太多,除了拍水面,就只能拍小景了。上图的小景其实就是下图中左部那个小房子旁边的墙。
绕回池南,继续向西。发现路边的花已经含苞待放——这是腊梅吗?我对辣妹、拉美、拉煤,都认识,但腊梅不认识。
春天到了。早春,下江南,多么惬意的事。
再来一组花的图。它的背景好像叫”荷风四面亭“,我搞不清,总之它是个临水而建的比较有特色但我不太喜欢的建筑。
它的整体样貌是这个样子的。上层一排花窗很有特色,但我比较不喜欢。
往北走,在长廊转角处遇到一个挺别致的花窗。
走到园子北边,水边有这道山墙。
西园,从北边往南看。
这个地方快到园子西北角了,叫“浮翠阁”,是一座双层八角小楼。
这是水池西侧的一个屋子,叫“留听阁”,取“留为听雨”之意。据说这里有个清代银杏木雕刻的飞罩,极为珍贵,可是啥叫“飞罩”涅?本宝宝不懂,周围人也太多(图里没人是因为有栏杆拦着不让进),随便拍了两张就闪了。
尼玛,我只好往回走,走到东北方,才找到一个出口。这是出口西侧的花圃和温室,他们在这里培育花木。这也是拙政园的一部分,但不是景区。
这条小巷子叫“平家巷”。从拙政园北门出来,沿着它向西走,走到一条比较宽的大路——齐门路上,再向南,才到苏州博物馆。
这时是下午三点多,逛完拙政园,只花了一个多小时,这其中还包括等人走开才拍照的20分钟。说实在的,我很喜欢拙政园,但它是冲雅恬淡的,适合人少的时候逛,在人这么多、几乎人推着人走的情况下,我实在无心细赏。下次等淡季再来吧。
本段落内容为苏州博物馆、太平天国忠王府游记。
尽管苏州博物馆是一座“博物馆”,但我一件“博物”也没看,我来这里是看建筑的。前文已经提到过,它就在拙政园的西南,原本也是园子的一部分,荒废之后被苏州市政府铲平,请苏州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重新设计了这座融合古典与现代两种艺术风格的博物馆。
贝聿铭的名字,非建筑爱好者可能不大听过,不过他设计的卢浮宫前金字塔,大伙儿应该见过吧。像我这种附庸风雅的人,即使看不懂,但建筑大师的作品,还是要来看看的。
这是苏州博物馆朝南的正门。
到苏州博物馆时已经3:30了,本以为人不多,却没想到门口排起了长队,队尾已经快到齐门路了——苏州人民真是太热爱文化艺术了!
旁边有个哥们喊:博物馆四点就不让进了,你们现在还排这么长的队,今天肯定进不去了!给我20块,我领你们进去,不用排队!
所有人无动于衷,因为这家博物馆不要钱。而且由于不要钱,队伍消减得很快。不过博物馆居然也有票贩子能走后门,其管理之松懈和混乱,可见一斑。
博物馆主楼正面。
您别看这里没人,那是因为所有人都要到西边的屋子里过安检,过完安检后会被工作人员赶着飞奔进主楼,不得在此停留。我拍了两张照,被工作人员赶了五次。
仰望主楼的穹顶。
苏州博物馆以简约的线条美著称,不论内外,均是这种线条式的,古朴素雅,简洁冲淡,很有艺术气息。不过说老实话,我不太喜欢。
从主楼玻璃窗向北看。玻璃纤尘不染,外面的景色也干净剔透。
沿着这条长廊向西,会走到主展区,主展区一共三层(地下一、地上一、地上二),博物馆的藏品集中在这里。
主展区的西侧是这个贯通三层的水景。
由于这次来主要是拍建筑,所以我没有进展厅,大部分内景都花在这上面了。可惜的是,不会构图,拍了三十几张,一张好的都没有,只好选几张一般的。它其实是个蛮有气势的水景,有种远古时代的粗犷而又淡雅的美。大家自己到那儿去看吧。
路过一个我很感兴趣的展厅,不过没时间进去看了,拍拍招牌吧。
广州,是我在大陆最喜欢的城市,而且与苏州引领了江南苏式文化一样,广州也引领了岭南广式文化。“苏式”和“广式”,既是美食的样式,也是建筑的样式,还是服装、刺绣、烧瓷……等等各种艺术设计的样式。它们同样是绮丽的,纤巧的,精致的,典雅的,但互相之间又有很大不同,它们一起构成了绚烂多姿、五彩斑斓的南国风物,让我悠然神往。
向北走,路过一间不开放的展室,六边形花窗外的花树吸引了我——贝聿铭在设计它的时候,定是想起了苏州园林的经典结构:匡景。
总算出来了。这是博物馆北侧的水池,博物馆主体建筑半环绕着它。
从西向东一路走,一路拍。池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光亮,真是拍什么都是景。
苏州博物馆的简约风格是很讲究的,应该也有很多细部特写会不错,但我确实惦记着今天的“游玩任务”没完成,周围人流又多,就没仔细寻找。
一路走,当然也要一路向西回望。我发现那棵树那里应该是个园林小品的好素材,可惜当时没注意到。唉,真是可惜了。
当时走得很急,不一会儿就走到了这个长廊,它的东边就是出口了。
