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1
- 收藏2
- 评论0
- 赞4
+1
出发日期/2015/02/21
天数/9天
玩法/自驾 温泉
这篇是这趟行程最后一篇游记啦,下边会把总花费说一下。
二人费用合计:53956元(正常)+11694(意外)=65650元(实际)
机票(正常):上海~香港(含税)690元; 香港~赫尔辛基~巴黎、维也纳~赫尔辛基~上海(含税)10300元;
机票(意外):香港~莫斯科~巴黎、维也纳~阿布扎比~上海(含税)11694元;
签证:1075元(含保险);
住:1329元+345欧元+276瑞郎;
吃:447元+222欧元+98瑞郎+1625福林;
玩:1255元+144欧元
行:8248元+187欧元+291瑞郎-1650福林;
购物:3251欧元+23瑞郎-560美元(退税);
其他:18元+6欧元+6瑞郎+25福林。
前几天比较抓紧,抢出的半天时间今天就决定交给维也纳了。
一早我们就赶往萨尔茨堡火车站。
乘坐7:52的火车去Wien(维也纳)
3个小时后Wien Westbahnhof(维也纳西火车站)到了。因为计划今晚是去匈牙利度假村入住的,所以我们在火车站寄放了行李,先玩一天再说。
我们在火车站的旅游中心购买了8格天票,这种天票可以用8个人次。我们4人一天就打卡4格。先从火车站去Schoebrunn Palace(美泉宫)。
攻略上说,去美泉宫可以在地铁Schonbrunn或Hietzing站下。
我们是火车站坐地铁在Hietzing站下的,因为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在这站下的,我们就决定随着人群一起走。
今天是周末,天气又好,当地人都带着孩子出来玩。
结果排队买票时才发现错了,这里是进美泉宫动物园的。汗,我们随大流随错了!其实,我认为还是在Schonbrunn站下来比较好。
美泉宫花园到处能看到喷泉池,但没开喷泉。
1883年,在花园里建造了这座欧洲最大的温室。这座温室长111米,宽28米,高25米,珍藏了很多热带地区的奇花异草。
这座雄伟的钢结构建筑在90年代又被整修一新。
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花园里还有一处东方情调的区域,在女皇统治的盛世,女皇就深深爱上了来自遥远的中国文化,甚至曾和亲友一起,在金壁辉煌的宫廷里上演过中国元朝的大戏。如果女皇再多生一、二个女儿,会不会也把闺女嫁到中国来,也做一下中国的丈母娘?不过中国人“讲究”血统,这个丈母娘不好当。
花园里有只小松鼠从树上窜了下来
牠也不这么怕人,小眼睛贼溜溜地盯了我们一会后,自顾自地找吃的去了。
很有趣的是松鼠受到惊吓时也不轻易放下食物,而是叼着球果逃跑。
美泉宫动物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园,由哈布斯堡王朝于1752年建成,最初为皇家动物展览馆。据说,洛特林格皇帝被召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驸马,但不许他干涉女皇的政务。无所事事的皇帝就养起鸟来,成立了自家观赏的动物园。后来亲朋好友及邻邦投其所好,馈赠珍禽异兽越来越多,成了动物园。园内共有600多种动物,其中部分是濒临灭绝的动物。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一家喜欢在花园西面的亭子里一面用早餐,一面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世界各地进贡的奇鸟异兽。
美泉宫动物园虽然占地不大,但比起国内的动物园,可谓是规划得滴水不漏,似乎是合理的利用了每一寸土地。它从2008年起一直蝉联欧洲动物园综合评定第一名,如果你想体会欧洲人在如何合理利用并且与自然元素和平相处,也许进去里面看看,会受到一些启示的呢。
这里也有“三羊开泰”的雕塑哦!
美泉宫动物园在当地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少的有拥有“大熊猫馆”的动物园。熊猫是中国于2003年租借给该动物园的,它们的名字分别叫阳阳和龙徽,并且在欧洲首先人工培育出了两只小大熊猫。我们打小看多了大熊猫,所以就不去看了,在围墙外看到了一头精神的狮子。
我们向美泉宫走去,两边高大的树木,被剪成一面面树墙,虽然冬季掉光了树叶,树墙依然很壮观。
大花园的“绿树墙”前有44座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雕塑。
美泉宫又名香伯伦宫或夏宫。1696年,烈奥波特一世皇帝责成当时奥地利最著名的建筑师费舍·冯·埃尔拉赫设计一座皇帝的游乐宫。这座宫殿的规模和豪华程度与法国的凡尔赛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由于皇帝的财力有限,建筑师好大喜功的计划未能如愿。1730年,美泉宫落成时,尽管不能和凡尔赛宫相比,但是它那1441间房间和面积2.6万平方米园林,足以显示出哈布斯堡家族的气派。1743年,奥地利著名的女大公玛利亚·特雷西亚责成宫廷建筑师尼古劳斯·帕佳西将这座游乐宫按洛可可风格改建为奢华的皇家夏宫。
美泉宫记录着奥匈帝国历史上的一段忧伤,这就是茜茜公主的故事。1854年,茜茜公主嫁给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之后,就搬入了美泉宫。尽管她常常住在霍夫堡宫、萨尔斯堡附近的伊舍行宫、希腊的阿喀琉斯宫以及特别钟爱的布达佩斯皇宫,但这里却是她和丈夫共度美好时光的地方。弗朗茨·约瑟夫是一个保守、固执、但又非常勤政的人。每天早上4点起床,简单洗涮、祈祷、早餐后,5点开始工作。他一直称自己是奥地利的“第一官员”。勤奋的奥皇碰上不断衰败的帝国,让这位皇帝很少顾及他的夫妻生活。茜茜公主的大半生几乎是在旅行和健身中度过,恐怕与她的皇室生活枯燥无味有直接关系。皇室生活的不如意,给茜茜公主带来了痛苦,但痛苦还远不止这些。茜茜公主和丈夫生有四个孩子,大女儿索菲三岁夭折,唯一的儿子王储鲁道夫30岁出头时被皇室传统和父皇的权威压垮,他在维也纳森林与情人费切拉双双饮弹殉情,茜茜的精神支撑彻底垮了。自那以后,除了黑色,她再也没有穿过其他颜色的衣服。她越来越不喜欢美泉宫,不喜欢宫里的一切,只要有可能,她尽量在四处旅行,直至1898年她在瑞士日内瓦湖畔遇刺身亡。此后,弗朗茨·约瑟夫一个人居住在美泉宫里,终老一生。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越来越依赖德国的奥匈帝国,也在他去世两年后的1918年彻底解体了。
美泉宫北面的宫殿花园是座两平方公里欧洲典型的法式园林。在碎石子铺成平面上,是硕大的草坪(夏季是美丽的花坛)两边种植着修剪整齐的绿树墙。
1780年修建的Neptunsbrunnen(海神喷泉),水池的中央是一组根据希腊海神的故事塑造的雕塑。这座海神喷泉看上去比凡尔赛宫花园里的那一座还要有气势,无论是海神还是人鱼、海马的雕像都极富动感。
水面厚厚地结了一层冰。
发现这里的花盆上面是狮子,和萨尔茨堡花盆上面的蛇不一样。
从海神喷泉向后山坡上走,来到了赫赫有名但是不很起眼的“美丽泉”,这座泉水是马提阿斯一世皇帝在1617年狩猎时发现的。马蒂亚斯皇帝在此地发现清泉时,高呼“啊!多么美丽的泉水!”,清泉因此而得名为“美泉”。据说,常喝这泉水,人会长得漂亮。后来,这座宫殿也由此得名为“美泉宫”。
高高挺立在小山坡之上的就是Gloriette(哥罗利埃台),整个行宫的布局十分优雅闲适。
这里最初被用作餐厅和皇帝约瑟夫一世的早餐室,以前也是茜茜公主喜欢光顾的地方。曾经又做过橘树和盆栽越冬的地方,现在还是一个餐厅。
纪念战死将士的头盔、盔甲还有战袍雕像。
在这里,您可以把美泉宫、花园还有远处的维也纳城景全部尽收眼底。
下山东行,我们看到了一块方尖碑。方尖碑是古埃及的产物,耐人寻味的是,这块方尖碑是由乌龟托起的,也许是当时他们分不清中东和远东艺术的区别吧。
走出美泉宫,看到一辆拖着狗狗保姆车的自行车,全家出行怎么能落下狗狗呢!
出了美泉宫,坐地铁去Karlsplatz(卡尔广场)站,广场边上有Karlskirche(卡尔教堂),全称St.Karl-Borromauskirche(圣卡尔·保罗茅斯教堂)。1713年,黑死病(鼠疫)再次袭击维也纳,夺去近万条生命,卡尔六世下令兴造这座教堂,以作纪念。至于教堂名称由来,更多是宗教色彩。Karl Borromaus是出生在意大利米兰的红衣主教,被天主教堂尊为圣者,也许皇帝考虑到了同名(Karl)的益处吧。卡尔大教堂始建于1716年,历时21年,建筑师Fischer von Erlach在招标中胜出,遗憾的是他于1723年去世,后续工作是由他儿子带领下完成的。
教堂正面有两根十分突出的胜利之柱,一个是卡尔前米兰主教的生涯,另一个则是先帝卡尔五世辉煌的一生,两者都采用螺旋式雕塑旋回而上,47米立柱上的浮雕是教堂最大的看点之一,这两根柱子也让人会联想起中国皇宫的华表。立柱旁边是两位天使,左侧代表了旧约全书,右侧则为新约全书。
由于我们一路从巴黎过来,想听的音乐会一次都没成,而今天遇到的这位帅哥面相还不错,所以就将信将疑地在卡尔广场上买了他手上28日在美泉宫含晚餐的音乐会票,72欧元/人(后来感觉有点小贵)。
后来才发现,在维也纳,音乐会的票子都是在大街或广场上出售的,我也就放心许多。
对我来说,这还是头一回了解呢。
维也纳的建筑巨匠瓦格纳设计的这座卡尔广场车站,轻盈秀丽的绿色亭子被镶上了金色的向日葵和郁金香,充满着诗情画意。这种建筑的装饰风格在奥地利艺术史上被定义为青年派艺术风格,如今这座车亭已经成为城市有轨电车的展览馆了。
然后地铁去Museumsquartier(博物馆区)站,这个地区是世界十大文化区之一,驻扎着几十家大小不等的艺术机构和博物馆、艺术馆等,不过你一定想不到这里曾经是皇家马厩。
Maria-Theresien-Platz(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广场)有维也纳中心,金碧辉煌的Hofburg Palace(霍夫堡皇宫)、有世界艺术宝库之称的Kunsthistorisches Museum(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Naturhistorisches Museum(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Welt museum wien(维也纳世界博物馆)等几乎都是望广场而建。
玛丽亚·特蕾西亚就是“欧洲的丈母娘”。她著名格言是:“宁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争!”和“让别国人都去打仗,我们结婚吧!”她不但治国有方,经济繁荣,还善于生儿育女,她一生生了13个女儿和3个儿子,而且把那些美丽的女儿都嫁给了欧洲各国王族,所以她被称为“欧洲丈母娘”。
她还把欧洲顶级美女茜茜公主娶回来做儿媳妇,使整个欧洲的王室都成了她家的亲戚。
广场最重要的景观就是Maria Theresia(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纪念碑),此碑可说是世界上最豪华的纪念碑。它铸于1888年,是一座内涵丰富、意义深刻的纪念碑,也是令世人惊叹的高水准青铜艺术品,更是一件大型的珍贵文物。说是“碑”,在中国人的概念中似乎没有一点碑的形状,看起来是一组华丽的雕塑群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组群雕。
群雕人物全部以青铜铸造,是一座整体高如7层楼房的庞大青铜组合体,纪念碑的顶端是雍容华贵、仪态端庄的特蕾西亚女皇坐像,头戴皇冠、容貌清秀、面容慈祥的女皇一手握持《1713国事遗诏》并肘挽权杖,表明从此女性可以享有皇位继承权。另一手向下平展,似向臣民告戒,似向臣民问候,没有权的威严,没有尊的高傲,没有神的诡秘,俨然一尊高尚圣洁、仁慈和善而平易近人的人母形象。奥地利人民尊称她为“奥地利之母”。
托坐女皇的是一亭式碑体,碑体为竖正方形,亭顶四周有浮雕的奥国鹰徽,四尊姿态优美的女神各据一角,顶下一圈上下均有工整浮雕的罗马柱挺立成廊,廊内四方四门洞开,门上均饰有整肃的浮雕图案,各门有3至6尊大臣模样的圆雕塑像伫立,这些大臣各有其名,正面门口最前面的一位据说是治国有方的首相考尼茨,而最受游人赞美的是群塑中有音乐神童莫扎特。亭下是两层梅花形平台,上层几位骑马的将军塑像绕立一周,将军个个威风凛凛,战马匹匹昂首扬蹄。平台下面是石柱护栏和花圃。纪念碑上的人物塑像多达30余尊,所有塑像都大于真人,每尊塑像神态不一,各有内容并栩栩如生,每尊塑像都是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匠心之作。
广场的两侧是两栋一模一样、完全对称的建筑: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和Naturhistorisches Museum Wien(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
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也称维也纳画廊,位于玛利亚·特里西亚广场东侧,与西侧的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遥相呼应。这里珍藏着哈布斯堡王朝数百年来收集的欧洲珍品,以反映欧洲美术史的系列藏品享誉世界,是欧洲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全世界第四大艺术博物馆(其他分别是巴黎的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还没进艺术历史博物馆,就被周围的雕塑所吸引。
售票口像极了戏院或歌剧院那样,左右两侧的小橱窗都能买票,不像其它美术馆有一个长柜台和几位工作人员,活像在银行办事那样。
此票14欧元/人,包含二个博物馆: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和大街对面的维也纳乐器和武器博物馆(在新霍夫堡宫)。
验完票之后,往前走马上为四面八方的景物惊奇不已,好多东西值得看,眼睛都不知道要先看哪里?就连楼梯旁的迎宾雕像都这么有戏,更别说抬起头看到的风光。哇哦,美轮美奂的苍穹!
