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日期/2013/12/05
天数/2天
人均费用/400元
人物/三五好友
玩法/自驾 赏秋
湖南安化是黑茶之乡。以前这个地方鲜为人知,自从近年来黑茶出了名,这个长期藏在深山的地方也慢慢引起了世人的注意,也有越来越多喜欢原生态旅游的人来这里"游茶马古道,品安化黑茶"。可能是本身处于偏远山区,也许是长期习惯了冷落的位置,对于突于其来的这种旅游热当地显然还是准备不足,所以直到现在这里成熟的旅游点也没有开发几个。我们这次的晚秋之行重点就放在已经开发的几个景点,依次是梅山文化景区、东坪县城、柘溪景区、茶马古道景区,这些景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离不开黑茶文化。
既然在黑茶之乡旅游,多少要了解一下黑茶。正好本人对这黑茶还略知一二,只是与现在的宣传有所出入,不想以正视听,只想说点感觉。黑茶产于湖广一带,以安化为盛,所以统称安化黑茶。现在安化黑茶可火了,近几年连续获取大奖,风头一时冠盖群茶。为什么长期寂寂无名的黑茶突然名动天下呢,据说这是因为在黑茶中发现了只有灵芝才具有的金花菌,对人体具有提高免疫力、降"三高"、延年益寿等作用,总之从宣传来看大有包治百病的意思。其实黑茶的出身是很低微的。简单说黑茶是釆用雪峰山一带普通的大叶绿茶,连叶带梗的经过炒、揉、渥、蒸、踩等工序最后压制成茶砖。过去内地茶叶很受边民和邻近国的喜欢,但由于这些茶叶大多往往容易在长途跋涉过程中发生霉变,仅有经过半发酵处理的普洱茶等少数品种能幸免其难却又远远供不应求,于是乎黑茶便应运而生了。黑茶釆用全发酵处理,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便于贮存和长途运输,但弊病就是质粗味糙,基本丧失了茶叶本应有的清香醇口。所以在过去讲究茶文化的时代,这种堆渥发酵的黑茶连当地老百姓都不喝,只是作为销往边疆民地的特产茶。正因为如此黑茶过去的名字就叫边销茶,因其形状先是卷成筒状后又压成砖状,又称为花卷和砖茶。不知是砖茶本身的浓味还是它潜在的消食功能,反正这种味苦质粗的黑茶很受边民欢迎,长此以往就成了边民的生活必须品。近年也不知是谁最先注意到黑茶对嗜肉无素的边民所起到的平衡饮食作用,一番理论后这种量多价廉的黑茶顿时身价百倍了。实话实说,黑茶确有消食之用但无药品之能,有解渴之用无品味之乐,饮无黑茶关键在于饮食习惯,如同鲍参翅肚不一定长寿、粗茶淡饭或可以百年一样,现今人们返朴归真的价值观已经改变了这个草根产品被忽略的价值,但黑茶毕竟还是黑茶,除了包装,它的原料、制作及作用依旧。饮用黑茶确实有益,过度炒作往往容易走入误区。
我们首先来到的梅山文化景区就是一例。来前看到这里宣传最盛的就是此景区。安化古称梅山蛮地,以瑶族为主的山民们具有一定的本土文化,可能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当地在仙溪镇专门搞了这么个文化村,收费80元不说,进去一看就是零零散散在谷地中新盖了几栋民房和不同功能的建筑,我们围着空荡荡的景区走了一圈,感觉还真忽悠。且不论当地人早就在长期与世奋争的过程中逐渐汉化了,在这么一个还戴着贫困县帽子的地方耗费巨资急功近利的兴建这种人造景观只会混淆视听从而伤害原生态的文化,何况本地又不是没有亟需保护的古迹。
+1
进入安化山区
+1
+1
景区仍在建设中,这个景区就是将有代表性建筑搬来此地重建,门票80元偏高了。
+1
正值晚秋
+1
山里人还是可以砍材的
+1
路边已经盖了几栋房子
+1
只有幡子没有内容
