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23
- 收藏409
- 评论14
- 赞154
+1
出发日期/2014/12/09
天数/4天
【崇圣三塔】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国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资料来自网络)
12月的大理,依然是记忆里不曾改变的模样:天,是蓝蓝的,流云来去漂移聚散,有温暖的阳光透过云隙,洒下一道道迷人的光柱,就似神的光照耀着古城。走近崇圣三塔,临池倒影里,千年古塔对影成双;回头遥望远处的洱海,一线如带,碧蓝如玉。
崇圣三塔的门票一如塔身一般高大上,121大元,我们问了才知道,使用携程网上订票只需90元,但是得提前一天订,顺带提醒下想来的朋友们,别像我们没做好功课,当了回“土豪”。当然,不差钱的可以忽略。
阳光明媚,树影横斜,心情愉快的走近千寻塔下,如同探望久违的老朋友一样。
走走看看,边走边拍,我们身边不停的有旅游团队经过,听着导游的声音传来:转古塔必须按顺时针方向来转,才能求得保佑。几位藏民手持佛珠正一圈一圈的转塔呢。
透过斑驳剥损的石栏杆,仿佛可以看到千年流逝的岁月。
隔着山坡下的田野和村庄,只能看见对面山下一条蓝色的长线,那就是洱海。
这是在塔前广场下的一汪池水里拍的三塔倒影,感觉比后面找到三塔倒影公园拍的要好看的多,因为有了背后的苍山为衬托,更显三塔的美。
右侧的小塔和主塔的建筑风格不同,是八角密檐式砖塔,有十层高。
仰望一柱擎天。据说三塔地基是土基,还能历经千年的地震和风雨剥蚀,依然保存完好,只有南北两座小塔被公元1056年的大地震震斜至今不倒,让人叹为观止。而且始建于南诏国时期的崇圣寺,最终毁于晚清咸丰年间,唯独崇圣三塔幸存,尤为珍贵!
面对古塔,足以让那些豆腐渣工程汗颜。
游走在三塔公园里,沿着导示牌找到了位于塔后的三塔倒影公园。
游人们簇拥在这里排着队和水中塔影拍照留念。
三塔倒影,假如日出或者黄昏来,多了霞光的天空倒影,应该会更有气势。我抽空赶紧拍了几张就离开嘈杂的人群。
回到小砖塔的银杏树下,一树金黄的古树和古塔相依相伴。在冬天依然处处鲜花盛开的大理古城,这株金色的银杏才算是看到了季节的变换。
银杏树在阳光下散发出眩目的金黄色,落满一地的叶子,光影迷人。
美的让人流连忘返,拍着拍着,不知道过了多久,才想起来司机小徐和小潘还在外边等我呢。
匆匆忙忙往外走,路边的小景照样不放过。
回头再看看三塔,一拨一拨的游客,络绎不绝的前来参观。
临到出口处的水潭边,一样可以拍到三塔的倒影,只是远了些,倒影也模糊了许多。
离开崇圣三塔,小徐和小潘带我们去离此不远的一塔寺,也叫弘圣寺。
一塔寺位于苍山脚下的小村庄后面,荒草萋萋,荒凉而破败。
其实,一塔寺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这里原本是大理国王宫和皇家寺院,抵不住历史的沧桑巨变,只剩下杂草丛生的遗址。
冬天的阳光朦胧了荒野中的塔影,我们站在破墙边窥探着过去。
四顾无人,围墙内只见枯枝落叶,山坡草木中古塔下,还依稀可见一座古墓。小潘和小徐挪开了挡在门口的路障,想进去看看。没料到从后面山上冲下来倆只狂吠的恶犬,大有不把我们撕碎不罢休的架势,我们正人狗对峙呢,山上又冒出来一老头,操一口难以听懂的方言,指着我们大骂。任凭我们如何解释没用,只好慢慢退出来,那老头才带着两条恶犬消失在荒草堆里。
也许,那是早已衰亡的大理国留下的看墓人?
