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2
- 收藏15
- 评论6
- 赞11
+1
出发日期/2014/09/24
天数/9天
玩法/短途周末
我们在奥地利的第一站,是奥地利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这座遍布巴洛克式建筑的古老城市,风貌依旧保存得完好,甚至与二百五十年前,莫扎特住在这里时的情景相差无几。萨尔茨堡位于慕尼黑以东一百五十公里,距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三百公里,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位于要塞山高处的萨尔茨堡要塞凌驾于城市之上,是萨尔茨堡的标志,亦是是中欧现存最大的一座中世纪城堡。整个城市分为老城和新城,萨尔茨堡要塞、大教堂、粮食胡同、米拉贝尔宫等景点多集中在老城附近,徒步游览即可。若是行程还包括近郊的亮泉宫,走马观花大致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我们住的潘森伊丽莎白酒店是包含了早餐的,尽管早餐的东西挺简单——橙汁、牛奶、面包、果酱、黄油、巧克力酱。因为潘森伊丽莎白酒店的价格相对较实惠,我就发现有不少中国人会预定这间酒店。所以在这里,我顺道提一下从火车站去潘森伊丽莎白酒店的路线。在火车站内,找到通向“East exit”的地下通道。上到地面后过马路,左转能看到下图所示的一栋粉红色的楼房,从楼房后方右拐就是BreitenfelderStraβe街。然后往东一直走,先经过一个建在拐角处的名为“Bikepalast”的自行车店,过后会在路左手边看到“Norma”超市。继续直走,会在下一个有交通灯的路口看到潘森伊莉莎白酒店。还有一点也要提一下,萨尔茨堡火车站内有萨尔茨堡唯一一家营业时间较长,而且全年无休的超市。
来到萨尔茨堡,不得不提到莫扎特巧克力球。最早的莫扎特巧克力球是由萨尔茨堡甜品制作师保罗伏尔斯特发明的,外裹黑巧克力,内部是杏仁粉、开心果粉等不同几个层次,包装都印有莫扎特的头像。1890年,保罗伏尔斯特以莫扎特巧克力球在法国巴黎获得巴黎世博会金奖,莫扎特巧克力球自此风靡全球。如今的莫扎特巧克力球品牌众多,包装也分为蓝银色球和红金色球。蓝银色球以纯手工制作的Fürst家为代表,最为正统价格也最贵,红金色球则以Mirabell和Reber销量最大。
我们在奥地利的第一站,是奥地利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这座遍布巴洛克式建筑的古老城市,风貌依旧保存得完好,甚至与二百五十年前,莫扎特住在这里时的情景相差无几。萨尔茨堡位于慕尼黑以东一百五十公里,距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三百公里,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位于要塞山高处的萨尔茨堡要塞凌驾于城市之上,是萨尔茨堡的标志,亦是是中欧现存最大的一座中世纪城堡。整个城市分为老城和新城,萨尔茨堡要塞、大教堂、粮食胡同、米拉贝尔宫等景点多集中在老城附近,徒步游览即可。若是行程还包括近郊的亮泉宫,走马观花大致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我们住的潘森伊丽莎白酒店是包含了早餐的,尽管早餐的东西挺简单——橙汁、牛奶、面包、果酱、黄油、巧克力酱。因为潘森伊丽莎白酒店的价格相对较实惠,我就发现有不少中国人会预定这间酒店。所以在这里,我顺道提一下从火车站去潘森伊丽莎白酒店的路线。在火车站内,找到通向“East exit”的地下通道。上到地面后过马路,左转能看到下图所示的一栋粉红色的楼房,从楼房后方右拐就是BreitenfelderStraβe街。然后往东一直走,先经过一个建在拐角处的名为“Bikepalast”的自行车店,过后会在路左手边看到“Norma”超市。继续直走,会在下一个有交通灯的路口看到潘森伊莉莎白酒店。还有一点也要提一下,萨尔茨堡火车站内有萨尔茨堡唯一一家营业时间较长,而且全年无休的超市。
亮泉宫又译作海尔布伦宫,是1612年当时执政的萨尔茨堡总主教马尔库斯·西提库斯所建的夏宫,包括宫殿、花园和动物园,在花园内还有一处水机关,精心的设计和各种暗藏的喷泉独具匠心。进入水机关是需要组团并由导游带领,全程大约四十分钟。在门口的售票处凭萨尔茨堡卡领取水机关的门票,水机关的入口处会显示每批次游客的参观时间。
水机关入口处的水池里,养着几条很大的鲟鱼。导游首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半圆形的剧场,然后开始介绍亮泉宫的历史。在水机关的整个参观途中,每到一处景点,导游会分别用德语和英语作一次介绍。可惜我完全不懂德语,英语也很渣。
半圆形剧场围绕的是一组石质桌椅,只见导游按下一个开关,椅子突然喷出水来,只有正中的主位幸免。据说,当年总主教就是经常这么调戏他的宾客的。像这种暗藏的喷泉,在水机关中无处不在,调皮的导游时不时会与游客进行互动,想要不被水喷湿,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事先有所准备,穿的都是防水的冲锋衣裤,只要注意保护好相机就可以了。
亮泉宫中的宫殿,外表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但内部却布置成洞穴的样子。其中一个华丽的房间,里面中央是海神波塞冬的雕像,下方则是一个很古怪的头像,不时扭动眼睛和舌头,并从鼻子喷出水来。旁边的一个房间,里面则是有假山,几个会喷水的小玩偶,围着假山在水中转圈,还有音响模拟小鸟的叫声。
建筑的外部也有机关,例如在外墙上有一个鹿头,也会喷水。在一条小溪旁边,设置了一些玩偶,再现当年人们利用水力工作的场景。水机关中还有一个巨型的水力木偶钟,一经开动,里面的木偶都会借助水力而做出各种动作,同时还会奏响音乐,颇为震撼。水力木偶钟前方也暗藏了喷泉,导游会趁人不备而突然按下开关,我自然也是躲避不及,幸好冲锋衣防水效果还不错。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水力木偶钟是1750年所建,距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走出水机关,就到了亮泉宫的花园。这部分是免费的,因为环境优美,有很多当地人在此散步、运动。亮泉宫有一个动物园,据说在四百多年前,亮泉宫的动物园就已经实行放养动物的方式了。
在花园一角,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经典场景之一的玻璃屋——上校的大女儿和小男友约会的地方。玻璃屋的门是锁住的,据说原因是曾经有不少青年男女,在玻璃屋中模仿电影中的高难度舞蹈,在玻璃屋中的凳子上跳来跳去,造成摔伤。不过,也许《音乐之声》迷们要失望了,因为亮泉宫花园中的这间玻璃屋,其实是个仿制品。实际上当年拍摄电影时,上校的大女儿和小男友跳舞那段是在美国的片场录制的。
玻璃屋旁边,就是亮泉宫的另一个门,我们从这里出去,回到外面的大马路上坐车。返程同样是坐25路公交车,在Mirabellplatz站下车,马路对面就是我们今天行程的第二站——米拉贝尔宫。
