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7
- 评论30
- 赞4
+1
出发日期/2017/03/04
天数/3天
人物/三五好友
玩法/古镇
鸡年春节过后,“峰回路转”就发出倡议,三月初来一次中距离出省游,目的地为江西,临近实施时,改为金华地区,最后定在金华浦江。
阳春三月,又是一年中踏春的好时光,十二位高中同学在3月的第一个周末自驾出游了。早上7点准时出发,直奔浦江仙华山。中午11点,我们抵达仙华山,先在山下农家乐用过午餐,以免到了山上找不到吃饭的地方。
仙华山又名仙姑山,距县城约7公里,为国家AAAA级景区(已申报AAAAA级待批)。仙华山景区以“奇、险、旷、幽”而称誉江南,其中又以山顶峰林为特色,有奇峰24座,主峰少女峰,海拔720.8米。
景区入口在山腰上,拾阶而上是一道山门,横挂的匾额上书有“仙华胜境”四个大字,为赵朴初所题。
大门后另一端匾额有沙孟海书写的“灵山毓秀”四字。
第二道门匾额上题有“昭灵仙迹”。
门内匾额见启功所题“帝女瑶圃”。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众多大书法家为仙华山题字,足见景区亦非同一般。
二道山门正前方山脚下一座殿宇即为昭灵宫,背后巨大的山崖称为昭灵岩。仙华山巅旧时有庙,后改筑于山麓。传说宋嘉泰元年江南大旱,知县来此祷雨有应,后宋宁宗敕赐庙额“昭灵”。现昭灵宫为1993年迁址重建。昭灵仙迹是仙华山著名的人文景观,古浦江十景之一。
进入景区,一条石阶步道通往各景点。
有人突发奇想,有意不走寻常路,找了一条丛林中的小路向峰顶攀登。
好多事情就是这样,遵循习惯和规律是最省事的,因此即使平淡无味也不想换一种方式尝试,然而,一旦打破常规,或许会有另一番收获。我们这一改变,虽增加了徒步的难度,却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开心和乐趣。
对于常有户外爬山的人来说这是轻而易举的小菜一碟,而对于很少活动的同学来说就是挑战。
因大家基本没带登山杖,遇到陡坡或细沙石路就更难走了。一点小小的山坡,沙土较滑,竟然难倒了“园园”童鞋。
只见她脚下一滑,竟然双脚跪地就是不愿起来。
还是“思雨”连拉带拽才使她上了小坡。
崎岖的山路充满着刺激,更让人感受到纯粹原生态的自然魅力。
大家忘了疲劳,带着一路的欢声笑语朝少女峰攀登。
终于到达东侧山坪,人称寿字坪。少女峰旁一块巨大的崖石面南而立,硕大的“寿”字赫然在目,几乎占了半块山崖。
高山之巅,红红的“寿”字顶天立地,也寓意着寿如天高。同学们赶紧在此留影,愿大家能健康长寿。
在“寿”崖边上来张合影也算沾了福气。
在浦江县城东10多公里处有一个叫“郑宅”的村子,我妻子老家在浦江,外婆的娘家就在郑宅,一位姨妈也嫁到这个村里。1987年我们来过这里并看望姨妈,也曾携手走过古老的村落,那时我感觉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与其他农村没什么区别。原来,郑宅村就是“江南第一家”的地方,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深藏着厚实的历史底蕴。如今,“江南第一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宅村是浦江县郑姓的主要聚居地,约占全县郑姓的一半。这里的郑氏大家庭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长达360余年,鼎盛时三千人同吃一“锅”饭。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屡受朝廷旌表,时称义门郑氏,故名“郑义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被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
