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日期/2016/08/04
天数/3天
人均费用/4000元
人物/三五好友
玩法/古镇 美食 摄影 徒步 购物 探险
织金县,是贵州省毕节市的一个下辖县,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织金拥有众多的称号:溶洞王国,煤海磷都,宝桢故里,竹荪之乡,百泉古镇。每一个称号都代表了织金的一大特色,这里最为有名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洞美誉的织金洞,相伴的还有织金大峡谷,织金瀑布等,织金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被誉为“世界一流的喀斯特景观”。
织金县是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在织金城随处可见各种文物古迹,其中颇为著名的有“四庵”、“四阁”、“四寺”、“四祠”、“八大庙”,多系清代乾隆盛世建筑,即观音庵、紫竹庵、白衣庵、回龙庵;玉皇阁、斗姥阁、文昌阁、文腾阁;隆兴寺、地藏寺、东山寺、寿福寺;武侯祠、忠烈祠、丁公祠、雹神祠;财神庙、文昌庙、关帝庙、龙王庙、马王庙、炎帝庙、黑神庙、城隍庙。儒、释、道三家应有尽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织金文化。
织金县还被誉为“竹荪之乡”,这里有被誉为“山珍之王”的织金红托竹荪,自1972年周恩来总理宴请美国总统尼克松后开始走俏国际市场,每公斤售价在800元以上,目前全县种植面积3000多亩,产量300余吨,在国际市场极为走俏,2000年8月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竹荪之乡”。
+1
洞天福地,大美织金!
1、证件:织金县有很多景点,如果有学生证、军官证、教师证、老年证的话一定要带上,这样在一些景区可以减免门票,能帮你省去一大笔的门票费用。
2、衣服:织金县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中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这里四季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只有14.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可以带几套可换洗的衣服,如果是夏天的话普通体恤就足够了,体恤最好是吸汗的、透气、快干的,另外可以备一件外套来应付雨天,如果喜欢徒步的朋友,可以穿一双透气、防水、防滑的运动鞋以及遮阳帽和墨镜。
3、其他设备:摄影器材一般是相机和镜头、三脚架、闪光灯、滤镜等,如果必要的话也可以带上望远镜手电、水杯、笔记本、手机和相机的充电器电池。
4、现金,信用卡:在织金旅游要带一些零钱,在县城打车很方便,一般5元钱即可,现金可以不用多带,在织金各种银行的网点很多,一些酒店、餐厅和小商店也可以刷卡和使用支付宝支付。
5、常备药品:藿香正气水、风油精、防蚊水、抗过敏药、感冒药、止泻药、止痛药、创可贴、眼药水、消毒棉球等。
其实还有一些物品的准备因人而异,但最重要的就是带上一颗充满好奇的心,这样我们的才会有一段美好的旅程。
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是贵州少数民族的普通特点,但也有很多的传统礼仪和禁忌,一定要尊重当地的民族习惯,尤其是贵州人喝酒比较豪爽,有以酒交友的习惯,如果走进了苗家的宴席,尽量不要拒绝苗族人的敬酒,不然会以为你瞧不起人家,而且在苗族地区一定不要说“苗子”两字,因为这是在历史上苗族曾经有过多次的镇压与反抗留下的辱称,懂得尊重他人,才会被他人所尊重。
约4000元。
落榜进士: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旅游杂志撰稿人、新浪自媒体签约达人、2014年新浪草根生活类十大新锐博主,中国国家地理风景审评师、去哪网聪明旅行家、艺龙旅游体验师、乐途旅游网专栏作家、2015年乐途灵感文最佳贡献奖得主,百度旅游达人、途牛旅游达人、猫途鹰、驴妈妈、同程旅游达人、曾接受过河北电视台、河北电台、新浪山西、南海网等媒体的专访。
微博:@落榜进士 微信: wudan365
在我国有数不尽的溶洞景观,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溶洞聚集区,溶洞约400个,占了世界溶洞的一半之多,这些溶洞各有特色,如此之多的溶洞也让我国有着“溶洞王国”的美誉,而在这些众多的溶洞之中,荣获殊荣最多,那就要属贵州织金的织金洞了。
织金洞就如同一座地下宫殿,可以满足游客对喀斯特洞穴的所有期待和神奇,织金洞无论从空间规模还是内容造型,都堪称是溶洞中的极品,很多到过织金洞的游客名士都对这里的美所惊艳,并留下众多的题词和诗篇,如:“此景闻说天上有,人间哪的几回游”、“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世界奇观之绝”、“行星上的一大奇观”等等,其实如果你到过织金洞,就能体会到那种震撼的美,再多的词句和语言都显得如此的苍白。
