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日期/2012/11/18
天数/5天
人均费用/200元
人物/三五好友
玩法/自驾
说实话,广州的那座小洲村,一点也不美,但绝对是练习拍照的好地方。
话说姐先后去了两趟那村,12月1日和12月23日,天气都不错,尤其是23日的那个周末,阳光明媚地照耀着羊城大地,不出游实在是对不起老天爷,呼噜地就唤上两位漂亮MM,操起各自的行头,带着她们就往小洲跑……两位MM例牌是姐的同事小Y与小g,她们在俺的影响下对摄影的兴趣日益浓郁,欲罢不能……嘻嘻俺承认我有点自私,叫上她们更主要的是我有了“私家模特”,拍人物时不用“心慌手抖腿发软”了,对着她们俺是爱咋拍就咋拍……真心感谢两位美女~····
【一:启明社区】
为什么叫“旧东山”?因为在2005年之前,这儿一直都有个东山区,之后被越秀区吞并……姐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广州东山人,浑身都烙满了“东山”的烙印,所以——俺至今都心有不服,凭什么就并入了越秀区?为啥它越秀区就不能并入东山区?自古就有“东山少爷”的说法,是不是从今要改称“越秀少爷”啦?别扭!气人……
+1
介两位童鞋也是上月和俺一起过澳门拍照的同事,调皮的很呀~看不出来吧,这是张自拍照
但现在太晚了,俺要先呼呼去了~~~
(本文文字、图注均属本人主观注解,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仅代表本人观点。欢迎各位看官拍砖纠错,避免误导网友……)
12.1和12.23
+1
坏坏的姐^....
+1
+1
小资属性的g大师
+1
少少忧郁气质的Ymm……韩剧海报有木有?
MM的相机,白色那台是小Y新买的F3,黑色是小G的C3
+1
+1
老家伙配老相机……
(图片有部分为小G及小Y的作品,谢谢提供)
【时间:2012年的最后一天】
【地点:旧东山,南至新河浦,北至寺贝通津、烟墩路,西至署前路,东至达道路一带】
【人物:姐】
【天气:风和日丽,气温宜人】
【工具:D90+10-20镜头】
先发图,后解释……
+1
“黄埔古港”那块硕大的咖啡色旅游路牌,在广州的道路上见了N多次,但我从来都没想过去看看,总觉得它在黄埔区那边,有点远。后来总听朋友们介绍说它那里什么什么这样又好吃、那样也好吃……广州人就这样,永远是将“吃”摆在第一位,完全忽略了黄埔古港的历史意义。上个周末终于抬腿往古港跑了。其实也是无心插柳,误打误撞地去了趟黄埔古港。原本俺计划是去小洲村,结果跑错了方向;那小洲村也是一座深藏于广州市内的古老村落,所以很容易让人混淆。谁让广州有这么多有历史有故事的古老村落呢,不能怪俺……
+1
+1
+1
+1
+1
虽然是古港,但仍然有少少工业的味道
+1
进入古港前,能见到这些一排排的仓库式的平房,应该是原码头堆放货物的地方
+1
小道边上盛开的牵牛花
+1
古老的大榕树,见证了古老的羊城,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1
几百字,浓缩了千万个故事……
+1
黄埔村里悠闲的老人
+1
历经风雨的红伞,你曾来过?
+1
饱经沧桑的破船,你曾同舟?
+1
+1
+1
+1
【其中纪念展示区由黄埔税馆、永靖营(兵营)、买办馆、夷务所和展示街组成。黄埔税馆是整个建筑群中的重点。兵营处设有营房、瞭望台、兵器架等】
+1
“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前的志愿者,但不知道他们为何一直在吹笛子,是在呼唤凤凰吗?
+1
【“哥德堡”号商船由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83年建造,曾经三次抵达广州,航行海上丝绸之路】
+1
+1
很好看的蓝瓦屋顶,浓浓的岭南格调……
+1
+1
【在文物专家的眼中,黄埔村俨然是一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活的博物馆,这里的建筑风格和哥德堡东印度公司迥异,但访客的感受完全可以对接——最有价值的历史就存在于当下人们的内心】
+1
+1
【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的余定邦教授解释:“这些墓碑的存在就说明当时这个港口在‘一口通商’时代,很多外国商人来这里经商,他们不是简单地一来就走,有些还比较长时间留在这里经商,才使得有部分商人在这里去世后葬在这里。”瑞典船长史凯尔的三位先人应该就是长眠在这里】
+1
在“粤海第一关”原址上修复的纪念馆,门前的石狮子很是威武……
+1
+1
+1
+1
+1
下面全是围上的食肆,以吃鸡鸭鹅为主……
+1
+1
+1
+1
+1
+1
+1
+1
这个下次来也要吃……
+1
这个下次来也要吃.........
