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143
- 收藏680
- 评论25
- 赞224
+1
出发日期/2016/05/10
天数/30天
人均费用/8000元
人物/三五好友
玩法/自驾 摄影 古镇
它是恬静的世外桃源,神秘的人间乐土;
它是指引方向的日月,心灵的庇护所。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两三步就是天堂;
心静何方不净土,
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没有预期,无法彩排,
却带来最悠远的感动。
用每一段故事,致敬遇见的每一个人,
和你我心中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一词,源自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史上,其一直作为"极乐世界"的最高境界而被广泛提及,在现代词汇中它又是"伊甸园、理想国、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
那么你心中的香格里拉在哪里?
你心中的香格里拉又是什么样子?
这片文章来自三段不同的旅行,第一段是属于我和小强,第二段是我和空空的香格里拉之旅,第三段是小强梅里转山。我把三段时光重叠在一起,融合一篇完整的故事,在这里遇见的每一段风景和每一个人,都完整的诠释着“香格里拉”的定义,净土它不在远方,它留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静待你的发现。
原创内容来自作者本人,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作者。
1.昆明-大理-喜洲-双廊-沙溪古镇
2.丽江-小中甸-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松赞林寺
3.香格里拉-尼西-奔子栏-东竹林寺-梅里
4.梅里-曲登阁-茨中-塔城
5.达摩祖师洞-白沙古镇
6.丽江-昆明
尼康D750+富士X-T1+闪光灯
尼康14-24 尼康180 适马50 莱卡50 富士23 富士56
(文中所有没有标注的图片和GIF均来自一蕊和吕强,请尊重原创,谢谢)
这里就像一个桃花源,不止外形,内在亦然;满街都是有故事的人,你很容易交到朋友,也很容易沉溺于时光,这是最接近自由的状态。 于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摄影师、歌手、舞者、诗人……在周游世界之后,最终停泊在洱海边。——大理
人总是患得患失,关于爱情、友情、亲情、还有那些逝去的时光,念旧的人耳闻太多关于它的美好,于是身体力行,为了寻找丢失的梦境,沉醉在他乡的长河。——沙溪古镇
徜徉在花海里,置身于世外桃源中,年轻的来者,请你停下脚步。——小中甸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中 甸
诞生于泥土与火焰之中,精炼于木板与水份之间,在手艺人的指尖,跨越千年时空的尼西土陶,传承经典。——尼 西
夜幕下,风马把朝圣者虔诚的心愿带给神灵,卡瓦格博为那些跋涉林海雪原的人们,送上无言的祝福。——德 钦
“这里让我相信,原来世界上真有天堂。”——雨 崩
下一次,我一定要和小强坐在茨中教堂的院子里,喝着这里盛产的“玫瑰蜜”,醉生梦死一场!——茨 中
“极目悬崖万丈高,巍峨古寺接云霄。”——达摩祖师洞
真正的乐土在心中,让我做个麦田的守望者!—— 丽 江
“我们走最烂的路,喝最烈的酒,看最好的风景,交最真的朋友。”——致同行伙伴
行者无疆,我是@一蕊Aries,为你们讲故事的人。
忠于内心的摄影师,世界在你脚下。——吕强
彪悍的人生,无须解释。—— 战空空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不会做面包的才女不是好司机。——踢踢
90后的咖啡君,镜头背后的写诗人——张叁
五月的大理,蓝花楹恣意地绽放,暑热还未降临,春意略有余存,苍山上云雾蒸腾翻滚,稻田里白族妇女辛勤耕作,喜洲的榕树冒出新绿,双廊的暖风拍打海浪,熙熙攘攘的游客穿梭在环海公路上,此刻大理迎来一年中最温柔的游览时节。
(雨季未到,洱海水位低,一头奶牛悠闲自在的在岸边吃草。)
(环海游最好的方式除了自驾,就是骑小摩托啦!Photo By:蔷薇小小)
(海东靠近挖色的地方,悬崖峭壁高耸,周边人类活动较少,水质相对优良。)
(大理是鱼米之乡,水稻每年播种两季。)
几乎每年,我和小强都会驱车千里,从成都一路向西去大理。对洱海包含深情,年复一年见证它的变迁。在某地呆的时间一长,便成了第二个故乡,我们也可以轻车熟路的指出环海许多绝佳的拍摄点,于是绘制一张简单的拍摄地图,推荐给大家。
(这里总结的拍摄点,只是沧海一粟,洱海周边更多美丽的风光还待各位去探索发现。)
除了家喻户晓的古城和永远在开发的双廊,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从大理古城开始顺时针自驾环洱海一圈有120公里,大多数美景都集中在环海西路和环海东路上。
(大理特别适合自驾游,很多地方汽车都可以直接开到洱海边。)
从昆明途径杭瑞高速,大约4个半小时顺利抵达大理。如今大家所说的“大理”其实有三种地理概念,第一它是位于云南省中西部偏西的地区;第二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市;第三则是我们的目的地大理古城。
金庸笔下段王爷钦慕美人不理江山,而历史上大理的君王段正淳却是惧内典范,禅位为僧不是“为红颜”。今天我们所见的大理古城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羊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方圆十二里,东西南北各设城楼,四角设有角楼。城内由南向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贯了八条小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如今的大理古城建筑特色鲜明,人文风情稍逊,许多人慕名而来,在这里流连踯躅,想要寻找东方古韵,而过度商业化的古城早已没有往昔的风韵,大街小巷充斥着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纪念品,人声鼎沸的街道上游人如织,仿佛少了点内涵。
(从高耸的城墙和华丽的城楼依稀可以想象当年古城的风貌。)
(街边开满各种专卖大理扎染、草编、茶叶等名特产品的店铺)
(经过多年的旅游开发建设,旅游线路成熟且知名度高,大理每年吸引几百万游客接踵而至 )
南北和东西贯通的主街全是商店,相比之下那些偏僻一点的小街巷更有风味,各式特色小店和她们可爱的接待一样,充满个性。空气里弥漫着慵懒的气氛,自我放逐的青年们在阳光下欢笑。
(快给朕过来坐下喝茶)
(小帅哥!过来玩啊!)
(随着旅游业的火热发展,越来越多的猫狗星人也跟随主人定居古城。)
“圣三堂”的建筑特色独一无二,西方教堂格局与白族民居建筑融为一体,飞檐斗拱,彩绘娟秀,可谓“中西结合疗效好”。避开游人如织喧嚣的大街,躲进安静的教堂里冥想,感受中西方文化与信仰的交融,不乏是闹中取静的好去处
“一座老房子,它的生命力究竟能有多久呢?”当荒废十多年的大理床单厂,迎来它的新主人,艺术家眼中的“乌托邦”得以重生。这里也是强烈推荐的古城静谧之处,它既像逃离喧嚣的隐居,更似自娱自乐的重聚。
(类似小型的北京798、成都东郊记忆,这里的商业气息还不算浓烈)
当废弃的厂房浸透着文艺,建筑的生命便获得延续,艺术家和手工艺者在这里聚集,闲逛在咖啡馆、书店、设计工作室里,如果碰巧说不定还能看一场不错的摄影展,诚意推荐哦!
离开古城,顺着环海西路一路上行,洱海近在咫尺,穿过双鸳溪茂密的树林,青石板铺成的小道淹没在浪花中,水草随风摇曳。
(双鸳溪的密林特别适合拍摄,晴雨都有各自的韵味,穿过树林,走过湿地,便可直达洱海边。)
从苍山到洱海分为三种地形,山脚、平坝和海边,当地居民认为山脚和海边代表可怜,平坝则代表福气。所以在洱海西侧的平原上,白族居民在这里耕作繁衍,形成了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海西不仅有大理古城,环海西路还串起大大小小的村庄小镇:“才村码头、江上村、喜洲古镇、海舌公园、桃源村”这些风景秀丽的村庄、古意盎然的小镇,都在沿途可见。
(每年12月到次年5月是洱海的旱季,降水少水位低,海边的大片湿地会露出真容。)
这二百六十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白族居民,洱海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母亲” 她的美丽,毋庸置疑。
(夜晚降了一场雨,清晨苍山玉带缠腰。)
(农忙时,全村男女老少都扎进田地里,大家齐心协力,不分谁家稻田,一起劳作。)
五月农忙时节,从苍山俯望,整个洱海边被稻田包围,与碧蓝的水光相应,润泽着满目的绿色。肥沃的土壤养育着百姓,人们沿着茶马古道来到大理,自然的形胜和独特的白族文化在许多人的眼里,这里是一片犹如桃花源般的净土
苍山十九峰十八溪,一溪一村,苍山雪化成雨水滋养大地,丰盈了洱海。廊桥外白族阿婆家门前,炮仗花在绿墙上炸出一片片火花,时光缓慢流淌,这里四季如春。
(阿婆穿的是典型的白族服饰,水色的天蓝,点缀镶边花饰,繁而不杂。)
(花墙也是拍照的好选择)
从大理古城出来,一直顺环海西路上行,大约1小时车程后,路边将出现一座古老的门楼,和一排排气度雍容的高墙大院,既精巧华美,又纯朴飘逸,这规模不小的地方就是喜洲古镇。
(喜洲古镇保留了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 Photo By:蔷薇小小)
(我们为客人拍摄的照片)
作为大理文化和白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也是云南著名侨乡。老舍先生在《滇行短记》里说道:“喜洲镇却是一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
(Photo By:蔷薇小小)
”如今从穿行在喜洲整齐的街道上,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景象,“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土木砖石结构,门窗雕刻精细木刻花鸟。大理石牌坊高耸,有商店、有图书馆,有警察局,还有侨乡修建的祠堂,都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几年前大学毕业第一次到此地,就深深被其吸引,一度成为洱海边最喜欢的古镇。
(我们在喜洲给客人们拍摄的照片)
(2014年的海舌公园,还是个荒废的林子,如今已经重新开始建设,并收取门票了。)
(我们在榕树下给客人们拍摄的照片)
离喜洲不远的海舌公园外,两颗连理的大榕树,像是梦境中画面,颇有些奇幻色彩,而伸进洱海的海舌半岛,把喧嚣再次拒之门外。
这样美好的地方,不用舟车劳顿,便可背靠苍山,面朝洱海,赏风花雪月,看春暖花开。环海西路无限蔓延,追着日落的阳光,耳畔传来熟悉的旋律。
“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
(喜洲古镇到桃源村之间,沿途都是大大小小的稻田,当阳光即将躲进苍山,最佳的拍摄时刻来临)
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行于废气弥漫的车流中,当我们自由自在回归田野,烦恼何在?
1.环海西路始于下关镇终于江尾村,大约有50公里,双向两车道,限速40码。
2.环海西路是洱海边的人文大道,在这里你可以体验白族民居、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民风。
3.这条景观大道,沿途随处是风景,车可以停在沿路,但请不要阻挡其他车辆正常行驶。
4.有些景点自行车、电动车、行人较多,行车请注意安全。
5.沿途的村落道路狭窄汇车困难,请注意避让。
去年5月我们自驾到喜洲时,车坏到环海西路上。当时临近傍晚,饭点行车和游人都少到可怜,人生地不熟,好在手机信号畅通,在网上查到客栈电话,跟老板打过去,后来发现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所以如果当你在环海西路或者环海东路远离主路和相对偏远的地方车出现问题不要着急,求助于你的客栈老板,他们会有常联系的修车店,等待营救就好。
海西大丽路上修车的店非常多,古城和喜洲镇附近也比较多,如果只是换个轮胎,加个电瓶,等待几十分钟就可以搞定。当然汽车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建议到下关市区里修理,那里有一些大型修理厂和4S店。
都说大理适合执子之手,与子同游,顺应大家的召唤,我和小强已经连续三年自驾大理。每日环洱海半圈,在艳阳和风雨的洗礼下,见证每对新人的爱情之旅。而每一次拍摄前,我们都会亲自去踩点,用镜头记录洱海的每一个表情、每一种语言,再把最好的留给新人们。
(我们在大理为新人们拍摄的婚纱照)
着环海东路,从大理机场逆时针行驶,这里的地势比海西高出很多,悬崖下仙人掌花开的正艳。
正因地势原因,海东大多是高山和悬崖,沿途的村落曾经非常落后,主要靠渔业为生。
(船场每天吸引很多拍摄的人,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西岸郁郁葱葱的苍山。)
从海东镇出来沿环海东路行驶,大约十分钟,就可以看见很多大铁皮船堆砌在路边,这船场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鱼鹰喉下有一个皮囊,能暂存捕捉到的鱼,渔民用绳子拴住它的脖子,不让其进行吞食。是大家吃的鱼都是它吐!出!来!的!吗?)