米拉贝尔宫是一座白色的晚期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同时也是萨尔茨堡总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冯·莱特瑙金屋藏娇的地方。总主教莱特瑙钟情于商人兼议员的女儿莎乐美·阿尔特,于是为美人建造了一座宫殿,并将两人名字各取一部分,把宫殿命名为阿尔特瑙宫。后来的继任者,也是莱特瑙的侄子,萨尔茨堡总主教马尔库斯·西提库斯认为前任大主教的恋情是一段丑闻,于是把宫殿改名米拉贝尔宫,意思是意大利语“令人敬佩”和“美丽”。
巴洛克风格的米拉贝尔花园内,有四组神话主题的雕塑,是意大利雕塑家莫斯托的作品。四组雕塑分别代表了:风——大力士赫剌克勒斯高举巨人在风中;土——冥王普路托诱拐普洛塞庇涅到地底;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带着海伦从水面去;火——特洛伊勇士埃涅阿斯从火城特洛伊将父亲扛在肩上拯救出去。
从米拉贝尔花园大门离开,往萨尔察赫河岸边走去,在Makartsteg桥旁有一幢白色的房子,故居门前有一尊真人大小的铜像。这是卡拉扬故居,铜像正是在音乐界享有崇高地位的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他于1908年出生在萨尔茨堡。
从Makartsteg桥过萨尔察赫河,桥上挂满了同心锁。与萨尔茨堡一样,萨尔察赫河这个名字来自于德语词汇“Salz”,意为“盐”,而萨尔茨堡大主教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垄断盐的销售。
位于老城核心区的主教宫广场,西面是老主教宫,东面是新主教宫,南面是萨尔茨堡主教座堂。主教宫广场由萨尔茨堡总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冯·莱特瑙修建于1587年。在主教宫广场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大理石建造的巴洛克式喷泉。
过了河对岸,首先要解决的事情是去吃午饭。婷婷在几天前就嚷嚷着要吃中餐,不少攻略上推荐了一间中餐馆——中国楼,于是就去这里好了。中国楼位于粮食胡同(getreidegasse)的一个小巷子里,从河岸边的Rudolfskai街穿过一个门洞走过去,会经过几间卖工艺品的小店,小玩偶挺有意思的。
中国楼是萨尔茨堡第一家中餐馆。老板是个香港人,从“Yuen”这个拼音上看,似乎是姓袁或者阮。店里的服务员若是华人,说的也是粤语,而我们来自广州,沟通起来没有任何障碍。餐点分为自助餐和菜单点菜两种,自助餐的价格是午餐9.9欧,晚餐10.9欧,酒水饮料另计。尽管都是一些大众菜式,但也许是好多天没有吃过中餐了,所以觉得味道相当不错。除了来萨尔茨堡旅游的华人,也有不少老外在这里用餐,我们就看到了一帮来自泰国的僧侣。
吃完饭出来,又穿过一个门洞,走到粮食胡同。粮食胡同要算萨尔茨堡老城中最热闹的街道了,这也是最能够反映出中古时代欧洲风貌的一条小街。每座老房子的立面上都清楚地写着建造的年代,而且每家商号都有用金属打造出来的招牌。街上的商店从名牌鞋帽到金银首饰,再到旅游纪念品,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当然这里也少不了演奏音乐的街头艺人。
粮食胡同9号,悬挂着奥地利国旗的黄色楼房,是莫扎特出生地。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小提琴家,他们一家从1747年到1773年都居住在这栋宅子的三楼。伟大的天才音乐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在1756年出生于此地。如今博物馆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莫扎特的纪念品,包括信件以及他儿时用过的微型小提琴。凭萨尔茨堡卡免费参观,内部不允许拍照,不过管理不是太严格。
从莫扎特出生地出来,沿着粮食胡同继续往前走,会经过一个集市。随后拐个弯,就到了萨尔茨堡大学。这座距今已有四百年历史的大学,是萨尔茨堡州最大最古老的大学。大学旁边是大学教堂,这座白色的巴洛克式教堂建成于1707年。
莫扎特广场位于主教宫广场旁边,广场中央屹立着一尊莫扎特雕像。它是由萨尔茨堡人捐款兴建,并于1842年落成,莫扎特的两个儿子出席了雕像的落成典礼。
穿过莫扎特广场,便到了莫扎特桥,这座横跨萨尔察赫河的钢结构桥梁,曾出现在电影《音乐之声》中。这座桥曾是链接萨尔茨堡新旧城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如今已经禁止机动车通行,以便对桥梁进行保护。
返回到主教宫广场,我们来的这段时间,正好赶上了萨尔茨堡的一个节日,在主教宫广场乃至萨尔茨堡主教座堂周围,都摆放满了游乐设施。于是这里成了小孩子的乐园,尤其是广场中央的大型旋转秋千,欢笑声尖叫声此起彼伏。整个广场人山人海,颇有国内国庆节的感觉。
据悉,这个节日叫Salzburger Rupertikirtag。这是为了纪念萨尔斯堡的守护圣人Rupert。他的具体生日不详,大约是在公元650年。Rupert是第一任萨尔斯堡主教和当地Stift Sankt Peter “圣伯多禄修道院”的院长。这个活动在萨尔斯堡也是大型的集市,自1482年就开始在每年的9月24号左右举办。
除了游乐设施,广场还搭建了啤酒帐篷,里面甚至还有乐队表演。这里供应的是萨尔茨堡本地产的施蒂格尔啤酒,这个牌子的啤酒厂是奥地利最大的私人啤酒厂,它创建于1492年。那一年,哥伦布刚发现了美洲大陆。
下一站是萨尔茨堡要塞,我们从主教座堂出来,往要塞山的方向走。广场上有一个金色的大球特别引人注目,而且球上面站着一个“人”,当然只是一个假人。这座金色大球的雕塑名为“Sphaera”,是当代德国雕塑家史蒂芬·巴尔肯霍尔的作品。萨尔茨堡基金会从2002年到2011年,每年邀请一位艺术家在萨尔茨堡进行现代艺术创作,希望借此在这座古老的城市融入现代元素,将萨尔茨堡打造成为创意无限的艺术之都。
凭萨尔茨堡卡,可以免费乘坐上山的缆车及参观要塞。博物馆内介绍了萨尔茨堡要塞的历史,以及展出一些兵器、乐器等藏品。而在要塞上两处空地,则是拍摄萨尔茨堡城市风光的佳绝处。
我们从萨尔茨堡要塞徒步下山,走到半山腰的时候,有一条岔路。顺着这条岔路,绕道山的背面,穿过一个门洞,前面就是侬山修道院——电影《音乐之声》中玛利亚的修道院。
从侬山修道院返回到下山的大路上,走到山脚,就是缆车的下站。旁边不远处则是圣彼得修道院,在院子里一片被悉心照料的墓地中,有在峭壁表面凿出的坑洞状龛室。不过,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是在门口看了一眼,而没有入内参观了。
从要塞下来,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们徒步游览了一整天感觉颇为疲惫。今天要去的最后一个地方,是位于僧侣山的现代博物馆。是因为沿途会经过卡拉扬广场
走进博物馆大门,乘坐僧侣山电梯上到横跨在僧侣山山崖之上的现代画廊,凭萨尔茨堡卡可以免费。博物馆的露台正是一个拍摄萨尔茨堡要塞和老城的经典角度,可惜当我们上到去的时候,阳光却消失了。
回到粮食胡同,我们的晚餐是去了紧邻莫扎特出生地的那间北海鱼店,点了炒饭、HB啤酒和一份杂锦海鲜。没想到,在我没喊停的时候,服务员是夹着海鲜一直往碗里装的,最后称了好大一份。
