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故宫珍宝馆
头图加载中

攻略   >  北京旅游攻略   >  图文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故宫珍宝馆

图文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故宫珍宝馆

图文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故宫珍宝馆

  • 出发日期/2019/08/10

  • 天数/3

  • 人物/家庭

  • 玩法/深度游 美食 摄影 夏季 冬季 

国家宝藏

当书本上电视上看到的文物,真实出现在眼前,那种震撼只有到现场才能感受到...脚流连废了眼还留恋吖...

中国国家博物馆

65篇游记中提到
门票¥
预订
  • 门票价格:免费开放。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入馆。个别特展另收费,详情可电话或官网咨询。
  •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场,16:30观众退场),周一闭馆。
  • 电话:010-65116400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
  • 简介:超大的博物馆,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国宝所在地。
  • 查看详情

后母戊鼎是1939年河南安阳武丁村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因其内壁上铸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目前有140万余件藏品,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国家博物馆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和短信预约,现场刷身份证入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入口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查看全部

古代中国展厅
门票¥
预订
  • 电话:010-65116400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这里可以看到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文物与复制品。打制石器、猎物残骸、用火痕迹、骨针、兽牙贝壳装饰品...从八千年前的稻谷到六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模型则表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农耕技术的提高催生了手工业、文字、文化艺术和宗教,社会开始发生分化。

远古时期图片
远古时期图片

远古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等工具,从事采集、狩猎活动,完成了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进化过程。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发明了农业和养畜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逐步分化,出现了权贵阶层及相应的礼仪制度,在聚落分化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城堡,社会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远古时期图片

陶形鹰鼎

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

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地区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墓葬。

新石器时代以鸟类造型的陶器2014年前仅见此一件。这件陶鹰尊还体现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它并非一件单纯的艺术品,而是一件容器,为了加大容量,连鹰的两条腿也雕造成空心的。更巧妙的是为了增加其稳定性,工匠们将鹰的尾巴下垂、搭地,很自然地形成了“三足鼎立”。

远古时期图片

涡纹彩陶罐~彩陶之王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年—4050年)

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遗址出土

高50厘米、底 径15.9厘米、口 径18.4厘米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距今约5000多年,以彩陶为世人所瞩目。

远古时期图片

红山玉龙--“中华第一龙”

高26厘米,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重要的见证

1971年出土于翁牛特旗赛沁塔拉。

       此物通体使用了墨绿色玉石打造而成,呈现出字母“C”的模样。最前端龙首向前,尺寸显小,嘴部为闭口,有雕刻而成的两个小口为鼻子。龙首后方见弯曲上扬的长毛,被称为“鬣”,再下方的龙骨位置可见一个用于穿绳的小孔,是我们传统印象中龙的造型。

       村民发现发现玉龙后,认为是“铁钩子”,于是村中的孩子就用一根绳子拖着“铁钩子”在村子里玩耍起来,过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泽来了,太阳再一晒,就能看出这是玉。于是村民把它送到了翁牛特旗文化馆。

远古时期图片

陶形鹰鼎

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

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地区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墓葬。

新石器时代以鸟类造型的陶器2014年前仅见此一件。这件陶鹰尊还体现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它并非一件单纯的艺术品,而是一件容器,为了加大容量,连鹰的两条腿也雕造成空心的。更巧妙的是为了增加其稳定性,工匠们将鹰的尾巴下垂、搭地,很自然地形成了“三足鼎立”。

远古时期图片

人面鱼纹彩陶盆

195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左右)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在黄河中游地区存在的远古先民创造的文化。

这件彩陶盆是先民用瓮棺埋葬夭折的儿童,将此盆扣在瓮棺之上当作盖子用的。人面鱼纹图案的含义推断可能是以鱼为饰物的巫师来超度夭折的儿童。

远古时期图片

十九节玉琮~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节数最多的玉琮。

高:49.7厘米

所处时期: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这件玉琮由墨玉制成,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有穿孔。共19节,玉琮四边的兽面纹已经高度符号化,近顶端阴刻有日月纹图案,器身局部残留有制作时的切割痕迹。

玉琮是原始人用来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和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外表的神人兽面纹象征当时巫术活动情况。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礼器。

远古时期图片
远古时期图片

扁足陶鼎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1956年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

高31.6厘米,口径23.2厘米

这件陶鼎为夹砂黄褐色,口沿外折,斜鼓腹,浅圜底,鱼鳍形扁足,器表残留炭黑,是良渚文化钱山漾类型的典型器物。

远古时期图片

陶罐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卡若文化

1978年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卡若村出土

卡若文化的陶器均为手制,以夹砂陶为主,有红、黄、灰、黑4种颜色,早期还有彩陶。卡若文化的陶器器形简单,只有罐、盆、碗,且多为小平底器。早期陶器纹饰以划纹为多,晚期的则多锥刺纹和附加堆纹。

远古时期图片

猪形陶鬶 狗形陶鬶

新石器时代晚期夹砂灰陶。

1974年在今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出土。高18.7厘米,长21.5厘米。饮器。

远古时期图片
远古时期图片

陶猪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200年-前4200年)

陶猪是难得的原始艺术佳作,造型上具有野猪和家猪的共同特征。表明当时已进行人工饲养,猪已成为人们食物的重要来源。此陶猪肥胖特征突出,腹部下垂,鬃毛突起。头肥大,长嘴伸向前方,四足交替似作奔走状。整件作品造型生动传神、憨态可掬,为一件难得的原始艺术佳作。

远古时期图片

仰韶文化是指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范畴的文化。

远古时期图片

姜寨部落遗址--中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遗迹年代:公元前4600~前4400年

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

姜寨遗址发现的黄铜片、黄铜管,充分说明了在 6500 年至 7000 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对铜的冶练、铸造技术。磨粉砚的发现,再次把制砚技术提前了 4500 多年。刻划符号,充分证明了人类已经向文明大大迈进了一步。那时的先民已经有了用文字的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像陶具上刻画的不规则 “ 十 ” 、 “ 一 ” 、 “ 市 ” 、 “ 巾 ” 等符号。从姜寨遗址发掘的随葬品看,儿童特别是女孩要比成人丰厚得多。这说明爱护儿童、少女的美德从母系氏族就开始了。从广场中心和四个房子的结构用途看,氏族之间交往活动及氏族与氏族共同交往已经开始形成,而且从新石器时期起,人类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更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姜寨遗址出土文物四大类型是:生产工具类、生活用品类、装饰品类、殉葬品类。姜寨遗址,人类从这里开始觉醒,文明从这里开始起步。姜寨遗址是中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远古时期图片
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图片
夏商西周图片

后母戊青铜方鼎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曾被称为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于1939年3月在安阳出土。器身饰兽面纹及夔龙纹,耳外廓饰双虎食人纹。腹内铸有“后母戊”三字。该鼎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戊”而作。

夏商西周图片
夏商西周图片

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武丁配偶妇姘的庙号。

夏商西周图片

商 四羊青铜方尊

高58.3cm,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炭河里遗址 ,被垦荒的农民发现。

尊肩部耸出四个卷角羊头,尊腹为羊的前胸,集线雕、圆雕、浮雕等各种技巧,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极其精美,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夏商西周图片
夏商西周图片
夏商西周图片

“妇好”青铜偶方彝 (yí)

