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6
- 收藏43
- 评论11
- 赞14
+1
出发日期/2016/02/08
天数/10天
人均费用/3000元
人物/三五好友
新浪微博:庞尼西 | 微信帐号:punishlee
微信公众号:庞尼西的旅途故事
不安于枯燥生活的85后青年,混迹城市与大山之间,以追光逐影的态度记录行走的人生。
江南的印象,根植于年少轻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像是一种人生指引,又像是一次久别重逢,指引间尽是诗情画意,重逢时又是风花雪月。但见淅淅沥沥的小雨、潮湿幽暗的石板路、斑驳沧桑的乌篷船、精巧别致的园林以及细软甜美的吴侬软语,蕴含在山水花木月夜晨昏之中,在雨露岚雾中缠绵,滋长着禅意般的水墨丹青。
曾经想象过无数次与江南重逢的场景,或是在细雨朦胧的清晨,或是在莺啼花红的阳春,却不曾想到,多年后的再次相遇,依然是这样的冬日,迎着簌簌的寒风,走入萧瑟的陌巷,拜寻理想的游园会。
老规矩,先上预告片:
【2.8】成都-上海(外滩)
【2.9】上海(世博园-多伦路-鲁迅墓-同济-陆家嘴)
【2.10】上海(上海博物馆-淮海路-田子坊-豫园老街)
【2.11】上海-周庄古镇-同里古镇
【2.12】同里古镇-苏州(虎丘-山塘街-金鸡湖)
【2.13】苏州(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狮子林-平江路-玄妙观)
【2.14】苏州(寒山寺-盘门-文庙-沧浪亭-网师园-罗汉院)-无锡
【2.15】无锡(灵山大佛-南长街)
【2.16】无锡(鼋头渚-东林书院-崇安寺)-上海
【2.17】上海-成都
所谓江南温柔富贵乡,唯苏杭为首,就像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苏杭之名,苏州在前,杭州在后。但在我眼里,杭州之美,起之西湖,围合诸峰,更盛于山水之势,而苏州虽盛名之下,却止于园林。说到底,园林这样的审美,还是需要一定的积累,不像自然山水,有种发自内心的浪漫诗意。
所以我一直对于苏州是拒绝的,毕竟古典园林这种东西,就和从小到大逛过的各种公园类似,无出其右,都是些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的组合。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会愈发的感受到一些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外的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理想的风骨,有些飘逸,但更多是一种情怀。
拙政园算是苏州首屈一指的园林,不仅规模最大,而且以水见长,即便是冬日淅淅沥沥的阴雨之下,依旧算得上游人如织。拙政园之名,取自“逍遥自得,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就像千百年来文人避世而清高的无奈一样,造园者以为就算不能治国平天下,至少也可独善其身。
初见的拙政园开阔疏朗,山池相间,位于园林之东,偶有憩亭点缀其间,但大部回归松林草坪与竹坞曲水。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只是天色不佳,水波荡漾,难有倒影的加持。即使覆盖着冬去春来的新绿,也难掩满园的瑟瑟。
曲桥连接着远香堂与香洲,作为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居于池水之上。可惜不是夏日,难见荷风扑面的清幽,只有舫式的楼舱镌刻着凝固的水乡之意。
而散落园区的各种巧思,需要一些漫步的闲适,才能领悟诸如借景、对景的造园手法。
西园虽为“补园”,却以曲廊为巧,水面迂回,凌波而过,亦算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巅峰。
穿过那些依山傍水的亭阁与起伏曲折的石桥,其实早已不知道身处何地,拙政园曲径通幽的意境,无限的放大了园林的广度。
窃以为拙政园虽宽阔,却有些超然世外,作为闹市中的山林尚佳,真如自家庭院则少了些人间烟火的气息
狮子林与拙政园仅相距一条街,游人之盛亦然。这座以假山见长的园林颇为另类,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不见“园”、“庄”等常用字眼,反而以“林”结尾,足见其假山之众,如同山林一般。狮子林分为祠堂、住宅与庭院三部分。入口即为宗祠所在,有硬山厅堂两进。
穿过假花装点的过道,得见燕誉堂,此为住宅区的主体。厅堂虽华贵,却算不得特别,依然难脱传统中式家居的阴冷。倒是梁上三位神仙与一位小童的精雕细琢,延续着传统的精致,寓意着祈福。
主厅外庭院则更显巧思,穿廊而过的惊喜在于那些不经意的偶遇,可以是石峰交错的留白,也可以是漏窗雕刻的意蕴,所谓文人园林的小心思,自然不缺琴棋书画。
穿过卧云室,便进入了假山王国的核心区域。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曲折与复杂的实例,狮子林置石可谓洞壑奇绝,宛若迷宫一般,如果老老实实沿着既定游道而走,不一会儿就失去了判断力,迷失在这片山石之中。
好在缀山不高,可以攀缘而上寻得出路,所以这里也成为小朋友的最爱,闹腾得犹如儿童乐园。
狮子林的石舫有别于拙政园的香洲,如果说香洲是意会下的形似,那么石舫则已经与舟楫没有太大区别,倒是舫中的彩色玻璃,勾勒出西洋的韵味。
私下一直以为沧浪亭为四大名亭之首,不想竟是记忆偏差,甚至未入名席。只是问名而来的偏爱,大抵在于沧浪之声,充斥豪迈之气,拾予园林,多少不落凡俗。
沧浪之亭大隐于世,隔水相望,对园而居。
初入,一方之地并不开阔,假山横亘而起,占据了大片视野。石亭在上,飞檐古雅,只是不想竟是沧浪本尊,略有失望。也许想象中的沧浪亭,只应立于水波不兴,傲然不羁,自由飘逸,而不是这样独立野山之上,难见池水波澜。
其实现在回想沧浪亭,那种意境之美其实并不在园中,而是需要走出苑囿,站在街道上。临水而望,复廊蜿蜒,古亭半掩,羁水沧浪之名便有出处。
至于沧浪亭之外,其实还有大片建筑,诸如明道堂、看山楼、翠玲珑等,掩映古树间,簇立竹林上,自是一派清幽的院落。
这座藏于老城深处的园林,算得上苏州小园的极致。网师之名有些深癖,却合“渔隐”之意,相忘于江湖,终须退隐而居。
园中主要景观位于宅第之西,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错落映衬。一切显得刚刚好,既不局促,亦不空旷,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白墙灰瓦间倒影出两个境地,可惜寒风激起微澜,虚实之间多了些抽象的涟漪。
大抵是宅园合一的园林,所以网师园在追求极简与留白的同时,更重于生活情趣的打磨,所谓“竹外一枝轩”、“月到风来亭”“小山丛桂轩”,名字本身便取自诗词歌赋。
至于门廊透窗间的心思,只需要点缀花木峰石,园林典雅的精致,便在不经意间生成。
对于虎丘之名,自小便知悉,相较于一直以来对于园林的拒绝,虎丘倒是更符合我对苏州的向往。难得的冬日暖阳,踏寻虎丘,远远就能看见圆润的古塔耸立山巅。说是吴中第一名山,海拔其实不过几十米,却撑起了整个苏州的山光水影。
穿过黄色山墙间幽幽的山塘河,便踏入虎丘。