吃完饭,本来还想着去卡普齐纳山看萨尔茨堡老城和要塞的夜景,不过今天实在太累了,于是就放弃了这个打算。在魔法森林、国王湖、以及萨尔茨堡,连续三天都是徒步为主,体力消耗都是挺大的,所以我们早早回去了酒店休息。
从萨尔茨堡去哈尔施塔特的方法不止一种,我们选择的是在火车站广场乘坐150公交车到巴德伊舍,每人的票价10.4欧,再转一次火车到哈尔施塔特。这样可以顺道游览一下哈布斯堡王室及其随从最爱的避暑胜地——巴德伊舍,去著名的Zauner糕点店,一尝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最爱吃的栗子蛋糕。
车程大约90分钟,沿途会经过富施尔湖和沃尔夫冈湖,建议坐在车前进方向的左手边,那一侧的风景会更好看。富施尔湖是电影《茜茜公主》的外景地,电影开头的一幕,茜茜的父亲和孩子们嬉戏的镜头就在这里拍摄的。电影中茜茜的娘家,则是富施尔湖边的富施尔宫。沃尔夫冈湖亦是在奥地利很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可以坐齿轮火车登上湖北岸的沙夫山眺望湖区的风光,而湖边的白马酒店是拉尔夫·贝纳茨基的轻歌剧《白马》的背景地。
150公交车的终点站的巴德伊舍火车站,站内有寄存行李的地方,但是存放行李的柜子格数有限。我们想去寄存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足够放得下我们的行李箱的格子了,所以只能把两个登山包寄存了,依然要拖着行李箱。另外,要提一下的是,寄存箱无法识别2欧元的硬币,只能识别1欧元的硬币。在火车站的自助售票机买了去哈尔施塔特的车票,票价3.9欧,可以随意乘坐任一班列车。
沿着火车站正对着的街道一直走,就是小镇的主街。我们先路过一座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巴德伊舍籍士兵阵亡和失踪的的数字。接着会见到一幢黄色的高大建筑,这是小镇的邮局。再往前走,就到了圣尼古拉教区教堂,这座教堂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320年,后来重建,只保留了原来的哥特式塔楼。教堂里的管风琴安置于约1780年,壁画和祭坛画则是在1870年放置的。
不用走多久,就到了小镇的商业街,著名的Zauner老店也在其中。这所诞生于1832年的糕点店,是当年奥地利皇室贵族在巴德伊舍的时候必定会光临的店家,相传弗兰茨皇帝最爱吃这里的栗子蛋糕。
今天是阴雨天气,远处的群山云雾缭绕。我们一直走到特劳恩河边的伊丽莎白桥,桥头则是茜茜咖啡馆。同样位于河畔的巴德伊舍城市博物馆位于一座古老的建筑中,里面的展品主要介绍了巴德伊舍的历史和这座城镇与外界的关系,这里有时也会举办特定主题的临时展览。
我们的目的地,是Zauner糕点屋位于特劳恩河岸边处的新店。当我们在这里享用美味的甜点时,外面下起了雨,才想起伞放在了登山包里被寄存在了火车站。除了最著名的栗子蛋糕,我们还叫了草莓蛋糕、三文鱼面包干,一杯卡布奇诺和一杯热巧克力,总共是18欧。按婷婷的说法,栗子蛋糕反而不如草莓蛋糕和三文鱼面包干的味道好。
从Zauner糕点屋离开,返回火车站,途中下了几阵雨,所幸都不大。我们专门绕去了议会和剧院,可惜目前正在维修,不允许入内。这座建筑始建于1873至1875年,1965年的一场大火将其烧毁,后来得到重建。这里是每年7月至8月举办的莱哈尔音乐节的场地,届时会有多部令人捧腹的轻歌剧上演。
乘坐火车从巴德伊舍去哈尔施塔特,大约需要二十分钟。哈尔施塔特火车站是一个非常小的火车站,甚至没有工作人员。以前的某些攻略上说,若是从哈尔施塔特出发去别的地方,必须要提前在网上或者别处火车站买好票。但实际上,现在的哈尔施塔特火车站是有自动售票机的,所以这里是可以购买到去往别处的车票的。
下了火车,从站旁的小径往湖边走一段下坡路,就到了渡船码头。那里正好有一艘船在等着我们,很显然,每一趟渡船是和每一列火车抵站的时刻正好衔接的。靠着船舷,能远远望见对面湖岸巍然耸立的高山下一排排临湖而建的木屋,那里就是哈尔施塔特。
哈尔施塔特小镇的面积很小,能提供的住宿也不多。说实话。哈尔施塔特的住宿是很贵的,但若是在旅游旺季,往往依旧是一房难求。预定住宿有两种方法,一个是通过Booking.com预定酒店;另一个是推荐的通过www.hallstatt.net预定家庭旅馆。这两种方法我们都有关注过,最后我们还是是通过Booking.com预定了伯格弗里德旅馆,这也是Booking.com上整个哈尔施塔特最便宜的一间酒店了,每晚的价格是78欧。旅馆靠近汽车站,也就是位于小镇的另一端,所以我们下了船之后,实际上是拖着行李箱穿过了整个小镇。
时间不早了,下船的码头旁边有一间土耳其烤肉摊,半只烤鸡加薯条的套餐价格是6.9欧,若是只买半只烤鸡,价格则是4.9欧。太阳伞下有几张桌椅,于是我和婷婷各买了半只烤鸡,坐下来慢慢吃。碰巧坐在我们旁边的,是两个在德国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他们来自上海,是在德国读工科专业,趁有时间过来奥地利玩几天。我们先后聊起了欧洲的气候、饮食和物价,当得知我们下一站是维也纳,而婷婷又想吃中餐的时候,他们推荐了一间中餐馆
今天是我们在哈尔施塔特的第二天,同时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婷婷的生日。无论是在这次旅行,还是漫长的人生旅程,感谢有你一直的陪伴。
清晨的小镇,显得格外宁静,街上只有几个韩国游客。很显然,大波的中国旅行团还未到来。先去小镇上唯一的邮局买了邮票,小镇上的博物馆旁,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国际象棋棋盘,若是棋坛高手,在此对弈一番也别有情趣。哈尔施塔特有一个别名,叫木头镇,小镇上的房子大多是木质结构,不少人家也屯放了不少木头。
既然是婷婷生日,所以决定午餐要奢侈一把,地点就在小镇最高级的酒店之一——俗称黄房子的Gruner Baum Hotel。我们早早就到了位于酒店一楼的餐厅,点了洋葱牛扒和奶酪意粉,饮料是奥地利的“国民饮品”——Almdudler。这种碳酸饮料,味道类似加了草药的柠檬苏打水,在奥国倍受欢迎。
这餐的价格加上小费,一共是40欧,但我和婷婷一致认为,黄房子的牛扒味道要逊色于我们在菲森去的那家Restaurant Pizzeria il Pescatore意大利餐厅。
下午的安排,是坐车去临近的一个小镇戈绍和附近的戈绍湖。哈尔斯塔特的公交站离我们的酒店很近,位于小镇西面入口那个盐矿工人的雕像那里。沿路经过湖边,又是见到成群的天鹅和野鸭。
若是天气好的话,戈绍湖是观赏达施斯腾峰很好的角度——只可惜今天的天气太不给力。拥有“阿尔卑斯山的火炬”美称的达施斯腾是奥地利中部海拔最高的一座山,高3004米,也是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唯一一座终年积雪的山。虽然哈尔斯塔特小镇背靠的两座山峰,达施斯腾和普拉森,但在哈尔斯塔特却看不到,只有在戈绍湖看到的才真正雄伟。
达施斯滕的东南坡为哈尔斯塔特冰河,西北坡为戈绍冰河,加上另外两处合称达施斯滕冰河。戈绍三湖坐落在达施斯滕的山谷里,正对戈萨冰川,海拔都比较高,以至戈绍湖被形容为是萨尔茨卡默古特的密境。
因为下着雨,而且戈绍湖的海拔似乎也不低,就算是九月底,也颇为让人感觉寒冷。我们只是在戈绍前湖走了走,沿路见到不少徒步者,甚至还有一个老年人旅行团。路过一处岩壁,上面刻着奇怪的数值,其中C=4.187似乎是水的比热容。为什么在这里会有着这样的摩崖石刻,不得而知...