禁渔期间,渔民清闲了许多,失业的“鱼老哇”(鱼鹰)每日改行与游客合影为乐。
挖色镇附近,有一片入水的树林,把车驶入密林中,打开车门便是浪花拍岸。海东可以下海的地方总体感觉比海西多,夏季大家都喜欢直接插进洱海里玩水。
(这些洱海边的树,常期生长于水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环海东路适合观看日落,每天太阳落山前2、3个小时的光线是最适合拍摄的时段)
树木盘虬卧龙,水面波光闪闪,这样深邃幽静,亦真亦幻的场景让人着迷。
树林旁是大片的浅滩,洱海在风中卷起浪花。
对于摄影师而言,风云变幻的大理,晴雨都是恩赐;晴天有光影,雨天有云层,365种不同的表情,拼筹出完整的四季。
大丽高速挖色出口下来,断头的悬崖就在不远处,而这里可以最近距离的俯视整个洱海。站在岸边,感觉整个身体随风舒展,心情回归平静,与远处这波光粼粼的洱海相伴,游走在那些跳动的浪花中,仿佛经历了一场只属于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在这个角落拍照真的太美了)
(我们在悬崖边为客人们拍摄的照片)
地图上看洱海弯如月型,像是一只耳朵,当你静坐在海前,沉静下来,与她倾诉,她仿佛都在倾听你的细语,这就是海的魅力。
要是想要与海近距离接触,小普陀和河尾村附近都有入水的平台,当地人说夏天到来时,很多人会从这里下到洱海里游泳。夕阳下波浪送别阳光,一层又一层,像是依依不舍的吻。
“怎么大风越狠 我心越荡 幻如一丝尘土 随风自由的在狂舞”
(双廊附近还有很多可以下到水边的浅滩,枯树在海中形成一道风景线)
有人这样形容大理:“这里就像一个桃花源,不止外形,内在亦然;满街都是有故事的人,你很容易交到朋友,也很容易沉溺于时光,这是最接近自由的状态。” 于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摄影师、歌手、舞者、诗人……在周游世界之后,最终停泊在洱海边。
(从环海东路上俯瞰整个双廊,对比苍山脚下肥沃的土地,海东土地资源有限,居民多以打渔为主,生活相对窘迫,而如今随着旅游浪潮的席卷,格局正在改变。)
1.环海东路是一条景观大道,双廊镇周围几十公里道路上风景秀丽,从浅滩到树林再到悬崖峭壁,多变的景色成为大家游玩拍摄的好选择。
2.悬崖边的山体陡峭,上下请慢行,注意安全。
3.环海东路上有三个加油站,分别位于挖色镇、海东镇和双廊服务区。
4.双廊镇白天车辆限行,晚间6:00之后单向放行,白天入内可乘坐电动观光车。
夜幕降临,天津小伙儿金子抱着一箱的冷烟花笑容满面,我说你是哆啦A梦吧,什么都能变。在大理拍摄婚纱这十多天,我们都住在金子家的小别野里,就像自己家,我连放米的柜子都能找得到。
(这样一栋民宿,三室一厅,可以满足三个家庭至少六个人的住宿需求,并且自带停车场、厨房和洗衣机,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酒店或客栈,更像是一个“家”)
一直没有问他为什么全家移居大理,只听他说天津的空气哪里有大理好,这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打心眼里羡慕这个衣食无忧的小伙,家里三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媳妇生完宝宝,就重回大学读研,每天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回家后喝着冰啤和我们畅谈人生。
(喜洲古镇里有一家旧货店,老板淘来的这些农民眼里并不值钱的“旧玩意”,在我们眼里确成了珍宝。)
金子说准备在这个小区里再租一栋做民宿,并虚心听取我们的意见。拍婚纱间隙和我们一起开车到松桂镇旧货市场寻宝,一边计划着新的装修方案,一边用流利的普通话跟当地人讲价,并不断强调我可是住在喜洲好几年的“当地人”啦!
(在大理当地人哪里打听到,从大理到丽江机场的老路会途经一个小镇,叫松桂,这里有几家专门回收旧家具门板木头的店家,当我们抵达时,被眼前堆积如山的“旧物”震惊了。)
(大黄狗守着一堆一些人认为的“废品”,却成为另一些人眼中的珍宝。)
(这些当地人论公斤算的“猪槽”和那些随着拆迁丢弃的“旧物”,被大理的客栈、酒吧、咖啡厅老板买回,装修时再次利用。)
那晚和金子喝酒,继续谈论他的梦想,究竟做出什么样特色的民宿才能从众多客栈里脱颖而出,眼神里那光芒和他的名字一样闪耀,这个“逃离城市”的新移民,正在慢慢融入当地。
另外一个熟识的喜洲当地居民叫“天侠兄”,曾在桃源村一家客栈做主管,4月份时我跟他说我们要来大理了,想住你家,他开心的告诉我们他自己在洱海边的客栈已经开始装修!之前那是我小姨的。吃不到天侠家地道的米线饵丝当早餐,有点失落,但由衷的祝愿他的客栈装修顺利。
(不论是大理古城,还是双廊喜洲,近几年开发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总是在熟悉的陌生环境里磨灭掉之前的美好回忆。)
土生土长和第二故乡,心中的“乌托邦”在他们的双手里逐渐成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当地不断交融,产生着矛盾也发生着融合,两个85后的年轻小伙,见证着大理的昨天和今天,也悄然改变着大理的明天。
“就在这一瞬间,才发现,你就在我身边。就在这一瞬间,才发现,失去了你的容颜。”这首7年前从丽江火到了大理的民谣,最能描绘我的心境。三年来当我们每次重返喜洲,都在感慨失去的无奈,可不论喜洲夜晚如何冷清,渐渐商业化的街道也是大家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念旧的人活的像一个拾荒者,不动声色,却满心澎湃。深爱喜洲的原因有很多,为那青石板路的曲径通幽,为那飘香的破酥粑粑,更为那残存的厚重古朴,尽管岁月更叠,足以洗尽铅华,然而从断壁残垣中你仍然可以触摸到一个民族沉甸的底蕴,一种历经风雨洗礼的雍容与大气。
在喜洲上面5公里处有个地方叫周城,是大理的扎染之乡,这里不仅拥有蝴蝶泉与那个凄婉动人的传说,更重要的是随处可见的一块块蓝白相间的扎染布
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来的民间传统工艺,扎染布由手工针缝线扎,反复冷染浸制而成。听金子说在周城,从几岁小孩到花甲老人都会扎布。
我们很高兴看到白族传统建筑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也愿意花钱去购买传统扎染工艺的染布,这些才是大理的灵魂所在,传承千年风雨兴衰,希望这份美好能够永生!
喜洲古镇里客栈很少大多分布在周围和桃源村,诚意的推荐几家性价比高,老板耿直的客栈和民宿
1.喜洲天籁家园金子家民宿,特别适合自驾游的家庭和朋友一起住,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价格合理,停车免费。重点老板人好!
2.喜洲己已巳客栈,隔壁陌上生态厨房的美食值得去品尝。
3.桃源村吟海伴月客栈,性价比超高,早餐的米线好吃。
4.桃源村的朴语,设计酒店,简单朴素。
大理除了美景,还有美食。而吃货的脑海里都有一份独家的地图,比如说小强,每次拍摄临近饭点,他都是一副茫然若失的表情,可当你说走我们去吃饭,他那呆滞的脸立刻生动起来,恍若一夜春雷后万物解除冰封欣欣向荣,四处打听哪里有地道的好食,不亦乐乎地开车到处寻找餐馆。
(吃货小强 一脸真诚)
(不给饭吃后果很严重)
首先来点餐前甜点,云南十八怪“牛奶做成扇子卖”——烤乳扇,还有名字怪异的喜洲粑粑。在大理随时可以看到街边各种小摊上有卖,无论是铁丝网炭火烤的饵块,还是油锅里甜咸两味的破酥粑粑,好吃的不多,真正的高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功夫就在用料和火候里。
(把牛乳在酸水里凝固,然后拉抻成扇子形状的薄片,这就是乳扇。吃法也多种多样,炸烤烩煎,用来蘸白糖或者卷玫瑰糖,都很美味。)
(喜洲粑有甜、咸两个口味。咸味撒葱花、食盐和花椒;甜饼则用火腿、肉丁、玫瑰糖包心制作,烤制时需用上下两层炭火,将锅内油炕着的粑粑烤酥,香酥的口感十分美味。)
接下来是小食,云南盛产米线,据当地人说是云南产的米不好吃,我也深有同感,比起大东北的珍珠米简直差了几个等级。大理一年产两季水稻,产量很高,所以米制品也多,米线就是其中一种。
本地人喜欢吃凉拌米线,喜欢酸辣的朋友绝对不容错过,一碗资格的凉鸡米线是开胃解暑的佳选择,据老板说重点是要放梅子醋和卤子水,入口那酸甜爽滑,不摆咯!
(在喜洲古镇张进士府旁边有家老店,只卖凉鸡米线,味道绝对正宗,三碗不过岗!)
无肉不欢的朋友硬菜来咯!薄荷在云南不再只是莫吉托里的调味品,油腻的排骨搭配清香的薄荷也是上佳的美食。
喜洲四方街严家大院博物馆对面有家lonelyplanet推荐的美食店,如果找不到认准店里那张硕大的孤独星球云南封面海报就好,他家的卤肉味道也是绝了,冷吃下酒,热吃会有一点微苦,相信我绝对是肉食动物的最爱。
在大理守着洱海吃鱼,可谓得天独厚,苍山的雪汇成洱海水,滋养了鲜嫩的洱海鱼。小到虾米银鱼,大到鲫鱼,白族人吃鱼讲究一个字“鲜”。不论是韭菜炒的虾米或螺丝,还是油炸小银鱼,或者用酸木瓜熬制的鲫鱼,都是色香味俱全,就连不爱吃鱼的我也拜倒在厨师的围裙下。
(韭菜炒虾米)
(韭菜炒螺丝)
(嘎嘣脆的炸银鱼)
(爽口的酸木瓜煮鱼)
提倡健康饮食和需要减肥的女生看过来,如果肉太腻鱼太腥,我们还有云南盛产的鲜花炒蛋,洱海的盛产的海菜也是素材或者煮汤的好食材,每年7、8月雨季到来时,苍山上的各种菌类大量生长,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大快朵颐,听说当地每年都有因为误食蘑菇中毒的人,如此看来,还有什么比吃更重要?
(树花、玫瑰花、茉莉花、杜鹃花、金鹊花的“五花炒蛋”)
(腊肉炒海菜)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瓶风花雪月下肚,人生无憾。当然大理的美食还有很多,黄焖鸡、耙肉饵丝、生皮、砂锅鱼....光是听名字都饱了大半,我们一定还会去很多次,慢慢品尝的!
(为美食干杯!!!!)