断梁殿是虎丘二山门,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所谓断梁其实并非真的“断”,而是脊椽由左右两段接合而成,当然这些都是后来脑补的,因为我当时只被这个巨大的匾额吸引住了。
相比于主游道的人山人海,依山而建的拥翠山庄倒是守得一方清净,行草大字镌刻在白墙上,自是苍劲中的洒脱。
山路尽头得见千人石,与二仙亭共同构成了虎丘塔下的精神世界。诗意的山水,必然是溪流环翠,石幢倚天,游人如织。
剑池则是虎丘的传奇所在。天然形成的崖壁沟壑间,聚得一潭清流。很难想象这样的景致生长在这样平淡无奇的小山之上,而剑池更是被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开口之处。当然传说只是用来传的,这里却实实在在贡献了三处浑厚遒劲的书法大家之作: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的“虎丘剑池”,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的“风壑云泉”,以及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剑池”。
压轴登场的云岩寺塔,为中国第一斜塔。其实单看虎丘塔,并不显得精巧繁复,仿木斗拱亦显得非常平实,能成为第一批的全国文保单位,大抵还是因它斜而不倒的姿态弥足珍贵。
就像雷峰塔之于杭州一样,虎丘塔也见证了姑苏城千百年的沧桑历史。
附庸风雅的皇上总是不吝墨宝,尤以康熙、乾隆为甚,所以游园见御碑,其实也愈发寻常。
夕阳独照,映得一番黄昏之意,出落游园喧闹的一面,历史的角落平静如昨。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也许当年那个落魄的张继不会知道,他的一首羁旅诗拯救了一个很普通的景区,尽管当时他是家国之忧、离愁别绪,但是今天的寒山寺与枫桥却是财源广进。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距今已逾千年,但是寺庙的历史感整体偏弱,应该多为清代重建,再加上今人的一些修复,所以看起来就像新建的一样。
尽管如此,寺庙的香火生意依旧不错。
黄色的墙体大抵是江南寺院的基础色系,树影婆娑配以禅意佛语。佛语虽好,但是百度翻译的英文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大概也没有想让外国友人明白的意思。
远望藏经楼屋顶,得见踩着祥云的师徒四人,连同白龙马,算是比较稀奇的题材。
寺院中心是五重塔,这种隋唐时期兴盛的建筑结构,在国内保存至今的已经绝迹,却在岛国得以留续。所以此处的普明宝塔,也只是10多年前的重建之作。
跨过江村桥,便进入了枫桥景区。
张继诗中所写的“江枫渔火对愁眠”正是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只是这两座桥都不是张继当年夜泊所见之桥,而是分别重建于清康熙和同治年间。
当然两座桥是撑不起一个景区的,所以捆绑上大运河,再加一座新修的枫桥古镇,就堂而皇之的圈地成功,与寒山寺并列成为两座景区。
穿过枫桥古镇,便是京杭大运河。这个历史书上念叨了无数次的运河,其实并不宽阔,但是繁忙的船运却远胜其他大江大河。所以,当这种串联了几十艘的货船从旁边经过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会叹为观止,那是一种一眼都望不到尽头的漫长。
所谓“七里山塘到虎丘”,我们却是反其道而至。在曹雪芹笔下,山塘街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如今看来这里依旧热闹非凡,映入眼帘的除了鳞次栉比的商铺,就是喧闹鼎沸的人群。
猫空似乎是江南文艺的标配,古街、古镇贩卖的时光刚刚好。
白居易曾在《武丘寺路》中写道:“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从唐至今,山塘就开始了“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格局。
当然苏州的好风光肯定不是山塘街,这种摩肩接踵的街市很难让人真正的走进,唯有朱栏层楼与夜夜笙歌。
而水乡的温婉,大抵只有无人惦记的角落,还能瞥见黄昏前的静谧。
关于苏州古城的气质,其实只有平江路最对味。漫长的平江路彰显的不是华丽与壮观,而是一种秀气,就像说着吴侬软语的姑娘,气质决定了水乡的雅致。
所谓“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当你踏着石板路,走过石凳石桌点缀的绿荫,乌篷船已经悠悠的划过了宁静而狭窄的河道,而转角之间,便是苏州人最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这里总是有一种不喑世事的安宁。
作为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平江路依旧保持了旧时的风貌,抬头间甚至看不到高楼钢筋。依河而建的街道,满是老式民宅,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清淡分明。斑驳的外墙,却如丹青淡剥,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恰如江南匠人的心思玲珑。
还好有平江路,更衬得山塘街过度商业的肤浅。其实平江路老宅已不乏商业的改造,只是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高墙深院中,只有从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
至于当代人那些有趣的小心思,还需要走街串巷的去发现,然后恍然大悟。
盘门其实不止水陆并联的城门,还包括瑞光塔和吴门桥,前两者是国保单位,所以理所当然的被围囿起来。城楼看过不少,自不必说,但是错过了宋初砖木佳构的瑞光塔还是有些可惜,毕竟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真珠舍利宝幢就是出于这里。虽然景区东门离瑞光塔就只有10来米,但是登塔还得买景区全票,这种捆绑式的销售模式真的也是够了。
其实相对于盘门和瑞光塔,吴门桥才是这里真正的颜值所在,飞架于古运河之上。之前有看过吴门桥夕照的摄影佳作,透过满月的桥孔,远处的拱桥亦在卧波中绰影玉立。这座姑苏城最大的单孔拱桥,仿佛登天的阶梯,造工精致而气势非凡。
苏州文庙是新晋的国保单位,庙堂建筑延续了文庙惯例的规制,从棂星门到大成殿,一如既往的似曾相识。
虽然这里曾在北宋名称范仲淹的创建下成为庙学合一的典范,甚至在明清时成为江南学府之冠,但如今的破败也是可见一斑。我想如果不是申请国保单位而重建一番,大抵这里也只是个贩卖古玩的市场,间或着残破的殿宇。
不过文庙内的宋代碑刻确实值得一观,尤以《平江图》、《天文图》、《查看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四大宋碑最为著名,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图示与文字信息量巨大,完全可以另辟碑刻博物馆专程收藏展示。
罗汉院其实早已不复存在,紧挨着另一个叫定慧寺的庙宇。院落很小,几乎一眼所及全部,庙堂自不可寻,唯有双塔耸立至今。双塔不算高,为七层八角楼阁仿木砖塔。虽为宋塔,看上去并没有太多古意,红黄相间的色调,既没有饱经沧桑的厚重,也没有鲜亮透彻的崭新,大抵今人修复已经有些时日