八百多年过去,斗转星移,江南依旧。到了郑义门,我惊奇地发现,三十年前来过的地方,现已成了国家AAAA级景区,村中古建筑群依然如初,保存完整,这让我仿佛穿回到了遥远的年代。
古村几乎不加刻意雕琢,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小小的河道两岸爬满草藜,使其更具原始生态。
村中民居以明清建筑组合为特色,具有传统的建筑风格。
其中也融入徽派建筑。
一些斑驳陆离的墙壁,给人以岁月的沧桑。
这座建于五十年代的镇供销社二层楼屋,虽有别于古老的房子,但其留在墙上正中“浦江县浦东郑宅供销社”几个字依然醒目。这是时代的痕迹,历史的见证,说不定以后,这座房子也将成为“古迹”。
青山庭园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组成浓郁江南风韵的景观。
一道溪流由西向东从古村流过,这就是发源于玄麓山的白麟溪,亦如母亲河一样孕育出千年郑氏义门。
溪水不深,水面不宽,潺潺流水蜿蜒曲折,水道幽深亦如江南小巷。
两岸河灯画舫,茶庄酒肆,漫步街头,诗雨轻摇,微风细雨不须归。
江南水乡,总是那么悠闲,那么宁静。三月春雨如酥,缠绵悱恻,总能让人生出许多怀想。
江南第一家主要景观就集中在白麟溪两岸,古老的街巷到处都成美景。
在这条流经古村不长的小河上,密布着十多座古老的石桥,素有“十桥九闸”之称。这些年代久远的小桥,犹如石桥博物馆向游客展示着古代石桥文化,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古石桥的名称大部分根据郑义门的“孝”“义”之道而取。如集义桥、和义桥、承义桥、崇义桥、今孝桥、今义桥、义门桥、旌义桥、旌孝桥等。
这些古桥身上也演绎着古老的传说。如义门桥是三世租郑迥娶妻金氏,妻与小姑同持家务,相处难舍。小姑出嫁后姑嫂时常往来,归时互送不止。家长见状曰:礼仪也需有度,遂定送往以溪头桥为界。后人为纪念姑嫂情深,将此桥称为义门桥。
这座不起眼的小石桥叫寿眉桥。同居八世祖郑琛曾为皇太子研席,宠遇殊甚。后在朝为官,因母寿回乡,太子闻之亲书“眉寿”二字织锦以赐。郑氏制匾挂于昌三公祠堂内,称眉寿堂,将祠堂门前桥称为眉寿桥。
还有崇义桥,原桥被大水冲毁,乾隆5年(1740年)族人出资重建。因过往人多,为保安全加造围栏,现桥上栏石上为道光辛卯年重修。元朝丞相脱脱亲书“白麟溪”碑立于桥边(现存祠堂内)。
这座集义桥石条上模糊的字迹中依稀辨认出建于乾隆辛酉年(1741年),距今276年。
承义桥、旌义桥及和义桥也由郑氏家人郑麟秀重修于辛巳年。
离开江南第一家已是中午,下午继续游玩通济湖,便驱车前往,先在通济桥水库大坝边的“山水人家”吃了中饭。
饭后,店主推荐说,旁边水库大坝值得看看。这就是通济桥水库大坝,1965年3月,浦江县在此兴造的水利工程。之后,通济湖也叫通济桥水库,水库大坝也成了人们观光的地方。
大坝垂直高度有35米,从坝底到坝顶是一段约七十米的陡坡,一条宽大的青石步道供游人拾阶而上。
但大家偏要从光滑的斜坡上过
还摆出各种姿势造型
为的就是寻找一份刺激和开心。