+1
路还没有铺好
+1
当地有代表性的民居
+1
老式院墙
+1
打个招呼
+1
一般都是两层木楼
+1
小水车
+1
水车带动的碾子
+1
进入民居一条街
+1
这里无论房子还是路都是新建的
+1
整得还像那么回事
+1
仿思贤桥建的风雨桥
+1
安化也是个少数民族地方,不缺湘西随处可见的风雨桥
+1
这条街就是山下这一排房子
+1
老式的犁
+1
山里人家
+1
有个小水塘增色不少
+1
隔水更好看
+1
+1
划过水面
+1
这些房子实际上都是为旅游服务的,这个是餐馆
+1
+1
山里风光
+1
这里植被茂盛
完全新建的博物馆分为两层,下面是梅山当地民风民俗展,上面是画展
+1
+1
+1
老式雕花木床及其他旧家具
迷人的山中秋色。
+1
+1
+1
一览远山
+1
+1
山下小溪
最能让你领略安化山水自然景观的当然就是柘溪景区了。安化是典型山区,进入安化山就不断,据说山地超80%,超过千米的大山达几十座,但就在这山地中间资江穿行而过,再加上分支的一百多条溪河,给这山地注入了充沛的活力。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这里建起柘溪水库后就形成了一个达85平方公里的人造大湖。我们乘坐包租的游船进入到湖区,早晨的迷雾笼罩着湖面,远处群峦若隐若现,眼前山峰满目秋色,游船划破了宁静的湖水,引来不远处的声声犬吠。再往前行,就是一片茶园风光。这里的茶树大多是沿着山坡呈梯级展开,远远看去似梳理整齐的绿化带,煞是好看。原来黑茶本色葱绿,经过发酵加工后才变色的。如此看来,脱变还真是能够改变命运的。我们继续在这青山绿水中行进,却意外看到了令人心悸的景象:湖水深处大大小小布着不少箱式养鱼网,据艄公说这里每天都要倒上百吨的鱼饲料,如此污染下去,真不知资水将来如何了。
+1
资江上的悬浮桥
+1
这个悬浮桥是当地人出入的通道
+1
来到柘溪景区的码头,只有这些中大型的游览船,我们花了200元包租一条,人少不划算。
+1
来到湖中
+1
+1
晚秋景色
+1
像个小庙
+1
这些小岛都是因为水库形成的
+1
真是层林尽染
+1
+1
早晨的薄雾还没有散尽
+1
+1
+1
+1
小岛上也有人家
+1
+1
+1
+1
宁静的水面
+1
+1
一叶轻舟
+1
进入茶区
+1
茶园沿着山坡呈梯级开发
+1
远近都是茶山
+1
江边发现不少箱式养鱼的
+1
这些养鱼户对水资源造成很大污染
+1
这里也有悬浮桥
+1
+1
江峡
麻溪河边的洞市老街就是一个值得保护和开发的古迹。当然并不是因为它不收费。我认为这个老街的确是安化少有的留存至今的最能反映梅山文化的一处人文古迹。首先它与黑茶共命运。洞巿老街历史上是黑茶的集散地,大量黑茶通过这里的麻溪河和资江直达邵阳、新化乃至各地,一时商埠云集,人潮兴旺,可以说没有黑茶就不会形成洞巿老街,而现在的黑茶热也必然会给破落的老街带来逢春的良机。其次老街本身呈现着梅山文化。踏着长长的稍有凹凸但排列讲究的青石板路,看到路口那栋外面高墙飞檐里面高深莫测的贺家祠堂,走过沿街两旁东倒西歪却依旧昂然的矮脚木楼,路遇讷言憨笑的老人和欢快蹦跳的孩童,再欣赏着山谷中流淌千年的麻溪河,你自然就体会到了奋斗与文明、传统和现实融为一体的梅山文化。
+1
来到洞市老街,这是街口的贺家宗祠
+1
老街建在溪边,一路向上的青石板路
+1
大部分房子虽然已经破败,但还是住着人
+1
+1
过去的商铺只剩下空牌子
+1
山里产木材,所以房子都不小。
+1
客栈对面是棺材铺,有意思
+1
老街曾经是这里黑茶的中转地
+1
木楼和砖墙并存
+1
这个老街可以往上追溯千年历史
+1