因为天气不好,很快就天黑了。今晚是拍摄小镇夜景最后的机会,所以我在吃完饭后,还是冒着雨,扛着三脚架来到哈尔施塔特湖边。入夜后的小镇,因为少了旅行团的喧闹,显得犹为安静。跟菲森类似,尽管镇上的小店都关门了,但是其中不少的橱窗里依然亮着灯。
这是在哈尔施塔特的最后半天,中午我们就要启程去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早上我们在旅馆前台寄存了行李,然后再一次去了拍摄小镇“标准明信片”照片的位置。尽管依旧没有阳光,却还是拍到了我满意的照片,只因画面中多了几分云雾缭绕。
从集市广场后方的台阶路上山,几分钟就走到了位于半山的观景台。登高望远,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观赏这个小镇。观景台的后方是停车场,公路的另一侧是一个瀑布。溪水从瀑布飞流直下,穿过小镇,最后流入哈尔施塔特湖。
回旅馆取行李,然后去码头,渡船和火车都是衔接好的,所以比火车出发时间提前二十分钟到达轮渡口就可以了。我们在土耳其烤肉摊买了肉夹馍作午餐,我们已经是第三次来这间店了。哈尔施塔特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区,物价是比较高的,相对而言,这间烤肉摊算得上是性价比极佳的。随着渡船缓缓驶离码头,我们告别了哈尔施塔特。
火车准点到来,我们需要在阿特南-普赫海姆换乘一次,会途径特劳恩湖。特劳恩湖号称为萨尔茨卡默古特的另一颗明珠,是水上运动的圣地,湖东岸耸立着的埃拉科格尔峰。
下山后,离乘火车还有一些时间,我们最后去的地方是位于小镇另一侧,离我们旅馆不远的一个礼拜堂。这个礼拜堂很小,没有任何一篇攻略中有提到,甚至也查不到它的名字,礼拜堂中有十字架上的耶稣雕像。
蓝色多瑙河畔的维也纳,最早是凯尔特人建立的贸易站点,后来罗马人统治了这里,在十一世纪又成为巴本堡家族的据点。1278年,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占领了这座城市,自十三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期,维也纳曾分别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首都及统治中心。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慷慨资助下,许多伟大的音乐家被吸引到维也纳,包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哈布斯堡王朝一度将奥地利的疆域扩张到中欧和东欧大部分地区,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其统治也宣告终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纳粹开始干涉奥地利的政治,并最终与德国合并。1938年,德军开进奥地利,希特勒在英雄广场上受到二十万维也纳人英雄般的欢迎。1944年盟军空袭维也纳,整个城市的五分之一被毁。同年苏联军队占领了维也纳,随后盟军也加入进来,自此维也纳便游走在冷战的刀锋边缘,直到1955年奥地利完全独立。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维也纳经历了经济复苏和城市重建。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后,维也纳接收了许多匈牙利人,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又接收了许多捷克人和苏联人。1961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举行会谈,1979年,卡特和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会面,1980年维也纳联合国城成为联合国的第三个驻地。如今,漫步在维也纳街头,恢弘的历史面貌依旧赫然眼前,磅礴的帝王宫殿和华丽的巴洛克室内装饰,保存完好的歌剧院和壮观的广场,似乎仍然能看到哈布斯堡王朝的余晖。
作为我们此行停留时间最长的城市,关于维也纳的篇幅有点长,所以我还是分开两篇来些吧。我们火车的终点是维也纳西站,作为中欧的主要铁路枢纽,奥地利有多个火车站,维也纳西站是目前维也纳最大的国际列车站。维也纳的地铁U3线、U6线都经过维也纳西站,我们在地铁站的自动售票机上购买了24小时交通票,每张是7.6欧元。此外还有48小时票,价格是13.3欧,72小时票则是16.5欧,若是单程票,票价为2.2欧。24小时票从站台外的打票机打票后开始生效,可以在有效期内无限次乘坐所有市内公共交通。维也纳的市内交通主要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出租车。其中,地铁共有五条线:U1、U2、U3、U4和U6,分别用红、紫、橙、绿、棕色标识,维也纳绝大部分的主要景点都可以通过地铁到达。我们预定的莫 扎特膳食公寓酒店,位于博物馆区附近的Mariahilfer Straβe大街,乘地铁坐到U2的Museumsquartier站。
酒店的位置不难找,放下行李后,我们出去吃晚餐。因为婷婷想吃中餐,所以我们的目的地很快就确定了——Green Restaurant。这也是我们在哈尔施塔特遇到的德国留学生所推荐的地方。餐厅位于普拉特游乐园附近,坐地铁换乘U1线,在Praterstern站下车。
时间尚早,因为我们购买的是维也纳24小时交通票,所以我决定乘地铁去几个地方拍摄夜景。于是,我们在接下来的时间,先后去了位于地铁Stephansplatz站的史蒂芬大教堂,以及Karlsplatz站附近的卡尔教堂和金色大厅。
我拍摄的这几个夜景地,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还会再去,也会在后面详细介绍。维也纳地铁不设入闸处,而仅仅设有打票机。坐地铁回酒店的时候,补拍了一张地铁入闸出的打票机。交通票就是在这台蓝色的机器上打票后开始生效。购票似乎全靠自觉,但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因为地铁偶尔会有工作人员查票,我们就遇到过一次。若被查出逃票,等待你的是100欧元的重罚。
我们在维也纳安排了三天半的时间,也是整个行程中停留最久的一站。因为我觉得,花多一些时间走走维也纳的名胜古迹,感受“音乐之都”的人文艺术,是很有必要的。昨天购买的24小时交通票,今天下午五点前依然有效,所以我们会先去距离较远的美泉宫、美景宫和维也纳中央公墓。
第一站是位于维也纳西南部的美泉宫,从旅馆出来,在面包店买了早餐,然后沿Mariahilfer Straβe大街走到地铁U2线的Museumsquartier站,乘地铁到Karlsplatz站换乘U4线到Schönbrunn站。在这里下车的几乎都是去美泉宫的游客,所以就算出站之后不认识路也不要紧,跟随着人流往前走,总能走到美泉宫的大门。
美泉宫也叫丽泉宫,也有些地方直接音译成熊布朗宫,这座壮观的、充满巴洛克艺术的建筑,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的皇宫。美泉宫的名字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传说1612年他狩猎至这附近,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1743年,奥地利女皇玛丽娅•特蕾莎下令在此营建气势磅礴的美泉宫和巴洛克式花园,总面积2.6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