通高:60厘米,口长:88.2厘米,口宽:17.5厘米,重量:71千克;用途:盛酒器

所处时期: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出土时间:1976年

出土地点: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彝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形制通常为纵短横长,有屋顶形盖,方腹或曲壁鼓腹,腹下为圈足。该方彝器型特异,形似两件方彝的联体,故名。这件大型商代容酒器,是殷墟青铜礼器中的精品之作,庄严典重,盖合之后,上部近似一座殿堂的屋顶,排列规整的7个方槽,宛如屋椽,应是模仿当时的大型宫殿建筑,可窥见殷商王室宫殿的建筑风采。

夏商西周图片

利簋(guǐ)

高28cm,口径22cm,利簋通重7.95千克,为能确知年代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

       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是唯一跟武王伐纣直接相关的历史实物。

       簋为盛放黍稻之用,常与鼎组合使用,是重要礼器,天子可以用八簋。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夏商西周图片

商朝乳丁纹青铜方鼎

乳丁纹青铜方鼎于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杜岭,是目前已发现的商代前期青铜器中体积最大的。

夏商西周图片

“王令众人日协田”刻辞卜骨

协田,一般认为是指在土地上进行集体耕作。

夏商西周图片

商作册般青铜鼋 周

长21.4厘米、重量1.6056千克

鼋作爬行状,探首,四足外露,尾向左偏,左肩部、背甲嵌入4矢。鼋背铸铭文4行33字,记述丙申日商王行至洹水,射鼋,商王射1箭,作册般佐射3箭,全部命中,商王将射获的鼋赐给作册般。铭文所记正与此器取像相合。

鼋是鳖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鼋性凶悍,力气大。唐朝《宣宝志》中记述宣州江中的鼋曾上岸与虎搏斗的情景。鼋有如此神力,商王捕获了鼋,觉得光彩,便把自己捕获的鼋赏赐给作册般作宝物。此器是仅见以鼋造型的器物,且是根据商王所射的鼋形制作的,具有写实主义的表现风格,故弥足珍贵。

夏商西周图片

子龙鼎——迄今发现最大商代圆鼎、是带有“龙”字铭文最早的青铜器

耳高22厘米,足高36.5厘米、通高103厘米、腹高43厘米、口径80厘米、重达230公斤

所属年代商,出土时间20世纪20年代、出土地点河南辉县

夏商西周图片

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

“子龙鼎”与“后母戊大方鼎”并列,一圆一方,堪称商代青铜器双璧。比著名的“大克鼎”和“大盂鼎”都高。

夏商西周图片

“妇好”青铜鸮(xiāo)尊

      商王武丁时期,高36.5厘米,盖高13.2厘米,口径16.4厘米,足高13.2厘米,重16.7千克

      妇好青铜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夏商西周图片

蠡( lǐ)方彝(yí)

西周昭王、穆王时期

通高22.8厘米,口横向14.4厘米,口径9.6厘米,重3.6千克

夏商西周图片

后母辛青铜觥(gōng)

商王武丁时期,高36.5厘米,长47.4厘米,高12.5厘米,重8.5千克

    商后母辛青铜觥,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为商后期的盛酒器。此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内底中部与器盖内均铸铭文后母辛;后母辛是妇好的庙号。整器为扁长体,前窄后宽,为一站立状四足兽。

夏商西周图片

西周“颂”青铜壶

器口、颈、腹部均为圆角扁方形,颈部收敛,两侧置兽首衔环耳,腹部庞大而下垂。颈部饰波曲纹,腹部饰蛟龙纹立体感十足。器颈内壁铸铭文21行152字,记述了周王“册命”颂之事。

夏商西周图片

纵目青铜面具

是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距今约有3600-3100年左右的时间。三星堆遗址是迄今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此青铜面具上高高突起的眼睛形象是世界范围内独有的艺术特征。

夏商西周图片

商朝 青铜人首

1986年 四川 省广汉县三星堆出土【历史教课书里讲过著名的三星堆文化】

铜人头的面部方正 ,顶部平展,铸有子母口,以便戴冠。面部表情粗放,双眼圆睁,阔鼻,鼻梁突起,双唇紧闭,其形象当与蜀人中的巫师有关。

夏商西周图片

金文书家法本—虢季子白盘

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周宣王时期的青铜盘,距今大约2700年左右。

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宝鸡出土的。

这件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盘子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器形巨大,纹饰精美,器内底部铸有非常优美的铭文8行111字,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虢季”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姓氏,源自“姬”姓,“子白”是人名,又因为它造型像一个大盘,所以名字就叫“虢季子白盘”,酷似一个大浴缸...

夏商西周图片

青铜爵,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为商周青铜铸造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爵,饮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夏商西周图片
夏商西周图片

玉戈  商

1974年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出土

约长62厘米、援长48.8厘米、胡长10.1厘米

此戈玉色驳杂,器型巨大。戈援狭长,有中脊与上、下刃,前锋作三角形,上、下阑略凸,内部为长方形,前端近阑处有一圆穿。出土此器的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武汉黄陂区滠口镇叶店村境内,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面积约75400平方米。城内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城外掘有壕沟,附近分布同时期墓地。这件玉戈形体巨大,制作精良,并非实用器,属于礼器。

夏商西周图片

玉鸽、玉鹰、玉龙凤饰

       商代妇好墓出土动物玉雕,造型生动,其雕刻技法是突出动物主要特征,用准确而熟练的外轮廓线,勾勒出可爱的动物艺术形象,在细部多用双阴线纹,象征性地加以装饰。此玉鸽造型优美,姿态生动。用写实的雕刻技法把玉鸽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可爱。是殷商动物玉雕中的佳作。

夏商西周图片

玉龙 商王武丁时期

夏商西周图片

石牛 商王武丁时期

高:2.5厘米、长:6厘米、宽:2.8厘米

出土时间:1976年

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质为白色大理岩,下颌刻铭“后辛”。 石牛所饰纹样采用阴线刻画,即沿花纹直接刻入,玉雕工艺上称之为“勾”。这种技法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的玉石器雕琢中已大量使用。

夏商西周图片
夏商西周图片

商玉凤佩

长:13.8厘米、宽:3.2厘米、厚:0.8厘米

所处时期:商王武丁时期

出土时间:1976年

出土地点: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

       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玉石器雕刻中,也使用阳线表现主题,其中一种做法是将纹样周围的地面剔除,通过减地使其成为浅浮雕,此玉凤翅上雕琢的羽翎纹即是采用这一技法。而对于冠、翅、尾翎部位的虚实处理则反映出商代工匠已经熟练掌握了镂空、钻孔技术。整器雕琢精细,光泽闪烁,显示了出色的抛光技术。

夏商西周图片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图片
春秋战国图片
春秋战国图片

战国·曾 青铜冰鉴

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

战国时的冰酒器。冷热藏酒,功能兼备。双层的方形器皿,中有方壶,上有镂孔盖,鉴、壶之间可置冰,是我国最早的冰箱。上置长柄铜勺。铸造技艺精湛,失蜡、镶嵌、镂雕、浮雕俱全。极具艺术珍藏价值。

这一青铜冰鉴的发现充分证明,我国在战国时代已发明了原始的“冰箱”。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的。当然,这套青铜冰鉴除可降温冻饮之外,还可在鉴腹内加入热水,使缶内美酒迅速增温,成为适合冬天时饮用的温酒。

春秋战国图片
春秋战国图片

西周青铜提梁卣(yǒu)

卣(yǒu)为古代重要的盛酒器,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可见卣是专门盛“秬鬯”这一祭祀用的香酒的。卣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考石发现的卣器很多,吴国境内多出土于土墩墓或零星出土,这件青铜提梁卣可谓是代表之作。