像其他农村一样,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小孩
+1
+1
因为黑茶,就必然有茶马古道。这里的茶马古道景区就建在黑茶主产区的江南镇。事实上这里的茶马古道与众所周知的川藏和滇藏茶马古道其规模和作用不尽相同。历史上黑茶主要是通过河运或官道运往晋陕甘一带分销,所以这里就将过去从产地通往码头和出埠的小路也叫做茶马古道,这也未尚不可,何况过去在山谷中穿行总是艰辛百倍的,只是现在人工修复的痕迹太重,反倒失去了它原来的面貌。尤其是商业化的马帮运作,只是为了满足游客们的好奇心而已。
+1
+1
+1
这是马帮景点,就是这里的茶马古道,骑马收费150元起。
+1
一进门全都是人造景观
+1
马厩
+1
+1
就是给游客摄影的,搞得过头了
+1
实际上这里的自然景色更好
+1
看到当地的这种老民居越来越少了
+1
+1
这里的茶马古道重新修整过
+1
秋天是茶马古道景色最好的季节
与茶马古道相比,同在这个景区内的关山峡景点可能更有看头。下到谷底,沟深壑险,植被茂盛,正值晚秋,红枫点缀,满眼生秋。沿涧而上,跨溪过流,登岩攀石,真是手忙脚乱。与其他景点的登山栈道不同,这里你需要脚踩岩石或悬空铁架,手抓岩壁上的铁链攀援而上。虽然险峻,只要小心倒是无碍,还能体会一下自然乐趣。尤其是一路瀑布成群,乱石穿空,溪水潺潺,鸟鸣声声,不说无限风光,至少声色兼收了。
+1
下到谷底的关山峡谷景点,这里收门票费53元。
+1
没错,这就是攀登峡谷的路
+1
峡谷内溪水潺潺
+1
注意这个架在溪水上的是浮动的路,不小心就进水
+1
这样的悬空栈道
+1
峡谷里面小瀑布很多
+1
+1
只能这样向上攀登,不灵活的还真不行
+1
峡谷绝壁
+1
想不到枯水季节的瀑布还是这么大流量
+1
这里是连串的小瀑布
+1
这个叫犀牛腿
+1
到处潺潺流水,有铁链的地方就是路
+1
+1
下雨天一定路滑
+1
格外小心
+1
峡谷内乱石成堆
+1
这个瀑布从高处流下来,可惜看不到头
+1
峡谷内树木茂盛,两棵高树叫情侣树
+1
峡谷秋色
+1
峡谷口
+1
红叶正当时
+1
+1
走出峡谷
出了景区我们一路沿着资江回走。安化离长沙240公里,除长沙至益阳段是高速外,益阳至安化的一百多公里省道基本都是沿着这条资江行。我们边行边欣赏着两岸风景。资江依旧,而景观在变。其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这里的民居。安化旧式民居都是就地取材盖成的粗木大梁飞檐矮脚式木楼,而新民居则是一色平顶直角式的水泥建筑。看着两岸层出不穷的新民居正迅速淹没着已经少得可怜的旧民居,不由令人心生感慨。一边在寻找想象的原生态,一边却在追求所谓的现代化;两边互相寻求却又背道而驰,双方认识差异可又相互需要。实际上这就是今日社会带来的不同观念变化,安化黑茶的今天正是得益于这种变化,而必然也有许多东西会在这种变化中失去。无论社会还是风景总是变化的,我们只能无奈的接受。晚接受不如早接受,还是趁早行吧。
+1
沿着资江离开安化
Copyright ©2021 Qunar.com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542京ICP备05021087号京ICP证060856号营业执照信息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京)-非经营性-2016-0110去哪儿网投诉、咨询热线电话95117举报、投诉邮箱: tousu@qunar.com全国旅游投诉热线: 12345