艺术史博物馆的特色不仅体现在它收藏的的古典珍品,还体现在它的建筑,都说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建筑代表着欧洲建筑的最高水平,尤其是精美的内部装饰。
通往博物馆二楼大厅的华丽双楼梯
爬上二楼再往四面八方回头看天花板,一大堆有名艺术家的巨作噢
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画就在非常显眼地方
艺术史博物馆内部装饰巧妙地使用各色大理石,既庄重,又华美。
展览由5大部分组成:埃及和东方,古典艺术,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纪念章和货币。
雕刻和装饰艺术部展现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全貌
王室的爱好和追求使得藏品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多使用珍稀原料,如珊瑚、鲨齿、驼鸟蛋等。
1510年德国纽伦堡的铜镀金银嵌珐琅《盖杯》,这个盖杯属于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所有。
以哥特式雕塑手法创作,哥特式雕塑一直以抽象的、几何形的图案为特点,到了晚期哥特式雕塑大量运用半圆雕和高浮雕,从而较自由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并加强了空间感,增强了复兴自然的表现。
此杯盖杯圆雕鹰头与颈为盖柄,盖表面浮雕鹰的双翼,用镀金银珐琅装饰。
银镀金《祭坛》
精细雕刻,小巧玲珑,及其金贵。
穿过广场由南往东北方向前行,仅穿过绿荫宽阔的巴尔格环路,没几步路就来到Auberes Burgtor(霍夫堡皇宫外门)。这幢建于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弗兰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时代的建筑由彼得·诺比勒Peter Nobile设计,在当时是完全由士兵们自己动手建造的。1824年10月16日,这座富丽堂皇的大门专门选在莱比锡大会战的纪念日落成,就是欧洲盟军第一次从拿破仑军队手中收复失地的那天,以此为弗兰茨皇帝败北雪耻。
广场两英雄之一Eugen(欧根)亲王的跃马铜像,这也是维也纳皇宫范围内唯一的非皇室成员的纪念碑。
英雄广场上另一位广场英雄卡尔大公像,两座雕像的马匹只有两脚着地,仅以此支撑整个雕像的重量,是难度很高的技巧,据说雕像的作者Anton Fernkorn(斐科恩)无法再使用相同的技巧来创作雕塑,后来便发疯了。
Neue Burg(新霍夫堡宫)中间楼顶前的四座青铜雕像,中间有金色的王冠。
如今,新霍夫堡皇宫里面有几家展览馆,其中有人类文化展览馆、乐器展览馆(包括著名音乐家用过的乐器!)、武器展览馆。乐器展览馆和武器展览馆的门票,我们买的是和艺术史博物馆一起的套票。
新霍夫堡皇宫,又称东宫,1926年,新霍夫堡皇宫建成时,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一世已经退位八年了。
我们对乐器和武器博物馆倒是不怎么在意,主要还是过来看看新霍夫堡皇宫。
乐器展览馆,收集来自文艺复兴时代的收藏品,展现了哈布斯堡帝国的辉煌。最难得的是可以听到世界上唯一保留的约翰.史特劳斯管弦乐队的原始录音。
外面有人等着,只能草草看过新霍夫堡皇宫,出来后,我们便搭乘地铁直接来到Stephansplatz(斯蒂芬广场)站,这里是维也纳市中心的中央。
出了地铁站,就是维也纳最著名的Graben(格拉本)步行街,它形状很特殊,像个U字,也被称为“金色的U字”,为世界十大著名步行街之一。
维也纳最大、最重要的主教教堂Stephansdom(斯蒂芬大教堂)就坐落在广场中央,由于维也纳的建筑多以巴洛克式样为主,所以斯蒂芬大教堂的哥特风格也就显得更外抢眼。
教堂塔高136.7米,其高度仅次于科隆教堂和乌尔姆教堂,居世界第三。
乘坐马车也是游览这座城市的不错选择(浪漫的马车我真还没坐过呢,我就怕马儿拉大大,直熏乘客,我肯定会吐)。
今天来这里主要目的是先去斯蒂芬大教堂附近的百年老店吃炸猪排,解决肚子问题。
终于绕到一个街角,这是一个有着小拱门的巷口。小拱门上有座塑像,端着空酒杯的老爷爷醉眼迷离,表情很是快乐。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Figlmuller餐厅Wollzeile那家老店所在,漆得碧绿的照片上用德、英、法、西四种语言写着同一句话:“维也纳最著名的炸肉排”。对于性格保守的维也纳人来说,没十足的底气是不敢这样亮招牌的。
进门一看,哪还有座位呀,还有还多人排队等位呢!
侍者很热心,带着我们转过胡同,去了不远处Bäckerstraße街的分店。
分店店面要比那家旧址老店大不少,据说是因为生意太好,而老店空间狭小才扩建分店的。
这里也在排队,不过还好,队伍没排出门外,有信心等。
Figmuller开业一百多年,四代家传的买卖,信奉着老东家用自己的大名开这个餐馆的初始理念:做最好的炸肉排,比别家都美味一点,比别家尺寸都大一点,比别家厚度都薄一点,比别家做得都脆一点。
菜牌极其简单,只有十来样选择。
看看周围的吃客,几乎没有人看菜单,所有的人都知道来这里要吃什么。
肉是最好的里脊肉,片好了,用拍肉锤仔仔细细地敲打。刚切下来才巴掌大小的肉排,竟然能拍成直径一尺多的大薄片,蘸上当年哈伯斯堡皇家贵族面包房里烤出的面包屑,再裹上一层鸡蛋糊,然后还得再蘸一次面包屑才完成准备。油炸的程序更讲究,第一道沸油滚滚,先将肉的表面收紧,汁水不会外露,然后再过两道温度不同的油锅。说着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上海本地炸猪排本就是一道名菜,我们可是从小吃到大的,此时又怀念起上海黄牌辣酱油了。
我们都会做上海的炸猪排,知道油炸的排骨会缩水,Figlmuller的绝招,出锅前后的肉排尺寸好像没啥变化,扣在大号餐盘里,四边都露出一圈,盘子被完全遮上,上面放片金黄色的柠檬,想不两腮发酸、食指大动都难。
金黄的、外脆里嫩的肉排,薄薄的一大片放在面前,用手比豁一下大小,有感性认识了吧!这一份13.5欧元。
LG还试了另一种肉排,没那么大片,不过一份有两片,量还是超大。
我们告诉同游X到这里就是吃肉排的,但她还是执意要点份鱼吃,结果吃得后悔死。
老Figmuller绝对是个聪明人,这道简简单单的招牌菜,让维也纳人,让来自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心满意足地吃了一百年,什么都不需要改变。侍者说这里的油锅,炸三轮就换新油,废油能回收再生成开车的燃料,要好好跟人家学呀!多环保呀,还不会吃到地沟油!
一大块排骨下去,真有点撑了,上步行街走走,帮助肠胃运动。
街边酒店的吊灯,像一只只释迦,有东方韵味。
回过来我们去了圣斯蒂芬大教堂,它始建于公历十二世纪,1137年巴奔堡王朝的利奥波德四世与帕绍的主教管区商定,在维也纳城界外面建造一座新的教堂。10年后,这座巴奔堡的戍边伯爵们建造的一座方殿式罗曼风格的教堂竣工了。如今我们见到的西门正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在大门右侧的墙上有一个不怎么引人注目的记号“O5”,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1939年奥地利合并到法西斯德国,从此这个具有古老文化和历史的国家,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主权,而且失去了自己国家的名称,奥地利不再叫做Oesterreich,而是叫做Ostmark(东部省)。尽管希特勒的统治是以残酷而著称,在奥地利仍然活跃著地下抵抗运动组织。这个组织的使命之一就是提醒奥地利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Osterreich。地下抵抗运动组织的战士在维也纳的许多地方,包括斯蒂芬大教堂的墙上刻下了“O5”的记号。“O”就是字母O,“5”代表了第五个字母,这个字母就是“E”。在那个特殊年代,OE就是代表Oesterreich,代表奥地利依然存在。这是一个非常巧妙,非常有意义的记号,在奥地利人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光荏苒,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奥地利人仍然把这个记号保留在斯蒂芬大教堂的墙上。每当岁月的流逝使这个记号面目模糊时,就会有人用白漆把它重新涂写,为的是要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今天见到的哥特式风格是十四世纪的产物。在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公爵的倡导下,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逐渐形成了。在以後的几个世纪里,圣斯蒂芬大教堂几乎没有中断过它的建造。在1304~1340年间,建了中间的听众席大厅,鲁道夫四世在1359年,铺下了有两条通道的哥特式听众席,1359~1450年间建了长屋,1350~1433年间建造了高137米的南塔(维也纳人给它绰号叫“小斯蒂芬”),1450年开始建造北塔,在1511之后,在哥特式的北塔停建,在1579年在原来的哥特式建筑基础上建了一个文艺复兴式的尖顶塔楼,这就是现在的65米高的北塔。在2000年4月考古学家在教堂的东侧墙下找到11世纪的长屋墙的其余部分。这一发现说明在今天的大教堂的地方在11世纪时已经有一座罗马教堂。从考古发现的匈牙利箭头可以判断这座早期的罗马教堂存在的日期可以追溯到9 和11 世纪之间。除了1683年土耳其人兵临城下,和1809年拿破仑大军再次破门而入之外,圣斯蒂芬大教堂几乎没有受到过战争的威胁。十八世纪时,大教堂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同时对外面的墙壁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
对圣斯蒂芬大教堂最大的破坏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後的那几天。遭受炮火袭击使教堂起火,教堂的屋顶、铜钟、管风琴和大部份玻璃窗画毁於一旦。战後的奥地利满目疮痍,但是重建家园的工作马上就开始了。圣斯蒂芬大教堂的修复工作从194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62年。全奥地利的九个联邦州,分别负责修复大教堂的某一个部分。如今,各州人民精诚团结,共同修建斯蒂芬大教堂已被传为佳话。
在二战期间还发生了一段故事。1945年4月10日,当时苏军已经插入到那里,有苏军观察哨被安置在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塔里。附近的奥地利抵抗小组在斯蒂芬塔的南边升起一面白旗进行联络。
在Bisamberg 山悬崖上的有德军架设的8.8厘米高射炮,指挥官是Klinkicht,他接到命令,发射100发炮弹摧毁这面白旗。为了保户教堂,Klinkicht没有执行命令。战后Klinkicht被称为斯蒂芬大教堂的拯救者而得到奖赏,1997年4月23日14点30分,在斯蒂芬广场3号的地方市政厅,当地政府政府为格哈特Klinkicht举行祝贺仪式,甚至大主教克里斯托夫Schonborn 到场为荣誉纪念牌揭幕。
圣斯蒂芬大教堂有一座庞大的地下墓穴。
当年人们在废除圣斯蒂芬墓地时,把成千上万个维也纳人的尸骨放置在此。
此外,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员还把自己的内脏放置在此。
看别人坐着马车夜游维也纳城
不早了,要去坐地铁回火车站了。
晚上搭乘18:48火车奔向匈牙利的Sopron(索普朗)。
这么高端的火车座椅只被我们用来堆行李了!
今天周日,又是商店关门日,我们决定坐火车去斯洛伐克的Bratislava(布拉迪斯拉发)一日游。
昨天是晚上天黑后到达索普朗的,跟着手机导航软件Maps.me一路走到度假村,今天终于看到这小镇外围的真容了。
乘坐早上7:38的火车去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
我偶尔发现,这小小的匈牙利小镇火车站居然有免费的WIFI,真是不错!
开过一个广阔的平原,一片风车在转动。
2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到达了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发。
布拉迪斯拉发位于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之间,是最接近边境线的首都。它同时与奥地利和匈牙利接壤,距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不到60公里。欧洲南北东西的十字路口的位置对他们是非常有利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由奥地利的维也纳,匈牙利的久尔(Gyor)和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组成的三角地带,是欧洲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
在欧洲,小小的地方却国家林立,因此首都也是不会少的。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属于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光是城市的名字,它就有三个,斯洛伐克语叫Bratislava(布拉迪斯拉发); 德语叫:Pressburg(普雷斯堡);匈牙利语叫:Pozsony(波若尼),这主要原因是它现在是斯洛伐克的首都,可是历史上它曾经也是匈牙利的首都和奥地利的行宫。
下火车走了好长的路,通常欧洲的火车站都在市中心,这里怎么那么偏?后来知道,老城区还有个火车站,我们从多瑙河南面过来,去不了那个靠近老城的火车站。
跨越多瑙河的Nový Most(新桥)建于1972年,它将北岸的老城和南岸的新城连接在一起,建桥的石材大部分来自拆除古城中犹太会堂及其他建筑剩余的砖石。
造型另类的桥塔名字叫UFO,可以360度自动旋转,是城市的至高点,买了票可以登顶俯瞰全城。
很远处就看到山顶的四四方方的Bratislava Castle(布拉迪斯拉发城堡),是该市最显著的建筑物之一,是匈牙利古代的王宫。
布拉迪斯拉发城堡亦称为杰云城堡,有人说它有点像中国八仙桌倒置,我看充其量最多像只炕桌(腿短)。现在该城堡作为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展出斯洛伐克的历史、建筑和音乐史等方面的珍贵文物。
没过桥就见到Sante Martin(圣马丁教堂)了,教堂就在桥堍边上。
圣马丁教堂建于13到16世纪,这个教堂是斯洛伐克的主教堂,由于布拉迪斯拉发曾经是匈牙利的首都,所以这里实际上曾经举行过数位著名君主的加冕仪式,是一个有举足轻重位置的教堂。妙的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时期,东欧并没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大破“四旧”、拆毁教堂、砸烂神像。这里的民众一边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一边照常只敬耶和华为神,进教堂做礼拜。
由于车辆穿行震动了教堂的地基,最近几年不得不对教堂进行加固,费了许多金钱和人力物力才终于免除大教堂倒塌的命运。
周围的墙壁上很多涂鸦的假窗。
三圣一纪念柱是欧洲很多城市常见的黑死病纪念柱
布拉迪斯拉发老城的一段古城墙,如果没有这个飞扶壁,估计已经倒了。
什么名人呀,孤独寂寞地独自坐在这里受冷风吹?
不远处是St.Clare's Church(克莱尔修道院),它有着绝妙的巴洛克式花园。
修道院里正在做弥撒。
这个院子不知道是干什么的,都是修士进进出出的,是他们的宿舍吧?