+1
一路招牌一路吃……
+1
猫记这次也没吃成……不急,下次再来吃……
+1
这个下次来也要吃……
+1
这个下次来也要吃……
+1
这个下次来也要吃……
+1
这个下次来也要吃…… 哦,这些个不能吃……
+1
就这一家就把俺撑饱了……
+1
就是这些美味的小食:凉拌鱼皮、话梅猪手、猪红汤、药膳凤爪、和味牛杂、香煎罗卜糕……哇!两人吃饱S……
+1
这家店的摆设古色古香
+1
很有故事,不过俺光顾着吃了,没问没看没听,来不及……
+1
大致望了一下它那满墙的历史……
+1
入街里还有一些工艺品的DIY创意店
+1
比如这间“哈乐书吧”,花钱买个瓷公仔,可自己上颜色
+1
+1
两间工艺品店,其实村里还有许多这类的商店,俺没来得及去晃……
+1
黄埔中学
+1
一间小吃店的招牌,在工艺品店的旁边
+1
+1
+1
+1
+1
满池春色呆不住,一朵荷花冒出来
+1
+1
自行车出租处
+1
再见小船,下次俺再来——吃……
(本文文字、图注均属本人主观注解,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仅代表本人观点。欢迎各位看官拍砖纠错,避免误导网友……)
【仁威祖庙】
+1
拍照时间:11月17日,相机D90,镜头18-105
+1
+1
【庙宇建筑庄严古朴、富有鲜明的岭南传统工艺的特色,极具欣赏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那幅标语,我无语~~~
+1
+1
+1
【石柱、石狮是庙宇的特有装饰物,这对蟠龙石柱顶上各雄踞一只瑞狮,它昂头挺胸,威武雄壮】
俺最近喜欢这么拍……
+1
【石柱上雕刻两条戏珠的蛟龙,上下翻飞于祥云之间,栩栩如生、气势不凡。这对石柱建造于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是广州现存不可多得的古石雕精品】
+1
+1
【金漆木雕是岭南古建筑主要传统工艺。封檐板的木雕,虽然经过几百年风雨侵蚀,但它精美的花卉人物依然神态活现、清析可见,洋溢着南方木雕特有的神韵】
+1
+1
俺本想拍张长长的青砖墙,不料这位小姑娘出现了,还摆出这甫士……她完全不知道我在拍她
+1
+1
+1
+1
全是庙中屋顶上的砖画或陶瓷贴画,我不太会区别,不过挺好看,几百年了能留下来不容易啊~~
+1
【匠师们因材施艺,在纵横交接的梁柱上,或雕刻精美的吉祥花纹走兽图案,或雕刻一组组历史戏剧人物的故事,它们既可独立成章,又互相呼应,疏密动静互相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姿,气势雄豪的立体金漆木雕画卷】
+1
镇宅之宝~~
+1
好像是太岁们……
+1
【大殿中的木雕艺术品比比皆是,有八仙贺寿,梅鹊报喜(又叫抬头见喜)龙凤呈祥、 凤麒献瑞,鱼跃龙门等,大殿的梁枋的托脚,雕成莲花和倒挂鳌鱼形状,梁枋驼峰雕 刻成两对瑞狮,形态各异,生动有趣,线条丰富流畅,狮子的须毛镌刻细致,堪称绝品】
+1
【木雕采用了圆雕、通雕、浮雕、沉雕的手法,把各种木雕艺术融合在一起,又敷 设金彩,流光横溢,体现着清代木雕艺术雍容华丽的特色。细心欣赏,令人赏心悦目】
+1
+1
庙内的两面青砖墙……
+1
有道士在讲天下大事,八卦轮回……
+1
一对母女
+1
+1
离开,前往荔湾湖公园……
【荔湾湖】
+1
泮塘路~~它的对面全是吃的~~
+1
看到没,马路的对面……前方右手边是荔湾湖,更前一点可到泮溪
+1
公园大门
+1
一池不太清澈的湖水,别被水中倒影所欺骗……
+1
左边是广州著名的“泮溪酒家”
+1
有人在练字
+1
有人在看报
+1
有人在画画
+1
有人在独唱
+1
有人在对唱
+1
有人在运动
+1
有人在跳舞
+1
有人在打牌
+1
有人在“吹水”
+1
有人在乐哈哈……
+1
+1
+1
+1
【两千多年,荔枝湾经历了深刻变化。荔枝湾盛产荔枝,晋代已有记载,唐代建有“荔园”,五代十国时代,统治南粤的南汉在荔枝湾处建“昌华苑”,遍植“红荔”,隆重推开荔枝湾的繁盛时期】
+1
+1
【到了近代,特别是二十年代后出现许多画舫游艇,每每在荔红荷香的夏夜,月明风清的朗晚,在媚影般密匝枝桠的眨闪摇曳里,水波悠悠荡漾,游客们坐在八桥舫里、轻舟船河上,往来穿梭于钟灵毓秀的荔枝湾】
+1
【一面临水凭风饱吮沿途荔夹岸、荷田数蜜香,一面品尝荔枝、西瓜,还有鱼片粥、艇仔粥、炒田螺等风味小食……】
+1