“秬鬯”[jù chàng]古代以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及赏赐有功的诸侯。

春秋战国图片

虎钮青铜罍  春秋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

春秋战国图片

春秋 错金“栾书”铜缶

 通高40.5cm 口径16.5cm 足径17cm

       器身及盖各有四环纽,纽饰斜角云纹。自颈、肩及上腹有错金铭文五行四十字,盖及铸铭两行八字。此缶是栾书祭祀祖先时盛酒的用器。栾书又称栾武子或栾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执政凡十四年,为晋国霸业建立了功勋。其错金铭文,字形优美。错金技法创于春秋中期,此缶是最早的几件实例之一。有铭文错金以戈、矛、剑等兵器居多,铭文往往仅数字,大件长篇铭文如此器者,十分少见  。

春秋战国图片

牺形青铜尊  春秋  

1956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酒器  高29厘米、长31.5厘米

       这件尊整体呈兽形,立耳长竖,张口,口中有齿,长颈较粗长;体较长,下有四足,相对较短而细;身后有短尾。兽背上连有豆形器,下部内束,似圈足;上部类似豆盘,外饰三角形穷曲纹。兽身通体有纹饰,多为卷云纹。此尊继承了西周时期动物形尊以写实为主形态的传统,仅在纹饰上有细微的变化,但其尊口很大,为以前所不曾见。

春秋战国图片

错金银犀牛青铜带钩

春秋战国图片
春秋战国图片
春秋战国图片
春秋战国图片

王命传虎节

战国时期的邮驿凭证,青铜铸造,卧虎形,虎身铸有“王命命传赁”五字,意为“传达国王的命令”,供传达王命调兵遣将之用。

春秋战国图片

石编磬   战国 魏

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

编钟编磬都是打击乐器

春秋战国图片

青铜钟

春秋战国图片
春秋战国图片

人形青铜灯 春秋战国

整个灯具高21.3厘米,盘径宽11.5厘米。

        1957年, 山东省诸城葛埠村 灯具出土时,旁边还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长柄铜勺。整体造型为人的形状,故称人形铜灯。整体为一个身穿短衣的男子,双手各擎着一个带有盘柄的灯盏。盘柄呈弯曲带叶的竹节形状,灯盏下面的子母榫口与盘柄插合,可根据需要随意拆卸,铜人脚下为弯曲的盘龙形圆盘,构造十分精巧。据古书记载,中国灯具的出现始见于战国。

春秋战国图片

鄂君启青铜错金节

于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

       鄂君启青铜错金节形似剖开的竹节,是楚王发给受封于湖北鄂城的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正面阴刻细线八条,将节面分隔为九行,象征编缀的简册。“鄂君启节”因由楚王所颁,楚工官司督造,器物金碧辉映。又因其特殊用途,制作极工细,这足可说明当时楚国的手工业在冶铸方面已有很高的技巧。

春秋战国图片
春秋战国图片
春秋战国图片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图片
秦汉时期图片
秦汉时期图片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汉时期图片

杨家湾彩绘陶兵马俑:西汉。陶俑描绘精、数量多、配套全、品种繁新、步武严整,为汉代出土文物所罕见。

秦汉时期图片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步兵俑高48-50厘米,骑兵俑高54-68厘米

1965年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

秦汉时期图片

秦 琅琊刻石

秦始皇曾东巡留下刻石七处,现仅存两处,琅琊刻石为其一,是秦皇统一功绩的珍贵例证,石上小篆文相传为李斯所书。

秦汉时期图片
秦汉时期图片
秦汉时期图片

彩绘描金鸟兽云气纹玉枕

西汉时期的枕头。它的名字叫做彩绘描金鸟兽云气纹玉枕,这个枕头极其华丽,而且制造工艺纷繁复杂,通常只有帝王和高级贵族才能用得起。

秦汉时期图片

金缕玉柙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长182厘米,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墓出土。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汉代,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死后用金缕玉柙,诸侯王、列候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柙,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柙。

秦汉时期图片
秦汉时期图片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高34.1厘米、长58.1厘米

战国至于西汉年代

       尊是中国 古代青铜器中常见的一种器形,这件铜尊造型是一头肥硕健壮的犀牛,口部一侧设有管状流口, 用于倒酒。器腹圆鼓中空,背部有椭圆形尊口,上覆素面铜盖,盖有活环, 可以开合,用于注入酒液。犀牛短腿粗壮有力,为三瓣蹄,有力地支撑着沉重的躯体,尾尖稍翘。其骨骼、头部轮廓、肌肉、蹄足比例准确,酷似真犀。

       犀尊表面遍饰精细的错金银云纹,全身布满的流云嵌入了断断续续的金银丝好像犀牛身上的毫毛,金、银、铜三色交相辉映,纹饰与造型得到完美的结合。虽为实用重器,却写实生动,明显地表现出艺术工匠在写实能力方面的巨大进步,堪称此时期青铜器之佳品。

       该犀尊的原型应当是古代繁衍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1963年,陕西兴平县吴乡豆马村村民赵振秀在村北断崖取土, 在距地面1米深左右掘出一个灰色大陶瓮,瓮内塞满泥土,犀尊即放在瓮中,铜犀尊应当属于尊贵的礼器,为庙堂、朝廷宫室之重宝,非一般民间所能享有。

秦汉时期图片
秦汉时期图片
秦汉时期图片

献食陶俑、庖厨陶俑

汉 东汉

1957年四川省重庆市化龙桥出土

高38.5厘米、38.3厘米

东汉的豪强大户,往往领有成百上千的奴婢和依附农民。奴婢没有人身自由,从事着各种繁重的劳动。这两件陶俑就是东汉时期豪强家庭奴婢劳作的真实写照。

秦汉时期图片

嵌贝鹿形铜镇 西汉

1957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高9.8厘米

        汉代室内家具种类不多,比较讲究的房间里,也不过陈设矮床、几案、屏风等物,但需要铺席的地方却不少。为避免由于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人们就在其四隅置镇。汉镇绝大多数做成动物形,鹿是喜用的造型之一,因为“鹿”与“禄”音同。这件卧鹿铜镇,背嵌大货贝,实用性和装饰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秦汉时期图片

彩绘石骑马人

年代:两汉时期

来源:1955年河北省望都县出土

规格:高78厘米、长77.2厘米

  西汉的石雕作品一般造出大体轮廓,力求简练,东汉则出现了用线条来表现细部,如衣饰、家禽的羽毛等。这件彩绘石骑马人,系用整块石灰石雕成,骑马的僮仆戴黑色平巾帻,着红地白色流云纹剪襟短衣,粉地红色流云纹大口裤,左手提椭圆形酒椑,右手提鱼两尾,作欣欣然沽酒买鱼归来之状,总体造型古拙雄浑,细部刻画又生动传神,为东汉石雕艺术的精品。这种题材的石雕,在汉代也为仅见。

秦汉时期图片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东汉击鼓说唱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

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为东汉明器

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头上戴帻,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这件陶俑富含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四川的东汉墓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表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汉代说唱者往往以身材短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表演者,同其他舞乐百戏节目同场献艺,类似后世戏曲中的丑角,相信那时的说唱者精湛的表演,一定会带给观众无尽的欢乐和笑声。

秦汉时期图片

彩绘陶舞俑  汉

1954年陕西省西安市白家口出土

高50厘米

秦汉时期图片
秦汉时期图片

鎏金四人舞俑青铜扣饰 

       此扣饰作4人并排站立舞蹈状。4人均头戴尖顶高筒帽,帽上饰带柄的小圆片,帽后有两条下垂及地的飘带;身着长衣,肩部披帔,腰束带,带上佩圆形扣饰;右手执铃,左手挥舞于胸前;口微张,似乎在说教。