布拉迪斯拉发旧城的特色是拥有许多巴洛克式宫殿。
修道院附近的小巷里,有修女在驻足聊天。
这个是什么地方,门面很奇怪,十有八九是以前的马厩,这门是走马车的。
身着中世纪铠甲的模型被摆在门前吸引着过往行人的视线,店招而已。
Michalska Brana(密契斯卡门),它又被译为米哈尔门,是布拉提斯拉瓦中世纪围绕老城的五个城门中唯一尚存的城门,是该市最古老的建筑物。这幢白色尖顶高矗的建筑,原为建于十四世纪的哥特式,十六世纪改为文艺复兴式,51米高的巴洛克风格的圆顶钟楼加盖于十八世纪,钟楼顶上还立着密契斯卡天使的雕像,成为旧城及城堡景观不可或缺的画面,登上塔楼可俯视城堡及市景,据说参观塔楼的人,如在外门与内门之间聊天就会倒霉。
这个主城门下有一个圆形的罗盘,上面标明了此地距离世界各个主要城市的距离,当然也包括方位。
可以找到北京呦,标示距离为7433km。
最近的是到维也纳,57km。
从城市广场走到这个城门的路上有一个个镶嵌在地上的王冠,标明这是此城的王冠之路。
曾经,加冕仪式从城门外开始,受冕人要沿着这条王冠之路走进城门,一直走到进行加冕仪式的圣马丁大教堂里,然后进行加冕仪式。
很喜欢欧洲这种“小石头”铺成的小路,脚下的每一块石头甚至比“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年纪还要大。
继续往前走,来到老城的边缘,一心想找那一个画着魔女的铜板,那里是以前布拉迪斯拉夫焚烧第一个魔女的地方。找了半天任是找不到,问了好几个人也没一个答案。看来即使是行刑,古时候的人们也不希望魔女带来的瘴气伤害到城市,所以特意搬得远远的。
位于胡鲁巴诺沃广场西面米契斯卡门Michalska Brana北面的圣三一教堂,是建成于1725年的一幢橘红色亮丽的漂亮建筑。教堂拥有椭圆形的地面,它的外形与维也纳的圣皮特大教堂很相似
其内部则是布拉迪斯拉发最好和最漂亮的巴洛克教堂,巴洛克式的风格在斯洛伐克存在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叶,三位一体教堂是其代表作之一。尤其值得一看的是大型幻觉天顶壁画,这是由十八世纪意大利画家和舞台建筑大师Antonio Galli Bibiena(安东尼奥•加利•比比恩纳)所绘,他采用一种称为Trompe(视幻觉法)的绘画技巧来表现物体或写真,不过这种绘画技巧当时已在罗马被壁画家广泛使用。
艳丽的有轨电车是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环保和节能,欧洲人大多都保留了有轨电车。
布拉迪斯拉市内到处跑着的是“捷克式”的轻轨电车。
嘉布遣会教堂也在进行一场布道。
老城不大,教堂多数在做弥撒(可能是周日我们赶巧了这个时间)。
Michalska米哈尔街上的大虾博物馆
博物馆和教堂是老城里最多的建筑
建于18世纪的Mirbach宫是洛克克风格,当年的主人是一位大法官
小广场边上有一头彩色花熊,熊出没在城市中。
小熊吉米可是布拉迪斯拉发古城的吉祥物哦。
Franciscan Church(弗朗西斯科教堂)可以追溯到13世纪,是行封爵礼仪的地点,也是该市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哥特式宗教建筑。
1297年匈牙利的安德鲁三世国王在此参加奉献典礼,新加冕的国王将骑士金马刺授予每一个从教堂出来的贵族。教堂三个祈祷室中最有价值的是St Jhons’s Funeral Chapel(圣约翰葬礼祈祷室),著名的普雷斯堡雅各布家族的墓地就在这里。
The Jesuit Church(耶稣教堂)属于福音教堂,外表非常简朴,乞讨者候在教堂门口。
Ludovit Gode(路德维希·古德)在1753年建造的一个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布道宣讲台非常的精美。
因为教堂里正在做着一场弥撒,我们也不好太打扰。
做完弥撒出来的人,都会给教堂募捐或给门口候着的乞讨者一点零钱。
教堂边有中欧最古老的玛丽亚柱,建于1675年,是为了纪念哈布斯堡王朝的路易斯一世在St.Gotthard(圣戈哈)战胜了土耳其军队,以及1667年成功镇压了由Wesselenyi领导的匈牙利贵族叛乱。
Hlavne Namestie(合拉夫内广场)是老城的旧广场,称为主广场,1945年4月4日苏联红军从纳粹德国手中解放了这座城市,广场曾因此一度改名为四月四日广场。不过现在人们又换回过去主广场的称谓,可能是因为终于摆脱了前苏联大家庭的阴影。
老城广场中心的优美高耸、大约修建于1572年的Maximilian Fountain(马克西米连喷泉,也叫罗兰喷泉)已有400多年历史,它的作者是一位来自阿尔滕堡的石匠,名叫Ondrej Luttringer,当时作为一种老式的消防设备。喷泉由一个为直径9米的巨大圆形槽,槽的中间有一个10.5米的高柱,高柱顶有一尊身着盔甲的城市守护神罗兰骑士雕像。
罗兰骑士是凯萨查理大帝的宫廷骑士,传说罗兰每年会有两次復活,在新年的午夜会下来兜风,在耶穌受难日下午三时则刀出鞘的绕著喷泉漫步。
也有人说,该喷泉是为庆祝马克西米连国王加冕礼而建,而且喷泉顶端手持宝剑、身穿盔甲的英武塑像貌似马克西米连,所以这个喷泉也叫马克西米连喷泉。
拿破仑士兵雕塑,背后是小鬼子的大使馆。
广场周围以及周边的街巷有许多国家的大使馆,如现在奥地利大使馆所在的Palffy(帕尔菲宫),就曾是莫扎特住过的地方。
这位银先生,听说他的名气在于,在这座城市里,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
地上的窨井井盖也承载着历史的痕迹
守望者(工作中的男人)是老城中上镜率最高的明星。这位趴在井口的管道工,在工作中忙里偷闲从下水道探出头来,是想看看女士们的裙底风光?不知这个一脸坏笑哥儿们趴在这儿多久了,下不去也上不来了。
本来打算在罗兰喷泉边上Roland Cafe & Restaurant(罗兰咖啡西餐厅)的用午餐的,看看时间不太够,就免了吧。
猪头餐厅和各种猪肉
玩具店门口可爱的布袋玩偶
中午在Hviezdoslav(赫维兹多斯拉夫)广场东北面的麦麦吃了,因为没有换福林,直接刷卡(一个套餐5.6欧元)。
Slovenské národné divadlo(斯洛伐克国家剧院)位于赫维兹多斯拉夫广场东端,由奥地利名建筑师Hermann Helmer(赫尔梅)和Ferdinand Fellner(费内尔)建于1884-1886年的奥匈帝国时期。这座米色和白色大理石镶嵌的优雅歌剧院,正立面和顶层分别耸立和镶嵌有音乐女神以及许多与斯洛伐克有关的世界著名音乐家精美雕像。这里是国家歌剧团与国家芭蕾舞剧团的演出圣殿,在欧洲和世界都享有盛誉。中国许多艺术剧团和文化交流团体来斯洛伐克访问时,都是在这里演出的。
赫维兹多斯拉夫广场地面铺满花纹小砖,四周空地是大片的草坪和树木。
赫维兹多斯拉夫广场西端有一尊斯洛伐克19世纪最有名气的诗人赫维兹多斯拉夫的雕像。他采用现实主义描述与民歌式抒情诗相结合的风格来处理乡土民情主题,在他的抒情诗里尝试多种多样的韵律形式,致而创造出将新词与方言交织在一起的独特风格,同时他也将许多外国出色的文学作品译成斯洛伐克文,在他去世时,斯洛伐克已有大量优秀的诗歌文学。
绕过雕塑是通往新桥的步行道,两侧展示了一些雕塑作品。
丹麦作家和诗人Hans Christian Andersen(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一生创作了168篇童话和故事,他的作品得到皇家的致敬,并高度赞扬为给全世界儿童带来欢乐,已经被译成150多种文字出版。主要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拇指姑娘》和《冰雪女王》等,安徒生的作品在斯洛伐克也非常受欢迎,他被尊为现代童话之父,他的雕像也竖立在这条步行街上。
上新桥过多瑙河,河边有个很大的小病猫,见这里有大卖场,就买菜回度假村了。貌似应该是斯洛伐克的物价最低。回到索普朗就下雨了。欧洲火车通票的格子填满了,去RCI办公室下载打印了一份空的火车行程表。
在布拉迪斯拉发大超市买了菜,回度假村了。
看,这么一大捧东西才7.99欧元,真是饭店吃一餐,自己买菜吃一周呀!
烤鸡翅是我在国外的拿手菜(国外厨房带有烤箱的多,而且外面鸡肉最便宜嘛)。
烧了一锅肋排卷心菜汤,炒了一盘土豆丝,就着米饭,真是可口。
一个多小时后到达了匈牙利索普朗小镇的火车站,入住在RCI交换的分时度假村solar club hotel(太阳俱乐部酒店)。
酒店一如既往的处于比较安静偏僻的地方(RCI度假村都这样),车站问询处早已关闭,只有一个售票窗口开着,近前打听酒店位置,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建议我们问问在候车室门口拉活的出租车司机。
从度假村提供的信息来看,到火车站的距离不算很远,再说就这么一个小镇,能远到哪儿呢?可是现在已经是晚上了,如果打个车不太贵就打车吧。问了门口的出租车司机,他说有20多公里呢!不能吧,我勒个去~
再看看手机上maps.me的定位,应该也就2-3公里吧,鉴于我们一路来对maps.me的充分信任,还是决定跟着手机定位我们自己腿过去!
在这个没星星没月亮的夜里,昏暗的路灯下,我们拖着行李,走得有些累。路边的院子里各种犬吠一波接着一波,还有点渗人。走着走着,感觉要上山了,夜深人静的,连问的地方都没有。
在LG的带领下,我们还是鼓足勇气继续前进。应该快要到了,但是这是上山的路,坡很陡,同游X他们走不动了,于是就让他们先等在途中,看好行李,我和LG先上去,找对地方再来叫他们,免得他们走冤枉路。
我们气喘吁吁地终于见到亮了,度假村就在这山上。因为晚了,我先去办手续,LG又下山去叫X他们,帮着一起拖行李到度假村。
因为陌生,又是晚上,再加上拖着行李上山,所以感觉特别远,白天走走就20来分钟,2公里多的路,其实真不算远。
我们对住房要求不高,房间干净、厨房给力就满意(这里的全套厨房让我非常地满意)。
一大早天还没亮,我们就搭5:49的火车去Budapest(布达佩斯)了,行程3个小时。
习惯称匈牙利首都为布达佩斯,其实Buda(布达)和Pest(佩斯)本是2座城,以多瑙河为界,右岸的城市为布达,左岸的城市为佩斯,所以今天实际是走了双城。布达早在公元89年就开始在高地上建立城堡和宫殿,15世纪,布达开始在欧洲享有美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除意大利之外最重要的城市之一;18世纪是布达的全盛时期,大量的巴洛克风格和新古典风格的建筑精彩纷呈。佩斯城内大多数居民是德国人,官方语言亦为德语,从18世纪开始,它称得上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
买了张可以5人用的团队公交天票3300福林,今天又可以任性地坐公交了!