【于是,荔枝湾在众民心中更成了一处天堂乐园,人间仙境】
+1
【园内有近300株荔枝树,为1985年重种。公园总面积27公顷,水域面积占62%,陆地面积38%,由小翠、玉翠、如意、五秀四湖组成,以桥、堤相连,有园林建筑八亭、八桥、四廊、三厅、一轩、一阁,散落在碧波绿树丛中,颇具岭南园林建筑特色】
+1
+1
【1985年评选出荔湾湖八景:花坪舞缘、榕荫歌声、玉湖泛舟、荔拥虹桥、仙祠古渡、春波松影、紫微秀径、沙渚菰蒲,都是游览荔湾湖的好景点】
+1
+1
+1
+1
【泮塘/泮溪】
+1
【泮塘在广州城区西部,原是南汉刘氏华林园,亦为西御苑旧址】
+1
【南汉时为珠江滩地,多池塘、洼地,称半塘。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以典雅之意,改为泮塘】
+1
+1
【传说古时此地所产之「五秀」(这五秀,本来是五种植物植茎﹕莲藕、菱角、茭笋、马蹄、茨菇,但因为泮塘水土肥沃,这五物特别肥美,故得「五秀」之美誉)】
+1
+1
【翌日,五位农人把各自的梦境说出来,竟然相同,於是,龙津与泮塘的村民便合力将两水贯通,水源变活,不但所产的植物肥美,而且还改善了西关的风水,因为以勘舆学而言,泮溪、荔湾为西关的「青龙」位,青龙神气,整个西关自然就有运】
+1
+1
+1
+1
+1
+1
+1
这两张也是某名人的旧居
+1
【解放后,西区也改名为荔湾区。近年,有人提议在如此泮溪酒店的「风水基」以及荔湾湖畔,复修荔枝湾的小河,让花艇穿梭其间,重造旅游景点。到时,老飨又可以在荔枝湾的艇上吃到真真正正的「艇仔粥」了】
+1
文塔码头
+1
+1
泰国皇室赠送的四面佛
+1
有四面佛相伴,小罗汉又笑了……
+1
旧时候的大门就叫“趟栊门”
+1
书法一条街,不过俺没见到有什么书法类的东东
+1
戏台
+1
涌边挂着的戏剧面谱
+1
这幢小红楼已经被“艺术”了
+1
+1
这说明,这场地上还住着居民
+1
雏鹰展翅……
+1
+1
+1
内街内巷
+1
+1
+1
+1
博物馆内,俺在外面拍的,没进去
+1
博物馆外景
+1
小孩子在民俗馆门口玩耍
+1
这家“莫大毛”我从没试过……
+1
+1
+1
艇仔粥啊艇仔粥……
+1
“五秀”(指莲藕、菱角、茨菇、马蹄、茭笋)马蹄粉是有故事讲的……
+1
这家不知吃啥的……
+1
哦,向群!我经常去,真心介绍不错滴说……
+1
开记,吃甜食为主
+1
莲苑,不认识 ……
时间:2012年12月2日
+1
最近拍照拍抽了~~12月2日一大早就驱车20多公里,跑到鱼珠码头
+1
+1
小时候跟着娘走亲戚时,是需要“去旅行,搭车又搭船”……不知道还有木有老广记得这个广告词呢
+1
而今日的鱼珠,已大不一样啰~
+1
各码头上吊机林立,热火朝天
+1
在渡轮上能拍到许多码头风光
+1
一艘大船在我眼前闪过~~
+1
这边好像是百事可乐的专用码头
+1
远处的江面,刚才飘过的大船变小了~~
+1
对岸码头风景
+1
+1
码头有船载汽车的渡轮,连人带车12元,一船大约8部车,满员即开
+1
对岸停靠着许多军舰和海监船
+1
没准它们刚从钓鱼岛回来~~
+1
我说有军舰不是因为那几只灰色的舰,是因为我整理照片时发现了这几艘花哩胡哨的家伙……
+1
放大了看清楚,是真家伙,是军舰~~~我不是故意拍你的~~
+1
“干军工光荣 保装备神圣”,说明这儿有那啥~~~
+1
+1
+1
对岸的长洲岛,是我登陆的码头
+1
不知道拜金花是什么,从它的对联上猜出是拜送子观音的,嘻嘻~~结婚多年未孕的可来拜拜哦
+1
金花古庙的背后有一条这样的小道,顺道走,经过时会惊见许多老鼠与你作伴~~
+1
木怕,一会儿就见到它了——白鹤炮台
+1
炮台的下面,阴暗~~
+1
炮台的上面,郁葱~~
+1
+1
其实人家是用来滑动大炮座台的,很科学滴设计~~
+1
+1
从炮台远眺,已经望不到狮子洋了
+1
+1
+1
哦,这算是当时的洋大炮了……
+1
而且是15门里仅存的一门~·····
+1
【长洲炮台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全长近两公里成扇面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
+1
【各炮台之间距离不等,所配置炮台的数量和炮位的大小,亦因地势而不同】
+1
白鹤岗炮台里一株从石缝中挤出的小植物~~
+1
到对面的“大坡地炮台”看看去~
+1
高高在上的炮台,怎么像座宅子?