       滇国时期,当地居民普遍相信,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和早已逝去的祖先都具有潜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为取悦和祈求他们给人间带来恩赐和保护,滇国居民常举行繁杂的祭祀仪式。在这些仪式中,巫师承担着沟通人与神之间信息的职能。他们一般有两种形象,一种服饰虽与众不同,但形象平和、稳重,以说唱表演为其作法方式;另一种不仅服饰奇特,而且装神弄鬼,狂奔乱跳。此扣饰表现的是滇国巫师起舞作法的场面,巫师的形象和风格属于前者。

秦汉时期图片

鎏金神兽青铜牌饰

汉(公元前202年-220年)

1980年吉林榆树老河深出土

秦汉时期图片
秦汉时期图片

五牛青铜枕  西汉

长70厘米、宽13厘米、高36.4厘米

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器形似马鞍,左右两端上翘,各铸一圆雕立牛,体态雄健,肌肉饱满,犄角挺立。枕面平滑,在铜枕一侧浮雕立牛三头,间隙处饰有蛇纹及姿态各异的虎纹。青铜枕是滇国特有的器物,在铜枕上装饰牛的形象,为滇文化所特有。 在滇文化中牛与人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和财富的象征。牛可以用作祭祀仪式中的牺牲、对外贸易的商品和当作财富的象征。这些特殊功用是牛的形象在滇国器物上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

秦汉时期图片

青铜鼓

秦汉时期图片

五铢钱纹青铜鼓

高57.2厘米,直径90厘米

西汉晚期

1954年广西岑溪出土

鼓面饰六个立体青蛙,中心有太阳纹十二芒,鼓面及周身用五铢钱作装饰。

秦汉时期图片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  西汉

通高44cm 口径16.7cm 底径21.6cm

       此贮贝器器身作筒形,口沿处有一方形凹入榫槽,盖内侧有一凸方形榫槽,器身两侧有对称虎形耳,平底。底足四个,作爪形。盖中央立一铜鼓,其上立一牛,作昂首鸣叫状,环周有六牛,大角长尾,肩瘤突起,状极生动。

       贮贝器的西汉时期滇人中的统治者贮存贝币的用具。

三国两晋

三国两晋

      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陶文武官俑、陶牛车、陶骆驼表现了民族融合的进程。青瓷与黑瓷反映了中国瓷器的新成就。社会的变革、中外文化的交融则通过《职贡图》卷、邓县画像砖等文物体现出来。

三国两晋图片

青瓷羊形烛台 三国 吴 

烛台呈跪伏羊形、羊昂首张口、双角绕耳弯曲、额上有一圆孔,可用于插烛。羊躯肥壮,脊背长毛分披,腰间划双翼,臀部贴短尾,四肢卷曲。其胎质灰白,青釉绿中微微泛黄。

在古代羊与祥音通,羊即代表吉祥,用羊随葬以避不祥。该羊形烛台,造型设计巧妙,装饰手法夸张醒目,其形态安祥,温驯可爱,是三国东吴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

三国两晋图片

彩绘文官陶俑、彩绘武官陶俑

南北朝 北朝 西魏

1977年陕西汉中崔家营出土

文官陶俑高38.9厘米,武官陶俑高40.2厘米

文官陶俑头上饰顶花,头顶有一束向后平伸的长发髻,这种发髻古代称为“椎髻”或“魋髻”。身穿宽袖短上衣,筒形裙裤。武官陶俑戴小冠,穿袴褶服。

三国两晋图片

北魏时期的陶武士俑、陶牛车

三国两晋图片
三国两晋图片

跪坐奏乐陶俑 唐

1955陕西省西安市唐墓出土

高11~11.5厘米

此套6件,均为男性,着圆领袍、裹幞头、系腰带,盘坐或跪坐演奏。所执乐器有竖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笙。

三国两晋图片

牛头鹿角形金步摇  南北朝

长:19.4厘米,重:87.37克

198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乌盟达茂旗

       此件金步摇的牛头面和角是以范浇铸而成,每片金叶均可摇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步摇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流行,是当时鲜卑族妇女所佩戴的步摇冠上的一种装饰,当走路头部摇动时,步摇上的金叶也随之颤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这种金质的牛头鹿角形步摇冠在当时不仅是时尚,也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三国两晋图片

弹琵琶陶俑

三国两晋图片
三国两晋图片

“河内太守”青铜虎符

北魏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兵符”。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这种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因此它也被称之为虎符。虎形兵符并非唯一的形状,在秦代就有鹰符和龙符等等。

三国两晋图片
三国两晋图片
三国两晋图片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

      中国历史进入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无论是隋唐前期的鼎盛局面,还是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转折,其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均为前代所无法比拟。当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内地和周边民族关系更加密切,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许多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隋唐五代图片
隋唐五代图片

陶男俑 唐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杨思勖墓出土  高52.5厘米

 唐朝受外来文化影响,男子服装一改褒衣博带、高冠革履的传统样式,而把头戴幞头、身着圆领袍服、脚穿高制靴作为最流行的着装,称之为“常服”。除了重大典礼活动外,上自皇帝贵族,下至百姓奴姆,都着此装束。此俑即着常服。其基本形制是圆领、窄袖,襟已没有边缘,长及于足部或膝下,穿着者的高低贵贱主要靠袍服颜色来区分,或以纹饰、佩饰、质料来分别等级。中唐以后,服式渐宽松,以大袖宽身袍服为常式。唐代幞头、袍、靴等服制影响到了宋代、明代,对朝鲜、日本的服饰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笼冠陶俑  隋  1956年湖北武汉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  高65厘米

此俑褒衣博带,头戴笼冠,足穿舄,双手抬至胸前。笼冠据《隋书·礼仪志》载:“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笼冠,即古惠文冠也。天子元服,亦加大冠。今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可见,笼冠本为武官之冠,然隋时已非武官专用,皇帝的近臣等皆配戴。

隋唐五代图片

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代

驼高五58.4cm,首尾长43.4cm。

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

       夸张地放大了骆驼的体型,四个乐俑分坐两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则双手做吹笛状,中间一舞俑亦为胡人,正随乐曲旋律节拍翩翩起舞。造型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隋唐五代图片

此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乐舞杂技节目,同时饱含着浓郁“异域情调”,它反映了盛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也体现出了各民族间交往的空前盛况。

隋唐五代图片
隋唐五代图片
隋唐五代图片

麻鞋 唐

197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长25厘米

       这双麻鞋的鞋底是用搓成股的麻缠绕编成的,鞋帮用细麻线织成,口沿有细绳贯穿,可以束紧系结。整双鞋柔软轻便,穿起来舒适美观。据文献记载,唐玄宗开元期间妇女为轻便舒适,皆时兴穿线鞋。

隋唐五代图片

李世民死的时候,把最爱的六匹马刻在了墓中,称为昭陵六骏。

隋唐五代图片
隋唐五代图片

白瓷鸡首壶  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27.4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7厘米

鸡首壶是指带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始烧于三国末年,由两晋一直沿用到唐初,流传范围很广。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别,鸡首壶在当时非常流行。

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隋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珍藏有一件白釉龙柄联腹壶,形制与这件双龙柄联腹瓶几无二致,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并”,所以人们以“传瓶”称之