没能一睹一塔真容,却险被恶狗追咬,这惊魂一瞬,让我们心有余悸。
不过,这次的险遇并没破坏我们慢游大理的好心情。云海居的小伙伴们让我们感受到了温馨和舒适的休闲体验。宽大温馨的客房,有临洱海的亲水阳台,推门可赏每天最美的日出。厨房里的大厨变着花样做出美食,犒劳玩了一天的我们。更特别的是运动休闲模式,那天刚到客栈放下行李,我就骑着单车沿洱海转悠去了;除了单车,客栈还提供越野车自驾、轮滑、桨板、皮划艇等等户外运动方式,足以让你在大理山水间“撒野”,放飞心情·,慢慢品味古城的风花雪月。这里得说明下,这段话真不是广告词,我是真心被感动,极力推荐给有计划去大理的朋友,去了才知所言不虚。
【大理白族绕三灵】大理白族绕三灵,白族称为"观白族绕三灵上览"或祈雨会,"观"就是"闲逛"或"游览"。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迄今已有一千多年。
三灵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佛都"崇圣寺。相传起源于唐代时期西南地区的南诏国。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寨的男女老少,浓装淡抹,各村为一队,从大理城出发,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历时三天,主要是串游这三个寺庙,途径这三个寺庙,所以称为"绕三灵"。后面跟着众男女,充满狂欢情绪。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
【神都】神都是大理最典型而且很有名气的白族本主庙,老百姓称它是中央皇帝庙或“建国神宫”,称庙里最大的本主神为“五百神王”,统率着周围71个村庄的本主,他的神号很吓人:“灵镇五峰建国皇帝”。这个中央皇帝确实非同一般,传说他是南诏功臣清平官、又是大理国王族段氏的远祖,名叫段宗榜。他因为奉南诏国王劝丰佑的派遣,应缅甸王国的请求,率兵打败了入侵的狮子国部队,被南诏封为十八功臣之一。现存的本主庙是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的,东向,正殿三间,南厢房三间,门楼三间,原来门前还有木牌坊一座,上悬“神都”匾额一块。
记得三年前初见大理的时候,便喜欢上了这里。
那时候,我们长途跋涉驱车来到大理,也是个秋天的午后,映入眼帘的巍峨苍山如倾泻而下的瀑布,大理城就密密疏疏的点缀在这瀑布的斜坡上。古城的城墙、城楼,还有古朴的老街,那些檐角长满杂草的白族老宅,流淌在石板街边的清澈水流,无不让人身心放松愉快,在纵横交错的老街上走,走着走着,越走游人越少,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洱海边的村庄,喧闹和宁静,老城和田野,可以在瞬间无痕转换。
但是,由于当年行程匆匆,只是在大理小转悠了半天,就继续上路去香格里拉,并没有撩开大理神秘的面纱,去寻找更多更迷人的人文景观。所以这次得以重返古城,就打定主意要寻找这座千年古城的种种细节,并且事先做了些功课。比如,从南诏国时期开始延续至今的大理白族绕三灵民俗活动,就是我期待而关注的目标。
大理白族绕三灵,是上千年前,起源于洱海边的白族村寨,每逢农历的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白族的男女老少都盛装出游,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苍山脚下的三座寺庙,分别是廿三绕“佛都”崇圣寺;廿四绕“神都”喜洲庆洞村圣元寺;廿五绕“仙都”洱海边金圭寺,一路绕行载歌载舞,每到一处都祈福赛歌,通宵达旦。绕完三灵,才各自散去归家,所以自古就有大理民谚称:“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园。”
去一个地方,欣赏那里美丽的风光,看的只是人家的“漂亮衣裳”;而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传统民俗,才可以看见此地的民风甚至他们思想灵魂寄托所在。
所以,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寻寻觅觅问道上山,终于找到了位于苍山脚下,喜洲庆洞村里的庆元寺、神都本主庙。也就是白族转三灵之一的“转神都”所在地。我所看到的庆元寺和神都,是并排而建的两座寺庙,庆元寺在左,神都庙在右。我的目光一下就被神都庙具传统白族风格的门楼雕饰所吸引,门楼上的木结构藻井,绘满了白底蓝花图案,不外是鸟兽花卉吉祥画面,两扇大门上各绘有门神,四根廊柱上写有对联:“本是为民祈雨泽,主乎斯土享馨香。”
庙前的香炉旁,有两位白族老阿嬤捧着一大把的香,准备点燃祭拜。
老阿嬤点火的神情认真又专注,完全忽略了我蹲在旁边拍她们。这画面,多像两老太玩火哦,哈哈!
