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30
- 评论1
- 赞23
+1
出发日期/2014/04/18
天数/4天
玩法/美食
这是一些写在14年4-5月的文字,关于福州这个古城的观感。分了几篇来写,统一迁移到这里吧。
每次厦门航空的飞机即将降落福州时,广播里总会告诉我:福州是一个有着2200年历史的城市。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在福州呆过很多日子,但对这所谓“古城”的说法却是很怀疑。于是我觉得有必要好好观察下这座城市了。我早起的习惯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在每天工作之前我有大量的时间,便以所住的宾馆为中心开始浏览福州。就这样,有了这些照片。
我问了很多福州人同样的问题:福州既然是一个古城,那么哪里能看到古迹呢?这时他们一般都要沉吟一阵,然后告诉我:“三坊七巷。”
其实,我对三坊七巷能否代表福州是很犹豫的。因为我之前出差经常住在临近的高层酒店里,那段时间正赶上三坊七巷重修。我看着几乎把老房子全拆了然后又重建了起来。这种情况下要去欣赏真的很难。不过,三坊七巷还是值得去的,有一些非常棒的展览和所存不多的老建筑。
福州是一个被绿色覆盖的城市,但是城市的改造让很多大树消失了。比如,这个角度看过去,原来两边路旁该有比楼房还高的树木。
福州的地铁建设在很多路段都造成了拥堵,沿街的很多商户的生意都萧条了下来。
福州的旧城改造中以文化的名字造了很多小资情调泛滥的地方。总的来说,徜徉其中,赏心悦目,这是一件好事。
当然,福州街头还是有许多人们生活其中的美丽民居。
街边路旁的各种小吃。肉燕是著名的福建小吃。
在中国,藏在千城一面的光鲜背后,略显破旧的老街巷可能是一个更有价值的城市符号。值得喜欢探寻一座城市的人去看了再看,细细体味。当然,要趁早,因为它们和生活在里面的人们都即将消失和离去。
老街巷是个神奇的混合体,里面可以看到气派的房子和破旧的棚户。如同我在西遞旅行时,导游按照建房时户主的经济条件由低到高带着我们连续参观了三幢房屋。看着几乎同样的结构里由于投资的变化带来的不同,这是一种有趣的体验。福州的老街也类似,你能看到维护良好的房子也能看到破落下去的老屋。他们就那样排在一起,似乎呈现着“生而平等”。
衰朽但仍旧精美的木雕告诉你以前主人曾有的辉煌。
这样的大院原本一定是一户的宅子,到现在是四个家庭的合居。“独院”变成“杂院”的故事,我们在新中国后,听了太多。
中国的老街巷最大的问题是上下水,尤以下水为甚。这也是老居民区最让人诟病的地方。既然家家户户建厕所太麻烦,解决方案就是建公共的。由于原本没有,所以这公共厕所就可能建在任何建筑的旁边,比如这个。
十几年前,我在北京求学的时候,去参观过菊儿胡同。那是一个得了“世界人居奖”的旧城改造项目,被引为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的改造典范。但即使在北京,这种改造也根本没推广开来。这是一个权力寻租、利益输送、人文关怀缺失和GDP至上的综合影响,这已不是本文关心的内容。在“改造旧城造福于民”的口号下,各具特色的老城渐渐消失、城市变得一模一样却是一个事实。
旧城改造行着一个“征收,拆除,重建”的流程。
当然,由于“文物保护”的原因,有些房子会被留下来。但失去了街巷依托的几幢孤零零的房子只会让人觉得突兀和不协调吧?
拆!
拆!!
拆!!!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罗大佑的歌词写着乡愁和对城市变迁的疑惑。福州这条老街的拆迁改造仍旧是拆旧建新,“建新如旧”,只是原本在其中生活的人们再也不会回来了。失去了“人”,无论怎样的建筑也只能给人疏离感吧!
