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遗体验馆

收藏
5.0 / 5分
晋江景点排名第0共0个
成为首位评论者,告诉大家你的感受
写点评 赢积分 兑豪礼!详情>
0%
去过晋江的驴友
来过这里
0
旅行攻略
提到了这里

泉州古称“刺桐”,别称“温陵”,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已有1300多年历史。10-14世纪,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多元、开放、包容是这座城市的传统与特质,也是激发爱拼敢赢、开拓进取的泉州人书写历史、缔造今日、开创未来的精神源泉。

泉州是闽南文化发祥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泉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5项,是全国唯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城市;入选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6项,数量在全国设区市中名列前茅,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8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2项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多姿多彩,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项目众多,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异彩纷呈。

泉州非遗体验馆位于五店市,五店市有着千年的人文历史,是晋江城市的起源,闽南特色的红砖厝建筑,横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五店市历史上出了11名状元,万历年间庄际昌是和袁崇焕同科的状元,开闽王后代世居泉州的状元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更是出了1400多名进士,是闽南人文历史、艺术、建筑、风俗的杰出代表。

馆内观赏项目:

1:华夏文明泉州先民祭天祭祖仿真场景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我国的文明持续不断,这很大程度来源于我们中华民族饮水思源的祭祖文化和感恩文化,以及从古至今劳动人民崇拜自然并不断征服自然的结果。所以,泉州非遗馆内,能看到泉州地区初一、初九的崇拜自然祭天拜天的仿真场景,也有饮水思源冬至孝公祭祖习俗传承的仿真场景。

2:泉州“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世界遗产点观赏灯的连贯故事

泉州非遗体验馆内有22个圆形吊顶灯,每个吊顶灯以国潮时尚风为元素,结合22个世遗点设计,排列组合成了以五店市为出发点,连接着22个世界遗产点的独特故事,这个故事诉说着闽南先民出海讨生活的真实写照。

3:泉州8个非遗方形观赏灯及其它圆形民俗观赏灯。

泉州非遗体验馆内有8个方形吊顶灯,主要是以国潮、泉州世界非遗、泉州国家非遗、泉州民俗等元素设计,了解泉州主要非遗、民俗一目了然。

馆内承接活动:

1:研学活动,可接待研学活动,可选研学课题:泉州文化研学(专题研学)、泉州非遗研学(木偶制作、珠绣、金苍绣等)、晋江经验研学、五店市历史文化研学等,本馆配有专业研学讲师、导师。

2:文化团建讲座等活动,本馆可全程策划、接待各种团体活动,并能提供包含餐饮、住宿、用车、旅游、考察等在内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馆内表演项目:

1:提线木偶表演,泉州提线木偶戏(国家非遗)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线戏”、“木人戏"等,泉州及闽南语系地区,习称“傀儡戏”、“嘉礼戏”,有学者称之为“泉腔傀儡戏”。其源头,与远古巫文化关系甚密,本为“丧家乐”,汉代成为宾婚嘉会中的独特表演艺术。晋唐时随中原士族南迁入闽,据唐未五代泉州籍道士谭峭所著的《化书》等文献,可知至迟于唐未五代即在泉州地区流行。