从火车站直接坐地铁M2号线到Báttyhány Tér站下车,这里是欣赏多瑙河对岸Országház(国会大厦)的最佳之地。
国会大厦兴建于1885年,位于多瑙河畔的佩斯城内,主体建筑巍峨庄严,四周由俏丽的缕空尖塔环绕。它目前是匈牙利最大的建筑、欧洲第二大议会建筑。这座建筑在夜间眺望格外漂亮,可惜我们晚上不在这住,看不到了。
Báttyhány Tér M+H公交站小广场边有个俩绿色尖顶的是布达的Szent Anna Templom(圣安妮教堂),18世纪建筑中大部分的雕刻是木刻,少部分是石刻,巴罗克式的圣安妮教堂体现了雕刻与建筑的关系比绘画与建筑的关系更加密切。
这个小广场边上有一家匈牙利Nagyi Palacsintázó(特色煎饼店),进去看了下煎饼,感觉没那么诱惑我,也不觉得饿,走人。
游走布达佩斯要从多瑙河开始,而游多瑙河则要从桥起步。
我们在小广场对面的公交站坐车来到多瑙河边的Széchenyi Lánchíd(塞切尼链桥)(要是没公交车票,步行到这里也没多少路)。
被称为“东欧新巴黎”的布达佩斯,有9座大桥飞跨左右两岸,当地人最爱在塞切尼链桥(简称链子桥)上漫步。
链子桥是布达佩斯的代表性建筑,巴黎有埃菲尔铁塔、纽约有自由女神雕像,而布达佩斯的就是这座狮子桥。
锁链桥全长375米,宽16米,是连接布达与佩斯的第一座桥梁。仅仅在100多年前,布达佩斯还是三个城市。其中布达位于西岸,佩斯则位于东岸,而紧挨着佩斯的城市则是历史更加古老的老布达。跟欧洲历史上许多城市要求独立不同,这三个城区的人民一直希望能够合而为一。
1821年1月,当时在佩斯的著名匈牙利皇族István Széchenyi(伊斯特万·塞切尼)伯爵要去为他在维也纳的父亲送终,当时河上满是大块大块流动的浮冰,根本无法过河,他也因此未能见上老父亲最后一面。这之后,他请政府将布达和佩斯连接起来,当时匈牙利正与罗马尼亚开战,政府推辞没有资金。于是塞切尼伯爵便捐出巨款,号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并请来英国著名的桥梁工程师William Tierney Clark(威廉·克拉克)和几位建筑师,开始在多瑙河上架起了这座具有典型的英国古典主义风格链桥。
这坐跨河大桥从1842年动工,至1849年落成,而直到1873年匈牙利国会才颁布法令,将两岸合并为匈牙利首都,并命名为布达佩斯。这座大桥在1899年被正式命名为Széchenyi Chain Bridge(塞切尼链桥),之前,它一直被称为“链子桥”,意为布达佩斯正是“多瑙河母亲”胸前美丽的项链。从此,布达佩斯人将链子桥视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链子桥有两个,除了布达佩斯链子桥外,另一个是我国临沧链子桥。
这里的华人也叫它“狮子桥”,因为桥头两端的桥墩上各有两尊巨大的石狮雕像镇守着。1944年9月,当纳粹德国的飞机用5吨凝固汽油弹,将多瑙河上著名的链子桥彻底摧毁的一瞬间,整个布达佩斯的人民沉浸在一片悲恸中。尽管这是纳粹最后的困兽之斗,尽管苏联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占领国会大厦,胜利的曙光映照在多瑙河上,但匈牙利人的精神慰藉却在这一刻彻底塌陷了。
1945年2月16日,苏联红军第二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经过102天的激烈战斗,牺性了8万名士兵后,终于彻底解放了布达佩斯。
战争结束4年后,被炸毁的链子桥得以修复,并再次横跨于多瑙河上,链子桥在完工后的一百年重新通行。
站在桥上,看着多瑙河的两岸,多彩浪漫的多瑙河贯穿着整座城市,数不清的中世纪建筑矗立在河畔,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安静的首都”的美誉,我们也算是来自喧嚣拥挤的大都市,今天来到布达佩斯这座静谧的中欧都城,顿感宁静而安逸。
布达是城中制高点,几乎所有地方都可以望到,远眺Budavári Palota(布达皇宫),巍峨雄伟。
穿越城堡山的隧道,隧道口像城门一样高大气派。
隧道口旁边有Sikló登山小火车,它建于1870,是世上的第二台登山缆车,缆车的终点就是王宫的大门口。
不知道能否用公交天票坐上山的缆车,经询问说不能,需要另外买票。工作人员指引我们去边上的公交站,可以搭乘16路车上山。
找到边上的16路车站,等车上城堡山。
坐车上山,到布达皇宫站下车(我经常口误为布达拉宫,呵呵)。
城堡山是欣赏多瑙河的最佳视觉点,世界公认。
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这里多瑙河上的四座桥Margit Híd(玛尔吉特桥)、塞切尼链桥、 Erzsébet Híd(伊丽莎白大桥)和 Szabadság Híd(自由桥)一起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鹰作为一种机敏、睿智又不失力量的生物,自古以来被许许多多民族崇拜着,匈牙利也不例外。匈牙利的神鹰名叫Turul(图鲁尔),当年匈奴人来到这片土地,就是因为他在前方飞翔带路。图鲁尔双脚紧扣一把利剑,称作“阿提拉之剑”,拥有征服世界的神力。
铁门上也有个鸟型雕塑,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传说马加什国王在执政期间曾有人想用毒戒指暗算他,可这枚毒戒指被飞来的乌鸦叼走。从那以后,乌鸦在匈牙利就成了吉祥的象征。
雄踞在布达高地上的布达城堡,Királyi-palota(王宫)或Királyi Vár(皇家城堡)也是指这里。布达城堡始建于1247年,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为抵御鞑靼人入侵而兴建,之后曾被大举入侵欧洲的蒙古人摧毁,其后经过多次改建,重建后的皇宫是一座占地广阔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城堡内设有Magyar Nemzeti Galéria(匈牙利国家画廊)和Budapesti Történeti Múzeum(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
布达皇宫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虽然是王宫,却没有围墙,当然也就不收门票喽。
在面对多瑙河的殿前广场上,耸立着Prinz Eugenvon Savoyen(萨福伊的·欧根亲王)骑像,这位哈布斯堡王朝的伟大将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元帅守望着布达佩斯。
这一新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品是由雕塑家Rona(罗纳)为Zenta(森塔市)打造的,但这个可怜的城市无法支付高昂的费用,在佛兰茨·约瑟夫皇帝雕像完工前,1900年欧根亲王雕像被作为过渡产品买下来。
青铜塑像基座上的青铜浮雕
花园里的雕塑
这里是城堡山的中心广场,广场上竖立着圣三位一体纪念柱。
Fishmen's Bastion(渔夫堡)虽说看上去是古典的罗马式样,实际却上是一座建造于20世纪初(1905年)的新城堡。
渔夫堡虽然名为城堡,但它实际上是布达佩斯最好的一座观景平台,也是布达佩斯最不可思议的浪漫之城,迴廊是俯瞰多瑙河全景的最佳场所。
渔夫堡也是布达佩斯年轻人最喜欢的谈情说爱之地,是布达佩斯的初吻之城。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布达佩斯的年轻人在渔夫堡初吻的比例最高,这里是留住初吻的地方。
渔夫堡上面的咖啡馆,是欣赏国会大厦雄姿和多瑙河的最佳位置。
一杯咖啡,无限风光,夫何焉求?
渔人堡大堡上是一个会所,只有冬天才对外人开放。
从这楼梯下去,就是链子桥啦。
渔夫堡旁边的马加什教堂是电影《茜茜公主》的取景点之一。
马加什教堂是在公元1255至1269年由当时的国王贝拉四世(玛尔吉特公主的父亲)所建的美丽的巴洛克风格的布达圣母教堂,是布达佩斯的象征之一。
15世纪的马加什在位时期是布达佩斯最美好的年代,马加什国王在南侧建了一座尖塔钟楼,并还举行了两次婚礼(第一次迎娶Podiebrad的凯瑟琳,她去世后,又迎娶阿拉贡的比阿特丽斯),整个教堂便被称为马加什教堂了。米黄色砖墙、三角形尖顶、狭窄细长的窗户,以及彩色马赛克拼出的伊斯兰风格屋顶,曾被大文豪雨果形容为“石头的交响曲”。因为历代匈牙利王的加冕仪式皆在此举行,这里又有“加冕教堂”之称。
在欧洲,各大城市几乎都有这种自助自行车点,可见环保意识处处体现吧。
还是搭乘16路下山(不能坐16A,因为16A到布达皇宫门口就到头了)。
Andrássy út(安德拉什大街)是布达佩斯标志性的林荫大道,可以追溯到1872年。这条笔直的林荫大道连接了布达佩斯的市中心与著名的Heroes' Spuare(英雄广场),街道两边坐落着具有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公寓建筑,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立面及室内设计,构成市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别墅亦被选作别国驻匈牙利的大使馆。原本我们计划是一路走去英雄广场的,可今天带着同游X老夫妻,又有公交票,还是改坐地铁M1号线吧。
这条地铁M1号线是欧洲大陆最古老的地铁,开通于18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2年将它和安德拉什大街一起被共同列入了文化遗产之列。它建立之初是试图不让路上交通破坏风景秀丽的安德拉什大道的。今日街道上几乎成了车海,而这条地铁线路仍然忠诚的为市民服务,在上下班高峰期每隔两分钟就开来一列车。
我们在Oktogon站下了车,Liszt Ferenc Ter(李斯特广场)是整个布达佩斯的时尚生活中心。广场里聚集着各种风格的餐厅,光临此处的大多是白领阶层以上的人,穿着时尚的男男女女或约上几位好友喝下午茶,或与生意伙伴边喝咖啡边谈工作,甚至是独自一人坐在广场的椅子上看报纸好不悠闲。
广场不大,中心坐落着李斯特的雕像,培养了众多世界级音乐家的李斯特音乐学院也坐落于此。李斯特的名字弹过钢琴的同学一定是又爱又恨的,虽然这位大师很小就迁居维也纳,后来到了巴黎,但不能改变,他是匈牙利人。
找到了广场旁边著名的物美价廉的Menza餐厅,不是饭点都还要等位哦。
店里的装修很轻松明快
还是点了一块比脸大的让人十分满足的炸猪排和一份土豆鸡丁及一杯啤酒,加10%的小费才4213福林,直接刷信用卡。这家布达佩斯最受欢迎的餐厅,价格实惠,不愧有 “大众食堂” 的美誉啊。
继续坐地铁来到Hosok Tere站,Heroes'Square(英雄广场)由瓷砖铺就,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尊高36米的Millennium Monument(千年纪念碑),它是1896年时为纪念马扎尔人征服喀尔巴阡山盆地1000周年而建,纪念碑的顶端,大天使Gabriel(加百利,传说中的七大天使之一,这位在《圣经》中同情人类,是上帝传送好消息给人类的使者)一手高举十字架,一手持匈牙利的王冠。
两侧有两堵对称的弧形石柱壁,每一堵的石柱之间,各排列着7尊历代的明君圣主或战功显赫的将军们的塑像,石柱壁上方各有两组勇士驾驭战车的塑像。
石碑的基座上,有在以首领阿尔帕德的率领下在9世纪创建匈牙利的7个马扎儿人部落领袖的雕像。他们全身披挂,骑着高头大马,手执兵刃,威武雄壮。因为今日匈牙利人最早起源于古代亚洲的几支游牧匈奴部落,从公元5世纪中叶开始,东方古代的匈奴人被大汉朝打败之后,他们逐渐西迁,以寻找新的水源和草地,在首领阿尔帕德的率领下,7个部落来到今天的多瑙河和蒂萨河一带定居,并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因而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匈牙利族到欧洲定居只有1000多年时间。这样看来,他们多多少少和我们还是有着那么一丝一缕的联系的。
首领阿尔帕德
英雄广场一侧的Szépművészeti Múzeum(艺术博物馆)是欧洲著名美术馆之一,主要收藏欧洲其他国家的绘画作品。
Műcsarnok(艺术宫)位于英雄广场另一侧、艺术博物馆对面,是一个主要收集当代艺术的画廊,里面拥有匈牙利和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作品。
英雄广场的右侧有个的滑冰场,好大的规模。
Vajdahunyad vára(沃伊达奇城堡)是一座坐落于布达佩斯城市公园中的城堡,该城堡修建于1896年至1908年间,是布达佩斯一座20世纪早期,同时也是唯一一座融合了多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城堡。从某一个侧面扫上一眼可能就会觉得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但是当你围着城堡绕上一周后,你会发觉这其实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筑。不过,实际上,这座城堡不仅融入了哥特式、都铎式和巴洛克式风格,同时还兼备有文艺复兴时期和罗马式建筑风格。
匈牙利皇家建筑博物馆于1907年落户于这座城堡之中并开始对外开放,博物馆一直延续开放至今,游客可以参观这里并了解到关于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匈牙利造酒业的知识。
在匈牙利皇家建筑博物馆边上买了个手工瓷盘子,很精致。
一座颇具浪漫主义风格的建筑,名为Ják Chapel(雅克教堂),它也是城市公园城堡群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天主教本笃会修士的教堂。
据说,它是参考靠近奥地利边境小镇雅克的一座十三世纪的教堂而修建的。
教堂的正门入口呈现三角形,一层层渐变的门柱拱梁,点缀上细腻的雕刻,精致典雅,精美绝伦。
喷泉池的水都放干了,约摸着是防冻措施吧!可这里不都是温泉吗?
虽然水都干涸了,这个位置仍不失为一个最佳的观景点
果然有俩不怕冻的!
别说,还真浪漫得有点让人感动!
英雄广场旁边的Széchenyi Gyógyfürdő(塞切尼温泉浴池)是匈牙利最大的温泉浴池之一。当我们看到一座米黄色前面用一排爱奥尼亚柱廊装设的古希腊宫殿建筑时真的惊呆了,这莫非是奥匈帝国的皇家浴池?