通济桥水库大坝建设于1958年12月开始动工,经7年多时间才完工。这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千万民工靠手拉肩挑参加会战,可谓千辛万苦。这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及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也是浦江最大的水库。
从坝顶上望去,高峡出平湖,原来的山峰成了小岛绿洲,犹如上天尤物静悄悄的趴在湖面上,这是山与水的巧妙融合。
坝顶一头立了一块大石碑,一面刻着 “通济桥水库”五个大字,侧面则是一段介绍水库工程概况的文字。
鹅卵石路连着一条漂亮的木质游步道和一段长廊。
看那崭新又干净的样子,应是景区刚修建不久的配套设施。
步道上一排玻璃橱窗展示的图片是当年工地万人会战的盛况。
步道边放了一只小舢板,小船上栽种花树,非常的别致。
如影视中的道具一样,让景象不再单调,给游客摄影增添了背景。
步道临湖下望,蓦然发现山崖边一座房子的屋顶“汪洋”一片,上面放了两只小木船。
将船搬到屋顶上,在青山绿水之间再造一个景观,不能不佩服主人的奇异想象力。
不仅如此,这个屋顶平台还是个 “鱼塘”,养着红鲤鱼、锦鲤等观赏鱼。听说这个养鱼屋顶曾引起轰动,吸引许多市民及游客前来围观。也有人担心,万一下大雨怎么办,那些鱼不是全冲走了吗?其实担心是多余的,冲走的鱼落下去就在水库里,这就叫从哪里来再回到那里去。
通济湖景区主要观赏点在前吴村一带,距大坝约3公里。通济湖位于浦阳江上游,为浦江中、南两大山脉所夹持。景区水域面积5平方公里,湖中岛屿6个,半岛数十,景点十余处,风景旖丽,素有“百岛湖”之称。
我们在前吴村停好车子。前吴村就在通济桥水库北岸的山坡上,这是个具有较深历史底蕴的古村。
原前吴村始建于唐中叶,为县西第一大村,原址在通济桥水库东南缘,59年因建水库大部分村民迁徙安置其他乡镇,部分村民就近迁建于今址。
吴氏子孙繁衍析分为存心、存诚、存古三大派,这个古村吴氏为存古派,村中建有“存古堂”。
前吴古村也是名贤辈出。元初义乌令吴渭辞官归隐,创建“月泉吟社”,饮誉八方。其弟吴谦、子吴幼敏具为宋进士,以文学名世。吴渭侄子吴直方以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吴直方儿子吴莱为一代大儒,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亦出其门下。现代“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中国花鸟画大师吴茀之皆出自前吴村。
如今古村因通济湖景区建设发展有许多村民又一次搬下山坡到湖边,山坡村中留下许多空屋。
前吴村与浦江其他地方一样,村民都保留古老的手工制面技术,手工面也成了浦江的特产之一。
因旅游业的发展,村民在湖边利用滩涂荒地盖起了楼房。
整洁漂亮的民宿饭店比比皆是。
沿湖边一路搭建了长长的栈道,为景区增添了靓丽的景观。
这次浦江行计划三天,实际上只用了两天,剩下最后一天本欲前往金华,为了不至于旅途劳累,就安排在回程途中的磐安。磐安十八涡是大部分同学还没来过的,于是便决定去那里。
磐安十八涡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位于磐安县东北,距县城安文镇55公里,与新昌的穿岩十九峰毗连。景区内一条夹溪流过(夹溪是曹娥江的源头),因此也叫夹溪风景区。
远古的造山运动形成的强烈地形切割和流水的长期冲刷造就了峡谷景观,有“浙中大峡谷”美称,河谷与玉山台地之间相对落差大200米以上。景区总面积28平方公里,内有十八涡、高山平湖、鞍顶山、苍松古道、千丈崖瀑布、舞龙峡等景观,其中以十八涡最负盛名,鞍顶山又以“一脚踏三州” 即越州(绍兴)、婺州(金华)和台州而显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磐安十八涡景区出入口分上下两个,绕着峡谷一圈不走回头路,我们是从上面的正门进去。