吃货总有不容亵渎的尊严,他们无时无刻不会放弃自己对吃的追求,不吃到当地特色,不肯善罢甘休。而我们自己一点小小的经验,真正的美食一定是当地人喜欢且常去的地方,所以多看多问,才能找到美食地上正确的坐标。祝各位吃友好运
人人都爱玩,我们也不例外,但能把玩当成职业走得潇洒的人很少,当这样的大神存在必定是我膜拜的对象。出发前接到遥远的新疆一个电话:“一蕊,我要来大理啦,你在么?”“快来!“
空空是个很man的长腿姑娘, 特立独行,今年4月这个川妹子独自去了新疆塔县,去追逐真实的诗和远方,身边再没谁活的如此洒脱,打开地图看了一眼,千里之外这次相聚必定是真爱。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橙色的小马和沉稳的大切,带着我惦记的姑娘来了,洱海浪翻滚,上关风呼啸,我心荡漾。爱旅行的姑娘性格都很美,心比海宽广,而我依旧好奇你为什么就独自去向中国的边陲小镇,空空说:“哪里的人可好了!”眼神里全是喜悦,能拴住一匹野马,必定是片宝地。
相见如故,有好多话想要聊,我跟空空无心睡眠,漫无目的游荡在吵杂的双廊,空空自言自语:“跟几年前不一样了,还是塔县好,可惜旧房子也开始拆了。”大家在面貌全非的现实里寻找回忆,越发磨灭掉曾经的美好。
“Starry starry night,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这个叫草海的大叔说来也是个有趣的人,关注他的微信才发现,原来他也是自驾游的大神,开着自己的房车环游中国,带上他的牛仔帽和吉他走遍天涯,声音超有磁性,我猜喜欢他的姑娘一定也不少吧!)
幽暗的路灯下,低沉的歌声,指引迷路的人,瞬间驻足的行人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住了歌者,一把吉他一段弹唱,这或许成为今夜我们唯一愿意停在双廊的理由,喧嚣的街道在吉他的弹拨中瞬间安静下来。
(古城和双廊的酒吧晚上9点之后热闹起来,路边昏暗的灯光像一双双黑洞的眼睛,盯着来来往往的人)
跟空空谈天说地,聊印度聊新疆聊大理,我们的世界地图上有很多很多各自喜欢的坐标,同时对大理的变迁我们也深有同感。大家都觉得它和之前不一样了,可你只能适应它,接受它。
心静何方不净土,夜幕下,风柔柔地抚摸着洱海,海浪宛若跳动的音符徜徉,悠扬的歌声里,繁华浮躁的双廊逐渐褪去浮华的商业气息,在夜色中隐去的老者和霓虹里买醉的年轻,大理的未来何去何从?
Tips:
1.如果你想再大理有夜生活请住在古城或双廊,如果你喜欢安静请选择喜洲或其他靠海靠山的清幽小镇。
2.大理古城酒吧bad monkey还不错,驻唱来自泰国,键盘手超帅!
人总是患得患失,关于爱情、友情、亲情、还有那些逝去的时光,念旧的人耳闻太多关于它的美好,于是身体力行,为了寻找丢失的梦境,沉醉在他乡的长河。
(高速出口,一片群山环抱的平原跃然眼前,“东西阔五六里,南北不下五十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好奇当年徐霞客途径此地时,是否肚饿难耐,看这青山环抱的“鱼米之乡”,便有感而发。)
离开大理驱车驶入大丽高速,行车约一小时,在甸南出口下高速,下高速后直行约4公里到石宝山风景区与兰坪的三岔路口,左转沿石宝山风景区方向往前走22公里抵达我们的目的地沙溪古镇。
(宝石山的翻山路很窄,行车请慢行;山里全是松树林,环境优美。)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并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也是连接强者之间的纽带。自从茶马古道开辟之后,沙溪作为古道上的节点,同时周边有石窟开凿和盐井发掘,于是这里顺理成章的发展成为商贸重镇。
此消彼长是大自然定下的规矩,曾经盛极一时的沙溪在历史浪潮中逐渐衰落,如今只留下斑驳的石桥古道,空荡的庭院楼台。作为整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行走在青黄的石板路上,我们寻着道旁残旧的建筑,依然可以感受茶马古道的兴衰盛灭。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心脏,如今茶马古道商贸交易热闹非凡的场面不复存在,而透过段家登古戏台、兴教寺、红砂石板的广场,百年古树、仍然能够臆想沙溪当年的繁荣。
(百年历史的古戏台,别有风韵)
(古树和戏台相对而立,像两位多年老友,熟知这古镇所有的过往。)
(古戏台建于清嘉庆年间,共分三层,底层是商铺,中层是戏台,三层为供奉魁星的魁星阁。)
竹椅上晒太阳的两个白族阿婆,时而从容观赏匆匆过客,时而入定般闭上眼,84个春夏秋冬,无声怀念。她们之间没有过多的言语交流,却总是带着舒服的微笑,沙溪的兴衰盛灭早已成为阿婆眼中的过眼云烟。
“婆婆,你们一直住在这里吗?”
“是啊!”“这里变化大么?”
“房子还是老房子,人来来去去,记不清”
村头的小孩赶着鸭子穿过玉津桥,饥渴的鸭子们扑腾着翅膀奔向黑惠江。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意思是当我们第二次进入同一条河时,已是新的河水在流淌。“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没有人可以抓住流逝的时光,就像没人能够组织皱纹的诞生。既然不可逆转,就加倍珍惜当下吧!
(玉津桥始建于明末,目前的石拱桥外型为民国年间建造,据当地人说该桥建造用了糯米浆、绵纸和石灰搅拌而成的“土水泥”,当年不知有多少马帮来往其上,桥面上还能找到马蹄踏压留的痕迹。)
如果说沙溪是昔日丽江,如今这里也充斥着各色客栈和酒吧,但这里的建筑仍较大程度沿袭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风貌。不大的古镇,半天就能逛完,但总能赢的无数赞誉。
(古老的寨门用泥砖建成,修复时按照当年的工艺,曾经的风貌得以完好保存。)
没有了热闹的集市,也没有大理和丽江那样游人如织的场面,漫步在空荡的古街,获得了难得的清净。
当年的古街商铺,现如今改造成为各种客栈小店,由衷的感激这些不落俗的商人们,没有破坏古镇原有的风貌。不再是各种购物点,特色产品销售,没有了恶俗的音乐,难怪来过的人对沙溪评价如此之高。
(当年的商铺设计门前既是窗台,也是柜台,上面可以摆放物品,里面可以储存货物,关门时把木板放到台面上即可。)
(金钱柜用来种植多肉,是个不错的改良方式。)
(建筑的梁柱精巧复杂,时隔千年任然可以看到当年的风格与工匠的手艺。)
那个闲逸的午后,桌上的玫瑰花瓣在阳光下失掉水分,客栈老板悠闲卷起烟叶 ,“这是个养老的好地方,丽江比不着。”相比那些在中国逐渐“消失”的古镇,沙溪是幸运的,但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外来客”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的生活节奏,慵懒闲适的度过每一天。)
这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我和小强穿梭在沙溪的前世今生里,畅快品味多元民族文化碰撞下酝酿的芳香,用这份古朴去还念那些消逝的古镇,希望沙溪流芳百世,永远不被破坏!
1.从大理和丽江都可到达沙溪,地理位置上更靠近丽江,自驾的朋友可以走大丽高速在甸南出高速,坐车的话大理下关和丽江都有直达剑川的车,剑川长途客运站有车直达沙溪。
2. 沙溪除兴教寺和欧阳大院外都不收门票。沙溪古镇面积不大,步行三小时就全部能逛完,沙溪周围还有宝石山石窟景区。
3.沙溪的客栈很多价格从几十到上百不等,没有特别推荐的客栈,只要不是旺季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慢慢看到合适再入住。
4.沙溪本地的特产是手工布鞋,不过现在大多也都机械化生产了。
小中甸来者庄园里藏獒一阵狂啸,不速之客不请自来,一个藏族姑娘诧异的看着我们,这陌生的来客是谁?
(小中甸来者庄园)
竹玛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终于联系上回家生小孩的卓玛,回忆泛起涟漪,全新的旅程拉开帷幕。
(来着庄园的主管卓玛)
2015年吕强和《时尚旅游》资深编辑西达老师前往梅里转山,首站小强和老师们一行几人,投宿于此,一年光景,庄园未变,来者换了模样。
我如久旱逢甘霖般投进藏族诗人扎西的书柜里,来者的主人杨哥热情的招呼阿佳(藏族人把年长的妇女称为阿佳)给眼前两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倒茶。
来者,人性之中通达善缘也。
来者,连接起这里和外面的世界;
来者,连接起传统和现代。
来者,传承传统经典,见古人;开放趋新,知来者。
来者,利众、纯粹、诚信。
(来者庄园里装修朴素,二楼会客厅里依照着传统藏族民居风格,木质的柜子里陈列的都是藏族人生活用的铜器和铝壶。)
1999年藏族诗人扎西尼玛创建了来者庄园,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来者一直致力于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把梅里雪山周边的各种绿色产品销售到远方。杨哥说:“如今的来者它寓意着后来之人,而来者的主人们希望把本地的文化传承给后来之人,特别向我们这样的80 90后。”
“大部分的旅行者向个过客,掠过皮毛的风景,拍几张到此一游的照片,其实根本不能理解当地人生活和背后历史文化,唯有深入探访才能更好传承本地区的藏族文化,而来者希望做这样的媒介。”“我们六月会在小中甸举办弦子歌舞节,届时整个香格里拉地区的弦子高手都会齐聚一堂,载歌载舞,你们要是还能呆上几天,就能目睹这盛况。”
聊得尽兴,不知不觉尽然到了饭点,阿佳准备了简单的晚餐,心存感激的我吃到一颗米都不剩。竹玛微笑的看着我们说道:“走吧,趁天还没有黑,带你们去我家背后的月亮湖看看。
当车离开国道214,驶入乡村小道,透过车窗望去,室外桃源般的美好的小中甸跃然眼帘。
(高寒地区,春季大片的草场冒着新绿。)
这里的农作物主要是青稞和荞麦,且每年只种一季,除此之外大片的草场用于畜牧,藏民储存牧草的木架遍布草场,香格里拉地区冬季干旱少雨,这种储存方法既能晾晒牧草又可防止牛马偷吃,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穿过一个个村庄,越过一片片田野,道路的尽头是一片高耸的草坡,竹玛兴奋的指着草坡后面的山说到,“到了,到了,你看那是我们的神山!”