+1
大门紧锁,木有开放~~~
+1
我往它对面的高处走,回头看见里面好像已经木有大炮了
+1
只有城墙一道道~~
+1
【各炮阵地均有辅助设施,如兵勇宿舍、弹药库等。巷道及房间通风设备良好,其建筑均为拱顶、原壁、砖石结构,水泥荡面】
+1
+1
唉~~下山吧,从“大坡地炮台”下来的小道
+1
继续去找深井古民宅
+1
完全陌生的地方,俺第一次来
+1
终于找着了~~~不仔细看会一下子闪过~~
+1
结果是失望的一塌糊涂~~
+1
真心很破旧、很原始、很杂乱、很零散……
+1
不过大家要的不就是这样的感觉吗?
+1
人们来挖掘、来探索、来怀旧、来好奇、来破坏~~~~
+1
这些紧闭的大门,好像还没做好对外开放的准备~~~
+1
一砖一瓦,一树一木
+1
都显得很古朴、很沧桑~~
+1
我看着这样的地板,好像听到了儿时木屐敲到石板发出的声音,由远至近~~
+1
“阿乌婆来了”~~~~孩子们会哇地一声,鸟兽散开~~~
+1
+1
【凌氏宗祠上的石雕木刻,虽然现在已经相当破旧,但昔日华美精致的砖雕、木刻,还是保留了下来】
+1
【祠堂大门禁闭,门内透出刺眼的光线,显示荒废很久,里面想必杂草丛生,只有那精美的雕梁画像还默默诉说着这曾经的辉煌】
+1
+1
【细看又感有所不同,青砖灰瓦的围筑中还吸收了客家式的碉楼和西洋式的石柱、门楼、花纹图案等建筑特色,兼收并蓄中体现出了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及当时人们的富足程度】
+1
+1
+1
+1
【村内富有岭南特色的青砖大屋建于明末清初,石板街巷比比皆是,古老的祠堂、斑驳的牌匾、醇厚的粤曲堆砌出浓浓的古韵】
+1
【在岐西坊有九间保存基本完好的古老大宅。由于这些古民居的业主以居住港澳或海外为主,大多无人居住】
+1
【气势恢宏的“愚园”,是昔日凌鸿年的宅子,里面就有一栋“西洋式”的西关大屋,木大门、石脚青砖、灰瓦飞檐满洲窗、龙脊横空……一派岭南古风】
+1
【不少村民依然居住在百年老宅中,傍晚时分,外出的人已经归来,木门紧闭】
+1
【从向外探出枝叶的植物中想象宅内的景象:长满青苔的石砖,匍匐前进的昆虫,郁郁葱葱的植物】
+1
【也有还有一只正在打瞌睡的老猫,就像深井古村那些坐在家门口纳凉的村民一样,神情淡定地看着来往的游客,不理会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
+1
【他们在城市尽头的桃花源里,过着和祖辈们一样的生活】
+1
【正吉坊里则是窄长的石街小巷,保留着宗祠、私塾、书厅、民居、店铺和公用的古井,不少人家的外墙上种满了霸王花】
+1
+1
【村落内石板街和青砖房屋比比皆是,对于喜欢古建筑的人来说这里不是为一个双休日的好去处】
+1
【深井村从未开发过,没有售卖纪念品的商铺,也没有烦人的导游纠缠你,当然也用不着买门票】
+1
【但随着大学城的开发,古村落不再象往昔一样宁静。
广州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始建于元末明初(够古老了),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小洲”,被称为广州“南肺”。已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并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走在村落里,河涌蜿蜒交错(姐见到的都是些臭涌,游走时请眼睛尽量不要往臭涌看,会恶心……)、造型各异的小桥枕溪流之上(小桥到有几座,溪流全无),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古老的宫庙朴实淡雅,传统的民居参差错落,在绿树婆娑的掩映下,象一幅画有小溪、绿树、灰垣、素瓦等具有岭南水乡特点的水墨画(全是脏兮兮的“水墨画”)……昔日的瀛洲八景中的“西溪垂钓”、“古渡归帆”和“翰桥夜月”的景色都是与村中的传统建筑有着直接的关系。除了古道古桥,小洲最让人瞩目的是它的古建筑蚝壳屋。小洲的蚝壳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曾经多达百余间,如今大部分已被拆毁,仅剩下3间,主要因为屋主举家外迁等原因才得以保留。小洲的祖辈村民们因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据说,用这种方式构建的屋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