有时间的童鞋最好能进去体验一下喀尔巴阡山的温泉,感受一千年前从中国北方迁徙到欧洲的马扎尔人的泡澡文化。
装饰塑像和玻璃马赛克等是由匈牙利一位著名的建筑艺术家设计的。
浴池的顶部也非常豪华,跟宫廷有的一拼
回到Hosok Tere地铁站,这个站貌似是新改建的。在布达佩斯地铁1号线这个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地铁(仅比伦敦地铁通车迟了六个月)中,却有着现代化的地铁站,感觉很特别。
我们坐地铁到了Fovam Ter站,出来不远就是自由桥了,它修建于1894~1896年,采用了美观的仿链造型。
Budapesti Közgazdaságtudományi és Államigazgatási(布达佩斯经济与公共管理大学)现已更名为Corvinus University of Budapest(布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大学建立于1920年,前身为匈牙利皇家大学,是伟大的政治经济学之父马克思曾经学习过的地方。1953年被冠名为卡尔·马克思经济大学,后于1991年更改布达佩斯经济与公共管理大学,是匈牙利著名的公立大学之一。
布达佩斯最大的室内大市场(又叫自由大市场、中央集市厅或大菜场)位于考文纽斯大学隔壁的这一座百年建筑中。
始建于1897年的Központi Vásárcsarnok(集市大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新哥特式建筑。
市场里面却是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
古朴的木质楼梯通往2层
光线从调高的房顶透过,加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既像集市又像个人来人往的车站
各种生鲜蔬果、肉类香肠、萨拉米比比皆是,而且水果很便宜。
除了各种食材,本地特有的鹅肝酱、葡萄酒和香料也都在各个摊位上恣情展露。
集市大厅门口对着步行街,靠近多瑙河并与河岸平行。有各色小店包括地道餐饮和大众化快餐。街上到处都是Exchange(货币兑换店),用很公道的价格兑换欧元和福林。攻略上说,如果需要福林现金,千万不要在机场兑换,很坑爹的。其实布达佩斯基本上没有不能刷卡的消费地方,尽量少换现金。我们在匈牙利呆了一周,没换过多少福林,实在不能刷卡就商量用欧元,他们也收。
集市大厅出来还是自由桥,桥柱顶端装饰着4个图鲁尔铜像。
根据它的颜色大家把自由桥简称为“绿桥”
河滨路很迷人也很繁忙,我们是沿着河滨路一座桥一座桥走过来的。其实也可以坐上布达佩斯的河畔有轨电车,一边欣赏着多瑙河畔的绝美风光,一边一站一站省力地坐过来。
Belvárosi Plébániatemplom(布达佩斯城市教区教堂)也是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
沿着多瑙河走到伊丽莎白桥。
伊丽莎白桥,简称为“白桥”,建于1897年至1903年,当时是链式吊桥,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布达佩斯的唯一一座在河中没有桥墩的大桥。经过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的特许,这座桥由她的妻子,也就是茜茜公主的大名伊丽莎白命名。
该桥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1960年动工重建新桥,1964年建成了一座新的公路悬索桥。
乳白色悬索结构的伊丽莎白大桥,轻盈的缆索、纤细的拉杆像仙女轻弹的琴弦。
因设计师们精心计算,建桥的用钢量极为经济,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浪漫的布达佩斯人这样说,这两座桥是国王和王后永恒爱情的象征,夫妇两桥遥遥相望,鶼鰈情深长长久久,通过这两座桥,他们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为了找那个茜茜公主的雕像,我们在桥上走了个来回,还是没找到,不过我坚信,那雕像就在桥头。
桥那头的Gellert Hill(盖勒特丘陵)是布达南部一座高约230米的小山,与布达城堡遥遥相对。
对于匈牙利祖先这个游牧民族,要想在这里长久生存下来,没有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信仰)是不行的,这位伊什特万国王是个聪明而果断的人,直接拿来了罗马的天主教并强行推行。
改革信仰自然会有很大阻力,国王死后,1046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异教叛乱,几乎所有神父被处死。盖莱特主教被装入木桶,从这座山上投入多瑙河殉教,所以现在才以这位主教的名字为这座山命名。
从佩斯走回来的路上,远远看见ortodox templom教堂,它的两个塔楼居然是两种式样,与众不同。
下得桥来,走在布达街头,感觉那沉实、厚重、散发着典型的欧洲新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建筑,因为年久已经风化成灰黑色了。
欧洲城市里就是广场、教堂、雕塑多。
走了不近的路,来到Szent István-bazilika(圣伊什特万大教堂)。教堂又称为圣伊什特万圣殿,是以匈牙利第一位国王伊什特万一世而命名,他的右手至今仍然保存在这里。
它完工于1905年,高96米,和国会大厦同为布达佩斯最高的两座建筑。建筑采用了新古典主义风格,平面为希腊式十字。
走进大教堂去看看内景,教堂内部的装磺是20世纪的作品, 金碧辉煌。
除非登高,大教堂是不收费的。
教堂立面有两个大钟楼,其中南塔内有匈牙利最大的钟,重量超过9吨。
可以攀爬364级楼梯到达顶部,全方位俯瞰布达佩斯。
今天也走累了,天也快黑了,坐上地铁回了吧。路上灵光一现,布达佩斯Operahaz(国家歌剧院)正门口就是地铁站,半路下趟车还可以看一下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歌剧院。
出地铁站就看见歌剧院了,它是布达与佩斯两市合并的见证者,外形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相似,是一座精美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修建于1875年,由布达佩斯市和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出资兴建。1884年9月27日,匈牙利皇家歌剧院(当时的名字)正式对公众开放。
看完歌剧院,还是在原站继续上地铁,今天因为回程火车时间比较长,所以没看布达佩斯的夜景就往回赶了。
乘坐17:52的火车回索普朗度假村,到房间已经晚上9点多了。
简单地煮了点意面,吃完就休息了。
今天天下雨。
17天的欧洲火车通票是最后一天了,要去维也纳取车回来。由于坐火车去斯洛文尼亚的马里博尔比较花时间,去了那里再去维也纳取车怕来不及,就干脆直接火车去维也纳逛逛吧。
早饭后我们就冒雨出发了,坐上9:38的火车奔向了维也纳,行程1个小时。
雨丝挂在车窗玻璃上,把沿路的景色变成了一幅幅“浮雕版画”。
在火车上又看见狗狗了,狗是可以自由进出火车车厢的,这里的狗狗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为主人的素质高,街头也见不到狗遗留下来的粪便。
统计一下这张欧铁通票一共使用了40程(包括火车、巴士和轮船),还没包括在城市里当地铁乘坐的几段超短程的呢,基本可算是用到超值了!
经过这17天的欧洲火车之行,我深感在欧洲坐火车的方便,首先是火车站基本上都在市中心,出站后去哪哪儿靠公交或步行都可以;其次换乘火车和进出火车站甚至比国内使用地铁还方便,班次也很多;第三坐火车比开车省力就不多说了,而且还没有停车的烦恼;第四欧洲很多著名景点火车都能直接到达,有了通票就很实惠。所以,今后去欧洲,可能的话我还是首选火车。
发现今天准备去的几个景点附近都有火车站,想试试不搭公交,靠火车玩一天。所以就没买地铁票,持着最后一天的欧洲火车通票坐火车在各处倒腾。
Wiener Stadtpark(维也纳城市公园)位于老城区东部环形大道内侧,最近的火车站是Wien Mitte,我们就在这里下的车。没走多远,就来到这个很不起眼的公园大门(水闸门),此时,你根本不会联想到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城市公园。
维也纳城市公园始建于1862年,面积有65000平方米,是一个与维也纳“世界音乐之都”这个荣称相对应的主题公园。
雨幕中,Wienfluss(维也纳河)静静地穿过公园。
维也纳河也被叫做Donaukanal(多瑙河运河),这里有个著名的故事。
奥地利人把《蓝色的多瑙河》视为第二国歌,年年放,月月放,天天放,到处放,循环放,结果呢,本来维也纳并不在多瑙河边上(真正的多瑙河其实在只维也纳旧城区旁边流过),多瑙运河诞生啦!
冬季的小河边游人少,但为鸟禽留下了自由的空间。
城市公园原本并不出名,20世纪60~70年代,格拉茨的一批青年艺术家在此举办了一系列前卫艺术展出和研讨会,城市公园才随之闻名欧洲。
公园最大的亮点是能看到维也纳籍的舒伯特、施特劳斯、海顿、莱哈尔、布鲁克纳、雷哈、罗伯特·施多尔茨等等一大批著名音乐家的塑像。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华尔兹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镀金小人雕像了,仿佛从施特劳斯的提琴中听到《蓝色多瑙河》中的美妙旋律。
不过小金人貌似站在一只油桶上,是喻示施特劳斯在码头上的为民众的演出吗?
不远处,是声名卓著的Kursalon Hübner(库尔沙龙)。库尔沙龙是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米黄色建筑,建于1867年,它的成名正是由于在这里举办的施特劳斯音乐会。
在雨中还有人在出售库尔沙龙的音乐会票呢,还说在这里听音乐与在其他音乐厅不同,不用西装革履,也不用屏声噤息。
维也纳河畔的新艺术风格建筑,它们都是由分离派艺术家Friedrich Ohmann设计的,这些精美的门楼在当时是一个调节维也纳河水流工程的一部分。
公园附近Beethovenplatz(贝多芬广场)上的Beethoven Denkmal(贝多芬纪念雕像)十分有名,设计师充分表现出了贝多芬的面部表情。贝多芬那乱蓬蓬如雄师般的头发、紧闭的嘴唇、微蹙的眉头和下垂的眼睑,甚至还有他不太美的大鼻子,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作曲家内心巨大的热情和即将爆发的力量。
沿着Lothringerstraße (洛林大街)继续往前走,Wiener Konzert Haus(维也纳音乐厅)不大,但是装修的很好。
维也纳的音乐会估计天天都会有,因此听众几乎都是游客,上座率不高。购买音乐会门票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在音乐厅的售票处买,可以在网上买,或是在旅游点找古装打扮的“Official Mozart Guide(官方莫扎特导游)”购买。我们前几天途经维也纳时,就是在卡尔广场遇到了穿古装的小伙子,并购买了一周后来维也纳美泉宫听音乐会的门票。一般的这些官方莫扎特导游,他们手上有很多个不同音乐厅的票(其实,他们就是官方票贩子,不过他们不加价),还会很坏坏地跟你说有特价票,你给他最低价格的钱,他给你找朋友(也就是走后门啦),给你定一个很好的位置(就是给你升级),所以我们的票当然也是升过级了的。
所有音乐厅里都不让带背包,强制你花钱存包。不过相机还是能偷偷地带进去的。事实上,无论是欧美人还是亚洲人,都这样干。
走到了 Schwarzenbergplatz(施瓦岑贝格广场),这里有Heldendenkmal der Roten Armee(苏联红军战士纪念碑)。
二战末期,苏联红军最先占领维也纳,在这一大片地区,凡是是苏联红军解放的城市,几乎都有个纪念碑。
二战对维也纳的损坏并不严重,不像柏林和慕尼黑,几无一所依旧直立而可堪用的建筑。战后苏联对奥地利问题又采取了和美国合作的态度,因此奥地利以及维也纳,幸运地逃脱了德国那民族分裂、国界之内尚有国界,用铁丝网和机枪哨来“保卫”人民的命运。
纪念碑前的Hochstrahlbrunnen喷泉是1873年为庆祝从下奥地利州到维也纳供水管的竣工而建造的,今天也没有喷发。
纪念碑下有工人正在清洗碑文。
施瓦岑贝格广场(也有叫瑞典广场的)是个繁忙的地段,车水马龙,广场四周布满了装饰华丽的巴洛克建筑。
当年这里是维也纳城的北门(红塔门)所在地,但城门和城墙早就被大拆大建掉了。
广场后面就是我们要去的Schloss Belvedere(贝尔维迪尔宫),分为上、下两个宫,现在是Austrian National Gallery(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但我们不知道入口在哪边, LG选择了广场西侧的Prinz-Eugen-straße(欧根亲王大街),结果我们一直沿着美景宫的围墙走了很久才看见美景宫的上景宫入口(其实广场东侧的Rennweg街没多远就有美景宫的下景宫入口了)。
当时为了表彰欧根亲王(就是昨天看见的在布达佩斯王宫门前竖立的青铜骑马像那位)为哈布斯堡王朝抵御土耳其入侵所立下的功勋,卡尔皇帝御赐给这位毫无皇家血统的亲王土地。1700年,欧根亲王在皇帝赐给他的土地上,责成鲁卡斯·冯·希尔德布兰特以凡尔赛宫为蓝图,为他建造夏宫。这座美景宫的建造历时二十四年。根据自下而上的地势,希尔德布兰特共设计了两座宫殿,其中下美景宫是供欧根亲王自己起居用的,竣工于1716年。上美景宫的落成典礼在1724年,这里是欧根亲王迎宾设宴的场所。
这里是欧根亲王迎宾设宴的场所,在上美景宫的设计中,欧根亲王又把自己的司令部、兵营和哨所等象征性地设计到宫殿的屋顶上去。
庭院中的巴洛克雕塑很精美,战马的雕塑是为了表现了欧根亲王戎马一生的战绩吧?
美景宫花园的里安置了多座巴洛克式的狮身人面Sphinx(斯芬克斯)像,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女怪,她有美女的头和胸,狮子的身躯,鹏鸟的羽翅,毒蛇的尾巴,她蹲在Thebes(忒拜)的一座悬崖上,用智慧女神缪斯教她的怪谜询问过往的行人: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答不上来的人便被她吃掉。后来,著名的Oedipus(俄狄浦斯)猜出了这个谜:人!斯芬克斯恼羞成怒,从悬崖上跳下摔死了。
奇怪,她不是还有翅膀吗?
连接上下两个美景宫的是一座一个以法国和意大利样式为基础的对称花园,花园内有许多花园雕刻、喷泉、小瀑布,还包括一个动物园以及充满异国植物的温室,这是18世纪最美观、最华丽、最精细的欧洲花园之一。我觉得这里的宫殿和花园同美泉宫相比只是在占地面积上有点逊色而已。
对称设计的梯阶和轴向设置的喷泉水池被草地和树木所环绕,喷泉中的海神塑像和巴洛克的斯芬克斯雕像把游客带进一个奇幻的世界。
这座建筑被称为是奥地利风格的巴洛克式建筑的代表之作。
笔直的步行道,剪裁整齐的树木,还有一尊尊精美的雕塑,这一处巴洛克庭院大方美观。
美景宫的下宫,现在是中世纪艺术和巴洛克美术馆。可能因为是先造下美景宫再造上美景宫的缘故吧,下美景宫与上美景宫相比,无论在建筑规模还是华丽程度上均逊一筹。
我们从上美景宫入口进,下美景宫入口出,准备寻找附近的火车站。这时被下美景宫入口边上的一家餐馆广告所诱惑:一只大大的烤猪蹄只要15欧?与此同时,LG突然想起了这家餐厅在网上有N多推荐,便马上决定在这里解决一顿午餐了。
店堂内还架着仍在使用中的酿酒桶。
15欧的大蹄髈是限时特价,只有每周日上午才有,隔壁桌的女士推荐我们尝尝他们家的“水煮牛肉”,的确好吃。
要了杯他们家的黑啤,口感十足,也赞!
酒足饭饱后,我们来到美景宫附近的Wien Rennweg火车站,坐火车到另一个Wien St. Marx火车站去取车。维也纳城市中,有很多火车站。今天,我们就拿最后一天的欧洲火车通票当地铁票用了,在维也纳城市中来回倒腾。
下午3点半,我们顺利取到了车,从奥地利的维也纳开回匈牙利的索普朗。
17天的欧洲火车通票用完了,开始自驾喽!半路在超市买了点食物,回家做饭。
蕃茄猪肝盖浇饭,其中猪肝最便宜,所以它的比例占得最大!哈哈!
今天计划开车到黑维兹小镇,晚上在第二组会员B的Aparthotel Kalma度假村聚会,不回来了。
出发前,我们先来到度假村大堂,告知他们今天打扫一下。看到墙上的奖牌,以前这个度假村倒还真是RCI系统里的口碑度假村,现在度假村老喽,近几年都没荣誉了。
今天预报不下雨,结果出发不久雨还是下来了,还夹带有小冰雹。
我们是在奥地利租的车,所以含了奥地利的高速公路费。昨天开车回匈牙利的索普朗又因为是在奥地利边境,走不到匈牙利的高速公路,所以也就不需要购匈牙利的高速公路票。今天的方向是匈牙利纵深到巴拉顿湖和黑维兹,没有高速公路,只有国道,所以也不用买高速公路票。
匈牙利公路不宽,两车道的路也称国道。
路上车不多,路况也不错,限速90公里。
我们走84号国道来到Sumeg(许迈格)小镇,这里有一个Sumegi Var(许迈格城堡),是由一组不规则的石头建筑而成的,于13世纪中期修建。
“小校场”上更是冷冷清清,这里每年夏季都会举办“骑士对决”表演,现在可就是没个人影,只有马厩里的骏马在那里养神。
看这里的规模,夏天旺季,肯定是热闹得狠呐!