气喘吁吁的爬上土坡,整个人瞬间呆住,几秒钟后回过神大口喘气大声呼喊:“小强快来看啊!”再美的人间仙境也不过如吧!格桑花在草原上胜放,两颗海棠树傲然绽放,绚丽的晚霞在空中燃烧。
(我们的引路人,来者庄园现在的主管竹玛。)
草坡旁就是神山啦!能够压制一切邪恶力量的白塔后经幡缠绕,据竹玛说这座神山只可男性靠近,女性是不允许上山,神山脚下的湖叫“月亮湖”,小时候老人们为了不让孩子们去湖边玩耍,吓唬她们说不可以靠近湖边,会有钩子把小孩钩下去。
(白塔下的树林里也围绕着经幡,竹玛告诉我们每年过年时,整个村子的人都会围坐在这片草地上,拉起弦子,并用唱歌的形式回顾一年的生活,果然藏族人天生能歌善舞。)
(毒狼花的一种,9月的小中甸会开满火红的毒狼花,到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下山时遇见当地一家三口一起上山摘野菜,这一把嫩嫩的蕨菜,炒着吃味道鲜美。)
(竹玛的姐夫开着拖拉机归来)
整个小中甸的藏居都是四四方方砖木混合的结构,而这些看似外观不起眼的藏族民居内部装饰很考究,雕梁画栋,金银器皿,手工地毯一应俱全。如此浩大的工程,竹玛说需要全家人齐心协力,至少要花去三到五年时间。
(这个顽皮的小妹妹是竹玛的小侄女,生性活泼,很快就和陌生人熟络了。)
竹玛的小侄女,拉着我走进她家,家人围坐在旧房的灶台边,准备着简单的晚餐,阿佳和姐姐盛情得邀请我们一起吃饭,感动于藏族的善良淳朴,更感慨于藏族人为建立家园所付出的心血,这不比在一二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为高昂的房价奋斗来的轻松。
(竹玛家的老房子是用普通的木板和方砖搭建起来的,门上那块十星级文明户的牌子异常醒目。)
好人品尽然余额不足了,刚到估算有30公里的土路入口,一根横杆不留情的挡住了去路,隔壁房子里走出一个大哥吆喝着:“防火期禁止入内!”“大哥,我们没有火!”“大哥,我们从外地千里迢迢赶来的!”“大哥,拜托啦!”“大哥!!”(撒娇状)然并卵,这铁面无私的大哥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接下来一辆橙色森林消防车飞速驶来,特意拐到栏杆外侧,只见司机摇下车窗跟那黑脸的大哥嘀咕了几句。一车“游客长相”(带着遮阳帽磕着瓜子,不要跟我说他们是去检查的!)的朋友得意的看着我们扬长而去。“卧槽!”(内心一万匹草泥马狂奔而过)不管是因公还是因私,这种强烈的区别对待一定要曝光一下!失望的离开,乐观的小强说,没事下次来说不定路就修好了,不颠屁股。(据说碧沽天池已经开始开发,希望不要变成一个坑爹的景点。)
(小中甸水库两岸美景)
返程路上,小中甸的田园风光抚慰受伤的心灵。硕多岗河养育了小中甸的藏民,也滋润着两岸的红柳,河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小中甸水库的兴建将雪山的融水留存,人类用智慧改变着世界。
(小中甸很多村庄的十字路口建有白塔,阿佳顶着正午的阳光在转塔。)
(和平村的文化站正在翻修)
回到来者庄园,依依不舍的送别竹玛、杨哥和阿佳,我们带着遗憾踏上了前往中甸的旅程。
(每年五月高山小杜鹃花盛放,而九月将是火红的毒狼花)
在小中甸国道旁,大片的小杜鹃花海,每天吸引着成百上千的游客可驻足,而我连续一个月里两次前往也组建对它的喜爱之情。
当我和空空在花海里徜徉时,原本以为小中甸就是指这片花海,而后来在小强的寻找下,我们带着“来者庄园”的生态蜂蜜和青稞酒,和一大堆香格里拉的传奇故事,走得不再像个过路人。
在国道214上驶过,大货车不断,旁边高耸的公路桥墩昭示着未来欣欣向荣的发展,刺眼的眼光下,闯进一只黑狗。“你看后面那只狗!”小强一转方向盘,停在来路边。而我举着长焦火速跳下车,回头搜寻着大狗的踪影。
谁也不曾想到,在小中甸的公路边,捡着一个大神还有他的明星狗,这个酷似韩寒的小伙子背着高出身高的包,他说:“我要徒步去印度!”这坚定的语气,把我和小强都惊呆了。 “走上车,我们搭你段!”
刚才还矫健的菜包,露出温存的眼神,上车不久就依着座椅睡着了。“它太累了,跟我一样。”跟草鞋琴聊天,才知道他的传奇经历,大神请接受我的膝盖。这个怀揣3000美金,单车骑行到好望角,在非洲几次被抢,在埃及被持枪巡逻的武警指过头,在埃塞俄比亚上了当地报纸,最后活着回国,居然还剩下1000美金的小伙子就是个穷游的资深玩家!而节约的中级秘诀就是沿途搭帐篷,自己煮饭,“交通基本靠走,取暖基本靠抖”。说起为什么带着菜包,还是因为那些好奇又无聊的黑人兄弟,老是喜欢掀他的帐篷,看稀奇。
我很好奇,你爸妈知道吗?他说几年没有联系了,13念辞职之后,他只跟哥哥有电话联系。看他眼神坚定,气氛有点尴尬,对话戛然而止。
(他总能找到满意的住处,比如一栋尚未完工的大楼顶层,全景落地窗可以俯瞰整个香格里拉,他幽默诙谐常说自己活的还不如菜包潇洒,请各位自行关注如果你在路上遇见他,买张他自己做的明信片吧,说不定能支持他走到印度呢!)
“我们都是背包客,背的东西不一样,有的背的是彷徨,有的背的是远方,”衷心祝愿草鞋琴能顺利抵达印度,一路平安,亲人们还在家里等你回来。
1.小中甸花海停车不收费,但车不能驶入村民的小道,否则要收多少钱就是他们说了算。
2. 小中甸和中甸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住宿很少,推荐一家建于来者庄园对面的民宿,老板刚把客房修建起来,预计7.8月就可以开始营业。(香格里拉中甸镇和平村 )
3.碧沽天池的入口位于小中甸镇租车谷,请记住这个奇葩的地名。
从小中甸驱车30公里抵达中甸,沿途风光豁然开朗。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里说这里有雪山、草原、山花、村庄,一个美丽的名字“香格里拉”由此诞生。
(当我们从观景台向远方望去,希尔顿小说里所描绘的场景就映入眼帘,那奇妙的感觉。)
绕塔的车让不熟悉道路的外地车摸不清头脑,佛教的气息逐渐浓烈起来,看来外来的和尚也需要普及入乡随俗的规则。
(刚进入香格里拉市,有一个很大的白塔大转盘,外圈是正常驾驶习惯逆时针方向,而内圈是转塔的顺时针方向,所以但凡看到佛塔和围栏的地方一定要谨慎慢行,不熟悉当地人的转塔习俗,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在抵达香格里拉前遇见一路上最奇葩的电子眼,限速的牌子上写的时速从40到10不等 前后一共有六个牌子,你特么在逗我吗?根本不知道看哪个?!于是大部分外地车都是以龟速通过,真是奇葩了。)
(入住独克宗的天边云客栈,来自长沙的姐姐,人超级热情,13年接手这家客栈,如今已经收养了三只小土狗。)
(性格温顺的小狗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接待客人,撒娇卖萌)
第二日一早,我和小强决定去龟山公园转转。相比双廊车水马龙,游人如织,这里异常的安静,街道上商店贴着铺面转让,门口包车的师傅围着熙熙攘攘的游客热情的吆喝:“美女你们要包车吗?不了,我们有车,谢谢。那住宿呢?我们家24小时热水...谢谢,找到住了。那吃饭了吗?我们家牛肉火锅地道,刚吃过了。那......仓皇逃离, 心里盘算着,不会开车的客栈老板不是好厨子,这产业链做的好长。
竹玛跟我说过藏人一生的财富,有很大一部分会捐给寺庙,源源不断的捐赠养活了成千上万的喇嘛,如果说内地最气派的建筑是各种商业体,而藏区最漂亮的建筑一定是寺庙。这金光闪闪的转经筒,在阳光下亮瞎了眼。
和几个前来转经的阿佳一道登上龟山公园,阿佳们身体倍棒,一溜烟甩掉我几十米,忘记这是高原,气喘嘘嘘的嚷嚷让小强帮我背相机包,阿佳也停下了,笑说:“年轻人别着急嘛。”
好奇猜测她们的年纪,60出头?白色的鬓角似乎不止,70左右?面色红润,健步如飞,也不太像,阿佳说:“我都76了,看着不像哇?”
聊得开心,两个老太拉着我一起登上龟山,原来她们就住在古城里,没什么事情就相约一起来转经,这似乎可以强身健体,信仰成了高寿的秘诀。
龟山顶藏传佛教的大佛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佛像曾被毁坏,经卷也流失民间,现在能看到的已经是原址重建的新寺。
穿过山顶飞扬的经幡,新建的独克宗古城静默,火烧的痕迹还依稀可见。2014年初的火灾几乎让有着1300年历史的古城付之一炬,让数百座传承久远的建筑化为灰烬,整个古城2/3面积被大火殃及,经营几近停滞。
(独克宗古城是指围绕龟山,建成的一座“白色石头城”,也叫作“月光城”。)
穿过山顶飞扬的经幡,新建的独克宗古城静默,火烧的痕迹还依稀可见。2014年初的火灾几乎让有着1300年历史的古城付之一炬,让数百座传承久远的建筑化为灰烬,整个古城2/3面积被大火殃及,经营几近停滞。
大佛寺的右侧,巨大的转筒震撼人心,这个五层楼高金碧辉煌的大家伙是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筒身上端雕刻着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下端刻着佛家的八宝图,筒内还藏有经咒、无字真言等共124万条和多种佛宝达16吨。
转经筒下面有一圈扶手,是供人推动转经筒用的,女汉子信心满满上前应战,狼狈的败下阵来,老外也忍不住上前挑战,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跑得就像一个大写的笑话)
(两个意大利的帅哥,也不信这个邪了,不过最终挑战失败...)
(老牛拉破车的即视感,阿佳肯定在心里默默的笑我们这群逗逼)
(最终团结就是力量,巨大的经筒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成功转动!)
众人拾柴火焰高,经筒在二十多个人的努力下终于转动起来。据说每顺转一周,相当于默念佛号124万声,转满三周,消灾祈福,吉祥如意。我特意绕了N+1圈,希望所有愿望都可以实现!
太阳落山后气温明显变低,零星的游人跟大理古城比,真是九牛一毛,很难想象曾经这里歌舞升平,那些文艺的咖啡馆也少有人光顾,此时古城里大部分是本地人,他们聚在一起喝着酥油茶聊着家常。火灾前的独克宗长啥样,没来过的我们也不知道,可如今的现状确实让人有点惋惜。
(12年曾经在客栈里当义工的姑娘带着她的美国男朋友专程回到这里,我们围坐在黑陶罐边,喝普洱聊旅行。)
客栈老板来自长沙的姐姐说:“火灾过后的独克宗,没有了灵魂。”起初我还不太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古城的灵魂是建筑还是人?还是一种生活状态呢?我问:“这样的客流量正常吗?”“暑假香格里拉会迎来旅游的旺季,我们一年的生意也就指望这两三个月和黄金周了。”曾经在店里当过义工的姑娘说:“我在那会儿,晚上都挺热闹,一群天南地北的旅行者带着故事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
对逛古城失去兴趣的我们,第二天在姐姐的推荐下去了当地人购置生活物资的大市场,除了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外,藏式的器具和当地特色的食品让我们能够快速了解藏族人的生活方式,这样接地气的旅行方式让人屡试不爽
在藏区几乎每户人家至少拥有一件金银铜器,而这些传统藏式金银铜器大多是手工打造而成。
除了铜器,黑陶制品也是家家必备。在香格里拉有个藏族村落叫尼西,拥有悠久的制陶史,这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的陶具叫黑陶,用一千度左右的高温将泥沙烧制成漆黑油亮又薄如纸的陶罐,烹饪饪出的食物有着泥土的香味;离开中甸后我们还有缘到尼西村黑陶大师孙诺七林家,亲手制作黑陶。
高寒地区只适宜青稞生长,青稞面成为藏族饮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人说藏族人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日无酥油茶。由此可见,世代相传的糌粑和酥油茶在藏族人民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样一坨一坨像面团一样的东西就是酥油啦!