“自在途程”这四个字我很喜欢,这次的苏州之行,就是一次非常好的自在途程。
苏州博物馆与太平天国忠王府是连为一体的,来博物馆,当然也要到忠王府逛一圈。这是从博物馆东门出来之后的地方,它原来也是拙政园的一部分。
穿过上图中的厅堂,来到忠王府的大院。
这是太平天国将领忠王李秀成的府邸,不过李秀成本人在这里呆的时间并不长——当然,这不妨碍他在此大兴土木。这里本就是拙政园的一部分,而那时候,拙政园成了他的“御花园”。
在我的心目中,太平天国比满清要开明得多,但它显然也无法做到自己号称的“均贫富”——他们以此为号召,煽动农民给自己卖命,李秀成这样的上层人物住进了如此富丽堂皇的府邸,农民住得进来吗?
世间所谓“公平”,最多不过是“每个人都过上与自己的能力和付出相匹配的生活”,绝对的平均,是不可能的。
向东拍一张。天好,果然拍什么都是风景。
走到忠王府大门口了。我很喜欢这四个字的质感。
出来后仰拍忠王府的大门。
我在博物馆和忠王府加起来呆了半个小时,时间太短,当然只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一组照片里,唯一满意的就是这张。
江南府邸,与北方那些大红大绿的堂皇之气不同,它是儒雅而有书卷气的。它也有气势,但不霸道,也有威严,但不张扬。
出了忠王府,这里还是东北街,一条对苏州来说很普通,但放在别的地方说不定就很有韵味的江南老街。
我沿着它向东走,然后在园林路折向南。按原计划,我应该去南边不远处的狮子林,不过由于昨天没去成小外滩,权衡斟酌了一下,还是决定去小外滩——这是因为我考虑到,已经逛过拙政园、耦园和半园三座园林了,狮子林虽然也很出名,但园林一天之内逛多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何况狮子林以假山最出名,我是不喜欢假山的。再说苏州小外滩比较冷门,能让我的游记的逼格看上去更高一些。
于是我沿园林路向南走了大概100米,去“拙政园换乘中心”搭乘“好游5号线”(这是苏州专门针对旅游者设计的公交线路,投币3块,站点以景区为主),路过传说中的观前街,在临顿路站换乘轨道交通1号线,前往远在相城区的小外滩。
本段落内容为塔影桥、苏州小外滩游记。
这是轨道交通2号线徐图港站,我在这里下车。2号线在阳澄湖中路站之前就钻出了地面,这通常意味着,此处已不是主城区。
我不知道该怎么坐公交车到小外滩,而且担心堵车,所以选择搭地铁前往。不过徐图港站距离小外滩还有1公里左右的路程,这让我腿已残的我格外痛苦。
这时已经接近下午5:00(因为这段路实在太他娘的远了,坐地铁都得走半天),夕阳暮色下,我来到了这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一丝荒凉感油然升上心头。
从徐图港站下车后,沿采莲路向南,见到相城人民医院后折向东,就见到了这条路——华元路,塔影桥就是它的跨河桥。
此时太阳快要落山,我在几乎荒无人烟的相城区拖着残腿飞奔,为的是赶在太阳落山前到达小外滩。这两张图都是站在路中间拍的,这次可真是用生命在拍照,因为路上虽然车少,但正因为车少,所以车速都很快。我认为其中有些车好像连红绿灯都不大看得见,何况是我。
终于走到塔影桥下了。此时夕阳正好从桥洞下打过来,景色倒也十分美丽。
塔影桥是模仿伦敦塔桥建的,而且伦敦塔桥只有两座塔,它却有四座,呈正方形排列——它有模仿,也有创新,这个创意十分别致,设计也很优雅。
塔影桥北边就是苏州小外滩,我来之前已经看好了,它东北角的桥塔(也就是图中最大的这个)北侧有一条红色的高架步道,通过它就可以直达小外滩,不用绕行了。
苏州小外滩在相城区,这里即使相对于金鸡湖CBD来说,也算是“新区”了。我所以注意到它,是因为做攻略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小外滩最南端的塔影桥,关于它的介绍很少,但它模仿伦敦塔桥的设计让我很感兴趣。后来我又听在苏州工作的朋友介绍,相城区人烟稀少,所以我估计这个地方没什么人来,我正好可以仔细逛逛。
逛完后发现,小外滩其实就是夹在两座楼盘之间的河边风光带,只不过它是纯欧式设计的,而且定位也很明确:主打婚纱摄影、情侣拍照,所以景色浪漫典雅,充满异国风情,也算是独具匠心了。不过平心而论,除塔影桥外,其他部分不算特别经典,时间不宽裕的朋友们不建议像我这样专门跑来了。
这天杀的高架步道居然有扇门,而门居然锁着。上面挂了一块牌子,上写:因步道积雪路滑影响安全,暂时关闭。
尼玛,这上面有一片雪吗!这天苏州最高温25度,雪糕都该化了,哪来的雪?!