离开许迈格小镇,我们冒着密密的细雨,开往下一个目的地Tapolca(陶波尔曹小镇)。
陶波尔曹小镇的泉水湖,也是我们沿途慕名而去的一个景点。陶波尔曹最大的诱惑就是水,只是我们没料到,今天天上的水也这么大。来到湖边,雨势变大,哗哗的,我们被淋坏了。
看见有家教堂,赶紧的冲了进去。
Nagyboldogasszony Templom Es Zarda教堂初建于13世纪,当时是一座罗马风格的教堂。土耳其人入侵时遭破坏, 1756年重建,现在所见是重建后的巴洛克风格啦。
教堂里静静的,紧跟在我们身后来了两当地人,也是来避雨的。
我们在教堂门口换上了防水的冲锋衣裤,这才出来,沿着Tapolca Patak(陶波尔曹小湖)在雨中闲逛。
这个捧着两瓣破碗的孩童雕塑我们看了很久,应该是有典故的,我觉得应该是在淘金样子,可陶波尔曹并不是出黄金的地呀,回来后也一直没查到是什么典故。
其实我们挺喜欢雨中行的,下雨天空气清晰,人少幽静,只是不便拍照。看到水中成群结队红色的鲤鱼。
湖水里有人,他们在干嘛?在这冬雨中,不会冻坏吧?
陶波尔曹小湖是一个热的泉水湖,其源头就在不远处被称为The Lake Cave(湖洞)的地方,也是一处小有名气的景点,是在1903年打井时发现的,可以在3.3 公里长的湖洞中泛舟。我们要赶路,在国内洞内行船的体验也有过多次了,这个湖洞泛舟本也没准备去。第二队和第三队的会员都去湖洞划船了。
The Lake Malom湖心应该有个喷泉的,原来想着温泉水不会结冰,喷泉也许应该可以打开的吧!结果如大多数喷泉一样,冬季也是关闭的,多见不怪了。
磨坊池是小镇最浪漫的一个地方,古老的水车,一瞅就知道年纪不小了。
雨一直下着,我们无法尽兴地游玩,只能怅然若失的离开陶波尔曹小镇继续赶路。虽然天雨路滑,却也少了风尘。Balaton Lake (巴拉顿湖)最美的地方就是在Tihany Peninsula(蒂豪尼半岛),我们下一站要去那里。
到了巴拉顿湖,沿着湖边的71号公路一直向前,乳绿色的湖水让人醉了好几回(巴拉顿湖的湖水颜色非常特别,是碧绿色中带有乳白色,感觉像是浑浊的,实际上是非常清澈的,还可以看到鱼呢)。
在半岛的南端,有一座名叫Tihany(蒂豪尼)的小镇,是领略巴拉顿风情的绝佳胜地。找了个停车位,咪表不工作,来了个人,告诉我们,淡季不要钱。
匈牙利的辣椒格外有名(匈牙利人也因为在辣椒中发现了VC获得诺贝尔奖),这幢挂满红干辣椒的 “辣椒屋”已经是很有名的建筑了,是一道即实用又独特的风情景致。
蒂豪尼半岛是几百万年前火山喷发的产物, 1952年,蒂豪尼半岛成为匈牙利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来到巴拉顿湖蒂豪尼半岛上的Tihanyi Bences Apatsag(蒂豪尼班尼斯修道院),雨终于停了。白色双塔的千年修道院是蒂豪尼的地标性建筑,修道院最早建于1055年,目前保存下来的仅为地窖部分,18世纪在其遗址上重新修建了巴洛克式的本笃会修道院,在这里每年夏季都会举行管风琴演奏会。修道院的地下墓室里,还埋葬着1060年死去的国王安德鲁一世的真身,他的意思是以后的匈牙利国王在死后都应埋葬于此,结果只有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在此长期与蓝天碧湖为伴。修道院大门紧闭,我不禁又怀疑起今天是什么日子了!
安德鲁一世夫妻的雕像。
巴拉顿湖是中欧地区最大的淡水湖,长77公里,最宽处为14公里,匈牙利无海,总共就这么一个湖区,所以匈牙利人也称它为“匈牙利海”。自然全国人民都要赶来凑热闹啦,这里是匈牙利的度假胜地。现在并不是度假旺季,人不多,阴雨的天空让湖面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却正好能让我们安安静静地欣赏风景,就是风比较大。
下了山,我们在蒂豪尼小镇上逛着,蛮有特色的
小型烧瓷窑,粉白粉白,非常干净,简直像工艺品。
每一家都有一个小小的美丽的庭院,种花种树。这家院子里“晒”着各种陶瓷,是一家“陶吧”吧?
一家饭馆门口也供着安德鲁一世夫妻的雕像
离开小镇继续赶路,路旁俩白色教堂,就像两卫士扼守着这条国道。
渐渐地看不到巴拉顿湖了
前面将要路过的就是Keszthely(凯斯特海伊),我们要在这个城市停留一下。
凯斯特海伊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市内的Festetics Kastély(菲斯提蒂兹宫殿)是最主要的观光景点,奢华的内部设计及丰富的藏书量都使这座宫殿在匈牙利境内有着极高的人气。
这幢巴洛克式的华丽建筑建于1745年,共有一百多个房间,费时一百多年才完工,是匈牙利境内最漂亮和面积最大的宫殿之一(巴拉顿湖区最大的宫殿)。
18、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风潮袭卷匈牙利,当时Gyorgy Festetics(乔治·菲斯提蒂兹)伯爵在此建立了欧洲第一所农业大学Georgikon(乔治吉肯),并将宫殿内的图书馆扩充,使这里至今仍是匈牙利境内最大的图书馆。宫殿内还有一座农业博物馆,馆内的展品包括农产品以及地方手工艺品等。
久负盛名的温泉疗养地Heviz(黑维兹)距离凯斯特海伊仅8公里,这里有世界最大的以含有丰富腐殖质泥炭为底的生物活性自然温泉湖,是欧洲唯一的天然温泉湖,也是世界第二大温泉湖,湖底每天有8600万升热水涌出,相当于每28小时就可以自然更换一次,水温也会随着四季而变化,从冬天的22℃到夏天的38℃,每个季节都各有风格。
最先发现黑维兹温泉湖的是罗马人,他们只在这里洗浴,从未真正开发过。真正发现温泉湖的价值并予以开发的是菲斯提蒂兹伯爵,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200年间,温泉湖一直为菲斯提蒂兹家族所拥有。直到上世纪30年代,黑维兹逐渐成为欧洲达官贵族最喜爱的温泉之地。而现在,黑维兹不仅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温泉小镇,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开始纷纷涌入。
我们找到了第二组会员B入住的黑维兹度假村,他们集体去泡温泉了,但把房间钥匙留在了前台。
进房后,发现他们买的菜不够,我们又去附近超市添了点菜回来。
原本今天第三组会员Z也一起在这里聚餐的,因为行程临时发生了变化,他们和第二组提前在昨天碰头后先一步去了维也纳。今晚的聚餐变成了第一、第二组两队了,鄙视第三组队长Z一下,没有集体观念,呵呵。
人多力量就是大,第二组人马泡完温泉回来后,在十几只手共同创作下,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上桌啦!(再鄙视一下下第三组,是不是会显得我们耿耿于怀呀?馋不馋呀?哈哈,哈哈!)
晚上,我们就住在这里了,明天一起出发去斯洛文尼亚的Maribor(马里博尔)。
早上,LG一人在集体出发前到黑维兹小镇的地标性建筑教堂Szentlelek Templom看了看,这是不是常说的蓝色教堂呢?
美国的高速公路都会有穿小镇而过的情景,这里不是,欧洲的高速公路是可以一脚油门踩到底的。
黑维兹周边没有高速公路,要进了斯洛文尼亚才有高速公路。
走国道就是要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小镇。
一进小镇,限速就降到了50公里。
出小镇,限速回到90公里(进小镇路边是一块绿色的写着小镇名字的牌子,看到一块白色的小镇名字上划了一条红斜杠的牌子,就是出小镇了)。
就这么一会儿升一会降的行进着。
我们在国道75号公路上跑着。
几个园林工人在路边修剪行道树,瞧这工作效率,低了!
斯洛文尼亚的国道也很狭窄,相当于国内的二级公路吧,让人不得不怀疑整个东欧的经济发达程度。
斯洛文尼亚出小镇的路牌颜色变了内容没变
路过的小村落倒是一个比一个漂亮,十分干净
我们在国道上不断地穿越着小镇。
看到马里博尔圣方济修会的教堂那一对绿顶了,我们进城喽。古城马里博尔是当年让希特勒垂涎三尺,并一心想“让这个地方重回德意志怀抱”的城市,也是战后被铁托“不设铁幕”且向奥地利和意大利开放边界的城市。
Glavni Trg(马里博尔主广场)是当地的中心广场,与西侧Koroško cesto(卡林西亚路)呈漏斗状衔接。在1315年的一篇文献上就有提到该广场了。自中世纪以来,直至20世纪中期,一直是热闹的贸易交易场所,如今仍可以看到一个保存完好的古老城市中心样貌。
Kužno Znamenje(瘟疫纪念柱)位于马里博尔主广场中央,是衷心感激能在瘟疫中幸存的小镇居民修建。原柱始建于1681年,现在看到的为1743年本地著名雕塑家重置,被认为是斯洛文尼亚最优秀的巴罗克艺术作品。纪念柱全部由白色大理石雕成,纹饰精美,顶端是站在月球上被十二星加冕的镀金圣母玛利亚像,周围围绕着六位听取民情的圣徒。
好不容易在Orožnova ulica找了个停车位,但找不到米表。正好边上也有人停车,就跟着他一起去边上一条街上的米表付费,1欧元/小时(各处停车费不同,这个还算便宜的),我们买了2小时,然后再回来放在车头挡风玻璃下。
Univerza v Mariboru (马里博尔大学)临近马里博尔大教堂,是斯洛文尼亚的第二所大学,成立于1975年,在中东欧大学排名中进入前十五名。马里博尔大学没有围墙,各个院系散落在周边的楼房里。
12世纪建立的哥特风格的Stolnica Svetega Janeza Krstnika(马里博尔大教堂),教堂位于设有清凉喷泉的一片宁静绿洲中,与马里博尔大学隔林相望。
第三组的会员Z说马里博尔退税高(他们组先我们两组已经来过这里了),去Gosposka ulica的苹果店买了4个苹果。
第二组的会员B出手慢了点,店里没了土豪金plus的备货。
马里博尔好地方呀,都没经历过国人的“扫荡”。
沿着Gosposka ulica走到Slovenska ulica右拐,就是Mariborski Grad(马里博尔城堡)。城堡由Grof Brandis(布兰迪斯伯爵)于1655年初建,后逐渐扩增。城堡有华丽的18世纪洛可可风格楼梯,一部分区域现被用作Pokrajinski muzej Maribor(马里博尔地区博物馆)。
马里博尔城堡关着门,还好是玻璃门,可以透过玻璃一窥昔日豪华。
马里博尔城堡广场中央的许愿柱
Spomenik NOB(亚希米勒的纪念碑)
红瓦绿顶的大教堂是圣方济各修会的教堂,圣方济修会,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天主教修会之一。
然后就是著名的“脱衣还父”情节。圣方济各在亚西西的市政广场脱得一丝不挂,叠叠好,还给他的父亲。他说,物质的都还给你,身体却属于神(比起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貌似还差了那么点喔)。于是出走,到偏僻的山野之中过活。与花鸟谈话,在玫瑰经济中打滚苦修。他的那群狐朋狗友却是更使人感动,酒肉盆友也有真情意呀!他们无一例外竟都相继加入他的行列,于是他们成立太阳兄弟会。其中一个女性盆友,还组织了一个月亮姐妹会。
哥特式的花窗玻璃,就像一朵朵盛开的梅花(西方人不像国人那么喜欢梅花),那是一种神秘主义的归宿。
从教堂出来,顺着Partizanska cesta走去 Maribor Train Station(马里博尔火车站)。
其实我们只走到Avtobusna postaja Maribor(马里博尔公共汽车总站),再过一条街才是架着一台火车头的马里博尔火车站。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汽车总站,尽管不大,但极其敞亮,阳光穿过玻璃穹顶,暖暖的感觉。
这里有家HAMBI汉堡店,他们的汉堡要比麦当劳广告里的还要大,单这个汉堡的包包就是24cm大哦!马里博尔的汉堡王真是比脸大,只要2.80欧元,还好吃得很,上面的芝麻特别香。
原路返回,这家是Gostinstvo Ivo Filipović s.p(吉姆·菲利波维奇)饭店,东西好不好吃不知道,因为没进去吃,外墙立面倒甚是漂亮。
又回到圣方济各修会教堂
我们还想多看点东西,就没再走老路,从教堂边上拐进了Ulica Vita Kraigherja,那边有好多现代建筑,和老城是完全不同的格调。
成立于1994年的Nova Kreditna Banka d.d. Maribor(新马里博尔信贷银行)门口安防的喷泉雕塑就是很现代风格的。
我们都是从现代化大都市过来的,喜欢的还是老城,所以再次踏上了老城的石子路。
马里博尔城徽由一只在白色城堡上朝下飞行的白鸽与在红色背景下的两座塔楼与铁闸门组成。
绕过马里博尔城堡沿着Grajska ulica往北走
Prva gimnazija Maribor – knjižnica(马里博尔第一图书馆)前有个广场。
广场四周有好多斯洛文尼亚名人的塑像。
Rudolf Maister(鲁道夫·梅斯特)是斯洛文尼亚的军事家、诗人和政治活动家。
Anton Martin Slomek(安东·马丁·斯洛姆舍克)是斯洛文尼亚主教、作家和诗人,斯洛文尼亚民族文化的倡导者。
买的停车时间快用完了,过时被抄可是一大笔罚款呢,去停车点啦。
马里博尔大教堂是一栋可追溯至12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因纪念为耶稣施洗的先知而建,故也称圣若翰洗者大教堂。观建筑外形,可看到粗粝的石块和浅黄色的砂岩,显示其质朴天然的风格。
马里博尔大教堂和马里博尔大学之间是Pošta Slovenije d.o.o(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邮局)。
在这边我们把欧洲火车通票使用的行程单寄了出去(宣传册上说欧铁收到行程单会送我们小礼品的,可我们就没收到过)。
离开斯洛文尼亚的马里博尔从奥地利过去回匈牙利的索普朗。
还是走449国道。
给点阳光,你就灿烂,即使是冬季,斯洛文尼亚的田园风光在欧洲算是一流景色了。
斯洛文尼亚的乡村精致得如同一座座高尔夫球场,蜿蜒的山路,跌荡又起伏,这种国道上行车简直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表演,似乎都暗含了圆舞曲的节奏。
这里有雪山、大河、草坡,地貌丰富、气候多样,非常适合移居!