公园旁边有座已经荒废了的祠堂,祠堂的广场全部用条形青石板铺就,一踏上麻石时,脚步声由地面往下传送,回音沉闷悠长,让人从心里油然生出虔诚来;祠堂里高高的柱梁,给人造成无形的心理暗示,不能不以一种朝圣的心情面对里面的事物;祠堂的石板缝里长满杂草,里面没有任何摆设,正堂牌匾上的雕花素雅自然,墙壁间仿佛写满了光阴的故事;祠堂高翘的屋檐,依稀可见当年雄伟俊俏的风采。这一切都引发着我们对先民们生活的想象,他们在重大的节日里聚集在祠堂中,或祭祀神明祖先,或商议村中事务。
小洲村河道环绕,巷巷相连,古木郁郁葱葱,河中停泊着小木船,河水经年累月拍打着古码头。只是在这代表岭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青砖青瓦的淡雅画卷里,却跳跃着众多新式艳丽的现代楼房。
……
以上文字转自网络,以下照片为现场图片。
说实话,这里根本就不能当风景来观光,用姐另一位同事LMM的话来说:还不如我乡下的村子漂亮……小洲村,因为离广州大学城的美术学院较近,早些年一些有艺术范儿的“艺术家们”陆续汇居此村租屋居住与教学,从此艺术的氛围慢慢在此衍生开来,比如绘画,比如摄影,比如行为艺术表演等等……
好了,跟姐走吧……
+1
+1
【小村悠悠外观——古老】
岭南建筑的招牌
+1
青石巷
+1
好多古宅都大门紧锁
+1
废弃了的墟~
+1
村里到处可见“个性广告”
+1
一面整齐的老砖屋,至少没有五颜六色的水管和电线
+1
许多老屋被改造成这种范儿
+1
但——还是避免不了本质的显露
+1
老屋与新屋多数都是紧紧挨着,亲热的可以……
+1
村落中的破落
+1
路边一景
+1
偶尔抬头,还能见到一些过去……
+1
传说中的明代古井吗?不确定……
+1
这种石墩,如果放在家里的入户花园里,够气势的说
+1
飞檐
+1
拱门
+1
小桥
+1
流水……这水还算是干净的了,至少不会让姐觉得恶心
+1
+1
传说中的蚝屋,走过好像还有一阵海鲜味从鼻前飘过~~
+1
红砖表示解放后农民的屋,青砖表示解放前地主的屋
+1
这不是珠海的拱北,是小洲村的拱北
+1
+1
+1
煲猪脚姜~~~一碗八元,有点小贵
+1
这是一间村里早期的理发店,大号“从头做起”,但现在堆满了或真或假不知名的东东
+1
村边的一条河涌
+1
有点偏故人少
+1
两位MM在远处比划着
+1
四海公祠估计是座庙宇
+1
+1
另一处简约而大气的大门
+1
+1
小桥上刻着的口号,也不知道是以前留下还是最近留下的
+1
有点“红专厂”的感觉……
+1
被她发现目标,我闪……
+1
某桥头小屋,迎风的红灯笼在摇曳
+1
这涌里因为没水,泛着黑呼呼绿悠悠的污迹,为了不让人恶心,还是转成黑白色调吧
+1
村里也有富豪大宅
+1
摊上的工艺品
+1
摊上的用品
+1
风吹摇曳着的树须,还有喳喳叫的鸟儿
+1
被艺术化了的大门
+1
镜头穿越祠堂
+1
村里有许多这些被拆下来待用的旧砖
+1
+1
+1
+1
巷弄里的许多文艺小青年,以各种形式生存着……
+1
长在墙壁上的杂草
+1
窗户稍改一下风格的话,还是很洋气的
【村里的十米都】
十米都,一间让我流连忘返、古色古香的村庄咖啡店,静静地埋藏在村落中不起眼的巷弄里,被我们不经意地发现,因为那里弥漫着咖啡的香味,我们闻香而致……
+1
就是从这里左转而入,可惜的是,第二次来(23日)那天,旁边的屋主在拆自家房子,我们无法进入
+1
这组照片全是12月1日那天拍的,好在姐拍了它一堆的照片。这是它对面的卓思咖啡屋
+1
十米都的门面
+1
这是我对它的第一眼
+1
这是我的第二眼
+1
然后~~·····这是它小院子的全景
+1
再进入……呃,我被她H住了~~~~
+1
+1
+1
+1
+1
院子里转了一圈后,姐决定粉她了~~·····
+1
小巧精致的吧台上应有尽有
+1
不大的空间被改造成两层,右侧还摆放着早晨配送的台式甜点
+1
隔壁还有一间屋子可供客人发呆看书
+1
隔壁还有一间屋子可供客人发呆看书
+1
一切陈旧的物品在此焕发新春
+1
古老的窗架上站着愤怒的小鸟~~
+1
从窄小的木梯子可爬上二楼,另有天地
+1
同样被分隔成两间,各放了三、五张桌椅
+1
这幢屋子的结构据说业主不让随便改动,十字就在原基础上翻新重新装修,费了挺大的功夫
+1
包括这种旧的红地板砖,打磨打了好几层才有这些个效果出来……
+1
墙上挂着十字自己远程西域拍照的旅游照片,有西藏雪山的,也有新疆湖泊的,我喜欢~~·
+1
于是姐留下了自己的大号……
+1
更惊喜的是,与老板十字聊天,她一高兴,拿出小妹米奇妈妈做的私藏品——“千层马蹄糕”出来让我们免费品尝,这是有钱也吃不着的好东东,是番禺的米奇妈妈亲手制作的食物,谢谢米奇的妈妈……
+1
这是配送的台湾甜点,也是非常捧滴。当时我点的是云南小粒咖啡,但店里没货了,小妹米奇推荐我品尝一下埃塞俄比亚产的咖啡,试过后感觉口感也不错,所以才有了“好咖啡 有”的留言
+1
+1
十字从西域带回来的装饰品
如果你们有机会去小洲的话,走累了不妨去十字都小坐一会,相信你会有收获的……真心推荐,不是帮她广告,一面之交而已……
+1
MM们的自拍秀开始……
+1
+1
+1
+1
+1
+1
全场只有三人,猜猜是谁拿的镜头?