+1
+1
织金洞广场的标志,样子是按照苗族姑娘所穿着的服饰打造的。
织金洞拥有40多种岩溶堆积形态,被称为“岩溶博物馆”,在景区的入口旁就有织金洞博物馆,博物馆中介绍了世界的喀斯特熔岩的行程及历史过程,用详细的文字、实物、影像的方式让游客更深入的了解岩溶的文化历史以及织金的美。
织金洞勘探出的长度为12.1公里,目前已经开发的游览路线为6.6公里,如果走马观花的话2个多小时就可以走出洞穴、而如果慢慢欣赏这里的美景,那么至少需要多半天的时间,织金洞是在120万年前,由于水对石层,裂隙进行溶蚀,行程雏形,然后经过水流的冲刷,河床渗漏,干枯,由于洞穴顶板和洞壁滴水,从而凝成了大量的大小不一的石笋、石柱、石塔、石花瓣等碳酸钙堆积物,整个织金洞按照布局,分为了11个大厅、47个厅堂、并按照洞厅的特点分别命名了不同的名字。进入洞中立刻就能感觉到阵阵凉意,虽然洞外是炎炎夏日,但是洞中却始终冬暖夏凉。
+1
织金洞地质博物馆是贵州首家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要特色的地质博物馆,也是贵州唯一一家大型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1
+1
浩瀚的宇宙是充满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个星系组成,我们人类从出现到今天,从来没有中断过对宇宙的探索。
+1
贵州的优良环境也曾经为生物的发育成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很多物种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1
这里展出了织金洞中一部分造型奇特的石笋。
+1
世界著名旅游洞穴的展览介绍。
+1
织金县城模型。
游览织金洞,每一处景观都会让我们叹为观止,在洞中,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星空之下,置身于群山峻岭之中,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心灵的震惊,这样的一个溶洞,是需要成千上亿年的时光雕刻才能造出的艺术珍品。据专家考证,织金洞的形成,至少经历了25亿年以上,如果说千年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织金洞一定是我今生最美的一次艳遇。
+1
在博物馆旁边就是织金洞的入口。
+1
洞口外石壁上的题字。
+1
织金洞里空间宽阔,有上、中、下三层。
+1
这个造型很像我国漓江的象鼻山。
+1
此熔岩的造型很像世界杯足球赛的大力神冠军奖杯。
+1
织金洞中千奇百怪的石笋和钟乳石。
+1
织金洞囊括了全世界溶洞堆积物类别的40多种堆积形态,呈现出万干气象,无限风光。
+1
根据不同的景观和特点,织金洞分为迎宾厅、讲经堂、雪香宫、寿星宫、广寒宫、灵霄殿、十万大山、塔林洞、金鼠宫、望山湖、水乡泽国等景区,有47个厅堂、150多个景点。
+1
织金洞内各种奇形怪状的石柱、石幔、石花等,组成奇特景观,身临其境如进入神话中的奇幻世界。
+1
这里的导游都穿着当地特有的民族服饰,如果不听导游的讲解,那么很多景观也许很多人都无法意会其特征和寓意。
+1
+1
洞中空气较凉、潮气较重,游客最好穿长衫长裤,注意保暖。路面很滑,要小心摔跤。
+1
洞内遍布的石花、晶牙、石龟、鸡血石、玉葡萄、石莲花、谷针田、松子石、蛇皮石、石珍珠等等更是璀璨夺目,令人赞叹
+1
外星人来了。
+1
织金洞内景观分布 步入这座迷宫,一派富丽堂皇,气势磅礴的景象,有山有水,有景有物,山水相连,景物交融。类人形者、类鸟兽者、类景物者,惟妙惟肖,满目琳琅。
+1
水中的倒影。
+1
+1
+1
+1
+1
+1
这里是织金洞中最重要的景物之一“霸王盔”,在一直径3米多的圆形堆积物上又长出两支并靠的戟形石笋,很像西楚霸王项羽所佩戴的头盔。
+1
+1
+1
+1
+1
+1
+1
由于游客进入带来二氧化碳,洞中很多美丽透明的钟乳石已变黄了,所以在洞内严禁吸烟。
+1
东风湖,探幽美不胜收的峡谷风光
日光明媚,抵达东风湖时的心情,似伴着山涧的流水,奔腾不息。那些覆盖在连绵山脉裸露肌肤上的植被,似乎在向你炫耀着,生命不止。大自然所给予你的震撼,是从来不会让你有所准备的。
+1
+1
+1
嶙峋的山石,被时光打磨出异样的光彩,一早就拿走的了你的心魂。游船在水面晃晃荡荡,对岸山坡上,悠闲的牛儿在跺着关于时光的故事。不知,这生灵会不会也眷恋着这片土地。
东风湖是由乌江的两条源流穿梭于高峡深谷、崇山峻岭中一路奔腾咆哮,在崖壁丛林下呈现出的壮美景观,还被被誉为“山似三峡而水胜三峡,水似漓江而山胜漓江”。东风湖在三地交界处衍生,湖面平静、湖水清澈透明,似在向你诉说关于一场遇见与别离的故事,情节平缓却让人抑制不住的动情。在湖面两侧的山势雄奇险峻,神态各异,这才是雄奇与秀美相并吧。
+1
+1
荡舟湖中,时而悬崖矗立,时而石山醉卧,时而钟乳悬附,雄浑却不失精致。
这一湖醉人的安宁,总会在某些恍惚的瞬间,寻到恰到好处的平静,似乎,这尘世间的纷纷扰扰,全都与我无关,我竟也变得大气而洒脱起来。这,似乎就是山水自然之间的魅力所在吧,教人寻到最简单的自己。
+1
在山水之间游走,秀峰山峦、湖水悠扬。竟不禁畅想,不知多年前,是否有远方姑娘乘着一夜小舟来此,遇见一个恰好的男子呢......
