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日期/2016/02/24
天数/3天
人均费用/2000元
人物/独自一人
玩法/自驾 美食
+1
在河北省的南面,有一座唯一沿用了3000年保持不变的地名的城市——邯郸[hán dān],寓意“日出日落之地”。西依太行山脉,东连华北平原。
一代帝王秦始皇的诞生地,美男子兰陵王的埋葬地。
廉颇、蔺相如在此上演了回车负荆的相爱相杀,公孙龙在此论断出了名句“白马非马”。
赵武灵王,也是于此创建了骑兵,也开创了中国军事变革的先河。
除却悠久丰富的厚重历史,更有璀璨无数的文化深蕴:
①“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据专家统计,在目前已知的5000多条汉语成语中,至少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许多历史典故诸如“邯郸学步”、“黄梁美梦”、“胡服骑射”、“毛遂自荐”、“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等故事都发生在邯郸。
②“太极拳之乡”
杨氏、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都出自这座城市。
③“磁山文化遗址”“指南针的诞生地”
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世界上粟、家鸡的最早发现地。
④“中华文明五大祭祖圣地之一”
邯郸涉县娲皇宫,和甘肃天水黄帝陵、河北涿鹿黄帝城、山西洪洞大槐树、福建湄洲妈祖祭典,一起组成五大祭祖圣地。
地理上,邯郸位于晋冀鲁豫四省要冲,也处于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区腹心。
现代的邯郸,不仅有“北方粮仓”、“冀南棉海”之美誉,也有世界500强的冀中能源(煤炭)、河北钢铁集团。
柿子,广府酥鱼、驴肉灌肠,鸡泽辣椒,临漳獭兔,馆陶蛋鸡,粉面疙瘩,魏县大锅菜,老马羊汤,马连生驴肉,南糖,缯肘。
+1
+1
+1
+1
中国红色赤岸村,位于邯郸涉县,由司令部旧址、将军岭、129 师陈列馆、刘邓故居组成。
抗战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129师转战千里太行,创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李达、黄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了 6 年之久。使涉县成为华北抗战的一个战略要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这里还是《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诞生地,也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印刷地。
1948年,驻邯郸的党政军等机关迁入西柏坡,组建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从这里走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两位元帅、先后有近百名一二九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摇篮"。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长在北方四合院房顶上,神奇的树。
+1
+1
+1
+1
+1
+1
+1
+1
+1
“奶奶~ 您~ 听我说~~~~~~~~”
+1
磁州窑为宋代北方民间著名瓷窑之一。窑址位有两处,一是分布磁县的观台镇一带,另一处就是风景区内南响堂寺下的彭城镇到临水镇。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
+1
+1
+1
+1
+1
磁州窑现存古窑址数十处,在彭城镇有多处保存完好的“馒头窑”,彭城磁州窑盐店遗址中有一座元代古窑址,保存得相当完好,在窑址旁的作坊里可以看到瓷器的制作过程。观台窑址曾进行过大面积发掘,除发现数以万计的瓷器和瓷片外,还发现了保存较好的窑炉、加工原料的碾槽等。发掘出的器物以盘、碗、罐、瓶等为主,还有瓷枕和玩具。
+1
+1
2002年5月8日,日本大阪市博物馆馆长蓑风一行到邯郸考察,在参观磁州窑展时惊奇地发现,日本家喻户晓的茶道文化标志一只古瓷碗,竟与磁州窑的一个古碗一模一样。而此前,这只日本茶道文化标志的瓷碗,一直认为是江户时代由当时的高丽王朝传入日本的。
+1