欧洲司机素质较高、驾驶规范,虽然实际车速远远高于国内,但事故率远低于国内。
现在只需要投资30万欧元,在这里成立个家庭旅馆,移民到这个如画的国度,申根国,自由通行欧盟,也不赖吧?怕只怕真移民了,家庭旅馆天天关门,人野在欧盟申根国,有出没入,坐吃山空喽!
半路上我们还设定了一项任务,开车去匈牙利、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三国边境交汇点看看。
离三国边境交汇点越近,路就越窄小,最后一段已经是土路了。
再进入已经没有路了,车爬上的半坡,地上全是落叶,软软的。这时我感觉车貌似有点爬不动了,而且山坡又很陡,算了,还是安全第一。于是,我就在一个比较宽阔地掉转了车头,停了下来。
我和LG二个徒步上了山顶。
此时已经夕阳斜照了。
此时已经夕阳斜照了。尽管路牌看不懂,有个路标说明没在荒地里。估计还有250米应该就是三国交汇处了吧。
果不其然,没太远就到了山顶,这里就是匈牙利、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的三国边境交汇点。
我感觉这里不能久呆,空旷得有点叫人渗得慌,好像马上就会迷失在这里一样,还是快点下山吧。
我们还是原路返回,出来挺快的。
其实我们开进去的时候,就一路看见有这样的指示牌:一个小人背着袋子,朝着一个方向,下面写着公里数。虽然我们看不懂,猜想这公里数应该是徒步去那个三国交汇点的距离,而且公里数是越来越小,事实证明我们没猜错这个意思。
进入了奥地利,我们的车是在维也纳借的,有奥地利高速通行权,在上高速前加了半箱油,1.196欧元/升(斯洛文尼亚的物价比奥地利便宜)。
正因为可以在奥地利上高速,所以100多公里的回程就快多了。
不过回到度假村也晚上9点多了。
明天就要离开索普朗度假村了,在这里住了一星期,怎能不认认真真去逛一次这个古老的小镇?今天就逛索普朗小镇啦。
车沿着老城开了一圈还是决定停在火车站的外围,我们再走到小镇中心。
Sopron(索普朗小镇)历史悠久,是一个位于奥地利边界的匈牙利小镇,位于布达佩斯西部220公里,只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只有60公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属奥地利,1921年归匈牙利。索普朗以酿造葡萄酒出名,另外,城中还有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城楼、塔等建筑古迹。有工学院、林学院和以著名音乐家李斯特·弗兰兹命名的博物馆。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中世纪建筑,是一座美丽宁静的风情小镇,号称是匈牙利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在古罗马时代,匈牙利是古罗马的一个省,这里建立了一个叫Scarbantia城,Scarbantia后来在民族迁移时代被遗弃。9-11世纪之时,匈牙利人把古罗马城墙加固,并建立了一个城堡。根据记载,索普朗在1153年已是重要的小镇。
先来到Szechenyi Ter(塞切尼广场),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改革家Szechenyi Istvan(塞切尼·伊斯特凡)的铜像就伫立在广场的一头。
广场边上是一家老的Raiffeisen Bank(奥地利奥合国际银行)
Széchenyi tér街上的是古老邮政局,门口有原汁原味的邮箱、电话亭。
别看小镇不大,建筑却很气派。
尽头是Szent Júdás Tádé Domonkos templom(圣裘德多米尼克教堂)。
尤其是教堂拜占庭式的穹窿顶,非常地漂亮。
塞切尼广场的另一头都是鸽子,来这里喂鸽子的人多,鸽子都集结在这里。
沿着Várkerület街向前走,小镇很是宁静,各式各样的建筑与高大的树木随处可见,索普朗保存着大量的中世纪建筑,镇上的房子,二、三层居多,墙壁颜色丰富,有宝蓝色,有青绿色,还有酒红色……
1273年,索普朗城堡被波希米亚的奥托卡二世占领。后来,匈牙利军队前来营救,尽管索普朗贵族们的孩子都在奥托卡二世手中作为了人质,但是索普朗人还是毅然打开城门欢迎匈牙利国王拉斯洛四世的到来,拉斯洛四世因此也赐索普朗为匈牙利帝国的自由之城。
小镇还保留着这些古老的城墙。
拱门楼台的街道,落成于十六世纪。我们穿过拱门长廊,就钻到了Szent György utca街。
拱门里的一家小店里出售各种纪念品,有古老的3D索普朗小镇地图复制品卖。
Szent György templom(圣乔治教堂)就在Szent György utca街上。
混杂在中世纪街道里的教堂,朴素实用,虽不算奢华,也不失庄严。
越靠近Fo Ter(中央广场)的沿街房屋,规模就越大,颜色也越艳丽,墙面的雕饰也越繁复。
“狼孩”的石雕被安置在一幢房子的外墙上
这幢建筑挺特别,阳台跟烟囱似的。
这个橱窗有点洞穴的味道
看到烽火塔便就是到了中央广场。有着文艺复兴式的屋顶瞭望廊和已氧化的铜顶烽火塔高61米,始建于12世纪,在16世纪结束,并添加了巴洛克式的拱顶阳台,是一座融合了罗马式、巴洛克式的漂亮高塔,也是索普朗代表性建筑物。从前,一旦索普朗遇到火情,喇叭手会在塔顶吹号以示警,如今这里的编钟,每小时奏出一次优美的音乐,也成为观光客驻足欣赏的诱因。这座烽火塔从中世纪开始接受游客的观光,人们可以站在烽火塔上俯瞰整个索普朗,将四面的风景收入眼中。
广场地的中心,那里是一座被公认为匈牙利最美丽的Szentharomsag-Szobor还愿柱(圣三一柱),初建于十八世纪初。
广场一边是初建于1280年的Kecske-Templom(山羊教堂)。这是一座本笃教堂,传说中当地一位牧羊人捐出的山羊,在无意中不停地向地下扒土,最后在那里发掘出了许多宝藏,当地人用这些宝藏建造了教堂,为了纪念这座有圣缘的山羊,便将教堂取名为“山羊教堂”,为此在教堂高达43米的哥特式尖塔的顶上,还雕刻着一个山羊头。
现在,山羊教堂是匈牙利最珍贵的哥特式教堂之一,它有三条廊道,十六世纪有三位匈牙利皇后的加冕和五次国会的会议,都曾在此举行过。
一个人走在看似空无一人的小镇上,看着老屋斑驳的外墙,听着脚步在弹石路面上的清脆回声,你仿佛会觉得像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几个世纪之前的欧洲。
又见到古罗马时代留下的城墙遗址了,我们已经从城东走到了城西。
古城墙就贴在民居旁,还保护得这么好!全民素质的表现。
窜过城墙就到了Petőfi tér街,这是一家很普通的牛排屋,招牌上不显山不露水,但这家老字号开张于1432年,有没有被吓到哦?
窗前和楼下小伙伴聊天的汪汪。
Soproni Petofi Szinhaz(索普朗裴多菲剧院),著名音乐大师李斯特的故乡就在索普朗附近,因此小镇里也留下了李斯特的历史印迹,1820年,年仅9岁的李斯特就在这座小镇里完成了他第一次的登台演出。
我们围着古城一圈逛下来又回到了塞切尼广场。
在老的奥地利奥合国际银行边上见一家甜品店,进去看看。
络绎不绝地有当地人进店,而且很多都来这里买一种甜品,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我们也看不懂标签。它上下二层有点像拿破仑的千层酥,中间夹着厚厚的类似蛋塔中间的蛋挞液,但颜色是白白的。
这么多次出行经验告诉我们,当地热门的食品必须关注。
我也买了一块,135福林,大小有10厘米立方,量还不小呢。我们就在店堂一角的桌边站着开吃了,尝一口,奶酪味十足,微甜不腻(不像欧洲很多甜品那样非常地甜),价廉物美,味道真是不错。
于是,在店里吃完后又买了二块带回去,当明天早餐。
我没有福林了,就折成欧元给,作为店家来说,这家店给的汇率还是蛮好的,1欧元可以兑300福林。
往度假村方向走,过铁路,在Béke út和Hunyadi János utca交界的丁字路口有个干涸的喷泉,我们的车就停在这里(过了铁路就算小镇的“郊区”了吧,路边可以免费停车)。
我们在小镇上的大超市里买了火鸡腿,因为房间有烤箱。
烤的时候忘记开排油烟机了(家里奉行的是无烟厨房,没开脱排油烟机的习惯呀),满屋的烟,开门窗通风,只见窗户口直往外冒青烟。这又让我回想起上次在加拿大的卡尔加里烤牛排时也是,结果还引发的报警器呢!哈哈!
最后的午餐做好了,花菜肋排汤、烤火鸡腿加米饭。
度假村飘扬着匈牙利国旗外,居然还挂着RCI的旗帜。我们近十年来,住了那么多RCI度假村(平均每年超过2家),倒还是第一次看见悬挂RCI的旗帜的呢。
午饭后在度假村周围转了转,那天晚上大呼小叫的就是牠们吧,现在怎么不叫了?已经认得我们了吧?
度假村很小,一逛就没了,只好回来休息,整理行李,然后从容地做晚饭。
最后的晚餐很丰富(明天要退房了,最后一顿要把冰箱里的食品扫荡干净),蔬菜沙拉、红烧土豆肋排、烤鸡翅和素的罗宋汤。
今天早起,吃完早餐(昨天买回来的西点,放了冰箱,另一种好吃)。
退房回维也纳了。
曾经有个同游朋友告诉我,租车如果是满油还车的有一个窍门,可以让你把控好油量,既不少于满箱,也不让自己吃亏太多。方法很简单,你算好大致还剩100公里的时候去加油到满,此时油表指针是打过满格的,这样至少可以开100公里油表不会低于满格的最后一条线(满油还车的标准是油表指针到满格),他还说几次跟我出行都是这样操作的。好吧,这次我也试试,反正从度假村开到维也纳也就60公里。因为匈牙利物价比奥地利便宜,油也不例外,所以在匈牙利加满了油之后才上的路。
今天天气晴朗。
没开一会就要过境进入奥地利了
进入奥地利我们的车就又可以上安心上高速行驶了
中欧国道限速90公里,高速公路也不过是100公里,前天回来怎么感觉会这么快呢?一次次过小镇减速“赏景”其实还是蛮有意思的呐!
先到meininger hotel wien hauptbahnhof(维也纳中央车站梅宁格酒店)放下行李,再去还车。果真油表还是超过满格的,因为我们只开了近70公里嘛。
我们还了车,就在附近Erdberg地铁站坐U3线。
一周前在途经维也纳买的8格票公交天票还用剩4格,今天又好任性地坐公交电车或地铁了。
这8格公交天票就是用一张打一张,使用时从数字1开始,折叠后塞进机器打个日期就OK了,今天我们打5-8数字。
坐U3线到Landstraße站下,先去很有特色的Hundertwasser House(百水屋)。
赫赫有名的百水屋,在维也纳算是最独特的建筑了。
这排公寓可是市民住宅,也就是国宅喔!里面是有住家的,所以只能远观其外表。住宅墙面彷佛像是调色盘,简单不规则的线条搭配许多不同的色彩,整体很有童话风格。阳台和庭院里种植着大量的植物,可惜了我们现在的时候是冬天。
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前往百水公寓,虽然无法参观建筑里面的样貌,还是让居住在这里的市民们备受困扰。于是,维也纳政府在百水公寓的对面又建了一个风格相近的样品屋Hundertwasser Village(百水村)。百水村不仅能够参观,里面还有设有咖啡馆、艺廊,还贩售各色纪念品。
这座“类白水屋”的地面,除了用五颜六色的地砖铺成,也特意弄得起伏不平,十分逗趣。
这栋房子最有名的还不仅仅是他的外观,而是这个处在地下室的卫生间!收费的,而且很贵0.6欧,进去的人都不是为了解决内急,而是为了看看这全世界最出名最有设计感的厕所——Toilet of Modern Art。
厕所外面设计了很有情调的等候区域,水从大理石的台阶流进池中,凌乱散布的石汀,凤尾竹,好似中国园林的景观,而彩色的瓷砖,白色的墙面,又让我想起了西班牙,想起了高迪的巴塞罗那。
可以看出,这两种艺术文化,深刻融进了百水先生的骨子里,随时随处的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
从这个楼梯,可以上到二层,楼上是百水博物馆。那楼梯的踏步本来就是弯的,还有一点下陷。说是对面公寓里面的楼梯就是这样的,不仅是楼梯,楼板地面也不是平的,而且有些楼板还用了透明的玻璃,也就是楼下一家可以看到楼上一家的,设计者的理念是增进邻里关系。估计注重隐私的大众还是不大容易接受这样的理念吧。听说百水公寓廉租房里面,住的大多是艺术家,也许只有拥有艺术化的感性思维才能懂百水先生的用心吧。
藏在琳琅满布的纪念品后面,右手角落里那个小门,进去就是百水博物馆了,里面展出了很多百水先生的绘画作品和建筑设计的图片,可惜博物馆里面是不能拍照的。
百水小屋里面的流线型咖啡吧台。
百水屋面前是开有轨电车的Lowengasse街,我们就在附近的Mode Humana站乘坐1路有轨电车去人们常说的戒指路(其实就是环城大街)。
坐在1路有轨电车上沿着环城大街前行,在大街左侧看到一座古希腊式的建筑,这就是奥地利的Parlament(国会大厦),于是赶紧下了车。
国会大厦前的雅典娜女神像高达4米,雅典娜女神一手执矛,一手握着智慧女神像,她脚下的雕塑象征着奥匈帝国的四大河流: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摩尔多瓦河。
青铜制的旗杆底座和灯座,还有别具一格的铜扶手,维也纳人对于细节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一盏小小的路灯和灯旁的扶梯都大有看头。
设计师奥费尔·汉森的头像也被安放在门廊下。
廊厅上方的马赛克壁画和浮雕。
大门上的小天使门把手很精致
国会大厦边上Rathauspark(市政厅公园)的一角有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总理、第二共和国总统Karl Renner(卡尔·雷纳)的头像。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苏联的坦克部队正向维也纳进军,4月4日那一天,一个七十四岁的奥地利老人来到占领军队伍,他向红军的前线指挥官提出请求:不要在维也纳打砸抢,给维也纳人民以人道主义的待遇。这个老人就是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总理卡尔·雷纳。卡尔·雷纳还写信给斯大林,毛遂自荐由他出面组织奥地利政府。在他的努力下,奥地利成立有各方政治势力代表的政府,1945年11月卡尔·雷纳被选为战后第一任总统。卡尔·雷纳是奥地利的功臣,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这个民族作出不了可磨灭的贡献,使这个国家避免了他的邻国匈牙利,捷克等国的命运。卡尔·雷纳的塑像在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奠基,二年后建成。对这个雕像人们很有一番争议,至今还有人称它为“总理的鸟笼”。
Rathausplatz(市政厅广场)的西侧是Rathaus(维也纳市政厅)。市政厅从1872年开始建造直到1883年完成,其拱廊、凉廊、阳台、尖头窗、豪华的雕刻等无不体现了新歌特式的典型风格。它的正面最吸引人的特征是有精致优雅的图形装饰的高耸的拱形窗棱和带有曲线的阳台。窗棱上檐之上站立着一个个穿戴甲胄执一支枪矛的三公尺高的非常显眼的武士塑像,人们都称之为Rathausman(市政厅人)。大厅正中的高塔98米,是维也纳的吉祥物。相传,当时的非教堂建筑不能超过100米,市政厅塔楼的建造计划遂遭到教会的反对。于是设计者冯·施密特就将塔本身限制在98米,却在塔尖上又加上了一尊高达3.4米的“市政厅铁人”,显示了人们向旧势力的挑战,教会对此也无可奈何。
这里有儿童学习区
玩花步了?
