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5
- 评论3
- 赞27
+1
出发日期/2018/12/12
天数/6天
人物/三五好友
“我们为什么要旅行?”
出发前我又问了自己这个老套的问题,
有人说是为了去那些年我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可是,诗和远方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最终都要回归自己的生活,
烦恼的事情依旧烦恼,
不喜欢的人也依旧在那儿,
并不会因为一场旅行而改变丝毫。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旅行?
大部分在学校的时光里,我总觉得自己的天空就只有那么大,我的世界就只有那两条街,出门右转上坡再左转走上5分钟,就到了教学楼,好像很久没有等候一次日落或者迎接一场日出。
可这么说,总觉得有些矫情,成年人的世界,为什么要有日落日出这种不实际的东西,只要明天的太阳还会升起,你就拧上发条继续生活就好了。
其实,我也不是非要看这日落,只是忙着走路的时候,也该停下来等等落在后面的灵魂。
而在四处旅行的路上,似乎我也并没有找到旅行的意义,就很简单的是去别人呆腻的地方看看,仅此而已。
但相比于迷茫在分叉口,不知道自己在哪,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我还是会选择在路上,即使是一场流浪。
我的二十岁,不该囿于一方写字桌,也不该只停留在一块电子屏幕后面去看世界。
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应该阳光洒在面庞的,应该风吹过头发的,应该是每一个毛孔都是能感受自由的。
这一年,我去了很多地方,走过橘子味的济州,潜过印度洋的海底,吹过南半球的海风,喝过北纬18度的椰子汁,一切都是热带,永远都是夏天,似乎忘记了冬日的模样,那被雪覆盖的那份洁白。
错过了夏日遍野的鲜花和无垠的草原,错过了风吹麦浪的金秋,我从未想过与呼伦贝尔的初次见面会在这样一个天寒地冻的季节……
这遥远的北方啊,大地一片萧瑟,寒风塞满了天地,万物都静止成了一部白茫茫的默剧。
在这里,风是最大的魔术师,抬手拂过,让整个内蒙古都停下了脚步,漫长而严寒的冬季让这里变得神秘而令人畏惧。
我跟随雪佛兰 最美中国行 一同来到了这极寒之地,去探访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去中国冷极探寻最冷城市,去最后一片温带原始森林,去国境线感受那界河风光,在“极”和“最”中接受来自冰雪的考验。
晚上22:27,一班从北京的飞机落地海拉尔东山机场,走在廊桥上就已经感受到了一股子寒意,冰冻味道的空气毫不客气的钻进鼻腔。
DY问我 “冷吗?”
“不冷不冷,我的棉裤700g” 刚说完,鼻涕水就呲溜的滑落下来。
5天,零下30度,1055公里,
从海拉尔到根河,从莫尔道嘎到额尔古纳
极端的天气,湿滑的冰雪路面。
考验的其实不仅仅是人,更重要的是探界者车辆强大的车身稳定和四驱系统。
呼伦贝尔的冬天下午四点多就会日落,要在日落之前赶到269公里之外的第一个目的地——根河。
收拾好行囊,我们,出发了。
从海拉尔一路往西,穿越莽然浩瀚的大兴安岭,便进入一望无际空旷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偶尔远处有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或者寂静的村庄擦身而过,整个天地间,人和飞驰的车渺小如大海上一个飘荡的粟粒。
车队很快就驶离了城市,在草原上的高速公路上,总是扬起阵阵雪尘。
平缓的山丘流下了风的样子,麦色的地,白色的雪掩盖了草色,像是一片凝住的沙漠……
路上我第一看见了雾凇,当地人称为冻挂,雾凇非冰非雪,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时能具备这两个形成雾凇的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更是难得。
一大片一大片的雾凇就那样明目张胆的挂在你的头顶,看上去是白色的一团,但阳光映射下的它们,却闪出七色的光,让人不敢直视。
绵延起伏的大兴安岭就在公路的左侧,
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树、鳞次栉比,
迎着从西伯利亚莽原上吹来的空旷的风
漫向山岗的右边。
自然的美,它很简单,
有时风,有时雨,
有忽明忽暗的向往,也有一团雾样的迷惘。
根河,是蒙古语中“葛根高勒”的谐音,意为“清澈透明的河”。这是一个在冰雪中沐浴阳光的城市,就像童话中的冰蝶,看过,便不会忘记。
这里不是漠河,不是最北,但一到了冬季,就成了中国最冷的地方。
根河的地标性建筑是意志巨大的温度计,我们到达时显示的温度为零下26℃,街上鲜有行人,这个被称“中国冷极”的小城是中国最冷的城市,常年平均气温零下5.3℃,有记载的最低气温是零下58℃。
但这里不仅仅有中国最低的气温,还有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最后的游牧民族。