+1
不如,租一艘小船,随着水波划向山的那边,去听一听山的故事,苗家姑娘的歌声。
+1
在千仞绝壁的半岩中,有一个幽深莫测的溶洞——绝壁栈道。远眺绝壁,似被一条黑色布带拦腰栓住;仰望绝壁,却又如一条巨蟒长驱入洞。这是山民智慧的结晶,在古代为躲匪患而修建的“绝壁栈道”。在绝壁上凿出石洞,把粗壮的铁桩垂直扎入岩石中,铺上木枋,便建成了这高空绝壁栈道。
+1
山色翠微、水光相映,如此之间,天地万物,似付了灵气。
+1
+1
东风湖有一处千仞绝壁,这道石壁长3000多米,高200多米,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和阳光照射使它的表面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再加上攀附于岩石之上的灌木丛,取名为“万象神岩”,也不为过。
+1
+1
+1
这里还保留着苗族的民俗风情,热情好客的苗家儿女就会着盛装、吹芦笙、端米酒、唱苗歌、跳着芦笙拳舞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
苗家的姑娘啊,不知你望着远方,是在思念着谁,是人、还是那更远的地方。
+1
+1
船行的终点,有一个广场,广场中有一个东风湖园区的石碑,因为是夏天,在湖边游泳的人非常多。
+1
时间慢慢消磨,日光渐渐下沉,余晖洒在湖面,闪闪光斑,这可不就是自然赐予的美景。
悠悠的往事,似浮出水面,那些曾耿耿于怀的过往,一丝丝的淡然,山水之间给予的那份感触就是令人捉摸不透,它会给予你莫名的力量、给予你莫名的释怀。一切仿佛都没了意义,只愿在这湖面在飘一会,在飘一会。
+1
从东风湖乘车来到苗家的饭店,下车的时候还没有来的及拍一张饭店的照片,就被一个个热情的苗家姑娘们灌了好几杯米酒,之所以用灌是因为第一杯还没有咽下去,第二第三杯酒已经在嘴边了,苗寨对待外放的客人也是非常热情的。
+1
松花蛋。
+1
酥脆的干炸洋芋片,旁边还放了辣椒,干辣椒也是最周人最爱吃的开胃菜。
+1
红烧肉。
+1
竹荪排骨汤。
酒店的前台就在大厅的入口处,这里一直有人值班,如果是晚上来到酒店在门口还会有保安执勤,酒店的大厅有很多沙发可以休息,还有WIFI可以上网,前台还有免费的周边旅游景点宣传册。
+1
+1
大厅的一边是通往客房区的通道,酒店主要住宿的房间是一到三层。
+1
在楼道中还铺着地毯,入住的房间收拾的很干净,还为客人准备了新鲜的水果和免费的两瓶矿泉水,房间贴着壁纸,有沙发和茶几可以喝茶聊天,房间中有空调,制冷效果不错,唯一的遗憾是在床头边并没有刻意充电的插头。在房间的浴室中还有淋浴和浴缸可以洗澡,在洗手台上有一次性的洗漱用品,吹风机就挂在浴室的墙上。
+1
+1
+1
+1
+1
酒店的早餐有粥、鸡蛋、咸菜、馒头等等,在餐厅中还有独立的包间,晚上的时候我们还去了旁边的古寨,古寨中晚上很热闹,还有烧烤。
+1
热闹的篝火晚会。
+1
在织金洞不远处,就有另一道大自然的奇观—织金大峡谷。从织金洞出来之后,乘坐电瓶车很快就能到达大峡谷,游览大峡谷可以在岸边乘坐一叶小船,一边划着浆和一边和小船一同漂游在绮结河上,在感受这桨声灯影惬意的同时,仿佛让人进入了原始的水上世界,只可惜我们到达绮结河的时候因为刚下过大雨,峡谷中的水流湍急,为了安全并没有让我们乘船,其实游览大峡谷主要还是要靠步行的。
织金大峡谷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更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大峡谷很长,不时有不同的美景在眼前浮现,这里山谷幽静,山青水碧,是一处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好地方。
大峡谷的尽头是高104米的观光电梯,进入电梯,可以贯穿整个峡谷,在电梯上升的途中,可以俯览整个峡谷景观,看着山间溪流,峰恋叠嶂,心中的不由得吟唱起许巍的那首《旅行》,“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从织金洞到织金大峡谷,可以让游客一次性感受地下和地上两个地质世界所带来的强烈震撼,真是应了“织金归来不看洞,织金洞外有洞天’的那句佳话。
+1
织金大峡谷总长3公里,又称“一线三槽”景区,以天生桥、伏流、暗河、溶洞、瀑布群等地质遗迹为主,其被国际知名的地貌学家威廉姆斯先生称之为“世界一流的喀斯特奇观”。
+1
+1
+1
+1
进入景区,全程先后要经历三种交通工具——环保电瓶车、观光船和垂直观光电梯。首先乘坐环保观光车从景区入口车场来到谷底,一座高大的洞穴便呈现沿线,洞中还有一条河流穿过。此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步行栈道或者乘坐游船,穿过这段溶洞。