我只好透过铁门拍几张小外滩的全景了。顺便说一句,这两个楼盘的名字还挺好听,西边这个叫“水漾花城”,东边这个叫“花好月圆”。
正当我拍完全景准备颓然返程时,发现对面步道上有人!靠!只有这一个铁门关了,北边几个开着!可是这意味着我要绕行到宜公路上,然后从西侧进入小外滩。
我就这么办了。反正膝盖已经没有知觉了。
等我绕到小外滩的西门时,路灯都亮了。
从西入口向东南看小外滩。这里有好几组别具一格的景观,应该都是为了拍婚纱照取景的,看上去还不错。
比如这个欧式田园风的小车,很有原野的浪漫感。不过前面的草皮烂了点。
往北走一点,在一个还开着的旋转楼梯上高架步道。天色已经昏暗,拍不清楚了。
从上往下拍好像还清楚,但又不太好看了。好像台阶本来也是红色的,后来磨掉了,露出了金属的颜色。
上高架步道上,从北向南看塔影桥。还真有那么点泰晤士河的味道。
右下角那艘白色游艇也是拍婚纱照用的,不用去海边就能拍出游艇婚纱照了。不过我总觉得这样有点low。
沿着曲折的高架步道向南走,边走边拍塔影桥。之所以要到这里来,最初就是因为看到有人拍这个角度的照片,不过那时好像是早晨,有朝霞。觉得好好看。自己拍出来好像也一般般。
河的东岸也有几组挺浪漫典雅的雕塑景观,不过一来天色将晚,这种比较荒僻的地方我不敢多呆;二来腿也快残废了,所以只好带着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意离开。
回去的时候我可没力气再回地铁站了,再往西走百来米,到活力岛东坐814路公交车返回。814路上人不多,司机开得很快,也算是带我游览了一下苏州风光。
本段落内容为寒山寺、苏州枫桥景区游记。
这次行程最后一个上午,我决定去寒山寺。
在东环路乘轨道交通1号线,到桐泾北路站下车,往西走几十米就是公交站,叫“开放大学”,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在这里乘9002路社区环线,到寒山寺站下车就到目的地了。等车时随手拍了几张。
这天开始阴天,还有点蒙蒙细雨,这正中我的下怀:前两天去的地方都需要晴天,这样拍的图好看;这天要去寒山寺,下点雨最好,能有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觉。
下公交车后路上有个牌坊(抱歉,我向来不喜欢拍牌坊,因为每次都会想起“当××,立牌坊”这句话),牌坊西边有座桥,站在桥上看风光不错。这是向北看,这好像是个小区,叫“江枫园”。
为什么要选寒山寺呢?苏州著名景点还有很多,比如狮子林、留园、沧浪亭、山塘街、虎丘、阳澄湖、太湖……但我还是选择了寒山寺,理由当然是因为那首响彻千年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首诗。这十四个字其实都很平常,没有用典,没有对仗,没有华丽词藻的修饰,没有艰涩高深的含义。它只是描述了一件很简单又很平凡的事,那时的苏州人几乎每天都会见到的事。
然而每当我想起它,眼前总能看到那幅画面,耳边总能响起那个钟声。红尘中的远行,与烟波桨声同在,禅寺里的参悟,与暮鼓晨钟共鸣。那个失眠的诗人,因那一刻的羁旅触动心弦,写尽那一生的天涯飘零。于是那简简单单十四个字,带着惆怅,带着迷惘,带着江南的凄清与骄傲,传唱了千年。
站在桥上远眺寒山寺。那座塔好像叫“普明塔”,很有历史了——但我不知道是原来留下的,还是后来重建的。
过了一片禅房,就到了塔下。由于阴天,人又特多,拍照大多草草一拍,图都不是很好看。
这是快到大雄宝殿的地方。由于人爆多,我只好继续拍近景小品了。
为了避免人流拥挤,我一直沿着墙“溜边”往前走,路上抓拍了几个近景,自觉还有点江南古禅寺的味道。顺便说一句,他们家的瓦当真挺好看。
再往西走,过了大雄宝殿,有个“后花园”一类的地方。看来古代禅师们生活条件也还可以。
当然我知道,在那年代,任何组织都是上层过得很爽,下层过得很惨,普通出家人天天要干活,怕是无心来此玩赏。
从不同角度拍两张近点的景。当古寺遇上江南,也有了园林清新淡雅之美,果然是水土造就文明。