这座讲究对称的建筑还设有花园、小径和森林间的喷泉和雕像。美泉宫背面的皇家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法国式园林,后面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座非常醒目的荣耀拱廊,又名凯旋门。每年的六月初,在美泉宫的花园,维也纳的爱乐乐团都举行一场露天的“美泉宫之夜夏季音乐会”。
在花园的尽头,是一座1780年修建的喷泉,叫“海神喷泉”。水池中央是一组希腊神话故事人物,从喷泉后方水帘洞中拍摄美泉宫,是一个很经典的角度。
“海神喷泉”后方是两条“之”字形土路,可以走到山坡顶,若想走捷径的话就走右边林荫下的直路。山坡上是美泉宫的最高点——荣耀拱廊,俗称凯旋门,最早是海岑多夫为了纪念玛丽亚•特蕾莎女皇1757年战胜普鲁士军队而建的。登凯旋门需要3欧的门票,当然也可以像我们一样,不买门票,直接站在凯旋门的楼梯处俯瞰美泉宫。虽然山坡不高,但因为视野开阔,站在此处往下看,景色一览无余。
美泉宫内有一座动物园,由哈布斯堡王朝建于1752年,最初为皇家动物展览馆,是世界最古老动物园,同时也是连续几年被评为欧洲最佳动物园。维也纳动物园也是世界上少数拥有“大熊猫馆”的动物园,熊猫是中国于2003年租借给该动物园的,它们的名字分别叫阳阳和龙徽。
美泉宫硕大的花坛两边种植着修剪整齐的绿树墙,绿树墙内是四十四座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雕塑。这些雕塑有些比较容易辨认,例如端着竖琴的阿波罗、手提美杜莎头颅的帕尔修斯、拿着金羊毛的伊阿宋,也有很多我一时半会辨认不出来。
从美泉宫出来,也差不多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也许是想回味一下中餐的味道,我们还是去了昨晚去的那间Green Restaurant,反正有24小时交通票,坐地铁不用钱。
美景宫分为上美景宫和下美景宫,一座法式花园将两座宫殿连为一体。上美景宫在建造之初,便有意识地突出欧根亲王的辉煌荣耀,设计得非常有气派。建筑物末端如华盖般的铜圆顶是仿照土耳其的帐篷的造型,仿佛在炫耀欧根亲王大败土耳其的功绩。如今这里隶属于奥地利国立美术馆,陈列着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绘画,包括维也纳分离派的创始人克里姆特的《吻》和《犹滴》,以及梵高的《奥维的平原》。
吃完午饭,从地铁U1线的Praterstern坐到Karlsplatz站,出站后路过金色大厅,走到施瓦岑贝格广场。这座广场是纪念陆军元帅和外交家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亲王,他作为总司令在莱比锡会战中指挥反法联军打败拿破仑,广场上矗立着亲王骑在马上的雕像。
我们接下来要去的地方,是美景宫。在施瓦岑贝格广场上的Schwarzenbergplatz站,乘坐有轨电车D线到Schloss Belvedere站,下了车后沿着路边的围墙走一小段,就到了上美景宫的门口。
走进连接上下美景宫的法式花园,首先会看到斯芬克斯雕像,这个狮身人面像代表了力量和智慧。依着地势,美景宫的花园分为三个层次,靠近下美景宫的最下一层象征着四大元素,中间层象征着帕纳斯山,靠近上美景宫的最上一层代表奥林匹斯山。
下美景宫曾经是欧根亲王住过的地方,如今坐落着奥地利巴洛克艺术馆,里面收藏有1683年至1780年间维也纳黄金时代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包括唐纳喷泉的原作品。美泉宫的花园是免费的,上下美景宫我们都没有入内,两座宫殿的通票是16欧,分开买则各为11欧,宫殿内部都不允许拍照。
我们的下一站是位于城东南的维也纳中央公墓,那里没有地铁到达,需要乘坐有轨电车。无论是在维也纳还是慕尼黑,包括行程后面的布拉格,有轨电车都是市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我们从苏军纪念碑站旁边的Am Heumarkt站坐71路有轨电车坐到Zentralfriedhof 2. Tor站,下车后就能看见中央公墓的2号门。
中央公墓是维也纳面积最大的墓园,织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拥有二百五十万座坟墓。之所以我们会把这里安排在行程内,主要是因为这里埋葬着许多音乐家,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墓碑相当华丽而气派非凡。中央公墓的范围很大,而且分为几个区域,门口处有地图,重要人物大多分布在靠中间的位置。。进入中央公墓无需门票,如果觉得步行累的话,可以乘坐观光马车游览,当然价格也不菲。
公墓的32A区域是音乐家墓园,长眠在此的,包括斯特劳斯父子、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等著名的音乐家。虽然莫扎特被葬在维也纳的圣马克斯公墓,但在中央公墓的音乐家墓园中央,有一座他的纪念碑,左右分别是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碑。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乐圣”。他的代表作《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欢乐颂》、《月光》、《致爱丽丝》家喻户晓。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更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在他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魔王》、《小夜曲》、《鳟鱼》等不朽之作。
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他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最为著名,他由此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5.7 - 1897.4.3),德国作曲家,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他的作品以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维也纳金色大厅内的其中一个音乐厅就叫做勃拉姆斯厅。
坐71路有轨电车返程,在路过某个地铁站的时候,我们见到有超市便下了车,想着买些水果和饮料带回旅馆。不过因为这天是星期天,超市都不开门,所以我们自然也没买成。于是改搭乘地铁,坐到Karlsplatz站,去卡尔教堂。当我们抵达的时候,昨天买的24小时交通票也刚好到时间了。
卡尔广场地铁站的两个出口亭,拥有铜绿色的屋顶,白色大理石和屋檐上都采用金箔装饰,本身就是一个景点。它是维也纳城铁的一个车站,被列入维也纳分离派建筑。如今两座出口亭,一间是咖啡屋,一间则常常用于展览。
教堂正上方圆顶阁的壁画,是由罗特迈尔在1725年至1730年间创作的,描绘了圣波洛梅欧被尊为圣者,这也是画家的遗作。从教堂最顶部的窗口望出去,尽管有铁丝网的阻拦,可以看到远处史蒂芬大教堂高高的尖顶。
