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1
- 评论0
- 赞1
+1
出发日期/2022/01/14
天数/1天
人均费用/50元
人物/独自一人
玩法/深度游 第一次 摄影 冬季
武侯祠始建于章武元年(221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 。武侯祠是民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也是三国遗迹源头。
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的缢号。扁额说明这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民国年间的邹鲁写了一首诗:“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白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
全称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立。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修建工程由成都府知府马九德具体负责操办,修葺竣工于同年的八月初一。碑身下有赑屃碑座,座高1.10厘米。该碑文字清晰可识,基本未漫漶。碑文主要介绍了武侯祠历史沿革。
唐碑:主要评述了诸葛亮一生,其中最大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碑,建于809年。这块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 因裴文、柳书、鲁刻三者均为当世佳品,为此后人遂称之为“三绝碑”,是武侯祠的镇馆之宝。
汉惠陵,史称“惠陵”,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内。陵墓占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史载,刘备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重庆奉节)后,运回成都安葬;墓中还葬有刘备的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
陵前有“汉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
明云纹双云耳三足铁鼎 口径77厘米、高125厘米、腹围86厘米。铁,模铸,方唇,直口,阶梯形直颈,丰肩,鼓腹,肩上两侧各附一祥云状竖耳,与器口有连接,并高于器口,下附三兽足。口沿饰杂宝法器,颈部分两层,第一层饰缠枝纹,第二层也饰花卉纹,但锈蚀严重,模糊不清。二层纹饰均有脱落现象。腹部满饰云纹。三蹄足较高,粗壮,上部均装饰一兽面,兽面头顶双角,怒眼圆睁,鼻孔大张,满脸横肉。三足有水泥修补痕迹,鼎内有三个圆状物,中有铁钉突起。
三义庙原位于成都提督街,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殿内刘关张塑像造型根据《三国演义》描写而作,形象较年轻。1997年迁建于武侯祠内。
刘备塑像正上方还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神圣同臻””四个大字,落款是光绪年间成都民间靴鞋业行会,以前成都制鞋行业都把刘备作为老祖宗供。
二门上匾额上是清人吴英立撰写的“明良千古”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取自“君明臣良,千古垂范”,意思是说像刘备这样的明君和像诸葛亮这样的良臣,可以作为千秋万代的楷模。 这匾额上“明”字很有意思,左边不是“日”,而是“目”,用目旁是说“明君”之“明”
武侯祠正殿,殿门口上方的“名垂宇宙”匾额是由清代果亲王允礼所提。古代,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而今,则是时间与空间之统称。可谓,名垂千古,评价之高。
诸葛亮殿,又叫“静远堂”,源自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书信《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像两旁,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塑像 。
武将廊 有文臣武将28尊像
相传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打仗的途中,路过南阳武侯祠,在《出师表》里找到了共鸣,满怀激情,一气呵成所书。 前后《出师表》全文有22个皇帝的“帝”字,每一个的写法都不一样。
共14尊塑像,主要塑制蜀汉时期的战将,有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文臣武将廊共计28尊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