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日期/2016/02/08
天数/6天
玩法/赏樱 美食
我发现但凡不是北上广或者三亚深圳这种地方,酒店都很便宜,五星的跟快捷的也就差个两三百块,所以我出游一般都选五星酒店,我觉得出来玩儿是享受不是受苦来了,好酒店是舒适旅行的重要保障,所以每天多花个三头五百的还是比较值的。这次住了两家酒店,一个希尔顿一个喜来登,希尔顿在郊区比较远但是环境和设施都更好,喜来登在汉口,距离市区机场都近,但是设施跟希尔顿比有明显差距。俩酒店都是六百一天,如果自驾的话我是强烈推荐希尔顿,不自驾的话希尔顿就得谨慎选择了,距离市区实在太遥远了。另外这种五星酒店大家订房的时候可以先去官网看看,经常有打折啥的,比携程便宜,我这次就都是官网预定打折的价格。
+1
+1
+1
+1
俩酒店看照片好像都差不多,实际住进去感觉还是有明显差别的,根据我的经验,要想物美价廉住的舒服,还是城市外围的度假酒店比较有优势。
我这人挺纠结的,老想躲清静,真等一个人清静了的时候,又觉着特孤独,拿北京话说这叫难揍儿,就是怎么都不行事儿太多的意思。写游记总还是有人出现比较好,照片里没有主体就显得没有代入感,没有故事,可是一个大老爷们儿满大街拿三脚架自拍这事儿我预谋了很久却始终没勇气实践,怕人看见说这哥们儿有病...
到武汉第一个念头就是直奔长江大桥,其实好多年前出差路过过武汉,当时唯一来得及看的景点就是长江大桥。对于北京孩子来说,最有吸引力的永远是水边儿,无论是大江大河大海还是山里的小溪、草原上的泡子,对于所有有水的地方都无法拒绝。
不知道为什么大桥上的灯就亮了一截...拍出来很奇怪。拍长江大桥,或者说拍城市夜景其实最好的时间是黄昏以后,太阳刚刚落到地平线以下的时候,天还没完全黑,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天空颜色会很好看,如果赶上天气晴朗而且有云的话,效果更好。在大城市想拍带星空的夜景基本上不太可能,因为城市灯光太亮,把星星都盖住了,就算是一张拍城市,一张拍天空,两张合成效果也不会太好。
+1
+1
+1
+1
+1
户部巷就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侧引桥边上,是武汉最著名的小吃街,从网上看的各种介绍都说户部巷是武汉人民过早的地方,武汉人管吃早饭叫过早,吃的东西极为丰富,比如热干面、油饼、油条、豆腐脑、馄钝、烧麦之类的,这都是我比较熟悉能记住的,还有好多名字陌生我没记住的。
大年初一到了武汉发现基本上所有饭馆全关门了,户部巷是我最后的希望,结果到了以后发现大失所望。户部巷早就已经不是当地人的地盘儿了,和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夜市一样,变成了蒙游客的地方。虽然这大概是全武汉唯一一个在过年期间还能吃到小吃的地方,但是看着糖葫芦、羊肉串、鱿鱼须子之类全国夜市标配的食物们,我实在是没有任何尝尝的动力,宁可饿着也不愿意吃这些糊弄游客的玩意儿。
不过户部巷的口上倒是确实有一家蔡林记热干面,蔡林记就跟北京庆丰包子一个意思,是当地连锁,确实是当地人吃热干面的主力品牌,无奈人实在太多,而且总觉着这玩意儿开在这种地方恐怕也不如开在居民区附近的馆子靠谱,干脆也就没试。
+1
+1
+1
走遍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数不清多少夜市,各种做法的鱿鱼是夜市里出镜率最高的主角,靠海的地方有鱿鱼很正常,比如青岛,鱿鱼确实有特色也很好吃,但是武汉、西安甚至敦煌这些离海十万八千里的城市里居然还会有鱿鱼也是服了,其实有鱿鱼没问题,关键是拿来当当地特色小吃来卖就不太合适了...
+1
这个是银耳和梨煮的糖水,这个据说是武汉特色的,不过我在西安的夜市也见过多次了。
+1
烤面筋、烤羊肉串,这都是已经搞不清原产地的小吃了,全国通用。倒是开封的焖炉烤串还有点儿新意。在北京逛庙会也是一样的形式,真正卖北京小吃的摊位通常干不过鱿鱼、面筋羊肉串。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后咱再出去旅行,真就没必要逛夜市了,反正全国都一样,地方特色全给磨没了。
+1
+1
+1
+1
+1
+1
这是户部巷门口的烤排骨,那队排的人山人海的,队伍最长的时候占据了小半条街。遇上这种情况我们没有任何其它选择,只能加入队伍,一起排队。。。哈哈,这种东西往往是不排队后悔,排队买来吃过了又觉着费这么大劲不值...
