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1
- 收藏3
- 评论1
- 赞0
+1
出发日期/2015/08/30
天数/1天
玩法/徒步
微博:(欢迎沟通)
一句话简介:
从“欧洲屋脊”勃朗峰下的法国小镇霞慕尼到利剑般插入云霄的马特洪峰下的瑞士小镇采尔马特,在这两座欧洲最著名的户外运动大本营间,两个星期180公里的徒步路途中,不仅可以遍览几乎所有阿尔卑斯山4000米以上的山峰,更可以如登山者般置身于群山之中,见证冰川化入高山湖泊,又随小溪流过美丽的瑞士小镇,这是阿尔卑斯山地区,也是整个欧洲最精彩的高山徒步路线!
突然置身于悬崖边难免会感到害怕,甚至腿脚发软,但如果是自己一步步爬上来的,回头看到的却是风景本身。
第一天的路上,我就很认真的想过是不是该放弃,因为来之前我并不清楚我将面对什么。
直到站到了起点我才拿到英文向导书,草草翻了前几页突然意识到自己申根签证剩下的日子只将将够完成本次路线,来不及再做研究便匆匆忙忙上了路。如果当时再多翻看几眼,哪怕再多几页,我也不至于到最后一天才发现那句“最多不要超过10KG负重”的提示,而我的大背包上路时不算食品和水就已经15KG了,这给后面狼狈的一程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第一天最简单,按书上说明只是2个小时的路,结果缺乏锻炼的我走了将近4个小时,我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够应付这条线路:首先是语言问题,跟着英文向导书走总是含含糊糊、行进缓慢;然后是体力问题,上升时每走十几步我都要停下休息,无论是肌肉还是心肺,明显无法适应这突如其来的高强度;还有健康问题、预算问题、未知的危险、完成的意义……总之,那天我进行了激励的思想斗争,最终的决定是:再试试看吧。
结果这一试半个月就过去了,一路上有惊有险,有苦有乐,最终还是完成了整条路线。路上有位经验丰富的徒步者告诉我,他走过的路线有两种,一种是考验意志力的,一种是考验体力的,而这条路是两者兼备的。
回想起这一切,我可以说自己是带着很大的冒险精神上的路,也是很侥幸的才得以全身而退,所以回来后真切的希望分享出沿途收获,不枉中间的种种周折。
我自己并不是经验丰富的徒步者,但在路上我结识了很多资深的徒步爱好者,他们的足迹遍布全球,我想借他们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
美国的琳达:我喜欢这种从一地出发徒步到达另一地的路线,这才是真正的旅程。
新西兰的托马斯:这是最接近冰川的一条路线,你甚至可以徒步走在3000M海拔的冰川上。
西班牙的安德鲁:我曾在全世界进行徒步,这是最具挑战的一条路线。
以色列的艾迪:我喜欢徒步,这样能更亲近大自然,这是我第二次走这条路,它太漂亮了。
我自己的原因:
很早以前人们因为迷信不敢尝试攀登阿尔卑斯山的高峰,1786年起人们才开始在阿尔卑斯山脉中尝试探索与攀岩,以后的100年间登山运动在这里盛行,被称为阿尔卑斯的黄金时代,直到到1865年前后几乎所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都已被一一征服了,人们甚至觉得“黄金时代”可能就要结束了,但登山家们则另辟蹊径开始尝试更多更困难的路线,雪坡、岩壁、冰壁挑战了一切不可能。这种登山方式和态度后来也被带到全世界的高山之上,人们称之为“阿尔卑斯式登山”和“阿尔卑斯精神”。“阿尔卑斯精神”的出现,把人们从最初挑战数字的阶段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在登山者眼中“阿尔卑斯精神”意味着迎难而上、独立自主、尊重大山的态度……
很早听说了“阿尔卑斯精神”后,我就对这种精神境界神往志驰,不过人各有命,后来发现自己的身体条件根本就不可能涉足登山领域,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阿尔卑斯精神”的敬仰。阿尔卑斯山的徒步运动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徒步路线数不胜数,其中也包括著名的TMB,而这些路线中Walker‘s haute route则是最具阿尔卑斯精神的徒步路线。我想,在阿尔卑斯山上选一条最难的徒步路线,这大概便是我最能接近这种精神境界的可能吧。