古人用盐渍、烟熏、发酵和干燥等方式处理的腌制风干的动物肉制品,成为当年保存食物的方式,在茶马古道上交换的商品里,火腿也是其中之
逛菜场饱了眼福,肚子抗议了,小强说请我吃松茸炖鸡。老板说6月还是泡水的干松茸,等到8月雨季到来,山里的新鲜松茸上市,味道更鲜美;而这种被日本人奉为“菌中之王”的食物还有一项独特的功能,抗癌!一口松茸下肚,感觉自己吃了一锅强身健体的小药丸。
(高山土豆)
(各种味道微苦的高山青菜)
(酥油茶)
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当地人推荐的一定是最好的,于是晚餐去了客栈姐姐推荐的“热贡艺人”。
这家店曾开在古城里,火灾过后搬到新街,地址位于达拉廊107号。看名字像个KTV,门头又像个黑网吧,走进才发现别有洞天,里面十几桌火锅热闹着呢!帅气的藏族小哥叮嘱多次,不要点多了,你俩吃不完。真是良心商家,肉好汤足,配菜新鲜,还有什么比肉管够,酒喝足来的开心。
(牦牛肉分量超足,原本以为只有上面几片,哪想下面还埋着大块的牦牛肉。)
(藏式Pizza,牛肉饼香酥爽口)
(新鲜的牦牛酸奶,口感棒呆了。)
(隆重推荐香格里拉啤酒,用它家广告就是“水,来自雪山的恩赐,青稞,与藏族一同沐浴阳光长大,麦芽,源自澳洲的精品质。一切都只为了把最天然的精酿啤酒献给你们。”)
后来有位甜茶老板告诉我们,藏族人很珍惜粮食,因为在高原种植粮食非常不易,他们不愿浪费一丝一毫,糟蹋粮食浪费水源就是挥霍福报,瞬间意会热贡小哥的用意,美好的食物值得每个人珍惜。
告别客栈的姐姐,突然回想起那句“失魂的独克宗”。”许多的美,也许我们看过一眼,就再也不会相逢。”这样的感觉一直存在于每一次旅途,08年汶川地震、14年独克宗大火、14年尼泊尔地震,我们生存的环境无时不刻不再改变,不论是外力作用下的改变,还是像大理丽江那样商业化浪潮的席卷,曾经的美好都在岁月的洗礼中悄然消逝,而我们能做的只有用影像或者文字去忠实的记录它的变迁。
一个朋友在微信上给我留言:“独克宗古城,是我心中的日月,只要古城还在,人还在,我就会再回到那里。” 相信当藏地开满花朵的时候,那些断而又续的故事将变成独克宗丢失的灵魂,再次回到喧嚣的老街。
1.香格里拉市住宿大多集中在独克宗古城区域,设施完备。
2.月光广场有很多包车到周边景区如普达措和纳帕海,喊价不一。
3.纳帕海几个出入口都被村民围起来,进门收费60-80不等,骑马是120起,感觉很坑,不推荐前往。
“关于信仰,信则有,不信则无。”
离开独克宗古城,我们一路北上,在香格里拉市区五公里外,大片水草丰茂的湿地像块瑰丽夺目的绿宝石,远处山脚一座金光闪闪的寺庙跃然眼前。
(近处的湿地上成群的牛和马悠闲地吃着草)
抵达松赞林寺脚下,抬头望着壮观的寺院建筑群,回想起竹玛说过藏民一生的财富都会捐献给寺庙,可见佛教在广大的藏民心目中拥有多么至高无上的地位啊!
每天固定时间有向导为游客讲解,于是我们跟着向导顺着人群缓慢前行,不多时我和空空就被这同一种语速和声调的小哥说出了瞌睡,感觉听乏味的“历史课”不如自己感受再查资料来的痛快,于是火速脱团,我们决定要慢慢游。
(路过的小和尚被拍的起劲的摄影师抓个正着,腼腆的微笑,道一句“扎西德勒!”)
我和空空借着休息,开始对拍起来,两个大白羊的霸气快从镜头里溢出。大队人马终于不见了踪影,正应了我们的愿景,清净之地回归了!
(一阵风吹过,布帘随风飞舞)
远山的白云和城市交相呼应,近处的拉姆央措平静缓慢,瞬间意会风水宝地的含义!被它震撼的远不止我们,就连外地过来的喇嘛也拿起手机一阵猛拍。
石卡雪山上常年的积雪与松赞林寺的金顶遥遥相望,高大白墙的藏房、宽阔的牧场和飘摇的经幡与詹姆斯·希尔顿在《 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香巴拉一模一样。
近距离的欣赏寺院的细节,发现不论从建筑技术、规模、艺术乃至文化等方面,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都代表着藏式建筑的最高水平。
(每一扇雕花的窗框,都精美绝伦)
(丰富的色彩是最适合拍照的场景,于是我和空空不断入画,根本停不下来。)
赶在落日前下山,山脚的神湖拉姆央措水清如镜,传说这里是女神白登拉姆的寄魂湖,天气晴朗时湖水会发出奇特的声响,从湖面的倒影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可我只看见了一只猪和一群鸭子!! 难道我前世是只小动物
可别小瞧这些家伙,喇嘛们专程从寺庙里出来,喂食它们, 超有爱!
(师傅认真喂着小动物,悄悄瞅见大师的黄色波点袜,不仅笑出了声,真是可爱的人。)
(二师兄!你怎么也来香格里拉找师傅啦!)
沿着松赞林寺左侧的小路,车行五分钟,抵达今晚的住地,松赞绿谷酒店。
这座毫不张扬的藏式土木结构建筑,建在湿地环抱的克纳村,阳光明媚的花园里海棠开的正艳。
接到消息的酒店工作人员早早守候在酒店门口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献上洁白的哈达,一杯香醇的青稞酒,如此热情的接待,受宠若惊。
(换上特意准备的千层底布鞋,一下就进入角色)
(酒店的工作人员都是当地人,姑娘们都略显腼腆,跟我们说话时总带着淳朴的微笑)
(大堂经理说酒店的设计全部出自老板白玛多吉之手, 藏式风格的大堂充满红黄的暗色调,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酒店里的饰物都用传统的藏式物品作为元素,很多工艺品都有着百年历史,不过这个有点植物大战僵尸风格的八仙过海也是有趣。)
(装饰物也带着强烈的个性符号)
生活在这个藏式博物馆里,感觉特别奇妙,每一件小物品都有它的故事,方寸之间彰显着藏族文化的深厚,而我们乐在其中,一整晚都徘徊在这间有故事的酒店里,回味无穷。
二天一早,为了去参加诵经的晨会,6点闹钟响后反复在床上重启了几次,终于还是挣扎着爬起来。
寒冷的清晨,松赞林寺门口磕长头的妇女排着长队开始虔诚的跪拜,她们双手合十嘴里默念经文,触额、触口、触胸,每一次躺下和起身都力求做到完美。用身体丈量大地,他们相信这一路虔诚的叩拜可以消除他们过往的业障,使心灵得到莫大的慰藉。
7点前大门空空,我们真的不是故意逃票的,只是一不小心发现这个秘密。 空着肚子爬上高高的石梯,一下子有点头晕,不是高反,就是饿的。 清晨的松赞林寺空空如也,大殿的正门依然紧锁,说好的诵经晨会呢?!
回头发现三弟和踢踢裹着厚实的衣服早已守候多时,原来大殿正门只有下课才会打开,在他们的指点下绕到侧门进入大殿,扎仓大殿拥有108根石柱,可同时容纳1600多人。我和空空悄悄溜进去,坐在边缘的椅子上,大殿里几百个小喇嘛念着经,大家的声调高低不一,节奏忽快忽慢,中间还夹杂着窃窃私语,静静坐上一会儿竟然觉得舒服。
我和空空在确认了下课时间后,决定出去跟其他人商量一下,三弟一动不动坐在那死盯着大殿的正门,眼神里全是期待,摄影人的执着就是不拍到满意的镜头决不罢休。几经核对才发现有人说9点下课有人说8点半,究竟该相信谁?我和空空在寒冷饥饿的无奈中决定再坚持一会儿吧!好不容易爬上来的。
(酥油做的贡品是敬献给神的)
太阳从云后升起,乌鸦都开饭了,再不回去就吃不成早餐了,就当我们决定放弃时,一股绛红色的身影从万字旗后涌出,竟然提前下课了!
当时还在拍照的我后脑勺一热,撒腿就跑,这一大早不就为了这样一个镜头吗?动作慢就真的错过了!于是这个疯一样的女子,混进师傅的队伍里,跑得惊天地泣鬼神!再次感谢空空记录下这宝贵的瞬间,哈哈哈!
(三弟拍摄的视频片段)
返程路上,阳光终于刺破云层,远山在阳光中苏醒,松赞林寺门口的香火旺起来,香格里拉新的一天开始了。
1. 松赞林寺门票115元/人,入住松赞绿谷酒店可以购买75元的套票,可以连续三天入内。
2.松赞林寺是格鲁派(黄教)寺庙,进寺庙大殿不能戴墨镜和帽子,进殿参观遵循左进右出的原则,遇到转经筒也需要顺时针转动。
3. 香格里拉地区平均海拔3300米,不宜剧烈运动,以免发生高反。
4. 从售票处买票后到寺庙门口还有约1.8公里的路程,可乘坐观光车抵达,车费已包含在门票中。
5. 松赞绿谷酒店就在松赞林寺旁边,步行五分钟,如果要拍摄日出,这里是绝佳的选择。
6.扎仓大殿的诵经晨会是早晨6:30到8:30 之间,可以从侧门进去在边缘观看,大殿内不允许使用闪光灯拍摄,不能高声喧哗以免影响僧人。
从松赞林寺出来一路向西,沿着国道214行驶38公里,左转驶入香维线(香格里拉-维西),群山环抱下,一座青瓦白墙错落有致的村庄出现眼,今天首站的目的地就是这里—尼西乡汤堆村
向导说孙老先生有着60多年制陶经历,弹指间,在拍打拿捏泥土中度过50多个春夏秋冬,看着眼前古朴的老屋,很难想象千年历史的土陶技艺,就在这样的民间艺术大师的手心里传承着。
(起居室里简单的摆设,火塘上发黄的水壶和酥油茶筒,让你完全无法想象这里的主人竟然是一名鼎鼎有名的艺术大家)
孙老先生去年去世了,他的侄儿带我们到对面的工作室里坐下,而今天大家最严峻的任务就是学习制做陶胚。踏入大师的工作区,仿佛进入了陶器的世界,那些半成品的土陶胚正放在桌上晾在屋顶阴干。
(尼西有四宝:木碗、矮鸡、土陶和小辣椒)
老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原材料土,吩咐我们落座,这夹杂着沙石的黄土其实早已经过六道工
序:采土、取沙、晒土、舂土、筛土、和泥,六道工序。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啦!看我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这坨黄黄的“粑粑”变成一个杯子
这根扁木棒可不是用来炒菜的,它叫陶锤,作用是拍打泥料,第一步我们要用陶锤沾水拍打泥土,把它拍至厚薄均匀的土片,一块见方做杯身,一块成圆做杯底,再用木刀刮去多余的部分。
第二步,将长条形的土巴围成一圈,形成杯子的外壁。老师制作起来相当轻松,而我们的刚拿起来不是裂开就是塌掉,不得不回到第一步重新来过。老师一句话点醒大家:“注意控制水分啊!”原来泥土里水分的比例直接决定它成形的状态,可究竟水分多少只能用经验积累啊!不一会儿失去耐心的我,捏起一个干枯消瘦布满裂痕的草胚,再削掉多余的部分,进入下一道工序。
第三步将底座放置在转盘上,一边旋转一边用陶锤拍打茶杯外壁,使其紧致。听老师拍打的声音足见力道,而我的豆腐渣工程完全禁不起打磨,拍重一点就裂开,拍轻了又不塑性,万丈高楼平底起,地基不稳不行啊!
(老师熟练的怕打,看似简单的动作,换到我们这里就异常困难了。)
不一会儿整个教室就充斥着啪啪啪啪啪的声响,每个学员都用尽全力,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重头开始,估计大家此刻心情和我一样,不就是一坨泥巴么,我就不信这个邪了!
(超认真的踢踢,已经在第一、二步尝试N+1次了...)