正殿故基在双塔以北,荒草丛中倒是古风犹存。基址四周散落一些石制檐柱,浮雕相当精美,多以花为题材,倒是比较少见。
甲辰巷砖塔其实很坑,从罗汉院一路过去不算远,却穿梭在居民小区之间,各种岔路让人摸不清头绪,就连问当地人也很少有人知悉。
不期而遇的第一反应是,走这么远竟然就看这个?!毫无特色的小塔,真的只能用古朴来形容,就连塔刹和顶层明显都是后人重建的。砖塔更是被粗暴的围囿在护栏之内,如果不是国保碑指明身份,基本上没有人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后来脑补发现度娘对它的描述都只是“构造规范简洁”,所以后面批次的国保单位真心有点随意。
观前街没有太多可说的,悠久的历史只是一厢情愿的说辞,这种量级的商业步行街可以出现在任何城市的中心,无非汇集着老字号的国营商店,贩卖着当下摩登的时装。
好在所谓“观前”是真的有“观”。玄妙观创建于西晋,留存至今建于南宋的三清殿,更是江南最大木构建筑,80年代初就被列入了国保单位。可惜去的时候寺庙已经下班,远远的瞥见大殿,重檐歇山,确实气度不凡。
最早知道苏州博物馆,其实是因为贝聿铭设计了苏博的新馆,虽然这已经是高中时候的事情了,却记忆犹新,大抵是因为贝爷的名字总是念不对的原因吧。对于我这样的外行来说,苏博新馆其实更像一个简约版的苏州园林,青瓦白墙犹在,却是通过现代的几何线条进行拼接,简单粗暴的构架了一个更为抽象的园林建筑。
行至后院,有种豁然开朗的清爽,曲桥凉亭,悠然自得。假山营造上又有些日式枯山水的禅意。只是室内高山流水,多少疏于呵护,已经显得粗糙。
苏博的展品倒是强于一般地方博物馆,精致的“吴地遗珍”大多有着诗意的名字,诸如“晨光熹微”、“争伯春秋”、“都会流韵”。而“吴塔国宝”则是苏博的重头戏,那些来自瑞光寺塔和虎丘云岩寺塔的佛教文物,见证了姑苏城千百年来的暮鼓晨钟。
至于现代艺术部分,则表示只能路过,写实性的画作尚可一观,抽象的画派实在是欣赏无能。
与苏博无缝链接的是太平天国忠王府,也是苏博老馆所在。作为首批国保单位,其历史性自是无需置疑,只是太平天国和义和团一样,都是历史上比较奇葩的组织,史书上有着各自的评价,也难以分辨好坏是非。
至于忠王府,其实就像大多数的名人故居一样,花草林木、庭院深深,适合述说当年金戈铁马,却难以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
跨越大半个苏州去金鸡湖,也算是老城审美之外的调剂。广阔的苏州开发区,坐拥着大片湖光山色,却因为秋裤楼而被国人熟知,美其名曰“东方之门”。从时代广场地铁站出来,已是日落之时,隔着圆融时代广场的天桥就能望见高大的秋裤楼。
一路小跑赶往湖边,时间刚刚好,正好面朝湖水,玩太阳、晒秋裤
当然来金鸡湖,可不只是来晒秋裤的,诚品书店在内地的第一家店绝逼是要去捧场的。距离上一次在香港的逛阅,已是两年有余,再次相见有种久别重逢的欣喜。
如果说香港的诚品是闹市中心的停泊港湾,那么苏州的诚品则是用一整栋楼贩卖文艺,这里也不只是一个书店,而是涵盖了手工、百货、餐饮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像方所、言几又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概念书店”大行其道,以前认知的诚品好像还只是禁书之类的代名词,现在看来其实俨然变成了慢生活的标志。当读书成了咖啡的伴侣,成为文艺的逼格之后,是否也越来越难潜心的阅读了呢?
在诚品正好遇见韩寒的"ONE一个"展,韩寒曾经说过“复杂世界里,一个就够了”,所以1元的票价也跟他一贯特立独行的作风一样。
展览的内容其实有些抽象,凌乱的文字从上到下,或是各自散乱。然后是一些书籍、一些唱片,背景是投影的影片。虽然手机里一直存有“一个”的APP,但是平时看得并不多,《所有人问所有人》这本书倒是看过,个人觉得还蛮有趣的。文艺青年总是有些情绪需要发泄,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出口。
似乎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都有一个阡陌交通的水乡,幽深曲折、水清舟行,像一曲音色婉转的昆曲,荡起碧波微漾。诗性使然,走过柳絮纷飞的小桥,吟唱着雨意阑珊的情境:待我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现实却是少年已近而立,对于水乡依旧一知半解。当然,选择困难症是主因,谁让这里有太多诗意的地名:周庄、甪直、乌镇、南浔、西塘、同里、锦溪、千灯......我想,即便择一城终老,也比不过水乡的阡流陌巷。
当然,我认知的水乡体系里面,周庄成名最早,算是桨声灯影的最初印记;乌镇缘起影视剧,常忆粉墙黛瓦间的似水流年;西塘精于摄影,惊艳于大红灯笼下的轻舟荡漾;同里则衬于文化,延续着深宅大院的曲径幽深。可惜这次受时间所限,最终只选择了周庄与同里。
又是雨来又是晴的周庄,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河网如织,纵横交错的水路有些刻意,反而不像丽江,有种缘水而居的随性。四通八达的水系,算是周庄的特色,几乎通向每一条街巷,甚至通到每一户人家。
悠长的南北市河算不得清澈,幽深的碧绿,既无波涛汹涌的喧嚣,亦无小溪叮咚的幽咽,如同千百年来或平淡或变幻的生活,陪伴着一代代人的起居劳作、生老病死
头戴斗笠身着印花布衫的船娘,是河上最亮丽的风景,她们扭动着身姿站在乌篷船头,点动着篙橹徐徐前行,有时还会清唱吴音小调,荡漾在水影之中。
因水而起的周庄,必然与桥有着不解之缘,这里大大小小的桥梁星罗棋布。而每一座桥都有着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字,诸如贞丰桥、富安桥、太平桥、永安桥等。人来人往的石拱桥,大多已饱经流年,石阶上也被踩出了光滑洼陷的凹槽,布满了绿色的苔藓与青藤。
而古镇白墙黛瓦的深处,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依然可见那个烟雨朦胧的江南,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撑着小碎花伞,彷徨在悠长而寂寥的巷道间。
只是江南那种悠然宁静的诗意,终究还需在少有人至的清晨,或是灯火阑珊的夜晚,才能慢下心来体会。而现实往往猝不及防,随着游人的逐渐增多,诗意也终会变成闹剧,所以后来被游船彻底堵塞了水路,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古镇的人文,总能挖掘出富家商贾之流和他们幽深阴僻的古宅,周庄也不例外,这似乎是不变的开发准则。周庄的建筑,大都建于明清时代,所以这里的名人故居,大多庄重古朴,庭院幽深。
沈万三便是周庄的一代巨富,遗留下来的沈厅自然是几进几出的深宅大院,门前有临水河埠,进门有门楼、茶厅、正厅、后厅、堂楼和后花园等,宅院房屋更是多达一百余间,明清大户人家的生活方式大抵如此。
只是沈万三不会想到,在他百年以后,还有这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来这里看他家的老宅,挤得身不由己,还要八卦的传着他与朱元璋之间的传说,却不知道两者的时间完全都对不上来。
其实更坑的要算沈万三的水底墓,大抵是受《盗墓笔记》的驱使,一路寻得的原型竟也如此无趣,唯一泓死水,盖掩着浮萍,偶尔激起微澜,这是叫人如何脑补出水下有灵柩,还碎银闪烁的?