然后从下面口子出来。
入口进来后先过一段很短的隧道或者叫山洞。
隧道的另一端连着夹溪铁索桥。
夹溪两岸之间本不相连,景区开发后除夹溪大桥外,又在峡谷上架设了三座铁索桥。
铁索桥架在峡谷悬崖之上,落差最大有近百米,险峻之势显而易见。凭借悬崖峭壁的天然屏障,这里就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隘。
自然,喜欢上镜的女同学迅速在铁索桥中央占领了有利位置,等候摄影师的镜头。
铁索桥另一头的山路,称为夹溪古道,现用青石铺成台阶。夹溪古道上控金衢,下延台温,在历史上为沿海地区进入浙中之要道。
从山道下行到峡谷底下的栈道,大致要走百多级台阶。从上向下望去,夹溪蜿蜒曲折地流淌于山谷之中。
古道经过一片茂密的竹林。
差不多走到谷底的位置,一座财神殿掩映在山坡绿树翠竹丛中,殿内香客不多,显得有点冷清。
财神殿是景区下行游览线路的折返地,我们就在财神殿一旁的竹楼先歇一下脚。
古色古香的竹楼一角也是一道美丽的景观。
我们继续沿着财神殿前下坡小道到了谷底。一条不起眼的河滩横在眼前,因上游修筑水坝或因旱季,河谷已经见底,大大小小的石块裸露在河床上。
两岸森林茂密,涓涓溪水缓缓流淌,深山长谷幽静得像是与世隔绝,给人以“空山不见人”、“云深不知处”的感觉,但苍白、孤独与寂静的画面却也别有一番意境。
一座用水泥板铺成的小桥连接夹溪两岸,此桥取名回龙桥。
远看像座亭子,那是桥的中央盖一小亭,叫做回龙亭。夹溪如一游龙卧于深谷,此处为龙尾位置,神龙在此回首摆尾,故有回龙之说。
跨过回龙桥,似有峰回路转之妙,沿路景色渐入佳境。
普通的水塘稍加修饰就与众不同了,即可娱乐又成景观。
清澈的水塘平静如镜,疏影横斜其中,也映照出同学们靓丽的身姿。
缓步上行,听潺潺流水之声,见一水坝拦起来的水潭,这便是卧龙潭。
龙潭水面开阔,蜿蜒伸向上游。潭边停了一排竹筏,坐竹筏票价每人10元。
不过今天游客不多,竹筏主人揽不到生意,就在旁边烤火取暖。
卧龙潭俗称狭里潭,越往上游水面就变得越狭窄。
两岸岩壁如削,山体植被茂盛。
潭水墨绿,深不可测。传说古时有黑龙驻此,若遇干旱年份,村民来此龙王庙求雨,曾留下许多美好故事流传于民间。潭中这茬粗粗的树桩死而不枯,硬是从水中抬头,也许正是黑龙的化身。
这时,我们才发现,在山上高处看不清的美景,原来都藏在谷底。
夹溪两岸山崖陡壁森然对峙,雄伟壮观。
潭中怪石林立,任你想象,妙趣横生。这块峻峭的山崖下部如一匹战马将头埋入潭中,有人便取名“天马饮水”。
我倒觉得这块无名岩石更像一只猛兽扑向潭中,眼睛、嘴巴、身躯及前肢俱全,凶相毕露。
潭中这块岩石远观似水牛卧于溪中,遥望天空,故取名为“天牛喘月”。这只“天牛”是由于夹溪下切,峡谷不断加深,两岸的岩石受节理和断层切割,因重力而崩落至河床之中。
这只 “天狗”不知为何跌落潭中,拼命向岸边游去。
这块三角形的岩石乍看像只巨蛙,水中的倒影如张开的下巴。
夹溪两岸陡崖险峻,过去常人难以下到谷底一探究竟。如今在悬崖上修建的栈道,使我们能沿夹溪饱览两岸雄、奇、秀、幽的美妙风光。
忽闻水上欢声笑声传来,回望潭中,两只竹筏满载游客从远处缓缓划来。一路过来还未曾碰到其他游客,突然出现这拨人马像是遇到了知音,气氛立时高涨。“山歌好比春江水,这边唱来那边和”。此情此景,能对上山歌也让人兴奋不已。
竹筏只能到此靠岸,继续朔游而上,就到了精美的十八涡景观区。所谓涡就是冰川融水沿冰川裂痕冲刷侵蚀基岩后形成的冰臼,大的成潭,小的为涡,也称壶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