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3
- 评论0
- 赞1
+1
出发日期/2016/10/01
天数/5天
人均费用/5000元
人物/三五好友
玩法/深度游
大美梯田,元阳本色
秀色丽江、耀眼的玉龙雪山、静谧的泸沽湖畔,各有各的独特与美。
此次另辟方向,来到元阳,这里有17亩梯田景观绵延于红河境内,极为壮观。
元阳县海拔最低为144米,最高为2939.6米,“两山两谷三面坡,一江一河万级田”很好地概括了县内地形。
元阳县位于哀牢山南部,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而红河州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在错综复杂的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下,这里四季不是非常明确,但是干、雨季倒是十分分明,每年的5~10月为雨季。
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5月插秧,9月收割,12月向田里灌水。所以梯田最佳观赏时期为11月至次年4月。尤其是田里无稻谷,灌满水的时刻,层层梯田,如明镜般平静,日出与落日的光影打在水面上更是增添不少梦幻的色彩。虽然没能在最美丽的季节抵达这里,但是层层叠叠、线条优美多变的梯田,可以想象那会有多么地气势磅礴而不失秀美的气质。
1-2月也是极美的,时常有云海的出现,到了元宵节前后,则是野樱花、野桃花等争相斗艳的时刻,姹紫嫣红,好不热闹。
复杂地形结构,立体的气候,使得这里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特点。
我们在的那几天,时常早晨是白雾茫茫,能见度非常地低,而到了中午,雾会渐渐散去,露出湛蓝的天空,直至烈日当空照。但是我说的也只是全福庄小寨这一片的偶然情形,毕竟翻过一个山头,便是另外一种天气。
对我们来说,绝美的哈尼梯田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对于哈尼人来说,这不过是他们的劳作的日常,赖以生存的粮食来源,那么就不得不提到由鱼、鸭子、水田、水稻组成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动态的多级食物链结构和动植物循环利用的系统。春耕时节,插完秧,将鸭子圈养在稻田里,到禾苗抽穗灌浆了把鸭子赶上来,它们在稻田里觅食消除了杂草和害虫,同时排泄物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为了更深入地感受到梯田文化,我们个个都穿上了工装裤,二话不说,下梯田。
当然了,凹造型,我们可是很认真的。
梯田里自然是不如平地里那么好走路的,一脚踩进泥地里,泥水都快没过膝盖,想要跨出另一步,得花上吃奶的劲。小伙伴们一边帮着哈尼人割稻子,一边寻找脚下是否有小鱼游过。
哈尼梯田里多生长着红米,这么红米对地域、气候和水源要求苛刻。一年仅生长一季,生长期180-210天。亩产量不到三百公斤,所以都浓缩成了精华。
米色微红、口感略糙但是有嚼劲的红米营养极为丰富,含有钙、锌等微量元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小伙伴苏苏也是尝试着打稻谷,需要很用力地将割好的稻子举起然后甩向他们独有的收集容器里。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不管是收割稻子还是在稻田里行走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站在田埂上看着哈尼族妇女手脚麻利地割着稻子,时不时还能捞到条大鱼,我们却是陷在泥地里寸步难行,劳动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节约粮食多么重要。
在赞美梯田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赞美被称为大地雕塑家的哈尼族人。正式辛勤劳作的哈尼族人用勤劳的双手早就了这重重叠叠、壮观的梯田景观。
他们的双手不仅是雕刻了大自然的美丽,他们的巧手还善于刺绣、编竹筐、制作各种银饰等。
不管是行进在村子里寨子里还是在小镇街道上,随处可见正在做着针线活的哈尼女人,她们不仅善于纺织布,一双巧手可以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巧妙地运用编、绣、挑、排、扣等手法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惟妙惟肖。
他们的衣服也大都是自己缝制的,哈尼族喜欢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不同地区的哈尼族穿衣略有不同,红河哈尼族男子头裹黑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哈尼族女子穿右开襟无领上衣,用银币做纽扣,穿长裤,盛装时会系花围腰,用真假发掺在一起,绑成麻花辫盘绕在头顶,在靛青色的包头巾上,绣上美丽的图案,额前脑后还挂着一束束的璎珞,也会打花绑腿。