+1
+1
+1
+1
+1
+1
+1
出了洞口,河床地形陡然向下,形成一道壮丽的瀑布景观,同时这里还是欣赏“万燕归巢”的绝佳观景点。据随行导游介绍,每到黄昏时分,数以万计的燕子飞回巢穴,在大峡谷的天窗上方形成密密麻麻的黑影,蔚为壮观。
+1
+1
+1
如斧劈刀削一般的织金大峡谷。
+1
+1
峡谷深处的一座寺庙。
+1
+1
这里又被称为地球上的“美丽疤痕”。
+1
沿着栈道继续往下,便置身于观峡谷两岸的喀斯特绝壁景观当中。在大峡谷的下半程,有一座高大的天生桥横跨在大峡谷两岸。天生桥下,古色古香的金谷寺坐落在丛林之间,赋予了大峡谷更多的文化元素。
+1
+1
+1
+1
+1
如世外桃源般的美景。
+1
+1
隐藏于峡谷最深处的104米的观光梯,此电梯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最高的垂直电梯。
+1
穿越了织金大峡谷,我们参观了苗族的蜡染刺绣民族民间工艺,苗族人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间工艺,其中蜡染.刺绣称传承着本民族的迁徙文化,她们以针当笔,用彩线为墨,将刺绣出的绣片用在了各种生活用品和挂件中,称为了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
+1
+1
这里也是织金县妇女创意设计示范基地。
+1
+1
+1
阿婆的手经过长久的染色浸泡,颜色已经无法洗掉了。
+1
苗族倮绣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手工艺,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
+1
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
+1
在我国贵州西北部,有一个神秘的民族,他们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早期被称为“土人”,清朝时被称为“穿民子”,后来因为他们穿着的衣服为青色,被称为了“穿青人”。从而“穿青人”的这一称呼也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甚至在他们的身份证民族一项中,也刻印着“穿青人”的这一称呼。
穿青人主要居住在贵州乌江上游,数量约为67万,而在织金的穿青人就有20多万人,穿青人的村寨大多分布在离城中心比较远的山村地带和平坝地区。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并没有“穿青人”这一民族,这也让“穿青人”在填写民族身份的时候被归为了“其他”,既不属于汉族,也不属于其他独立的少数民族,而只能是“穿青人”,在他们上学、工作的时候很多人一听到“穿青人”都会大吃一惊,奇怪中国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一个“少数民族”,缺乏身份的认同和证明也让穿青人有着一种深深的遗憾。
+1
穿青人向我们展示她们的民族服饰。
+1
+1
在这间房间中,就展示了穿青人的民族服饰和日常用品。
+1
穿青人的服饰有冬装和夏装,而颜色主要是以青色为主。
+1
因为不属于任何少数民族,所以穿青人也无法得到国家的照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穿青人经济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在我国任何民族都有深厚的文化,穿青人也不例外,穿青人朴实、勤奋、诚恳,因为他们生活所在的地域比较偏僻,这从一定程度来讲根基就很薄弱,而地方政府因为重视经济的发展,对穿青人文化的重视力度并不够,一部分穿青人就远离家乡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人通过与外民族的结婚融合,使穿青人文化逐渐被同化,消变,如何有效的保护穿青人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和穿青人交谈的时候,他们大多说的是贵州话和普通话,据介绍,穿青人早先也是有自己的语言的,但由于逐渐的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母语已经消失了。但穿青人也有自己保留下来的的风俗文化,比如说,穿青人很多女孩子都会留着长长的指甲,如果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就会把长指甲掐进喜欢的人手心里,让他的血留在自己的指甲上。而穿青人姑娘和妇女所穿着的服饰也不相同,当地人从一个女人所穿着的衣服上,就可以辨别出她是否已经结婚。