古磁州窑烧制的瓷器,大部分是当时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品,它的装饰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色,运用铁绣花、刻画法、红绿彩及黄褐、绿、蓝、窑变黑釉等进行装饰,构成了磁州窑陶瓷装饰艺术的特征。磁州窑装饰艺术在取材方面打破了已往的成规,很少使用那种抽象的、规矩的几何形图纹,而多取材于以写实为基础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枝叶并茂的折枝花和流畅自如的卷草纹以及灵活跳跃的虫鱼鸟兽等等。
+1
在宋时,瓷器多以单色釉取胜,釉下彩还不是主流。但在磁州窑,不仅烧造白瓷、墨瓷、黄瓷、绿瓷、三彩,并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而且装饰手法极为丰富,成为磁州窑的代表作品。《中华文明史》称其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磁州窑除烧制釉下彩外,还创烧出了中国最早的釉上彩,即红绿彩。宋代磁州窑红绿彩开中国瓷器釉上彩绘之先河,为明清釉上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磁州窑,从古老的磁山文化陶器源起,己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历史悠久,兴衰起复。到十世纪,以制瓷精美,一跃成为中国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当时州以“磁”名,乃窑场之兴盛而著名于世,并有“十里彭城,日进斗金”和“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美。
+1
磁州窑以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体现出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
磁州窑瓷器的装饰,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点,典雅朴实、苍劲雄厚,白釉黑花独树一帜,并创造性地以图案的装饰画法,把人物、乌兽、虫鱼、山水等景物绘在瓷器上,为中国瓷器彩绘装饰开创了新纪元。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中,河北历史上著名的邢窑、定窑和磁州窑以及已知新发现的井陉窑都享誉海内外。
+1
+1
+1
+1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中,河北历史上著名的邢窑、定窑和磁州窑以及已知新发现的井陉窑都享誉海内外。
+1
+1
坐落在千年制陶古镇彭城的磁州窑遗址博物馆占地约3000平方米,馆内保存元代窑址一处、明末清初期窑炉遗址一处、民国时期窑炉一座,窑洞式古作坊五条。
1999年建馆后把传统的制陶工艺流程与遗址展示相结合,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工房内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磁州窑传统制陶工艺全流程的演示,另有所仿历代磁州窑陶瓷艺术精品展示。博物馆建成后接待各级领导、各国专家、国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并向游客进行免费开放、免费讲解、免费展示服务。
+1
+1
+1
+1
+1
+1
+1
+1
+1
+1
现代博物馆内,古老的瓷器碎片文物。
+1
+1
+1
+1
广府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地处华北平原南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东南20公里处,西南距离邯郸市区15公里,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广府古城由于兴建于元明清时期的古城墙保存完好,世界各地自发游客众多,所以,被称为被遗忘的神秘古城。
+1
+1
城内街巷纵横、 商贾云集。城外护城河萦绕,芦苇茂盛,鱼虾共生,碧水风荷,雁戏鸟鸣。因为杨、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均诞生于此,奠定了古城在海内外太极拳界的历史地位。
+1
+1
城东保存完好的弘济桥,是赵州桥的姊妹桥。
+1
+1
+1
+1
因为古时没有钢筋水泥,所以巨大的石料之间巧妙的采用了腰铁连接,沧桑的桥面上镶嵌着一只只蝴蝶,给大桥平添了几分灵动。
除此之外,弘济桥甚至比赵州桥还多着一些细节上的精致:石块之间有内藏的榫卯结构,在每个桥拱上都有半圆状的石质勾连线,宛如突出来的眉额,增加了桥侧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桥体两侧都有颇为复杂的浮雕,桥面上还有一个小小的“潮音孔”,发大水时随着水流和气流的加速会发出警报声。