隋唐五代图片

鎏金银香囊

唐(公元619年-901年),直径4.8厘米,高5厘米,1963年 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

杨贵妃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类金属香囊。

隋唐五代图片

三彩釉陶方柜 唐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墓出土

高13.5厘米、长16厘米、宽12.1厘米

该器仿照日常生活中的方柜,用于随葬,是三彩制品中少见的器物。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以瓷土为胎,分二次烧成。先将陶坯入窑素烧至1100℃左右,然后在陶坯上施彩进行釉烧至900℃即成。复色铅釉陶虽然在汉代已经出现,但这种工艺至唐代才出现了一个飞跃。所谓唐三彩,实际不止三彩,而为多彩。当时工匠应用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在釉料中掺进适量的氧化铜便烧成绿色,掺入氧化铁则成黄褐色,掺入氧化钴可呈蓝色等等,在同一器物上交错使用,即产生多种色彩。

隋唐五代图片

鎏金银簪钗 唐

钗出土于陕西户县(鄠县);簪出土于河南陕县

凤形钗长33厘米,扇形钗长29.6厘米,扇形簪长29厘米

此6件,两股的为钗,有凤形钗和尖头扇形钗各1对,凤形钗图案相同,方向相反;单股的为簪,有平头扇形簪1对。

       簪、钗都是约发用具。簪用以固发,源于先秦时期的笄。簪的质地有竹、角、金、银、牙、玉等多种。玉簪又有“搔头”之称,唐代后妃、命妇头簪“花树”,实际就是钗头饰有花鸟图案的较大花钗。这种花钗一般一式两件,图案相同,方向相反,以多枚左右对称插戴。按照品级,皇后簪12花树,其他依次递减,也有单数的。

隋唐五代图片
隋唐五代图片

男装女陶俑  唐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杨勖思墓出土

高51厘米

俑体态丰腴,头梳双股高髻,身着圆领袍服,腰束带,足穿靴,双手抱于胸前。除未戴幞头外,余皆男装,并展现出一种自信、从容的仪态。

隋唐五代图片

三彩釉陶女坐俑

唐 (618 - 907年)

1953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王家坟村11号墓出土

高28.5厘米。此女俑梳球形髻,穿袒胸窄袖衫、朵花长裙,着披帛,双手置胸腹上,安然垂足端坐在束腰墩形坐具上。从背后看,坐具似为籐竹扎制而成。

隋唐五代图片

唐代女子盛行着男装、着胡服

隋唐五代图片

饺子、点心及食具

唐(公元618年-907年)

197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 至少在宋代末年,饺子已经是当时人们喜爱的食品了。

隋唐五代图片

鎏金莲瓣银茶托 白瓷茶具及陆羽像

唐鎏金莲瓣银茶托,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唐长安城平康坊遗址,为唐朝的茶具。茶托有时被称为盏、托盏,唐人也写成“茶拓”。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唐代着名的茶学专家,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隋唐五代图片

镶金边白玉杯---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品

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

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1957年在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我国的玉器生产从礼器开始向日用器皿逐渐过渡,如这件白玉杯便明显摆脱了汉代玉器制作程式的束缚,已经是非常生活化的器物了。玉杯的主人李静训是一位早夭的九岁贵族女孩。她身世显赫,曾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世代都为朝中名将高官,而外祖母是北周皇后。她从小长于宫中,是名副其实的“金枝玉叶”。

隋唐五代图片

唐  玛瑙花瓣盏托

长15.5厘米,宽12.3厘米,高5厘米

器为四瓣花形,中间椭圆。外撇式圈足,与托贯通。抛光精致。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出现较精细的饮茶法,敬茶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待客礼仪,茶具也随之从饮食器中分离出来,出现了许多新器形。盏托在唐代很流行,以瓷器为主,也有做成金银器等材质的。

隋唐五代图片

青白釉瓷牛车 唐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唐墓出土

高11.6厘米、长8.9厘米

      这辆瓷牛车小巧精致,牛头部向上,双腿并立,似乎不愿前行。旁边一 御者似乎正在安抚它,车厢内坐着一位年轻女子,关切地注视着外面的情形。车厢前面有挡板,后面有门可供开启。顶棚前后出檐,上施褐色釉。生动地表现了唐代乘牛车出行的情形。

隋唐五代图片

绞胎枕  唐

1956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土

高7.7厘米、长14.7厘米、宽10厘米

此枕为长方形,装饰作盘旋扭曲的木纹状,是唐代出现的新颖别致的绞胎瓷器。这种瓷器是用两种不同的泥料做坯(一种色深,一种色浅),两者交叠拧绞再施釉烧成。文献记载瘿木之枕纹理奇特华美,把瓷枕做成木理纹就是为了达到瘿木之枕的效果。这种枕头也被称为“花枕”。

隋唐五代图片

白瓷枕

五代十国 十国 吴

1956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玉带河王氏墓出土

长17.8厘米、宽12.5厘米、高10.4厘米

此枕呈长方形,枕面中间稍凹,两端稍翘,釉色柔润,白中泛黄,四个侧面均有长方形开光,枕面刻划牡丹纹。造型朴素大方,刻划简单洒脱。

隋唐五代图片

白瓷砚  唐

1957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7.2厘米、径14.8厘米

       此砚圆形,砚面突出、无釉,以利研磨,周围是一圈存储墨汁的凹槽。砚底部由21个兽蹄形组成镂空圈足,因这种形制好似古代四面环水的辟雍,故名“辟雍砚”。

隋唐五代图片

绿釉陶男俑--参军戏俑

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1957年陕西西安出土

这对俑表情生动,好似互相呼应,参军戏俑,以说白为主,在唐代非常流行。

隋唐五代图片

描金石雕武士俑 唐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杨思勖墓出土

高40.1厘米

       两俑均系大理石质,有贴金,多剥落。均立在方形座上,头戴幞头,身着圆领宽袖长衣,腰束黑带(涂墨),衣的前襟撩起掖于带内。下着袴,足穿黑靴。其中一俑双手胸前抱拥一套兵器,腰间左右佩戴一套兵器。另一俑亦腰间左右佩带兵器,但右手于胸前执一杆形物,因上下均残,究系何物不详;左手抚剑。从他们的装束和佩带物来看,应该是墓主的侍从。

隋唐五代图片

舞蹈陶俑

 五代十国 十国 南唐

1950~1951年江苏省江宁县李昪陵出土

高49.5厘米

俑高髻,脸部丰满,五官清晰,衣上罩云肩,袖口宽大,双臂左向,反胴而舞,姿态生动。李昪墓中出土数件女舞俑,与成都王建墓石刻所见乐舞伎衣着大致相同,西安、洛阳等地也有同式舞俑出土。

隋唐五代图片

演奏陶俑

隋唐五代图片

七子纹青瓷盒

 五代十国 十国 吴越

1958年浙江省嵊县富润乡出土

高3.8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7.6厘米

       此盒为越窑青瓷,由盒体与盒盖两部分组成,子母口。盒盖以卷云纹为底,上饰七个活泼可爱的童子,一人居中,六人围绕,其姿态稚拙,是中国传统多子多福观念的反映。盒盖外侧刻有“千秋万岁”铭文。

查看全部

辽宋夏金元
辽宋夏金元图片
辽宋夏金元图片

佛公寺释迦塔(模型)

辽宋夏金元图片

西夏 绿釉鸱(chī)吻

鸱吻是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正面相对而立。这件绿釉鸱吻为龙首鱼尾造型,遍饰磷纹。因其形体硕大可推测它所在宫殿的宏大,是西夏皇陵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建筑构件。