张厅建于明代,清初转让张姓,改为玉燕堂。这户没有留下名号的张家宅第,同样有着殷实的家底,却明显没有沈厅的游人如织,所以有故事的人总会激起众人朝圣的心理,而默默无闻的本分倒是能换得几日清静。因此穿堂入室,在幽僻的宅院深处,还能得见一方闲静素洁的花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也算是大户人家难得的接地气。
画家的妙手回春自是周庄爆红的开始:陈逸飞笔下的双桥,成就了油画《故乡的回忆》,也从此开启了周庄通向世界的大门;吴冠中的《周庄》拍出了2.36亿港元的天价,刷新了中国现当代油画最高的拍卖纪录。只是说起艺术本身来,其实并没有太多了解,知道陈逸飞都还只是因为他作为导演,英年早逝,而电影《理发师》也不幸成为遗作。知道吴冠中竟也不是因为他的画作,而是因为他收录在语文课本中的散文。
所以当真正走进逸飞之家,看到先生当年画作的时候,其实还是感触良多,毕竟画中那个藏在深闺中静谧得如同世外的水乡,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就像吴冠中在谈到《周庄》的创作过程中说到的一样:“80年代我坐船到周庄,像是登上了孤岛,环村皆水也,那里不通汽车。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桥前桥后,傍岸闲卧舟楫。我住下写生,那是唯一的一家旅店,木头楼梯,登楼一望,黑瓦白山墙,流水绕人家,杨柳垂荫,鹅鸭相逐,处处入画。”
再看看如今熙来攘往的双桥,虽然往来于桥上游人的心情不尽相同,但确实早已不是两位画家眼里的水乡记忆了。
当乡愁终究成为过去时,眼下消费的艺术其实就粗浅了太多。就像乡民老妇秧歌似的演绎,可以是迎接周庄的序曲,但却没有小桥流水的诗意,更像村口赶集时的民俗,只剩下热闹的踉跄。
也许“猫的天空之城”还能拾得一些岁月之外的小清新,但是作为艺术,毕竟不是在每个城市都能看到的书店所能承载的。
和周庄相比,同里的水乡属性就要弱很多,尽管镇外的同里湖烟波浩渺,但是步入镇中,你会发现这里的水路与民居间相隔着一弯道路,生硬的屏蔽了水乡临水的姿态。如果不是退思园的巧思,挽救了一园的精致,那么同里就真的沦为了洛带之流。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同里古镇内还有不少原住民,商业街也几乎都是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所以这里依然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不是那种隔绝了原生态,纯粹为了游人而生的古镇所能比拟的。
当然同里的千年风雨,造就了无数值得回味的老街小巷,拥着脊角高翘的房屋与精致的苏式园林,加上风韵犹存的走马楼、砖雕与明瓦窗等,呈现在你的眼前,便是如此历经沧桑,兀然独立的艺术精品。
不过对于同里,还是要忍不住吐槽一下,这边到底是什么奇葩民俗,半夜三更的放大鞭炮,连绵不绝一个多小时,感觉外面整条街都要炸平了,真心吵得人无法入眠
退思园作为苏州园林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却并没在苏州城区,也是相当卓尔不群的主。我喜欢园林的名字,取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倒是更符合园林这种隐逸的理想生活。初进园中,其实没有特别的感觉。宅院深深,无非只是些寂寞的床楹,应和着远去的时光。
中庭倒是有些趣味,窗台、青瓦、树枝衬映着夕阳西下,围囿出难得的静谧。
但是如果细思,其实又有一种莫名的喜感。
当走到门尾的时候,瞬间觉得眼前一亮,着实被眼前清淡雅宜的后花园惊艳到了:峰石、花木围成一个旷远舒展,彼此对应着亭台楼榭,紧贴着水面,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而落日映着余波微漾,倒影在水中枝丫的林木,也伸展出一种丹青之境。
只是高墙之外,借伏羲女娲之名又搞了一些性文化的噱头,多少有些画蛇添足。
过嘉荫堂的时候,其实管理员已经准备关门,匆匆一瞥,无以名状高墙内景。只是乍看,这些房屋透着徽派建筑之风,但又有着些差异。
脑补发现这里好像与柳亚子有关,不过其实也无关痛痒,因为这个月牙形的透窗实在让人脑洞大开,两枚“狐仙”就此诞生。
走过晨雾迷离的沿河小径,耕乐堂的大门并不显山露水,里面却是别有洞天,三进院落毫不含糊,还有一个精致的后花园。
作为新晋的国保,耕乐堂很多地方其实都有着明显重建的痕迹,所以整体看起来不算古韵悠长,但依然不失为一处精致的园林。
我特别喜欢那些造型别致的门径与漏窗,平添了许多游园的乐趣。
后花园则是耕乐堂的灵魂所在,以池水为中心,上架曲桥,假山高低错落,周边则是些楼、廊、亭、轩。
走过晨雾迷离的沿河小径,耕乐堂的大门并不显山露水,里面却是别有洞天,三进院落毫不含糊,还有一个精致的后花园。
审美疲劳加之并不知晓《珍珠塔》的故事,所以走在这座重修的园林之中,其实有些不知所措,小品尚能拾得一些雅致,诸厅池沼则只能略过。
后来脑补《珍珠塔》,其实类似于《三言二拍》的尿性,不外乎命途多舛的小人物,得真爱相助而最终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故事。我倒是比较好奇苏州评弹的腔调,是否亦如吴侬软语一般的柔美动听,虽然可能也是不知所云。
当日落的微光洒落最后的红润之时,喧闹的水乡也回归一片静谧之中。
之后华灯初上,小镇终于不再围囿于敛财的铁门之中,古镇之夜拉开了帷幕。
同里的夜晚算不得灯火辉煌,毕竟之于一个小镇,更多的只是居家的光亮。不过横架在河上的小桥总会被装点一新,温暖的色调,成为归家的指引。
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于是可以在这个月朗星稀的夜晚,独步兴意阑珊,感受水路塘河倒影的婉转,不再有恼人的木船摇曳,惊动这平静的水面。
当然古镇之中并不只是落针可闻的宁静,聚拢在广场上的大妈们依旧将城市的律动带到了乡下,扭动着夸张的舞步,和平日里习惯的闹腾,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没想到清晨的同里竟然隐谧在大雾之中,衬得白墙黛瓦也若即若离。突然的闯入,倒是一下子穿越回那个原本清净的小镇。