哈尼男子的巧手也是不可不说,时常看到哈尼中年男子或老人坐在家门口,手边放着竹子和劈刀,看似毫不费力地将竹子劈开劈成一片一片,然后用刀刮去竹片上的毛刺,再将这些简单处理过的竹片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成一个个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竹篓、竹筐。
少数民族大多是好银饰的,所以银匠在这里则是不可或缺的职业。一块厚木板,几个看似简简单单的工具,银匠却能用它们打造出各种精美绝伦的银制饰品。
能够体验到如此地道的哈尼文化,不得不提距离梯田仅几步之遥的十二庄园·香典,这里不仅是个看得见风景的酒店,也是个哈尼民俗文化体验中心,拒绝走马观花,我喜欢深入到当地的旅行。
至于为什么叫香典,那便是在哈尼语里,香典则是梯田的意思。
进入大厅,便可以看到与哈尼文化有关的各种事物,正值丰收期间的玉米、红米等农作物。
大多装饰物也是紧密贴近了哈尼农耕生活,也是比如说吊灯,则是用哈尼人编织的本是作为鸡笼的竹篓子。随处摆放着
看得见风景的餐厅窗户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每天叫醒你的不会是闹钟,而是窗外透过落地玻璃窗撒在被子上的阳光和开阔的梯田美景。
用心布置的房间,随处透露着主人的细心装扮,代替了鲜花而用了稻谷穗,五彩缤纷的刺绣图案结合现代家居。
天气好的时候,不妨坐在三楼露台的吊床上打个盹,或者倚着玻璃幕墙,极目望去,视野开阔,大有酣畅淋漓之快感。
空气通透,雾气不重的夜晚,抬头便可望到璀璨的银河,一目了然,毫不含糊。
赶上香典的开业庆典,一场小小的长桌宴就这么摆起来了。地上铺满碧绿的松针,代表着吉祥如意。
在长桌宴的顶头坐着两位老咪咕(音译),是老村长的意思。话不多,用竹制的烟筒抽着水烟。
据说,这位老咪咕曾带着乡亲父老举家迁移到此,开辟了新的生活,因此非常德高望重,受人尊敬。
在某个白雾茫茫的早晨,我们走了一条非常泥泞但是很有意思的徒步路线,从全福庄徒步到箐口村。
一路经过小村小寨,从梯田的田埂上走过,遇到害羞的小孩,飞到屋顶的鸡,坐在露台抽着水烟的大爷,赶着牛经过的族人,各种从未见过的花草树,结着网的蜘蛛以及防污秽之物的绳结。
泥地泥泞难走,鞋子裤子溅满了小泥点,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更是湿滑,不小心,便是踉跄一跤,只是相比之下,双眼都在用力看这些对于我来说很新奇的事物,全都是我没见过的人和生活,没有多余的心思关心脚下是否脏或难走。
哈尼族的蘑菇房非常可爱有意思,大多依山势而建,远看像一朵朵大蘑菇,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箐口村是元阳保存比较完好的哈尼族自然村寨,村中生活着180多户哈尼族人家。村寨的入口是一个广场,东侧是哈尼族文化博物馆,里面详尽地介绍了哈尼族的文化、生活、农耕、节日、日常、服饰建筑等等。
制作成模型的长街宴,我的镜头并没有放下整个画面,摆在街头真实的长街宴得多么壮观。
春季时,哈尼族为了举行隆重的农耕仪式,祭拜天地,在街心摆起长街宴,吃团结饭,气球天地赐福百姓。夏季插完秧,祭祀天地,请神与民同乐。秋天,收获的季节,庆祝梯田丰收,感谢天地,祈福来年安康。
保存完好的箐口村,虽然逐步被外界所知,但是却没有一点儿的商业化,有的只是哈尼族的日常。
哈尼族的建筑叫做“土掌房”。一般为三层,一层因为山区湿度大不宜居住,因此圈养牲口。二层住人,屋中间有火塘。第三次,堆放粮食和贮藏食物。蘑菇型的厚厚的草顶!保证了其良好的通风效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话一点不假。
晚饭期间,由哈尼族年龄各不相同的舞者组成的舞蹈队,表演者她们自己编排的舞蹈。虽然不懂歌词唱的内容,但是我们也能一眼看出,表演的是她们在梯田里劳作的情形。手里拿的道具也是劳作时的工具,比如说装小鱼的小竹篓和抄鱼的器具。
哈尼族热情好客,有客人来,都会以酒相待,还会唱歌来助兴。因此,习得哈尼语一词“多撒”(音译),干杯的意思。
于我而言,更加偏爱深入日常的旅行,那么每个地方菜场、城镇市集必然是不可错过的。
不忙的日子里,拉着友人混在当地人的队伍里,在大街上闲逛,吃他们常吃的东西。
姑娘们就爱这些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饰品,在一家老银饰店里,逛了很久,挑选了自己喜爱的饰品,
时常可以看到背着半人高的篮筐的哈尼妇女,里面放的物品时常超过她们的身高,甚至遮住了脸庞。不深入了解不敢随意胡说,但还是会忍不住觉得她们有些辛苦。
在云南自然自然不可错过味美的各种各样的水果。
其貌不扬的摆在地上的香蕉,却是我长这么大吃过最好吃的香蕉。我们平时超市里买到的催熟的香蕉与自然成熟的香蕉味道相差太大,瓜熟蒂落的香蕉,甜味更多自然不必说,主要是口感软糯不腻,香甜可口。
用元阳本地黄豆制成的豆腐,压干后用布包成方形,经3-5天晾干。大多会放在火上烤制后使用,元阳特有的味道。
总在菜场里逛得不亦乐乎,看得目不暇接,每一样没见过的都好奇,不断地询问着摊主,一边按着快门,世界这么大,多得是我不知道的事物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