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算法推荐举报电话:010-59606977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算法推荐举报邮箱:tousu@qunar.com
导航区
ALT+1
预订区
ALT+2
产品区
ALT+3
内容区
ALT+4
强烈建议使用鼠标滚轮或键盘左右键
来浏览,效果更佳哦~
湖南安化是黑茶之乡。以前这个地方鲜为人知,自从近年来黑茶出了名,这个长期藏在深山的地方也慢慢引起了世人的注意,也有越来越多喜欢原生态旅游的人来这里"游茶马古道,品安化黑茶"。可能是本身处于偏远山区,也许是长期习惯了冷落的位置,对于突于其来的这种旅游热当地显然还是准备不足,所以直到现在这里成熟的旅游点也没有开发几个。我们这次的晚秋之行重点就放在已经开发的几个景点,依次是梅山文化景区、东坪县城、柘溪景区、茶马古道景区,这些景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离不开黑茶文化。
既然在黑茶之乡旅游,多少要了解一下黑茶。正好本人对这黑茶还略知一二,只是与现在的宣传有所出入,不想以正视听,只想说点感觉。黑茶产于湖广一带,以安化为盛,所以统称安化黑茶。现在安化黑茶可火了,近几年连续获取大奖,风头一时冠盖群茶。为什么长期寂寂无名的黑茶突然名动天下呢,据说这是因为在黑茶中发现了只有灵芝才具有的金花菌,对人体具有提高免疫力、降"三高"、延年益寿等作用,总之从宣传来看大有包治百病的意思。其实黑茶的出身是很低微的。简单说黑茶是釆用雪峰山一带普通的大叶绿茶,连叶带梗的经过炒、揉、渥、蒸、踩等工序最后压制成茶砖。过去内地茶叶很受边民和邻近国的喜欢,但由于这些茶叶大多往往容易在长途跋涉过程中发生霉变,仅有经过半发酵处理的普洱茶等少数品种能幸免其难却又远远供不应求,于是乎黑茶便应运而生了。黑茶釆用全发酵处理,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便于贮存和长途运输,但弊病就是质粗味糙,基本丧失了茶叶本应有的清香醇口。所以在过去讲究茶文化的时代,这种堆渥发酵的黑茶连当地老百姓都不喝,只是作为销往边疆民地的特产茶。正因为如此黑茶过去的名字就叫边销茶,因其形状先是卷成筒状后又压成砖状,又称为花卷和砖茶。不知是砖茶本身的浓味还是它潜在的消食功能,反正这种味苦质粗的黑茶很受边民欢迎,长此以往就成了边民的生活必须品。近年也不知是谁最先注意到黑茶对嗜肉无素的边民所起到的平衡饮食作用,一番理论后这种量多价廉的黑茶顿时身价百倍了。实话实说,黑茶确有消食之用但无药品之能,有解渴之用无品味之乐,饮无黑茶关键在于饮食习惯,如同鲍参翅肚不一定长寿、粗茶淡饭或可以百年一样,现今人们返朴归真的价值观已经改变了这个草根产品被忽略的价值,但黑茶毕竟还是黑茶,除了包装,它的原料、制作及作用依旧。饮用黑茶确实有益,过度炒作往往容易走入误区。
我们首先来到的梅山文化景区就是一例。来前看到这里宣传最盛的就是此景区。安化古称梅山蛮地,以瑶族为主的山民们具有一定的本土文化,可能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当地在仙溪镇专门搞了这么个文化村,收费80元不说,进去一看就是零零散散在谷地中新盖了几栋民房和不同功能的建筑,我们围着空荡荡的景区走了一圈,感觉还真忽悠。且不论当地人早就在长期与世奋争的过程中逐渐汉化了,在这么一个还戴着贫困县帽子的地方耗费巨资急功近利的兴建这种人造景观只会混淆视听从而伤害原生态的文化,何况本地又不是没有亟需保护的古迹。