点好香,老阿嬤手持香就地跪拜。
她们嘴里念念有词,虽然我听不懂,但是知道应该是在为家里老小祈求平安吧。
在门口拜罢,老阿嬤转身走进了庙里。跟随她们身后,抬眼一看,庙门口两边还各有一武将打扮的牵马雕像,大眼炯炯,清秀可喜。
老阿嬤在第一进骑着白虎的神祗前祭拜。
持铜锤横眉瞪眼的门神。
具白族四合院民居风格的神庙,纯朴而且平实,隐在村庄深处的古庙,早已和村子融为一体。
左右两侧长廊,各砌了一长溜的地灶,几个白族妇女们正忙碌着宰鸡杀鱼,烹煮食物,供奉神灵。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就在庙里烹制食物祭拜的场景,只是好奇,拜完以后,这些食物是在庙里吃掉吗?还是背回家去呢?
妇女们背着背篓从各自的村寨聚集到庙里来的。
第二进是个神情严肃的老庙祝,正在登记祭祀名册。再走进去就是第三进主殿,供奉着神都庙的本主神“五百神王”,也称“灵镇五峰建国皇帝”。这位本主可是大有来历,他是南诏国功臣、大理国王室远祖段宗榜,曾经奉南诏国王派遣远征缅甸,打退了入侵缅甸的狮子国军队,被南诏国封为十八功臣之一,后被百姓尊为护佑一方的本主神,统帅71个村寨。
神灵在上,阿嬤在下。回来才发现,第一个位置的老阿嬤手里敲着木鱼,眼睛却瞪着我。。。
她们手里的木鱼造型各异,这个装饰很多,好像街上常见的小姑娘背包挂饰一样。
这个木鱼就简单实用,和平常所见一样,只是小一号而已。
我找了个木凳子坐下来,静静的听老人们念经,感受着她们心无旁骛的虔诚。
仔细一看,老人手上还有很多挂饰呢!
这位老阿嬤应该在奇怪,我怎么会对她们念经这么感兴趣。
间或有白族妇女站起来,向神行礼,再分别向各位老人行礼,口中不停的说着祝福语---我猜是这样的,因为每个被敬礼的老阿嬤也都站起来回礼。
祭拜完毕,老人们拿着纸钱到门口的香火炉子烧了。
还有一位,在香炉间地上摆放玉米粒,我心里纳闷,这是敬奉天神么?还是喂小鸟呢?
【圣元寺】圣源寺原名圣元寺,寺里有一块明景泰元年( 公元 1450 年)立的《重修圣元西山记》,从碑文看,这个寺又叫圣元西山。大理白族地区有许多佛寺都称“山”,如班山(感通寺里的寺)、紫云山、彩云山等,这是白语称寺为“山”的缘故。据碑文载,圣元寺始建于南诏,到大理国时已经是香火旺盛的佛寺了。寺的建筑原来坐北朝南,经过明代的重修,到了清康熙年间修葺时改寺为坐西朝东的四合院。现在我们看到圣源寺的格局是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修时定的。圣源寺历经一千多年,每个朝代都要来一番修建,可见它在白族佛寺中的重要地位。寺的正殿为5开间,南北厢房各5间,东厢房共7间,中间一间为门道。圣元寺因曾经保存《白国因由》一书的雕版,以及正殿20扇格子门上以观音十八化为题材的精湛浮雕而远近闻名。《白国因由》是现在所见到的记载白族神话传说的唯一的古本专集,内容与格子门的浮雕题材相同,其中“观音服罗刹”尤其脍炙人口,虽然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但里面保留了大量民间白语。(资料来自网络综合)
有两位老阿嬤转身走向左边的圣元寺。
阿嬤手中的祭品色彩鲜艳,看不清是什么食物。
路边的小房子破旧不堪,但是里面也供奉着不知哪路神仙。
直接跪拜在尘土里。
走进圣元寺。圣元寺也叫圣源寺,古大理人又叫圣元西山,始建于南诏国时期,至今也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但是经朝代更替多次重修,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圣元寺是清光绪十一年重修的模样。
寺里安静无人,只有右手廊下有一只小狗汪汪直叫。
两个老阿嬤进来拜拜。
偶然仰头看主殿的穹顶,让我惊喜不已:上面全是精美的壁画,麒麟凤凰老虎花鸟人物,无不线条流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古代的能工巧匠留下了这么宝贵的艺术品,也只有在深山村落里的古寺,才能免遭破坏保存下来!