+1
+1
+1
+1
+1
鸡翅包饭、鸡翅包虾仁、鸡翅包一切,也不知道谁发明的,概念大于口味的类型。
+1
这个叫啥想不起来了,看着跟油条一模一样,实际上是粘的,有点儿像炸年糕,应该是武汉传统小吃,蘸糖吃,感觉有点儿像西班牙炸油条。
+1
西安小吃街绝对霸主羊蹄,在武汉也能吃到~~
+1
+1
户部巷里滚滚人流,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跟我一样,转了好几圈儿,愣是找不着有食欲的东西可以掏钱。所以大家基本都是溜达着看热闹,很少有人真吃。
+1
来武汉必须吃热干面,热干面最大的连锁店就是蔡林记,感觉还是比较靠谱,全城无数家,可惜春节都不开门。另外据我调查武汉评价最高的热干面应该是赵师傅红油热干面,在武昌区粮道街,春节也休息,我也没吃着...
我吃的两次热干面一次是在汉口巷子,这是一家武汉当地口味的大型饭馆,有点儿像南京大排档的意思,但是据我微博上的武汉网友反映,也并不正宗。另一次吃到热干面是在临回北京前,街边发现了过完年刚回来开张的小脏摊儿,我吃着俩地儿的面都差不多,没啥大差别。这次在武汉最大的遗憾就是赶上过年,没吃到最正宗的热干面。
+1
这是脏摊儿版热干面,跟正宗的简直没法比!
+1
+1
+1
排骨莲藕汤,这个必须尝尝,绝了!
+1
+1
四季美汤包也是武汉当地特色,我也是在临回北京前才发现了一家开门的,这地方汤包真的不好吃,但是炸酱面有点儿意思,跟北京版完全不一样,还挺好吃的。我看店里菜单上写着有排骨莲藕汤和热干面,但是我去的时候人家只卖炸酱面和汤包,不知道是不是过年的原因。
+1
昙华林紧挨着户部巷,离武汉长江大桥也很近,这是武汉的小清新一条街,相当于北京的南锣鼓巷。但是实际规模不如南锣鼓巷大,更比不了鼓浪屿。特色是周边有一些清末时期外国人修的建筑,比如瑞典教区之类的,有兴趣的话可以仔细逛逛,找找老建筑比那些文艺小店好玩儿。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又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
+1
+1
“昙华林”三字,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华,因古时花、华2字相通,故名。
+1
墙面上涂鸦的漫画人物是昙华林一大特色,特别适合拍照,尤其是给小姑娘拍照,可惜我木有姑娘...
+1
+1
+1
+1
好看的店就那么几家,人山人海的,拍照是挺好看的,但是实际逛也确实比较没劲。
+1
+1
+1
+1
昙华林街道尽头的咖啡馆,超级萌超级可爱,我内心里其实特别想进去坐会儿,但是又觉着一个老爷们儿进这种地方难免显得有点儿娘炮,在门口儿溜达半天最终还是没敢进...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不知道这楼过去是干啥用的,里边彩色玻璃超级好看,能保留到现在真挺不容易的。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在樱顶上可以看见对面的珞珈山。
+1
樱顶正好跟身后山顶上的老图书馆地基持平,爬上樱顶之后直接往后走就是老图书馆的大广场,老图书馆也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1
+1
+1
从樱花大道旁边的小路可以直接把车开到山顶图书馆门口的平台上,很多武汉当地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条路能走车,把车开到这儿,下车就是樱顶,不用爬楼,适合懒人。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冬天来武汉虽然看不见樱花,但是能看见梅花,东湖梅园是中国四大梅园之一,最佳观赏期十二月到二月份。东湖梅园就相当于一个专攻梅花的植物园,门票40一个人。还没进门,在停车场就能闻见一阵阵的梅花香味。忘了是王健林还是哪位大老板来的?在全国各地搜集了很多棵古梅花树移植到了这个园子里,还是挺值得逛逛的。
东湖梅园(武汉东湖磨山梅园)为全国四大梅园之首,既是中国梅花研究中心所在地、中国梅文化馆所在地,又是全国著名的赏梅胜地,冠绝全球。东湖梅园创建于1956年,目前面积已扩大到800余亩,定植梅树2万余株。梅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磨山景区南麓,三面临水,回环错落,自成一体,周围有劲松修竹掩映,自然成为“岁寒三友”景观,是我国梅园胜地之一。这里山青水绿,风景秀丽。早春时节,梅花盛开,繁花似锦,暗香四溢,前来赏梅、咏梅、画梅、摄梅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东湖梅园的园林景致可谓“天然去雕饰”,它依山环水,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在园中,既可欣赏到烟波浩渺、水鸥点点的东湖湖光,又能领略到高耸着楚天台和朱碑亭的磨山山色。
+1
+1
+1
+1
+1
+1
+1
+1
+1
+1
+1
武昌玩儿得差不多了,跨过长江,转战汉阳和汉口。先说晴川阁,晴川阁在汉阳,位置正对黄鹤楼,中间隔着长江和武汉长江大桥。晴川阁免费参观,在门口登记一下就能进了。景区面积不大,就是小山上的几间屋子和隔壁的铁门关,一个小时足够足够的了,来这儿主要也就是站在亭子里找找免费黄鹤楼的感觉。