+1
这个不用猜,一看就是姐举的相机,嘻嘻,还有一张更诱人的画面,我就不上了……
+1
+1
以上全是自拍照,场景全在小洲村……谢谢老天爷,那天阳光很好
+1
她们的相机有取镜框吗……
12月1日那天,赶上公社礼堂广场正在举办现场行为艺术表演,顺手拍了几张……
12月23日那天,进入公社礼堂参观行为艺术展示,十来分钟下来,姐们一头雾水……
+1
+1
+1
+1
+1
+1
+1
+1
+1
这张也算是行为艺术吗
行为艺术这档子事俺还真搞不懂,观后的感觉就是:要不他疯了,要不俺疯了……国外站在街头表演的所谓艺术行为,和这些个人们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来到小村,当然也要抓拍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之类……
+1
在简氏祠堂门前的一枚小女娃,看样子是正在发烧,衣服穿得连小胳膊都垂不下来了……
+1
礼堂广场上一位卖冰糖葫芦的老伯,长得很小日本,正“严而不怒”地望着俺
+1
父子……
+1
铁定是本村的一位包租婆……
+1
叨唠啥呢两位老人……
+1
我吹我吹我吹不出……
+1
臭涌边玩耍的孩子
+1
放工啰……
和MM们一起拍照,拍的就是要个性,够张扬……
+1
冷月无声
一场雨下了一夜,
因雨而纠结的回忆
临水而歌
+1
雨打的冬日
犹如你的目光
絮柳轻曳
犹如那悠长寂寞的离恨
+1
风,没有方向地吹
吹皱了一季的忧伤
惹了尘埃
溅起萧瑟
守望时间的轴
将岁月织成离人眼中的凌罗
+1
心底的忧伤
断了三千痴缠
在你轻轻的转身时
浓情是否只是一场无谓的清欢
+1
悲伤只因枯了一地的花
立在此岸
执一枚传说中的火种
只为点燃你蓦然回眸的眷恋
+1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
才换得与你今生的擦肩而过
写一阕前世今生的痴曲
是否就能道尽今生的寂静与欢喜
+1
谁在冷眼旁观
谁在望穿秋水
满怀的柔情
织成一片回锦
+1
不是我
不是你
谁的思念能那么长
忘了是谁把微笑刻成一朵花开的样子
+1
干涩的回忆
绵延成一条忧伤沉淀的长河
梦醒
开始微笑
+1
你用沉默一刀刀划伤了我眼底的碧潭
我用无语一点点抚摸着那烟火的印痕
+1
如果你懂
请别打扰我
越过我的眉间
憔悴成远去的影
+1
你的天涯
终究隔着多远的距离
倾覆满地繁华
+1
我的海角
只因梦了一场雨
洒落一地心碎
+1
几度春去秋至
时光在此仿若胶着了般
凄凉的影只是幻觉
沉在时光的深处
素指轻捻
把曾经的爱慢慢镂刻成
每一缕微笑
每一个眼神
(文字是姐用别人的几篇网文篡改的,瞎文艺了一把————)
+1
最后上一张姐的男朋友——憨豆
姐从小就在东山区的环市东路上长大,打记事起的幼儿园时代,就在东风东路(以前叫东风五路)和环市东路这两条广州的主动脉上打滚。那时代父母全下放到基层,整周整月地不回家(也回不了家),姐自小就处在物资丰富但情感缺乏、返风下雨都没人理的自生自灭恶劣环境下成长,跟没爹没娘的野孩子没两样,“三寸小脚”外婆和“浪迹江湖”外公偶尔从韶关过来看一下俺兄妹仨;那位比俺年长七岁的兄长念书早,十来岁就被分配到广州郊区的农村分校劳动,弟弟太小,好心的河南姨妈(住前进路)就把他带过去看养。剩下没人疼没人爱的俺,在党组织的“关爱”下有幸进入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嘿嘿~~那会儿的幼儿园是请都没人愿意去的,那年代的家庭里,孩子都是一群一群地生,妈妈们是既不舍得花钱又不舍得离开孩子,所以幼儿园的入托率是非常低,那跟现在的市一、市二幼,家长们打破头、倾家产都要争着入……
在此背景下的姐6岁就开始了自生自灭的悲惨人生,每逢周六下午基本上是三条路径:一是跟着幼儿园阿姨(忘了她名字,但至今都对她心怀感激)回家,她住今天的水均岗,离福今东的市二幼不远,周一再回到幼儿园;二是跟着父亲的同事李叔张叔王阿姨类回家,基本上也都住在附近,周一他们再送姐回到幼儿园;第三条选择是最恐怖也是最不安全的,就是谁都没空搭理姐时,俺就只能领着阿姨发的两条香蕉或一枚苹果(姐至今都很爱吃香蕉,就是那会吃出的感情),还有两个苏皮面包或合桃稣,这些食物在那时可都是好东西呢,然后自个儿跨过两条马路回家去,独自面对恐怖而漫长的周末。
……
(此处省略五万字,要再写可编故事了)
+1
姐的拍照跑街之行从这里——启明大马路开始的
+1
红圆点是第一次放车的地方,没保管,沿着红线走了一圈;然后将车子开到东山肉菜市场旁(红三角),交保管后决定沿新河浦路段走一大圈看看
+1
打算利用假日的好天气在此转一转
+1
拍拍小时候经常穿过流连的地方
+1
今天看来,已全然没有儿时的光影了
+1
当然是指现在的影像漂亮清晰多了
+1
+1
他家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一进门那万花筒般的花地板、带浴缸的大浴室、三尖八角带蓝色花窗的卧室、转弯的大阳台,还有大厨房和杂物间,这些在俺爸环市东路的宿舍房里是绝对享受不到的,虽然咱家也挺大挺宽敞的……
+1
这让俺小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少少的阴影,恨不能每个周末都让董叔叔来接俺回家,共享他家的“天伦之乐”,他的家有爹有娘有兄妹,他们都对俺很好,可怜的俺……
+1
+1
+1
+1
+1
+1
“救救我爸”?“救救我丈夫”?这幢楼里发生神马事??