同学各自埋头苦干,猛一抬头发现老师手里的泥巴已经变成了一个杯子!刚才不都还是跟我差不多的格式吗?这是开挂了吧!!!心慌意乱的放下陶锤,悄悄用手沾水涂抹那些龟裂的细纹
第四步用陶锤沾水拍打杯口和杯底,手用力抵住内部,外面的力道要均匀,慢慢收口收底,再用木刀刮修细节。拿着勉强有点畸形的作品,回想小时候玩泥巴怎么没有如此强烈的挫败感。
最后一步用牦牛皮沾水摩擦外部,有点抛光的效果,一件陶胚基本成型。老师做完自己手里的作品,开始检查学生们的作业,原本信心十足感觉自己玩泥巴天赋秉异的我伤心了,如果以老师的那个为标准,我的最多40分吧。
像是病急 乱投医的病人,忍不住问道:“老师你看我这个还有救吗?”“你拿来我试试!”同样简单的步骤,重复几次,我那凹凸不平的残次品竟然也成形了,老师的巧手还给它加上了壶嘴。
狂喜之余,决定由自己来善后,还为它制作了装饰,我可爱的小茶杯华丽诞生。
(虽然是老师妙手回春,但依旧很有成就感)
端着自己做的宝贝欣喜若狂,赶紧拍照留念,因为我们今天完成的只是最基本的塑性,接下来需要阴干,再入火塘烘烤,最后用涅槃之火烧制而成,黑陶那墨黑色的质地就是在最后一步形成的 。
(有没有卖相啊!)
(土陶胚和成品的对比)
“人要活得的简单,像泥巴一样朴实,自己走过的六十多年,泥土为自己带来好多好处,生活已经过得很满足了,对泥土给予自己的收入,要带着感恩的心。”——孙诺七林
向导告诉我们汤堆村里孙老师的徒弟很多,他无私的把这项技术传授给了徒子徒孙,希望把这项历经千年的传统手工艺传承发扬。虽然孙老被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号,但他从来不漫天涨价,每一次涨价都要进寺庙问过活佛后再做调整。这个一生都在和泥巴打交道的大师,拥有像泥巴一样朴实的品质,就像这些精致的陶罐,每一寸花纹之间都赋予了制陶匠人双手的温度和毕生的心血。如今桃李满天下的孙老先生虽然离开,但黑陶的魂和艺会在工匠的巧手下继续传承。
告别时,望着手指上残留的泥土,想象着60多年前那个玩泥巴的小孩,笑出了声。
1.尼西乡汤堆村可以购买黑陶制品,你可以选择路边小店里的黑陶也可以到孙老师家里来购买,制作工艺决定价格高低。
2.100元\天的课程费,就可以感受制作黑陶的过程,你可以花上一天时间坐在这里研究黑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制作的成品在一到两周阴干和烧制成形后,还可邮寄到家,是非常值得尝试的旅游体验。
三弟熟练的拿出咖啡壶,开始冲泡,这个90后的小伙子虽然话不多,拍起视频来确超认真,早起的毅力,守候的执着,几次拍摄接触下来慢慢熟识了,才知道摄像只是他的爱好,而本职是创业做咖啡。视频拍的竟然也很棒,发自内心的钦佩。
我问三弟,你的咖啡做的那么好,为什么还要到处奔波拍摄视频,他说就是喜欢,顺手递上倒好的咖啡,那浓郁的香味瞬间消退疲惫。原来生活不止眼前这一杯咖啡,还有诗和远方
离开奔子栏一路开始爬坡,顺道去了一趟坐落在德钦县奔子栏乡书松村的东竹林寺。这座位于海拔3000米之巅,具有“冬无寒冷,夏无酷暑”的特点,曾今是康藏重要的十三林大寺之一,如今依旧香火旺盛。如果说松赞林寺都是游客,那这里全是远道而来的朝觐者,庆幸如此,才获得难得的纯粹。
寺院高大的外墙下,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都有节奏的围绕着白墙移动,形态各异,仿佛在佛堂外就可以窥见人生百态。
寺院二楼唱经的人一边敲鼓一边念诵经文,燃烧的酥油灯在深邃的大殿里闪耀,此刻的我们内心无比平静,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老者不辞辛苦,不远千里赶来,意义何在?
寺院的角落里坐满了远道而来的村民们,微笑着聊着家常,他们虽不富裕,但脸上时刻洋溢着笑容,有人说这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生存环境恶劣,如果没有信仰的作为精神的支撑,他们是很难毫无怨言的生活的。我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但佛教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他们的心态如此平和,眼神那么宁静、清澈
离开那些和蔼的老人,我们继续踏上旅程,接下来要翻越白马雪山,今晚的目的地是梅里,我和空空轮换着开车,沿途风景大美,一车人心情愉悦的谈天说地。
(女司机二号 一蕊)
谁说女人就不可以活的洒脱,三毛说:“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于是她在沙哈拉的沙漠里找到精神和感情的归宿。又或许你们只看见那些潇洒的人表面风光,而那些半夜修图,码字,早起晚归的拍摄和跋山涉水的脚步,那些你们看不到的辛苦,都支撑着“洒脱”的我们走得更远!
沿途的美景悄悄消逝在后视镜里,海拔一路攀升,在曲折的山路上前行,感受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当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汽车出现,这项伟大的发明使得人与高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得以缩短,而我们深爱自驾这样的旅行方式,它比徒步轻松,比其他交通更贴近自然。
在4292的白马雪山垭口,呼啸的山风吹动风马旗,一遍一遍念诵着六字真言。 而此刻我对幸福的理解,就像那绵延不断壮阔的雪山,彩色的经幡飘荡其间,就像一条生命之路,引导你穿越山河大地。
在垭口飘荡的经幡前给同行的伙伴留影,感谢这一路陪伴,旅程因为你们变的更丰满,我们有聊不完的故事,喝不完的美酒。我一直坚信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当一群拥有梦想的人聚在一起,总能快速发现生活的价值所在。
(文采一流的上海姑娘踢踢)
(浪迹天涯的成都妹子空空)
(用镜头写诗的上海哥们儿三弟)
(拿着相机仗剑天涯的我)
生活在攀枝花的陈哥说今年他第五次骑着进藏了,问他是否辛苦,他说习惯就好了,“67岁这个年龄这个身体,想到什么就马上去实现,晚了就没有机会了。”我钦佩他的勇气和毅力,也赞同这样的生活态度,一个有信仰的人生,不管成不成功,至少不会迷茫。
陈哥还告诉我们在山脚遇见一个准备用十年时间骑马车环游中国的家庭,看来大神永远都在路上,庆幸我能遇见这么多不同的人,才看到生活的一百种可能,无论是用走还是骑车骑马,或者在四轮上狂飙,目的只有一个:“在通往信仰的路上,我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景。”
1.东竹林寺距中甸县城约105公里,距乡驻地奔子栏23公里,自驾从中甸出发,可以选择在奔子栏享用午餐后前往寺院参观。
2. 藏民对佛教及寺院很崇拜,一定要遵守规矩,切勿大声喧哗、随处走动,请尊重民俗民风。
3.白马雪山一路上行,路况较好,冬季道路容易结冰,请务必携带防滑链等工具。
“幸福是什么?幸福不在一个很多钱的地方,也不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幸福其实在自己的心里。”——白玛多吉
赶在太阳落山前抵达松赞梅里酒店,向导说这里的每一个房间都可以看见壮美的雪山。驶离主路,碎石子路面引导我们进入原始森林的边界,翻过一个陡坡在正对梅里雪山的小山口,一座石头城堡结构的房子出现眼前,还是典型的藏式建筑,酒店内部也还是是纯粹的藏式风情,我喜欢那些古旧的藏式家具,更爱推开窗眼前的这片风景。
(酒店的走廊里全是梅里雪山的照片,从早到晚四季变换,主角的风采在光影变幻中永生。)
(坐在房间的窗台上眺望远方,云雾中的梅里如梦如幻)
靠在窗台边,眺望雪山,这座几座异峰突起、雪峦绵亘的雪山统称梅里雪山,其中南段部分叫做“太子雪山”主峰卡瓦博格海拔6740米,是云南第一高峰,旁边那座叫缅茨姆峰,像一对含情脉脉的夫妻并肩而立。在佛教的藏民心中,太子雪山是他们的神山,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赶来,围绕着神山绕匝礼拜,匍匐攀登,而这就是“转经”的由来。
傍晚时分梅里雪山在云雾中如影若现,不肯露出真颜,向导告诉我们梅里365天有200多天都笼罩在云雾之中,只有等到10月中旬秋冬到来,云雾散开,那时几乎每日都可以看见到日照金山。而夏季完全看运气,偶尔会在午夜或者清晨,云层消散的瞬间一睹它的真容。听到如此一说,内心更强烈地渴望见上一面。
新刷漆的纯白色外墙房子里,木质结构的老屋让人瞬间穿越到90年代初期,一楼的牲口在悠闲的吃着牧草,心惊胆战的登上陡峭的木质楼梯,很难想象家里的老人每天是如何上下楼?二层是客厅和居室,而三层则是晾晒粮食的坝子和漂亮的佛堂。
制作好风马旗,女主人端来青稞和玉米糌粑,道上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热情的款待大家。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糌粑,一边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我很好奇又不好意思直接问,于是请向导解释一妻多夫的来由, 大姐听我们聊天笑着回答说:“我们现在都一样啦!只是阿佳那辈是一妻多夫,我们家有两个爷爷。”“那两个爷爷都在么?他们关系好么?”好奇心严重又心直口快的我实在忍不住就问了句,大姐毫不避讳的解释:“刚给你们打酥油茶的是大爷爷,还有一位不在家,他们的关系都很融洽。”突然觉得要世界上有两个小强,一个赚钱养家,一个陪我天涯海角的玩,那该多好!哈哈,真想做个白日梦。
(传统的黑陶器皿是迪庆藏区每家每户都有的物品。)
虽然不富裕,但这家人给我们的感觉很是舒服,两位爷爷在同一个屋檐下也能和谐相处,全家人都非常和睦,应了白玛多吉说过的那句话,其实幸福就在我们心中,珍惜当下的所有一切吧!
月色中离开村庄,寒冷的夜幕下,一轮圆月照亮整个世界,此刻的村庄成了另外一番模样,一颗巨大的梨树上,那层层叠叠的繁花从树枝开到了树梢,远方梅里雪山笼罩在云雾中不肯露出真容。
这么美好的夜色,怎么可以睡觉,于是把车灯打开我们玩起光绘。我拍摄,三弟配合、空空甩钢丝绵、踢踢补光,四人协作,不亦乐乎,我们的欢声笑语笼罩在月色中,成为彼此难忘的记忆。
(13年蔷薇图片社同事老唐冬天在梅里拍摄的星轨。)
睡梦中梅里的雾散开来,月色下白塔静静的守望着远山,幸福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自己心里。
1.梅里雪山天气最好的季节在10月中旬之后,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卡瓦博尔顶峰,从6月开始到9月,整个梅里长期笼罩在云雾缭绕之中,很难见到其真容,所以通常建议选择10月之后或5月之前来。
2.梅里松赞林寺非常适合拍摄日出日落,楼顶的观景台毫无遮挡,为有摄影需求的朋友诚意推荐
清晨的闹钟一响,我和空空激动地翻身跃起,拉开窗帘白茫茫的浓雾迷失了双眼,情绪跌落谷底,看来想要一睹卡瓦格博真容的愿望彻底落空了。
无心睡眠,坐在松赞屋顶餐厅翻看白玛多吉的藏书,一本黄框的《时尚旅游》吸引了注意,这不是吕强去年跟西达和晓涛老师一起去做的梅里专题吗?