辽宋夏金元图片
辽宋夏金元图片
辽宋夏金元图片

褐釉剔刻花瓷扁壶

宋 西夏 公元1038年-1227年

高:33.3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32厘米

1985年征集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为西夏时期的背水用具。

       该扁壶的造型特征具有十分明显的游牧民族日常生活的烙印。腹部正反两面都有圈足,背面的起放置平稳之作用,正面的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器侧有两耳便于穿绳携带,器形适合游牧民族使用,为西夏境外的其他窑址所不见,应是西夏瓷酒器的典型器物。

辽宋夏金元图片
辽宋夏金元图片

玳瑁釉瓷枕 宋 辽

辽宋夏金元图片

绿釉贴塑龙纹马镫壶

辽宋夏金元图片

磁州窑三色荷花瓷枕 宋

辽宋夏金元图片

至元通行宝钞

至元通行宝钞青铜版

辽宋夏金元图片

宋朝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

辽宋夏金元图片
辽宋夏金元图片

汝窑青釉洗 南宋

高为5.2厘米,口径16.7厘米,底径13.1厘米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又因其是烧宫廷用瓷的窑场,故也称 "汝官窑"。其烧造时间不长,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辽宋夏金元图片
辽宋夏金元图片

哥窑鱼耳瓷炉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为南宋时期的陈设品。此炉为哥窑仿古器。

传世哥窑瓷器为数不多。“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辽宋夏金元图片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的“鼓钉洗”,以其绚丽斑斓的窑变釉色和三足鼎立的鼓形器身,成为名贵宋瓷的代名词。“鼓钉洗”作为宋代皇家祭祀仪式中供奉的祭器,更是被历代帝王奉为传世之宝而名噪千秋。

辽宋夏金元图片

定窑白釉划花莲瓣纹碗

      定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

辽宋夏金元图片

龙泉窑青釉弦纹贯耳壶

宋代的盛水具,高33.3厘米,口径11.1厘米,足径12.7厘米

       龙泉窑遗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是宋代南方重要产瓷区,以烧制民间生活用具及各类文具为主,也烧制香炉、塑像等。龙泉窑属南方青瓷,北宋时釉色艾绿,多用刻花、蔑划的技法表现各种花纹;南宋中期以后釉色粉青,多采用划花、堆花装饰。女真人和蒙古人占据北方大部分地区后,定窑、汝窑、钧窑、耀州窑等名窑相继衰落,龙泉窑的地位更显突出,人们普遍使用龙泉窑的青瓷。

辽宋夏金元图片

元  青花龙纹玉壶春瓶

元(公元1206年-1368年),高29.8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9.9厘米。

所谓青花,就是在绘画时使用加入氧化钴成分的颜料,烧成后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辽宋夏金元图片
辽宋夏金元图片
辽宋夏金元图片
辽宋夏金元图片

宋代斗拱模型

辽宋夏金元图片
辽宋夏金元图片

水浮法指南针复原模型  元

口径1O厘米、高2.3厘米

      这种指南针是将磁针横向穿过数小段灯心草,然后放在盛水的碗中。灯心草质轻于水,连同磁针浮在水面,静止时,磁针两端分别指示南北。北宋的4种指南针,水浮法指南针最具实用价值。因为碗中之水具有保持水平的特性,只要不是倾覆或急剧的振荡,磁针就能继续使用,所以被迫用为海船导航。公元1099~1102年时,进出于广州港的中国海船已使用这种指南针。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北宋使臣徐竞等人出使高丽,所乘海船就是用水浮法指南针导航的。此后,指南针导航技术传向亚欧诸国,把世界航海史推进到新时代。

辽宋夏金元图片

元 青铜火铳(chòng)

辽宋夏金元图片

吹笛、击节板陶俑  元

1965年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村元墓出土

分别高38.5厘米、36.5厘米

辽、宋、金三朝都有杂剧,但表演方式不尽相同。元杂剧又称元曲,是一种新的歌剧形式。一般每一出戏分为四折(相当于四幕),需要时加一“楔子”(正戏开始前的序幕)。剧中角色分为正末、正旦、净、副净等行当。通常一出戏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主唱,其他都是配角。演唱的曲调,在每一折中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元代有众多著名的杂剧作家,流传至今的元代杂剧有160余种。这两件陶俑分别吹笛与击打节板,是杂剧演出中的伴奏人员。

辽宋夏金元图片

釉里红人俑

辽宋夏金元图片

正慧大师舍利塔小石碑

 宋 辽

1983年河北涞源下北头乡白石村出土

通高24.8厘米,座长17厘米,宽11厘米

石碑为汉白玉雕成,龟趺,龟或名霸下(亦说赑屃),性好负重,为龙之九子之一。

查看全部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图片
明清时期图片
明清时期图片
明清时期图片

明孝端皇后凤冠

       1957年在北京明定陵出土,是明万历皇帝孝端皇后的凤冠。这件凤冠顶部饰以数条金龙,云纹下饰以数只玉凤,凤冠上还饰有大量的宝石与珍珠,制作可谓是极其奢华与精美。

明清时期图片

“皇帝之宝”玉印

       这方玉印的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清朝皇帝颁发诏书要钤这方印,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的印章称为“御宝”,当初放置在故宫的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管理。

明清时期图片

“皇帝之宝”玉印

通高16.1厘米、边长16.1厘米、钮高9.8厘米

       这方玉印的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清朝皇帝颁发诏书要钤这方印,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的印章称为“御宝”,当初放置在故宫的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管理。皇帝之印称宝为清制,皇帝的印信称为御宝,清初设御宝于交泰殿,成立尚宝司。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考定玉谱,藏于交泰殿之印25方。这方盘龙纽玉印,印文为满、汉文篆书篆刻。满汉文合璧印为常用之印章,代表皇权,皇帝颁发的诏书皆钤此印。

明清时期图片
明清时期图片
明清时期图片
明清时期图片

《全唐诗》

       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诗,一千五百五十五条句子,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

明清时期图片

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

明清时期图片
明清时期图片
明清时期图片
明清时期图片

“天下一木濑大和守藤原信重作”大铜镜

 明

1947年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出土

直径76.5厘米、重46.25公斤

作者: 藤原信重

这是日本江户时期制作的大铜镜,约在明末传入中国。宁波、泉州和广州是明代设有市舶司的对外贸易港口,这件大铜镜当是由日本堪合贸易船直接输入泉州港而供奉给开元寺的。

明清时期图片
明清时期图片
明清时期图片
明清时期图片
明清时期图片
门票¥
预订
  • 电话:010-65116400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 查看详情

复兴之路

《复兴之路》展览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最新发展。近代部分以2300 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模拟景观等展品,展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0 多年的历史。当代部分则与近代部分相衔接,反映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奖章直径80毫米,为99.9%黄金所制,重约515克。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组成。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我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复兴之路展厅图片
受赠礼品展
受赠礼品展图片
受赠礼品展图片
受赠礼品展图片
受赠礼品展图片

木雕雄鹰

 底座纵21.5厘米,横38.5厘米,高53厘米

阿尔巴尼亚号称“山鹰之国”,鹰的勇猛顽强成为其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阿尔巴尼亚国旗仍然沿用双头雄鹰图案。这座木雕雄鹰威猛而不失细腻,神态逼真,具有典型的南欧风格。