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名取自唐代诗人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有"楚四名楼"之誉。因与对岸黄鹤楼隔江对峙,相映生辉,被称为"三楚胜境"。曾多次被毁,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1985年重建,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其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顶层面阔3间,进深2间。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其北侧为"园中园",园中青草如茵,竹木葱茏,瘦石嶙峋,幽静雅致。禹稷行宫并立于晴川阁西南侧,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也曾数度毁坏。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占地350平方米。其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带墀头布瓦屋顶,屋脊微呈凹形曲线。中轴线两侧卷棚吊顶廊庑与宫室连通,形成长方形天井。其西侧有一个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六角攒尖顶禹碑亭。亭内立有毛会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禹碑残片及摹刻的毛会建禹碑石刻。禹稷行宫与重修的铁门关和晴川阁组成古建筑群,为武汉名胜之一。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武汉最有名的寺庙是归元寺,过年期间热闹程度堪比北京雍和宫,实际里边的建筑多数也都是近年来复建的。名气最大的归元寺可去可不去,但是名气很小的古德寺却一定要去。古德寺是一座很小的寺庙,特点在于建筑全都是西洋风格的,西洋范儿的佛教寺庙可实在是太少见了...全世界一共就两座,一个是古德寺,另一个在缅甸。古德寺不卖票,但是必须每人花十五块香资请三炷香才能进门。
古德寺创建于1877年,原名为“古德茅蓬”。1921年始建现有的大雄宝殿,后来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禅寺”。全寺的核心建筑是圆通宝殿。此殿仿照缅甸阿难陀寺建造,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浓郁异域建筑风格的、装饰精美华丽而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寺庙,为汉传佛教唯一、世界仅存两座此类风格的佛教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宗教、建筑和文化历史价值。
+1
+1
+1
+1
+1
+1
+1
+1
武汉曾经属于口岸城市,有过很多外国租借,特别难得的是当年外国人盖的房子现在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保留下来,比天津、青岛的面积和规模都更大。所以武汉其实是一个寻找民国风情的宝地。黎黄陂街道博物馆就是以汉口江边一条叫黎黄陂的街道为核心区域的老房子保护区,以黎黄陂路为主线,你可以由着性子随便在附近乱逛,不用规划什么线路,胡乱逛着,就能发现无数精美的老建筑。最美好的就是这些建筑绝大多数还依然住着人,这就叫活着的历史。
巴公房子,俄国人留下的老楼,这是黎黄陂最重要的一个点,楼里现在还住满了人,作为游客偷偷走进去参观感觉很神奇很震撼,但是真正生活在里边的人恐怕只想早点儿搬家,那生活条件确实太恶劣了。
巴公房子的主人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戚,“大巴公”J·K·巴诺夫和“小巴公”齐诺·巴诺夫兄弟。大巴公是俄国贵族,沙皇的亲戚。他于1869年来到汉口,不久即被新泰洋行聘为大班。1874年,巴诺夫同另几个在汉口颇有权势的英国人、俄国人共同开办了阜昌洋行,巴诺夫做了洋行的联合经理。1896年俄租界开辟时,巴诺夫被推选为俄租界市政会议(即董事会)常务董事。
“巴公房子”又有“大巴公”和“小巴公”之分。大、小巴公房子各一座,紧靠在一起,平面呈锐角三角形。中部为三角形天井,相当于一个内院。平面单元式布局,各单元分别设置出入口,单元 分户明确。整个大楼外观立面严谨对称,尺度宏伟,内廊大理石,外廊铺间花、马赛克地坪,铺拼木地板、木裙墙,壁炉采暖,内部装修古朴典雅。是一座颇具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物。但最特殊的是整栋大楼呈三角形,其尖阁三楼是一僧侣帽形的厅室,被人们俗称之为“俄国缠头尖”。
1910年房子建成后,委托比商义品公司经租,供在汉外国侨民居住。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