+1
+1
傩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穿青人的庆坛傩戏也被俗称为“跳菩萨”,和其他地区民族有明显的不同,穿青人的“庆坛”有文坛和武坛之说,文坛戏中的一些表演和唱词所反映的多是农耕活动,武坛则要增加一些打斗场面和做一些和唱。我们在一边观赏穿青人演出傩戏的时候,听不懂他们所唱的是什么内容,只看到他们到一边唱一边跳非常热闹,我想这也是少数地域民族中保留着歌舞娱神的古朴民俗吧。
+1
+1
“跳菩萨”非常讲究,一般要分别符合以下三种条件才举行,一是家庭里发生自然灾难、久治不愈疾病、求财不顺、六畜不旺、粮食不丰收等,对其进行驱邪除恶,祈求上苍保佑;二是对家庭富裕,粮仓赢余时进行庆祝,答谢上苍保佑,希望来年获得更大的丰收;三是子孙成年组织新的家庭后,父辈要对其进行分家,让其各自当家立业。长辈就要采取跳菩萨的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将祖辈传下来供奉在一个大家庭里的菩萨进行分家,按户数进行分配,除本人留一个外,每个儿子家各得一个,这样有利于维系一个大家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有上知祖辈历程,下知子孙父辈支系发展总方向和兴盛程度。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菩萨保佑大家平平安安,每个家庭都过上风调雨顺、人丁兴旺、财源滚滚、家庭和谐的好日子,由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辈挑选吉利日子,约好先生,提前准备好势力钱和可口的佳肴,供跳菩萨时前来助兴的嘉宾品尝。
+1
+1
穿青人的跳菩萨仪式,是在堂屋中进行的,戏场的布置称为“摆坛”,是把五显神的有关神圣的画像挂出,堂屋神璧之下设三层香案,前摆一书桌,放置锣鼓、科书、师刀、令牌、牛角、祖师棍等道具。戏共有十五场,每一场又分为多个系列。
+1
穿青人所生活的地方也是一个农业观光园。
+1
第一场叫“起坛”,第二场“发功曹”、第三场叫“交牲”、第四场“淌白”、第五场“放兵”、第六场“合会”,第七场“大郎殿”,第八场“云霄殿”,第九场“二郎殿”,第十场“四府殿”,十一场“岳五殿”,第十二场“灵浮殿”,第十三场“山魈殿”,十四场“南游殿”,第十五场“水魈殿”。戏中演述有多个故事情节,其中有调兵谴将的打斗场景,有五显神与各路神仙、道友到各殿游玩情景,又有五显神和圣公圣母的出世以及民间穷苦百姓赞颂功德及赐福于人的故事情景等等。
+1
+1
+1
+1
热闹的傩戏也吸引了周边众多的百姓前来观赏。如果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话,我想这里的百姓应该能看懂傩戏的内容吧。
从雅贤生态园出来之后,我们返回了织金县城。织金古城是贵州历史文化名镇,就连这个名字都富有着浪漫和诗意,清朝康熙年间在这里设立了“平远府”,民国后“平远”更名为“织金”,并一直沿用到了现在。走进这里星罗棋布的明清古建筑,各种横竖交织的小巷,横跨在河上的古桥,可以让人们看到那历史的沉淀,可是大多数的游人都是直奔名气最大的织金洞,而忽略了感受古城的人文气息。
织金古城中生活着23个少数民族,多民族的聚集也让这里产生了多样的文化,在县城1.5平方的范围内,就有古塔、古庙、古桥等文物古迹112处,尤其是古城中的财神庙,这是织金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已经历经了230多年的时光,据古专家鉴定,像这样风格的建筑在我国仅有这一座呢。织金城中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在古城中有很多泉眼,据记载,古城以前有多达99口泉,终日泉水不止,其中最著名的,就要算城中的回龙潭了,回龙潭的水流量除了供全城10万人和牲畜的饮用外,还汇流进入了贯城河。
走在古城之中,是青石铺就的街道,道路两边是各种商铺,屋檐翘角下挂着红色的灯笼,让人也不免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1
夜色下的古城牌坊。
+1
夜色下,古城中的灯笼沿街高挂,让古城既有一份古朴,也增添了几分时尚。
+1
+1