沿着青石小路一路走来,斑驳的墙壁上生长着浓绿的苔藓,散发着一种久违的古朴气息。青石台阶下流水潺潺,木船划过身边,摇曳着岁月的祥和。置身于这样的晨雾,虽然是不期而遇,却又殊途同归,毕竟这才是真正的同里,有着那种让时间也慢下来,静下来的魅力。
当然,沉淀的静谧与古朴总是短暂的,当旅行团蜂拥而入之后,其实就只剩下锣鼓喧天的表面繁华,也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苏杭以外的江南,其实首先想到的是扬州或是绍兴。印象中的无锡大抵倚着太湖,有过几个央视过气的影视城,而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灵山大佛,好像也和水乡没有太多的关系。
但现实的无锡,却有着江南的幽静淡雅,就像瞎子阿炳悠悠的二胡之声,古韵间二泉映月,却又满是民间之趣。我也没想到我最爱的江南,竟然是南长街与清名桥,在枕着古运河的夜晚,一切都刚刚合适。只是今人更多的把无锡当作了禅修之地,礼佛、赏樱,却忽略了这里本身的属性。
落日前的南禅寺,早已是暮鼓之后的闭锁,就像寻玄妙观不遇一样,南朝四百八十寺,终究需要一个应景的烟雨天。庙堂之外倒是热闹,繁华的仿古街游人如织,和上海的豫园、南京的夫子庙有着差不多的光景。
从南禅寺到南长街,临着古运河的街边,美食与酒吧交错,口齿留香间余音绕梁,当然也不是什么高山流水,闹腾的声响刺破夜空,也不负夜色迷离。
跨过高高的石拱桥,便进入南长街。古街依旧保持着江南水乡本有的格局,所谓前街后河,十里长街十里景。华灯初上的古运河,大红灯笼高挂两岸,传统与现实的不期而遇,依然难抵夜之寒意。
灯红酒绿的步行街不算热闹,没有摩肩接踵的拥挤,反而步履闲适。沿街的创意小店儿一家接一家,霓虹纷纷,不需要太多的驻足,只需要轻快的走着。
运河与古街,两条看似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却总会在罅隙间再遇见,很喜欢这种淡淡的滋味,没有浓妆艳抹,却又恍若隔世。
也许对于清名桥的爱,大抵是因为这样有些清冷的夜,站在历经沧桑的老桥上,踏着并不平整的石板路。望着河道两岸的水弄堂,泛着上下交错的温馨红光,夜已渐入佳境,但只有走过去才是这来来往往的水乡生活。
在今人所建的佛教圣地之中,只有灵山算是用心而建,一改当代寺庙的粗糙与模式化,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致的装潢让人眼前一亮,至少不会有那种佛像自身都难保的尴尬。从市区到灵山,与烟波浩渺的太湖擦肩而过,拜天气所赐,微蓝的湖光闪烁着几分清丽。
九龙灌浴取自佛教故事,精雕细琢的造像栩栩如生,无论是菩萨、天王还是飞龙。
断梁殿是虎丘二山门,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所谓断梁其实并非真的“断”,而是脊椽由左右两段接合而成,当然这些都是后来脑补的,因为我当时只被这个巨大的匾额吸引住了。
五印坛城之上是一个视野开阔的观景台,就像大昭寺楼顶一样。这里俯瞰四周,除了异域风格明显的梵宫,就是这仿建的曼飞龙塔,只是挺立在一众别墅之下,显得有些毫不起眼。而苑囿之下的灵山胜境,还在不断生长中,感觉越过了好几个山头之外,依然可见一些建设中的庞大建筑群。
相比于主游道的人山人海,依山而建的拥翠山庄倒是守得一方清净,行草大字镌刻在白墙上,自是苍劲中的洒脱。
九龙灌浴礼毕,众人开始涌入灵山大佛,而我们却转而走向五印坛城,此处这个时候参观者寥寥,正好可以细细品味。
五印坛城之上是一个视野开阔的观景台,就像大昭寺楼顶一样。这里俯瞰四周,除了异域风格明显的梵宫,就是这仿建的曼飞龙塔,只是挺立在一众别墅之下,显得有些毫不起眼。而苑囿之下的灵山胜境,还在不断生长中,感觉越过了好几个山头之外,依然可见一些建设中的庞大建筑群。
寒日中的花见也算仅此一处,隔着湖水,映衬得五印坛城也有些春暖花开的温暖。
梵宫是此行最大的期待,这栋庄严而神秘的建筑,算不上西域,但又难以归纳为何种时代与风格,感觉更像是奇幻作品里面才存在的宫阙一般。
进入梵宫还需穿上鞋套,套上之后有点像僧鞋的感觉。
梵宫之内,高大的廊柱,大弧度的圆顶,其实更像教堂的风格,所谓神圣奢华的气质,大抵就是呈现每个精致的细节,让人目不暇接。至于巨幅浮雕与画像,虽取自佛教故事,但画风其实更偏西方,有种史诗巨作的既视感。
最后压轴的自然是灵山大佛,彩蛋两处,自寻角度上的乐趣。
还是归去吧,就像飞翔的鸽子。
不过佛脚处的平台倒的确是一处不错的观景平台,俯瞰整个灵山胜境,远眺太湖的湖光山色,只可惜午后已经没有早上的清新,蓝天白云最终也隐匿在一片雾蒙之中。
离开灵山大佛的时候,看到一群信众在尼姑的带领下,诵读着经文,虽然语言不甚明晰,但大抵有着安详的氛围。其实当游客逐渐散去之时,才是各方信众抵达灵山的时候,其中又多以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为主,也许在他们心中灵山只是一个祈福纳吉的庙宇,和别处宫观寺庙并无差别。
离开灵山大佛的时候,看到一群信众在尼姑的带领下,诵读着经文,虽然语言不甚明晰,但大抵有着安详的氛围。其实当游客逐渐散去之时,才是各方信众抵达灵山的时候,其中又多以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为主,也许在他们心中灵山只是一个祈福纳吉的庙宇,和别处宫观寺庙并无差别。
在无锡的最后一天终于去了太湖,人说太湖美,绝佳处便在鼋头渚,不过这个奇怪的名字相信没有几个人能读正确。烟波浩渺的太湖,远比想象的宽阔,虽然水质不佳,但是在蓝天白云之下至少也泛着浅蓝的色调,映衬着新区高低错落的建筑。
入园,名为藕花深处,大抵时间不对,难寻“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境。一汪池水并不波澜,倒影着枯树虬枝。远处河堤上,年轻人慢跑着。太湖边的日常,在冬日暖阳下,倒是无比惬意。
换乘观光车行至码头,刚才还温婉的太湖,此时却像咆哮的野兽,激起层层波浪,拍打着湖岸,而湖心的小岛就像飘在大海上的一叶扁舟。
欲登太湖仙岛,还需顶着凛冽而刺骨的寒风登船渡湖。游船不大,仅两层天地。下层窗户庇佑,避风而行,可是登船时已无座席,索性爬到上层,直面寒风。一起面对寒风的还有海鸥,记得上一次看到这么多的海鸥还是在两年前的青岛。