在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居住着一支亚洲至今唯一驯养驯鹿的神秘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使鹿鄂温克(雅库特人)是个古老的民族,2000多年前就在森林中游猎,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辗转多处,历经多次迁徙,300年前进入我国境内,他们藏于林海雪原之中,在-40℃的极端条件下生存,在广阔的大兴安岭深处驯鹿、打猎。
游牧民族的一切都是会动的,饲养的驯鹿、圈养的羊群、甚至包括他们住的房子——撮罗子,他们在树间设立了悬空的固定仓库,储备食品猎物衣服用具等,从不上锁,方便其他猎人紧急时取用,他们离不开火,火使他们远离野兽的威胁,在冬季保持撮罗子的温暖,寒冷的冬天他们半夜要经常起来为炉子加火,需要和衣而眠。
夏天,他们挑河水作为饮用水,冬季,则从河里取冰,切成小块,运回来摆在房外,用时砸碎、融化,他们不饮用雪水,传说长期饮用雪水对眼睛不好。
他们尊重自然,信仰萨满,按照动物的生长习性捕猎,浆果、坚果、木耳、蘑菇、野菜,罕达犴、驯鹿、野猪、狍子、灰鼠肉、飞龙都是他们的食物,没有蔬菜,他们就采集野葱,做成咸菜。
他们驯鹿,鹿有时帮鄂温克人驮运货物,有时成为老弱妇儒的坐骑,他们给每只驯鹿都取个名字,戴上铃铛,不让孕鹿和幼鹿驮重东西,出汗时不让它们饮水,以免流产和得病。
他们把一只只普通的小狗培养成优秀的猎犬,“有撵狐狸的,有撵野猪的,有撵熊瞎子的,而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它们就会联合作战,共同保护主人的安全。
鄂温克的女人是受到尊重的,她们做着传统的采集、捕鱼,缝制桦树皮工作,而男人们大都外出狩猎,他们每个人都喝酒,每个人都穿着兽皮衣,他们一代又一代延续着这种生活方式,他们与森林相依为命,他们是森林的子民,离不开驯鹿、离不开猎犬、离不开森林。
解放后,处于原始社会的使鹿鄂温克经历了四次移民,从深山老林里迁移到了额尔古纳市的奇乾县、根河市西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满归北的敖鲁古雅乡,和现在根河南郊的新敖乡。
每次移民都是一种对民族传统和生活方式的挑战,他们作为一个只有200多人的弱小民族、少少数民族,顽强的守护着本民族的文化与尊严,薪火相传至今,把历史演绎成了一段神话,这种可歌可泣的精神,足以感天动地,可是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这种神话继续下去是多么难啊......
我实在无法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山居生活,实在不忍心称他们的生活环境为童话,山上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先不说恶劣的气候环境,如果没有电、没有信号、没有任何娱乐是可以忍受的话,其他呢?教育怎么办?医疗怎么办?
继续留在山上,对拥有驯鹿的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不得已,绝不浪漫,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悲壮的选择,他们热爱森林四处游猎,可是哪片森林属于他们?
我们总说没有真正的自由,总有无法摆脱的桎梏,可谁又不是戴着镣铐跳舞呢?我心疼他们的苦,他们却感念着坚守传统的甜。
车辆行走在大兴安岭深处,路边的美景让人流连,这里的白桦树和落叶松居多。
每年大兴安岭的无霜期只有100天左右,全年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时间供树木汲取营养生长,因此这里的树木都是竖向发展,虽每一棵树看上去并不粗壮,但树龄都在十年以上了。
莫尔道嘎,鄂温克语为“碧水”之意,他们用江河湖泊命名城市,用动物名命名湖泊,鄂温克人是敬畏自然的,每一个名字都蕴含着天地的祝福。
这是中国最后一片温带原始森林,南邻呼伦贝尔大草原,北接中俄额尔古纳界河,山峦起伏,古木参天,尽是大兴安岭西北坡过渡带的地质地貌景观,其原始林区素有落叶松故乡之称。
冰峰、雪岭、严寒、雾凇,你能想象到的冬季元素,在这里,一览无余,森林的美几乎是完全静态的,他在流光里止步不前,让人想把生命都浪费在那里……
车厢晃晃悠悠的驶向前方,
窗外的世界似乎隔绝了侵扰,
深冬的草色竟也在这一片雪白中变得迷人起来。
其实,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像一辆缓慢的列车呢?
从一个边界驶入另一个边界,
不停穿越,
是通过个人的移动呵,
才让那些彼此分离的世界流动相连。
隔绝了寒风的车窗啊,
结出了美丽的冰花,
还有那氤氲了整个车厢的热气,
告诉我,
这是冬日啊……
我很难想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有怎样的毅力?