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经济十分繁荣,多元文化交汇共荣。寺庙林立,祈福攘灾、酬神还愿、醮事出煞等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极为繁盛。泉州傀儡戏充分发挥其巫文化潜质和“沟通人神"的独特功能,与道教等宗教的科仪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民众生、老、病、死等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明代泉州傀儡戏与宋元南戏诸剧种长期交流融合,演出剧目、音乐唱腔、表演技艺、偶像造型工艺等已成熟完备,成为宋元南戏"泉腔戏曲”的组成部分,对此史书均有记载。明清时期,泉州傀儡戏班社林立,演出兴盛,蔚为大观。且已形成科班传习制度,甚至出现了专门制作木偶头像、服饰盔帽、砌末道具的“西来意”、“周冕号”等专业作坊。清中叶开始,泉州傀儡戏便随着移民的脚步,向广东、浙江、台湾及东南亚闽南人和华侨聚居地流播。特别是对台湾地区民俗文化和主要方言(闽南语,亦称"河洛语”、“福佬语”)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泉州傀儡戏历经千年而不间断的传承,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剧目,拥有独特的剧种音乐“傀儡调"和多达300余支的传统曲牌唱腔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一整套相应的演奏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线功法--线规,以及丰富精湛的表演技法与成款完备的演出规制;同时,兼备了特具"唐风宋韵"的偶头造型及精美绝伦的雕刻、粉彩、偶像结构、服饰盔帽等制作工艺,泉州傀儡戏已成为当代中国提线木偶艺术杰出的代表。

2:掌中木偶表演,晋江布袋木偶戏(国家非遗)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造型艺术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设计,就一般情况而言,提线木偶造型较高,多在2.2尺左右。杖头木偶高于提线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布袋木偶造型小,仅有7寸左右,靠艺人两手托举表演,操作技艺特别,不同于提线和杖头木偶。

晋江布袋木偶戏即南派布袋戏,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1951年7月,闽南布袋戏定名为掌中木偶戏,是我国木偶戏中的稀有剧种。

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及五代《化书》、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记载。明中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民间传说和《台湾通志》称,布袋戏兴起于明嘉靖间,创始人为后来被誉为“戏状元”的梁炳麟。清中叶,晋江等地的布袋戏演出兴盛,并传至台湾,同时出现了李克茶等著名艺人。清末民初,泉属各县一些著名的布袋戏班社纷纷兴起,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戏班几乎遍及全县。但至建国前夕,由于经济衰退,泉属诸县的布袋戏班社处境维艰。

南派布袋戏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其艺术风格独特,行当脚色分工细致,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动作传神,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3:边界移迴成像技术,端午节安海嗦啰嗹采莲习俗(国家非遗)

“嗦啰”又名“采莲”,是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人民祛灾弭祸、祈求安康的一种民俗活动。安海“嗦啰嗹”源于中原地区的古老民俗,清初已十分盛行。清代中晚期,这一活动与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时间则改为每年的五月初五。现今“嗦啰嗹”在安海镇保留得十分完整,仍在民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嗦啰”举行时,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整个队伍以头戴清兵笠、手撑长杆艾旗的醉步汉子为前导,敲锣鼓、奏管弦的队伍两旁是肩挑生猪脚、草鞋和尿壶酒,手打破锣的“铺兵”及头包乌布、身着红衣红裤、手提鲜花篮、脚穿绣花鞋的男扮花婆。每到一家,旗手如醉似癫地冲入厅堂,挥动艾旗在梁间拂扫,高诵“龙神采莲来,兴旺大发财”等祝祷辞。男扮花婆走科步与旗手对舞一番后,向户主馈送鲜花,表示龙王神留下福禄吉祥,户主接过鲜花即回赠红包答谢。除此以外,这一天安海小镇的人家还要举行“煎饦补天”、结粽、门插松艾等活动。

“嗦啰”习俗对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VR混合现实成像技术,晋江端午习俗安海水上掠鸭(泉州市级非遗)

水上“掠鸭”,又称水上“捉鸭”,是流传于安海古镇的端午节水上竞技运动,至今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相传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史俗演变而来的,具有考验参与者的体力、毅力和技巧的一个体育活动,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

水上“掠鸭”的记载可追溯至唐朝,其时称为“射鸭”,是一种宫廷游戏。据《五代史·唐纪》载云:“同光三年(即庄宗存勖923——925年)射鸭于郭泊”,而在《晋纪》也载:“开运三年(944——946年),射鸭于板桥”。还有《全唐诗·御猎》收录王建的七绝诗云:“青山直绕凤城头,浐水斜分入御沟。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郑成功饱读诗书,其受前人“射鸭”的启发,灵活运用,通过掠鸭操练水师,以此锻炼士兵的血性胆力。