+1
+1
+1
+1
四门筑有城楼,四角建有角楼,并有垛墙876个,殊具特别的是在四门之外尚建有瓮城相守,地道的关防深锁,固若金汤。古城现存两瓮城、六城门。
现存的永年古城,墙高10米,厚8米。除城楼、角楼等建筑已毁外,墙体及护城河等基本保存完好。西门券内尚存明嘉靖二十一年纪年石匾一方。
+1
永年洼
广府城外,围绕着护城河和永年洼环绕。城河广阔,地势低洼,周围环水,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永年广府老城有四万六千多亩洼淀,“九里十三步”的古城就坐落在洼淀的中央。水圆城方、万亩苇塘,是中国北方少有的江南式小城。稻引千畦、荷香十里,九里十三步,四门四城楼,构成了中国北方惟一的旱地水城,自然风貌独特。
+1
永年洼淀被认为是继白洋淀、衡水湖之后的华北第三大洼淀。永年洼淀的面积达4.6万亩,洼淀陆面平均海拔41米,长年积水,处于湿地状态。这里浅植稻苇,深种荷藕,不仅鱼虾丰富而且野生鸟类繁多,呈现出“芦苇茂盛、鱼虾共生,碧水风荷、雁戏鸟鸣”的南国水乡景象,被誉为“北国小江南”。
+1
+1
古老的城墙,独特的北方水乡风光,源远流长的太极文化,一起构成了这颗镶嵌在华北大地上的明珠,堪称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城、水城、太极城”。
+1
它既是战国七雄的北方霸主赵国的国都,是一系列古代成语故事的发祥地,又是曹操的魏国首都邺城的所在,还是隋炀帝开筑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畔的重要码头,还是宋朝时期的陪都,叫大名府,当时大名府人口多达百余万,比开封还多,《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将来一旦出土,会宛如意大利庞贝古城一样震撼。
+1
这里还是杨、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保存完好。
+1
+1
杨式太极舒展大方,武式太极小巧紧凑,两种拳式均以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见长,被称为“活的雕塑,流动的音乐,体育运动的阳春白雪。”杨、武式太极拳影响广泛,其弟子遍及海内外,因此永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太极拳之乡”。
+1
+1
+1
太极拳,真正进入民间、走向世界的是永年广府。1850年,杨露蝉在北京任京师旗营武术教师,后被誉为京城杨无敌。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由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来。
+1
+1
邯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8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
赵文化、女娲文化、北齐石窟文化、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边区革命文化...........自古至今文化历史,博大精深。
+1
+1
+1
+1
+1
乘游船返回人口处再驶向西支,仿佛进入一个绚丽的艺术画廊,这里便是宋祖峡。当年赵匡胤漫游天下,途经太行山,曾赋“咏日”诗以言志:“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川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他称帝后,派人将诗刻在峭壁下的岩上,至今字迹尚存。
+1
+1
+1
+1
+1
+1
京娘湖有一处仙境一般的云中寺。
倘若遇到好运气,云间会出现七彩霞光。飘渺的烟雾笼罩着远山时隐时现,山顶的云中寺仿佛悬空漂浮于仙境之中!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虽然没有见过长江三峡,我的印象中,也许大概就长这个样子吧!
+1
+1
+1
+1
+1
+1
+1
七步沟、弥勒大道
山门集中体现了景区的汉代文化。正面“七步沟”三个鎏金大字是书法家欧阳中 石亲笔题写的,背面刻有《后汉书》关于马武的记载。中间悬挂的铜雕是龙出生时的样子,旁边的四个汉白玉浮雕图案是道教四方之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
滑雪场位于七步沟景区东南方,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冀南地区首家滑雪场。