在古城的夜市中,有很多当地的特色小吃,麻辣烫、臭豆腐、皮蛋荞凉粉等等,但要数最具特色的还是“烙锅”。
+1
织金的烙锅非常具有特色,有一点像石板饭,但味道要比石板饭好很多。
+1
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边聊天边吃着烙锅,似乎就在品尝着古城的饮食文化。
+1
这座始建于清初的建筑,最早源于这里经常闹水灾,有一位道士经过这里,便提议在此修建财神庙,财神庙建成之后再也没有闹过水灾,据说这是世界上唯一保存着供奉财神最宏大的庙宇,虽然很多人家里都供奉着财神爷,但却没有一个地方专门为供奉财神爷而修建庙宇。整座庙宇有36条屋脊。18个翼角,18个铜铃,为了吉祥都是9的倍数。
+1
庙中百姓为祈福所烧的各种高香。
+1
现在这里供奉的是民间传说中的财神爷赵公明。
+1
夜色下,我独自走过贯城河的雨洒金桥,感受着古城的美丽夜色,河面倒映着灯光是如此的祥和,看着桥下缓缓的流水,也让我不由得有了一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觉。
+1
织金古城中著名的雨洒金桥。
+1
+1
+1
织金县九对头菜市场就位于织金老城步行街旁,这里是织金县最老的一片区域了,在这一条大不的小巷子旁就住着很多百姓,顺着巷子的转弯处还可以走到一片菜地,早晨很多农民会挑着扁担来这里贩卖刚刚采摘的新鲜蔬菜,因为来的早,清晨买菜的人还不是很多,这些菜贩有的在整理各自的蔬菜,有的在三三两两的聊天,说着我听不懂的当地方言。
+1
清早,菜贩们在整理自己刚刚采摘的新鲜蔬菜。
+1
+1
+1
+1
织金的特产之一是腊肉,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腊肉的小贩,腊肉就被摆在推车里,在菜市场中还有很多腊肉作坊。
最让我惊讶的却是看到很多肉铺中都有纯肥肉卖,看见我在拍照,一位肉贩老板便热情的用普通话和我聊了起来,他似乎早已经看出了我的惊讶,告诉我猪肥肉可以炼油,用这样的油做出的饭非常香,这里的人都非常喜欢吃,尤其是体力消耗大的人和女士,当地很多人都长寿,这也和多吃肥肉有关。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夸奖自己的“商品”好,但我的确听说过在有的偏远地区,冬天女士会用猪皮上的肥肉来擦手以防冻伤。
+1
很多织金人早晨都会排队前来购买发粑,甚至不少外地人为了解馋,也会特地赶早驱车几十公里来买第一笼发粑。天刚微亮,只见老板端起一笼刚蒸好的热气腾腾的发粑出笼的那一时间,整个房间里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发粑香,好远都闻得到。扣在面板上的发粑膨松饱满,富有弹性,入口之后味道极佳,并且吃食后口中不留残渣。
+1
织金发粑做工较为讲究,首先要选择精白的糯米除去沙石等杂质,并用龙潭泉的水反复冲洗干净,再放在清水中浸泡3至6个小时。待米粒泡胀后,滤水把湿米磨成米浆。接下来,要将米浆过滤除去颗粒物,加上白糖,发酵,搅匀后倒入特制的蒸笼内,待蒸锅里的水烧开后将蒸笼放入,盖上锅盖,旺火蒸40分钟左右,就可取出切成小块便可食用。
+1
包谷粑也是织金县的传统小吃,很多人都会买完玉米来这里现磨成玉米粉,在制作的时候使用新鲜的包谷叶来包裹磨成茸泥的玉米粉,加入白糖拌匀,蒸熟即可食用,味道糯软香甜,营养丰富。
+1
+1
织金古城在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孕育了很多杰出的人才,而其中最知名的便要属清朝洋务运动的重要成员丁宝桢了。在织金县城,有一座凤西书院,就位于玉沿河路旁,这里青砖石瓦间透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在书院之中,有一个丁宝桢陈列馆,馆中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游人介绍了这位织金的知名人士。
丁宝桢就出生在织金县的牛场镇、我们开车前往织金的路上,就可以看到马场、牛场这样的镇名,丁宝桢按照排行的字辈,出生的时候叫丁琼选,后来一位老学究为丁琼选起了一个更为醒目的名字,丁宝桢的父亲认为,好名字不宜早用,等孩子将来有了功名,再更名为宝桢也不迟。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二十三岁的丁琼选考中了举人,按照父亲的意思,他便改名为丁宝桢,在此之后,便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1
+1