我们在教堂里面出来,已经接近黄昏时分,我决定在这里等到日落之后教堂亮灯,再拍摄几张夜景。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将近一个小时后教堂才亮起了灯。
拍摄了十几分钟,天色逐渐暗了下去。这时已经七点多了,因为是星期天,街上不少餐厅似乎都没营业或者已经打烊了。按地图上的路往旅馆方向走,路过维也纳分离派和纳旭市场,最终我们看到了一间名叫Sai Gon的越南餐厅。店里的牛肉汤河粉很不错,配上九层塔的味道,颇有胡志明市PHO24生熟牛肉粉的感觉。尽管汤粉里牛肉的量很足,但价格也同样翻了几倍,连上小费一共27欧。
饭后我们散步走回旅馆,路程不远,十几分钟就走到了。路过一家位于Mariahilfer Straβe大街上的纪念品商店,这里似乎是我们在维也纳见到的价格最便宜的一家店。店铺虽然已经关门,但是可以通过橱窗看到里面的小商品,包括许多克里姆特相关的物品。
最后说一下我们的住宿——莫扎特膳食酒店,旅馆的位置相当不错,离地铁站很近,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就在附近,而且旁边的Mariahilfer Straβe大街也是一条购物街,美中不足的是房间太小。旅馆的老板娘是一位艺术家,曾经举办过很多演出,旅馆的客厅处就展示了很多她当年演出的照片。对比维也纳其他的住宿,如此好地段的旅馆,每晚52.5欧的价格也算相对便宜。
我们这天的行程,都集中在维也纳中央区的霍夫堡建筑群和史蒂芬大教堂附近。这些地方离我们的旅馆很近,景点相互之间的距离也不远,所以我们这天全程步行。
我们首先路过的是维也纳博物馆区,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中心之一。这里从古典的艺术博物馆,到电影、戏剧、建筑、舞蹈,以及儿童博物馆,二十多家不同的文化机构,以及各种咖啡屋和商店应有尽有。因为时间所限,我们就没有入内参观了,若是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在游客中心索取一份日程表,根据近期活动和展览而安排参观时间。
博物馆区的正对面是玛丽亚·特蕾莎广场,这座广场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和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分隔开来。这位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女王的雕像,耸立在广场的中央。雕像中,女皇手持1773年的“国本诏书”,底座上,四座骑马的英姿雕像,众星捧月般地围绕在她身边。
广场左右两边分别是自然史博物馆和艺术史博物馆,两座建筑由同一位建筑师所设计,外型几乎一模一样,并于1889年正式开放。自然史博物馆的馆藏涵盖了考古学、人类学、矿物、动物学和地理学,最主要的藏品包括了魏林村的维纳斯、哈尔施塔特的考古发现和禽龙的化石。艺术史博物馆我们会在次日入内参观,具体的介绍将在后面介绍。
从霍夫堡宏伟的主入口——米夏尔门,走出来,到了米夏尔广场,这里发掘出了罗马废墟。广场的另一侧,是米夏尔大教堂。这座教堂过去是宫廷的专属教堂,主保圣人是天使长米夏尔,巴洛克式的雕像立于大门口,描绘了天使降临的情景,教堂内部则是文艺复兴风格。
与皇家马厩一街之隔的,是奥地利国家图书馆,门票7欧。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哈布斯堡王朝皇家图书馆肇始于14世纪的宫廷图书馆。图书馆门前是约瑟夫广场,中央是约瑟夫二世骑马铜像。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最华丽的大厅是布鲁克厅,亦是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式图书馆。大厅从地面一直到天花板都用原木镶嵌,圆顶是由大理石圆柱支撑,穹顶有十八世纪巴洛克派画家葛朗创作的壁画。
图书馆旁边是奥古斯丁教堂,这座哥特式的教堂,内部依然保持着十四世纪时的设计。奥地利皇家的婚丧大事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其中让人注目的是拿破仑的婚礼。拿破仑当年忙于争战,甚至没有时间出席自己和玛丽亚·路易丝的婚礼,只好让他人代行。此外,弗兰茨·约瑟夫和茜茜公主的婚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哈布斯堡王朝的葬礼非常独特,尸体要分三处埋葬。心脏放在奥古斯丁教堂的罗瑞多礼拜堂,但我们去的时候貌似没有对外开放。其他内脏放在史蒂芬大教堂,而尸骨则放置在嘉布遗会修士教堂的地下皇家墓穴里。
教堂里还有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意大利新古典主义的杰作,玛丽亚·特蕾莎珍爱的女儿——玛丽亚·克里斯丁娜的陵墓。另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陵墓也位于这座教堂,只不过两座陵墓都是空的,因为正如前文所述,王族的遗体都保存在嘉布遗会修士教堂的地下皇家墓穴里。
沿着Augustiner straβe大街往东南方向走,走到路口便是阿尔贝蒂娜博物馆。这座著名博物馆的馆藏以版画、水彩画和素描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丢勒的作品《野兔》,其他还包括伦布朗、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鲁本斯、塞尚、毕加索、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的多幅作品。阿尔贝蒂娜博物馆的门票是11欧,因为时间所限,我们就没有入内参观了。
拐入Tegetthoff straβe大街,不用走多远,就能看见一座不大的教堂。这座外型并不起眼的教堂,正是嘉布遗会修士教堂。而在这座教堂的下面,则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地下皇家墓穴。
进入皇家墓穴需要购买门票,票价是5.5欧。自1633年起,《DK:维也纳》上说,一共有一百三十八位阿布斯堡王族长眠于此,而在维基百科,这个数字则变成了一百四十三。这些棺椁有的简单,有的精致,既有清教徒式的朴素型,也有奢华的洛可可式。
整座皇家墓穴最大最宏伟的一座棺椁,埋葬着玛丽亚·特蕾莎以及她的丈夫弗郎茨·史蒂芬。卡尔六世的这位女儿,头戴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女王三顶王冠,使她的丈夫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并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着对全欧洲的影响力。尽管她生前从没有用过“女皇”的头衔,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她为“奥地利女皇”。
不知不觉,我们就沿着蜿蜒曲折的路走到了史蒂芬大教堂,这里是整个维也纳的中心。其实这也是必然,因为走在维也纳中心区,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会看到巍然耸立的史蒂芬大教堂那137米高的尖塔。而在教堂另一座织金仍未完工的圆顶塔楼的下方,埋葬着哈布斯堡王族的内脏,因此,史蒂芬大教堂也成为了维也纳城市灵魂的所在。教堂的外型气势非凡,教堂的内部也是华丽繁复,参观所需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我们在进入教堂参观之前,还是先把午餐解决比较好。