老街很快将消失,如同这驰过又远去的小车。留下这光影和文字,只是留存自己一时的感慨。
无论老街的人们搬去何方,祝愿他们:如同长久得到的这大树的庇护一样,继续得到生活的眷顾。
福州,是树的精灵眷顾的城市。
福州的景致,胜在自然与不经意间给你的小惊喜,如同女儿学校布置去写的“小确幸”----小而确定的幸福。比如这样的小路,如果遇上,你一定会被引诱着即使无事也往里走走吧!
这福州街头常见的景致是不是让你一瞬间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小感动?
从高墙前的三角梅有没有让厚重历史重泛了鲜活的感觉?
当然,福州城里更引人注目的一定是那些大树。在我眼里,福州是一个被大树庇护着的城市,从而就如同宣传语所说,成为了“有福之州”。
大树伸展出去的枝丫给了一片阴凉。
树儿每日对镜梳妆,显着妖娆身姿;
时而还要和路过的姑娘比比美,这一定是树中的女子了!
有时突然横亘在你面前,近距离地显示他伟岸的身体,这一定是个汉子了。
大树取了明亮的光线来吸引你的目光,仿佛要告诉你他才是这城市的主角。
如果你匆匆走过,全然无视他的存在,他会突然抛下火红的花朵,让你一惊后再仰视他的挺立。
南京整齐的法国梧桐、西湖杨公堤周围的大树,都是让人难忘的景致。福州又名“榕城”,榕树才是这城市的精神。
为了好好写一下榕树,我想起朱自清和俞平伯写同一题《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旧事;于是再读了人人都知的《故乡的榕树》,想写个《树影里的福州城》。只是原文写的是乡愁,我只有一个外乡人的新鲜感,想来是没法抄了。
大榕树在福州随处可见,大树笼罩了道路、河流、房屋和人们,也给这南方的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
榕树上垂下的须须落到地上就成了根,成为它继续向外扩展的基础,所以榕树有独木成林的说法。只是在城市里,他们没了这个空间。
福州的行道树也用了很多榕树,看过去总有些不对:如同一个野惯了的孩子突然被送了学堂,突然规矩了起来,他们很难如山野中的兄弟们一般肆意伸展;但野性在心中却始终奔腾,稍不留神,在无人留意的时候就撒起了野。比如这河堤似乎已成了他的世界。
比如这人们造的、曾经坚固的砖墙,在默默的生长下也成了废墟。
即便是巨石,在榕树的包裹下,也让人感觉迟早会成了齑粉,榕树这气质像极了我心目中隐忍而坚韧的福建人。
最后就以一个小福建人结尾吧。他7点刚过就背着书包去学校,我正好并排和他走着。我找他聊天,他先是不理我,然后看到我停下来拍照片,他也停下来,主动告诉我:那边有一棵大榕树。他带我到了榕树边,我请他拍了这张照片。他今年和我女儿一样上三年级,名字不肯告诉我(因为妈妈不让说)。看看他,还有远处的大榕树,是不是充满了我说的“野”劲儿!
写《福州掠影》源于上周在福州和一位当地朋友的对话。他说我一直不去福州,总去杭州,还总在朋友圈里晒杭州小资泛滥的照片。说我觉得福州不好。我说:不会啊!我觉得福州很美啊!那我也来晒晒福州吧。
于是,我花了从未有过的力气连写了三篇。虽然我这些照片只拍在福州办公室和宾馆周围很小一块区域;但整理起来着实费力,所有的文字也是抱着手机敲出来的,真心辛苦。下次去福州,这位朋友该请我吃佛跳墙才是,而且是最贵的那一款。
写到最后,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段:“为一座城市造像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如果开始去做,本身即是犯了自视过高的毛病。即使这种努力会使自己对事情的真相有所体会,但它只不过是城市的一则谣言罢了,没有意义,也不会流传下去。”
所以,就这样吧!不会有《福州掠影(4)》了!