科举出生的丁宝桢,从小就收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走上了仕途之后也是严格按照我国儒家传统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己的一言一行。
+1
+1
+1
在光绪二年(1876年)九月,57岁的丁宝桢受到了慈禧老佛爷和光绪帝的接见,慈禧还专门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国之宝桢》的字,可见朝廷对这位来自于织金的朝廷大臣也给予了厚望。
+1
丁宝桢手迹的复制品。
+1
丁宝桢一生克己奉公,勤政为民,清正廉洁,不避艰难,勇于任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封疆大吏的典范,也是一位被后人所敬仰的英雄人物。
+1
他在山东做巡抚其间,曾因智斩安德海一事震惊了朝廷,当时的安德海虽然只是一个六品的蓝翎太监,却因为办事机敏,能察言观色而深得当朝慈禧太后的喜欢,持宠而娇的他甚至连当朝的大臣也不放在眼里,朝廷的很多官员都很痛恨他,在同治八年(1869年),安德海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美其名曰为同治帝办婚礼用,在他的再三请求下,慈禧太后同意了他去江南置办龙袍,来预备宫中婚礼所需,可是到了山东境内之后,就被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用巧计就地正法,当时这一件事震惊了整个朝廷,就连曾国藩也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智斩安德海不仅让整个朝廷大快人心,丁宝桢也获得了“丁青天”的美誉。
+1
+1
而其实对我们民间来说,丁宝桢最为让大家熟知的便是“宫保鸡丁”这道菜了。当年丁宝桢因平息捻乱,被皇帝加了个“太子少保”的头衔,因为“少保”又被称为“宫保”,所以丁宝桢也被人称为“丁宫保”。据记载,丁宫保非常喜爱烹饪,有一次带着家人去大明湖一带私访,天近中午感觉很饿的时候,忽然闻到一股香味从一户农家院中飘出,对美食有着研究的丁宫保于是走进了这户人家,并找到正在做饭的人询问他这是什么菜,当得知是辣子鸡丁后,丁宫保详细询问了这道菜的做法,回到府中之后仍然对这道菜念念不忘,于是花重金把这位会做“辣子鸡丁”的人聘为了家厨,每当有客人来的时候,都会用这道菜作为压轴的菜品来款待客人,在丁宝桢调任到四川之后,厨师也一起携带着家眷将“爆炒鸡丁”带到了四川,并将胡椒换成了辣椒,做出了更为香辣的“爆炒鸡丁”,在丁宝桢去世之后,“宫保鸡丁”被做为当地官员献给皇帝的贡菜,走进了皇宫。
直到现在“宫保鸡丁”早已经成为了饭店中的“家常菜”, 宫保鸡丁在后来有了很多同声异名的菜肴,织金的“宫保鸡丁”是已散养的土鸡为原料炒的,和其他城市饭店所购买圈养的鸡有很大的区别,虽然这道菜的名字已不是当初,但大家对丁宝桢的怀念并没有改变。
+1
+1
+1
+1
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织金县是一座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在县城的东门,有一条古老的工业街,街中的很多老建筑都建造于民国时期,闻名中外的织金砂锅就产自于这里,于是这条街被当地人俗称为“砂锅街”。
织金砂锅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介绍,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传入了织金,《织金县志》上记载,清康熙年间就有了“平远锅”,平远是织金县的古称。当地得天独厚的用料和独特的生产流程,令其它类似的产品望尘莫及。到了清朝初年的时候,这里的砂锅制造已经非常盛行,最繁荣的时候是在上世纪70年代,整条街的1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在制作砂锅,在当时的这个小县城中,人们看来许许多多的砂锅厂就是发达的轻工业。很多人家甚至祖祖辈辈都在从事砂锅、砂器的生产制造,当时的织金砂锅除了销售到国内如:云南、四川、广东等地,还远销到美国、法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
+1
+1
“砂锅街”其实并不宽,但是在沿街的店铺外都摆满了各种砂锅、砂器。
+1
晾晒砂锅泥胚。
+1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砂锅的制作过程,这些手艺人具有非常熟练的砂锅制造技艺,图为把泥团做成锅的形状。