这些机灵的小家伙,总是成群的飞过头顶,一边与游船保持着同步前进的状态,一边守着等待游人的喂食。
伴随着一路海鸥的鸣叫,倒也没有觉得太冷。直到抵达太湖仙岛,这些家伙才恋恋不舍的潜入湖中,等待着下一艘游船的出发。
所谓仙岛,其实不过湖中两座小岛,由会仙桥相连,算不得古迹,大抵为近几十年营造。
稍小一侧的岛屿被开发成了猴山,自然直接略过。穿过会仙桥,寒风凛冽,吹得人难以招架,避之山林,得见老翁垂钓波澜之中。
至于天街中的商铺与餐馆,大多残留着国营单位的气息,一副爱理不理的架势,味道之难吃也和当年如出一辙。
主峰之上是七层之高的灵霄宫。同样古意不足,好在不算粗制乱造,至少巨大的玉皇大帝像还算威严,没有多数新建庙宇塑像的漫画质感。
紧挨着灵霄宫的阁楼,倒是有着江南造园的意境。透过漏窗,远眺湖光朦胧,水天一色。
拾级而下,走向面朝太湖的另一侧。冬日虽难有葱茏之意,但江中小岛与枯虬垂枝,也有着萧瑟中的静美。
重回鼋头渚,已是午后,海鸥已经没有多少觅食的兴致,只是依旧随着游船往复。远处鹿顶山隐约的楼阁也注定只能远望,难有机会登临其上,远眺四方,一洗胸襟。
所谓鼋头渚,其实是太湖西北岸的半岛,沿岸崖壁陡峭,惊涛拍岸。天光水色间算不得秀丽,却有一种山环水抱的气势
临湖峭壁上题书据说源自清末的无锡知县,猝然于巨石之上,倒是符合文字本身的意境。而登临鼋头渚,除了可见浩瀚壮阔的太湖之外,俯瞰岸边的奇石与波涛冲刷的绝壁,也是一种诗意的碰撞。
沿湖岸而行,不远陌入山林之中,隔着亭轩亦能一览山水之胜。栖居半山的广福寺倒是庭院幽深,概因重建之故,只以市保而立。
继续前行得见万浪桥,据说这里是拍日落的好地方。无奈时间有限,只能想象日落之时的辉煌之景,激荡起千层浪,卷雪而来。
过苍鹰渚,其实已经在景区之外,密林间的小路渐隐充山深处,落叶过足,大抵也是少有人至。而小路之外,铁丝网围囿的太湖一侧,其实是一处军事基地,怪不得地图上完全没有标示。重回藕花深处,烟波而诗意的太湖至此作别。
无锡老城按图索骥的国保线路,始于东林书院。从崇安寺一路走来,不想却隔着水路,找不到入口。几番询问,陌入小巷,方得以进入书院。
整个书院其实不大,有些清朗疏落。一墙之外虽是繁华大街,书院里面却有一种大隐于世的静宜优雅。书院里除了遇见几个玩耍的小童,就是结伴而来的中学生,文化气氛围还是非常浓郁。
其实看到百巷崇安导览图的时候还是满心期待的,毕竟满篇故居旧巷的标注,昭示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只是真正寻访之后你才发现,这张图只是一个规划,大多数的地方其实和普通城区并无两样。
小娄巷就是一个典型,说好的国保旧巷,现实却是一处拆得一团糟的建筑工地,除了三三两两如同鬼屋的平房,其他的几乎旧迹难寻,连文保碑都已经字迹模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是一片仿古街区,继承着所谓的传统。
比小娄巷更坑的国保,还有秦邦宪旧居。只能怪自己读书少,不知道秦邦宪就是博古,还满心以为是一枚古代名士,以致放弃了钱钟书的故居,来寻此处。至于这些整修得犹如新建的故居们,真的是一无是处,何以占据国保之名!
从小娄巷到薛福成故居并不近,需要走过好几个街区,不过无锡的老城区总有种沉静的美,转角遇见一些时代感的建筑,大抵也是些省保、市保,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薛福成是何许人并不了解,大概是对于近代史有意的疏忽,总觉得那个变革的时代,有着太多的无奈与痛心疾首。薛家的宅第却并不小,六进九开间,还有一个足够阔气的后花园。
虽然他本尊并没有来这里住过,但是房屋的设计都是薛福成本人设计的,由薛福成的儿子建造完成,屋内的很多设计可以看出薛福成前卫的设计理念,比如这间西洋式的台球室,真的很难想象是百年前的产物。
来之前有看过一些资料,介绍最多的便是故居内的转盘楼,不过身处其中其实也看不出太多名堂。大抵只觉得是一处四面围合的建筑,围囿着巨大的天井,地面铺就花街,上置两个空的水缸,而四周却安静得诡异。
从薛福成故居返回崇安寺的按图索骥就没有太多意义,日近傍晚,基本都是些大门紧锁的一瞥,从县学旧址到钱钟书故居,再到阿炳故居。话说曾经身处无锡的名人还真不少,这一水的旧居,占据了老城各个角落。
至于崇安寺则已经是无锡闹市的一部分,古意的牌楼与图书馆挺立在一众摩天大厦之间,显得格格不入。
只是此时,月亮虽高悬天际,太阳却并没落山,狭长的云迹勾勒出闪电般的模样,就像本来没怎么期待的无锡,却有着太多意外的惊喜
魔都算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江南,其实值得推敲,大城市总是难有小地方的情怀,淹没在高楼之间,拥挤在窒息的空气中。三年前的匆匆而来,也只留下无趣的外滩与拥挤的豫园印象。
从浦东机场出来,乘坐磁悬浮列车,再次走向这座城市,陌生又熟悉的一幕重新开启。魔都终究是魔都,就像磁悬浮略倾斜的轨道,有着过山车般的刺激,却在八分钟后戛然而止。
因为酒店就在南京路旁,所以入夜的魔都就从这里出发。本以为南京路只是一条差不多的商业街,没想到却走出了十里洋场的风韵犹存,鳞次栉比的老字号与百货商店林立周遭,而霓虹灯真的是个好东西,映得那些百年老楼也是容光焕发。
当然,逛商场之类的实在没有兴致,毕竟全国的步行街都差不多。倒是MM豆的旗舰店比较惊喜,有种迪士尼的感觉,而国外品牌真的很注重品牌的开发,就连这么个平时打发零嘴的巧克力豆,也能搞出整整三层楼的周边来。
从南京路好不容易挤到外滩,才发现这里的游人其实更多。而外滩的夜景确实比白天好看太多,上次来就只有没精打采的高楼和阴沉沉的黄浦江。
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而其精华就在于江畔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群,在这里偶遇成群结队的歪果仁并不难,恍惚间还以为身处异国。
只是当浦东生长出越来越多奇形怪状的高楼之后,外滩变得更像是一个观景台,让人很容易就忽略了它本身的意义。
银幕中出境颇高的外白渡桥倒是没有太多车来车往,耀眼的霓虹如同寒夜里的温存,见证了它挺立的百余年时光。
其实对于外滩而言,静静驻足江边就好,尽情享受眼前的一切,所谓夜色撩人,不过如是