兴奋之余,拍下来带回去慢慢欣赏。
画上面的人物大多是神话故事的演绎,可以从中看出古人的生活形态。
主殿两侧的神仙雕像也很生动。
千手观音。
老阿嬤笑眯眯的和我打招呼,却互相听不懂说的啥。
庙后墙角斜靠着一块古记事碑“山花碑”:《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文是元末明初当地白族文人杨黼用“白文”山花体写作的20首词。作者先写苍洱风光名胜,后抒发个人儒释道思想的情感,是由似汉字非汉字的记音符号记录的诗碑,是难得一见的白族文学历史遗存。
圣源普照。
依依不舍离开寺庙,还沉浸在这里浓浓的白族民俗和信仰的氛围里,按照来大理前的资料查询,在洱海地区类似神都这样的大大小小本主教寺庙就有132座之多,而且基本还延续从古自今的祭拜方式,真可谓是活化的民族文化遗产。看着寺庙里那些老阿嬤用她们自己的白族语言念诵古老的经文,恍惚时光穿越了上千年,演绎着古老的南诏国、大理国的传承和历史,这眼前所见,将使我久久难忘。
【大理扎染】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资料来自网络)
久闻大理周城村扎染历史悠久,而且都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的传承,对这样的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一直心心念念不已,终于来了!咱这就走进大理的白族人家,去体验他们的平常生活吧。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咱这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跑人家呆腻的地方来了。
走进白族院子,迎面就是一片片染就的以蓝底白花为主的各色布料,晾晒在阳光下。
传统的白族人家建筑,院落安静,采光很好,院子里种满各种树木花草,房檐廊下墙面都是白底蓝花的图案。
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玉米,也叫苞谷。浓浓的生活气息,温暖又亲切。
院子里,主人陪着孩子们在玩耍,小女孩的大眼睛明亮清澈,美羊羊的玩偶也是她的最爱。
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依然坐在院子里穿针走线,这是白族扎染的工序之一。坐下来,细细了解,才知道这扎染必须先在白布上用粉笔画出图形,然后就像老奶奶一样拿针线按图缝扎成疙瘩状,再放进染桶染缸里浸染,或浸泡冷染,或温煮热染,经过一定时间浸染后再捞出晾晒,干后再放进染缸再次浸染,反复几次,方才大功告成。
因为每人缝制的手工不一,浸染的程度也不同,所以最后染成的布料花纹颜色各不相同,带有很自然的趣味和随意的艺术性。这是染成的布料在准备晾晒。
美丽的扎染上的枫叶图案,特别有水墨重彩的效果。说不定,中国画的墨彩效果和白族民间扎染互相影响着,也未可知。
传统的染桶,新的传统“染布缸神”符覆盖在旧的符贴上,扎染人家认为符帖可以保佑他们每次的染制都能成功。
这就是白族人用来做染料的板蓝根,还有寥蓝、艾蒿等植物,都可以用来做染料。
古代流传至今的手工纺织机器。
厢房里操作台堆放着林林总总的工具。
看起来很古朴笨拙的石臼、木盅等等工具。按照旧籍记载,白族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典型的白族人家小院。
我们还动手玩了把缝扎手艺,因为做完整个扎染成品需要3-4个小时,我们时间不够,只能小做体验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走出扎染小院,我们前往挖色集市。
挖色集市位于洱海边的挖色小镇,每逢5、逢10,众多山民们就赶鸡牵羊肩背手提的把自家的农副产品带到集市上来交易,整个市场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也是观察感受白族风情的好地方。
白族大妈面前摆放着蔬菜和萝卜,脸上的笑容洋溢着简单的快乐。
卖出自家东西,也挑选家里缺少的东西。
遇见熟人,站着聊上一阵子,说说家长里短。
逗逗好久不见的邻家娃娃。
离开集市,往前15公里就是双廊,双廊渔村这些年火的不行,从村口徒步穿过小镇,到处是建设中的客栈酒店,人流拥挤,一地泥泞。也许,咱来的不是时候吧。
三艘小木船。好不容易在洱海边有这么安静的画面。
登上镇外的山坡高处,俯瞰整个双廊,透过炊烟看到的是延伸进洱海的半岛,还有远处的那座小小的“南诏风情岛”,没有上去,据说是专门为游人打造的景区。
站在镇外,眼里的双廊才有了传说中的美好和安静。
一面临洱海,三面环山的双廊,一直被形容为“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
镇里那些古老的白族民居建筑,有很多保存不错,雕梁画栋,极具特色。