+1
看似很普通的一个砂锅、砂器,其实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从原料选择到烧制成型,仅砂锅制作就需72道工序。
+1
砂锅的制作工艺的其中一步就是舂砂,舂砂和舂米一样,这道工序要艰苦得多。以前舂一晚上的砂,只能做一个大砂锅。现在已经不再用舂了,直接用机器将砂磨细,然后用细筛筛选。打好的煤砂粉和优质粘土泥加水混合成砂泥后,就可以做胚了。好的织金砂锅,不同于其他的陶器,砂锅外面粗糙,但里面却略带铅白金属光色。那些金属光就是砂锅的釉料。这种釉料是当地的一种白泥,烧成后与砂器本色融为一体。
+1
据介绍,一家两名砂器手艺人一天的时间,能纯手工制作锅胚100口左右,连同原料制备、锅胚晒干、烧制等一套工序下来,两名手艺人一天能制作出砂锅400口左右。
+1
屋子里堆满了各种砂锅和砂器。
+1
制作锅嘴。
织金砂锅、沙具之所以如此的畅销,是因为它不仅造型别致还具有很多优点:所盛食物不易变质变坏;保温、保鲜性能好,不变味、变色,无害;炖鸡、肉等食物其味鲜美醇香;织金砂锅用于沏茶煎药效果更佳,可使茶叶、药材得到充分浸泡、炖煮时均匀受热,使药石本身的特性能更好被汤水吸收。织金沙具的种类很多,有火锅、茶锅、平底锅、茶罐、砂缸等等,几乎包含了我们生活所必须的生活器皿。
织金砂锅的制作原料采用出自于织金的优质无烟煤和粘土,经过和泥,成坯,上釉到煅烧等72道工序制作而成,整个过程全是手工操作。砂锅制胚成型后通过自然干燥或烘干,然后在地炉上用大砂缸盖住煅烧,烧成时间小的需十分钟,大的也只需二十分钟左右,煅烧好后的成品砂锅收缩性不大,很少变形,一经出窑,用柴火烟熏,呈灰黑色,古朴浑厚。而且非常可贵的是至今砂锅不同于其他的陶具,还具有非常高的环保效果, 很受旅游人士的青睐,甚至很多人购买织金沙具后会作为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赠送给亲朋好友,这样极具地方特色的砂器也成为中外人士收藏的臻品。
只可惜曾经繁荣的砂锅文化,因为时代的变迁和资源环境的影响,很多人都不再做砂锅了,在一段时间里,织金砂锅甚至渐入末路,后来为了不使织金砂锅失传,当地仅存的十来家砂锅艺人联手组建了“东升沙锅厂”,他们把做砂锅当成了一生的职业,现在随着人们对传统炊具的从新认识,织金砂锅又有了新的契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些手艺人的坚持,织金砂锅会永远闻名于世吧。
+1
+1
+1
+1
高保全是这条街知名的手艺人,他今年70多岁,1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制作砂锅,至今已经做了60多年了。当我来到他家的时候,只见他半截手臂在转动胚盘,另一只手轻压砂泥,熟练的在转轮上铺出“年轮”密布般的圆,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敢大声去打扰他,高保全老人从小就右手残疾,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学习并坚持下来这一门手艺的,只见他在制做砂锅的时候,很多动作都是要靠左手来完成,制胚的时候他则换左手转动胚盘,半截手臂紧靠在砂胚上。那沾满砂泥的独臂制出来的砂锅,我们到访的每一个人不仅由衷的敬佩老人的高超技艺,更多的是一种心灵无言的震撼。
高保全对砂锅的各种制作工艺都轻车熟路。他做砂锅的天赋与生俱来,在做砂锅的成坯、上釉、烧炼等工序,他残疾的右手都有用武之地,让人感觉他残疾的手与制作砂锅的工具已经融为一体。
+1
+1
把泥坯放入模型内,修整。
+1
一个个精致的砂锅来自一双残疾的巧手。
+1
和泥。
+1
+1
+1
增荣沙陶制品厂。
王增荣用年轻人更为开放的视野,将织金砂锅发展成为织金砂陶,并期望将它发扬光大。他除了按自己所学技艺对传统砂陶制品进行改良外,还对品种进行发掘创新,用织金砂锅原料,创造了更为精细的工艺制作茶壶。如今他制作的一套茶壶价格在1200元左右。
2007年,王增荣注册了微企业,修了厂房。2008年,王增荣在织金举办“砂陶国际研讨会”,除港台地区外,共有6个国家30多名国际顶尖陶艺家前来参加。一些砂陶商人看中了王增荣的产品,于是购买了他的产品,经过包装后,出口日本,远销中国香港。现在,王增荣的砂陶每年的营业额达到了400万左右,在当地的“砂锅匠”们看来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王增荣的商机也为织金砂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