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0
- 评论2
- 赞1
+1
出发日期/2019/10/16
天数/4天
人物/家庭
四天三晚的昆明行结束了,一切归于平静。上班、下班,一切按部就班。闲暇之余,回味昆明的小时光。在此之前,昆明的标签是:春城、首府。当自己置身于昆明,她的形象丰满起来:历史的沧桑感、浓厚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昆明初印象:雨。漫天雨,是昆明给我的“见面礼”。火车进入昆明市区,隔着车窗看着道路上开着雨刮的汽车、穿着雨衣的骑车人、打着伞的行人……心情被蒙上了阴影。检票出站,第一件事打伞!一把雨伞,要兼顾自己、背包、行李箱,显然是不够的,看着狼狈不堪的自己,顿时感到昆明对我的不友好。让人欣喜的是,还坐在去酒店的的士上,已经艳阳高照。当阳光洒进车窗,心空瞬间放晴。
昆明有“古意”。
昆明,比之北京、西安、南京、洛阳等古都,昆明城中这些古迹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却是属于她的历史,无声的讲述她的故事。
东寺塔。从火车站打车去酒店,路边的一座古塔。塔影一闪而过,却是惊鸿一瞥。塔与寺院息息相关,寺院动辄有上千年的历史,历史短的也有百年来年。这样一座矗立现代繁华街头的古塔,像极了历经沧桑的老人。
翠湖公园。翠湖公园,在城市中心。公园里,老人们吹拉弹唱、翩然起舞,看似一座普通的城市公园。但是,公园与公园是不一样的。看翠湖,水光潋滟,绿树成荫,楼现波心。一个城市公园,历史可追溯到明朝,真是不容小觑。虽然湖上仅存清代建筑、及民国时期修建的“唐堤”,但是这样一个公园,向世人诉说昆明的历史。
官渡古镇。古镇也古镇也不尽相同。翻看官渡古镇的历史,在不到 1.5 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 宋、 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有损毁的,也有得以保存下来的。 官渡古镇历史悠久,唐宋时已是滇池东昆岸的一大集镇,昔日官渡,商贾云集;今日官渡,虽不乏周边居民休闲娱乐,但多数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同是繁华,内容和意义都不一样了。“妙湛寺、法定寺依旧香火旺盛;孔子楼,却没有了朗朗读书声……
滇池,亦称昆明湖,在昆明湖西南,虽说是“湖”,是南宁的南湖所不能比拟的,它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在海埂公园,放眼望去,天水相连,只觉得这“湖”像海一样辽阔,清风拂面,它比海温柔恬静。天气晴好,人们沿湖散步,享受它的带来的平静。10月底的昆明湖上,一个个、小小的洁白的身影,那是红嘴鸥,来自西伯利亚,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到昆明湖过冬,此刻看到的是它们的“先头部队”。广阔的湖面上,它们时而悬停;时而展翅;时而与前来喂食的人们互动……
昆明有故事。
云南省博物馆。博物馆,是行程之外的一个点。在打车去官渡古镇的路上,的士师傅推荐,因官渡古镇与博物馆一街之隔,所以欣然前往。一座博物馆,一条历史的长河;从远古到近现代,走进各时期的云南,仿佛穿越了时空。大理段氏,也变得真实,不再是金庸小说里一个神秘国度,而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护国首义、开辟滇缅公路与驼峰航线、西南联大等学校迁入昆明、“一二 一”运动、昆明起义……突然意识到这些存在课本上的历史事件,是发生在脚下的这片土地,此刻,橱窗里的照片比课本上更震撼心灵。
昆明很风情。
昆明的民族风情,是骨子里透出来的。民族风味小吃、小饰品随处可见。走进云南民族村,各民族村寨错落有致、星罗棋布的聚集在“村里”,“村里”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按照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生活在“村里”,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
火车上, 经过一夜的颠簸,上午9点45分到达昆明站。之所以说“颠簸”,仿佛一整晚都能听见车厢与车厢的撞击声和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
下车伊始,细雨绵绵。在候车点排队打车的时候,雨势变大,雨水飘进候车棚,打湿了衣服。看着有些狼狈的自己,顿时感到昆明对我的不友好。打车的人不少,保安在维持秩序,来一辆车,上一批客人。二十来分钟后,终于上了车,告诉司机要去的地方,这样的天气,无心与司机交谈。雨势没有减弱,拿出手机看了看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雨、雨、雨!心里一阵茫然……
坐在车里,默默看着窗外。“北京路”的路牌落入眼帘,车在北京路上缓慢前进,司机进入左转车道等红灯。绿灯,车左转,直行几百米后,突然感到一缕阳光照进车窗。我惊喜的抬头看了看天,蓝天、白云!心里的阴霾顿时一扫而空。
的士车继续前行。车窗外,黄色的塔影一闪而过。塔与寺院息息相关,寺院动辄有上千年的历史,历史短的也有百年来年。还沉浸在古塔的思绪中,已到达酒店楼下。感觉酒店离古塔不远,心里盘算着找时间过去看看。付款、下车、取行李、跟的士师傅道谢,完成一系列“流程”后,看看周围的环境:道路不宽,双向两车道,道路两旁树木的遮蔽下,更显得幽静。马路对面有几家小吃店,看着心里挺高兴,不用为吃的发愁。
酒店在书林街,何谓书林?藏书多的地方谓之书林,顿时感到满满的文化气息。酒店附近的“敬德巷”、“石桥铺”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敬德巷,是为了纪念尉迟敬德么?石桥铺,虽不文雅,但像一个由来已久且沿用至今的古地名。诸如此类的名字,还真不少:东寺街、西寺巷、圆通街……仿佛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承载一段历史。
金马碧鸡坊。即金马坊、碧鸡坊。第一次看见这个名字有些懵,“碧鸡”是什么?百度一下,碧鸡可能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凤凰。有关金马碧鸡坊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汉代。古代的滇池和滇西广大地区气候温润,植被茂密,适宜各种飞禽走兽繁衍生存。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此郡(益州郡)……河土平敞,多出鹦鹉、孔雀……”各种飞禽如原鸡、箐鸡、野雉、锦鸡和孔雀等成群生活在山林溪谷之间,少数民族先民认为是吉祥美好的象征。“碧鸡”其实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凤凰。它的原型应该是南中所常见的孔雀之类的珍禽。少数民族先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编织出了“碧鸡”的美丽神话。
眼前的金马、碧鸡二坊,重修建于1998年。
作为昆明的人文景观和城市的标志,位于传统中轴线的南端,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东为金马坊,西为碧鸡坊,二坊相隔约数十米,均为门楼式木构牌坊,飞檐翘角,与忠爱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坊。金马、碧鸡二坊建成后,屡遭兵燹,又多次重建。光绪十年(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主持重建的金马碧鸡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被拆除。1998年再次重建,虽然按照原来的风格在原址上,建成20年,虽然有千百年的传说,但建筑本身却没有饱经沧桑之感,缺少了一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