欧洲奶爸真的不少呐,对孩子成长有大用处呢!
Burgtheater(城堡剧院)位于市政厅广场的马路正对面,原是玛丽亚·特蕾沙女皇于1741年所建,由Hasenauer(哈森瑙尔)和Semper(山柏)负责设计。原址在圣米歇尔广场,于公元1888年建造完成,并曾遭战火摧残,但于公元1955年重新整修完成。约瑟夫二世将其命名为“宫廷国民剧院”。 这里曾经是贝多芬第一交响乐的首演地,也是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首演地。
在维也纳居民的眼中,这座剧院被誉为德国文化圈内最具传统且格调最高的剧场,有许多世界级的演员在此担任客籍演出,而能够晋身于城堡剧院演出,就是对其艺术表现最高的评价了。整体建筑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华美极致,艺术之气油然而生,挤身为环城大道的其中一份子。入口的上方雕塑是“太阳神阿波罗与悲剧中的缪斯”,一尊阿波罗雕像(约1883年)立在由Weyr(魏尔)制作的横饰带上方,介于Melpomene(梅尔波墨涅)和Thalia(塔利亚)两位缪思女神像之间。
路边经常可以见到这种自行车租赁处。
挨着市政厅公园的是Universitat Wien(维也纳大学),它是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也是德语区国家最老的大学之一,成立于1365年,是27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母校。维也纳大学目前拥有八个系,也是奥地利最大的大学,欧洲最大的大学之一,大学有80多处校舍,分散在维也纳各区。古老、宏伟的具有欧州文艺复兴式的古典风格的大学主楼就位于维也纳市一区。恰逢今年是维也纳大学建校650周年,门口挂着彩旗在宣告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再往前就是Votivkirche(沃蒂夫教堂),它与市政厅都在城市内环的建筑大赏圈上,这边还能回望市政厅,那边也望见沃蒂夫教堂了。
沃蒂夫教堂的名气当然没有圣史蒂芬大教堂大,但在我看来倒也差不多,两座教堂风格相似,哥特式尖顶入云,彩色琉璃屋顶,起初做行程的时候,老是把他们混淆。其实外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无疑在于沃蒂夫堂是常规的两座尖塔,而圣史蒂芬只有一座。
走进沃蒂夫大教堂,教堂内饰显得相对比较朴素,比较显眼的就是中庭的一排排大吊灯。
教堂的花窗,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美轮美奂,陶醉了。
沃蒂夫前面有一个宽阔的Sigmund-Freud-Park(弗洛伊德公园)。
沿着环路往回走,维也纳的建筑都非常地大气。
饭点到了,几天前来维也纳取车时吃过一次水煮牛排,又想去他们家吃一顿这里的特色烤排。
撘电车去!
维也纳的马车世界闻名,据说在老城中他们还有一定的“特权”。老城中马车随处可见,车夫衣冠楚楚,他们驾车同时还承担着导游的工作。
我们就近在Schottentor站搭乘71路有轨电车到Unteres Belvedere(下美景宫站)(就在餐馆门口),再次来到这里的Salm Brau餐馆,我们是正宗的外国人回头客。
德国的啤酒大致分为两类四种,分别是:大麦清啤、大麦黑啤、小麦清啤、小麦黑啤。我们通常喝的都是大麦啤酒,酒色清澈,被盛放在我们所谓的扎啤杯里。而小麦啤酒则是混浊不透明的,盛放在一种苗条些且杯腰部细些的杯中。上次点了他家的黑啤,这次改点了餐厅特制的RADLER,也叫淡啤酒,啤酒也是新鲜酿造,有种别样的美妙。
烤排是放在砧板上端上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我们大块朵颐地解决了午餐。
隔壁桌上上了大蹄子,征得同意,记录一下。今天还不是特价日,好吃就点,管他特价不特价,奥地利人的消费观比我们强多啦!
酒足饭饱后,我们搭地铁到Oper(歌剧院站),来到Wiener Staatsoper(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也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它坐落在维也纳环城大街上,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的包厢剧院。1861 年,由奥地利著名建筑师西克斯鲍和谬尔设计督造,于1869 年5 月15 日建成开幕,首场演出的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为国家歌剧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美盟军对德、奥进行大规模轰炸时,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遭到严重破坏,只剩下几处断壁残垣。战后,歌剧院的重建工作历时8年,耗费1亿美元。1955年11 月5 日重新开幕,演出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得里奥》。
修复后的剧院设备已全部现代化,更为适应歌剧的演出,剧院规定,不准上演不出名的作品或处女作,只能演出那些早已被肯定的名作。这些规定和措施使它赢得了国际声望,国家歌剧院成为维也纳这个音乐之乡的重要象征。
歌剧院每年演出300次晚场,节目提前半年排定,而且每晚必换。歌剧院还配有一个电视电台转播室,通过电视屏幕对外直播,因为没买到票而遗憾的观众,可以来剧院观看直播
国家歌剧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罗马式建筑,是仿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剧院的式样,全部采用意大利生产的浅黄色大理石修成的。正面高大的门楼有5个拱形大门,楼上有5个拱形窗户,窗口上立着5尊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歌剧中的英雄主义、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在门楼顶上,两边矗立的是骑在天马上的戏剧之神的青铜塑像。
国家歌剧院周围的建筑也是古色古香
歌剧院站里“音乐家的星光大道”,很有风格的。
维也纳的Flohmarkt(跳蚤市场)位于Nashmarkt(纳旭市场)旁, 每逢星期六开放,今天刚好。
于是,我们继续乘搭地铁U4至Kettenbruckengasse 站,一走出地铁站口,立刻感受到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淘宝人潮。
整条街的布满了大小摊位,五花八門的物品,足以让人挑花了眼。
二手货品种类繁多,人们都很有兴致地在地摊上搜索,可以随意翻找自己心仪的宝贝儿,寻求价廉物美的好东西。这里的整张羊皮价格和德国福森小镇上差不多,可面积要小一点,我们从福森一路背过来的羊皮不亏,呵呵。
德国瓷器工艺真的是好,亏得我们的国名就叫“瓷器”,不说现在了,早在几百年前,人家就赶过我们了。
发现当地人的状态极好,享受音乐,顺带接受打赏,看他们脸上的表情,满足得很呐!
太阳落山也是市场收摊时,我们也淘到了自己心仪的宝贝,于是就坐地铁U4转U1到Sudtiroler Platz-Hauptbahnhof站走回酒店(后来发现离酒店最近的是Keplerplatz地铁站)。
在地铁站出来时看见一个蛮大的i旅客信息服务点,就进去咨询了明天一早去机场的方法,还直接买好了车票(没有日期使用前打票)。
早上来还没有办入住手续,现在补上。
自觉排队的欧洲人
大堂里的纯手工告示牌,他们花心思尽量用图画表示着各类信息,以消除入住游客的语言障碍,透露着一份温馨。
入住好,放下刚才采购的易碎品,我们又搭地铁来到Stephansplatz(斯特凡广场站),据说斯特凡大教堂里会变换灯光颜色,所以想再去看看这个教堂。
教堂里的光线还是那天的色泽,看见没变化,我们便出了教堂。
教堂广场上候客的观光马车排着队
Graben(格拉本)在德语的意思为沟,所以广场边上的格拉本步行街也被叫做豪沟大街,沿街都是品牌店、服装店、餐厅、露天咖啡座。
格拉本步行街上竖立着一根黑死病纪念柱。1679年的维也纳黑死病肆虐,鼠疫几乎夺走了三分之二维也纳人的生命。后来为了纪念死于鼠疫的受难者,奥地利皇帝利奥波特一世下令建造了这尊黑死病纪念柱。在这根纪念柱的外型台座上,描绘着神创天地、黑死病流行、最后的晚餐等浮雕。柱身表现了皇帝摘下皇冠,半跪在地上祈求上帝保佑自己的臣民以及在天使的指引下,圣人打倒化身女巫的黑死病。
碑文则在提示世人,勿忘上帝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惩罚。
格拉本步行街旁边面向西南方的Peterskirche(圣彼得教堂)修建于1701年到1733年,是一座古老的罗马天主教堂,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式,它是以罗马的圣彼得教堂为原型设计建造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事件。1970年,维也纳总主教将这座教堂移交给主业会的神甫管理。
教堂里正在进行一场晚弥撒
玩得差不多了,该赶往美泉宫吃晚餐、听音乐沙龙了,当然还是地铁啦。
今天坐到Schonbrunn站就下了,还没到美泉宫大门,就看到了这个临时招牌。
照相机是可以带进去的,外套和包包要在服务台寄存,收费1欧。
一般这样正式的宴会都是分为四个步骤:面包和饮品酒类;前菜;汤;主菜;甜品和咖啡或茶。
莫扎特虽然寿命不长,但他和维也纳却是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在维也纳中央公墓里的莫扎特的纪念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在你生前这个城市给你的太少,在你死后却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太多。而在莫扎特故居也有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莫扎特自己说的:“Vienna is the best place in the world(维也纳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舒曼也说:“莫扎特即音乐”
美泉宫的音乐厅比想像中的还要简单朴素。
1762年的一天,时年6岁的音乐神童莫扎特,被邀请来这间房间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和她的丈夫演奏钢琴,当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时,他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立刻开始尝试,而且干净利索地弹奏了好几首曲子,让在座的每一位都大吃一惊,欣喜的女皇送给他一个钻石指环和一件镶着宽金边的淡紫色丝绸服装。在演奏会后,皇后的孩子们领着小莫扎特参观宫内富丽堂皇的房间,可能是地板上蜡打多了吧,他不小心在地板上滑倒,后来成为法国王后的玛丽·安东涅特公主上前一把把他扶了起来。这令小莫扎特兴奋莫名,因为在当时音乐家被视为仆役,从未和贵族有友好的关系
演员阵容不怎么大,表演的水准倒也不差。
回酒店的路上,我们中途又在歌剧院站下了地铁,去欣赏一下维也纳之夜的美。
夜幕里的维也纳大街。
夜色中的维也纳大学。
金色大厅白天是红色的,只有到了夜里才变成“金色”的呢,我们找这个时候过来,着实是有原因的。
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该建筑物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室。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生活的支点,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
维也纳金色大厅尽管非常著名,但是,它与这个音乐厅所有演出团体的演出水准无关。
金色大厅已经有些变了味,成了金钱大厅。
只要有钱,场地可以租,给钱就能演。
从这边望过去,金色大厅对面就是查理教堂。
一早我们就在酒店附近的Keplerplatz地铁站搭乘U1到Praterstern站(虽然过头了但转乘方便)转乘S7的火车去机场(票子昨天买好了)。
凡从市区去机场最便宜的方法就是地铁转S7小火车,这是由市内公交票(2欧元)和机场火车票(2欧元)两部分组成的。如果你已经有市内任何一种公交票的话,都只要再补一张去机场的火车票即可。
在Praterstern站转乘去机场的小火车,跟火车转乘一样,先要看屏幕上的车次时间和站台号,然后自助打一下火车票就OK了。
去机场方向的火车要看好班次,不是每班都到机场的,中间有间隔。
站台上贴了一个孩子因玩耍死于轨道内的事,以提醒乘客(尤其是孩子的监护人)注意安全,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提前些时间来到维也纳机场是为了从容地退税。
先换好登机牌,进入相应的候机区域,然后到海关这里盖章(有时会检查大额的退税物品,所以不能托运掉),再到边上的退税窗口排队拿钱。
这里退税好烂,今天拿现金的话只能退美元和人民币(说是没欧元现金了,只有退卡里才能拿欧元)。美元和欧元按1:0.97结算(当时是1:1.12),人民币就更差了,又白白损失了一笔钱。
我们在德国林道买的那只包是非蓝联的,单子盖完海关章还不能拿钱,必须寄回商店才能退(那个黄色的是邮筒)。
看来以后买东西还是最好在有GOLBAL BLUE(蓝联)标识(或PRIMIER TAX FREE标识)的商店购比较好。(后来听二队的会员说,有GOLBAL BLUE和PRIMIER TAX FREE标识的回国退税最方便,也最合算。)
从来不买化妆品的我忘记把二支护手霜托运了,结果当然是被海关没收了。当初买的时候见有促销包装多加10%不加价,就拿了这两支多的。如果当时犯次傻,拿没促销的那支护手霜,就正好是100ml,也就不会被没收啦!汗!
飞机是向东飞的,所以会觉得时间特别快。
到阿布扎比转机,天已经漆黑了,看阿联酋的夜晚。
中东的自由港没什么海关、安检,直接登机。在这里买点什么也许还会中辆汽车开开,我当然不会企图有这运气。
这里转机非常方便,所有航班都在一个园开大厅里,只是从不同的口子进。
顺利回到了上海,依然是地铁回家(没什么行李就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