《雪山来者》名字缘于来者庄园,15年6月吕强和时尚旅游的老师们探访梅里,为期一个月的旅程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节点,因为他完成了一件藏传佛教中极其重要的活动——转山。
“转山”即围绕神山、圣湖或寺院佛塔绕行的祈祷仪式。这是源自雍仲本教的习俗,藏传佛教的信徒认为神山、圣湖养育了他们,而山神、龙神(水神)又护佑着他们,因此对神山圣湖常怀有一种感念之情,认为能绕行这些神圣的地方一周,可得到礼佛敬神的功德。转山有步行和磕长头两种方式。前者手摇嘛呢经轮,口诵六字真言,身背行装绕转;后者以等身叩拜,即磕长头绕转,通常绕神山、圣湖一周,需数日或数月。人们带上干粮和饮水,风餐露宿、含辛茹苦地跋涉和叩拜,用步履和身体等丈量着神圣的土地。
在灯房里点上一盏酥油灯,告诉神明我来了,漆黑的墙上无数白色的掌印是计数的工具更像是一副无声的画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每一个掌印背后的故事,拥有着给予。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平等的向着自己的心灵深处延伸,在方寸之地获得了片刻的安宁和回归,将尘世的纷扰拒之门外。
取得了“钥匙”,便可踏上接下来的旅程,澜沧江边的西当村,除了著名的温泉之外,也是内转山的入口。
可供选择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翻越垭口,一条是沿着江边进入;两条道路均不通车,唯一运输工具就是当地的骡子。
传统转山路线是从西当村翻越垭口进入雨崩,江对面山上是著名的飞来寺。就在12年之前都没有从飞来寺道澜沧江的柏油路,那时人们需要从飞来寺下到河谷再徒步道西当村翻南宗拉,然而这1000多米落差看似简单的山路,足以让你的膝盖为之疼痛。
随着转山的人们,在密林里穿梭,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拓荒之道,信仰的脚步在原始森林里开辟着希望。
路遇老喇嘛带着小沙弥转山,小沙弥体力和忍耐力有限,不时抱怨。不过没关系,这沿途坐落着大大小小的茶馆,每走一个小时会有一个休息落脚的地方。
其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家泡面王子了,资源匮乏的深山,人们的餐食更是简单,这废弃的泡面盒堆积成山,俨然成了一道景观,老板说这样的收纳减少环境污染,也是一种纪念。
此行的目的地是雨崩村,雨崩在德钦当地的传说中代表着“世外桃源般的圣地”,相传雨崩村是西方极乐世界在人间的显现,居住在雨崩的人们都是空行母和空行勇士的化身,所以雨崩的人们在临终时即使没有得到上司的关怀也能往生净土世界。而藏在神山“些里崩”开启圣地大门的钥匙将在未来世界陷入战争和疾苦的苦难时显现出来,到那时人们便可以拿着钥匙前往安乐的净土世界。美好的传说和梅里的风景吸引着众多徒步爱好者与游人随着朝圣的人们来到这里,于是各种网站有了雨崩攻略和美图。而小强说内转山的路远远没有网上那些夸大其词的说法简单,徒步没有七、八个小时根本抵达不了目的地,现在虽然可以骑马,但长时间马背上的颠簸对腰也有损伤,体力与耐力不佳的人,千万不要贸然前往。
整个转山路上唯一一段平路,在位于接近垭口处,这里堆放着各种颜色和大小的玛尼石,翻越垭口后豁然开朗,眺望远方,雪山咫尺可见。那一瞬间疲惫的汗水和过往的森林牧场全都抛在身后,眼里只有那高耸如云的卡瓦博格和壮观的山脊。
雨过天晴,经过长达七八个小时的徒步,到达雨崩村, 彩虹桥在山巅,迎接远道而来的访客。彩虹易逝,经历永存,而这一段旅程已成为吕强毕生难忘的一次回忆。
1.从西当村到雨崩徒步七到八小时,建议健康状况不佳或者体力差的人不要贸然前往。
2. 除了徒步还可以选择骑马,大约5.6小时,价格在200左右每人,途中每走一小时便有补给和休息的茶馆。
3. 雨崩的旅游业开始发展起来,但因接纳能力有限旺季一定要提前预定床位,淡季则无需担心,条件稍好的客栈有热水器和电热毯。
4. 如果抵达西当村在下午时分,建议在当地住一晚第二天进山,村里的“热水塘”温泉是缓解疲劳的好去处。
5. 雨崩神瀑、石篆天书等景点距雨崩村有8公里左右山路。
小强说按照徒步的等级来区分内转就是轻量级,而外传一定是超重量级的活动了。这里几乎看不到任何游客,也没有了一小时一个的茶馆,甚至都见不到几个比肩同行的路人,只听见自己沉重的呼吸声和心跳。他严肃的看着我说:“你肯定走不下来。”
我不相信!每年那些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牵驴扶杖赶来朝拜神山,在一个月的时光里什么都不做,只是不停歇的行走祈祷,义无反顾不惜耗费财力和体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大家都能做到,为什么我不行?
传说藏传佛教创始人,印度的莲花生大师来朝圣过梅里雪山,由此每到羊年就会有大批信徒前来转经,梅里外转山,主要将主峰卡瓦博格中心的十三座冰峰环绕一圈,全程200多公里。
整个行程开始同样从取钥匙说起,位于永芝村的支信堂,这里是外转山取钥匙处,这里历史悠久,曾到访过许多名家大师,也典藏了许多古迹藏经。
[第一日:德钦——羊咱村——支信塘——永芝老路——隆那——永是通——马内通]
外转山第一天从永芝村沿河谷溯源而上,徒步进入原始森林,脚下的路伴随随时可能崩塌的石块,湍急的水流和松动的木桥,这景象和洛克当年行走的场面几乎一致,他所描述的“路通过栎树和松树森林,从深渊网上爬。” 深渊恰如其分的形容着垂直2000多米的海拔落差。
而小强和老师们还有雇佣的骡子的队伍,就在这样不断翻越垭口下到谷底的跋涉中缓慢的移动着,外转山每天至少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而比马耐力更好的骡子成为唯一的交通工具,除了偶尔累了可以骑骡子休息,它们更多时候是托运物资和干粮的运输队。
而骡子的粪便除了是最好的肥料之外,也是转山人的宝贝,他们可以用粪便作为燃料来生火取暖
这艰苦的外转之路上人烟稀少,偶尔能遇见成群结队的转山人,道路危险漫长条件艰辛,藏民一般会一个村或者是分组结伴同行,大家相互鼓舞着扶持着彼此。记得去年小强转山回来时,又黑又瘦,他笑着拉起裤给我展示那些艰苦的“烙印”,竹竿子小腿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红包。“你们住哪里啊?怎么会咬成这样?
这张照片就是他们住的帐篷,床是用几块木板搭载在石头上的,与地面留有一点距离用来防潮,塑料布搭的棚子是为下雨及飞虫搭建的,在门口还设立了几块木板来挡住野兽和家畜,小强说不过有一天骡子还是趁他们睡觉,走进避雨。
这样简陋的条件但却是每天最开心的时刻,因为抵达帐篷意味着终于可以休息了。不像内转山有茶馆和泡面,这里大部分时间只能吃干粮,烤干的奶渣,除了很难嚼之外,只有一股酸味,勉强果腹。
[第二日:马内通——多克拉咱——康拉顶——谢拉谢米拉山脚——多克拉垭口——子数通]
碎石子路占了整个转山路的一半以上,大多是倚靠着山体,松散的路面稍不注意便会踩滑掉下山谷。
整个外转路上最辛苦的路就是第二天从海拔两千多直接上升到接近五千的多克拉垭口,据说已经去世还没有转到来世的亲人们会将希望寄托给朝圣者,并与之同行,而走到“谢孙谢拉米”意为“生死分离坡”之后,一般万灵都可以得到超度,不在前行。
小强从他到这里看到垭口再到翻越垭口,就在这样陡坡林立,之字形的斜路上足足走了半天多时间。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当季漫山遍野的小黄花,和山顶微弱的手机信号,失踪两天后,我在遥远的成都听到了熟悉的声音:“我好累啊!脚都走瘸了,后面还8天,你要祈祷我平安哦。”
[第三日:子数通——章恰朗——卢卫色拉垭口——曲那通]
前两日的辛苦,换来第三天的舒适。转山路一般是沿着河流小溪等水源徒步前行,一方面是可以取得充足的水分补充,二方面是地势相对平坦。并且这里可以寻到各种各样的野生动植物,当年探险家洛克子啊这里采得大量的动植物标本,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财富。
子数通是转山路上一个重要的据点,除了是一个较比大的休息站之外,这里算是一个反映转山文化的中心。
这位小女孩是这里小卖部的管家,帮父亲打理这些送进来的重要物资,小姑娘漂亮年轻,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线,年轻的马夫总是喜欢跑去跟她聊天。
在村里休息时小强遇到了来自江坡村的弦子高手那斯邓珠,当晚酒后兴致高昂的那斯邓珠拉起弦子唱起歌!“山上的雪水融汇,我们在这里相遇,想起我的母亲….”歌声吸引着周围好几个棚子的转山人围坐过来,欢声笑语让大家都忘记疲惫,开心的谈论着彼此的故事,意犹未尽。
[第四日:子数通——辛康拉——那通村——阿丙村]
转山的人大多会携带一些过世亲人的物品,将它们安放在转山的路上,也有人会随手在神山路上留下一些东西,钱也是其中之一,除了供奉之外,他们还相信留下一些不好的东西在这里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到阿丙村的山路相对平缓,当地人也做起转山人的生意来,我们四川人喊的“摩的”在这里盛行,一百块钱一段路,可以少走好几公里。然而小强跟我形容说这是他有生以来坐过最恐怖的摩托车,就像过山车一样惊险刺激,摩托最快在蜿蜒的林间穿梭,最快竟然可以达到七八十迈,每一位司机都没有专业的培训上岗,他们是天生的驾驶高手,转弯和上坡的时候他们会用双脚踩地来保持平衡和增加动力。
(这哪里是在做摩托,完全就是乡村翻滚列车嘛!!!)