最能让你领略安化山水自然景观的当然就是柘溪景区了。安化是典型山区,进入安化山就不断,据说山地超80%,超过千米的大山达几十座,但就在这山地中间资江穿行而过,再加上分支的一百多条溪河,给这山地注入了充沛的活力。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这里建起柘溪水库后就形成了一个达85平方公里的人造大湖。我们乘坐包租的游船进入到湖区,早晨的迷雾笼罩着湖面,远处群峦若隐若现,眼前山峰满目秋色,游船划破了宁静的湖水,引来不远处的声声犬吠。再往前行,就是一片茶园风光。这里的茶树大多是沿着山坡呈梯级展开,远远看去似梳理整齐的绿化带,煞是好看。原来黑茶本色葱绿,经过发酵加工后才变色的。如此看来,脱变还真是能够改变命运的。我们继续在这青山绿水中行进,却意外看到了令人心悸的景象:湖水深处大大小小布着不少箱式养鱼网,据艄公说这里每天都要倒上百吨的鱼饲料,如此污染下去,真不知资水将来如何了。
麻溪河边的洞市老街就是一个值得保护和开发的古迹。当然并不是因为它不收费。我认为这个老街的确是安化少有的留存至今的最能反映梅山文化的一处人文古迹。首先它与黑茶共命运。洞巿老街历史上是黑茶的集散地,大量黑茶通过这里的麻溪河和资江直达邵阳、新化乃至各地,一时商埠云集,人潮兴旺,可以说没有黑茶就不会形成洞巿老街,而现在的黑茶热也必然会给破落的老街带来逢春的良机。其次老街本身呈现着梅山文化。踏着长长的稍有凹凸但排列讲究的青石板路,看到路口那栋外面高墙飞檐里面高深莫测的贺家祠堂,走过沿街两旁东倒西歪却依旧昂然的矮脚木楼,路遇讷言憨笑的老人和欢快蹦跳的孩童,再欣赏着山谷中流淌千年的麻溪河,你自然就体会到了奋斗与文明、传统和现实融为一体的梅山文化。
因为黑茶,就必然有茶马古道。这里的茶马古道景区就建在黑茶主产区的江南镇。事实上这里的茶马古道与众所周知的川藏和滇藏茶马古道其规模和作用不尽相同。历史上黑茶主要是通过河运或官道运往晋陕甘一带分销,所以这里就将过去从产地通往码头和出埠的小路也叫做茶马古道,这也未尚不可,何况过去在山谷中穿行总是艰辛百倍的,只是现在人工修复的痕迹太重,反倒失去了它原来的面貌。尤其是商业化的马帮运作,只是为了满足游客们的好奇心而已。
与茶马古道相比,同在这个景区内的关山峡景点可能更有看头。下到谷底,沟深壑险,植被茂盛,正值晚秋,红枫点缀,满眼生秋。沿涧而上,跨溪过流,登岩攀石,真是手忙脚乱。与其他景点的登山栈道不同,这里你需要脚踩岩石或悬空铁架,手抓岩壁上的铁链攀援而上。虽然险峻,只要小心倒是无碍,还能体会一下自然乐趣。尤其是一路瀑布成群,乱石穿空,溪水潺潺,鸟鸣声声,不说无限风光,至少声色兼收了。
出了景区我们一路沿着资江回走。安化离长沙240公里,除长沙至益阳段是高速外,益阳至安化的一百多公里省道基本都是沿着这条资江行。我们边行边欣赏着两岸风景。资江依旧,而景观在变。其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这里的民居。安化旧式民居都是就地取材盖成的粗木大梁飞檐矮脚式木楼,而新民居则是一色平顶直角式的水泥建筑。看着两岸层出不穷的新民居正迅速淹没着已经少得可怜的旧民居,不由令人心生感慨。一边在寻找想象的原生态,一边却在追求所谓的现代化;两边互相寻求却又背道而驰,双方认识差异可又相互需要。实际上这就是今日社会带来的不同观念变化,安化黑茶的今天正是得益于这种变化,而必然也有许多东西会在这种变化中失去。无论社会还是风景总是变化的,我们只能无奈的接受。晚接受不如早接受,还是趁早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