+1
+1
+1
+1
+1
+1
+1
以上的照片是这“启明大马路”的左侧,下面的照片是牌子的右侧
【二:龟岗社区】
先听姐细说一下东山的历史。
广州人向称丘陵为“岗”、主岗为“山”,所谓的“东山”根本就没有山,之所以叫“东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现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总镇两广的内官太监韦眷于广州城东部(今署前路,即东百对面、原1号车总站的那块小小广场的位置上)建永泰寺,后亦称东山寺。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东山寺,“东山”源此得名。因寺名而渐次将寺四邻成片的岗台地区泛称东山,大概始于清初。及至清末民初,这片岗台地开发成街村,侨房成批涌现,民俗习称寺四邻的街区为“东山”一直相沿未改。民国20年(1931),设立东山区公所,是市属行政区以“东山”命名之始。解放后东山区公所为人民政府接管,经历了三次分合和区名更改,1960年8月定称东山区。2005年5月并入越秀区。
至今五羊新城一带的“寺贝通津”、“寺右一马路”等名称,所指的“寺”就是这个东山寺。由于旧东山位于广州城东,地势较高,地广人稀,在20世纪初,国外基督教选此地为传教基地。教会早期开辟的一些幽雅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归侨结庐定居。从此荒凉的东山日渐喧闹,成为一个高档建筑成群的住宅小区。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广州有俗谚为证:“西关小姐,东山少爷”,“有钱住西关,有势住东山,没钱没势住河南”,“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套房”,可见昔日东山洋楼有“几巴痹”。
+1
+1
东山原是广州的老城区,以前仅指中山一路附近,八十年代以后包括了德政路以南水荫路以东的大片区域,现在“东山区”没有了,不见了
+1
寺右村、寺贝底、寺贝通津等村名、地名都与东山寺有关,大概的意思就是寺后边一带的村和路
+1
+1
这儿一直往前走即可走到瓦窑街和新河浦
+1
龟岗的“东山肉菜市场”前面整修过的楼和道路,往前走有曾经著名的“东山酒家”
+1
旧东山的发源地,“东山寺”原址,现在全无踪影……东百,老字店
+1
“庙前直街”说明这里确实有座庙
+1
这个丫型路口的左侧通往东山教堂和寺贝通律,右侧是一堆的名校和恤孤院路等旧洋楼扎堆的地方
+1
+1
广州市第七中学校园内建筑
+1
七中侧门,一个三叉小路口,很漂亮的一景
+1
东方红幼儿园外墙
+1
+1
+1
碰到有“东山少爷”准备迎亲,好日子呢
+1
这对母女从姐身边飘过时还没意识到她们服饰的另类,赶紧从后面追拍了一张
+1
这栋房子像被战火烟熏过似的……
+1
+1
+1
回到烟墩路,左边是七中,右边是培正小学
+1
百年名校——“广州市第七中学”
+1
烟墩路,因小山头烟墩岗而得名,在20世纪来临之前,广州市区内的东山仍是大东门外1.5公里的荒郊野岭及大型的乱葬岗,君不见那殡仪馆、嘛陵园嘛墓嘛全在这头吗?