然而并不是每个司机都是特技高手,同行的伙伴坐的那辆车就在转过一个急弯时冲下了山坡,幸好树林密布,滑行一段人车都停下来了,事后阿兴回忆起来都说:“我从上车起就做好了跳车的准备,没想到真的跳了。”
尽管危险,但对于每天徒步20多公里的他们来说,能坐段摩托,还是幸运的。而这些“亡命”的年轻骑手还将在山林里车飞驰。
[第五日:阿丙村——日龙龙巴-拉康然——曲珠——白石沟——察瓦龙]
走出森林,沿黑水河下行抵达怒江边,曾经未通公路时,人们就在怒江边的悬崖栈道上艰难前行,如今这里终于通了路,朝圣者们可以在这里搭车前往西藏境内的察瓦龙,还要感谢那些每天在这条路上保养维护的修路人,冒着生命危险开辟着天路。
“焚风”效应让这里的生态环境完全改变,高温少雨风大,这里没有了森林,只剩下巨大的仙人掌。而坐落在怒江边的温泉更鲜为人知,所谓的温泉水也并不温热,不过到这里来洗免费“冷水澡”的人还是很多的。
翻阅过几个大大小小垭口后,出现在眼前的就是阿丙村了,阿丙村位于转山路的正后方,来到这里可以好好休息,条件也比转山路上好得多,在这里睡上一觉第二天就可以坐上当地的吉普车出发到达察瓦龙。
[第六日:察瓦龙——汤堆拉山口——格布村]
西藏和云南的交界处,在这里搭车不允许开到对方的地界内,于是只能换乘另外一边的面包车继续前行,而骡子也跟车一起运输,这些辛苦的家伙显然对坐车不感兴趣。
当晚格布村到古拉山口的地方露营,小强说转上路上几乎没有电,唯一的照明是电筒与蜡烛,而这里远离光污染,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星空。
[第七日:格布—打古拉山口-玉曲河畔—卓卡]
当地人认为竹子与树枝是神圣的象征,会为自己带来好运,所以他们转山路上都会拿一只,在陡峭艰险的转山路上,也可作为登山杖使用。
朝圣者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徒步的路上,餐食的宝贵时刻,成为大家休息和聊天的场所。
五六十年代生产的铝壶里装着的是热腾腾的酥油茶,一家藏族人正在制作午餐,大部分转山的人都是自己背着干粮来的,每到休息地时常常看到大家拿出自家的干粮分享给周围的人,在物资匮乏条件恶劣的环境下,很少有自私自利的人存在,每个人都谦和乐于分享,心中的信念让他们坚信,祈祷着扶持着一道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获得圆满。
从山外带来的藏包比奶渣好吃,直接将它们扔进炭火里即可加热,吃了半个月,从此以后看见藏包就不允许我再买,可怜的小强啊
[第八日:卓卡——来得村——香多山头——麦求崩宫——杜隆康——说拉垭口——扎西牧场]
一半翠绿一半赤红色的说拉山震撼着每一个朝圣的人的心,这是外传路上最高的说拉垭口,第八日全天的挑战就是翻越它!从香多山头到麦求崩贡,有八十多道弯,走起来异常的艰辛,当大家卯足力气爬上最后一道难关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过目难忘。
电话那头伴随着呼啸的山风,小强激动的告诉我:“我活着出来啦!明天就可以出山了。”那时候我真的不理解他的心情,只是想着这个“失踪”人口总算是找到了。直到今天我在写这篇文章,听着他口述当时的故事,看到那么多照片时,才感同身受,果然我走不下来,他也一定不愿意让我去走,这一路太艰辛。
[第九日:扎西牧场——梅里水]
在前往梅丽水的路,踏出那片森林,前方再走一天便是转山路的出口,小强回忆说走山林那一刻他百感交集,这一路他们在希望和失望的明明灭灭中,学会了坚持,在人性最初的真善美中,学会了与人相处,在高山密林河谷中,重新定义了对大自然的认识。
从开满高山花朵的山顶,穿过茂密的森林,仔到长着仙人掌的炎热谷底,我希望下一次,小强带上我重走这条路,让我也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去体会一次朝圣之旅,因为卡瓦博格早已深深的留在我们的心底。
小强说特别要感谢马夫三哥与他的骡子,还有一路上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们,没有你们,就没有这一路的感动。
1.全长200多公里的途步道,途经两个4800M的山口,都格拉哑口和说拉垭口,4000M以下(3000M以上)的山口5个。
2. 这里属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深处,山高谷深,气候瞬息万变,灾害地质作用频繁,不通公路,且为纯藏族居住区,虽民风淳朴,但语言难通,还有一半旅途经过无人区,如果你真的想深入,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备足所需的装备、给养和药品。
(内转山和外转山的图片和文字版权属于小强所有,请勿盗用,谢谢。)
午餐在幽静的松赞茨中酒店享用,在大堂里我看到很多有意思的老照片,据向导说这些都是白玛多吉跟美国国家地理购买的使用权。
回来查阅资料时发现,1928年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洛克曾多次深入三江并流区探险考察,拍摄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并出版了极具历史价值的《穿越亚洲大河流域的大峡谷》,究竟这个地区有何等魅力让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奔致东方记录下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风土人情?
曾经洛克的探险队在抵达茨中教堂后,受到欧福德神父的热情款待,在异乡的陌生土地上竟然能够喝着地道的法国葡萄酒,听着莫扎特和肖邦,体验欧洲风情,这样美好的享受后来被他纪录在书中。
整个教堂外观是传统的哥特式建筑,砖石结构让它至今保存完好,和周围的中式庭院融合的恰到好处,内部高耸的石柱撑起高顶,从内部装饰的物品,可以看到更多中西文化的交融。
院子里沁人心脾的“玫瑰蜜”散发着芳香,而这种来自法国波尔多地区的“洋果子”在雪山脚下竟然安家了,类似的气候环境,让茨中人酿造的葡萄酒和洋酒拥有同样优质的口感。
出行前小强嘱托一定要帮他带一瓶回去,在教堂外的农民家里购买一桶,5斤80块。不论是价格还是品质都值得推荐!
不管是探险家还是传教士,梅里的生态环境多样化物种群体和纯朴的民风让异乡人停下脚步,这片平静和谐的世外桃源成为他们心中纯净的第二故乡。
1.茨中教堂的开放时间是上午8:00-12:00 下午2:30-6:00。
2.玫瑰蜜可以在神父那里购买,也可以在村民处购买品种和种植的方式都是一样的。
离开梅里就一直在下雨,今年的雨季提前了,从茨中到塔城的路上一直有山体滑坡,道路状况也堪忧,在雨季的6,7月建议各位不要前往。
抵达塔城已经是傍晚时分,落了一天的雨也有气无力的缠绵着,寂静的塔城松赞酒店隐藏在一大片麦田和葡萄园之间。
店里的装饰应和着窗外的风景,推开窗是风景,关上窗是诗意的生活。
开了一天的车,我和空空打算出去透透气。行走在乡野间,湿润的空气里飘散着泥土的芬芳,海拔降低到2000米左右,适宜的气候让这里的农作物长势喜人,高大的核桃树长在村庄的小路口,这一站就是几百年。
向导带着我们拜访村里的一户人家,简单的起居室里三世同堂,爷爷抽着烟吞云吐雾里跟我们聊他种的树,后院是他一手栽培的果园,长势喜人。
老大爷悠闲的享受着时光,生活平凡确不平淡,心态决定生活方式。
人生有很多种选择,有人选择赚钱,于是他成为企业的领导,有人选择了稳定,于是他在单位安定的工作着,我选择了自由,于是拿起相机踏上旅程,而有一位叫马骅的复旦大学的才子,他选择了忠于内心,于是他来到了明永村做了一名支教老师。
他的故事是小强告诉我的,15年小强转山回来买了一本书送给我,叫《雪山短歌》,纪录了马骅在做自愿者这一年里所写的诗。
“凌乱的合唱歪歪扭扭,在澜沧江西岸蜿蜒。
鲜艳的四年级学生在旧客车里向往着暑假和两年后。
二十张脸一起在风里滑动,被细沙粒儿蹭出火星儿。
落日恍恍惚惚,淡黄的晕
罩着云里的雪山和强忍啜泣的临时乡村教师。”
马骅和晓涛老师曾是复旦大学的同学,当年这个意气风发,博学多才,这个在上海能够大有作为的年轻人却放下拥有的一切,来到云南,来到卡瓦格博脚下的明永村,做起了乡村教师。
晓涛老师在他为马骅编录的《雪山短歌》里写到:他谎言要去旅行,对每一个人说一个不同的地名,好像他要进入一个万花筒般的空间,如同博尔赫斯在小说《阿莱夫》中写到的那个全息之点。可是,这个地方真的被他撞上了,这叫明永村的小山村,藏于卡瓦博格脚下,有冰川、雪山和野花….”
对于他更多的了解是从书里来,他支教的故事现在看来也非常鲜见,究竟是什么样的初衷,让他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和发展机会,来到这里为藏区的孩子们上课呢?让人心酸的是这样一个有抱负的才子过早的离开了他挚爱的土地,在一次车祸中马骅永远的留在了人们记忆里。孩子们哭了,藏民们哭了,他的朋友也都哭了。
每次读他的诗感受诗背后的故事时总是觉得很有画面感,似曾相识的场景是我们共同看到的香格里拉。人生有很多的选择,他选择的一定是他心底的那一个吧!
许多天后,当我和小强重返塔公,在维西镇的小学里,给住校的孩子们拍摄了一张合影,小朋友们好奇的拉着我,问着各种问题。“阿姨你从哪里来?”“成都在哪里?”“阿姨你的裙子真好看”“阿姨可以给我看看照片吗?”
这一待就是一小时,走之前孩子们围在铁栏杆里冲着我使劲的挥手,喊着“阿姨再见!”突然很感慨,感动在马骅老师的故事里,感动在孩子们的道别声里。
人这一生有好多中选择,你选择了什么?
在迪庆,有“羊年转梅里雪山,猴年转达摩祖师洞”的说法,今年小强带着我去转达摩祖师洞。
诗云:“极目悬崖万丈高,巍峨古寺接云霄。” 腊普河畔高耸入云的达摩山山崖上就有这样一座古寺,建立在天然崖洞之外,四周古树参天,郁郁葱葱。远观让人叹为观止,仿佛悬挂于崖壁上的雕塑,巧夺天工。山路十八弯,隔山跑死马,看着山崖上的寺庙,绕了半个多小时,才抵达山顶。
(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常好,路边居然能遇见蛇。)
在建的寺庙建筑让我们顿时觉得是不是走错了地方,难道这里是新建的?带着重重疑问踏上转山路。
相传从印度到藏区广传佛法的达摩祖师云游到此,见此地甚合佛心,于是在此面壁修行10年,悟道成佛。而今年刚好是猴年祖师洞本命年,转山的香火一定很旺盛,奇怪的是山上的寺庙里竟然没有任何的香火,到是堆积如山的玛尼石和壮观的经幡群吸引了视线。
(我们也为这高高的玛尼堆再添上一块)
转山祈福的线路是平行于洞口的小径绕一周,大约三公里左右,沿途树木茂密,清幽的山谷里蝉鸣鸟啼。
步道非常平缓,顺时针行走约40分钟,抵达达摩主师洞大堂。
这也太新了吧!忍不住怀疑它的历史,好奇之下忍不住查看新闻,发现原来这里13年曾因不规范点香引发大火,老建筑全部付之一炬。
1.达摩祖师洞上下行分两条路,单向通行。
2.山顶有极少的住宿和餐饮提供,建议自带干粮上山。
离开维西,顺江而下,穿过成片金色和绿色交织的麦田,感受何为车在画中游。
随着海拔降低,人类活动也随之密切起来,金沙江两岸的村庄如散落在江边的珍珠,人们在麦田里劳作,牛儿悠闲的吃草,路边背柴火的女孩笑颜如花。
突然明白点什么,藏族人转山即是对神灵和自然的崇敬,梅里雪山是万物的起源,冰雪融化滋养大地,于是造就了我们生存的环境。而我们远离钢筋水泥,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寻找绿色丛林,逃脱城市的喧嚣,渴望找到心灵的寂静,愿意倾听一朵花的绽放,等待一颗种子的生长。这不都是一种信仰吗?
来到商业化严重的丽江,匆匆在束河古镇浏览半小时,仓惶而逃,道路翻修商家林立,究竟是谁改变了你的模样?
极速飞驰回乡下,我们把车开进一大片金色麦浪里,在这里撒欢似的爬上车顶遥望远方,如果说我们是城市的边缘者喜欢游离在喧嚣之外,那么在这里终于可以重拾自我。
牧马人,选择了自己的“马”,就像空空选择了行走、踢踢选择了钢笔、三弟选择了咖啡。
我们更像是麦田的守望者,守住那些不愿被社会所吞噬的,守住那些游走在悬崖边将要堕落万丈深渊的,守住人性最初最纯真的,守住哪些已经随风逝去,而又无法忘却的一切。
傍晚躲进玉龙雪山脚下的小镇白沙,在半山腰远眺丽江,夜幕下城里的灯光星星点点,一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感慨涌上心头,这一路走到今天,我更怀念是的那晚月色下云雾深处寂静的卡瓦格博。
心静何方不净土,这三趟旅途下来,香格里拉已经住进我心灵的最深处。
你心中的那个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
其实当我们的选择、追求和世界观有所改变时,
你就能遇见它。
希望所有热爱旅行热爱生活的朋友们都能找到心中的香格里拉,
愿大家在心中的净土得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