后记
无疑,完成艰巨挑战后的满足感是必然会有的,但相比之下我最怀念的则是久违的幸福与平静。
大山里的生活是非常简单的,在这里,幸福的标准好像可以降得特别低。幸福,可以是饥寒交迫时的一块巧克力、可以是万丈深渊后的一块平地、也可以是彻骨风霜间的一缕阳光……一切平时不曾在意过的细小元素,在这里都可能成为暖彻心扉的恩赐。回想起来,那种纯粹的幸福感是无比透彻的。
路上,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安全抵达下一个栖身的屋檐便是每天唯一的任务。站到崇山峻岭间,脑子里再挤不进任何俗世的烦恼,此时此刻仅有的想法只是“站稳这一步,迈好下一步”,仅此一念而已。如果把心念比成水,平时我们的心念就像海浪一样,名、利也好,健康、情感也罢,前尘往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万念齐飞没有一刻停歇。而此时在山上,心念就如无风的湖面,不敢说是平静得不起涟漪,确也是心有所住而降伏其心,让人百般留恋的平静。
现实生活中,每每聊到这段徒步经历,人们总是会羡慕他山的美景与被强健的体魄,而我自己真正留恋的则是那几日的幸福和平静。
自从熊和狼在此地区绝迹后,我们能碰到的最大型动物便是高山羚羊,以及最常见的土拨鼠,虽然我也见过一次蛇但据统计这也是低概率事件。由于气温较低并不必担心蚊虫,但在森林中蜘蛛和蚂蚁非常常见。
水源供给
在相对大些的镇子里会有超市,如果有条件做饭会把成本降到最低,一个莎拉可以低至2瑞郎;在餐馆里点菜的话15-25瑞郎虽然不会让你吃得畅快淋漓,但吃饱吃好够营养还是可以满足的。
所以,如果路餐在超市购买、晚餐在餐厅、睡宿舍或带共用卫生间的单间的话,每天的预算在70瑞郎左右。完成整个行程需要1000瑞郎,折合人民币7000左右。(2015年中档水平)
试想,7000块在消费指数领先整个星球的瑞士玩半个月不是很值吗:)
准备出发
向导资料:按本文指引,不用购买昂贵的地图
背包+防雨罩:有背负系统的背包(我个人背的是10年前买的75L大包)
手杖:据说两支可更有效缓解膝关节压力(我自己用的是单价16块钱的淘宝货)
睡袋+耳塞:丝质或尼龙的轻薄睡袋(睡宿舍、高山木屋时必备)
洗漱用品:牙刷牙膏、肥皂、毛巾、拖鞋、卫生纸……(尽量精简)
护肤品:防晒、润肤(我自己都没用,不过有点后悔)
附件:墨镜、帽子、手套(手掌部有加厚的自行车半指手套最佳,防摔)、水袋(喝水时不用卸下大包、很是方便)
工具:指南针(用不用就看个人习惯吧)、手电或头灯(正常不会有夜路、但在部分宿舍也会用到)、小刀(在这样设施完备的路上用处不大)、GPS(我带了,但嫌麻烦没用过)
登山鞋、袜:高帮硬底登山靴(靠谱的鞋不仅是舒适的保障也是安全的保障)、COOLMAX的袜子、凉鞋(冰川融水过多时,过河可能会用到,平时还可当拖鞋用)
衣物:防风、防雨的衣裤、保暖且轻便的衣服(以8月底9月初为例,天气好的话白天上山时短袖,晚上在山上轻薄的小羽绒服)
电子用品:尽量精简,每晚都能充电
相机:量力而为(我个人经验是这样的,作为摄影师,不带肯定是不行,但带上又真是觉得多余。尤其是开始的几天,在身体适应以前,很难有机会掏出相机,更别说我带的是两个死沉的定焦镜头,怎么想都觉得自己有点ZUO)
现金、信用卡:前两天在法国境内用欧元、瑞士境内用瑞郎,中间有个别小镇有带银联的ATM,部分店家在刷信用卡时会收手续费。
应急食物:巧克力、果仁、牛肉干….(身上总要备上一点高热量食品,当走到中途突然下雨,浑身湿冷乏力时,嘴里能咬上一口巧克力是一件人生中特别特别幸福的事
户外运动风险客观存在,在身体、装备上做足准备的同时风险管理也不容忽视,而且作为申根国家的法国、瑞士,不买份保险也拿不到签证。选择保险时注意看责任免除,是否包含高风险户外运动。
7月中旬起(路上可能还有雪)
8月中旬前后(气温最高能到30度,这也是人最多的时段)
9月中旬前(气温开始下降,昼夜温差比较大,白天在低海拔地区气温可高至25度,夜晚在高海拔地区温度可低至0度)
10月前(部分高山木屋已停业)
所以最好的季节是8月中旬至9月中旬