因为提前预约了环球金融中心的参观,所以在大半天的暴走之后,又再一次回到了陆家嘴。街道上的大喇叭吵得不行,感觉就像回到了90年代的火车站。
所谓CBD当然不止于钢筋森林,彰显个性的摩天大楼不断刷新着认知的上限。比如环球金融中心,永远都有种想要去提一下的冲动,而上次还有棱有角的打蛋器,在收工的尾声,好像也没有那么扭曲了。
于是乎三足鼎立犹起,只剩下路人一眼望不了头的仰望。
人们也总是喜新厌旧,以前还是登楼首选的金茂大厦,如今却是游客寥寥。而环球金融中心的黄昏场,却硬生生的被漫长的队伍排到了入夜之后。也许当“打蛋器”正式投入使用的时候,又该换作“开瓶器”的落寞。
当然即便在楼下,依旧不能错过魔都落日的精彩。而上次还是雾蒙蒙的滨江公园,这次终于在冬日暖阳中完美谢幕。
日上华灯之时终于登临大楼之上,魔都的夜景自然好过小蛮腰上的点点星光,五颜六色的霓虹映得黄浦江两岸流光溢彩,只是这种震撼不及维港之夜,黑暗的尽头依旧伸手不见五指,只剩镜头外的汗流浃背。
而人有时候真的是奇怪的动物,明明花了很长时间的排队上来,却在刚上来的时候,就想着离开。
地图上看着不远的多伦路,却因为走错了地铁口,而只能隔河绕行。过桥之后先是拐入弯曲的老旧街巷,之后得见西洋小楼并行。
这条石板铺就的多伦路曾经承包了中国的近代文学,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语文课本上的一众常客自是在此处寻得一处安身之所,所谓故居大抵如是。
好在这条街还没有成为热门的景点,可以安安静静的重温旧时上海的人文风情,暖阳映照着百年的建筑,沧桑之外又透露着西式的小清新。
甜爱路的名字其实远比街道浪漫,高大的围墙和光秃秃的水杉只是平添些许寂寞,却难以承载恋爱的情调。相比于刻意摆饰的一首首中外情诗,倒是灿烂的涂鸦让街道萌生出一种文艺的气质。
甜爱路的名字其实远比街道浪漫,高大的围墙和光秃秃的水杉只是平添些许寂寞,却难以承载恋爱的情调。相比于刻意摆饰的一首首中外情诗,倒是灿烂的涂鸦让街道萌生出一种文艺的气质。
步行至甜爱路的尽头,转入一旁的鲁迅公园。对于鲁迅他老人家的爱恨情仇,其实多了几许踌躇,揣测了他十多年的心思,到头来其实也未必真如其本尊所想。
老爷子的长眠之地倒是绿树成荫,配得上先贤的肃穆。也许今人看来先生的文章文学意味不足,却是那个时代的战斗利器,发人深省。
淮海中路的暴走起于优衣库,Andrew对于该品牌的独爱由来已久,更何况这是国内最大的一家旗舰店。外国品牌打造周边的能力从来都无需置疑,整层楼的星球大战,也算是给星战迷的一大惊喜。
当然淮海路的魅力还在于一众中西合璧的腔调,在石库门的弄堂间,混合着小洋房和胡同串儿,贩售着的永远也是新旧交替的时光:老字号的糕点店总是不缺排队的老顾客;摩登的时装店又迎合着与时俱进的潮流;即便偶入陌巷,竟也是某党团体当年的旧址。
去徐家汇则是奔着偶像剧偏爱的天主教堂而去,只可惜新晋国保,还处于整修阶段,脚手架几乎遮蔽了全貌,扑了个空。周围延伸出高楼上的十字架,大抵是宗教报团的聚合
。
无奈之下只得辗转武康路。武康大楼算是魔都最特立独行的建筑之一,位于五条道路的交叉口,也是没谁了,逼得建筑也只是扁扁的,但法式的外观风格,又保持了文艺的基调。据说当年上海演艺界的名流大多入住过这里,而现在的武康大楼则只是栋普通居民楼,多少有些物是人非的唏嘘。
田子坊其实是很大的一片街区弄堂,一开始甚至都没有搞清楚该怎么进去。
这种彰显小资情调的地方,倒是很像丽江或者鼓浪屿,所以同样也是人山人海,抬眼间便是无穷多的脑袋拥挤在镜头之下。
所谓创意,多是一些偶然的灵光,或是小吃、或是伴手礼,捕捉到了应景的心情,也不妨走走停停,体会玩味半日的闲情。
当然弄堂间也是旧时光的见证,比如破旧的信箱、老式的自行车,营造着经年而来的沧桑岁月。
去同济大学纯粹是找虐,理工科差生只能飘过,向毛爷爷挥挥手就好。
同样飘过的还有小猫,在午后的转角。不知为什么,总觉得猫不像狗,有种天生的孤傲,时常都是这种拒人于千里外的眼神。
作为以土木专业见长的大学,同济的老校区却显得有些朴素,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建筑,倒是绿树成荫、流水潺潺,更像老一辈作学问的地方。
上海交大一直都是高中很要好朋友的大学目标,所以耳濡目染也算有些渊源,只可惜故事的结局并未如偿所愿,当事人也早已有了另一段开始。
虽然上海交大有着北大那样的古风大门,里面却不是亭台楼阁的中式风格,反而更接近欧式意味,有着铺面而来的年代气息
当然,别人家的大学总是郁郁葱葱,树影婆娑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学府的氛围,自然是我们当年那些新修的大学无法比拟的。
第二次去世博园依旧只是打卡,也算了却一桩心愿,毕竟当年的盛会终究错过了,搬的搬,拆的拆,连中国馆也改名中华艺术宫。
第二次去世博园依旧只是打卡,也算了却一桩心愿,毕竟当年的盛会终究错过了,搬的搬,拆的拆,连中国馆也改名中华艺术宫。
上海博物馆作为国内四大博物馆之一,自是不可错过的,就连外观也被设计成一个巨大的鼎的形状。只是没想到,一早赶至博物馆,竟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虽然上海本身历史不长,但是上博收藏的文物倒是不乏其他地方的精品,尤以青铜器和雕塑最为出彩。当然和陕博、甘博比起来,这里的展品还是显得有些单薄。
上博收藏的青铜器因为年代久远,大多算得上是极为珍贵的精品。只是其类型不外乎鼎、尊、鬲、簋等,用途无非炊器、食器、酒器等,看多了还是会混淆不清,所以我更喜欢记录那些有着别致纹饰的器具,更能看出历史之外的趣味。
或充满山林野趣。
或宛若灵神异兽。
或单纯就是呆萌。
而对于雕塑的偏爱,则源自一种更为直观的认知,特别是在这些年走访了国内大量的石窟造像之后,再来看这些剥离下来的精品,更会感叹时光流转的眷念,穿越千百年,依然相见如初。
除此之外,在《中国国家地理》多年浸淫下的红山文化,也终于看到了玉龙的真身。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博物馆所处的位置正是人民广场,有没有一首很洗脑的歌曲在回荡:我在人民广场吃着炸鸡,而此时此刻你在哪里......当然在这里,炸鸡是没有的,周边的建筑倒是值得细细品味。
不可错过的是国际饭店,这可是一栋依然在营业的国保单位,它不仅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也曾是三十年代的“远东第一高楼”。