午餐是在Purstner餐厅,这家餐厅在晚餐时间非常火爆,不预定的话基本不可能有位置。然而与欧洲不少国家的人一样,奥地利人对午餐比较随便,所以若是想去这种比较出名的特色餐厅,可以选择中午时间,即使没有预定通常也都有座位。说到维也纳最出名的菜无外乎是烤肋排、炸猪排和炖肉。Purstner餐厅的特色烤肋排分量相当大,两个人吃一份勉强能吃完,而且价格也不贵。除了烤肋排,我们还点一份牛肉汤和一份蔬菜沙律,连上小费一共32欧。
往前走一小段路,就能看见一座外形很漂亮的彼得教堂,它是以罗马的圣彼得教堂为原型设计建造的。在教堂内诗班席的右侧,放置着圣内波穆克的雕像。圣·内波穆克是十四世纪时布拉格教区大主教,他因为拒绝泄露王后忏悔的内容,而被国王瓦茨拉夫四世从布拉格的查理大桥扔下伏尔塔瓦河里溺死,后来被封圣。然而他的殉难,倒是常常成为了艺术家的创作主题。
走出史蒂芬大教堂,外面是Der Graben大街,也被翻译为豪沟大街——整个维也纳最繁华的商业区。大街上有一座建于1679年的黑死病纪念柱,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建造。现在,为了保护这座纪念柱,整座纪念柱被铁丝网覆盖了起来。在奥地利的不少地方都能见到这种巴洛克式的纪念柱,但这无疑是其中最壮观的一座。
午餐之后,我们回到史蒂芬大教堂,并入内参观。教堂的整个屋顶是由二十五万块彩色瓷砖拼制而成,虽然在二战后期屋顶遭受到毁坏,但后来又被精心修复。教堂的门票是4欧,不含讲解器,其实讲解器也没有中文的解说。除此之外,若要徒步攀登高耸的哥特式南塔则要另外花费4欧,而乘坐电梯登北塔的票价则是5欧,参观地下墓室价格也是5欧。原本我们计划是乘电梯登上北塔的,结果非常不幸,遇到了电梯故障。尽管我们已经购买了北塔的门票,也只能无奈接受了退票的现实。
史蒂芬教堂高高的穹顶之下,收藏着几世纪以来的一系列杰作。造型华丽、线条繁复的哥特式讲道坛是由皮尔格拉姆设计的,上有四名表情各异的神父雕像。而有意思的是,皮尔格拉姆在讲道坛下方的“窗子”里,留下了一尊自己的雕像。
皮尔格拉姆无疑是一个调皮的设计师,除了在讲道坛下方的雕像,他还在教堂的管风琴的下方,留下了另一尊自己的雕像,在雕像中,他手持手持直角尺和圆规。
颇为现代的教堂管风琴是1960年被安放在教堂主入口的正上方,在南侧唱诗班席也有一座年代更近些的管风琴。管风琴是历史中构造最复杂,体积最庞大,造价最昂贵的乐器。
教堂内最引人注目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是位于教堂主祭坛右侧的腓特烈三世皇帝的陵墓。在棺盖上雕有真人大小的皇帝肖像,大约建于十五世纪。
史蒂芬教堂主祭坛的祭坛画,是由托比亚斯·巴克创作,表现了圣史蒂芬殉教的主题。主祭坛前方的雕像则是由约翰·巴克创作于1647年。
沿着Kohlmarkt大街走到霍夫堡,沿路都是商业街,包括维也纳出名的丹梅尔点心店。因为丹梅尔的点心和巧克力实在太棒了,以至于可以成为哈布斯堡皇室的御用糕点屋。据说,丹梅尔与维也纳另一家著名的萨赫点心店曾经为了同款蛋糕的命名权打的漫长年月的一场官司,这样,两家点心店的名气就更大了。
拐向Herren Alley大街,这里有一家著名的咖啡馆——中央咖啡馆。它开业于1860年,在十九世纪后期成为维也纳知识阶层重要的聚会地点,常客中有西奥多•赫茨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阿道夫•路斯、列夫•托洛茨基等等。
有一段有名的话,“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往咖啡馆的路上。”这句话并非如传闻中为巴尔扎克所说,而是维也纳的一位彼得•艾尔博格的诗人,而这个人正是中央咖啡馆的座上客,几乎每天都在中央咖啡馆消磨大量时间。为了纪念彼得先生,中央咖啡馆把这个老客户的蜡像留在了咖啡馆里。如果今天你到了中央咖啡馆,就会看见这位老客人就坐在你身边。
我们花了好一阵功夫才找到自己的位置,尽管金色大厅有很多外国游客到访,但大部分来听音乐的还是维也纳当地人,他们大多身着比较正式的西装、礼服,而游客的着装多是休闲随意。看演出的时候,大件行李是需要寄存的,费用0.85欧。我们当天欣赏的是两位艺术家——小提琴演奏家Maxim Vengerov和钢琴演奏家Itamar Golan的演出。在演出开始和休息的时间,是可以拍照的,而一旦演奏开始,所有拍摄将被禁止
不可否认,两位艺术家的造诣很高,而金色大厅的声效也很好,但貌似我和婷婷确实听不懂这么高雅的艺术。不过,能够在闻名世界的金色大厅听一场演出,也算是一个难得的体验。看完演出,我们走路回旅馆,把下午买的水果洗洗吃了。明天要去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这个宏大的艺术殿堂绝对值得品味半天的时间,所以我们早早就睡了。
提及欧洲的古典艺术品,必然少不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大量哈布斯堡王朝珍藏的艺术品。我们把今天的一半时间,都安排给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位于玛丽亚·特蕾莎广场,昨天我们已经路过一次了,这里的门票是14欧,早上十点开门,逢周一闭馆。遗憾的是,没有中文讲解。
这个展区同样也拥有一块镇馆之宝,来自古罗马时代的奥古斯都宝石。这枚出自古罗马的浮雕宝石,是利用一块双层的缟玛瑙石材雕刻形成天然的黑白套色效果,工艺相当精湛。宝石浮雕为上下两层图案:上层庙会了诸神为奥古斯都加冕的情景,这也是宝石名称的由来;下层则是罗马军团树立起一根标杆,象征罗马帝国对外征战的百战百胜。
为了更衬托出埃及和近东地区收藏品的气息,埃及和近东文物展区用大量埃及建筑装饰带和图案做为背景,这里的藏品大多是十九世纪拿破仑远征埃及后买下的,其中包括大量的石碑、石棺、纸草书、陶塑和雕塑等等。
展区有一尊图特摩斯三世的雕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园前一千四百多年。图特摩斯三世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也被认为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之一,被称为“古代世界之拿破仑”。据推测,这尊法老的残缺的雕像,原来可能是站姿和坐姿。
博物馆内的埃及和东方艺术收藏是全世界同类收藏规模最大的,令人惊叹的是馆中竟有一座完整的埃及第五王朝卡尼尼苏特的墓祠,发掘于吉萨的金字塔区。
参观完一楼,我们走位于博物馆中央的主楼梯上去二楼的画廊。楼梯中间摆放着十九世纪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的作品《忒修斯击败半人马》。安东尼奥·卡诺瓦是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前一天我们曾去过的奥古斯丁教堂里玛丽亚·克里斯丁娜的陵墓也是出自他之手,而他本人最著名的雕塑作品则是收藏着卢浮宫里的《丘比特与普赛特》。
艺术史博物馆内部装修豪华别致,特别是富丽堂皇的带有壁画的拱顶大厅令人印象深刻。主楼梯上方的天花板上,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匈牙利的米哈伊·蒙卡奇绘制的《文艺复兴赞颂图》,作品描绘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委罗内塞和他们的模特儿,而在一旁监督的则是教皇朱利厄斯二世