【洱海】洱海古称“叶榆水”,也叫“西洱河”、洱河、叶榆河、叶榆泽、弥河、昆弥川、昆明池等。是由西洱河塌陷形成的高原湖泊,外形如同耳朵,故名洱海。虽面积没有滇池大,但由于水位深,蓄水量却比滇池大。苍山洱海,山水相依。洱海发源于洱源县的芘碧湖,源头出自罢谷山,北有弥直河注人,东南收波罗江水,西纳苍山18溪水,总径流面积2565平方公里,面积约251平方公里,蓄水量3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约11.5米,最深为20米。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洱海西面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空间环境极为优美,“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素有“银苍玉洱”、“高原明珠”之称。自古及今,不知有多高人韵士写下了对其赞美不绝的诗文。南诏清平官杨奇鲲在其被收入《全唐诗》的一首诗作中描写它“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又称它“浩荡汪洋,烟波无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洱海气候温和湿润,风光绮丽,景色宜人。巡游洱海,岛屿、岩穴、湖沼、沙洲,林木、村舍,各具风采,令人赏心悦目。古人将其概括为“三岛、四洲、五湖、九曲。
洱海月,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边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欣赏倒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应在一起,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洱海月之著名,还在于洁白无瑕的苍山雪倒映在洱海中,与冰清玉洁的洱海月交相辉映,构成银苍玉洱的一大奇观。(资料来自网络综合)
假如你问我,在大理,我最想看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你,苍山雪映洱海月!也即“银苍玉洱”之美景。
我还是来早了。虽然已是入冬的十二月份,但是,洱海的风吹过来,依然是软软温温的气息,也就晚上稍有点寒意,这样的气候,自然是不指望苍山顶上出现大雪皑皑的景致,远远眺望到的只是一点点的积雪,投映在洱海里就更不清晰了,所以,我在农历十四即将月圆时所见的洱海明月,少了“银苍”陪衬的“玉洱”,未免有点寂寞的味道。
神清气爽的早晨,离夜月时分尚早,我们先环游洱海去!
本来,这样美好的洱海巡游,最好是骑个单车,和爱人好友相伴,一路说说笑笑,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慢慢的把洱海兜个遍。但是行前小徐他们就告诉我,光开车环行洱海就得一天,好吧,洱海有这么大,你真是老大,我们开车吧!
路过的游船码头,挂满了木风铃,写着各种祝福搞笑文字图案,风吹来发出一阵阵咔啦咔啦的声音。
身着白族服装的船工坐在船头,很开心的让我拍了个照。
其余几位还没坐直呢,我已经按下快门了。
云很低,水很清,风很凉,船很静,阳光很好。
有村民划着小渔船,船舷上蹲着一排鸬鹚,捕鱼去了。
小徐开着车子,很体贴的放慢速度,让我在车窗上随时可以拍沿途的美景。我一路边拍边絮絮叨叨:太漂亮了!这里可不可以下去?这里又不能下去啊?怎么到处是湿地淤泥啊?
因为很多地方没法下去拍,也因为很多地方不好停车,所以,环游洱海的图片,大都是在车窗里拍的。。。
这画面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古意。
。。。黑白花奶牛居然站在齐膝的水中吃草,大理的牛果然不一样,哦,难怪小徐老不让我下去拍照,我肯定不如那奶牛知道湿地的深浅。
一路的风光在右,随随便便按下的快门,都很好看。
小船三两只,慵懒的卧在浅滩上。
一路上,遇见了村民背着篓、赶着羊,还有骑行环洱海的年轻人,一拨一拨的擦肩而过。
三两小船悠然水上。
且走且看,不知不觉,日近当午,我们已到了苍山对岸。
秋林横斜,苍山巍巍。
有厚重的苍山衬托,洱海边的秋色也可以这么的妩媚。
水平如镜,倒影涟漪,美的让人不忍离去。
环洱海路约有110公里,因为边走边玩,所以转一圈花上一天时间很正常。
远远的村庄近了,到了,又远了。。。
趴车窗乱拍,回来一看都是美美的小景,翻看着,恍如又回到了天蓝风清的洱海边了。
秋色尽染,小舟轻漾湖面上。
途中我们走进了海舌公园,居然看到了珍稀禽鸟紫水鸡和戴胜鸟!
海舌公园是因为苍山万花溪流泻的泥沙淤积而成的沙洲,因为状似舌头,所以叫海舌。白族先民很有趣,以像形取名,洱海像耳朵,小普陀岛像印章称海印,嗯,应该还有类似取名的地方,慢慢发现吧!
在莲花曲村口,有村妇在湖边洗衣服,周围都是浮萍和水草,凡是有村庄的地方,都已经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真心希望洱海保持洁净,水质不要被污染恶化。
远远看去的寺庙和白塔,是处新建的仿唐代塔形建筑。
我一直在心里问自己,对大理古城那种天然的亲切感到底从何而来?