我发现我好喜欢拍山墙。不过寺里人实在太多了,这个花园里也全是人,实在没心情拍了,勉强拍了的也不能看,我就不贴了。出寒山寺,去枫桥景区吧。
从寒山寺西门出来,西边有个江中小岛,那上面是“苏州枫桥景区”。其实这两者就挨在一起,但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寒山寺门票20块,枫桥景区25块。
我猜它们之所以分开,一是因为寒山寺西有大路,可以走人走车,如果把两个景区合在一起,这里成了景区内部,会被围墙挡住,这条路就没法走了。当这条路向南折向东后,再往南没有大路了,所以枫桥路南边也是枫桥景区。二是寒山寺是古代建筑,枫桥景区却是仿古建筑,二者并不一样。当然这其中也可能牵扯不同的部门利益的问题,这就不知道了。
这座小桥造型古雅,我以为这就是枫桥,后来一看好像是“江村桥”,也就是“江枫渔火对愁眠”里的“江”。话说有多少人认为“江枫”是指江边的枫树?
苏州这里好像很少有枫树的样子。
站在江村桥上向北和向南看。这是枫桥景区的小岛与陆地之间的小河,小岛西侧才是主河道,这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
站在江村桥上向东回望寒山寺。暮雨疏烟、亭台楼阁,应该是个挺不错的景色,不过树有点多,遮挡太大。
过了江村桥,到河西岸回看它。这是江南常见的景色。
从桥往西进入枫桥景区。迎面是景区的主要建筑,我不知道名字,匾额上写的好像是“吴门古韵”。
说实在的,这座建筑样式美观詹雅,但一眼就看得出是仿古建筑,所以怎么看都觉得不如寒山寺里的建筑好看。好处是,这里人少。
来张近景。这张图还是有点“吴门古韵”的感觉的。那台子上有两个人在练剑,不过从这个角度拍不好,拍了好几张都不满意,就不贴出来了。
站在“吴门古韵”前面向南看。我不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因为我从这里往北走了,没过去看。
往北走,是这个类似“漕运博物馆”的地方。
拍两张细部。这时才反应过来,走了这么多古建筑,居然第一次想起来拍门。
有一间屋子里是这个全息影像,展示当时苏州漕运的繁华。这时我才意识到,哦,原来这里在大运河边上。
这次我真是太喜欢拍瓦当和山墙了。
从这座漕运博物馆出来,快到河边了。
水边有个长廊,可以看到东北方向的枫桥。
在长廊看河对面,这是向东北。这排房子后面其实是寒山寺。
小房子有些水乡古村落的感觉。
从那个长廊出来往西北走,有这座一看就是新建的仿古风雨桥。这是江心小岛之间的一条小河,这条河在地图上都没显示。
这座桥本身没什么了不起,但它是远眺枫桥的绝佳观景点。
这就是那传说中张继“夜泊”的枫桥,以及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了,那个城门一样的建筑是铁铃关。此情此景,再说什么都是多余,只好把那首传唱千年的诗句再传唱一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悲而不怆,凄而不凉,哀而不伤,千古唯此诗耳。谨以此献给所有羁旅天涯的人们——人生,本来就是在路上。
来一张近景。这座桥当然不是张继当年见到的那座了,它是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新建的,距今似乎也算有些年月了。
不知为何,这张图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大诗人杜牧写的《枫桥》诗: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我也不会忘的,那雨里的,歌里的,梦里的,枫桥。
过了那座风雨桥,从这个角度看枫桥。枫桥景区门票上印的就是这个景致。不过我没他们拍得好啦。
枫桥前的碑刻《枫桥夜泊》,据说是北宋宰相王珪所书。本来这旁边还有个现代的张继雕像,可是一直有一群人在那里拍照,我就没拍。其中一个人用纯正的山东口音说:这个雕像是谁啊,好像是个酒仙吧。