博物馆的二楼是画廊,藏品源自哈布斯堡家族的旧藏。绘画收藏涵盖十六世纪的威尼斯画派如提香、丁托列托,十七世纪佛兰德斯绘画如鲁本斯、凡·戴克,早期尼德兰画派如凡·艾克,德国文艺复兴绘画如阿尔布雷特·丢勒,以及老彼得·勃鲁盖尔,约翰内斯·维米尔、伦勃朗、拉斐尔、卡拉瓦乔、委拉斯贵兹的作品等等。在博物馆中,这些作品的陈列基本上是以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为标准。
《穿蓝裙的玛格丽特·特蕾莎公主》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兹最有名的肖像画之一,也是他最后的一批画作之一,作于他去世的前一年。画家在作品中传神地捕捉到了八岁的,西班牙小公主玛格丽特。这位小公主,也出现在委拉斯贵兹的另一幅名作《宫娥》里。
《女神与牧羊人》是威尼斯画派最伟大的画家提香的作品。提香早期作品受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影响很深,之后的作品比起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画家的作品更重视色彩的运用,对后来的画家有深远的影响。相传他以90岁的高龄告别人世,这位画家晚年的品相对有些奇怪,例如这幅作品中的牧羊人有三个手臂。
十七世纪荷兰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伦勃朗,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和铜版画。而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自画像》中的伦勃朗已经步入中晚年,轻皱眉头,脸部肌肉开始下垂、两眼间已有很深的皱纹,但双手插腰的姿态,依旧有神的目光,仍透露出倔强的性格和不凡的精神状态。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很大,尽管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也耗费了将近四个小时。倘若想细细品味博物馆中的馆藏,哪怕用整整一天的时间也远远不够。
离开艺术史博物馆,我们前往下一站——纳旭市场。在途中,先经过了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大厦,这座外形特别的建筑专门收藏分离派艺术家的作品。建筑物中最著名的展品,是克里姆特于1902年创作的“贝多芬横饰带”。建筑的一侧矗立着一座史特拉塞创作的雕塑,描绘了马克·安东尼驾驭着狮子拉车的场面。
与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大厦一街之隔的是纳旭市场,这也是维也纳最热闹的传统市场。在这条近千米长的街头集市里,除了有鲜花时蔬、干货凉菜、酒水饮料、糖果面包等五花八门的物品,还有各式各样的饭馆和快餐店,不仅有当地美食,还有中餐、意大利菜、土耳其菜、东南亚菜、日本料理等等。
我们找了一家叫“亚洲餐厅”的饭馆吃午餐,食物是中餐、寿司、泰国菜混搭,饮料依旧是奥地利的“国民饮品”——Almdudler。饭菜的味道虽然不算出彩,但却倍感亲切。在纳旭市场的餐厅里吃饭,期间可能会遇到街头表演的人演唱或弹奏并索要小费,若不想给,不必理会便是。
Opernring环形路附近还有一座歌德的雕像,是由海尔梅尔创作于1890年。歌德是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也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称得上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
提尔格纳设计的莫扎特纪念像,则位于城堡花园内,靠近Opernring环形路的入口处。很不巧,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雕像在维护,搭建起来的脚手架使得我们难以一睹真容
沿着Opernring环形路走,过了艺术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就能看到一座富丽堂皇的新古典式风格的建筑。这是奥地利国会大厦,前身为哈布斯堡帝国奥地利区的议会大厦,完工于1884年。尽管国会大厦在二战期间严重受损,但是大部分已恢复了原貌。在建筑的中央正前方,屹立着一座四米高的雅典娜女神喷泉,基座旁的塑像象征着奥匈帝国的四大河流: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伏尔塔瓦河。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维也纳市政厅,这座新哥德式风格的建筑是从1872年开始建造直到1883年完成。建筑中间是一个极大的中央尖塔,两边各有两个低一些的侧塔,一个穿戴甲胄的骑士塑像巍然屹立于中央尖塔的顶部。
市政厅马路对面是城堡剧院,也叫宫廷剧院。剧院的正面顶部横饰带上方是一尊端坐的阿波罗雕像,两侧分别是缪斯女神墨尔波墨涅和塔丽亚的雕像。
维也纳大学由鲁道夫四世公爵创办于1365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德语大学,也是中欧最大的学校之一,大约七万多名学生就读于此,现存的建筑物建于1883年。
大学主楼的中央是一个很大的庭院,院中矗立着一座山林水泽女神卡斯泰利娅的雕像喷泉,象征智慧的源泉喷发不息。庭院的四周的拱廊,陈列着声誉卓著、在任职其间对维也纳大学作出不朽贡献的教授和学者的纪念像,总共有137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维也纳大学是中欧和多瑙河地区繁荣的学术研究中心,著名校友包括精神学家弗洛伊德、遗传学家孟德尔、作家茨威格、奥地利前总理伦纳、医学家兰茨泰纳、物理学家薛定谔、多普勒、玻尔兹曼等等。
今天是国庆节,预约了中午12:30从维也纳去捷克克鲁姆洛夫小镇的Shuttle Bus,所以这个上午也是我们在维也纳的最后半天。起床后发现下了点小雨,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行程。
我们第一站要去的是城市公园,在酒店寄存了行李后,买了面包做早餐和午餐。沿Mariahilfer Strasse大街到地铁Museumsquartier站,乘地铁到Karlsplatz站换乘U4线到Stadtpark站。期间我们遇到了查票,所以敬请各位在欧洲各大城市乘坐公共交通还是千万不要逃票,否则得不偿失。出了地铁站,地面上就是城市公园。不过进入公园之前,我们先去了与城市公园一街之隔,建于1880年的贝多芬青铜纪念像。
贝多芬不是奥地利人而是德国人,但他在维也纳度过了大半生,他所有的传世之作几乎都是在这座城市完成。围绕铜像台座的是九位神话人物,象征贝多芬空前绝后的九部交响曲。
从城市公园入口处走入公园,不用走很远,就到了金色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像。维也纳的音乐家雕像很多,这座镀金的“圆舞曲之王”小施特劳斯拉小提琴的雕像,算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维也纳的标志,乃至全世界最受喜爱的摄影对象之一。很走运,我们来的时间尚早,平时熙熙攘攘的雕像前,今天的人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