很多吃货都对我提到:应该介绍一下福州的美食。虽然我从来认为一地的饮食必定是一地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但对于如何准确描述这些千差万别的美食我完全没有把握,更不敢吃了几口就随意评论,唯恐冒犯了这食物后面的文化,特别是当别人对你的评论有了期待之后。
后来,我突然意识到个体的饮食体验其实极有价值:对充满地方特色的食物或夸赞、或疑惑、或者干脆就批评了,这些对于别人都是一个有趣的体验。如果还能从而勾起他们前往亲自品尝的兴趣,那么这些文字就有价值了。所以,我试着写一小篇。
福州的小吃从这一处开始,完全是因为我认识的一个福州土著不久前晒过这家小店。我在福州时有了空闲就去尝了一尝。
店名叫“没牙伯”,非常简陋的小店。我点了一碗花生汤、一片花生糕和一份芋泥。
花生汤于我是含着美好故乡回忆的食物,不独在福州有,在我的家乡泉州也是日常的食物。但在福建以外,我却从未见过类似的做法。花生去壳去皮熬制,火候做到花生仍保持着形状但其实早已酥软如泥。如果是第一次吃到,很多人一定会因为这明确而熟悉的花生形体入口后竟突然无影无踪而突然产生认知上的不确信。再紧吃几口,才恍然大悟般明白了过来:这叫入口即化。
我曾经向我家媳妇强烈地推荐过花生汤,在我期待的注视下喝了几口后,她抬起头说:“没你说得那么惊艳嘛!”我只能恨恨地想:外乡人不足道也!
其实,我仍会向别人推荐花生汤,特别是夏天喝冰镇的。很可惜,这家只有热的。
这仍旧是花生制成,称做花生糕。我不了解详细制法,但肯定是将花生磨成了粉再做。和我吃过的各种类似做法的食物不同,这花生糕放进嘴里,它迅速消散、弥漫开来,然后整个口腔充满让人心悦的香味,不像很多类似的糕点放进嘴里后由于沾了唾液就变得粘稠起来,犹如糊了浆糊一般不爽快。
我找到一种合适的吃法:小心地掰下一小块,直接含进嘴里,任它消解。这种花生糕的强度恰好满足到可以轻轻掰下,我打包了一块拿着,几下晃荡后就粉碎了。所以,切记:堂吃!
这又是一种将食材打碎了再行制作的食物:芋泥。据说这是典型的福州特色食物。芋泥入口是预想的绵软,福州人在芋泥特有的香味外增加了明显的甜。当然,如果仅有这些就只是普通食物了,芋泥上桌时还撒上了炒熟的芝麻。芝麻增加了食物的颜色,引发了食欲;芝麻混在芋泥里在嘴里咬爆开,不光在味觉上(芝麻香),更重要的是在触觉上感受了食物!要知道,这非常重要!!!
写到这,我忍不住要吐槽下:“可以不所有的食物都入口即化吗?”先是花生汤,再是花生糕,然后是芋泥,如果不是最后的那点芝麻,我已经忘记了牙齿的存在!我终于明白了这店名叫“没牙伯”的原因了!这对我这一口好牙齿、对我这进食时从来是主角的重要器官简直是侮辱。
于是,我抵住后槽牙,大喊一声:“老板!”点了第四样食物:糯米饭。
糯米饭是我小时候的最爱,加了糖后更是小时心中的人间美味。我记得那时母亲都不让多吃,说这个会撑肚子。我那时懵懵懂懂也就信了,其实到现在我也不明白为什么。
糯米饭粒粒饱满,也许是水稍少的原因,一点没我记忆中的黏稠,但是绝对够嚼劲。甜是混杂的,有米粒久嚼之后的甜味、有制作时放入的糖的甜味,综合起来仍是很纯净的甜,这味觉极其匹配这米粒视觉的晶莹。
为了体会这甜,我每一口都多嚼了几下,然后,一碗下肚,我的牙累了。
这家店只卖五种食物,我吃了四种。这最后一种我没吃自然也不能说,正好供有心人去这店自行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