受赠礼品展图片
受赠礼品展图片
受赠礼品展图片
受赠礼品展图片
饰玉展
饰玉展图片
饰玉展图片
饰玉展图片
饰玉展图片
饰玉展图片
饰玉展图片

骑虎人形佩  战国中期

饰玉展图片

组佩 三国·魏

饰玉展图片

水晶松竹梅盖瓶   水晶力士烛台

饰玉展图片
饰玉展图片
饰玉展图片
饰玉展图片
钱币展
8篇游记中提到
门票¥
预订
  • 门票价格:10元
  • 开放时间:旺季:8:30-17:00;淡季:8:30-16:30
  • 电话:010-85007938,010-85007421
  • 地址:故宫博物院宁寿宫内
  • 简介:珍宝馆内装饰华丽,乾隆、慈禧曾居住在这,现作为故宫精品文物展馆。
  • 查看详情
故宫珍宝馆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 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 宝。

故宫珍宝馆图片
故宫珍宝馆图片

影壁又称照壁,是传统中国庭院里不可或缺的一道墙。它切割了空间,阻挡了视线,用来挡风聚气,保有隐私。九龙壁,皇家影壁的一种形式。故宫九龙壁建于乾隆三十七年,即公元1772年。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

故宫珍宝馆图片

现存九龙壁三座。大同那座最古老,是明代的,也是最粗狂有力量的。另两座都在北京:北海的是唯一一座双面的;故宫的在珍宝馆内、宁寿宫皇极门外,龙的造型最为苗条。

故宫珍宝馆图片

正面、黄色的龙居中,据说它代表皇帝,两侧分别四条龙,代表八旗。

故宫珍宝馆图片

西侧白龙,腹部有一块缺损。据说,当年建造时,不慎在烧琉璃时烧坏了这块构件。机智的工匠连夜用一块楠木雕刻成龙腹的形状再刷上白色的油漆,代替琉璃构件安装到白龙腹部。

故宫珍宝馆图片

乾隆皇帝最爱的三宝贝:大禹治水玉山、田黄石三连章、瓷母。

故宫珍宝馆图片
故宫珍宝馆图片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清,高14cm,宽30cm,重671g。

  钿以铁丝、纸板为架,其外缠绕以黑丝线编织成的网状纹饰,表层全部点翠。前部缀5只金累丝凤,上嵌珍珠、宝石,口衔珍珠、宝石流苏。金凤下排缀9只金翟,为银镀金质,口衔珍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红蓝宝石等贯串的流苏。钿后部亦有几串流苏垂饰。

  钿又称钿子,是皇后、妃、嫔们平时戴的便帽。这种帽子一般用藤丝编成帽架,也有的在纸板或细铁丝上缠绕黑色丝线为胎并编成方格纹、钱纹、盘肠等形式,再用各种宝石、珍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此钿子用大珍珠50颗,二、三等珍珠几百颗,宝石二百余块,珠光宝气,珍贵豪华,主要是在吉庆场合和传统节日时戴用的。

故宫珍宝馆图片

点翠嵌珍珠宝石金龙凤冠,明万历,高35.5cm,径20cm,重2.95kg。1956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凤冠的主人是明神宗孝端显皇后。孝端皇后是万历皇帝的元配,生前当了42年皇后。

       凤冠是皇后的礼帽,是皇后在接受册命、拜谒宗庙祭祀祖先、参加朝会时所佩戴的。此凤冠以髹漆细竹丝编制,通体饰翠鸟羽毛点翠的如意云片,18朵以珍珠、宝石所制的梅花环绕其间。冠前部饰有对称的翠蓝色飞凤一对。冠顶部等距排列金丝编制的金龙3条,其中左右两条口衔珠宝流苏。冠后部饰六扇珍珠、宝石制成的“博鬓”,呈扇形左右分开。冠口沿镶嵌红宝石组成的花朵一周。

故宫珍宝馆图片

金嵌珍珠皇后冬朝冠,清,通高30cm,口径23cm。

  冠圆式,貂皮为地,缀朱纬,顶以三只金累丝凤叠压,顶尖镶大东珠一,每层之间贯东珠各一,凤身均饰东珠各三,尾饰珍珠。朱纬周围缀金累丝凤七只,其上饰猫睛石各一,东珠各九,尾饰珍珠。冠后部饰金翟一只,翟背饰猫睛石一块,尾饰珍珠数颗。翟尾垂挂珠穗五行二就(横二排竖五列),中贯两面金累丝“心”形结,珠穗饰有金累丝与珊瑚制成的坠角。

  清代皇太后和皇后冬季所戴的朝冠形制与皇帝的冬朝冠基本一致,但装饰所用的珠宝更多。夏朝冠的形制和装饰与冬朝冠亦基本相同,只是把金累丝凤变成金镶桦皮凤

故宫珍宝馆图片

金镶珠石点翠簪,清,长24cm,最宽7.5cm。

  簪为金质。簪体镂空累丝,一端呈长针状,另一端作精心的装饰:錾刻加累丝五朵灵芝,构成一朵梅花形,每朵灵芝嵌一块红色碧玺。梅花形的中心部位为累丝篆书“寿”字,寿字中间嵌东珠一粒,松枝及竹叶点缀于寿字周围。灵芝、寿字、松竹上均有点翠。纹饰寓意吉祥。

故宫珍宝馆图片

金镶珠宝帽顶,清,高14.2cm,底径4.5cm。

  帽顶金质。所分三部分均累丝制成。上端为一朵花形顶托镶嵌大红宝石一,中部东珠之下是累丝四龙戏珠,再下端东珠之下圆形底座之上亦为四龙戏珠,底有螺旋圆托。

故宫珍宝馆图片
故宫珍宝馆图片

金爵杯

故宫珍宝馆图片

金嵌珍珠天球仪,清乾隆,球径29.5cm,架高61.5cm。

  金嵌珍珠天球仪是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用黄金做成的模型。天球仪由座、支架和天球三部分组成。天球球体用珍珠镶嵌28星宿、300个星座和2200多颗星,并阴刻紫薇垣、天市垣和太薇垣。围绕球体装有赤道环和地平环,北极还有时辰盘。九龙环绕的四足金支架支撑着球体。下置四兽足环座,座上有东、南、西、北四象字,座心为罗盘(指南针)。

  天球仪又称“浑天仪”或“天体仪”。此器是流传至今唯一的一件以黄金制成的天球仪模型,弥足珍贵。

故宫珍宝馆图片

八成金累丝万年如意,清,长42.7cm,柄宽5.4cm,头最宽11.3cm。

  如意为木胎,其上采用八成金质累丝工艺。如意头的正面为累丝古钱纹,中心嵌绿松石“乙酉”二字,背面为镂空的古钱纹并露出木胎。柄的正面亦为累丝古钱纹,镶嵌绿松石“万年如意”四字,背面为累丝六角锦纹。如意的侧边以卷草纹为饰。

       如意为一套60柄之一,是乾隆皇帝六十寿辰时王公大臣们的进献之物。各如意头正面分别镶嵌“甲子”、“乙丑”、“癸亥”等干支记年字样,正合六十甲子一周。

  如意的做工精湛、细腻、繁复,是清代乾隆时期的典型作品。

故宫珍宝馆图片

金累丝嵌珠宝塔,清,通高70cm,底径38cm。

  此塔有三大特色:一是用材名贵,塔身通体为黄金质;二是装饰华丽,遍身嵌饰珍珠、绿松石、青金石等,具有明显的西藏风格的装饰风味;三是形制独特,正中为中心塔,四周围绕着八座小塔,分别代表四方四维八个方向,是藏传佛教空间观念的体现。此塔是典型的胜乐金刚形式。