+1
几座小山丘延绵起伏,烟墩岗就是其中之一,岗的周围是一些禾田、菜地和小鱼塘,人烟稀少,分属寺右乡、山河乡
+1
1909年,几位美国侨眷向寺右乡农民购买了现烟墩新街整块地,平整后于1911年划分为6块出售,这是华侨在东山最早的房地产开发。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侨回国建房,烟墩新街逐渐成型
+1
华侨建房兴起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很多华侨回国探亲,手头有些资金,在这里掀起了东山侨房开发的第二波高潮
+1
+1
于是,多条道路被开辟并形成,烟墩路就是其中之一,一栋栋中西合璧的楼房也在附近拔地而起
+1
其中美国华侨梅氏在烟墩路建的彩园,占地2897平方米,内有三座楼房,前后有花园,据说是当时东山最大的花园式洋房
+1
+1
培正路
+1
简园石碑介绍
+1
马路两边镶上石画和石碑
+1
明园的石碑介绍
+1
+1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如孙中山、鲁迅等都曾在这里活动和居住过。
+1
东山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俗语云:“有财有势住东山”,东山区的梅花村、新河浦、恤孤院路和寺贝通津一带,时常可见一栋栋外墙斑驳的小洋楼,这是解放前高官要人的私宅
+1
培正路上的“明园” 建筑
+1
幽静小道
+1
其实这样子的房子广州有很多
+1
某院子里还留有圣诞的气息
+1
恤孤院路,因以前有孤儿院的原因而名
+1
1922年修建的葵(逵)园,整栋小楼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式
+1
葵园的红砖外墙、阳台上的两根欧式装饰柱以及铁花窗、铁花栏杆等装饰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
+1
+1
恤孤院路上的逵园
+1
+1
逵园石碑介绍
分布在新河浦一带的旧东山洋楼范围大致为,东起达道路、西至均益路,北接庙前西街、庙前直街、寺贝通津,南临东华东路、新河浦涌和东山湖公园,面积大概有62.9公顷,合共有493栋历史建筑(加上周围扩大区域约共有600多幢)。大部分建筑为独立式低层住宅,多是仿西洋古典式建筑,以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西洋式风格为主要建筑特色。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四座,分别是春园、简园、逵园和培正路的明园(在俺上文第二部分有介绍)。这一带是旧东山欧陆风情的最直接体现,作为华侨开发东山的历史见证,这里汇聚了海外特色的小洋楼、教会和园林,它既是本地人眼中旧东山风味的最好地段,更是外地游客寻找旧广州特色的休闲地标之一。
新河浦社区是广州市政府首批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位置,是广州市现存规模最大的中西结合的低层院落式近代住宅建筑群。
+1
+1
新河浦一带,因以前叫新河浦村而得名,都是民国时期归国华侨起的,当时那一带地皮都给华侨们买下
+1
+1
古树绿荫下光影斑驳,西洋式别墅群古旧而深沉。
+1
+1
近代民居群保持了以前的独院式格局,建筑既有上世纪民国时期风格的别墅,也有70年代的现代建筑
+1
具有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西洋风格的建筑特色,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街区,文化价值非常高
+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新河浦路、恤孤院路、培正路和烟墩路一带的别墅群为代表的东山民居建筑区开始诞生
+1
这种住宅楼房以独有的厚重红砖为基调,配合罗马柱、铁窗花等欧美各类别墅建筑元素
+1
烟墩路至新合浦一带是老东山风情的最直接体现,集中了广州最具东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建筑
+1
它体现了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海外归侨的生活缩影
+1
如今已成为富有情调的休闲之地
+1
姐在行走拍照的过程中,同样见到或三五成群,或独自行走的拍客在四处晃动
+1
这儿的楼房最高不超过四层
+1
街道两旁绿树苍郁,绿树层中洋楼掩映
+1
小洋楼间的安静小道与大马路上的熙攘成鲜明对比
+1
东山会所
+1
+1
小广场一角,旁边就是逵园
+1
小广场的另一角
+1
培正新横路
+1
+1
+1
+1
+1
+1
+1
+1
培正一横路附近的一些小洋楼
+1
从上世纪初起,一些华侨在东山一带开始建置房产,民国时军政官僚也来这里营建别墅、官邸。以新河浦为代表,出现了许多摩登的花园式洋房,被人们昵称为“红楼”。建筑形式多西洋古典式,也有部分采用中国传统形式;这些花园式洋楼,红砖砌筑,柱式门廊,一改传统建筑“青砖石脚”西关大屋的格调,又有别于“开间窄、进深大”的竹筒屋的布局,形成了城市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东山洋楼建筑风格分为两类,一种是别墅建筑,前后有庭院,主楼多为二三层,外墙用红砖砌筑,水泥钢筋结构,多采用仿罗马、希腊等形式,门廊入口处采用券拱形式和山花顶,形式新颖,副楼多为平顶,清水红砖勾缝外墙,装饰稍逊色;而另一种是洋楼,线条简练,装饰简洁,外墙用红砖砌筑,楼上筑阳台或前廊,室内明亮宽敞,地板铺水泥花阶砖,柚木门窗,主楼前设小庭院。这两类建筑融合在一起,并没有排斥,却显得和谐。
+1
+1
姐今天来的不是时候,没开放……
+1
+1
顺着河涌由西向东行,这是道路的左侧
+1
+1
这里显然多了许多军牌车在行走
+1
有些房子是部队的,因为这里离达道路的广州军区不远
+1
+1
+1
新河浦三横路上的豪宅
+1
+1
+1
+1
+1
沿着路边一路拍……
+1
新河浦二横路上的“润园”
+1
+1
+1
在山河后街上见到这栋建筑
+1
我以为来到了希腊……
+1
+1
走到培正东街
+1
+1
恤孤院路上的“小云雀”很著名
+1
恤孤院路
+1
恤孤院路墙面上的教育强区宣传画
14:30,行走拍照结束,在“味然香”花十元吃了一碗他们的招牌面:有六颗牛筋丸的面……
旧东山,还有好多好多这样的“红楼”,俺下次有时间时,再去找……
(本文文字、图注均属本人主观注解,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仅代表本人观点。欢迎各位看官拍砖纠错,避免误导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