登上五华楼,闲闲的眺望老城巷陌,慢慢的醒觉,眼下这么一簇簇一排排白墙灰瓦的古群落,间或有缕缕的炊烟升起,其实和往常熟悉的乡村小镇有着一样朴实的气质,就像小时候家的记忆,所以如此亲切。这里没有高楼林立的都市水泥丛林的冷漠,也没有传说中南诏王宫让人望而生畏的金碧辉煌,有的就是寻常百姓市井人家,所以,到这里,尽管放下行囊,收起你的小心事,闲走闲逛石板古城老街去吧。
背倚苍山的古城,每到下午4点多,就会有斜斜的阳光从高高的苍山顶洒下来,一眨眼就能掉山后面去,弄的古城的夕阳比别的地方落的更早。
脚下街道上如蚁的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西边的苍山下炊烟弥漫,一塔寺里的古塔默默矗立在树林里。
再看另一侧,最不寂寞的哥仨,崇圣三塔,更勾起我们对遥远的大理国的怀旧情思。
千年一瞬,岁月沧桑,世代更替早已灰飞烟灭,只留下点点遗迹。
东边望去蔚蓝的洱海,有一白塔立在对岸。
老城楼上中间,镶嵌着一尊小小的佛像,造型简约古朴。
走下曾经贵为南诏大理王府宴请宾客的五华楼,历经焚毁和重建,如今仅存一座城楼了。走入繁华市集,游人如织,到处是琳琅满目的商店。
石板街下是贯穿古城的水渠,来自苍山的山泉水流淌不止,仿佛是这座城的血脉一般。
古街中段的洋人街,斑斓的光影中,人来人往,热闹而平和。
满大街的古城小吃,什么洱丝、乳扇、粑粑、米线、菌蘑。。。吃货们自己流口水去吧。
老房子上瓦棱间,长着萋萋的野草,随意插一根竹竿挂块布写几个字:北方小吃,就是店招了。
街边站着这位汉子,身上遍布纹身,他回头时,瞥见他的样貌酷似印度已逝的圣雄甘地。
此地的气温大概是14度吧,这位汉子光个膀子是为了展示那一身华美的纹身么?
身后,一位盲人老汉坐在路旁,用自己焊制的音响唱着不成调的歌,心生恻隐的抓抓放了点钱在他的箱子里。
小巷子口,卖小吃的大妈,眼睛从草帽下招呼着我们。
另一位白族大妈静静的摆个簸箩,里面是手工做的布老虎啊绣花鞋的小玩意儿。
街边的餐馆门口,直接摆出巨大的蘑菇菌类,甚至有一大坨蜂窝,里面的蜂蛹还在鲜活的蠕动。
老街的建筑在现代的店招间,依然保留着明显的民族特色装饰风格。
民宅合页门上的雕花图案,双鹿,蝴蝶,狮子,盘龙,生动趣味。
走到这条可以通车的街上,忘记街道名字了,两旁的银杏树染黄了整个视线。
车水马龙的街上,抽个空子按了下快门。
这么精美的中式教堂,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拉近镜头里的翼龙,清晰的龙头微微张嘴,两边的翅膀如蝴蝶一般的展开,色彩鲜艳,造型奇特。
阳光透过教堂的的阁楼,一样是白底蓝花白族风格的装饰。
带着新鲜发现的兴奋,踏着夕阳的余晖回到洱海边下榻的云海居。身边的屋檐已经渐渐成为剪影,唯有对岸还笼罩在金色的光芒中。
这两天风浪略大,所以客栈里的皮划艇、浆板一直寂寞的靠在墙边。
但是自行车却带给了我们轻松和快乐,如果不是时间和计划安排在先,我更愿意用单车骑行的方式,来丈量我心中的这座古城。
在这里下了几盘五子棋,有输有赢,嘿嘿。
客栈三楼的奢华客房大床,大到晚上起夜摸不到床头灯开关。等到回来才知道,原来房间里灯光控制开关就是2个遥控器之一,根本无需下床按开关。。。。我瀑布汗!!!!咱乡下人了不是?
房间的露台外,就是烟波浩渺的洱海,每天,就在这里守候日出的霞光。
露台屋檐上,时时有小鸟陪伴,叽叽啾啾。
温暖舒适而又诗意的生活,这就是。
我和可爱的小伙伴们的合影,从大理回来一直忙忙碌碌,没来得及制作明信片寄给他们呢。
安静的洱海边的闲适时光,美好的难以忘记。
时间太匆匆,快乐时光总是容易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