又想起路上遇到的伐木工们,
没有网络,没有通讯,
带着一个星期的干粮就这样上山去了。
莫尔道嘎的伐木工啊……
是这块土地的印记。
边界是什么呢?
边界被人为地创造,又被人为的消除,
隐藏在荒无人烟的田地里的某条界限,成了千万人身份的分隔,
包括语言、货币、交通规则和退休年龄。
界碑右边,穿过额尔古纳河,就是俄罗斯
两岸各有戒备森严的哨岗。
这里的荒芜似乎都带着一种警示,
这种界限不再是和同桌的“三八线”,篮球场旁边的围栏以及各色餐厅间的墙壁。
行走在边界上,愈发觉得我的世界被打开了……
那个曾经被包裹着的我自己,
似乎发现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就像第一次见海,第一次饮茶,第一次焚香。
路上的风雪总是来得突然,
就像你永远无法预知下一个遇见的人会有怎样的故事。
我们爬过一个又一个山岗,
路上有十几厘米厚的积雪,有时还藏有暗冰,
地上的雪和天色的白混成了一片苍茫,
若不是偶有路上的颠簸提醒,
我甚至以为这是一场白色的梦境。
人们总说旅途最重要的,是最后那片风景
我却觉得路途中的感受也很重要。
后来,我裹着羽绒服,帽子围巾手套全副武装,哦对了,脚下贴着4片暖宝宝,一边哆嗦一边在边界线等候日出。
这是我能到达距离国境最近的地方
日出的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旅行的意义,如果旅行非要有一个意义的话......
为什么要去看世界辽阔,看川流不息,翻山越岭,在最冷的地方等日出?那些真的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吗?
是因为,有些时候我们生命中那些糟糕的事儿会笼罩着我们,抬头望去只能看到那一片天,那一片乌云,那一场雨,我的世界只有那么大,而我哪里都去不了。
其实不是的,你看日出后这个世界多美啊,这世界总有一个地方,晴空万里,水秀山明。
那我们遇到的那些烦心事,又算得了什么呢?旅行能让我们明白,这世上美好与不美好,各占一半。
当你在难过的时候,这世上正有一个地方太阳升起,天是最蓝的天,云是最白的云,眼前的世界美得像童话。
雪停了,
路还在继续着,
沿着额尔古纳河的曲折蜿蜒,
草原公路漫不经心的向远方伸展着,
偶有大群的羊群出现,车就停下来,等着着一团团“移动的棉花”走过马路。
室韦乡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居住着大量我国俄罗斯族人和华俄后裔。19世纪时额尔古纳发现了大量沙金,人们纷纷前来淘金,采金工人们不少娶了俄罗斯女子为妻;十月革命时期,一批俄罗斯贵族为避难纷纷来到额尔古纳定居。经过一个世纪的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华俄后裔”。他们虽然从相貌上还有俄罗斯人的特征和部分生活习惯,但一口地道的方言,让人唯有感叹时间、历史和文化的奇迹。
小镇多为俄罗斯风格建筑,没有城市的喧嚣,街上行人也极为少见,穿行在这座古风独特的小镇上,你会感觉恍若他乡。
俄罗斯民族仿佛对色彩十分钟情,在他们的建筑中,鲜艳的黄色、蓝色、红色总是形成最美丽的风景。
“中央大街”由沙石铺就,干爽清洁;街道两旁排列的邮电局、电影院、商店、车站则多为独立的“木刻楞”建筑。
隔河相望就是俄国小镇奥洛奇,一派异国风光,据说夏天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俄国女子在河边戏水,偶尔也会有人临河垂钓,这种悠然自得,只有来到这座边陲小镇,沉浸其中,才能体会其中乐趣。
记得很多年以前,那时还没开始旅行和拍照,但是已经很喜欢看文艺杂志了。杂志里有篇游记让我一直念念不忘,那是一篇关于冬季北方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很矫情的写:“冬天的夜里,到达边境的满洲里,天气冷得狗都不叫,小客栈里只剩一盏孤独的灯。”
以至于,在我最初的印象里,满洲里,一直是个荒凉僻冷的小地方。
许多年之后的今天,终于去到了满洲里,却发现,这是座漂亮精致的城市,建筑难得的色彩缤纷,街道难得的整齐干净。