该滑雪场存雪时间长达120多天,庞大的人工造雪系统覆盖了每条雪道,使七步沟滑雪场更具有雪质好、雪量大、雪期长的优势。滑雪场具有国际标准的中级滑雪道、初级雪道各1条,飞碟雪道1条及儿童娱雪区,拥有国际先进的造雪、压雪设备和国际知名品牌滑雪器具。
+1
此峡长约两公里,雨季飞瀑流泉多如牛毛,故称百瀑峡。此峡造型万千、百折千 回、时幽时畅,四季水流不断,是七步沟水景的主体。峡的下段依峡就势形成了多个美丽的山湖,或天然、或参有人工,与上段峡水一气相连。每到夏秋两季,山水轰鸣、奔泄而下,峡水和瀑布使幽深曲折的峡谷变得水雾冲天,极为凉爽。
+1
位于百瀑峡水体的中段,千回百转的峡水至此沿悬崖跌落下来,形成了一挂美丽 的瀑布。瀑布的下方是一汪巨大的深潭,水深足有二十多米。令人称奇的是,这一汪清澈深绿的潭水被环形的高山三面围抱,只留东方一面形成了天然的水坝。
+1
罗汉峡
由天镜湖向北走的这条山峡叫罗汉峡,通往“幽幽古佛地”的罗汉洞和白云寺, 景区在此峡谷布置了五百罗汉的塑像。
+1
原名“漆铺沟”,因山里生长漆树、老百姓以开漆铺为生而得名。自唐朝以来, 佛教僧众多来此处聚集隐居,取佛家典故“七步莲花”,清朝年间更名为“七步沟”。清朝康熙年间任嗣尹撰写的《罗汉洞碑记》盛赞: “此何境也?非天也,非地也,非人间也。”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中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往返邺城 至晋阳所建的又一离宫。分山上山下两组建筑。山下有朝元官、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向上绕行十八盘石径,便可到达最高处的娲皇宫。娲皇宫俗称“奶奶顶”,位于涉县西北唐王峧山腰。相传是“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处。
+1
+1
娲皇宫所在山体,远看像一把太师椅,按照道家解释,山上建筑的娲皇宫 三面环山,左青龙,右白虎,山体下面是漳河,西南方向是河南省红旗渠,西北是山西左权县,正是三省交界地。山顶娲皇阁到山脚需要往返3公里。这里有女娲文化广场,山顶建筑两部分组成,主体建筑娲皇宫依山就势,结构奇特,独具匠心,有吊庙、活楼之称,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楼等最具风采 ,娲皇阁紧傍悬崖,通高23米,以9根铁索系于崖壁,游客多时,楼体晃动,铁索朗朗作响。山顶娲皇阁外山崖上有北齐时期的摩崖刻经6部,多达13万字,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在中国佛教文化中享有盛名。
+1
+1
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杨式太极拳(永年县) 2、磁州窑烧制技艺(峰峰矿区) 3、女娲祭典(涉县)
+1
+1
娲皇宫、悬空寺、钟楼鼓楼、摩崖石刻、缘泉
是中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是高洋皇帝往返北齐都城邺城( 今邯郸市临漳县,内有铜雀台)与晋阳的必经之地,加之高洋皇帝生性奢侈,又爱大兴土木,尤其喜欢刻经雕像,所以就选择凤凰山兴建了娲皇宫。累经历代迭次修建,这里渐而成为占地1.5万多平方米的一组建筑群。千百年来,娲皇宫历经数代,屡遭焚毁,今日所见,多为明清建筑,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
+1
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国内罕见的摩崖刻经。北齐石窟 3 个,北齐摩崖刻经 6 部。 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崖壁现留石窟三处,除娲皇阁底基石窟外,其右侧另有“眼光”、“蚕姑姑”二窟,窟内石像已遭破坏,残缺不齐,惟内壁环刻经文较为完好。北齐摩崖刻经群是娲皇古迹之精髓, 共有六部:《思益梵天所
问经》、《十地经》、《佛垂般涅 槃 略说教诫经》、《佛说盂兰盆经》、《深 密解脱经》、《妙法莲花经》。
+1
+1
+1
三阁楼坐东面西,为娲皇宫主体建筑,古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之称。它悬 空而立,高达23米,为歇山斗拱硫璃瓦顶。该阎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以条石拱券为基,上建三层楼阁,分别名之为“清虚”,“造化”与“补天”。各层均三面设廊,背倚悬崖,用铁索将阁与崖壁所凿八个“拴马鼻”相系,若游客盈楼,铁索即伸展,绷如弓弦,楼体前倾,因而又被称作“吊庙”,“活楼”。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