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身为国姓爷,肩负反清复明的重任,在亲人和部分爱将纷纷投靠清廷的 危机下,退回从小养育他成人的安海、东石和石井一代沿海,屯兵,练兵,以图东山再起。郑成功的部队在东石白沙建筑了坚固的城墙,军民浴血奋战,但还是不敌清军的强大攻势,于是决定收复台湾,建立久远的抗清根据地。

郑成功的军队大部分是北方士兵,不熟悉海上作战,也不熟悉水性,一上战船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更不要说打仗了。为了训练士兵海上作战的本领,加强战士们在水上的战斗能力,郑成功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其中就有一项寓教于乐的好方法,那就是每年都在端午节的时候举行一种名叫“水上掠鸭”的比赛,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安海古镇端午节的一项民俗。

安平桥水域开阔,是举办掠鸭活动的天然理想场地。组织者在安平桥墩或船上横架一根长度大约8米的竹竿或杉木,竹竿离水面大约3米高,末端悬挂一个内放白鸭的笼子,竹竿上涂抹油脂以增加难度。比赛开始时,参赛者在众人的鼓劲声中,小心翼翼地赤足踏过圆滑的竹竿,谁能够走到尽头并探笼取鸭,即挑战胜利,其所获鸭子便作为奖品。此活动考验参与者的水性和平衡力,集健身、冒险与娱乐为一体,备受人们喜爱。

掠鸭活动较为完整地保存古代民间原汁原味的端午风貌,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一代传承发展的一种民俗活动,具有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特征。

5:3DMapping成像技术,安海中秋习俗烧塔仔(晋江市级非遗)

烧塔仔,故老相传元代泉南建一元兵总营于九都古亭埔(今属安海),管辖分驻各村之兵。当时,要求三户养一元兵,并且只能合用一刀,五里一水井,人民万分困苦。为反抗元兵的残暴,百姓相订于中秋之夜,建塔于古亭上,指挥泉南,见火为号,全部同时动手杀元兵,终于在一夜之间杀掉了全部的元兵。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人们每年中秋节举行烧塔仔活动,并成为一种习俗代代流传。中秋节前,孩子们都会相约捡来砖头、瓦片、干柴禾,然后,在屋前屋后旷野中叠起大小不一的“塔仔”。中秋夜,人们点燃放进塔内的柴草,火便从瓦片的空隙中熊熊吐射出来。大火烧至砖热瓦红,非常壮观,节日氛围极其浓厚。以上内容为相传,泉州金牌导游王战认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正是收秋的时节,在农耕社会时期,烧塔仔承载着人们美好的祝愿,不管今年收成如何,希望来年一定要丰收,好养活家人。同时,中秋这天亲人团圆赏月,正是犒赏自己的时候,美美的吃完晚饭后,相信入夜烧塔仔也能去邪等,烧掉之前的晦气。纯属王战个人观点。

地址:
泉州市晋江市五店市大井口2号
电话:
0595-88911999

5.0

  • 5分
  • 4分
  • 3分
  • 2分
  • 1分
    暂无点评,马上成为第一位点评的驴友吧!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的游记

    4
    ONELI 簪花,祈福,望年年顺...
    泉州金城商务酒店
    3
    少年鲍勃 泉州旅行📍半城烟火...
    泉州开元寺>小西埕>泉州天后宫>泉州中山街>泉州府文庙>承天禅寺>石狮十里黄金海岸...
    1
    去哪儿用户 深沪湾一日游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
    1
    zhlwei 大陆最贴近大金门的地...
    围头村>围头战地文化渔村>八二三战役纪念碑
    1
    去哪儿用户 晋江博物馆
    1
    zpdb5953 1日游
    晋江站>五店市传统街区
    1
    isangwu 晋江2日游
    火船头观浪台
    6
    chentwi 晋江1日游
    绿洲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