故宫珍宝馆图片

金嵌宝石八角塔,清,通高122cm,底边长23cm。

  此塔是典型的藏式塔(和欢塔)形式,但其腹部八方开龛,七层塔轮上复开小龛供奉小像,构思颇有创意,显然借鉴了汉地建筑中墙龛和塔龛的思路。塔身遍饰珍珠、宝石,显示出皇家工艺品的特色。

  八角塔是相当独特的塔形,在藏区极为罕见,故宫的佛堂中保存数量也不多。此塔兼具汉、藏两种风格,更为难得。

故宫珍宝馆图片

青玉云龙纹瓮,清乾隆,高70cm,宽119cm。重约2500kg。

  俗称“福海”。玉山原料来自新疆和阗,由扬州玉工经四年时间精心雕琢,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月完成。瓮雕九龙,底镌乾隆皇帝书《玉瓮记》。瓮下配海水纹铜座。象征“福如东海长流水”。

  此瓮玉料重大,雕琢精细,代表着乾隆时期扬州玉器的工艺水平。

故宫珍宝馆图片
故宫珍宝馆图片
故宫珍宝馆图片

丹台春晓玉山,清乾隆,高105cm,宽150cm,厚77cm。重约1500kg。

  俗称“寿山”。玉山左上角刻“丹台春晓”隶书。右下角有诗:“一帧堂门囗若屏,琢磨写较笔还灵。丹台图出晓春丽,石室名传季道馨。青质白章如没色,镂峰刻树自成形。仙童揉药云衢返,太乙炉前守六丁。”署:“乾隆辛丑仲春月御题。” 此玉山象征“寿比南山不老松”。现陈列于乐寿堂。

故宫珍宝馆图片

“大禹治水”玉山,

       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这件世界孤品同样诞生在乾隆皇帝时期。

       “玉禹山”工程浩大,费时费工。玉样从新疆运到北京历时三年多,在宫内先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画了四张图样,随后又制成蜡样,送乾隆阅示批准,随即发送扬州,因担心扬州天热,恐日久蜡样熔化,又照蜡样再刻成木样,由苏扬匠师历六年时间琢成,玉山运达北京后,择地安放,刻字钤印,又用两年功夫,颇费周折,才大功告成。它的正面钤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方还有长篇御制诗及注文,可见乾隆对此作品何等骄傲,何等珍视,把它当作自己一生的总结。

故宫珍宝馆图片

田黄石三联章(网图)

      这件玉器故宫里最小的镇馆之宝了。据说,当年抓住溥仪的时候,在他身上搜到为一件随身物品就是这田黄石三联章,可见这件东西有多珍贵。此联章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乾隆帝田黄石三联章,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中“乐天”,椭圆形,高1厘米,长径3厘米,短径2.3厘米;右“惟精惟一”。据说,当年雕刻这三枚印章的时候,工匠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才雕刻而成的。

故宫珍宝馆图片
故宫珍宝馆图片
故宫珍宝馆图片

清 红珊瑚狮子

       狮子红珊瑚质。圆雕,立式,三足着地,右前足抬起,头向左侧,双目圆睁,张口露齿,尾呈花枝状。其下配以镂雕山石状红木座。

       珊瑚是海中的珊瑚虫分泌出的石灰质骨骼堆积而形成的,呈枯干的树枝状。在古代,珊瑚与黄金同价,极受人们的珍视。珊瑚虫分雌雄,可活十几年。珊瑚干径一寸、高一尺者即为好品种,径二寸、高三尺者便很名贵。珊瑚细腻柔韧,可做非常纤细的饰品。在清代,珊瑚是二品官阶的顶戴标志。珊瑚还可以入药。

故宫珍宝馆图片

杏木盒白玉十二生肖

故宫珍宝馆图片

查看全部

168篇游记中提到
门票¥
预订
  • 电话:+886-2-28812021
  • 地址: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 简介:中华文化的精髓,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汝窑瓷器和各式书画为镇馆之宝。
  • 查看详情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都是蒋介石败退台湾的时候从大陆运过去的,由于时间紧迫和运输条件,不能全部运输,于是蒋介石命人挑选精品运送,也就造成了现在这种局面,北京故宫博物馆的文物数量远超台北故宫博物院,但是文物精品不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多,而翠玉白菜、东坡肉石、毛公鼎就是典型的代表。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台北故宫有三个不得不看的镇馆三宝:翠玉白菜 、肉形石、毛公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一菜:“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清朝的作品,并不是年代非常久远的事情,但是它珍贵就珍贵在它的精美和美好的寓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长18.7厘米 ,宽9.1厘米 ,厚5.0厘米 ,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别忘了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

       这件作品原来放置于永和宫,是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这应该是瑾妃的嫁妆,而寓意自然不用多说,是祈求多子多孙。而白菜虽然是常见的蔬菜,但是架不住它的寓意好,白菜音同百财,在加上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就人生来讲是非常圆满的。

       这件翠玉白菜也遭到了损坏,其中一个蝗虫的触角断了,这曾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但是就证据来讲只能追溯的1992年的照片,极有可能是在运输的过程中损坏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一肉:“东坡肉形石”浑然天成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坡肉石高5.73公分,宽6.6公分,乍看之下,就是一块出锅不久似乎都能闻出香味的东坡肉,不知者以其创意构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其实这块东坡肉石并未进行任何的雕刻,真的是浑然天成的,这个文物的妙就妙在这里。

       这样一块栩栩如生的东坡肉、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甚至连猪肉皮上面的毛孔都能看见,真正人间极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一锅:“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这个毛公是周宣王的叔公。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千克,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毛公鼎是被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后几经辗转,最后落入叶公超手里,而当时日本人觊觎这件中国的国宝,叶公超誓死不说出这件文物的下落,还是其叔叔叶恭绰造了个假的给了日本,救出了叶公超。从这一点来说叶公超可以说是保卫国宝的英雄。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2018.1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2018.5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2018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2018.6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

最新评论(5条)

游客
添加表情
评论
去哪儿用户
去哪儿用户 : 之前也计划去来着,结果那天天气不好,什么都没看到,超级失望的
09月17日 16:50
去哪儿用户
去哪儿用户 : 等中秋假期了去一波~
09月17日 16:40
添加表情
回复
zhlwei
zhlwei 回复 去哪儿用户 : 太值得去啦
09月18日 14:20
去哪儿用户
09月16日 14:24
添加表情
回复
zhlwei
zhlwei 回复 去哪儿用户 : 我只拍了我喜欢的,下次去多拍些!
09月18日 14:19
猜你喜欢
2000 篇,查看更多
前面后面
  • 4
    经典帝都“延禧攻略”...
    经典帝都“延禧攻略”圣地巡礼【故宫、国博、颐和园、恭王府、南锣鼓巷、798】
  • 14
    #春之女神#徜徉帝都春...
    #春之女神#徜徉帝都春色,阅尽京城美景。
  • 60
    170+北京 玩遍地铁2...
    170+北京  玩遍地铁2号线,再附上一份北京深度游攻略!
  • 4
    BEIJING│南方人住进...
    BEIJING│南方人住进了老胡同,探店一把文艺范儿
  • 9
    在北京行走的日子
    在北京行走的日子
  • 9
    自驾川西·丹巴党岭~...
    自驾川西·丹巴党岭~新都桥~亚丁~鱼子西~海螺沟附对景区客观评价!
  • 15
    2021逛公园
    2021逛公园
  • 4
    感受皇城北京的盛事变迁
    感受皇城北京的盛事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