我晕,酒个毛仙啊大叔,他要是喝了酒,还能失眠吗。
这时天空飘起了小雨,我没上枫桥,而是向西走走,看见这个江南村落般的地方。
拍两张近景。我不知道这是什么花,但脑海中浮现的句子是:烈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由于天下着雨,时间也不很充裕了,我没再接着向北,而是转向一路往南走。路上值得拍的地方不多,这是一个,此处已经在小岛的南半部了。
重新来到河边向东看。对面这长廊啊,树啊,草坪啊,都是枫桥景区的,从地图上看,那个六角形的大型建筑也是,但其实不是,我走过去才知道,它是寒山寺的地方。
寒山寺景区原本不大,过了枫桥路向南就是枫桥景区了,但这个后来又划给了寒山寺。这座建筑好像叫“梵音阁”,是新建的,它的金顶在烟雨中光芒熠熠,极为圣洁,不过新建的建筑总是没什么古意。
出来之后向东走,路过寒山寺的南墙。这里的门不开,所以这面影壁墙的人不多。
塔影,钟声,寺韵,概括极佳。但我不喜欢它的样式。
我往东走之后,上了何山桥,这是寒山寺南边的一座跨河大桥,从它上面可以俯瞰寒山寺全景——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这是我上桥之后拍的,此时还没到江上,所以没到桥的最高点。
上来之后其实是这样的。出了最高的两座塔式建筑,别的都被树挡住了。如果这时有点雾,还能有“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觉,可惜也没有。
站在何山桥中点上北望大运河。这里曾是中国的黄金水道,运河两岸商旅辐辏、笙歌不止。如今浩淼烟波依旧,繁华却已成空,世事沧桑,如此而已。
在何山桥上过马路,向北凝望大运河。我觉得彷佛望见了北京,望见了往来大运河上的人们一身的风尘。
寒山寺之行到此结束,我开始沿何山桥向东,准备返程。这张图是随便拍的,景色平常,但站在桥上凝望远处,暮雨苍苍,形色茫茫,尘世仿佛很近,又仿佛很远。
快下桥的地方,再向北望。那一堆高楼好像是滨河路与狮山路路口一带,我不知道为什么那里也有这么一个小型的中心。
近处的棚户与远处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让我想起了从重庆十八梯望向解放碑CBD的样子。快要消逝的旧时光,破败与满目疮痍,都终将被繁华与现代取代,人类不能总是徘徊于过去,还要继续向前,向更好的未来。
然而这是我的记忆。下次再来,它应该不会再是这个样子,但无论它什么样,都不及我此刻“暮烟疏雨过枫桥”时的,刻骨铭心。
我本想在西环路上坐快线8号公交车,可以直达苏州北站,顺便还能游览市容,但等了一会儿它不来,我怕误点,就又往南走,坐上了地铁。
车上人很少。这时正好又路过徐图港站。
本段落内容为苏州北站“游记”,及结束语。
下地铁时,这里的天几乎是放晴的。至多算是多云。
苏州北站北侧,是一片荒芜的草地,还没有开发。
这样看这个车站,也蛮有气势,谁想到它只有两层,没有站台上方的候车厅呢。
趁还有点时间,去它南边逛逛。
苏州北站南广场旁的建筑也跟其他高铁站一样,采用了基本对称的格局。它还没完全建好,但很有新城镇的味道,让我想起了南方很多不大但很富裕的小城。
路灯是它最有气势的部分,让我感到了一种城市的荒凉美。不过我没拍好。
这两张是在月台上拍的。
就要离开了,可这一次,心里没有惆怅之感。是因为我本就是它的过客吗?是因为我不够喜欢它吗?不是的。
是因为我知道,我还会再来。在此之前,我会一遍遍翻出这些照片,回想在这里的时光,回想我梦里的江南。我还没坐一坐金鸡湖的热气球,还没尝一尝阳澄湖的大闸蟹,还没去过沧浪亭,还没逛过山塘街,还没去虎丘和太湖,还没……还有太多的“还没”。
所以我坚信,我与苏州的缘分没有结束,即使暂别数载,我依然可以日日想念。
我如真的想见它,也容易得很,晚上睡觉的时候就能见了。天堂传闻里,一梦到姑苏。
再见,苏州,我们终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