这是一座小而精致的童话之城,也许很多人想象不到,作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有中国十大魅力之城美誉的满洲里,其实并不大,从南到北数的话一道街、二道街……只有六道街,即使是步行走遍全城也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这里的街道非常容易辨认,横平竖直的街道只要记得方向,怎么都不会迷路,市区常住人口仅仅五六万人,还不及内地一个县城。
满洲里的绚烂和华丽首先来自于色彩鲜艳的俄罗斯风格建筑。1901年,沙俄强迫清政府在中国修建东清铁路后,在这里建设火车站,才逐渐形成一座城市。当时这里的居民以俄国铁路员工为主,后来的居民中一直有相当数量的俄罗斯侨民。
满洲里的现代建筑,大到商场银行,小到旅馆住宅,几乎都借鉴了俄罗斯建筑的元素,高耸入云的尖顶,拜占庭风格的洋葱顶,鲜艳夸张的色彩,在蓝天的映衬下,城市干净而透明……漫步其中,就如同身处童话般的世界。
入夜,满洲里开始奏起了流光溢彩的华彩乐章,让人暂时忘记了边境的严寒。
一条穿越西伯利亚和东北的大铁路的铁路,催生了一座梦幻般的草原城市,这100多年来,她始终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满洲里国门,从一根小木桩到今天的雄伟双塔楼,经过五次换代,最终成了我国陆地上最大的实体国门。
登上国门顺便还能眺望一下俄罗斯境内的后贝加尔斯克,那边的人们可以勉强和我们对望。
中国国门的身后就是俄罗斯的国门,相比之下,俄国的国门则显得有些寒酸。
从满洲里的高处极目了望,俄、蒙、中三国尽在眼中,虽然出国不是稀罕事,但面对国门,却另有一番波澜心境。
【贼帅的教练,贼酷的漂移】
因为驾龄不够的原因,没有机会亲自体验漂移,算是一个遗憾了,但还是蹭了教练的车,感受了一次冰雪路面的非凡与刺激~
得益于雪佛兰探界者扎实的四驱和底盘系统,整个漂移非常安全刺激~即使在冰面这种极端低附着路面都表现完美。
【如何在冰面上实现漂移呢?】
教练说:当车尾甩起来之后,不是像驾驶后驱车那样大幅度反打方向,而是依靠控制油门来调整发动机输出,靠四个车轮的共同作用力来实现漂移。
听起来容易,但操作上确实需要技巧,什么时候打方向盘,什么时候给油门,才能甩出漂亮的弧度,都需要大量的练习啊。
愈发觉得,探界者硬朗的美式风格,在冰雪之地更加霸气,扬起的雪尘就是最佳的背景布。
既然没机会实现冰面漂移,就更不能放过这难得机会了,忍不住在冰面上小试牛刀,体验驾驶了一段~
想说下自己的感受,虽说换装了雪地胎,但是探界者在行驶过程中车内噪音控制的不错,发动机和路面的噪音隔绝比较小,基本上听不到嘈杂的声音,另外在驾驶过程中,转向方面很精准,操控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在敖鲁古雅博物馆,有这样一项特别的手工体验,你可以亲手制作一个“撮罗子”,和一副桦树皮画
撮罗子就是敖鲁古雅人居住的房屋,它非常有特色,夏天覆盖布帛,冬天覆盖兽皮,而且是可以随时移动的,一个撮罗子居住5人左右的小家庭,5个撮罗子为一个小部落。
桦皮画,是北方民族古老的艺术,其中鄂伦春人与桦树的文化交织尤为密切。桦皮画要利用多年(30—50年)树龄白桦树剥落的树皮,经杀菌、漂白、剥皮等多种手法加工制成,色彩多以烫烙为主,永不退色,非常适合收藏~
泼水成冰真的不需要技巧,你只需要
零下30°+一瓶开水+泼=泼水成冰
若非要循的技巧,那我会建议大家
1.在早上进行,因为气温保证低
2.选择开口大的壶或者水杯,让泼出的水气散开的漂亮
3.在泼的过程中,身体要随着弯曲,保证弧度
4.泼完尽量跑开,以免落下的热水烫到头皮
每次的旅行在接近尾声,要说再见的时候
就会觉得快乐真是个奢侈品
这么说,多少显得矫情
但你发现没有
“美好”或者“灿烂”这类词
后面能接的,都是瞬间、一天、时刻
我们能说美好的一天、灿烂的瞬间
却很难说出美好的一个月、灿烂的一年
美好和快乐的珍贵怕是全在这份短暂和难得吧
就像我再不舍这次旅行
再难忘路上的风景、和结识的朋友
也终将被记忆承载
化作海马体中的一隅褶皱
那些时日的天寒地冻
那些时日的万物皆白
也许会在某个晴好的午后一下子浮涌在心头
来自极寒的极限之美
已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旅行了
是探索、是发现
是认识自然,也是重新认识自己
总要说再见的
但心若自由,何处不是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