从小南门走向豫园,正赶上又一个黄昏,安静的小巷里弄,有着魔都生活最质朴的一面。
至于一路之隔的豫园老街,则完全是另一片境地,拥挤着全上海的热闹,刚进去就马上想出来。
说好的小吃也变了味儿,只是插着吸管的灌汤包便已味同嚼蜡,本来还想找上次来心念念的一家卖鸭血粉丝汤和小猪扒的小店,结果也难觅其踪。
江南美食自然没有四川、重庆的重口味,但也不同于广东、福建讲究的鲜美,大抵有着清爽与入味的口感。只是本人好奇害死猫的性格,往往偏爱于点那些奇怪名字的菜,结果总是无言以对的难吃,最终只能狂吃辣来掩饰内心默默的哀伤。另外,因为此次旅行是在春节期间,很多美食店也没有开门,所以有时候在想,如果没有那些便利店,大概也只能“饿”死在街头了吧。
蟹粉汤包(苏州·观前街·绿杨馄饨)
价格:18元,推荐指数:★★☆
汤包有喷汁,吃起来也很饱满,但是味道回甜还是有点接受无能。
爆鱼面(苏州·观前街·绿杨馄饨)
价格:19元,推荐指数:★☆
好奇害死猫系列,面完全没有味道,鱼也是甜的。
卤鸡脚(苏州·平江路)
价格:10元,推荐指数:★★★★☆
卤味很浓,鸡脚也很耙,吃起来灰常香。
百搭牛杂饭(苏州·新光天地)
费用:25元,推荐指数:★★★
虽然木有啥特色,但是小辣就是爱啊~
牛肉粉(苏州·新市路·鑫花溪)
价格:20元,推荐指数:★★★★
没有地道的花溪牛肉粉那么辣,但也算好吃的牛肉粉了。
全家便当(苏州·小日晖桥)
价格:15元,推荐指数:★★★☆
救命的美食啊!
万三面(周庄)
价格:12元,推荐指数:★★★
汤汁很香~面一般。
万三猪蹄(周庄)
价格:20元,推荐指数:★★★★★
Q弹且不油腻,算是这次旅行中觅得的最好吃的东西。
鸡翅包饭(同里)
价格:20元,推荐指数:★★★☆
第一次吃这种台湾小吃,没有想象的油腻,口感不错。
雪菜肉丝饭(同里)
价格:10元,推荐指数:★★★★☆
平平淡淡才是真啊~
酸辣汤(无锡·五爱广场·明将锅贴)
价格:13元,推荐指数:☆
去的时候什么都卖光了,仅有的酸辣汤也算是难吃界中的战斗机。
排骨面(无锡·崇安寺·王兴记)
价格:15元,推荐指数:★★☆
江南面食的通病,卤味好吃,面完全木有味道啊!!
虾仁两面黄(上海·南京东路·沈大成)
价格:35元,推荐指数:★
好奇害死猫系列,撒子+虾仁,也是够奇葩的吃法。
京酱牛肉饭(上海·南京东路·沈大成)
价格:22元,推荐指数:★★★★
老字号的正常餐食总不会难吃
酸辣笋尖汤粉(上海·北京东路·田仓米粉)
价格:15元,推荐指数:★★★
如果没有那些奇怪的豆子和玉米,应该更好吃一些。
泡椒牛肉饭(上海·南京东路·吉野家)
价格:30元,推荐指数:★★★☆
泡椒是亮点,就是小贵~
2.8 成都-上海浦东,春秋航空9C8888 13:05-15:50
2.17 上海虹桥-成都,春秋航空9C8887 9:05-12:30
春节期间前往北上广永远是高性价比的选择,特别是去程,春秋航空机票仅219元,把机建、保险、选座等含上也才300元出头。回程稍贵,全部加上也才不到550元。
浦东机场到龙阳路磁悬浮,50元(凭机票优惠10元)
虽然比地铁贵得多,但是没有尝试过的TX还是值得一试,唯一不好的就是终点站龙阳路离市区还有点远,还需要继续换乘地铁。
上海地铁一日券,18元
一天如果要出入地铁4次以上的话,就值得购买。
上海到周庄班车,29元
上海到周庄的班车在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乘坐,可以提前在上海客运总站APP上购买,1-2小时/班,车程约2小时。周庄汽车站离周庄古镇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不想等公交的话,包车过去需要10元。
周庄到同里班车,2元
周庄到同里的班车是在周庄镇外的莘塔汽车客运站乘坐,从周庄古镇步行到车站需15分钟左右。车站标识不是很明显,可以问下当地人。亲测大概30分钟左右有一班车,车程也在30分钟左右。
同里到苏州班车,8元
同里汽车站就可以直接乘坐,0.5小时/班,车程约1小时,终点站是苏州火车站。
苏州到无锡动车,12.5元
班次非常多,但是普通车(9元)和动车很少,基本都是高铁(19.5元)。注意是买到无锡站,而不是无锡新区站或无锡东站。
无锡到上海虹桥高铁,59.5元
同样是少得可怜的动车(38.5元),大部分都已经被高铁了。上海虹桥站其实靠近虹桥机场的2号航站楼,而1、2号航站楼不是挨着的,中间隔着跑道,所以两者间必须通过地铁辗转。
莫泰酒店上海外滩南京东路店,220元/晚
位置很好的一家店,离南京路和外滩都很近,酒店本身更是栖居在一栋历史保护建筑内。不过这也导致酒店足够的傲娇,前台永远都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度。
如家酒店世博西藏南路地铁站店,304元/2晚
无论是离陆家滨路地铁站还是西藏南路地铁站都有点小远,单程步行都需要10分钟+。不过这家酒店的态度就要温和很多,入住还送早餐券,性价比很高。
如家酒店同里古镇店,229元/晚
酒店在古镇外,步行到古镇大概需要15分钟,也可以乘坐古镇的观光车前往。房间相较城区的如家要更宽敞一些,不过晚上确实被外面的烟花爆竹声吵得完全不能入眠。
如家酒店苏州广济南路地铁站店,270元/2晚
离地铁站稍远,离公交站很近。最方便的是楼下就有全家便利店,在春节期间真的是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
如家酒店无锡五爱广场地铁站店,220元/2晚
比较常规的一家店,不过因为身处大街旁的小巷中,所以非常安静,入住送早餐也是非常贴心的事情。
如家酒店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店,119元/晚
地图上看着离虹桥机场不远,实际步行时间还是30分钟+,离最近的地铁站上海动物园站也是20分钟+步行距离。酒店周围也没有餐饮,最近的全家需要步行10分钟+。这家酒店在春节期间木有接送机服务,所以如果赶早班机,这里不是好的选择。
机身:Sony-A200
镜头:18-75MM,50MM
出行总费用(2人):598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